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8 06:4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业发展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业发展计划

篇1

指导思想:以***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理论为指导,以“三动战略”为动力,以富民强镇为目的,以旅游景点、自然资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托,点面结合,发挥优势,分阶段、有步骤的推动民俗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建成京郊一流的民俗旅游度假基地,努力推进民俗旅游的产业化进程,实现旅游大镇向旅游强镇的转变。

范围:农业观光、采摘、垂钓、餐饮住宿接待、旅游产品开发、销售。

二、成立XXX镇民俗旅游业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民俗旅游业管理服务中心,办公地点设在XXX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由XXX兼任办公室主任。

三、鼓励扶持政策(享受延庆县民俗旅游业鼓励扶持政策)

⒈农民可以利用自有房屋庭院进行民俗旅游业接待经营;在不违反国家基本农田法规、政策的前提下,可利用承包农田、果园并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建设民俗旅游产业服务设施。

⒉县政府每年拿出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民俗旅游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路、公厕、环境等方面的改造。

⒊林业、水利、公路、改水、改厕等方面的政策、资金视情况向民俗旅游产业倾斜。

⒋**----**年对民俗旅游业的经营主体(以行政村为单位)实行统一办照,分散经营,免征各种税费。

⒌对于民俗旅游业的经营主体可依据小额贷款政策由县财政担保基金提供担保,为农民解决启动资金,每户贷款最高限额2万元。

⒍本着扶优扶强、树立典型、突出重点的原则,年终对先进典型;各乡镇、村、户各前3名给予表彰和奖励,奖励资金从专项资金中支付(具体奖励标准由县民俗旅游业领导小组制定)。

四、组织管理和服务

⒈镇民俗旅游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全镇民俗旅游业的总体规划、开发等项工作,协调解决民俗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协同有关部门规范、指导民俗旅游产业市场价格和服务。

⒉以村为单位组织民俗旅游业经营主体,成立行业协会或管理委员会,负责规范服务、对外宣传、日常管理和协调等工作,统一为投资人办理工商、税务、卫生、旅游等相关手续。

⒊为确保民俗旅游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形成规模和地区特色,旅游局、XXX镇民俗旅游业领导小组对民俗旅游业接待户和民俗旅游业专业村实施行业管理。

对申请从事民俗旅游业的接待户进行联合验收,符合条件的,颁发“民俗旅游接待户”标牌;对于设施齐全配套、服务质量高的典型户颁发“民俗旅游标兵户”标牌,登记备案,实行动态管理。

民俗产业专业村由XXX镇政府上报县乡镇企业局,会同民俗旅游业服务中心验收合格后颁发“民俗旅游专业村”标牌,并登记备案。

篇2

关键词:景德镇 文化旅游产业 陶瓷文化 产业组织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昌江南岸,是世界闻名的千年瓷都,拥有底蕴深厚的陶瓷文化,历史地位显著,著名诗人郭沫若赞颂其为“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足见其在陶瓷行业的重要地位,迎来了众多各国来宾游玩观赏,文化旅游业近年来取得了一定发展。

一、景德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在宏观环境上,景德镇位于“六山两湖四城”大旅游圈中心,自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规划以来,景德镇各旅游区在旅游项目和特色上可以自成一体,在线路设计、客源市场上也更加注重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串联成线,共同构建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地域旅游网络,形成大旅游的发展格局。在微观上,景德镇不仅盛产名瓷,而且保存着历代陶瓷精品、古代制瓷作坊的遗址、古窑及与制瓷有关的古代建筑,还有高层次的陶瓷研究和教学机构,是陶瓷生产、博览、研习和陶瓷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如三宝陶瓷研修基地。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景德镇陶瓷文化以输出为主,输入为辅,对世界瓷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通过旅游,实现了陶瓷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

近几年来,景德镇着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重点推动了古窑民俗博览区、瑶里古镇及古村落旅游、御窑厂、明清园、浮梁古县衙等项目的进一步开发。

二、景德镇文化旅游产业特点

1、独特性

作为举世闻名的瓷都,其悠久的烧造历史、灿烂的陶瓷文化、辉煌的艺术成就、近代文人画派画风的移植、现代陶艺的蓬勃发展等,无一不为景德镇陶瓷增添文化内涵。特别是景德镇有着一批杰出的陶瓷名家,如“珠山八友” 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形式美、工艺美、艺术美三个方面的审美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对景德镇粉彩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些文化旅游资源是其他地方所不具有的,所不能复制的。

2、品牌性

讲到瓷器,景德镇人都是满脸豪情。景德镇瓷业“二元配方”制胎法的产生,使景德镇瓷器由低火度的软质瓷转变为高火度的硬质瓷,极大地提高了景德镇瓷器的质量,开创了景德镇瓷业的新纪元,从而确立了景德镇瓷都的地位,铸就了瓷业的辉煌。每年举办的国际陶瓷博览会、2008年举办的国际高技术陶瓷论坛等有着国际影响力的盛会,都为景德镇文化旅游产业打造一个个品牌。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7年又被推举为全国35个王牌旅游景点之一。景德镇在世界上的崇高知名度是其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最大的品牌优势。

3、多样性

景德镇文化旅游资源以“瓷”为中心,集历史、人文、自然、生态景观为一体,着力打文化牌。自然风光有浮梁高岭山、乐平历居山、翠平湖、洪岩仙境;生态景观有浮梁古樟、枫树山森林公园;历史古迹有浮梁古县衙、众多的古窑址;文化胜迹有龙珠阁、古窑、品陶斋、乐平古戏台、三闾庙明街、民居古建筑及东埠古道码头等;民俗风情有陶瓷民俗、瓷业“三圣”公祭活动、瓷乐演奏等。

三、景德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通过以上对景德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概况进行了分析,虽然目前景德镇旅游业虽然在数量上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这是包括旅游产业在内的所有产业发展进程中所必需的。根据《江西省景德镇市旅游总体规划(2005―2020年)》显示,景德镇旅游产业发展总体目标为:2015年海内外游客进一步增至1315-151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将达90-99亿元。

笔者结合景德镇当前旅游发展现状,基于产业经济学的产业组织理论(SCP)分析,认为要发展好景德镇文化旅游产业,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开拓新的文化营销渠道

“酒香也怕巷子深,货好也要会吆喝”。对于景德镇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努力开拓新的营销渠道。首先,文化旅游产业与传统旅游产业所不同的是更倾向于“文化”的引力,也成为文化旅游市场的最佳“卖点”。在不断扩大的成长性市场中,形象突出的高强度的宣传和有针对性的专业营销导向,是迅速占领市场、扩大份额的有效途径,对点多面广、遍地开花的文化旅游业而言,要能赢得市场的普遍认同,就要寻求新的文化营销渠道。

2、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规定:要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并严格实施。风景名胜区规划中要划定核心保护区范围,制定专项保护规划,确定保护重点和保护措施。景德镇文化旅游产业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古”,而这种“古”在客观上为旅游资源保护上增加了难度,“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因此要实现文化旅游的长远发展,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3、进一步增强产业融合化

目前,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那么与之同轨同步的文化旅游产业势必将政府主导产业进行一次大融合。产业经济管理学认为,两个产业的融合对产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是产业融合对市场结构的影响,文化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优势互补,将使纵向一体化的市场结构逐渐转变为横向的市场结构;二是产业融合对市场行为的影响,这不仅使生产结构基础发生了改变,也使竞争的基础发生了改变,从而实现“双赢”的协同效应。

总之,要做大做强景德镇文化旅游产业,需从其本身文化优势出发,让文化成为其市场的最佳“卖点”,让文化成为这一产业的核心,让文化成为产业组织“结构―行为―绩效”体系中最关键的一环。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拉萨;旅游业;发展现状;规划

拉萨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千年古城,现辖堆龙德庆县、当雄县、尼木县、曲水县、林周县、达孜县、墨竹工卡县和城关区(七县一区),享誉中外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灿烂悠久的藏文化、隽美的高原生态风光,构成了拉萨得天独厚的旅游吸引力。作为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以拉萨古城为核心的拉萨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旅游业发展也因此在近些年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一、拉萨旅游业发展现状

