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25 22:4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业发展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业发展制度

篇1

第一条新办的投资规模在3000万元以上的旅游景点和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从生产经营之日起,3年内企业所得税县级留成部分全额先征后奖。

第二条旅游企业广告、宣传、促销费用税前列支比例按规定的上限执行。

第三条对由旅游局确定重点管理的星级农庄、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项目,三年内所得税先征后奖,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县级留成部分)减半征收。

第四条对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旅游景点和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在注册登记、项目报建过程中涉及的行政许可事项按最优惠标准收费。

第五条固定资产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含5000万元)的新建旅游景点开发项目的市政建设配套费减半征收。

第六条经批准设置的公益性旅游宣传广告,免收有关行政规费;其他旅游宣传广告减半收取规费。

第七条新建3星级以上旅游饭店,在立项、报批、建设期内县内相关部门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含人防费、人社规费、水利规费、报建规费等)和市政建设配套费实行先交纳后补贴优惠,即:按现行收费标准收取后,属县级财政收入可支配部分(特殊用途除外),待3星级评定后,按50%补贴给企业;评定为4星级的,按75%补贴给企业;评定为5星级的,按100%补贴给企业。

第八条在县城区域新建3星级以上酒店项目的,在严格落实“环评”和环保“三同时”制度的前提下,建筑噪声排污费按不超过50%征收。县内旅游企业污水达标排放,并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在缴纳污水处理费后,免征排污费。

二、政策优惠

第九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的旅游项目用地实行优惠地价,一事一议。

第十条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对旅游项目优先办理建设用地手续,优先供地;重大旅游项目因新建、改扩建需要,可依法申请调整土地规划;景区内免费对公众开放的公共设施(道路、厕所、停车场等)、纪念性建筑、非营业性设施等,按公益事业或基础设施用地政策办理。

第十一条对旅游职业教育予以优先发展和政策扶助。

第十二条对旅游重点项目,各有关部门要在立项、审批手续的办理上予以倾斜支持;将规模以上旅游企业纳入挂牌重点保护范围。

三、旅游招商

第十三条对投资过亿元的旅游项目特事特办,组建专班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第十四条对从事旅游商品开发、导游管理服务业务的企业,凡符合贷款条件的,纳入县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担保业务范围,与工业企业同等对待。在银行小额贷款方面予以扶持,适用优惠贷款利息。

第十五条引进的旅游项目在获得建设用地后,除特殊情况外,半年内主体工程没有动工兴建的,暂缓落实相关优惠政策。

第十六条旅游项目建设应符合旅游总体规划、区域旅游发展规划要求,并报县政府批准,违反旅游规划擅自进行建设,将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或。

四、奖励

第十七条经县旅游局和相关部门考核确认,对县内年接待总量位居前三名的旅行社,分别给予3000元、2000元、1000元奖励。

第十八条对新评定为国家3A级以上景区、三星级以上饭店给予一次性奖励,标准为:3A级景区(含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三星级旅游饭店奖励5000元,4A级景区(含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四星级旅游饭店奖励1万元,5A级景区、五星级旅游饭店奖励2万元;评定为三星、四星级农庄,分别奖励2000元、3000元。

第十九条对新评定为省旅游名镇、名村(街)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标准为:新评定的省级旅游名镇、旅游名村(街)分别奖励5万元和1万元。

第二十条对在全国、全省、全市获得旅游商品设计和研发成果奖的企业和个人,给予500-5000元奖励;属于地方特色产品和成果的,追加50%奖金。

第二十一条对引进市场化运作或民间组织的大型旅游节庆活动的企业或个人,视其规模和效益给予1—5万元奖励。

第二十二条参与或组织优秀导游、优秀讲解员和旅游行业服务能手评选活动,获得国家级、省部、市级荣誉的单位和个人,分别给予相应300-3000元奖励。

第二十三条根据旅游工作发展情况,把旅游业发展纳入对各镇各相关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由县旅游局配合县目标责任制考核办公室对年度旅游工作目标、任务完成和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评价、考核。

第二十四条奖励资金从县财政设立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中支出,由旅游局组织业主申报,报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审核,县政府审批。

第二十五条本规定与国家、省、市、县相关政策有重复适用的,按最优惠条款执行。本规定中的同类优惠出现重复的,按最优惠的一项执行。

篇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旨在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中国旅游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快、具有明显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之一。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突出其产业定位与民生性质。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部署进一步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干预旅游经济运行,有效地弥补旅游经济运行机制不足、调整和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业超常规发展、提高旅游产业素质(李锋,等,2013)。 

国内外有关旅游政策的研究都属于新兴领域(苏振,2011)。Matthews(1975)《国际旅游与政治科学研究》开创了旅游政策独立研究的先河。国外有关旅游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亚洲发展中国家旅游政策(Krutwaysho,et al.,2010;Airey,et al.,2010),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旅游政策(Akehurst,et al.,1993;Minnaert,et al.,2009),减少旅游对环境、社会、文化及经济产生负面效应的可持续发展政策(Logar,et al.,2010)并通过指标来反映可持续性(Castellani,et al.,2010),旅游政策制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人力资源等影响因素(Richter,et al.,1985;Hayes,1981),旅游消费模型(Fritz,et al.,1984)、历时性分析(Soshiroda,2005)、扎根理论(Stevenson,et al.,2008)等政策制定方法(Bramwell,et al.,2007)等方面。国内的旅游政策研究则主要包括日本(蔡万坤,1984;石美玉,2009)、新加坡(曹信孚,2002)、塞浦路斯(马晓龙,等,2003)、韩国(李衹辉,2009)等国外旅游政策借鉴,出境、入境、国内三大市场旅游政策(张广瑞,2005;戴学锋,等,2008),旅游政策演变过程(何丽红,等,2007;钟冲,2009),区域旅游政策(何建民,2006;郅润明,2010)及财税(陈小燕,等,2009)、土地(杜一力,2004)等具体旅游政策的研究。 

然而政府在推进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对旅游政策的效用进行评估,检验政策目标与实施效果是否匹配,从而保证旅游政策的科学性。因此,深入研究旅游政策特别是关于旅游政策的评价,是保障政策有效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有关旅游政策评价的研究较少,相关研究多是基于评估体系构建(李锋,等,2013)、评估指标遴选(薛福根,等,2013),其评估结果并不清晰,有碍于人们直观认识旅游政策因素对于旅游业发展的贡献度,也不能展现旅游政策的发展状况。基于此,本研究构建旅游政策评价的投入产出模型,运用回归分析方法计算各个影响因子的弹性系数,进而对政策变量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政府部门旅游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理论借鉴。 

1旅游政策评价方法 

关于政策评价方法,谭崇静(2010)运用模糊数学原理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重庆市农村职业教育政策进行评价;彭向(2014)等利用网络均衡原理和变分不等式理论构建等价的多用户、多准则均衡变分不等式模型,对面向包含小汽车和公交车组成的多方式交通网络税费政策进行评价;李洁(2013)运用数据包络模型,对我国现有生态政策进行评价。常用的政策评价定量研究方法包括简单“前-后”对比分析法、“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法、“有-无”政策对比分析法、“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成本-效能分析法等,不同的方法有其各自的适用范围与适用程度(廖筠,2007)。 

本研究采用“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法对旅游政策进行评价。将旅游政策执行前的趋向线O1O2投射到旅游政策执行后的某一时间点A1上,并将在A1点得到的投影与旅游政策执行后的实际情况A2进行对比,确定旅游业政策的执行效果(A2-A1)(见图1)。若A2-A1>0,说明政策实施的效果是正效应,应将该政策继续推广执行下去;若A2-A1<0,说明政策实施的效果是负效应,应将该政策修正或废止。这种方法通过投影过滤掉一些非政策因素的影响。 

2旅游政策评估模型的构建 

2.1理论模型与假设 

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是由要素投入引起的;配第、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增长的源泉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王亚南,郭大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萨伊、马尔萨斯和李嘉图强调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及赋税原理[M].王亚南,郭大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索洛提出了资本、劳动、技术为主要分析角度的经济增长研究方法罗伯特·M·索洛,等,经济增长因素分析[M].史洁琪,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旅游学者构建了不同的旅游生产函数,从而得出旅游经济的增长是源于投资、劳动、技术进步的结论(李仲广,等,2008;左冰,等,2008)。还有学者提出,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Papageorgiou,2008;李连璞,等,2006),但选用模型不同、选取变量不同,结论也不尽相同(黄秀娟,2009;把多勋,2009)。 (本篇论文篇幅过大,需要更多的可以联系客服)

4结论与讨论 

本文构建了旅游政策评估模型,依据1992年至2013年统计数据,定量分析了旅游业发展水平与资本、劳动、资源、技术、政策因素的关系。通过分析,我们认为:(1) 我国近20年来颁布的旅游政策是有效的。要实现建设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必然需要一套完整全面的政策体系来推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未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可能由政策引领。(2) 制度性政策的作用大于措施性政策。制度政策体系对于确定旅游业发展方向和优化资源配置上具有重要意义,从根本上确定了旅游管理论文 政策的基调。措施政策体系被赋予多重任务,政策引领上缺乏连贯性,引导旅游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3) 政策评估模型中的非政策因素对于旅游业发展的作用不尽相同,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摒弃过去主要依靠劳动力投入和资源消耗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未来要走“资本+技术”的发展道路,支持民间资本投资,支持民营企业、工业、农业、地产业等各种资本进入融资平台,促进新技术不断运用到促进旅游发展上来,提高技术进步对旅游业发展的贡献。 

旅游政策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政策的作用究竟有多大以及如何测量,目前并没有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本研究的尝试是对旅游政策研究的一种突破,其理论贡献在于建立了旅游政策评估模型,通过历年数据计算出国家颁布的旅游政策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效果。将旅游政策作为投入变量是对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旅游研究应用上的拓展。同时,引入制度性政策与措施性政策变量,考虑了他们在旅游业宏观和微观发展层面上的影响,是对研究模型的进一步细化。政策的实施与发生作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但出于计算的需要,把各项政策按年度进行统计。 

本文存在的不足:一是模型的时间序列比较短,用旅游企业数据来反映旅游业发展情况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具体的因果关系有待商榷;二是采用德尔菲法对制度和措施政策体系进行赋值,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些问题将在后续研究中继续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把多勋.基于增长理论的旅游地经济发展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9(3):6569. 

