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学范文

时间:2023-04-03 08:5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技术教育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技术教育学

篇1

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率先设立了第一个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招收2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2001年和2007年,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点、博士后工作站先后落户于华东师范大学。到2008年,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600人左右,博士生200名左右,全国的硕士点和博士点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由此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体系。总的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具有诞生时间短、发展迅速、跨专业考生比例较大等特点。地方院校及普通院校在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的过程中突出了自己的显著特点。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江西农业大学在2005年获批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江西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10年开始正式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目前,主要有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管理和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三个方向,截至2015年,共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32名(其中1名已退学),平均每年招收6名左右,大多来自地方普通本、专科学校,调剂的考生占多数,排在前三位的学科依次为教育学(占25%),管理学(占15.63%),中文、英语和经济(各占12.5%),其中非教育学专业的比例为75%,仅四分之一的学生具有教育学背景。进一步细分发现,有3名学生具有职业教育的求学经历。专职导师的数量10名左右,年龄都在40岁以上,理论知识渊博,部分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管理学(占30%)、农学(占30%)、教育学(占20%),存在着学科背景与专业不匹配以及教师多来自学校优势学科的现象。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与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有什么区别?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在课程学习上大致是相同的,主要分为四大类课程,即学位课(占48.39%)、必选课(占22.58%)、自选课(占22.58%)和开放式课程(占6.45%)。所有的学生必须修满26个学分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学位课英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二者的学分就占25.8%,主要通过课外阅读和专业讲座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通过观察发现,跨专业的学生与本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别,而与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有着明显的关系。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利与弊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具有的优势

1.从培养目标定位来看,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更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的职业教育理论知识,能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中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相关的教育教学、政策法规和人才培养等具体问题,能够积极探讨职业技术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协调性关系,能够重点探索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的人才。以江西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研究生为例,学科背景涉及中文、英语、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教育学等,这些学科与职业技术教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如英语专业,不仅可以为学生了解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学的最新进展提供方便,更可以为当前市场流行的英语职业培训研究提供便利。

2.从职业教育体系来看,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更具比较优势

建国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不断改革与发展,逐步建立并形成了以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主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其中,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由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成人高校以及普通高校的部分学院来承担。从教育的任务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可以达到专科学历,虽然本科、研究生也潜在地承担着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部分任务,但无明确的职业技术教育本科、研究生学历。近年来,本科职业教育成为热门词,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有望取得突破。在研究生层次,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受到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学本身作为研究职业教育的一门学科,更加偏重于学术研究,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为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便利。

3.从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本身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完善需要从其他学科吸取养料

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与教育学有着最为紧密的联系,但是,其明显的职业性、技术性促使职业技术教育学本身必须建立起独立的学科体系。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相对具体的理论指导着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要为跨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作为学术研究者,更应该应用自己的知识经历去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学。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的弊端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不同的学科背景作为基础,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也是如此。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1.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缺乏职业技术

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从学生的学科背景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大多来自普通教育专业,缺乏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这是阻碍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大障碍。以笔者和身边同学为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科背景虽然与职业教育有联系,但都来自于普通教育专业,缺乏职业教育系统理论与学习实践;第二,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长期受到普通教育的影响,在思维方式、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方面的学术研究;第三,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容易与原来所学的学科知识相比,因现实与期望不对称从而会产生学习兴趣不高、厌学的现象。

2.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生源较差

从学生的生源质量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相比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等距离教育学一级学科更远,在报考过程中,特别是地方院校,第一志愿报考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考生比例较低,调剂考生、刚过线考生比例较大,由此导致生源质量较差。

3.职业技术教育学学位授予点不足

我国尚未形成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理念,在培养模式、管理体制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在理念上,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社会用人单位和导师对跨专业研究生的热情不高;在培养模式上,跨专业研究生与本专业研究生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课程类型单一,综合性、交叉型课程较少,对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没有严格的细化和区分,缺乏针对性;在管理上,大多采取以学科划分为主的二级学院的管理方式,在资源分配、考核评估上惯于采用单学科方法,缺乏与其他单位的有效沟通。

4.院校之间还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从学校的总体水平、导师的学科背景和导师与学生相匹配的情况、人才培养方案上来看,首先,统计资料显示,老牌的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分别承担着47%和20%的任务,专业性院校(包括985和211高校)承担者24%的任务,从硬件和软件水平上可以看出地方院校的整体水平偏低。其次,地方院校导师的学科背景大多依托于本校的优势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相对不足。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农学和管理学比例都占到60%,同时这也导致了导师和学生学科背景不匹配的现象。再次,在培养模式上,地方院校一般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时间较短,教育教学水平、资源总量、管理模式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三、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质量的策略

为了提升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紧紧地把握两点:一是要针对跨专业研究生的特点,利用跨专业研究生的优势,一方面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反过来推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要针对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有步骤、有计划地加以解决,探索出一条地方专业院校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独特模式。

(一)明确跨专业研究生目标定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必须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导向,以兴趣为动力,明确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自身定位。跨专业研究生无论是选择获得更高的学历,还是希望满足自己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兴趣,或是为了弥补自己以前的专业缺陷,都必须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着清晰的规划和明确的定位。作为研究生导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思想和行为动态,特别是在入学之初研究生学习行为形成之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入学之初都会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位及研究生教育状况、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心理健康、外事安全以及研究生励志等入学专题教育,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多方交流,为学生的学习生涯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单位承担着研究生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要不断完善和创新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实行灵活的学分制和选课机制,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在课程上,一方面,要在第一学期加强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第二学期适度增加选修课比例和选修范围;另一方面,要通过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和学术论坛等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在授课环节上,导师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充分实施以学生为主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培养目标上,要针对跨专业学生的学科背景和学习经历,有区别地细化学生培养方案。在培养环节上,要适度增加实践环节,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研究生而言,增加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实践经历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提高地方专业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培养水平

提高地方专业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的培养水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必要从招生选拔、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导师队伍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考核,淡化对学生性别、年龄、学历和学校等因素的考量,对跨专业的研究生应侧重于对专业的兴趣和忠诚度的考察。要依托地方专业院校的学科优势建设开放型的课程体系,针对跨专业学生和本专业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分梯度设置课程,体现差异性和针对性。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以专业化背景拓宽导师的遴选范围。要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式,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利益。

(四)建立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制度,加强合作交流

篇2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6-0019-04

2014年,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172万,招生人数56万,相比2013年扩幅约为4%。可见,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仍然在持续扩大。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个性是研究生培养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如何才能“以学生为本”,这就涉及各个学科研究生生源的问题,特别是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问题。近年来的资料显示,跨专业研究生招生比例在50%以上,并且还有增加的趋势,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也受到普遍关注。

一、职业教育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分析

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率先设立了第一个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招收2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2001年和2007年,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点、博士后工作站先后落户于华东师范大学。到2008年,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600人左右,博士生200名左右,全国的硕士点和博士点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由此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体系。总的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具有诞生时间短、发展迅速、跨专业考生比例较大等特点。

地方院校及普通院校在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的过程中突出了自己的显著特点。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江西农业大学在2005年获批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江西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10年开始正式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目前,主要有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管理和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三个方向,截至2015年,共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32名(其中1名已退学),平均每年招收6名左右,大多来自地方普通本、专科学校,调剂的考生占多数,其学科背景如下页图1所示,排在前三位的学科依次为教育学(占25%),管理学(占15.63%),中文、英语和经济(各占12.5%),其中非教育学专业的比例为75%,仅四分之一的学生具有教育学背景。进一步细分发现,有3名学生具有职业教育的求学经历。专职导师的数量10名左右,年龄都在40岁以上,理论知识渊博,部分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学科背景如下页图2所示,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管理学(占30%)、农学(占30%)、教育学(占20%),存在着学科背景与专业不匹配以及教师多来自学校优势学科的现象。

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与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有什么区别?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在课程学习上大致是相同的,主要分为四大类课程,即学位课(占48.39%)、必选课(占22.58%)、自选课(占22.58%)和开放式课程(占6.45%),如表1所示。所有的学生必须修满26个学分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学位课英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二者的学分就占25.8%,主要通过课外阅读和专业讲座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通过观察发现,跨专业的学生与本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别,而与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有着明显的关系。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利与弊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具有的优势

