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范文

时间:2023-03-26 08:2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就业指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就业指导

篇1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显得十分严峻,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尤为严峻,社会各方都在积极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德国的失业人口超过400万,但是在这种环境下,德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前景仍然十分乐观,这取决于德国较为完善和系统化的就业指导模式。为此,本文就中德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借鉴德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模式,为国内高等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有力帮助。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比较;

一、引言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话题。毕业生的就业率是体现一个高等职业院校的组织管理水平、教学水平的一项十分重要指标。德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乐观,这取决于德国各级政府、社会、学校都主动参与、重视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把就业指导作为就业工作的导向,引导毕业生进行有序合理的就业。国内的大学就业指导起步较晚,在政策、内容上都与德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加强和创新就业指导,这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中德高等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的差异

第一,就业指导政策方面。为促进大学生的就业,中国政府也一直在倡导和鼓励大学生创业,并且在税费、办证、资金扶助等方面也给予了一定的扶持,但是实际需求和支持力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现今高等职业院校所的毕业生就业率水分都很高,评价和促进的意义也不大。近年来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还实行了“西部救援计划”、“村官计划”、“免费师范生计划”等政策措施,但是并没有出台一些连续性的政策来支持参与这类计划的毕业生的后续工作,打消了很多毕业生的积极性。德国为保障劳动力的充分就业,非常重视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投入和政策支持。德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的特点是统一的社会化和法制化管理,与其他的就业人员一样享受相应的就业政策和服务。德国多年致力于劳动力政策的改革,其“哈茨计划”已发展完善到第四阶段,简称“哈茨计划4”,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成绩显著。

第二,就业指导内容方面。国内高等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教育方式上单一,内容上大都雷同。大多以PPT图解方式,大班集中宣讲就业形势、就业政策,附带传授些应聘技巧与礼仪之类的内容。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不重视对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职业价值取向的培养,使得学生在职业道德教育、创业精神的培养、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能力测评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不足,大多是以理论为主,让学生在毕业后面对企业的挑选时相对于本科、研究生显得竞争力不足。本科、研究生有着高学历,所学的知识也比较广阔,在就业指导方面同学校也比较重视,同时有着名校效应,企业都比较热衷于这些人才。德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是真正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为大学生的个体需求和长远发展提供服务的就业指导,因而其就业指导内容丰富,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德国职业教育经验丰富、体系完备,“双元制”更是德国职教体系的主要部分,它是一种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进行职业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大大的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三、对国内高等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的建议

第一,国家应完善扶持大学生就业的各种政策。在以往的基础上,国家应继续出善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消除限制高等院校学生就业的地方政策,让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同时,地方政府也要积极为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谋福利,并为毕业生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为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国家不仅要继续加大政策和措施激励力度,而且要保持这些政策的持续性和长期性。通过积极有效、持续长期的政策扶持,现实人才与资源的合理匹配。第二,组建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国内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普遍存在人员配置严重不足,个人素质与能力参差不齐,就业指导经费短缺,就业指导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学校各级领导和各部门应重视和大力支持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的组建,为就业指导队伍的组建提供人员配置和经费保障。其次,必须狠抓就业指导人员的个人能力与素质,通过进修和培训等方式,不断改善就业指导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业务素质、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才能不断开拓新局面,不断满足毕业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中德高等职业院校在就业指导政策和内容上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得出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在就业指导方面的一些建议,旨在提高中国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郑学栋.西方大学生就业政策述论[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03).

[2]边文霞.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与面临困境动因研究成果综述[J].现代财经,2010(04):93—96.

篇2

大家都知道,如今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但也有不少同学未雨绸缪,早早的为自己规划着未来的发展方向,总的来说,主要有一下几个方向:

一是考公务员。因为公务员的福利和收入虽然不是最好,但是最为稳定。今年报考人数急剧增长,其中以高校毕业生为主力。

二是继续升学。诸如考研究生,其中一部分同学是真心爱好学习,想通过学习来提升和充实自己;而另一部分同学则是为了暂避当下就业的压力,为了获得更高一级的学历罢了。

三是创业。俗话说的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给人打工还不如自己当老板,加之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植,一部分学生准备“下海”试试。

四是确定目标,迎面直击。很多大学生会选择自己中意的企业,投掷简历,在困难于竞争面前毫不退缩,力争取得一席之地。

篇3

论文摘要:在分析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现状的基础上,理性而客观地分析金融危机对于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提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及方向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如何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实际问题,国家有关部门以及许多高校都不断的推出相关的政策,从进校开始便着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认知自我,通过就业培训,提高大学生就业相关的基本技能。在当前的新形势下,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工作如何开展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供需失衡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也对我国就业形势带来一定影响。据有关数据显示,全国今年上半年有6.7万家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一些大型企业也纷纷停止或减少招聘计划。所以,当前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往年相比减少很多。而据有关数据表明,2009届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史无前例的611万人,这无疑是个突出的矛盾,供需失衡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二)亚健康的择业心态

对于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普遍存在两种亚健康择业心态:(1)过于恐慌型。由于对当前的形势认识不清,并且过度放大了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没有充分的分析和发挥自身的优势,对就业产生过于恐慌。过于恐慌型高职毕业生在面试过程中容易显现信心不足,不敢合理的提出一些自身的想法;更有甚者,对学校组织的招聘会或提供的就业信息漫不经心、逃避现实。(2)盲目自信型。盲目自信型学生认为金融危机对其就业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过于相信自己在某些方面所具有的特长和优势,从而对一些需要完善的方面没有及时学习提高,在就业过程中屡屡碰壁。

