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范文
时间:2023-03-22 00:0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院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德育模式 职业素质 环境 情景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147-01
职业院校如何从实际出发,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德育内容、探索具有有效性的德育方法,形成适合本校实际的德育模式,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塑造职业院校德育品牌、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目标。
我校在多年德育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以学生“十项职业素质修炼”为内容、以“环境-情景-实践”为德育方法的德育模式。将营造与现代企业管理基本接轨的环境氛围,根据企业对毕业生素质要求创设育人情景,在校内外为学生塑造良好职业形象、培养优秀职业素养搭建实践平台作为系统工程。并且不断地在探索中丰富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荀子在《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著名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说,要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合一。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教授,提出的“泡菜理论”更加形象生动:泡菜和淹萝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汤水的浓度和味道。强调了优化环境是育人工作的新思路与更高境界,认为影响学生成长环境因素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客观地描述了“环境-情景-实践”对教育培养人的潜移默化影响的重要性。
为了了解企业的需求,我们多次深入到一汽锡柴、小天鹅、威孚、通用电气、红豆集团等企业,调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素质要求。
各企业比较一致的认为受欢迎的毕业生应该:第一,要具有良好的文明素养;第二,要能吃苦耐劳和具有敬业精神;第三,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的企业教育培训部负责人直率地说,每当新职工来到单位,我们首先培养他们怎样走路、怎么上洗手间、如何进食堂用餐,从进企业的基本行为规范抓起。
为此,我们在大量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了学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研讨推进会,确定了以“职业形象塑造、职业态度培养、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健康心理素质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培养、文体活动能力培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职业情商个人竞争力培养” 十项职业素质修炼为主要德育内容。
职业院校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6-20岁左右,从学前教育到走进职业院校,已经对老师说学生听、老师灌输学生接受的传统教育模式司空见惯,甚至具有了较大的“抗药性”。美国有位心理学家认为:说教式的教育对学生的道德品格的影响几近于零,学生在学校学到的道德知识与其在实际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没有必然的联系,存在知行脱节的状态。
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求职业院校努力通过设置环境氛围、创设教育情景、搭建实践平台,来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环境和活动中受到自我教育、得到自我发展。
一、营造与现代企业接轨的育人环境
现代企业对企业形象、企业环境、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都形成了精细化的要求,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受到与现代企业接轨的环境熏陶,有利于更快和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
我们认为,要从学校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作出系统规划和设计。
硬环境,就是要从学校门面到校园每一个角落,规范布置,严格要求,使每一块草坪、每一面墙都发挥育人的功能。从传达室门卫、食堂餐厅、宿舍,到教室、办公室、校园各部位,体现规范管理、科学发展的制度,让学生在净化、绿化、美化的环境中得到潜移默化。我们在调研中看到,企业在生产场地将堆放物品和人行走的区域都用黄线明显区分,并严格管理执行。我们就在教学区的楼梯道的中间同样标上黄线,让学生靠右行走,力求从细节上培养学生的基本规范意识。
软环境,就是要强化学校的全方位、全员化、全过程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企业都从门卫、保安的规范管理抓起;我们同样要求进出校门车辆推行、校内车辆停放有序,校园保安、门卫、宿舍管理员都规范着装,制度健全,早自修、晚自修强化检查督查;宿舍严格管理,实行管理员负责制、学生舍长责任制、班主任考核制;开展班集体建设实行十项考核。与此同时,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让学生既能适应严格的制度管理,又能积极参与各项思想教育类、技能素质类、文体爱好类的文化活动,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二、创设塑造学生职业形象的育人情景
合格的员工,首先应该是文明的员工。
我们要求学生见到师长,三米内主动点头、微笑、打招呼:“老师,您好”、“老师,您早”。就是学校创设培养学生良好职业形象的情景,让学生在主题情境中感同身受。我们在政治学科组开设了“职业形象与职业礼仪”校本课程,语文学科组编写了“职业礼仪教育”的参考教材。
学生文明督导队,在参与校园常规管理活动中积极发挥文明示范、文明督导、信息反馈作用。
三、搭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实践平台
企业重视新职工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敬业精神,对有些毕业学生不安心一线工作、工作态度不端正、对所从事的工作不敬业很反感,甚至影响到所在学校的声誉。
学校开设了“公益劳动”课程,政治学科组编写了《公益劳动》校本教材,有计划地让学生在校园内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为了解决学生在思想上的顾虑,克服不愿劳动的懒惰思想,每个岗位派专职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和考核。对每个公益劳动的班级事前进行动员、统一布置要求,劳动中有检查有督导,公益劳动结束后还要书写书面小结,不及格的学生还要按规定进行补考,补考不合格的学生不能毕业。日资企业THK冠名班的学生来到企业后,良好的文明习惯和劳动态度得到了企业管理层的一致好评。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活动;组织“人寿杯”学生形象展示大赛,培养“学习之星”、“技能之星”、“才艺之星”;组织职业技能集训队参加校内和省市的技能大赛;开展“思想政治(党校、团校、干校)、兴趣特长(技能兴趣小组)、文体爱好(艺术社团)”课余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学生十项职业素质修炼”与“环境-情景-实践”德育方法,具有比较鲜明的职业院校适用性,它以企业对新职工的素质要求和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为依据,体现了教育过程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结合,体现了教育活动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结合。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将进一步深入探索,以争取不断的深化,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职业院校;学生管理
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主张通过对人类自身积极力量的开发和应用,来发掘人类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潜力,进而帮助人们变得更美好、更健康,促进人们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个体积极人格、群体组织系统和主管积极情绪体验三个方面的研究。职业院校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有助于学生进行合理的自我发展规划,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适应学校生活,从管理者角度来说,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此外,积极心理学还可以帮助学生预防心理疾病,培养其积极的学习品质。
一、职业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标准单一,忽视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擅长的智能优势,学校教育应当关注并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求稳求安全,避免校园事故的发生,绝大多数的职业院校采用的都是“好学生”的评价标准,顺从听话、守纪律即为好学生,这极大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在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一刀切”教育方式与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教育理念。积极心理学认为,学校应当关注学生的优点,培养学生的美德和社会责任感。但是当前职业院校单一的评价标准,不仅导致了评价的片面性,也不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二)职业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单薄、形式单一
