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4-02 02:0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社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社会发展

篇1

关键词:规划;调控;编制程序;规划评估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发展规划”从“计划”中独立出来,突出了发展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独特地位,进一步强化了发展规划对计划、政策、政府工作的导向作用,对完善发展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规划期限不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可分为短期、中期、长期规划,其中4~5年的中期规划最为重要。本文围绕“十一五”规划纲要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注重从比较研究中总结进一步完善我国规划的对策。

一、中外规划的功能

规划功能是政府职能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延伸和具体体现。从规划史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可分为指令性、指导性等类型。指令性计(规)划是以行政命令来调控所有的经济活动,起到经济运行中枢的作用。指导性计(规)划的功能较弱,主要是担当信息、协调、调控职能。信息功能是指规划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政府调控意向等信息。协调功能是指规划编制过程中,协调不同群体利益,形成可代表不同群体利益的规划方案;还包括为达到规划目标,采取协调一致的措施。调控功能是指通过规划所确定的政策措施对经济社会主体进行约束和引导,促使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方向符合规划目标和发展战略。调控功能一度被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是由于一些采用规划方式调控经济的国家初期都获得了较快增长,如1951~1979年法国GDP年均增长率为4.9%,日本则在5%以上,超过了原联邦德国(4.7%)、美国(3.6%)和英国(2.6%)。但20世纪80年代后,法、日、韩等国经济情况并没有好于其他国家,政府和学术界逐渐意识到规划的功能是熨平经济周期,而不是单项的刺激经济增长。

规划的调控功能是规划功能体系的核心,也是关系到规划存废的关键。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国家的指令性计划调控功能强,转型国家的指导性计划调控功能相对弱;发达国家规划调控作用较强,而发展中国家调控作用较弱。

规划的调控功能取决于战略目标与政策措施的有效组织方式。我国一直在探索加强规划的调控功能,但成效不大。除规划本身的问题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经济体制不完善和行政体制改革不到位。这集中体现在政府与市场间界线不清晰、财税体制改革不彻底、政绩考核体系不完善等方面。如,政府与市场间界线不清晰使规划内容选择不科学,许多本应由市场实现的内容,却被政府强加干预,目标因此落空。再比如,尽管各级政府在改革绩效考核方面有较大进步,尤其是2006年7月6日中央有关部门下发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GDP等经济指标为核心的干部考核机制,许多部门追求眼前利益,“领导指挥规划”、“项目引导规划”的现象较普遍,产业结构升级、地区协调发展、保护资源环境等战略性内容统统让位于经济增长。

要实现好、完善好我国规划调控功能,一方面需要继续完善五年规划,包括进一步优化规划内容设置、目标明确和切实可行、配套政策和措施有力、编制程序进一步科学化。另一方面,也需要坚定不移的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只有理顺经济运行体制、行政管理体制,规划才有可能真正具备调控功能,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手段。

二、中外规划的内容

各国规划内容具有较为一致的演变趋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一直是规划的核心内容。但各国规划内容的差异也比较明显。第一,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不同。20世纪50、60年代,各国普遍以经济增长为规划目标,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以推动经济迅速增长作为规划的基本目标;20世纪70、80年代,发达国家规划开始转而强调增加就业、消除贫困和公平分配,重视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规划的目标和理念不仅包括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收入分配公平、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包括文化的多样性和政治参与等社会、文化和政治目标。我国经过长期的探索,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规划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对规划内容进行调整。第二,规划的内容涵盖领域不同。发达国家的规划一般集中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领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特点较为突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往往涵盖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外交等各领域,“总体”规划特征明显,但重点又放在经济建设领域,社会领域尤其是公共服务领域的内容偏少。第三,规划内容的组织方式不同。规划目标是否可行、政策措施是否有效、目标与政策措施的组合方式是决定规划成败的关键。较为成功的规划一般都是由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有机组合而成。如,韩国的新五年计划纲要(1993~1997)对于“100天、半年、各年”的目标都有清晰的界定,这些目标辅以对应的政策措施,组织严密。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和对策措施不够明确,五年规划中的目标多没有具体分解,各年度实现的目标不清楚,而年度计划又较少关注五年规划的目标;而且我国规划采取了“目标、战略+配套措施”的模式,每个领域内都有相应政策措施,这带来了各类政策如何相互协调和配合的问题;政策措施较为宽泛,许多政策往往只是指出方向,缺乏具体的路径设计,实践中难以遵照执行;一些支撑政策如投资政策等,与目标间的关系论证不充分,各种政策不一定能完全满足规划目标的需要。

我国发展规划内容应“有进有退”,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在政府可调控的领域内进行内容选择,减少经济等领域的内容,增加公共服务领域内容的比重,增加相应的对策措施。规划内容应实现“虚实结合”,即一方面将总体规划作为阐述和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遵照发展战略确定规划目标,体现规划的战略导向性。另一方面,还应包含具体工程项目和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与具体工程项目性质相似,政策措施也是规划的“实体内容”,各项政策是保证规划和内容实现的基本手段。因此,规划内容与政策的组合优劣是关系规划成败的关键因素。应逐步推广“规划目标+配套政策”的规划模式,保证各规划目标都有相应的配套政策;配套政策采取总体框架和近期具体政策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政策对规划内容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三、中外规划的编制程序大多数国家编制规划的程序都包括五个步骤,即前期研究、规划草案、全面协调、正式方案和公布实施。核心环节是前期研究和协调。其中,协调环节是中外规划编制程序中差别较大的部分。协调是不同利益主体对规划方案进行讨论、修改、完善来达成共识,促使规划方案更贴近实际、减少执行阻力的基本手段。因此,协调的范围和深度是决定规划成败的关键。发达国家规划都重视协调,协调的时间要历时3年,而规划方案编制仅需几个月;韩国规划从开始编制到正式公布,整个过程一般需要两年时间。其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协调;日本一个中长期规划的制定,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审议和决定过程。

从协调对象看。发达国家规划是与所涉及到的主要利益群体进行协调,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各专业部门、地方政府、各类企业、民众等进行协调,尤其是与企业、民众间的协调更为重要。协调工作较好的法国、日本、韩国都侧重于企业、民众的协调。如,法国负责规划协调的现代化委员会(后改称为计划工作委员会)由产业组织的代表、政府有关官员、政府指定的专家及工会组织的代表组成。其中,前两部分人员占60%~70%。我国总体规划主要与专业部门、地方政府协调,侧重与不同专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尤其是与财政、土地、建设等部门的协调。但与企业和民众的协调还不够。到目前为止,国家规划的初步方案对企业和民众都是保密的,只有规划批准公布后,广大企业、民众才能了解规划方案。编制“十一五”规划期间,民众、企业还只能通过发展改革委网站专栏反映意见和建议,或采取邮寄信件、电子邮件方式反映意见看法,还不能直接对规划方案提出意见。目前,我国正致力于推进企业和民众“知情权”的建设。

从协调内容看。规划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目标选择(在众多可能的目标中选择最优目标或为大多数群体所接受的目标)、目标与政策手段的配合、讨论和修改总体方针和政策建议:最后,形成规划草案报告。协调是为了确保国家规划目标的实现,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地区或企业的积极性,实现国家目标与企业经营活动的协调一致。我国规划协调主要是不同政府部门、各地方对主要发展指标的可行性进行重点论证,对主要措施、重点项目和资金配套关系等进行讨论修改,这与国外规划大体相同。但协调本身追求的是与大多数群体达成一致,由于我国规划缺少与企业、民众的协调。所以,实质上协调内容较国外少。

从规划协调的机构看。许多国家设有专门机构负责规划协调工作,以提高规划协调力度,韩国的经济企划院是组织规划协调的主要机构,从第五个计划开始,在计划草案报送内阁批准前,必须广泛征集有关方面对计划目标和政策的意见。我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是具体负责中长期规划编制事务的机构。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我国应建立专门负责规划协调的组织机构,以委员会的形式搭建规划的协调平台。加强规划与企业、居民的协调,在进一步加大与专业部门、地方协调力度的同时,逐步加强与企业、民众的协调,尤其是对战略性产业的企业代表、不同阶层的民众代表进行协调。