[2]蔡万坤.从日本旅游政策和管理体制看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J].现代日本经济,1984(5):4953. 

[3]曹信孚.新加坡的旅游观光政策[J].上海城市规划,2002(3):3436. 

篇3

[关键词]中国;旅游业;发展对策;规模与结构;条件与基础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3)01-0045-06

在全球经济处于后金融危机阶段背景下,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众多国家摆脱危机影响的重要手段,因为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有效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实现低碳经济模式,而且可以扩大和引导消费,增加外汇收入,缓解就业压力,平衡地区差距。由于旅游业发展的内涵包括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发展结构、发展效益、发展条件、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因此,本文分别从这些方面提出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扩大旅游业发展规模

目前,众多国家都将发展旅游业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加以规划,并采取政府推动型发展模式加以推动。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确定,到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3亿人次,年均增长率为9%;国内旅游收入达到1.97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1%;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53亿人次,年均增长率为3%;旅游外汇收入达到54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5%;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3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0%;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10%。实现发展目标,需要变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为政府推动型发展模式,扩大旅游服务业发展规模。具体措施包括:

1.落实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实施方案

目前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大都完成了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而规划目标的实现需要具体实施方案的落实和适时调整。因此,应该深入研究旅游业发展规律,充分借鉴旅游业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业的经验与教训,科学判断国际经济及旅游业未来发展的特点与趋势,结合中国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进一步落实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并在执行过程中进行及时修正,使其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各地区资源与环境特色,从而使我国各地区旅游业发展具有正确的行动指南。

2.完善发展旅游业的产业政策和财税支持政策

科学、系统和完善的旅游业产业政策,有利于旅游业形成合理的产业组织、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要制定和完善旅游业发展的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促进旅游业市场的有效竞争、规模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布局合理化。目前,我国旅游业在―定程度上存在着企业无序竞争、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规模不经济、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产业布局不够合理等现象,需要通过科学的产业组织政策来有效协调企业竞争与规模经济之间的矛盾,通过系统的产业结构政策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通过完善产业布局政策科学引导和合理调整产业的空间分布。

同时,还要形成和完善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信贷政策、税收政策等财税支持政策。资金投入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许多国家通过提供低息贷款、减税、设立旅游发展基金等形式支持旅游企业的发展。为确保旅游业成为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需要建立国家旅游财政投入、旅游业发展优惠贷款、企业税收优惠等机制,从宏观上确保旅游业发展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从微观上使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企业能够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和税收减免。

3.建立健全确保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

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需要通过立法形式加以推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旅游促进法、旅游主管部门管理规范、旅游企业行为规范、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准则等确保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目前在行业管理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着旅游主管部门管理权限不清、旅游企业行为缺乏规范的现象,不能够从法律上确保政府主管部门有效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也不能使各类旅游企业接受必要的指导和监管,需要通过各类旅游业发展立法和执法加以规范。

二、优化旅游业发展结构

旅游业的产品结构、收入结构、投资主体结构、专业化与产业集聚程度等均对旅游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旅游业发展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1.丰富旅游产品结构

从旅游产品结构来看,目前我国观光旅游产品较为丰富,美丽富饶的祖国大地和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使我国拥有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博大精深的人文景观,经过多年开发已较为成熟。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提高,各地区对度假旅游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的开发日趋重视,并加大力度开发各级各类旅游度假区、度假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总体来看,我国度假旅游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的开发还相对不足,度假旅游产品还不能迎合休闲度假已成为国际旅游市场主体的发展趋势,专项旅游产品还不够丰富和成熟。今后需要加快开发度假休闲旅游产品,继续挖掘多样化的专项旅游产品,例如,文化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产品、沙漠旅游产品、海底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等。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变化,释放竞争压力需求的增加,大众对海滨度假、温泉度假、森林度假、康体度假等度假休闲旅游产品的需求趋于增加,因而应该加大开发度假休闲旅游产品的力度。文化旅游产品将文化与旅游融合,使游客在旅游中感受和学习文化,增强了文化和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推动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产品以乡村特有的田园风光、自然环境景观、人居环境和民俗文化为基础,通过观光型、劳作型、采摘型、娱乐型、度假型等多种形式使游客获得各种体验与休闲。沙漠旅游产品不仅满足了游客探险、挑战极限、感受沙漠独特魅力的渴望,而且能使游客观赏和了解沙漠能源等沙漠产业的新发展。海底旅游产品使游客亲临海底世界,近距离观赏各类奇特的海洋动植物,融知识性、探险性、娱乐性为一体,日趋受到国内外游客青睐,可以充分利用我国拥有辽阔海域和丰富海洋动植物资源的优势,在更多有条件地区开发出更多的海底旅游产品。随着回归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等意识的逐步形成,生态旅游产品成为许多游客的选择,可以进一步开发生物科考、森林探险、植物花卉观赏、野生动物参观等生态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对丰富旅游产品的需求。总之,要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品旅游线路和精品旅游景区。

2.调整旅游收入结构

从旅游业收入结构看,尽管我国国际旅游先于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发展起来,但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国内旅游收入10184亿元,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97亿美元,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低于国内旅游收入。2007年国际旅游收入,美国为1448亿美元,西班牙为651亿美元,法国为636亿美元,英国为471亿美元,德国为469亿美元,意大利为461亿美元,而中国仅为411亿美元,与世界旅游大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何增加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成为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之_。

从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地区结构看,2010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地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为:广东110.28亿美元,上海47.44亿美元,北京43.57亿美元,江苏40.16亿美元,浙江32.24亿美元,福建25.99亿美元,辽宁18.56亿美元,山东17.65亿美元,居前列的均为东部地区。排名较后的宁夏0.04亿美元,甘肃0.13亿美元,青海0.15亿美元,0.79亿美元,贵州1.10亿美元,新疆1.374L美元,均为西部地区。这组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地区差异,西部地区尽管旅游资源丰富,但在旅游基础设施、资本实力、旅游资源开发、政府管理、企业经营、旅游专业人才、城市知名度等方面的差距,使其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今后需要认真研究制约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制定提升西部地区旅游业竞争力的对策。

3.改善投资主体结构

旅游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竞争,提高经济效益。以全国星级饭店投资主体构成和固定资产构成为例,国家旅游局2009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星级饭店合计14237家,其中,国有企业5318家,占比37.4%,集体企业850家,占比6.0%,私营经济2922家,占比20.5%,外商投资经济229家,占比1.6%。2009年全国星级饭店固定资产合计4442亿元,其中,国有企业1690亿元,占比38.0%,集体企业166亿元,占比3.7%,私营经济345亿元,占比7.7%,外商投资经济320亿元,占比7.2%。从上述数据看,国有企业比重较高,集体企业、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比重都相对较低,今后应该鼓励多种经济投资旅游业,实现旅游服务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从而促进旅游业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

4.促进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

旅游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围绕该地区旅游核心吸引物而形成的一个以旅游企业为主体,以辅助企业和机构为辅的有着共同目标的旅游经济集聚现象和旅游服务体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经营联盟、区位品牌、创新旅游服务等旅游价值链。国内外学者关于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研究表明,旅游产业集聚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旅游资源特色与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集约利用能力,加速知识扩散,实现规模经济。因此,相关企业应该依托区位优势,专业化和集聚化发展,以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

三、提升旅游业发展效益

国际旅游市场多元化、区域旅游合作、旅游资源管理、旅游企业竞争力等直接影响旅游业发展效益。

1.实现国际旅游市场多元化发展

从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国别构成看,国家旅游局2009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日本331万人次、韩国319万人次、俄罗斯174万人次、美国170万人次、马来西亚105万人次、新加坡88万人次、菲律宾74万人次、澳大利亚56万人次、加拿大55万人次,亚洲市场构成我国入境旅游人数的最大份额,占入境外国人总数的62.8%。从国际旅游支出统计看,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际统计数据显示,国际旅游支出中名列前茅的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分别为1096、935、885、445、328亿美元,这几个国际旅游支出大国占世界国际旅游总支出的40.1%,是重要的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但除美国外,其他国家均不是我国前十位入境旅游国。今后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营销手段,加快发展东欧、南亚、中东、大洋洲等战略新兴市场,积极培育南美、非洲等潜在市场,实现国际旅游市场多元化发展。

