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竞争策略范文

时间:2023-04-01 07:3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竞争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竞争策略

篇1

关键词:网络优势;市场品牌;销售渠道

近几年来中国电信不断的被分割重组,如今已经成为实力最为雄厚、通信业务收入市场占有率居首位的运营商。随着全球移动通信需求的飞速增长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中国移动也加快了自身发展的步伐,在不断推出新业务,创建新品牌,也在不遗余力地吸引、留住用户,积累客户资本,打造核心营销能力,因此针对移动通信市场的营销活动显得越来越重要。

我国移动通信业发展面临新的发展环境:(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强调可持续发展和创新;(3)城镇化进程对移动通信业提出了新的需求;(4)合作与融合成为产业发展的共识;(5)网络技术升级换代为移动通信业发展带来新商机;(6)开放市场,移动通信业面临新的考验和奥运会的检阅;(7)企业“走出去”,有机遇也有壁垒。

1移动通信市场的现状

1.1移动通信行业发展概况与趋势

(1)数据才露出“尖尖角”。

从目前看来,移动数据基础网络正在建设之中,移动数据业务运作的商业模式尚未出台,限制移动数据应用的速率瓶颈还未打破,无线互联应用仍欠丰富,这一切意味着,移动数据市场尚未成熟。

(2)预付费业务发展。

随着我国移动市场竞争格局的初步形成,我国移动运营商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新技术已经成为移动通信发展的驱动力,在这个驱动力下,今年移动通信市场的业务层面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特别是基于智能网技术的预付费业务发展迅速,成为新的亮点。

(3)“动感地带”引领青春时尚。

“动感地带”(M-ZONE)是中国移动通信针对年轻一族的生活特点和消费习惯推出的全新品牌,是国内第一个专门为年轻人设计的移动通信客户品牌。在动感地带(M-ZONE)里,年轻一族可以找到够酷够炫的图片和铃声,可以找到够新够奇的海量资讯,可以自主地选择更加自由的资费组合。

1.2国际市场概况

近年来,全球移动通信电话市场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1.3国内市场概况

我国的移动通信市场发展突飞猛进。

2中国移动通信目前营销策略分析

中国移动要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核心优势、潜在优势、目标优势,并作为公司的发展重点,集中力量确保使之成为公司的长期竞争优势。中国移动的核心竞争力应是其业务读物能力。中国移动应该充分调动各方面优势来强化这一能力。

2.1巩固网络优势

网络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企业要使资源逐步转化为能力,必须加强对营销渠道和网络的管理。通过营销渠道和网络选择、激励、控制、评估、动态优化和维护等,来保证营销网络的有效运转和不断延伸。对移动通信企业而言,衡量企业竞争力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网络质量指标。不可否认,网络优势是中国移动在市场上同其他运营商竞争的一个天然优势。中国移动的网络经过10多年的建设优化与运行磨合,目前已渐入成熟、稳定、智能化的良好状态,并且中国移动仍然在不断地完善其网络信号覆盖范围和质量。“移动通信专家”正式品牌化的那一刻,昭示着中国移动开始走建设精品化网络之路。2.2打造市场品牌

为了让中国移动的企业品牌和客户品牌变得充实,中国移动又打造了一些业务品牌来为客户服务,这就有如一座房子,外表再豪华,如果里面空空的,那也是徒有其表。品牌在定位上可以分为业务品牌和客户品牌。业务品牌的定位在于业务的种类,而客户品牌则是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的。中国移动继承了原中国电信的绝大部分客户资源和移动通信设备,依托原有的品牌优势,不断推陈出新,依据客户需要推出了“全球通”、“神州行”、“移动梦网”、“动感地带”等业务品牌,这些新旧服务品牌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使得移动通信主导运营商的地位和品牌获得了新生,创造了中移动基于客户资本的核心营销能力。

2.3加大客户服务

从“沟通从心开始、随时随地的沟通‘转向了’话费误差双倍返还、移动客户跨区服务、1860人工服务”,同时也表明了其诉求重心已经由告知、提醒性向差异化转变。客户满意是客户服务的最终目标,但衡量客户服务优劣的指标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客服本身,而是取决于所推出产品的市场认可程度和后续完善程度。品牌是基础,广告宣传彰显品牌,客户服务体现品牌、吻合广告宣传。中国移动的客户服务策略是先建立品牌认可度,再开始大力推广客户服务。从“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到“大客户经理24小时服务、话费误差双倍返还、全球通VIP俱乐部、积分计划”无一不体现这一思路。

2.4注重销售渠道

目前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合法的销售手段主要是广告,并且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各种报纸、电视及网络等媒体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广告攻势,取得了良好效果。公司的广告主要是企业形象广告,集中突出在服务质量、社会公益等诸多方面的良好形象,以赢得广大用户和社会公众的认知与支持。但这往往还是不够的,还应从品牌、规划、管理、规范、流程、标准、评估等方面入手。中国移动渠道目前的建设来看主要是三种模式:(1)自有渠道;(2)社会合作经营渠道;(3)社会普通渠道。

2.5低价格高品质

企业在制定价格的时候首先要知道它要从特定的产品中实现什么目标,企业的目标越明确,价格的制定越容易。企业的基本目标有生存、当期利润最大化、当期收入最大化、销售增长率最大化、市场占有率最大化、市场利润最大化及创造高品质的声誉等。由于市场成熟度不足,企业目标不明确,价格的制定比较混乱,作为较低层次的价格博弈一直是商家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各大企业的价格策略都在围绕各种变相形式的降价,而这种价格战的最大特点就是市场竞争参与者拼刺刀见血,其结果也只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对国家、企业和产业的危害都极大。

篇2

【关键词】钢铁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策略

随着我国钢铁产品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国际钢铁市场竞争压力提升,如何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保证我国钢铁企业保持高速发展趋势成为了企业管理者的重要研究内容。在这一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标,积极地开展了企业内部技术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的调研工作,利用调研数据结合钢铁市场发展趋势开展了企业发展研究。这一研究的开展,对于当前钢铁企业竞争力提升与发展速度的保持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影响钢铁企业竞争力因素分析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提升企业竞争力对于钢铁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实际调研中研究者发现,当前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是企业管理层面。我国的钢铁企业长期处于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于市场竞争机制并不适应。随着钢铁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发展,企业利用管理手段促进企业适应市场机制,对于提高钢铁企业竞争力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第二是技术层面。在钢铁产品生产过程中,技术附加值的提高也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手段。第三是质量层面。在钢铁市场中,高质量的产品具有极大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质量理念,利用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竞争力是当前企业最长采用的管理手段。第四是销售层面。利用新型的销售宣传与先进的经销策略,对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有着良好推动作用。

二、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措施研究

在钢铁企业发展中,利用实践措施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是当前钢铁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就当前市场发展而言,市场竞争力提升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

1.在企业管理中建立市场化管理理念

企业市场化管理模式的确立是提高企业管理能力,促进其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在企业市场化管理模式的建立中,企业需要做好以下三点工作:一是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在市场华管理模式中,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事业体制管理模式,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与市场规律为核心的市场管理理念。如在经营管理中创立市场调查部门,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企业生产可以很好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二是建立市场淘汰机制。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建立全面的市场淘汰机制将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进行内部淘汰,是产品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手段。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与产品销售业绩,进行综合分析逐步淘汰旧产品。三是脱离地方经济GDP体系。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过度追求GDP提升,进而插手企业管理是造成钢铁企业市场竞争力降低的主要原因。在企业管理中改变这种行政化管理模式,将市场机制定位为企业发展的唯一理念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2.做好企业技术研发工作

高技术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钢铁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提高企业研发投资力度,确实提高企业技术水平,是企业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工作模式。在技术研发过程中,其主要工作包括了以下过程。第一步做好技术调研工作。在企业钢铁技术研发中,管理者首先需要做好新技术研发调研工作,将新型钢铁生产技术与企业自身特点进行结合,提出新技术研发计划。第二步根据研发计划做好新技术的研究执行工作。如在旧产品升级研发中,需要结合旧产品优势与新的技术要求开展研发工作,保证技术研发成本的降低同时提高产品实用性。第三步是建立技术研发链,即在新技术研发后不断开展创新技术研究,提高产品的技术品质。在这一系列技术研究过程中,技术人员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方面技术研发必须与市场需求结合开展,不能独立于市场需求之外;另一方面技术研发必须具有发展性眼光,保证新技术在一定时间段内具有市场竞争优势。

3.做好企业质量控制工作

在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过程中,企业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对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在实际的质量控制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在企业内建立全员质量理念。钢铁企业作为特殊产品的生产企业,其质量控制过程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全员的质量控制理念。质量控制工作需要企业全员参与,所以在企业内建立全员的质量控制理念极为重要。这种理念的建立可以保证企业在原材料采购、储存、生产以及质量检验等各个阶段,保证质量控制的顺利完成。二是采用新的国际质量保证。企业质量保障过程中,企业不仅需要执行我国的相关质量标准,同时为了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在技术领域需要采用国际市场通用质量标准,提高钢铁产品质量。三是在提高企业服务质量。钢铁企业服务质量也是其全面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服务质量控制中,企业需要建立起高效的服务队伍为客户提供相关的服务工作,并利用绩效考核模式做好服务监督管理。

4.提高企业销售竞争力

企业销售过程是展现其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要通过宣传、客户服务等多种形式提高竞争力。在实际的销售过程中除了提高服务质量外,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差别理念。在钢铁企业销售过程中,差别理念的建立对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差别理念的建立主要是指在销售服务中,针对客户需求与质量要求,开展针对性的服务管理工作。如针对客户要求提供钢铁产品的定制服务、特殊钢铁产品的研发等都属于差别内容。二是建立新的销售宣传平台。如在产品销售中建立网络、手机媒体等新的宣传平台,对于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结束语

提高企业竞争力是保证我国钢铁企业,以及行业整体发展的重要措施。在这一发展要求下,企业管理者需要结合市场实践情况以及企业自身特点,利用转变管理模式、新技术研发、建立全面的质量控制体系以及服务水平的提升等多种模式,为企业竞争力提升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葡萄酒市场;市场竞争;品牌文化

1研究背景

葡萄酒产业作为我国酒水市场的朝阳产业,在国内市场上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人们的健康消费意识也不断增强,而葡萄酒作为一种较为健康而又时尚的酒类,也越来越受消费者的欢迎,与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白酒、啤酒相比葡萄酒在国内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对国内葡萄酒市场进行研究,探索我国葡萄酒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发展策略,可以有效提高本土葡萄酒企业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葡萄酒行业的发展,因此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国内葡萄酒市场现状分析

通过对我国葡萄酒行业发展的进一步分析,当前我国葡萄酒市场发展现状如下:

第一,消费量提升迅速,但是总体消费水平偏低。近几年,葡萄酒虽然越来越受到我国消费者的青睐,其消费量逐年迅速递增,但是与国外葡萄酒市场消费情况比较,我国葡萄酒市场消费总量偏低,人均不足国外消费市场的10%。根据相关数据不难发现,葡萄酒消费的基础是居民收入不断提高,虽然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对比发达国家来看,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仍与发达国家居民有一定差距,同时,由于受到消费习惯的影响,葡萄酒在国内刚刚兴起,而西方国家饮用葡萄酒的历史长达数百年,我国消费者还没有对葡萄酒的认同度达到一定水平,国内大部分葡萄酒消费人群还只是局限于部分人群,消费市场普及率较低。

第二,葡萄酒市场扩展迅速。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市场的不断深入,葡萄酒企业依托我国庞大的国内市场,我国一跃成为世界葡萄酒消费增长最快市场之一,在短短的数年时间内,我国葡萄酒市场扩展迅速,相对于世界传统的葡萄酒消费国家趋于饱和的市场,中国的葡萄酒市场发展可谓是异军突起,国内的葡萄酒销量年年攀升,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了更多的葡萄酒厂商。

第三,行业集中程度较高,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由于我国并非葡萄酒原产地,也不是葡萄酒消费大国,因此长期以来我国葡萄酒生产技术相对较为落后,虽然近年来,我国葡萄酒市场不断扩大,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少数的国产葡萄酒品牌已占据了国内葡萄酒市场的半壁江山,由于行业集中程度较高,我国葡萄酒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竞争较为激烈。

第四,进口葡萄酒仍处于探索阶段,且国内葡萄酒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进口葡萄酒在品质和生产成本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受到进口关税的影响,以及国内消费市场认知度等因素的影响,国外进口葡萄酒在市场上处于一定的劣势,而且大部分进口葡萄酒都属于高档次的葡萄酒消费,消费群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此同时,由于葡萄酒市场属于新兴的消费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督与管理,因此,目前葡萄酒市场的酒品鱼龙混杂,一些劣质葡萄酒以次充好,而且不乏少数酒商套用他人商标,制造假冒伪劣商品。

3我国葡萄酒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第一,开发国产葡萄酒高端市场。通过对我国葡萄酒市场现状的分析,国内葡萄酒企业生产的葡萄酒大多是中低档产品,长期以来,国内的高端葡萄酒市场一直被进口葡萄酒品牌占领,国内葡萄酒企业难以在高端葡萄酒市场获取利润分成,我国本土葡萄酒品牌要想在未来葡萄酒市场获取不俗的销售业绩,就必须调整葡萄酒市场结构,推出本土高端的葡萄酒产品,进入葡萄酒高端市场与进口葡萄酒品牌竞争。因此,布局国内高端葡萄酒市场无疑将成为国内葡萄行业领先品牌的共同选择,国内葡萄酒行业的主流厂商在把握与顺应葡萄酒行业发展趋势的前提下,调整产品结构,推出高端葡萄酒产品,向高端葡萄酒市场进行突围,努力与国外进口品牌葡萄酒在新一轮竞争过程中占据有利地位,而获取更广泛的市场空间。

第二,展开切实可行的葡萄酒文化营销。葡萄酒的文化营销是国内葡萄酒生产企业自身的理念、宗旨、目标、组织力量、职员行为规范、经营管理制度、企业环境、品牌个性、价值观等企业文化元素融入企业市场营销之中,利用积极的葡萄酒文化,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关注人的社会性,通过文化的影响力,提高本土葡萄酒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在文化营销观念下,葡萄酒企业的营销活动应当给予产品、企业自身、葡萄酒品牌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产品在满足消费者物质需求的同时还满足消费者精神上的需求,给消费者以文化上的享受,满足他们高品位的消费。这就要求葡萄酒企业转变营销方式进行文化营销。葡萄酒企业在展开文化营销过程中,应通过对市场消费者心理的进行分析,将葡萄酒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其实追求的是诸如时尚的成功的或者健康的心理诉求的实现。葡萄酒企业可以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使消费者在葡萄酒消费过程中感受到一种“优雅的”或者“追求优雅的”消费文化。因此,国内葡萄酒企业应当围绕包装设计、广告宣传等营销传播手段,向市场传递一种富含深厚文化信息的品牌宣传,最终成功完成营销行为,为企业获取广泛的市场空间。

第三,实施葡萄酒N售的个性化营销。葡萄酒消费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个极具个性化特色的过程,同一品牌的同一款葡萄酒,因不同的群体或不同偏好的消费者,可能会做出差异很大的评价。因此,在葡萄酒销售过程中,个性化营销是指葡萄酒企业把对消费者的关注、消费者的个性释放及消费者的个性需求的满足推到空前中心的地位,葡萄酒企业与市场逐步形成一种新型关系,及时地了解市场动向和顾客需求,向顾客提供一种个人化的销售和服务,葡萄酒企业尽可能地按消费者要求进行生产,迎合当前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与品位,并利用有效的信息沟通,及时根据消费者需求调整企业葡萄酒产品结构,推出符合市当前需求的葡萄酒,以多品种、中小批量混合生产取代过去的大批量生产,进而不断占领市场份额,提高本土葡萄酒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本土葡萄酒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同消费者进行的沟通,应该关注于消费者群体的差异,通过精准的市场调研与消费者偏好分析,形成一套专属于企业具有个性化色彩、独特的营销沟通渠道,有效协调葡萄酒产品典型性特征、葡萄酒品牌独特属性与消费者需求差异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催生并且逐步扩大国内本土葡萄酒品牌的忠诚消费者,利用良好市场口碑,树立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内本土葡萄酒品牌形象。因此,葡萄酒企业在个性化营销道路上,还需要继续深度挖掘品牌与市场资源,最终打造具有明显差异化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梁要春枸杞酒市场消费者的学习曲线创新与企业营销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6(8).

[2]李孝英; 袁应飞泸州酒业与旅游业国际推广网络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下),2015(9).

[3]孙雪霞中国红酒行业的发展及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10).

篇4

关键词:价格博弈分析;多角化经营;决策树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C965文献标识码:A

**雅思学校是中国最早进行雅思培训的机构之一,成立于1997年,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初具规模,培养出了一支在雅思教学方面水平较高、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一直以来是国内规模最大、最负声名的雅思培训机构。但2004年,雅思界另一重要的培训机构环球雅思开始从规模和知名度上全面超过**雅思。同年,新航道雅思、新东方全面介入雅思培训,**雅思失去了以往高速发展的态势,企业发展陷入了停滞。

一、竞争态势分析

目前,北京的雅思培训界主要有环球雅思、**雅思、新东方和新航道四支力量。各学校市场占有率大致是:**雅思市场占有率30%,环球雅思市场占有率35%,新东方和新航道市场占有率30%。四家培训机构基本构成了北京雅思培训市场的寡头垄断。但考虑到,雅思培训发展前景好,利润高。且从经营方式上看,**雅思及三家竞争学校共同的特点是:教师由高校或社会外聘,教室等教学设备仪器采用租赁方式,学校主要负责招生、市场开拓、教学服务等工作。这种经营方式虽有投入资金少,没入成本低、风险小的优点,但同时具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进入和退出门槛都较低,容易吸引竞争对手进入。因此,实际上北京雅思培训界处在一种动荡的非典型寡头垄断市场态势下。下面,我们通过五种竞争力模型对**雅思学校的竞争态势进行分析。(图1)

1、**雅思现有竞争对手主要为环球雅思、新东方和新航道。环球雅思已经在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方面全面超越了**雅思学校,成为行业龙头。新东方虽刚涉足雅思培训,但作为全国外语培训业的老大,从资金、规模到品牌、营销手段等方面都占有巨大优势。目前,**雅思的优势仅限于从业经验丰富,师资水平较高。

2、从供应者角度看,雅思培训竞争说到底还是优秀的培训教师之间的竞争,谁拥有了优秀的教师,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优秀的培训教师是**雅思的一张王牌,但这些教师都是隶属于各高校的外聘教师,队伍极不稳定,随着竞争的加剧,课酬的上涨将是必然趋势。

3、从购买者角度看,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提高,国内教育竞争加剧,更多的人会选择留学或移民,因此雅思培训市场还远未饱和,前景仍然看好。

4、从潜在进入者角度看,戴尔和洋话连篇等培训机构,缺乏的仅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且正跃跃欲试。一旦潜在竞争对手加入的话,势必进一步加剧竞争。

二、走出困境的选择

1、失效的价格竞争策略。为了夺回失去的领先地位和市场,**雅思曾动用价战策略,却引发了其他机构的纷纷降价,我们以囚徒困境模型对此问题进行分析。表1为囚徒困境模型。(表1)

我们看到,如果大家都不降价,每家都可获得7分利益,如果**雅思降价,而其他学校不降价,那么**雅思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得9分利益,而此时其他学校只能获得5分利益,反过来,其他学校降价,**雅思不降,结果也一样,但这种情况在寡头垄断市场是不可能出现的,如果**雅思降价,其他学校一定会跟进,因为这关系到企业的市场占有,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前景、甚至企业的生死存亡,同级别的企业不会看着竞争对手挤压自己而做大做强,最终会出现行业价格被拉低,大家收益普遍下降到6分的情况,那是一个糟糕的结果。也是均衡市场不合作竞争下的价格策略的必然结果。中国彩电业曾深陷此泥潭不能自拔。因此,在寡头垄断市场形态下,竞争者势均力敌,价格策略因过于敏感,而近于无效。

2、多角化经营策略谋突破。企业只有竞争壮大,在竞争中求发展,才能走出困境。那么,如何发展又摆在了面前?笔者建议实行适度多角化经营。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当其中某一经营领域经营不善时,可以通过其他领域的成功经营加以补偿,从而使整个企业的利益得到保障;二是通过多角化经营,可以开拓新市场,增加产品和服务,扩大利润来源。

实行多角化经营可朝两个方向发展:1、应用英语培训;2、留学咨询服务。这两个行业与雅思培训关联度高,市场前景好,利润丰厚。进入和退出壁垒都不高。比较实行多角化经营与单一经营两种模式的经营价值链图。(图2、图3)

如果**雅思经营由单一经营价值链模式转换到多种经营价值链模式,学校的培训群体会大大扩展,而且三者间又有很好的彼此衔接和相互补充的作用,应用英语的学员,又是雅思培训的潜在人员,雅思培训人员又是留学中介的现实市场,三者相互补充彼此促进,形成紧密的价值链,不但能规避风险,更能起到扩大经营的效果。这样,企业能够率先做大做强,相对市场其他对手,取得规模优势,突破市场竞争均势的困局。

3、权衡机遇与风险谋发展。企业任何形式的扩张都会伴随着巨大的风险,**雅思该采用怎样的策略进入新领域呢?以应用英语培训为例,我们具体讨论**雅思该如何选择进入策略。

我们用决策树的办法来对此进行分析。(图4)

A=60×0.6+(-10)×0.4=36-4=32

B=30×0.6+10×0.4=18+4=22

Max=A-20B-10=max32-2022-10

=max1212=12(万元)