德育工作是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但是,实际的德育工作目标宽泛、内容空洞,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形式来帮助学生达成教育目标,教学效果微乎其微,学生管理工作仍然以“监管”为主。
(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有所偏离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职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多采用的消极心理学模式,关注点总集中于学生的心理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要为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也就是说,职业院校总是从学生的心理缺陷出发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学生潜能的挖掘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此陷入片面化。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做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策略
(一)构建多元化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职业院校的学生渴望个性获得发展和渴望自由发展,处于青春期的他们,由于叛逆心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因此,职业院校需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改变以往单一的“好学生”评价标准,将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并将学生的自评、互评加入到评价中来,着眼于学生的优点,帮助学生发现自我优点、改正缺点,不断超越自我,获得全面发展。
(二)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建立积极的教育管理系统
环境是一双无形的手,时刻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人,职业院校要想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就必须营造一个积极的教育环境,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此外,学校还需要构建积极的教育管理系统,做好每一项学生管理工作。这需要管理者树立积极的管理意识,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优点,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同时看到学生心理发展好的一面,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德育教育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组织学生体验生活、进行社会考察、实地参观等途径做好德育工作。
(三)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心理体验
帮助个体获得积极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职业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心理体验,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心态,敢于面对过去、乐观迎接未来。职业院校的学生身上也潜藏着优秀的品质,只是还未被挖掘出来,基于这一点,学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时候需要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力,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避免利用外部制度来打压、管制他们,更不能嘲讽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中,首先要与学生共同制定向上的规章制度,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挖掘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
三、结语
职业院校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采用“积极模型”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不仅有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也能够让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戴菊伟.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提高职业院校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J].职教通讯,2011(18):32-33.
[2]田静,陆春庚.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教师自我完善能力的培养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4):97-100.
篇3
关键词:职业院校;数字校园;数字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7-0054-04
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时展的必然选择。数字校园作为教育信息化众多解决方案中的一种,其整体化改革的思想得到了教育界越来越多的认同与青睐。[1]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适应了社会和职业的信息化要求,同时也赋予了职业和职业教育新的内涵,延伸了职业教育的办学空间,使得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也将随之发生革命性变革。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除了发生在校园的教室、实验室、实训室等传统教学环境和工厂、车间、宾馆、医院等实践场所中,也将发生在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空间中。依托数字校园,构建基于网络的跨越学校、企业和社会的混合式办学模式,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立新型职业教育体系的途径和方向。继一些普通本科院校和中小学提出建设数字校园的规划并付诸行动后,许多职业院校也纷纷将数字校园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理想选择,启动了“数字校园”计划。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在目标、原则和功能上与普通本科院校和中小学的数字校园方案有何不同?实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计划应注意哪些问题?本文将从数字校园的内涵出发,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构建进行初步探讨。
一、数字校园的内涵与特征
数字校园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E-campus计划。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期格林(Kenneth Green)发起了“数字校园计划”(The Campus Computing Project)大型科研项目(黄荣怀,2009)。[2]数字校园是一个伴随技术应用变化而不断发展的概念,人们理解的层次和内涵不尽相同,目前存在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环境观
黄荣怀(2009)认为,数字校园是为了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以面向服务为基本理念,而构建的数字化资源丰富、多种应用系统集成、相关业务高度整合的校园信息化环境;其宗旨是拓展学校的校园时空维度,丰富校园文化并优化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
2.空间观
蒋笃运(2009)认为,中小学数字校园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主要业务以及资源和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和融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3]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
3.过程观
赵国栋(2012)认为在当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以提高运行效率、推动管理改革为出发点,高等教育机构在管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规划、建设与应用各种现代通信技术工具的过程,可以称之为“数字化校园”。[4]
4.平台观
万新恒(2000)较早阐述了数字化校园的概念,他认为数字化校园以高速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支撑,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充分共享为手段,以培养善于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与知识的学生为主要目标,以校园为整个社会知识、信息的基本创新与传播中枢。[5]陈丽(2007)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校园平台。[6]
笔者认为,对于职业院校而言,数字校园是指以网络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将学校的主要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实现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从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的校园环境,其内涵为:
(1)良好的网络设施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建设数字校园环境的基础;
(2)数字化包括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信息管理方式的数字化和沟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
