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模式范文

时间:2023-04-04 11:2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化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化教学模式

篇1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建构主义

Abstract:Thistextproceedfromconceptoftheinformatizationinstructionalpattern,combinethecharacteristicofinformationaleducationtosortoutinstructionalpatternatpresent.Furthermore,investigateanddiscusstheproblemofinformatizationinstructionalpattern,thenproposemethodtosolveit.

KeyWords::InformationalEducation、InstructionalPattern、Constructivism

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传输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在全球范围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人类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化时代。.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创新人才,建设终身学习体系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在信息化社会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机构的运行效率,扩大受教育人群范围,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迎接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种种挑战,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了许多探索,从CAI、卫星电视、多媒体到教育网络,努力运用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育与教学过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才能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与时俱进,更好的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1.什么是信息化教学模式

要弄清楚什么是信息化教学模式,首先必须了解信息化教育的概念。2001年9月,祝智庭先生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一书中给信息化教育下的定义是:信息化教育指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它是建构主义理论与先进的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显著特征。[3]

基于此定义,我们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4]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四要素的关系都发生了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信息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教学过程由讲解说明的进程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媒体作用也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用此来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信息化教学模式具有1)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环境的创设;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3)有利于因材施教;4)有利于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式学习;5)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6)有利于信息能力的发展等优点。

2.信息化教学的现有模式

根据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特点,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及当前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我们将信息化教学模式归纳为以下六大方面:讲授型教学模式、个别指导教学模式、合作式教学模式、讨论型教学模式、自主型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5]

2.1讲授型教学模式

讲授型教学模式是沿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集体的讲授方式有着其独特的优点,它可用于一定规模的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系统知识、技能的培训,另外它还被认为是最为经济的教学模式之一。但基于网络的讲授型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课堂讲授往往是教师处于主动的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而在网络环境中,却可以利用网络所提供的功能进行“双主”教学,而且它还可以突破传统课堂的人数、时间、地点等的限制。

2.2个别指导教学模式

在远古时代,教育是上下代之间一对一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虽然存在着低效的特点,但是却能够因材施教,家长可以根据儿童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教学成为可能,这种教学模式可通过基于互联网的CAI软件、聊天室以及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的电子邮件来实现。个别辅导可在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电子邮件异步非实时的实施,也可通过在线交谈方式实时实现。

2.3合作式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深入人心。学生的答疑大多是由教师来担当的。但信息化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地理位置的不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相互合作。“学生——学生”合作模式就是在异地学生中创造学习单元或学习小组,在每个单元或小组中学生基于共同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合作学习。学生们还可以在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内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合作。这种模式把学习中的竞争与合作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在这种合作模式中存在着远程学习小组划分的问题,划分的办法应根据学习要求和其他实际情况灵活而定。常见的分组类型有:1)讨论型(10-30人)2)协同型(3-5人)3)伙伴型(2人)。

2.4讨论型教学模式

在网上实现讨论学习的方式有多种,最简单的是利用现有的BBS实现用户管理、讨论管理、实时讨论、用户留言、电子邮件等诸多功能。讨论学习一般由专职教师管理,由各个领域的专家或专业教师在站点上建立相应的学科讨论组,学生可以在特定的主区内留言,并能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每个人的语言或评论都能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看到。这种学习由具有权威的专家监控,以保证学生的讨论和发言能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2.5自主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建立一整套的信息化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库,利用网络计算机作为服务器,创建一个信息化教学基地。教师把教学内容、学习指导以及网上练习资源放在教学基地上,全天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互联网计算机,在Internet上学习课程内容,也可将课程内容下载到自己的计算机上学习。此模式包括自学课程内容、网上讨论答疑、教学站点辅导等。

2.6研究型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的主动探究,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条件和学习时间的限制,完全在现实场景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不太现实的。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却为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计算机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超时空性等技术优点,创建了一个新型、开放的学习环境,网上资源与多媒体网络环境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条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般由教师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研究主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主题展开协作学习。信息化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涉及三个环境阶段(情境资源展示环境、协作学习环境、成果与交流环境)、五个要素(研究主题、活动程序、学习小组、指导教师、网络支持系统)。

3.信息化教学模式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1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教学虽然为人们看好,具有很广泛的发展前景,但是这几年信息化教学发展进程缓慢,其在教学上的作用并没有被真正地发挥出来,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信息化教学手段尚未被充分接受

要使信息化教学得以发展,首先要更新观念。从主观上来讲,几十年来,我们的教师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不大愿意去改变这种方式。从客观上来看,计算机及其网络是一门新技术,而教师们捏惯了粉笔,对电脑操作不大熟练或者根本不会操作,对电脑有一种恐惧心理,不敢去尝试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这就导致了信息化教学“曲高和寡”,难以普及。

(2)CAI软件的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的CAI课件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致使许多课件“孤芳自赏”,无人问津。CAI课件的主要问题是:系统的适应性和开放性差、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网络化和智能化程度低。系统的适应性和开放性差主要是指CAI系统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对其学习进行诊断从而动态调整教学内容,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在CAI系统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表现在CAI系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将学生看成知识仓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向这个仓库中灌输知识,新的媒体的介入使“书灌”变成了“电灌”,学生用这种方法获得的知识,缺少知识间的联系,不但知识难以迁移、学以致用,而且不便记忆。网络化和智能化程度低使得系统的交互性差、灵活性差,不能进行协同学习,相互交流,电子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低下。

(3)CAI课件的广告宣传不够

现有CAI课件的广告宣传不够,所以许多课件“养在深闺人未识”,CAI课件的重复开费了许多人力、物力、财力;另外,现在操作平台更新快,许多CAI课件尚未被投入使用就面临了淘汰的结局。