四、中外规划的评估

较为完善的评估体系包括监测和评估两部分。监测是对规划实施的全程记录,评估可分为定期评估和不定期评估。定期评估包括年度评估、中期评估、最终评估(后评价);不定期评估主要是指应急评估。各类评估的差异很大,年度评估的重点是评价规划实施的环境和进程,中期评估的重点是规划实施环境、实施进程、修改建议和对新一轮规划的建议。应急性评估的重点是重大突发事件对规划的影响,最终评估的重点是规划实施效果评价和对新一轮规划的建议。

目前,我国规划评估体系还不健全,年度评估、中期评估、应急性评估长期没有开展。2003年,我国第一次开展五年计划中期评估,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提交了“十五计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但该报告总体上是描述式的,没有对因素进行深度分析来解释所观察到的趋势。

不同类型的规划评估重点差别很大,评估方法因此各不相同。指令性规划的基本目标是实现投资、财政、信贷等的“三大平衡”,主要围绕经济增长速度、投资总量等指标来安排具体项目,对其评估的重点是主要指标实现程度和指标之间的平衡趋势,方法主要是对指标进行定量对比。指导性规划目标的重点在于阐述和落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及相应对策措施,对这类规划的评估也集中到落实发展战略的主要领域,主要是评价各领域的发展是否符合规划的方向,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评估方法也由单纯的定量比较研究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转变,包括利用定量指标判断基本指标的实现程度,依靠专家定性判断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与规划战略的吻合程度,利用问卷调查评价规划对企业和民众的影响等。

我国“十一五”规划是指导性规划,而且具有一些新特点: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较为全面的体现。评估的重点是这一理念的贯彻落实情况,可通过个人、企业等微观主体在规划前后的切身感受对比,辅助以必要的统计数据进行评估。二是产业、区域、社会、政治、文化建设等领域“虚实结合”。评估应兼顾战略方向和具体工程的进度。三是发展指标性质不同。评估应注意到不同类型的指标。应着重从“指标、战略、满意度”三方面对“十一五”规划进行评估。“指标”主要是评估发展指标的实现程度和重大工程项目的进度。“战略”是评价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的发展是否遵循规划的战略意图。“满意度”则主要调查企业、个人、政府部门对规划实施的满意程度。

“指标”的评估主要可采用数值对比方法,难点在于约束性指标的评估。约束性指标包括可均分性指标和不可均分性指标,即有的指标可基本平均分到各年,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等,这些指标均分后通过数据对比直接测度。许多指标包括全国总人口、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受自然规律影响,工作成效难以逐年体现。为此,一方面,应注重科学合理确定指标年度目标。另一方面,对指标完成情况的测度应放到较长周期考察。还有部分不可均分性指标如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程度,国家已对每年实现的目标进行了确定,可对照实现程度进行评估。一些重大工程中也存在类似情况,如,科技创新工程等探索性、试验性、风险大等项目进程往往具有时间不对称性,存在“先慢后快”、“先快后慢”等情况,对其评估应使用不可均分性指标进行处理。

篇2

(一)坚持科学规划。实施“扩张镇驻地建设中心,发展临城综合经济和程东工业经济两大区域,搞好市区东外环路及延伸线、省道海线、市路柴线三条道路两侧规划开发,发展机械加工、房地产开发、农副产品加工、种养特色农业和山林开发及旅游五大产业,重视发展临城物流产业、繁荣城乡商贸业”的经济发展思路,不断调整优化一产,做大做强二产,积极发展三产,用重点项目建设拉动重点区域发展,用重点区域发展完善发展框架,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挥临城优势。按照城市建设统一规划,积极进行拆迁清偿和旧村改造,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房地产开发特色产业,先后规划建设了坊苑社区、金运小区、紫景花园、东苑社区、福来美景、文汇花园小区等居民住宅区,开发面积达到70多万平方米,已有8000多户、22000多名居民入住,加快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三)注重工业立镇。积极实施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带动战略,临城综合经济发展区域、程东工业发展区域与镇驻地建设遥相呼应,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现拥有各类工商企业350余家,初步形成了机械加工、电子产品、仪器仪表、有机玻璃、档案装具、塑料制品、纸制品及印刷、木器加工、皮革和草艺品、建材化工等为主、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工业生产体系,同时注重临城商贸物流业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四)稳固农业产业。因地制宜规划开发,2万亩水果、1.7万亩经济林、1.5万亩大姜、1万亩植种、5千亩瓜菜基地和12处养殖小区等“六大高效农业特色产业生产基地”不断巩固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由”牌大姜、“天赐宝”牌苹果等农产品名誉中外,以肉食鸡为主的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是“省级牧业强镇”。特别是积极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天赐宝物产有限公司、利食品有限公司、六和饲料集团分公司、太丰种业有限公司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起到巨大的龙头带动作用,形成了“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镇“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党的十七大、十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坚定信心、乘势而上、攻坚突破、积极作为”的工作基调,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压奋进,凝心聚力,干事创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总揽全局,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深化企业改革,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注重科技进步,提高开放层次,立足本镇实际,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经济运行质量,全面实施“科教兴镇,农业稳镇,工业立镇,商贸活镇,改革开放强镇”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坚持原则

1.坚持突出发展主题。不断强化发展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挖掘国民经济增长潜力,以发达地区和周边镇区为榜样和对手,在影响全市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上求得突破。

2.坚持改革开放。努力推进各项改革,增强企业生机和活力。在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方面大做文章,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外向度,促进其尽快与国际经济接轨。

3.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效益为中心,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在加强基础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培植主导产业方面实现重点突破。

4.坚持实施“科教兴程”战略。把眼光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到人才资源的培养上,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切实把经济发展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5.坚持经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围绕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环境污染控制、生活质量改善等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问题实施一批重点项目。

6.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扬民主,反腐倡廉,打击犯罪,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巩固社会安定。

(三)目标展望

要以打造城东新区为目标,通过五年时间的努力,全力打造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社会和谐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的新。

1.经济更加繁荣。积极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搞好科学规划,建立以大企业为引领、产业相对聚集的专业化特色园区,推进品牌建设工程,进一步提升企业影响力和竞争力。争取到2016年,镇级财政收入比翻一番达到1.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12.8%(可比),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4亿元、11亿元和10亿元,年均增长14.2%、12.9%和13.4%,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到16:44:40,全镇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2.群众更加富裕。以城带乡、以企带民致富效果明显提高,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土地资源优势得到更好发挥,农业增收、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更多家庭拥有自己的产业,家庭存款明显增加,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人民生活在全面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部分村庄向富裕阶段迈进。到2016年,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万元,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90%的家庭拥有汽车或摩托车。

3.城乡更加文明。夯实文化根基,讲究明礼诚信,叫响“诚信”品牌。倡树文明新风,广大群众在家庭中尊老爱幼、善待亲人,在岗上敬业爱岗、尽职尽责,在社会上团结互助、遵纪守法,全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

4.社会更加和谐。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治安循序有较大改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村环境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创新社会管理,民主化、制度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社会矛盾和违法犯罪案件减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三、镇重点企业情况

1.东一粉末冶金制造有限公司。该项目位于市镇蒋家村东、海路以南,项目投资人蒋志亮先生,在大庆市有大庆市德汇汽车配件经销有限公司和大庆市中德汽车经贸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在车辆及车辆配件、纺机配件经营方面拥有广阔的销售市场及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建立车辆配件生产基地,筹资在市镇新建“东一粉末冶金制造有限公司”。项目投资人根据国内车辆、纺机配件市场的需求及原企业已拥有的销售渠道,在市镇蒋家村村东征用土地76亩,投资9600万元,新建厂房3.37万平方米,设计四个车间,主要生产车辆、纺机零配件,年产量3000吨,全部供给原有客户。项目风险小,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项目总投资1.2亿元,资金全部由投资人蒋志亮筹集。现该项目已完成投入1300万元,完成了项目立项、环评、土地等各项审批手续和开工前期的准备工作。拟于2008年3月正式开工,2009年12月建成投产;其中2008年投入3000万元,完成厂房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装备生产车间两个,再于5300万元,按规划完成生产性、生活性等各项建设任务,项目全部竣工。项目全部竣工投产后,年产车辆、纺机零配件3000吨,预计年销售收入6250万元,年利税1600万元。

2.省福利泡花碱有限公司。该项目由福利泡花碱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位于村南、海路北侧。项目占地136亩,开工建设,总投资1.5亿元,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共建设安装4条生产流水线,年生产固体泡花碱20万吨。2010年完成销售收入2.6亿元,2011年销售收入预计超过3亿元,产品产量达到22万吨左右。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增强规模,福利泡花碱有限公司对该项目进行投资扩建,占地40亩,总投资4600万元,新建12000平方米标准厂房一座,新上固体泡花碱生产线一条。于2011年1月开工建设,计划于2011年12月完成车间建设和设备安装。项目投产后年可增加固体泡花碱产量10万吨,增加销售收入1亿元,实现利税320万元。