模型解析:**雅思进入应用英语培训领域,可采取两种策略:1、单独设立培训部门或机构,独立经营。2、与其他培训机构联合,共同经营。单独设立培训部门/机构,需要投资20万元,市场情况好与坏的损益值分别为60万元和-10万元;与其他培训机构联合,共同经营,需要投资10万元,市场情况好与坏的损益值分别为30万元和10万元。对于两种策略,市场情况好与坏的概率分别为0.6和0.4。

我们用决策树方法分析后,可以看到两种策略的期望值减投资额的最大余额都是12万元,此时,一般说应该选择风险较小的合作经营方案。但笔者认为,英语培训市场仍处在发展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世界融合的不断加深,英语不再仅仅是一种交流手段,而且越来越蕴涵学习、生活、娱乐的特性,因此英语培训市场将持续扩大。笔者把市场情况好与坏的概率设定为0.6和0.4,应该说略显保守,只是从谨慎性原则出发,把风险考虑得充分一些。就实际情况而言,这一比例应设定在0.7和0.3更加合适一点。如果以这个比例计算,独立经营的期望值应为39万元,期望值减投资额的最大余额是19万元;合作经营方案的期望值为24万元,期望值减投资额的最大余额是14万元。所以,笔者倾向选择独立经营。

篇5

关键词: 篮球赛事;NBA;五力模型;价值链;市场竞争;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 G 808.2 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1-0051-05 文献标志码: A

自从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市场化以来,体育赛事成为我国体育经济市场中的主产品之一,体育赛事之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市场由开始的兴盛,到后来的衰落,中国篮球职业联赛市场由开始的弱势,到现在的强势,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体育赛事的市场竞争优势是如何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哪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体育赛事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本文以NBA(美国职业篮球联盟)赛事为例,从竞争优势理论视角,来分析职业体育赛事市场竞争优势的形成机制,并分析在市场运作过程中采取的策略,为我国职业体育赛事开展提供借鉴。

1 竞争优势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部分新兴产业受到了来自日本、西欧国家的强大竞争压力。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保持美国在国际市场中的优势地位,成为当时美国学术界、产业界、政府部门面临的紧迫课题。在这种背景下,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先后于1980、1985和1990年发表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3部著作,提出了著名的竞争优势理论,被誉为“现代竞争战略之父”。他所提出的“五力模型”“价值链”理论,从静态和动态2个方面说明了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何处,以及如何培育企业的竞争优势,说明了企业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企业内部因素,而且还取决于外部因素,最终是以产品为载体,形成一种综合的市场竞争能力,来反映该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从而拓展了竞争优势来源的视野。

2 “五力模型”是NBA赛事市场竞争优势的外部来源

波特认为,一个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前提是研究它所在行业的竞争结构。他提出了驱动产业的5种基本竞争作用力:潜在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侃价能力、供方侃价能力和现有产业内竞争对手的竞争。在任何产业里,无论是生产一种产品或是提供一种服务,竞争的起源、过程、结果都源于这5种竞争力量。波特认为:“一个企业的竞争战略目标在于使公司在产业内处于最佳定位,保卫自己,抗击5种竞争作用力,或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影响这5种竞争力。”[1]3-7

NBA赛事生产企业―体育联盟或体育俱乐部也不例外,其竞争优势形成同样面临这5种基本竞争作用力的影响。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2]22-25,如果把NBA职业体育赛事看成是一个行业,则该行业在市场上面临以下5种竞争压力(如图1所示)。由于这5种竞争压力影响体育赛事价格、成本和企业所需的投资,即影响投资收益的诸多因素,决定了NBA职业体育赛事的市场占有能力和盈利能力[1]36-49。也就是说,NBA赛事的市场竞争优势源于5种竞争作用力影响。下面解释一下NBA赛事面临的5种竞争能力。

2.1 NBA赛事内部竞争

NBA赛事内部竞争是指在体育竞赛市场中,相同或者不同职业体育联盟赛事越多,它们之间的消费市场竞争越激烈,尤其是在一个地区或城市里,如美国德克萨斯州有3支球队,休斯顿火箭队、达拉斯小牛队和圣安东尼奥马刺队;美国洛杉矶拥有2支职业球队,洛杉矶湖人队与洛杉矶快船队;同时又存在着WNBA美国女子职业篮球赛事,以及NCAA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等体育赛事。由于体育比赛种类繁多,各个联盟为了寻求更多的赞助、观众等消费群体而使竞争更加剧烈。这种体育赛事之间的内部竞争对体育比赛的门票价格、赞助资金、电视转播销售、广告宣传等营销手段的力度、体育场馆设施改善、提高顾客服务质量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2.2 消费者的议价能力

消费者指观看者、赞助商等。对于体育比赛来说,每个体育俱乐部的消费者市场是有限的,赞助商的赞助资金、观看者的门票收入、电视转播许可是体育俱乐部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随着消费者经济收入、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于观赏需求有了一定的选择和要求,因此,他们的选择是多样的:他们根据赛事的精彩程度及个人的观赏需求,既可以购买NBA赛事产品,还可以购买WNBA、NCAA等赛事产品;既可以现场观看比赛,也可以选择观看电视转播的比赛――因此,NBA联盟为了吸引和挽留消费者,各个俱乐部采取了多种办法,如降低门票价格,购买明星球员和优秀队员,提高比赛过程娱乐节目的表演水平等,以此来提高体育比赛的质量和服务质量,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加剧了体育俱乐部之间扩大消费市场竞争,并且,消费者的议价能力随着俱乐部数量增加、竞争加剧而加强。

2.3 替代品的威胁

替代品是指提供与参与NBA体育赛事活动所得利益类似的娱乐和休闲活动,包括体育健身、电影、电视、音乐和戏剧等。在“娱乐”的主题下,许多娱乐、休闲的活动对消费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如果潜在替代品的转换成本(门票等)较低,消费者无论是从经济方面还是从心里方面考虑,都有可能转变想法,购买新的娱乐性产品,而不去购买门票观看NBA体育比赛,这主要是NBA门票价格、赛事精彩和愉悦程度、消费者对于NBA赛事的忠诚度的竞争。比如,本来打算去看NBA篮球比赛,可从门票的价格及消费获得的满足程度来分析,去观看一部心仪已久的电影或者音乐会,门票价格既划算,而且获得的愉悦感也不错,于是改变原来的想法,选择观看电影或者音乐会,电影或音乐会就成了替代品,从NBA赛事消费市场上分流了一部分消费者。所不同的是,NBA赛事主要优势之一是品牌的忠诚度非常高,在全球范围内培养了大批的球迷,使其与替代品之间的竞争优势长久不衰。

2.4 供应方议价能力

在职业体育赛事或者体育联盟中,体育比赛的主要供应品是比赛选手,运动员对于自身的工资待遇及利益分配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只有与运动员达成了这方面的协议,球员才能够为比赛服务。尤其是明星球员,只有球队达到了他们的薪金要求,才可能与球队签约,为球队服务。“NBA停摆”或者“NBA劳资纠纷”就是NBA球员议价能力的集体表现。NBA停摆是因为球员与老板利益分成问题,球员原来占联盟总收入的57%,导致球队老板阶层利益受损,甚至亏损(去年有十几个老板亏损),所以联盟要求削减球员工资,分成比例调整至5∶5,而球员工会自然不同意,从而导致双方矛盾,球员罢赛,NBA停摆,这就是NBA停摆的劳资纠纷。对于球员个人的议价能力,主要表现在球员的签约或者转会事件中。如美国NBA职业篮球俱乐部――休斯敦火箭队花重金购买我国著名球员姚明,并在协议结束前,与其进行薪金待遇方面的谈判,双方达成一致后续约,继续为火箭队效力。球员转会事件在NBA著名球星奥尼尔身上体现充分,他先由魔术队转回到湖人,接着从湖人转回到热火,随后转会到太阳、骑士、凯尔特人等球队,主要是奥尼尔的薪金待遇与球队的需要达成一致,不断进行转会,充分体现了球员个人的议价能力。

2.5 新进入者的威胁

新进入者的威胁指新的体育赛事对已有的体育赛事带来的威胁。它体现在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性提高,导致价格可能被压低或导致产品成本上升,触发价格大战。原有的体育赛事为加大防御入侵者而进行高额广告促销的投资,以减少现有的俱乐部和赛事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

职业体育是美国体育产业中历史最悠久,也是最富有巨大活力的一个领域。NBA是美国4大传统职业体育联盟之一,近年,随着美国职业体育发展,一批新的职业体育联盟成立,如大学生联盟(NCAA)、足球大联盟(MLS)、全国足球协会(NSA)及女子职业垒球协会(WPF)等。由于新成立的职业比赛的级别、赛事竞技水平精彩程度与观赏性,赢得了不同阶层消费者的欢迎,吸引了大批的现场观众、赞助商以及媒体的关注,他们从最初关注的原来的NBA等职业赛事转投到新成立的职业体育赛事消费群体中,使得原来的体育竞赛消费市场结构发生改变,市场份额减少,利润率降低。

3 “服务价值链”是NBA赛事市场竞争优势的内部来源

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价值链是指企业为获取利润而创造价值时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企业也可以说就是这些活动的集合。他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且在设计、生产、营销等过程及辅助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相互分离而又相关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共9类活动。虽然每个企业由于各自的竞争战略的途径和这些活动本身价值的不同,其基本价值链组成的方式是不同的,竞争者价值链之间的差异是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3],说明企业的竞争优势还来源于企业内部因素。

NBA赛事生产组织或俱乐部是生产体育赛事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服务性质企业,它的价值链不是以赛事产品为着眼点和出发点,是面向服务的价值链。所谓“服务价值链”是指企业以实现客户价值为着眼点和出发点,为客户提供所需服务过程中进行的一切有价值活动的有序集合;因此,在波特价值链的基础上构建了NBA赛事“服务价值链”(如图2所示)。在波特价值链中,成为上游价值链基础活动的内部后勤、生产和外部后勤环节上移至与服务活动同时进行的一种辅活动,而且这3类辅助活动并非都是所有服务企业的必需[4]。对于NBA赛事来说,主要活动是市场营销与服务提供,而内部后勤、生产、外部后勤等最终表现为市场营销与服务提供的支持活动,它们归属于赛事质量管理范畴,在NBA赛事生产过程中它们的内涵是需要指出的。

1)策略采购:运动员、教练员供应方的开发、选择与评估、询价目标采购以及比赛场馆、运动设备器材等购进的活动集合。

2)NBA赛事质量管理:内部后勤活动―赛事研究、赛事设计与开发、赛事成本控制门票定价等、外部后勤活动―赛事组织与推广、赞助商谈判、客户关系管理等。

3)市场营销:指与提供消费者购买体育赛事的方式和引导他们进行购买的有关的各种活动。

4)NBA赛事服务提供:指比赛呈现阶段,赛前、赛中、赛后工作人员的服务、场馆设备、比赛环境等方面给予的服务等。

5)市场推广:指利用电视、媒体、报刊、广告等促销手段进行的赛事宣传、赛事推广及传播活动。

在NBA赛事服务价值链的基本活动中,与赛事的市场竞争紧密相联的是市场营销活动。市场营销已成为NBA赛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核心价值之一,伴随着赛事整个生命周期。虽然在NBA赛事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采取的营销手段不同,但对于提高赛事的市场竞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广告和媒体宣传等促销手段来传播体育赛事对于消费者的消费价值(满足程度),有利于塑造NBA赛事形象,提高赛事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进而刺激消费者购买的欲望和行为,扩大NBA赛事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占有能力,从而提高体育赛事市场竞争优势。