1.从培养目标定位来看,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更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的职业教育理论知识,能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中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相关的教育教学、政策法规和人才培养等具体问题,能够积极探讨职业技术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协调性关系,能够重点探索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的人才。以江西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研究生为例,学科背景涉及中文、英语、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教育学等,这些学科与职业技术教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如英语专业,不仅可以为学生了解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学的最新进展提供方便,更可以为当前市场流行的英语职业培训研究提供便利。

2.从职业教育体系来看,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更具比较优势

建国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不断改革与发展,逐步建立并形成了以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主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其中,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由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成人高校以及普通高校的部分学院来承担。从教育的任务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可以达到专科学历,虽然本科、研究生也潜在地承担着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部分任务,但无明确的职业技术教育本科、研究生学历。近年来,本科职业教育成为热门词,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有望取得突破。在研究生层次,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受到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学本身作为研究职业教育的一门学科,更加偏重于学术研究,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为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便利。

3.从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本身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完善需要从其他学科吸取养料

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与教育学有着最为紧密的联系,但是,其明显的职业性、技术性促使职业技术教育学本身必须建立起独立的学科体系。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相对具体的理论指导着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要为跨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作为学术研究者,更应该应用自己的知识经历去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学。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的弊端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不同的学科背景作为基础,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也是如此。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1.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缺乏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从学生的学科背景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大多来自普通教育专业,缺乏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这是阻碍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大障碍。以笔者和身边同学为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科背景虽然与职业教育有联系,但都来自于普通教育专业,缺乏职业教育系统理论与学习实践;第二,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长期受到普通教育的影响,在思维方式、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方面的学术研究;第三,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容易与原来所学的学科知识相比,因现实与期望不对称从而会产生学习兴趣不高、厌学的现象。

2.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生源较差

从学生的生源质量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相比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等距离教育学一级学科更远,在报考过程中,特别是地方院校,第一志愿报考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考生比例较低,调剂考生、刚过线考生比例较大,由此导致生源质量较差。

3.职业技术教育学学位授予点不足

我国尚未形成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理念,在培养模式、管理体制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在理念上,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社会用人单位和导师对跨专业研究生的热情不高;在培养模式上,跨专业研究生与本专业研究生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课程类型单一,综合性、交叉型课程较少,对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没有严格的细化和区分,缺乏针对性;在管理上,大多采取以学科划分为主的二级学院的管理方式,在资源分配、考核评估上惯于采用单学科方法,缺乏与其他单位的有效沟通。

4.院校之间还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从学校的总体水平、导师的学科背景和导师与学生相匹配的情况、人才培养方案上来看,首先,统计资料显示,老牌的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分别承担着47%和20%的任务,专业性院校(包括985和211高校)承担者24%的任务,从硬件和软件水平上可以看出地方院校的整体水平偏低。其次,地方院校导师的学科背景大多依托于本校的优势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相对不足。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农学和管理学比例都占到60%,同时这也导致了导师和学生学科背景不匹配的现象。再次,在培养模式上,地方院校一般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时间较短,教育教学水平、资源总量、管理模式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三、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质量的策略

为了提升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紧紧地把握两点:一是要针对跨专业研究生的特点,利用跨专业研究生的优势,一方面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反过来推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要针对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有步骤、有计划地加以解决,探索出一条地方专业院校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独特模式。

(一)明确跨专业研究生目标定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必须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导向,以兴趣为动力,明确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自身定位。跨专业研究生无论是选择获得更高的学历,还是希望满足自己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兴趣,或是为了弥补自己以前的专业缺陷,都必须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着清晰的规划和明确的定位。作为研究生导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思想和行为动态,特别是在入学之初研究生学习行为形成之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入学之初都会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位及研究生教育状况、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心理健康、外事安全以及研究生励志等入学专题教育,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多方交流,为学生的学习生涯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单位承担着研究生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要不断完善和创新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实行灵活的学分制和选课机制,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在课程上,一方面,要在第一学期加强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第二学期适度增加选修课比例和选修范围;另一方面,要通过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和学术论坛等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在授课环节上,导师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充分实施以学生为主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培养目标上,要针对跨专业学生的学科背景和学习经历,有区别地细化学生培养方案。在培养环节上,要适度增加实践环节,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研究生而言,增加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实践经历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提高地方专业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培养水平

提高地方专业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的培养水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必要从招生选拔、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导师队伍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考核,淡化对学生性别、年龄、学历和学校等因素的考量,对跨专业的研究生应侧重于对专业的兴趣和忠诚度的考察。要依托地方专业院校的学科优势建设开放型的课程体系,针对跨专业学生和本专业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分梯度设置课程,体现差异性和针对性。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以专业化背景拓宽导师的遴选范围。要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式,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利益。

(四)建立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制度,加强合作交流

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在一定时期内将长期存在,建立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制度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加强合作交流是促进跨专业研究生发展的有效途径。跨专业研究生制度包括招生制度、管理制度、培养制度、评价制度等一系列规范化的制度,可以保证跨专业研究生从招生到考核的科学性。同时,要加强交流,包括院校之间、培养单位与其他教学单位和管理单位之间、导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特别是要通过学术会议和论坛、导师进修或下企、研究生实习或交换等形式拓宽研究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何运信,李美中.跨专业与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差异化培养研究――基于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问卷调查[J].高等农业教育,2010(1):61-64.

[2]刘晓,马美,蔡林.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7):25-28.

[3]张良.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4):11-15.

篇3

关键词 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教学环境 多模态话语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05

Interpretation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of Australi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Teaching Environment

――Take Boxhill Institute of TAFE as an example

YE Jiaof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hysical teaching environment―the school gate, posters, classrooms and rest zoom, etc. to find out how the Australian Tafes, with Boxhill Institute of TAFE as its example, use multi-modal signals to construct a ecological teaching environment which promotes students’ thinking, cooperation and imagination as well as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Key words Australian TAFEs; teaching environment; multi-modal language

0引言

所有教学活动都须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教学环境对教学效果及教学方法等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和谐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创造高品质的教学情境范围。如何成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学环境对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是各类院校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学环境包含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本文主要探讨物质环境。物质环境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学设施主要包括教学楼、训练场、实验室及学校布局等内容。教学环境不仅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水平,它们所暗含的文化理念和交际观念,会对学生和教师的精神面貌和情绪带来不同程序的影响,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做得非常出色,不少学者从学校管理、校企结合、课程设置等方面介绍其特点。本文将从功能语言学中的多模态话语角度出发,以Boxhill Institute of TAFE为例,分析其各个环境要素所表征的课标理念、交际意义及其对学生的影响,为我国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提供环境方面的借鉴。

1 多模态话语分析

多模态话语分析(MDA)是一个在语言学教学和相关领域研究中非常热门的一个跨学科领域。受到Hallidays社会符号学理论的启发,Kress 和 Van Leeuwen在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基础研究工作。Kress 和 Van Leeuwen(1996)认为,模态是指交流的所有渠道和媒介,如图象、颜色、音乐、技术等,多模态是指同时使用几种符号模态。任何模态都表征着一定意义。在日常交际中,种种符号资源参与其中,形成了多模态交流,组成了多模态话语。不同模态的话语通过强化、互补、补缺等方式协同体现讲话者的整体意义(张德禄,王璐,2010)。任何意义的建构和表达都是多模态的,本文把课堂教学环境看成是提示交际意义的多模态话语。通过解读教室布局、宣传告示、休息区等各种有形的、具体的多模态话语符号,来深入理解澳大利亚职业学校的课标要求、教学理念等。

2 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教学环境的多模态话语解读

本文以澳大利亚最大的公立高等技术学院之一、为来自60多个国家的37,000多名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程度的课程的Boxhill Institute of TAFE 为例,从多模态话语角度来解读教学环境。

2.1 围墙与校门

校门常被看作是一个学校的形象代表,也常被认为是体现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人们一般认为,学校大门作为校园空间序列的起点,其形象至关重要。