据拉萨市旅游局统计,截止2010年12月31日,全市旅游各项指标再创新高,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13万人次,比2009年同期增长28.96%,实现旅游收入42亿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28.18%。拉萨旅游业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基本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吃:来拉萨旅游,除了可以吃到全国各地的风味食品外,还可以品尝味道甘美的青稞酒、浓香的酥油茶和各种藏式餐饮。

住:拉萨现有宾馆(饭店)336家,其中星级宾馆(饭店)90家,星级家庭旅馆15家,社会旅馆231家,共有客房16426间、床位30558张。拉萨目前有旅行社78家,专职导游2000多名,旅游汽车公司23家,旅游车辆2754辆。

行:目前,拉萨已形成了贡嘎机场为核心的航空网(邦达机场、米林机场、和平机场、昆沙机场)、公路)(全区公路网的网心)、铁路(青藏铁路、拉日铁路)为主的立体化交通运输体系。

游:按照“规划先行、环保第一、整体保护、局部开发”的原则,拉萨目前正在形成 “一城(圣城拉萨作为重要的旅游中心)一湖(天湖纳木错作为生态旅游中心)三廊道(茶马驿道东廊道、南亚通道西廊道、圣湖天路北廊道)” 产业发展格局。此外,拉萨在市郊重点打造覆盖拉萨七个郊县的“一湖七区”重点旅游发展片区。

购:来拉萨旅游,不仅可以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购买许多特色民族商品和特产,如:传统手工制作的地毯、藏刀,驰名天下的灵芝、藏红花、冬虫夏草、雪莲花等藏药材。

娱:拉萨城区有各种演艺场所,独特朗玛厅文化让游客流连忘返,在这里你还可以观赏独特的藏族歌舞表演,西藏民族歌舞将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文艺相结合,独具魅力。

二、拉萨旅游业发展规划分析

(一)拉萨旅游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1.区位条件

    拉萨是中国海拔最高的省会城市,是西藏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是中国大西南沟通内地与南亚诸国的重要中转站。区位优势必将使拉萨的旅游业有光明的前景。

2.旅游资源概况

    拉萨地处青藏高原西南部,雪域冰峰、高原湖泊、宽阔的拉萨河谷等构成了拉萨神奇多样的自然旅游资源,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黄教六大寺中的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美妙绝伦的藏式建筑、壁画、唐卡和塑像艺术,独具神韵的藏歌、藏舞、藏戏,神奇的藏医药,以及异彩纷呈的藏民族风情,构成了拉萨高品位与极具垄断性的人文旅游资源。

3.拉萨旅游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就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以拉萨古城为核心的拉萨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旅游业发展也因此在近些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拉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313.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3.42亿元。但由于管理体制不顺、交通瓶颈限制、建设与宣传投入滞后等原因,使得拉萨现有旅游产品结构相对还很单一,总量规模还有很多空间提升,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还不到位,尤其是旅游活动与宗教活动相互不协调。

(二)、旅游发展总体构想

1.拉萨旅游发展战略

    一是突出拉萨作为市域及西藏地区旅游目的地和中转站的功能和作用、提高中心辐射能力的旅游中心战略;二是开发藏民族文化旅游和自然生态观光旅游产品、促进拉萨旅游产品结构多元化的产品替代与推进战略;三是以拉萨城区为依托、通过建设快速旅游通道构筑以线串区、逐级扩散的资源组合式集群开发战略;四是由政府组织和引导,创造旅游投资、环境营造等方面条件和氛围,同时逐步引进和培育市场化运作机制,增强拉萨旅游业自我发展能力的政府主导战略。

2.拉萨旅游发展重点

    重点构建两大核心旅游区(南部宗教文化旅游区和北部自然生态旅游区),四个辅游览区(尼木藏乡文化游览区、甲玛沟游览区、德仲游览区和热振寺游览区);形成一环一线旅游精品;发展8个以上国家级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精品项目;培育1个一级(拉萨市)、2个二级(墨竹工卡县城和当雄县城)旅游组织中心。

(三)拉萨旅游产品与旅游项目规划

1.拉萨旅游产品规划

(1)构建拉萨精品旅游线路

一环:拉萨城区达孜甘丹寺林周热振寺、柏树林当雄纳木错、念青唐古拉山、羊八井地热堆龙德庆楚布寺拉萨城区

一线:日喀则尼木吞巴藏香村曲水卓玛拉康拉萨城区达孜甘丹寺墨竹工卡甲玛沟、斯金拉木错林芝(或反之)。该旅游线是西藏旅游黄金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2)推出拉萨藏传佛教文化观光旅游产品

·转经线路:内圈、中圈(帕廓)、外圈(林廓)

·市区朝圣环线: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等

·市域朝圣环线:大昭寺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直贡提寺热振寺楚布寺

·区域朝圣游线:拉萨日喀则山南

(3)拉萨藏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拉萨城区藏式民居大院及传统街区观光;藏医藏药探源与体验;雪顿节、藏历新年等民族节庆之旅。

(4)拉萨乡村旅游产品

以娘热民俗风情园、甲玛沟景区、尼木吞巴藏香村、当雄草原风情区等特色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的乡村风情之旅。

(5)自然观光旅游产品

·区内游线:拉萨达孜林周热振当雄纳木错念青唐古拉山羊八井拉萨

·区际游线:拉萨昆明成都(包括其间的大香格里拉地区和茶马古道)

2.拉萨旅游项目规划

(1)对现有宗教文化景点的提升与扩容。

(2)新增 宗教文化旅游景点,拉萨“四大林”及其它特色寺庙(拉萨“四大林”即丹吉林或丹杰林、功德林、策墨林或策门林、次角林或策觉林。注:所谓“林”是指圣地或寺院,是旧时西藏政教合一的寺庙,掌握极大权力)。

(3)加快自然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纳木错湖、羊八井地热、德仲温泉、日多温泉)。

(四)拉萨旅游市场开发规划

1.进一步开发目标市场

国际旅游:一级市场——西欧、北美市场,东亚的日本、韩国以及港澳台地区;二级市场——东南亚、澳洲、南亚、西亚市场;三级市场——中亚、中东、东欧等新兴旅华市场。

国内旅游:一级市场——西藏自治区内其它城市,成渝、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大中城市;二级市场——西南其它地区和华中地区;三级市场——东北、西北地区大中城市。

2.营销及宣传拉萨总体旅游形象及口号

总体旅游形象:神秘拉萨,雪域圣地

总体形象口号:神秘宗教文化·神圣雪域圣城·神奇世界屋脊

3.市场营销战略

以部门合作促销、区内合作促销、旅游节事促销、整合促销和价格促销战略为主。

(五)拉萨旅游交通与基础服务设施规划

    目前,拉萨的对外交通主要是青藏铁路、多条进出藏公路,即“一区三廊道”(城区和三条国道)和多条进出藏航空交通,以拉萨贡嘎机场为中心,开辟更多区内外以旅游热点城市为核心的新航线,公路以拉萨市区为中心(拉萨至贡嘎机场的高速公路也将于本月开通)、两纵两横的快速通道为骨架的路网格局。旅游服务设施依托拉萨城区、县城及重要的旅游节点布局。住宿设施建设以稳固发展高中档与经济型相结合的旅游星级饭店为主,同时积极发展青年旅舍,以及缓解季节性供需矛盾的家庭旅馆、帐篷林卡等住宿设施,在主要旅游景区建设医疗急救站。

(六)拉萨城市旅游规划

    突出藏传佛教文化、藏民俗文化和藏医药文化三大主题,选择一批保存较好的历史建筑(寺庙、民居大院、纪念地)进行保护性修复,并作为专题博物馆或旅游景点开放,规划八廓街、雪村、河心岛三大集观光、散步、餐饮、娱乐、购物等功能为一体的游客活动场所,组织策划藏戏表演节目,同时有重点的发展和推介一批有极具特色的朗玛厅,丰富夜间的活动安排。开辟旅游巴士专线,设计“拉萨古城探密一日步行游”线路,设置完善的标识和景点说明。

参考文献:

[1]王颖. 西藏旅游发展战略探析.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4).

