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战略范文

时间:2023-03-17 14:36: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发展战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发展战略

篇1

关键词:青海;旅游;SWOT分析;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20世纪八十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因其简捷实用、条理清晰的特点,逐渐得到其他学科的应用。旅游规划中的SWOT战略分析方法,是指在旅游开发规划过程中,对旅游目的地自身内外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和机遇(Opportunity)、威胁(Threat)进行综合分析,使旅游目的地的外部机遇与内部优势最大限度地匹配,同时尽量避免外界威胁,克服内部劣势,并将问题按轻重缓急分类,制定实施项目的战略方案。本文运用SWOT模型,对目前青海旅游业的内外部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行业竞争实力,探讨青海省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青海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

(一)内部优势(Strength)

1、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青海省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昆仑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等横亘境内,构成了青海的地貌骨架,也将全省分割成青南高原区、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三个大的地理区域,也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貌。青南高原的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面积占全省的一半以上,是全省最大的一个地理单元。这里的冰雪融水孕育了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世界著名江河,是举世闻名的中华水塔、江河之源。同时,这里也生活着藏羚羊、白唇鹿等许多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西北干旱区主要是指海西州的柴达木盆地。这里气候干旱,植被荒芜,地表景观以荒漠和戈壁为主,也是全国矿藏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一向有“聚宝盆”的美誉。东部季风区包括祁连山东部、青海湖盆地和河湟谷地。这里是青海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也是人口最为密集的一个地区,青海丰富的人文景观、历史遗迹、民族风情也多汇聚于此。

目前,青海全境拥有1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塔尔寺、瞿昙寺、马厂塬遗址、西海郡古城遗址、热水墓群、隆务寺、喇家遗址、塔温塔里哈遗址、贵德文庙及玉皇阁、藏娘佛塔及桑周寺、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隆宝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孟达自然保护区);54处国家A级景区,其中4A级13处(青海湖景区、塔尔寺旅游区、青海省博物馆、格尔木昆仑旅游区、互助土族故土园旅游区、循化撒拉族绿色家园、金银滩风景区、藏医药文化博物馆、马步芳公馆、国家地质公园久治年保玉则、热贡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祁连风光景区、门源百里油菜花海景区),3A级35处。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也起始于青海境内。

2、交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航空方面,西宁与格尔木机场已形成与北京、上海、广州、西安、乌鲁木齐、拉萨、成都、深圳、南京、昆明、三亚、大连、沈阳、重庆、敦煌、青岛等20多个城市的通航。按满足年旅客吞吐量4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万吨、飞机起降量4.3万架次设计的西宁曹家堡机场二期建设工程已经全面动工。在此基础上,还将新建青海湖、德令哈、花土沟、玉树和果洛五大支线机场,形成“二大五小”的省内机场网络格局,省内偏远地区的进入性和通达度将得到显著提升。

在铁路运输方面,青海现有2条国有铁路干线,3条支线,营运里程达到2,207公里。根据国家铁道部《关于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调整的说明》,在2020年前,还将新建张掖-西宁-成都、格尔木-成都铁路线。未来十年内青海将新建直达新疆、甘肃、四川的铁路,与青藏铁路一起形成六条出省铁路大通道。青海作为青藏铁路中转站的角色将得到转变,将成为沟通西部五大省区的重要铁路交通枢纽。

公路交通已形成以城市为依托,国有干线公路为骨架的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根据省级交通规划,在“十五五”前还将完成省内通州公路的高速改建。青海将融入全国高速公路网络。便利的交通条件为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政府支持。青海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并着力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动旅游业的全面升级,如提出“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战略部署、提出并打造“大美青海”的旅游品牌、设立省级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建立贵德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进行新的旅游开发模式的探索。

(二)内部劣势(Weakness)

1、客源市场占有率低,客流量相对小。青海省近年来,虽然加强了旅游营销的宣传力度,提高了一定的知名度,但仍然显得力度不够,形式单一,手段缺乏创新,使得市场占有率不高。据国家旅游局《2009年旅游业统计公报》的数据资料显示,在入境旅游方面,2009年全国共接待入境旅游者8,039.19万人次,获得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24.17亿美元。其中,青海省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3.61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到1,500万美元,相较于上年分别增长了20.9%和52%,但其在全国的比重仍然很低,总体排名靠后。在国内旅游方面,2009年全国接待国内旅游者19.0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共计10,183.69亿元人民币,青海省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10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9.1亿元人民币,分别较上年增长22.51%和26.5%,但仍然居于较落后的水平。据调查统计,青海省的国内客源市场主要为周边省份及长三角、珠三角和北京等发达地区的游客,其他省份客源较少,地区构成相对单一。

2、高海拔制约游客数量的持续增长。青海全省海拔较高,冬季漫长缺氧,使有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视为畏途,担心高原反应身体不适,制约了游客数量的增加和冬季旅游的发展,影响旅游招商的成功和景区、饭店的投入。

3、基础设施薄弱,发展缓慢。青海省的经济尚不够发达,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相对不足,各种基础设施,特别是旅游景区点的交通条件、旅游接待设施很不理想,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景区的可进入性较差,接待能力比较薄弱,文化娱乐业发展覆盖面较窄,项目少,缺乏创新。虽然,近几年青海省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目前拥有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酒店13家、三星级酒店46家、二星级酒店53家、一星级6家,但这些酒店、宾馆内可提供服务及娱乐项目或者数量不多,或者规格不高,跟不上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步伐。

4、旅游商品开发与营销力度不够。青海旅游商品存在品种少、特色不突出、同其他旅游区的旅游商品相比存在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据统计,2009年国内过夜游客在青人均平均花费1,138.18元人民币,其中用于购物的部分仅为176.98元,占全部支出的15.5%;入境旅游者在青人均消费153.65美元,其中购物的部分仅占21.7%,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青海的旅游商品虽然品种丰富,但主要以直接出产的农牧资源为主,如蕨、冬虫夏草等各种药材。一方面在商品的包装设计上没有体现青海的社会风情和历史文化,也缺乏统一的青海旅游标识;另一方面这类旅游商品所出售的为最初级的资源类产品,即没有深度加工,也没有做产品的开发,更没有树立地方品牌,是低附加值的旅游商品形式,事实上是忽略了旅游对相关经济的联动作用和对社会就业的吸纳功能,也损失了巨大的潜在经济利益。

5、各类旅游人才缺乏。青海省发展旅游的人才支撑严重不足,成为青海旅游发展的深层制约因素。全方位地缺乏旅游人才,表现为旅游规划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酒店服务人员、旅游从业人员、农家乐从业人员等“五支人才队伍”严重不足,制约了青海旅游的跨越式发展。民俗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医疗旅游、特种旅游等特色旅游是青海旅游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对于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兴人才更为短缺。此外,旅游教育培训资源也比较短缺,旅游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环境也相对较差,旅游人才流失严重。

6、旅游业发展方式粗放。近年来,青海的旅游业虽然增长迅速,但发展过程中重速度规模、轻质量效益,重硬件景区建设、轻软件配套服务,重战略宣传、轻转化落实,旅游业的综合效益不高,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人才和科技的支撑作用不明显,体制机制建设相对滞后,旅游业还停留在粗放增长的阶段,旅游企业弱小、效益比较低。

7、旅游产业集群尚未形成。青海省旅游大产业发展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统筹全省旅游发展的手段不足,整合全省旅游资源的力度不够。省内旅游公司、旅行社、饭店、商场、交通运输部门等企业数量多,但企业之间未形成很强的关联性,协作关系不明显,处于一种空间上的集中,产业上的离散状态。经营上单兵作战,缺乏合力。景区建设仍处在政府的催动为主,市场运作不力的状况。如此经营上的各自为战,产业集群的各种优势就凸现不了。

