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3-29 14:46: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职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职业发展

篇1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目标;可行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情都应当有提前规划的意识和自觉,这能够让人少走弯路,朝着目标有条不紊地前行。大学是高等学府,本专业的学习基本上确定了将来职业的方向,然而学业的完成必须与职业发展规划相连接,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环境下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顺利就业或赚足就业的资本。那么,何谓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呢?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是指大学生根据主客观因素对自我进行评估、设定,继而确定适合自己的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此做出行之有效的设想、规划与准备。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背景

职业发展规划其实最早在高中时期已经有了雏形,当选择什么大学、什么专业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对未来职业的设想,但进入高等学府后,专业确定下来,自我认识也日趋明朗,看待问题也渐渐有了深度和广度,这就为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发展规划奠定了基础。同时,因为现实就业的压力和各企业对吸纳的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的高要求,对职业发展的规划成为了解决大学生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这就为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提供了现实土壤。因此,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是非常必要且可行的策略。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意义

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职业发展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机会

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跨过高考这道坎进入高等学府的这一天,人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没有定力或者对自我认识不足、欠缺对未来职业发展有规划的人,就会出现盲从或手足无措的迷茫、失落状态。但如果能够结合主客观因素提前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个切实可行的未来职业发展规划,那么就有了目标性和计划性,奋斗方向便得到了明确,然后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实践,有计划地安排进度和时间,就可以一点点靠近理想,从容不迫地提升成功机会。

2.职业发展规划可以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加强竞争实力

职业发展的规划对于每一个自觉制定它的人来说无疑就是一根鞭策自我的长鞭,成为其前进的动力。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用人单位把学历、工作经验和知识技能等当成考量和录用人才的标准,因而职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实质上就是让学生看清自己,明确该朝着什么方向前进,该如何提高自己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于是,有意识地选课、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参与实践、积累工作经验,加强与他人相处交流的本领,提升个人素质等成为了大学期间积极完善的重要知识架构,为人生目标的实现和自身价值的体现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自己在未来面对白热化的职业竞争增强了实力。

3.职业发展规划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规划要想变成现实,必然要付诸于行动,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份行动就是不断地学习加历练,增长知识和技能,最终毕业后找到机遇,厚积薄发。此外,职业发展规划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外界环境和自身实力的状况予以调整。但“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这些灵活决策的“调整”是扎根在深厚的知识能力基础上的,归根结底还是离不了之前的学习――为就业所做的准备。所以说,职业发展规划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始终学习的好习惯,以致受用终生,终身学习。

三、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基本内容

大学生职业的发展目标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经过招考进入国家或企业各部门,二是自主创业,三是选择暂时避开锋芒,继续深造,增强竞争力的出国深造和考研。围绕此特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规划内容基本包含了长期目标、短期目标、阶段目标几大要素。

四、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实现的途径和步骤

学习、实践、反思、总结是实现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途径,每一步都要走得踏实,才能真正让职业发展规划意义得到彰显,最终实现长远目标。具体说来,可以把这些途径细化成各个步骤:

1.学校加强职业发展教育,提供氛围

许多高校职业发展教育不开展或者流于形式,不分专业,不考虑学生个性,象征性地开几堂讲座或者教育课程,对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和服务欠缺,这种态度自然也会传染给学生,让学生不重视职业发展规划。所以学校务必得先重视起来,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才能督促学生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发展规划。

2.分析主客观因素,量体裁衣

当有了职业发展规划的意识后,在制定规划前一定要分析主客观因素,一方面观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和对人才能力的要求程度,另一方面强调大学生个人对自我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分析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发展空间,继而拟定具有个人特色的、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确定最佳职业发展目标。

3.关注发展动态,完善规划工作

职业发展规划其实是动态的,不拘泥于已经制定好的目标,综合考虑个人知识能力的增长和社会环境对人才的需求可能变动等一系列因素,允许有适当小范围的调整,对职业发展规划加以完善,最后找准真正契合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

篇2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首次就业选择;职业发展

对于首次就业的高职毕业生,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下,不能合理地选择首次就业公司或岗位,将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许多高职毕业生的长辈们或老师也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该如何指导,而且建议先就业再择业,导致盲目就业,对首次就业不重视,使我们的高职毕业生对就业选择很迷茫。

一、职业生涯规划是首次就业选择的依据

职业生涯规划是由我们自己做自己的经纪人,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通过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职业目标,而预先进行生涯系统安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订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进一步详尽估量主、客条件和内外环境优势和限制,在“衡外情、量己力”的情形下,设计出符合自己特点的合理而又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高职生在毕业之前,能结合自身特点确定将来的职业发展规划,将有利于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也可以减少被企业辞掉或个人辞职的机率。

例如:小王在大学就读时,专业是模具设计与制造,在班里成绩名列前茅,毕业后,他充满信心要大干一番。毕业后小王到了一家专业对口的模具制造公司,被分到车间最基层的岗位,他感到自己被大材小用了,刚工作几天就辞职了。辞职后,小王对就业选择感到高就不成,低不想就,对自己的前途非常迷茫。

而高职毕业生小李,专业也是模具设计与制造,在班里学习占中上等,毕业前,他做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个心理预期。毕业后,他到了上海某造船厂做维修工作,也属于最基层的工作。企业规定周六、日实习生不用加班,但他从不休息。一个多月后,小李进入技术管理岗位,使自己的工作岗位得到了升华,自我价值得到了提升。

在上面的两个实例中,小王毕业时,没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准备,没有摆正个人的就业心态与定位;而小李却做好了充分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预期,小李获得了职业的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是围绕我们一生的规划而且是战略规划,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走向成功的路径。在首次就业选择时,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依据,迈好我们职业发展的第一步。

二、正确认识对就业的影响因素,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做好首次就业选择

1.重视首次就业选择,不以公司大小论就业,使实现职业目标路径最短

以所学专业为依据,选择就业公司,但很多高职毕业生受长辈或传统观念的影响都对大型企业心驰神往,非大企业不进。但进大企业的竞争力也是相当大的,虽然大型企业对人才的渴望超过以往,但人员结构配备还是相对稳定,只是提高了对人才的要求。在我们多年来的高职生就业管理工作中,发现能进大企业的毕业生数量非常有限,另据几所学校主管就业的老师介绍说“能进大企业工作的应届毕业生,每年只有那么几个人”,就算是进去了,由于大型企业里大学生比比皆是,而且还讲究“资历”,年轻人不会受到太多的重视,大多数人可能只是在一个岗位上工作好几年,很难有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在首次就业是否选择或等待大型企业,综合个人条件、现实情况及是否适应大型企业的管理等模式要进行慎重考虑,不要失去其它的就业机会。