3.利食品有限公司。利食品有限公司,位于镇政府驻地村南,是中日合资企业。该项目始建于2000年,注册资金50万美元,占地10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现有员工80人,资产总额950万元。公司主要生产辣椒粉,产品全部销往日本。2011年,年产辣椒粉650吨,实现销售收入2400万元、利税201万元,创汇379万美元。2010年,该公司提供土地,引进日本美水株式会社,独资兴建“美水()净水器设备有限公司”项目,于2010年3月启动一期工程建设,2011年6月开始营业。这是日本美水株式会社在中国设立的首家净水器设备生产厂,其产品经卫生部质量认证,目前已先后在上海和设立区域总(2011年9月在市大华商场北、北路928号设立总)。该项目主要生产多种型号的高档净水器,具有非常广泛的市场前景。

篇3

*区在大讨论活动中,围绕“发展痛点在哪里?突破路径怎谋划?”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在认真查找存在差距和问题的情况下,提出了解放思想、科学谋划*经济社会发展路径。

纵横对比,深入思考找准问题。一是发展动力不足。特别是投资不足,*7年和*8年上半年分别完成投84.2亿元和4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6%、54.3%。虽然增长较快,但绝对值仅居区县第14位和第13位;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大、增长不快,还没有真正扮演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角色;民间创业不够。*7年,全区工业中规模以下产值仅占12.95%,民营企业仅有2612户,个体工商户仅有23756户。二是民生改善不够。*仍属市级贫困区,尚有贫困村55个、贫困人口7.13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市比分别低1813元、10元;就业压力大。特别是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就医就学条件有限。全区教育、卫生系统移民搬迁和建设欠债达4亿多元,每千人仅拥有病床数2.64张、卫生技术人员3.93人,村(社区)卫生室技术力量缺乏。三是发展环境欠优。在硬环境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境内铁路仅一条且运力饱和,高速公路在*断头。电力缺口、天然气缺口等要素资源供应紧张。在软环境上,行政效率不高;条块分割过重,少数部门大局意识不强。四是各种矛盾交织。旧城改造、新城建设、铁路和高速公路等交通建设涉及大量征地及房屋拆迁,极易引发矛盾;国企改革任务重;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移民安稳压力大。五是队伍建设滞后。干部队伍年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区委管理的处级实职干部中,研究生3人、仅占0.32%,35岁以下的47人、仅占5.01%;精神状态不佳。少数干部缺乏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有的考虑个人进退得失多,思考研究工作少,有的学风不浓玩风盛,艰苦奋斗精神退化;少数干部不能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管死的办法多、促活的办法少;有的干部作风华而不实,热衷于搞花架子等等。

全面剖析,认清差距查找根源。一是思想观念方面。宗旨意识不强、改革创新意识不强、依法执政意识不强、求真务实意识不强。二是发展思路方面。存在着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社会发展,重视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重视经济增长、忽视节能减排,重视城市发展、忽视农村发展等倾向。三是锐意改革方面。在改革上,少数干部不愿改革、不会改革、不敢改革;在开放上,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走对外开放之路的认识不清;在引进投资强度大、带动能力强、产业链条长的项目上下功夫不够;对承接重庆主城“退二进三”、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思考不多、研究不够。四是领导方式方面。受历史因素影响,少数领导干部仍习惯于以前的思维方式,抓宏观指挥的多、抓微观指导的少,抓工作研究的多、抓具体落实的少,抓安排部署的多、抓督促检查的少。

解放思想,科学谋划发展路径。一是坚持开放为先。把扩大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动力和党委政府工作的“一号工程”,以产业发展为根本,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发展平台为基础,以“十大工程”为抓手,以开展20项“走出去、请进来”招商引资活动为切入点,努力打造重庆对外开放的门户前沿。围绕确定的“311”项目建设工作布局,狠抓项目建设不动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引资方式,在部门、乡镇街道中选拔优秀干部充实专业招商队伍,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增设招商机构。进一步加快李渡、白涛、龙桥工业园区建设,把三大园区建成我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积极策划和推进国家项目,力争在PX项目、库区产业发展等方面有所突破。筹备召开区委三届三次全委会议,出台贯彻《市委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的意见,全面落实市委三届三次全会精神。二是坚持改革为重。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成年初确定的国企改革任务。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将46个行政单元减少为26个,还将做好区级机构改革的相关工作。整治发展环境,全面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加强区级职能部门发展环境综合考评工作,改每年考评为每季度考评,在媒体上通报考评结果,对最后五名实行问责制。三是坚持产业为根。紧紧围绕项目建设主题,把产业作为促进*发展的根本。工业上,加快推进李渡、白涛、龙桥三大工业园区建设,努力培育化工、食品、医药、建材、装备制造、电子电器、化纤纺等七大产业集群,力争任期内实现工业总产值800亿元。农业上,进一步完善榨菜、畜牧、桑麻、蔬菜四大特色产业和中药材等后续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农民增收,在延伸产业链、做大市场空间、提高附加值等方面下功夫;鼓励引导城市资源和工商资本下乡,助推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九大森林工程,重点抓好金科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1.5万亩苗圃基地建设;积极筹建土地流转平台,加快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步伐。第三产业上,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加快旧城房屋拆迁改造,建成*商圈;积极实施城市“西进”战略,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李渡新区;启动乡镇和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力争全区城乡建设有一个新面貌。四是坚持民生为本。积极争取后三峡时期移民项目和资金,为移民“安稳致富”创造条件。做好就业状况调查,采取不同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切实加强稳定工作,搞好“干部大下访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坚持每周一、三、五区领导接待日制度,每名区领导每月参与接待一天、包案解决一件案件,确保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继续推进“平安*”建设,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五是坚持实干为要。继续实行三大工业园区建设和十大专项工作四大班子领导牵头负责制,确保每项工作有领导负责、有人抓,形成抓项目、促发展的合力和氛围。深入开展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活动,坚持凭实绩选拔干部,做到在实干中培养干部,形成激励干事创业的用人导向;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源头治理工作,倡导干净干事,以良好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篇4

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取得良好开端,2000年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8。6%和9。2%,增长明显加快,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3942亿元,增长14。4%,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一阶段开发的特点是:政府投资为主导,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成都、重庆、西安等中心城市得到较快发展。

中西部开发第二阶段的思路并不清楚。外部环境是什么?开发机制是什么?以计划经济为主导还是市场经济为主导?达到什么目标?

遵循22年改革开放的路径,以全球化,市场化为基本机制,主张把80年代开发深圳的模式应用到西部,中央政府给予大量优惠政策,是完全必要的,对落后地区实施优惠政策也不违背“非歧视原则”。

为推进西部开发将增加投入,实行的优惠政策集中在税收、土地、资源、人才等方面。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西部地区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等企业,企业所得税实行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扩大外商在银行、商业零售企业、外贸企业投资的试点范围;简化外商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对到西部去的旅游者、投资者提供入出境便利。预计国家还会有更多的优惠政策,比如把政府投资变为贴息以吸引更多的民间投资进行开发,承包资源给外资,鼓励人才去中西部工作等等。

但上述思路不足以解决中西部开发的基础问题。以全球化,市场化的优惠政策体系,是基于民间投资为主体,外向型经济,以外部需求为目标,以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企业要在中西部和沿海地区之间进行自主选择,这是投资机会成本的概念。很显然,最大量的国内外民间资本,仍旧会投入沿海地区,因为中西部的自然,交通,社会,文化条件,和人民收入所联系的国内市场,都不具备产生投资高收益的条件。

1999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布结构有所改善,东部地区在吸收外资总量中所占比重略有下降。东部地区全年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3953家,合同外资金额350.65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54.34亿美元,在全国吸收外资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为82.47%、85.06%和87.88%。中部地区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100家,合同外资金额41.18亿美元,在全国吸收外资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为12.41%和9.99%,所占比重增长了0.11个和1.54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7.47亿美元,所占比重与上年基本持平。西部地区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65家,合同外资金额20.4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8亿美元,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量的比重依次为5.11%、4.95%和2.82%;所占比重与上年相比,合同外资金额增长0.34个百分点。