(三)外部机遇(Opportunity)

1、全国总体旅游发展环境向好。中国旅游在世界旅游业中地位的提升,为青海省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中国旅游业也生机勃发,已成功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跨越。基于对中国旅游业的预期,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0)预测,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中国越来越成为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目的地。而青海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并重,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与高原地貌、特殊生态系统等旅游资源,均具有国际影响力。随着中国旅游在世界旅游业中地位的提升,青海旅游业发展面临着重要机遇期。

2、政策扶持。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助于青海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各旅游景区点的开发和维护,也有利于借鉴外部先进的企业管理技术投资经营和促进省内旅游企业发展,更健全完善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加大了青海与外省市的交流,扩大了客源市场,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加快省内旅游业的总体发展步伐。

3、旅游需求多样化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对旅游需求也有所变化,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越来越多地追求旅游过程中体验性的参与活动,以及康体类的旅游产品。在这种旅游需求的发展趋势下,青海东部的低海拔季风区既是省内人口密集区域,存留丰富的人文景观可供游客观赏,也是高原避暑观景,进行适度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理想区域,这就很好地满足了社会需求的变化,顺应了时展的需求。同时,在旅游营销过程中,还可以借助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的重要地位打造青海特色旅游的知名度和品牌。

4、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条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使旅游经营管理手段、思维和经营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旅游业信息化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节省了人力,而且使管理工作迅速准确,是旅游业管理高技术化、最优化的途径,并可以满足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有助于青海省旅游业直接面向世界和国内较高水平,实现蛙跳战略,后来居上。

(四)外部挑战(Threat)

1、旅游发展中的遮蔽效应。青海旅游资源基于特殊的区位条件及地貌环境、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汇聚而显得丰富而独特,但其中任何一种构成因素都不是青海所独享的资源条件,在青海周边省份,基于地缘环境的相似性,在资源特色上也与青海有相通之处,例如,在藏传佛教文化和藏民族的生活习俗方面,也具有类似资源条件,甚至由于为单一民族生活区域,会比青海更具有神秘性和吸引力;在丝绸文化和历史演变方面,其邻近的甘肃省也具有相对优势;在高原避暑的旅游形象中,青海也很难与中部地区传统的山水避暑胜地形成竞争。综合来看,青海的旅游资源品质虽优,但仍处于其他旅游区的阴影中,处于被遮蔽状态,成为青海旅游发展中很难突破的障碍。

2、避免“旅游飞地”与旅游开发目标的自发偏离。在现代旅游中,除少数极端情况外,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都伴有消费行为的发生。旅游目的地通过旅游景区点、旅游参与项目的开发建设,旅游服务的丰富和提升,既可以获得可观的产业经济收益,提高社区居民就业水平,还可以利用旅游行为的继发效应对当地经济中的很多其他方面带来巨大影响。所以,旅游业是提升地方经济水平的有效手段。正是基于这些特点,各地政府往往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发展地方旅游业,但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很多旅游开发项目尽管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却并未完全实现地方经济水平快速提升的目的,甚至还屡屡出现当地物价失控、开发商与居民大规模纠纷等现实问题,这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已经引起理论界高度重视的“旅游飞地”现象了。

青海省作为旅游资源丰富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来说,对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必然包含其对区域经济的联动效益的实现。所以,在旅游开发初始,应当首先协调旅游开发过程中相关者的利益关系,社区居民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分配该如何进行?区域利益最大化的政策目标会不会削弱旅游开发商的投资热情,从而导致激励不足,进而无法达到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所需的投资规模?构建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的关键制约因素到底是开发商与社区居民间的利益安排还是双方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决策互动?“社区参与”改善旅游发展绩效的理论依据到底是什么呢……这一系列谜团的解开都有赖于对旅游开发模式及过程规律的研究。

3、环境保护乏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认为,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的一切活动与环境息息相关。实现旅游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旅游业是直接再生性地利用自然及人文资源,与传统产业相比,应是与环保、生态建设冲突最小的产业之一,可达成产业与环境互利的双赢局面。然而,旅游开发过程与环境也存在冲突和矛盾,如工程建设造成景区自然生态破坏,旅游者乱丢塑料袋、矿泉水瓶等造成景区环境污染,景区内滥猎乱采稀有动植物现象,旅游者生活用火增加景区火灾隐患,景区一些“农家乐”饭店环境卫生缺乏监管等等,会影响景区的形象及可持续发展。

二、青海省旅游发展战略选择

通过青海旅游业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可以看出,青海旅游业发展迅速已初具规模;优势明显,机遇和挑战并存。要保证青海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应树立以政府主导型战略为主,以联合发展战略、特色发展战略为辅助的大局战略,指导旅游企业和投资者参与者合理开发规划旅游项目,为青海旅游发展提供宏观指导,推动青海旅游产业化以及小康社会建设。

(一)政府主导战略。就是按照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在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能力,积极支持、引导、规范各旅游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旅游资源的配置达到合理状态。青海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社会资本积累明显不足,加之区域旅游处于发展阶段,光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是不够的,需要政府的干预和扶持。因此,政府主导战略的实施是提升竞争力的需要,是加速资本集中的需要,是旅游产业特殊发展阶段的需要,也是政府实现总体经济水平增长目标的需要。

(二)联合发展战略。主要是指旅游企业在相关旅游业务单元上紧密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具体的旅游企业可以利用共同的客户、渠道、技术和其他因素的存在使相关业务单元之间的价值链活动形成共享,如果共享降低的成本或增加的歧异性超过共享成本,则有形关联将导致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作为竞争者的旅游目的地,也可以组合资源,形成垄断优势。如青海周边的省份大部分旅游发展特色鲜明,可以凭借资源的相似性与这些省份进行联合发展,利用相关旅游较发达省份的辐射作用,实行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的联动开发,提高资源表现的完整性,形成组合优势,树立自身的品牌和形象。

(三)特色发展战略。社会和自然的变迁给青海省遗留下诸多印记,这些印记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可以逐步被开发利用,形成青海新的特色旅游资源,从而树立青海独特的品牌形象。例如,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同时也是青海旅游发展的主动脉,在后青藏铁路时期青藏铁路效益得到进一步凸显之际,按照《青藏铁路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青藏铁路沿线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布局和安排,以青藏铁路为纽带,完善西宁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建设,加快推进格尔木、德令哈等重要节点旅游城市建设,以沿线综合服务基地开发和沿线辐射区域内城镇、景区点配套开发为依托,以开行“邮轮式”高原观光列车为重点,培育青海旅游发展主轴,推进青藏旅游一体化深度发展。

(作者单位:1.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北京交通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宇.SWOT分析方法在旅游规划领域运用的演进[J].商业时代,2008.10.

[2]张晓青,夏法金.基于SWOT分析的宜春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08.6.

