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技术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17 22:5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软件技术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软件技术专业

篇1

1、软件技术专业培养具备良好艺术设计理论和图形软件的操作技能,掌握较强的图形图像处理能力和一定的造型与创作能力,以及广告设计、影视动画制作、建筑效果图绘制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室内设计或影视动画制作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4、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软件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至少一种主流软件开发平台,具有较强编程能力的高级实用型专业人才。可在IT企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软件(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文化娱乐产品和控制系统等)开发的需求调查、编码、测试、维护、营销售后服务及软件生产管理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卓越计划;软件技术专业;教改研究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软件技术行业蓬勃发展,当前的软件工程行业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形势,为此,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职院校担任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培养出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端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卓越技术”,它旨在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面向技术工程、面向未来的各类型优秀工程技术人才。该项目的展开,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也相继展开一系列的教改活动,对提高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要求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软件技术工程专业比较注重培养出符合软件产业发展,拥有计算机软件技术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生,要求学生要以软件技术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和实现软件技术能力。很多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都往IT行业、研究机构、企业等从事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系统工作,而对于创新性能力和软件技术管理能力以及应有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还是有所欠缺。“卓越计划”对培养创新型、技术应用型的中高端人才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要求高职院校要重视对学生软件技术系统基础理论及实际技术的教学,组织学生参与软件技术工程的基本训练,提高学生的软件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不管是在知识方面还是能力培养上的具体要求都综合了卓越计划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而“卓越计划”对软件技术专业的要求也更加贴切当前的行业人才需求。

二、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的局限性

(一)软件企业资源严重缺乏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软件技术工程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存在着脱节的现象,远离现实的技术教育。当前,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院校软件技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式,这种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形式,而是更加具有独特的环节。卓越计划中就是需要将技术工程教育回归到工程中,能和企业有密切的合作模式,这是软件技术教学的关键点。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地理环境、外部资源、企业类型等因素的限制,可以真正实现软件技术专业回归工程的企业资源实在太少了,软件技术产业属于新兴行业,可供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软件企业少之又少,使得软件技术专业的卓越计划实施无法很好的完成。

(二)高职院校教师的胜任能力不足,企业师资欠缺

教师是学生学习接触知识的指导人,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出高学历的人才,教师软件技术工程开发经历较少。所以,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重要作用,为学生开发软件课程,指导学生在实践和软件技术教学中改革,这些都需要具有丰富的软件技术实践经验,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都是之前一毕业就踏入教师行业,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软件技术的实践工作,缺乏软件工程经验,这就直接约束了软件技术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也阻碍了卓越计划的实施效果。

(三)完整的技术化过程尚未实际在生产中形成

软件技术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我国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处于国际化、标准化之下,大大的落后于世界。虽然近年来我国的软件技术行业发展迅猛,拥有较强的发展势力,但是国内的软件技术行业规模依然相对较少,部分软件企业在软件开发上也只能采用关键设计原则和软件技术思想,同大规模的大生产工业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这最终导致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企业学习中学习任务还是很单一。例如只能参与软件开发程序的某一环节,对整体软件开发根本不能全面理解,达成卓越计划中的软件技术工程师标准更是难上加难。

三、基于卓越计划下软件技术专业的教改策略

(一)重视实践,结合自身的教学现状实施有效的校企合作

软件技术专业本身就是一门重视实践的学科,所以,高职院校的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关注软件技术专业的发展,了解未来软件技术行业的发展趋势,寻求跨学科的大平台合作,积极与当地企业合作,实现良好的双向校企合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需要合理的利用学校自身的优势专业,学会在优势专业中探寻软件技术专业的工程实践活动,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因地理环境而造成的产业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校企合作资源匮乏现象。

(二)更新培养理念、目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卓越计划的实施需要高素质的教师资源来支持的,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转变落后的培养教学方式,更新培养理念和目标,积极的寻求出适应卓越计划实施的科学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可以不拘一格的把科研院所以及企业有软件技术专业理论经验的人才招聘为教师,尤其是对于中高层软件技术管理人员,建设优质的教师团队,提高软件技术专业教师能力,从而促进卓越技术的有效实施。

(三)将规范的软件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将规范的软件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最终形成以软件技术开发过程为主线,以软件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教学方式,来提高高职院校软件技术的教学改革。我国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大都是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为了提高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在之后教学中大量增加实践环节,教学案例分析,通过详细的软件过程分析,让学生在软件技术学习中可以完成软件整体设计学习,这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助于卓越计划的实现。

四、结语

教育部提出的卓越计划促进了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对培养出中高端软件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卓越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深入分析当前卓越计划实施的薄弱之处,才能有效的采取措施来提高软件技术专业对于卓越计划的实施计划。

参考文献:

[1]陆鑫,胡旺,张宁.面向卓越计划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09).