3 NBA赛事市场竞争策略

NBA总裁大卫・斯特恩认为,NBA实施全球市场竞争策略的理由是:1)美国4大职业体育联盟市场份额的竞争非常激烈,NBA占有的市场份额很少,仅排在职业棒球和职业橄榄球之后,篮球运动在美国并非是第一大体育运动。2)新的进入者――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简称NCAA)的迅速发展,也给NBA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美国的NCAA的比赛,尤其是最后四强赛,其影响力和知名度不逊于NBA的总决赛。

北京华奥星空体育传播公司副经理李良石提到:“NBA在美国的观众主要是25~35岁之间的年轻人,其市场已经趋于饱和状态,尽管采取了大量的措施,NBA仍然无法争取到更多的市场份额,NBA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已经出现了饱和。”

采取哪些策略,提升NBA海内外市场竞争优势,提高NBA市场份额,是问题的关键。

3.1 球员国际化,提高NBA赛事产品质量

质量是产品利益可感知的一个特性。麦卡锡以营销学的角度将质量定义为“产品满足消费者需要或要求的能力”[5]。这一定义集中在消费者对质量的看法和观点。作为服务的体育赛事,其赛事质量是观看者和参与者对体育赛事服务或者服务组成优劣的评价,是一种主观感知的质量,而非客观的。顾客感知体育赛事质量主要是由比赛项目质量(如比赛的竞技性)和效果质量(即消费者身心愉悦程度)构成,从而将体育赛事的有形产品的质量与服务质量从本质上区分开来[6]。一般来说,消费者是通过对服务期望和实际绩效之间的比较来感知体育赛事质量的(如图3所示)。观看者和参与者的感受与优秀越接近,他们对产品质量的评价越高[2]149[7]。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NBA联盟同样注重自身的产品质量―赛事质量。NBA经营者们不仅通过规则的修改、体育场馆设施现代化、赛事设计、包装合理化及服务人性化,而且大量吸纳优秀国际篮球人才,提高比赛水平,使比赛更加精彩激烈。

1946―1947年NBA的首个赛季,仅有5名来自4个国家的国际球员,2007―2008赛季,NBA有77名来自30个国家的国际球员。2004年4月9日的NBA季后赛,有来自21个国家及地区的30名国际球员参加,打破了历史纪录。几乎每一支季后赛队伍均有1个或1个以上的国际球员,而马刺队有多达5名国际球员;在2002年NBA选秀大会上,共有创纪录的17名国际球员获选,其中我国球员姚明以第一顺位被休斯顿火箭队选中,成为没有任何美国篮球背景的国际球员状元秀;巴特尔同年加盟掘金队,并在2003年转会到马刺队,随马刺队战胜了篮网队获得NBA总冠军,也幸运地成为了拥有NBA总冠军戒指的亚洲第一人。随着我国优秀球员陆续加入NBA赛场,也带动了我国篮球球迷逐渐关注NBA赛事,尤其对他们所在的球队更加关注。2002年姚明新秀赛季第一次与大鲨鱼奥尼尔的“巅峰对决”就有超过2亿的中国观众观看了转播,创下了自1995年魔术师约翰逊重返赛场以来,在全美常规赛中最高的收视人数记录。而易建联加盟雄鹿的首个主场比赛,也有超过1亿的中国观众看了转播[8]。

因此,可以看出,NBA球员国际化,不仅为了球员高超的球技,提高赛事质量和精彩程度,吸引大量美国本土球迷,而且也为吸引数以亿计的球员所在国家的球迷,以此提高NBA在全球的影响力,从而使NBA发展成为当今世界顶级的体育赛事。

3.2 赛事价格差别化,合理控制赛事成本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顾客为享受产品或者服务的利益所交换的价值总和,是从属于价值并由价值所决定的货币形式。价值是对产品的量化衡量,指凝结在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可供人们使用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反映的是人和物的关系,不是商品的特有属性[9-10]。从消费者角度考察,一般来说,消费者购买产品就是购买产品的价值,物美价廉是消费者购买产品的趋向,它反映消费者花费一定的金钱购买产品,产品的价值如果基本或者较高程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认为购买该产品很值得,就会认可产品的价格,产品对消费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消费者需求量增加,产品的销售量增大,产品价格在市场竞争表现出较强能力,反之则相反。

价格与消费者需求的关系,用需求曲线可以说明(如图4所示)。需求曲线描述了在一定时期内,不同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在正常情况下,需求和价格是负相关的,价格越高,需求越少,因此,价格从P1上升到P2,销量减少到Q2;价格从P2降到P1,则销量递增到Q1。简而言之,价格高,消费者很有可能减少购买量;价格低,消费者购买数量增加。但是需求曲线有时可能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上升,因为消费者可能认为高价代表着高质。

NBA联盟及其经营者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的差别,制定门票价格,适应赛事举办城市经济状况及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拉开门票价格差距,保证消费者的感知水平和培养潜在客户的平衡。另外,NBA联盟及经营者还采取了选择竞赛合作伙伴和赞助商的策略,控制赛事成本。选择合适的比赛场所和交通工具,降低消费者交通费用,控制消费者的购买成本。

例如2007年NBA中国赛。在门票方面,购票的消费者会获得门票兑换券,并在指定时间内以换取正式的NBA中国赛门票,防止假票和黄牛票。购买球票的消费者需出示身份证,并在购买门票数量上设定了上限。为了鼓励并培养年轻消费者的参与,特别制定了票价200元人民币的学生票,通过赞助商的途径解决部分赛事成本,主要包括队员的出场费、骑士和魔术2支球队来华参赛的主场损失和包机费用等。承办方上海体育局负责2支球队的食宿、交通和安全保卫工作。除门票收入双方分成外,所有的商务开发权属于NBA,有效保障了NBA的权益。

3.3 增强媒体传播力度,扩大其影响力

促销与传播虽然不像产品的价格、质量、品牌那样直接体现在产品实体上,可以在产品上直接触摸和观测,也是决定产品能否占领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运用各种广告、公共宣传、人员销售等方式与消费者沟通,通过提高产品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来影响消费者欲望与需求,使具有购买能力的消费者容易并愿意购买该产品(如图5所示)。例如,媒体广告、宣传,不仅传递产品的信息,而且还用来塑造产品的形象,它通过使用产品所获得的满足感来影响消费者需求,吸引消费者购买该产品,提高产品的销售量,进而提高该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

NBA联盟的发展同样依赖于媒体传播。最早的传播方式是平面媒体,如报纸、杂志等。对NBA赛事、NBA球星等相关信息及时向外界。1999年5月,Hoop的中文版杂志《NBA Shi Kong》在中国发行,这是亚洲地区第一本NBA授权的印刷刊物;NBA也利用国内外的一些报纸进行对自身信息的传播,这些媒体的传播,对NBA 的宣传与推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电视普及、网络媒体的兴起,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由于电视的受众面广、普及度高等特点,转播精彩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来满足观众观赏比赛的娱乐需求;通过 NBA官方网站和球员的微博,全世界的球迷可以随时掌握最新的赛事动态,了解最喜爱的球员的状况信息,使网络媒体真正成为 NBA 与球迷之间无障碍的桥梁。

1984年NBA总裁大卫・斯特恩上任后,根据NBA当时发展的需求,制定了一套以现代通信工具――电视为媒介的推销策略,从此为NBA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2007年总决赛期间有来自23个国家和区域的约250家国际媒体,用46种语言转播总决赛,其中是第一次用阿拉伯语转播比赛[10];在2008年6月6日(中国当地时间)是NBA本赛季洛杉矶湖人队与波士顿凯尔特人队争夺本赛季总冠军的第一场比赛。本年度的总决赛吸引了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280家国际媒体,参与报道总数量再创NBA历史新高。总决赛将在205个国家通过46种语言进行传播[11]。

3.4 注重品牌塑造,提高消费者忠诚

有资料显示,对一个品牌来说,忠诚消费者的价值是非忠诚消费者价值的9倍;保持一个忠诚消费者所花费的费用仅是吸引一个新消费者的费用的1/4―1/6;相当大的一部分商品的销售量来自于一小部分对品牌高度忠诚的消费者,即经济学的80/20定律;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每提高一点,企业的品牌利润都会随之有明显的增长。于是不难得出结论: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才是决定品牌价值的关键[12-13]。那么,消费者的忠诚如何形成,如图6所示[14]。

图6描述了某一特定的品牌在任一时点上的购买者构成。在全体购买者中,某一百分比的人会对购买满意。正像我们所见到的,产品的销售者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这一百分比。这样做的原因是,虽然有些满意的消费者仍会转换品牌,但其中很多人会成为重复购买者,消费者满意是消费者忠诚的基础。正如前所述,重复购买者最开始对某一品牌心理上并没有好感,但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多,对品牌的认知程度加深,有些消费者在心理上或者情感上对该品牌产生一定的偏爱。当购买行为达到一定程度,就成为了忠诚的消费者。

NBA联盟及其经营者除了提高NBA赛事水平及精彩程度、加强各种媒体宣传力度外,特别注重树立良好的赛事形象和品牌塑造,通过各种媒体全方位地宣传NBA品牌,扩大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使NBA品牌实现全球化竞争优势,培养大批的忠诚的球迷和潜在的消费者。例如,2004年10月14―17日,NBA把休斯顿火箭队和萨克拉门托国王队的季前赛分别安排到我国的上海和北京2地举行,这也是NBA成为第一个把比赛放在中国进行的美国职业体育联盟。这次历史性的NBA中国赛,14日在可容纳1万1 500人的上海体育馆进行,17日在可容纳1万7 500人的首都体育馆进行,2场比赛场场爆满,球迷一票难求[15]。NBA调查结果显示,从15~24岁的中国男性中,75%是NBA球迷,NBA中国赛的火爆也印证了这一点[15]。据央视国际所作的一项球迷调查中显示,有98%的球迷非常欢迎NBA前来中国比赛,在这98%的球迷中,有32%的人认为,中国球员的参赛是他们关注中国赛的主要原因[16]。

NBA的国际授权商为全球6大洲超过100个国家的球迷

提供NBA授权产品。其授权产品全球总销售额的25%来自美国本土以外,仅在我国就有2 000家NBA授权产品的专卖店[8]。NBA通过国际授权商品与各阶层的消费者接触,进一步提升NBA的品牌及增加NBA的盈利。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NBA赛事的市场竞争优势来源于“五力模型”“服务价值链”,是NBA赛事产品特性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通过NBA赛事市场竞争策略分析可知,它不仅受赛事质量因素的影响,而且受赛事价格因素的影响,不仅受赛事在市场上传播(促销)的影响,而且受赛事品牌的影响。其中,赛事价格是市场竞争的基础,赛事质量是市场竞争的关键,赛事传播是市场竞争的路径,赛事品牌是市场竞争的核心。在NBA赛事市场竞争过程中,各个竞争要素表现为不同的竞争优势,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直接影响NBA赛事的市场表现,制约着NBA赛事市场竞争优势及策略。

参考文献:

[1]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希伯里.体育营销学[M].燕清联合,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黄继刚.核心竞争优势的动态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66-67.

