规范分析范文
时间:2023-03-20 15:0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规范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的编制,是对2003规范的补充和完善,不仅较好得解决了清单计价从2003年执行以来存在的主要问题,而且对清单计价的指导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在“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自主报价、市场形成价格”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市场监管”的思路,以进一步强化清单计价的执行。
08清单新增条文数量:45条增加到137条,增加了92条;强制性条款:6条增加到15条,增加了9条。主要分布:前期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的编制、合同价款的约定;中期工程量的计量和价款支付、索赔与现场签证、工程价款调整等;后期:竣工结算的办理及工程计价争议的处理。由此可见,新增条文数量基本涵盖了工程施工阶段的全过程;并且增加了注释,加强造价工作者对条款的理解,减少歧义。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规范进行分析,供朋友们参考。
一、工程量清单适用范围的扩展
[条文]1.0.3 全部使用国有资产投资或国有资产投资为主的工程建设项目,必须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
[注释]同2003规范相比:1、取消了“大中型”的限制。2、语气加强,由“应”改为“必须”。
[条文]1.0.4 非国有资金投资的工程建设项目,可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
[注释]1 是否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由业主决定;2 当确定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应执行本规范;3 对于不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工程,除不执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专门性规定外,还应执行本规范的工程价款调整、工程计量和价款支付、索赔与现场签证、竣工结算以及工程造价争议处理等内容。
[条文]3.1.3 工程量清单是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基础,应作为编制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工程计量及进度款支付、调整合同款、办理竣工结算以及工程索赔等的依据之一;
[注释]工程量清单在工程量清单计价中起到基础性作用,是整个工程量清单计价活动的重要依据之一,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中
[注释]
1 工程量清单的执行力度在不断加强,对清单的研究,尤其是占在整个施工过程的角度上去研究、理解清单变得尤为重要。
2 清单编制的前期要加强对后期可能发生的变更、索赔等考虑。招标文件不仅要满足投标、评标的要求,更要满足后期计量支付、竣工结算、变更索赔的要求。
3 加强清单、合同编制思路的交底,以保证后期合同执行过程中,监理、造价工程师等对前期指导思路的理解和有效执行。
二、招标控制价的设定
[条文]4.2.1 国有资金投资的工程应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招标人应编制招标控制价。招标控制价超过批准的概算时,招标人应报原概算审批部门审核。投标人的投标报价高于招标控制价的,其投标应予拒绝。
4.2.2 招标控制价应在招标文件中公布,不应上调或下浮。同时将招标控制价的明细表报工程所在地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备查。
[条文]招标控制价是公开的最高限价,体现了公开、公正的原则
4.2.3 招标控制价应根据下列依据编制:1,本规范;2,国家或省级行业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计价定额和计价办法;3,建设工程设计文件及相关资料;4,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及有关要求;5,与建设项目相关的标准、规范、技术资料;6,工程造价管理机构的工程造价信息,工程造价信息没有的材料,按市场价;7,其他的相关资料。
[注释]重新在规范中强化了政府定额的重要性
4.2.9投标人经复核认为招标人公布的招标控制价未按照本规范的规定进行编制的,应在开标前5日向招投标监督机构或(和)工程造价管理机构投诉。
招投标监督机构应会同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对投诉进行处理,发现确有错误,应责成招标人修改。
[注释]在规范中明确了招投标机构的职能,体现了加强市场监管的思想
[分析]
1 对于招标人来讲,对招标控制价编制高低的把握
2 随招标文件一起,要求招标控制价的编制必须快速;所以编制质量要高,要求熟悉施工过程,这样才能编制出合理的控制价;总之,对编制人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3 由于是公开的,所以投标人要加强对工程量清单的研究,采取合理的报价策略,以提高报价的竞争力。
三、风险责任的明确划分
[条文]4.1.9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标的工程,应在招标文件中说明该工程要求投标人承担的风险内容及其范围(幅度)。禁止采用以所有风险或类似语句规定投标人应承担的风险及其范围(幅度)。
[注释]这里的风险主要是指工程施工阶段工程计价的风险,体现了风险共担的原则;
规范还给出了工程施工阶段风险的分摊原则:
完全承担: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如管理费和利润
有限度承担:市场风险
如建筑材料、机械燃料等价格风险
材料价格的风险宜控制在5%以内,施工机械使用费的风险可控制在10%以内,超过者予以调整
完全不承担,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变化的风险(系统性风险)
如税金、规费、人工单价等,应按照当地造价管理机构的文件按实调整
四、合同类型的确定
[条文]4.4.3 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工程,宜采用单价合同方式。
[注释]1,本条规定并不排斥总价合同,对于规模不大工序相对简单的工程,只要符合当地规定即可执行总价合同;2,工程量变化时,是否调整综合单价、以及如何调整应在合同中给予明确约定;如合同没有约定,就按如下原则调整:当工程量的变化幅度在10%以内时。其综合单价不做调整,执行原有综合单价;当工程量的变化幅度在10%以外,且影响分部分项工程费超过0,1%时,由承包人对增加的工程量或减少后剩余的工程量提出新的综合单价和措施项目贵,经发包人确认后调整。(承包人权力)
[分析]不论总价合同还是单价合同,都是把施工期间的结算(计量)作为竣工结算的基础,平时结算(计量)时双方均应核定、确认各项目结算(计量)数量和款项,竣工结算时只是平时结算(计量)的核对和汇总。体现了过程管理,避免竣工时问题集中爆发。
五、清单组成要素与措施项目的扩充
[条文]3.1.4 工程量清单应由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措施项目清单、其他项目清单、规费项目清单、税金项目清单等组成。
4.3.8 投标总价应当与工程量清单构成的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和规费、税金的合计金额一致。
[注释]1,此条文本质上是禁止在工程总价基础上进行优惠(或降价、让利),投标人对投标总价的任何优惠(或降价、让利),应反映在相应清单项目的综合单价中;为了方便后期的变更和结算,所以规范才要求优惠必须包含在相应综合单价中。
[分析]为了达到规范的要求,我们有些造价员会选择所有的清单或措施,整体调低子目的工程量、含量或价格,这样就很快达到优惠的要求了;但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最适合的报价策略。
[条文]3.3.2 措施项目中可以精确进行计量的项目宜采用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的方式编制,列出项目编码、项目名称、项目特征、计量单位和工程量计算规则;不可精确进行计量的项目,以“项”为计量单位。
[注释]1,是否采用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的方式取决于后期是否会发生大的变更,例如脚手架,如果判断工程变更的风险不大,就可以仍按项来计算,一口价包死,就不调整了;2,如果按照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的方式,由于规范中没有给出对应的清单项,所以应执行补充清单的相关规定。具体内容见补充清单说明部分。
六、其他项目的调整
[条文]3.4.1 其他项目清单宜按照下列内容列项:
1 暂列金额
2 暂估价(包括材料暂估单价、专业工程暂估价)
3 计日工(包括用于计日工的人工、材料、施工机械)
4 总承包服务费
[注释]
1 暂列金额:因一些不能预见、不能确定的因素的价格调整而设立。
暂列金额由招标人根据工程特点,按有关计价规定进行估算确定,一般可以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费的10%~15%为参考。这部分实际上为工程的不可预见费,索赔费用、变更费用、签证费用等从此项扣支。
2 暂估价:是指招标阶段直至签定合同协议时,招标人在招标文件中提供的用于支付必然要发生但暂时不能确定价格的材料以及需另行发包的专业工程金额。
材料暂估价:甲方列出暂估的材料单价及使用范围,乙方按照此价格来进行组价,并计入到相应清单的综合单价中;其他项目合计中不包含,只是列项。