篇4

关键词:森林旅游;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759 文献标识码:A

1 桦甸市森林旅游业概况

桦甸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山区,地处长白山北麓,龙岗山脉北侧,第二松花江上游,是长白山山地向松辽平原过渡的前缘。因其有得天独厚的地文景观、水体景观、生物景观及人文景观。因此,森林旅游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1.1 已建成并对外开放的景区

目前,桦甸市已经开展了以森林公园和自然生态保护区为依托,以白山湖、红石湖、松花湖“三湖联珠”为亮点的森林生态旅游活动。

截至2011年底,桦甸市已建成并对外放的景区有13处,松花湖松树林子景区、红石国家森林公园、肇大鸡山国家森林公园、南楼山景区、红石湖景区、白山湖景区、枫雪谷景区、夹皮沟景区、金城公园、白山发电厂、中国黄金第一矿、金沙河峡谷漂流以及高兴色洛河漂流。

1.2 续建和深度开发项目

1.2.1 续建项目

为充分发挥桦甸市森林资源优势,开发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业,在原有景区的基础上,又相继建设并深度开发了13旅游项目,有动感水都、旅游宾馆、梦心农庄、龙泉古寺、民俗游、影壁长廊、善林寺扩建、苏密文化以及循环农业游项目等。

1.2.2 深度开发项目

1.2.2.1 肇大鸡山国家森林公园

项目位于桦甸市西北45km处,距吉林市55km,距长春市140km。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增添10处景观奇特,文化底蕴深厚。

1.2.2.2 白山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

项目位于吉林省桦甸市东南部,长白山脉松花江上游,距吉林市83km。白山湖是由白山发电厂大坝截流松花江水形成的高峡平湖,素有“长白山下第一湖”之美誉。湖区控制流域面积19000km2,水域面积124.4km2,库容量64.38亿m3。

1.2.2.3 红石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

项目位于桦甸市红石镇,距桦甸市区32km。红石湖在红石国家森林公园内,整个公园面积28574.6hm2,水域面积2269hm2,森林覆盖率84.6%。整个景区是以松花江为景观骨架,以湖区为主体,以江河湖泊、雾凇白雪和森林景观为主题的滨江森林公园。

1.2.2.4 黄金工业旅游项目

项目位于吉林省桦甸市夹皮沟镇,距桦甸市86km。夹皮沟黄金工业游景区占地面积25.8hm2。黄金工业游不仅是矿产资源和旅游的简单叠加,而是利用黄金资源发行成新的旅游产品。

2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桦甸市森林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由于起步晚、基础差,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生态保护意识不强,负面效应扩大

对森林旅游开发带来的诸如对植被、土壤、动物、生态景观、风景灾害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对其影响程度和结果估计不足,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应急和解决预案,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违反了生态旅游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状态的开发原则,导致旅游资源退化。

2.2 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

对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前景、重要性、必要性宣传不够,致使一些森林旅游景点资源的浪费和经济效益较差。因此要丰富促销手段,加强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知名度。

2.3 缺乏科学经营管理,资源利用率低

在经营过程中,过于看重旅游的经济利益,缺少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另外,在部分旅游景区,由于设施不完善并且缺少科学的规划,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游客的不文明甚至破坏行为。

2.4 资金投入不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由于森林生态旅游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缺乏吸引外资的“短、平、快”优势,建设资金筹集困难重重,景区、景点、食、住、行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形成吃、住、行、购物等一条龙服务,难以刺激消费,带动就业。

3 森林旅游发展对策

3.1 合理构建有森林特色的旅游景点

开展好森林旅游工作,除了要利用好林区现有的自然景观外,还要对原有的景观进行修整和点缀。在游览区修建房舍、楼阁、亭台、走廊等建筑物时,其高度应在树冠层以下,不能建得太高。建筑物四周、房檐、室内摆挂的物品应是原始的生产工具、器皿和林区出产的特产和工艺品,以给人一种自然归真的朴实感觉。还可构建有一定特色的林木景观,既可供游人参观,又可为游客提供林区土特产品。

3.2 全面开发有森林特色的旅游资源

森林里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可以开发利用。根据调查和有关资料记载,仅长白山林区,药用植物有800多种、野果类50多种、食用菌类60多种、经济动物50多种,还有许多的蜜源植物、香料植物、编织植物、观赏花卉等,经过科学的种养、培育、采集、加工,制成药品、食品、保健品等,可组成旅游套餐和土特产品系列,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森林还有许多的编织植物、观赏花卉、,各种昆虫,有奇特的老牛肝、怪状的浪木、丛生的枝丫、突起的树瘤以及树枝、树叶等可以用来制作木雕、盆景、壁画等工艺品,既可作为设馆展览的景点,又可售给游客作为森林旅游纪念品收藏。

3.3 努力培养有森林特色的旅游人才

搞好森林旅游,不但要有好的景点、旅游项目和活动内容,还要有好的森林旅游人才来进行具体的宣传、组织和引导。为此,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渠道、引进、选拔和培养一批会规划、懂管理、能组织、善于引导的森林旅游接待人才。

篇5

摘 要:衡水市经济发展状况较河北省其它地市有一定的差距。衡水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潜力巨大,但到目前为止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非常有限。因此,通过集群化策略发展衡水市旅游业,既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又能发掘经济增长点,促进衡水市经济发展。

关键词:旅游业 产业集群 集聚效应

一、集群化策略

产业集群的研究和实证在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对非制造业领域如服务业等的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并不成熟,但不可否认的是旅游业集群化发展具有促进创新、提升旅游地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依据波特的产业集群概念,旅游业产业集群是以区域中某一旅游资源为核心,带动旅游相关产业及其配套设施与服务形成集聚,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共同组织形成具有地方根植性的互动联系的庞大系统。

衡水市这样一个地级市,经济条件和资源都相对有限,短期内形成旅游业产业集群却有难度。但这不会阻挡衡水市旅游业以集群化策略发展的道路。笔者认为集群化策略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准备阶段,也是走向产业集群的必经之路。旅游业以集群化策略发展就是要以某一个或几个旅游资源作为中心,聚集其它的旅游资源与其紧密相联系,实现旅游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链接,以旅行社、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旅游纪念品等相关旅游企业作为其紧密的,并联合旅游相关企业及其配套设施与服务,如园林绿化、景区建筑设计、通信、邮电、旅游咨询、旅游培训、旅游保险、旅游市场调查等,以多层次的产业链接和延伸,来实现旅游业的发展和对经济的推动。以集群策略发展的旅游业更容易实现规模经济与集聚效应,具有更强的竞争性。

二、衡水市旅游业现状

1.区位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层次结构多样。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是仅次于石家庄的第二大交通枢纽城市,被先生称为“黄金十字交叉处”。区内有著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衡水湖,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华北平原惟一保持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森林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文化历史遗产丰富,现有历史遗迹5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5项,武强木板年画、衡水内画、深州形意拳、衡水老白干传统酿造技艺、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6个项目入选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享誉海内外的衡水三绝:内画鼻烟壶、侯店毛笔和宫廷金鱼,武强年画、玉雕、骨雕、硬木雕刻、花丝、面塑等一大批令人拍案叫绝的传统手工艺品。

2.旅游资源整合度不高,旅游收入较低。衡水市旅游资源如此丰富,知名景点却不高,难寻一条精品游的路线,大多数游客仅仅是为了一睹衡水湖风采。2012年衡水市旅游业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85万人次,总收入为363.52万美元和33.20亿元人民币,旅游收入占衡水市当年GDP比重约为3.25%,占当年河北省11个地市总旅游收入的比重仅为2%,旅游业人均花费仅为568.60元,为全省最末位。衡水市旅游业发展空间很大。