篇3

关键词:1+X模式;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

一、前言

近些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变化,高职软件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面临着如何更好地培养软件专业技术人才,做好相关课程的衔接问题,教学模式也是改革的重中之重,软件技术课程强调对程序编程的掌握,实施操作技能的练习,重点加强学生对于编程语言的培养。而1+X模式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完成各项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1+X证书制度中的“X”与学历教育没有关系,是学生学历教育之外参加职业培训的额外学习和额外收获。根据这个1+X模式,结合软件技术专业的特点,可以对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如下研究。

二、技能人才模式改革

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采取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制订工作方案和具体管理办法,启动1+X制度试点工作。试点工作要进一步发挥好人才培养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鼓励高职院校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组织制定职业标准,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依照职业标准牵头组织开发教学等相关标准,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改革实践

(一)制定“1+X”课程设置方案要遵循的原则

对于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单是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因此,软件基础教学要与专业教学融合,把市场需求作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制定“1+X”课程设置方案时可遵循以下几条原则:基础性原则。高职的软件技术专业是一门偏基础性专业,是为专业基础教学服务的,软件技术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必须要会的。科学性原则,学校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要有针对性的分析各种教育手法,不同的专业的教学内容要有区别性。实用性原则。在学取教材时,要选取实用的教材,要舍弃对专业学习来讲不符合实际和不实用的知识。

(二)软件课程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衔接问题

目前许多学校都开设了软件技术专业,这些课程通常都有相关专业教师授课,软件技术专业的任课教师,主要任务是完成对学生如何运用编程语言的教学。软件学习比较枯燥乏味,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在教授编程语言时,有更多的精力传授软件技术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切入点进行教学,既可以减轻学生在日常学习压力,又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课堂上内容,熟练掌握编程语言的使用方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而且己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软件技术课程可划分成不同的课程群,依专业的不同分阶段开设,实现为软件专业的学生构建软件课程体系的目标。

(三)依据行业需求,精化软件学习方向

软件的应用已普及到各个行业中,单纯的软件技术专业市场需求不多,因此,针对市场变化和行业需求,可相继精化新的软件方向,与企业合作办学,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人才。另外,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经济合作也日益加深,特别是软件行业,大量的外包定单进入中国市场,软件编码所需的都是外语专业,比如说英语或者日语。对于从事软件技术专业的人员来说,外语的能力就显得极其重要。因此,我们可开展软件技术与语言专业课的专业方向,进而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

(四)依据专业特点和行业需求开展教学计划

在办学中,可充分利用专业的技术、设备及人才优势,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实用人才。1+X证书制度体现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通过分析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学校可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使软件技术专业所学内容真正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减小高职人才的社会竞争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校要重视教学计划的制订工作,征求学校师生的意见,编制专业的职业能力结构图,开展的教学计划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也要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结合,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重视软件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内容的编排,以培养学生的编程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和软件应用能力,加强编程语言基础的学习,为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结构模块化,在专业方向上引入校企合作由企业或行业资深工程师讲授,学校必须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完成技能训练课程。

(五)加强课程体系研究和改革

企业是人才展现自己的载体,把企业真正所需的技术放在第一位,对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和教师制定改革课程结构和更新教学内容。通过实施1+X制度,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引领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并将引导高职院校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进一步落实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的法定职责,高质量开展社会培训。高职软件技术课程体系主要以模块的形式和综合化的方法构建,采用新的教学内容。必修课主要学习本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选修课可以和专业方向相结合,满足学生自己的爱好和需求,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这样可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好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在课程的开发中,高职学校可重视课程综合化的问题,这样既可以避免内容的交叉和重复,也可以节省课时,在开展综合过程中,要加强内容,摒弃繁琐的理论指导和与职业能力无关的教学内容,增加新技术和科技内容,提高课程的含金量。

四、高职软件技术专业1+X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高职软件技术专业1+X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

由于现阶段高职考试制度,使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高职院校多采取单一的授教方式,把课本知识内容传授给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而且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于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了解不同,专业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也较大,个体需求差异很大的学生,教师难以开展创新教育,对于学生潜能的挖掘较少,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影响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材施教的原则就是针对学生不同的语言能力和性格等个体差异施行不同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技能,考取相应的技能证书,不轻言放弃每个学生,让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得到较好的进步和发展。

(二)高职软件技术专业1+X教学对于人才培养的意义

1+X制度属于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是一项重要制度设计。实施1+X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更好地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是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使命。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加快,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吻合度、前瞻性上还存在一定差距。高职院校通过引导以社会化机制建设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加快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吻合度,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拓展就业创业本领。深化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1+X模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引领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并将引导院校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进一步落实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的法定职责,高质量开展社会培训。探索构建国家资历框架的基础性工程。职业技能对学习成果的认定。实施1+X模式,积极推进探索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制度设计与构建国家资历框架相衔接,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篇4

关键词:工作室;软件技术

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发展,国家为了更好的使毕业生适应当下社会需要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其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其中重要的指导工作,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成为了一种毕业后的新就业趋势。对于现代的软件技术专业学生来说,人数众多,质量良莠不齐,这就对毕业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及时高成绩毕业,也存在着有学历没有能力的现象,这就对毕业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一定的目标,当一个毕业生有自主创新的意识,同时有能力完成相关的工作,这就推进了软件技术专业人员的就业水平和能力,而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个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软件技术专业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具备着提高人员素质、增加人员能力的艰巨使命,为此提高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是未来一段时间该专业需要摸索的新培养模式。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比较艰巨而系统的工作,在培养过程中涉及到教育的理念灌输,学生已经适应了现在的学习考试获得学位的培养模式,一下子让他们适应去寻找一条新的培养途径比较困难,其次是在教育模式上进行把控,过去的教学模式就是以上课为主,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主题的教育模式,现在需要更多的引入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增加课程的不同环节,学生最终可以达到技能和知识上的双重能力,这对学生就业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是在教师队伍上作文章,需要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教师要具有真正的企业工作经验,有一线工作的基本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在思维上对创新思想接受,从而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只有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时候创新工作室才能真正发挥创新的能力,能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实践的场所。