截至1999年底,在全国累计批准设立企业数、合同外资金额、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东部地区所占比重为82.13%、88.13%和87.84%;中部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12.86%、8%和8.94%;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5.01%、3.87%和3.22%。其中,中西部地区在全国累计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所占比重分别比截止1997年底所占比重提高+0.36个和+0.11个百分点。全国吸收外资最多的5个省市是:广东、江苏、福建、上海和山东,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合同外资金额、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量的55.85%、63.35%和64.25%;全国吸收外资最少的5个省区是:、青海、宁夏、新疆和甘肃,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合同外资金额、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量的0.89%、0.41%和0.38%。

很明显,如果没有国家资本和优惠政策的有效带动,外资和国内民间资本的主体,仍旧会流入沿海地区。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占全国面积的71。3%,占全国人口的1/4,GDP仅占全国18%。至少到2010年,中西部和沿海地区的差距仍旧会继续拉大,各项优惠政策充其量,只能够延缓差距拉开的速度而已。

盲目模仿沿海地区开发的理论根据之一就是“沿海地区饱和论”。

以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论”来分析东西部关系,似乎东部的投资很快就会饱和,加以优惠政策,民间资本自然被吸引到中西部来。这是严重的理论误导。

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根本不同,就是劳动力不能跨国界自由流动,发达国家的资本才会流到发展中国家来。在一国范围之内,即使有户口限制,劳动力基本自由流动,中西部近乎无限的劳动力,会自发流入沿海地区,沿海地区的资本却不会自发流到中西部落后地区。即使深圳地皮饱和了,外商投资企业也只会到东莞,一个东莞市就可以容纳台湾大部分电子企业。大连为了发展城市第三产业,以高税收把工业企业挤出去,但也只是挤到辽宁省的“中西部”而已。或许北方严重缺水时,重工业会向西南搬迁,这不是市场规律所支配的,而是自然环境突然恶化和资源枯竭造成的。

即使是北京,上海,广州,仍旧有容纳投资的巨大空间,如地铁建设刚刚开始。上海现有轨道交通总里程为65公里,拟建地铁11条,长384公里,轻轨线路10条,长约186公里,每年平均要建设15-20公里,需要投入资金100亿元,总体需要3000多亿元。“十五”期间,中国城市交通投资将达8000亿元,至少有2000亿元将用于建地铁。北京办奥运会,8年投资数千亿,何时饱和?

我的分析,与大多数“市场经济导向”,“制度改革”万能的理论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中西部开发落后于东部,是由于市场化改革不够,即自由度不够;我承认制度不自由阻碍了资本由东向西流动,主要是东部综合投资环境较好,在制度和人才,思想上比西部开放。但是从现资学,要素流动角度分析,则得出相反的结论:恰恰是由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自由度增加,特别是劳动力自由流动,才拉大了东西部差距。如果继续经济主义自由路线,比如取消城市户口,中西部劳动力会进一步流入东部地区,差距还会继续拉大。

加入WTO的作用,与市场经济的思路是一致的,大部分外资将投入东部沿海地区。

(二)中西部开发的基本内容

第一,以调水和移民为中心的国土整治。

中西部开发可以分为西北和西南。西北的关键是调水和开发资源。调水成功以后,可以优惠政策引导移民:将国有荒地进行规划以后,组织大批农民,以家族为单位进行开发。开发出来的耕地和城镇的使用权,100年不变,承包给开发者。西南的关键是以政府为后盾,以大公司为主体,以国际贸易为先导,移民随后跟进,向东南亚地区发展,四川和重庆的经济入海口在印度洋,而不是3600公里以外的上海。

国家将突出重点,力争用5---10年时间使西部大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确定把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特色经济和科技教育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领域,建设好一批对西部开发全局具有关键作用的重点工程。同时选择现有经济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较为密集,沿交通干线和城市枢纽的一些地区,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黄金水道、西南出海通道,促进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长江上游经济带、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的形成,在这些交通干线上重点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极具挑战性,建成后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三条线路,东线投资需要1500亿人民币;中线涉及大规模移民30万人。中线和东线主体工程的输水线路长达2600多公里,工程投资约2000亿元(不包括其他费用,如设备、土地等),涉及7个省市、数亿人口。西线调水如果成功,将长江水源调入黄河,经水渠通向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将沙漠变成绿洲,可容纳2亿人口。

沿着调水沿线,建立移民点。将扶贫改为移民。组织贫困农民全家边挖河,边移动。国家提供生活和生产资料。完成一定工作量以后,即在新城镇获得土地使用权和住宅。

以调水和移民为主要内容的国土整治,也是中西部开发的主要内容。这是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根本竞争。20年以后的中国,究竟是依靠自己农民的劳动积累,进行愚公移山式的国土整治,造地引水;还是进口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土地和水(进口粮食的含义就是进口土地,石油和水)?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10亿人生存的根本问题。

解决西部缺水的另一条新的思路,认为北方干旱的原因是由于水库太多,延缓了水流速度,造成水量不足,应该从下游疏通运河与历史上的江河湖泊,将汛期的长江水调入黄河淮河,灌满以前的湖泊,以恢复气候。这条思路非常重要。

第二,农业,生态和环保。

我国需要用50年的时间才能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基本解决风沙和水土流失,投入几万亿的资金。

1.大力加强草原建设和草地保护。治理和建设草地2.2亿亩。牧草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草地生态环境预警体系和草地自然保护区建设。落实草地承包经营。遏制西部地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

2.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新疆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广西和云南甘蔗、内蒙古和新疆甜菜生产基地,西南地区热带、亚热带水果和西北地区苹果、葡萄等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四川、云南、甘肃河西走廊和青海、新疆等地的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云南、甘肃、内蒙古、陕西和等地的花卉生产基地,重庆、宁夏、甘肃、新疆和青海等地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云南、贵州优质烟叶生产基地七大特色农产品。

3.稳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西部地区现有耕地5。7亿亩,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有6600万亩,要有计划地做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

4.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

5.加快发展畜牧业及畜产品加工业。

6.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地区现有15度以下的耕地3。69亿亩,其中有灌溉条件的2。1亿亩,只要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完全可以保障口粮自给。

第三,提高中西部农民的收入。

我国农村消费水平比城镇落后10年。农村彩电普及率只有10%。同时彩电生产能力闲置一半,农民收入低下造成国内市场萎缩,而主要是中西部产粮区农村的落后。

我国有着9亿消费群体的农村市场,其潜力之大可想而知。家用电器为例,全国2。38亿个户农民家庭,家用电器拥有量达到1998年城市的普及水平,则需要1。68亿台彩电、1。8亿台电冰箱、1。7亿台洗衣机。我国农村居民实现1000亿元的最终消费,将对国民经济产生2356亿元的消费需求,从而扩大工业部门的中间投入1253亿元,农业部门620亿元,第三产业478亿元。1999年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社会38.7%,提高到“七五”50%水平,就意味着增加3500多亿的消费品零售额,整个国民经济新增8000亿消费需求。如农村人口消费水平达到城里人水平,全年消费可达到53867亿元,现存积压产品还不够用。

空说提高农民收入是没有意义的。有效的办法之一是降低基础设施价格,由于这部分价格对于富人来说微不足道,所以相对收益者总是大多数居民,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政府都以财政无偿投资于公共设施的原因,国家对于农业的支持,包括兴修水利和交通设施,低价提供电力亦非常重要。北京上海等城市是0。5元左右,在高收入的深圳为1--2元,全国大中城市电价平价为0。78元,但县城的电价竟然比城市高出45%,关键是下面变电站层层加价,必须全面清理。如果农村电价调低10%,彩电的购买量将大约增加342万台,相当于1999年总销售量的10%;洗衣机的购买量将增加约565万台,相当于1999年总销售量的50%;电冰箱的购买量将增加约214万台,相当于1999年总销售量的20%。如果调低50%,低于城市,那么将有效启动农民的需求。

第四,加速农村城镇化

1995年我国人均GNP620美元,城镇化水平30%。在人均GNP500--730美元之间的11个国家,城市化平均水平为42。5%。按照购买力平价,我国人均GNP为2920美元。同年人均GNP在2000---3800美元之间的19个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为50。8%,我国城镇化的水平分别低于同等人均收入水平国家平均水平约12和21个百分点。