3.旅游产业体系发展不完善。衡水市旅游产业体系的发展存在重景点开发、轻配套的现象,旅游服务业与景点发展不匹配,旅行社大部分业务是外地景点,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纪念品制造业较落后。一些景区游客在游之外的吃、住、行、购、娱很难得到满足或满足的水平很低。有景点道路建设滞后,旅游旺季的道路阻塞成为制约旅游经济发展的瓶颈;有的景点酒店餐饮业不发达,游客满意度低;有的景点缺少市区直通的公交线路,景点之间互通路线也很少,旅游购物网点和产品的生产与开发也无法满足游客的需要。虽然有不少的手工艺品,但缺少与游客接触的机会,已有的产品质量和包装也存在诸多问题。这就造成景区所在地门票收入不少,但综合经济效益较差,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小,提供的就业岗位少。

三、衡水市旅游业集群化发展策略

1.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景点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景点及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有损旅游业形象,导致旅游业发展后续力量不足。加快景点及旅行社、餐饮、酒店、道理交通等产业的建设,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旅游业发展的固定成本投入较多,一旦建成,日后投入就少,平均成本就不断降低,未来效益可观。

2.加强政府调控,整合旅游资源。衡水市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做好“家长”和“中间人”角色,制定整合旅游业的产业发展规划,为旅游业集聚的相关产业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培育以衡水湖为中心,与其它旅游资源相联合的景点群,打造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现代景观与历史遗迹相结合的旅游概念,提高全市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度。将旅游资源与多种关联产品在空间上进行有效集聚,并利用区位优势与京津冀的旅游产业进行空间上的融合,时间上的串联,做好宣传,扩大客源。做出几条有品牌代表性的精品路线,提升景点的观赏性,延长游客在衡水的停留时间,提高旅游业产业的收入。

3.加快区域内企业的集群化趋势。在把旅游资源整合并打包夯实的基础上,提高旅行社、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旅游保险、旅游商品制造业等产业与其结合紧密程度,形成一个庞大的系统。旅游企业要转变思路,提升创新能力,将文化创意、休闲娱乐、会展节庆、观光旅游、餐饮购物和旅游装备结合起来,通过注入新概念、更新形式而不断为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使游客常来常新,记忆犹新。比如在文化创意方面,可以将有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与旅游景点结合起来,形成系列特色旅游纪念品(例鼻烟壶与衡水湖美景的结合);也可以利用民间的表演手法,展现民俗文化、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或通过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打造景区的标志性演出。在会展节庆方面,要恰当地利用多种机会,将衡水市旅游业的品牌推出去,当前的马拉松比赛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这样的机会我们不是要等待,而是要去制造,让更多的人知道衡水、了解衡水、游玩衡水、宣传衡水。加快集群化趋势,才能使衡水市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乔轶娟.环衡水湖旅游业发展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13)

[2]耿巍娜.河北省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2010(6)

篇6

关键词:云南旅游 旅游经济 产业化 发展对策

一、云南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多样性强(垂直气候景观、喀斯特地貌、“三江并流”、低纬度雪山群、热带雨林);和多个国家相邻(泰国、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具备优越的旅游地理区位。此外,云南共有25个少数民族,民族众多,使得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特色鲜明、异彩纷呈,浓郁神秘的民族文化赋予了云南旅游资源勃勃生机。

(一)云南旅游经济取得的成果

“十一五”以来,云南省旅游业在“二次创业”中强化措施落实,在规范景区管理、市场开拓、依法治游、诚信旅游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积累了培育支柱产业的丰富经验。全省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1250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50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5.2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079亿元;旅游总收入达3433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07%;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6.16%,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和西部首位。从表1可以看出,2008-2011年云南省旅游总收入不断增长,从663亿元上升到1300.3亿元,占云南GDP比重也从11.63%上升到14.86%,是云南省经济的重要支柱。

从表1显示,云南省旅游总收入在“十一五”期间,始终保持一个20%以上的增长势头。“十二五”开头第一年的2012年的增长势头更大:2012年云南省全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702.5亿元,同比增长31.2%,经初步测算,2012年旅游增加值预计将达650亿元,同比增加近100亿元,占GDP的比重约为6.5%,超额完成了年初的既定目标。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云南省海内外游客市场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7.2%和20.2%,这将是云南省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两大旅游市场。

(二)云南旅游经济发展的问题和机遇

旅游业属朝阳产业,得天独厚、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使得云南旅游业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柱。然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旅游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云南旅游经济发展进程中也凸现出一些不得不让我们深思的问题:首先,云南旅游产品在总体上仍然以观光为主导,产品单一雷同,旅游开发与经营还比较粗放,精品名牌旅游产品不多,优质产品供给不足,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力度有待加大;其次,云南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附近河流和湖泊的水污染呈加剧趋势,城市和部分城镇的大气污染逐渐加重;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这就意味着云南省大面积的旅游资源遭到了污染;过多的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消费也会给环境带来污染,对景区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

从云南旅游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看,其国际和国内旅游环境良好。国际方面,我国加入WTO、成功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使国家的地位和形象不断提升,中国的城市旅游知名度不断得到认可,云南作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加之和泰、缅、老、越、柬等国相邻,因而旅游业很容易走向国际化。国内方面,我国的GDP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在提高,人们的休闲意识、消费意识都在增强,因而在旅游方面的投入也会越来越多。云南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少数民族热情好客,文化多彩多样,是其他省游客向往的重要旅游地。

二、云南旅游经济产业化发展的意义和存在问题

“产业化”即是指要使具有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集合成社会承认的规模程度,以完成从量的集合到质的激变,真正成为国民经济中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旅游经济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产业,消费需求集中、旅游生产供给专业、旅游经济运行规范、旅游产业发展规模化,这些都是旅游经济产业化的标志。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是实现云南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关键。

(一)旅游经济产业化的重要意义

首先,旅游经济产业化是实现云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旅游经济带动了云南各个产业经济发展链,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在带动旅游地少数民族脱贫致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目前旅游业经济产业化发展带动居民平均年收入已经高达8000多元,主要景区的居民收入比其他地区多2000多元,旅游经济产业化发展所带来的贡献已经占整体贡献成分的33%。

其次,有利于提升云南旅游整体竞争力。旅游经济产业化可以给省内的旅游企业和有关部门建立一个形象平台, 使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品牌形象价值得到提升,增强云南旅游的整体竞争优势。

再次,有利于推进全省文化建设。云南民族风情多样化,自然和人文成了丰富我省文化内涵的重要“武器”。通过旅游产业化,可以提升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有利于弘扬和深度挖掘具有民族风情的少数民族文化,从而推进我省的文化建设。

最后,有利于加强旅游行业监管和旅游人才培养。产业化可以促进各旅游企业和部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政府和行业监管部门更容易开展管理和监督工作。旅游经济产业化发展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各类旅游人才的集中,形成劳动力供给充足的市场。在此背景下,不仅旅游企业所需的人才能得到保障,而且人才之间的竞争也会逐步加剧,促使旅游人才不断加强学习、提升个人素质,这样有利于我省旅游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云南旅游经济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云南省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经济发展既面临一些机遇也存在许多问题。旅游经济产业的支柱型产业薄弱使得后发优势不明显,因而我省旅游经济效益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从笔者分析来看,云南旅游经济产业化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产业化发展理念认知不足

一些地区对旅游经济产业化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没有高度重视旅游经济产业化对财政和税收的贡献,没有看到旅游经济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一些旅游业发达的地区盲目乐观,没有意识到旅游业竞争的态势,无意从战略的角度谋划未来发展;一些地区盲目跟进,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业规划不结合地方实际,失去了旅游特色的同时,反而给地方经济建设带来负担。

2、富集的旅游资源与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

虽然我省的旅游资源分布广泛,六大旅游线路(滇中旅游线路、滇西北旅游线路、滇东南旅游线路、滇西旅游线路、滇西南旅游线路、滇东北旅游线路)各有特色,但旅游资源所在地域的旅游经济发展普遍滞后,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一些世界级的旅游产品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商品优势。对老景点的深挖不够、欠缺对新景点的开发是许多旅游资源丰富景区景点的弊端,这也是我省旅游收入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3、旅游经济产业化发展的结构不合理

云南旅游市场、旅游产业、旅游项目、旅游区域、旅游产品以及旅游人才等等各个方面还存在内外部结构不合理的尴尬局面。事实上,赴云南旅游的国内外游客人数一直在上升,然而云南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不高,发展速度滞后,旅游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不尽如人意。