[4]刘婷,薛求知.服务业跨国公司战略动机选择:以价值链为分析工具[J].上海经济研究,2006(4):57-61.

[5]麦卡锡.市场营销学基础-全球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133.

[6]韩经纶,董军.消费者感知服务质量评价与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64-65.

[7]杨铁黎.关于建立我国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4(3):16-19.

[8]昝胜锋,顾江,梁君.NBA进入中国市场策略分析: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视角[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8):9-12.

[9]科特勒.市场营销原理[M].何志毅,等,译.亚洲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21.

[10]匹兹.体育营销原理与实务[M].裘理瑾,译.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5:244.

[11]崔晓林.NBA的“中国理想”中国[J].经济周刊,2008(26):16-25.

[12]裘晓东,赵平.品牌忠诚度及其测评研究[J].现代财经,2002,22(10):8-10.

[13]马成顺,钟秉枢.体育竞赛产品市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1):10-15.

[14]霍金斯.消费者行为学[M].符国群,等,译.北京:机械出版社,2000:3.

篇6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农村 互联网金融 竞争

一、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发展农村市场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首先,我国农村的人口覆盖率高,遍及范围广,尤其是在广大乡镇地区,有着广大的市场消费人群。其次,鉴于农村地区的人口密度低,传统金融网点在农村开发建设的成本高,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差。而互联网金融开放、便捷的特点打破了地域的禁锢,尤其现阶段农村的互联网普及范围广,移动互联产业发达,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开发成本大大降低。最后,城镇化背景下普惠金融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国家政策对“三农”工作的支持间接为互联网金融发展农村市场的业务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劣势weaknesses

1.互联网金融产品进入我国农村的时间较短,农民对互联网金融产品认识不足。农村金融行业的内部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单一,人才欠缺是应对农村利率市场化的短板;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村镇银行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力度不够,管理制度不完善,机制体制建设尚未完全成熟。

2.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多重威胁。首先,短期内存贷利差收窄,盈利能力下降;其次,农村的高收入、高风险型贷款业务比重提高,以及利率的不稳定性势必加大农村银行的重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选择权风险等信用风险;再次,受到贷款利率提高的影响,农村银行同时埋下潜在的道德风险。最后,市场化的利率定价机制不成熟,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农村银行的存贷款定价能力减弱。

3.农村金融工作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差,存在“重贷轻管”思想。目前,农村金融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简单、松散,缺乏有效监督和激励并存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农村信贷人员对风险认识不足、工作疲于应付、合规意识淡薄及贷后管理意识不到位,并普遍存在“重贷轻管”的思想,工作人员违规操作的现象频频发生。虽然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制定了严格的贷后检查程序,但是由于人力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的不足,一些要求和规定并没有得到信贷人员的践行。首先,对于检查的结论过于笼统和流于形式。通常采用一般、良好等评价来对检查做出定论,没有详细的呈现出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其次,检查的流程是比较格式化的,而不是针对实际的情况来进行检查。再次,有相当一部分互联网金融分支机构在进行贷后检查之前,就要求借款人在检查表中盖上印章,没有将贷款人的真实意见体现出来,也无法反映出贷后检查的真实性。

(三)机会opportunities

利率市场化为农村互联网金融创新银行产品创造了外部支持条件;有利于农村地区货币和债券业务的开发与推广,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为农村地区开展债券发行承销、咨询顾问、结算清算等中间业务提供平台。

(四)挑战threats

1.信贷不良率上升,流动性风险逐渐增大。伴随着互联网金融产业的持续发展,信贷不良率上升,流动性风险逐步增大。鉴于流动性风险的不确定性,农村银行的相关工作人员无法根据风险评估系统提前预计风险,也就无法提前做好全面的准备,导致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

2.农村各大银行争相上升存款利率,存放款压力进一步提升。中国人民银行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后,为了避免原来储户的流失,同时稳定其原有的存款规模,农村各大银行纷纷上升存款利率。因此加热了银行间竞争的激烈性,利率风险加大;此外,存款的增加进一步加重放贷压力,盲目扩张规模不利于银行稳定的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发展农村市场的竞争战略

(一)调整优化农村客户和业务结构

适当降低农村大型客户占比,大力拓展农村中小型客户,形成平衡兼顾的客户结构。调整农村信贷结构,降低批发信贷占比,开展零贷业务,提升农村消费信贷、小微企业信货的比重;调整资产结构通过大力发展资金交易业务,提升债券投资和同业资产存生息资产中的比重;调整收入结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努力提高非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比重;调整负债结构,加强主动负债拓展,积极促进负债结构多元化。

(二)积极打造特色农村金融产品,推进专业化经营战略

农村互联网金融机构应大力促进议价能力高的零贷业务发展,减少议价能力低的批发信贷业务比重,针对细分的零贷业务,抓紧立足“三农”的特征与优势,拓展农民消费金融、农村房地产金融、农业小微企业金融等,在三农专业领域积极打造特色金融产品。在投资银行、结算托管、代客理财等业务领域形成专业化经营,争取将债券投资和同业资产在生息资产中得中从现阶段的10%至20%提高至30%~40%,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三)聚焦小微、立足村镇、本地发展

面对利息市场化的浪潮,互联网金融应积极利用网点资源,各个网点应在找准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夯实客户基础,稳定核心负债,加强与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合作,将农村的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作为核心客户,针对农村的市场特征提供快捷灵活、特色化的金融服务。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农村市场面临风险与挑战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风险的前瞻性判断,加强农村信贷贷前控制

贷前控制是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及贷款金额与期限等内容的主要依据,也是防范风险的第一关。贷前控制的目的是真实了解农村客户的真实情况,强化风险的前瞻性判断,发现潜在的风险,审慎地开展农村信贷业务,确保资金安全。贷前控制中涉及的信息不仅要来源于申请人,还应从其他途径,如与相关的管理部门、金融部门、财税部门、供应商、用户等处获取。

(二)确立风险底线,加强贷后管理

互联网金融应确立风险底线,加强底线思维。加强贷后管理,旨在将发放贷款产生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将风险降低到最小化。在风险底线理念的指导之下,应该不断寻求完善贷后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具体包括对农村客户进行常规的维护与审查工作、建立一体化的风险防范、预警、报告和处理体系等。通过确立风险底线,建立健全的贷后管理体制,对运行中的各个环节和流程进行规定,并且以严格的制度来降低农村贷款发放的风险性。

(三)全方位塑造风险内部控制系统,提高农村金融从业人员风控能力

首先,要建立健全内部全员型控制系统,尤其要动员大量服务于农村基层一线岗位的信贷工作人员,通过建立可行性的绩效考核制度,加强对信贷人员的监督管理。同时,各部门与部门之间要加强合作,避免超越内部监控系统之外。其次,风险监控要贯穿信贷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包括贷前控制、贷中审批以及贷后检查,构建完整的信贷营运循环。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14-08-12.

篇7

一百多年来,中国电影在故事片、美术片、戏曲片、纪录片和科教片的创作上,成果非常丰富。据不完全统计,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单独拍摄的影片,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一百多年来,中国一共拍摄有故事类影片10500多部,加上美术片、戏曲片、纪录片和科教片,总计约33000余部。当然,如果加上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各类视频作品,如微电影、微视频,还有学生作品,那就异常丰富,数量上极为可观。中国电影在2012年不断开拓进取,绘就了新的历史篇章。2012年国内共生产故事影片745部,全年各类电影总量达893部。而国内电影市场迅速崛起,2012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170.73亿元,国产影片票房达82.73亿元,占总票房的48.46%。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票房已接近100亿,比去年同期上升超过40%。这个速度,在过去是不能、也不敢想象的。十多年前的中国电影,产量非常少。2001年仅88部。而年度总票房,2001年才不足10亿元人民币。作为电影产业的经济指标,在2010年,全年总票房首度突破百亿大关而跨入“后百亿时代”,而国产影片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同样取得了几乎是非常让人惊喜、甚至是“意外”的收获。自今年贺岁档以来,不仅出现了《泰》、《西游降魔篇》等两部过十亿元的华语大片,而且《十二生肖》、《一代宗师》、《当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等,也获得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显示出国产电影的市场成熟。其中,类型片创作趋向活跃,电影票房屡屡创下纪录。国产影片创作在2012年的变奏、转折与发展,和其他重要艺术现象一样,是其所处的时代、现实和社会的创造物。中国电影创作及市场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革,很显然已经融入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新语境的表现内涵、形式呈现出的交织关系中。中国电影的成就、多维与丰富性,以及快速发展的电影市场情况,成为昭示中国崛起的辉煌的文化证明。

但是,就在国内市场快速崛起的同时,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对于2012年的中国电影说来,国内外市场冰火两重天:国内市场发展到170.73亿元,同比增长30.18%,而海外票房与销售收入仅有10.63亿元,同比减少48%。近年来的海外市场在逐年急剧萎缩,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在本土市场上大获全胜,却无法开拓海外市场。从《赤壁》、《投名状》到《泰》,都成为败走西方主流电影市场的典型例证。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上的弱势地位,亟待改变。

2012年2月中旬,中美间达成了一项扩大中国进口好莱坞3D等特种电影的协议,显示中国电影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趋向。显然,政策由充分发挥护航改变为更为开放的情况,类型电影生产、电影产业、市场及技术发展势头不减,迅猛异常。但与此同时,真正实现中国电影和海外市场的无缝对接,却缺乏有效性和持久力的政策举措与策略。

我们看到,一方面,进口大片数量的增加对国产影片和中国的电影市场在票房、技术、艺术以至文化内容上的冲击明显,另一方面,中国电影“走出去”更面临好莱坞的强势话语。好莱坞对国产片创作无疑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以美国好莱坞为代表的国外商业电影,构成了全球化的市场竞争、艺术、技术与文化语境。

然而,仅成为“世界电影市场”,成为好莱坞的第一大海外市场,还远远达不到发展的目的,对于中国电影来说,走向世界,发挥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发挥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的作用,是实现质的飞跃,赢得国际影响力,成为全方位电影大国以至电影强国的唯一方式。

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及其实现的关键,是如何实现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转型”。它包括对内通过华语电影的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中国电影;对外采取区域化市场开拓的方式,针对不同区域的特性制订不同的竞争对策。电影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力,有力地证明了电影在时代文化复兴与文化建设中的位置。

