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育教学范文
时间:2023-04-09 07:5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化教育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相应的配套硬件,更需要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而且学校的管理部门、 业务部门和学术机构也要密切配合和参与,最后还要有一个专门机构来组织和管理整个学校的教学信息化工作 。
1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现阶段发展状况
然而,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 ,现实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1缺乏信息整体化的布局结构
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系统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各个学校的各个部门也在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但是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一些高校没有全局性的战略眼光,而是由各部门各自为政,因此就建立各种分散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有的高校按照企业管理中的业务流程模式进行规划,构造的是部门业务流程电子化建设,都不是从全局、全面、全程、全员的战略角度,去规划、设计、构建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方案,就可能导致高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整体规划长期缺位。
1.2欠缺对大数据时代带来变革的足够认识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行各业都受其影响,发生变化,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就有非结构化、分布式、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于集中在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而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由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变化(教育环境,实验场景,时空变化,学习变化,教育管理变化等等),确实有很多未被我们注意到的巨大金矿 。
2基于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的方法
2.1整合学校内部及学校之间的信息资源
在高校内部设立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机构部门,根据各个学校实际的教育规划、教学特色、办校宗旨,从全局的战略角度,去规划、设计、构建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方案。使学校信息化的总体方向一致,避免重复建设,而各专业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的保留各自信息化特色,从而做到总体布局统一,但各专业特色化。
另外,高校的专业虽然种类繁多,但中国高校也多,有很多高校都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专业。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高校都是自己教师独立教学,而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之间都鲜有交流,但如果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够在各高校之间建立沟通交流的平台,高校教师可以推出自己的精品课程视频,其他教师就可以有机会借鉴其他同行的先进教学经验,专业技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2以大数据为背景推动个性化教育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云技术、物联网和基于二者的大数据技术正推动教育发生着变革。未来教育在互联网等技术的作用下变的越来越个性化,通过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有利于个性化教育,标准化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自组织学习,学校和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教师由教学者逐渐转变为助学者。在逐步到来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教育与学校教育将逐渐分离,更多的交往互动、个性化服务和灵活的学制将使学校获得新的生机。
正在发生的教育革命并不是要把传统的课堂搬到网上,而是让新技术解放人们本来就有的学习能力和天分。建立教育的信息化服务公共平台,开展数字化校园的实验工作,设立各种“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开发“微课程”,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一对一的“E课堂”教学实践等举措。要充分做好“螺旋式”上升的准备,最重要的是顶层设计和理念超前。学校里更少的课堂与更多的实验室,更多的交往与更少的讲授,更多的互动与更少的灌输,更个性化的服务和更灵活的学制,将是未来学校得益于互联网教育得到新生的机会。
2.3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
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B-learning):网络课堂预习教学+课堂多媒体辅助讲授+网络课程辅导+远程学习平台交流互动。在网络课堂预习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根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在网络中寻找,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对相关知识点有初步的了解。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了解到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理,并借助于课堂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深入的讲解,以及熟练的操作和应用,最后提出更深层的难点。
课后学生可以登录本校教学网,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查看相关视频资源。如果学生对课堂上的内容并不能完全理解的,可以查看教师上传的本堂课以及以前的课程视频,进行回顾和复习。教师专业课视频网站就是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最好载体。如果学生掌握的很好,需要了解更多的知识点或进一步提高,可以到网上去查看提供的慕课和微课等视频课程。学生对于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习难点等无法自己解决的,可以通过远程学习平台和教师进行交流。远程学习平台的开放既可以方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使学生能及时解决知识上的疑问,也能让教师在第一时间获得学生自学的情况,既节约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也有利于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了传统课堂培训与数字化学习的优势互补,将传统教学模式与 E-learning结合,将个人学习与小组协作结合 ,将课程实践与课程理论结合,更好地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激发他们参与培训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这种培训方法灵活、开放 、高效,能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也能提高学习者的实际动手能力。
篇2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继续教育教学;应用
1引言
信息化技术的到来使得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为人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所以,信息化技术改革势将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其中,教育领域更是一大关键,讲信息技术引入到继续教育教学中就是教育与信息化技术的一大尝试,而事实表明,信息化技术应用到继续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具有很大的可实施性。
2信息技术在继续教育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在教育信息化教育这一历程中,我国相关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理论知识,还在实践环节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对于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想法。特别是在20世纪末,在这方面的研究更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为教育信息技术化提供了有利环境。另外,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可圈可点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对资源进行开发、结合、应用,实现了资源的共享。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对教育信息化的把关更为严格,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育信息化的质量,同时建立了一套标准系统体系,为信息化技术在继续教育教学中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3信息技术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内容
3.1教学资源信息的整合