专业工程暂估价:按项列支,如塑钢门窗、玻璃幕墙、防水等,价格中包含除规费、税金外的所有费用;此费用计八其他项目合计中。
3 对于总承包服务费,一定要在招标文件中说明总包的范围,以减少后期不必要的纠纷;规范中列出的参考计算标准如下:
(1)招标人仅要求对分包的专业工程进行总承包管理和协调时,按分包的专业工程估算造价的1.5%左右计算。
(2)招标人要求对分包的专业工程进行总承包管理和协调并同时要求提供配合服务时,根据招标文件中列出的配合服务内容和提出的要求按分包的专业工程估算造价的3%~5%计算。
(3)招标人自行供应材料的,按招标人供应材料价值的1%计算。
4 在编制竣工结算书时,对于变更、索赔项目,也应列入其他项目。
[分析]这部分改进既可以使清单适应交钥匙式的总承包合同的需求,体现完整价,又可以适合总――分包体系的发包方式。
七、补充清单规则
规范3.2.8对补充清单的处理进行了说明:
1 补充项目的编码必须按本规范的规定进行。
补充项目的编码由附录的顺序码(A、B、C、D、E、F等)与B和三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并应从XB001起顺序编制,不得重号
如AB001、BB002等
2 在工程量清单中应附补充项目的项目名称、项目特征、计量单位、工程量计算规则和工作内容。尤其是工程内容和工程量计算规范,以方便投标人报价和后期变更、结算。
3 将编制的补充项目报省级或行业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备案。
[分析]
与合同中专项条款与本工程的技术要求相一致,体现清单对千变万化的工程项目和技术更新的自适应能力。
八、清单列项的变化
1 取消垫层和基础合并计算的方式,垫层单独列项:将清单项“砖基础(010301)”、“石基础(010305001)”、“现浇砼基础(010401)”中关于垫层的内容删除、取消;增加垫层清单项“010401006垫层”。
2 对于一些清单的单位或计算规则进行了补充或细化:如门窗及窗油漆的单位中增加m2,列为“m2/樘”。
篇2
关键词:学校档案管理 规章制度 员工培训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241-01
1 学校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首先,学校档案是学校成立发展的一个记录,是最原始的文件。学校档案开始与学校的成立,经历了学校发展的各个过程,全面记录了学校的教学组织管理活动,对学校各部门的工作都有最原始的记录。学校的档案能够反映学校的成长经历,便于了解学校的管理水平,为学校的改进工作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对学校档案的分析,可以清楚地发现学校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总结学校管理的成败有重要意义。其次,学校档案记录了学校的管理记录,可以成为评价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学校档案记录了学校组织工作和优秀员工的工作经历,对档案的管理和总结,可以更好地发掘学校精神,也是学校自身形象的一种建设,形成一种集体观念。学校档案中包含了很多的教学经验和成果,是教师们辛勤劳动的成果,也是教学水平整体体现。总之,学校档案涉及到学校各个阶段的成长历程,是学校组织管理水平,教学水平、教学经验、教学成果的客观记录,一方面便于对学校的总结,形成学校自己的精神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为学校的改革提供信息支持,为学校更好的发展提供帮助。
随着课改的深入进行,学校档案在管理上呈现了很多新的特点。首先,学校档案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主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学校教学活动涉及的内容逐步增多,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外,现在学校增加了对学生实习、学生实训、实验室管理、学生社会实践等内容,这些反应教学过程和学生经历的文件需要集中管理;二是档案在深度上有所增加。以往的档案更多的是教学记录,而现在的档案除了反映学校管理的档案以外,更多的关注了教学活动,包括各专业的建设、各专业导员的工作,以及一些学科的教学科研成果等等。学校档案信息内容越来越宽泛,越来越全面。其次,学校档案信息的应用更加多元化。以前学校的档案是独立出来的,主要是对档案的保存,档案信息的利用很少。现在由于学校各项教学活动的需要,档案信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需要对档案信息进行综合利用,尤其是涉及学校科研、学科建设、学生档案信息资源等问题时,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紧密配合。现在学校开始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需要更多与社会信息接触,学校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大量的档案信息,也需要档案信息的支持。对于学校档案呈现的新特点,在档案管理上必然要采取对应的措施,保证档案信息的扩大,也要保障信息资源利用渠道的通畅。
2 规范学校档案管理的措施
2.1 加强领导的重视
档案管理部门一直是学校的一个独立部门,但是档案管理也长期不受重视,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部门。一方面档案管理长期处于管理而不利用的境地,自然不受重视;另一方面档案管理被认为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一般安排的都是老弱人员,也不受重视,很难得到提拔。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一些领导不重视档案管理造成的,因此,需要积极向学校阐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争取领导的支持,积极商讨档案资源的利用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发挥档案资源的优势,服务学校管理,并将档案管理设定为日常的工作项目。
2.2 完善管理的规章制度
任何工作都需要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保障,档案管理更是如此,要通过完善规章制度,严格工作流程,保证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正规化和标准化。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由于不受重视,很多工作没有严格的流程,也没有规章制度,导致一些资料存档出现问题。因此,今后要加强档案管理部门规章制度的完善,严格要求工作流程。可以与学校的其他部门进行沟通,集思广益,起草一些制度性的文件,在逐步的实施中进行完善,广泛听取各部门的意见,保证档案管理顺利进行的同时能够服务其他部门。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切勿一步到位,可以借鉴其他单位的,然后在广泛的意见之上进行完善。
2.3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由于不被重视,档案管理人员在选拔上一直都是领导安排,而且很少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提出要求。由于部门没有激励机制,员工的不到升迁机会,很少有员工主动提高业务素质。因此,一方面尽快完善部门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目前提高业务素质主要有两个措施,一是对员工进行培训,立竿见影;二是提高选拔要求,引进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员,提高部门的管理水平。尤其是现在档案管理越来越信息化和网络化,引进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成为必然选择。通过这些措施,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良,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档案管理队伍。
2.4 更新档案管理的设备
学校要搞好档案管理工作,设备设施建设尤为关键,因为齐全的设施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物质基础。学校一定要把档案设备设施建设作为校园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学校规模和经济状况设置档案管理办公室。管理过程中所需的防盗、防潮、防霉、防蛀、防火(消防)、调温和通风等设施,尽可能做到“三室分开”,即档案库房、工作人员的办公室与档案借阅室分开,至少要做到档案库房独立。对于音像、实物等特殊而有长期保存价值的档案,确保它们的保存质量。
2.5 加强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
学校档案管理的初衷和归宿是它的服务价值,利用它来正确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工作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切不可流于形式,整理一些毫无价值的劣质档案,也不能将大批优质档案资料尘封在档案库中。为了充分发挥档案的服务作用,学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教职工用档意识的培养,让大家认识到,正确用档就是在提升自我素质和提高工作效益,就是在为学校的进步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雪微.县直属学校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J].浙江档案,2004(5).