而另一面的中小型企业已经意识到知识与技术的重要性,求贤若渴,所以进入中小型企业,首先比较容易进,而且中小型企业用人比较灵活,进去之后比较受重视,中小型企业的经理在招聘时,也经常说,“我们不会打压人才,只要你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不管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上,在公司有能力的条件下,我们都会积极采纳。对每一个高职毕业生都会向综合化方向培养”。在这样的企业里,技术力量比较薄弱,要靠你自己多学多问多钻研,在各个方面,都要靠你做技术支撑,综合能力会提高得很快。

再者第一次的就业选择并不代表是终身选择,我们应该好好利用第一次就业的平台,不怕受苦、受累,脚踏实地的从基础岗位做起,在这其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找准自己的社会地位,积累自己真正的工作经验,为今后不断的推销自己,不断的给自己定位,解决自己发展中的迷惑,使得跳槽真正成为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台阶。在掌握了自己的职业特质后,在所在公司没有发展空间的情况时,可以更换就业平台,是在保证个人职业生涯继续向上发展的一次跳跃,这一点在成功的求职过程中是必不可缺的。

有些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容易忽视自己的专业和特长,盲目仰慕那些专业不对口的大型公司,感到这样的工作很体面、很自豪,“看我们的公司是响当当的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高职毕业生感到没有职业发展的方向感并在工作过程中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像迷了路,重新选择。然而在高职毕业生换第二份工作时,用人单位会特别看重毕业生在第一份工作中的经验,如果高职毕业生不能在第一份工作中积累适合自我发展的资历,即使遇到了心仪的工作,也没有把握机会的能力,误人误己。所以,一定要重视首次就业选择。另外,高职毕业生切勿把工作经历当成了工作经验,误认为盲目的多进几家企业多做几份工作,再找工作时就会增加获得认可的资本,能给企业留下工作经验很丰富的印象。实质上,这样不仅不会给企业留下好印象,反而会认为求职者第一工作不安稳,第二只有工作经历而非工作经验,第三没有突出的专业技能,学到的只是表面的不实用的东西。

2.做好首次就业选择,不以薪资高低论就业

一部分高职毕业生就业以薪资多少来论是否选择就业,而不考虑是不是能促进职业发展,只顾短期利益,没有长远打算。有的高职毕业生说,“这家公司除了吃住,剩不下几个钱了”,又有的高职毕业生说,“上班了还得给家要钱,太丢人了”。“谁的起始工资高,谁的福利待遇好”等等,另有一些高职毕业生心仪哪些短期高薪的企业,不论专业是否对口,也不论是否与个人的职业发展相匹配,只是慕着挣钱,攀比心、虚荣心使高职毕业生无法对首次就业选择得正确和合理。

某模具公司的经理对模具专业的毕业生说,“想现在就挣高工资的同学,到那些不分专业、只是简单手工操作的企业中去!想以后挣高工资的同学到我的企业来”。有的钱挣得多,相对少;有的钱挣得少,相对多,这里含概着一个人整体素质提高的问题。

3.首次就业选择“非终身”,不应受地域、工作时间等“其它因素”的影响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首次就业的高职毕业生在选择公司时,应看该公司是否能为自己搭建一个职业发展的平台。满足你就业要求的就业资源不足,首次就业选择“非终身”,所以不能过多地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如:就业城市的大小、离家远近、是否完全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一致、公司的工作时间是否适应、不愿从事一线工作、公司食宿不舒适等等此类原因。

刚上岗的高职毕业生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还处于脱节状态,要使二者溶为一体需要一个过程。当你拥有成熟的综合素质时,不管到哪儿都能以你的能力说话而就职。

在回访毕业生中,我们了解一个模具专业的女同学,她在沧州的黄骅模具城某家中小型公司工作了两年后,已经具有一定的专业工作能力,因想离家近些,回到家乡的人才市场去应聘,当时公司让她开口要薪水,并很爽快的录用她到其公司发展。

还有许多优秀的高职毕业生,在他们的职业发展过程中,通过他们的坚持和努力,已经成长为一线的骨干或部门的经理,他们实现了职业发展的飞跃。他们的成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还有不菲的薪资,这也是他们对家人及社会的回馈,是一个人一生中享用不完的财富。

总之,高职毕业生要重视首次就业选择,不能盲目就业或被短期利益所迷惑,也不要过多受“其它因素”的影响,毕竟就业资源是有限的,而且首次就业“非终身”。应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依据,以职业发展为导向,提高把握机遇的能力,为职业发展的每次飞跃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高校职业指导教师与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培训资料[C].石家庄:河北省大中专院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出版,2009.

[2] 喻昌学.职业素质与修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 王艺荣.求职与创业[M].北京:机械工作出版社,2006.

[4] 张泽玲.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与训练[M].北京:机械工业出社,2004.

篇3

1、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是近些年来针对大学生自主就业过程当中所出现的种种困难而在开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服务于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工作的。因此,对于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门课程来说,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当中获得实践经验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看来,很多高校针对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都开辟了校外的实践场所,让学生参与到就业创业的实践当中,通过实践的检验来帮助学生增长见识、增加能力。

一般而言,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的必修课,一般由学院中的辅导员老师或者承担其他教职的老师兼职教授。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制定和发放的,对于任何地方和任何情况的学生而言,他们所接受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都是比较类似的。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相关教材的体系当中,学生被放置在了一个僵化接受的位置之上,与此同时,学生在接受实习实践的机会的时候,也往往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是当前高校开展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现状。

2、实践教学

这里所谈到的实践教学是区别于课堂课本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实践教学旨在让学生参与到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当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增长自己的专业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工作做准备。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视野下的实践教学,主要支持学生进入到社会里的某个公司或者机构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实践的学习,但是随着当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深度普及,加上很多主客观原因的共同影响,很多大学提供的实践教学机会并不能完全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本身的专业需求相匹配,很多实践教学已经流于形式,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只是进入到某些工厂,被当做廉价劳动力来进行简单枯燥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在这个过程当中得到专业的实践和技能的学习,更没有得到个人能力的更多增长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教学发展的现状