在继续教育教学中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十分看重,为了尽可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教学资源信息进行整合,一方面意在引起教师对教学质量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提供学习平台。讲各种学科中的优秀教学视频、音频、资料等信息进行整合,并建立资源库,最大程度的进行即时更新,为相关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2将数据库和动态网页作为课程教学载体
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效率低、难度系数高、速度慢、复杂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为实际教学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信息化技术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将课程内容信息化,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处理、保存、更新数据等,同时,结合其他的多媒体技术,将数据库和动态网页作为课程教学的载体,进一步实现了教学信息化。
4信息技术应用于继续教育教学的特点
4.1功能丰富
在继续教育教学中要求其所包含的信息丰富多样,便于实际教学,将信息化技术引进继续教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将子系统与模块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一体化,而且还引入了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为师生管理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实现了系统信息的共享,多样的功能为继续教育教学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4.2学习虚拟化
传统教学中的学习受到多方面因素的控制,时间与空间是主要因素,但是信息技术的引进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处于一个虚拟的学习空间,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日常学习。常见的形式是网络课程、虚拟实验室、网络学习小组等,让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中学习,不仅为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还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1]。
4.3管理自动化
教学管理在实际教学中十分重要,并且由于信息量巨大,在操作上难免会有所困难,将信息技术引进到继续教育中又为教学管理提供了方便。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学生学籍、档案、成绩等进行整合,实现了信息的统一化,而且,借助信息技术又将这些复杂的、多样的信息转化为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为教育管理者降低了工作难度。每位用户都可以进入系统,了解相关信息,比如:学籍管理、教学管理、考试管理、信息等,而管理者只需要通过一些信息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4.4教学人文关怀更胜
传统教学模式在“人文关怀”这一教育理念中严重缺失,教师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主观性。但是信息技术的引用,很明显克服了这一点,通过信息技术处理,对学生认知水平作出评价,并针对学生学习水平设计了一系列的相关教学资源,最大化的实现了“因材施教”。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水平与兴趣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时间、内容等。
5信息化技术应用于继续教育教学的意义分析
5.1保证受教育者学习效率,为其提供便利
信息化技术讲教学内容转变为灵活的信息,实现了教学虚拟化,只要是想要接受此种教育社会人士只要利用网络、手机等信息化技术与实体都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而不需要特地的抽出一些时间学习。另外,通过信息技术在很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共享,同时也能够依照自己的行业、兴趣等结交更多有志之士,相互学习互补,对于教育接受者而言,存在很大的利益。
5.2扩大了学习途径、形式
信息化技术下,继续教育教学的呈现形式更丰富,扩大了学习途径与形式。常见教学资源一般有文字教材、辅导教材、音频、视频、直播课堂、微课、学习论坛等,这些都是不同的学习形式与路径,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多种可选择的空间,为继续教育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学员之间的学习、互动也为情景探究自主学习模式提供了条件。
6继续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策略
继续教育信息化是时代需求,也是发展需求,其发展离不开诗意的栖居战略支持,优秀的团队合作,创新的思想、严格的管理等,基于此,对继续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实际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几点策略。
6.1加强队伍建设
无论是在那个行业优秀的操作队伍都是十分重要的,在继续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过程中首要的一点就是加强队伍建设,对信息化流程、细节、内容、重点都有很好地把握,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作用,提高继续教学教学的质量。在此过程中要求相关人员能够独立、熟练的使用互联网、计算机等信息化技术及其实体,另外,还要能够对系统的构建、完善等有所了解与贡献,除了一些硬件技术要求,还有软件技术方面的要求。另外,除了技术水平的提高意以外,还有相关人员专业素养的提高,作为一名合格的员工,必须能够严格要求自我,遵守公司相关规定,自觉做好本职工作。
6.2建立优秀教师资源库
在继续教育教学中优秀的教师资源关系到受教育者的实际学习效率,所以,在其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优秀的教师资源库,为受教育者提供良好学习资源。优秀的教师是实际教学的骨干,也是继续教育教学的中心力量,建立优秀的教师资源库不仅有利于学习团体、培训组织等的构建,还有利于教育资源质量的提升、受教育者学习效率的提高,在继续教育教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
6.3加强管理体系的构建
继续教育教学信息化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发展过程,严密的管理体系是其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此的管理主要是指对于相关人员的管理,建立一套完整、严密的管理体系一是需要对管理理念进行更新与完善,以信息化技术为准,有组织、有科学性的对管理理念进行适当更新与完善,保证信息化技在继续教育教学中的良好发展;二是需要将理论付诸于实践,依据实际事实建立一套符合实际发展的实施准则,严格按照此管理体系进行。
6.4对信息化技术内容进行创新、完善、推广
为了更大化的促进继续教育教学的发展,奠定其坚实地位,就必须能够依据时展的需求对信息技术内容进行创新、完善与推广。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继续教育教学内容已经在逐步趋向技术标准,但是在学习资源、教学资源等方面还稍有欠缺,另外,在实际的推广应用中,也缺乏一定的实际培训、技术标准等,尚未得到理想的推广效果,所以,除了理论的完善与创新,还要对实践提出高标准要求。
7结语
在我国教育发展中,继续教育是一项具有重要发展意义的教育活动,对于教育普及率、教育水平、社会财富积累等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信息化技术应用到继续教育教学中是继续教育发展的一大进步,也是社会生产的一大进步。
【参考文献】
[1]涂郑禹,柳琦,李磊,李文彬.信息技术在继续教育化工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天津电大学报,2014,(04):35-39.
篇3
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遵循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三原则。从职业特点出发,我院依据政法类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建立应用法律类、仿真实境类、司法实践类专业教学资源库,以自主开发为主体,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资源,建设一个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我们从以下几类教学资源着手建设。
1.1仿真教学资源信息化的类型
2.1.1多媒体全景式庭审案例
多媒体全景式庭审案例库通过政法系统内部交流获取真实的法院卷宗及案发现场视频,或定时录制“中国法庭”“今日说法”“法律讲堂”等节目,选取典型性、疑难性、代表性的真实案例,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以音频、视频、动画、文本等多种表现形式全景重放庭审过程。“一审”“二审”“终审”层层递进,过程完整,小结、点评合理穿插,即时互动适时出现,重放和节选播放自由,最终打造案例鲜活、操作方便、表现生动的模拟庭审案例库。
1.1.2仿真工作流程模拟软件
以行业专家为指导,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通过现代信息化手段,仿真一线工作流程,打造仿真工作流程模拟软件。仿真工作流程模拟软件一方面通过实际工作流程的仿真明晰何时该由谁去完成什么任务,加强学生工作流程(程序)意识的确立,同时以音频、视频、动画、文本等多种信息化技术手段,多维度、多视角地展现工作任务完成过程,进而强化培养学生完成关键任务的能力。仿真工作流程模拟软件使用方便、针对性强、流程清晰、形式多样、表现新颖、互动性强。通过此类软件的开发与使用,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兼顾职业礼仪、职业道德的养成,减少学生对职场的陌生感,进而逐步实现从“学生人”到“职业人”的转变。软件的开发与使用为政法类高职文科实践教学做出了新尝试,开创了新方法,拓展了新途径。
1.1.3情境再现教学课件
结合高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依据课程建设需要,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文字、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再现实际工作情境课件。针对工作场景展现的工作任务适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辅以必要的正确答案、注意事项及关键知识点评,培养学生完成某项独立任务的能力,或对某个理论知识点理解、掌握及实际应用的能力。