篇3
一、规范目的的变化
从规范的直接目的上看,《暂行办法》强调的是加强对记账“业务”的管理,而《办法》强调的是加强对记账“机构”的管理,“规范”记账业务。形成这一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暂行办法》的主要任务是对业务实体的规范,以推进该业务的发展;而《办法》的任务是在《暂行办法》所形成的业务实体规范的基础上进行行业准入等方面的规范。从规范的最终目的上看,《暂行办法》强调的是“促进小型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工作”;而《办法》强调的则是“促进记账行业的健康发展”。
显然,《办法》的目的已经从记账业务本身的发展转变为对记账机构和行业的发展。这种转变既与会计业务的发展和会计管理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又与《办法》作为行政许可法规的性质有着深刻的关联。《暂行办法》规范了记账业务,但是没有意识到《暂行办法》实质上更应是进行记账业务许可和记账业务市场的规范。因此,《办法》的规范目的就转为对记账业务市场的规范。
二、规范依据的完善
《暂行办法》对规范依据的表述不确切。无论是《办法》还是《暂行办法》都是对“记账管理”进行规范。单从语义上看,它们都必须解决“”、“记账”、“管理”三个问题,这就必然要从民法、经济法、行政法三个法律部门寻求规范依据。具体而言,要从《合同法》、《会计法》、《行政许可法》中寻求规范依据。从《办法》的规范目的来看,它必须依据《行政许可法》。而且,对于《办法》中许多没有明确规定的内容都必须依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来执行。
三、规范内容的调整
一是在适用范围上的调整。《暂行办法》第2条列举了小型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委托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其他社会咨询服务机构等办理记账业务适用本办法。《办法》则在第2条规定“设立记账机构,以及委托人委托记账机构办理记账业务适用本办法”。这样,明确了《办法》首先调整的是记账机构的设立,进而调整记账机构业务。《办法》没有采取直接列举的方法限制其适用范围,事实上,目前也有大型企业开始实行委托记账。这增强了《办法》对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同时,《办法》增加了外商投资记账机构适用本办法的规定,使该项法规适用面更宽。
二是明确记账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明确了记账许可的申请与受理、审查与决定、期限、听证、变更与延续等,这是对原《暂行办法》所作的重要补充。
三是转变对记账行为的监督管理方式。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取消了年检,转向采用日常监督与定期书面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后续监管。
四是强化法律责任。《办法》较《暂行办法》增加了机构的审批监督管理机构的责任,体现了机构与其管理机构在各自的范围内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体现了责权统一的原则,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同时,对违反规定的机构的法律责任较《暂行办法》有了更详细的规定,增强了可操作性。
五是修订不符合现实的规定。例如,根据计算机及网络普及的现实情况,不再要求对“记账机构应当根据委托合同的约定,定期派人到委托人所在地办理会计核算业务,或者根据委托人送交的原始凭证在记账机构所在地办理会计核算业务”。又如,《办法》规定,申请记账资格仅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机构名称的有关材料”,改变了原需“依法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管理部门核准登记”的要求。
四、规范技术的提升
篇4
中图分类号:R45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293-02
在临床输血过程中,由于医务人员的一些不规范行为而影响到输血的安全治疗效果,甚至直接危及患者生命,稍有不慎将可能发生无法弥补的过失。笔者针对临床输血过程中一些常见的不规范操作行为所致的后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确保输血安全。
1 临床输血中常见的不规范行为
据资料显示,136例输血事故中有3%发生在血站,10%发生在医生处方和护士采样中,36%发生在医院血库,51%发生在血样收集和管理中。现就发生在医院内,容易出现事故的各环节做具体分析
1.1 查对制度执行不严
查对制度包括:病人身份与其所采标本信息的查对;标本管信息与申请单所反应相关信息的查对;查血型和交叉配血的标本管与实验器材所做相应标识的查对;取血时取血单与配血报告单中各项内容的查对;所发血制品与相应报告单内容的查对;输血时配血报告单的病人信息与病人本人或家属所述病人身份的查对,等等。所有这些需要查对的环节都应该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将导至严重的后果。
1.2 输注的血液放置室温时间过久
从血库领取血液后,因各种原因未能在30min内输注,或一次性领取多袋血液,未来得及输注,致使血液在室温放置过久,导致血液质量下降或变质。
1.3 直接往血袋中加药
输血前,为了防止输血反应,通常医生医嘱给患者使用一些抗过敏药物,为图方便省事,个别护士将药物直接加入到血袋中;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将抢救药物从输血的管路直接注入血管或将抢救药物注入血袋,这样会造成血液溶血或其他不良反应。
1.4 不正确的血液加温方法
大量输血、输注冷冻血浆需要加温时,采用不规范的加温方法,如将血袋放于热水、使用微波炉或水箱加热,温度过高导致血细胞破坏,发生溶血。
1.5 不正确的加压输血
使用较小的针头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输血,输血速度过慢或为大出血患者输血时需要加快速度时,护士直接挤压输血管,造成血细胞破坏。
1.6 不正确的标本采集方法
从输血的肢体或血管直接采集血液标本送检,使患者血液标本被稀释致检验结果不准确,影响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
2 分析
常见的输血不规范行为导致的直接后果是:①增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②延误治疗和抢救;③输错血液,发生医疗事故。最终结果是影响病人的康复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
从这些临床输血不规范行为看,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责任心不够强,不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查对制度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临床输血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是防止发生差错、防范输血风险的重要环节,但是仍有少数工作人员对此认识不足或重视不够,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二是缺乏相应的血液生理知识和临床输血知识,把输血等同于输液来对待,将输液中一些可以操作的行为用于输血中,这是不允许的。三是教与学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老师的传、帮、带与学生的学、践、用相脱节,临床输血经验不足。
3 对策
3.1 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查对制度
医务人员首先要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遵守输血的各项操作规程。严格执行“一次一人一管”制度,在采血管上清楚标明患者姓名,科室、床号,抽血时核对患者姓名、病案号、床号,避免抽错血样导致严重事故发生;检查病人血型和进行交叉配血时,在实验器材上清楚标注好相关信息,避免张冠李戴导致严重后果;取血时严格执行’七查八对”制度[1],避免取错血制品;输血时严格“一次一人一份”,且必须由2名医护人员共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血型、交叉配血结果、血袋标签上的各项信息,并共同到床前确认患者身份,核对无误方可给患者输注,在核对工作完成后共同签字记录。在各环节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是防止输血差错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输血前严格查对是发现患者身份弄错、防止致死性不合输血发生的最后机会。
3.2 建立稳妥的静脉通道,确保血液输注通畅,避免不必要的加压输血
根据患者病情和年龄选择合适型号的静脉留置针或穿刺针头建立静脉通路,必要时进行中心静脉置管,也可同时建立2条或多条静脉通路保证输血速度。一般情况下不主张人工加压输血,特殊情况需要加压时,可采用专门加压输血器控制输血,或把血袋卷起来用手挤压而达到加快输血的目的。
3.3 避免血液在室温下搁置过久变质
为了使血液输注顺畅,在输注库血时常自然复温至20℃左右,但复温时间不能超过30min,如因特殊情况输血延迟的,应在30min内将血液返回输血科放入专用冰箱保存。另外,不论何种原因,一袋血须在4h之内输完,防止时间过长造成血液发生变质。[2]
3.4血液加温问题
一般输血不需加温。但输血量较大,可对输血的肢体保暖以消除静脉痉挛。若有特殊情况,如:成人血液输注速度>50ml/(kg・h),小儿>15ml/(kg・h),婴儿接受血液转换术,有临床意义的冷凝集素患者输血等,可遵医嘱给血液加温。但必须使用获认证的、有可视温度显示和报警装置的血液加温装置,或将血袋放在37~38℃温水浴中加热10min,禁止使用微波炉或热水箱方法加热。加温过程中应由专人操作,防止温度过高导致溶血。[3]
3.5 输血过程中的用药要求
在输血过程中不能往血液中加入除生理盐水以外的任何药物,包括抢救药物、抗组织胺类药物,也不可使用同一输血管道输注药物或溶液。如果将药物注入血液中连同血液一起输入患者体内,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就很难判断是输血引起或是药物引起的;若出现其他原因需要终止输血时,输入患者体内的药物因剂量不够也影响治疗效果。输血过程中如需用药,只能在另一肢体建立静脉通道。[3]
3.6输血过程中血标本的采集
在抢救危重患者过程中,经常需要采集血液标本进行相关检查,可能因自身技术水平或患者血管难找等原因,个别护士从输血的同侧肢体或从输血的同一根血管抽取血标本,这是不允许的。需采集血标本时,应在与输血的不同肢体上采集。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规范操作,确保输血质量,严防输血工作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邓永福 杨明清.临床输血实用新技术.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81.