与国内各类职业学校不同,Boxhill Institute of TAFE的三个校区都是没有围墙,没有校门的,每个校区只是马路边的几幢楼,校名就做在其中一幢楼的外墙上。围墙的功能是把学校内外给区分开来,没有围墙意味着校园内外没有区分,学校不是社会中有区别的隔离出来的一部份,学校也是社会的一部份,你在学校,也是在社会,社会人都可以进学校,学校里的人也都可以很好地进入社会。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本身是为社会人士服务的,所以所有的社会人士都可以来其中受教育,这里不是高高的象牙塔,而是欢迎所有人士来这边学习任何他们想要的技能的。而在该校学习的学生,也是社会中的一份子,会在这里学到有用的技能,成为社会中有用的一员。

2.2 海报

在Boxhill Institute of TAFE校园里面,随处可见各种宣传告示。除了常见的学生活动告示、学生成果展示之外,校园里还有各种帮助学生的海报。有提醒想退学的学生需要考虑的问题的,有提醒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要做的事情的,甚至有提醒学生学校里有祈祷室的存在的。这些海报充分反应了学校以人为本的宗旨。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学生人数较多,种族信仰也完全不同,学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方方面面,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顾虑及。

2.3教室

教室是一个学校物理环境最主要的一部份。教室的布局要做到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生动机、促进学习、帮助学习。教室内讲台与桌椅的摆放、墙面的装饰、空间大小等都是多模态语言交际的一部份,表征课标的理念、要求,提示教师的教学观念、经验与素质、价值观与态度、对学生的期望及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构建身份、实现身份认同,在各种促进学生社会化、个性化发展的活动中,发挥辅助作用。

在一个教室中,讲台、黑板、PPT、老师,是学生的视觉对象。可以说,讲桌和讲台树立起老师的权威和职责。国内的讲台一般都高于学生座位,老师在高高的讲台前讲课,可以俯瞰学生,从而树立起权威感。在Boxhill Institute of TAFE中,教师的讲台与学生是等高的。等高的桌面显示了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平等,尊重个性的观念。教师不是权威,而是大家共同探讨,共同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座位安排也与国内不同,围绕着老师的讲台,学生的桌子横着连在一起,刚好和讲台组成了一个长方形。学生一般情况下坐在桌子的,不管你坐在哪个位置,你都可以全方位地看到教室内所有在场的学生。这样的桌子摆放,体现了课标的民主、师生平等的学习观。在组织小组讨论时,学生可以灵活地移动座位,非常适合合作学习、参与式学习。教室的中间空出很大的位置,也方便教师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如表演、辩论、演讲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很好地发现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共同生活。此外,这样的课堂设置非常适合营造自由活跃的教学气氛,方便师生自由讨论和沟通,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而老师在教室中位置的移动,也更加给学生一种平等,自在的感觉。老师有时有讲台前讲课,在小组讨论时则弯下腰完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这样平等、自在的环境是非常适合学习的。

在教室的后面,整整齐齐地列了一排电脑,方便师生随时查阅资料,为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教室的门是浅蓝色的,能够让学生带着平静地心参与到学习中去。

2.4 休息区

相比教室以白色为基调,以浅色为辅调的装饰,休息区的颜色可谓多彩浓烈。每个教室的门口都会有一个休息角,墙上画上蓝色、绿色、黄色、相间的条纹,角落里则摆上一张深蓝色的圆桌,周边有几张舒服的软椅,可供学生在课间休息,讨论。而在每一楼层,有一个休息室,休息室里有圆桌,有方桌,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合适的桌椅休息。休息室里,方桌是红色的,圆桌是蓝色的,柜子是黄色的,柱子是红色的,种种颜色让人心旷神怡。而更人性化的一点,休息室里提供了若干冰箱、微波炉和水槽,给学生、教工提供了极大的生活上的便利。

3 结语

教学环境对于学生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为学生社会化、个性化发展提供学习内容和真实情境。澳大利亚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环境,从见不到的围墙校门,到教室布局,到休息室,到各种宣传广告,通过空间、文字、图片、色彩等构建多模态话语,揭示了其中的教育意义、师生关系等。通过多模态环境,创建了一个师生平等、帮助学生思考、对话、全方位发展的教学环境。为我国职业院校建设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模态环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课题基金: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课题:澳大利亚职业学校教学环境的多模态话语解读

参考文献

[1] Scdvener. Jim.Learning Teaching [M].Oxford:Heinemann Publishers Ltd.1994.

[2] The New London group. 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Designing Social Futures[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96(1).

[3] Polland’ Andrew.Ed. Readings for Reflective Teaching[M].London: Continuum,2002.

[4] kress,G,et,al. English in Urban Classrooms; A multimodal Perspective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M].gxon:Routledge Falmer,2005.

[5] 颜静兰.环境语方的空间文化思考与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1).

篇4

在中学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程,可能存在于综合高中、职业技术高中(vocational-technical high schools)以及区域职业技术中心(area vocational-technical center)或区域职业技术学校(area vocational-technical school)。综合高中,也就是普通高中。职业技术高中提供普通课程教学但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其在毕业后能在一个特定职业岗位或行业工作。区域职业技术中心和学校提供学生半天的技职教育课程,通常位于市郊;给那些无法到综合高中就学的人提供进修的机会,传授基础的学科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

后二类中学统称为职业中学,但是进入21世纪,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有明显的互相融合之势;而且后二类的在校学生,只占公立中学在校生的10%。

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分为七大领域:农业(agriculture)、商业(business)、家庭与消费科学(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营销(marketing)、健康(health)、贸易与工业(T & I)、以及科技/通讯(technical/communication)。事实上,初中阶段(middle school or junior high school)也有职业教育先修课程(pre-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这些课程向学生介绍世界上的各种工作,使他们了解有多种多样的就业机会,并给他们机会尝试各种领域的各种工作。技职教育七大领域都有这样的先修学程,并能和中学以及后中学的学程连成一贯,使学生有机会将学校学的技能具体应用在职场情境。

由于美国各州有各自的州法律,所以各州对于高中毕业生所需修的学分数规定不一,2000年高中毕业生平均学分数为25.分,其中18.8学分为学术学分,4.2学分为技职学分,其他为2.分。每一学分相当于每天一节课、持续一年。

篇5

关键词:类型教学 基本技能 职业张力

我国从幼儿园、小学、初中以及高中文理分科以前似可归类为进行全面人文和理性思维方式训练的通识教育,高中分科以及升入大学专本科以后可归类为在通识认知基础上的某一学科教育,而职业技术教育从她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具有明确专业培训方向训练、工学结合、学而为工的特点,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优先支持在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凸显以及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的专业点——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所独有的极强的实用性特点,对身处我国经济和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之中的相关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改革职业技术类型教学模式加强创新建设刻不容缓!

一、从根本上转变职业技术教育理念、矫正认识误区、明确类别定位

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根本区别在于:普通教育属于通识选拔和学科教育而职业技术类教育则属于基本民生和就业教育。两种类型教育的区别必然要求我们对学生的生源认识重新定位,认真分析职业技术教育类生源质量差这一命题得来的原因:

1、现在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职业技术类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中高考落榜生或高考成绩不十分理想的学生,这恰恰反映了我们基本民生教育类型所面对的学生不适应学科式教学方法和通识选拔式教育模式的特点;2、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特别是理论教学仍在沿用通识选拔与学科教育教学模式,这给本来在通识选拔和学科教育模式下失败、欲寻求一条新的成才之路的学生不亚于当头一棒,极大压抑了学生刚刚建立起来的求学上进之心,所以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学生在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具有较高的求学表现,之后逐渐被压抑、削减,而表现出厌学甚至逃学,导致不学习或学不会,说明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学生并不缺乏学习的原动力和学习积极性(我院学生频频致信院长要求教学内容和形式改革的强烈要求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是传统教学模式不合时宜的继续沿用造成无的放矢所致。所以,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改变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才能适合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并保持其持续性。

基于此,我们应该首先要走出对职业技术类院校生源差这一命题的误区,革新教学内容和形式。通识选拔与学科教育更多的是注重抽象理论知识的传授,所以客观上要求教师更多的是对学生的逻辑和抽象思维进行系统的训练,形成了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而职业技术院校所具备的基本民生和就业教育类型特点,决定了她应更多的把重点放在对学生使用工具技能的培养上,进而在熟练掌握传统的和现代已有的工具基础之上改进、创造和发明新型工具即创新能力,所以感性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应该成为职业技术类型教育的第一考虑,而这也恰恰是职业技术类院校学生所具有的天赋所在,职业技术类教育工作者如果改革教学内容和形式,顺应学生的天赋并激发其潜能,必能使之真正步入成功成才之坦途,如此则学生幸甚、家长幸甚、学院幸甚、社会幸甚!

