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发展战略范文

时间:2023-04-06 18:1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发展战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能源发展战略

篇1

展望我国21世纪上半叶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可由五方面组成:继续发挥煤的重要作用;开源节流,保障石油与天然气供应;充分发展水电与核电;大规模发展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大力支持未来新型能源的研究发展。上述五方面统筹发展,将使我国2050年能源供应有可靠的保证,并为建立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打好基础。

构建这样一个体系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沿着减小煤炭份额、大幅度增大可再生能源与核能份额的方向,进行能源结构调整。二是设立大规模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国家重大专项。三是设立以快中子堆和钍资源利用为核心的先进核能系统,建立核燃料循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国家重大专项。此外,还可以采取其他重大措施。要继续将节能放在优先地位,推动清洁、节能和高增值制造业和服务业技术的产业化与规模化。要保障石油供应,构建适应新形势的我国能源技术研发体系,持续进行能源战略研究,并尽早建立全国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与机构。要进一步争取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主动地位,用全面、确凿、详实、有力的数据来阐明问题的实质,维护国家发展的权益,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限制CO2的排放。

二、推进能源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优化能源配置效率

尽管我国能源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改革仍处在初级阶段,改革任务还很繁重,影响能源企业深化改革和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煤炭价格尚未完全市场化;电力部门的“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才刚刚开始;石油部门分拆后的区域垄断性还比较强;竞争框架正在搭建中,竞争主体、市场秩序、市场功能、定价机制等还未改革到位。

贯彻实施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必须推进能源企业的市场化改革,确保国家能源总体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下,让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其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我国能源部门的竞争力。不断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应对各种能源领域的挑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经济、清洁、可靠、安全的能源保障。推进能源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必须在建立完善和有效的现代监管制度的前提下,减少政府行政干预,打破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民营企业投资能源产业。还要改革现行行政审批制度,放松经济性管制,加强社会性管制,将现行投资管理制度改革为经济性备案、社会性管制,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能源管理新体制。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能源效率,而能源效率的提高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大力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第二产业的比重仍将保持较高水平,并处于高能耗状态,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缩短这一阶段并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国工业行业中,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能耗工业,产值不足工业总产值的20%,但能源消耗却超过工业用能总量的60%。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初步分析,从2000—2005年,我国主要耗能工业部门的节能潜力在1.3亿吨标准煤左右,2005—2010年为1.05亿吨标准煤,2010—2020年为2.5亿吨标准煤,其中很大一部分节能潜力必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

四、提高能源技术创新力,建立符合国情的能源发展模式

世界能源工业的发展,已经经过了由薪柴到煤炭、再由煤炭向油气的两大转变。在目前能源紧缺状况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世界各国都在加紧抢占新能源开发的制高点。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必须依靠技术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能源发展模式。

由于能源开采和使用的一些技术较为落后,导致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目前,全国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仅为45%,远低于国际上80%~100%的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我国煤炭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30%,而国外已达到70%~80%。目前我国主要煤炭技术装备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性能指标落后15年左右。在技术创新上,应当全面提高能源研发投入力度,适当提高能源研发投入在全国研发投入中的比例以及政府研发预算中能源研发的比重,并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促进国内外各类资源的紧密合作。

各个国家的能源发展模式不尽相同,我国必须根据我国能源实际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能源发展模式。就生物能源而言,我国沼气的生产及应用已基本形成规模,而燃料乙醇、生物制氢和生物柴油项目的开发进度相对落后。根据我国国情,能源开发和利用必须坚持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采收率和能源使用效率。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优质能源比重,这也是开发新能源的关键。

五、采取综合措施保证战略能源安全

从1993年开始,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预计2010年石油供需缺口将达到1亿吨,2020年为2亿吨左右。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将由目前的20%上升到2010年的40%,至2020年达到50%左右。战略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能源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国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安全,而石油储备更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油价、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措施。因此,采取综合措施保证战略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能源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确保战略能源安全,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国外解决能源问题的有利经验,通过有效的宏观政策指导,建立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消耗的机制,加快能源技术进步,加强能源管理,妥善解决能源供给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具体而言,一是要将战略能源安全的认识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把能源发展战略纳入国家安全领域,给能源发展战略安全以高度重视。二是要尽快建立国家能源战略储备机制,完善能源战略储备体系,尤其是石油战略储备体系。三是要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为我国利用国外的能源创造良好的环境。四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新能源,为能源发展战略安全提供后续保障。

六、优化能源结构,改革政府管理模式

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应该“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当然,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并不是煤炭所占比重越大越好,因为当煤炭年产量达到20亿吨的时候,就是一个极限。超过了这一极限,煤炭的开采难度会加大,成本将进一步提高。能源结构优化也并非是搞“油气化”,减少石油比重是结构优化,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加核能、风能、太阳能更是优化能源结构。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韩文科在出席中国电力工业中长期发展与改革研讨会时曾指出,长期来看,政策在能源供应上的左右摇摆致使结构调整没有清晰的方向。即当环境问题突出时,政策就偏向限制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倡清洁能源;当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时,煤炭比重的增加又得到政策支持。我国能源规划应该重点解决目前大量存在的体制性矛盾。因此,只有解决体制问题以后,才能让能源结构的调整免受环境的影响,这就涉及到如何改革政府管理模式的问题。

由于能源领域的特殊性,政府垄断、越位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能源行业的有序发展。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经指出,坚决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在传统体制下,企业成为政府“生产车间”,市场各主体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冲突、利益纷争缺失了一条沟通、妥协、寻求利益平衡的通道,结果不仅政府效率低下,且易滋生腐败现象,这种现象在能源行业尤其明显。要改革政府管理模式,就必须把过去的“政府—企业”的二层结构转变为“政府—市场—企业”的三层结构,变“无限政府”为“有限政府”,政府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与政府管理这只“看得见的手”有机结合。政府管理模式的改革将有利于能源领域体制的良性运行,从而促进能源行业的有序发展,为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保障。

总之,能源发展战略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能确保国家能源安全,而且能够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反之,如果没有能源发展战略或者能源发展战略不符合我国国情,则会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希望本文对我国能源发展战略探讨、研究能够为我国能源安全、经济的发展、小康目标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研究组:21世纪上半叶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研究[A].中国科学院:2008科学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BP.2004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Z]..

[3]郑湘明、项贤春: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我国能源安全战略构思[J].学习与研究,2005(9).

[4]袭祥德、王强:打破石油的垄断[J].商务周刊,2005(18).

[5]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能源结构调整遭遇“政策摇摆”[N].北京现代商报,2006-04-27.

篇2

[关键词] 新能源 发展战略

最近五年,四川省全省能源生产总量年均递增约8%,低于同期GDP年均增长速度约1.42%。未来十年,四川省GDP增长将主要来自钢铁、石化、煤电、有色金属等高能耗工业的快速发展。要满足本省乃至全国高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四川省能源资源蕴藏丰富的优势,并不断挖掘新能源生产潜力。

一、发展新能源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的必然要求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相对匮乏,能源需求急剧增长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格局,未来我国能源供给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大。国际贸易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今后国际石油市场的不稳定以及油价波动都将严重影响我国石油的供给,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由于我国能源利用结构不合理,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因此,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新能源可以相对减少我国能源需求中化石能源的比重和对进口能源的依赖程度,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

二、四川省能源生产、消费现状和新能源资源禀赋

四川省能源生产、消费均以煤炭为主。目前,四川省煤炭、石油的消费量大于生产量,水电和天然气生产量大于消费量。根据1996年~2006年四川省能源产出数据和消费数据作增长趋势预测得出:到2010年四川省煤炭、原油、电力都将基本保持供需平衡,天然气将供过于求约50亿m3。

四川省新能源有很大发展空间。四川省每年生产薪材约1400万吨、秸秆约5600万吨,人畜粪便约3900万吨、沼气约5亿m3;川西地区有大量荒山荒地适宜大规模种植石油植物;攀西地区太阳能可开发资源量达70万吨~80万吨标准煤;四川盆地地热埋藏深度较浅,地热能开发潜力可观;四川省可开发小水电资源约2500万千瓦,居全国第一;甘孜、阿坝、凉山等地区风能资源丰富。

三、四川省新能源发展战略构想

1.生物质能发展战略

发展农村生物质能产业,打造“绿色油田”和“绿色煤田”,部分替代对传统化石能源的需求。在偏远山区建设速生薪炭林,解决农村生活用能。

在全省农村推广沼气和能源环保工程。四川省年产5600多万吨秸秆,可考虑短时期充实技术人员队伍,充分运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力量,在广大农村推广应用能源环保技术,将秸秆氨化后喂养家畜,然后用粪便生产沼气减轻直接燃烧对大气的污染,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避免低效率利用造成的能源资源浪费。将沼渣还田,提高土地肥力。据估算,通过推广应用现有氨化技术每年可将全省近一半秸秆氨化,产生沼气约560亿立方米。通过推广应用该项新能源环保技术,可改善目前农村生活用能状况。引外,用沼液浸种,粮食产量将大大提高。

在开发生物质制甲醇,和生产乙醇汽油等生物质油时,不可占用耕地面积影响粮食生产。参考国外经验,实施财政资金投入、贴息贷款、免征产品增值税、实行绿色油价和绿色电价等优惠政策。

在川西和一些人口密度相比较低、荒山较多的地区,有计划地规模化种植麻疯树等石油植物,合理利用闲置资源,建成发展生物质油的巨大原料库,吸引国内外生物质能企业投资开发,并争取国家投资,结合地方实情筹资,招商引资,发展领先型生物质能企业。

2.小水电发展战略

四川省小水电的发供电成本较低。目前小水电平均投资在5000元每千瓦以下,在国家50%资本金政策的扶持下,发供电综合售电价在0.25元每千瓦时左右。代燃料平均到户电价可降至0.17元每千瓦时,显著优于煤电、火电。因此应坚持大中小并举和国家办电与地方各级办电相结合的方针,加快四川省水电建设。以“自建、自管、自用”为主的方针指导发展四川省小水电,实现“以电养电”。在水能丰富的川西地区及有可开发水能的川北地区,鼓励多主体、多层次地发展投资收益高的小水电。通过充分发挥小水电的作用,力争地区用电供求平衡,促进农村电气化事业的发展,为农业、乡镇企业服务,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各级水利电力部门层层落实,支持小水电发展,在有可开发水能资源的地方,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为解决资本投入问题,可主要靠集资和劳务投资,用长期低息贷款、农田水利事业费和地方基建投资予以补助,坚持自力更生兴建小水电站。对有条件的小站小网,要与大网并网运行,二者之间的电量交换,实行互供或趸售。大小电网在丰水、枯水季节和高峰、低谷时段,都可试行浮动电价,利用价格杠杆调节负荷,更好地发挥经济效益。