[2]卫医发[2000]184号《]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0.
篇5
一、“微商”的兴起
近几年,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得到了爆炸式的发展。在我国,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可或缺,上网的人数逐年创新高。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5年6月,我国的网民总数已达到6.6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8.8%。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终端的大屏化,以及各种手机应用功能的提升,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增幅更加明显。据统计,截至2015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94亿,跟2014年底相比,仅半年就增加了3679万人。与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相比,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达到了88.9%。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社交网络媒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已经成为了手机装机的必备。与此同时,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电商大力推广手机客户端,网上购物的平台正由以往的电脑上的浏览器转移到了手机客户端上。“微商”模式正是由社交媒体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转型相结合所孕育的全新的网上购物模式。
关于“微商”的定义,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统一。有人认为,“微商”指的是,依托于微信客户端,利用在微信的朋友圈上商业和产品信息而开展商业活动的个体电商。从字义上解释,“微”指的是微信。也有人认为,“微商”不仅仅局限于微信这一种社交软件,包括在QQ、微博、陌陌等社交软件上经营的商户都属于“微商”的范围。本文认为,上述两种定义只是狭义与广义之分,实质上,无论是微信的“微商”,还是包括微信在内的所有社交软件上的“微商”,经营的方式都是一样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微信由于其用户数量的压倒性优势,微信上的“微商”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
二、“微商”的优势
从本质上来说,“微商”的经营模式仍然属于电子商务的范畴,它是电子商务的一种全新形态。相对于传统电商,“微商”的主要优势有:
1.市场准入门槛低,零成本
“微商”的种类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拥有实体店的商户、企业或者在淘宝等平台上拥有店铺的商户,通过公众号的形式商业信息;另一种更则是个人通过在朋友圈上图片和文字进行推广的小型商户。其中后者的参与者数量更多、范围更广、经营更灵活,因而也更具特色。对于小型个体“微商”来说,成为“微商”完全没有任何的门槛限制。只要有一台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通过手机号注册一个甚或多个微信账号,添加了一定数量的好友后,继而就在朋友圈里发上产品的照片和文字介绍,既不需要注册店铺,也无需缴纳保证金,更不用取得经营许可,轻轻松松就可进入“微商”这块市场。
2.推广方便,营销简单
“微商”是以社交软件为推广平台,建立在人脉关系之上,往往以熟人间的信任为基础。通过在朋友圈广告进行介绍,自己添加的好友便能够看见,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爆出已经交易成功的记录和消费者的反馈案例进行宣传,就可轻松达到营销的目的。
3.支付简便,无需借助第三方渠道
“微商”模式下,经营者与消费者达成交易意向后,一般通过网上转账的方式支付价款,如微信红包等,经营者第一时间就可收到,而无需像淘宝平台需要通过支付宝再转给卖家,如此更为方便、快捷。
三、“微商”所面临的问题
“微商”在短短的一两年内就迅速崛起,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相对于传统电商,“微商”的确拥有自身的优势,为小成本创业者也提供了一个创收的平台。然而,如同许多新生事物一样,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微商”模式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多的问题。
1.市场准入门槛过低,商户泛滥
如前所述,成为“微商”的门槛很低, “微商”的大门向所有人都是敞开的。只要拥有一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再加上一个或多个拥有一定数量好友的微信软件,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微商”。由此导致“微商”市场鱼龙混杂,很多专门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人也混入其中。此外,还出现了一些并非真正卖家的人,只是在朋友圈里为各种卖家推销、“集赞”等,从中收取佣金。
2.营销手段低劣,虚假产品充斥
由于微信毕竟是一个社交媒体类软件,一条朋友圈信息的广告量非常小,因此商户若要宣传自己的商品,就必须在朋友圈大量的广告,造成简单粗暴的刷屏现象,极容易引起视觉反感。同时,仅凭几张图片和介绍性的文字,消费者根本无法辨别商品的真假以及质量的好坏,选择消费往往是基于熟人间的信任,有的经营者反而利用了这点,在商品中掺杂大量的假货、次品。此外,对于那些只做中介,并没有实际经营的商户的大量存在,又使得“微商”容易陷入传销的漩涡。
3.支付价款的方式过简,风险巨大
在“微商”模式下,消费者和经营者一般通过网上直接转账的方式支付价款,而且是先付款后经营者才发货。对于经营者是否依约按时发货,消费者得不到任何的保障,甚至消费者最后能否真实收到货物也是未知。经营者很有可能在收到价款后不发货而直接将消费者的账号拉进黑名单。这样的支付方式,对消费者的财产安全性无疑存在巨大的隐患。
4.售后无保障,消费者维权困难
“微商”最主要的营销模式是通过朋友圈的宣传从而达到交易的目的。能在朋友圈看到消息的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经营者的熟人,另一种是经营者通过各种途径添加的陌生人。这两种人均是“微商”的潜在客户。对于前者来说,在朋友圈中看到有人销售自己有需要的商品,并且还是自己所认识的人,很自然就会产生信任。而在收到不称心抑或不合格的商品后,很多消费者碍于熟人的关系不会真正去追究,这就给了不法经营者可乘之机。对于后者来说,消费者对经营者并不熟识,有的甚至除了微信号之外一无所知,而且又是先支付的价款,再加上没有第三方平台介入提供售后保证,使得这部分消费者在没收到购买的商品或者收到不合格的商品后无法进行维权。尽管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已经涉及到对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但对于“微商”这种模式并未作出直接规范。
四、“微商”模式的市场规范对策
1.完善电子商务相关立法