1.1.4虚拟工作项目资源库
随着高职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普遍认同与实践,但任何一所学校由于成本、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均无法构建每一个需要的工作项目,但虚拟工作项目可以克服了这个缺点,它不仅不受以上客观条件的制约,同时还具有成本低、教学效果好、与市场结合紧的特点。此处虚拟的含义在于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或虚构某些情境,供学生观察、操纵、建构其中的对象,使他们获得体验或有所发现。学院依据教学的需要,积极探索虚拟工作项目的建设思路与方法,积极开展虚拟工作项目资源库建设,为学院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支撑。虚拟工作项目建设,一方面以真实的项目为蓝本,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手段,虚拟实际工作项目;另一方面通过专业的虚拟实训软件,依据教学的需要,构建虚拟实训项目。
1.1.5岗位综合技能模拟培训软件
通过与政法行业的密切合作,获取典型综合性案例为切入点,以法院、检察院专家为指导,以解决实际工作任务为目标,以任务完成的流程(程序)为主线,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手段,按工作角色模拟工作任务整体完成过程。通过该系统的开发与使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明确不同工作角色在同一案例处理过程中的工作任务及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另一方面,通过综合案例的处理,深化法律基本知识向法律适用能力转变,进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专业教学资源信息化的类型
1.2.1公共类应用法学教学资源
整合学院图书馆引进的CNKI、北大法意等多家数据库以及电子图书、多媒体资料,为教师开展专业教学活动提供所需的教学课件、案例、教学参考书、图像、音视频等实践教学资源,实现一站式获取。公共类应用法学教学资源建设采用自建、合作共建、引进三种方式,整合了教学课件、案例、习题、课程数字化资源等实践教学资源。文件类型涵盖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电子演示文稿等。
(1)教学课件库
教学课件子库是应用法律类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核心资源。在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的切入点是对传统教学课件形式和内容的改革。为提高课件的质量,学院成立了专门的课件加工基地。课件库的建成不但便于学生的预习和复习,还有利于讲授同一课程的教师互相学习交流。同时,课件库还相当于网络U盘的功能,教师可以在办公室备课上传课件,在教室多媒体下载课件授课。开放式的课件资源管理平台,全面支持基于校园网及广域网对课件库的授权访问,全面实现教师的远程备课和授课。
(2)教学案例库
精选来自法院并且已经审结的案件,所选案件要求程序完整、典型、新颖、真实。案例库资料可分为文本案例和视频案例两类,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点评。
(3)教学参考资料库
依托数字图书馆的海量资源,通过引进和自建相结合的方式整合适用于实践教学需要的教学参考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教案、授课录像、作业、习题、教学参考书、论文、图片、试题、光盘等资料。资源库既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基础的文献资料,又为师生互动提供了载体和平台,方便了学生学习,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1.2.2开发校本特色教学资源
即时动态反映我院专业建设进程,及时反映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状况,为教学资源共享、教研成果展示搭建平台,为学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各方面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依据示范建设要求,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为标准,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机制、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专兼结合教学团队、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入手,加强校本特色教学资源库建设。通过在线检查督导教学进程,实现平台的考核评价功能;通过教学成果示范,实现平台的展示交流功能。
1.2.3高职资讯类教学资源
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新动向,传达国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标准方法等相关文件及会议精神;汇总国内外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汇总国家高职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兄弟院校示范校建设的经验及成果;了解全国政法类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进程。
1.3司法实践类信息化教学资源类型
2.3.1信息技术类专业实践教学资源
结合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以“首都政法综治网”栏目建设与维护为依托,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共同开发适合教学需要的实训课程及教材,校外兼职教师、专职教师与学生深度参与,从而实现在真实的环境中教,在真实的环境中学,在真实的环境中做,在真实的环境中用的“教、学、做、训”一体化实质融合,真正实现“首都政法综治网”和学院教学工作的紧密融合。其中主要的工作内容包含:(1)实训基地管理与运行机制的梳理与完善;(2)实训项目开发机制的完善;(3)拓展实训项目覆盖的范围,实训项目内容包含网站的开发与设计、数据库的开发设计、网页美工、网站编辑、网络系统的安全与维护、数据备份与恢复等。
1.3.2法律类专业实践教学资源
面向行业服务,结合“首都政法综治网”栏目建设与维护,结合法律类专业建设,围绕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改革,打造一流的法律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1)法律文书类信息收集与处理通过参加实训参与精品裁判文书、法律文书、司法政务公开等内容的采集、整理、分类与录入,提高学生信息采集与加工、文书撰写、档案分类整理等职业技能。(2)实现学生实习实训在线互动一方面,依托“首都政法综治网”实现学生与专家的网络互动、法律咨询,网友与实训学生的解答互动。同时,通过开设法律咨询和劳动与社会保障等实习实训论坛,通过论坛维护及在线答疑,一方面为广大网民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在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平台答辩形式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平台。
1.3.3应用法学资源
以网站为平台,面向法律类专业教学,以最新的法律法规数据库、精品裁判文书、法律文书、法治动态,真实案例、法治视频节目等资源共享为目标,打造应用法学资源共享平台。该平台资源全天候开放,不设置任何密码和权限,师生可以随时随地登录网站查询他们需要的有关资料,从而使教师教学、学生实训融入到真实法治环境中,进而了解业界动态、学习法律知识、感悟经典案例、体验法律文化,丰富教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借助统一检索功能,师生可以即时获取丰富的应用法学教学资源。
(1)构建信息技术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将在原有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训基地管理与运行、实训项目开发机制,明晰岗位职责,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同时按信息技术类专业需求,结合网站开发任务,加强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力度,探索设计适合教学的实训项目及教材。在完善原有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探索与实践,进一步开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适合教学的实习实训项目及教材。
(2)整合政法行业信息资源,建设法律类实践教学平台一是公文电子化的信息收集与处理。“首都政法综治网”为服务学院司法实践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空间,便于数据的优化整理。开设公文电子化实践教学课程,指导学生对各类印刷版法律文书进行电子化的转化,并识别校对,在教师的指导下筛选出内容完整、有典型意义的法律文书,录入到数据库中,进一步丰富原数据库的内容。通过与全市法院系统以及其他单位深度合作,学生参与实训活动,进一步完善精品案例、法律文书、法学研究等数据库资源,形成真正海量数据检索,并把这项工作转化为常态工作。二是法律咨询解答模式的在线互动。互动形式主要以论坛和留言为主,积极开发建设在线法律咨询解答模式的互动平台。开展学生的网络互动实践,在指导教师组织下,学生首先对每天的留言进行分类整理,对于简单的问题可以先行回答,对于大部分比较复杂的问题将在律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解答咨询,并在网络中回复内容。进一步丰富平台功能,使学生除了可以接受律师的指导,还可与栏目邀请的专家、学者、资深法律工作者等进行交流、互动、请教、学习。同时,学生还将在他们的指导下回答社会公众通过各种形式提出的各类法律问题。
二、结束语
篇4
走创新发展之路,建一流精品学校
李平老师的语文课是史家小学分校创新教学的一个缩影,充分体现了现阶段素质教育的理念,既强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也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倡导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辅助手段,创设有效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
正如滕亚杰校长所言:“生活在史家小学分校的每一个孩子都有着美丽而多彩的梦想,他们需要蓝天和海洋一样宽广的平台。我们的学校就是那宽阔的天、蔚蓝的海!”