2基于工作室的创新培养模式

工作室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软件技术专业特有的方式,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现代设计教育的摇篮”的包豪斯,这种是一种师带徒的培养模式,提倡从实践中来进行学习,这恰恰与我们的培养模式相呼应了,我们就需要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真正将课堂的主置发生转变,加强学生的自身动手能力,将学生放在一个创新环境中,自己寻找差距与不足,这可以更好地增加学生动脑的能力,这是一种科学的培养模式,是软件技术专业在未来培养上需要更多重视的方式,工作室的模式正好可以为学生提供这种创新思考的地域,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相应的教学效果,为此我认为软件技术专业也应该有很广阔的前景。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不只是一个课程的教学就可以完成,需要具备很多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培养下,才能达到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首先是知识的储备能力,一个学生一个专业都需要储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才能进行学生的人才培养,培养这种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前提是需要教师的专业素养非常高,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其次是智力因素,这是比较重要的因素,每个人都有适合的领域,只是有时没有发现,但是对软件技术专业来说,具有相应的智力是必须的,软件设计是一个十分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如果没有相符的智力能力,没有办法完成这些繁杂的工作,最后就是人的因素,人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有当你需要开发某些东西的时候才会更多的去思考,所以创新工作室是一个更好的创新基地,可以为人的活跃思维提供更多实践的空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琳达达林-哈蒙德教授提出的“三基于”(基于项目、基于问题、基于设计)的高效学习教改新模式,具有良好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为了更好的寻找培养的模式,我们制定了相适应于我们专业的开发工作室。通过基于项目、基于问题、基于设计三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项目上结合现代的校企合作模式,寻找当下比较新颖的项目进行研究,通过不断的积累,增加工作室的经验与能力,最终达到与企业真正合作的目的,寻求企业合作项目,学生在上学期间可以真正进行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甚至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承接企业的软件开放项目,从而达到真正的创新,其次是在问题中培养学生,分析和应用开源项目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可以让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根据自身的优势分析问题,这就从过去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走出来,教师只是知道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种模式工作室可以完成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能力。最后是以设计项目为依托,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可以参加如大学生创业杯等比赛项目,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一是可以让学生发展与高水平之间的差距,第二是可以让工作室提升知名度,更好的与企业进行洽谈,强调创新,所以基于设计的工作室学习是在积累、探索的基础上的真正的创新。

3工作室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学生通过这种以工作室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培养,可以很好的积累经验,通过大赛等方式检验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成果是否符合社会需要,通过多年的积累与开发,可以建立一个教师与企业为主体,学生为中心得创新型工作室,最终实现对学生长效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引导与开发的形式,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才会发挥自身聪明的才智,工作室的建立就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为基础的,与传统的教学课堂相比,这种基于工作室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更为广泛和活跃,能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与动手空间,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在问题的分析与探索中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发挥自身探索问题的精神,从而达到创新的能力。工作室的环境有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和交流的作用,将具有相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相互切磋、共同学习,学生的思想在这里碰撞,促进相互思维扩散,有利于新想法和新创意的产生,从而提高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室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累计的经验增加自身的基本工作能力,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的培养的同时需要更为的知识涉猎,在工作室工作中来更好的融入其中,工作室也可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理论应用和实践的场地和环境,积累了学生的项目经验,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小结:

软件技术专业作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学科,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其重要的作用,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任重而道远,为了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就业,创新能力培养是解决学生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培养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工作室的模式是创新工作的新的示范也是一个探索,从过去的经验看这种模式是一个比较有效果的模式,从未来的发展看工作室模式对于软件技术专业也是极其有意的,本文探讨了工作室模式的形成,如何进行人才培养,同时也分析了工作室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基于工作室的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更好的分析了培养的方向,为未来我专业的建设提出一定的意见。

篇5

关键词:新工科;软件技术;教学体系改革

新工科背景是跨专业融合教学发展的大势所趋,软件技术专业作为新工科专业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随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改革,才能达成教学目标,故本文将针对新工科背景下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展开分析,进而推动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改革。

一、新工科软件类专业的教育知识体系

作为新工科软件方向的专业人才,其知识体系应当体现出包括多学科交叉、产业引领、技术先行、自主建构等多方面的主要特征。从基础教育层面去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其一是要具备相应的语言编程能力基础,具备高效的数学思维并且接受系统性的方法训练,并且要具备工程学与艺术基础等相关学科知识基础。其二是要具备计算思维与网络思维。其三是要具备后续学习所必须的主观能动性等素养,以更快适应学习节奏。从专业教育层面去分析,其一是要具备解决问题的意识与相应的应对能力,要了解到编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基础知识。其二是要具备相应完整的系统认知,对于互联网络、操作系统、硬件系统、数据系统、应用软件系统、知识系统、人机交互系统的建构要有充分的了解。其三是要做到娴熟运用软件工程技术手段,深入理解技术应用要求,以及技术模式的创新、构建与设计技术体系的创新、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其四是要养成软件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基础,充分了解到行业相关的必要专业素质,并且以此为目标去开展后续的学习规划。其五是要充分融合各个软件相关专业的交叉学科知识,拓展知识涵盖范畴,体现出“互联网+”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新工科背景下,为了达成软件教育目标,必须要了解到以上谈及的知识体系建设要点。[1]

二、新工科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一)新工科软件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基本措施