篇2

关键词:邮轮旅游;发展战略;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3-0137-02

1 引言

邮轮旅游产业自诞生起,就由于其所蕴含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我国邮轮旅游产业顺势而发,在短短几年之内形成了庞大的市场规模,也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目前还仅仅停留在为世界邮轮旅游提供市场的尴尬境地,没有形成自己独立完整的产业链条,缺乏整体的把握和调度,重要节点企业非常缺乏,基础配套设施严重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延伸和发展。

2 我国邮轮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2.1 政府主导,统筹规划

我国的邮轮旅游业刚刚起步,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审视邮轮旅游产业的发展,减少邮轮港口和母港规划建设的盲目性。全国构建以天津港为中心的北方区、以上海港为中心的华东区和以三亚港为中心的华南区三大发展区域,立足天津、上海、三亚三大邮轮母港,规划建设大连、青岛、厦门、深圳等邮轮港口,避免近距离的重复建设造成的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同时应兼顾近期和远期目标,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既不能过度超前,又要保证能够满足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需求。

2.2 立足国情,循序渐进

我国发展邮轮旅游产业应该根据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现实国情,循序渐进,选择适合我国邮轮旅游发展的基本途径,制定阶段性的发展规划,分步骤地发展我国邮轮旅游产业。首先作为邮轮挂靠港,吸引国际邮轮停靠,争取入境客源;其次是加快国内邮轮旅游市场的培育和开发,为产业升级奠定基础;最后是加快邮轮母港建设的步伐,提升我国邮轮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3 打破界限,区域合作

邮轮旅游是规模经济,要打破地域界限,必须宏观把握我国邮轮旅游整体的发展布局,实现资源与市场的共享,最终达到“共赢”。 一方面,政府对国内各区域旅游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全国构建以天津港为中心的北方邮轮旅游区、以上海港为中心的华东邮轮旅游区和以三亚港为中心的华南邮轮旅游区三大发展区域,通过三大^域间合作以及与内陆地区的联动,打通邮轮旅游产业链,构建运营机制,完善服务体系,打造世界级的邮轮旅游目的地;另一方面,在政府的引导下,邮轮公司加强与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的合作,探索建立合资企业,汲取他们丰富的发展经验,促进我国邮轮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2.4 政企合作,创新机制

邮轮旅游产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具有初始投资大、营运成本高以及回收期长等特点,单靠企业的力量和市场运作恐怕难以为继。应该采取政企合作的模式,即政府初期投资,企业投入经营。政府投资进行港口、码头的建设,建成后由企业租赁经营。同时,各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对邮轮企业实行租赁补贴和税收优惠,从初期审批、中期建设和后期管理全面扶持产业的发展,大力促进行业融合发展,开放市场吸引投资。

3 发展我国邮轮旅游产业的对策

3.1 培育邮轮旅游产业链的重要节点企业

我国的邮轮旅游产业刚刚起步,产业链中的各个节点企业都比较缺乏,尤其是邮轮公司和邮轮公司。当务之急是引进国际邮轮公司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运营模式,初期由政府主导培育和构建一批产业链上的重要节点企业,通过规范的邮轮公司和邮轮公司进行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开发,促进整个产业的提升。后期随着产业的发展,实现邮轮旅游产业的市场化经营,优胜劣汰打造行业中的重点和龙头企业。

3.2 建立健全邮轮旅游产业链的运行机制

邮轮旅游产业的关联度极高,正如“木桶原理”,其产业链上任何一环的缺失或不完善都会影响整个产业链的运行效率。邮轮公司可以通过与各供应商、商签订合同,以此来保障各节点企业服务的提供和自身利益的实现。另外,各节点企业还要树立合作共赢的观念,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协调与利益分配机制,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保证产业链的正常运作,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3.3 重视邮轮旅游的市场培育

当前形势下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市场培育。“走出去”,即组织相关企业走出国门,加大我国著名旅游城市和港口城市的国际宣传力度,对国际主要客源国宣传中国形象。同时积极参与世界邮轮组织的活动,组团参加各种国际邮轮展,与国际同行交流学习。“请进来”,即邀请境内外旅游商、媒体参与体验国内邮轮旅游产品。特别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传播速度快且覆盖面广的新兴媒体,探索网上虚拟体验等多种趣味性方式,使广大民众“亲身体会”邮轮旅游的妙处,将邮轮旅游的概念普及到大众。

3.4 注重邮轮旅游产业相关人才的储备和开发

首先,要加快管理体制改革和理念的创新,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实施人才储备战略,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入国内外邮轮码头管理、邮轮旅游服务和邮轮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其次,在有条件的高校开设邮轮旅游专业,并与邮轮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共同培养专业人才,以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再次,建立和健全国内邮轮管理培训机制,联合高校以半脱产和脱产的形式开设专业培训班,为港口城市培训和输送邮轮从业管理人才。最后,积极创造条件,选拔有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到国外邮轮母港和邮轮城学习、考察,加快同国际邮轮管理标准与技术的接轨。

3.5 发展邮轮旅游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

邮轮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度假村”,通常配备有完善的生活和娱乐设施,因而在漫长的航行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能源,随之产生的各种污染会对环境系统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提倡绿色旅游的今天,全社会都应该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邮轮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配备先进的排污设施和装备,既要满足游客需求,又要注重海洋、港口以及码头环境的保护,实现我国邮轮旅游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婷婷.我国邮轮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港口经济,2009(6):55~57.

[2]黎章春,丁 爽,赖昌贵.我国邮轮旅游发展的可行性分析及对策[J].特区经济,2007(9):175~177.

[3]刘黎黎.我国邮船经济发展及其母港建设对策[J].水运管理,2006,28(12):16~19.

[4]王柏玲,李晓蕙,李 琳.对当前我国发展邮轮旅游产业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商贸,2010(10):152~158.

[5]王帷洋.我国邮轮经济的区域合作分析――以环渤海区域为例[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8.

[6]吴质洁.我国邮轮经济发展的瓶颈及其对策探略[J].才智,2010(21):287~288.

[7]杨 敏,陈 娟.中国邮轮旅游市场开发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4):96~97.

[8]张言庆,马 波,范英杰.邮轮旅游产业经济特征、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83(7):26~33.

篇3

关键词:零陵;旅游业;旅游资源;战略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2-135-03

作者:姚先林,湖南科技学院经管系讲师,硕士;湖南,永州,425100

零陵位于湖南潇湘二水汇合之处,全区总面积1959平方公里,总人口58万。零陵名山秀水纵横城中,庙庵寺观遍布城乡,山石奇突而险峻,岩洞幽邃而众多,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与零陵淳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铸造了出了名播八方的零陵风光和文物胜景。但在这“画图曾识零陵郡,今日方知画不如”的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一直是举步维艰。

旅游业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性和乘数效应,因此,地方政府一直力图把旅游业作为本地的产业增长极,为地区经济发展找到一个突破口,“两会”也反复强调要将旅游业做大做强,但仍是收效甚微。当此之际,选择一种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对实现零陵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至关重要。从零陵旅游业发展的内外条件来分析,目前制定一种旅游业赶超发展战略是零陵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切实可行的。

一、旅游业实现赶超发展战略的优势分析

(一)旅游资源价值高,开发前景好

旅游业的开发是对旅游资源的再加工,没有良好的资源条件,旅游业的开发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据统计,目前零陵境内有国家重点文物1处,省级重点文物6处,市级重点文物48处,商周遗址50余处。零陵是湖南及周边地区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天主教等宗教的集中地,是湖南重点文物保护区,人文资源之丰厚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划中尚不多见。零陵人文资源历史悠久,上下数千年,既有楼塔寺庙之壮观,又有古遗址之神奇,还有碑碣石刻之绝妙,众多的文化遗产构成了零陵古老悠久的画卷。专家曾这样评价:如果说张家界是一幅画,那么零陵就是一本书。

河西柳子庙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唐代文学家、改革家、思想家柳宗元的纪念之地,他的学术思想在这里形成,他的不少名篇佳作于此写就。其笔下的永州八记遗址亦是流芳溢彩,引人注目,成为游客探奇访幽的理想选择。怀素景区寺庙晨钟幕鼓,终日香火旺盛,祈祷声不绝,在这里可以领略楼塔寺庙之壮观、碑碣石刻和书法之绝妙。绵延奇丽的潇水穿城而过,滋润着古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萍岛、回龙塔、朝阳岩、香零山、鸟沙洲等犹如这条项链上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贤水河依山傍水、风光如画,“天下稀”的淡岩、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异蛇村、何仙姑故里、周家古建筑群等无不散发着古、美、奇、秀之神韵,令人流连忘返。还有诸如世外桃源的黄溪河、极富神奇色彩的观音山……所有这些都是品位高、极富魅力的旅游资源。如果我们能立足于自身的优势资源来加以开发,就很容易形成产业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旅游业开发的比较优势明显