史家小学分校由三所百年老校合并而成,有着厚重的教育底蕴。学校始终把“以课程改革实验为突破口,走创新之路,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为发展战略;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作为工作的重之中重;努力使分校成为一流精品学校。分校成立之际就为每一位教职工搭建了学习、发展的平台,建立了专家导师组,辅导有潜力的教师快速成长;同时积极为每位教师配备必要的办公及教学设备。如果说教育专家及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内动力,那么教育信息化设备的配备及有效的课堂应用,无疑是史家小学分校课程改革及创新发展的助推器。
华硕笔记本为“情境教学”锦上添花
灵活运用各类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是史家分校践行“走课程改革创新之路”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李平老师的这堂语文课,关键环节都恰到好处地融入了信息技术的运用,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小学生本来抽象理解能力较弱,带一定感情朗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项不容易理解的要求,因此通过制作各种图文并茂的彩色图片,并辅以生动的音乐背景,配合相应文字,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力、调动孩子的情感。” 李平老师课后如实介绍。
“创造情境是本节课很重要的一个教学设计”,李平老师说,“借助华硕笔记本,播放不同场景的图片,给学生呈现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高清画面,主要是为了方便学生直观理解、记忆;第二个段落播放的那段音频也是课前选了很久才定的,主要是想通过乐曲让学生体会即将离开自己心爱土地的人们当时眷恋不舍的复杂心情,从现场反馈看,实际效果非常好,华硕笔记本的外放效果很让人意外,非常不错,学生显然被深深地感染了,后面的带感情朗读表现得都很到位,实事求是地说,这款电脑确实给我的课堂添了彩”。
李平老师语文课上使用的是华硕BX32笔记本电脑,其出色的运行性能、操控反应及优雅大气的外观都非常适合教育教学环境,在李老师这节课上的表现可见一斑。说起平时使用华硕这款笔记本办公的感受,李平老师一直感慨机器性能及操作使用感同以往电脑的明显优势。另外,华硕BX32笔记本电脑出色的外放音效也博得了现场听课的诸位一线教师的高度评价。“说实话,我是真的被刚才的背景音乐感动了,感觉我也已经身临其境,何况孩子们,音质真的非常棒,令人震撼,开始还以为是连接功放机播出来的。”同样教语文学科的海淀实验小学邢江华老师如是说。
对于华硕BX32笔记本电脑的优越性能,负责语文教研的屈平主任总结说:“高清显示、迅捷的操作反应是很适合教师教学的非常实用的特点,快速数据传输也为教师备课及制作课件时节省了时间,较长的待机时间更使我们减少了不少的麻烦。”
篇5
关键词 信息化 成人高等教育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1 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
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进程的迅猛加快,国际通用型人才需求量大增,这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及能力都是一个新的挑战;终身教育的提出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与当今世界成人高等教育呈现出国际化、终身化、社会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成人高等教育中实施有效、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势在必行,这是由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决定的。
1.1 教学内容侧重实践性
由于招生范围广泛,学生的文化基础是不同步的,招生对象的年龄、学历、个人经历都是参差不齐的。对此,在教学内容上,成人高等教育呈现出于普通高等教育与众不同的特征。普通高等教育非常强调理论的基础性,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学好基础知识,侧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层次性。①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特殊性,所以它的教学内容侧重实践性,教学内容的选取应与时代密切结合,符合国家和市场对成人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为国家输送大批人才,故此,选取以实用的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教学内容为主。
1.2 学习方式灵活
成人高考主要有函授、夜大学、视听学习、脱产学习和业余学习等学习方式。
(1)函授。函授一般以自学为主,并组织集中面授,面授时间一般在寒暑假和节假日。函授教学的招生范围可遍布全省甚至全国各地。(2)夜大学。夜大学一般在大专院校招收学生,一般选择晚上或双休日上课。(3)视听学习。视听学习,教学点直接渗透到各个市县,方便学生就近学习。(4)业余学习。业余学习上课时间一般也选择在晚上或双休日上课,不过办学范围一般局限在学校周边地区。(5)脱产学习。脱产学习就是参加工作后在校内进行全日制学习的方式,管理方式与普通高校一样,对学生有常规的、相对固定的授课教室和管理要求,有稳定的寒暑假期安排。②不再占用周末和节假日的时间。
2 基于信息化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革新
2.1 教学方式的转变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以单向灌输式的信息传递,改变仅仅围绕教材为中心展开教学的教学方式,实现集体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相结合,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循循诱导,根据每位学员的年龄特征,工作阅历等制定符合学员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相应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方式的灵活可变性,我们可以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远程教学,满足学员对知识的渴望,同时教师在这方面应加以正确引导,因为网络上的信息丰富多彩,指导学员增强分辨信息的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效借助计算机以适应现代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需求和生活节奏日益加速的需要。借助多媒体,学生随时随地能从网络中查找自己所要学的内容。实现由封闭式教学和“垄断式”的信息传递向开放式教学和跨时空的信息共享的转变。单纯的书本教育将被开放式、多元化的教育所取代,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制作与教学相关的教学课件,利用网络平台,构建立体式的教学模式,增加获取信息量的途径,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教学过程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的学习过程。③改进教学方法,改变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课堂教学同时要结合成人特点和需要进行教学,打破单一的课堂传授,运用成人喜闻乐见的方法进行教学。
2.2 教学手段的革新
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学手段也要进行与之相适应的革新。积极倡导和鼓励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用图像、文字、影音、音像等方式在向学员传递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可以增强教学过程的直观生动性,提高学员的学习的积极性,给教学增添新的活力和生机。近几年来,教师使用多媒体授课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更新多媒体课件,改变传统的以书写教案为唯一备课方式的习惯,这样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 小结
作为一名教师,应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学习现代信息化技术,懂得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及时有效地提高学员的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指导他们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辅导他们运用多途径、多种工具辅助学习,从而更快、更全面地提升自己。
注释
① 蒋鼎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J].成都电子机械专科学校学报,2003(6):57.