(3)数字化渗透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公共服务、学校文化生活以及对外服务等各个方面;
(4)根本目标在于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育管理、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模式,从而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数字校园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通过技术手段改造和提升传统校园的必然结果,其具备五方面的特征:重点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以及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以服务教育教学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的基本理念;支持学与教的资源比较丰富;多种应用系统有机集成、相关业务高度整合;能拓展学校的时空维度并丰富校园文化。[7]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应围绕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的目标进行实施,注重学生信息化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增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二、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目标与原则
1.职业院校数字校园构建的总体目标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总体目标是建设一个实用、高速、运行稳定可靠以及安全可控的校园网络,为学校的资源共享、教育教学、职业训练、学校管理和网络文化生活等校园信息化应用和服务提供满足服务质量要求的网络支撑环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院校师生员工的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再造管理流程,提升校园文化生活品质,拓展对外服务的范围,引领学校现代化发展,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信息化支撑和保障。
2.职业院校数字校园构建的原则
(1)职业素养养成与职业技能提升并重原则
职业教育数字校园的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和数字资源的建设,应有别于其它教育类型,强调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着力于职业素养养成和职业技能提升。努力探求和构建适合职业教育数字校园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以及服务模式。
(2)技术系统和组织体系协调发展原则
数字校园的建设要依据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和信息化环境下的业务需求,进行技术系统的顶层设计,规划并改造组织结构与体系,包括组织机构、政策规范、管理机制和人员发展,使技术系统和组织体系相互匹配、协同推进。
(3)校内机构职责明确与协同工作相结合原则
应用服务的需求分析和业务流程应由主管业务部门主导,同时要考虑校内不同机构之间及其与外部机构的协调运作关系。
(4)技术的先进性和成熟性并重原则
数字校园的建设应考虑技术系统的持久性、扩展性和兼容性,选用先进成熟的技术。
(5)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
统一规划不仅要考虑构建哪些技术系统,更重要的是要制订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进行顶层设计,寻求系统整合的方案。要确定有限目标,分步骤实施,考虑不同建设项目的需求和业务流程特点,制定合理的分步实施计划。
(6)以应用为导向原则
在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体现在:规划设计应根据业务需求确定软件系统的要求,根据软件系统的要求确定硬件系统的配置;面向业务应用,构建技术系统和组织体系,推动数字校园的有效应用;应以应用效果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的评价目标。
(7)承前与启后相结合原则
既要着眼于新系统的建设,也要关注已有系统的利用和整合,更要重视技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8)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原则
既要遵循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共性规律,也要考虑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差异,以及具体院校的个性化特点。
三、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总体架构
数字校园为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校外人员等提供集成的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公共服务、数字化文化生活、数字化社会服务和数字化决策支持服务。同时促进学生和教师信息化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支持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服务体系的技术系统。技术系统包括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和数字资源三个部分。
(1)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充分利用网络互连和云计算技术的优势,借助社会力量,协同构建院校中心机房、服务器和网络等基础设施,将来自校外的数字化服务与校本提供的服务相结合,经济高效地为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数字化服务。
(2)基础设施处于数字校园的最底层,包括校园网络、数据中心、网络信息服务、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多媒体教室、仿真实训系统环境、数字安防、校园数字广播与网络电视等。
(3)在基础设施之上是应用服务和及其支撑系统。应用服务的建设需要各院校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实施,量力而行,逐步完善,它包括教学服务、科研服务、管理服务、公共服务、文化生活服务、社会服务和决策支持服务等。
数字资源的建设要根据自身情况突出专业特色,在建设的过程中遵循优先引入、慎重自建、开放共享的原则。数字资源通过应用服务的支持被用户使用,包括通用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媒体资源、网络课程、文献资料、案例和课件等)、数字化仿真实训资源、数字化场馆资源(职业体验馆、数字化艺术馆、数字化科技馆、数字化博物馆)和数字图书资源。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不仅仅是信息化技术系统的建设,为了保障技术系统的顺利建设和有效应用,还需构建相应的职业院校信息化组织结构与体系。组织结构与体系是整个数字校园顺利实施、平稳运行和持续发展的保障,包括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组织机构、信息化政策与规范、信息化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机制、运维管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七个方面,是整个数字校园顺利实施、平稳运行和持续发展的保障,也称之为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实施应围绕技术系统和组织结构与体系同时展开,重视彼此之间的相互适应和匹配,既要不断完善组织结构与体系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系统,也要尊重现有组织结构与体系的客观存在,理性分析学校自身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量力而行的技术方案,避免因赶时髦而追求技术先进性和完备性带来的浪费。因此,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总体框架如图所示。
四、职业院校构建数字校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突出“整体性”,避免一蹴而就
数字校园建设与实施过程中应突出“整体性原则”、注重整体设想与规划、分阶段、分步骤实施,避免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实施数字校园是一个不断发展、探索的过程,它不可能通过一次性的软件开发或硬件建设完成。任何一个职业院校在建设数字校园时都应该把数字校园作为一项持久的、系统的工作来抓。注意做好数字校园的规划和协调工作,采取一定的配套措施保证其实施管理,以促使数字校园朝预期的目标和方向发展,并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吻合。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教师和学生对技术引入的可能反应、学校改革与发展目标、学校整体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在数字校园实施过程中应按照规划与设计、建设与部署、管理与维护、应用与推广四个阶段进行,是一个持续改进的循环过程,在四个阶段循环进行过程中应始终有效果评价,并将其结果反馈给各个阶段加以改进。同时,应注意统筹规划,理清各阶段、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实现平台系统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可扩展性、资源的共享与功能的整合。