2.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区域旅游合作有利于发挥各方特色,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抑制恶性竞争,获得双赢或多赢效果。首先,我国辽阔地域和多民族文化赋予各地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加强国内地区间旅游业发展合作,可以发挥东部地区优势,更好地开发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例如,、贵州、新疆等西部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和独特,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将东部地区的资本、开发与管理经验、专业人才等优势与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结合,必将带来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因此,应该建立国内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其次,加强我国与东盟、东北亚等周边国家的旅游合作,建立国际旅游合作机制,对进一步拓展国际旅游市场具有积极意义。应该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北亚经济圈内旅游合作机制的建立,在国际旅游交通便利化、国际旅游线路开辟、国际旅游联合营销、国际旅游应急合作、国际旅游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合作。

3.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

旅游资源一体化是指在尊重游客对旅游资源整体感知和遵循旅游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各地实际,采取相应的方法来打破部门或区域的分割管理,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实现旅游资源的整体管理和开发,从而全面提高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的一种措施。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有利于合理配置旅游资源,避免旅游资源区域分割和部门分割造成的资源浪费和低效率利用,提高管理效率,实现规模经营,增强旅游企业经营和赢利能力。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的体制。

4.积极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尽管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旅游行业已形成一批旅游企业集团,但从数量和规模来看都还不够,今后应该大力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有利于形成规模优势,降低经营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实行标准化管理,提高企业知名度,培育国际品牌。要通过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并购、联合等形式建立企业集团,并构建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行战略管理、标准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进行绿色经营、国际化经营和人性化服务,培育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

5.加大蕴涵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

特色旅游商品是旅游地不可缺少的吸引物。目前我国在特色旅游商品开发方面还比较落后,旅游商品单调,各地商品同质而缺乏特色,缺少文化内涵。今后应该努力开发富有中国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及奢侈品。目前国内许多游客到国外观光和购物,国外许多奢侈品成为吸引物。其实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蕴涵着许多商机,许多外国人对中国古老文明非常崇拜向往,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经验,开发出富有中国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各类旅游商品,包括奢侈品,以此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四、改善旅游业发展条件

旅游业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旅游科学研究、旅游企业资金、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是旅游业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

1.通过发展旅游教育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受其道德标准、文化水平、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等多种因素影响,决定其在服务过程中的职业道德、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进而影响游客对旅游服务的满意度。目前,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在职业道德、文化水平、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等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乡村旅游正在全国各地雨后春笋般展开,但因从业人员综合素养低,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经营、服务等方面,出现了重复开发、经营管理方式和手段落后、服务质量较低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发展旅游教育,提升从业人员素质。除了继续发展旅游高等教育外,还应该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尤其是要对乡村从业人员以及其他新型旅游产品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教育,这就需要加大旅游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投入。

2.重视旅游科学研究及其有效性

发展旅游业需要对国际旅游业发展趋势、旅游新产品和新技术、旅游管理新方式等进行及时的追踪把握,因此,需要重视对旅游科学的研究。进行旅游科学研究不应该仅是相关研究部门和高等院校的工作,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各旅游经营单位都应该是旅游科学研究的主力。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来自于研究部门和高校,企业参与度不高,而且有些研究方向和研究手段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偏重理论研究和模型运用,今后应该促进旅游科学研究与实践的更紧密结合,增强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提高科学研究的有效性。

3.广开旅游企业资金渠道

发展旅游服务业离不开大量资金投入的支撑,拓宽旅游企业资金渠道是提供这种支撑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应该使企业多渠道获得发展资金,例如,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上市,通过国内外股票市场筹集资金;另一方面,应该减免或废除某些与旅游相关的税费,例如消除导致旅游企业经营成本上升问题的部分高速公路乱收费现象。

4.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与利用,有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联合国粮农组织2002年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项目,以保护世界农业系统和景观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中国的稻鱼共生系统成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我国还拥有其他许多农业文化遗产,对于这些农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保存与利用,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保存与利用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发展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就是可行方法之_。应该挖掘各地区各具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文化遗产保护,通过文化遗产保护带动旅游业发展。

五、夯实旅游业发展基础

城乡居民收入、旅游交通条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休假制度等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1.通过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奠定旅游业需求

国家统计局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6.5%,农村居民为41.0%,恩格尔系数还较高,使用于其他支出包括旅游支出的比重较低。因此,首先,国家应该随着经济发展调整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例如世界上一些旅游大国,其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保持同步,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消费需求。其次,应该采取切实措施增加农民收入。2009年国内旅游共1902百万人次,其中,城镇居民903百万人次,农村居民999百万人次;国内旅游总花费10183亿元,其中,城镇居民7233亿元,农村居民2949亿元,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城镇居民801元,农村居民295元,而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6.6%,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3.4%,表明占全国人口一大半的农村居民的较低收入影响了国内旅游的需求。因此,需要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来为旅游业发展提供需求支撑。

2.继续改善旅游交通条件

旅游交通不仅影响旅游企业的经营成本和服务质量,而且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城乡道路交通得到极大改善,但许多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交通道路设施依然比较落后,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障碍。我国许多偏远地区恰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多样化的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尚未开发利用。此外,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森林旅游、草原牧场旅游、登山旅游等专项旅游的开发也需要便捷低成本交通的支撑。因此,应该加大这些地区的交通设施建设投入,尽快改善其交通条件,这样不仅可以传承多民族文化遗产,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还可以促进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和尽快脱贫致富。

3.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旅游需求与旅游者收入密切相关,扩大国内旅游需求除了随着经济增长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外,还需要在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减轻居民负担。因此,需要继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应继续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减少个人负担医疗费比重,增加公共卫生投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大城市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的建设,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此外,还应该建立更多就业指导和培训机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信息、技术培训、职业规划指导等服务,从而间接促进旅游需求的增加。

4.落实休假制度

带薪休假制度是世界众多国家促进大众旅游和发展旅游产业行之有效的手段。休假制度既有利于人们通过休闲度假释放工作和生活压力,愉悦心情,强健身体,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和企业创造财富,又有利于带动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等各类旅游活动,拉动旅游消费,从而促进旅游服务业的全方位发展。因此,应该倡导全社会落实休假制度。

六、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

新农村建设、对外开放、文化产业发展、旅游服务综合监管等措施可以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

1.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旅游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促进了乡村交通便捷畅通、乡村生活环境美化、农民收入和消费增加、农民文化职业素养提升等,从而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应该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提升农村人力资本和科技水平,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增收,从而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继续扩大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表明,对外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利用外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应该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范围,与更多地区或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简化旅游签证和通关手续等等。我国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打造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既是旅游业扩大对外开放的表现,更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战略举措。考虑到我国各区域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特点,可在有条件的地区采取类似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做法,打造更多的世界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3.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我国文化产业正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未来5年文化产业将发展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既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和贸易的发展,又可以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丰富旅游产品的种类和结构。因此,应该通过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带动旅游业繁荣。根据中央精神,要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在进一步发展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文化管理体制。

篇4

【关键词】 两型社会 武汉城市圈 旅游业 发展路径

一、武汉城市圈与两型社会的构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湖北经济总体发展呈现相对滞后的局面,与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中国腹地中心身份不符。为了振兴湖北经济,使湖北率先在中部崛起,并为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探索出一条有特色的发展道路,2003年11月,湖北省政府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武汉“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km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资源综合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型社会”的申报获批,武汉将被推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最前端,既要有效节约资源、保护好环境,又要做到经济可持续发展。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正因为如此,武汉城市圈“综合改革试验区”,也就是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为核心要素的改革试验区。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全国来说显得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中部的改革试验区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考虑。武汉“两型社会”试验区的获批,将成为“两型社会”的重要示范基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的突破口。

二、“两型社会”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1、旅游业发展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系

(1)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有利于形成节约型社会风气。资源的稀缺性,不仅是经济发展长期面对的问题,而且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突破的瓶颈。因而,平衡供求矛盾的必然选择是合理开发,而合理开发不是缩小开发的规模,而是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下,对旅游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结合特定的生态、地质、技术、文化与经济条件进行合理、有序、适度的开发。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有助于促进市场秩序走向良性运行,对于解决当前武汉城市圈旅游市场混乱局面有较好的治理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形成节约型社会风气。

(2)建立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旅游资源是在一定自然和文化积累基础上的稀缺资源,只有进行有效利用,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节约型社会恰恰是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它提倡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其核心是节约资源。旅游业发展只有在节约的基础上,才能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其他方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成本。

2、旅游业发展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系

(1)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成。“两型社会”的建成,将使一个城市变成天堂般的“宜居城市”、“和谐城市”,它将拥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它时时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尽可能多的欢乐、祥和、幸福。旅游业的发展,依托于良好的旅游资源与怡人、怡景、怡情的旅游环境。旅游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完善自身生活环境的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美的阐释和对和谐生活的追求。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宜居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是人类不断完善自身生活环境的结果,旅游业的发展将会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成。

(2)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从人本身出发,不是把人与自然绝对对立起来,而是将二者统一起来,通过生产和过程达到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协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对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上,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就是注重合理开发的一种发展理念,其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1、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现状