(4)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后期维护力度不够

信息化教学系统的维护力度不够,许多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系统在开发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信息化教学系统,但是任何一个系统不可能是完美的,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维护、修改、补充,而这些工作却并不为人重视,所以无论在网络教室、校园网还是在Internet上,人们所能找到的信息化教学系统软件的内容通常都比较陈旧,或者比较粗浅,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教育。

(5)网络环境存在负面效应

信息化学习意味着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尤其是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这张“网”带来的负面影响无疑对信息化学习产生冲击,这是绝对不容忽视的。种种不良信息充斥网中,造成网络的污染。另外,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理性工具淡化了非理性的情感,数字的脉冲取消了生存现实的乐趣,从而使人际关系冷漠、疏远,可能会导致精神疾病和心理健康恶化,在现实中难以与人沟通。尤其是青少年,生理、心理都未成熟,更容易被诱惑,往往深陷其中,不能自拔。[6]

3.2应采取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更新观念,普及电脑知识

我们要积极宣传信息化教学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好处,鼓励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尝试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教学,并为教师创造学习电脑条件,在教师和学生中普及电脑及其网络知识,为信息化教学做好思想上、行动上的准备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应该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应该让它能运用于教学中,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在最大程度上,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所学的知识,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2)提高CAI软件的质量

提高CAI软件的质量可以从三方面着手。首先,要提高软件开发人员的开发能力;其次,要增加教学人员的参与程度;第三,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CAI软件不能停留在单机上,一定要网络化,要交互性好,界面要开放灵活,这就要求软件开发人员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不仅要有计算机专业方面的知识,而且要熟悉教学环节、了解教学的新的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在CAI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要更多的让用户(教师和学生)参与,以便了解用户的需要,目前的CAI软件摆花架子的不少,真正的实用性强的CAI软件不多,这主要是开发商和用户之间缺少沟通,如果能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让用户自始至终的参与,将使软件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实用价值;软件的开发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商要有利可图,才会加大投入,所以我们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保护开发商的合法权益,才能鼓励开发商推出更多更好的教学软件。

(3)加强CAI课件的广告宣传力度

CAI课件和其它产品一样,需要被人了解,但是现在为教学软件作广告的不多,许多课件的名称看似相同,使人无法识别它在内容上、形式上的创意和特色。

(4)加强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后期维护

信息化教学系统开发完成后,开发商和系统维护人员要对系统的使用进行跟踪服务,由于教学系统不同于其它产品,其内容和形式更新较快,需要及时更新,在校园网上,要充分利用好Internet中的资源,及时将好的教学软件下载到校园网的服务器中以充实校园网中的教学资源,将其尽早地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使用。避免教学系统成为“无源之水”。电子教材的设计和开发也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以心理学、传播学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科学学习理论为指导,尊重人的情感,重视学习者的感受,使信息化学习更适合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信息化教学系统的使用单位的领导要重视信息化教学系统建立以后的投入,这样才能使系统真正地发挥其作用,不至于造成系统的空置和浪费。

(5)加强网络的安全防范,做好教学支持服务工作

做好网络的安全防范工作,制定完善的网络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严格管理,这是信息化教学中必须考虑的前提条件。另外,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除了应该为学生学习进行组织管理工作之外,还应同时做好教学支持服务工作,深入学生之中,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方便,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特别是远在几十公里甚至是几百公里之外的学生,更应为他们及时提供信息和服务。为了能使他们安心学习,消除孤独感,教师通过E—mail、电话等多种途径传送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支持;对于学生中出现的思想包袱和畏难情绪进行及时的沟通和排解,耐心说服,循循善诱,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例如,针对入学后学生中反映出来的对远程自主教学模式的不适应,教师及时给每位学生分发《教师寄语》,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放眼未来,顽强拼搏。

4.信息化教学的展望

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已逐渐显现出来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我们要大力发展信息化教学,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已有的网络教室、校园网、Internet和教学软件充分利用起来,并对它们进行修改和补充,使之真正为教学服务,并使其深入到教学改革中去,这将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如虎添翼,蒸蒸日上。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网络课件质量的不断提高,软件开发商们的不断成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信息化教学会有一个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2,1

[2]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2,10

[3]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学——走向信息化教育[M].高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9

[4]苑永波.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中国电化教育,2001,8

篇2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现状分析;改革创新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教育深化改革,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有效教育方式。因此将其应用于新时代的教学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从而完成教人育人,为祖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1]。我国的信息化教育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进步,教育深化改革的目的在于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际开展和应用中,并不是说要颠覆传统教学理论和教育体系,而是要与传统教学中的精髓部分相结合,以现代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为媒介,将教育的实际绩效最大化发挥。

1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

1.1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系统、信息、控制三者结合的新式教育理念,将由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等必要元素构成的整体教学系统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教师、学生、知识媒体这三者之间的交流和结合[2]。信息化教学拥有传统教学模式的特征,更有现时代“信息化”的显著教学优势,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但又有所联系,可以将其看作由传统教学深化改革,并在现代技术的支撑上发展而来。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新性,另外信息化教学模式也可归类为个性化教学,可获取不同于常规的教育资源,并且以独特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

1.2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优质资源开发和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可见我国当前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信息化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开展的实际应用中可以分为理论指导模式、教学实践模式、技术支持模式、组织管理模式、学习认知模式五类,但无论是哪种,都要应用到现代化信息工具和信息技术,且对于信息技术工具的依赖程度非常大[3]。从现实角度来看,教育的基本矛盾是文化传递与现实发展的过程中产生,这种进步与传统文化沿袭的冲突产生了现实教育的矛盾,这与外部物质技术的应用和选择无关。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受传统及社会规范的限制,且因教学模式的绩效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其发展一直被制约,并没有发挥最大的应用价值。