近年来,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作为我国文化发展战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我国文化建设战略重点的背景之下,不少论者都将目光聚焦于电影这一最具国际化性质的产业门类,于是涌现出了诸多为中国电影“走出去”工程解方程的课题。由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亦中主持的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重点项目“中国电影‘走出去’路径与策略研究”,在前期研究成果中梳理了中外电影交流跨世纪的进程,考证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动因与文化心态,并对中国电影在海外能见度作出解析,认为要积极应对“文化折扣”,最后提出了三条路径“分步走”:文艺片挺进国际电影节;重点辐射亚洲地区;商业大片硬碰硬“与狼共舞”。由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李怀亮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际传媒秩序重构与中国传媒业发展战略”等课题,在前期研究成果中指出,中国电影“走出去”工程仍面临整体带动性不足、观念陈旧等问题,需要做好企业培育、国际市场调研、电影配音、人才培养、拓宽和选择合适的发行渠道及建立品牌、开发电影产业链等六个方面的工作。由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影视文化战略研究”,在前期研究成果中认为,提高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是要辩证地处理好民族性与世界性、传统与现代、以我为主与市场适应的关系;适当地妥协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前提,走得出去才能站得起来;文化输出必须遵循软实力的柔性规律。由上海大学教授聂伟主持的上海市社科规划课题“基于产业集聚与文化交往的电影竞合研究”,在前期研究成果中提出“泛亚洲电影共同体”的建构策略,立足海外华裔社群,将视点从好莱坞转向亚洲市场,重点培育区域产业文化链,通过跨国/区竞争合作,提升中国电影产业实力。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凡主持的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中外合拍片与中国电影全球化战略”,在前期研究成果中认为,面对以“融合”和“对话”为特征的新的历史阶段,中外合拍片不仅是一个中国文化输出的平台,一个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主要渠道,一个用“借船出海”的思路打造中国电影产业实力的跳板,而且是一个力图与全球主流电影市场和全球主流电影观众价值观相融合的“行业事实”。上述观点和成果,不仅在文献研究、文本研究、历史研究、市场调研方面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而且在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双重维度上都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但探讨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的策略与路径,并就如何真正实现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转型”,提出看法,仍然需要做进一步的工作。

中国电影海外竞争策略可行性所涉议题内容丰富,有着很强的开放性和广阔的理论研究价值,深入探讨,寻求发展或突破的新路径,具有现实针对性和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回望有史以来中国电影对外交流、输出和交易,有其值得肯定的历史成绩,但中国电影在海外发行、海外推广以及两岸多地积极开展合作、提升传播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进程,在商业经营、内容、生产、融资、推广及大中华地区的合作与融合诸方面新的发展、互动与创新,值得反思,所需进行的调整和改变,势在必行,且意义重大。

中国电影走出去,在传统的意义上,是由政府扶持、组织、协调之下进行的。近年来,在海外举办中国电影节(展),选送优秀影片参加国际电影节,在做好公益性的对外交流的同时,还愈趋注重商业性的海外营销。2012年,电影局大力推进电影频道在9个非洲国家的13家主流电视媒体、缅甸国家电视台、波兰国家电视台、美国俏佳人集团ICN电视台落地。同时,在境外40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共举办了118次中国电影展映活动,展映国产影片614部次,比2011年增加4个国家,增加43次展映活动,增加129部次影片;共选送390部次影片参加在32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举办的77个国际电影节,比2011年增加7个国际电影节、95部次影片,其中有55部次影片在21个电影节上获得73个奖项,获得奖项数量比2011年增加9个。一年来电影局共组织译制国产影片47部(英、法、西、阿、俄等10个语种),向48个驻外使领馆提供了526部次影片,用于举办中国电影展映活动。此外,电影局充分利用在国外举办的中国文化年与各国建交重要年份等机会,配合外交部、文化部等部门先后在土耳其、印尼、以色列、白俄罗斯、日本举办中国电影展映活动。目前已与一些国家相关机构建立了长效交流机制,在法国巴黎、美国洛杉矶和纽约、日本东京、加拿大蒙特利尔、香港等城市实现了每年固定举办一次中国电影节(展)的目标,在俄罗斯、新西兰、韩国实现了两年举办一次中国电影节(展)的目标。在巩固重点国家地区已有电影交流平台和渠道的基础上,又在缅甸、匈牙利开辟了新的影展举办地。

举办公益性的中国电影海外展映活动,搭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富有一定的效果。而由国内半官方性质的职能机构、行业协会联合国外非官方机构(民间组织或企业),以华语电影的模式切入,推进与亚洲电影、欧美电影的携手合作,这一追求共赢的“中国路径”在2012年英国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法国斯特拉斯堡红水晶国际华语电影节、澳大利亚金考拉国际华语电影节中初显规模。例如2012年的金考拉国际华语电影节由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与华语电影节协会联合主办,邀请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新加坡、澳门等地的最新华语电影作品参加竞赛和展映。本届电影节共20多部影片参展,放映了40场次。由中、韩、新加坡合拍的《危险关系》作为开幕式影片,除了中澳合拍的《幸福卡片》得到展映之外,还有《画皮》、《黄金大劫案》、《低俗喜剧》、《LOVE》、《赛德克· 巴莱》等优秀华语影片。类如这样的电影展映与交流,呈现当代中国电影佳作,展示中国电影人的才华与风采,让更多海外观众了解中国文化,感受当代中国的脉搏和当代中国形象,是有意义的。

从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现状来看,中国电影目前主要依赖广电总局的海外推广公司作为输出渠道,这一机构因为没有影片的版权和专项资金支持,在海外推广过程中只能起助推作用而并非主体。而由于中国电影产业化还不成熟,在国际电影贸易中又存在“文化折扣”问题,导致我国每年生产的大量中低成本影片在国际市场的潜力非常小,“走出去”的真正主体——拥有电影版权的制片单位对海外市场的态度也不够积极,缺乏“走出去”的动力。因此,在政府“电影外交”的官方话语之外,充分发挥企业、民间社团的力量成为了当务之急。而民间性民营制片机构、公司、影人也要充分确认自我的传播主体地位:其一,在制作上,积极与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人员合作,集合多国制片方进入国际市场。其二,在宣传发行环节中,积极参加国际性电影节、影展、论坛活动。利用海外机构,甚至个人对中国电影的兴趣,共同举办电影展、电影交流活动,以此为渠道实现宣传和销售双赢。努力打造电影市场的平台,在海外形成营销网络,积极推荐优秀的本公司影片参赛,提高公司、机构、影人的知名度。其三,造就专业的电影国际贸易公司,实现海外发行销售的专业化运作。并且实现公司针对目标市场和关系机构建立客户档案、构建目标市场的追踪记录,制作各种宣传材料,影片片花或者样片光盘,译制外文字幕拷贝,利用海外主流媒体宣传中国电影。近年来,中国电影走向海外市场主要是依靠以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以及中国电影集团等国有电影企业和华谊兄弟、新画面、保利博纳、银都机构等为代表的民营电影企业进行的海外发行,同时辅之以电影节展以及戛纳、柏林、威尼斯等三大国际电影节等的电影交易市场,而北京、上海国际电影节和电影交易市场也在对外推广工作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方式确实为中国电影走向海外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中国电影企业要被海外市场接受和认可,尚需要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市场经验等方面加强机制建设,加大创意性内容生产项目,规划具有可行性的推广发行战略,实施全方位的系统性扶持,共同努力,规范投融资环境,为改进和增强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路径做引导。更为重要的是,能不能走向国际,站稳海外市场,以扎实而有效的竞争策略与路径,赢得世界的市场资源,对于努力实现国际传播的中国电影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其国际化程度的标志。

2012年11月中旬上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首周四天1.01亿,截至12月31日,获得5.71亿票房。但是李安的这部影片,并非仅仅反映在票房上。影片中,碧海蓝天、发光的鱼、斑斓老虎以至人与虎的离奇故事,它们的故事意涵、影像和为美轮美奂画面所包蕴的人性、神性和东方文化问题,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东西,成为美妙观影的记忆与分享。

李安的电影创作给我们提出重要的参照与警省。伴随着中国电影票房节节攀升,繁荣背后隐藏的是一种困窘的景象。商业大片题材和类型单一,文化底蕴贫瘠,中小成本影片对国际市场定位不明确,缺乏叙事的智慧和张力,这些恰恰是2012年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遇阻的症结所在。由法国著名导演吕克· 贝松创立的欧罗巴公司艺术总监弗朗索瓦认为,无论是商业大片还是艺术影片,在欧美观众眼中,只要是非英语片,一律被他们视为非主流电影,这就是世界主流电影市场营销语汇中所谓的“外语片”。而任何外语片会被自然而然地归为“艺术院线”的发行范畴,这便对中国影片的国际市场定位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所以,明确的市场定位及相应的营销策略则是一部影片实现其市场价值的重中之重。

类型和题材单薄,创作理念、制作水平、运营理念、营销方式与好莱坞差距显著,国产电影海外票房依靠的主要部分不是中外(中美)合作拍片,就还是作为受众主体的海外华人,而作为华语电影长期海外票房保障的东南亚市场,近年来却在大幅缩水。因此,以武侠片、动作片切入,带动类型多元化实践,拓宽片种,积极进行电影类型美学创新,至关重要。用类型区分电影有利于制片人获得资金上的好处:类型电影在某种意义上总是“预先出售”的,因为观众喜欢预期和辨认熟悉的类型特征。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贸易部便提醒好莱坞制片人,动作片比起那些“边走边说”,依赖对话讲述故事的影片更有海外市场,特别是那些“非英语”的海外市场。重磅炸弹式影片中激动人心的情节和激烈的动作镜头是最容易也最能跨越国界获取利润的形式:使它“变得更简单、动作更激烈”,被认为是最通俗的国际化配方。[1]动作片开拓海外市场的类型优势已在中外影坛达成共识,但中国电影只有树立品牌和个性才会具有国际竞争力。武侠片对海外发行商的巨大吸引力在于它是一种打上中国标签的产品,难以被其他海外竞争者们成功地模仿。这既强化了我们立足本土市场的意识,又提高了产品的海外竞争力。中国武侠片极少能与真实情感及文化产生关联,长久以来仍停留在感官刺激的层次,无法提升。武侠片走向海外市场一定要打通东西方共通之处,制作富有人文气息的武侠片,展现人性的挑战与挣扎。不过,武侠片也要面临电影类型美学创新问题。类型的一致性需要传统和成规的简要再现,但是也允许既定的期待与新奇之间的相互作用。除了和那些在过去让观众满意的其他电影一样,一部电影还需要某些不同的特征,使它成为“新的”电影。