1、实践形式相对单一

随着高等教育的持续普及,加上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的高度统一,当今社会上具有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任务的学校变得越来越多,因此其所需要的实践机会也就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社会上所能提供的大规模的正式的就业实践机会还是相对较少,还有相当一部分职业和工作是未毕业的大学生所不能够承担的,因此很多学校为了应付国家的相关要求,为了应付学生的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课程的相关渴望,学校往往会与简单加工制造业的企业达成协议,将学生输送到这些企业当中从事简单枯燥的体力劳动,一方面能为企业创造出廉价的劳动力,更重要的是,学校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会因此获利。

这种实践形式高度单一的情况在很多地方都频频出现,究其原因,是主客观两方面共同影响之下产生的结果。社会不能为学校提供大量的有效的岗位,学校也无法自己创造适应学生社会实践的岗位,双重作用之下,就产生了当前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形式相对单一的情况,这种实践的单一,不仅不能为学生的能力增长创造机会,同时还有可能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危害。此外,学生大学4年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如果让学生花费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在工厂里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对于学生的时间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浪费。

2、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不高

观察发现,当前大学生参与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安排的实践教学的兴趣并不是很高,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以往的求学生涯当中仅仅需要在课堂中学习就能完成他们本身的任务,而在于社会实践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他们本身对参加实践这件事情的认同度就不高,加上学校给学生安排的实践机会往往是在工厂中从事体力劳动,学生对从事体力劳动的兴趣更加不高,两种原因共同作用之下,学生就从主观上并不愿意参加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安排的实践教学。

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不高,会导致学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没有效果,学生不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收获到应有的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即使有些学校安排学生从事比较有意义的实践工作,学生也会因为坊间积累的差口碑,而对这种实践工作的正义性存疑。而学生一旦怀疑学校,认为学校有问题,就会让学校在整个的实践教学工作的安排过程中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不能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产生更多更复杂的师生矛盾。

3、相关理论发展不够健全

上面提到,尽管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在全国所有的高校几乎都在铺开,但是由于各个地方高校都没有一个属于自己学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相关教材,没有一个成型的理论标准,因此在进行相关实践教学的时候,学生和老师都共同发现,现有的理论并不能够完全知道各个学校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多的问题无法解决。

理论发展不健全,同时也会影响实践教学课程的长远发展。理论作为实践的先导,与实践之间是互相交流、互为表里的,只有实践的进展为理论提供重要参考,理论的发展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引,双方互利共赢,才能够促进一项事业不断发展前进。在大学里从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往往是辅导员老师或者从事其他教职的兼职老师,这些老师拥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在面对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的时候,也往往会产生思想和行动上的懒惰现象,教师们会懒于思考如何提升这门课程的理论基础,一是由于其与自己的本职工作毫无关系,更重要的是,在国家已经对这门课程的相关课程标准作出了明确规范的前提之下,针对这门课程的理论完善并不能给本学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带来改变。

三、改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的对策

1、想方设法丰富实践形式

由于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教学的实践形式相对单一,以及在单一的实践形式当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使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对高校的就业实践工作都抱有质疑的态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的相关部门应该想方设法丰富实践形式,根据学校本身的特点和学生本身的现实情况,来安排学生从事不同的就业实践。

在以往学校无法找到适合学生的比较高级的实践工作,是因为学校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打开思路,事实上,当今社会上有很多公司是需要一些实习生的,只不过他们的招聘是独立的,并且单个单位的用人数量比较少,同时用人单位也常常并不与学校的就业实践工作产生联系,例如宝洁公司每年都需要暑期和寒假的实习生来从事公司内部的运营等方面的助理和实习工作,根据统计,类似于这样的实践工作的缺口,其总量还是比较大的,学生如果能够参与到这些就业实践工作当中来,也就能够避免进入工厂当中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情况。

所以,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老师不能畏惧工作的繁杂性,应该想方设法与更多的相关公司和企业建立联系,在学生进行就业实践的时候,与这些企业保持良好的关系,在了解企业需求的同时,向企业推荐一批学生进入到公司当中,从事实习的工作参与公司的运营,将学生化整为零,对口安排到不同的公司进行就业实践。

2、设置奖励条件,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当前学生并不愿意参加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教学是不争的事实,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学校应该设置奖励条件,为学生的就业实践工作设置一个可供参考的考核标准,那些在就业实践当中表现良好的学生,假如能够获得学校的特殊奖励,将会为学生的就业实践工作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奖励条件的设置上,应该坚持客观、公正、可操作这3个原则,让学生能够信任已设定的考核标准,督促学生更加努力的在实践岗位上更加努力的工作和充实自己,达到预期的效果。

3、完善相关的理论和规范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各个高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负责老师,应该自觉肩负起丰富相关理论的重要职责,因为当前我国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材虽然是普适性的,但是每一个学校乃至于每一个院系都有不同的现实情况,针对各自不同的现实情况进行不同的理论完善和规范的制定,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获得能力上的增长阅历上的提升,这是每一个老师说应该自觉肩负的责任,不应该因为此项工作不能给自己带来现实的利益而就放弃不做。从学校而言,应该给相关的老师以固定的支持与鼓励,敦促老师在这个方面进行相关的理论和规范的完善,让老师不做无用功,给老师以肯定。

篇4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就业;课程建设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充分体现素质教育观的课程,是以职业发展指导为基础的全方位的指导课程,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选择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选择相关专业与课程,安排与职业发展方向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和完善大学生的职业素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课程建设现状

(一)我国职业指导的现状与发展

在我国,职业指导及其教育还是一个令人陌生的新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学校教育与就业之间、学生学习与职业选择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而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打破了传统的统包统分的就业格局,唤起了学生参与职业选择和社会生活的主体意识,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知识教育和指导,不少学生在个人择业与岗位择人的互动过程中无所适从,职业定向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二)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不规范

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仅仅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不够,就业指导工作应当从低年级抓起,甚至大学生一进校就要开始,因此就业指导必须拓展为职业发展指导,求职择业只应该是其中的一部分。问题是以什么样的教育载体把这些内容传播给学生呢?专题讲座、课堂教学是人们首先想到的方式与途径。以课程设置为例,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2005年暑假教育部曾经组织了10个有代表性的高校在内蒙古呼鲁贝尔进行过一次研讨,结果大抵有三派意见。

一是清华大学模式,主张开发课程模块,模块中包括若干门短、平、快的课程,课程就象一种工业产品,针对不同情况的大学生提供不同的产品,缺什么补什么。如有的学生反映面试中不会沟通就把他们组织起来上《沟通训练》,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全面认识,就针对他们开设《自我探索》,有的学生想出国深造就给他们提供《留学指南》。整个模块包括6-9门课,基本上按照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来设立课程,属于问题式教学,每门课程记1个学分。