篇6
关键词:大数据;技工院校;信息化建设;汽车专业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的各个领域,比如经济、教育、文化也开始融入信息化技术,因此,在信息采集方面,比如提取、处理、利用、反馈方面就十分方便。信息的处理和存储是各种设备在大数据时代必须具备的功能。在技工院校中,最注重的就是职业学校的教育管理和专业教学,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管理学生的基本信息;对于教师而言,主要是管理教务和专业。本文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汽车专业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研究,简要分析了汽车类教学资源当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内容,旨在为之后的技工院校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提供参考。
1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大数据的另一个名字是巨量资料,其可以对一些数量和运算较难的数据进行处理,这就说明其处理信息速度的准确性是传统方法所不能代替的。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学主要是体现在学校的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也能反映学校的发展过程。以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当中还包含对各个领域的文字、图像等质量的汇总,汇总之后再进行整理归档。但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就会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且分析过程也很易产生错误。目前,我国要求学校要根据最高的要求实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为了达到这个要求,技工院校的每一个专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对技工院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进行了改变。技工院校的汽车专业加入现代信息技术,既可以高效完成学校的相关数据管理,也可以让办公管理升级为无纸化管理。
2实现专业信息化管理的必备因素
2.1教育信息化建设文件的支持
2002—2003年,国家教育部分别实施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在此期间,国家教育部还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实施方法(试行)》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法(试行)》。由此可见,这一系列的教育信息化文件指明了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方向,让技工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根据国家的相关文件进行,并且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有规范可行。
2.2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时机
对于大数据而言,其主要目的就是对传统数据进行选择,选择自身需要的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而筛选出来的数据只需要选择有效数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的存在形态也在不断发展,无论是结构化数据,还是非结构化数据或半结构化数据,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对于技工院校的汽车专业而言,其专业数据包含文字、图片、照片、视频等。在技工院校的汽车专业中融入信息化技术,这对于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学而言,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会,如果我们能把握好这个机会,则能让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程度趋于完善。
2.3信息化管理软件基础设施的完善
在广州某技工院校汽车专业当中,学校根据广州市颁布的相关教育文件实施教学管理,为全体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并为各个专业和各个班级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辅助设备,并对学校实施全网络覆盖,这是学校的硬件设施。在软件设施方面,学校配置教育教学管理软件,学生和教师可以采集、、处理相关信息。同时,该技工院校汽车专业的学生还会对专业教师分别进行校内培训和校外进修,此培训有助于增强技工院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利于发展技工院校的信息化管理。
2.4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标准
在信息化管理中,我们需要制订一系列的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而对于学校的信息化管理而言,教育教学管理的标准化至关重要。对于技工院校汽车专业的教育教学标准化和规范化而言,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规范化管理学生的档案信息,比如对学生的选课方式进行管理,根据标准统计学生的就业率,遵循教学规律协调和安排课务,及时反馈管理专业教学的效果等。这些管理所得出的数据能反馈出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完成程度。
3信息化教学管理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3.1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的无纸化
技工院校汽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加入信息化技术,添加信息化设备,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给学生备课、授课,同时也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采集,比如采集学生的分数,统计学生的及格率,让学生进行网上答疑和进行教学资源共享等。在此基础上,既实现了无纸化办公,还体现信息化办公的高效性和节约性。
3.2对信息化管理的学习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线教师要不断进行自我提高,因此,技工学校的专业老师要通过外出学习和培训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化管理,相关管理人员也要定期参加培训。
3.3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平台
通过建立数据标准平台,教师可以及时把握学生的动态信息,比如学生的教学信息、专业信息等,并对其进行及时整理和反馈,形成可供参考的数据和总结性材料,有助于技工院校分析自身的专业教学是否科学合理,提升技工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汽车专业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研究,简要分析了汽车类教学资源当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内容,并通过信息化技术准确采集学生的信息,整合分析并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最终目的是为了能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实施技工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最后使技工院校为汽车行业培养更多具备专业和实践的汽车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12(11).
[2]何克抗.我国教育现代化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01).
[3]范如涌.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模式分析[J].2011(09).