新工科背景下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当中,以下几点措施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最为基本措施包括以下几点。其一是对于体系的大幅度简化,要对传统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模式进行转变,摒弃过时的内容,保留最为有利的精华部分,不断对新的知识进行填充,达成创新的目标。其二是要从整个体系建设的角度去思考,并针对专业课程进行设计,要充分体现出学科的交叉性特征,深入开展跨领域的融合教育,并且要同时帮助学生兼顾多个其他专业方向的模块。其三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全方位开展关于计算思维及互联网思维的引导教育。其四是要遵从整体化的原则去对专业实践教育体系进行设计完善,对于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要有更充分的重视。其五是要以系统观与工程观的理念去构建课程体系。要充分融合多方面的专业理论,包括团队、工程、管理、职业等相关的知识理论,以这些知识为基础去开展融合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认知体系。其六是要把专业方法以及工具作为专业教育载体,要围绕主流工具去开课程设计,做到审时度势,在维护知识本质的基础上去实施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以及相关联的专业课程教学,要遵从体系建设的基础理念去对实践课程体系不断进行完善教学体系。

(二)基础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在新工科背景下,对于软件技术专业的核心技术课程模块进行设计,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模块。其一是基础课程模块。这一环节要贯彻专业基础的思维导引、做好软件程序设计相关的基础训练,进一步填充学生群体对于计算机系统的认知。课程体系当中应当囊括软件工程与计算导论,如互联网思维、计算思维、数据科学、软件工程等基础导引。此外还要涵盖计算系统基础相关的知识与技术,包括硬件与软件的基础概念、程序设计基础技术等。其二是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课程要充分体现计算思维的理念,要充分融合系统、编程、工程、管理、团队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依照基础到复杂的软件系统构建规律去组织教学。从个人的级小规模软件系统开始,到小组级的中小规模软件系统构建、小团队级的中规模软件系统构建,甚至是大规模的软件系统构建,要有一个逐步深入过程体现,这也符合由浅入深的学习认知规律。其三是面向互联网思维的核心课程模块,融合了需求与模式、数据与智能、系统与实现等相关知识,要依照由小及大的互联网数据系统构成去进行课程组织。课程内容包括互联网计算、数据科学基础(包括数学基础及算法基础等)、人机交互与可视化技术、数据工程与数据系统(包括知识发现、数据库、数据分析等等)、互联网思维下的需求与模式创新等相关课程。专业课程的模块化建设亦至关重要,鉴于其专业性的特征,要求学生至少需要完成一门,并且兼顾三个以上专业模块。实际可选择的方向很多,要因地制宜的去确定。不仅限于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的体系化设计,对于实践能力的强化培养也需要体现出体系化的特征。[2]

三、新工科软件类专业的新型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新工科趋势下的高职教育,当前面临着新时代的产业发展要求,同时也背负着培养大批量的专业化人才的压力。但这也是新工科趋势下培养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关键契机。为此要秉持“完善基础、优化素养、自主建构、交叉学习、重视能动性”的教育原则,达成教学优化的目标。在教学方式上,要对以产业导向、体现学生核心地位的自主建构式引导方式给予充分的重视,意识到其优势。要采用跨学科、专业化、重基础的教学引导方式去组织教学,为了确保教学成果,要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机制,积极开展教学沟通,此外要更加重视实践,更积极的开展企业实习,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甚至应当开展突破国界局限的人才培养合作。为了体现出合作教学的意义与优势,要确保实践软件系统与数据系统构建到位,。除此之外,要将商业模式创新意识的养成提上日程,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意识进行强化。在基础教学体系之上,还要体现出信息技术的工程化建设倾向,要进一步融合课程与网络工程项目相关的教学与研究内容,同时思考商业模式与软件经济学的融合,要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去满足碎片化教学以及自主建构的目标。教师要更深入的了解MOOC/SPOC+翻转课堂这类创新性教学模式的优势,要有效开展案例教学,同时借助方法与工具教学方式去开展虚拟化的实践教学。为了满足教学需求,尝试创业孵化场教学与失败教育。在教学支撑上,基于互联网时代教育特征,应当尝试建立起面向社会的协作化、过程性、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教育保障体系。这样的体系建设,有利于对实践过程的监控以及对相关数据的采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包括自身的角度与就业单位的角度去思考实际的学习倾向,开展符合自身需求的针对性学习过程,更明确的体现出自身专业能力素养,这样才能够在社会化合作模式下得到校方与合作企业的认可,并且形成符合行业就业要求的知识与技能体系。校方以及与校方合作的企业,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并且去对学生提出要求,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任何强化自身综合能力素养。[3]

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块化;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更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由于学校与企业合作在人才供需、目标定位、利益追求等方面存在矛盾,基于合作双方利益的不对等,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松散的参与合作阶段,缺乏实质性的深度合作,使得“校企合作”或是“校企合一”难以真正落到实处。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对校企合作建设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在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 校企合作现有模式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已经历十多年的发展,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合作的领域达到了一定深度和广度,按照合作的深度,可将校企合作模式分为浅层、中层、深层三个层次。

1.1 浅层次合作模式即“企业配合”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它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协助完成校外实习的培养任务。学校按企业所需确定专业方向,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具体表现为:一是,学校根据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制定基于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二是,企业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解决学校学生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问题。