2.突出“开放性”,避免封闭性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应以开放、共享为原则,秉持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优势资源互补的建设理念,避免封闭性、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从而造成资源重复建设及浪费。“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为学校与外部系统提供交流与沟通渠道。创建开放的数字化教学环境,鼓励教师和学生面向校内外、国内外广泛获取开放教育资源;支持职业院校向社会开放,将职业院校优质特色教育资源突破校园界限,服务更大范围的职业群体,提升院校的社会影响力,促进职业教育优秀文化的社会传承,从而促进本行业本地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鼓励中职、高职和本科院校之间的常态交流机制,校内技术部门、业务部门与校外技术系统提供方的常态交流机制以及校本研究与校外专家指导相结合交流机制的形成;鼓励职业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或者职业院校开办特色专业产业,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二是为学校内部的资源共享与功能整合提供开放平台。整合各种分散应用系统,实现统一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和统一数据共享,建成学校公共数据库,打破因不同管理软件而形成的“信息孤岛”,实现各类基础数据的共享和交换。此外,选择、利用优质开放资源的同时,注意尊重和保护资源的开放许可协议,尊重版权,遵守国际公约与国内法律法规。
3.突出“前瞻性”与“工具性”,避免盲目追逐技术潮流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是为了构建面向数字时代的学校教育范式,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应突出前瞻性,但我们这里所强调的前瞻性在于教学改革上的前瞻性,避免盲目追逐技术潮流或者硬件上的超前意识。评价数字校园建设的好坏不是以技术的先进或者落后、造价的高低为标准,而是看建设出的数字化校园是否真正实用,是否真正面向满足师生的需求。数字校园是为了发展院校师生员工的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再造管理流程,提升校园文化生活品质,拓展对外服务的范围服务的。由于每个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具体而个别化的,在实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过程中,尤其应强调服务于职业院校特色的“数字校园”。因此,建设数字校园不应盲目追逐技术潮流,而应树立“工具性”。职业院校借机重新梳理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学校教育特色,并利用“数字校园”计划突出和强化这些教育特色。为此,可先利用开放资源、再考虑引进资源、最后开发校本资源。在利用校本资源、引进资源、开放资源上应形成不同的学校教育特色,取长补短、互相补充,来促进职业院校的专业交流、教学创新发展。
4.突出“组织体系”与“技术体系”建设并重,避免“技术体系”中软硬件设备的简单叠加
信息化组织结构体系与信息化技术系统是构建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两大支柱。职业院校数字校园不仅仅是加强基础设施、数字资源等信息化技术系统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加强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组织机构等职业院校信息化组织结构与体系的构建,实现“两条腿”走路。因此,在架构数字校园信息化技术系统的同时,需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机制,如设立常态化的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专项资金,形成制度化的可持续经费投入机制;统筹考虑硬件经费和软件经费、系统软件经费和应用软件经费、教学平台经费和教学资源经费、建设经费和运行维护经费、系统建设经费和人员发展经费的合理比例,确保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形成良性循环过程;加强经费投入的效益分析,形成项目应用效果的长期跟踪办法,建立专门的项目评估与审计制度。
五、结束语
数字校园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我们探索未来学校的新型教育范式和创新性教育的根本。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是构建信息化的教育环境、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最终目的是通过技术融入教学,推动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它是一项全新的具有创新性与挑战性的工程,需要各职业院校在建立“特色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条件,树立以人为本的过程理念,共同创造忠实服务于职业教育教学的数字校园新时代。
参考文献:
[1]林莉.中小学“数字校园”构建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2003(4):77-80.
[2]黄荣怀.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建设内容及战略重点[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9(8):6-7.
[3]蒋笃运.教育信息化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85-87.
[4]赵国栋.大学数字化校园与数字化学习纪实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9-22.
[5]万新恒.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 第一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
篇4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指导;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37-01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里“职业指导”的定义是:“亦称职业咨询或就业指导,指根据社会职业需要,针对人们的个人特点(素质、能力、特长、性格、志向、经历)以及家庭与社会环境等条件引导他们较为恰当的确立职业方向,选择劳动岗位,或转移到新的职业领域的社会活动。”众所周知,职业教育自从成立后,在普通人眼里,都认为它与学生的未来职业息息相关。职业教育应合理分科、帮助学生选择专业、培养学生养成职业界的种种资格以至为学生的未来选择一条出路等。从这个角度想,职业指导应该是职业教育中最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职业指导在职业教育中占重要地位,它能帮助学生科学地选择职业或专业,有效指导学生规划及管理其职业生涯。
一、职业院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由于职业院校职业指导起步较晚,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职业指导组织机构和制度不健全
首先,职业指导机构中缺少相应的研究部门。其次,职业指导尚处于该部门(人员)孤军作战的状态。大多数教师认为“职业指导是招生就业办和职业指导老师的事情”。普通教师只关注于本学科或专业的教学任务,忽视在教学中渗透职业指导的思想;辅导员忙于日常管理,疏于辅助职业指导工作的作用。在校外,学校职业指导部门与政府劳动部门、社会职业中介机构、佣工单位等联系不紧密,未建立一种良好的双向互动关系。
(二)职业指导缺乏有效规划
调查发现,学校对于学生的职业指导应该始于哪个阶段、计划开展内容、授课进度、授课方式、考核内容等缺乏系统的规划,体现较大的随意性。这说明职业院校对职业指导的重视程度与教育理念有待提高。
同时,对于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如专业的选择、个人性格倾向的确认、职业决策、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等内容关注不足,缺乏相关辅导和讲解。此外,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和学生的需求严重脱节,教育效果差。
(三)职业指导师资专业化程度较低
首先,目前多数职业院校没有职业指导专职师资,工作在职业指导第一线的教师和工作人员多数是兼职教师或是教师自己“半路出家”,绝大多数教师缺乏专门的专业训练。当然,有些工作人员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很有价值的经验,但其在职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知识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难以满足职业指导的工作需要。严格来说,他们并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职业指导培训,缺乏专业的指导知识和扎实的指导技能,这样,难以保证真正有效的实施职业指导。
二、完善职业院校职业指导的对策
(一)全面提高对职业指导的认识
职业指导是每个个体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的职业指导应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宗旨,促进学生一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需要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伴随着职校生成长的全过程逐步展开,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各个阶段。同时,职业指导也是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多方面资源的全方位的指导,职业院校应自觉面向社区,积极拓宽对外联络渠道,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的教育价值。
(二)加强对职业指导的管理
职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院校应建立健全相关组织机构,以保障职业指导工作顺利进行。具体可设立职业指导委员会、招生就业办、年级会、班级职业指导小组等。可以把职业指导工作纳入招生就业办的工作范围之内,由一名副校长负责主抓该部门的工作。招生就业办可分设计划部、资料部、职业咨询部、就业部和招生部等部门。同时,学校应把职业指导放在与其他教育教学工作同样重要的位置,结合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系统规划职业指导工作。建立学校职业指导网络,渗透到各班级,有利于学生自觉、自愿和主动参与职业指导活动。
(三)建立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学院应鼓励职业指导工作人员获得职业指导师、助理职业指导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完善教师的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人类学等知识,提高教师的职业指导技能,如学会运用心理测量工具等现代化职业指导技术。重视培养现有的职业指导教师,举办多种优质课教学观摩活动或讲座,互相交流经验;加强与其他职业院校联系,相互培训和培养学校职业指导教师;通过招聘、借调等多种方式补充职业指导师资。