就目前来看,还尚未有一项法律、法规对“微商”这样一种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直接作出规范,电子商务的法律规范远远落后于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使得大量现实问题处于法律监管的真空中。因此,有必要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立法上明确“微商”的经营模式,从宏观上规范“微商”行业的市场秩序,将“微商”模式纳入到法律的监管之下。
2.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保证商品质量
针对“微商”市场不设限,经营者良莠不齐,虚假商品和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其中的现象,有效的解决方法是构建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对欲成为“微商”的经营者进行登记和资格审查,对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者进行严惩。促进“微商”市场向健康、良性方向发展。
3.建立第三方平台,维护交易安全
“微商”模式下,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直接金钱往来的方式蕴含着巨大的交易风险。故而可以借鉴淘宝、京东等平台的经验,推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介入,由银行和该支付平台合作,既方便消费者及时支付,又能保障消费者的财产安全,增加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度。
篇6
关键词:数字化;医院;财务;规范化管理
当前规范化管理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管理的越来越规范,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了可靠保障。对数字化医院而言,实行对财务的规范化管理后,除了能够让医院各项工作正常开展以外,还让医院各项费用的使用更具成效。因此在数学化医院发展过程中,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管理模式创新
第一,打造完善的数字化平台,将各种数字化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归集其中,如HIS、LIS、PACS、EMR等,这样能够让医院内部信息沟通更加快速、便捷和高效,也有利于医院领导更好的管理各科室[1]。第二,逐步完善账务处理管理制度。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并有利于实行集中财务管理模式。对数字化医院而言,无论哪种业务都要采取统一账套的方法开展财务处理工作,这样能够让各项业务得到实时控制。第三,实行一体化会计核算方法。这样一来,所有数字化医院明细账都通过电子计算机自动完成。以医院收费系统而言,在产生收费明细后,使用电子计算机将会计凭证自动编制出来,并登陆至财务系统相关账簿中,从而让财务、业务等部门在手指明细上保持一致。在使用电子计算机的过程中,能够防止人工操作失误造成的信息滞后问题,也减少了舞弊的情况,并让业务部门的管理与控制工作得到强化。第四,打造标准、统一的财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将数字化医院中的财务数据系统统一起来,以及对科目、固定资产、人力资源及收费项目等体系编码进行统一,这样有利于有效共享数字化医院财务信息资源,也能够更加准确、及时的反映出财务信息,提升了预算管理水平,并加强了资金风险控制。
二、严格规范财务管理流程
在现阶段财务管理工作流程上,频繁出现以下问题:医院工作人员将单据提交给各级领导审批的过程中,不清楚单据应审批到何种层次,而财务人员也反复处理他们咨询,作出的解释与指导。不过财务报账过程还是显得过于繁琐,尤其是很多人认为是财务人员故意为难,这样增加了财务和其他科室关系的矛盾,无法有效进行沟通与协调,单据业务审批及财务审核效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财务管理工作流程不够直观与规范,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为避免出现这些问题,需要尽快对财务管理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并严格进行规范,由业务部门专业人员对流程图作出调整,让各个工作环节得到图解化,通过完善的业务流程描绘符号,将流程图合理绘制出来。只有做到符号规范、线路情绪,才能全面、直观和形象的反映出财务管理制度,并有效改善财务形象,真正落实内控制度。此外,还有利于财务人员轮岗过程中清楚自身职责,掌握岗位工作流程,从而能够更快的适应岗位转换,实现了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
三、规范经费使用过程
将联审会签以及经费审批权限等制度落到实处,所有经费开支都必须紧紧围绕党委集体理财和分管领导“一支笔”的审批制度[2]。院党委提出明确要求,财务部应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坚持每年修订医院财务管理规定,并严格规范三处一部、院领导各自和联合审批权限,对于不在审批权限内的,应由相关主管和副院长审签。对于超出一定限额的开支,应由单位主管联合审批,在第一时间将经费的投向和投量掌握到。各部门应对各种经费的报销进行归档管理,报销的时候不能越过部门。相关承办人员和部门领导没有签字的,上级领导不能批签。以“谁签字,谁负责”为基础,加大督促检查报销、开支、预算、借款等各环节的力度,问题出在哪一环节,就应对其相关责任人追究责任,从而使经费开支能够得到正常运行。尤其是借助责任到人、包干使用、指标控制等方法,使行政消耗性开支得到了极大降低,有效控制了经费开支。对医院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予以利用,向全院公示出财务管理规定,将不按程序审批、不按法规办事等问题有效解决。借助科学合理的措施对经费投向量予以确定,使党委科学管财能力有效提高,防止超权限审、超预算开支和超财力办事等现象发生,将经验型决策顺利转变成为科学型决策。
四、积极推行公务卡支付结算
积极贯彻落《军队单位公务卡支付结算改革实施方案》[3]和《军队单位公务卡管理规定》这一新规定,注重“阳光财务”的打造,一规范、通畅的财务信息化流程,推广实施公务卡支付结算机制,提高医院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增强财务信息化建设能力。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按照规定持有公务卡,其目的是结算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支出。公务支出必须具有刷卡凭证或发票,并录入到公务卡支持系统,然后认真查询与审核消费记录,确定无差错后才能报销,在这一过程中公务卡充分发挥了有迹可循、有据可查的优势。通过采用公务卡机制,将公务消费摆在阳光下,使得公务支出更加透明,从而避免了现金支付结算方式下信息不透明所造成的各种缺陷。在医院财务管理中使用公务卡结算方式,操作简单,手续少,使得单位资金现金占有量不断降低,财务人员工作量减少,工作效率提高。
总之,数字化医院财务管理规范化策略的实施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与改进,特别是严格规范财务管理流程、加强管理模式创新,对数字化医院财务规范化管理影响尤为深刻。希望本研究所提到的几点策略能够为今后医院的建设提供指导,能够有效改进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作者:张美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张彦荣.信息时代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数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设计工程,2013,21(22):43—45.