3.太阳能发展战略

在攀西地区加大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攀西地区无霜期达296天,太阳能可开发资源量达70万吨~80万吨标准煤,应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及阳光塑料大棚。

4.地热能发展战略

与石油、天然气项目相比,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投资较小,在业已成熟的现有技术条件下,除地方财政应该加大投资力度予以开发应用,还应当大力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投资开发。在开发过程中,还应当减少过去在地热开发过程中只重视粗放利用和小规模利用的盲目开发现象,更多的将资金和人力物力投入到利用地热资源发电,争取进入全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前列。

5.风能发展战略

四川省盆地是全国风能最小的地区之一,有效风能密度在50W/m2以下。宜重点开发甘孜、阿坝、凉山等地区风能资源,利用风力发电与水力发电的季节性互补作用,合理规划风力电站。

此外,结合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集民间资本加大对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投入。开发利用新能源,除了依靠技术进步,还须参照国家新能源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省新能源相关方针、政策、发展规划和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并结合实际不断予以完善。

篇3

关键词:城市能源;规划原则:规划目标

中圈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10-0079-03

城市(包括城镇地区)是国家经济的重要载体,同时又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能源供应集中的区域生态系统。随着现代城市化演进过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系统已成为全球主要的生态单位之一。能源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主导性要素,其在城市中的流动过程是以各类能源的消耗与转化为主要特征的。

城市能源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问题。城市能源结构具有时代特征,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一种要素。城市能源的合理规划与优化配置是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与能源短缺矛盾,协调城市化进程与能源资源合理利用的关键。城市能源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保障城市能源供应,更重要的是要在城市发展模式、城市生活方式、城市建设过程以及城市居民的用能行为中逐步促进能源使用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因此,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能源研究不仅是一个物质系统研究的过程,也包括能源知识、能源观念、能源政策以及城市能源战略的长远和根本目标。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城市能源规划,实现城市能源的生态化、节约化和可再生化,是关系到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课题。

1 国内外发展动态

1.1国内发展动态

目前,我国对城市能源发展的研究主要从两个层面上开展:一是宏观的能源规划,强调能源供需总量平衡,缺乏具体技术支持,与城市规划存在一定的脱节,因而无法形成具体实施方案,可操作性差;二是能源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在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主要包括电力规划、热力规划和燃气规划三方面内容,这些专项规划由于各专业相互之间缺乏协调,使得规划方案有专业局限性,得不到客观的整体能源解决方案。这两种现有规划方法在解决城市能源问题中,存在着先天的缺陷,难以适应当前错综复杂的城市能源现状,获得更为科学合理的城市能源解决方案。另外,还有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动态。

1.1.1改善城市大环境,促进城市综合节能的研究

改善城市大环境,促进综合节能是关键。此外,增加城市的植被覆盖率,尤其是三维绿量和屋顶绿化,将城市森林建设纳人到城市规划的考虑范畴中,在城市市域乃至更大的范围中,考虑大气污染物的治理以及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对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节约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1.1.2城市规划推行生态设计的研究

城市规划中推行生态设计是节能与城市规划结合的重要方面。生态设计对于节约能源具有重要的作用。杨经文在《设计的生态(绿色)方法(摘要)》中指出,生态设计的要点之一,就是要尽量全面地确保一个设计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内的不可再生能源产生最小的系统影响(或者产生量大的有益影响)。生态设计的最低目标,是在目前的技术水平条件下设计一种物质和能源消耗较少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也称为“低度生活方式”。城市规划推行生态设计在城市形态方面,应强调城市的紧凑发展和适度发展: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方面,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城市形态越紧凑,公共交通越发达,城市能耗就越低,这已经被不少研究与实践所证明。

1.2 国外发展动态

国外发达国家城市能源研究利用情况总的来说是理念前瞻、措施全面、技术先进,与可再生能源紧密结合,与城市未来发展紧密结合,

1.2.1城市规划和建设与节能相结合。

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确立至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世界能源供应与生态环境正在面临危机的严峻事实。城市是能源消耗的中心,也是生态污染严重的地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选择城市生活,使全球能源环境压力骤增。可持续城市fSustaiable Cites)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一致的,就是指要协调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具体的说就是要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城市基本要素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各基本要素间的相互作用,预测未来的变化,使它们之间相互协调,处于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平衡之中。

国外先进城市将节能与城市规划等加以结合,他们所采取的节能措施或有利于节能的规划策略包括:

①将城市发展与节能结合,坚持走紧凑型城市化道路。

②将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与节能结合。国外认为,大城市与超大城市要有合理的空间结构。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城市都应采取有机疏散的发展模式,不能“摊大饼”,否则,将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

③将城市土地使用方式与节能结合,强调土地使用功能的适当混合。居住地与工作场所之间的距离应尽可能接近,避免出现工作区与居住区明显分区的现象,以减少交通量和能源消耗。

④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与城市节能结合。他们认识到,公共交通越发达,能耗越低。西欧发达国家与美国的人均汽车拥有量接近,但人均能耗只有美国的一半,公共交通比美国发达是主要原因之一。

1.2.2开辟新能源与治理城市污染相结合

城市生产生活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消解城市大量的废弃物既是解决城市困境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解决城市能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都将城市垃圾发电作为重要的能源来源之一。日本垃圾焚烧处理总量达全国城市垃圾总量的87%(2002年)。265多万人口的大阪市建有10个垃圾焚烧厂,几乎对全部应焚烧的垃圾都进行了处理。瑞士、新加坡等国家垃圾焚烧发电普及率也均达80%以上。

1.2.3推行节能城市计划

2001年,日本东京提出把东京建成一座“节能型城市”的计划。东京节能城市的建设,一是确定目标,二是制定比较明确的措施,三是资金补贴措施和融资办法。其节能目标是,2010年的总能耗比1996年的能耗降低1%左右。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有三个要点:

①提高能量的有效利用率,努力提高全体居民的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采取自觉的节能行动。建筑与交通部门应率先垂范: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使用私人轿车。

②推广使用新能源,如在家庭和办公室积极推广太阳能发电系统,推广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等“绿色能源”汽车,加快垃圾处理发电的建设步伐,推进城市热源网络化的构想。以及积极研究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

③确保如地震等非常时期的能源供应。

2 城市能源规划原则

注重城市能源系统可持续性的同时,就是要有区域优化意识。城市中心不只是办公楼密集的地方,也应当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娱乐的地方。城市领导者的目标应该是:使城市更富活力、更适于居住。在具体操作上,提高能效是实现能源发挥最大作用的重要途径。应尽可能减少不合理的能源需求,更加有效地利用能源,以较少的资源投入,提供更多更好的能源服务。以下是城市能源规划的基本原则。

2.1城市建筑与节能减排

我国目前城镇民用建筑(非工业建筑)运行耗电占我国总发电量的22%~24%,北方地区城镇供暖消耗的燃煤占我国发电用煤量的15%~18%,建筑消耗的能源占全国商品能源的21%~24%。这些数值都仅为建筑运行所消耗的能源,不包括建筑材料制造用能及建筑施工过程消耗。目前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一般占总能耗的1/3左右。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占GDP比例的加大以及制造业结构的调整,建筑能耗的比例将继续提高,最终接近发达国家目前的33%的水平。

根据近30年来能源界的研究和实践,目前普遍认为建筑节能是各种节能途径中潜力最大、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是缓解能源紧张、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不足这对矛盾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为适应城镇人口飞速增长的需求和继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到2020年前我国每年城镇新建建筑的问题将持续保持在10亿m2/a左右。到2020年新增城镇民用建筑面积将为100~150亿m2。

2.2城市规划中能源规划及其指标体系的优化

今后我国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规划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能源供给和能源使用方式的影响和制约,节约能源能等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今后将成为城市规划发展创新的一个主要方向。城市能源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基础上,对城市能源系统进行素描,需要由多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按一定的结构层次组合在一起,而目前单纯针对能源问题的指标体系的研究还较少,更缺乏针对城市能源系统的指标体系,所以形成一套合理准确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3 城市能源规划目标

3.1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

我国学者庄贵阳认为。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严格限制未洗选原煤的直接燃烧,提高优质能源应用比例,强调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利用,规定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与紧渍开发结合,提倡集中供热制冷。尽量减少将电能转化成热能等高位能源向低位能源转化的能源利用方式。与建筑设计和材料技术革新,促进降低能源消耗。在能源供给上选择双气源双电源的模式,并优先利用本地能源,提高能源自给率,保证在出现事故和外界供给波动时,降低城市能源安全风险。

对于燃气供应,应调整燃气供需平衡,选取比较节能的储气方式,合理配置管网压力,推广节能燃器具的使用。对于热力供应,应通过绿色建筑节能措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结合降低城市区域内的热负荷,提高热源的热效率,选择合理的供热参数,减少管网的漏失和热损,对于供电系统,应设法降低电网电路和变压器的线损,减少电能浪费。

3.2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城市作为社会生产力高度集聚的一种空间组合形态,对整个社会的能源生产、供给及需求状况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城市的正常运转离不开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反过来,友好的城市环境又需要能源的清洁利用。

城市能源,主要是指在城市地区生产和消费的能源。城市能耗生产和能源消费同样重要,在一些化石燃料资源丰富的城市还将能源生产作为支柱产业,本文侧重于能源消费。城市能源消费指城市中各行各业消耗的所有能源,包括宏观各产业的能源消费量(第一产业、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城乡居民生活用能、能源加工转换过程消耗量及能源传输过程消耗量,对工业用能做重点研究,可以探求产业结构及能源效率对城市能源消费的重要影响。

4 城市能源规划的问题

4.1城市能源战略:一个需要综合统筹的问题

随着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转型以及能源的供应和使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影响的逐步加深,制定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就不再是某一部门、某一行业所要面对的问题,而是从国家到地方、从工业生产到人民生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重大战略问题。

4.2城市能源战略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能源规划思想里应导入经济、社会、生态的因素,按符合生态要求的原则进行城市规划,是一个多目标、多价值的决策过程。是一个以整体的、系统的观点来规划城市能源体系健康稳定发展思想。能源规划主要是~个部门区域行业规划,而非综合性的战略规划。并且较少与城市规划政策、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其它层次的城市规划相结合。而在能源短缺问题凸现以前,以“发展为导向”的我国城市规划更少顾及能源供应与能源使用方式对城市规划的制约和影响。城市规划政策和城市规划较少反映国家能源战略目标和要求,也较少将节能和减少城市用能污染等目标贯彻到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之中,城市规划创新较少反映城市节能的诉求。