2、社会需求人才(目前仅国家认证资格的职业就有上千种之多)和个人发展的多元性,决定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就业生涯的不确定性,而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严重缺失所造成“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成为一句空谈,进而导致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转岗适应能力差的现象。

转贴于

3、从某种角度讲,技能操作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依靠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依靠教师经验的积累使学生感性的认知和训练,这一点是相对滞后和僵化的教学内容及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所难以实现的。

4、现代企业员工需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特点,要求传授知识内容的单一性和传授施教形式必须改革,而探究式教学形式更适合学生对知识的拓展和创新,进而适应未来岗位的要求。

同时还应走出两种现象造成的误区:

1、当前职业技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式好并不意味着学生素质高,而是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以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加工厂和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机电装配业、电子信息产业,急需大量产业工人的结果。职业技术类院校培养的学生要适应当今经济发展的需要,更要适合未来产业革命的需要,加快改革步伐。

2、目前,国家教育部门职业技术教育类型观和教育改革的探索热烈,出现了模仿或照搬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的倾向如: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在我国许多职业技术类院校的推行,首先一点就是不符合我国国情,德国职业技术教育是企业先招工定岗,再入学进行目标性培训,而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采取先招收学生进某一专业训练,毕业后与企业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德国工商企业历经百年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岗位分工较为明细和相对稳定,而我国企业正处于激烈竞争、优胜劣汰的发展期,决定了学生就业后工作岗位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应加强在校生职业张力和岗位定力的培养,以提高适应未来岗位变化的能力。

二、职业技术类教育理论教学的必由之路——教导合一

企业根据需要,选择能够适应企业岗位要求,并能适应未来产业革命发展变化发展即具有职业张力的学生这一客观现实,要求职业技术类教学大力加强人本教育,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要求我们的教学不仅要符合客观规律,而且要符合个体本身的特点,尊重个体在认知和思维等方面的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施教活动,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在职业技术类学生身上所体现的理性认知和抽象思维之短与感性认知和形象思维之长,理应得到尊重,增加动手和感性教学内容,紧紧围绕专业技能培养,加强基本能力训练为主线展开基础教学活动,把学生毕业后“会做什么事,能上什么岗和未来职业张力”作为教学的明确目标,并以此为任务圆心,确定技能要求,以必要、够用为半径,加强职业道德和整合相关文化基础知识,以达学以致用而激发学生对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顺势而导、教导合一,提高就业成才率和持续发展能力

三、职业技术类型教学模式创新建设的改革构想

综上所述,我国技工学校、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历数十年发展到今天,积累和沉淀了许多宝贵的办学经验,其合理成分不容否认。如我院重视专业岗位技能建设,专业实习实验实训设施超过、达到或接近,全省、全国建设标准,为学生进行岗位技能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密切的校企合作,保证了毕业生的岗位就业率等等。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未来需要的变化,针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对已有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因此,提出职业技术类型教学模式创新建设的改革构想:

1、在保持已有办学经验和教学模式中合理成分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改革步伐。

篇6

Key words: tutor teaching system;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small-scale;equipment maintenance

中图分类号:G7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1-0180-02

0 引言

随着军队院校改革的逐渐深入,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将逐渐成为军队院校的重要教育模式。职业技术教育与当前的学历教育、升级培训、轮训相比,具有专业指向性强、学习针对性强等特点。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很多专业的学员数量偏少,且学员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将来的任职岗位也比较明确。

本文针对军队院校小规模(≤5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提出导师制教学在这种教学对象中的应用方法和过程。本文描述的小规模特指学员数量小于等于5人。

1 小规模职业技术教育对象特点分析

1.1 学员数量偏少

由于装备自动化、计算机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专业所需的岗位大大减少,再加上某些专业装备少,导致了军队院校很多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员数量少。因为学员规模变小,师生之间彼此的关注度增加,互动性势必增强。

传统教学形式往往限制学生的表达自由,师生互动很难展开。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习惯接受知识的灌输,其思考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参与意识都会大幅萎缩[1]。而导师制教学将师生双方置于一个平等位置,为自由教育创造条件。

1.2 任职岗位明确

职业技术教育学员是经过初级预选士官培训,并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本专业优秀士兵,对部队和装备有一定了解,而且大部分遵循“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原则,即所学专业就是将来的任职专业。学员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往往对部队实际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和看法。

1.3 基础知识差别大

根据往届初级预选士官学员情况,职业技术教育学员的学历从初中、高中到中专、大专、本科都有,所学专业相差也比较大,这就导致学员的基础知识差别比较大。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很难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而导师制教学则可以打破“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针对学员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和讲解,提高教学效果。

2 导师制教学模式

导师制教学是最早源于牛津大学的一种教学模式[2]。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以导师布置选题、学生课前准备、撰写论文、师生辩难、课后总结为主要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最初的牛津大学所开展的导师制教学主要应用于学术研究教育领域(相当于研究生教育),但是由于这种教学模式的思维方式、组织形式与职业技术教育有相似之处[3],所以同样适用于小规模职业技术教育。

导师制教学属于一种典型的小规模教学。采取的是导师和学生“一对一”或者“一对多”(一般不超过5人)的对话形式,而军队院校存在大量的小规模专业,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导师制教学比较适合于小规模职业技术教育。导师制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2.1 论题

首先,导师根据课程内容,提前布置论题,每个学员的论题可不相同,也可分组完成。论题可由教员指定,也可由学员自定,但每个论题都应紧密结合部队实际问题和课程内容。论题的选择不宜过于笼统,也不宜过细,既要考虑学员的专业基础,也要兼顾学员的课下学习时间。

2.2 调研

学员根据上述论题,展开课下调研,学员调研方式如图2所示。

调研分为文献查阅和专家咨询两个部分。在文献查阅初期,教员可以为学员讲解参考文献范围、关键词、文献查找方法、文献阅读技巧等内容,也可由学员亲自查找,充分发挥学员的学习能动性。在专家咨询初期,教员要向学员提供专家咨询的问题准备方法、专家范围、部分专家联系方式等,为学员提供咨询条件。学员调研又可分为分组调研和单独调研两种。分组调研需要组员之间相互协调,完成调研的分工和汇总,这种调研方法比较适合文献、专家数量较多,且论题有明显方向区分的情况。分组调研不仅可以完成调研任务,而且让学员体会协作研究带来的乐趣,锻炼学员合作研究精神和团队意识。单独调研主要是由学员单独完成论题调研的过程,这种调研方法比较适合论题方向单一,文献、专家较少的情况。单独调研对于提高学员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2.3 形成报告并汇报

学员根据调研的结论,形成一个完整的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论题意义、论题研究现状、论题解决方法、结论、参考文献等内容。

根据报告内容,学员应以多媒体(如PPT)的形式在课堂上汇报报告内容,根据学员数量,汇报时间应控制在w以内,w为:

w=80/n-h(1)

式中:n为学员数量;h为质疑询问时间,一般5min?燮h?燮10min。

2.4 导师质疑及学员现场解答

导师针对论题中的盲点、误区、模糊薄弱处进行随机质疑并发问,要求学生现场作答。在学员汇报过程中,导师可以不断插入连环性提问、追击性反问与诘问,向学生不停地“发难”,以促使激烈辩论的展开,将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也可以采用课堂辩论的形式,让不汇报的学员也参与到“发难”环节中,进而达到探究性教学的目的,使得学员对某些具体问题有深入的了解。