2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之路

2.1打破现实社会规范的束缚

冲破社会现实规范的束缚是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的第一关,一旦冲破则会带来质的飞跃。因此,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创新,并不能以单纯的技术更新体现,技术只是支撑的载体之一,并不能直接影响或改善学习[4]。由此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历程中,要利用合适的技术过程和合理的资源融合创建,将信息化模式具体应用、实践和管理,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习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要考虑客观环境、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师水平等多方面要素,以实际发展为需求,打破传统和社会常规的束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教学。

2.2建立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绩效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客观的评测标准,对已经实施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应用效果的评价,从而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改革工作,首先要改变传统应试教育中以分数论成绩的评价体系,但从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和实施状态来看,这一点的改变非常困难,并且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观。但不能就此下定论,中国的教育模式不可能千年不变,尽管深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但在实际进程中依然在缓慢的创新和改变。推进信息化教育向深层次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是遵从质量和效益意识,以规范、合理、完整性的信息化教学框架以及教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支撑,开展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工作,在教育进程中对信息化教学的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发现实践的问题,之后进行调整和设计,创新方式,变革模式,将信息化教学模式有效的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发挥出其应用的实际价值。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最终应用价值体现在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上,而不是体现在教学本身改革上,由此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和实践,以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等为核心进行绩效评价,且立竿见影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在不断的探索和调整中循序渐进,稳步发展。

2.3与传统教学精髓结合

教育深化改革的目的在于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也就是说无论教育方式如何改革,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际开展和应用中,并不是说要颠覆传统教学理论和教育体系,在多年的发展中,传统教育中依旧有诸多核心的精髓值得沿袭和传承,现代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开展,要与传统教育模式的精髓相结合,关注传统教学结构中的核心要素,贯穿整个课堂中的所有环节。教师是课堂的另一个主体,在具体教育进程中,却不能由教师主导了整个课堂,代替了学生的核心位置。教师在课堂中应用信息化工具和技术进行教学,也要经历初始、采纳、适应、领会和创新这五个阶段,也就是说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不仅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的学习过程,每个阶段的达成和发展并不是自动的,而是教师在教学或运用技术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的结果。由此,信息化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需要学生、教师的配合才能完成,以信息化技术和基础设备为支撑,与传统教育模式中的精髓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

3结束语

信息化教学需要在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参与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建设,并且发挥实际的教学价值。教育信息化新的十年规划明确指出了新世纪教育的发展方向,也为信息化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发展和进一步建设的机遇,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及应用现状的分析和研究,不难发现信息化教学模式正在进一步创新和变革,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进步,无论是在模式转换还是技术应用方面,都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实际要求不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刘俊琦.信息化教学为课程改革插上创新翅膀——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当代畜牧,2016,15:43-44.

[2]柏景岚.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解析——以高职组教学设计分赛项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12:43-46.

[3]谢传兵.以机制创新推进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基于江苏省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50-54.

篇3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信息化环境

在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能够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教学更具形象、生动、有趣,提升了交互性和可研性,为教育领域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并在全国各类学校得到迅速推广。因此,如今我国教育领域已经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现代化气息的信息化环境。

2.互动教学

互动教学是对旧有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的,对原有的教师单向传输知识方式的否定,力图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与资源之间的多维度交叉互通。互动教学可以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学资源,来构建新型的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证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互动教学的模式

信息化环境下互动教学模式具体来讲就是指在教学中通过有效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使得教学双方参与到实践互动中来,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相互融合,达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将信息化环境下互动教学模式简单描述成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与其他资源发生相互作用而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一个认知过程。

二、信息化环境下实施互动教学模式的原则

1.信息化原则

借助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课件、文件下载、微信等多种信息化环境下的各种功能,最大限度体现信息化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优势,利用互联网学习资源和环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兴趣,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的有机、完美融合,达到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目的。

2.互动性原则

要体现互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人与人、人与非人力资源之间的交流,实现学生与教师、伙伴、资源之间的多维互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

3.自主性原则

要保证学生的学习自由,避免产生学习强制和约束,要让学生在自由的互动学习模式下得到更多的启发和引导,要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参加的基础上,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信息化技术提供的交互功能,丰富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训练,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同时,保证学生的自由选择的权利,有利于实现学生主动学习、自愿学习的效果,强化学生的主体、主动意识。

4.层次性原则

在互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客观上,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积累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创造相对宽松的学习情境,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用充足的学习资源,来给予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以满足不同能力学生对于学习的需要。

5.合作性原则

互动教学的整个过程贯穿着合作的原则。在信息化环境下的互动教学模式为每个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了相对宽松而自由的环境,有助于发挥集体智慧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6.创造性原则

信息化环境下互动教学模式可以让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先天优势,来创设一种文字、声像、动画、视频等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情境,并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在信息化环境下实施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程度上调动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有了深入探究的自由空间,能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通过有目的的交流、提问、合作、探究等环节,学生的主动求知、自主探究意识得到明显加强。

2.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提升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在充分调动手、脑、情中探索新知、学会新方法、感受新事物,从而提出新见解和新思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自然会得到充分培养。

3.有利于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主宰,学生也不再是接受者,师生之间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教学相长的基础上的,学习气氛自然和谐,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状态下完成教学。

4.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与学生能实现多种教学形式的交叉互动,面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措施。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行扩充学习;对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进行专门讲解和降低难度;对于自制力差的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这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5.有利于发挥小组的合作学习

在互动教学模式下,各个小组之间可以展开互动、交流、讨论、考察、互补等形式,实现了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启发,有利于通过合作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6.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这种互动教学模式对于教师能力的要求比较高。一方面,需要教师对组织课堂教学有一定的掌控能力。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不同应对实施,不仅要体现教学艺术的创造性还要展示个人的教学魅力。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及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教育理论积淀。一旦对这种教学模式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教师的教学能力必然会得到很大提升。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信息化;战伤;教学模式;建构