(三)部分毕业生诚信缺失

诚信缺失的对象主要是自身综合素质相对较好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参加了前期用人企业招聘并录用后,自愿按照企业的有关规定签署了就业合同或协议,但随即又到他认为更好的企业去应聘,一旦应聘成功立刻与前期录用的企业不辞而别,对当初所规定的违约责任拒不履行,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就业工作秩序,并给用人企业及其他毕业生留下不好的印象,从而产生不良的影响。

当然,目前多数高职毕业生对于自己的就业方向还是有比较明确的定位的,对就业的期望值也在合理的范围内。另外,家庭因素对于他们在求职地区、求职自信心、就业成本、起薪要求、由于信息对称度带来的就业竞争力、就业压力等方面都有比较重要的影响。

二、新形势下解决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加强对第三种角色—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整个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因为做好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离不开一支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平时应注重这支队伍的培养,定期加强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培训和取证工作,努力做到全员专家化。只有建立起一支就业指导专家队伍才能面对各种情况,在不同的形势下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为全面做好就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帮助学生合理调整择业心态

当第一种角色—企业与第二种角色—毕业生面对时,同一个岗位对于不同择业心态的毕业生而言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择业心态直接导致录取与否。所以,在前面两种角色见面之前,第三种角色—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应帮助毕业生调整择业心态,合理的做出一些抉择,因为提出条件越多,可选择的岗位越少。鼓励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同时要让毕业生明白对自己做出的决定必须负责的重要性,加强诚信就业教育,尽可能避免无故违约的情况出现。

(三)就业基地建设工作常抓不懈

在整个就业工作过程中,不管在任何形势下,第三种角色—高校应对前面两者负责,而且前面两者应被放在同样重要的高度。高校应在长期的合作中应挑选一些讲信用、效益好的企业作为就业基地来建设,优先安排这些企业挑选所需毕业生,从而尽早的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如区位优势、行业优势、校友优势等,主动出击,多方联系,特别是一些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应尽可能保持联系,定期邀请参加学校就业指导相关活动,从而借助其提供的平台,接触到更多知名优秀企业,力争建立健康、有序、良性发展的就业基地,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局面。

(四)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就业指导

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特别是针对毕业生的有关指导和培训,通常的方法是就业指导课程、专家讲座、个别咨询与辅导等,有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但有个突出的矛盾是受众面比较窄,不能满足在校生整体就业指导需求,效果不明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针对性的提供一些就业指导素材,让学生可以享受到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从而不但解决了受众面的问题,而且可以实现从传统的讲什么听什么到想听什么点什么转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提升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同时,高校应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全面评估分析自己的长处与弱点,从而有意识地去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锻炼各种能力,最终使自己的职业技能等各方面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篇4

关键词:职业指导现状内容对策及建议

随着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的召开,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改革的决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中央为高职教育确立的办学指导方针。随着高校扩招后毕业生高峰的到来,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增多和国家对高职学校有关政策的倾斜,导致每年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而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却与毕业生人不成比例,这就使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要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非常不容易,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由此,在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就业指导就变得十分必要,而且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的兴衰存亡。因此,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在实践中摸索、完善一套适合高职教育的就业指导体系,就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紧迫而现实的课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现状

认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虽然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尽管多数高职院校意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但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尚未到位,一是对就业指导与专业教学、招生、学校长远规划等工作之间的关系缺乏深人的认识;二是对就业指导的管理、指导和服务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对上述两个重大关系的认识缺失,制约着就业指导工作职能的充分发挥。

2.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上较为单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而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同时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加之高校就业部门尚未实现从“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的信息搜集方式的转变,因信息来源分散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3.就业指导的机构建设和队伍有待专业化

尽管目前我国大学的组织体制中,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工作的机构,但这些机构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事实上目前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4、信息技术的使用效率巫待提高根据网络调查,高职院校目前基本都已经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但因为网站建设的时间较短,缺乏专业的维护人员,部分就业信息网的功能过于简单或有些功能根本无法使用,且内容更新不及时,显得陈旧、脱节,有应付之嫌;部分就业信息网没有建立相关链接或链接无效,联通性较差;部分就业信息网的“在线答疑”栏目只有提问不见回答,形同虚设,这些都使,得就业信息网的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部分院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就业信息网的作用,没有重视就业信息网在学生和用人单位中宣传、推广工作,导致网站的点击率不,也影响了就业信息网的使用效率。

5、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未能及时跟上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在最近几年获得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实践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干实践工作的需要,高职院校也开展了一些理论研究工作,但是,由于我国整个高职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理论探索还远远跟不上工作实践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现状缺乏深度的调查研究,使就业指导政策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不强;二是对当代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和能力发展状况缺乏系统的研究,使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三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人才的要求、高职学生就业的特点和规律以及高职学生就业原则和政策保障等方面缺乏理论研究,使就业指导工作得不到系统的理论指导。总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着眼于高职实际的理论研究大多初级而零散,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有自身特色的高职生就业指导理论框架。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内容

职业指导是一定社会组织帮助人们走上职业道路的各种措施体系的总称,是对将要就业的学生和职业岗位不适应的已就业者的学力、智力、体力、个人性格、经历、志向以及家庭与社会环境等各种条件全面进行分析与了解,然后根据社会职业需要情况作出职业方面的建议,使其能够选择合适的职业和胜任工作,从而较好地完成个人职业定向的过程。因此指导学生依据个人志趣选择职业,是职业指导的根本目的。具体说,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内容应该包括三大方面:职业知识教育、职业诊断与职业选择、职业安排。

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对策与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作为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除了具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并进而实现“充分就业”的功能之外,还应具有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等作用。同时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生从人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