(四)完善职业指导的课程建设
在构建职业指导课程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课程内容,确保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其课程体系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的“择业指导”、中期的“创业指导”和末期的“就业指导”。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分为认知式和体验式两种。前者侧重于传授相关知识,主要解决“知道不知道”的问题,可采用讲授法和参观法等;后者侧重于对具体案例的体会和理解,主要解决“会不会、能不能”的问题。教师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艺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职业素养
文化是社会和历史积淀共同创造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艺术类高职学生长期浸润于丰厚的艺术沃土,思维活跃,浪漫性情,但也存在社会实践能力不足等局限,为进一步增强其与现实社会接轨能力,加快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刻不容缓。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涵义及其意义
1、校园文化建设的涵义。校园文化建设是指以在校园内的学生及教师为主体,通过丰富校园活动、建设校园环境、完善学校制度等方式,突出学校的文化气息。作为艺术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要发挥自身的特点,保留自身的个性且突出学生的职业素养。
2、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具有较高的实用性。职业院校是以学生就业、服务区域发展为目标的学校,所以其校园文化建设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使得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得以运用。二是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当下的艺术职业院校普遍由具有较长办学历史和优良办学传统的中等学校整合升建而成,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常融入吸纳除本校之外的其他校园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三是具有鲜明的特点。艺术职业院校是以艺术为技能的学校,具有自身的个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保留其个性,突出其特点,彰显鲜明的艺术文化气息。
3、职业素养的涵义。职业素养是融专业技能和内在素养为一体的综合能力,学生的职业素养应该满足社会的需求与岗位的要求,通过学习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自我修为,使自身能够顺应社会的发展,并且在就业中占领优势地位。
4、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意义。首先,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心灵的享受,丰富的文化活动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得以锻炼,职业的文化气息能够让学生较快融入社会,这些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的生活和工作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正确与错误的信息均可以由多种渠道影响学生。学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正确的职业道德和精神文化,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学生今后步入正确的工作轨道。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使学生在学校中能够体会职业化的文化,并且能够规范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今后在工作岗位中的个人发展做出良好的铺垫。
二、艺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1、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第一,艺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特点有待探索。现如今,虽然学校对自身个性化文化建设受到了越来越的关注,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同质化、大众化的现象依然存在,未能较好地体现出艺术职业院校独特的特点。第二,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仍需加强。学校过多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忽略学生自身素质与精神文化的提升,在校园建设中对结合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进行设置的力度不够。第三,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不足。在艺术职业院校中,较多的文艺活动冲击了文化活动,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使得学生的实践与专业相脱离,社会适应程度降低。
2、树立符合学校的文化理念。学校树立符合自身的文化理念,使得学校、教师与学生文化方向一致,并且能够让学生重视文化建设,让学生体会到文化与艺术的结合。文化理念的树立也能使学生充满文化的气息,提升教师对学生文化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
3、建设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平台。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平台和校园的文化建设平台。如:在图书馆建立相关的电子阅览室、也可利用新媒体为介质创设学生青睐的互联网环境,使得学生能够自由、自主地接受文化教育。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平台也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将艺术、职业与文化相融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文化,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将理论与专业相联系,利于学生的协调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三、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措施
1、艺术类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第一,学生对学生职业素养认识不到位。多数学生对职业素养的含义以及所涉及的领域不够了解,有些学生对自己盲目自信,不愿意做好基础知识的积累,过分追求高层次,对自己的职业素养定位不正确。第二,学生缺乏职业规划能力。高职学生尤其是艺术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更多的指导与引导,才能够建立比较清晰和明确的职业规划。第三,学生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尚待提高。高职艺术类学生普遍个性比较鲜明,并且以90后、00后为主要学生群体,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品质塑造仍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极个别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其心灵易遭受打击,易产生心理问题。
2、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自身素养。现如今招聘不仅需要学生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与较高的素质。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关注学生自身素养的提升,使得学生在道德、精神上与其专业素养达到统一,成为道德与能力兼备的人才。
3、加强与企业的融合。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共通点,使学生在校园中就能够感受企业工作的气息,熟悉工作的氛围,提高学生步入社会的接轨程度,加强学生在工作岗位中适应程度。
4、完善评价体制。完善的职业素养评价体制,能够协助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学校出台相应的评估,不单单从专业水平评价教师与学生,还要能够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和学生的社会适应程度,使学生们能够往好的方向得到全面的发展,培育全方面素质兼优的祖国栋梁。
四、结语
本文围绕艺术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意义以及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现状和对策进行研究与思考。职业素质不仅仅体现为专业技能的高低,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而正确的思想、优良的品行是学生的基本素质,学校以及教师不可忽视对学生道德教育的价值,应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积极影响,将学生培养成品行兼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傅强.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J].宁夏教育,2015年04期
[2]张廷霞.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35期
[3]黄海梅.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4]张冰.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加强高职院校校园职业文化建设[J].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06期