4.3城市能源消费的区域性差异大

城市能源生产和消费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特征,与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相一致: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城市人均能源消费且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从能源品种看,广东、福建等沿海城市的优质能源比重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城市煤炭消费比例较高。核电在广东和浙江均有较快发展,但所占城市能源消费比例非常有限。西南地区一些城市水电的比例较高。另一方面,用于城市居民炊事和热水的燃气耗热值很小。由人均家庭耗热量(炊事与热水)分析可知,虽然受到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也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一般而言,人均收入越高,人均耗热量也越多,反之亦然。

5城市能源指标体系

5.1建立中国城市能源指标体系

指标是反映系统要素或现象的数量概念和具体数值。为了能够真实、全面地勾画出城市能源系统的状态和特点,发现问题所在,进而提出解决的方案或努力方向,城市能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具有状态标识性、诊断性和治疗性。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各类组成要素的空间安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

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旋管理。基于各类实证研究,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可持续发展。一般集中在对于城市形态或城市各类指标的评价上,目标包括以下五方面:经济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社会公正(social Equaity)、环境保护(Environment Protection)、制度可持续(Sustainable lnstifution)和财政可持续(Sustainable Hnance),即三个E、一个I和一个F。

物质形态是城市在空间上的直观表达,指标体系则是以数据的形式反映城市。当人们难以通过城市形态来评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时,指标体系就相对易于操作一些。

在区域层面,对未来可持续的社会城市区域有四个转变目标及相应的指标内容。①自然资源:增加生物多样性;大幅度增加城乡植物量;寻找地下水和优质表层土地消耗的替代方法:鼓励大量使用可再生资源。②土地利用和交通:缩短日长通勤出行距离:大幅度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平衡公交运量,以最小化燃油消耗;非特殊性食品、货物和服务的地方性自给自足;公交导向的集中式开发。③能源:大量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增加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如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更好地使用绝缘材料:建筑形式与布局更利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④污染和废气物: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通过综合手段改善空气、水体和土壤的质量:减少废弃物的总量;大幅度增加循环利用:废弃物的大量再利用。

在城市层面,包括人格尊重、社区教育和公众参与、住房、开敞空间和土地利用、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环境和公众健康、资源保存等8个目标,通过指标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程进行评价。

在城市功能层面,居住、就业、交通是城市中的一些主要活动。土地利用着重于土地的经济性、灾害多发地段回避开发、海岸和港口的保护等。居住和就业引发最基本日常通勤交通。小汽车出行较大运量公共交通而言,普遍被认为是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并对环境、社会造成冲击的。交通是能源的主要消耗方,推动全球原油需求量的增加。故交通能耗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消减、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

5.2计算方法

由于城市化中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增量消费的依赖较强,城市发展受到资源供应与消费能力的制约,由此可以得出能源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定量判断。在建立城市能源指标体系时,资源(Y),用来表示城市发展的保持与增长,如果按平均值来计算,它需要一个人口参量(E)的增加来表示对资源的分配,那么这个关系表示为:

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是一本上世纪七十年代问世伊始就曾引起过巨大反响的悲观派的代表作。该书我们:人口、粮食生产、工业化、污染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消耗还在继续增长,每年它们以数学家称为指数增长的模式增长着。现在几乎所有的人类活动,从化肥的施用到城市的扩大,都可以用指数增长曲线。值得一提的是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指数增长,所以一些学者称为人炸。

城市能源规划有助于调整我国城市能源结构,使其向高效化发展,降低能源单耗,提高高能耗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可以结合城市能源现状和未来发展,优化城市能源系统配置,从能源安全、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和经济性等方面综合评价,提出城市能源发展的解决方案。在城市能源安全方面可以防止自然灾害的影响,也可以预防不可意料的人为灾害。有利于减少室内空气污染和城市大气污染。

篇4

关键词:新能源资源潜力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新能源的特征与分类

新能源是相对常规能源而言的,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尚未大规模作为能源开发利用,有的甚至还处于初期研发阶段;资源赋存条件和物化特征与常规能源有明显区别;开发利用技术复杂,成本较高;清洁环保,可实现二氧化碳等污染物零排放或低排放;资源量大、分布广泛,但大多具有能量密度低的缺点。根据技术发展水平和开发利用程度,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新能源的界定也会有所区别。发达国家一般把煤、石油、天然气、核能以及大中型水电都作为常规能源,而把小水电归为新能源范围。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水平跟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能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消费结构跟发达国家有着明显不同,对新能源的界定跟发达国家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小水电在我国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装机容量占全球小水电装机总容量的一半以上,归为新能源显然是不合适的。核能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很低,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比发达国家的水平更是低得多,核能在我国应该属于新能源的范围。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把新能源范围确定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核能、核聚变能等共9个品种。生物质能在广义上分为传统生物质能和现代生物质能,传统生物质能属于非商品能源,是经济不发达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主要能源,利用方式为柴草、秸秆等免费生物质的直接燃烧,用于烹饪和供热;现代生物质能包括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燃料等,是生物质原料加工转换产品,新能源中的生物质能仅指现代生物质能。传统生物质能和大中小水电可称之为传统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则统称为新型可再生能源,是新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资源评价

跟常规能源相比,新能源最显著的优势就是资源量巨大(见表1)。太阳能是资源量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即使按最保守的可开发资源量占理论资源量1%计算,每年可供人类开发的太阳能也有1.3万亿toe,约相当于目前全球能源年需求量的100倍。风能的可开发资源量较低,但开发技术难度和成本也较低,全球陆上风电年可发电量约53亿kWh,相当于46亿toe。生物质能可开发资源量为48~119亿toe,不过由于存在粮食安全和环境问题,可开发资源量难以全部转化为能源。地热能的热源主要来自于长寿命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每年的再生量可达200亿toe以上。按照目前的技术进展情况,全球40~50a内可开发地热资源为1200亿toe,10~20a内可开发地热资源为120亿toe。海洋能资源量并不算丰富,按照全球技术可装机容量64亿kW、年利用2000小时计算,只有11亿toe。天然气水合物属于新型的化石能源,资源量相当于传统化石能源资源量的2倍,达20万亿toe。全球铀矿资源量为992.7万t,如果用于热中子反应堆,所释放的能量约相当于1400亿toe,而如果用于快中子反应堆,所释放的能量可提高60~70倍。核聚变所消耗的燃料是氘,海水中的氘有40万亿t,理论上可释放出的能量为3万亿亿toe,按目前能源消费量计算,可供人类使用200亿年以上。氢能的制备以水为原料,燃烧后又产生水,可无限循环利用,既是二次能源也可在广义上称之为可再生能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能源资源完全不存在短缺或枯竭问题,人类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是开发利用的技术和成本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能源价格的上涨,目前不可开发的新能源资源有可能变为可开发资源,因此,对新能源来说,理论资源量是相对不变的,而可开发资源量却可能会大幅度增加。

开发利用现状

不同种类的新能源在资源分布、技术难度、使用成本等多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各不相同。在新型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发展势头良好,已经进入或接近产业化阶段,尤其是太阳能热水器、风电以及生物燃料,已经形成较大的商业规模,成本也降至可接受水平。核能技术已经成熟,核电在国外已过发展高峰期,在我国则刚刚兴起。核聚变、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海洋能仍处于研究和发展之中,距离商业化还有较大距离。

截止到2009年2月,全球核电装机已达3.72亿kW,年发电量2.6万亿kWh,在全球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约为6%左右。相比而言,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还很低,以2006年为例,其在全球一次能源供应量中的比重仅为1%左右,占全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也仅为8%左右。2007年,全球新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为1.65亿kW,相当于全球电力装机总容量的3.7%(见表2)。德国、美国、西班牙、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水平已达到较高程度,其市场规模和装备制造水平跟其他国家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我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大国,太阳能热水器产量和保有量、光伏电池产量、地热直接利用量以及沼气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不过,我国对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多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供暖和制热领域,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水平和利用规模方面跟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新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仅为905万kW,占全球5.5%,远低于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占全球16%的比重。

我国发展新能源的政策建议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发展新能源具有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增加能源供应、减轻环境污染等多重意义,同时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国政府把发展新能源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而加以重视,陆续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和配套措施。

从近几年的总体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新能源发展势头良好,增速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新能源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障碍和瓶颈仍未消除,主要表现在:资源评价工作不充分,技术总体水平较低,成本跟常规能源相比不具备竞争力,产业投资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市场规模偏小,公众消费意愿不强,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结合国内外新能源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借鉴全球各国新能源发展经验,针对目前我国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正确选择新能源发展方向

根据资源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确立以太阳能为核心、核能和风能为重点的发展方向。太阳能是资源潜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风能、生物质能及某些海洋能都间接或直接来自于太阳能,地球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当于当前世界一次能源供应量的1万倍。我国的太阳能热利用已经走在世界最前列,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产量也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不过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却与光伏电池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我国应进一步扩大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的优势,同时把发展并网光伏和屋顶光伏作为长期发展重点。风能是利用成本最低的新型可再生能源,风电成本可以在几年内降低到常规发电的水平,目前已经初步具备市场化运作的条件。我国风力资源较丰富的区域为西部地区及东部沿海,属于电网难以到达或电力供应紧张的地区,发展风电应是近期和中期的努力方向。核燃料的能量密度远高于常规能源,核电站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大量建造,迅速弥补电力装机缺口,最近国家发改委已经把核电规划容量提高了一倍多。

(二)加大新能源技术研发力度

我国从事新能源技术研究的机构分布在上百个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虽多,但由于力量分散,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建议整合具有一定实力的新能源研究机构,成立中央级新能源科学研究院。抓住当前因金融危机而引发全球裁员潮的有利时机,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外高端研究人才。以新能源重大基础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为重点,加强科研攻关,尽快改变我国新能源科学技术落后的面貌。密切与国外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CDM机制,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并进行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努力实现技术水平的跨跃式发展。

可再生能源大多具有能量密度低、资源分布不均衡等缺点,对其进行低成本、高效率利用是新能源开发的首要问题。显然,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的复杂程度要比常规能源高得多,涉及资源评价、材料和设备制造、工程设计、配发和管理等多个领域,必须进行跨学科联合攻关,这对我国目前相对封闭的科研体制提出了挑战。国家需要在搞活科研创新机制、打造科研合作平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方面做更多的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三)有序推进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只有实现新能源的大规模产业化和市场化,才有可能使新能源的利用成本降至具有竞争力的水平,为新能源普及打下基础。在新能源开发成本较高、使用不便的情况下,推进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必须由政府作为推手。促进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措施涉及电价、配额、示范工程、技术转化、税费减免、财政补贴、投资融资等,要对各种新能源的不同特点进行充分分析,分门别类地制定合适的激励政策。为保证政策的长期有效要建立完善的督促检查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惩处,以维护国家政策措施的严肃性。