二是复旦大学模式,主张开设一门课程,各年级学生均可以选修,课程名称为《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2个学分32个学时。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包含人职匹配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决策理论等等;自我探索,包括认识自我的维度与方法、自我探索的重要性、职业倾向探索等内容;职业社会认知,了解社会、认识工作等;生涯决策,包括决策的类型分析、理性决策的有效方法和步骤、生涯决策阻力分析等;大学生涯发展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大学生涯规划的主要原则和步骤、大学生涯发展规划的制订、大学生涯发展规划的实施与评价;职业素养与职业发展,雇主对职业素养的要求、大学学习与职业发展;素质拓展训练,人际沟通团体训练、决策能力团体训练、团队合作能力训练;就业形势与政策,包括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与政策的发展、就业形势分析、就业动态详解与趋势分析、用人单位分析;如何进入职场,包含毕业生择业的程序及准备、毕业生择业途径和方法、就业以外的流向以及办理程序、就业规则和毕业生的权益和义务等等;就业中的心态管理。

三是武汉理工大学模式,主张开设两门课,分别叫《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大学生求职技巧》,前者针对大一学生,记2个学分32个学时,后者针对大三下学期、大四上学期的学生,1个学分16个学时。条件成熟时再针对研究生开设《职业生涯管理与开发》。

关于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实施方式,不同学校的意见也很不一致。大部分学校主张开设选修课,极少数学校主张开设必修课,绝大部分学校主张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进行,如成立相关的学生社团、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比赛、邀请职业规划专家、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或成功校友作专题讲座、在见习实习中传播职业发展观念,等等。

(三)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现状

1.课程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教师专业能力不强

就业指导教育的成员应该从多个层面加强对就业问题的研究和具备相应的工作素质,如对心理咨询的研究,能够快速了解学生的基本特点和兴趣所在以及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能够掌握良好的咨询技巧并提供心理咨询和信息传递;如对人力资源的研究,及时向学生介绍社会人力资源配置情况,传授求职技巧,提供政策指导。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两课”教师、院(系)总支书记、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和少数专家、学者组成,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显然,就业指导教育的师资队伍的水平还满足不了就业指导的需要。

2.课程定位不准,重视程度不一

目前,尽管大多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还没有像国外高校那样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进课程、进学分、进教学计划还只是少数高校。调查表明,多数高校只在毕业班中开设选修课,有的甚至安排为讲座,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变成了事实上的“应试指导”,也即是“应付面试”的指导。少数开为必修课的,也只在毕业前一年进行。不少学校甚至是在双选会召开过后才搞“马后炮”应急。即使纳入教学计划的高校在教学时数上也呈现出参差不齐。部分高校还只是将就业指导课狭义地理解为就是为毕业生介绍就业形势、政策,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就业方法,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间牵线搭桥而已。对设置就业指导课的意义认识不足,重视度程度不够,从而很少将之提升到规范化、系统化地进行课程建设的高度。

3.教材内容老化,理论脱离实际

目前各高校在就业指导教材的选择上呈现出“八仙过海”的状态,有的采用部编教材,有的采用省编教材,也有的根本没有教材。有针对性地自编教材的高校很少。重点院校、普通高校甚至高职院校共用一本教材的现象也时有所见。在大纲制定、教学计划实施等方面缺少严谨、科学的态度,随意性较大。特别是教学内容上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十分严重。

4.教学形式单一,实际效果不佳

目前已开设就业指导课的高校,在教学形式上大多还停留在灌输式课堂教学的模式。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往往是一个或几个任课老师所包揽。从而形成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中普遍存在的“三多”和“三少”:支招多,解惑少;信息多,观念少;择业多,敬业少。有不少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均是合班授课,学生人数在100人以上的众多,这样给教学形式设置了很过障碍,由于人数众多,就很难开展分组讨论、现场模拟、成果分享等教学模式。从而导致就业指导效果不佳。

5.师资队伍紧缺,专业化程度低

一方面,近几年各高校毕业生人数呈激增态势,但就业专职人员并没有随之而增加,到目前为止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专职教师还没有达到教育部提出的不低于毕业生500:1的要求配足,从而使就业指导教师长期处于忙于事务工作之中。

另一方面,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从1999年我国开始推

行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但目前各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中具有职业指导咨询师资格的还很少。从而难以保证就业指导课的实际效果。

6.课程体系不全,全程指导弱化

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还只停留在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上,从学生刚进校门就应开始的分阶段有重点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到就业指导课为主,就业讲座为辅,以及把就业指导与职业教育、专业教育、“两课”、专业课教学、职业测评等相结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和指导的课程体系尚未形成,对大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弱化,呈现出就业指导明显滞后。

7.学生较多,缺少个性化指导

面临人生的多重选择,初涉人世的毕业生们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和心理不适,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需要的是一种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状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个别咨询辅导而非集体号脉会诊。长久以来由于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和职业心理辅导的严重缺位,导致大学生在人生选择的最重要阶段稀里糊涂、跟着感觉走。

二、目前课程存在的不足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部分内地高校大胆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逐渐探索出一些适宜我国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理论、观念与方法,如提出加强职业道德与职业思想教育、开展全员全程指导、建立发展生涯辅导模式、设置就业指导课程等,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但是,调查发现,在实践中,职业发展教育还存在几个不足:

一是缺乏系统性。就业指导只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只局限在就业这一个环节,而对非毕业生、对就业之外的环节包括学业、职业和事业的协调发展问题,则缺乏指导与帮助。

二是缺乏协调性。将学校和专业的就业情况作为衡量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就业指导如何反过来促进学校和专业的发展,做得还很不够;注重将大学生推向社会,对大学生如何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服务社会、获得成功缺乏指导,没有将学生个人的发展与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和谐协调起来。

三是缺乏科学性。现实中的职业发展教育缺少科学理论指导,很多人凭借过去做毕业生分配工作、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业信息收集与工作甚至行政工作的经验开展职业指导。另外,我国政府至今没有出台权威的定期更新的职业词典,社会上究竟有哪些职业,这些职业如何分类,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科学系统的解决。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不足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是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评价自我,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提高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然而,从一些学校的实施情况来看,却存在着认识和方法上的“误区”。

1.教学安排上存在功利性导向

有的高校通常在毕业班集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想一朝之际解决所有问题。这种“快餐式”安排忽略了大学生的职业预备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等到临近毕业才开始进行就业指导,学生面对社会已非常明确提供的就业机会,只能根据现有的条件在少数几种职业中做出选择,往往无所适从。

2.教学内容以择业技巧为主

课程开设过于重视择业技巧的指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满足于教会学生如何获得信息、掌握面试要领,学会自我推销等。这些技巧对学生择业是必须的,但没有触及学生职业设计和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3.课程定位不准确

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往往靠行政推动,多数未列入教学计划,教材陈旧,缺少高素质就业指导师资的问题十分突出。就业指导的学科属性不明确,教学随意性大,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4.授课时间不合理

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被作为选修课对待,上课时间往往安排在周末或者是周一至周五的晚上,这些时间是学生的课余休息时间,很多学生在这些时段上课极不情愿。因此不重视该课程、逃学、厌学、请假等现象不断出现,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益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4).