2、准确定位,建立协调、高效的就业指导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首先应从思想认识上下手,处理好就业指导与招生、培养、发展规划等相关工作之间的关系,着力提高就业指导与学校其他工作之间的联通性;处理好就业指导内部三项工作职能之间的关系,将指导职能置于首要地位来加以发展。此外,高职院校还要从机构和人员上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建:应完善校、系级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机制,使系级领导小组发挥更大作用;应兼顾专职、专兼职、兼职三支队伍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大专职人员的培训力度,以提升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应深人推进就业指导“全员化”工程,提升全体教职员工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解,争取他们更多的支持。

3、统筹规划,提高就业指导体系的系统性

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自身的工作范畴、规律和模式,又与学科及专业建设、教学与课程改革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不开。高职院校应立足高职教育实际,根据就业指导课程、专题讲座、个别与团体咨询、专项竞赛、社团活动等各种形式在系统中的位置,综合考虑各自的优点和缺点,相应地对各种形式开设时间的早晚、长短和内容的侧重点作出科学的安排。应使就业指导从关注“出口”转向专注“过程”,使学生及早做好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准备。

此外,应把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重视人生观、价值观对职业选择和成长道路的指引作用,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加强择业观、职业道德和成才道路等方面的教育。

4、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高职院校应从师资、教材、实施和教研等几方面强化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加强校内专职教师引进和培训力度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聘请经验丰富、专业精深的校外专家来校兼课;根据高职教育的实际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编写出在内容和体例上都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林学校有关部门要规范操作管理,把好教材选用、教学大纲和计划制订、课程考核和教学督导等环节,提高教学效果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并由教研室牵头开展集体备课等相关教学研究活动。

5.改革就业指导模式,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就业指导模式改革要坚持“就业导向”和“能力导向”,立足高职学生就业的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能力,及自我职业发展的能力。一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素质和特点,改革现有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吸引力强的指导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实现从“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的转变,增强互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三要加大实践类指导的比例,使学生能力有实质性的提高;四要重视就业心理辅导环节,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和自我心理调控能力。

6、充分利用网络、短信平台等现代技术,提高就业指导的工作效率

高职院校应增加资金和人员投入,优化网络就业指导的硬件建设,配备高素质的网络就业指导人才。同时,应加强教育、引导力度,促进网络就业指导的普及,培养学生参与网络就业指导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其利用网络应聘的习惯并实现有效就业。此外,高职院校还应通过短信台的应用,与学生尤其是在校外预就业的学生保持畅通的联系,并随时将有关信、传送给学生。

7、搞好专职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从工业发达国家的职业指导实践来看,从事职业指导与培训工作的人员,大都接受过广泛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知识的培训,并且是在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的。如特性与因素匹配理论、人格与生涯匹配理论、发展理论、计算机系统指导理论、行为理论等,在这些理论影响下形成的各具特色的职业指导模式对于我们正在起步的职业指导工作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目前我国各学校缺乏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有关工作人员对职业指导的论和实践还缺乏比较系统的了解,缺乏有效的评价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难以成为学生职业教育的主要指导者。因此,要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必须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8、立足地方,加强联系

强化高校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在毕业一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联系与沟通,促进高指导工作与社会职雌指导工作的有机结合,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逐步实现高校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

篇5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指导;模式

海南大学是2007年由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和原海南大学合并组建而成的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是海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财政部共建高校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今天的海南大学已进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伴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学校“211工程”建设的步伐,学校将建成适应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重要基地,成为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智囊库和研发中心,成为引领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在东南亚有较大影响的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教学研究型大学和全国名牌大学。据此,研究生的就业状况很大程度上将影响海南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可是近三年来,海南大学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很不理想,2009、2010、2011三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分别只有31.20%、67.65%、75.64%,远远低于本科生的初次就业率,据此,学校有意加大研究生就业指导,提高研究生就业工作水平,但是研究生与本科生还是有很大差别,海南大学研究生应该有怎样的就业指导模式一直是大家致力于探索的问题。

一、研究生开展就业指导的意义

1.研究生就业指导是高校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研究生培养有多个环节,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环。目前的研究生已经不是以前的“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了,研究生就业率的高低,就业质量的好坏,学校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能否被社会接受和承认,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地位。如果学校就业情况不好,社会声誉不高,就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而招生的多少、好坏又影响学校学费、政府拨款、社会各界的认可支持及捐资助学经费的多少,从而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加强研究生指导,有利于学校更贴近市场,更加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教育运行机制,提高办学效益,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从而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2.就业指导有利于研究生更好的进行人职匹配,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人力资源的最大利用

研究生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人才,是国家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必要的就业知识,一些研究生找不到适宜的职业,时常是研究生去做本科生的工作,极大的浪费了国家对研究生的培养投入,也让研究生无法实现自己更大的人生价值。因此,切实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根据社会和研究生的需要,帮助研究生了解职业,了解自己,了解就业政策和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相应的择业技巧,从而顺利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研究生就业指导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

今后几年,毕业研究生数量还会持续上升,在社会人力资源要求没有相应增加的前提下,就业形势显得尤为严峻。如果研究生长期找不到工作,缺乏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甚至产生心理不平衡,就会影响社会稳定性。因此,开展就业指导,切实做好研究生就业工作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大事。

二、研究生就业指导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市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海南大学也设置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海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但是机构总共才7人,工作量大,管理很粗放,更没有建立起研究生就业指导体系。工作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学校对研究生就业指导的投入不够,认识不足

目前基本上所有的高校都已经意识到本科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些学校也已经加大了就业指导师的培训,有些学校甚至已经将就业指导作为必修课在本科生中开展,但是对于研究生的就业指导认识还不知,投入也不够。海南大学也是如此,目前针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基本没有,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是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机构,但目前该机构只有7人,日常事务繁重,基本无力顾及研究生的就业指导,海南大学研究生的就业工作都是各学院负责本科生就业的辅导员在具体实施,但是各学院的辅导员人员都不足,工作重心也多侧重在本科生上,很多学院的研究生都是教学秘书负责一些日常的教学信息的通报和管理。只有个别学院安排了研究生辅导员,但也多是负责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和指导,对于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很少,基本就是收集就业资料,统计就业率等。所以,海南大学目前对于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并未充分重视,是研究生就业工作最大的问题。