零陵地处湘南,一直以来工业基础薄弱,商贸落后,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零陵地方经济发展缓慢。就目前而言,零陵还很难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快速启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而我们拥有丰富的且开发价值颇高的旅游资源,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旅游业的比较优势是相当明显的。如果对旅游资源尽快加以整合,将旅游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则旅游业赶超战略的实现是完全有希望的。

(三)区位条件日趋优越

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地方政府的努力下,零陵对外交通条件在近些年大有改观。湘桂铁路横贯东西,建设中的洛湛铁路跨越南北。南来北往的火车30余趟停靠永州,南可直抵广州、深圳,北可达北京,西可至西安,东可到上海;湘江水运可直下洞庭,通江达海;零陵机场可停靠波音737客机,并已与长沙、海口、深圳通航;322国道、207国道、衡昆高速、衡枣高速在境内纵横交错,永连公路已经通车。可以说,零陵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这为旅游者大规模的快速空间转移提供了便利。

(四)配套设施日益完善

近些年,零陵旅游配套设施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据统计,目前城内各大宾馆共有床位2000个,餐位5000个,社会旅馆、酒家200多处,能够较好的完成团队接待任务。商业城、圣世阳光步行街、零陵商业步行街、步步高超市、美伦大厦、心连心超市、红太阳购物广场等商业中心物流发达;电信、互连网、邮电等通讯网络已经覆盖到城乡的各个角落,金融服务也比较便捷,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旅游业实现赶超发展战略的问题分析

(一)旅游开发环境亟待改善

旅游业开发环境指的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经济文化、背景条件,包括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投资环境、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等。

虽然地方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发展环境,但收效甚微,即使在“窗口”行业,其现状也难以叫人恭维,服务意识差、服务程序欠标准,服务态度僵化等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的“四乱”现象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这些现状的存在是旅游开发的绊脚石,严重损害了地方的发展形象,影响了旅游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二)资源相对分散、主题差异大

在零陵195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旅游资源数量众多,但分布却相对分散,资源集中性不强,这无形之中增加了资源开发的难度。

零陵虽然资源丰富,单个资源的价值极高,但从整体上看,各资源主题差异较大。差异化的主题必将增加旅游资源的整合难度,降低共同协作的可能性,不利于各景点联合促销售,协同效应难以发挥,难以打造拳头产品和形成规模效应。

(三)区内交通状况有待改善

虽然零陵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基本形成,对外交流方便程度大大提高,但区内交通状况却令人担忧。

一是旅游专线寥寥无几,各景点之间的往来相当不便,各景点也缺乏相应的路标和图识,有些有价值的旅游资源连本地人都不知道具体的位置,这严重影响了旅游者的信心。

二是路况较差,目前而言,区内道路硬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许多景点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旅游者进不来,即使进来了也出不去,路况的改善迫在眉睫。

三是交通工具落后,交通秩序混乱。从现实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交通工具在超标使用,甚至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交通秩序不如人意,特别是节假日交通拥挤,,削弱了城市的旅游形象,遏制了出游者的旅游动机。

(四)县区协作机制有待加强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它的发展和壮大有赖于旅游的各要素的紧密协作。从旅游发展的现实来看,永州各县区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严重,缺乏整体协作的意识。在资源开发上闭门造车,低层次的重复开发现象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旅游生产力的闲置。

三、旅游业赶超战略实施的路径

(一)优化发展环境,加快体制改革

虽然政府部门有发展旅游业的愿望,但发展旅游的观念还没真正树立起来。政府也提出了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但在实践中并没有把旅游业当作支柱产业来对待,发展环境忧人,体制改革缓慢,成为制约零陵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零陵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业基本上是大产业、小部门、弱地位的格局。在我们这样一个投资环境亟待改善的地方应更大程度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由于旅游产品综合性强,涵盖面广,协调要求高,这就要求强有力的领导,突破旅游开发中的条块分割,互相制肘的权力冲突现象,树立“大旅游”、“大市场”的观念,实施全方位的、权威性的“大管理”,从而形成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区政府主导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同时也应消除狭隘的自我中心意识,树立大区域旅游发展观,将零陵旅游业置于永州旅游业这面大旗之下,加强同其他县区的通力合作,形成资源互补、信息共享、利益均沾的机制,在共同打造永州旅游品牌的同时突现自己的特色。

(二)强化宣传意识

只要你到零陵汽车站、飞机场、高速路口等人流量大的场合去看一下,你几乎很难找到有关旅游宣传方面的广告。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零陵旅游业的落后就是宣传意识的落后。要知道“酒香也怕巷子深”。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宣传就是塑造形象、宣传就是生产力。据统计,每增加1美元的宣传投资带来的旅游收入法国为375美元,新加坡为141美元,澳大利亚为78美元。国内一些省市已经认识到旅游宣传与游客接待量的关系,正逐年扩大旅游宣传的费用。日喀则在2007年投入50万用于旅游宣传,效果非常显著,实现旅游总收入4.7亿元,比2006年增长42%;重庆万盛区旅游部门投入500万元对主城区进行大量的广告宣传,然而这500万的宣传投入却为万盛旅游发展掀起了新的,上半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14%。湘西凤凰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宣传炒作。我们要通过“大报、大刊、大台”为媒体全方位的进行报道,充分利用名人效应,加大广告投入力度,充分利用火车、飞机、汽车这些流动广告载体,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提高零陵旅游业的知名度。

(三)加强旅游科学规划

旅游规划是旅游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规划是龙头,决定着建设旅游支柱产业的方向和质量。只有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要求搞好旅游规划,我们的旅游资源才有可能开发成一流的旅游产品,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品优势。

由于零陵旅游业发展时间晚,资源分布散,产业规模小,竞争能力弱,拳头产品缺,针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我们要不断引入市场机制和学习国际高水平的规划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文化资源为依托,不断提高规划水平,同时加强规划管理力度,充分发挥旅游规划对区域旅游开发的指导作用。

(四)重点开发,稳步前进

零陵旅游资源绝对数量多,分布比较均匀,这无疑给开发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由于零陵财力所限,采取遍地开花开发方式肯定是行不通的。应在政府主导这一前提下开发,对那些开发初具规模的景点进行重点开发、政策扶持,打造出一批示范景点,开发出几条精品线路。实实在在念好“古郡经”(零陵名字是我国夏代出现的34处重要的古地名之一,零陵古城的名称存在历史已有3000多年了),打文化和生态牌,以柳文化开发为中心、以怀素文化和周家古院开发为两翼、以黄溪河开发为亮点,深挖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启动龙头项目,推出特色旅游精品。通过这些景点和线路的成功运作来带动零陵旅游业的整体腾飞。

四、结束语

综合上面的分析,零陵旅游资源的优势是明显的,只要正确的面对现实,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媒体开路,重点突破”的开发模式,相信实现零陵旅游业的赶超发展战略是完全可能的。

参考文献:

[1]胡绿俊,文军.开发钦州市旅游业的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7

[2]丁文恩,姚星期,张大红.安阳市旅游业的分析与开发构想[J].经济师.2006.1

[3]黄赞校.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南统计信息网.2007.6.12

[4]日喀则政务网.日喀则风情版.2008.7.7

篇4

一、引言:

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国家的长期稳定,以及社会的蓬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乡村旅游带有不同的特点,本文以宏观视域,以乡村旅游的普遍现状为切入点,以其发展特点和发展瓶颈出发,综合讨论了如何最大程度上减少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阻力的实现路径。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当前,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正逐步走向白热化。

(一)从区域层分析,可分为两种:

1、景区边缘地区;该地区的旅游产业一般以国家级、地级市旅游景区为依托,地处其边缘地带,将现有的风景与旅客资源结合起来。这些区域的经济相对发达,且交通便利,结合景区覆盖区域的成熟经营理念与管理能力,这一地区的乡村旅游一般比较兴旺。

2、老少边贫地区;该地区的旅游产业继承于景区边缘地区之外,其发展一般需要靠国家的政策支持与指导。但这些地区的自然风光比较原始,带有浓浓的民族风情,传统的农业文化、深厚的地域特色,使之独具特色,现在的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是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或将成为独树一帜的特色旅游产业。

(二)从机制层分析,可分为三类:

1、政府主导型;即国家与地方政府为了使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更多的活力,采取多种手段对乡村进行各种各样的开发引导,提供帮措施。

2、市场推动型;即依靠市场自动调节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变化,政府通常较少参与,故此模式对于市场机制的要求很高,应尽量使其完善。

3、混合发展型;即是将政府参与和市场调节发展乡村旅游两种形式有机结合,使资金、思想传播、基础建设以及培训和管理等能够有更好的发展与协调,直到当乡村旅游的民间组织以及相关协会日渐壮大后,政府的参与力度则以此减弱,更多的是发挥监管作用。

三、乡村旅游的发展瓶颈

从整体上看,目前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主要可归结如下:

(一)受政策影响。近年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迅速,相关领域越来越多,这些是积极有利的变化趋势,政府的宏观调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与此相对应的政策缺陷却愈加明显,对于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的保护力度也相对不足。

(二)受配套服务影响。便利的交通,舒适的住宿,良好的治安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如,开通来往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快捷巴士;种类繁多的餐饮业、洗浴等服务性行业,热情周到的售后服务等都能大大提高旅客满意度,刺激再消费。但由于部分地方政府的重视不够,扶持投入力度相对较小,造成乡村旅游配套基建不健全,再加上服务意识的不到位,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

(三)受功利意识的影响。乡村旅游通常会给人以“低投入、高产出”的错误印象,因其开业前期需进行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筹资压力很大,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还经常会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再,长期居住于乡村农民多数依靠自己的基金进行投入,凭借其一己之力通常难以承受如此浩大的工程,由此,便只能采取在具体的旅游设施上、旅游产品的品牌上、以及包装上进行资金的压缩,从而不可避免的造成旅游产业档次的降低,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

(一)推进乡村旅游的品牌化建设。品牌可以增加消费者的感情认同程度,提高对于产品质量的认可度。因此,通过对乡村旅游的品牌建设,可以使我们认识生产经营者的知名度、服务质量以及信誉等,继而带动发展。现实中,乡村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拓展经营领域,串联成产业链,将旅游活动与餐饮业、娱乐服务业有机结合,创造更大的利润的同时,也塑造出地区旅游品牌。

(二)建立健全乡村旅游管理机制。乡村旅游主要是农民自主开发建设,中间主要参考的是市场的需求。从深层次上说,农民的经营理念与能力往往决定着乡村旅游整体的发展前途,而这其中,必须依赖政府的监管,一旦监管失效,便会出现类如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因此,要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坚决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坚决杜绝不良竞争现象,妥善规划乡村旅游项目。但要注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5

目前, 国内旅游供给商对于老年旅游市场明显重视不足,产品供给落后。 具体而言,当前老年旅游市场供给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问题:

①总量上的不足,结构上的不平衡。首先,由于旅游活动具有综合性。 相对于旅游者而言,其购买的服务涉及到常住地到目的地的所有服务,包括酒店、景区、交通以及旅行社等多部门,其中任何一方服务的不足都将影响到完整旅游产品的形成,而现实中的各旅游市场主体并非都重视老龄旅游产品的开发。因此在旅游市场中,老龄旅游产品供给的总量取决于旅游产品各组成部分供给最“短板”的产品数量。旅游活动的综合性对于各供给部门要求的较高的协调统一限制了产品总量上的供给。其次,产品供给在时间上具有不平衡性。 每年仅在重阳节等少数特殊节庆时期,旅行社、景区等才重点推出老龄旅游产品,而在其他时间段则很少推出老龄旅游产品。

②缺乏有针对性的产品设计。 目前,市场提供的老龄旅游产品往往缺乏针对性。 无论是酒店还是旅游景区,在旅游无障碍设施建设方面明显滞后, 而旅行社更是缺乏针对性的旅游线路产品。 旅行社、景区等旅游服务提供商对老龄群体与年轻群体并未加以明确细分,由此使得提供的旅游服务或设施,对于老年人而言存在着获得障碍。综上所述,无论是在旅游产品的供给总量上、结构上还是产品的设计等细节方面,现行产品供给现状都与老龄群体的消费需求具有巨大差异,究其原因则是对老龄旅游群体的需求特征缺乏深入研究。

老龄旅游市场消费需求特征

对市场群体的消费需求特征研究是指导产品开发设计的首要前提。而老龄旅游群体与其他年龄群体相比较而言具有其自身特征。

第一,老龄群体是离退休或已退休人群,这一特征决定了老龄旅游群体休闲时间的充裕性。 一般而言,旅游消费需求具有地域指向性和时间指向性。 但相对于老龄群体而言,其地域指向性仍然存在,但其时间指向性并不明显,这是由老龄群体的休闲时间所决定的。休闲是一个人在工作时间之外所安排的一切放松身心的活动, 离开工作之后的老龄群体不再有工作与休闲之分,除去必要的生理时间外,其余都是其可自由支配时间。因此,在休闲时间上,老龄群体相对更加宽裕,而并不仅仅局限在节假日或带薪年休假等。

第二,老龄人群已退休(离退休)特征还决定了老龄旅游市场群体的收入有限, 从而使老龄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价格更加敏感,其需求价格弹性更大。由于旅游活动本身并非为生活必需品,其需求价格弹性往往大于1。 而老龄群体由于其对未来的预期收入减少,预期消费增加,尤其是医疗护理方面消费的增加,从而使其需求价格弹性更是高于一般的旅游需求价格弹性。

第三,老龄群体中,女性多于男性,性别的差异需求在旅游产品的供给中充分考虑到女性的性别化需要。 由于性别的差异,导致随着年龄的增加,男性的死亡率要高于女性的死亡率,进入高龄以后,其差异表现的更为明显。 因此,在老龄化群体中,女性往往多于男性。 如日本已开辟专为女性而设计的旅游产品,无论是其游览线路的设计,还是在酒店住宿等方面,纷纷对女性的需求进行充分考虑。但如何针对老龄化的女性群体提供其具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仍需深入研究。

第四,老龄化群体由于其较低的社会参与率,且子女多忙于工作或身处异地,造成老龄群体的身心孤独,而老龄群体中的女性多于男性,单身多于非单身,更是加剧了老龄人的心理孤独问题。因此,旅游作为老年人休闲活动的同时,更是其重要的社交活动。 在走过了人生事业的高峰之后,从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动机上看,老年群体需求在经历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后,又回到归属需求与安全需求的层次。 通过旅游度假活动的开展可以强化其归属需求,在子女成人以后,从旅游活动中寻找社会归属。而老年的康体疗养活动等则是努力实现老龄群体的身心健康安全需求。

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已进入快速老龄化社会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规模日益庞大的老龄旅游群体,笔者以为我国的旅游业应及早制定战略规划,积极面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挑战。