武汉城市圈包括武汉市和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城市,土地总面积为5.81万平方公里。武汉城市圈内旅游资源丰富、门类齐全,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旅游资源总量占踞湖北省半壁江山。从自然资源来看,圈内现有3个山地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11个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和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从人文资源来看,拥有1个世界文化遗产,1个历史文化名城和2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此同时,圈内有3个全国优秀旅游城市,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1个5A级旅游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对武汉城市圈发展一体化旅游市场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由于旅游资源拥有地缘优势和良好的互补性,武汉城市圈在旅游资源整合和区域合作取得了明显进展。2007年城市圈共接待国内旅游者5773万人次,同比增长23%,占湖北省的57%;接待入境旅游者57万人次,同比增长17%,占湖北省的43%,武汉城市圈为全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2008年初,武汉城市圈开始推行旅游对接营销方案,在旅游规划、旅游品牌、旅游开发、旅游促销、旅游线路、旅游市场等方面实现一体化。由湖北省旅游局牵头,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建立了旅游局长联席会议制度,确立了“联手结对、联媒宣传、联合促销、联企开发”的思路,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武汉市发挥龙头作用,先后与孝感、咸宁等地签订了合作协议;城市圈内各城市开展了宣传推介、招商引资和旅游资源调查等活动;一批重大旅游项目正在建设中,成为城市圈的新亮点;以科教旅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三国文化旅游、温泉度假旅游为特色的城市圈旅游产品体系初步形成。目前,湖北省旅游局已安排专项经费,由武汉市旅游局组织各城市共同编制城市圈旅游实施规划和行动计划,确定建设重点与建设时序。

2、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旅游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如东湖水质监测数据表明水中氮、磷、COD、BOD5等含量显著超标。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与先进地区相比明显滞后,“食、住、行、游、购、娱”配套不够完善,尤其是城市至旅游景区之间道路等级较低,城市中的旅游设施建设滞后,景区环保设施和标识系统不完善。三是各城市的旅游资源开发总体上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缺乏对城市圈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如缺乏统一规划和统筹,圈内出现了部分低档次、低水平、近距离重复建设和项目同质化的现象。四是各城市对旅游营销没有形成合力和联动机制,因而缺乏整体推进氛围和武汉城市圈整体形象。五是各城市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健全,区域界限、体制障碍、利益分割等突出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具体的解决方案。六是旅游市场秩序混乱,商业网点建设未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景点建设项目规划混乱,景点重复建设严重,景区内部管理无序,城市圈旅游发展大环境尚未形成。综上所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武汉城市旅游圈的形成与发展,而且使各个城市之间的旅游资源难以整合,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政策举措,使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得到协调、有序的持续发展。

四、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1、加强政府主导作用,优化旅游资源配置

在“两型社会”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只能通过供求矛盾互动在事后,因此这种调节是以资源浪费为代价的。资源环境问题存在外部性,完全依靠市场无法达到资源配置最优状态,要将负外部性的社会成本和正外部性的社会收益内部化,降低污染排放和资源滥用,需要依靠政府的制度安排将旅游开发中的外部性内部化。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对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进行普查和统一规划,确立城市圈旅游总体布局与资源整合方案,确定建设重点与建设时序,并按总体规划计划安排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项目与区域。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加强项目招商与精品旅游景区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合理开发。

2、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强化旅游环境保护执法力度

在旅游企业经营过程中,应以“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为指导,向游客广泛宣传生态旅游知识,提高保护生态资源的意识,倡导文明、和谐的旅游消费模式。建设“两型社会”,必须强化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建立以法律为主导的环境保护体制为。制度是推行资源和环境保护政策的保障,资源环境保护错综复杂,单纯依靠政府,难以应付众多分散、流动的管制对象。因此,要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并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3、扩展与延伸旅游产业链,构建旅游循环经济系统

在旅游业发展中,促进城市圈二元经济结构(从传统生产部门向现代生产部门)的转化,如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推进产业转型,如观光农场、休闲牧场的出现以及乡村休闲游、工业旅游的开展;在传统第三产业中积极进行经营方式的创新,如产权酒店和分时度假型酒店,对房地产业销售方式的创新,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率;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原有产业结构状态,促进新的产业生长,如会展业、休闲娱乐业、旅游房产业、旅游餐饮业、旅游住宿业等。推动对武汉城市圈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商贸文化的挖掘,通过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创新,促进第三产业中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不断扩展与延伸产业链条,创新传统生产方式,构建循环旅游经济系统,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形成。

4、完善旅游集散功能,为旅游业良性运行奠定基础

武汉市素有“九省通衢”之称,但武汉市及城市圈中各城市的交通建设仍滞后于旅游业发展。因此,应完善水、陆、空等现代旅游交通体系,开通水上旅游运输专线、增设旅游专列、开展旅游包机业务,实现快捷集散的目标;充分利用城市圈内现有交通设施,完善旅游城市之间以及旅游景区之间的交通路网系统,使游客能方便迅捷到达旅游目的地,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为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五、结论

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社会文明,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建设“两型社会”涉及到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涉及发展战略选择、观念更新、制度变革等因素。它要求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并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战略,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与发展方式,引导可持续消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因而,建设“两型社会”,是解决当前武汉城市圈旅游业问题的有效理念,在这一科学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将会带来旅游业发展上的变革,促进武汉城市圈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林鸿、张忠美:经济法视野下“两型社会”与武汉城市圈的构建[J].长江论坛,2008(2).

[2] 朱俊成: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与战略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4(9).

[3] 贾晓娟: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两型社会”产业结构调整[J].理论与实践,2008(3).

[4] 李勤:关于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问题的思考[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8(6).

[5] 徐钰:武汉城市圈领跑湖北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8-3-21.

篇5

论文关键词:促进;旅游业;科学发展;对策

一、做好旅游支柱产业的科学定位

本溪市共有208处旅游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赋予了本溪山、水、洞、泉、漂和古人类文化遗址于一体的旅游资源体系,几乎拥有中国全部的景系、景类和84%的景型。河流200余条,5公里以上的100多条,水库20多座,库容量60亿m3。森林覆盖率745%,原始森林7处,古树名木6000余株,洞穴20多个,冷热泉8处,地温异常带2处,风景河段4处,瀑布9处。旅游资源可谓高品位,可开发性强,因此充分利用好本溪市旅游资源,做好本溪旅游产业定位至关重要。在2009年,国务院、国家旅游局出台的政策意见,明确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用战略性和支柱产业来定位旅游业,可以说是目前对各类产业定位中最高的之一。旅游业的社会属性,体现了产业的民生特性,以人民群众更加满意为目标。这种定位,对本溪旅游业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实现旅游观念上的重大突破

最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观念问题,即将旅游业简单看作是吃喝玩乐,把旅游作为人们的奢侈生活方式,并非必需品和基本需求,这种观念对旅游业发展有很大的制约。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绿色旅游,使城乡居民在旅游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形成全社会崇尚休闲度假旅游的生活方式。要通过设立本溪旅游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公务员在带薪休假期间,首选本溪景区休闲度假。领导带头升华现代旅游观念,把鼓励支持员工旅游休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红色旅游、健康旅游等方式,净化员工的心灵,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凝聚队伍,和谐人际关系。同时营造出加快发展我市旅游业的整体社会环境。

三、注重内涵式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

到2015年,国内旅游年均增长10%,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这是一个极其可观的旅游市场。我市要坚持以国内游为重点,通过发展入境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主题旅游,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以满足老百姓快速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旅游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旅游景区、旅游酒店、旅行社、旅行交通的服务质量。在具体措施中,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以品牌化为导向,鼓励专业化旅游管理公司推进品牌连锁,促进旅游服务创新。以标准化为手段,健全旅游标准体系,抓紧制定并实施旅游环境卫生、旅游安全、节能环保等标准,重点保障餐饮、住宿等相关硬件质量。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

四、强化管理服务上的制度建设

旅游业有序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旅游从业人员的自律,更需要依赖各种制度的规范。(一)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健全旅游监管体系,完善旅游质量监管机构,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和旅游投诉处理,维护游客合法权益;(二)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制订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建立旅行社、旅游购物店信用等级制度;(三)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加强对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文化遗产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四)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五)加强主要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建设。规划建设水路客运码头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求;(六)健全旅游资源环保制度。政府特别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强化旅游资源保护的职责,严格监督、检查和指导旅游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旅游资源开发及其经营活动,切实保护弥足珍贵的旅游资源,确保本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做好与旅游业相关的设施建设

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离不开各项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不论是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还是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必须做好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建设和完善各旅游景区的通讯设施和设备,逐步实现主要景区和黄金旅游沿线无障碍通讯和通讯无盲区,确保旅游景区信息畅通、快速;(三)推进节能环保建设。支持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经营户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

六、突出本溪旅游的多样化与特色化

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是无止境的工作。(一)加速发展大众旅游消费产品,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依托国家级文化、自然遗产地,打造有代表性的精品景区;(二)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建设1~2个大型主题公园,利用好本溪境内红色旅游资源。挖掘好道教、佛教等资源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三)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深挖文化内涵,普及科学知识。旅游商品要提高文化创意水平,旅游餐饮要突出文化特色,旅游经营服务要体现人文特质。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体育场馆等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旅游活动。