2.5 导师总结

导师根据学员的汇报情况,对学员调研情况、论题的把握程度、汇报的规范性等方面进行总结,总结应以鼓励为主,但对抄袭、态度不端等行为应及时指出。

3 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应用

本文以某专业《XX测试设备维修》课程中的“XX测试设备艇员级维修”一讲为例,论述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应用。

①教学目标:

描述艇员级维修工作要求,说出XX测试设备舰员级修理工程范围,阐述XX测试设备维修保养相关规定。

②布置论题: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员(4人)具体情况,将学员分为两组,分别布置论题如下:

第一组:艇员级维修与保养工作要求;

第二组:舰员级修理工程范围。

目的:在满足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密切结合部队实际问题,找到当前艇员级维修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③调研范围:

包括学院图书馆、军网资源、教研室相关专业教员、副艇长班相关专业学员、艇员队相关专业人员。

④准备时间:

一周。

⑤课堂汇报:

第一组汇报内容:艇员级维修保养工作要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二组:XX测试设备维修工程范围与建议。

在汇报过程中,汇报组与导师、不汇报组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派”,针对“载弹值班艇员维修程序复杂”、“艇员维修责任不明确”、“战时要不要突破艇员级维修范围”、“艇员级维修训练不足”等部队实际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对艇员级维修的相关问题有了深刻的了解,教学效果非常好。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相比,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对比数据如表1所示。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导师制教学方法大大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

篇7

关键词:英语教学;分析;现状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071-01

引言:职业教育技术学院是专门培养专业人才的院校,职业教育的推进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都有着很大的意义,不能能够有效的提高社会人员的综合素质而且能够有效的解决就业问题,为综合国力的提高做出贡献。因而当今的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了社会的重视。如今国际上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多,英语成了现代人才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掌握好英语这个学科对于学生日后的就业和发展都有着长远的影响。英语教育的水平如何提高,成为了教育院校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

一 当前我国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构成现状。我国的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高中毕业生,通过每年的高考并在分数达到了一定分数线的情况下被学校录取。这一类学生一般都有着较好的学习基础,英语的基底也相对较好。但是在整体的水平上并不很高,而且在学生当中有相当的一部人认为英语的学习并不重要,虽然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十分认真,但是外语课却提不起热情。这主要由于学生们对英语在工作当中的重要性不够了解。学校的另一类生源则是由中专或职高直接升入高职的。这类学生较之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要更差一些,一般只在初中阶段接受了四年的英语学习,又因为之后的中专学习当中很少涉及英语,因此英语的水平都比较差,而且不能很快的跟上英语教学的进度。

2.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现状。 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师的配备上大多对专业课的教师比较重视,而对于英语教师的配置时常存在不足的问题,而且教师的队伍也不十分稳定。在职业技术学院当中许多的英语老师都存在这一身多用的情况,不但要对应允专业课程进行指导,同时在公共课程上也要担任讲师。这让英语教师的任务出奇繁重,而且在教学上的进度反复转变也容易让教学中出现跳课和知识点不全等问题。由于职业学院的生源有着自己的特征,而且学生间的英语基础也不一样因此子啊教材的选择上也是一大难题。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套专业的高职英语教材。所以在课本的选择上学校往往有着很大的机动性,并没有制定的标准。高职院校的英语设备也不如正常的高校一般齐全,这些方面都影响着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水平。

二 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培养日标不鲜明,教学计划缺乏针对性。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的高等教育存在着许多的不同点,首先就表现在对学生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上的差异。职业技术院校着重培养的是社会的应用型人才,需要的是扎实的技术。而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当中是以专业性为主的,以理论教育为重点。国家大力培养专业性人才的目标提出让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上日益走上了正轨,而且各个院校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在专业课的培养上不但能掌握国家最为紧需的人才类型,同时在设备上也都比较先进。但是英语的教学的发展上却十分牵强。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和教学方法,不但在教科书上得不到统一,在课程的安排上也大多照搬照抄高等院校的教学方法。这明显是不符合职业学院本身的发展的。

2.教学模式落后,与高职人才培养日标相左。 我国的职业院校当中之所以要开设英语的课程是希望学生们可以得到一个系统的英语学习,并且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在教学当中英语的教育应该与现实的专业相结合,提高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用的专业性。但是在现在高职的英语教学当中却出新了单一和枯燥的教学方法。不但教学内容几年不变,而且在学习当中也没有能够和自己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这就失去了职业学院应有的特色,而是将教学的思路等同于教育目标完全不同的高等院校。学生缺乏在英语中的联想能力,知识麻木的遵循教材和老师的讲解。在思维上失去了活力,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

3.硬件和软件投入不足,不能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由于社会、校方、学生对英语都不加以重视,致使职业学院的英语教学工作始终得不到很好的开展。再加上资金不足,导致了学校在英语配件方面没有起到高度的重视。硬件的不足导致了教学水平的下降,也间接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上如今高职院校的入学率每年都在提高导致了教师队伍根本无法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而且教师的教学方法上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进,无法适应新的教育理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英语人才的培养。

三 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解决对策之见解

1.要明确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目的,转变办学理念。要想让高职教育中的英语教学水平得到充分的提高,让学生们掌握英语的能力也同步跟进,明确好教学的目标并且适当的转变教学理念是根本的方法。首先,学生学好英语有助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啊,职业学院不应该一味的只关注专业技能的培养。我国的教学宗旨是培养出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职高教育中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最终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

2.改革英语教学模式,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英语在学生日后的工作当中也将作为一种技能在他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当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师在教学当中切不可太过死板,应该转化整个教学理念,让整个教学过程充分的活起来,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为一种引导的理念,让学生主动的去吸取知识的养分,这不但能够让学生在英语实践上得到锻炼,同时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英语的综合掌握能力。因此职业技术学研的英语教学当中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法,有过硬的教学素质。而另一方面则要求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专业对市场进行了解和深入,能够把学生的专业知识带到英语的学习当中去。这样的教师人才才能适应职业院校的特殊教育要求,并且为社会输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3.改革英语教学内容,寻求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职业学院的宗旨始终是培养出技术过硬的技术型人才,因而英语教学的培养当中,课程的安排以及教学的基本内容也要有相当的针对性。要让学生能够学到真正有用过的知识。这也是高职教育中英语教学改革应当注意的一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对于专业性要有充分的认识。比如,学生在迈向社会之后需要什么类型的英语?常用的回话和专业术语会有哪些?在生产设备上会出现什么样的特殊词句?这些都对教师在教学当中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些对于学生日后的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这样的英语教学才充分的符合了高职院校对于学员素质培养的整体要求。

总 结:高职教育当中英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必修课程,但是在高职中的英语教学要求有着自己的特点。它需要充分的与学生的专业相融合,并且在学生英语基础不统一、接受英语教育时间短等等不利因素下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因而只有彻底转变了高职教育中的英语教学理念才能够让职业技术学院的英语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连淑能.与外语学生谈综合素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2]土初明.确认识外语学习过程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篇8

关键词 职业技术教育;工作本位学习;美国;英国;学徒制

中图分类号 G719.5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07-0083-05

工作本位学习的产生源于学徒制。伴随着工业化生产的出现和发展,学徒制逐步衰落,工作本位学习也受到了毁灭性打击。在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规模的商品生产正在被小批量、多样化的生产方式取代,大工业化的设备操作方式逐步被智能化的机器取代,使得社会职业工作逐渐由简单、单一的重复性劳动向复杂、带有一定创造性劳动的方向转变。新兴的以低碳、数字通讯、生命科学和创新型工业为代表的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水平的知识、技能以及这些知识、技能的不断创新。这些新知识和新技能的特征是:产生在企业或组织内部;对企业和组织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该价值在特定背景下可能是很短暂的;许多知识不能像技能标准、过程手册或教材那样编辑成教科书供人们学习,而是在工作地背景中或最接近的环境中建构;知识学习需要与他人交流、磋商,在特定地点和实践背景中建构[1]。在此背景下,工作本位学习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再次兴起,并被赋予新的内涵,目前已成为美、英等国高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学习模式之一。在我国,工作本位学习也得到了高度认可,其概念化模式已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并开始进入普通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