[2]张柏清.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11).

[3]赵北平,雷五明.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篇5

近年来,我国酒店业发展速度极快,在规模和结构上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截止2009年末,全国共有星级饭店14237家,相比2000年增幅为236.14%,其中四、五星级酒店2490家,占酒店总数比例由2000年的7.78%上升到17.49%。数量巨大的各类酒店,为社会提供了数目庞大的就业岗位,随着星级酒店数量的迅速增加,对高素质员工的需求也更加迫切,高职酒店专业毕业生成为酒店合理的人才储备。实际上,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和酒店行业都建立了对口培养体系,但其培养的产品——专业学生却仍然无法很好的满足企业需求。许多进入酒店工作的大学生对酒店的工作特点和要求缺乏了解,或者在技能上有所欠缺,在职业发展上不尽人意。由于行业特点,酒店的工作要求涉及内容繁杂。在与多家星级酒店沟通后,可以根据员工的发展阶段将其细分为行业基本要求、晋升要求和深度发展要求三类。

一、行业发展要求

(一)行业基本要求

行业基本要求偏向于员工对工作的态度和实际的业务能力,是作为一名酒店普通员工所必备的条件。具体表现在:

1、踏实的工作态度

这里的工作态度,既包括长时间从事同一工作的耐性,也包括面对各种浮华是能否坚持自己的信念。一方面,大学生可选择机会较多。因此在工作中容易表现出比较浮躁的心态,或者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出现跳槽。对于酒店而言,这意味着人力成本的极大浪费,没有酒店愿意浪费资源去培养一名随时可能失去的员工。另一方面,酒店业是服务业,在整体社会仍有模糊的服务业“低人一等”的意识时,大学生能否坚持自己信念稳定工作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2、良好职业道德

酒店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比其他行业更为重视。酒店是一个人员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一方面,由于和形形的人打交道,员工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况和不如意的情况。相对于顺境中的工作态度,酒店更看重员工在逆境中的工作表现。另一方面,酒店员工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一些重要信息和贵重的财物,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能坚持职业操守是判断一个员工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

3、熟练地操作技能

酒店希望每一位从业大学生都能够在某个工作领域中表现出较强的操作能力。尽管操作技能是大学生的弱项,但酒店不会因为员工是大学生就降低工作标准。大学生在进入酒店后,酒店方会安排很多的培训来提高其技能。对于操作技能强的大学生,酒店会予以充分的肯定。当然,如果大学生在进入酒店工作时就能熟练掌握一门技能,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得到酒店的认可。

(二)晋升要求

专业大学生是酒店进行基层管理人才提拔的重要考虑。但在酒店进行提拔时,大学学历不是唯一的标准,更有以下的要求。

1、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从象牙塔中走出的大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参差不齐。沟通协调能力良好的大学生得到提拔的机会远超过一般一般员工。作为酒店中低层管理人员的主管或领班等,其要求除了能够以熟练的操作技能作为员工学习对象之外,就是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大学生在进入酒店后,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不愿与酒店员工沟通,尤其是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不善于与人沟通或者出于自身的矜持,在酒店中很容易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只有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大学生才具备成为基层管理者的基本条件。

2、持续的积极工作态度

积极的工作态度,就是要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主动去考虑、完成一些对酒店有益的项目。简单的说,就是要学会思考并能付诸行动。这项能力应该是大学生员工和普通员工的一项重要区别,也是大学生价值的重要体现。在主动积极参与酒店工作时,应注意持续性。有些大学生在提出意见未被采纳后,表现出极大的失望,进而产生沮丧和推出心理。作为一名员工,大学生必须明白,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并非每一项有益的建议酒店都能马上实施。但如果能持续的为酒店考虑并提出建议,将会被赋予更高的认可。

3、熟练地口语交流能力

当前,高职专业大学生的主要就业对象已转向了高星级酒店。高星酒店的客源构成中外国宾客比例较高。因此,员工的语言水平对其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影响。酒店判断员工语言水平的标准并非是是否过了四级或是六级,而是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具备良好的口语能力的员工会被酒店认为是具备较高培养价值的员工。即使大学生刚进入酒店时语言交流能力有限,但大多数高星级酒店对员工都有英语培训,通过良好的语言环境锻炼其水平也能很快得到提高。

4、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

对于酒店管理者而言,某一领域内的专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酒店业是一个涉及了多个领域的综合行业,例如餐饮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审美能力、客源国情况、地域文化等,对这些知识的了解程度决定了作为一名酒店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大学生作为高学历群体,酒店方在这方面有着更高的期望。

(三)深度发展要求

深度发展要求是大学生在成为基层管理者后,希望能继续发展时应具备的要求,这些要求往往难以确认,但仍有一些可以事先准备的方面。

1、良好的个人履历

酒店业对于员工的个人履历非常看重,尤其是那些曾经在顶级酒店(例如喜来登、威斯汀、香格里拉等)有过良好工作经历的员工。对于大学生而言,如果希望能在酒店行业取得较大的发展,在就业时就应该选择这类酒店作为首选对象。品牌酒店履历虽然能为后期发展提供帮助,在对员工的初期待遇上,往往并不比其他的酒店强,而其要求却高了许多。因此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大学生往往会觉得付出大于回报。

2、持续学习能力

许多大学生在进入酒店工作之后,由于工作压力大,往往失去了持续学习的动力。近年来,我国酒店业发展迅猛,其知识体系更新速度也极快,从管理理念到经营思路基本上每三四年就会有较大的改变。大学生如果不保持一种随时学习的状态中,就会很快的落后于行业的发展。

二、大学生酒店就业应做好的各种准备

(一)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做好的准备

1、在校期间尽量加大理论知识的积淀

酒店业涉及的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其知识体系都显得颇为有趣。但正因为酒店工作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显得异常浩繁。虽然其知识体系并不复杂,但门类繁多,许多同学在深入学习之后,往往对这样大的知识量产生畏惧心理。学习的动力一方面来源于兴趣,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能力甚至个人的发展直接挂钩,以增强学习的动力。

篇6

>> 就业视野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探讨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探索 对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改革探索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实践探索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 浅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 试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探索 普通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探析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实践的几点体会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问题与对策刍议 浅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体系的改革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实践与研究 体验式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课教学探究 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探析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宋宗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中国成人教育,2012(12)51-53.