很显然,顺应时展需要,改变中国电影内容生产的短板和总体竞争乏力的现状,在世界电影市场形成强有力的竞争态势,体现了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果说实现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转型是开拓海外市场的总体战略,那么明确区域化市场开拓、在内容生产、数字技术、投融资及推广等方面实现国际化转型则是具体战术。中国电影需要积极应对社会、产业和文化发展挑战,把握社会和文化发展,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确立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的坐标。面对好莱坞的全球化战略,中国电影要在学习好莱坞国际化的经验的同时开辟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电影海外拓展与责任又该如何把握?在电影观念与电影实践发生巨变的当下,如何更好地进行中国电影的生产、经营、融资与推广,华语电影需要做怎样的合作与融合?这些都是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建构中重要的时代性命题。

面对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的问题,需要进行系统、深层的研究,提出海外市场竞争策略的路径。海外电影市场现状与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深层问题联系紧密。随着中国国内电影产业的崛起,拥有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从电影大国升级为电影强国的重要标志。拥有海外市场关键在于实现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转型”,以区域化市场开拓的方式把海外市场划分为北美、欧洲、俄罗斯、东亚及东南亚等地区。另外,从中国电影史的角度也可以看出走向海外市场的经验,比如三、四十年代的神怪片、武侠片对东南亚市场的占领以及七八十年代香港功夫片对国际市场的号召力。中国电影目前的海外市场状况相比历史上和好莱坞还有很大的差距,急需在内容生产、融资渠道、推广营销等环节上加强海外市场的观念。

国际化转型指涉电影的内容生产策略。内容生产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观众情感的生产,观众看电影是为了体会他们自己的情感,因此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形式,一定要与观众产生共鸣或被认同。中国电影在类型上比较单一,只有武侠和动作片能够走向海外,拥有较强的竞争力,新型中国电影将以武侠片、动作片为切入点,带动类型多元化实践,拓宽片种,积极进行电影类型美学创新。在影片叙事策略上也需要进一步国际化,用国际流行的电影语言、叙事惯例来讲述中国故事。此外,在商业类型片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也重视艺术片的国际化,进一步巩固艺术片在国际电影节中的位置。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制片公司试图通过“合作”的方式达到资本“合谋”,“借船出海”,利用国外发行渠道进行影片推广,并从单向资本输出过渡为国际化企业经营、合资制作、植入广告等深度合作模式。

2012年,中国电影海内外市场出现了技术、人才、资金双向流动的趋势。几乎每一部国产商业大片都离不开国际团队在技术、人才等制作方面的加盟,足见多元化跨国合作在中国电影“走出去”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电影的融资形式越来越丰富,电影的工程越来越庞大,这也就给推动、孵化这个产业留出了许多空间与可能。迅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在融资方面的需求、对基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凸显,因此,研究中国电影业融资特点、总体投融资结构以及融资渠道和效果是必要的。推广模式包括政府主办、商业宣传、民间活动和媒体等,特别是以互联网为首的技术进步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技术创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国电影应该在创作阶段就结合不同海外市场设定合作方案,用科学的方式来推广和宣传,这是中国电影开拓海外市场的关键所在。

无疑地,大电影转型中的产业交叉为海外市场竞争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动力。利用多媒体平台,跨越不同的传播和放映渠道进行拓展,可有效建立“内容+渠道+衍生品”的全产业链协同模式。在好莱坞的企业结构中,“协作经营”策略正大行其道,它被描述为在经营行为和产品之间、在硬件和内容提供之间、在媒体之间、在不同的表达手段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创造性的横向合作。这是目前从事多元化经营的跨媒体集团的主导经济逻辑,在未来的发展历程中,新发行技术的出现只会强化这样的商业逻辑。每一次市场的拓展,联合的规模都比以前更大。中国电影走向海外也可以联合新媒体平台,提升传播效果,拓展放映渠道。2012年,“迅雷”斥巨资独揽《一九四二》的网络播放版权,并实现全网高清首播,进一步奠定了其“网络高清影院”的行业定位。另外,还可以向搜狐等新媒体企业出售电影的放映权,逐渐积累市场。2012年度“中国电影文化国际传播研究”调研数据显示,选择电影院观看中国电影的受访者占36.5%,2011年这个比例是32.2%,并没有明显的变化。2011年选择网络的受访者比例是42.1%,2012年达到了58.0%,相比之下有大幅度上升。从2004年开始,Web2.0的出现,几乎改变了互联网运行的整个模式。随着新媒体、数字技术及业态的发展,传统电影正在走向大电影。无处不在的影像与数字科技互为因果,大电影的数字化趋势为其带来质的改变和提升。数字化的全面作用、互动技术的运用,使得胶片电影生产的格局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大电影通过视觉形象、独特的数字化手段和视觉意义创造出共同的精神世界,进而通过数字化传播与放映使它对业界和社会发生更为广泛的影响。在大电影时代,传播形式的多元使电影形态多元化,微电影、手机电影等多种视频形式的兴起,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影院电影形态。与此相对应的是,电影产业也出现复合化趋势,电影与游戏、互联网等其他文化产业的紧密交叉,完全改变了电影的业态特征,这为中国电影的海外竞争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数字电影是新型中国电影的载体,也是中国电影走向海外市场的主要类型。

还需要看到,大中华地区电影的合作与融合,包括合拍片在海内外票房市场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份额,并进而成为全球电影产业发展的新方向。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内地电影产业的崛起,平行发展的格局被打破,合作与融合成为主流趋势,华语电影以至泛亚电影无论作为一个文化发展共同体,还是经济产业复合体,在中国电影走向海外市场的过程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华语电影的生存依赖于地域文化与共同影市的纽带,要拍出有深度、吸引观众的作品,背后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仍然是文化,是价值观的传播。从中国内地电影与香港电影、台湾电影的融合,再到与亚洲电影、欧美电影携手合作、追求共赢的未来发展格局,这将是新型中国电影拥有海外市场的基本路径。

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竞争与国际传播,促进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与繁荣,把握中国电影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维度,对推进中国电影国际化转型和市场竞争乃至世界电影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产电影不断获得新的市场意识,有了跨越式的较大发展,为今天、当下的中国电影创造海外市场拓展机会,为电影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前提。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逐渐建立起新的多样性的创作格局及新的国际化转型趋向,为明天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藉此推动文化进步,造福人类,受到人们更多瞩目和期待。

注释:

[1] [澳]理查德 · 麦特白:《好莱坞电影——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吴菁、何建平等译,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99页。

篇8

关键词:市场竞争力 人才战略 企业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对于企业来说,为了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培育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以此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实施人力资源、产业发展、市场发展、资本运营等战略,可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其中,人力资源是基础,这是因为,只有人力资源才能对知识、技能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强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力资源才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根源所在。对此,企业需要实施人才战略。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于企业来说,实施人力资源战略,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安排人开展事务性工作,而是从战略层面的高度,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必须将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进行融合,也就是说,根据企业战略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人力资源战略,从根本上确保两者在方向上的一致性。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需要对人力资源的适应程度、承受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最大限度挖掘人力资源的价值。可见,企业制定、实施人力资源战略,必须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核心。

一、调整人才资源管理功能

对于企业来说,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制定、实施人才资源战略,需要重新调整企业战略定位。采用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管理人才,难以提升人才资源管理水平,并且难以将人才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管理联系到一起,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人才资源战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尤其是大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根本没有重视人事管理业务,而是将这项业务移交给下属公司,甚至直接外包。这是因为这些人资管理部门根本没有意识到人才资源的重要性,普遍认为这些业务附加值低,进而导致人力资源部门偏离企业发展战略。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对非核心业务进行剥离,对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进行精简,专注于全局性的战略问题,进一步做好监督、指导等工作,通过有效管理,真正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作用。

二、引进人力资源战略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企业来说,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需要不断引进人才,通常情况下,企业主要是通过招聘的方式引进人才,这是因为企业本身不能生产人力资源。所以,企业引进人力资源战略的科学性、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以及员工素质的高低。

在人力资源引进方面,企业从战略的角度M行综合分析,一方面按照实际生产需要招聘人员,另一方面根据企业发展战略,以及未来发展需要,对人力资源的市场供给情况进行预测,事先储备所需人员,同时在储备人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引进与开发并存,一方面充分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原有人员进行充分开发。

(2)扩大招聘范围,为了激发企业的活力,企业要有意识地采取措施,避免出现人员产出地过于集中,在招聘过程中,尽力扩大招聘范围,让来自不同地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集中在一起,不断激发企业活力,同时有利于产生新思想、新文化。

(3)加强引进研发带头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研发人员受到企业的普遍关注,并且成为企业争夺的焦点,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内部缺乏研发带头人,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开展研发工作。

(4)探索人才社会化模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些专门人才属于稀缺资源,为了对这些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企业可以聘请这些专门人才以兼职的方式完成某些工作,或者将某些非核心人事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社会机构,一方面发挥社会专业机构的特长,提高工作质量、工作效率,规避企业内部的扯皮行为;另一方面采用劳务关系取代劳动关系,从根本上减少企业用工数量,降低用工成本。

(5)企业要留住核心人才,在市场经济中,人才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人才的流动一般是从一个企业流出,进而才有另一企业的流入,可以说人才流动属于正常的社会现象。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为了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需要最大限度挽留核心人才,否则自己的人才流入竞争对手那里,无形中削弱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在引进人才的战略中,留人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措施,对于企业来说,只有留住人才,才能让人才给自己带来利益,进一步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三、培养开发人力资源的战略

对于企业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实施人力资源战略,培育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常情况下,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正确认识职工培训工作

对于企业来说,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能因为企业经营困难、资金短缺等原因,减少或削弱职工培训工作。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而知识主要包括员工的技能知识、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等,这些共同组织企业的知识。对于企业来说,通过组织开展培训工作,帮助职工掌握更多的知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企业的知识资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与传统的职工培训相比,当前的职工培训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操作技能,而是不断挖掘知识的价值,实现知识资本的增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

(二)按照企业发展战略组织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工作

对于企业来说,组织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工作需要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核心,不断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首先,根据企业市场运营情况,例如市场占有率、规模经济效益等,对员工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增产、降本、安全、成本等;

其次,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针对技术技能、信息沟通、科技研发等内容,对员工加强培训,帮助员工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最后,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做好传帮带工作,建立人才梯队,以此巩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制定实施员工成长战略,帮助员工提升素质

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制定实施员工成长战略,帮助员工成长,进一步实现自身的发展。对此,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开始关注个人的职业生涯道路,对此,企业需要因势利导,根据员工的个人兴趣、技能、知识背景等,帮助员工制定职业发展规划。企业在帮助员工设计职业计划时,需要将员工的个人职业目标引入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上,确保两者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实施育人工程,创建学习型组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育人工程受到企业的重点关注,根据员工的知识结构,组织开展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管理业务等方面的培训。创建学习型组织,要求企业高度重视职工的培训工作,为员工继续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建立健全终身学习机制,建立一支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的学习型员工队伍。