军事医学首先遇到的是武器伤害问题。因此,加强武器特别是高技术武器伤害的教学及科研,已成为军队医学院校极其迫切的任务。我们遵循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2004年从以下4个模块着手建构了现代战伤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实施至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多媒体网络教室模块

我们将高技术武器伤按照武器分类分别制作成网络多媒体课件,形成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安排进入多媒体网络教室,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的难度、进度,学习,当遇到疑问的时候,可以通过聊天室或BBS系统询问教师,教师再给予解答。学生之间也可以在聊天室或BBS系统中将某知识点中的疑问或自己的心得提出来讨论,在整个讨论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观点,从而进一步促使他们进行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增强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任务驱动式”探究学习模块

首先由教师对“高技术武器伤”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确定学生通过此教学应该达到的水平或获得的能力,明确教学任务,设计真实的任务和有针对性的问题,如“次生武器有什么特点?其对人体会造成什么样的损害?应如何救治?”,“制作针对激光武器及激光武器伤的多媒体课件”,最后分析和确定所需的媒体与资源及提供资源的方式。学生充分利用网上的教学资源和智能化的教学环境进行探索发现,完成电子作品或论文的写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只适时给予启发和提示,并在最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变以往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有利于发展学生制定计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探索性,有利于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

3 模拟情境学习模块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生成具有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的模拟现实“高技术武器战创伤”环境,学生带上特制的数据手套和头盔等进人虚拟空间,进行实验、操作和探索,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2]。建立这种虚拟现实环境,可以弥补现代创伤教学资源少,学生实践机会少的不足,切实培养能保障打赢的医学应用型人才。

4 知识管理模块

在信息化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中,知识的收集、积累和存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完成的,这之中既有显性知识的发现、领悟,也有隐性知识的沉淀、积累、显性化、交融与碰撞。但是由于这些学习方式的开放性,教师控制作用的弱化,虽然具备完全的知识管理几大环节,但没有得以系统化,容易造成一些知识的无意识丢失[3]。针对这种局限性,我们基于信息化背景建构了以下两个子模块进行教学知识管理:①概念地图,由教师创建,是知识和思维结果的图形化表征,它呈现了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可帮助学生理解该领域知识概念之间的关系和知识的体系结构。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策略和认知策略,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提高反省认知,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②网络日志(Web log),是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作者借助Web log来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自己的原始思想,辅助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隐性知识的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及军事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强武器特别是战时高技术武器伤害的教学及科研,已成为军队医学院校极其迫切的任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出现为高技术武器伤的教学提供了契机,作者在2004年开始建立了“现代战伤”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并实施至今,共培养学生2 000余人,受到了广大学员的一致好评,使学员对战伤急救知识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构建现代高技术武器伤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将可能成为军事院校高技术武器伤教学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李文海,王正东,刘自力,等.制作多媒体课件优化局部解剖学教学模式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3):195.

篇5

一、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

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是指把自然规律和抽象的理论知识,或不易观察的微观事物、难于操作控制的实验等(用常规教学媒体是不能很好地表现的),利用计算机通过多媒体CAI课件,以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进行信息综合处理,形成声音、文字、图像、动态的变化轨迹等多种信息组合,在大屏幕上展现出来,让学生能自发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从而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更深一步掌握概念起到很大的作用,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科学》课程是综合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门学科为一体的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理、化、生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危害程度以及学校的实验设备配置等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能令人满意。如果这时候能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手段,采用模拟型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一些重要的但现有条件难以产生满意实验效果的实验,可以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溶液的导电性”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演示氯化钠水溶液导电性实验的全过程。在“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可以使整个实验流畅直观;另外还可以运用网络技术的虚拟实验室,发挥学生自主探索性实验的作用,除得到的数据准确外,还有利于环保。《科学》课程中适合使用模拟演示的内容还有很多,老师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探究型教学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型”模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导,通过系统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但与以往传统模式不同的地方在于利用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打破时空概念,充分展示科学的本质,通过多媒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具体形象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形成自己的作品,意义在于建构自己的知识,并在交流与展示中及时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教师成为他们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师生呈现新的学习伙伴关系,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思想。

三、WebQuest模式

WebQuest模式是美国圣地亚大学的伯尼·道格教授于1995年提出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处理不很明显的信息”。简单地说,WebQuest是利用因特网资源的授课计划或者是课程单元,它通过向学生提问一些本质性问题,提供进一步探索的机会,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应用他们的知识,从而努力让学生在较高的水平上思考。每一个WebQuest的核心是一个开放型问题,这个问题设定了WebQuest的清晰目标,鼓励学生回顾原先掌握的知识,激发学习者进一步探索的动机。WebQuest有其固有的教学模版与教学流程,通常有六个模块构成: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

(1)导言:提供关于WebQuest核心问题的一些背景材料,用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2)任务:即要着手解决的问题,是探究目标的具体化。一个好的任务应该可行有趣,并能促进学生高思维能力的发展。

(3)过程: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者应该经历一个描述得非常清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确定合作学习的小组和小组成员。过程为问题解决搭建了一个思维的“脚手架”,是WebQuest真正核心部分。

(4)资源: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在WebQuest学习活动中,学习者所使用的信息主要来自互联网。通常由教师创建一些链接来共享网络资源,提供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信息。教师提供的资源可以有多种形式,如网页、期刊文章、网上专家、电子公告板、邮件地址等,当然也不排斥使用离线资源,如印刷品、电子光盘、杂志、实地考察、模型等。在一个实际的WebQuest中,过程和资源往往并在一起。

(5)评估:对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创作的作品进行评估。为了使学生学会选择、分析、综合利用信息而不是简单的拷贝粘贴,评价要注重学生高水平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作品的深度,是否有自己的观点,内容与表现形式是否有创意等。并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只有自我评价才能引起学生的反思。要求学生对他人的设计或作品做评价,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