我国城镇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1952年滞后5。1个百分点,1978年滞后26。4个百分点,1998年滞后11。8个百分点。这正是我国经济发展潜力所在,也是中西部开发的重要内容。

城镇化的主要方法是现有城镇的扩大。我国有城市667个,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37个,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512个,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216个,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363个,19000个建制镇。城市数量的增加,主要是行政区划的变动结果。现有城市的54%是“县改市”设立的,建制镇的83%是“乡改镇”设立的。市镇人口增幅大大低于城镇增幅。城市数量增加2倍,建制镇增加7倍多,城镇化水平仅提高了不到13个百分点。行政区划变动带来的市镇人口增加在市镇人口中占较大比例。20年我国城镇净增人口2亿,其中,市镇人口自然增长0。5亿,农转非人口累计约0。6---0。7亿,行政区划变动使市镇人口增加0。8亿,在城镇化水平的增量中占40%;中小城市平均规模趋于缩小。20年来,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人口增加88%,50万人以下的中小城市人口增加2。2倍,其平均规模只有17。8万人。因此,可以将现有城镇的规模扩大。

全国3000个县城,20年内由1万人扩大到11万人,增加3亿城镇人口;

216个中等城市,人口扩大2倍,平均每个城市150万人,可容纳3亿人口。

51个大城市,由50万人扩大到300万人,可容纳1。5亿人口。

37个特大城市,由100万人扩大到500万人,可容纳1。5亿人口。

共9亿城市人口,城市的扩大将产生规模效益。

20年以后,中国总人口至少16亿人,还有7亿,一半居住在乡镇从事经济作物和农村服务业,每户可分配1--2亩土地;一半在农村务农,每户可分配20亩土地。

每年3000万农民进城,大约600万户,600万套住宅,每套造价5万,连带需求5万,即有6000亿投资,需要钢产量3亿吨,目前我国钢铁生产能力1。3亿吨已经过剩,实际上农村城镇化只要上了轨道,全部工业生产能力还不够用。国家可以贴息,支持钢材等生产资料的生产,廉价出售给农民。只有住宅的大规模建设,才会带动家具,农用汽车,农业生产资料,电信,家用电器的需求。这是我国工业的根本出路。

除扩大城市规模以外,还可以结合调水,在中西部地区兴建新的城市和居民点。可以把扶贫改为移民,组织农民以劳动积累,自己建设城镇,自己居住。

第五,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铁路密度为美国1/3,日本1/5,复线率、电气化率、行车速度和集装箱、冷藏箱等现代化运输手段也存在很大差距。中国每平方公里拥有公路0。12公里,印度有0。61公里,在121万公里总里程中,国道主干线仅100000公里。

2001年国家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西部地区投资力度,加强西部地区重点工程建设,在继续搞好2000年开工的10大建设项目的同时,计划再开工12个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约3000亿元。计划新开工的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包括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的新疆至长江三角洲主管道工程、广西龙滩水电站、广西百色水利枢纽、内蒙古尼尔基水利枢纽、电解铝等有色金属基地建设、运七200A飞机产业化、退耕还林还草及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西部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和教育工程。同时云南小湾水电站、塔里木河综合治理、黑河综合治理、西北和西南进出境铁路、新疆恰卜其海水利枢纽工程、煤炭直接液化和玉米制酒精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也将加快进度。

篇5

1.1宏观框架的确定

本文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内涵和概念准确理解的基础上,首先把握新形势下科学发展的本质,即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子系统必须有机统一,协调共进。基于此,本文认为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在第一级层次上首先区分为两个维度,即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维度,经济发展维度下包含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个要素层次,而社会发展则包含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两个要素层次,具体宏观模型框架如图1。

1.2参考指标和核心监测指标确定

目前众多国家官方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指标来源于多种统计口径,且基本零散分布于各个统计范畴,使本应密切关联的人口发展统计指标愈显割裂,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复杂性和有机统一,导致众多评价指标间又必然存在极强的关联性,因此目前学界在诸多评价指标的逻辑归属上仍然存在争议,给实际评价指标选取带来了较大难度。本文主要依照指标选取的合适性可测得性原则,首先在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各层次下确定参考指标。在核心指标层面,由于涉及的参考指标众多,指标间也存在着较大的重叠性,因此文章侧重指标选取的代表性原则,使用分层聚类中的变量R聚类手段最终选取能够有效反映数据总体特征的代表性指标变量。由于单纯的统计分析可能会导致各指标的逻辑归属出现偏差,因此本文在R聚类时并没有将所有变量一起代入进行聚类,而是依据实际评价指标的理论逻辑归属,将指标变量分批代入选取代表性指标,在代表性指标定量选取的原则上,遵循国内外通用的指标代表性和可测得性标准,在反复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共最终确定在10个核心指标最终构成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

2模型应用

2.1数据收集和标准化

本文以四川省为例,在确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收集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并进一步结合专家意见和因子分析确立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各纬度、要素和监测指标的权重,在基于指标体系应用的基础上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状况进行实证评价。首先,在构建的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基础上,采集2000~2011年四川省相应指标数据(表3),为消除不同数据间的量纲影响,进一步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如表4。数据标准化采用公式为:正向指标:Zi=Xi-XminXmax-Xmini=1,2,3,⋅⋅⋅⋅⋅⋅⋅,n负向指标:zi=Xmax-XiXmax-Xmini=1,2,3,⋅⋅⋅⋅⋅⋅⋅,n其中,zi为数据标准化值,Xi为数据原始值,Xmax为原始数据组中最大值,Xmin为原始数据组中最小值。进而对指标进行赋权,在层次分析基础上,采用专家意见法对人口发展系统的纬度和要素进行赋权,进而结合主成份分析对各核心监测指标进行赋权并归一化,各阶段赋权情况见表5。在此基础上,代入表4和5相关数据求得四川省2000~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各要素发展指数和总体综合值如表6。

2.2协调度测算和评价

本文考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主要针对经济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其协调性状况通过计算经济发展综合值和社会发展综合值的协调度指数来客观展现,计算步骤如下:(1)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测算首先将经济发展综合值和社会发展综合值分别记为两个评价函数f()eco和f()soc,然后计算二者协调系数:C=éëêêêêêêêêùûúúúúúúúúf(eco)×f(soc)æèçöø÷f(eco)+f(soc)22k(1)其中k为调节系数;其次计算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数:F=αf(eco)+βf(soc)(2)其中α和β分别代表两个要素的权重;最后计算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指数:D=C×F(3)最终将表5和表6相关数据代入公式(1),(2),(3)即可求得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指数如表7。(2)发展协调度评价本文根据协调系数和协调度指数值区间,采用5分法将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状况具体划分等级,协调度指数区间为0~0.1处于严重失调;协调度指数区间0.1~0.4为轻度失调;协调度指数区间0.4~0.6为过渡发展;协调度指数区间0.6~0.9为协调深化;协调度指数区间0.9~1为高级协调。依据这一标准,进一步将2000~2011四川历年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水平进行了分类评价如表8。

3结论与讨论

3.1结论

通过模型的应用发现,2000~2011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指数在0.42至0.88之间,其经济社会发展在自“十五”起已经摆脱失调状况,向协调发展过渡,而2004年以后则进一步开始协调发展深化,但至2011年仍未达到高级协调阶段。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趋势上看,在2000至2006年间四川经济社会协调度指数呈平稳增长态势,在2008年左右出现了一次较为明显的波动,但此后也展现出一个快速上升的势头。总体而言,模型应用分析的结论与四川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较为吻合。

3.2相关讨论

篇6

一、毕节试验区英语教育教学现状

毕节试验区成立以来,英语教育教学不断发展,培养出了不少的英语人才,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还未能达到很好地服务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师还是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书面语言的教学而忽视对学生英语语言综合应用技能的训练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学生奉行的也是记忆式的学习,注重的是英语知识(如单词和语法等)的积累而未能充分认识到运用这些知识进行交流的重要性。这种只求知识获得和积累,忽视语言运用的传统的教育思想给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导致相当不少大学生只习惯“聋子哑巴英语”的学习方法,热衷于词汇、语法等书面语言知识的分析,而对自己听力、口语等语言技能的训练则感到头疼,甚至对这些课程怀有畏惧心理,口语课堂上不敢开口、不能开口,即使不得已勉强开口也是词不达意、不知所云;一堂课下来常常感觉一无所获,渐渐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这些状况都反映出我区英语教育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理念不够先进、学生英语综合实践运用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和反思。