篇7
关键词:强制性规范 法律关系 软法
一、强制性规范在商法和经济法中的适用概况
强制性规范,顾名思义,就是指必须依照法律强行适用、不能以个人意志予以变更和排除适用的规范,它在部门法中的适用用会因为部门法的具体要求不同而有所侧重,而要明确把握这种关系的前提就是首先要对其在不同部门法的适用情况做一个了解。
就现在的商事立法而言,虽然商法在属性上是“私法”的典型代表,但强制性规范在商法中的大量适用早已被各国的商事立法所确认,从目前学界的的观点来说,一般认为商法的强制性规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即商主体法中的强制性规范和商行为法中的强制性规范①:在商主体法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在市场准入规则方面设立商事登记制度。其次,商主体法定化。法律不但规定了商主体的类型,同时对于不同商主体设立所需条件以及商事登记的具体程序也加以规定。再次,商主体退市制度。如法律规定商主体的消灭的事由、程序,如商合伙的解散、企业法人的破产等。在商行为法中,强制性规范更为广泛。如国家制定的对证券、票据、保险、信托、银行业务、海商等特殊商行为进行管理的强制性规范。另外,有学者依据强制性的来源与性质不同,还把它分为了自治型强制性规范、国家确认型强制性规范、国家介入型强制性规范②。
而反观经济法,作为国家用来调控市场经济秩序的部门法,经济法从其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具有着非常强大的公权性,这也就决定了经济法的公法属性。究其原因在于,市场具有着很大程度上的自发性,往往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在资源配置方面会出现低效率运行的非理想状态,换句话说,也就是市场发挥作用的条件不具备或者不完全而造成的市场机制不能自我调节的情形③。而为了应对这种市场失灵,就需要经济法运用强制性规范来对市场主体的权利进行限制以及对市场主体的利益结构进行调节,而这其中必然会涉及到发挥着监督管理职能的国家机构,虽然一般理论认为,经济法法律规范可分为强制性规范,任意性规范和提倡性规范,但是对此种带有公权力的机构进行限制和调节强制性规范自然当仁不让。也就是说,经济法作为国家经济发展中,因客观需要而产生的一个部门法,其在国家经济运行过程中进行适度的必要的干预自然也是“应有之意”④,而主要的手段自然就是强制性规范的大量适用。
二、强制性规范在商法和经济法中的异同分析
商法和经济法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二者在强制性规范的适用上面自然也就存在着许多的相似之处,比如都会对市场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都会对主体做出一定的强行性要求,都会对国家公权力有所涉及,但商法和经济法的部门法属性和调整对象的不同也就决定了强制性规范在两者的适用上依然存在着主体、内容和客体等许多方面的不同。
1.适用主体上的不同
法律关系主体就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强制性规范在商法中的适用主体即为商主体,也就是依照商法的规定具有商事权利能力和商事行为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从事商行为,在商事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和组织⑤;而与此相应强制性规范在经济法中的适用主体则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一般包括经济管理主体和经济活动主体,前者主要是指依法成立的国家机关,后者则是指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和个人⑥。比较可见,强制性规范在商法中的适用主体往往都只是平等地位的市场活动参与者,很少会涉及到国家机关;而在经济法中其适用主体既有地位平等的市场活动参与者,也有发挥市场监管作用的国家机关,两者之间往往还是一种隶属和服从的关系,而且,商法的强制性规范主要调整的就是地位平等的市场活动的参与者以保障私人自由,而经济法的强制性规范更多的是针对经济管理主体而言,以限制公权力的过度扩张。
2.适用客体上的不同
就适用的客体而言,强制性规范在商法中的适用客体就是通常所说的商行为,也就是指以营利性营业作为行为目的而从事的行为,强制性规范对商行为进行法律控制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直接控制,即强制性规范直接规定商行为的有效性标准,对商行为作出效力性评价,另一种是间接控制,主要表现为对超出法律规定的意思表示所限定范围的商行为作出无效评价⑦,通过这两种方式强制性规范实现了对商行为的强行法的控制,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当事人的自由。
而反观经济法则与此不同,强制性规范的适用客体一般认为是经济法律关系客体,包括行为、物、智力成果和经济信息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物和行为。对物而言主要是通过对物的流通作出限制性规定来实现;对行为而言,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行为分为管理行为和给付行为⑧,前者是针对国家机关而言,通常是指制定规章、决策、执行、命令、组织协调、监督、处罚等行为,后者则是对市场主体而言,即普通的市场经营行为,鉴于经济法的公法属性强制性规范所主要针对的也就是管理行为,采用的手段就是对管理行为作出严格的程序性要求,违反此种程序作出的管理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
3.调整内容上的不同
商法的强制性规范的调整内容具体而言也就是商事权利和商事义务,商事权利具体而言包括商号专用权、雇工权和以自己名义从事商事活动,缔结和签署契约,和应诉的权利,商事义务包括合法经营义务、诚信经营义务和公序良俗义务等⑨。经济法的强制性规范在调整内容上则会因为主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就国家机关而言主要表现为经济职权和经济职责,就市场主体而言则主要是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而国家机关的经济职权和职责和市场主体的经济权利和义务是相对应的⑩。强制性规范在商法和经济法的调整内容上的具体区别表现为:首先,强制性规范在调整商法时兼顾商事权利和商事义务,对权利和义务都有着同等重视以便能够更好地保障商主体的商事自由,而在调整经济法的时候更多的是针对国家机关的经济职责和市场主体的经济义务,对义务有着明显的倾向,这也是由经济法的公法属性和其对市场秩序的必然维护所决定的;其次,强制性规范所调整的商事权利和商事义务是针对同一个商事主体而言,在享有商事权利的同时商主体也必然要承担相应的商事义务,也就是说强制性规范是把商事权利和商事义务统一到了同一个商主体之上的,而经济法的强制性规范在调整内容上却并不是这样,国家机关的经济职权对应的是市场主体的经济义务,而经济职责对应的则是市场主体的经济权利,这是一种两个主体之间的交叉关系,这是因为与国家机关的监督管理作用所对应的就是市场主体的服从,而国家机关的公权限制就是不得侵害市场主体合法的经济权利,这也是正常的市场秩序所必需的。
另外,鉴于商法和经济法的部门法属性不同,强制性规范在二者的比例也不一样。商法的私法属性决定了强制性规范的适用比例低于任意性规范,商法规范仍是以任意性规范为主,以能够充分的保障当事人的自由;而经济法的公法属性决定了强制性规范的大量适用,强制性规范是经济法中被最多使用的规范,这样才能实现对公权力的合理限制保障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有序。
三、强制性规范在商法和经济法中的适用反思
商法以市民社会和商品经济为依托,体现的是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尊重,商法的本质就在于自治,商法规范也是侧重于商事权利和商事义务的对等。但是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由于商主体对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往往会出现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有时候这种行为会危及到他人甚至是国家的利益。正是基于这种盲目保护私人利益而带来的负面效应,才需要公权力的介入,也才使得商法中出现了强制性规范,这也主要是为了保护商事交易的安全与便捷,同时兼顾商事交易主体、善意第三人、国家和社会的利益k。但是商法本质上毕竟属于私法,即便商法中的强制性规范确确实实的存在,但是其不能够对当事人的交易自由造成过多的限制,也必须要对商事惯例给予充分的尊重,而且此种强制性规范在商法中应该被限定在必要的范围之内,在具体的内容规定上应该多注重程序控制少关注内容控制,以保障当事人对交易内容的最大限度的决定权,实现商法的理性化发展l。
经济法以社会利益至上作为其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同时兼顾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平衡。具体而言,其最终的价值取向可以类型化为:保障市场机制的有效行使,克服市场机制的缺陷,实现政府干预的安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m,为了对政府权力进行限制强制性规范才得以大量存在。但是缘于经济关系的复杂性,立法者无法对经济现象与经济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因而不可能预设全部经济法律关系,并且法律对整体经济关系调整目标的实现具有阶段性,即现行法律只能实现某一阶段的法律目标,因而法律只能实行有限的强制,并需要通过法律上的倡导以期人们自觉按立法者的意图行事n,因此,经济法中非强制性规范与例外规定大量增加也是现实的真正需要。另外,除了强制性规范的硬性规定,经济法还需要一定的软法来进行协调,这些软法主要包括公共政策,民间规则,专业标准和交易习惯,软法既可以适用于公共管理上,也可以适用于私人治理之上o,作为对强制性规范的补充,软法理所应当得到同等重要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张苇.论商法的本质属性[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21期
[2]蒋建湘.商法强制性规范的类型.性质与边界[J].法学杂志,2012年第7期
[3]李昌麒.《经济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3版
[4]杜永波.论契约自由与经济法强制性规范的关系[J].法制与社会,2008年4月
[5]赵旭东.《商法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版
[6]潘静成.《经济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3版
[7]赵中孚.《商法总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
[8]李君临.商事主体权利义务简论[J].天府新论,2005年11月版
[9]刘建.“商法公法化”之不合理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6月
[10]曹兴权.认真对待商法的强制性:多维视角的诠释[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10月
[11]赵万一..对经济法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重新思考[J].现代法学,2002年8月
[12]徐石江.经济法规范性的弱化趋势及实施对策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1月
篇8
一、文献综述