[5]谢军,颜晶晶.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篇6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217-01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社会教育、职业实践以及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是后天学习实践培训得来的,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劳动者事业成功所必备的综合素质,是决定职场成败的重要因素以及人才选用的一项重要标准。
因职业院校学生仅仅局限于专业技术以及学科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未来职业目标的树立,忽视了对于自身职业素质的提升。对外界社会接触不全面,对于就业信息了解不够,学生们在校园里仅限于课堂上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以及邻近毕业才匆忙关心的就业信息,导致错失了职业素质在校培养的良好机会。随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形不太乐观,以及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逐步升高,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难度日益加剧。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因此,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强化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1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必要性
1.1 从社会现状以及就业形势分析:从社会现状来看,各行各业的竞争与压力都在有增无减,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是日益严峻,在这样残酷、现实的社会情形下,仅仅拥有专业知识是显然不够的,要想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有过硬的专业致使和技术技能,和较高水平的职业素质。
1.2 从行业要求分析:现如今,各行各业用人单位在招聘、录用毕业生的时候,除了要求他(她)多具备的专业知识以及各项技能以外,更注重的是他(她)是否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是否具备吃苦耐劳精神和拼搏创新能力,是否具备诚实守信的品德和敬业奉献的精神等等。因此,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2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对策、途径
2.1 坚持“以学生为根本”原则,帮助学生构建职业理想
2.1.1 帮助学生消除消极思想,帮助其建立自信:由于过去长期人们对于职业院校的偏面了解,许多学生认为,学历不比了那些考上大学的同学们,只要自己能在职业院校里学得一门技术,以后就是走向社会也总会有口饭吃。职业院校要帮助学生消除这种偏面的消极思想,帮助其建立自信,让他们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2.1.2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其构建职业理想:职业院校要切实坚持“以学生为根本”原则,教授其习得相关的知识、技能,让其感受未来某个职业带给他的充实与欢乐;并且围绕学生们在校园里的一切学习、生活等等,从点滴做起,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帮助学生构建职业理想。
2.2 坚持“教学与实践并重”原则,帮助学生培养职业兴趣:兴趣是推动人们进行求知活动和学习的重要心理学因素,它能使人集中精力,积极愉快的从事某种活动。职业院校要以市场和社会需要为导向,坚持“教学与实践并重”, 让学生们在教学中提高知识理论水平,在实践中加强技术技能的实际应用,要在专业学习的同时,丰富学生业余生活,鼓励学生们组织开展各种技能竞赛,深入企业、工厂实地参观学习、实践操作,工学结合,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和才能,培养学生们的职业兴趣,结合行业特点、专业特点,使学生充分、全面的了解本专业的职业素质要求,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到学生们的整个专业学习与实践过程中。
2.3 改进职业价值观,全方位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2.3.1 加强实践,改进职业价值观:职业院校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利用每个节假日、假期接触社会、融入社会,无论是否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都是他们加强实践、培养职业素质的好机会。学生们可以通过职场实践,充分融入到企业氛围之中,可以感受到独特的优秀企业文化以及优秀员工良好的职业精神熏陶,对学生以后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适应未来工作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无论以后将会从事什么行业,都要在每个行业、每项工作中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改进自己的职业素质理念,使自己的职业素质得到不断的升华。
2.3.2 坚持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两手抓:专业技能是否扎实,是被行业或是用人单位聘用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职业道德也是社会、行业选用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
职业院校要着力培养学生们的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以及必要的组织管理能力等等,同时要重视学生们对于自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修养、组织纪律观念等道德素质的培养。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未来的职业人,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在社会中立足。
2.3.3 增强敬业精神与责任意识:职业道德体现在每一个行业、职业中,而敬业、勤业是职业道德的最基本的要求。由于当前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再加上学生们缺乏吃苦耐劳的毅力,用人单位、公司企业对于随意跳槽、缺乏责任感等现象很是苦恼。
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的是职业人,因此,要以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为基础,锻炼学生们自强自立的坚强性格,注重其在未来职业发展道路上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讲诚信、精业务,自强自律、踏实努力。
2.3.4 注重竞争意识与创新精神: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树立竞争意识与创新精神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相当重要。
“在竞争中立足,在发展中创新”,竞争意识与创新精神是现代职场必不可少的职业素质。这就要求学生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学习、实践树立竞争意识,并且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进而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激发自己的创新欲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篇7
关键词:政府化债政策 筹资渠道
一、我国职业院校债务融资现状及政府化债政策解析
近年来,随着职业院校还贷高峰的到来,职业院校债务风险日益凸显,很多职业院校现金流出现了断裂,为了偿付高额的贷款利息,很多职业院校不得不靠停发教职员工的津贴、课时费等方式来缓解资金压力,给职业院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为了化解高校的债务风险,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教育部先后下发了《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减轻地方高校债务负担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意见》和《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地方高校化债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文件,各个地方政府也基于中央精神出台了很多具体的化债政策,具体表现在:首先明确了高校是化债工作的责任主体,高校要统筹学校资源,积极偿还贷款,政府部门对高校化解债务风险起指导统筹的作用;其次明确了化解高校债务资金的渠道,主要包括高校老校区的土地置换收益、统筹事业收入、财政安排其他预算资金等等。
二、基于政府化债政策背景下职业院校筹资渠道研究
(一)扩展经费筹措渠道,规范资金结构
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银行信贷资金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偿债风险,因此,这就需要完善教育筹资体系,积极拓展经费筹措渠道,进一步规范资金结构,即一是采用项目融资。以项目资产为融资抵押,利用项目未来收益进行融资;二是置换或处置高校老校区土地,将其出租或转让,以此弥补高校的资金空缺,确保高校资金正常流动;三是全面落实学生欠费收缴工作;四是大力发展科技创新,通过转让先进的科技成果换取有效资金,从而为高校创造更多的效益;五是引进社会捐赠,成立捐赠基金会。即号召富裕人士或某项扶贫组织给予高校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保证高校各项活动顺利开展。
(二)通过化债工具进行融资
我国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债务融资的方式解决教育资金紧张问题,确保职业院校各项经营管理活动顺利开展,我国职业院校常用的债务融资方式有“债转股”、“TOT融资”、“BOT融资”、“高校专制”等。对于TOT(转让—经营—移交)融资而言,其作为较流行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其是指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将建设好的项目的一定期限的产权或经营权,有偿转让给投资人,由投资人承担运营管理职责,投资人在约定的期限内通过经营收回全部投资并得到合理的回报后,需将该项目的所有权移交给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TOT融资较适用于高等院校的宿舍、食堂等,即职业院校将在宿舍、食堂的所得用于构建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多项项目,从而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后勤管理质量和效率。