2.高校研究生就业指导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

相较于本科生来说,高校研究生个体多是分散的,参与研究的实验室也多是分散的,据此,研究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都与本科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也决定了就业管理和就业指导上应该不同于本科生,不能将本科生的就业指导体系直接照搬到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中,这样必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目前,海南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只是停留在招聘信息、办理派遣手续和统计数据等工作内容上,甚至没有专门针对研究生组织过招聘会,也没有专门针对研究生的就业讲座。从就业指导的过程上看,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仅仅局限于毕业班学生,就业相关的事项都只是在应届毕业生的最后一个学期开展。缺乏对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考虑和总体安排。研究生的就业观、就业心理、就业能力的提升、对职业世界的认识、职业观的形成及职业生涯的规划等内容都应该在学校教育中有计划、分时间、分阶段一步一步的完成的,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而不是某一个阶段性的任务。

3.高校研究生就业指导的研究太少,人员专业化、专职化、专家化也不高

目前,全国范围来看,对于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也多是在提高认识和重要性方面的研究,对于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应该怎么做更有效,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大家都还在探索阶段,这是制约研究生指导工作的重要方面之一。另外,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也是非常严重的现状。海南大学目前取得就业指导师资格和全球职业规划师的就业指导人员,大多都在从事本科生的就业指导,没有人专门研究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但是,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是研究生本人,都对研究生有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从事研究生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更出色。因此,从事研究生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不但要非常了解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习性,还必须具有更丰富的就业指导知识和经验,能根据研究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更科学的就业指导,有效地提升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三、研究生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

海南大学的研究生管理是采取的以学院为主导的管理模式,没有专门成立研究生院,仅成立了研究生处,各学院的研究生都放在相应的学院培养和管理,因此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也多是由各学院的辅导员主要负责。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海南大学研究生的就业指导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学校应该重视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将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制度化

研究生就业指导是海南大学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研究生的就业工作还处于自然发展阶段,缺乏有效的有力的推动,工作成效不到。因此,海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应该成立专门研究研究生就业的部门或科室,对研究生的就业状况做细致的了解和研究生的就业规律做细致的分析,研究生就业指导不能生搬硬套本科生的模式,而应该形成自己的一套指导模式和体系。研究生就业指导机构应该主要开展一下几项工作:

(1)研究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规律,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和实施一套有效的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这是加大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力度的重要推动力。

(2)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的建设工作。

(3)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学习的工作。

(4)做好研究生就业信息平台的建设工作。

(5)做好用人单位拓展工作等。这样才能引起各学院对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重视,有利于各学院的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建立一支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的研究生就业指导队伍

目前,海南大学加大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师的培训,截止目前为止已经有30多位老师通过了北森生涯(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组织的“高校职业规划课程TTT认证培训”和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认证培训,也有一些老师有就业指导的经验,但都是针对本科生的就业指导,目前还缺少研究生的就业指导老师。学校要提高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力度,必须创造条件,设立激励机制,鼓励一些老师从事研究生就业指导的研究,并开展一些探索和尝试,摸索出一条适合本校研究生就业指导的有效路径。目前全国的研究生就业指导理论都还不是很成熟,大家都在摸索阶段,也有一些学校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致力于从事研究生就业指导的老师外出学习、交流,学得先进经验,并结合本校研究生的实际情况,科学的、有成效的研究研究生就业指导。

3.根据研究生的就业规律,构建全程式就业指导模式

研究生普遍认为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是求职的核心竞争力,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不太重视。研究生尤其是将要毕业的研究生更愿意将时间更多地花费在实验和写作论文上,而不太愿意选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讲座。同时毕业研究生轻视标准化、统一化的就业指导,偏好就业服务。因此,应该改进研究生就业指导模式,根据研究生就业的规律,建立全程式的就业指导模式:

首先,研究生一年级的学习特点是集中上理论课,在校时间比较固定,便于开展整体的就业指导理论课教学,因此这一学年应该重点抓好就业意识教育工作,引导研究生思考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不是等到毕业了才去考虑就业。首先是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其专业认知能力,树立职业生涯概念和就业素质意识,这一方面的教育主要由研究生导师来完成,学院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作用,在这方面对研究生就行引导;其次是就业指导师要对一年级的研究生进行就业倾向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制定就业指导方案;主要通过就业指导理论课、团体辅导等方式让研究生认真进行自我认识和定位,对职业、工作世界进行初步的探索,并进行初步的职业定位等。

其次,研究生二年级之后,大部分研究生就分散开来进行研究实验和论文设计等,实验和学习地点很分散,这时应该重点应用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的方式对研究生进行就业指导,指导的内容应该侧重于职业素质拓展和求职技巧的学习。

最后,研究生三年级因为毕业论文的压力,研究生多忙于自己的学位论文,所以这一学年应该以就业信息指导为主,指导的模式,除了传统的面对面个体指导和咨询外,应该应用电话、短信、电子邮件、飞信、QQ私聊、QQ群讨论等网络载体为毕业生做好就业信息服务。现代社会纷繁复杂,学生往往被许多虚假信息所迷惑,浪费了宝贵时间和精力。各学院就业指导师应该多渠道收集社会用人需求,通过整理、归纳、分析,去伪存真,预测就业动态,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并及时将信息传递学生,帮助他们结合自身实际,正确选择就业单位。

4.加强研究生职业信息库的建立

目前海南大学因为对研究生就业整体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所以对于各专业的研究生就业信息库还没有建立,基本都是依据本科生的招聘单位和信息来扩散给研究生,也没成系统的职业信息库,研究生可了解的职业信息太少,可选择也少,基本还是靠自己的人脉关系在求职,所以海南大学应该在这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施:一是要建立研究生就业信息网,让该信息网成为研究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和研究生了解就业信息、就业政策的平台,也成为用人单位和相关机构认识、了解研究生的重要途径;二是,各学院应该开拓就业市场,多与研究生用人单位沟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慢慢建立各专业的职业信息库,从而慢慢形成学校的研究生职业信息库。

参考文献

[1]孙菲.多方参与的全程性研究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研究[J].江苏工业学报,2008(9).