篇7
以信息技术为背景的教学改革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视线,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新的教育形态,将会对职业教育教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将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技术环境转变,这将深刻地改变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互动方式,需要我们及时转变现有的应对方式。
每个教育对象都是与众不同的,但我们坚信信息技术多样化必然就会促成个性化教育唱主角的教育新局面,信息技术带来的是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性转型发展。教室里,超大屏幕代替了黑板,感应式触屏多功能一体机代替了教师的粉笔和黑板擦。不管是把信息化建在教育的哪种云端,我们执教者都必须拥有一份厚重感与归属感,把握住教学的本真,必须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信息化“云端”作为载体,贯穿起预习、上课、作业、辅导、评测等学习的各个环节,覆盖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数字化学与教的系统平台。
一、信息化“云端”风景一:定义教师角色的信息趋势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正式颁布,这是一部围绕“互联网+”布局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文件精神不难看出,未来十年,教育服务的供给方式将会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学校要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这显然是未来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
信息化“云端”以独特的审美形式、温情的教学手段、细致的操作手法、实用的技能演练,完美地提供给师生一个更广阔的互动平台。信息化“云端”引领下的教学模式无固定格式,更不存在教与学的界限,它在任何师生需要的时候提供最优秀的教学资源理念,高效地帮助我们实现每一个关于学习的梦想。
从2015年2月28日到3月1日的24小时内,前央视调查记者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突破亿次点击。几千万人在线收看了柴教师关于雾霾的科普课、关于责任的德育课、关于情怀的人文课、关于调查的媒介素养课。这就是一个以“用户”为核心、以“选择”为导向的“云时代”,一个以创造知识取代传授知识的“个时代”,课堂的边界正在逐渐模糊,跨界和个性化信息趋势正使得教师角色被重新定义[1]。任何一项教育改革,教师都是关键因素,因为教师可以改变课堂,课堂将直接影响学生。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不少新的气象。原本教师掌握足够丰富的资源,学生只能通过教师才能获得部分资源。
然而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正在以几何级速度增长,获取知识的通道变得平等而开放,现在学生可以通过技术途径自主或团队合作去获得,有时候甚至比教师掌握的还要多。在今天的课堂里教学生,教师一定要了解当代学生的这些特质,从这些特质出发找寻教学信息点的切入和路径,才有可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上海虹口区教育局常生龙局长在2015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论坛会议中提出学科教学信息化应用方面推进策略:发挥教育行政的引导作用,从关注树木到关注森林,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从学科的逻辑出发探索技术的应用。如果信息化教学改革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和精心实践,改革实施的成效是非常困难的。
二、信息化“云端”风景二:巧用课堂组织的信息能力
为了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教学重难点,根据课程与学情特点,巧用课堂组织的信息能力,课堂主人学生成为美丽风景,自然灵动。就像大自然的精心安排,要为每一种有巨大潜能的生命,留出积蓄足够能量的能力。
1.信息元素选取的合理性。对于教材内容,只有教师自己明白了其中蕴含的价值,才能在教学设计中选取合理的信息元素,在课堂里传递出来爱和温暖,让自己所教的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课堂信息元素选取应从丰富学习者对知识理解和体验以及通过降低操作技术的难度拓展学习者创新表达的可能性。例如,职业学校教学信息元素可以选取吸引眼球的导入技能、情商调动的师情技能、科学合理的评价技能、辅助教具的使用技能等。巧妙利用课堂信息元素可以帮助学生在思考与追问中描绘着职业理想,在好奇与实践下勾勒出职业规划。
信息技术用丰盈感和对象感诠释了课程的价值,用高感知和超理性赋予了专业的底蕴。当然选取并不容易,一是要求教师能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二是要求教师防止职业学校学生因资源信息的凌乱而导致的知识碎片化。信息元素整合关注学科知识的内在结构,从联系的角度理解知识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学信息资源需要挖掘,但并不是说教学资源越多越好,哪些资源最能揭示问题的本质,最能形成学科思想,是我们需要加以选择和判断的,教师要具备重组信息资源的能力,为学生提供结构性的学习内容与资源,强化知识的内在联系。
2.信息活动设计的时效性。课堂教学设计是否有效,一定是信息思维层层递进的过程。日本佐藤学教授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描述多数的教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有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2]。作为信息时代的一名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立足于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困惑与沉默,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努力去弥补差异所造成的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欠缺。
3.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在不同技术层面帮助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力,可以设定比通常的教学水准更高的层次上的教学内容,通过针对最低水准学生的问题加以组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现每一个学生真正的学习。学生拾阶而上,从“就事论事”开始,向“就事论理”,再向“借题发挥”的目标迈进。教师只要看准时机,选择好契机,稍加外力就好。教育之美在于其没有了教育的痕迹,在于其留给学生的自然舒服之感,即在师生的人格感染中、心灵碰撞中、理解倾听中、信息交换中……润物无声地完成了教育的使命。 3.信息素养培育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技术有新突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电子书包、教学平台、虚拟仿真软件等,在职业学校课堂里实现了全员教学的即时反馈、课前学生学情的精准分析、课中练习过程的动态互动、课后概念原理的即时反馈,在以前的课堂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信息素养俨然已成为当下师生不可抗拒的魔心力。犹如艺术家设计进程中的分量与姿态,勇敢者的游戏,持久中心,植入人心。想继续做设计师的人,缺一点都不精彩,最走心的设计,最完美的典范,才能住在消费者的心里面。职业教育的每个学科应该将其鲜明的学科信息素养的个性融入全面发展的育人共性中去,植根于普遍具有信息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大众土壤之上,有效提高学生敬业、细致、高效、合作等职业岗位素养,在这趣味盎然的课堂活动中,信息素养被学生自主体会到并付诸行动。
三、信息化“云端”风景三:创新教学设计的信息特色
我们多年来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一讲到教育学习马上联想到的就是教室,就是企业岗位所在的实习地,我们根深蒂固地认为学习基本上都发生在课堂和实习场所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室的模样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整齐划一的课桌椅,会被那些可以方便移动的、能够随意组合成圆桌或者小组讨论方式的桌椅所取代,甚至可以使学习的空间从教室到一切可能发生学习的地方,比如说实验室、制作室,去一个公众场所或者到博物馆中考察。笔者在英国曼彻斯特学习交流期间,多次遇见学生的某一节课就选在博物馆的某个展点。
而这个时候,给学生上课的很可能不是教师,就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但不管如何,授课者都卖力地在讲解,甚至是在表演。这意味着什么呢?师生参观活动不是带上照相机去记录什么,而是用心去交流和感悟。这是未来我们职业教育信息发展要走的一个方向,这是一种超越课堂、超越教室的学习方式,值得我们深思。只有我们拓展了学生学习的信息空间,才真正能够体现我们的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培养,才能够和传统模式进行抗衡。
今天,我们又站在了一个新的技术和教育相融合的结合点上,它将革新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促进新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就如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加里·鲍里奇给出了判断一节课的效果的7个维度:班级管理、课堂氛围、任务导向、学生参与、教学方法、学生成就、知识结构,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合理利用好信息化维度,创建教学的例行流程,更好地编排课堂信息,充分接纳学生的观点,教师和课堂都要有相当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并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素材类、集成类、工具类、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根据教与学内容的不同交替、适当的呈现,以此考量学生整合相关专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符合职校学生学习认知特点。其核心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快乐,回归教育和生活的本质。
每个学校,都应是信息技术的培育之地;每个学生,都应是信息素养的培育对象;每门课程,都应是信息资源的培育载体;每位教师,都应是信息能力的示范之人。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3]。每位职业学校教师不仅仅是一个学科教师,更重要的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合理有效落实信息化维度在教育教学行动中,助推学生认识自我、发现内在潜能并将自己的潜能运用到美好善良的方面。