1.政府层面

长期以来, 我国旅游业发展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推进模式。在规范服务、标准化管理、服务质量的提升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为推进我国老龄旅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从政府层面而言,需要:

①编制全国老年旅游发展规划,指导国内老年旅游市场健康发展。面对快速老龄化社会,政府必须首当其冲,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进行老年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指导老龄旅游产品的有序供给。 从宏观层面对国内老龄旅游发展进行规范和引导。

②制定相关老年旅游产品标准,提升老年旅游服务质量。 政府部门可联合全国旅游标准化委员会等单位,起草制定国内老龄相关旅游产品的标准,使国内的旅游开发商在进行产品开发时有规可依。欧美等众多国家根据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条件与生活自理状况对老年住宅进行分类并制定不同的标准,从而使为老年群体提供的住宅更加具有针对性, 如英国政府早在 1969 年就规定了“老年居住建筑分类标准”等,而国内目前仍然处于空白状态。

③完善相关旅游政策法规,规范老年旅游市场健康发展。 老龄化构成庞大的旅游产业,但同时更是一项社会事业。 在政府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政府通过鼓励、吸纳民间资本进行老年产品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可有效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各类社会问题,理应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 但目前由于我国的法制尚不健全,导致开发商在进行老龄旅游产品生产供给时存在部分阻碍因素。 因此,为规范老年旅游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政府应从税收、土地、投融资等多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老年旅游产品开发。

2.旅游服务商层面

旅游服务商作为老龄旅游产品的直接供给方与服务方,直接关系到老年旅游产品的品质与老年群体的旅游体验质量。为更好的提供优质产品,旅游服务商可从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对产品与服务进行提升。

①硬件。 硬件主要为道路、服务设施、旅游住宅几个方面。 景区在进行规划建设时,必须考虑到老年使用者的需求,加强无障碍通道的建设。同时要积极促进老年群体在景区内无障碍通道的无缝对接。在旅游住宿方面,则需要以老年人的方便为方便,可推出针对老年群体的主题酒店或公寓,室内的设施充分考虑老年群体需求,尤其需要注重细节方面的设计,如室内地板采用防滑处理等。#p#分页标题#e#

②软件。旅游服务业最关键的因素是服务人员。因此,服务人员的素质与服务技能对于老年群体而言就显得尤其重要。旅游服务商必须针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尤其是突发疾病的急救等。强化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使老龄旅游群体在旅游活动中感受更多的人文关怀。

结语

篇6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迅猛、前景最广阔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目前,国际、国内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给陇南市旅游产业的开发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比重也不断提高,旅游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旅游开发的意义和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2015年,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达到10.8%。旅游能够达到“开发一方景区、繁荣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作用。具体说来,旅游的作用主要体现三点:一是拉动经济发展。旅游业被称为“朝阳产业”。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产业之一。2015年我国入境旅游1.34亿人次,外汇收入达1137亿美元。旅游业已成为 “一业依百业…一业带百业”的行业。二是旅游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提供许多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较大,发展旅游业是缓解此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截止2015年我国在旅游行业直接就业人数达2798万人,间接就业人数近8000万人。三是旅游能够促进文化交流和影响区域环境。现代旅游的发展,使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间的交流日益增多,从而消除了一些社会、民族偏见,促进了相互了解。很多国家在发展旅游时,都很重视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陇南市文县旅游资源概况

文县位于甘肃最南端,与川、陕交界处,是甘肃的南大门,也是“大熊猫的故乡”。属长江上游嘉陵江西源的白龙江、白水江水系,属亚热带半干旱性气候区,全县总人口24.45万人, 212国道穿境而过。境内的洋汤天池、白马藏族民俗风情村、阴平古道、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一批旅游景区(点)闻名遐迩,地处九寨沟黄金旅游线上。主要景区(点)有:

1.南线旅游风景区

东起四川广元至碧口--小九寨生态旅游区、红庙、南山寺、抗日八角楼--大坝风光--库区山水--让水河--店坝对村沟生态游区--摩天岭三国古战场--凋楼河大熊猫、金丝猴栖息地--清凉寺--大岭当梁云涛--凤凰山雄姿--白水江大桥。全线沿途共12个以上主要景点。

2.中线旅游风景区

碧口白龙江大桥--楼沟滴水观音--玉垒雄关--姜维城(水库已淹没)--关头坝大桥--青龙湖--骆驼山、碟子大的天、明代古本栈道--城关文昌宫--文昌楼--玉虚山园林--五里关--睛霓瀑布--南山基督教堂--西园春色、早鱼场--白马河风情--白马藏羌村寨--邱宾坝大熊猫驯养声、羚牛等珍贵野生动物。全线主要景点18个以上。

3.西线旅游风景区

文县城出发--高楼山峻岭--九曲十八弯--洋汤天池、生态公园、五指洞、跑马坪、尖山卓笔--白龙江三国古栈道等20多个景点。

三、在旅游规划上,突破行政地域,抓住发展的政策机遇,与周边市县同步规划建设大景区,促进文县旅游业发展

根据《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甘肃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及陇南市、绵阳市、广元市、阿坝州等市州旅游发展十三五规划,结合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2012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陇南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的精神,将陇南市文县的旅游发展也融入到相关发展规划之中去,利用四川省青川县、平武县、九寨沟县搭建好的旅游发展平台来规划发展文县的旅游事业。

旅游发展要全国一盘棋,抱团谋划、组团发展。单独发展规模小、没有大的发展前景。文县(包括陇南市)在旅游规划发展方面立足自身旅游资源,积极向周边市县的旅游发展规划靠拢,延续周边市县旅游发展规划,建设发展文县的旅游市场。

在文县规划旅游项目时,紧紧结合广元市旅游发展规划,建设蜀道文化旅游通道:白龙湖-碧口水库-苗家坝水库一线水上观光旅游景区开发建设、阴平古道-摩天岭沿线恢复开发建设,与唐家河风景区连成一线,促进三国古道大景区建设;开发建设文县碧峰沟自然风景区项目;立项建设文县铁楼至平武公路,连通文县跟平武县,与绵阳市共同建设国家级白马民俗风情风景区;立项建设余(家湾)凡(昌)高速公路,连接武罐高速公路与武九高速公路,使得九寨沟至文县至广元市高速直接相连,建成新九环东线、广(元)九(寨沟)旅游大通道,带动陇南南部旅游大发展;立项建设文县天池至堡子坝公路,开发建设文县五花山旅游项目,这样将文县天池、黄林沟、五花山等景区置于大九寨旅游经济圈之中,促进文县旅游大发展。

四、加快构建文县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以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文县各项事业的整体进步

加快构建完善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既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旅游强市的现实需要。先进旅游城市的发展经验表明,要实现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快速发展,必须强化政府主导,加大对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先期导向性投入,以推动城市旅游配套功能的进一步完善。

1.建立健全组织保障

加快构建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关系城市建设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全市上下各方面的积极性,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合力推进,切实把我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2.合力营造城市旅游形象

城市旅游形象是人们对城市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功能等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城市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要从整体上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旅游特色,合理配置城市旅游资源,提升城市旅游形象。

3.建立完善旅游交通集散网络

公路交通是游客通达的主要载体。为适应这种需求,我市公路枢纽客运要在现有数量和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布局,按照进得来、出得去、走得通的原则,大力实施旅游畅通工程。在未来几年内,陇南交通将形成以城区为中心,公路、铁路并进的大交通,成为陕甘川综合交通枢纽,使我市的旅游交通由保障型向快捷型发展,进一步显现交通对旅游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4.大力实施城市旅游信息化工程