七、转变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职能

旅游业在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给旅游目的地带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污染,引起物价上涨等不利影响。因此,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如何遏制旅游业发展给经济、社会和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利用其正面效应服务于社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目前我市的旅游业尚属于蓬勃发展时期,为此,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一)“政府不主干”、“政府不主财”,“政府不主宰”。准确界定“政府主导作用”的内涵,应体现在制定政策、完善旅游法制、搞好旅游发展规划、确定投资方向、为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等宏观方面。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推动、领导和协调,政府要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宏观调控,作好引导工作,促使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二)在职能行使的手段上以法律手段为主。用法律法规管理规范旅游产业,以避免旅游管理的随意性和旅游发展的不确定性,使旅游产业在法律法规的规制下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三)旅游企业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依法纳入企业经营成本。积极支持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废弃矿山等开发旅游项目。支持企事业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旅游业。

八、创新旅游传播和市场推广的手段

篇6

关键词:政府职能;旅游业;市场竞争;全球化

一、引言

随着我国入世以后对服务业市场准入的逐步开放,中国的旅游业发展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也面临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问题。例如,如何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较为有利的位置、获得较多的市场份额,如何实现和保持我国旅游业的国际核心竞争力等等问题,是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系列重大课题。全球化时代的一个特点是时空距离的大大缩减,从伦敦到北京也只不过十几个小时的航空距离。旅游业的竞争,就是旅游目的地间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讲,旅游目的地的竞争趋于全球化,且态势日趋激烈。

我国旅游业发展初期,采取了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但在旅游产业市场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究竟应居于什么样的地位、该行使何种职能、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起何种作用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值得作深层次的探析。政府对旅游行业的全面管理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90年代中后期进入比较系统和完整的阶段,到目前管理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展。近20年来,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经历了由开拓者向规制者的演进。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在中国已是WTO成员国的情况下,旅游行业管理手段应该更多地转向间接引导和宏观调控,政府部门的作用也应逐步由规制者向协调者过渡。中国各级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必须从管理旅游经济微观环节中抽身出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行政管理的职能集中指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把一些属于企业自治权内的事情交还企业,把一些政府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情交由社会管理,真正实现“小政府、大市场”。

二、政府在发展旅游业中应该发挥的基本职能

在旅游市场竞争全球化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在遵守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创建一系列制度安排来规范市场、稳定市场和引导市场发展,并通过提供必要公共产品的形式来弥补市场供应的不足,政府不一定要自己来生产某种产品。可见,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不比市场小,而是具体的分工不同。政府的职能不是要去做大事,而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即政府和市场要做到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行其权、各得其利、各担其险,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1.制定一系列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政府政策的推行会引起社会成员对其切身利益关系的考虑,从而引发其意识和行为的改革。当这种考虑和改变形成群众意识时,就可能影响社会发展的趋势,体现政府的政策目的。所以,科学的、经过严密论证的法制化政策过程,可以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稳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宏观调控的规范化运行。政府执行政策具有强制性、直接性、权威性等特点,政府主导推行的过程,也是旅游业方面的政策地位不断提升的过程。旅游业在政府政策推动下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从长远看,旅游业发展需要一个高水平、全方位的集目标、组织、规划开发、促销等要素于一体的政策支持体系,从而形成旅游业发展的最佳环境。

2.制定旅游总体规划。旅游业是由核心旅游业和辅助旅游业构成的综合性产业,其持续发展必须有赖于一个具有权威的管理部门对其进行必要的规划、规范、指导和调控。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旅游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不仅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更重要的是应按照总体规划的目标与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旅游业,宏观调控仍是政府管理旅游业的重要职能。

3.制定旅游市场法规、条例和规定。对旅游业的规制旨在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这是宏观调控的一种根本手段。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政府旅游部门在旅游业中所起的作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开拓者阶段、规制者阶段和协调者阶段。我国目前正处于第二阶段,即政府主管部门对旅游业的管理正由直接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

4.提供公共,收集和旅游信息。目前旅游市场中介服务体系还很不完善。因此,旅游产业的许多公共还需要由政府来承担,这些服务主要包括旅游市场的宣传与促销、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旅游服务的评定与检查、旅游人才的培训与考核等。中国旅游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导致经营者和旅游者的某些非理性甚至非法行为的存在。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旅游信息系统、强化旅游服务供应商披露真实信息的义务等途径来改善这种情况。

5.合理开发与保护当地的旅游资源,走可持续发展旅游的道路。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兼顾旅游经济效益、人文效益、环保效益。因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各级政府应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发展要以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他资源为前提,并能对生态环境保护给予资金支持,使其得到可持续利用,满足旅游者日益增加的多样化需求,并能保持对未来旅游者的吸引力,还必须能满足当地居民长期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

6.通过政府资金启动社会投资。从而有效地刺激市场。政府投资旅游市场并不意味着政府的财政拨款包揽一切,而是通过政府资金启动社会投资,从而更有效地调控经济、刺激市场。在旅游业发展初期,政府利用较强投资促使旅游业超常发展,能迅速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和供给能力。政府在这方面的角色表现为:一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主要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牵头开发旅游线路。二是重大项目的启动者。政府对重大建设项目的投资可以拉动私人资本的更大投资。三是浓郁氛围的营造者。主要是通过宣传促销活动刺激旅游动机,扩大旅游市场。此外,政府可以组织策划一些影响力巨大的主题活动。如昆明世博会、杭州的西湖博览会都是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成功范例。

三、政府发展旅游业存在的误区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似乎都乐意把旅游业确立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龙头产业。这种政府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定位,是符合时展的基本趋势的。政府力量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无疑十分重要,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政府在旅游业中的职能也应得到恰当的界定。WTO的本质是进一步的市场化。加入WTO后,我国还有很多制度、规则、行为与市场经济不相符,现在要把它们改过来。一些地方在这方面会出现一些误区,阻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

1.误把政府的职能作用理解为政府主宰。沿用计划经济下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有些地方仍存在由长官意志代替企业行为,由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规律,干扰旅游市场对旅游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导致决策失误,旅游供求失衡,造成很大的浪费。误把政府的职能作用理解为政府主财,即由政府的财政拨款包揽一切,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只盯着政府的口袋,或等或靠或要,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丧失了抢占市场的有利时机;或者超越政府财政实力,大包大揽,误把政府的职能作用理解为政府主干,即由政府投资兴办并直接管理骨干的旅游企业,给予它们各种各样的优惠与保护,造成事实上的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限制了市场经济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政府对旅游企业干预过多、管得过死。一些地方政府对旅游企业管得太死,充当一切具体业务的决策者,其结果是政企不分,旅游企业无法自主发展。政府并不天生是旅游专家。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政府制定的一些政策违背了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仅没有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反而还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并不是万能的,那种什么事情都靠政府解决的观念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阻碍,应从这种错误观念中摆脱出来。

3.政府成为部门利益的分享者,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自身利益的伸延。从理论上来讲,政府代表着社会整体的利益,它追求的是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事实上,政府由众多相对独立的部门组成,它们若追求各自的政绩、形象和其他各自相对独立的利益就会出现误区。由于旅游业的综合性,旅游业几乎与政府的各个部门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一项旨在改善旅游公共利益的政策可能对多数政府部门的利益产生影响。因此,旅游政策的实施与否以及实施效果的大小取决于政府各个部门的权利博弈。与政府其他部门相比,旅游局拥有的权力较为有限,由此决定了旅游局缺乏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与驾驭的能力,决定了旅游产业政策难以落实与实施。

由于以上误区,使得政府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过多地介人饭店、旅行社等竞争性的旅游行业,而对于道路、环境等公共领域却投入不足。总之,无论是旅游产业在市场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是政府主导型战略在推行中出现的误区,都与政府行为是否合理密切相关。市场缺陷要靠合理的政府干预来弥补,而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更要以合理的政府行为为前提。

四、旅游业市场竞争全球化进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

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和保持旅游市场的高度自由化,具体体现为职能的转变。政府由现在的对旅游的经营参与、经营指令、经营指导的角色,过渡到产业服务、市场纠偏、信息、市场普遍性原则引导的角色。

要克服以上误区,科学合理地发挥政府对于旅游业的职能,就应该实现以下转向:

1.在行使职能的范围上,由微观管理为主转向以宏观调控为主,把握好干预范围和干预程度。旅游业是一种涉及面极广、关联度极高的综合性产业,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政府主导”不是“政府主干”、“政府主财”,也不是“政府主宰”,更不是事无巨细全由政府进行管理。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推动、领导和协调,但政府不能直接参与企业微观的生产经营活动,而要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交给企业。要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宏观调控,作好引导工作,促使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把握好干预的范围和干预程度。旅游产业现代化要求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干预目标仅仅局限于对市场普遍性原则的纠偏和引导。因此,干预的范围,也就仅仅局限于对经营者的经营、消费者的消费的度内,干预的程度仅仅局限于对市场普遍性原则的纠偏,不干预市场主体的行为策略、不干预行为主体的行为细节、不干预市场主体的行为结果。

2.在行使职能的性质上,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真正实现由人治行政到法治行政的变革。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管理企业的“长官意志”色彩浓厚,不是政府服务企业,而是企业服从于政府,以致旅游企业在市场面前,往往茫然不知所措,不但没有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反而失去了许多市场机会。面对中国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和加入WTO对旅游业的冲击,政府部门尤其是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创造一个有利于旅游发展的大环境,服务于旅游业。在职能行使的手段上,应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律手段为主,用法律法规而不是“长官意志”管理规范旅游产业,以避免旅游管理的随意性和旅游发展的不确定性,使旅游产业在法律法规的规制下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如,在推进企业跨国经营方面,政府应完善企业走出去的法律、法规,简化审批制度,增加审批的透明度,为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放宽对外汇出境的限制,取消政策上的所有制歧视倾向,向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咨询、培训、业务指导等方面的服务。