国家应及时更新新能源产业的投资指导目录,引导、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新能源的投资。同时,也要对新能源投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一哄而上,造成局部重复投资或投资过热。防止企业借投资新能源套取财政补贴、减免税费或增加火电投资配额等不良行为。约束高污染新能源行业的投资行为,尤其是多晶硅副产品四氯化硅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值得关注。

(四)及早实施“走出去”战略

我国是铀矿资源贫乏的国家,资源量远不能满足未来核电发展的需要,铀矿供应必须依赖国际市场。有关资料统计世界上铀矿资源丰富的国家有澳大利亚、美国、哈萨克斯坦、加拿大、俄罗斯等,这5个国家的资源量合计占全球的比重为三分之二。其中,澳大利亚和哈萨克斯坦都是无核电国家,所生产的铀矿主要用于出口。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关系良好,可作为实施铀矿“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目的国。合作重点应该放在最上游的勘探、开采领域,争取获得尽可能多的探矿权和采矿权,为我国核电站提供稳定、长期的核燃料来源。

目前全球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地质工作程度还非常低,这为我国获取海外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在油气资源领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把全球的优质资源瓜分完毕,而在天然气水合物领域,我国还存在较多获取海外资源的机会。太平洋边缘海域陆坡、陆隆区及陆地冻土带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丰富,这一地带所涉及的国家主要是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应努力争取获得跟上述三国合作开发的机会。拉丁美洲国家沿海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也比较丰富,要充分利用这些国家技术力量薄弱、研究程度低的现状,加强与这些国家合作,以期能够在未来取得这些国家的天然气水合物份额。

东南亚处于热带地区,自然植被以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为主,特别适合油料作物的生长,是发展生物柴油产业的理想区域。东南亚国家是我国的近邻,可为我国的生物柴油产业提供丰富而廉价的原料。我国可采取以技术、市场换资源的合作方式,在当地设立林油一体化生产基地,产品以供应我国国内为主。

(五)调整、完善新能源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我国已经出台的新能源发展规划有《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等,部分行业部门和地方地府也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各自的发展规划。国家级的规划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发展目标定得偏低,如风能到2010年的发展目标为1000万kW,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为3000万kW,而事实上,1000万kW的目标已经于2008年实现,3000万kW的目标也可能提前于2012年左右实现;二是缺乏设备制造产业和资源评价方面的目标。

国家有关部门应密切跟踪国外新能源现状,充分考虑新能源资源量、技术发展水平、环境减排目标、常规能源现状等因素,对我国新能源发展规划作出适当调整和完善,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指导。我国有关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规定和政策措施并不比国外少,但这其中有许多已经不再符合我国的实际,应立即对不合时宜或相互矛盾的规定和措施进行清理,制定出切实可行、可操作性高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

(六)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新能源统计体系

做好新能源的统计可为新能源科学研究、政府部门决策、企业发展目标的制定等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我国在新能源统计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目前对新能源的统计主要依靠行业协会或学会,但这些机构所提供的统计数据在系统性、时效性、科学性等方面很难令人满意。迄今为止,我国没有任何机构和个人能够对新能源发展现状进行系统、全面、及时地统计,许多涉及我国的新能源统计数据只有国外网站才能提供。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调集各方力量成立专门的新能源统计机构,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国内外新能源统计数据,并把数据及时公布。

国际能源机构对一次能源进行统计时,将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直接换算成油当量,并不按火电容量因子进行折算。但我国有关部门在统计时,往往是按火电容量因子(约为33%左右)把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进行折算,这意味着有关部门的统计结果要比国际能源机构所提供的统计结果大2倍左右,这样极易引起误解和混乱。国际能源机构是全球最大、最权威的能源统计和研究部门,所采取的统计方法和公布的统计数据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可。为了便于对国内外新能源发展状况进行对比研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统计方法方面采用国际能源机构的标准。

参考文献:

1.IEA.RenewablesInformation2008[R].Paris: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2008

2.赵玉文,王斯成,王文静等.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06-2007)[R].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办公室,2008

3.中国地质调查局.我国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EB/OL].[2008-04-02]

4.WWEA.Windturbinesgeneratemorethan1%oftheglobalelectricity[R].Bonn,Germany:WorldWindEnergyAssociation,2008

5.REN21.Renewables2007GlobalStatusReport[R].Paris:RenewableEnergyPolicyNetworkforthe21stCentury,2008

篇5

内容摘要:与常规能源相比,新能源最大优势是地域分布比较均衡且资源量巨大,其资源量相比人类需求来说,可谓资源无限。开发利用新能源有利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保障能源安全。同时也是拉动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新能源大多存在能量密度低、资源分散等问题,难以在短时期内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对其开发利用需要在技术、成本、管理等诸多方面做更大努力。本文对新能源资源潜力和总体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并针对我国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能源 资源潜力 发展现状 对策建议

新能源的特征与分类

新能源是相对常规能源而言的,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尚未大规模作为能源开发利用,有的甚至还处于初期研发阶段;资源赋存条件和物化特征与常规能源有明显区别;开发利用技术复杂,成本较高;清洁环保,可实现二氧化碳等污染物零排放或低排放;资源量大、分布广泛,但大多具有能量密度低的缺点。根据技术发展水平和开发利用程度,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新能源的界定也会有所区别。发达国家一般把煤、石油、天然气、核能以及大中型水电都作为常规能源,而把小水电归为新能源范围。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水平跟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能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消费结构跟发达国家有着明显不同,对新能源的界定跟发达国家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小水电在我国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装机容量占全球小水电装机总容量的一半以上,归为新能源显然是不合适的。核能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很低,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比发达国家的水平更是低得多,核能在我国应该属于新能源的范围。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把新能源范围确定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核能、核聚变能等共9个品种。生物质能在广义上分为传统生物质能和现代生物质能,传统生物质能属于非商品能源,是经济不发达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主要能源,利用方式为柴草、秸秆等免费生物质的直接燃烧,用于烹饪和供热;现代生物质能包括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燃料等,是生物质原料加工转换产品,新能源中的生物质能仅指现代生物质能。传统生物质能和大中小水电可称之为传统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则统称为新型可再生能源,是新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资源评价

跟常规能源相比,新能源最显著的优势就是资源量巨大(见表1)。太阳能是资源量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即使按最保守的可开发资源量占理论资源量1%计算,每年可供人类开发的太阳能也有1.3万亿toe,约相当于目前全球能源年需求量的100倍。风能的可开发资源量较低,但开发技术难度和成本也较低,全球陆上风电年可发电量约53亿kwh,相当于46亿toe。生物质能可开发资源量为48~119亿toe,不过由于存在粮食安全和环境问题,可开发资源量难以全部转化为能源。地热能的热源主要来自于长寿命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每年的再生量可达200亿toe以上。按照目前的技术进展情况,全球40~50a内可开发地热资源为1200亿toe,10~20a内可开发地热资源为120亿toe。海洋能资源量并不算丰富,按照全球技术可装机容量64亿kw、年利用2000小时计算,只有11亿toe。天然气水合物属于新型的化石能源,资源量相当于传统化石能源资源量的2倍,达20万亿toe。全球铀矿资源量为992.7万t,如果用于热中子反应堆,所释放的能量约相当于1400亿toe,而如果用于快中子反应堆,所释放的能量可提高60~70倍。核聚变所消耗的燃料是氘,海水中的氘有40万亿t,理论上可释放出的能量为3万亿亿toe,按目前能源消费量计算,可供人类使用200亿年以上。氢能的制备以水为原料,燃烧后又产生水,可无限循环利用,既是二次能源也可在广义上称之为可再生能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能源资源完全不存在短缺或枯竭问题,人类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是开发利用的技术和成本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能源价格的上涨,目前不可开发的新能源资源有可能变为可开发资源,因此,对新能源来说,理论资源量是相对不变的,而可开发资源量却可能会大幅度增加。

开发利用现状

不同种类的新能源在资源分布、技术难度、使用成本等多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各不相同。在新型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发展势头良好,已经进入或接近产业化阶段,尤其是太阳能热水器、风电以及生物燃料,已经形成较大的商业规模,成本也降至可接受水平。核能技术已经成熟,核电在国外已过发展高峰期,在我国则刚刚兴起。核聚变、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海洋能仍处于研究和发展之中,距离商业化还有较大距离。 

截止到2009年2月,全球核电装机已达3.72亿kw,年发电量2.6万亿kwh,在全球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约为6%左右。相比而言,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还很低,以2006年为例,其在全球一次能源供应量中的比重仅为1%左右,占全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也仅为8%左右。2007年,全球新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为1.65亿kw,相当于全球电力装机总容量的3.7%(见表2)。德国、美国、西班牙、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水平已达到较高程度,其市场规模和装备制造水平跟其他国家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我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大国,太阳能热水器产量和保有量、光伏电池产量、地热直接利用量以及沼气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不过,我国对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多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供暖和制热领域,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水平和利用规模方面跟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新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仅为905万kw,占全球5.5%,远低于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占全球16%的比重。

我国发展新能源的政策建议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发展新能源具有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增加能源供应、减轻环境污染等多重意义,同时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国政府把发展新能源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而加以重视,陆续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和配套措施。

从近几年的总体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新能源发展势头良好,增速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新能源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障碍和瓶颈仍未消除,主要表现在:资源评价工作不充分,技术总体水平较低,成本跟常规能源相比不具备竞争力,产业投资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市场规模偏小,公众消费意愿不强,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结合国内外新能源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借鉴全球各国新能源发展经验,针对目前我国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正确选择新能源发展方向

根据资源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确立以太阳能为核心、核能和风能为重点的发展方向。太阳能是资源潜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风能、生物质能及某些海洋能都间接或直接来自于太阳能,地球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当于当前世界一次能源供应量的1万倍。我国的太阳能热利用已经走在世界最前列,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产量也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不过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却与光伏电池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我国应进一步扩大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的优势,同时把发展并网光伏和屋顶光伏作为长期发展重点。风能是利用成本最低的新型可再生能源,风电成本可以在几年内降低到常规发电的水平,目前已经初步具备市场化运作的条件。我国风力资源较丰富的区域为西部地区及东部沿海,属于电网难以到达或电力供应紧张的地区,发展风电应是近期和中期的努力方向。核燃料的能量密度远高于常规能源,核电站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大量建造,迅速弥补电力装机缺口,最近国家发改委已经把核电规划容量提高了一倍多。