旅游信息化是推勇糜蜗执化的重要手段。要坚持以推进旅游管理信息化、数字化为目标,今后几年力争构建信息应用广泛、网点布局合理、城市数字化管理良好的目的地管理体系。

5.建立健全旅游应急救援系统

旅游救助是针对城市内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故灾难等突发性事件,相关管理部门为游客提供的医疗救助和紧急救援等方面的服务。一个旅游城市拥有及时有效的旅游救助服务,有利于增强游客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更好地维护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要及早谋划,完善相应的应急预警机制和应急救助系统,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通过应急系统加以预报、监测和,让出行者了解各种安全信息,增强安全应急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的救援信息通道;完备的救援预案、救援设备;坚强的救援力量、畅通的救援渠道等。完善城市卫生医疗体系,规划建设卫生咨询中心、120急救中心和核心旅游景区急救站医疗体系。

旅游业的发展,不是单一的一个地方,不是一个地区的某一个方面,而是集成了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只有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共同发展了,旅游业也会整体发展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2]《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篇7

[关键词]英国;旅游战略;借鉴价值

[中圈分类号]Fs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9―0070―05

英国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也是发展旅游业最早的国家。1840年,托马斯・库克首次组织的火车专列旅游活动,标志着旅游业首先在英国诞生。英国是当今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740多亿英镑的旅游业年产值,占世界旅游收入的5%左右。成功的政府改革和发达经济背景支撑下的旅游产业,不论在开发、管理与服务,还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笔者得益于在英国学习的4个月良机,考察了城市、乡村和海滨等不同类型的16个大的旅游目的地;详细研究了英国旅游研究的系列成果及网上的大量旅游信息;拜访了20多家旅游信息中心和部分大学的专业研究人员,结合本人16年的旅游工作和管理经验,对比研究了中英旅游业管理与服务战略,认为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本文重点截取英国旅游的“协议化服务与量化管理、市场推广与电子旅游、住宿质量与等级规范、可持续性与绿色旅游”等4个方面,对其发展战略和措施,做法和亮点,予以概略性分析和介绍,以期对我国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具有借鉴价值和推动作用。

1 协议化服务与量化管理

1997年的布莱尔政府改革后,大力实行私有化政策,74%的公共服务职能转向了执行机构。为了确保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政府责任单位必须要与机构签订包括数量目标、服务质量、效率目标和财政目标的《公共服务协议》(PSA)。主管旅游产业的文化、媒体与体育部(DCM8)出台的“《2005―2008公共服务协议》技术文本”,提出了5个目标,其中与旅游业有关的是,PSA目标4――经济目标:提高旅游业、创造性和休闲产业的生产力;PSA目标5――效率目标:以提高效率控制支出,DCMS和地方部门在休闲娱乐和文化服务支出的效率结余至少达到2.5%(2005―2008)。这种以委托并签订服务协议的方式进行管理,在我国还是个全新的概念。

1.1 旅游业的范围界定

目标4将旅游业、创造性产业和休闲产业并列为需要提高生产力的部门。但这是不同的产业部门,而后两者中的一部分也是旅游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旅游业”部门是旅游业管理和统计工作的依据,英国《协议》界定的旅游业包括:

旅馆和其他的游客住所

餐馆、咖啡店及其他

酒吧、公共剧场和夜总会

旅行社/旅游商

展览会和游乐园活动

博物馆和保存历史古迹、建筑物

体育活动

所界定的13类创造性产业部门和5类休闲产业部门中,有部分部门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旅游业的范畴,将按一定比例的贡献率纳入到旅游业的统计之中。可见,英国的旅游产业范畴比我国的要更宽更广,按消费额在不同产业中的比例进行的分类统计也更科学。这对我国的旅游产业范围界定和统计工作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1.2 量化的目标管理

经济目标是提高生产力。“提高”指在整体上而言,增长率比服务部门要高。“生产力”以英国国家统计办公室在年度商务调查(ABl)――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按专业化程序计算的多年平均值来度量。

量度时使用的比率为:总的增加值/员工人数。

其中,“总的增加值”是扣除固定资本花费前生产创造的价值。“员工人数”被界定为在酬薪账册上的全职和兼职的职员,加上资产所有者的人数。因为收集信息有难度,这将不包括那些时常在创造性产业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不属于旅游业的自我雇用者。

量化管理中,机构需上报的年度数据必须包括:反映旅游和休闲产业、创造性产业和服务部门的生产力年度变化的百分比的表格;有助于对比的累积平均值;作为标准格式,以指数形式呈现的数据;以图解式表现趋势变化。其业绩报告集中于年度的指数变化,基数为100。如以2002年的数据为基础,这将会显示出在旅游业、其他的休闲产业(旅游业和休闲娱乐)及创造性产业的发展变化,连同其它服务业的经济数据一起,有助于对比分析。

我国旅游管理中,还没有生产力的变化分析,反映不出劳动生产率。这一点在研究中尚需加强。

2 市场推广与电子旅游

2005年6月的“未来旅游业之今日展望”是英国文化、媒体与体育部专门成立的“旅游业回顾与实施工作组”(TRIG)研究出台的旅游发展战略,为旅游产业及支持它的公共和私营部门组织设定了5个主要的工作领域,而市场推广与电子旅游被列为这些优先项目之首。

在英国国家、区域和地方各层次,改进生产力是旅游政策的核心。旅游部门与DCMS共同的战略政策目标是,旅游营业额由2003年的740亿英镑,增加到2010年的1000亿英镑。这意味着要达到年均增长3.9%。因此,市场推广与电子旅游成为重中之重。

2.1 入境游

2.1.1 网络推广

文化部旅游委员会的主要网站“访问英国”现在有38个语言版本,是英国旅游网络的巨无霸和官方代表。其网络推广的成功经验分为4个方面。一是成为英国在全球推广旅游的载体,在当年获得“世界领先旅游网站”的世界旅游奖励;搜索引擎的市场推广计划创造了150万个额外的网上访问量,产生了超过1.5亿英镑的额外收入;为顾客发送了580万个邮件,获得了47%的开放率和20%的点击率(1T行业平均值是8%)。二是发起了“全球市场分割”。“访问英国”的基础数据中,顾客分割的比率上升了40%,记录的人数一年增加了100万。三是“访问英国”在海外市场活动中,发起招募从事非旅游活动的合作商。包括在西班牙的品牌推广;主要英国书籍的零售业务;在线的主题彩票等。四是通过涉及英国品牌和服务的详细指南工具箱的开发,英国品牌已完成在所有市场的滚动出现;“访问英国”的海外办事处在公共和工作人员区域重塑品牌,提供英国品牌展览资料。通过责任人伙伴关系和部门俱乐部,建立了国际市场伙伴。这种网络推广的成功模式,值得重视、研究和借鉴。

2.1.2 目标市场和商务活动

2004年10月,英国发起了题为“发现”的国际商务旅游活动,吸引了70个顶级海外买家和记者、60个英国供应商,取得了极大成功。研究表明,最大的172个国际会议中有30个在英国举办,占17.4%, 其潜在参会代表的花费,价值约5600万英镑。

“访问英国”聚焦于新的发展中的市场。其中,真理瞬间(MomentsofTruth)研究美国市场满意和忠诚的动因;肋骨项目(Project Costa)在评估西班牙的移民英国市场机会;购物帮助旅游业界更好地了解游客的体验;已开展的更宽泛的中心活动项目,涉及短暂停留、主要停留地、青年旅游、同性恋者和豪华旅游者。2004年度目标活动拥有可靠的服务记录:“访问英国”发起的对所有中心协调的活动的投资中,城市短暂停留活动的回报最为有效;孤独之星(LonelyPlanet)举办的青年活动,在产业中的回报占绝对优势;2005年2月的《如此英国》(So British)杂志第一版,就以美国市场为目标,通过美国杂志网络、机场候机室、商务舱,发行了18.5万份,吸引了36家广告合作商。