世界范围内的财务舞弊与审计合谋案的发生使得CPA职业道德治理问题在21世纪面临严峻挑战。研究CPA职业道德问题在学术界取得丰硕成果。韩传模研究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自律机制,并将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体系与其他国家的体系比较,提出构建职业道德框架。叶陈刚也做了类似的研究。他们都深刻剖析了道德、职业道德及其历史文化渊源并做了中外比较。劳秦汉对会计职业道德做了理性的思考,剖析会计职业道德的经济基础。陈汉文、韩洪灵基于公共合约观描述和分析了CPA职业道德准则变迁,他们认为CPA职道德准则的性质是CPA与社会公众所“签署”的一份关于服务质量的隐形的公共合约,其内容是对职业会计师与相关利益者当事人交互行为方面的约定,明确界定CPA行为空间,并按此合约构建了一个融利益相关度、期望差距、政府管制参与度、合约的技术特征及时间在内的五维分析框架。徐彦夫、刘骏都从文化角度探讨了CPA职业道德标准性质,认为职业道德是自生自发的内在约束会计职业人员机会主义的隐形制度,要求职业会计师自觉执行规范。同时,也认为CPA的职业道德应该是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两方共同作用才能发挥最大效用。另外,也有一些学者从研究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的案例出发对CPA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责任的作用机制、实际约束以及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CPA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不是简单的相互包含关系。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大都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范式开展的。我们可以归纳为两大类:1、分析职业道德性质和构建CPA职业道德体系;2、比较各国关于CPA职业道德准则,这种比较仅是作为文中的一部分或是仅是将各国的CPA职业道德准则罗列在一起,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也没有指出他们之间产生不同的原因。因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CPA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和内容上比较我国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CPA职业道德标准的异同,以此分析原因并为我国CPA职业道德标准提供借鉴。
二、我国与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职业道德标准体系比较
(一)我国CPA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我国CPA职业道德规范由上文提到的《职业道德准则》和《指导意见》组成,CPA在执业过程中应遵守上述准则。《职业道德准则》作为基本准则,对CPA职业道德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包括总则、一般原则、专业胜任能力和技术规范、对客户的责任、对同行的责任、其他责任以及附则。《指导意见》是CPA协会针对基本准则制定的具体准则:包括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两个层次。其中,基本原则包括:CPA履行社会责任,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遵守独立审计准则等职业规范。具体要求包括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保密、收费与佣金、与执行鉴证业务不相容的工作、接任前任CPA的审计业务,以及广告、业务招揽和宣传等。
(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职业道德委员制定《职业会计师道德守则》的体系内容有定义、导言、公众利益、目标、基本原则和具体规范。(1)定义是对规范涉及的术语给出解释。(2)导言是对规范适用范围、会员国的责任及规范框架做出的说明。(3)公众利益是指职业会计师的责任并不是专门满足某个客户或雇主的需要,会计职业准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利益。(4)目标是指规范要达到的最高执业标准,包括:可靠性、专业化、服务质量、信任。(5)基本原则,包括:公正性,职业会计师在提供专业服务时应当坦率、诚实;客观性,职业会计师应当力求公平,不得因偏见、利益冲突和他人影响而损害客观性;专业胜任能力和谨慎原则,职业会计师应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一直保持在一定水平之上,以确保客户能享受到合格的专业服务;保密;职业行为,职业会计师行为应符合本职业的良好声誉,不得有任何损害职业形象的行为;技术准则原则,职业会计师应遵照相关的技术和专业准则提供专业服务。(6)具体规范,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适用于所有职业会计师,第二部分适用公共执业会员,第三部分适用受雇佣的职业会计师。
(三)二者体系上的异同。由上述分析得出,我国CPA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与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大体一致,都贯彻了由基本准则到具体准则,由抽象到具体的路线图,即基本原则⇒具体规则⇒规则解释。其中,基本原则指出了CPA所追求的理想行为标准,能够在较大范围和较长过程中对CPA提供方向性的指导。但基本原则的表述比较抽象,不具有可操作性。具体规则是基本原则的具体化,具体规则从中推导而出。
但我国CPA职业道德规范标准在具体规定上没有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层次明晰。我国CPA职业道德规范基本准则没有明确职业道德规范的目标和定义。我们认为,在CPA的职业道德的规范标准中首先明确一些定义是必要的,优于仅给出一些解释,这样更权威、更具有执行力度。比如,明确CPA的宣传、广告、招揽业务、职业会计师、执业会计师的定义。明确定义也就确定了范围。在基本准则的制定中,我国没有将公众利益单独提出,这是与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职业道德标准的一个最大不同。
三、我国与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职业道德规范内容比较
(一)我国与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内容比较。我国CPA《职业道德准则》中规定的基本准则有:公正性、客观性、独立性、专业胜任和谨慎、保密、技术准则原则和对客户及其其他责任。与我国相比,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基本准则中没有单独规定独立性、对客户同行及其他责任。
可见基本原则基本相同,我国职业道德准则在总则和一般原则中明确了独立、客观和公正的原则,而后者仅在基本准则中明确了公正和客观。我国单独在基本准则中规定了对客户、同行的责任。而后者在职业行为原则中做出相应的规定,没有单独规范。后者的职业行为原则更为宽泛。我们认为,基本原则应该规范的简洁有利,因为CPA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应当是整个道德规范体系的较高层次,是指导CPA职业行为的基本信条,既要体现一定的概括性,也要体现全面性和系统性。我国应当借鉴那些国际公认的CPA职业道德原则,如客观、公正等。同时,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汲取有益成分,以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道德,才能使我国的职业道德原则既能与国际惯例接轨,又具有本国特色。
篇9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癌症患者中抽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癌痛规范化的护理。其中男49例,女51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39.78±8.85)岁。其中肺癌患者17例,胃癌患者29例,直肠癌患者14例,肾癌患者20例,肝癌患者20例。参与研究的100例患者均符合癌性疼痛的诊断标准,均为恶性肿瘤患者,不存在语言沟通障碍与智力障碍,生存期均在1个月以上,并且住院时间>2周。研究排除了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了因其他疾病、治疗或者是手术后产生疼痛的患者。
1.2方法
规范化护理措施实施之前,仅对患者进行传统的护理,例如要求患者遵照医嘱按时服用止疼的药物,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常规的护理措施,并分析其效果同时对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患者入院3周后,对患者进行规范化的护理措施,具体包括:①成立经过专业规范化护理培训的护理小组,要求小组护理成员能够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实施各项护理工作。所有参与研究的护理人员必须有一定的疼痛护理经验;同时能够掌握各种疼痛评估的方法,了解各种止痛药的性质、用法和副作用及应急处理措施;掌握肿瘤科的护理技能和疼痛科的护理技能。②医院健全关于癌痛治疗的规范化制度。③对所有癌痛的患者进行疼痛评估,从开始实行规范化护理之后,每周都对患者进行1次疼痛评估。④在进行疼痛评估的过程中,为患者制定独立的疼痛档案,填写评估单,给予相对应的护理措施,同时也做好相应的记录。依据患者的疼痛情况为患者进行用药,然后对用药的效果进行评价,同时记录评价的结果。⑤疼痛的护理方法主要有药物镇痛和非药物镇痛,药物镇痛主要是常规的止痛药;非药物则主要是指护理人员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慰藉,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做适量的运动,同时结合中医的针灸、按摩以及理疗等方法为患者进行镇痛护理。⑥在整个过程中,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愉悦的身心条件对疼痛的作用,同时让患者配合疼痛评估,了解疼痛评估对患者疼痛护理的帮助。⑦出院后,对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疼痛的部位、疼痛评分以及使用止痛药的剂量、不良反应、患者的心理状态。护理前后均对患者以及家属进行满意程度的调查。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在接受规范化护理前后,患者以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满意度问卷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四项,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规范化护理,患者以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明显要高于护理实施之前,护理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次研究表明,对癌痛患者进行癌痛规范化护理前与进行癌痛规范化护理后,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有很大的差别,护理后,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这表明,癌痛规范化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负面的心理情绪。规范化护理主要的措施就是进行癌痛的评估,这也是对癌痛进行有效控制的首要内容,研究认为只有对患者的癌痛情况进行客观的、全面的、准确的评估才可以帮助患者逐步的减轻疼痛,癌痛评估的主要内容就是患者的疼痛位置、疼痛的强度、疼痛持续的时间、疼痛的性质以及疼痛加重或者是疼痛缓解的因素、止痛措施的效果,与此同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只有明确了患者每次疼痛评估的效果,才好进行下一步的镇痛治疗。同时进行规范化的健康教育也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情况,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对止痛药物的认识、对疼痛程度的认识以及对疼痛评估的认识,提高患者对护理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规范化护理的效果。