[3] 陈静.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5)15-17.

[4] 邱飞.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问题解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2)117-118.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规划

近年来,本科生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就目前大的就业环境来讲,形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职业规划”的长期缺位。现在的社会是不断在发展进步的,竞争日益激烈迫使用人单位不断提升用人标准,虽然社会所提供的舞台是十分宽广,但是本科生如果没有做好职业规划也会在漫无目的的求职中被淘汰或者在行业发展中成绩平平。因此,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本科生应该懂得职业生涯规划与自我管理的知识。现就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浅谈如下。

1 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对其认识不足

当前,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真正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为数不多。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非常了解的仅为1.8%,基本了解的为27.93%,略知一二的为51.35%,完全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却是有18.9%[1]。学校没有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了解职业规划信息和相关知识,加上大学生自己也从不去想职业规划。因此,有一部分大学生对职业规划根本不了解,甚至极少数大学生根本没有听说“职业规划”这个说法。对职业规划有所了解的,却不知道从何下手。想规划,但不会规划,使这部分大学生对职业规划无以适从。缺乏对行业、职位详细信息的了解等,体验不到真实的职业环境,做出的职业规划在文字上显得理想化,具体行动计划上又脱离实际,忽视目标的坚定性和实施的灵活度。

2 高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职业规划教育流于形式

有些高校即使给大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也不注重结合专业,不注重结合大学生个性特点,为了省时方便只考虑面向整体学生而进行泛泛的职业规划指导。这是造成目前部分大学生职业规划流于形式的倾向比较严重的原因之一。高校领导往往将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人才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大学生职业规划

工作没有足够的支持和帮助,指导职业规划的专业队伍缺乏,只是偶尔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课程或讲座,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规划教育,没能提供完善的职业规划服务。

3 职业规划与大学学业是不相关的是大学生职业规划观念的误区

职业与职业规划这个在国外从娃娃就开始了解培养的常识,我们却是在大学毕业的前夕才去考虑、关注和学习。很多大学生都会误以为大学是大学,尤其是大一,大二是不用考虑就业/职业问题的,考虑就业/职业的理所当然的时间为大四、大五。认为职业规划与大学学业是不相关的。职业规划就是功利地为找工作做准备。

4 学校对学生职业规划缺乏动态指导

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应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帮助大学生规划职业,为每位学生建立一份生理特点、兴趣、职业能力倾向,个人特征及家庭背景的个人资料档案,并以此进行动态辅导。大学生职业规划是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工作。而实际情况是不少高校只是在学生进入大学四年级后才进行职业规划的指导,把职业规划指导当成了大学生就业前的冲刺工作。

5 职业规划的理想色彩较浓,没有科学、实践的认识,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估

大部分大学生对职业规划认识模糊,缺乏对其专业和将要从事的职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基本了解,简单地把职业规划等同于职业目标和学习计划,缺少理性思考与规划,这反映了大学生在职业规划问题上存在着感觉和认知之间的矛盾,表明大学生们对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还没有真正的认识,缺少实际的实施,这必将影响到他们自我评估错位,不能准确审视自己。自我评估是职业规划过程中的一个起始环节,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估是科学进行职业规划的前提,它对职业环境分析,职业目标确立,生涯策略,生涯评估等环节及其连续过程的进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目前,很多大学生在自我评估方面是比较片面的,不现实的,不清楚自己是否真正了解自己,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什么,自己的技能专长是什么,自身的优势弱点有哪些,机遇和挑战有哪些等等。只有一个客观,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才能知己之长,知己之短,知己所能,知己之所不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部分大学生不能找到理想的职业,不是没有社会需求,而跟学生自我认识较为缺乏,未能从全面的角度对自我进行客观、准确地评价,有着很大的关系。

6 择业观多元化,择业意向不稳定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时代的变迁给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带来了深刻影响[3]。随着经济的多元化,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多元化格局已形成。但是由于他们对职业价值观的认知处于不稳定和发展的时期,择业观矛盾、并与现实冲突,择业意向模糊善变,表现出各种不适应:或过分看重经济效益任意选择或放弃,或片面看待大城市,不肯屈就,或单以考研来逃避就业压力;不少学生在择业时不知如何决策,跟着感觉走,朝三暮四,择业随意和多变,也让用人单位感到担忧。

总之,职业规划是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如果可以在大学阶段最好最充分地为以后的职业发展而准备,那就可以相应地加快个人的职业发展历程,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职业,就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职业生涯的有利发展也会促进个人生涯的发展[4]。也可以说,在大学阶段规划职业就是为个人人生负责的表现。

参 考 文 献

[1] 孙明.天津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需求分析.中国轻工教育,2008,(4):9496.

[2] 许旷宇.医学生职业规划现状与对策探析.川北医学院学报,2009,(3):310.