(二)加大新能源技术研发力度

我国从事新能源技术研究的机构分布在上百个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虽多,但由于力量分散,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建议整合具有一定实力的新能源研究机构,成立中央级新能源科学研究院。抓住当前因金融危机而引发全球裁员潮的有利时机,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外高端研究人才。以新能源重大基础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为重点,加强科研攻关,尽快改变我国新能源科学技术落后的面貌。密切与国外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cdm机制,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并进行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努力实现技术水平的跨跃式发展。

可再生能源大多具有能量密度低、资源分布不均衡等缺点,对其进行低成本、高效率利用是新能源开发的首要问题。显然,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的复杂程度要比常规能源高得多,涉及资源评价、材料和设备制造、工程设计、配发和管理等多个领域,必须进行跨学科联合攻关,这对我国目前相对封闭的科研体制提出了挑战。国家需要在搞活科研创新机制、打造科研合作平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方面做更多的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三)有序推进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只有实现新能源的大规模产业化和市场化,才有可能使新能源的利用成本降至具有竞争力的水平,为新能源普及打下基础。在新能源开发成本较高、使用不便的情况下,推进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必须由政府作为推手。促进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措施涉及电价、配额、示范工程、技术转化、税费减免、财政补贴、投资融资等,要对各种新能源的不同特点进行充分分析,分门别类地制定合适的激励政策。为保证政策的长期有效要建立完善的督促检查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惩处,以维护国家政策措施的严肃性。

国家应及时更新新能源产业的投资指导目录,引导、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新能源的投资。同时,也要对新能源投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一哄而上,造成局部重复投资或投资过热。防止企业借投资新能源套取财政补贴、减免税费或增加火电投资配额等不良行为。约束高污染新能源行业的投资行为,尤其是多晶硅副产品四氯化硅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值得关注。

(四)及早实施“走出去”战略

我国是铀矿资源贫乏的国家,资源量远不能满足未来核电发展的需要,铀矿供应必须依赖国际市场。有关资料统计世界上铀矿资源丰富的国家有澳大利亚、美国、哈萨克斯坦、加拿大、俄罗斯等,这5个国家的资源量合计占全球的比重为三分之二。其中,澳大利亚和哈萨克斯坦都是无核电国家,所生产的铀矿主要用于出口。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关系良好,可作为实施铀矿“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目的国。合作重点应该放在最上游的勘探、开采领域,争取获得尽可能多的探矿权和采矿权,为我国核电站提供稳定、长期的核燃料来源。

目前全球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地质工作程度还非常低,这为我国获取海外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在油气资源领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把全球的优质资源瓜分完毕,而在天然气水合物领域,我国还存在较多获取海外资源的机会。太平洋边缘海域陆坡、陆隆区及陆地冻土带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丰富,这一地带所涉及的国家主要是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应努力争取获得跟上述三国合作开发的机会。拉丁美洲国家沿海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也比较丰富,要充分利用这些国家技术力量薄弱、研究程度低的现状,加强与这些国家合作,以期能够在未来取得这些国家的天然气水合物份额。

东南亚处于热带地区,自然植被以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为主,特别适合油料作物的生长,是发展生物柴油产业的理想区域。东南亚国家是我国的近邻,可为我国的生物柴油产业提供丰富而廉价的原料。我国可采取以技术、市场换资源的合作方式,在当地设立林油一体化生产基地,产品以供应我国国内为主。

(五)调整、完善新能源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我国已经出台的新能源发展规划有《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等,部分行业部门和地方地府也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各自的发展规划。国家级的规划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发展目标定得偏低,如风能到2010年的发展目标为1000万kw,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为3000万kw,而事实上,1000万kw的目标已经于2008年实现,3000万kw的目标也可能提前于2012年左右实现;二是缺乏设备制造产业和资源评价方面的目标。

国家有关部门应密切跟踪国外新能源现状,充分考虑新能源资源量、技术发展水平、环境减排目标、常规能源现状等因素,对我国新能源发展规划作出适当调整和完善,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指导。我国有关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规定和政策措施并不比国外少,但这其中有许多已经不再符合我国的实际,应立即对不合时宜或相互矛盾的规定和措施进行清理,制定出切实可行、可操作性高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

(六)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新能源统计体系

做好新能源的统计可为新能源科学研究、政府部门决策、企业发展目标的制定等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我国在新能源统计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目前对新能源的统计主要依靠行业协会或学会,但这些机构所提供的统计数据在系统性、时效性、科学性等方面很难令人满意。迄今为止,我国没有任何机构和个人能够对新能源发展现状进行系统、全面、及时地统计,许多涉及我国的新能源统计数据只有国外网站才能提供。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调集各方力量成立专门的新能源统计机构,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国内外新能源统计数据,并把数据及时公布。

国际能源机构对一次能源进行统计时,将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直接换算成油当量,并不按火电容量因子进行折算。但我国有关部门在统计时,往往是按火电容量因子(约为33%左右)把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进行折算,这意味着有关部门的统计结果要比国际能源机构所提供的统计结果大2倍左右,这样极易引起误解和混乱。国际能源机构是全球最大、最权威的能源统计和研究部门,所采取的统计方法和公布的统计数据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可。为了便于对国内外新能源发展状况进行对比研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统计方法方面采用国际能源机构的标准。

参考文献:

1.iea. renewables information 2008[r]. paris: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2008

2.赵玉文,王斯成,王文静等.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06-2007)[r].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办公室,2008

3.中国地质调查局.我国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eb/ol].[2008-04-02]

4.wwea. wind turbines generate more than 1 % of the global electricity[r]. bonn, germany: world wind energy association, 2008

5.ren21. renewables 2007 global status report[r]. paris: renewable energy policy network for the 21st century, 2008

篇6

从总的形势看,石油资源必将逐步减少,最终将枯竭。为此,世界各国从长远战略考虑,为保证车用能源供应的安全和节省大量外汇支出,有必要减少对进口原油的过分依赖,积极寻找替代能源,采用多种能源,以确保社会经济的发展。

实践证明:燃料乙醇作为石油的替代品和可再生能源,不仅对于解决粮食深加工转化,稳定粮价和农民收入,减少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等诸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还能创造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因此,推广使用燃料乙醇必将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

从世界各国车用乙醇汽油使用情况来看,在美国、巴西早已成功推广,近年来欧盟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也在积极推广车用乙醇汽油。然而,这项工作在中国还仅处于推广试验阶段。可喜的是吉林作为中国燃料乙醇推广先行试点省,政府在推广使用乙醇汽油方面已摸索出许多成熟经验。

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大势所趋

目前,燃料乙醇的生产和应用在国际上已呈高速发展趋势,燃料乙醇产业已成为各国政府调控农产品供需矛盾,解决石油资源短缺问题,保护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政策手段和经济杠杆。

可以预见,随着世界石油资源的消耗、对环境关注程度的提高、MTBE的禁用以及燃料乙醇应用范围的拓宽,将极大地刺激对燃料乙醇的需求。

预计,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燃料乙醇的年增长率将达到12%以上。

因此,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将成为中国替代能源选择与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具体说,有四个理由。

一是石油资源日益短缺,必须寻求新的替代能源。今年以来,受一季度世界石油需求依然旺盛及一些权威机构不断上调2005年世界石油需求预测数据的支持,国际油价总体呈上扬趋势,纽约商品交易所西德克萨斯轻质油(WTI)首行合约价格由42.12美元/桶攀升至57.27美元/桶,涨幅达35.9%。

中国石油资源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6,从1993年开始,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供需矛盾日益突出。2000年,中国石油进口已经超过7000万吨,今后进口仍呈上升趋势,石油进口量约占使用量的20%左右,预计到2010年前后将达到40%,车用汽油年消耗量为6400万吨。按照车用乙醇汽油所含变性燃料乙醇10%计算,每年可减少汽油消耗640万吨。

乙醇是可以再生、可以循环利用的新型生物能源及绿色能源,因此用车用乙醇汽油来代替目前所使用的普通汽油,这对于完善能源安全体系,减少对石油的依赖、节约外汇意义重大。

二是缓解粮食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如何利用国内丰富且廉价的玉米资源,使农业得到快速的、可持续发展是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问题。为此,世界各国在发展燃料乙醇产业的同时,也带动了对农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使农业产业得到了可持续发展。

“九五”以来,中国农业生产连年丰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接近5亿吨,然而粮食深加工问题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出现了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

一方面国家拿出400亿元建库存粮,同时每年拿出100亿元作补贴,财政不堪重负;另一方面,粮食没有转化市场,敞开收购和顺价销售成效不很明显,农民增收难以保障。

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可有效解决粮食等农作物的转化,形成一个长期、稳定、可控粮食消费市场,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全国汽油消费量近4000万吨,以加入变性燃料乙醇10%计,需变性燃料乙醇约400万吨,可消化粮食1000多万吨,使农民增收100多亿元。

另外,生产燃料乙醇的玉米可另外生成第二副产品酒糟蛋白饲料(DDGS)和精制玉米油,解决玉米深加工问题,形成“增产-消费-刺激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发展燃料乙醇产业还可以推进农业产品标准化、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经营一体化,有利于推动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保障粮食安全,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是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大气污染。随着工业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汽车保有量快速增加,目前以汽油为动力的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程度,已占所有大气污染源的60%左右。

因此,国际上对汽车尾气造成对大气污染非常重视,在寻找、研究和开发汽油替代品方面作了很多工作,比如风能、电能、氢能等,包括目前正在使用的甲基树丁基醚MTBE,但这些能源都有各自的局限性。

乙醇是良好的车用燃料,除了它的燃烧性能可与汽油相比外,汽车发动机的压缩比可以提高,另外可使用较高的空气与燃料比例,燃烧完全。

减少汽车排放CO2量是防止地球气温升高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根据检测,当汽油中掺入10%-20%乙醇时,这种混合燃料排出的尾气完全可以符合加利福尼亚州严格的空气污染标准要求。燃料乙醇的使用,对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趋势可起到缓解作用。

中国汽车保有量达1500万辆(不含农用车),摩托车4500万辆,并且以每年10%速度递增,大量汽车尾气影响空气质量,造成环境污染。

据检测,汽油加入10%的变性燃料乙醇后,可使汽油辛烷值提高3%,含氧量增加3.5%,可使汽车有害尾气排放总量减少33%以上,大大改善汽油的使用性能,使燃烧更彻底。

另外,通过替代普通汽油中的对地下水资源破坏严重的甲基叔丁基醚(MTBE)含氧添加剂,可有效防止地下水的破坏,是一种节能环保型燃料,对于改善大气环境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