一、理论的视角——工作本位学习内涵的演变

在工作本位学习兴起的早期(上个世纪90年代初),英国格拉斯格卡里多尼亚大学(Glasgow Caledonian University)的一个研究团队提出了新工作本位学习的定义,即:工作本位学习比工作实习包含更丰富的内容。工作本位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扮演一个工作角色或完成一项工作活动,所取得的一个有计划的学习成果[2]。2000年,博德(David Boud)等人提出,工作本位学习有别于工作地学习,是一种发生在全日制工作雇员身上的学习形式,是学习者从获得新技能到开发解决问题新方式的过程。无论其组织系统如何,非正规教育的认知通常归类到这样的学习中[3]。2005年,英国大学职业奖委员会(University Vocational Award Council, UVAC)提出工作本位学习应该区别于工作关联学习。为准备进入职业的人设计的职业项目应包括雇主要求的能力、国家职业标准;重要的领域课程不一定在工作地完成。学习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既不应该是在高等教育背景下,承担工作本位学习的特别训练,也不应该是一个狭窄视野内的、被限制实施的工作关联学习,反之,它强调的是把参与和实施贯穿于整个工作活动中[4]。以时间为脉络,工作本位学习内涵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提出了两个要点(如Glasgow Caledonian University研究团队的定义):工作本位学习不应视同于工作实习;学习者应该参与到工作活动中。该阶段有两个典型特征:一是对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朴素应用,确定了工作本位学习的地点是工作地,知识学习应与工作背景相联系;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者参加工作活动,产生体验和认知。二是彻底区分了学徒制,明确提出学习主体的身份是学习者,而非“学徒工”,这样学习者就有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自,打破了旧学徒制人身依附的管理和教育模式。学习者的任务不再是观察工作活动,而是有意识地参与其中,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学习。

第二阶段以David Boud等为代表,区分了工作实习,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本位学习的两个本质属性:一是工作本位学习发生的基本条件是存在一个全日制的工作和从事该工作的雇员(学习者),这实质上强调了无论学习者原来具有什么样的身份,在学习过程中都要以雇员的身份加入到学习组织中。二是工作本位学习可以发生在非正规教育中。该阶段明确了工作本位学习与工作实习的本质区别,即学习者具有双重身份——学习者和雇员,这样就将学习和工作通过学习者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强调工作本位学习必须在工作过程中进行,进一步确认了建构主义认知学习理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阶段,工作本位学习内涵得到进一步发展完善。此时,新工作本位学习的学习哲学和模式已基本确定,同时对应用中产生的问题以及潜在问题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具备了用较完善的理论引领工作本位学习发展的条件。如英国UVAC的定义较全面地概括了新工作本位学习的特性,进一步明确了其项目的形式、内容和组织方法等,并提出了学习者参与和项目实施应贯穿于整个工作活动之中的观点。

二、实施的视角——美国职业技术教育中工作本位学习的实践

从1917年美国通过《史密斯-休斯法案》(Smith-Hughes Act)开始,到 1990年通过《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Perkins Vocational and Applied Technology Education Act),强调学术和职业技能同等重要,并应用技术准备(Tech Prep)的概念,明确高中教育和高中后教育职业项目的联系,强制职业技能教育内容整合到高中课程中,再到1994年颁布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School-to-Work Opportunities Act),再一次强调整合学术和职业教育,要求使用工作本位学习方式,帮助建立“无边界学院”(Non-college bound),以使学生实现从学校直接进入到工作岗位的预期,工作本位学习才真正成为美国教育的主流元素。

美国工作本位学习的目标定位是: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背景下训练技能和思维;发展个人成熟度;获得职业生涯重点领域的一般工作经验;获得个人职业观念(包括职业倾向)。基于该目标定位的工作本位学习实施模式为:职业学院(Career Academy)和学生之间签署一个协议;为每个学生定制一个特别的训练计划;记录和评价学生在工作地的学习;工作地的荣誉导师为学生提供咨询,并教他们与工作相关的技能(荣誉导师计划);学生在几种工作中轮换;为荣誉导师和指导者提供培训;企业提供训练地的教室;雇主为学校课程提出建议;企业服务于项目顾问委员会;企业职员要在学校任教和作报告[5]。该模式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首先,工作本位学习主要发生在职业学院(Career Academy),并通过该机构使工作本位学习融入普通教育,成为学习者的一个教育选择。职业学院类似于行业和工业中的“合资企业”,包括本学区普通教育学校、相关学院(如技术学院)和大学以及地方各行业。其使命是为本学区的学习者提供达到教育和职业目标的机会,满足地方和地区劳动力的需要;课程设计以满足地方经济需求为前提,通过高中教育和高中后教育和训练的无缝融合,达到地方各行业与教育一起合作培养最有生产力的劳动力的目的。

其次,设计了“软”能力的培养措施。培养职业愿望和职业素质等“软”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荣誉导师计划(Honor Mentor Program)。荣誉导师是在职业领域中比较成功且愿意将经验分享给学习者的人士,他们除了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职业相关技术的机会外,还必须承担学习者“软”实力培养的任务:一是为学习者提供职业建议,并分享职业生涯学习中的相关“故事”,以人生经验促进学习者的职业愿望,从而使他们产生工作责任心、养成积极的工作习惯和态度等。二是要把学习者介绍给一起工作的同事和本职业领域的其他人,其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广阔的交流和学习平台,使学习者拓展社交空间,开阔职业视野,训练职业思维,了解职业文化,发展职业洞察力,提高职业素质。

第三,工作本位学习是一个技术准备(Tech Pre)的过程,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者通过在普通教育学校(High School)和技术学院(Technical College)双重注册(Dual Enrollment)的方式,可以同时选择高中核心课程、适应地方雇主需要的职业技术课程以及技术学院课程,并分别获得来自高中和技术学院的学分(有些学分可以转入大学),为接受高中后教育作准备。二是工作本位学习将学术学习和工作地学习相结合,提供了与专业顾问一起工作的经历,学习者获得了与课程相联系的真实工作世界的工作经历,养成了工作责任心、积极的工作习惯和态度,提高了职业能力,发展了领导力。三是学习者可以在多个工作中轮换学习,为今后进入工作领域或接受高中后教育作好多重准备。

第四,为荣誉导师和指导者提供培训。荣誉导师丰富的工作经验在专业层面上能够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但在对教育哲学的认识、对现代教育方法的理解、对学术和实践知识关系的把握以及对教学法的应用等方面则需要进行培训,以保证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始终保持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教育理念同步,与学生要求同步。

三、课程的视角——英国基础学位教育中工作本位学习的实践

英国的基础学位教育(FDs)是由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和英联邦教育和技能部联合设置的一个两年的高等学历教育项目,它通过大学、再教育学院和雇主三者间的合作开展,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劳动力市场中缺乏特别技能的各类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

表1 英国基础学位教育中的工作本位学习模型[6]

通过表1的课程设置,可以从四个维度分析描述上述实例。从课程结构看,工作本位学习可以有多种形式。实践课程可以是通常意义上的实习课程,也可以是与实际工作并行的一个工作任务;既有与工作相联系或相同的真实工作任务,也有学位理论课程。多重的课程形式和类型可以产生多样化的工作体验和学习经验,有利于学习者信念、规范、知识和技能等全方位能力的提高。从学习者注册状态看,可以在雇佣和非雇佣两种状态下完成学习。工作体验既可以安排在学期内进行,也可以安排在假期中进行,但应保持一个合理的时间长度,以便能够使真实工作世界中的问题和议题持续映射到学习者头脑中,从而产生相应的认知效果。从学习地点安排看,工作本位学习并不总发生在工作地,也可以通过在教室中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来实现,如表1中的图文传播基础学位项目。因此,真实的工作地点和教室(包括实验室)等都是工作本位学习的场所。看起来貌似简单的学习地点确定问题,实质上是基础学位教育中工作本位学习哲学的反映,这说明工作本位学习不仅是将学习归属于工作实习和工作场地学习,更是一种用于认知的教学方式,其核心价值在于创造学习与工作过程之间恰当的联系模式,这也是工作本位学习进入教学法领域的基础。从实施过程看,强调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来源于自身经验,并且这种经验必须通过参加项目安排的各种学习活动获得。教学实施的基本要求是“做”,观察、讨论和思考等学习活动均以“做”为基础;教学实施要在有实践文化的背景中进行,要将新知识、新技能的应用深深地嵌入到相应的社会背景中,以产生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四、对我国职业教育实践的启示