三、推动云南旅游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云南旅游经济产业化发展尚面临许多问题,一定程度阻碍了旅游经济产业化前进的步伐。为此,我们应积极探寻旅游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具体对策,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加强宣传管理,强化旅游经济产业化认识

各级政府要加强宣传与管理,对当地旅游资源、景区优势进行充分宣传,不断提高旅游地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同时,对旅游经济产业化的重要意义、产业化实施的途径和措施进行系统分析和学习,强化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等对旅游经济产业化的认识。让他们意识到云南旅游经济规模小、档次低、旅游基础及服务设施不配套,将会在旅游市场上失去竞争力,只有实施产业化才能整合旅游市场,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确保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调整和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从旅游企业来看,要尝试多种经营模式,让外商、外资进入我省旅行社市场,鼓励私营旅游企业的兴建,通过兼并、改造等形式组建大型旅游集团,利用集团化运作方式增强旅游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从市场结构看,外部应该不断扩展海外客源市场,例如非洲、南亚、澳洲等,加强云南周边市场的营销推广。内部要根据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优化市场消费结构:增加旅游购物业在旅游收入构成中的比重,提高旅游购物的产出能力;充分发挥餐饮业的优势,提升旅游餐饮水平、打造滇菜“健康、有机”品牌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餐饮品牌,加快建立高、中、低档次相结合的旅游餐饮消费体系;调整优化住宿业,加大高档次、具有一定风格的旅游宾馆的建设力度,控制三星级宾馆的数量,改造一批设备、环境落后的酒店,使酒店业经营从规模扩张向品牌经营、高效管理转变。

(三)保护好旅游景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

针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文化资源挖掘保护不足和环境质量下降的实际,各旅游景区、景点要切实利用好、保护好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发展生态旅游。

云南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同时这也是云南旅游业的核心优势之一,关系到未来旅游经济的生命力强弱。所以,我们云南各地旅游景区要时刻牢记本土文化,重视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避免遭到外来文化的侵蚀而导致本土文化萎缩。具体来讲,旅游地首先要对本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形成文字、音频和视频资料,避免遗失;其次,要建立相应的保护制度,通过法律法规来确定本土文化的地位,保护旅游地的民俗、民风、民居,防止民俗风情的更替或民居、遗迹的损毁。总之,要让当地政府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和群众意识到旅游业不仅是一项经济产业也是一项文化事业,把旅游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提高到战略性地位。

旅游景区的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即使云南的山川、河流、湖泊、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丰富,但一旦遭到污染或破坏将很难恢复。因此,从促进旅游经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各景区要改变超负荷运转、以获取更大短期收入为目的的做法,适当对景点的开放时间、人数等进行限制,尽量维护景区的生态平衡。从开发方面讲,新景点的开发要经过多方论证,不能盲目扩张;政府对已经开发的景点要投入足够的保护资金,从政策、法律法规等层面加强对老景点的保护;同时,政府要加强对景区附近各类服务设施建设的监管,避免因酒店、宾馆、娱乐场等的建设破坏景点周边的景物

(四)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构建旅游产业融资平台

要加快旅游经济产业化进程,开发资金是保障。为此,政府要加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大力扶持重点旅游项目,构建全方位的旅游产业融资平台。

首先,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闲置资本参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通过为旅游企业提供财政补助、税费减免、利率优惠等优惠政策,鼓励旅游企业参与民族文化旅游研究和旅游资源保护。

其次,拓宽筹融资渠道,构建多元化的融资平台。政府不能仅仅依靠银行来融资,还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来融资。要利用民间资本,就要降低旅游市场的进入门槛,放松对民营资本的管制,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参与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社会资本。对那些前景较好的中小企业,可积极开展票据融资、债券融资、金融租赁等,形成多元化的筹融资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融资需求。

再次,设立旅游产业基金。受自身规模实力的限制和银行贷款条件的制约,旅游企业往往难以筹集到预期的资金规模,并因此影响了整个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旅游企业的大量融资需求将带动旅游产业基金的蓬勃发展(如云南世博旅游),具有高效融资功能的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的出现能为旅游业发展创新投融资渠道,能适度缓解旅游企业资金匮乏问题。由于景区类项目大多属于国有性质,项目投资周期比较长、所需资金量较大,所以国家和政府要通过专业化基金运作方式加以关注和扶持。

总之,旅游是一个对经济具有拉动性、对就业具有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具有促进作用的优势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云南旅游资源丰富,目前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旅游经济产业体系,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作为云南支柱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云南旅游经济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及时寻找合理的解决对策。本文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笔者个人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推进云南旅游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期望能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明磊,孟庆红.云南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分析.《中国集体经济》2011(02)

[2]杨菲,杨蕾.云南旅游经济及其产业发展的问题探析.《中国商贸》2011(33)

篇7

(一)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

旅游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任何旅游企业想要在经济市场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就必须拥有特有的、独立的企业文化,如果旅游产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文化的支撑,对旅游产业从长久的发展进行分析,将会对旅游产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以及制约,旅游产业的本质的特点主要是以旅游景点特色文化为支撑,以特色文化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的文化具有先导作用,以竞争为方式,以发展为平衡,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特色文化对推动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推动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一定的程度上,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旅游收益不仅与旅游人数的数量有关,而且与旅游企业的品牌、服务以及文化层次等具有重要的影响,企业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愈紧密,企业文化因素愈多;旅游产业经济愈发达,旅游企业发展模式就会更加健全,旅游企业的发展速度就会愈快。

(三)企业文化建设对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旅游产业也不例外,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状态下,只有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加快旅游文化的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们对旅游文化的需求,才能满足人们对文化精神的需求,从而才能推动旅游产业以及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旅游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以及理解不够,很多旅游企业文化的建设只是表面现象,很多旅游企业只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形式上以及硬件设施的创新上,但是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以及文化的变更有很多的局限性,并且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注重新形式的企业文化建设,而对旅游地区中的传统文化以及旧文化不够重视,从而导致建设的新形势的企业文化缺乏生存以及发展的空间,从而造成企业文化建设受到停滞的现象。

三、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转变传统观念,不断超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旅游产业中培育创新性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石和核心。但是传统的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对传统的自然情结,从而形成人们传统的观念,因此想要转化人们的传统观念是不现实的,只有不断提高全民的现代文化素质,不断吸取、学习外来文化,并不断进行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外来文化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创新旅游产业文化。并且还应该进行分析并找出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不足以及缺陷,从而进一步转变传统的观念,培养并体现新时代的精神的竞争观念、创新观念以及市场观念,还应该充分体现传统的特色文化,将传统的特色文化融入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中,从而将企业文化成为旅游企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企业内部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新时期管理的核心理念。随着企业内部组织形式的转变,企业中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旅游企业这一特殊的行业中,企业文化的建设应该十分关注人的文化背景以及人的志趣,并且应该尊重人的尊严以及价值,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有充分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以及精神需求,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而不断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构建完善的体制机制

一是经营机制的创新,在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坚持采用市场化理念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且在旅游文化企业应该采取“统一管理、行业指导以及企业运作”的原则,开展管理权、所有权、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从而形成旅游企业的灵活多变的经营机制。二是完善管理机制,应该结合文化改革发展建设,在旅游企业内部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形成统一的领导以及企业管理,并且在企业内部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三是投入机制的创新,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可以在企业中加强投入机制的创新,可以设立专门的旅游企业专项资金作为旅游景区以及景点的宣传促销以及人才教育培训机制,还可以根据旅游企业中现有的资金开发招商引资,实施资本运作,从而形成政府引导、多元投资以及市场运作的投入机制。从而不断提高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创造旅游企业品牌

篇8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农业产业的支撑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从农业大国跃身为工业大国,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生活节奏加快,城市人口过于密集化,环境的污染,使越来越多的人群在旅游消费观发生改变。据数据调查,人们亲切自然,深入农村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农村广阔的土地、丰富的乡土文化以及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在市场需求下,以农旅结合的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发展产业应运而生,形成了新时代的新兴农旅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对农业多功能拓展,促进农业经济生产、生态环境的融合。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即1+2+3产业结合,将农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进行融合,将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最大化,形成新的产业体系。