篇8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教学工作

[作者简介]李纪宾(1966-),男,河南开封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河南开封4750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2-0096-04

在国外,职业发展教育已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相对来说,我国职业发展教育起步较晚,而且发展极不平衡,在课程内容、教学环节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创新,亟须走出一条符合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发展规律的本土化教育教学道路。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的教学困境

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自身生涯发展意识、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经过多年的实践,很多高校已逐步构建起基本的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教学体系。但由于课程建设起步较晚、实践教学经验不足等原因,致使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在教学方面仍面临诸多困境。

一是缺乏有力的专业理论支撑,课程教学停留在表面。职业发展教育属于多学科交叉的领域,融合了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没有绝对对口的学科作为依托,在当下崇尚“学术渊源”的教育生态圈里,给人一种“非正规军”的印象。师资队伍也多由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就业管理部门教师等非“科班”出身的教学人员兼任。他们虽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但是对于职业发展教育这一新领域的教学往往只能依靠自身经验或者课本进行教学。一方面,他们对于自身经验是否适合于每一位学生,没有把握;另一方面,他们对教科书中所阐述的理论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在授课过程中对经典理论的掌控也力不从心,只能照搬书本,无法提炼出理论的精华所在,因此,课程教学只能停留在表面。

二是教学素材来源单一。大部分任课教师的工作经历局限在高校,难以帮助学生对其他就业单位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虽然大部分任课教师都能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但鉴于自身职业的客观原因,往往无法深入企业去全面了解就业情况。而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本身又和现实就业环境有着天然的联系,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程,不能完全以学生期末卷面成绩的好坏来判断课程教学的效果。因此,这种根本性矛盾导致教师的课程教学素材来源比较单一,即从教科书和网络或其他途径获得的“碎片化”经验。至于现实情况是否如教科书中所说,教师也无从考证。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易形成一种“学生对课程内容心存疑惑,任课教师自己也模棱两可”的尴尬局面。

三是教学内容脱离市场需求。就业市场对不同类型的人才有着不同的要求,而每个任课教师很难自己去探索或求证这些不同的要求,于是只能照搬教科书上的“大道理”讲给学生听,学生自然觉得难以把握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产生一种“大道理我都懂,就是不知道怎么做”的无力感。那么,这一矛盾是否无法解决呢?当然不是。政府和高校可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来获取就业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并将其反馈给任课教师,供他们教学时使用。事实上,从2014年起,政府教育部门和高校每年都会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这就是对就业市场需求和毕业生现状最直接、最及时的反馈。从反馈的数据中,任课教师可以提取最真实的教学数据,并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加以对照,从而保留符合现实的教学内容,摈弃过时的教学素材。

二、以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为导向创新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的价值意蕴

1.充分利用反馈成果,渗透教学过程。毕业生是高校与社会之间联系的纽带,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否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无疑具有极大的价值。早在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需求预测和制度,完善就业状况的反馈机制”,并要求从2014年起,高校要编制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经过几年的探索,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内容体系得到逐步建立,主要包括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相关分析、主要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等方面。

毕业生的就業意向、择业观动向,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以及毕业生的薪酬水平等信息都可以通过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实现动态监控。目前,高校通过自行调查、政府统计、第三方介入调研等形式逐渐将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的构建推向成熟。然而,将这些数据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不是就业反馈的最终目的,更关键的是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否则将造成时间、人力、物力的浪费。高校应从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数据中最大程度地提取有关人才培养的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反馈到教育教学中。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致力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发展意识,以及具备适应职业世界种种挑战的能力。通过科学合理地比对毕业生的表现与企业用人制度、评价标准之间的契合度,找出教育教学中的偏差,从而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因此,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对就业状况反馈成果有着最直接的应用诉求,应最大程度地发挥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的价值。

2.大数据的及时性为课程创新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这门课程不是让学生交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或填写一张规范的简历就可以了,而是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学生之所以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的实用性和现实性存疑,是因为教科书中的求职经验或技巧不可能一成不变或解决一切求职问题,并且他们对任课教师的经验也持有一种不信任感。因此,从课程教学的角度,要充实课程内容就必须从实际出发,研究现实情况中优秀职场新人的案例,寻找那些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引入案例,吸引学生进入特定事件的场景。学生在课下充分思考,在课上集体讨论,对案例中的具体问题认真分析、切实感受,从而在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同时,反过来又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实现补充和升华。另外,劳动力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随时在变,这些变化不能依靠教师的凭空想象,而应该利用大数据表现出来的状况来研判。

三、基于反馈机制的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的教学创新策略

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应根据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的特点和优势,结合翻转教学和案例教学的内涵,进行开发和创新。

1.提炼可应用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的内容和素材。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以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为书面载体予以呈现,主要模块包括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相关分析、主要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五个方面。这些模块有些是客观数据统计,有些是主观对象调查。数据本身没有意义,找出数据背后反映的问题才是核心。首先,根据对“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的分析,如就业率、毕业生规模结构、就业流向,我们可以比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差异、不同签约形式的占比、升学率、创业或出国情况等。这些真真切切的数据能有效地反映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学生的就业意愿,比单纯的理论政策讲解更直观,更具说服力。其次,从“相关分析”和“主要特点”中,我们可以获取的信息包括就业政策、就业服务、就业市场状况、创新创业状况、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就业满意度、专业相关度、薪酬水平等。这些更深层次的分析呈现在课堂中,为学生全面深入了解劳动力市场状况、职业世界的变化无常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窗口,更有利于他们认识自己的专业,以及对未来职业有一个更现实、更合理的预估和期待。再次,从“发展趋势”中,我们可以预测就业率的大致走向,对就业形势进行研判。最后,从“对教育教学的反馈”中,我们可以优化专业设置,同时也能获取劳动力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2.充分利用翻转课堂,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基本流程如下:课前,教师布置下节课内容,由学生自行学习网络资源或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课堂上,教师组织课堂内容小组讨论、现场答疑、完成学习任务,实现知识的内化。这种把“学”与“教”进行翻转的教学模式,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动力的同时,使教师的教学和指导更加有了针对性。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旨在激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自觉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笔者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及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的应用,在借鉴国内翻转课堂实际应用案例后,提出了职业发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如99页图所示)。

课前,实现知识的传播过程。教师结合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设计教学模块,包括兴趣探索、性格探索、职业探索、行业发展趋势、求职方法、面试技巧等内容;通过QQ、百度云盘等上传或发送学习资料或测评工具给学生;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后填写《课前学习自测表》,明确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知识的理解,以便在课堂上讨论。课中,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根据《课前学习自测表》提出问题;在组内开展讨论,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于讨论后未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问题解决后,小组內部进行总结,所有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所有小组派出代表对课程内容进行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并总结,强调课程重点,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课后,实现知识的应用。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职业生涯活动中,接受“实战”检验,在学习、实践中不断调整自身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总之,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教学素材,积极探索网络资源,了解就业形势、就业市场状况,实现知识的传播、内化和应用。

3.对任课教师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目前,很多任课教师之所以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教学感到力不从心,一是鉴于非“科班”出身,专业理论知识相对缺乏,急需进行系统学习;二是无法及时获得有关就业市场的信息,教学素材有限。因此,高校的职业发展教研室,一方面,要系统组织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如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培训,并定期组织内部学习讨论,从而提高任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要帮助任课教师及时掌握当下的就业市场状况。目前,很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引入了第三方专业调研机构的参与,对大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例如,研究毕业生所学专业与所从事职业的相关度状况,学生性格、兴趣、价值观、能力与所从事职业的关系,以及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表现与求职成功的关系等。通过这些研究,帮助教师科学指导学生进行生涯发展规划和求职择业。从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中可以获得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反馈及建议,为调整课程内容提供可靠的依据。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具有代表性,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加以考量和甄选。

总之,构建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是一项涉及面广泛、意义重大的工作。大数据时代,应充分利用数据反映出来的深层次问题来指导实际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余明,曾璇,李国章.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29). 