篇7

关键词:张家口;旅游业;旅游影区效应;SWOT

引言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提出,是把组织的优势(Strengths)、弱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的分析综合在一起,构造SWOT矩阵。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结论的分析方法。运用SWOT分析法,对张家口旅游业发展的内部、外部条件进行具体分析,以便于张家口在旅游开发中更好地抓住机会、避开威胁、发挥优势、克服弱势,促进张家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一、优势(Strengths)

(一)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

张家口地处京、冀、晋、蒙四省市区交界处,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张库大道”上的陆路商埠之美誉。京包、丰沙、大秦铁路和4条国道、14条省道、25条县级以及700多条乡级公路并网交错,四通八达;京张、京大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大大缩短了张家口与京津等地的时空距离。京津等周边地区也将成为张家口市旅游资源市场的主体。特别是毗邻京津,距北京178公里,距天津320公里,是沿海发达地区经过北京向西北经济辐射的第一站,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二)资源优势

张家口坐落在太行山和燕山环抱的盆地北沿,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衔接地带,东临首都北京,西连煤都大同,北靠内蒙古高原,南接华北腹地,面向沿海,背靠内陆,是河北省旅游资源分布密集区。其历史悠久,风景秀丽迷人,名胜古迹荟萃,四季气候皆宜。这颗璀璨的塞外明珠,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其奇特的地形地貌,形态迥异的景色,浓缩了北国雄峻与南国秀美于一体,堪称旅游、观光、度假的天然宝地。张家口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完好,蓝天、白云、清水、绿地兼具,地形地貌齐全。坝上高原是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海拔1300米~1500米。这里地势平坦,地域辽阔,气候凉爽,水草丰茂,历来为观光避暑度假之胜地。境内有永定河、潮白河、滦河、大清河和内陆河等五大水系贯通。各类水库一百多座,淡水水域24万亩,还有地热资源18处,现已开发赤诚温泉、怀来温泉和阳原温泉等。张家口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有千年始祖遗址。四五千年以前发生在涿鹿的黄帝、蚩尤之战,黄帝,炎帝之战,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文明的产生。她由轩辕黄帝城、黄帝泉、轩辕湖、蚩尤寨、蚩尤泉、三祖纪念堂等景观组成,为游人提供了中华民族人文三祖黄帝、蚩尤、炎帝在这里生息战斗的生动历史,在全国具有垄断优势。

二、弱势(Weaknesses)

(一)制度环境约束明显

制度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但是制度环境改变是一个渐变、滞后的过程,制度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地方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1969—1995年期间,张家口被定为北京的“北大门”,开始长达二十六年的“闭关锁张”,直到1995年5月,国家才允许张家口对外开放,此时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过去十七年了。虽然近几年在国家的支持下以及不断学习其他区域的经验过程中,张家口的制度环境也在不断地完善,但是由于张家口改革开放时间晚,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强烈,对制度环境的改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层上的东西,对一些深层次的制度环境并没有改善,从而使制度环境建设没有完全到位,宏观上限制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人才缺乏

人才缺乏是限制张家口旅游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张家口不仅吸引不到优势人才来此工作,而且本地人才也大量的流失。张家口市县级及以下各类科技人员总数为6724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348人,仅占2%;具有中级职称的16100人,占23.9%,人才密度仅为4.44%,而全省平均水平已经达到6.05%。在市级科研机构中,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科研人员屈指可数。知识贫困不仅是教育水平低下,更是获取、吸收和交流知识能力的匮乏或途径的缺乏。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张家口地区一些人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完全脱离了市场经济体制,从领导到群众,对旅游业的认识至今还不到位,各级政府对旅游业的支持也常常是道义上的支持多于实际的行动,旅游从业人员主动开发市场、发现市场的观念淡薄,导致了张家口旅游市场的单一狭小。

(三)经济基础薄弱

张家口地区经济文化落后,贫困人口众多,开发资金严重缺乏,旅游投入不足。旅游基础设施数量少、档次低。进入张家口域内公路以及进入部分景区景点的公路路况比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特别是乡村的基础条件更为严重,脏乱差问题仍比较突出。通往乡镇一级道路没有路灯,晚上行车困难,路况复杂。有的示范点乡村道路还没有硬化,人们戏称为“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有的农家旅馆没有供游客入厕、洗澡的地方,其他基本设施也不够完善,给游客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景区停车场有限,在景区车辆拥挤的现象十分突出,严重破坏了游兴。

三、机遇(Opportunities)

(一)国家政策的调整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也在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将旅游业确定为中国支柱产业。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中国不断完善休假制度。特别是针对“黄金周”集中出行的种种弊端,国家在2008年对节假日进行了调整,调整目标是将长假分解为几个短假期,节假日调整方案明确提出“允许周末上移下错,与法定假日形成连休”,改革后少了一个“五一”黄金周长假,多了“五一”、清明、端午、中秋四个短假。国家休假制度的改革增加人们外出旅游的频率,增加了短途出游的几率,而张家口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使其成为京津游客的首选旅游目的地。

(二)中国人均GDP的稳步提升

随着中国人均GDP的提高,旅游人数将呈现出逐年增长势头,即人均GDP与旅游人数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已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中国现在已经总体上进入小康水平,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由过去追求物质享受转变为精神享受,人们逐渐走出家门开始追求异地的体验,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将成为人们追求的对象,张家口旅游资源丰富,容易打造富有个性的旅游目的地。只要张家口加快资源整合转变思路,就可以成功地打造一个富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吸引国内外游客来此消费旅游。

(三)京津冀区域合作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逐步推进,京津冀地区将在产业分工、交通构建、市场培育、环境改善、旅游发展等五大领域内通力合作,特别是地方政府之间主动地积极磋商和全方位的经济合作,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京津冀区域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不仅具有垄断性的历史文物,而且还有独一无二的自然风光,同时又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三地发展旅游提供了首要条件。张家口作为京津冀都市圈中的一个重要城市,在发展区域一体化大旅游中可借助京津旅游知名度,充分发挥自身旅游资源优势,制定相应的旅游发展规划,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四、威胁(Threats)

(一)旅游影区效应

旅游影区效应的核心观点是指旅游地的形象级别和旅游吸引力存在差异,并且高级旅游地在周围地区(形象作用半径范围内)会形成形象上的阴影区,处于阴影区内低级别的旅游地的形象和旅游吸引力会受到不利影响。张家口位于京津冀旅游区域内,在这个区域张家口的知名度偏低,在全国知之者甚少,更不要说在全世界了,缺乏吸引旅游者的著名景点和景区。在京津冀旅游区内,北京有故宫博物馆、天坛公园、颐和园和八达岭长城四个5A级旅游景区,天津有古文化街旅游区和盘山风景名胜区两个5A级旅游景区,河北有秦皇岛市山海关景区、保定市安新白洋淀景区和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共三个5A级旅游景区,这些景区知名度高,吸引力强,而张家口缺少这样高级别的旅游景区,从而在京津冀旅游区形成了“灰度区”,失去了旅游市场,特别是周边的同质性旅游资源影响更为深刻。

(二)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化

随着中国居民人均GDP的不断提高,观念的转变,休闲时间的增多,扩大了旅游范围,丰富了旅游内涵。各地都想法设法提高自身形象建立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来吸引游客,旅游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目的地需要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成熟的精品线路、鲜明的旅游形象、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和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张家口旅游业发展问题从消费层面看,主要表现为游客人均逗留时间较短和人均消费额偏低;从供给层面看,主要表现为旅游产品供给单一,主要为观光旅游产品,导致旅游产业链短,旅游收入不高,尤其缺乏休闲娱乐度假类产品。目前张家口旅游业在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地区中旅游业中缺乏竞争力,处于劣势。

五、结语

通过用SWOT全面分析张家口旅游业,可以清楚地掌握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优势与弱势、机遇与威胁,在制定旅游业发展战略时要抓住机遇利用优势,转变思路创新体制将弱势转变为优势,将威胁转变为机遇,全面促进张家口旅游业持续快速的发展,培养成地区的支柱产业,为张家口经济的腾飞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晚华,张琼霓,钟志平.湖南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3):57-60.

[2]刘永涛.河北省发展旅游业的SWOT分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4):53-56.

[3]张锦,王宝钧,宋翠娥.张家口经济落后的地理学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144-146.