篇6

“Miss! 我帮您把电脑拿到教室啦! Miss! 平台已经开通啦!……”学生带着求知的眼神,期待的微笑,翻开老师每节课的篇章。作为一个肩负社会未来人才的输送者,怎样认识和理解这个平台?怎样借助这个强大力量的信息化技术发展教育平台,在教学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信息化技术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突破,而现代教学是一种常规表现形态。信息技术以支持教学为显著特征,因此,我们习惯将它称为信息化教学。其实信息化教学还涉及到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

信息化教育所依据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因而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必须建立起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密切合作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在平等、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学会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的社会构建的目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一、 信息化教学有利于教师的角色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历史中,一个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来源者和传授者,而在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教育过程中,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掌握各种信息和知识,在某些问题上还会超过教师所拥有的资源,这样就使教师所持有的知识和资源不再像以前那样具有权威性。但是学生在学习的经验与理解力上远远不及教师,对于知识和信息的处理和整合还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应该是“发掘资源的组织者”,是“思想分析和技术处理的指导者”,指导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收集和掌握大量的信息,对知识和信息重组整合,并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探索,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共处热情,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变成为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 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转变(如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模式是什么?何克抗教授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化教学手段已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给我们的常规课堂教学模式开创了广阔的前景。通过信息化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促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信息化教学技术通过传输、存储、提取和呈现大量的语音、图形、图像乃至活动画面信息,不仅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让学生直观、形象、生动,又简便易行地,轻松愉快地学习,而且大大地节省了教学时间,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优化。英语教学并非母语教学,在教学中困难重重。怎样消除这些困难不是简单地就可以说清楚的,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创设情境”。在一个课堂上创设情境使学生进行模拟的英语世界尤为重要。创设情境,一定要围绕教学目的。创设情境方式多种多样,用适当的多媒体素材辅助,以达到语言渲染、激发学生直观想象、形象、生动和生活化等。

三、 信息化教学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进行设计、编排课堂教学,教师不仅可以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学生在各方面都有所受益。在课堂教学上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成了学生的学习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注意力不再只集中在教师身上,还要集中在教师所使用的媒体上面。这归功于多媒体课件的形象化教学,能够不断优化学生对课本中重要的概念、理论、原理的感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和谐发展,从而逐步培养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但是我们要正确对待信息化教学平台在课堂中的使用

篇7

关键词:发现教学模式;信息传导;机理

作者简介:范如永(1974-),男,河南南阳人,河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河南 焦作 454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批准号:教社政[2008]360号)、河南省重点学科和河南理工大学校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基地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35-03

一、发现教学模式的含义

发现教学模式是指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探索能力、研究能力。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所谓的发现方法主要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只是给他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独立实现认识过程,即在教师的启发下,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科学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一些学者也把这种教学模式叫做概念获得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模式,早在古代的教学过程中就得到了广泛应用,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所强调的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主动发展所学的知识。西方的苏格拉底也曾经运用“助产术”启发学生发现已有知识的逻辑错误,从而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这些学者的观点都为现现学习的创立提供了思想渊源。

二、发现教学模式的特征

布鲁纳认为,发现教学法具有一些显著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要强调学习过程。“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第二个特征是强调直觉思维。他认为:“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语言化。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自己试着做,边做边想。”第三个特征是强调学习的内在动机。他认为:“学生在一般教学条件下,学习的动机往往很混乱……布鲁纳在强调学生内部动机时,并没有完全否认教师的作用。他认为,学生学习的效果有时取决于教师何时、按何种步调给予学生矫正性反馈。”第四个特征是强调信息提取。他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提取……学生亲自参与发现事物的话动,必须会用某种方式对它们加以组织,从而对记忆具有最好的效果。”

三、发现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

以发现学习模式的教学过程来研究发现教学模式下信息是如何传导和反馈的。针对发现教学模式下的认知信息循环模式,把涉及到的各个因素进行了整理,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十阶段、五循环”信息结构和流程图。

发现学习教学模式主要是运用发现学习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它首先强调的是以问题为起点。问题是导入学生发现的前提,这一点在发现教学模式中是十分关键的,如果学生不能发现或者找不到问题的所在,那么发现教学模式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价值。这一点和程序教学法刚好相反。程序教学法本身已经提供出来了相关的问题,只是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即可。其次,知识要有可发现性,这些知识要在逻辑性或者综合性上具有推理价值,即要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发现新的知识或者新的问题,并以此为起点来逐步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规律等。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其问题解决的逻辑性或者综合性就会导向相关的途径、方法或者规律,而不会导致偏离问题解决的道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学生也要有能力或者依靠教师的指点重新回到原有的道路上去。在这个阶段,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思维及探索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再次,发现教学模式需要有充分的时间作为保证。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在课堂中或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而发现教学方法就必须要求有充分的时间作为保证,因为任何发现都需要从已有的原理或者规律出发,找到与现实生活中或者事实中与已有的规律或者原理不相符合的地方,这些都对时间提出了要求。最后,发现教学法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否则就不能实现发现学习的目的。与程序教学法复习相关的学习内容不同,发现教学方法完全是让学生重新发展已经存在但他们尚不知道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必须独立自主地完成发现的过程,并找到相关的规律和原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发现的种种艰辛和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对养成独立自主的发现能力具有推动作用,否则就失去了相关的价值。因此,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及时的引导,而不是代替或者指导学生完成发现。

四、发现教学模式中信息传导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教师在信息传导中的主导作用原则。如果说在程序教学模式中信息的反馈和调整都由机器或者教材来实现,在发现教学模式中就必须依靠教师的主导作用来指引学生顺利完成知识信息的发现。如果没有教师的及时信息引导,学生可能就无法发现现有知识和事实的矛盾,即使发现了矛盾也无法顺利完成知识的发现。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求知的阶段还不具备自己发现知识的能力或者素质,因此,必须依靠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实现发现学习,才能为信息的顺利流动提供基础。