(一)工作本位学习更有利于满足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首先,工作本位学习的理论基础——实用主义教育哲学认为,教育是与社会一并发展的,是不能离开社会情境的。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工作本位学习具有根据社会需求不断变革的自然属性。其次,工作本位学习的本质属性是发生在工作中的学习,这就决定了该学习模式具有随生产实践内容改变而变化的特性。认识论表明,生产实践内容的变化将导致个体获得经验类型或形式的改变,继而引发经验建构历程的改变;同时,随着个体经验数量的积累,经验呈现出关联生长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升华。例如,农业生产中的小麦收获作业,采用镰刀人工收割时,作业者获取的经验形式是手工作业的相关技能,通过直接参加作业过程建构经验;使用联合收割机收获时,需要操作机器完成收割、脱粒、包装等多个工作环节,这就使经验在范围和内容上变得更加宽泛,知识含量更高,关联性更复杂,要通过实践、书本、多媒体等多种学习途径建构多元化的经验认知历程。这些变化的实质是不同经验认知的具体过程的变化,产生在工作背景之下,体现在工作过程之中,因此在工作中学习是完成经验建构的高效方式。在职业教育实践中,既要坚定实施工作本位学习的决心和信心,又要从社会需求的视角不断审视工作本位学习的形式和内容,保证其与社会发展同步。

(二)工作本位学习并不总发生在工作地

认为工作本位学习一定要在工作地进行是一个认识误区,混淆了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工作过程是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经历的历程,该历程按照时间结点有规律地运行,其中各项作业均具有瞬时表现性,过时以后自然消失。而学习过程则不然,其是一个认知过程,涉及到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认知过程常常表现出滞后性,这是因为经验的建构需要一个过程,从实践到认识需要时间。尽管任何工作过程一定是发生在工作地的,但这并不代表学习过程一定要在此发生。事实上,工作本位学习强调在工作背景下学习,而工作背景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模拟的;可以是工作地,也可以是实验室或教室(工作室),有利于工作知识和技能认知的一切场所都可以是工作本位学习的场地。

(三)重视工作本位学习内部元素关联的复杂性

工作本位学习内部关系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考量。宏观上,是经验和其建构历程的关系,即经验、环境、学习者及其相互间作用的关系,是教育哲学的反映。中观上是各项学习内容(项目)之间的关系,即职业技能训练、职业知识学习、职业素质培养(如工作态度、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领导力等)以及创造性工作能力的培养等内容之间的关系。微观上,表现在每一项工作任务中知识与学习者认知形式的关系,即为达到学习目的、掌握学习内容应采取的手段、方法、途径以及学习所应遵循的操作原则、组织环节等之间的关系。例如,一个工作本位学习项目所有的环节都要在工作地实施吗?特定环节在什么环境下发生更利于促进认知过程?通过多次实践、总结、个人协商、小组讨论等哪种形式升华经验?亦或是多种形式复合使用?采用学科体系、工作体系或其他体系表达新知识和新技能?这些问题所涉及的各元素间呈现多重化关系,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一个元素的变动,可能会引起不同层面数个关系的改变,因而要在工作本位学习设计和实施中加以综合考虑。

(四)工作本位学习具有灵活多样的课程模式

工作本位学习以促进认知过程、提高认知水平为基本出发点,以学习者获得工作经验和学习能力为目标。它不拘泥于某种特定模型,而是依据项目中各元素的特性及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学习者的不同状态综合考虑,确定其模式。如可采用不同课程结构的模式(见英国基础学位教育中的多种模式),也可采用不同学习类型的模式,如美国工作本位学习中的实地考察(Field Trip)、跟随工作的实地学习(Job Shadowing)、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青年学徒(Youth Apprenticeship)等。

工作本位学习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学习模式,但已有证据表明,在工作活动中多数情况下是学习者对课堂所学知识和概念更深入的理解,而不是使用,这与许多教育学者对工作本位学习的预期完全不同。因此,设计工作本位学习目标时,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防止产生欲速不达的情况。

五、展望

工作本位学习仍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有学者从认知过程的角度提出,反思实践涉及到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个人体验及思考,这个行为应该通过专业训练,组织和个人应该灵活地采用组织学习模式,建立终身的吸取经验的学习。一些学者从机制对学习过程促进作用的角度提出,问题学习和协商学习应包含到工作本位学习中。也有一些学者注意到在正式的工作过程中最易发生非正式的学习,提出应该对实践认识中的知识创造过程和规律进行研究,以提升这样的学习。从实践的角度看,工作本位学习在教育实践中的发展方向有两个:一是继续深入地融入普通教育之中,这就要对融入方法、机制以及效果等进行研究和评估;二是通过工作本位学习,如何实现教育价值的增值。例如,采用什么机制可以使工作本位学习更好地促进知识迁移;如何提高学术学习和工作经历的协调性,如何使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获得工作经历两方面都有更好的收益等。

参考文献

[1]Simon Roodhouse, John Mumford. Understanding Work-based Learning[M]. Surrey: Gower Publishing Limited,2010:14.

[2][6]Linda Burke, e.g. Toward a Pedagogy of Work-based Learning: Perceptions of Work-based Learning in Foundation Degree[J]. Journal of Vocation Education & Training, Routledge: Talor & Francis Group, Vol. 61. Num.1, 2009:18.23.

[3]Boud D., Symes, C. Learning for Real: Work-based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Symes, C.& McIntyre, J. (Eds)[M]//Working Knowledge: The New Vocationalism and Higher Education Buckingham: Buckingham University Press,2000:14.

[4]University Vocational Award Council (UVAC). Integrating Work-based Learning into Education: A Guide to Good Practice[Z]. Bolton: University Vocational Award Council.

[5]Thomas R. Bailey, Katherine L. Hughes, David Thornton Moore. Working Knowledge: Work-based Learning and Education Reform. New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Falmer,86.

Interpretation of Work-based Lear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 the USA and UK

GONG Wen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Beijing 100176, China)

篇9

论文摘要:鉴于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是师资培养培训的纲领性文件,又是中职师资培训包项目开发的基石,故我们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除了加强对有关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标准的文献资料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更注重对相关企业、职业学校以及师资培训基地进行广泛、深入地调研。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十一五”期间,54所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按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开发70个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的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形成一系列具有应用价值和示范作用的培训包,为全国中职师资培训提供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指导,以切实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素质。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承担了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教材开发项目。根据项目开发的要求,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则是在整个项目当中处于首要的地位,故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开发这一标准,以促进整个培训包项目的开发与推进。

一、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的背景和指导思想

美术设计作为物质和文化相结合的活动方式,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中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它在中国古代被称作“百工巧艺”,其显著的特点是美术设计与生产、设计与制作紧密结合。在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先人们创造了丰富的广为世界称誉的成果。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美术设计的外延远远超过了过去以手工工艺为核心的产业圈,而涵盖了从手工到电脑的所有技术产品。

作为培养美术设计相关产业的初、中级专业人才基地,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美术设计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美术设计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乃当务之急;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师的素质也迫在眉睫。

制定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为指导,以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促进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素质为目标,广泛吸收其他师资基地、中等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等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构建一个以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导教师专业成长为引领,以项目为载体,集理论和实践为一休的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标准程式。

二、相关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标准的文献资料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完全是一项首创性的工作,现今只有一些相近或相关的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标准的文献资料可供参考,对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较有参考意义的主要是:

(一)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2004年12月。这是为贯彻落实((2003-2007年教育行动振兴计划》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网络联盟计划,组织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而开发的一个标准,教育部将以此为依据研究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和认证体系。这个“标准”把相关人员分为“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三类,其中“教学人员”的能力区分为4项: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