篇6

文章标题:就业指导科长竞聘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今天我有幸站在讲台上,参加科级领导职务的竞聘。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产生中层领导干部向全体职工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我局领导班子以人为本、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和求发展、谋变革的决心。正是这种精神、这种决心,必将使劳动局的明天拥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我竞聘的职位是就业服务局就业指导科科长职务。

下面,我对自己的基本情况向各位做一简单的介绍。

我今年49岁、党员、大专学历。1981年毕业于学院。1991年前一直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1991年8月来到我局,至今已经整整十四个春秋了。到咱们劳动局以来,我努力工作,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我也有幸地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关怀和帮助,借此机会,向关心、支持和帮助我的各位领导和同事们表示衷心地感谢。我今天所选择的是一条崎岖而艰难的道路,对我来说也是一片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领域。但是,我有信心、有决心为我所做的选择去付出、去努力。在人生的道路上,常常会有许多更高的目标等待着我们去攀登,常言说的好“人比山高,脚比路长”,只要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就一定会到达成功的顶峰。

我认为我竞聘本职位具有以下优势:

一、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是我担任本职务所具备的首要条件。只有从心底热爱这项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好作踏实。

二、精益求精,学无止境、刻苦钻研是我的特点。也是我担任本职务所具备的必要条件。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真正的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

三、工作中我善于集思广益,广泛征求大家意见,又能身体力行,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也能团结同志,以大局为重,全力支持局领导的工作。这都是一个科室领导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我的目标和措施是: 一、积极配合领导工作,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动脑筋,想办法,不等不靠,主动工作,克服各种困难,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二、打铁先得自身硬,作为科室领导,必须要有一定的业务知识和管理能力,才能起到指导和协调作用。自己现在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将在工作中加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更好地掌握专业化知识,使自己尽快进入角色,担当起科室领导的重任。

三、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工作中我将依靠大家的力量,集体的智慧,调动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科室人员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如果我今天的竞聘演讲,能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给我以信任,给我以支持。我想我是不会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期望。我将在自己竞聘的岗位上,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干好工作,让领导放心,让同事们放心。

无论这次竞聘成功与否,对我都是一次锻炼和考验。我将一如既往地踏实工作,服从组织安排,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职位本身对我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在其职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更好地为党工作,为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7

一、技校生就业能力不足的表现

企业用工主要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人格品质、专业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等,而技校学生之所以就业难、难就业,正是因为缺失企业所要求的这些能力。技校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能力方面

首先是技校学生刚刚毕业对自己定位不准,对薪酬待遇期望值过高,不了解企业的岗位设计和薪酬体系;其次是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技能估计过高,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

2.品质方面

企业用工把诚信道德放在首位,而一些技校生的诚信道德状况很令人担忧,一些学生没有责任感、诚信度差、自由散漫、缺乏自信心和独立性。

3.学习能力方面

一些技校学生缺乏自学能力,缺乏创新学习能力,更缺乏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生产实际应用的能力。

4.处事能力方面

技校学生毕业时只有17岁左右,社会阅历有限,不懂得社会交际的礼仪,不能很好地待人接物,不善于与人交往,不善于沟通,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二、提高技校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与对策

1.学校方面

(1)开设就业指导课是提升技校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学校应把就业指导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可以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健康成长成才,还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国家就业政策,了解职业素质要求,掌握求职技巧,树立创业意识,提高就业竞争能力,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认识社会,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让技校学生会就业、就好业,实现无业者有业、有业者敬业、敬业者乐业、乐业者创业的就业指导的最高境界。

(2)组织就业有关报告会,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学校就业指导机构要分学段经常性地组织与学生就业有关的报告会。学校就业指导人员不仅自己要组织就业专题报告,也可以请企事业单位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优秀毕业生等为学生做报告。通过就业报告会,学生能够了解企业单位对员工的要求,了解就业政策和形势,从而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就业的信心,为就业做好思想准备。

(3)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培养,让学生得到更多在名企实习的机会,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强动手能力,这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技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学校应协调各方关系,开展就业市场调查和对外就业联系,向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和信息服务。学校就业服务部门要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信息沟通,了解人才的需求方向,帮助毕业生提高求职就业的能力,协调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双向选择,为学生的毕业、就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

2.个人方面

(1)正确的择业心态是提升就业能力的保证。首先学生个人要定位准确,低调做人,踏实做事,摆正自己的位置,认识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只是一名技校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都还很薄弱,到工作单位需要继续学习、继续锻炼。有了这种的心态,学生对选择工作岗位才不会有过高的要求,对工作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刻苦钻研。其次,要破除传统的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一些技校学生盲目追求到大的企业单位、到大城市、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却很少有人选择到民营中小型企业,这就使学生就业范围大大缩小。其实,很多中小型企业的岗位还是非常需要技校学生的。