其次,要尊重学生在信息传导中的主体地位原则。发现教学模式由于采用的是让学生重复已经发现了的知识过程,掌握人类发现知识的各种方法,培养他们发现知识的能力和素质。在这个过程中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发现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不仅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需要,更是锻炼学生掌握发现方法、锻炼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学生能否在发现教学模式中获得各种发现方法或者能力和素质的锻炼,其关键就在于让学生通过切身的体现获得经验或者教训。因此,就必须在发现学习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确保发现教学模式中信息传导的核心。

再次,要坚持信息传递的次序性原则。在发现教学模式中,必须坚持信息传递的次序性。因为发现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原有发现过程的显示模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发现的逻辑性、先后性、次序性,不能也不允许跳越其发现的过程而直接进入下一个过程。这不仅是发现本身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和发现素质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发现过程,并在必要的时候给予相应指导,绝不能提前或者滞后给予信息指导。提前给予信息指导,其结果就是导致学生没有经过艰苦的思考过程就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途径,达不到应有的发现目的。滞后给予指导,其结果则是导致学生由于问题难度过大或者探索的过程过长而导致对问题失去应有的兴趣,同样也不利于他们的发现学习。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掌握学生信息传递的次序性,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相应的指导,这样就会起到应有的效果。

最后,要坚持信息传导的可控性原则。这一原则是确保发现教学法顺利进行必须坚持的。从发现教学法本身的内涵来看,知识的发展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或者只有一条路径,而是有多种多样的途径。这在科学发现的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因此,让学生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来重现发现知识的过程,其结果也有可能出现学生会通过各种不同的路径来发现知识。但是,也有可能导致发现教学过程的极端复杂性。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的时候,一定要事先考虑好各种可能的发现过程,并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发现的过程能够处在可以控制的范围,这样才能及时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发现,并在发现的过程中获得学习和锻炼。

五、发现教学模式中信息传导的基本过程

在发现教学模式中,信息的传导和流向主要分为十个阶段和五个循环过程。

第一个是需要传授的知识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传授各种背景知识信息。这是让学生拥有有关知识发现的基础,离开了这些基础,学生就不可能获得任何发现。

第二是需要发现的知识。在这个阶段,教师根据学生所学知识的背景,从需要传授的知识当中选择知识逻辑性强、发现过程联系紧密并且与学生已经学的知识有关联的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对象。这两个阶段是发现教学模式的预备阶段,其信息的传导基本是在教师和知识之间流动。

第三是创设问题情境。这是发现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最关键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发现教学过程的成败,可以说是发现教学模式信息传导的开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需要发现的知识和已有知识的关系、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学生本身的素质能力、开展发现教学所需要的条件等各种信息着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接触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

第四是发现问题信息。教师在精心设计好问题情境之后,把这个问题情景导入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在这个问题情境中开始着手发现问题。在这里,教师要做好各种信息引导,如果等着学生自己去发展问题信息耗费的时间是相当长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在进入这个问题情境中到底应该如何做。因此,教师要通过信息引导语或者信息引导情景引导或激发学生对该问题情景的思考,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

第五个阶段是提出假设的阶段。在学生发现问题之后,学生就必须根据问题出现的情况积极运用已有的知识或者原理来对问题进行思考。但是这个阶段学生不可能马上就会想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或途径,而是仅仅根据问题出现的情况设想可能会运用或者会出现什么情况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大致设想,而不可能形成具体的解决方法。从这个阶段开始,学生就可独立自主地和知识、问题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教师的作用仅仅就是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而不能代替学生作出决定。

第六个阶段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或者方法。在这个阶段,学生根据已经提出的相应假设,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原理来试图解决出现的问题,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在这个阶段,学生充分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生不能充分调动已有知识的储备,并试图解决问题,那么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能够引导学生有任何发现。这时,信息传导就会在学生、问题、假设、已有知识和解决问题之间反复流动,从而为下一步验证提供基础。

第七个阶段是验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前面的思考和探索已经找到了相关的方法或者途径,而在这个阶段就要运用已经找到的方法或者途径具体实施验证这些方法或者途径到底适合不适合解决该问题。这个阶段验证方法或者途径适合不适合就需要通过实地运用来解决问题。如果能够解决前面已经出现的问题就证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如果没有解决问题就要重新提出假设,再次验证。

第八个阶段是得出结论。经过提出假设、找到方法或者途径、验证,学生终于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这个问题的出现所提出的假设是正确的,所探索的方法或者途径也是可行的,验证也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基本得出结论,这个假设就不再是假设了,而是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途径。

第九个阶段是推广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相似性原理或者相近原理或者同样的问题等等提示学生,看看这个假设或者方法是否能够推广到与该问题相类似的问题情境中去,这就会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探索,寻找解决类似问题的途径或者方法。这样学生就会重新从问题出发,经过假设、验证等阶段来找寻同样的问题是否可以用这种方法或者假设来解决。这样就会出现第三个信息循环。

第十阶段是总结阶段。在这个阶段,通过前面多个步骤三个循环,教师和学生一起对得出的结论和推广应用的情况进行分析、提炼、总结,最终形成对该问题或者该类问题的基本认识,并由此得出相应的知识,整个发现过程的目的已经达到,发现的教学过程基本结束。在这个信息循环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引导学生推广、总结。离开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本身是不大可能进行推广或者总结的。因此,教师再次出现在这个循环中并通过积极的信息引导来调整学生的发现过程。这是第四个信息循环过程。

经过以上十个过程和阶段,学生在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情境中获得发现的能力的素质锻炼,并通过对问题过程的解决也了解了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教师和知识、学生和知识以及其他方面都在不断地发生着互动和相互的信息交流,从而形成了从第一阶段到最后一个阶段的整个大的信息循环过程。

参考文献:

[1]冯克诚,等.课堂教学过程操作策略全书[M].北京: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741.