四是乙醇汽油在替代能源中是比较理想、现实可行的。由于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农产品的大量富余和价格的下降,使发酵法生产乙醇的成本逐步下降,再加上各国政府对使用乙醇汽油特殊政策的出台,在众多替代能源中乙醇汽油又成为比较理想和现实可行的能源。

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乙醇汽油的生产和使用迅速发展,成为目前替代石油最合适的可再生的重要能源。

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任重而道远

综上所述,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必将成为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性举措。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全面推广使用燃料乙醇汽油,必将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应明确的是,在乙醇汽油推广过渡阶段,政府必须要唱主角。因为推广初期涉及的部门就有几十个,运行中要解决的难题就有数百个,这些问题方方面面,有政策上的、法规上的、技术上的,还有宣传舆论导向上的等等。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政策,统一的政府协调机构来强力推进,单靠市场化运作,或是单靠某个企业单打独斗,是根本做不到的。

在我国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还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就全国而言,根据国务院领导的多次重要批示精神,这项工作一直是按照统一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转贴于

吉林作为该项工作先行试点的省份,在全国第一个制定并实施了政府规章,依法行政;在全国第一个成功实现了省级行政辖区内封闭运行推广使用乙醇汽油,第一个实现全品种覆盖市场,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乙醇汽油推广之路;在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政策法规、组织管理、生产供应、市场销售以及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宝贵经验,形成了车用乙醇汽油生产、储运、销售及使用的成套技术措施和管理办法,为今后乙醇汽油的全面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如此,目前吉林仍有两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是乙醇成本居高不下,技术创新有待提高,生产原料要多元化。从2005年4月1日起,乙醇汽油的推广已经扩大到全国九省。但随着乙醇汽油推广范围的扩大,国内原本囤积严重的陈化粮将逐渐被酒精厂家消化完毕,现在燃料酒精的生产很大一部分转向使用新粮。这将面临两个问题:第一,生产成本难以降低;第二,新粮能否保证持续稳定供应还是个未知数。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乙醇汽油的推广战略面临着严峻考验。

另外,为鼓励“酒精燃料”的生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补贴优惠政策,每年要拿出20多亿元补贴四大燃料酒精生产企业,但随着乙醇汽油推广范围的扩大和消耗的增长,国家的补贴负担会越来越重。因此,降低燃料乙醇的高成本,是乙醇汽油全面推广面临的首要问题。

首先,生产企业要吸收国外生产企业的先进经验,加强管理,改进工艺,形成规模经营,以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其次,要考虑采用一些其他的低成本生产原料,如广东、广西着手研发甘蔗燃料乙醇等。有关科研机构要加快替代原料的研发,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国家有关部门应在这方面给予更大的关注和合理的资金投入。

二是国民认知程度不足,舆论宣传要坚持不懈。尽管乙醇汽油和普通汽油相比,性能、油耗相差无几,而且车用乙醇汽油和无铅汽油完全可以转换使用,在合格的车辆中,两种汽油可以混加,并不会对车辆燃油系统和其他部件产生太大的不良影响。

但由于消费观念、市场监管等方面仍然存在着某些差距,有些人认为乙醇汽油在使用过程中耗油大、“劲儿小”等等。因此,在推广中要继续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大力宣传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对改善环境、缓解石油资源短缺以及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使消费者充分了解车用乙醇汽油,自觉自愿使用。

解决上述难题,吉林的对策与建议是:一是加强监管,营造良好的封闭环境。在国家已经做出车用乙醇汽油发展规划的情况下,在试点地区相关部门虽然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但还缺乏监管力度,仍然存在非乙醇汽油冲击市场的情况,工商管理部门应该加大管理和处罚力度,成立专门检查机构,加强对变性燃料乙醇和车用乙醇汽油生产企业以及销售市场的监督检查。

对违反规定擅自从事燃料乙醇生产或销售、使用车用乙醇汽油以外的其他车用汽油的,不但要限期整改,还应严厉处罚,严防劣质成品油进入流通领域以及小炼油无序竞争,干扰乙醇汽油市场。另外,应加大整顿汽车配件市场,对假冒汽车配件的生产、流通等环节进行清理整顿,防止质量不合格的汽车零部件进入市场,以免乙醇汽油用户对使用乙醇汽油产生误解,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乙醇汽油封闭运行环境。

二是保持政策支持的力度和灵活度。试点期间,政策和经济性分析报告显示,使用车用乙醇汽油是没有经济效益的;但大范围的推广,对国家是有利的,比如可解决农民收入、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要保证车用乙醇汽油的顺利推广,就必须坚持相应的财政、税收、补贴等政策,保持现有或进一步增加补贴力度。特别是最近一个时期,食用酒精市场销量快速增长,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势必对燃料乙醇的供应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此,应根据生产、销售环节存在的市场波动,制定更加符合市场规律、相对灵活的补贴政策,从而使全面推广有良好的政策保障。

篇7

“十一五”期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从“十五”末的21.6亿吨标准煤,上升到2010年的29.6亿吨左右,年均增长6.5%,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从“十五”末的23.6亿吨标准煤,上升到2010年的32亿吨,年均增长6.3%。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电网规模、太阳能产能规模、风能产能规模、风电新增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并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电力装机也将成为世界第一。2010年,我国GDP位居世界第二,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收入只有日本的1/10。预计中国将在2030~2050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但人均水平仍只有美国的1/5或1/4。可以说,能源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但能源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

一、能源战略缺失,能源规划滞后,能源发展无序

能源战略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当前,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已制定并正在调整自己的能源战略,但中国至今尚未确定能源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编制能源规划,导致能源发展整体不平衡,能源需求快速增长与资源短缺、能源开发强度加大与生态环境保护滞后、新能源开发迅猛与送出消纳制约、城市与农村能源发展不均衡等矛盾难以解决,实践中每每出现项目驱动政策,而不是政策驱动项目的情况,更难以使能源发展与经济发展、环境、资源相协调。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发展规模,在没有统一部署的前提下,出台自己的能源规划,推动了一轮又一轮的跑马圈地、无序发展。

二、能源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

能源安全关系国家的经济命脉和民生大计,是影响世界稳定乃至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已成为各国最重要的能源战略。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欧美日等国家从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稳定世界能源价格、拓展国际能源市场、扩大战略储备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

但中国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尚不健全,能源安全仍面临著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资源量不足,对外依存度高。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分别为1145亿吨、21亿吨和2.5万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9%、6.2%和6.7%,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资源尤其缺乏。中国1995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1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5%;2007年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2009年成为原煤净进口国。二是利用境外能源资源面临巨大挑战。中国对国际能源价格的影响力有限,利用境外能源资源的环境较为复杂,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风险增大。三是能源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亟待提高。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建设刚刚起步,储备规模仅相当于30天的消费量,收储水平离国际公认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天然气储备和调峰能力建设还没有跟上;电网抗灾能力亟待提高;煤炭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维护能源安全任务艰巨。

三、优化能源结构面临诸多瓶颈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从上世纪中期已进入以石油为主的石油时代,随著天然气产量的迅速增加,上世纪后期又进入了石油天然气时代。进入本世纪以来,随著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世界能源将向更加低碳方向转变。

中国能源结构长期以来倚重煤炭,煤炭消费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0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煤炭消费量32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69%,水电、核电、风电等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8.3%,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优化电源结构仍面临诸多挑战:水电开发方面,面临著项目前期储备不足、移民和环境保护成本增加等问题。核电发展方面,面临著投资体制改革滞后、安全监管力量不足、核心技术未完全掌握、标准认证体系未建立、人才短缺等问题。新能源发展方面,面临著装机容量大而发电量少,发展速度快而效益低,资源、资金浪费严重以及并网难、消纳难、调峰难等问题。

四、能源效率提高缓慢并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目前的能源效率约为29%,比世界先进水平约低10个百分点;终端利效率约为41%,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以上。中国自2006年以后能源效率提高速度非常缓慢,进一步提高的难度很大。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比罗尔指出:2000年美国能源消费量是中国的2倍,而现在中国能耗总量已超过美国,这10年中,美国每年提高能效2.5%,中国则每年仅提高1.7%。当前,全国范围内节能减排的经济运行机制并没有建立,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采用行政干预手段取得的。

中国能源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例高达48.6%,二产占能源消费的近70%。工业中重化工业比重大,各种基础原材料的消耗量惊人。加工业普遍附加值低。二是相关能源转换和用能装备和技术的能效偏低。三是能源结构煤炭比例高,整个能源系统效率难以提高。

五、新能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在全球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新能源革命成为全球发展的主导模式。世界各大经济体都在新能源研发方面投入巨额资金作为经济刺激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成为新能源发展的领跑者,从而占据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我国对新能源科研的投入明显不足,能源“技术空心化”和能源重大技术装备“空心化”状况还没有得到改善,大部分核心技术尚未掌握,设备制造主要是购买国外的生产许可证,关键设备、组件还依赖进口,产业集中度不高,低水平重复建设,对引进技术消化提升力度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导致我国新能源快速发展的同时承担著巨大的投资风险和技术风险。目前政策支持的重点和补贴大部分集中于产业中游及设备制造环节,对上游研发和下游应用补贴较少,虽然刺激了产能的迅速扩大,但不利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对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六、缺乏真正强大的现代能源企业

一个国家的强盛关键是一批强大现代化企业的支撑。2010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国三大能源企业位列前10,中国石化、国家电网和中国石油分列第7、第8和第10位。但是,这三大能源企业的营业收入虽超过内地上榜企业的1/3,利润却仅占13.72%。国内四家石油公司的营业收入总和与美孚石油基本相当,总利润却只有美孚石油的39.19%。不难设想,如果这些企业失去政府的扶持和政策保护地位或垄断地位,企业的 可持续发展能力从何而来?与此同时,由于“市场煤”和“计划电”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主要发电企业几年来都处于亏损状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很大限制。

越大越好不是经济增长方式和企业发展的最佳选择,但由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考核各中央企业的总资产和总利润排名,并以末位淘汰予以激励,导致国有大型能源企业不是将工作的重点放在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和追求效益的提高上,而是争相做大,以大论英雄,进而更加追求技术、体制、机制的大垄断,难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真正强大的现代企业。

七、能源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能源改革发展的需要

世界各能源大国都有较为稳定和完善的能源管理体制。美国能源部有1.5万名联邦雇员从事能源管理。我国能源管理机构虽然经历多次改革,但迄今为止尚未形成一个独立的、统一的、权威的且长期稳定的能源管理部门,导致政府管理的重点更多地放在前置性审批环节,侧重于投资、价格、生产规模等经济性管理,项目的事中、事后监督与管理以及对环境、安全、质量、资源保护等外部性问题的监管相对较弱,不可避免地存在重审批轻监督、重生产轻消费、重供应轻节约的现象。此外,由于能源管理和监管分散在不同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目标和步调不一致的问题,政策的针对性不强影响了政策的整体效果,无法形成政策的合力,更无法实现长远的政策目标。