第一,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对乡村旅游理解比较局限、片面,认为乡村旅游只是农民开展的经济市场活动,即农民结合自身所拥有的土地,进行加工,比如改造为休闲娱乐庭院、种植经济作物,并结合当地资源进行经营,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家庭式经营方式,像常见的“农家乐”“家庭旅馆”。在过去,以我国普遍为主的农家乐等家庭经营方式在旅游刚兴起时,的确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但随着人们对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过去的乡村经营模式條件局限,在管理上缺乏特色和创意,旅游产品单一,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导致休闲娱乐的消费者回头率较低。因此,打造休闲农业需要有效的实体农产业支撑,休闲农业结合乡村旅游发展,更加外延和扩大了农产业。

第二,农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打造休闲农业的基础,也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保障。农产业化发展中要求土地资源集中并形成规模经营,各类经济种植、畜牧业、生态环境打造呈规模性发展。利用产业链规模发展带来的集聚效应,再为乡村旅游规模发展提供生态产业、科技技术及服务的支撑。加强农产业的发展,进行招商引资,规划乡村旅游建设,为乡村进行资源、人力的培养,资源的引进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降低了经营成本。建设农村产业链生态园,配套完善的基础建设,改善乡村环境,吸引旅游投资者,为乡村旅游扩大经营范围。根据农产业自身条件,加大种植业和养殖业,培养大量农副产品,增加饮食文化,为乡村旅游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结合当地农产业结构,可延升本土文化,组织当地积极开创手工业,丰富本土文化,促进商贸发展,将乡村旅游聚中发展为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玩)一条龙产业链。

第三,丰富的农产业的发展,不仅体现经济特色的农村风貌,也为乡村旅游保障了足量客源。乡村旅游的发展除了自然的乡村景观、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特色的农业资源等,还需要足量的客源支撑,没有持续客源的流入,再好的风光也要荒废。农产业的大量发展可吸引食品企业的入驻,生态食品企业本身就是一张名片,对乡村旅游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生态食品发展可带来良好的农业景观效应,吸引前来参观的旅游者,实质上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客源。

二、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展现乡村活力

第一,在休闲农业发展之前,乡村旅游资源主要依赖于乡村自然风光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经营模式相对传统。现代休闲农业应聚结多功能,将农业一、二、三产业结合起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中也处处体现着科技含量的农业技术,改变了传统经营模式,让科技给新农业带来了惊喜,开拓创新了乡村旅游资源条件。

第二,规范管理,提升水平。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一定要高度重视饮食卫生、公共安全、服务质量、环境保护等公共设施。要制定行业标准、加强管理,餐饮食谱绿色卫生,种植业和养殖业按卫生许可标准清洁,保证游客玩得开心,吃得放心。

第三,加强农产业的物质丰富,呈多元化生态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更多的观光特色,活跃乡村旅游的游赏氛围。首先,将乡村土地呈规模化、集中化改造,种植当时适宜的经济作物。规模化的产园种植可以美化乡村田园,带来良好的视觉感,添加旅游景点。另外,将种植经济发展为一、二、三产业模式,进行统一加工、包装、销售,利用旅游消费者口碑,进行推广宣传乡村旅游。根据本土条件,开放养殖业,增添动态乐趣,与游客形成互动,使休闲农业发展充分带动乡村旅游经济。

第四,农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农副产品的丰富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但如果乡村旅游没有持续新元素的注入,也不能保证持续对游客的吸引力。休闲农业应建立高科技农业基地,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增设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并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开展畜牧业,如奶牛和马群,让游客参与到农产品采摘、畜牧放养农业活动,充分调动游客的热情,参与到农事活动,体现农活乐趣。另外,建立农业科技园,请专家为游客讲解农业科技知识,让游客参与其中,对农产区的果蔬、茶卉等植物栽种讲解。我省是果蔬种植大省,其出产的梨、桃水分足,深受市场好评,应结合我市的地理结构,展开具有特色的休闲农业。在果蔬种植中,为游客提开放自已动手的场所,让游客参与到观果、品果、摘果、果实加工一系列工艺的乐趣。对游客开放畜牧业牧场,让游客和动物近距离接触,游客参与到喂养活动中,提高游客的动手能力。另外,根据当地盛产的农副业,形成独具特色的餐饮文化,也为乡村旅游增添活力。

三、利用休闲农业拓展乡村旅游开发,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第一,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是国务院下达的1号文件别强调的,打造休闲农业延升为乡村旅游,已成为成熟的产业链,带动相关的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渠道,将农村闲散劳动力聚结起来,带动经济效益。目前各地的农产业园区按照“产加销、游购娱”的模式发展,打造科技种植、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田园旅游观光、餐饮文化,集“五位一体”的综合性现代休闲农业。这些农态园区在农业生产结合一、二、三产业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资源,服务于乡村旅游,稳稳锁定旅游客源,从而带动整个农村事业的发展,为农民经济收入打开渠道,增加农民就近就业的机会。

第二,乡村为基础,地域适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选址应根据当地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保留自然特色和景观,再根据本地人文资源打造优美、内涵丰富的特色景观,满足游客的观赏要求。

第三,突出文化,融入当地风土人性。休闲农业发展应充分发挥当地的乡村风土人性,民俗文化,使游客感受到与其他游地不一样的别样文化。结合游客需求,可将当地的文化活动进行整合,形成集体规模活动,让前来观光的游客参与其中。如云南傣族泼水节、西昌藏族火把节,都是利用当地文化特色,进行大型集团活动,让游客参与互动,玩得尽兴。

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农产业园区的建设和改造,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对一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给予保护。另外,对乡村基础建设进行完善,包括道路建设、住宿、餐饮、通讯、水电的完善,让休闲农业建设体现环境优美、科技农庄、生态农业的特点。改变过去农村的脏、乱、差不良卫生现象,使农村面貌发生质地的变化。休闲农业的农业种植环境改造,可通过菜园、果园、花园、林地、养殖场地进行防治污染,创造绿色景观,使产业园区随时保持清新、绿色的生态环境。在道路中多种植花卉和绿色植物,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达到减噪、滞尘的效果。休闲农业的发现推动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理念,使广大农民学习和掌握了现代农业科技生产,学习了经营管理知识,提升了农民文化素养,提高了乡村文明程度。优美整洁的乡村环境、文明优良的乡风民俗,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可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发展。

五、讨论

农旅结合是以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为先天条件,再延伸出的乡村旅游策略。休闲农业以促进农业经济收入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将农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结合当地农村生态环境和地理条件,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链。休闲农业的基础源于农业、建设农村,发展目标是惠及农民、融通城乡、服务社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广阔的空间、自身的自理条件和土壤结构,建设农业生产场地、培载有经济价值的农产品、发展养殖等一系列的农产地活动,可以经过规划设计,发挥农业休闲旅游用途,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加城市游客与农村的亲近感,为城市空间狭小的人们提供回归自然、感受田园风光场地,从而带动一系列农产业经济活动,促进农业事业发展。

休闲农业是近年来提出的新型产业,告别过去苦、累、农作物收成落后的沉重局面,以引进现代科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发农业资源潜力,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休闲农业是以开发具有观光、旅游價值的农业资源和生态产品为前提,将当地的农业特点和种植业扩展为规模种植培养,并进行加工、销售,再融入当地乡村文化活动,让游客参与农事活动中,体验在其他风景名胜中无法领略的田园风光乐趣。休闲农业可称为旅游农业或观光农业,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让游客产生互动乐趣的体验,充分发挥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产业,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交叉型新型农业。