[2]张西方,等.学习理论与方法[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131-133.

[3]薛业.信息化网络教育下教师角色的转换[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2,(1):56-57.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创新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媒体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教学模式具有直观性、假设性、近似性和完整性的特点。教学模式的研究离不开教学进程结构。教学进程结构是指教学活动进程的一定结构方式,它是由教学过程的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排列规律组合形成的,能反映一定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下面我就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创新的目标阐述如下:

一、建立统一的电子备课模板,实现教师备课网络化

我们组织骨干教师制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备课模板并共享,形成二十八中统一的备课平台,规范教师电脑备课。现在我校文化课教师全部采用电脑备课,而且并入校园网和互联网,实现了网络备课。为了进一步推动电脑网上备课,学校每年组织电脑备课评比、优秀课件评选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学电脑和用电脑备课的热情,提高了电脑网络备课的技能。2006年在全市优质课比赛中我校荣获了3个学科一等奖。

二、建立完备的校园网络资源库

为了更有效的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我们把多媒体教参、课件、录像带、VCD等资料转到服务器中,建立课件库、素材库、题库等,为老师调用。同时,利用课件、教案上传功能,让教师上传自己的优秀课件、教案,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形成良性发展。此外,通过互联网搜索下载优秀课件,丰富教学资源。校园资源库的建设,为实现网络教学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丰实的信息资源。[1]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追求课堂教学信息化

由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优点,因此我校老师无论是平日新授课、复习课,还是讲授公开课、比赛课,大都自觉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校还通过举行“每人一堂达标课”、多媒体教学优质课比赛等活动,进一步推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电脑网络的作用,探索构建信息化课堂,加大了课堂密度和信息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

近几年,我校连续参加了中职院校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比赛,我校教师展示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和谐互助”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公开课,受到与会老师们的高度评价

四、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

提高教师的应用水平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重要保障。我校制订了系统的培训计划,采取先易后难,先个别后全体,先教师后学生的办法,层层推进,梯级培训。两年来,学校结合教师校本培训,对教师开展多媒体技术培训,先培训后上岗,边使用边学习,我们组织举办了全体教师参加的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培训、个人网页制作培训、flas培训等。现在我们正在实施第三阶段校本培训,让教师学习制作较为复杂的课件和利用网络教学,使老师们计算机应用能力得以提高。在2007年河北省中小学多媒体、网络课件评选活动,10位老师的作品制作精美实用,被推荐报省参评。三年来,先后有20多名教师论文在市、省、国家级论文评比中获奖。[3]

五、强化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工作

为了强化多媒体教育资源的使用,制定学校现代化教育资源管理制度,建好并发挥学校网站和资源库的作用;做好学科教案、课件的收集整理、分类和共享工作,真正实现网上资源共享;要充分利用校园网、教育宽带网等网络资源,把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先进经验、优秀课例通过网上互相交流,并与有关学校联网互动,做到资源共享;加强图书室和阅览室管理,上好阅读课,探索网上阅读和借阅的新方法;加强学校网页建设,建立学校教育资源库,充实完善学校网站,加强信息交流,拓展教育时空;每学期各教研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上好一节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观摩课,总结他们的教科研经验;每学年举办一次优秀课件制作及论文评选活动,组织多种类型的教学比赛,科研成果的转化成为教师的自觉。[4]

总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 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大大提高了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闰志明,王世纯,孔祥伟.教育信息化的创新扩散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

[2]丁煜,桑新民.教育技术在美国中职教育中的角色――访普林斯顿大学信息技术部[J].中国大学教学,2007(2).

篇9

大数据时代对我们的思维提出了新要求,现代公民必须要有数据思维和数据意识。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自然也会遭遇挑战,带来变革。随着公开课、E-learning等新学习方式的出现, 大学生“听知识”、“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讲授知识”等传统的大学学习模式受到了冲击。在信息化背景下,大学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发现或创造适合时代背景的学习模式。我们要把教育改革的重心从“如何教”尽快过渡到“如何学”的问题上。

1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信息化?榇笱?生学习提供了知识共享的大平台。人们的学习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只要你有学习的时间和需要,可以免费在网上听很多大师的公开课程,学习变得更具针对性和有效;国际、区域和校际之间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将全部呈现在学习者面前。稀缺的学习资源增加了教育的机会;所有学习行为都是学习者自主选择的结果。学生可以个性化选择学习的内容、时间、方式等,以享受学习的乐趣和分享学习的经验。

但是大学生自身阅历及能力是有限,若没有长者正确的引导就可能沦为数据的顺从者,人云亦云,不思考盲目信服。 “信息不是知识。”大学生在丰富够用的大量信息面前如何筛选出有价值、能合理运用的有效信息,影响了大学生高效高质地学习;在线课程大多免费,又是世界名校教师主讲,不去上课也可以很好学习。所以大学生出勤率低,不愿上课的现象在大学校园中成为普遍现象。

大学生是具有自主意识和批判精神的群体,在信息化下,随着他们自身的成长,他们的学习模式也在历经变化。由被动学习模式转向自主学习模式、由单一学习模式转向融合学习模式、由知识本位转向思维本位、由终结式学习转向终身学习。大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给教师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挑战。具体来说,在教育思想上,要从教师传授、灌输,学生被动学习转向教师指导、促进,学生自主合作、主动参与、探索;在教育目标上,要从重视知识掌握转向综合能力的训练;在教学程序上,要从程序化、机械化教案执行转向前期的课堂设计、中期的课堂引导、后期的课堂反馈;在教学主体上,要从教师为主体转向学生为主体;在教学手段上,从单一的“一笔一板一言堂”转向多媒体运用、案例互动、团队讨论等形象、直观的教学形式;在教学原则上,从强调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转向知识的实用性、时代的代入感。