1.2 中层次合作模式即“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培养任务。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最直接的表现为定单培养,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术按照分层次、分模块的方式,集中地安排在前几个学期,而后几个学期则由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这种培养模式是先由企业招聘,通过笔试和面试的学生根据企业的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对学生进行后期培养。经过培训的学生作为见习生到企业中参加项目实训,实训合格的学生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1.3 深层合作模式即“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企业以立足于建设企业文化,构建学习型组织,促进企业创新为目的,主动与学校相互渗透,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企业对学校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深层参与,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生产”一体化。这种合作模式中,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和学校人才培养,分享办学效益。具体表现为:一是,通过“引企入校”,校企共建“校中厂”模式,在校内建立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二是,引校入企,校企共建“厂中校”模式,在工厂建立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不管哪种方式,校企双方必须签署协议,明确资源配置、成本核算、收益分配、财产管理、师生实训等方面的责权利,并共同制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形成以“契约”为保障的利益共享机制。

2 校企合作开展方式探索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以下简称“专业”)是2004年与印度NIIT合作开办的特色专业,通过置换部分课程,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2006年,专业开始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途径,构建了基于软件开发过程以程序员为核心岗位的相关岗位群、基于岗位群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于项目的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基于仿真工作场景的实践教学环境,有效地实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度融合。

2.1 构建基于软件开发过程以程序员为核心的岗位群

专业依据业界权威的标准――软件统一过程(RUP,Rational Unified Process)理论,按着软件开发的流程,从RUP中提供的职业岗位入手,分析职业岗位的职责、候选者的经验和知识背景,确定了由程序员、测试员、技术支持、软件营销、界面美工、设计师、项目经理组成的岗位群,并结合当前软件开发技术的流行趋势及极负盛名Tiobe全球编程语言排名榜,将程序员做了进一步的划分,然后将这些岗旆治核心岗位、辐射岗位、拓展岗位和发展岗位4种类型:

核心岗位:程序员,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根据当软件开发技术流行性,进一步将程序员岗位细分为Java程序员、.Net程序员和Android移动程序员。

辐射岗位:测试员和技术支持。在培养学生核心岗位能力的同时,同时也培养其他岗位的能力,这些岗位为辐射岗位。如程序员开发完程序后需对程序进行必要的测试,并成功地安装在实际的应用环境中,这些能力正好是测试员需具备的能力。

拓展岗位:界面美工、软件营销、软件外包、微信开发、PHP程序员。通过附加专业拓展课来获得的岗位能力。一些学生有特长,他们想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来选择自己的就业岗位,如有艺术修养学生想从事界面美工的工作,英语、日语水平好的学生想从事软件外包的工作,口才好的同学想从事软件营销,看好Php网站开发的想学习Php技术,但专业核心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要求,学生可能通过选修专业拓展课来加强这些岗位能力的培养。

发展岗位:设计师、项目经理。在培养学生核心岗位能力,进行学期综合项目开发时,需要有学生熟悉其他相关岗位的能力,但因需要其他的综合素质或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不是每个人能达到的,有少部分学生可以达到或向这个方向发展。如设计师需要较强的自学能力,项目经理应具有项目管理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及领导能力。

2.2 构建基于工作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专业始终坚持课程跟着岗位能力走的建设思路。课程体系中的每门课程都是针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专业通用能力、岗位特定能力三个层次能力开设,形成的主要思路如下:

①获取程序员岗位(Java程序员、.Net程序员、移动程序员)在实际软件开发过程中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整合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成长的规律分类排序整理典型工作任务。

②将一个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个或多个学习领域,一个学习领域对应一门课程,将多个典型工作任务中公共的学习领域划分为专业基础课,称为专业通用能力培养模块。特有的学习领域划分为专业课,称为核心岗位能力培养模块,该模块又包括.net程序员、Java程序员和移动程序员课程学习子模块。

③根据岗位群拓展岗位类型,开设了用于培养拓展岗位所需能力的专业选修课。

④开设相关的职业素养课程,用以培养学生的IT职业素养。如每个学期开设的ISAS信息搜索与分析技巧课程用来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时间管理能力。

这样就形成了由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组成的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围绕不同类型程序员典型工作任务中公共的学习领域及职业素养培养开设,专业课紧紧围绕不同类型程序员特有的学习领域开设,专业选修课则围绕培养岗位群的拓展岗位能力开设。

2.3 构建基于项目的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始终坚持“以行业为依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核心能力培养”的原则,构建“以项目为载体、层次化、能力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层次化、能力递进”使学生技能培养及角色转换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从熟练到精湛、从实训到生产、从校内到校外、从学生到员工的递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实践教学体系的层次由四个层次构成:

第一层次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培养的是学生专业通用能力、岗位基本能力和岗位特定能力。

第二层次为学期综合项目实训及校内生产性实训,培养的是学生项目综合开发能力。

第三层次为署假校外集中实训,培养的是学生在校外进行项目综合开发能力。

第四层次为校外企业毕业顶岗实习,培养的是学生现场项目开发能力,实现了由学生到员工角色的转变。实践教学体系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2.4 基于仿真工作场景的实践教学环境

为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专业与企业深度合作,组建与业界同步的多类型综合实践教学环境,形成了“校企联动、合作育人、协作生产、共同研发”的运行机制,实现学校教学环境与企业现场环境、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图2为专业实践教学环境体系结构示意图。