(三)借鉴国外先进融资模式
“公办高校专制”实质上是对公办高校所有制性质的改革,即对高负债高等院校以“国有民营”、“股份制”和“全额转制”的形式对所有制性质开展改革,从而促使市场力量参与办学。受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高等院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提出“公办高校转制”这一概念,从而促进公办高校转制改革进程。以美国高校为例,在美国高校排行榜上,前十位著名高校中具有九个高等院校隶属于私立大学,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公办学校受政府部门的约束较大,诸多有效的办学模式和方针得不到有效实施,以致公办学校教学水平和质量难以得到显著提升。我国需以美国为鉴,在教育经费有限的状况下,政府部门需先对部分职业院校进行转制,推进我国职业院校由“精英阶段”逐渐向“大众化阶段”转变。
(四)引进企业资金,创建校内企业实训基地
实训室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且伴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往往出现了刚刚建好的实训室设备遭淘汰的残局,导致大量的资金浪费,而企业来说,构建生产场地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能够把企业的生产场地引入职业院校,创建校内企业实训基地,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免费的生产场地,企业又可以给学校提供免费的最新实训设备,学校为企业提供了免费的劳动力,而且还为企业培养潜在的未来客户群,企业为学校提供免费的实训基地,使企业在完成生成任务的同时,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技能,把理论付诸于实践,完成职业教育必须的教学过程,双方都可以节约资金,实现共赢,是职业院校为构建实训室设备资金来源的一个可行的渠道。
参考文献:
[1]刘芳.高校债务风险形成与化解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0)
[2]高凡,姜莉.高校贷款财务风险分析及化解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10(12)
作者简介:
霍彩珍,(1964.2- ),女,河北邢台人,高级会计师副教授,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财务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是会计学经济学;
篇8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身为独生子女的职业院校学生,长期理所当然地享受着家长的呵护和关爱,难以体验社会竞争的激烈与生活的艰辛,更无从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视学习为家长给自己安排的任务,一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便不假思索地向同龄人、朋友、同学求助,却对父母、老师的劝导、学校的管理不以为然。由于他们大多数心理发育尚不成熟,遇事缺乏理性和准确的判断力,一旦受到同龄人负面的影响,就会盲目跟从。
实际上,职业院校学生也有着自身特殊的思维方式,当他们从简单的逆反心理过渡到独立思考理想与现实的时候,就会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当他们发现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很多与理想信念中的公平、合理等原则背道而驰的现象时,就会感到迷惑、不解与失望,导致消极情绪与内心矛盾冲突的产生。此时,用德育教育来浇灌学生的心灵,为他们指明方向是相当关键的。但是,长期以来,“德育教育”这四个字总是给人一种板起面孔、敬而远之的感觉。家长不在乎,学校不重视,衡量没标准,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境遇。德育课没有现成的教材,需要以一系列活动为载体。然而,对于绝大多数面临专业课学习任务或者自学考试,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压力的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参加德育活动是在浪费时间。
2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可行性
教学中进行德育是教学具有教育性客观规律的反映。所谓教学具有教育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施教者的主观意愿如何,是否自觉,学生都在客观地接受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一定政治立场、世界观、方法论的影响和社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的熏陶感染。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谈到德育的方法时曾经强调通过教学进行德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学本身乃是德育的基本手段和方法,这种教学应该导致自觉信念的形成,导致学生的道德行为熟练技巧和习惯的养成。他正确指出,教育与教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过程,教师以身作则,是道德教育体系中最好的手段和方法。“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因此,进行德育离不开其他各科教学,因为学生大量时间是学习其他各科课程,我们应该把德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充分发挥教学的教育性作用。作为英语教师,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语言学习方法,打下牢固的语言基础,培养学生掌握实用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自然也肩负着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任,也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是非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在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英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的新信息及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社会建设需要不同层次的外语人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自觉性。
3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手段
3.1隐蔽德育目标
青年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正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他们强烈的逆反心理则决定了在没有说教色彩和强迫性质的前提下,德育目标才能比较容易实现。过早暴露德育意图,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成功的德育教育,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而应似春雨“润物细无声”。英语学科本身的特点是交际性、实践性和工具性,同时传授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由此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活跃思维,培养辩证思想,培养坚强、进取、豁达、乐观的性格,使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交往等活动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英语教材、课外读物,多以欧美国家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为主要来源这一特殊性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接触到不同的价值理念,会受到西方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的影响这一现实性因素,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寻求客观、合理地看待并解决社会及生活问题。
3.2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求思想教育和知识能力培养的结合点