[2]李胜利.回应社会关切 深化供给侧改革 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J].河南教育:高教,2016(5). 

[3]陈子超,蒋家傅.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12). 

[4]赵呈领,徐晶晶,刘清堂.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12). 

篇9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271-02

一、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现状

自2009年被确认为高校必修课程以来,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目前国内高校都基本上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因为它在中国是一门新兴课程,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教学模式可以借鉴,因此该课程的教学还处于摸索和探讨的阶段,现阶段课程的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褚必海对江苏省16所普通高等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作了调查分析,教学模式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上,照本宣读、解读概念等单向理论讲解。教学内容上集中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政策法规、求职技巧等方面[1]。

2.胡媛媛,袁忠霞对江苏、河南两省近60所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和近千名学生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57.1%的高校已经实行了全程职业指导[2]。

3.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对北京地区的14 所高校调查显示只有21.4%的学校是面向全校学生授课(有的只是对大三授课,有的只是对大四授课、有的是对大一至大四授课)[3]。

二、当前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担任该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曾对我校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500名学生和该课程的授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同时收集其他作者对其他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的调查情况,主要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方面反馈的问题:一是我校有51.3% 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是流于形式,对大学生求职就业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没有起到排忧解惑的作用,有35%的学生反映教学方法单一,没有达到师生互动、理论与实践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马洪亮、王静对上海政法学院45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仅有14.8%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能满足学生的需要,70%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在职业发展的需要[4]。三是郑纯联合广东省内12 所综合类院校,通过“大学生就业在线”问卷方式,对 5 000 名大学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指导系列课程意见反馈调查,有超过55%的学生认为目前就业指导系列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知识量的不足:(1)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如何正确探索自我,自我决策);(2)职场实际岗位胜任力培养;(3)实践教学环节[5]。

2.高校教师反馈的问题:课程教学定位上存在边缘化倾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虽然已被列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但在学分设置、课程安排、考核方式和教学管理上,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导致学生在认识上出现偏差,教师授课求简求快,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培养。

3.用人单位的反馈的问题:就业指导系列课程应该弱化对“应对技巧”类的内容传授,需要加强对学生五个方面素质的训练:一是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二是组织管理协调能力,三是工作的主动性和团队合作能力,四是道德品质和实干精神,五是调研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笔者经过近几年的教学研究和探讨,认为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课程设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进。

(一)教学模式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了一样。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关于此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景性教学”。

(二)教学方法

在抛锚式教学模式框架下,应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教学方法是:

1.情景教学法:是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情景,让学生充当各种角色,通过预先设定的角色和故事,让学生完成各类训练,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管理理念、服务意识、吃苦耐劳意识以及职业角色,具体模拟的地点可以在课堂上、校园内、就业实践基地。比如在面试技巧的教学内容讲解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教学法让学生体验面试的程序和方法、文明礼仪、语言表达、应变技巧及心理承受力等,并修正他们在模拟面试过程中的一些不良行为,让学生掌握面试技能和技巧的目的。

篇10

关键词: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课程教学

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性质虽然不同,但指导思想与教育目标却是一致的。本文在探析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影响的基础上,对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的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索。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分析

1.1《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产物,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一门充分体现素质教育观的课程。[1]是一门理论与经验相结合,重视实证性研究的课程。[2]教育部办公厅[2007]7号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现阶段作为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人与就业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产生的背景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西方国家开始并发展,上世纪20年代传入我国,90年代《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一门新课程在各高校日益发展并逐步完善起来。教育部办公厅[2007]7号文又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与评估做了明确要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学科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就。

1.3《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部办公厅[2007]7号文已明确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三个层面的目标:“态度层面:通过本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清晰地认识自己、职业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职业分类知识及创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并提高各种通用技能,如沟通、问题解决、自我管理、人际交往技能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力求实现既定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是教学内容空泛刻板。目前高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存有大而空、偏理论、脱离学生实际的现象,学生未真正体会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没有深入参与其中。

其次是教学形式单一死板。受不同因素影响,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目前仍是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所主要运用的教学形式,未能采用以丰富学生直接经验、促进学生行为改变为目的的教学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其知识运用能力的锻炼。

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的影响

组织文化的知识对我们将要制定的教育和生涯决策的类型有很重要的影响。除了探索职业和工作描述,就业决策肯定受到我们对组织文化知觉的影响。[3]校园文化活动有效开展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有重要意义。

2.1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指个人为了实现生涯目标而对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社会资源等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对自身客观认识和评价的行为过程。[4]未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之前大多数学生缺乏对自己性格、兴趣、技能、理想和价值观等的认知。课程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自我认知,学生会尽可能清晰、准确、丰富地思考自身,系统地对自己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真实自我。

2.2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校园文化活动多种多样,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满足学生不同的自我诉求。学生将学到得理论知识运用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其职业素养。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不仅需要专注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应注重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实践教学既是课程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现实的需要。

2.3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觉行为

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培养能力的实践平台,学生多参与活动能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深入理解所学理论观点、消除理论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进而验证教学阐述的观点。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所学的理想化内容逐步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觉行为。

三、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策略

3.1支持学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培养职业素养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虽然性质不同,但其指导思想与教育目标却是一致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要减少理论性教学内容的比例,训练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多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能动性。

2.以专业为核心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把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发展和职业技能拓展结合起来,指导学生了解本专业发展前景及对应的职业发展状况,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体验方式获得职业技能、职业素质。

3.转变传统校园文化活动理念,使学生活动的开展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教学相配合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就业实践平台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教学的开展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去消化、巩固课堂教学中已掌握的就业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从事就业活动所需的就业知识、就业技能,增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执行能力,促进就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相结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质量、校园文化活动的效果都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鸿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9):111

[2]陆志荣,邓云晓.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学的发展构想[J].理论纵横中国成人教育.2009(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