①专业建有多个教学做一体化软件类实训室,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第一个层次学做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实验室以软件产品开发流程为主线,营造真实的软件产品开发氛围,从合理利用空间和设备等硬件资源的目标考虑,引进物理产品线和逻辑产品线的概念,按物理产品线的思想规划实验室的布局及设备资源,按照逻辑产品线的概念配置软件实训环境,以满足第二层次学期综合项目实训及校内生产性实训的需要;专业依托长沙安博牛耳青竹湖实训基地,创建一个可同时容纳600人进行实训的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满足实践教学体系第三个层次署假校外集中实训的需要;专业与企业广泛合作,共建立多个校外软件实训基地,以满足实践教学体系第四个层次校外顶岗实习的需要。此外,专业通过引入10个企业进校,采取企业化运作的形式,建有项目工作室10个,由学校、企业、教师各按一定比例投资入股,利益按股分配。每个工作室建筑面积86平方米,根据公司需要,划分为不同的工作区域,可接受15~25名学生进行真实项目开发,用来培养技术骨干,也是教师和公司人员一起进行科研的场所。

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为实现校企双赢,形成一套完整的“共建共赢、协作生产、合作育人”的运行机制。先后制定了《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专项管理办法》,明确学校的人、财、物支持;制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协议》、《项岗实习管理办法》,保证校企合作双方如约履行各自权利义务,对校企合作过程以及后期成果进行保障性说明,保障企业的利益;制定《校企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等,鼓励教师主动和企业联系。制定评价标准,保护和激发双方参与合作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制订各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具体评价指标,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在政府、行业组织等第三方的参与下,加强对校企合作的过程性评价和终极性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人才培养的质量、科研合作的成效等,也包括培养人才的数量、效益,合作企业的成本、产值等。

③为规范实践教学环境的管理,专业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借鉴ISO90001、CMM及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完善标准化、工程化的管理体系,制定了“6S”现场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环境的分类管理制度、设备的操作规范、对外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制定了程序员岗位职责、软件开发流程规范、校内技能训练管理办法。

3 校企合作的实践成果

经过多年的努力,专业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思想的指导下,灵活组合“企业配合”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和“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深度融合。2007年,专业成为民政部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2012年,专业成为湖南省软件技术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2013年,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获湖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校企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校企合作持续深入开展,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努力。地方政府应加强鼓励和引导,充分调动学校和企业积极性,引导行业组织发挥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项目的评估、职业技能鉴定及相关鼓励工作。企业从战略高度看待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参与到合作教育中来,把学生看成一种待开发的人力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培训以及工作岗位,投入不大成本,获得所需要的人才将成为企业引进基础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模式。学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生源情况能及市场需求,发挥职业院校的基础作用,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不断总结经验和调整思路,在探寻与完善中摸索有效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方式,总结合作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提炼成功合作案例的精髓,形成系统、完整的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冠华,王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24).

[2]付丽琴,黄荣英.度视角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初探[J].教育探索,2009(9).

篇7

关键词:学科建设;软件技术;课程群建设

0引言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在此背景下,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注重与其它学科的交叉集成,培养具有扎实技术基础、工作能力和多学科集成能力的跨学科软件开发技术性人才。为适应当前社会针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推动社会进步,职业院校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组成单位,需有针对性地完善人才培养的模式。软件专业的实践性极强,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应将实践教学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软件专业课程建设,是以培养学生为目的,将具有关联性的多门课程组成一个课程群体,它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内涵统一的课程体系。针对当前计算机及软件工程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一些高职院校对软件工程人才既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又要培养学生注重应用性的形成全面素质教育。在软件从业人员的培养方面,要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人才,建立优化的课程群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困境

1.1软件专业课程群教学团队

软件开发课程是以实操性、技术更新、社会实践为特征的课程体系,要求相关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拥有软件开发、设计能力,但目前多数教师在企业实践方面欠缺,缺少系统开发相关的工作经历,限制教学水平的发挥,因此需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引进企业教师,举办具有项目开发的软件工程师和企业高级管理人才为学生讲座,提高学生的企业认知,完善教师的业务水平,组建职业能力完备的教师团队。和企业合作,制订符合企业、行业要求的课程群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完成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案、课件等相关教学资料的制订,鼓励教师进行与本学科配送的科研,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职业素养。

1.2理论知识跟不上时代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技术升级迅速,软件开发技术发展也很快。尤其是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的发展中,院校专业理论和技能已不能适应社会对软件工程的要求。理论知识更新不及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但技术的变革不会等到理论的更新,这就导致新的理论知识的出现,在学生学好旧的知识之前就要取代旧的知识;同时,教师常年在学校教书,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没有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所以导致教授的知识也是老旧的知识点,学生在听取教师讲解时,也要在网上查阅相关的资料。

1.3改善软件专业课程群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随着社会经济与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和硬件的开发力度越来越大,其升级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但很多院校的教学工作还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大学教师很少在IOS或Android平台上工作,教学跟不上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课程与教学的脱节。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存在问题;二是执行中存在教学问题,也就是说,教师在授课时,只关注自己的大脑,没有考虑对学生的需求企业。著名教育家盛辉提出,学校倡导融合的目标,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在除了提高基础知识和技能外,学生还应改变对软件学习的态度。针对企业的需求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加强“实践教学”,引入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以项目为载体,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多个模块,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项目案例,通过案例展示,教师针对项目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以团队或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让学生完成项目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学习相关知识,开拓企业技能的相关知识。