篇8

[关键词]旅游文化创意;旅游业;作用

“旅游”一词源于“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随着国民经济与生活水平的提升,旅游业的发展逐渐走向大众化、社会化。自然、文化密不可分,促使旅游文化创意成为新兴经济产业,并受到相关学者的高度关注,即通过深化研究与探讨的方式,判断旅游文化创意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一、旅游文化创意产业

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以景区旅游为主导,通过旅行社组织行为的方式,实现旅游产业的运营。现阶段,伴随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形式的转变,以城市为载体的旅游产业受到各地区政府的高度关注。而在此过程中,依据旅游产业、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新兴产业得以衍生,即为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其通过对游客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以自身时尚产业的优势,不管是产品开发,还是宣传促销,均将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相结合,用以促进景区旅游价值的提升。

二、旅游文化创意在旅游业中的作用

(一)推进经济发展

旅游业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作为宣传的基础,以此吸引游客,起到经济推动的价值。现阶段,国内以民族文化为导向的旅游景点创意已屡见不鲜,如“瓷都”景德镇,通过游客自制瓷瓶的方式,于瓷瓶处予以创作,使其产生“爱不释手”之感,不仅有助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还可实现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以侧面的角度烘托运输业、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性。各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均会对旅游业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其原因在于:旅游文化创意依据自身经典特色,构建独特化文创产品,用以激发游客购买欲,促进旅游景点经济效益的提升。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由旅游文创产品带来的经济价值,已高达10亿元。

(二)引领消费潮流

传统大众化旅游业的发展,难以满足当前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对此,充实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引领消费潮流,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必经趋势。对此,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应结合自身创造性的优势,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突破与创新,将原创性、变化性文化思想融入传统文化领域,促使旅游资源与活动经营予以全面融合,将沉寂的传统文化向灵活性旅游文创产品的转变,以艺术性、趣味性与知识性的优势,为游客消费行为起引领作用。

(三)延伸产业链条

旅游产业链条的形成是将优势产业纳入产业链核,通过产品、资本与技术等纽带的辅助应用,使其在旅行社和餐饮、旅游交通与旅游景区、饭店以及旅游商店等领域构建专业化及一体化产业链条,并结合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价值的角度,彰显其产业链条延伸的重要性。

三、着重旅游文化创意建设对策建议

(一)人文素养的提升

关于旅游业,无论是管理者、工作者,还是游客,其文化素养均是影响旅游业长远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此,若要切实提高旅游文化创意在旅游业中的作用,则应结合旅游业发展的层面,通过人文素养的提升,获取较强的竞争力,使其能够在国际竞争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制定旅游法律法规,通过规章制度的约束,对旅游行为予以管理,促使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步入正轨。

(二)品牌树立

传统文化的弘扬,是对旅游文化创意价值的升华,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途径。针对此,旅游景点可依据艺术品、工艺品等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彰显传统文化的内涵,既可吸引游客,又可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而在旅游文化创意品牌树立中,旅游业应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创新能力,结合高科技产品与技术的选择,促进自身行业竞争力的提升。

(三)注重旅游学理论,加强文化交流

针对旅游业的发展问题,应以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导向,综合分析其发展趋势,并总结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现状、发展经验、发展规律,以达到“取彼之长,补己之短”的目的。做到以上工作,有助于旅游业自身发展方向的定位。与此同时,旅游文化创意作旅游业的“灵魂”,则应通过各旅游景点文化创意产品交流会的召开,以互补互利的优势,推进自身产业链条的发展。关于旅游文化创意在旅游业中的作用的探讨中,可以看到,其以人文素养的角度注重旅游学理论,依据品牌树立,加强文化交流等建议的实行,可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旅游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旅游业管理者、工作者应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结合景点自身特色,生产与之相对应的文创产品。

参考文献:

[1]王欣,凌天宇,杨文华援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中政府作用的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117-120.

[2]袁俊,吴中堂援基于网络文本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融合效果研究:以深圳大芬油画村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32(5):631-636.

篇9

随着我国入世以后对服务业市场准入的逐步开放,中国的旅游业发展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也面临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问题。例如,如何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较为有利的位置、获得较多的市场份额,如何实现和保持我国旅游业的国际核心竞争力等等问题,是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系列重大课题。全球化时代的一个特点是时空距离的大大缩减,从伦敦到北京也只不过十几个小时的航空距离。旅游业的竞争,就是旅游目的地间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讲,旅游目的地的竞争趋于全球化,且态势日趋激烈。

我国旅游业发展初期,采取了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但在旅游产业市场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究竟应居于什么样的地位、该行使何种职能、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起何种作用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值得作深层次的探析。政府对旅游行业的全面管理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90年代中后期进入比较系统和完整的阶段,到目前管理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展。近20年来,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经历了由开拓者向规制者的演进。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在中国已是WTO成员国的情况下,旅游行业管理手段应该更多地转向间接引导和宏观调控,政府部门的作用也应逐步由规制者向协调者过渡。中国各级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必须从管理旅游经济微观环节中抽身出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行政管理的职能集中指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把一些属于企业自治权内的事情交还企业,把一些政府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情交由社会管理,真正实现“小政府、大市场”。

二、政府在发展旅游业中应该发挥的基本职能

在旅游市场竞争全球化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在遵守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创建一系列制度安排来规范市场、稳定市场和引导市场发展,并通过提供必要公共产品的形式来弥补市场供应的不足,政府不一定要自己来生产某种产品。可见,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不比市场小,而是具体的分工不同。政府的职能不是要去做大事,而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即政府和市场要做到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行其权、各得其利、各担其险,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1.制定一系列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政府政策的推行会引起社会成员对其切身利益关系的考虑,从而引发其意识和行为的改革。当这种考虑和改变形成群众意识时,就可能影响社会发展的趋势,体现政府的政策目的。所以,科学的、经过严密论证的法制化政策过程,可以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稳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宏观调控的规范化运行。政府执行政策具有强制性、直接性、权威性等特点,政府主导推行的过程,也是旅游业方面的政策地位不断提升的过程。旅游业在政府政策推动下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从长远看,旅游业发展需要一个高水平、全方位的集目标、组织、规划开发、促销等要素于一体的政策支持体系,从而形成旅游业发展的最佳环境。

2.制定旅游总体规划。旅游业是由核心旅游业和辅助旅游业构成的综合性产业,其持续发展必须有赖于一个具有权威的管理部门对其进行必要的规划、规范、指导和调控。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旅游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不仅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更重要的是应按照总体规划的目标与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旅游业,宏观调控仍是政府管理旅游业的重要职能。

3.制定旅游市场法规、条例和规定。对旅游业的规制旨在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这是宏观调控的一种根本手段。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政府旅游部门在旅游业中所起的作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开拓者阶段、规制者阶段和协调者阶段。我国目前正处于第二阶段,即政府主管部门对旅游业的管理正由直接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

4.提供公共,收集和旅游信息。目前旅游市场中介服务体系还很不完善。因此,旅游产业的许多公共还需要由政府来承担,这些服务主要包括旅游市场的宣传与促销、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旅游服务的评定与检查、旅游人才的培训与考核等。

中国旅游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导致经营者和旅游者的某些非理性甚至非法行为的存在。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旅游信息系统、强化旅游服务供应商披露真实信息的义务等途径来改善这种情况。

5.合理开发与保护当地的旅游资源,走可持续发展旅游的道路。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兼顾旅游经济效益、人文效益、环保效益。因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各级政府应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发展要以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他资源为前提,并能对生态环境保护给予资金支持,使其得到可持续利用,满足旅游者日益增加的多样化需求,并能保持对未来旅游者的吸引力,还必须能满足当地居民长期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6.通过政府资金启动社会投资。从而有效地刺激市场。政府投资旅游市场并不意味着政府的财政拨款包揽一切,而是通过政府资金启动社会投资,从而更有效地调控经济、刺激市场。在旅游业发展初期,政府利用较强投资促使旅游业超常发展,能迅速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和供给能力。政府在这方面的角色表现为:一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主要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牵头开发旅游线路。二是重大项目的启动者。政府对重大建设项目的投资可以拉动私人资本的更大投资。三是浓郁氛围的营造者。主要是通过宣传促销活动刺激旅游动机,扩大旅游市场。此外,政府可以组织策划一些影响力巨大的主题活动。如昆明世博会、杭州的西湖博览会都是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成功范例。

三、政府发展旅游业存在的误区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似乎都乐意把旅游业确立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龙头产业。这种政府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定位,是符合时展的基本趋势的。政府力量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无疑十分重要,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政府在旅游业中的职能也应得到恰当的界定。WTO的本质是进一步的市场化。加入WTO后,我国还有很多制度、规则、行为与市场经济不相符,现在要把它们改过来。一些地方在这方面会出现一些误区,阻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

1.误把政府的职能作用理解为政府主宰。沿用计划经济下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有些地方仍存在由长官意志代替企业行为,由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规律,干扰旅游市场对旅游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导致决策失误,旅游供求失衡,造成很大的浪费。误把政府的职能作用理解为政府主财,即由政府的财政拨款包揽一切,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只盯着政府的口袋,或等或靠或要,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丧失了抢占市场的有利时机;或者超越政府财政实力,大包大揽,误把政府的职能作用理解为政府主干,即由政府投资兴办并直接管理骨干的旅游企业,给予它们各种各样的优惠与保护,造成事实上的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限制了市场经济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2.政府对旅游企业干预过多、管得过死。一些地方政府对旅游企业管得太死,充当一切具体业务的决策者,其结果是政企不分,旅游企业无法自主发展。政府并不天生是旅游专家。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政府制定的一些政策违背了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仅没有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反而还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并不是万能的,那种什么事情都靠政府解决的观念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阻碍,应从这种错误观念中摆脱出来。