能源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是世界能源发展的主流,欧美等国早已完成电力、天然气等市场化改革,并且能源市场的边界和范围进一步扩大,正在大力推进以完善定价机制、建立绿色配额交易机制等为核心内容的制度设计和调整,但我国能源领域的体制改革处于停滞状态,还没有建立起灵活、公平、透明的能源交易市场机制,已成为制约能源发展特别是新能源发展的障碍。

篇8

1.目前世界能源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目前全世界能源总消费量约为134亿吨标准煤;其中化石能源占85%以上;呈现出向可再生能源过渡的趋势,欧洲、日本等正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从实现工业化国家的经验看,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即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之前,其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其人均能源消费量在4吨标准煤以上,在这之后增长变缓。

2.世界能源科技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

化石燃料高效和清洁开发和利用技术取得快速发展。上世纪70~8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推动了全球的节能技术革命,如1973年以来,机动车的燃油经济性提高了近一倍,主要工业国家单位GDP的能耗下降了30%以上。

可开发能源迅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兴起,推动了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迅速发展。近年来,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的年增长超过30%,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将可再生能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选择。

核能出现复苏迹象。美国计划在2010年前开工建设新的核电站,芬兰招标建设新的核电机组。在科研上,美国等10国提出了第四代核电技术。同时,由俄罗斯倡导,国际原子能机构推动了先进核燃料循环计划国际合作。日本、法国、俄罗斯、美国等国正在推进等离子体及聚变科学的研究,以期实现核聚变能的远期商业应用。

二氧化碳近零排放成为煤炭利用的新方向;氢能将作为未来清洁能源的理想选择;电网安全和可靠保障也越来越引起重视。

3.我国能源现状如何?

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居世界第2位,一次能源生产量居世界第3位。2002年,我国一次能源产量为13.87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产量13.8亿吨,居世界第1位;原油1.67亿吨,居世界第5位;天然气产量居世界第16位;发电装机容量3.57亿千瓦,发电量居世界第2位,其中水电居世界第4位。

4.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能源分不开未来能源需求状况如何?

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的分析预测,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的需求在25亿吨~33亿吨标准煤之间,将是2000年的两倍;2050年,我国为实现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人均GDP将达到1万美元,届时我国能源需求量约为50亿吨标准煤。未来,我国能源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根据预测,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55%,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为25%~40%左右。2020年后,我国国内能源供应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5.我国能源科技将如何应对挑战?

到2020年,我国能源科技发展将按三个重点领域部署7个优先主题。节能重点领域优先主题为“节能和能源效率的改进”;常规能源重点领域的3个优先主题是“煤的高效、清洁、安全开发与利用技术”、“保障石油安全的技术支撑”、“先进可靠的电力输配系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点领域的3个优先主题是“先进核能技术”、“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技术”、“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在以上基础上,还提出来两个重大专项:“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示范工程”和“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工程”。

6.我国矿产资源的未来需求状况如何?

据我国45种主要矿产可供利用储量对消费需求的保证程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2010年可以保证消费需求的矿产21种,其它24种矿产难以保证需求;2020年可以保证需求的矿产仅为9种,其他36种矿产难以保证需求。特别是铁、锰、铬铁矿、铜、铝铁矿、钾盐等关系国家经济和安全的大宗矿产将长期短缺。为此,我国矿产资源发展应开源和节流并举,实施“加强勘察、集约开发、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科学利用两种资源、节约保护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我国由矿产资源生产消费大国向资源勘查开发技术强国转变。中长期规划提出了2个优先主题:“建立现代成矿地质理论与立体勘查方法技术体系”和“矿山资源高效开发技术和矿山环境优化”。

7.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及未来需求如何?

水资源短缺和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占有的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值的31%左右,亩均水资源量为世界平均值的61%。未来我国水资源需求将持续增长,供应能力面临严峻考验。因此我国水资源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遵照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方针,采取多种综合措施分阶段逐步解决供需矛盾。可分为三个阶段(2020年、2035年、2050年)部署解决,从沿海到内陆,从东部到西部,逐步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和洪涝灾害威胁等重大问题。争取到2050年基本实现水资源供需总体平衡、水环境状况良好、人与洪水和谐共处的战略目标。

8.中长期规划如何应对我国人多地少的土地资源状况?

我国将进入人口高峰期和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城市化水平将达55%,土地资源紧缺,人地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未来20年,我国应施行“保护优先,保障有力,提高效益,防止退化,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战略,发展农用地保护技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城市及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技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有效供给;发展土地评价与规划技术,保障土地资源的科学配置;开发和集成国土整治技术,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9.如何促进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环境的保护?

篇9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行业

中图分类号:F407.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01

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积极履行环境责任是低碳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同时,按照“低碳”规则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也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顺应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必然趋势。

一、未来汽车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能源汽车

汽车行业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二大行业,汽车产业及零部件生产行业走低碳发展的道路在未来的5-10年内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我国汽车产业走低碳化道路,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

在节能与环保的双重压力下,新能源汽车势必将会成为未来汽车业发展的主导。新能源汽车是不以石油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的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目前国内外出现的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几下几种: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以电动车为例,一方面电动车在启动时没有污染。而就效率而言,传统汽车的能源转化效率只有17%,电动车的效率是90%,节能效果十分明显。美国三大汽车在传统汽车消费市场上始终领先,但是最近几年,日系、韩系等一些轻型轿车在各国市场逐渐受到青睐。未来几年内将会逐步从高排量到低排量、逐步发展到电动车型。

二、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一)国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汽车行业一直处于不景气的环境中。但是新能源汽车技术却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尤其是美国、日本、德国等这些发达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技术高度重视,政府纷纷出台了一些优惠的政策措施,促进本国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目前,低排放的混合动力汽车已进入大规模产业化生产阶段,全球累计销量已超过100万辆,在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零排放的纯电动汽车的批量生产时间已提前到2015年。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始于本世纪初,也就是说具体时间还不到10年,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推广试运行阶段。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主要还是依赖于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新能源技术研发及消费环节比较薄弱。

2005年政府出台优化汽车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清洁汽车、电动汽车的政策措施,明确到2030年电动车将占据我国汽车市场的50%的绝对量。2006年财政部决定对环保汽车实施一定的税收优惠。2009年国务院首次提出新能源汽车战略,安排100亿元支持新能源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化。总之,我国的电动汽车还是一个新型的产业,社会开放性刚刚开始。

与国外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缺乏核心技术力、高成本以及服务环境差。目前,发达国家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上掌握着主动权,我国自主研发能力还比较弱;另外,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比较高,理性的消费者难以接受;再者,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还无法上牌照、充电设施等配套措施缺乏使得我国目前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上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三、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宏观层面:政策的支持是关键

目前,我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但是与美日等国家相比,我国政府还需要在政策上继续做出一些努力。一方面要指导和推动企业的生产和研发,建立完善的新能源汽车配套体系,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紧密协作、政府积极扶持的三位一体的推动模式。另一方面,要引导和鼓励消费者。对消费者可以采用国家直接补贴或者税收减免、无偿提供停车场地、发给电动汽车正式营运牌证、免收养路费、提供免费的充电服务等方式来吸引消费者增加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

(二)微观层面的努力

1.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技术创新不足是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瓶颈”。我国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发动机组件、动力系统组件等)必须要增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够带动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有关新能源研发资金的投入必须要得到政府的支持。一方面,要鼓励企业自身加大投入,对关键零部件企业提供研发资金的部分支持;另一方面,要颁布相关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的优惠政策。要从基本上保证我国关键零部件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

2.成立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中心

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发展汽车新能源,企业内部必须确立总经理作为技术创新的领导组织者地位,成立新能源汽车技术中心,完善组织体系。该技术中心,一是要掌握关键技术和领先技术,围绕企业自身的研发强项,开展汽车零部件产品的研发;二是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移植;三是通过竞争机制,培养一批技术开发带头人和一支技术骨干队伍,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

四、转型期间关键零部件企业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处理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与传统汽车零部件关系

目前,国内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还没有形成一个产业,一些核心技术的零部件还是主要依靠进口。因此,一方面强调必须加大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加快产业化;但是另一方面企业也不能放弃对传统动力车关键零部件技术的研发,因为不管是从零部件产品的国内供给还是国外供给,目前还是以传统车组装为主要市场。

(二)对传统汽车关键零部件产品节能、减排改造与升级

从传统内燃机到电动机的未来几十年战略转型期间,我国关键汽车零部件企业并不能够一步式跨越完成。要在传统汽车部件生产技术基础上,加速推进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促进我国经济低碳化发展的渐进转型显得更为现实。

篇10

【关键词】 工业园区 新型储能产业 产业集群

随着我国一系列可再生能源政策的相继出台实施,以太阳能、风能、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和相关产业相继得到发展。然而,可再生能源具有不稳定、波动等特性,需发展新型储能技术来转换、储存能源,以支撑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因此新型储能技术和储能产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期。所谓的新型储能技术主要指超级电容新技术、铅酸电池新技术、超级铅酸电池新技术、金属燃料电池新技术、新型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和熔融盐蓄热新技术。目前,新型储能技术由于具有功率外特性好、系统规模大、运行寿命长、运行可靠性高等突出优点,得到迅速发展。而新型储能产业是指与储能相关的能量转换、存储和释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统称,包含机械、化工、电力电子和服务等行业。在国家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引导和巨额资金投入支撑下,目前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经济性、技术性、应用性、机制性、规划引导性等挑战面临着整体规划缺失、自主技术创新较低、价格政策和激励性政策缺失、配套管理规则和技术标准缺失、产品成本过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新型储能产业的应用发展。而紧抓发展机遇、实施后发赶超的贵州大兴工业园区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得怎么样?存在什么问题?发展模式、发展策略是什么?这些问题有待思考。笔者将围绕这些问题依次进行尝试性探析,提出策略以期为园区储能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大兴工业园区现状

1、建设背景及定位

园区经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于2007年2月28日成立,为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园区位于铜仁市和松桃自治县交界的尖岩片区,201省道铜仁至松桃二级公路东侧,交通便利,距大铜仁兴机场5公里、铜仁火车站15公里。园区计划投资200亿元以上,园区一期已开发面积5.06平方公里,二期规划面积计划扩大到20平方公里。建设大兴工业园区,是铜仁市委市政府为了加快工业发展、扩大经济总量、培植地级财源、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玉(屏)铜(仁)松(桃)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带“一带四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定位是:贵州东北部新型工业示范区、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以锰合金为重点的新材料生产示范基地,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高新尖科技项目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2、园区运营现状