(二)《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能力标准(试行)))[2]0 2007年7月的《中国一澳大利亚(重庆)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国家报告》称之为中国的首个专业教师能力标准,它借鉴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经验,从职业道德教育能力、行业联系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教学组织和实施能力、鉴定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等9项能力领域,“能力领域、能力单元、能力要素、能力表现水平”等4个层面,对职业教育的教师能力提出具体要求。

(三)《教师能力标准》[3],这是一本介绍“IBSTPI教师能力标准”的书。2004年,国际培训、绩效、教学标准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Board‘Standardsfor Training Performance and Instruction,简称IB-STPI)了修订的教师能力标准,包括5个维度、18项能力以及98条具体绩效指标。这5个维度是专业基础、教学计划和准备、教学方法和策略、评估与评价和教学管理。这是一个迄今为止较为权威、最为全面的国际教师能力标准。

(四)《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这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项目的成果,2001年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颁发。它的内容包括美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主干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专业设置标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究与开发报告等,是实施学历教育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教学文件。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指导方案从专业教师教学工作需要的角度制定了能力标准,即对专业教师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业务范围、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教学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三、对美术设计行业企业、相关职业学校及师资培训机构的调研

为了给制定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提供客观依据,课题组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调研:一是美术设计类行业、企业,二是各地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学校,三是目前正在开展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国家级培训的基地学校。

(一)调研的内容

1.对行业企业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美术设计产业在我国的分布、发展趋势及其物质文化人力资源的配置,相关行业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岗位规范、人才需求状况以及从业者的素质构成,上述用人单位对中职美术设计类毕业生职业技能、知识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评价,在制定培训美术设计职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技能的标准时,如何处理地域分布广泛、门类繁多所形成的美术设计职业技术人员培养中差异性与普适性的协调问题。

2.对职业学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在一些不同地区的大致分布情况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和原因,中等职业学校现行美术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对培养美术设计从业者的适用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学习动机、就业展望,美术设计专业师资素质的基本状况以及接受培训的意愿和具体要求。

3.对国家级培训基地学校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充分收集目前正在开展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国家级培训的有关信息,重点是借鉴他们所确立的培训目标。

(二)调研的基本结论

1.行业、企业的调研结论。“美术设计”涵盖了所有企业或商业活动中与美术有关的设计工作,这一庞大的行业从照应职业教育专业的角度来细分,可以大致分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和数字艺术设计四类。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多样化需求的增长,美术设计行业已受到广泛重视和政策扶持,发展迅速,分布广泛。同时,与美术设计相关的观念、工具、技能等更新换代快,地域差异大,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业内人士对从业人员的观点大致如下:目前我国美术设计从业人员,特别是来源于中职学校的员工,大多数的基本职业能力较低,表现为专业化程度不高,实践技能不强,知识面不广,外语水平较差,而从业人员的综合职业能力素质(关键能力和跨专业能力、应变能力)更是巫待加强。

企业对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师的评价是中职师资已经具备的大学本科以上的专业知识,是美术设计流程中的上游,他们缺乏的是处于动态中千差万别、不断更新的中下游的技能知识。重点要加强实践运用和技能培养.丰富行业的实践经验.培养美术设计专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以及美术设计专业教学与行业实际要求相联系的主动性等。他们在本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所接受的行业应用流程和技能训练愈多,其所培养的美术设计人员就愈能适应高度细分的行业市场。

2.中等职业学校的调研结论。资料显示,近20多年来,美术设计专业在我国发展很快。但是,美术设计专业的人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仍难以满足迅速发展的国内美术设计行业的需求。我国的中职美术设计教育是在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未完全成熟;教材存在信息滞后、内容空疏化的问题;由于资金投人不足、企业参与不积极、实训基地缺失等诸多原因,该专业实训或实践课的安排仍不够理想。

从中职学校美术设计专业师资的现状来看,总体数量尚有不足,美术设计专业教师课时任务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都巫需加强。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技术给作品的设计及作品信息的传播带来极大的便利,这些刘美术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各中职学校开始设置新兴专业方向。然而,美术设计教师的教学观念、方法以及创作都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变化,一些从事图形图像处理教学的美术设计教师无法胜任,即使是包装、广告、展示设计、模型制作、商业插画等传统美术设计专业课,教师的能力表现也因人而异。另外,相当一部分美术设计教师在组织教学方面不规范,在职业教育学、心理学、美术设计专业教育学等方面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能够承担美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开发工作的人才更是稀有。

目前,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师从事相关实践的机会不多,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难以做到统一,反映到具体的教学中则表现为对美术设计这种面向市场的商业行为掌握不足,不具备应付多元多变要求的实际设计能力,也较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创业动机,难以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承担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国家级培训的基地学校所确立培训目标的分析。2008年,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国家级培训任务由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吉林工程师范学院、河南技术师范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五所院校承担。综合分析其培训目标的要件,主要包括八个方面:了解职业教育的形势、任务和政策,掌握专业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方向,掌握专业教学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熟练运用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软件,掌握若干种类美术设计作品的创作技术,具备指导其他教师进行专业教学的能力,熟悉相关行业企业的发展情况与需求,进行高一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培训。

四、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的构思

篇10

一、职业教育下的数控技术教学概述

(一)数控专业的定位。数控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有:普通机床及数控机床操作人员、数控设备维修人员、数控编程工艺人员、数控设备营销人员。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机械设备制造、维修及理论知识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能够熟练操纵、维护、保养数控机床,具备基本的数控编程能力。数控专业的理论课程主要有《电子技术》、《电工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及计算机绘图》,专业课程包含《数控编程及操作》、《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数控加工设备》、《数控应用软件》、《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维护》等。

(二)数控加工实训的作用。数控技术是理论与实践要求较高的专业,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可以掌握数控机床基本操作、维修技能,了解数控机床的结构原理,熟悉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等的应用方法和流程。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

二、现阶段职业教育中数控技术的教学现状

(一)数控实训设备数量不足。目前职业院校中的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线切割机及数控仿真等设备数量不足,不能满足数控实践教学的基本需要。由于设备数量较少,通常会数人或十几人共用一台机床,致使教学质量和效率下降,还增加了车间管理难度。在该现状下,学生对数控操作以及数控编程的掌握也不够扎实,进而影响了学生考试的通过率,不利于学生毕业后就业。

(二)缺乏有效的实践技能训练。职业院校的数控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加上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致使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对数控编程知识以及数控机床缺乏全面的了解。受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限制,其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只能掌握一些数控机床方面的简单的操作,而对于数控自动编程、刀具的选择与刃磨、工装的选择和调试以及切削用量的具体选用等各个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则极其缺乏,这就使学生的操作水平只是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很难满足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

三、提高职业教育中数控技术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加大对数控实践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职业院校要重视对数控教学设备的投入,合理增加数控实践教学场地。引进先进的数控教学设备,保证数控设备的数量能够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另外学校要对数控教学的设备配置进行及时更新,淘汰技术比较落后的数控设备,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社会新型数控技术,避免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符。

(二)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及实践教学计划。始终把技术的应用性作为培养目标,把职业的针对性作为培养的方向,重视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依据数控专业所规定的目标来培养学生,尤其需要把握基础理论知识、机电职业的技能等,以便在以后工作中能较快顺应本岗位的工作现状。

针对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时,以能力为培养目标,均需要多方仔细分析论证之后决定,了解国内外的最新现状与发展趋势,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深入,并积极开展数控实践教学,比如金工实习、工厂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数控机床编程操作、毕业实践环节等。

(三)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职业院校在加大对设备引进力度的基础上,需要扩大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规模,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等级,为学生创造良好、逼真的实训环境,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控操作技能。另外,学校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增强与校外企业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学校可以与校外企业签订学生岗位实习合同,让学生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中去学习,真正体验数控机床加工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合理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在分析数控专业的培养目标,预测学生的就业形势、就业市场的基础上,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在设计时考虑技能训练、机械操作,同时考虑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比如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养成学生具有技术应用、技术创新的能力。设置类似或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其中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和效益意识,从多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