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绝不能单纯为了“渗透”而进行空洞的说教,必须严格遵循英语教学规律,深入挖掘、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潜在的德育因素,让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渗透方式,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首先要使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训练,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并且掌握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话题,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探索话题的精髓,使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思想的启发与心灵的震撼,逐步向教材的思想寓意靠近,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3.3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例如,学习解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时,教师可以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时要求学生就“同情与报复”和“爱情与金钱”这两个贯穿始终的线索为话题进行讨论。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直接或侧面反映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对此,教师有责任给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树立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观,以明辨是非并做遵纪守法的公民。根据学生思想的热点和兴奋点寻找最佳结合点,使德育教育富有真实性和创造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思想的热点、疑点和兴奋点,以及针对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望强烈,对一些现象认识模糊的情况,开展辩论、演讲等活动;再进一步鼓励学生结合实际,书面表达出心得体会,这样学生就会在讨论和思考中得到德育的滋润,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诸如讨论、辩论这样的团队活动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学生学会了如何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以及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彼此激励、互相帮助等团队意识。这样安排听说课,既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达成思想观念上的共识,学生当然会欣然接受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形式。
篇9
关键词:职业院校感恩教育
现代心理学认为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都公认的基本道德律。
感恩,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人类经验中最亲近的体验,也是人类行为中最复杂的感受。当然,在职业院校教育当中,感恩教育也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感恩是一个人的本质属性,是其他社会行为的根源展现。职业院校学生的种种违规违纪现象或多或少都是家庭教育当中感恩教育缺失的表现。
一、职业院校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现状
作为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职业院校,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做事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责任感,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这起因于家庭当中父母长辈过分的宠爱,使学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把本应该学生自己做的事情都包揽过去,让他们失去独立性。每个周末回家只知道伸手向父母索要生活费,却忽略了父母赚钱的艰辛和自己应当肩负起的责任感。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让学生养成了只知道接受爱却忘记了给予爱的不良习惯。
学校教育当中,并没能把感恩教育当做一个持久的,连续性的教学课程进行。感恩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根基,在整个校园学习系统当中,德育贯穿其中,但在感恩部分却没能得到强调。笔者曾经在课堂上让学生以“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贯穿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但发现,在学期末的成果展示中,能坚持一个学期之久的学生寥寥无几。因为许多学校没有把感恩教育重视起来,才会导致有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上课睡觉,甚至有些素质低下的学生不尊重老师,把老师的谆谆教导当做“耳旁风”。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媒体报道多主张权利和民主,使得学生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不断加强。但与此同时,却忽略了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忽略了责任意识。
二、职业院校如何开展感恩教育
1.营造感恩学习氛围
以每个家庭为基础,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等多方的共同努力,进行全面的感恩教育。家庭中,要让学生了解并体会父母亲工作或者劳作的艰辛。让他们知道父母亲每个月给的生活费来之不易。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让他们肩负起家庭责任。学校里,营造正能量的校园环境,使尊重老师成为最基本的校园守则。有不尊重老师的行为出现,大家都会嗤之以鼻,让极少一部分不尊重老师,不尊重课堂的学生知道自己的错误。
2.增强社会实践
把学生带入社会环境中,切身感受感恩的重要性。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的感恩课题,把感恩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教育体系进行下去。笔者曾经到访过我市龙腾私立学校,它是与福利院合办的,专门收容留守儿童和托孤的孩子。那里的孩子甚至每天吃饭,睡觉前都要感恩社会、学校和老师。想必这些行为与孩子们的切身经历有着直接的联系。虽然我们的学生并没有这样多舛的命运,但是也应该体会到我们的幸福来之不易。
3.让学生学会知恩,感恩,报恩
知恩图报,是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可是我们的学生却视而不见,感受不到,不知感恩。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并非理所当然。而是应该感谢他人默默无闻的奉献。要时刻准备报答给予我们这一切的人。
4.教师起好榜样作用
教师作为榜样要从自身做起,懂得感恩,知恩图报。因为学生自身拥有着自然的“向师性”。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师的一言一行要比任何一堂意义深刻的课程更能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如果教师能够把感恩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那必定能够带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三、职业院校感恩教育的意义
篇10
在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上,江苏还以“信息化引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主题特装展得到了国家副总理刘延东同志的高度关注和赞扬。在“我的中国梦”主题演讲会上,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陆园园同学从全国150多位选手中脱颖而出,以其清丽脱俗的气质和主题鲜明、声情并茂的演讲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并得到了教育部鲁昕副部长的亲切接见。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湘宁在随后举行的2013年全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工作总结会上要求,一要充分认识技能大赛的重要性。积极推进技能大赛“四覆盖、四促进”,实现技能竞赛由阶段性工作向常态性工作的转变,由部分师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的转变,真正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良好局面。二要进一步提高技能大赛组织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技能大赛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全面提高技能大赛组织管理水平。三要加大对技能教学研究基地的建设。研究指导省内技能大赛的组织,项目设置和开发;研究指导全国技能大赛的集训工作;研究指导全省职业院校日常技能教学;四要进一步加强教师技能竞赛专项培训工作。让教师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省赛和国赛的竞赛内容,结合竞赛项目提高专业技能培训。五要扩大与行业的合作,提高行业及相关部门的参与度。他说,要重点做好如何探索科学高效的省赛制度和大赛成果反馈教学两个课题的研究。
链接――
2013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名单(中职)
1.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3.江苏省徐州机电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4.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5.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6.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7.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8.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9.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
10.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11.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12.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13.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
14.江苏省武进中等专业学校
15.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16.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17.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18.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