二、推进地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之举措

基于毕节试验区的外语教育教学现状,笔者侧重从务实的角度,以毕节学院如何自上而下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服务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例,探讨了关于地方高校如何改进外语教学,培养合格的实用型外语人才,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一些可行性策略,欢迎同仁指正。

(一)强化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应用能力的训练

针对学生英语听、说基础薄弱的实际,从学生刚进入高校学习时就开始狠抓对他们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工作。可以考虑先用大约两个周的时间对他们进行听、说、读、写技能的强化训练。教师可摆脱教材的局限性,从多渠道特别是通过网络收集大量题材新颖、难度适当的材料、用PowerPoint或VCD等将材料制作成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因为多媒体课件形式多样、个性十足,一般都比较受学生欢迎。可以考虑把每个班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比如英文戏剧小组、英语歌曲小组、英语视听说小组等等。要求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强化训练中来,教师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分配给每个学生戏剧角色以促使他们为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务不得不克服怕羞心理,开口说出英语戏剧台词,参加到表演中来,各戏剧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学生在学唱动听的英文歌曲中体会到语言的魅力,英语学习热情高涨;教师结合英语影视作品内容向学生提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要求他们用英语回答以训练他们的听说技能。强化训练最后阶段以开展英语歌曲演唱、英语诗歌朗诵、英语戏剧表演、英文写作大赛等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而完美结束。笔者所在的英语系前几年都曾对入学新生进行过这种强化训练,外籍教师也积极参与进来。结果证明:这样的强化训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采取的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交际活动模式,腼腆的学生也慢慢地克服了怕羞心里,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气氛非常活跃。活02动过程中绝大多数新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大家都感到学有所获,能从学习中获得情感愉悦,学习积极性日益提高,学习动机不断增强,为紧接着即将进行的英语专业基础教学开了个好头。这几年由于学生人数急增,师资力量有限,这项活动被暂时中止了。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克服困难重新再开展强化训练活动,加上现在还可以利用以前所没有的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相信此类活动会取得更佳的效果。

(二)改进英语听说技能测试

虽然语言测试看起来只是教学的一个环节,但两者关系密切,忽视任何一方,另一方就无法正常运作。据笔者调查研究,我们地方高校英语听说能力测试不够科学,测试内容和形式脱离语言运用的实际,测试结果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语言能力,测试信度和效度都不高。测试似乎有点流于形式,学生对待测试的态度不够端正,觉得轻轻松松就可以通过测试,从而学习动机减弱,放松对自己听说技能的训练与提高。由此可见,明确测试目的,改进测试策略,以测试来鞭策学生脚踏实地、刻苦学习,努力提高自己英语听说能力非常重要。国家规定现在各级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前必须先通过教师资格认证,而教师资格认证必须是通过普通话、教育学、心理学测试后方可获得。这给笔者一个启发:我们毕节学院是不是可以结合试验区的实际适当调整我们的大学英语语音、口语教学目标,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达成一种共识,组织专家研究制订出科学合理的英语语音、口语测试方案,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最好是在大学一二年级时必须参加这些测试,并达到一定等级要求,除了通过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认证外还要获得相应的英语语音、口语等级证书方可获得到试验区中小学从事英语教学的资格。笔者认为这有几大利好:首先,测试方案如果科学合理,具有较高的测试信度和测试效度,我们就可以把对学生英语语音、口语的要求具体化,用同一把标尺来衡量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严格把关,达到标准就可以获得英语教师资格认证,达不到标准就不能走上英语教学讲台,从而逐步扭转试验区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英语素质不高的不利局面。其次,这种测试要求也是对那些学习动机不强,学习不够刻苦的学生的一种鞭策。他们会意识到:在试验区对英语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英语教学岗位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方能与时俱进、跟上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被社会所淘汰。这样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将会大大提高,清晨的校园里可能会呈现出学生们认真地朗读普通话、朗读英语的靓丽风景。科学的英语听说技能测试对促进地方高校的英语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作用。英语综合实际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后的地方高校毕业生走上中小学英语教学岗位后就会有意识地去纠正中小学生不准确的发音,重视对中小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自下而上为高校输送英语基础更扎实的中学毕业生。而生源质量大大提高后,地方高校英语教学就可以逐渐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精力投入到对英语综合技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来,良性循环,实现地方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三)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尤其是语言教学,语言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语言教育必须紧跟时代要求。[1]随着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毕节试验区较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原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等正不断地被外界所认识、所了解,外界人士纷纷前来或投资经商、或观光旅游,带来了试验区工业、旅游业、服务等行业的蓬勃发展。这同时也凸显出了我区外语翻译及相关旅游、饭店、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实用型外语人才紧缺的状况。由此可见,毕节学院外语教育教学应结合地方实际、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相应地调整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因地制宜着手并加强对外语翻译和涉及到旅游、饭店服务、外贸等领域的实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工作。基础阶段狠抓英语专业技能训练,开设英语综合训练课程和各种英语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高年级阶段继续开设英语精读或高级英语,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和鉴赏精读课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分析评判的能力、和理性思维的习惯。同时可考虑对外语人才进行分流培养,譬如开设英语教学法课程,引导学生研究外语教学特征、教学规律,学习了解并吸纳先进的外语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提高外语教学课堂活动组织能力;开设旅游英语、饭店英语、外贸英语、实用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引导学生研究翻译理论,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提高口译水平,在提升我区旅游服务水平,促进商贸发展,把我区的经济建设成果、旅游资源、原生态文化等向外推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开设语言学理论、英语文体学、英美文化、英美文学史、二语习得等课程,供立志报考硕士研究生、从事英语语言研究的学生选修,为他们今后从事语言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篇7

近几年,永康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征,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应准确把握当前发展所处阶段与面临形势,特别是结合本地产业结构、社会管理、生态环境及百姓诉求等多方考量,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追求有质量、有效益、利民生、护生态的发展速度,把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阻力转化为动力,“二次出发”,创新驱动,争创新优势、汇聚新动力,全面打造永康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

 

准确把握永康的现实方位

永康是“中国五金之都”、“中国门都”、“中国口杯之都”、“中国休闲运动车之都”、“中国家居清洁工具之都”、“中国电动工具之都”,全省工业20强试点县之一,我省唯一跨区域、跨行业“双跨”产业集群永(康)武(义)缙(云)五金产业集群核心区。201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已达392?郾1亿元,人均GDP达到6?郾78万元;按同期汇率计算,已越过1万美元这一重要的关口,达到了中等发达程度,也早已超过全国全面小康社会人均GDP2?郾8万元的要求。所以,从这一角度看,永康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较高的平台。这得益于永康人的勤劳智慧,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得益于“人多地少、穷则思变”的创业精神。

 

但是,发展到今天,永康的发展面临着资源要素瓶颈制约、科技创新动力不足、高端人才引进难度较大、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环境污染不同程度存在、民生问题较多凸现等诸多瓶颈制约。为此,在7月市委市府全会上,我们发出了“十问永康”的思考:在要素方面,土地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2010—2013年间,永康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仅为4579亩,工业新增项目用地缺口依然很大。在人才资源方面,仍然总量不足、结构欠合理、高层次人才不多。引才难、留才难,主要是由于人才发展环境欠佳、生活配套服务欠完善。在创新投入方面,按照贷款与GDP产出比例保守估计,永康有约600亿元企业融资并没有真正注入实体经济。与之相比,企业投入到技术改造的资金并不充裕。由于企业技改投入不足,大部分企业还是低小散,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容易造成产业“空心化”,更对增强发展后劲造成极大的影响。在民生事业方面,教育、医疗、养老与住房保障等依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不均衡;交通拥堵问题、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也依然较为突出,均难以满足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在环境方面,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确实付出一些环境质量的代价。同时,永康作为永(康)武(义)缙(云)五金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已投入使用的总部中心、会展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各种优质平台资源有待更好地服务产业集群;核心区有待享受到相应的财税、土地、资金、项目、人才等倾斜政策。2008—2012年这五年,永康市经济平均增长比前20年平均增长有所回落;今年上半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速比去年、前年分别有所下降。  

 