(1)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完成较好。截止到2013年6月底,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亿元,工业产值实现1.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0.43亿元,民营经济完成投资4.5亿元,引进省外到位资金4.08亿元,新增就业人数536人。

(2)招商引资工作稳步推进。坚持领导招商与小分队招商相结合,先后赴山东、浙江、广东等地与企业家和商会对接,先后接待了青岛、重庆、香港等地客商到工业区考察。截止到2013年6月底,园区共签约项目合同8个,合同签约资金7.4亿元,已开工建设项目3个,即将投产项目1个,入驻企业到位资金3.07亿元,在谈拟签项目7个,意向投资金额22.1亿元以上。

(3)落地项目建设力度逐渐加大。截止到2013年6月底,开工建设的8家企业1―5月份完成标准厂房10栋,总计76000平方米,贵州恩纬西户外照明生产基地项目计划7月正式投产,贵州鸿基伟业电动车项目也全力争取7月初试投产。

(4)启动区基础设施建设即将完成。截止到2013年6月底,投资1.4亿元的供水工程2、3级泵站已两次调试供水到处理厂,6月正式投入运行。投资金2亿元的道路管网工程主干道基本完工,计划8月份全面完工,绿化、亮化工程在同步推进。投资400多万元的工业区10kvⅠ、Ⅱ回配网工程,已于5月开工建设。快速干道连接线、企业生活区(廉住房300套建设)等工程正在进行招标工作,计划7―8月份开工建设。

(5)争取省级园区规划建设较快。截止到2013年6月底,在完成一期建设的基础上,已启动二期20平方公里园区规划,二期的概念性规划设计基本完成,正在做总体规划,计划10月份完成。已完成了工业区规划展览厅建设,省政府办公室已批复同意大兴科技工业区按程序申报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二、园区新型储能产业、企业现状及问题

1、新型储能产业现状及问题

总体来说,园区新能源(电池)产业刚起步,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仅有的产业关联度较差,下游物流配套企业欠缺,电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配套企业少、集聚度较低。主要面临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产业集聚程度低。园区产业类型相对单一,产业集聚程度低,未形成完整产业链,产业链上、中、下游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效应。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汇聚速度慢、支撑能力较弱,加之缺少物流配套企业,导致产业物流成本较高。

(2)产业技术研发力度较弱。园区产业技术研发主要依靠中科院、北京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院校做支撑保障,而园区产业相关企业基本上很少涉及技术研发,仅在产品外观等方面进行自主设计研发。

(3)政策难以支撑产业发展。一是园区产业政策不完善,难以支撑产业整体发展;二是园区现有政策落实进度较慢,严重影响到园区产业相关企业的发展。

2、新型储能企业现状及问题

目前,园区内仅有香港鸿基伟业国际投资集团铜仁锰锂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精深加工一期项目投产,该公司的锰锂电池项目系新型环保、低碳节能的新能源项目,产品广泛作为助力车、电动摩托车和电器的动力电池。而园区阳明科技公司的年产12500万支镍氢电池项目、骏玛科技公司的电动摩托车项目、龙的传人新能源公司的电动自行车生产项目还在筹建中。总体来说,园区新型储能企业总体较少,未形成规模,集聚和产能规模优势未凸显。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企业技术短缺,研发力度较弱。目前园区企业急需光电技术、电源研发技术,在开关电源开发、外形散热体研发、LED芯片研发及极片生产等方面存在技术难题,企业研发投入较低,而进行自主研发与国内大学或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的力度还较弱,仅有2家新能源电池企业设有专门的研发部门,有研发人员28人,其中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几乎占据一半,中高端研发人才匮乏。

(2)企业承担较高的物流成本。企业所涉及的产业链两头都需要物流公司做支撑,但目前园区物流运输企业不配套,造成园区储能企业外地材料采购、产品出货难,运送时间长、物流成本高。

(3)企业办理手续成本较高。园区管委会管理部门不健全,仅有3个职能部门在此办公,加之园区对申报的项目审批权限少,企业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较为繁琐,导致储能企业时间和费用成本较高,挫伤了企业积极性。

三、园区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模式

1、产业发展模式

工业发展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工业发展的总体方式。结合实际,笔者认为大兴工业园区新型储能产业应采用“政府扶持条件下生态与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的跳跃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即政府为园区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和引导企业制定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的战略体系及实施路径,促进节能、降耗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企业内外部的相互循环。园区应实施“政府协调+管委会管理+企业运营”的整体运行机制。具体来说,理清思路,明确发展目标,紧紧以鸿基伟业、阳明科技为中心,引进相关配套企业,延长锰锂电池、镍氢电池产业链条,打造新型储能产业集群,从而实现产业规模经济效应。

2、产业发展模式依据

(1)政府扶持。园区新型储能产业选择政府扶持条件发展模式,主要基于以下五点:一是园区基础设施条件差。由于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需要改建、扩建园区的道路、水、电、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需要政府从资金投入上予以扶持。二是园区配套产业(企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园区物流企业、企业培训机构、办事机构等不健全,导致新型储能企业生产成本高,需要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引进、培育相关配套产业。三是园区人才匮乏。需要政府通过出台系列激励政策吸引各类产业人才到园区工作,改善园区软环境,真正地引才、用才、留才,切实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四是园区企业技术薄弱。园区企业由于自身研发技术力量薄弱,研发投入不足,需要政府“引线搭桥”,引进、转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五是产业发展需要专门政策扶持。园区储能产业发展需要贵州省、铜仁市相关政府部门从政策方面给予支持。

(2)生态与循环经济协同。园区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采用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模式,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是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符合园区实际。大兴工业园区为喀斯特地貌,地表植被较少,生态较脆弱,而采用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不仅能确保园区产业发展,也能保护当地生态。二是循环经济模式符合储能产业发展需要。新型储能产业涉及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链条,需要企业内部循环链与宏观层面上的企业间工业生态链有机整合。而循环经济模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打造产业内部循环链条,实施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了储能产品从生产到废物再回收的全过程循环利用。三是生态与循环经济协同发展能带动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发展。按照协同发展模式,新型储能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能兼顾源头生态性发展,又能坚持中下游循环性发展,从而能带动产业链中的上、中、下游相关企业协同发展。

(3)跳跃式。在借鉴典型园区发展模式基础上,提出“跨越式”发展模式,主要基于以下四点:一是园区具备储能产业发展的相关企业。如园区内有鸿基伟业、阳明科技企业等储能电池企业及骏玛科技、龙的传人等电动车生产企业,能有力地支撑新型储能产业跨越发展。二是有国内外潜在的市场需求。预计2018年新能源电池需求量达到158802吨,其中锰锂电池为71166吨,磷酸铁锂为58826吨,镍氢材料为28810吨。因此,锰锂正极材料在近几年内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能一定程度上带动园区储能产业跨越发展。三是园区附近有巨大的特色资源优势。铜仁市锰矿资源远景储量为1.2亿吨,占全国储量的10%,是全国三大锰矿富集区之一,丰富的资源优势,能为新型储能产业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原料支撑。四是园区附近有较充足、低廉的劳动力。园区附近不仅有充足的劳动力,而且高级技术工人、一般技术工人、一般工人工资远低于中、东部沿海地区。潜在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能吸引相关储能企业入驻园区。

(4)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理论最早由麦克尔・波特于1990年在其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纵观产业集群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彼此相关的产业集群。大兴工业园区储能产业要想获得产业竞争优势,无疑也要培育彼此相关的产业集群。具体来说,园区以现有的鸿基伟业、阳明科技企业为主来培育新型储能上游储能电池产业,以骏玛科技、龙的传人等企业为主来培育新型储能下游产业,引进中游配套企业来支撑上、下游产业,形成完整、彼此相关的产业集群。园区储能产业集群不仅能促进当地政府资金集中投入、共享基础设施、发挥资源效应、实现规模经济,也能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促进企业间合作与交流、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区域生产效率,从而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四、园区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策略

1、打造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联盟

一是建议园区管委会牵头,联合园区新型储能企业积极与川硐教育园区的铜仁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建立发展合作联盟。二是建议铜仁市政府引导铜仁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设置与储能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大力支持铜仁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开放式办学,广泛引进储能产业紧缺的高端人才、技术成果来支撑储能产业发展。三是建议铜仁市政府引导铜仁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转变人才培养方式。要基于储能产业人才需求,进行专项、订单培养,主动为储能企业服务。

2、构建产业链与技术链协同

新型储能产业以科技链来推动产业链发展显得很有必要。一是新型储能产业的弱点恰在于产业、技术结构不合理,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低,因而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以技术链为发展导向的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链为主体的产品价值增值生产,能实现产业竞争力的可持续提升。二是产业发展的背后是技术的发展,产业链的背后是技术链。建议园区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应以企业为主体,一方面构建完整的储能产业链,另一方面构建对应的储能技术链,双联融合、协同发展。此外,要明确产业链、技术链的协同结构,化解协同风险、提升协同能力、合理分配协同绩效,做大做强储能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3、完善园区新型储能配套产业

一是培育、引进大型物流配送企业。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培育或者引进1―2家大型物流企业入驻园区,使物流企业与储能产业企业形成良好的合作发展关系,切实从上游和下游来减轻企业成本。二是增强服务意识。一方面健全园区管委会职能管理部门,另一方面简化办事程序,增强服务企业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引进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建议园区管委会从国内外引进1―2家知名度高、实力强的企业服务机构入驻园区,为园区储能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企业管理及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服务。

(注:基金项目:本文写作中得到贵州大兴工业园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深表感谢。本文得到“铜仁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研究课题(铜地科研(2011)15-1号)”、贵州省软科学项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山区种植业农户应对风险行为研究-以贵州省为例(黔科合体R字[2013]013号)”、贵州省联合基金项目“贵州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黔教科合J字LKT[2012]26号)”、贵州省教育厅社科项目自筹项目“山区农户参与农业标准化生产影响因素分析(编号:13ZC017)”、铜仁市科技局产学研项目“产业链与技术链协同机制下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研究-以铜仁市种植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铜市科研(2013)9-11号)”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 严晓辉、陈海生、张雪辉、谭春青:国际储能产业政策及我国储能产业发展分析[J].中国能源,2011(11).

[2] 卜雨洲:储能产业发展研究新材料产业[J].新材料产业,2011(6).

[3] 张晓露、袁旭东: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研究――以成阳市显示器件产业园为例[J].管理观察,2009(15).

[4] 夏阳、顾新: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推进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6).

[5] 郑小碧: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8).

[6] 曹群:纵向知识整合的产业集群创新博弈过程[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