(2)学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学校需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一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学生参加工作意味着走出学校单纯的环境,走向社会的大舞台,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不同于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学生要重视人际交往,懂得与人合作的原则,要懂得以诚待人、合作双赢、发扬团队精神,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以大局为重,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宽容与忍耐,摒弃自私自利与霸气;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讲究礼仪,从小事做起,养成文明交往的良好习惯。

二要做好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学生从小到大已经习惯了轻松的学生生活,养成了依赖心理和自由散漫的习惯。从宽松的学校环境到制度严格的工作环境,学生要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就必须要严格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担负起员工的责任和义务,使自己尽快进入工作角色,缩短“角色距离”。

篇8

【关键词】中职生;现状;就业指导;探索

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的要求提高了。这样对培养技术工人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职业学校的学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现象、新难题。特别是中职生的综合素质现状与就业高要求形成了强大的反差。

一、中职学生的现状

1.厌学情绪严重。很多学生在初中就不好好学习,大部分学生都有厌学情绪。又因社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校扩招和高职学校的快速发展,导致中职学生的就业难度更大。在学习方式上,职业技术学校讲究动手、实践,灵活运用。那些已经习惯了中学由老师安排一切的学习方式的同学,对学习较难适应,有的同学开始对学习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产生了“混”的想法。破罐子破摔的现象时常在他们身上发生。

2.逆反心理严重。中职学生是学生殊的一个群体,他们大多在学习能力上可能确实比以后上大学的学生差些,很多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学习,或是不喜欢学习。是被批评的对象,是被冷落的群体,由于得不到表扬,自我成就感得不到满足,很多学生都有很强的逆反心理。

3.行为意识差,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意志为出发点,不考虑行为后果,追求自我满足,有的甚至把个人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表现形式有:损坏公物、破坏环境、扰乱秩序、打架、抽烟酗酒、以及赌博、比吃穿、拉帮结派等。

4.自由懒散、纪律性差。中职学生特别强调自由、随便,淡化时间观念,无视校纪校规。表现形式为:迟到、早退、旷课,生活习惯不好,不讲究公共卫生,随便乱扔等。

二、怎样对中职生进行就业指导

笔者于2013年5月对某职业中学的392名毕业生的就业要求做了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就业指导”的认识和实践误区。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在就业导向指导下的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和学生出现了盲目追逐“热门”专业的误区:各种职业学校在设置专业时明确提出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甚至有的学校明确提出“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口号。但是,由于职业技术学校缺乏调研,普遍存在“跟风”现象。造成“热门专业过热,地方特色罕见”的局面。一些学校在专业建设上不切实际地扩张。盲目地增设“热门”专业其实很多专业唱的是有名无实的“空城计”。同样,不少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或学生家长在专业选择上,也会走人这样的误区:看哪个专业热门就拼命追逐。事实上,“热门”专业并不意味着一定有好的就业前景。由于学校和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盲目性,往往使得“热门”专业扩招,最终导致供大于求。学生就业困难。更重要的是,“热门”专业并不一定是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地接受教育,根本不利于其全面发展。

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职业学校坚决贯彻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并在专业建设上提出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的改革目标。就抓住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质。突出了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紧密结合。一所职业学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争得优势、快速发展,必须注重打造自身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专业。这就需要根据自身的实力合理安排师资、加强软硬件条件的建设。而不能盲目追逐热门、跟着别人的脚步走。专业教师的培养、实验设备的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以及课程开发都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一定的稳定性,容易造成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同时,中职教育十分贴近人才市场。专业设置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一所职业学校设置某个新专业应该是非常慎重的事情,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实力和发展目标,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因此,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通过探索知识技术发展规律,了解今后几年的人才需求走势。预先设置新专业,培训新的技术人才科学地设置专业。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是职业学校必须慎重解决的重大问题办学者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既包括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专业教学经验,也包括师资水平、硬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对某类人才的需求程度以及生源分布和学生就业情况等。

篇9

一、深刻认识当前经济对职业指导工作的影响

职业指导是为学生就业服务,就业形势的发展决定了职业指导工作的方向、目标、内容。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有力推动了中职生就业形势的不断发展。然而,2008年下半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使得就业形势发生逆转,主要存在以下困难。

一是城镇新增劳动力数量非常庞大。目前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大约有830万,2009年大中专学校毕业生数量有610万人,加上去年尚未落实就业的150多万,城镇本身需要解决就业的人数将达到1500多万人。然而,我国经济增长创造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每年大约900多万,显然不能满足劳动者的就业需求。同时,来自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12月份,提前返乡农民工数量约占外出农民工数量10%以上,大约有1000多万人,这部分人也将有一大半要重新进入就业市场。在劳动力供给远大于需求的情况下,中职学生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二是制造业受冲击程度最大。2008年1~9月份,广东省倒闭的1.5万户中小型企业,主要分布在服装、纺织、电子原件、塑料制品等加工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而制造业是我国吸纳中职生就业最多的产业部门。

三是沿海发达地区受冲击程度严重。沿海地区是中职生就业的主要地区,由于主要依赖出口,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程度最大。以广东省为例,它的经济总量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在金融危机受到很大冲击。大批农民工提前返乡现象也最早发生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将对中职生就业产生许多困难。就业形势的变化必然会对学生的就业心理、求职能力、职业理想产生影响。因此,职业指导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必须加快改革步伐才能适应形势发展,为学生就业提供有效帮助。

二、改革课程设置,树立系统化职业指导理念

当前企业用工需求越来越高,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要及早开展职业指导,向学生灌输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职业意识。中职学校要打破职业指导从毕业班才开始的传统做法,将职业指导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让学生从入校起就开始接受职业教育和指导,形成系统化的职业指导工作方针。