篇9

关键词:开封 旅游业 郑汴一体化下

一、引言

开封是一座古城,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属于中国八朝古都之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这是历史上对开封的美誉,北宋时期,开封是最繁华的、经济鼎盛时期。而如今的开封有许多比较著名的景点,每个景点都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开封的小吃也是闻名于全国,如开封灌汤包、桶子鸡、开封套四宝等等;而开封的特产则是花生糕,开封盛产花生,像罕见的黑花生;开封每年9月份的展也是非常出名的,每年这是不少外地的游客都慕名而来参观等等。开封虽然有这么闻名于全国的小吃和历史遗址,但是名声却不如古都洛阳,旅游业收入也是在河南省四个古都排名比较落后的。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不少学者已经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李长秋则是从古都旅游资源角度分析,通过对古都形象、资源整合、文化内涵和旅游规划四个方面入手;李利是在之前的古都旅游业学术论文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参考的意见;王水淼针对开封的宋文化方面分析,提出古都开封应该将其宋文化与现代的旅游业相结合,充分的展现出宋文化的特点,来突出开封的古色古香,也有部分学者从郑汴一体化角度进行分析,如闫东坡是从郑汴一体化实施6年以后的现状进行探讨,提出开封应该调整旅游发展战略的建议;同样程遂营在郑汴一体化下背景下进行分析,提出开封以后发展的基本框架,综上所诉可以得知部分学者已经对郑汴一体化下的开封旅游业的发展做过深入的研究,但是从2006年开始实施郑汴一体化下战略到目前已经有近10年时间,在这10年里开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以前的学术研究所提出的建议部分已经不适合作为现在的开封旅游业发展的参考,本文是通过开封在郑汴一体化实施10年之后的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客观的分析,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二、郑汴一体化下开封发生的变化

在郑汴一体化实施之后,开封的变化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在2013年电信通城的实现,郑州与开封共用一个区号,是两地的市民可以享受同等电信价的待遇使人们不再因为电话费的安昂贵而担忧,;第二是郑开大道的开通,拉近了郑州与开封的联系,随后郑开城际公交的运营,给郑州市民与开封市民提供了方便,由于城际公交的票价实惠以及缩短郑开往返的时间,能够增大开封的客流量;第三是郑州与开封两地实施金融同城方案,金融同城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银行卡和存折业务同城、资金汇划同城、票据业务同城、分支机构同城。这意味着无论是开封还是郑州的银行卡,两地取款不再收取异地取款费用,给市民们提供方便;第三是郑开城际铁路的开通,意味着,郑州与开封之间的路程仅花费半个小时,这样一个小时就可以往返一次,相比之下,时间是城际公交的一半,但票价却比城际公交高出两倍多,相反价格的差异体现在服务的质量以及环境还有路途所花费的时间上的不同。第四是郑徐高铁的开通,郑州到开封之间的距离更加近了,同时使外省的游客到开封也更加方便,进一步推动开封的经济发展,更引人注目的是开封北站站房具有古典的外观,突出了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是一座外在古典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高铁站,将成为开封市的标志性建筑,而且还会成为徐兰客运专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乘客们呈现一个历史文化气息浓厚的开封,会给乘客留下美好的印象,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前来参观古都开封,有利于开封旅游业的发展。

三、开封旅游业的现状

随着郑汴一体化的逐步实施,开封的经济发展日益增长,大型的工厂与企业转移开封,推动着开封的经济发展,提高开封的人均收入,旅游业收入也因郑汴一体化的实施逐步提高,但是与河南省其他古都相比还是比较靠后。

开封的景点比较集中,大部分游客们会选择几个比较出名的景点参观,这样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对于包公祠而言,虽然游客都知道开封有个包青天,但是可能会由于包公祠与清明上河园等景点的距离有点远,再加上宣传力度不够大,导致大部分游客会放弃对包公祠的参观,其他不太出名的景点,游客或许不知道,更不可能去参观,比如禹王台、延庆观等,即便在历史上是有一定的记载,但是缺少一定的宣传,使这些景点慢慢的淡出人们的思想与视线中,甚至有可能以后就会被人们遗忘;开封的夜市同样比较吸引人,夜市经过改造之后,小吃车换成具有古典风味的外观,能突出开封的古色古香,但是卫生方面并不是让人很满意。

四、建设性建议

对于开封景点比较集中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可以从其他方面改革,对于比较比较集中的景点为避免不造成资源的浪费,每个景点都要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以及比较吸引游客的节目安排,不能发生重合,对于路途远的景点,加大宣传力度,进行装修,打造与众不同的风格,比如开封铁塔具有“天下第一塔”之称,禹王台的樱花也是近年比较出名,开封是一幅画,是指清明上河园,因宋朝张择端的一幅清明上河园图,这幅画记载了处于最繁华时期的开封景象,并且还具有“东京梦华”之美誉;具有“大宋武侠城”之称的万岁山;“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这首歌无疑让大家想到的是包公祠。应加大宣传力度,天波杨府的郁金香也是一大特色,所以每个景点都应该有自己的“招牌”,同时加大力度宣传,在目前交通发达时,宣传很重要;夜市方面,开封有三个夜市,比较出名却只有鼓楼夜市,使大量的游客集中到这一个夜市,会造成交通堵塞,有可能是游客丧失逛夜市的兴趣,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对另外两个夜市加大力度宣传,最好三个夜市各具特色,分散客流量的集中区。

综上所诉对于开封旅游业目前的现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建设,第一是加大宣传力度;第二是打造各自的特色。

参考文献:

[1]程遂营.郑汴一体化背景下开封旅游业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06,2(88).

[2]闫东坡.郑汴一体化下开封旅游业发展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2).

[3]王水淼.开封宋文化旅游业发展研究[J].旅游纵览,2011(09).

篇10

关键词:张家界;旅游商品;购物企业;集群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016-03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很多地方政府都将旅游业视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张家界更是以旅游建市、以旅游兴市,其旅游总收入约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60%,旅游业具有绝对主导地位。在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购物是最具弹性的,对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也最具推动力,而购物的行为载体却是旅游商品。旅游商品产业获得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托就是旅游商品购物企业,可以说,在导游问题十分突出的今天,旅游商品购物企业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旅游地的形象,其服务水平和竞争力也代表了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程度。对于张家界来说,目前旅游商品的消费约占旅游总收入的20%,甚至连20%都不到,因此要发挥旅游商品消费对旅游经济的拉动作用,就应该重视旅游商品购物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创造优良的经营环境为旅游商品购物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张家界是“旅游商品产业集群”的首倡者,集群发展在张家界本地有着深厚的底蕴,而集群发展对旅游企业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集群化发展背景下,张家界旅游商品购物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张家界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以及影响力的扩大做出应有的贡献。

1 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本质要求

当今,“集群”已经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词,“企业集群”、“产业集群”等词汇经常出现在党和国家的工作报告或方针政策中。可以说,过去的三十年间,集群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尤其是在广东、浙江等地,集群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的代名词,对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集群是大量专业化的产业或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柔性集聚,它们结成密集的合作网络,植根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绝大多数集群包括一群提供专业输入设备、零部件、机械和服务的企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厂商;集群还经常包括提供配套产品、专业化基础设施等下游产业的企业,以及其他提供专业培训、教育、信息、研究以及技术支持的机构,如大学、智囊团(think tanks)、职业培训机构、标准化制定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需要指出的是,企业集群与企业集群化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更多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表示一种结果;而后者更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表示一个过程。企业集群化就是一个地区行业还不具有构成企业集群的相关条件与水平的情况下,通过运用企业集群的相关措施来促进区域内行业发展的一种形式,集群化更强调管理形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集群是一个既定的真实存在的事实和结果。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企业集群化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企业集群是质变的结果。而且,企业集群化发展的结果并不一定形成企业集群。因为,一个地区中同类企业的总和并不是产业集群,多个关联度低的企业在一个地理区位上的集聚也不是产业集群。

尽管企业集群与企业集群化发展有较大的差别,但企业集群化发展还是有集群的影子,甚至也能出现企业集群的结果。企业集群化与企业集群的战略目标又基本相同,都是为了增强区域的品牌效应,促进专业化,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集群化发展有类似于企业集群的本质特征和要求。首先,企业要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相对集中,也就是所谓的产业集聚,这是企业集群化发展的范围要求,也是第一要务。在企业相对集中的情况下,规模经济才能得以有效发挥。当然,地理范围的大小是看产业链和交通系统而定的,它可以大至几个国家之间,小至几个乡镇之间,没有固定的说法。其次,相对集中的企业要有相互联系,彼此间构成纵向或横向的业务关系。产业集群是一种效率较高的企业合作制度,在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更加突出,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得到有效体现,交易成本得到大幅度降低。但是这种合作更主要的是竞争性的合作,也就是所谓的竞合性。集群化发展的企业间既竞争又合作、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才是最本质的要求。