2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群的构建

2.1软件课程群的内涵

课程群是将相关课程的知识、问题和方法融为一体而形成的系统。它可将相关的专业课程划分为理论课程,并与配套的实践课程理论相联系。每一部分都相辅相成,且补充建立一个非常有效的课程群,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个课程群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框架平台,并根据每个框架的内在联系和内容使其成为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应明确划分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根据分步教学的指导思想,软件工程课程建设主要从课程建设和实践能力培养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从基础理论课程建设的角度看,软件工程课程建设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群和就业实践四个课程群组。具体来说,这四类课程包括:2.1.1共基础教育课程、思想政治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和体育等);2.1.2专业基础课组(C语言和谐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WEB前端开发、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等);2.1.3专业核心课程群(PHP开发、Android应用开发、C++、Java动态网站开发、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组成原理等);2.1.4实践课程群(数据库设计、动态网站开发、软件技术开发、数字逻辑、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群的构建不是课程设计的机械组合,而是具有相同认知结构和训练能力的专业课程的灵活组合。工作人员从培训体制、理论、工程、改革实践等方面提出建议,然后根据本专业的一些特点,构建出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的体系。将理论基础、实验教学、软件工程实践融合为一体,培养出整体全面发展的模式与机制,这样来实现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2.2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群的构建方法

由于疫情影响,现在各课程都开展网上教学,建设课程群课程网站,实现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群线上教学,完成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构建实践教学管理,实现碎片化精细管理。软件技术专业以培养软件开发人才为目标,教育部倡导在高职院校开展软件工程和职业素质培训,大学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由课程体系构建。由于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限制,大量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工程院校建立了自己的教育体系框架。通过联合研究,一些著名高职院校的软件工程学院分析认为,软件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计算机的范畴。首先,课程设置要全面、实用、合理创新;其次,逐步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具有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质量;然后,课程群的建设要注重软件工程的理念,这离不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国际标准,所以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学内容和教师素质的严格控制,努力做到以上两方面的国际标准,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最后,课程群的建设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过程管理机制,保证课程质量,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法、素质实践与创新训练有序;课程群的建设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依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高职院校学生进入实际工作环境,积累有价值的工作经验,在这里的学习阶段侧重于实践层面,体现以培养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课程群建设特点。

3总结

篇8

>>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合作办学新模式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改革探讨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创业实践基地研究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实训设计的基本模式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工作站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的研究与评价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类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途径研究 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为例浅谈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师资培养 基于卓越计划下软件技术专业教改研究 浅谈高职类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建设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探索 浅析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论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管理初探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选修课设置研究 基于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思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投稿日期:2007-04-05

作者简介:许文宪(1963-),男,教授。主要从事专业教学、软件设计。

通信地址:济南市历城区彩石镇蟠龙路济南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许文宪

邮政编码:250103

篇9

虽然企业对中低端软件人才的需求很大,但受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陷入招生难、培养难、就业难的“三难”境地。主要表现为招生人数逐年锐减,高校信息类专业办学举步维艰;培养模式单一,课程体系无法适应市场变化,授课教师工程项目能力偏弱“,双师型”教师缺乏,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不高,学生、家长、社会满意度低。可见,先行培养模式仅按照同一标准批量培养,没有根据学生特点分类培养、因材施教,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学生又适合企业的人才。

二、软件技术专业方向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软件行业不断扩大,衍生出了很多分支领域和职业岗位,以往单一、粗放型的“万金油”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要。按照就业岗位,软件技术专业可分为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及实施、软件产品营销三大方向,具体典型岗位及对应职业核心能力要求(。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影响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的因素有三方面:一是学生基础弱。二是学生间在性格、习惯、能力存在差异。三是选择专业存在盲目性。因此,必须改变以往的培养模式,开展“分类培养、因材施教、能力导向”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按照“以人为本、能力导向、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的理念培养软件技术专业人才,主要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专业学习实际情况,动态调整专业发展方向,让学生在软件技术专业大类中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不适合搞编程开发的可选择做测试;不喜欢搞实施的可做推广销售;不适应搞营销的可选择搞开发。其实施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大一阶段,软件技术专业各方向第一学期的课程安排基本一致,开设专业规划教育、专业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第二学期根据学生性格、兴趣及能力进行方向调整,实现第一次分流。大二阶段,进行职业规格教育,开设专业核心课程,让学生掌握专业核心技术与相应的专业技能,并根据学生兴趣、能力和方向确定岗位学习方向。大三阶段,进行岗位规划教育、专业实训和定岗实习,根据岗位方向,确定岗位实训方案,让学生具备胜任岗位的专业综合能力。在第五学期进入专业项目实训阶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层次的项目进行实训,提升其综合项目开发能力。实训期间,进行第二次分流,通过岗位上的自我调整与定位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第六学期进入定岗阶段,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选择自己喜欢的就业城市和企业开始定岗实习,直至就业。

(二)课程体系构建

篇10

1 概述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含的内容很多,具体可以概括为德育素质、能力素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几个方面。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几个方面。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且学生在校时间较短,课程实践部分较多,这些特点都决定了如果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培养一定的职业素养则能够帮助学生较快、较好地融入今后实习和工作中。本人自2011年担任软件技术专业的班主任,且一直教授专业课,从平时班级管理和教学过程中对培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有一些心得体会,现与大家做一下分享。

2 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

职业性是高职院校区别本科院校的一个显著特点。职业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应更注重实际自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有利于将来学生实习和工作中快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而且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就会在这实际操作中得到锻炼和加强;另外职业性不能仅局限于专业本身,还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规划与职业相关的素质,这些都属于职业素养。

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加强职业素养的训练首先要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我们发现高职学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自控能力普遍不高、容易受到外界诱惑的干扰、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对将来就业信心不足等方面,他们一旦专业学习受挫或出现生活方面的其他问题就容易放弃自己的目标或规划甚至放弃专业学习,特别是对软件技术专业这类对专业学习要求较高的工科专业更是如此。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在平时工作中做更多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同时通过一些切实有效措施帮助他们提高自信心、坚持自己的目标,而在进行职业素质培养方面应更多的要采用灵活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的摸索,我们认为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的职业素养。