1.明确系统化职业指导的目标和任务。当前经济下全程化职业指导的目标和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不利的就业形势,了解危机中企业对员工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更高要求,了解所学专业在当前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端正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分析、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素质,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帮助学生最终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掌握求职就业的方法和技巧,最终实现就业。目标和任务的明确,使得中职学校可以针对当前经济下学生就业存在的困难,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课程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为学生顺利走上社会打下基础。

2.系统化构建职业指导课程。职业指导课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中职学校要按照系统化职业指导的要求,以实用性、针对性、阶段性、系统性为原则构建职业指导课程。

(1)实用性原则。课程内容的实用,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和兴趣点。在设立职业指导课程时,要结合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当前就业形势,做到既有理论的分析,又有思想的教育;既有实验操作,又有现实例证,充分发挥职业指导课程独特的教育作用。

(2)针对性原则。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是实用性的进一步深化。要根据企业用工要求,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理想、做人、求职和就业等问题,并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3)阶段性原则。要科学分析学生入校后的学习和成长的进程,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需要和困惑,分别进行指导,分阶段完成指导内容,增强职业指导的针对性。

(4)完整性原则。内容体系的完整性,是学生得到全面指导的重要保证。要将职业指导课程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科学确定各年级职业指导内容,形成相互衔接、融合贯通的教学体系。

3.完善系统化职业指导的内容。一名学生从普通中学进入职校,是人生又一次重大转折。面对当前复杂的就业形势,大多数学生对未来感到无从把握,不知如何走好三年的职校之路。因此,职业指导要从学生一进校起就作为一个工作重点,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心理,不断丰富和完善职业指导内容。一年级侧重“择业指导”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职业教育,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方向,巩固专业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观,不断提高自己适应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要求的能力和素质,做好职业准备。二年级侧重“就业指导”。重点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转变落后的就业观念,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主动与被动等关系,掌握求职就业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巧、自谋职业的方法和途径,根据自己的实际作出职业决策,尽快地适应社会,转变角色,找到自己的职业位置。

三、与德育相结合,全方位推进职业指导工作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中职生必须拥有过硬的技能和较高的素养。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既是职业指导的重要任务,也是德育的中心工作。因此,职业指导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完成指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任务,必须融合到学校各项工作中,特别是和德育相结合,全方位推进,才能取得实效。

1.在德育范畴内,实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职业指导。德育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品质全面健康发展。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个性化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这些个性化问题,既是德育的重点,也是职业指导以人为本的充分体现。一方面在德育中既要开展全面的思想政治和基本道德素质教育,又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群体学生的特殊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深入细致的思想和行为引导,使学生个性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个性缺点得到较好的弥补,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情况的学生开展小群体化、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寻找适合的工作岗位,培养学生自主职业发展的意识、理念及能力,以谋其长远的职业发展。

2.在德育框架内,统筹部署职业指导工作。职业指导的发展与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职业指导的效果也与德育工作的好坏密不可分。中职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同阶段的德育教育主题。在德育教育中,既要包括教育学生节约用水用电、爱护环境卫生、讲究文明礼貌等基本道德规范,也应包括职业道德操守、求职应聘训练、岗位技能竞赛等职业指导内容。使德育工作和职业指导工作互为补充,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发展。

3.在德育实践中,鼓励学生自我开展指导。一是在“主体性—发展性”现代德育思想指导下,制定学生行为守则,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理想追求、职业发展方向都纳入其中,帮助学生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在思想层面上成熟起来。二是有意识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通过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安排学生进行日常纪律检查、管理宿舍教室、开展文体活动,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把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作为职业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总之,中职学校的职业指导和德育工作是密切联系的,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不仅是形式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于这种结合,能有效提高职业指导工作效率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促进学生成长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深化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

金融危机后,企业都在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来提高竞争力,这一过程对从业者将提出更高的技能要求和职业要求。中职学校要及时适应这种变化,以经营的理念从事就业工作,重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指导,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下将企业纳入到职业指导中,形成完备的工作体系,促使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需求“零距离”。

1.职业指导中融入校企合作元素。为帮助中职生尽快实现从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转变,满足企业更高的用人需求,校企双方在共同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将职业指导工作也纳入其中。企业向学校反馈不同岗位对就业综合素质的要求,学校积极调整职业指导内容,使得学生在知识结构、职业能力和职业心理上都能很快地适应企业需求,既能促进学生的就业,也有利于企业生产。

2.职业指导向企业延伸。当前经济下,随着就业服务工作的不断发展,职业指导的服务对象和范围已不再局限于校内学生,建立长期就业跟踪服务机制势在必行。要实现这一职能,中职学校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职业指导合作,将触角延伸到企业。

(1)建立学生初次就业指导机制。中职学生初次就业一般都是从事相对固定、枯燥的简单技术劳动,容易产生岗位厌倦心理、就业落差心理。特别在金融危机下,企业提供的岗位和待遇可能低于预期,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信心,部分学生“这山看着那山高”,轻易放弃岗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加强对学生初次就业的职业指导对稳定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要安排职业指导老师与学生一起走进企业,指导学生适应岗位要求,适应员工身份,与企业合作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困难,消除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要通过网络、电话与学生保持经常联系,安排职业指导老师经常进行走访,实地指导学生就业,有效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2)建立长期就业跟踪服务机制。有研究表明,学生就业2~3年后会达到一个职业变动的高峰,急需切合实际的职业指导帮助。因此,对已就业学生,要建立长期就业跟踪服务机制,继续关心他们的职业发展,对他们进行职场生存、维权知识、转岗深造等方面的辅导,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目标。

五、全员参与,优化职业指导工作队伍

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和推动,最终要靠职业指导人员去实现。因此,加快职业指导队伍建设是发展职业指导的重点。

篇10

关键词: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模式;就业指导理论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166-02