4总结
篇10
【关键词】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主要内容;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0.前言
执法规范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员会“三项重点工作”,确保公正廉洁执法的重要举措,也是公安部“三项建设”工作的具体内容之一[1]。而规范执法是实现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前提,这要求消防部门正确树立消防监督管理工作新观念,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当中。但就目前的形势看,部分公安机关消防机关及其监督执法人员的执法意识较为淡薄,消防监督执法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这不仅危害到消防机构的执法公信力,损害消防部队的形象,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带来一定不良影响。因而,要结合具体情况,全面加强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保障执法的公平性、公正性、严格性及文明性,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1.消防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消防大队属于一线执法的单位,承担着最基本、最具体的消防执法活动,全面实施消防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建设法治消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树立公安消防机构良好社会形象的必然要求,也是打造严格、公正、文明的消防执法大队的基本条件。消防执法规范化建设,主要内容包括:(1)思想层面,正确树立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思想意识,将为人民服务形成自觉,并将其贯穿于具体执法活动的始终。(2)实体层面,在科学立法的同时,也要对必要的立法解释和系统的司法解释进行规范化。同时,还要统一消防监督执法人员对规范执法的认识,在实体问题上规范消防执法行为。(3)程序层面,在执法过程中,严格按章办事,根据程序法的规定对消防案件进行有效处理,保障执法的科学性、公平性、公正性。
2.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消防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
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健全,消防立法体系不断完善,执法力度不断加强,为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从现行的消防法规体系来看,问题依然严峻,消防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部分消防法规之间以及与其他相关法规之间的不协调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危害消防安全的行为并未引起消防法规的重视。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物质技术条件和财力支持,消防执法机构设置与实际需要不相配套,消防执法保障机制尚未成熟,这给消防监督执法工作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2.2人民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执法环境复杂
消防监督执法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更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彻底整改辖区内存在的火灾隐患,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2]。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消防安全责任意识淡薄,缺乏对火灾原因及预防措施的正确认识,存在侥幸心理,尚不能形成自查自纠的良好自觉,这给火灾的发生埋下隐患。同时,一些领导为追求经济的发展,在招商过程中“袒护”外来投资者,忽视了消防安全隐患,甚至对消防执法监督形成干预,增加了消防监督执法环境的复杂性。在办案过程在,一些消防机构只注重对当事人罚款,而忽略了对违法行为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等问题,造成了“重罚轻纠、以罚代改”的现象及对存在消防问题存在“虚心接受、坚决不改”的心理,大大影响了监督执法实际效果。
2.3消防监督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消防监督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人才队伍参差不齐,严重阻碍了给消防监督执法的规范化建设。具体体现在:(1)现役体制不利于消防监督执法干部业务能力及水平的全方位提高;(2)监督执法工作缺乏连续性和长远规划,存在短期行为;(3)未经过系统学习和培训,业务知识水平不高,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优秀消防监督执法人员相对缺乏。
3.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相应处理对策
3.1健全消防法律法规,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健全消防法律法规,就是从消防立法、执法程序设定、法律法规落实等环节入手,做好立、改、废的工作。要明确执法岗位和执法主体职责,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保障受案、立案、查办、查处乃至案卷装订等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3]。同时,要完善执法保障机制,精简法律程序,有效解决部分消防法规之间以及与其他相关法规之间的不协调现象,确保立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从而保障执法的科学性、文明性。此外,应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建立与现代消防需要相配套的执法监督机构设置,进一步完善消防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
3.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消费意识
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要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消防意识,只有在生活中形成自觉,及时发现并消除火灾隐患,才能从源头上有效减少或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在深入开展普法教育过程中,要切实做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消除人民侥幸心理,形成自查自纠的良好自觉,并定期进行消防演练,让人民群众掌握基本灭火技术及逃生技巧,最大限度降低伤亡率和减少损失。同时,还要改善消防监督执法环境,对一些无视消防隐患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部门领导,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罚,杜绝无视法律对消防监督执法进行人为干预,在维护法制权威的同时,净化执法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此外,在办案过程中,要将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位,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意识,对存在“虚心接受、坚决不改”心理的相关人员予以严厉批评教育,以提高监督执法实际效果。
3.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消防监督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
消防监督执法的规范化建设,离不开一批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因此要加强重视,在不断吸收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定期对原班人员进行培训,以促进消防监督执法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竞争机制、奖励机制、业务考核机制等相关机制体制,激发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执法积极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当中,努力为百姓分忧解难。此外,还要重视对相关案件进行分析总结,充分认识办案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加强改进,以此总结工作方法和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办案能力和执法水平。
4.小结
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须从思想上加强认识,并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以提高公安消防部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能力和执法公信力,保障社会和谐[4]。只有坚持不懈地推进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才能保障执法的公平性、公正性、严格性及文明性,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乾辉.浅谈当前消防监督执法存在的难点及对策[J].江西化工,2011,(03):164-165.
[2]王文明.试论信息化建设在消防监督执法工作中的重要性[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