篇8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运用,旨在探究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新模式。形成以课内师生互动、情景模拟教学,课外兴趣小组、远程教育、网络课程、实验实训教学(日练、月测、月考核、技能竞赛)的新型教学方式。并通过对这些方式方法的实验运用,最终形成出一套符合中职学校学生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可操作性较强的新型合作探究型教育教学新模式。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国策的提出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职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劳动就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尤其是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无疑需要一批勇于探索、锐意改革创新的高科技人才,但更需要千千万万既掌握操作技能又有一定技术理论的新型员工,中等职业教育也就更加凸显了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依靠传统的以学科为体系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所培养的中职生,难以满足现代工厂企业的需要,导致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困难,影响了社会和家庭对中等职业学院的看法。中职教育在信息化的今天想要走出发展的困境,必须结合自身的特长和特色,创新教学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有切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学习方式,对教育也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教育信息化指的是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电脑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多媒体教室里把影像、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文字等功能及控制适时、动态地引人教学过程中,使得教学资源更加丰富、生动,教学形式更加新颖、易于接受,从而使教学效果发生质的变化,可以说信息化给中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因此,确立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理念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必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使现代信息技术贯穿于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全过程,以此推动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各方面的改革创新,推动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本文分析研究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探索研究了一套以课内师生互动、情景模拟教学,课外兴趣小组、远程教育、网络课程、实验实训教学(日练、月测、月考核、技能竞赛)的新型教学方式,并且并通过对这些方式方法的实验运用,最终形成出一套符合中职学校学生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可操作性较强的新型合作探究型教育教学新模式,从而为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采用的新颖的模式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定性分析的方法,并使用了调查、数据统计、逻辑推理、归纳总结等各种具体方法:(1)调查法,主要是通过问卷、座谈、听课来掌握教学效果;(2)数据统计法,主要是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建立客观的实证依据;(3)逻辑推理法,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去研究分析各种数据、现象背后隐含的意义和趋势;(4)归纳总结法:依据课题研究目的,把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然后不断完善。
(三)难点和创新点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资源,在把握文化课和专业课差异的基础上,对中等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新模式进行探索研究,从而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本文的创新及特色: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探索合作探究型教育教学新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且比较务实,从而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中等职业人才的任务得以实现。
二、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现状
随着“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国策的提出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职学校正逐渐成为独立的教育本体,参与市场竞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并成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劳动就业,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无疑需要一批勇于探索、锐意改革创新的高科技人才,但更需要千千万万既掌握操作技能又有一定技术理论的新型员工,职业教育也因此在凸显了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一)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投入不足,教学硬件不够;2.中职教育教学质量低下;3.专业及课程设置不合理;4.传统教学思想和方法中的缺陷尚未改善;5.中职院校生源质量差;6.社会和家庭对中职教育存在偏见;7.政府对中职教育的扶持和宣传力度不够
(二)传统中职教育教学模式的缺陷
传统的以学科为体系的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这个信息化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传统的专业课程结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的中职生难以满足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现代工厂企业的需要,导致学生毕业后就因就业困难,影响了社会和家庭对中等职业学院的看法。中职教育在信息化的今天想要走出发展的困境,必须结合自身的特长和特色,创新教学观念,调整相应的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结合中职教育的教学思想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1.传统教学内容来源渠道唯一;2.传统教学模式的“本末倒置”;3.传统教学环境封闭性和教学辅助工具的单调性。
三、信息化环境化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新要求
(一)信息时代就业市场对中等职业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
1.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2.扎实的专业素养;3.社会适应能力;4.诚实守信;5.自主学习能力;6.人际交往能力。
(二)信息时代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的机遇
1.国家社会的高速发展给中职教育带来相应的发展机遇;2.中等职业教育的具有时代性的教学内容信息符合社会的需求;3.中等职业教育迎合市场需求的教育定位,为自身赢得了发展机遇;4.中等职业教育的技能培养目标为其在信息化的今天争取到了发展机遇。
四、对建构主义的解读
篇9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中小学教师;主题单元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8-0088-03
看到教育技术,如果你还认为它只是通过多媒体手段(包括PPT、白板与视频等)呈现教学内容,通过网络与计算机开展教学,那就未免太狭隘和片面了。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提出:“教育技术就是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并且与此对应的培训正在全国展开。
电脑与互联网的出现使教师迫切希望能充分运用这些新媒体来服务教育教学,提升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水平,这催生了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育方式或形态,即信息化教育。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以后,我们发现提高信息技术的能力并不等于提高了信息化教学的能力,更不等同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民的工作、生活以及学习方式都在不断翻新。上海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与航运中心,也必须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基于这个现状,上海出台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未来20年关于教育信息化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探索建立信息化教育新模式。信息化教育新模式包括以下内容:
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推动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开放、互动与共享的教育模式,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从学生角度来说,需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使用电子书包,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丰富课外学习和研究,加强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学生正确理解、合理运用大众传播媒体等信息网络的能力,提高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
从教师角度来说,需制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引导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
单看上述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新一轮的教育信息化浪潮正汹涌而来,教师、学生以及学校都将面临新的挑战,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设计的创新与教育手段的革新等,都将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更大空间,创新性和个性化要求也更高。从服务平台来说,需要建设数字化教研服务平台。
在当下教育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没得以很好解决,比如,教学课时不够、教学内容零散且重复、教学过程讲授居多、探究型教学活动开展过少、教学目标统一化以及教学评价的唯分论风气,以致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普遍感觉学业负担过重等,这些问题的形成均与当下教育技术有关。
如果要让学生学得多,学得好,学得有兴趣,就不能只是“教教材”,而要转变为“用教材教”,变零散的课时设计为整合的“主题单元设计”,通过设计一组以学习目标为核心的开放性问题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开展自主实践活动。问题化设计和任务驱动是主题单元设计的核心概念,这就好比学生发现了问题、领到了任务后,激发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在新课程背景下,从问题视角对课程进行建构,将“知识问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国际著名教育技术学学者梅瑞尔在他的“首要教学原理”中也强调,有效的教学应该围绕问题展开。
那么该如何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呢?学生自有他们的一套方法。作为教育者,只需要给他们提供完成任务过程中所需资源、工具以及所要达到的标准,即主题资源包和形式多样的评价量规,并进行适当指导和示范,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并没有盲目探索,也没有被动受教,而是置身于一项有目的且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