2 张家界旅游商品购物企业集群化发展的SWOT分析

对于一个区域或城市来讲,旅游商品购物企业集群化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问题,而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正好为这种战略决策提供了思路。

2.1 优势分析(Strength)

(1)旅游经济优势。张家界是一个因旅游建市、旅游兴市的新兴城市,旅游业是张家界市的绝对主导产业。2015年3月的《张家界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张家界市实现旅游总收入248.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60.66%,旅游业的经济优势十分明显。旅游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为旅游商品购物企业集群化发展创造了可靠条件。

(2)民族文化优势。张家界是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区,土家族人口占整个地区总人口的70%以上,土家文化已成为地区文化的主流。在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背景下,不仅极具民族风情的传统工艺品和特色美味的民族食品在市场上受到广泛追捧,而且优秀的特色土家文化也为张家界旅游商品购物企业注入了灵魂,提升了旅游商品购物企业间的归属感和集体认同感。

(3)旅游品牌优势。1984年张家界拥有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001年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拥有数个5A、4A级国家景区、国家各类保护地,张家界凭借着风光绮丽的自然景观在国内外享誉盛名,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张家界”俨然成为中国旅游产业的知名品牌。强大的品牌效应为张家界旅游商品购物企业的集群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市场影响力。

2.2 劣势分析(Weakness)

(1)市场局限,创新能力不足。张家界旅游商品购物企业过度依赖于游客群体,淡季与旺季销售额反差巨大。游客数量本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过度依赖于不稳定因素,旅游商品购物企业难以得到长足发展。而且旅游商品购物企业的产品同质化十分严重,大多数企业仅仅把眼光局限于现有的几种特色产品中,造成遍地是葛根,满柜台是岩耳,杜仲茶、厥根处处可见的现象,产品间不同之处、创新之处仅限包装,缺乏深层次的开发与创新。

(2)缺乏完善的统领机构。“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张家界的旅游商品购物企业大多各自为战,仅形成的几个企业协会,又仅限于理论上的研究,纸上谈兵的多,真抓实干的少;讨论的多,共识的少;缺乏完善的统领机构,致使实质性措施很难得到施行,导致企业间缺乏横向的协作,信息沟通不畅。恶性竞争、质量安全等问题也时有发生。

(3)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张家界地区地势起伏,地形结构十分复杂,交通不便。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张家界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重视,交通体系框架基本成型。但面临着交通布局不合理、交通承载力差,航空水运能力不足,对外交通基础条件差,物流成本高等与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等重要矛盾,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旅游商品购物企业的集群化发展。

2.3 机会分析(Opportunity)

(1)国家政策的支持。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旅游商品及企业的发展,《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将“实施中国旅游商品品牌建设工程,重视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提升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列入重点工作任务,并将出台具体措施,这为张家界旅游商品购物企业集群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2)区域发展迎良机。张家界不仅是武陵山片区71个县(市、区)中心城市,更是大湘西地区的龙头城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扶贫”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武陵山片区的发展也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旅游业正是武陵山片区的第一张名片,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和中国生态绿心是武陵山片区发展的目标。区域发展的良机为张家界旅游商品购物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3)市场前景巨大。国家旅游局表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并拥有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中国人民共和国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国内游客36.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7%,国内旅游收入30312亿元,增长15.4%;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69亿美元,增长10.2%。旅游业的大发展为旅游商品购物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前景。

2.4 威胁分析(Threat)

(1)传统工艺的没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似乎成为现在的主流。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追求产品数量的过程中时常忽略了产品内涵、产品特色的重要性,舍本逐末的做法越来越普遍,传统手工艺产品在现代工业的冲击下面临着失传的境地,这对张家界旅游商品购物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科学持续的发展造成威胁。

(2)产品需求日益差异化。随着旅游商品的日益丰富化,张家界旅游商品市场慢慢由企业导向型转变为顾客导向型,普通的旅游商品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然而对于文化式、体验式产品却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旅游商品市场这个“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大趋势下,通过何种方式满足消费者对于产品需求的日益差异化将成为旅游商品购物企业集群化发展的巨大挑战。

(3)旅游商品购物行业准入门槛过低。由于旅游商品行业资金投入少,技术含量、准入标准低等原因,致使各地市旅游商品购物企业数量增长过快。旅游商品品牌众多,但知名品牌却凤毛麟角;市场定价混乱,旅游商品购物企业小、散、差现象日益严重,长此以往将导致旅游商品购物企业难以形成规模。这将严重威胁张家界旅游商品购物企业集群化的发展。

3 集群化发展的策略

通过对张家界旅游商品购物企业集群化发展的SWOT分析,利用矩阵将影响张家界旅游商品购物企业集群化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匹配(如表1所示),探索张家界旅游商品购物企业集群化发展的路径。

3.1 统筹发展,打造旅游商品购物集群化品牌

首先,打造旅游商品集群化品牌参与市场竞争,实质就是为了提升张家界旅游商品企业整体品牌形象、增强品牌价值。张家界作为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集群的核心旅游地区,在旅游产业集群深入发展的趋势下,可以充分利用集群带来的公共资源优势,同时为了科学的发展,在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同时将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化整体发展规划进行科学的编排,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国家政策等优势,积极推动旅游商品购物企业间的合作,鼓励创新,提高总体品牌的整体实力。其次,将张家界旅游商品集群化品牌与张家界旅游品牌进行“捆绑式”营销,建立品牌联动机制,在营销旅游品牌的同时积极打造张家界旅游商品购物企业集群化品牌,提升张家界地区旅游商品购物企业集群化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集群化发展环境

其一,张家界位于我国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交界的武陵山区,地势起伏大,交通运输能力基础条件差。随着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家政策扶值的深入,要积极加强道路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升级原有的公路、加大高速公路的修建力度、改善铁路的营运能力、升级机场的负载力,建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交通体系;其二,大力加强对地区内旅游商品研发基地、旅游商品原材料种养殖基地、旅游商品加工包装基地的建设,推动地区旅游商品加工生产纵向一体化,从而推动旅游商品购物企业集群化发展的进程;其三,投资建设旅游商品街区与商贸中心,制定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和市场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建成中西部地区规模化的旅游商品集散基地,最终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特色旅游商品集散地区。

3.3 发掘民族文化,打造高品质的特色旅游商品

张家界是土家族聚集区,土家文化源远流长。我们要大力发掘优秀的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其一,积极倡导旅游商品购物企业的企业文化与优秀民族文化相融合,增强旅游商品购物企业之间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为共同打造旅游商品集群化品牌凝聚力量、增添动力。其二,加强对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利用,为了更好的促进旅游商品购物企业集群化的发展,建立民族文化、工艺保护机构。进行深入的调查走访,并对现存的民族文化、民族工艺全部登记造册,为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体系提供智力支持。其三,开拓创新,古为今用。将传统文化、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打造不仅健康、安全、独具民族特色而且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日益差异化的消费观念的旅游商品体系。

3.4 利用政策优势,增强集群化发展的动力

其一,大力落实国家扶持政策,建立专项发展资金,加大对旅游商品购物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给予减税、无息贷款等政策优惠,达到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其二,落实人才帮扶政策,首先积极鼓励和吸引相关专家、学者对张家界旅游商品购物企业集群化发展献计献策,其次加强人才培养,与地区高等学府吉首大学联合办学,开设与地区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积极培育有利于地区发展的专业型人才;其三,落实地区互助帮扶政策,将张家界与旅游商品集群地区结成对子,积极组织地区干部去发达地区调研学习,将帮助张家界旅游商品购物企业集群发展作为帮扶地区的义务和责任。

参考文献

[1]李宗利,蔡建刚.武陵山片区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9(3):12-19.

[2]罗崇敏.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54.

[3]Porter M E.The Adam Smith Address:Location, clusters and the“New”Micro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Business Economics,1998,(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