2.1首先,要培养一定的职业意识

很多大学生在跨进大学校门之时就认为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在大学里尽情地“享受”了,而这正是他们在就业时感到压力的根源。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在校时间久很短,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在校期间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职业规划并坚持完成规划内容,那么就业时将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因此,大学期间,每个大学生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针对软件技术专业的高职学生,我认为从大一来到学校就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比如软件技术开发工程师),制定一个详实且可行的职业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2.2其次,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

学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首要也是主要的任务,是今后职业发展的基础。对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的特点,我们发现以下几点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显得尤为重要。

1)对很多学生来说逻辑思维能力的欠缺是学习软件技术专业的一大障碍,这一薄弱环节一方面是由于高中阶段的学校教学模式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本身以前养成的学习习惯造成的。而学习基础薄弱在其他工科专业同样存在,但逻辑思维能力对软件技术专业的学习非常重要,应该是该专业学生首先要提高的学习技能。

2)实践动手能力对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比其他工科专业更加重要,因为我们学生毕业后的对口岗位是软件技术开发或测试工程师,需要较为熟练的编程能力,所以平时的上课练习和课后作业都是以动手实践题目为主。

3)本专业对与专业相关的数学和英语知识的要求也较高,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数学和英语的重视程度,特别是专业英语和软件技术开发有关的数学知识(如数据结构)。

4)由于本专业所涉及的课程较多,任务较为繁重,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下多做练习的习惯,对拓展内容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尤为重要。

2.3第三,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

针对软件技术专业的高职学生我们认为主要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隐形职业素养:

表达和沟通能力:由于现在软件技术产品的制作几乎不可能由一个人完成,一般是由一个团队协作共同完成,所以这其中必然涉及开发过程中团队成员间、上下级间的沟通,而沟通的顺畅与否是与表达内容的正确传达有很大关系的,因此我们专业的学生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可以对以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团队意识和责任心:团队协作是现代软件技术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加强团队意识,并且成员个人对自己负责的任务具有较强的责任心是使得项目能够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独立性和拓展意识:软件技术专业的很多课程有相关的实践项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就要求学生不能仅依靠老师和学习较好的同学,应该慢慢培养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另外由于本专业内容更新较快,这就要求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应该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以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3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具体措施

结合软件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中采取了以下措施,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1开设专门的职业修养课程――职业导向训练

我们专业开设了一门专业必修课――职业导向训练,本课程分三个学期完成,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职业规划、沟通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几个部分,每部分内容的学习根据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

其中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主要结合专业课程的实训项目,在项目开过程中将班级进行分组成了各个开发小组,各小组之间进行模拟公司团队开发过程并进行综合评比。

案例说明:

通过学习使用日报/周报这一工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什么是日报/周报:日报/周报是每日或每周都要写的一份报表,主要内容包括本日或本周工作计划、主要任务、问题、进度等,日报/周报一般是由下级员工填写,然后发送给上级主管查看。通过日报/周报可以明确工作成果,显示项目进展,预知项目风险,通过日报/周报可以严格控制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

为什么需要日报: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中,一些较大项目都拥有数十或数百成员和模块,一天的延迟可能会迅速叠加,并且产生各种各样难以预料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往往超过了团队可以恢复的程度。无论是小团队还是大团队,日报可以跟踪项目,把工作分成一天或者两天的量,这样能够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理解他们到底需要做些什么。日报也可以帮助项目经理提前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更有效地控制整个项目的进展过程。

如何编写日报:日报将放在项目管理工具上,由小组组长维护。小组内人员每天下班前,填写工作日报,有小组组长汇总,负责交付项目经理。

编写日报的基本步骤如下:

必须清楚日报在每天下班前提交。

先填写当日完成的任务,进度情况。

填写当日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有无办法解决问题,详细描述。

制定明日计划。

日报的管理和提交

在我们的项目开发过程中,日报的提交以小组为单位,组员每天实训结束前提交当日日报给组长,组长负责整理当日日报,同时将汇总结果提交给教师。

教师根据各小组日报情况,进行小组日报评价,同时给各小组日报打分,次分数将记入项目实训成绩。

3.2充分利用课堂学习和课后自学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1)课堂上的专业课教学大部分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通过“教师边讲边演示知道,学生边听边练,学过之后马上就用”的方式将专业知识快速融入到具体实训项目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课堂教学和课后学生自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①课前预习能力:阅读原文、亲自实现代码、认清绊脚石、汇集知识点、 试做作业。

②课堂听课能力:听懂是最起码的要求;摸清老师的讲课思路;听课要善于抓住大问题、关键问题、主要问题。

③课堂笔记能力:要系统、要完整、要留出副页。

④复习能力:先回忆后看书;先看题后做题;先重点后难点。

⑤思维能力:训练思维方法,学会自我质疑。

3.3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学生表达和沟通能力

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提问、学生作业自我讲解、同学之间相互点评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外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做练习和项目的过程中要编写注释和文档,并能够逐步让自己写的程序和代码让其他人能看懂,使文档的书写逐步规范化,以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在课外时间通过QQ群、论坛、邮件等形式加强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给学生提供多种平台进行交流,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无形中也起到了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另外,我们还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演讲比赛、运动会等活动加强同学之间沟通,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4开展专业技能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为了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我们专业每年都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专业技能大赛,并选送优秀作品参加省级专业技能大赛。另外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