从2002年开始,随着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求职市场,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0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总数为145万,2004年为280万,到2007年激增到495万。在社会需求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毕业人数的迅速增长势必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在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原有的工作模式已无法适应这种变化。高校的就业工作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借鉴别国的经验,探索新的就业指导模式。

一、美国发展式的就业模式

就业指导理论最早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就业指导的发展历程来看,有代表性的就业指导理论主要有帕森斯(Frank Parsons)的特性―因素匹配理论、霍兰德(John L・Holland)的职业适应理论和金兹伯格(E・Ginsbeg)为代表的职业发展理论三种。这些理论都主张通过就业指导实现人职的最佳匹配。但何为人职的最佳匹配?这是就业指导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任何就业指导理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就业指导理论模式。

美国的就业指导模式自帕森斯提出职业指导的概念后,主要定位在匹配上,即实现人(大学生)职业相互匹配,有人把这种做法形象地称为就像将方形的楔子放入方形的孔里,而方形的孔里放入方形的楔子一样。职业指导就是就业安置,是选择职业的一时,但随着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的产生,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大学生职业指导并不是选择职业的一时,而是一个发展的培养人的过程,把职业指导定位为由原来的就业安置的短暂行为扩展到整个人生的职业活动,强调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认为职业指导是帮助大学生发展和接受自我形象,在未来的工作中,通过满足社会需要来展示自我,求得自我的发展和完善,由原来关注的某一特定职业现状转向分析预测研究整个职业世界,从此逐渐形成了美国发展式就业指导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

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所谓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体对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测定,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设计和规划人生职业发展道路并制定实现人生目标的行动计划。美国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非常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不仅指导学生如何写好履历表和求职信,还教给学生如何自荐,面试等求职技巧。

(二)开展大学生职业心理测试

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心理测试,了解大学生个性心理倾向,这在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是最常用和最流行的方法之一。中心通过设计一些标准化的、客观的、和以正确的常模为依据的问卷及座谈个别谈话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心理测试,了解大学生的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性格气质和职业适应等方面的资料,了解大学生的职业意向、职业期望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情况及原因,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素质与特定职业的适应性程度,引导大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和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正确进行职业定向和职业选择,从而使事业获得成功。

(三)分析和预测职业发展前景

一个职业的发展前景直接影响到人才的供求情况,发展前景好的职业,求职者趋之若鹜,反之,则门庭冷落。一个职业发展前景的决定因素:一是由这个职业可带来的有用性资源所决定,即这个职业被社会需求的弹性。一个职业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社会需求量大,这个职业就会有更强的竞争力,前途光明;反之则前途暗淡;二是由职业的投入成本决定,即科技含量高的职业需要投入的成本高(教育投入也是其中之一),其前景将风光无限,而科技含量低,重复性劳动的职业其投入的成本少,其前景也就会风光不再。可以说,有的职业今天可能是热门,明天就会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因此,开展对职业发展前景的预测和分析,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至关重要。美国高校在就业指导中,通过对国家经济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对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前瞻预测,帮助大学生分析和预测职业发展的前景,从而使大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职业定向和选择工作岗位。

(四)引导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

美国人明确提出要把高等学校办成创业者的熔炉,他们在就业指导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要求学生一方面运用各种方法,永远追求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要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他们还经常邀请知名企业家到学校开设讲座,与大学生开展联谊活动,培训学生自我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此外,他们还把产品设计技术、质量管理、销售、资金筹措、人际关系、商业法规、事业策划、事业管理及政府的有关法律章程等作为职业指导课或讲座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这是21世纪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也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研究的一大新课题。

二、如何构建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模式

(一)要做到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结合

阶段性是指毕业前的集中教育,连续性则是指针对学生的特点提供不同的内容。依据学生入学时间的不同,大学期间各个年级就业指导的内容主要有:

一年级就业指导内容:“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指导,帮助大学生认清毕业时将要面临的就业压力,告诉学生就业是自己的事,就业过程中最具核心竞争力是自己的能力与素质,帮助大学生将就业压力转化为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动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和有关素质测评系统的应用与分析,帮助大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帮助大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指导,告诉大学生社会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大学生应该具备何种能力与素质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告诉大学生培养自身能力与素质的途径与方法。

二年级就业指导内容:“大学生就业观念”指导,告诉大学生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就业观念,告诉大学生人才成长的过程和规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意识;“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指导,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以良好的心态迎接人才市场的挑战与竞争。

三年级就业指导内容:“大学生求职技巧”指导,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就业过程各个环节的技巧指导与训练,让大学生掌握正确求职的技巧与方法;“大学生就业法律知识”指导,让大学生了解或掌握国家有关劳动与就业方面的法律知识,能够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帮助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在就业过程和今后的工作中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四年级就业指导内容:“大学生就业政策”指导,帮助大学生掌握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掌握学校有关毕业生就业方面的规定,明确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大学生就业信息”指导,学校通过各种市场活动和就业网站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为毕业生提供用人单位真实可靠的信息与资料,院(系)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咨询与指导服务。

(二)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整个大学阶段,就业指导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述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知识,还要针对不同年级就业指导内容帮助大学生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利用课余时间、星期天和寒暑假,引导学生自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只有充分接触和了解社会,才可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成才观,锻炼和培养自己的能力与素质,了解国情和社会,才可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三)还应注重学校与社会的有机结合

我们知道,一个系统越开放,就越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交流。大学就业指导作为一个系统,其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如高校要与用人单位经常召开毕业生就业座谈会,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聘请社会人士担任兼职指导教师等等,都是学校和社会结合的有效方式。通过学校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使高校掌握更多的一手资料,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社会关注、关心学校的发展,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就业指导与毕业生职业发展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