2 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教学模式的特点

随着时展、技术革新,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悄然变化,然而大多数教师并未意识教学模式的更新换代,踏踏实实地、认认真真、倾其所有地、满腔热情地教学,却由于缺乏对大学生学习情况的洞察和教学创意,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目前大学生的课堂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1)需要创设学习情境。可以从社会热点问题切入(讲故事吸引学生关注);可以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是观看视频(从感观上刺激学生);可以从小组游戏加上讨论入手(先热身再学习)等等。(2)重视学生的体验与探究过程。大学的学习应该是知识创新的过程,重在学生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与方法,而不是最终的结论。(3)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班级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第四,重视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惰性,教师要通过团队合作,组织学生交流探究,并以一定的形式展现研究成果,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激发学生寻找学习的兴趣点。

在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教学模式应有以下的特点:(1)导向性 。大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选用相适应的特定教学模式。(2)可操作性。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教学行为框架,它把某种教学理论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简化的形式反映出来,具体地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以使教师有章可循,有规可依。(3)明确性。教学模式一般会用精练的语言、象征性的图式或明确的符号来表现。是便于教师理解、运用的简明的操作框架。(4)系统性。教学模式是由各个要素有机构成的一套比较完整的结构和机制。教学模式中任何要素的缺失,都可能会降低教学效果。(5)发展性。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随着教学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变化,教学模式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

3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模式变革初探

信息化平台的发展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挑战,每个高校教师应该思考“如何提高课堂吸引力,留住学生”。要建构一种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相互促进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有实际运用能力的合格的大学本科毕业生。

(1)转变教育观念,使大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确立大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和培养大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大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的创新性思维。

(2)拓展教学空间,解放教学互动力。”互联网+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网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突破了课堂学习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课前学生可以针对性预习、在课中进行相关学习资料的研读、在课后学生们在线讨论以及与老师的在线答疑。大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习的空间被打开,将师生距离拉近,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学员的创新思维,拓展教学更能帮助学员实现这一目标。在网络互动平台上,要鼓励学生们讲所学习的知识与日常学习与生活相结合,从不同视角提出问题,这才真正体现了教学的成效。所以,教学模式的转型不仅带来教学理念的重塑,也带来学习思维的更新。

(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变革,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合唱的地方。结合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我们要设计多种“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教学方法。每一任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协调者,以学生为主体,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引导和激励学生实施教学过程,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等教学手段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探索包括分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引导教学法、示范演示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篇10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多媒体;教学观念

将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应用到语文教学中,为教学创新提供了平台。在信息化的教学背景中,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互动参与性得到提升。信息化教学模式除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外,还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本文以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创新为出发点,对教学创新进行深入研究,充分提升学生的能力。

一、信息化教学改革方式分类

1.多媒体引入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先进的教学设备逐渐引入课堂中。新时期教育发展一改传统教学的固有模式,使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活跃起来。其中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是教育教学发展中的关键,多媒体的引入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2.教学理念改革

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课堂上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而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学理念需要转变,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发现学生的特长,帮助学生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在信息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育理念要注重教育的差异性。

二、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弊端

1.缺乏信息化教育环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不具备信息化环境,由于经济以及师资等问题,使得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学信息化水平较低。从学校的办学条件上分析,现代教育中引入科技教育设备的意识不强,学校在语文教学中增加信息化设备不足。此外,由于在语文课堂上的信息化教学经费投入比较少,使得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短缺,加上设备配置不合理,使得传统模式下的语文教学难以实现信息化。

2.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在传统模式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上的主体,教师只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课堂教学,不能从学生中获得教学信息反馈。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不了解,这是制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重要原因。

三、信息化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1.语文教学翻转课堂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两个模块,一是课前模块,二是课中模块。在课前模块中,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教学视频,通过视频中的图像与音像,提出问题,并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例如,对作者简介、文章产生的时代背景等进行查阅。在课程结束的最后十分钟,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回忆知识。

【教学目的】通过多媒体视频的趣味性展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以合理的教学情境对教学进行引导。

【课前准备】翻转课堂的课前准备主要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视频制作,教师需要在网络中搜集与课程相关的视频资源,在丰富的影视作品、音乐作品以及电视文史中筛选出合适的教学资料。在实际的视频制作中,需要注重语言的幽默性、简洁性,并以互动的形式,提升学生的注意力。

【课中设计】课堂上的45分钟,需要将其详细划分,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在课堂准备中,教师通过5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测试,并在学生课题研究的15分钟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并提出指导性建议。

2.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情境创设

在进行手耳并用的视听阅读教学中,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云海》教学为例,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云海》原文,引导学生通过原文语音播放,想象并描述原文描述的场景,想象画面。例如,“到纯白的云海中去洗澡那是十分有趣的。云海汩汩地围绕着山头,大有海中孤岛的虚幻感。从房屋走出来不远,双脚就踏进了云海,弯下身去用纯白的云潮来洗脚洗手,又走到云潮没胸处做双臂划水的动作。有人在潜水,脑袋一会儿在这里,一会儿从那里冒出来。有人只在云海上露出两只手不停地乱招,笑声从云海里传上来:“救命啊!淹死啦!”学生闭着眼睛,倾听多媒体中文章的描述,再加上背景音乐的衬托,能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思考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以特殊的情境再现的方式,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一改传统阅读模式,提升了语文教学效果。

总之,随着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受到挑战。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语文教学模式得以创新,需要摆脱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束缚,转变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设备影响下,难以实现创新,在科技信息化教学背景下,语文教学可以通过翻转课堂以及情境创设等形式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李`.信息化背景下探讨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J].语文建设,2014(36):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