3.政府成为部门利益的分享者,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自身利益的伸延。从理论上来讲,政府代表着社会整体的利益,它追求的是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事实上,政府由众多相对独立的部门组成,它们若追求各自的政绩、形象和其他各自相对独立的利益就会出现误区。由于旅游业的综合性,旅游业几乎与政府的各个部门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一项旨在改善旅游公共利益的政策可能对多数政府部门的利益产生影响。因此,旅游政策的实施与否以及实施效果的大小取决于政府各个部门的权利博弈。与政府其他部门相比,旅游局拥有的权力较为有限,由此决定了旅游局缺乏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与驾驭的能力,决定了旅游产业政策难以落实与实施。

由于以上误区,使得政府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过多地介人饭店、旅行社等竞争性的旅游行业,而对于道路、环境等公共领域却投入不足。总之,无论是旅游产业在市场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是政府主导型战略在推行中出现的误区,都与政府行为是否合理密切相关。市场缺陷要靠合理的政府干预来弥补,而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更要以合理的政府行为为前提。

四、旅游业市场竞争全球化进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

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和保持旅游市场的高度自由化,具体体现为职能的转变。政府由现在的对旅游的经营参与、经营指令、经营指导的角色,过渡到产业服务、市场纠偏、信息、市场普遍性原则引导的角色。

要克服以上误区,科学合理地发挥政府对于旅游业的职能,就应该实现以下转向:

篇10

论文摘要:山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人力资源匮乏,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比经济发达地区存在更多的限制因素,其中山地灾害(山洪、滑坡、泥石流)就是制约山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瓶颈。笔者把泥石流灾害作为促进山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分析了泥石流对山地灾害形成的影响及其对山区旅游业发展形成的危害,提出了山区旅游区泥石流的治理原则与治理对策。

我国是个山地大国,其中2/3的面积为山区,以其秀美的景色和幽静的环境成为吸引游客领略风光、陶冶情操、休养游憩的理想场所,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山区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全国90%的林地、84%的森林蓄积、77%的草场、76%的湖泊、98%的水能都集中在山区,诸多名山大川出自山区。同时,我国9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在山区,文化多样性十分丰富。这些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使山区成为旅游业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但是,山区的山地灾害也十分严重,其中泥石流危害更是山地灾害之最,是制约山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1旅游业发展与泥石流灾害的关系

1.1山区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山区发展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而且对于相对落后的山区经济来说,发展旅游业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旅游能将阻碍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偏远、交通不便、自然和生物多样性、原始的自然美、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转化为发展的机遇。如果管理得当,它们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能够增加就业机会,并促进相关部门的发展。同时,由于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因此,旅游业又被看作是促进环境恢复的一项产业。山区由于地理、历史的多种原因,经济发展一直相对落后,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是山区加快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旅游沿线和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使其经济得以扩展,并使其经济得以重新定位。

1.2山区旅游业应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山区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这就需要加强对山区的能力建设,支持山区与外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由于山区环境对产业规模有高度的敏感性,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应该与当地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在山区发展旅游业,应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在山区产业发展中,既要考虑产业对脆弱资源的敏感性,也要考虑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协调。否则,山区独特的环境带来了旅游业的发展,但其本身可能成为旅游业的牺牲品。

1.3泥石流灾害制约山区旅游业的发展

泥石流是我国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常发生在山区小溪沟,是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泥石流因其形成过程复杂,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历时短暂,破坏力大,因而成为山区经济建设的一大灾害[1]。泥石流对旅游业干扰很强,例如,北京市山地旅游区多位于泥石流易发山区,特别是官厅水库以下、石景山以上的山峡地区是北京市发生泥石流最典型的地区,而康西草原、十三陵水库、八达岭长城、香山等重要旅游景点均位于该区。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已知有泥石流活动的有33处[2](见表1)。泥石流常毁坏旅游设施,危害游客安全,影响旅游功能的发挥和正常运营,尤其是某旅游区泥石流灾害如果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将对该旅游区旅游需求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旅游区泥石流灾情,对减灾、防灾以及旅游区管理具有积极的作用。

2泥石流对山区旅游业发展的危害

2.1泥石流对山地灾害形成的影响

山地灾害包括山洪、滑坡(含崩塌)、泥石流和水土流失,前三者不仅危害严重,而且加剧了水土流失。泥石流与其他山地灾害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对泥石流灾害进行有效防治,将切断山地灾害的连锁反应。山洪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水动力,山地上游的洪水经过泥石流形成区后演变为泥石流。滑坡(含崩塌)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大量松散土石,泥石流和山洪的强烈下切和侧蚀导致滑坡的发生。此外泥石流体或滑坡体堵塞河道,上游形成堰塞湖,堰塞湖的溃决会造成巨大的洪流。这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山地灾害链[3]。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启示,受泥石流危害的旅游区的泥石流防治,要立足于整个山地灾害,才能够使泥石流危害最小化。

2.2泥石流对山区旅游业发展的危害

山地的构造隆升、地形起伏、气象水文和侵蚀作用,使得山区具备了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在局地性强降雨、长历时降雨或地震活动等自然因素激发下,或在森林植被破坏、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工程开挖与弃渣等人为作用下,会产生泥石流,危害旅游景点和生态环境,危及游客生命安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不可恢复的景观破坏。发生在旅游区的泥石流对区内人员以及各类景观资源都可能构成一定危害,概括起来主要有经济损失、资源价值损失和生态环境危害三个方面。

经济损失是反映泥石流灾害对旅游区造成的有价财物以及经营收入的减少,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主要指旅游区的宾馆等各类建筑物以及交通线路的损毁折价以及恢复费用;被损毁供水、供电等生命线工程设施的修复费用;旅游产品等有价实物的损失;由于灾害的发生导致旅游区关闭期间所造成的门票收入以及服务行业因此造成的损失。间接经济损失指由于旅游资源的损毁以及其他原因(生命线工程的损毁、交通中断等原因造成游客不能进入景区)造成的门票收入的减少以及服务行业的收入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对旅游区的安全性造成不良影响,使得游客减少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由于服务设施的毁坏而采用的临时替代供给方式所消耗的费用。

资源价值损失主要包括文化价值损失、科学研究价值损失、观赏价值损失。生态环境危害指泥石流成灾使得生态环境向不利的方向变化的生态环境危害,包括对水域、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如泥石流以冲毁和淤埋为主,所经之处会形成砂石化景观[4]。

3治理原则与对策

3.1治理原则

治理工程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的原则。山区旅游资源和环境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坏便不可能被复原,也无法再利用。因此,泥石流治理工程,要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尽量使工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这样的治理工程本身不会造成破坏,反而会提升旅游资源和环境质量。其它治理原则还包括灾害治理工程与景观协调的原则,保障游客安全的原则和保障交通畅通的原则等[6]。这些治理原则为泥石流采取治理方案和措施提供了依据,体现了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生命安全、保持生态的完整性,使旅游业的发展保持在山地承载力之内。否则,环境退化的成本将非常巨大,会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3.2治理对策

3.2.1加强旅游区的泥石流灾害管理

旅游区的泥石流多为低频性泥石流,灾害尚未引起相当重视,这就使得灾情资料的调查不详、统计不足首先要建立健全旅游区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有关部门颁发的法规和规定。如设立专门机构进行旅游区泥石流灾情评估,制定和实施对泥石流减灾规划和临灾预案的制定。其次用行政和宣传教育的手段,加强山地旅游区的管理。如旅游区内的规划建设要符合安全技术标准,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设立醒目的泥石流等灾害安全警示标志;加大防灾救灾的宣传教育力度,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普及灾害知识,对居民进行抗灾、防灾基本知识的教育,增强人们自救、互救能力。

3.2.2完善旅游保险

完善旅游保险,这是顺应旅游发展的需要,是做好安全事故善后工作、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的保证。目前我国旅游保险尚不甚完善,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改革旅游保险制度、制定便于各种旅游者投保的险种是旅游保险的发展方向之一[5]。包括泥石流灾害保险在内的综合旅游保险或泥石流专项旅游保险,将是有效的防范手段,保险业务的开展,有利于旅游者了解泥石流灾害,加强防范意识。

3.2.3构筑泥石流治理体系

该体系应包括泥石流防治的生态工程措施、土木工程措施和防灾减灾管理措施[6]。生态工程措施主要是在山地旅游区进行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还草;土木工程措施主要是通过修筑防护工程、挡拦工程和排导工程来调节洪峰、稳定沟床和定向分散水流,减轻危害;防灾减灾管理主要是通过加强政府管理,实现灾害治理的技术保障,通过合理改善旅游区产业结构和加大扶贫力度提供经济保障,以及通过财政和组织管理等提供行政保障措施。在整个泥石流治理体系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层面的引导作用。诸如,政府运用税收和增加公益金的手段从事广泛的泥石流灾害管理活动,包括兴修泥石流防治工程以及投资于划分泥石流灾害风险区、绘制泥石流风险图、泥石流灾害预测预报和社会教育计划。

此外,政府还可从事其它泥石流灾害管理活动,比如编制国土利用规划,建立和实施土地管理细则及不动产交易条例,制定住宅及其它各类建筑的规范标准等。整个体系的构筑可以为山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实现旅游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中国防洪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洪泥石流灾害及防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77.

[2]王湘.北京山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J].北京规划建设,2000(5):43-44.

[3]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山地危险工程综合培训项目组.中国山地灾害防治工程[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02-303.

[4]崔鹏,杨坤.风景旅游区的泥石流灾情评估[J].水土保持学报,2002(2):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