主题资源包是学生完成主题单元任务所需的一切背景支持资源,一般以网站形式呈现,包括所需要用到的相关主题的知识、工具、案例、评估与素材,呈现载体可以是文本、动画、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及其他应用类软件。大量信息资源将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评价量规包含评价要素、评价指标、权重及分级描述的差异化评价工具,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重视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性,同时是质性与量化评价的有效结合体。
上述学习过程是我们服务社会所需习得的工作技能。发现与探索问题,同时根据考核标准制定目标任务,然后凭借各人的智慧和技能通过独立完成或合作解决问题,最后展示与汇报成果,进行经验总结。该过程更加符合人的学习心理,也更适应社会工作的需求,在学校教育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搭建桥梁,更好地弥合两者的差异。
社会的发展促使教育与时俱进,甚至要有超前意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是上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理念,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基础,探究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创新和合作能力、媒介素养以及运用信息技术有效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都对其未来的终身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教育要信息化,教师在运用教育技术过程中的创新素质将起到关键作用。
以八年级语文课文《雁》为例,其单元主题:生命的沉思。A教师的教学设计是:默读―概括故事梗概―根据问题圈画词语―说理由―再朗读―再根据问题圈画词语―提升主旨―布置作业:随笔“我想对你们说”;B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初读课文,一句话感想―续写结尾―交流汇报―齐读结尾―提问: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分角色朗读全文,注意语气―指名读结尾―提问:为什么把他们当作人来写―旁征博引其他名家关于生命的箴言―提炼主旨:爱生命,并友好相处。由此可见,B教师的设计比较中观,从整体出发,注重创新,以任务驱动(续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所以相对而言,现场课堂学生的创新性回答居多,并且形成了课后热烈议论的学习效果。
《纲要》为了提升教师创新素质,提出设立青年教师创新基金,资助青年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等新手段,开展跨学科、跨学校与跨地区的创新教学和科研活动,为教师提供创造性地发挥智慧的宽松教学、科研环境,所以教师们可大胆去开展实践研究,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学生的信息化教育模式。
当然,要实现教育的信息化,除了要实现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与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外,必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系统建设以及相应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与体制也必须跟上,然而这需要有个过渡阶段来解决一些问题。
1.学校需要保障每一位学生都有电脑,每一台电脑都能连接网络,每一堂课都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2.教师需要处理好日常琐事、各类教学培训与单元计划实施之间的矛盾,协调好课时安排,尽量让课堂成为探究性学习的场所,充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慢慢习惯主题单元设计,而不是课时计划设计。
3.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虽然从小学到高中都开设信息技术课,但学生要达到熟练操作网络与使用Word、PPT与 FrontPage还是有相当难度的。
4.家长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接受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放宽孩子接触网络的尺度,尽量引导孩子文明上网,在加强自身媒介素养的同时,提升孩子的媒介素养,充分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与资源库,倡导家庭学习的氛围,推动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教师〔2004〕9号)[EB/OL].http://.cn/show.aspx?id=46,2006-01-17/
2012-11-15.
[2] 解放日报.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cn/l/2010-09-14/113619
篇10
中小学教育必须信息化,也必然信息化,这已是为实践所证明的雄辩命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系统工程,它要求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教育体系,因而必然涉及到诸如目标与任务,决策与管理,模式与评价,环境与资源,手段与技术,科研与培训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对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这个过程必须逐步探索,及时总结,切莫等闲视之。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离开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成不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教学环境,决非仅仅硬件系统而已,而是硬件、软件和潜件三者有机的综合系统,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其具有明显的优势:①.增强了共享学习资源的通信功能;②.实现了教学设施的网络化;③.促进了多媒体学习环境的完善。对于这一块的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1020年)》特别指出:“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在近几年里国家实施的“薄改”计划大力倾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学校的领导层也应以长远的眼光,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满足学生信息化学习的需要,逐步建立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宽带校园网、电子阅览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致力于建设用于信息化教和学校的各种支持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等。
二、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资源,如学科教案、电子教材、各类素材、试题、各类教育统计数据等。信息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展与控制;有赖于通过对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传播分析、处理、加工、利用等手段来进行。换句话说,离开了教育信息资源,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活动便难以开展,教育信息化更是无从谈起。时下不少的中小学赶浪潮耗巨资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难以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校园网的设施将面临着急速贬值的尴尬境地。这便是称为“有路无车无货”的现象,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严重缺乏,这一问题也成为了制约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现象所形成的“瓶颈”,建议学校及时从市场上引进和购置或自制各学科电子教材教案,各类素材,共享软件、试题,可从K12、百年树人及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引进教育教学资源,弥补了由于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形成的“瓶颈”,并且与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以适应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教育信息化与师资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向人类发起的挑战,使得整个基础教育界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都随之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自然地,被视为课改之关键所在的教师,其职能、角色的定位,也将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转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包含现代化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对于师资培训,培养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新型教师这项工作,这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管理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学校应建成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并且引进和完善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教育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所需的两个基本条件都基本具备的情况下,要走好走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便是转变教师职能,将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因此,要及时启动和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针对老教师的特殊情况,从头从快从优开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切实地转变教师职能。
四、教育信息化与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从目前某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情况来看,有些领导和教师还存在着片面的模糊认识,他们只是关注建机房,购设备,网络布线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只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升学率,仍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而对与信息化教育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不甚重视甚至根本不去考虑。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根本不去或者很少主动地去学习计算机,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不用或者很少用学校已有的教育信息资源;一些领导也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的开展情况,不重视培养教师掌握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能力,对教师能否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及是否使用了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况不重视或不作要求。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