传统增长优势逐步丧失、经济增长动力明显减弱、民生环保问题更加凸显,这一切告诉我们:永康发展已进入一个阶段性结构调整期。这一阶段性的结构调整不是短期的,而是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不仅涉及到经济结构,也涉及到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结构调整。永康发展目前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要爬上更高的坡,越过当前的坎,出路在哪里?出路就在进一步把握当今所处的现实方位,“二次出发”,创新驱动,寻找新的发展优势、汇聚新的发展动力,全面打造永康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所谓“升级版”,就是追求高质量、高效益、生态好、惠民生的绿色GDP,加快实现由粗放型发展到集约型发展、由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由制造大市到创造强市,把永康建设成为产业结构优、创新能力强、资源利用率高、生态环境好、人均收入水平和人民满意度高的宜业宜居城市。我们要追求这样一个科学发展的目标,走这样一条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有可能要经历一些阵痛,也许眼下发展速度可能会慢一点,总量可能会低一点,甚至排位可能会下移一点,这可能是阶段性结构调整期要经历的阵痛。但是,只要我们有“二次出发”的勇气和信心,积极寻找新优势、汇聚新动力,通过创新驱动,改革推动,尽快度过这一阵痛期。届时,展现丽州大地的将是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经济繁荣、百姓安康、社会和谐这样一种美好的前景。

 

全力汇聚新优势新动力

困难和挑战既是压力,更是动力。“二次出发”必须争创新优势、汇聚新动力。新优势、新动力在哪里?这里可以概括为“六个动”: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市场拉动、产业联动、平台互动、人文带动。

 

改革推动,争取制度新红利。专家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仍在合理区间,政府不太可能用扩张政策刺激短期投资和出口,而是要进一步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市场自动调节的能量,促进经济转到消费导向的增长轨道。可以预见,落后的体制机制将进一步打破,固化的利益将进一步调整,必然会产生制度新红利,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浙中城市群是我省继杭州湾城市群、温台城市群之后的第三个城市群,是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永康五金产业是浙中城市群与永(康)武(义)缙(云)五金产业集群的重点支柱产业。要进一步破除县域经济的路径依赖,依靠深化城市群和产业集群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统筹规划,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县域经济向更高层次的新型城市经济和都市圈经济迈进。

 

创新驱动,构建发展新模式。对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较发达县市来说,只有构建创新驱动这一新模式,才能增添升级发展的强劲动力。要不断加大企业技改力度,花大力气、下真功夫抓企业技改、抓新兴产业的培养。新兴产业在永康已经初露端倪。永康的高新技术产品已经涉及众多领域,包括军工领域。省委全会作出了创新驱动的决定,提出“新兴产业决定浙江未来发展”。永康产业结构和全省类似,永康未来的发展同样由新兴产业来决定。抓投入、抓技改、抓人才,还有抓项目、抓平台,创新驱动要素就能形成,创新驱动新的发展模式也就能尽快建立起来。

 

篇8

关键词:规划;调控;编制程序;规划评估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发展规划”从“计划”中独立出来,突出了发展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独特地位,进一步强化了发展规划对计划、政策、政府工作的导向作用,对完善发展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规划期限不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可分为短期、中期、长期规划,其中4~5年的中期规划最为重要。本文围绕“十一五”规划纲要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注重从比较研究中总结进一步完善我国规划的对策。

一、中外规划的功能

规划功能是政府职能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延伸和具体体现。从规划史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可分为指令性、指导性等类型。指令性计(规)划是以行政命令来调控所有的经济活动,起到经济运行中枢的作用。指导性计(规)划的功能较弱,主要是担当信息、协调、调控职能。信息功能是指规划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政府调控意向等信息。协调功能是指规划编制过程中,协调不同群体利益,形成可代表不同群体利益的规划方案;还包括为达到规划目标,采取协调一致的措施。调控功能是指通过规划所确定的政策措施对经济社会主体进行约束和引导,促使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方向符合规划目标和发展战略。调控功能一度被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是由于一些采用规划方式调控经济的国家初期都获得了较快增长,如1951~1979年法国GDP年均增长率为4.9%,日本则在5%以上,超过了原联邦德国(4.7%)、美国(3.6%)和英国(2.6%)。但20世纪80年代后,法、日、韩等国经济情况并没有好于其他国家,政府和学术界逐渐意识到规划的功能是熨平经济周期,而不是单项的刺激经济增长。

规划的调控功能是规划功能体系的核心,也是关系到规划存废的关键。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国家的指令性计划调控功能强,转型国家的指导性计划调控功能相对弱;发达国家规划调控作用较强,而发展中国家调控作用较弱。

规划的调控功能取决于战略目标与政策措施的有效组织方式。我国一直在探索加强规划的调控功能,但成效不大。除规划本身的问题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经济体制不完善和行政体制改革不到位。这集中体现在政府与市场间界线不清晰、财税体制改革不彻底、政绩考核体系不完善等方面。如,政府与市场间界线不清晰使规划内容选择不科学,许多本应由市场实现的内容,却被政府强加干预,目标因此落空。再比如,尽管各级政府在改革绩效考核方面有较大进步,尤其是2006年7月6日中央有关部门下发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GDP等经济指标为核心的干部考核机制,许多部门追求眼前利益,“领导指挥规划”、“项目引导规划”的现象较普遍,产业结构升级、地区协调发展、保护资源环境等战略性内容统统让位于经济增长。

要实现好、完善好我国规划调控功能,一方面需要继续完善五年规划,包括进一步优化规划内容设置、目标明确和切实可行、配套政策和措施有力、编制程序进一步科学化。另一方面,也需要坚定不移的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只有理顺经济运行体制、行政管理体制,规划才有可能真正具备调控功能,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手段。

二、中外规划的内容

各国规划内容具有较为一致的演变趋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一直是规划的核心内容。但各国规划内容的差异也比较明显。第一,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不同。20世纪50、60年代,各国普遍以经济增长为规划目标,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以推动经济迅速增长作为规划的基本目标;20世纪70、80年代,发达国家规划开始转而强调增加就业、消除贫困和公平分配,重视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规划的目标和理念不仅包括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收入分配公平、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包括文化的多样性和政治参与等社会、文化和政治目标。我国经过长期的探索,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规划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对规划内容进行调整。第二,规划的内容涵盖领域不同。发达国家的规划一般集中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领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特点较为突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往往涵盖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外交等各领域,“总体”规划特征明显,但重点又放在经济建设领域,社会领域尤其是公共服务领域的内容偏少。第三,规划内容的组织方式不同。规划目标是否可行、政策措施是否有效、目标与政策措施的组合方式是决定规划成败的关键。较为成功的规划一般都是由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有机组合而成。如,韩国的新五年计划纲要(1993~1997)对于“100天、半年、各年”的目标都有清晰的界定,这些目标辅以对应的政策措施,组织严密。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和对策措施不够明确,五年规划中的目标多没有具体分解,各年度实现的目标不清楚,而年度计划又较少关注五年规划的目标;而且我国规划采取了“目标、战略+配套措施”的模式,每个领域内都有相应政策措施,这带来了各类政策如何相互协调和配合的问题;政策措施较为宽泛,许多政策往往只是指出方向,缺乏具体的路径设计,实践中难以遵照执行;一些支撑政策如投资政策等,与目标间的关系论证不充分,各种政策不一定能完全满足规划目标的需要。

我国发展规划内容应“有进有退”,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在政府可调控的领域内进行内容选择,减少经济等领域的内容,增加公共服务领域内容的比重,增加相应的对策措施。规划内容应实现“虚实结合”,即一方面将总体规划作为阐述和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遵照发展战略确定规划目标,体现规划的战略导向性。另一方面,还应包含具体工程项目和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与具体工程项目性质相似,政策措施也是规划的“实体内容”,各项政策是保证规划和内容实现的基本手段。因此,规划内容与政策的组合优劣是关系规划成败的关键因素。应逐步推广“规划目标+配套政策”的规划模式,保证各规划目标都有相应的配套政策;配套政策采取总体框架和近期具体政策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政策对规划内容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三、中外规划的编制程序

大多数国家编制规划的程序都包括五个步骤,即前期研究、规划草案、全面协调、正式方案和公布实施。核心环节是前期研究和协调。其中,协调环节是中外规划编制程序中差别较大的部分。协调是不同利益主体对规划方案进行讨论、修改、完善来达成共识,促使规划方案更贴近实际、减少执行阻力的基本手段。因此,协调的范围和深度是决定规划成败的关键。发达国家规划都重视协调,协调的时间要历时3年,而规划方案编制仅需几个月;韩国规划从开始编制到正式公布,整个过程一般需要两年时间。其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协调;日本一个中长期规划的制定,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审议和决定过程。