四、使用人力资源的战略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通过使用好人力资源,可以进一步强化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随时随地都在使用人力资源。但是,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说,使用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对于企业来说,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合理配置人员,需要事先分析、设计岗位,从战略高度重新认识人力资源。因此,在分析、设计岗位的过程中,需要将岗位与企业战略进行结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最优的岗位设计方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在人员岗位配置方面做到科学性、合理性,进一步实现1+1大于2的效果。

(二)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借助激励机制可以进一步释放员工的潜能,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激励机制作为一项战略性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l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企业的目标,还是员工的个人发展,激励机制的重要性都非常明显。因此,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需要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激励措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首先,工资分配制度,在激励机制中,工资分配制度是最基本的激励措施。企业通过对中高层管理者实施年薪制,其余员工采用绩效、岗效工资制,这两种工资制度都是将员工的绩效与岗位责任、企业效益挂钩,这种工资分配制度在生产性企业应用较为广泛。这种工资分配制度需要以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做基础,进而科学准确地衡量企业的效益和个人绩效,同时根据考核结果,执行工资分配方案。但是,这种分配制度需要做到公平合理,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其次,与绩效挂钩的奖励方式,奖金是企业奖励员工的一种方式,这种奖励是对收入的一种补充,发放奖金需要参考员工的工作绩效,与工资相比,奖金的激励作用更加明显。例如企业制定实施的责任、培训、考核、激励等机制中,如果员工在在科技攻关、设备改造、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成就,那么就根据项目产生的效益对员工进行奖励,进一步激发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从根本上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科研等方面的问题。

最后,树立“以人为本”的激励理念,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传统的物质层次的需求早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开始向往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高度重视知识的创新、共享和扩散,对员工给予关心、照顾,给予员工更多的帮助和培训,对员工进行精神方面的激励。这种以人为本的激励理念,更能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间接地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品牌战略对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促进作用――以苏宁电器为例[N].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2]黄笃学.基于提升市场竞争力视角的现代冶金矿山企业战略管理[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4(03)

篇9

    【关键词】电力;市场营销;竞争;策略

    电力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是企业适应市场环境的需要,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电力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企业长久发展的需要。企业要生存要发展,企业需要有能够引领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电力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的确立是为企业战略的实现提供了思想保证。电力产品的市场是巨大的,竞争也是激烈的。电力社会市场营销观念下的竞争策略也因产品的特殊性也具有特殊性。

    电力社会市场营销的要旨是和谐中竞争,竞争中发展。资源是社会的财富,利用有效的资源创造最大的财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电力生产具有相对的区域垄断性,电力建设要符合国家的能源发展规划,同一地区的电力建设受政策因素、资源条件、区域经济现状等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电力生产的竞争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理性竞争和有序竞争。和谐和发展是电力市场竞争的指导思想。适应这一竞争思想,电力的社会市场营销策略的制订和实施,重点应在于突出电力产品的社会性,以节能减排为竞争点,以技术改良和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可再生和洁净能源的发展为突破口,以企业的社会合作共同营造和谐市场为努力方向,创造竞争优势,求取企业发展。

    电力社会市场营销是一种社会大市场营销,电力生产是一个连接广泛的系统,电力设备生产厂商、设计、施工、发电、输电、变电、售电单位等。电力产品的绿色效用与这些关联单位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社会市场营销应涵盖每一类型的电力关联企业。社会市场营销目标不是某一个企业能够实现的,而需要相互关联的一系列企业都能够树立电力社会市场营销观念,互相配合、共同努力,电力生产的社会效益才会显着提高。

    电力社会市场营销是通过效用竞争赢得市场。社会对于能源形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汽车以汽油为能源,燃气灶以燃气为能源,家用电器以电力为能源。 电力产品具有的清洁性和便捷性使得电力能源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电力社会市场营销的任务之一就是把优势转化为市场。我国供电市场由供电企业在营业区内实行独占垄断经营,这就是完全垄断市场。厂网分开后,电力企业面临的市场就是垄断的竞争市场,又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之间的一种市场类型。

    (1)目前电力市场的管理机制正在进行改变,主要是通过经济、法律、技术的手段来管理,其基本原则是公平竞争、自愿互利。

    (2)电力市场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其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只是输电和配电环节,而发电和售电环节则不具有自然垄断性,因此,在发电和售电领域,都可以开放,引入竞争。

    (3)电力市场具有计划性和协调性。电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电力产、供、销的一体化,即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的同时性,其生产必是连续的过程,这就要求电力市场具有计划性。所以,电力市场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协调。

    (4)在开放、竞争的电力市场中,电力供应商的服务质量是决定成败至关重要的因素。供电企业应该认识到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不仅能改善企业形象,实现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而且还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达到开拓电力市场、促进电力销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国家电网公司多年来坚持抓行风建设,通过开展各种优质服务活动,使行业作风、企业形象均有明显好转。

    (5)自动化,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电力工业逐步地使用了综合自动化设备,办公自动化,客户查询系统,负荷控制系统,客户服务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使电力工业快步地实现现代化。

    电力市场营销需要实现四个转变:

    (1)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电力企业多年来处于垄断地位,工作的重点集中在安全生产和专业技术上,市场营销观念意识淡薄。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电力市场将发生重大变革,电力企业必然要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2)从限制型用电向放开用电转变。用电放开,不是无条件放开,并不是说电可以放开用,是在国家政策范围内有序放开,要求全社会树立节能减排和节约用电的意识,确保电力市场的良性运转。

    (3)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例如,国家电网公司为了全面推进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构建适应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营销管理体系,采取的营销理念是“营销围绕客户转,全局围绕营销转”。建设“一部三中心”,即营销部、客户服务中心、电费管理中心、电能计量中心,建成有效的营销决策、职能管理和业务分离的营销体系。

    (4)从埋怨客观原因向积极迎接市场转变,通过措施,使职工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得到根本转变,进而提高职工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忧患意识和效益意识。

    综上论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市场发展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卖方市场逐步转为买方市场,经营观念也产生了较大转变,这些变化都促进电力企业适应新的经济形式的需要,从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和思想观念入手,在电力市场营销中应坚决摒弃那些过时的和已不适应市场变化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要树立崭新的营销理念,及时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广庆等.电力销售与管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2]王孔良等.用电管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7.

    [3]于尔铿等.电力市场.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篇10

[关键词]价格战 利弊分析 非价格竞争 市场营销

随着市场的演进,企业间竞争的程度日趋激烈,一场场价格战席卷全国,其激烈程度也日趋上升。但随着市场的成长和成熟,价格战已难以发挥往日的威力,这迫使企业重新认识价格战,重新认识竞争,以便采取更积极而有意义的竞争策略。

一、价格竞争的利弊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可以分为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两种方式。价格竞争是指企业运用价格手段,通过价格的提高、维持或降低,以及对竞争者定价或变价的灵活反应等,来与竞争者争夺市场份额的一种竞争方式。长期以来,价格竞争一直深受商品生产者、经营者重视。甚至一谈到竞争,就会想到削价。在一定条件下,价格竞争是必要的。但是,把价格看成决定交易成败的唯一因素,难免会造成价格竞争的泛滥。事实上,单纯依赖价格竞争,有很多弊病:(1)价格竞争是竞争对手易于仿效的一种方式,很容易招致竞争对手以牙还牙的报复,以致两败俱伤,最终不能提高经济效益,在国际贸易中还可能导致反倾销;(2)纯粹以削价为手段来招揽顾客,虽然可以吸引顾客于一时,但一旦恢复正常价格,销售额也将随之大大减少;(3)商品定价太低,从表现上看价格便宜,可吸引顾客,其实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往往迫使产品或服务质量下降,以致失去买主,损害企业声誉;(4)价格竞争往往使资金力量雄厚的大企业能继续生存,而资金短缺、竞争能力脆弱的小企业将蒙受更多不利;(5)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价格越便宜的商品就越有人要,主要是物有所值。因此,价格竞争必须慎重,要综合权衡利弊。

二、非价格竞争将成为市场营销主流

从市场营销环境看,经济、技术各方面的发展,也为非价格竞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经济的发展,消费层次的提高,使得购买者的注意力并不仅仅停留在商品价格上,不再是价格越低的商品越畅销,而是越能满足某种特定市场需要的越好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与消费者能够更有效地从商品自身构造包括质量、功能、商标、包装、服务等上区别竞争商品。

所谓非价格竞争,是指企业运用价格以外的营销手段,使本企业产品与竞争产品相区别,并使之具备差别优势,以推动产品销售的竞争方式。非价格竞争策略主要有:

1.差异化竞争策略

与无序的价格竞争相反,差异化竞争容忍对手的存在,通过提供与竞争产品在造型、花色、性能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的产品,来争取消费者选购的差异,以扩大本企业产品销售。差异化竞争策略并非无中生有,它建立在科学的市场细分基础上,而市场细分又是建立于顾客需求的差异上。推行差异化战略要求企业具备更成熟的营销技巧,有足够的实力影响和调节市场需求。同时,企业应从本行业的特点出发,选取为顾客特别重视的几个特点,加以发挥,使本企业处于别出心裁出奇制胜的地位,从而建立差异化,形成企业别具一格的创新形象,以获取高额利润,创造企业效益。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把质量与别具一格混为一谈,认为质量好就是别具一格;二是差异的实施对成本驱动的影响;三是过分追求差异而忽视整个价格链。这些都会造成企业的重大失误。

2.战略联盟

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公司为了达到某些共同的战略目标而结成的一种网络式联盟,联盟成员各自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在完成共同的战略目标后,这种联盟一般都会解散,其后为了新的战略目标,公司又可能与新的合作者结成新的联盟。战略联盟反映了一种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新型竞争观念,它以一种合作的态度来对待竞争者。通过建立双方的信任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借助对方来加强各自的竞争力,在合作的基础上展开竞争,从而不断提高竞争的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和技术的进步。

3.情感营销策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技术、高价值、高档次不断增加,产品的差别化、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不仅包括质量、价格等理性层面的理解,而且越来越强调以文化知识、个性、品位等为主要内容的情感因素,消费者的情感性消费不断增加。现代营销应适应消费者从“量的需求阶段”和“质的需求”阶段向“情感”需求阶段的转变,从设计、包装、商标、广告、公关、服务、环境等方面进行情感设计,把传统经营活动引入到一个全新的情感营销领域。对于企业家和经营者来说,应有针对性地推出产品或改变销售方式,提供超值服务,使产品散发出来的气氛、情感和趣味与众不同,从而达到促销产品的目的。

4.商业科普竞争策略

商业科普是以高知识含量为特征的服务过程。它通过把商品知识传授给顾客,使顾客产生认同,从而实现以知识创造市场。

企业通过科普活动实现以知识创造市场,是一个贯彻于经营管理活动始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采取各种形式提高营销活动的知识含量,同顾客建立结构性的层次关系。

商业科普的形成,应从商业科普环境、商业科普服务、商业经营科普、商业管理科普、社会公益科普等方面,提高消费者的科技素质。商业科普策略的运用,必将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成功的市场营销有赖于产品、价值、渠道、促销等营销组合因素的综合运用而不应顾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