从协调对象看。发达国家规划是与所涉及到的主要利益群体进行协调,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各专业部门、地方政府、各类企业、民众等进行协调,尤其是与企业、民众间的协调更为重要。协调工作较好的法国、日本、韩国都侧重于企业、民众的协调。如,法国负责规划协调的现代化委员会(后改称为计划工作委员会)由产业组织的代表、政府有关官员、政府指定的专家及工会组织的代表组成。其中,前两部分人员占60%~70%。我国总体规划主要与专业部门、地方政府协调,侧重与不同专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尤其是与财政、土地、建设等部门的协调。但与企业和民众的协调还不够。到目前为止,国家规划的初步方案对企业和民众都是保密的,只有规划批准公布后,广大企业、民众才能了解规划方案。编制“十一五”规划期间,民众、企业还只能通过发展改革委网站专栏反映意见和建议,或采取邮寄信件、电子邮件方式反映意见看法,还不能直接对规划方案提出意见。目前,我国正致力于推进企业和民众“知情权”的建设。

从协调内容看。规划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目标选择(在众多可能的目标中选择最优目标或为大多数群体所接受的目标)、目标与政策手段的配合、讨论和修改总体方针和政策建议:最后,形成规划草案报告。协调是为了确保国家规划目标的实现,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地区或企业的积极性,实现国家目标与企业经营活动的协调一致。我国规划协调主要是不同政府部门、各地方对主要发展指标的可行性进行重点论证,对主要措施、重点项目和资金配套关系等进行讨论修改,这与国外规划大体相同。但协调本身追求的是与大多数群体达成一致,由于我国规划缺少与企业、民众的协调。所以,实质上协调内容较国外少。

篇9

20*年*月*日,*市政府与*省政府召开深化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签署《*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发展合作的会谈纪要》,根据*市、*省任务分解方案,经市政府同意,现将落实京冀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各项任务分解如下:

一、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合作

开展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合作。学习借鉴京冀在*奥运会期间保障空气质量方面成功合作经验,研究制定空气质量管理交流合作机制,出台我市保障空气质量、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政策意见,定期开展研讨交流活动,实现大气环境管理信息共享,促进污染减排。

牵头单位:市环保局

配合单位:市气象局

二、强化农业合作

(一)支持鼓励*企业在*市建立错季蔬菜、有机食品、鲜活农产品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积极争取*市的资金支持,出台我市有关政策扶持意见。

(二)积极与*市、*省有关部门加强沟通联系,争取为我市进京蔬菜运输车辆提供便利。做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和标准化生产,为*市场提供稳定的蔬菜供货渠道。

牵头单位:市农业局

配合单位:市畜牧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交通局、市交管局

(三)积极建立京石农产品产销信息沟通机制,定期沟通农副产品供求和农产品质量抽检信息,定期举办产销对接活动,为京石农产品产销做好服务工作。

牵头单位:市农业局

配合单位: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发改委、市质监局、市食药监局

三、发展旅游合作

(一)设立经常性区域旅游联络和工作机构,联络协调区域内各项旅游合作活动。

(二)在旅游规划、资源开发、项目建设以及招商引资方面加强交流与协作,实现旅游资源合理布局、产业合理分工、旅游要素优化配置。

(三)在旅游客源互通、信息交流、人才培训、人力资源、市场监管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协作,提高区域内旅游效率和水平。

(四)在旅游联合促销、整合打造区域特色旅游产品与精品线路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培育知名旅游品牌,塑造区域旅游形象,促进区域旅游发展。

牵头单位:市旅游局

配合单位:各有关县(市)、区

四、扩大教育合作

(一)积极选送本地高校优秀中青年干部参加京冀高校干部交流挂职活动,做好*高校干部来我市挂职交流服务保障工作。

(二)积极参加京冀高校校际教育资源共享活动。

牵头单位:市教育局

配合单位:市人事局、市属各院校

(三)建立京石人才需求信息平台或人才市场联系基地,加强沟通交流,为双方用人单位和学校毕业生提供相应服务。

牵头单位:市人事局

配合单位:市教育局、市劳动局

(四)努力推进教育领域的广泛深入合作,主动邀请*学校在*建立分校。

牵头单位:市教育局

五、拓展金融商贸合作

(一)积极支持*产权交易所黄金交易中心在*市设立机构。

牵头单位:市金融办

(二)鼓励*市大型商贸龙头企业以合资、合作、控股、参股等形式来*市投资办店,鼓励连锁经营企业来*市开拓市场。积极参加*省选派管理人员赴*市大型商贸企业学习交流活动。

牵头单位:市商务局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

六、健全劳务市场合作

(一)主动沟通交流劳务合作情况,建立劳务供求信息通报机制。

(二)在京建立劳务输出服务机构,根据*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开展定向培训,组织劳务输出,积极配合*市在我市开展招聘洽谈活动。

(三)做好转移就业人员的跟踪服务工作,加强对双方用人单位的监督管理,保障我市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负责单位: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七、加强建筑市场合作

(一)积极参加京冀建筑市场合作联席会议,互通信息。发挥建筑市场各自优势,优化配置资源,共同维护市场秩序,提供优质服务。

篇10

一、调研时间

年10月26日至11月3日。

二、调研形式

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约谈领导等方式进行。

三、调研主要内容及专题调研分组安排

(一)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县直有关单位围绕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开展调研,提出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年的工作思路报县政府。

(二)开展六个方面的专题调研

1、正确分析形势,明确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思路和目标任务

调研内容:通过对年全县主要经济指标预测和年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国家、省、市重要政策走向的分析研判,提出明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和工作安排;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建设等方面重大项目的安排及具体推进措施;改革创新的思路和举措。

责任单位:县统计局、县财政局、县工信局、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交通运输局、人民银行大余县支行、县新村办、县农粮局、县国土局、县商务局、县旅游局、县重点办。

2、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调研内容:年工业经济发展目标、思路和举措;重大工业项目的确定;加速工业园区建设的目标和举措;围绕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提出明年服务企业、推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具体措施;我县钨、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旅游工业等产业的发展目标及具体措施。

责任单位:县矿管局、县科技局、县国资局、县质监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委、县商务局、县环保局、县国土局、县工业园管委会。

3、着力推进城市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

调研内容:提出年城乡规划的目标和措施;城市建设目标、举措和重大城建项目的确定;房地产发展的目标和措施;“治脏治乱治堵”的目标和措施;培育城市文化的目标和措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目标和措施。

责任单位:县房产局、县城管局、县发改委、县文广局、县国土局、县“三城同建”办公室。

4、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调研内容:年全县农业、林业、水利建设的目标、思路和措施;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的目标和措施;重大农业、水利、林业建设项目的确定;农业主导产业建设的目标和措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的目标和举措。

责任单位:县农粮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果业局、县国土局、县交通运输局、县科技局、县质监局。

5、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

调研内容:分析当前开放型发展面临的形势,提出年全县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措施;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目标和措施;扶持民营企业发展、返乡创业人员投资创业的目标和措施;进一步降低商务成本、优化投资环境的措施。

责任单位:县民营企业管理局、县工商局、县发改委、县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县机关效能投诉中心。

6、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调研内容:围绕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年民生工程计划,特别是要为群众办好的实事。

牵头单位: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责任单位: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房产局、县民政局、县卫生局、县教育局、县文广局、县扶贫和移民办、县财政局、县发改委。

(三)县政府办公室根据乡镇、部门、单位报送的年工作思路和专题调研报告进行梳理,形成综合性的调研报告。

四、调研工作要求

(一)要认真组织实施。县政府成立由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刘群英同志全面负责的综合调研组,各牵头领导和牵头单位分别组织实施,各责任单位积极参与,县政府办公室负责调研活动的组织、调研课题的拟定、调研报告的收集汇总等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县直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要站在服务大局的高度,把调研工作组织实施好;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并确定专人负责,选派业务骨干参与,提出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切实可行的年工作思路。各专题调研牵头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制定具体的调研活动方案,安排好调研活动,并做好材料汇总等工作;各责任单位要积极配合调研工作,确保调研工作顺利开展。

(二)要认真撰写调研报告。参加调研的人员要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对调研课题涉及到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确保调研材料反映数据的真实性。要认真撰写调研报告,力求调研报告有情况、有分析、有思路、有措施,做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分析透彻,对策有力,对明年工作目标要具体、明确,措施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