2.2 国内游推广:从“享受英格兰”到“生活方式”

英国发起的“享受英格兰”活动,使人们把可能的国内度假变成了必然。评估研究表明,大约150万英国人在英格兰度假或短期停留,总体产生的额外花费超过1.55亿英镑,对投入的回报率是21:1。

“享受英格兰”活动在2005年度转向新的模型,550万人选择获取更多关于短期停留的信息。“生活方式”活动继续放大了主要信息,巩固了活动。通过全面的消费者调查,英国人“生活方式”活动的主要选择是:户外英格兰、水边英格兰、品味英格兰、城市文化和追求休闲。

2.3 新模式:核心和附加值服务

2005年3月,“旅游业回顾与实施工作组”的负责人理查德(Richard Cabom)与苏格兰、威尔士的旅游部长签署了新模式方案,从4月1日起执行新的海外市场计划。访问苏格兰、威尔士旅游局、英格兰市场部和访问伦敦等每一个合作者,都在利用“访问英国”服务的核心和附加值,规划在优先市场与“访问英国”的海外办事处共同的行动计划。

2.4  电子旅游与信息服务

2004年,英国政府著名的格绍(Gershon)报告一效率评估,提出了创建联系不同部门的电子政府计划,开始建设全国联网的电子政府。旅游系统的电子业务运作和信息服务走在了世界前列。

2.4.1 电子旅游网络:国家旅游产品数据库

2004年初,“访问英国”接管了“英格兰网络(www.visitscotland.com)”平台的所有权和相关服务后,与研发机构和区域服务合作伙伴的代表们负责方案的战略方向。目前,技术开发已趋于完成,协同能力的网关设定为,由住宿、交易和活动的数据(目的地管理和国家服务提供者系统)转向国家旅游产品数据库。“数据管理申请”允许直接截取区域和目的地的信息,无需进入“目的地管理系统”。在2005年4月份开始,允许在线查询旅游产品和价格,通过目的地管理或国家服务提供者系统来预订。这样,英国的电子旅游网络已经形成,而我国全国一体化的电子旅游服务尚遥遥无期。

2.4.2 自由信息服务

英国旅游系统有着非常完善的电子化政务公开和旅游信息服务功能,这是我们国内所无法比拟的。完善的自由信息法案,及时的信息方案,高效的自由信息服务,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005年1月1日起,英国全面实施的自由信息法案(FOI),代替了1997年出台的进入政府信息的密码操作方法。根据法案,公共权威部门对在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要及时提供所需要的数据。个人向公共权威部门申请的信息与其年代无关。法案要求,每个公共权威部门要有计划,确定本部门要的信息;表明或将信息的等级;方式;信息是否收费。方案要求个人使用时容易进入信息通道,无需特定的请求。在申请者对信息请求的回应感觉不满时,他们可以找内务检查部门;如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则可以向信息委员们投诉。

信息方案提供的信息包括部门组织方式的细节、其内在程序、提供的服务、连同关于部长或资深官员的主要演讲等政策方面的资讯。除了现有的网站内容外,能够提供若干格式的方案,包括盲人用点字法、可携式电子文件、大的打印拷贝等,而且在较小的范围可提供其他的语言版本。

为了使准备的计划更容易进入,文化部将信息分为若干的级别,包括业务管理、员工指南、部门操作、沟通、国会、立法框架、投诉和反馈、相关的方案等。每一个信息都有项目名称、描述、费用和使用办法。这使得各种信息都可以全民共享,自由使用。

2.4.3 宣传品递送服务

英国旅游网站上提供完善的旅游宣传品递送服务,这项服务在我国同样是空白。如打开伍斯特郡的旅游网站,首页上就有“宣传册请求”(BrochureRequest)栏,你只需要填写一份设计好的电子表格,网上发送后就会收到相关地方寄来的宣传册。表格内容分为3部分:一是你的个人信息和通讯地址;二是你对伍斯特郡下属6个市区、镇需要信息的地域选择及信息内容,如伍斯特郡能提供的宣传品信息包括住宿、景点、活动、遗产、花园、水域、团体导游、会议等8个方面,将根据你的选择要求提供资料;三是一份简单的游客问卷调查。伍斯特郡的网站链接了各市区的网站,这样你发出信息请求后,各地同时会收到信息,并按要求分别在最快时间内寄送资料给你。这种服务方式在全英国范围内已全面普及。

2.5 旅游信息中心

英国的旅游信息中心为最典型的为公众和游客提供服务的公共机构,对市场推广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我国的主要城市和旅游目的地,几乎见不到旅游信息中心,最常见的也只是在机场、车站、码头可买到一张旅游交通图而已。开发较成熟的旅游景区多建立了游客中心,但游客到景区后可以亲自参观或参与活动,游客中心只是锦上添花,作用并不是很大。真正最实用的是,游客到达某一个陌生地后,首先能在旅游信息中心获得基本的旅游信息,这对以背包散客为主体市场的旅游目的地至关重要。与中国完全不同的是,英国有800多个旅游信息中心(Touristlnformation Centre),向游客免费提供地方景点、活动、住宿的信息和建议。发达的旅游信息服务值得我们学习。

英国的城市一般都不大,中小型城市一般都有一两个旅游信息中心,大城市的信息中心则多一些。乡村、海滨、大型旅游公园也都有旅游信息中心。旅游信息中心多位于游客集中的目的地区域中心,或距离机场、车站、码头不远的地方,游客下车后步行不远,就能很容易找到。不管是城市,还是乡镇,都有完善的交通标识,有斜体字“i”标记的路标标明旅游信息中心的方位。

旅游信息中心为政府旅游服务的机构,从事旅游咨询服务;免费提供至少上百种旅游单页或折页信息,内容涉及旅游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无所不包。凡是游客需要的各种信息和当地的各种活动 信息,都有免费提供。宣传单页整齐摆放在资料架上,一般都统一尺寸规格,便于游客携带。这为我国宣传品制作的标准化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3 住宿质量与等级规范

为了改进旅游业内部的质量标准,特别是全英国范围内的住宿等级标准,文化部旅游委员会成立了质量检查小组(QRG),与TRIG合署工作。QRG归访问英格兰、访问英国、威尔士旅游局、汽车协会(AA)和皇家汽车俱乐部(RAC)的质量标准职业化机构领导,也得到了研发机构、地方政府、区域旅游委员会、威尔士旅游同盟、鲍勃科顿英国接待业协会高级代表的支持。

贯穿QRG工作始终的观点是,满足提升住宿质量等级的需要,使顾客更易于理解和使用。英国有千差万别的住宿条件,有设在华贵住宅和城堡中精致而豪华的宾馆;有私人家庭中提供“床位十早餐”(B&B)的旅店;还有乡村的农舍。全国还没有旅馆设施和食宿质量的必须标准。汽车协会和皇家汽车俱乐部按一项简单的方案,将旅馆划分为一星(良好)到五星(豪华)5个级别;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的旅游委员会则以皇冠为标志,将旅馆设施和服务分为5个等级,对部分B&B旅店也实行了定级;此外还以“通过”、“表扬”和“大力表扬”为标准,评定环境与质量。

到2008年,全英国将完成住宿设施的适当的外观标志性陈列,并完成检查和提升工作。在整个工作中,QRG寻求提高质量标准,以满足顾客期望值提升的要求,应对海外市场竞争。这一根本性改进工作是作为整体上设施的全面提升和各个方面达到标准的需要,而不是仅包括一两个方面。

TRIG成员签署了其他一些至关重要的革新项目,包括对新加入旅游行业者的奖励,以吸引那些传统上自认为游离于高质量的旅游企业网络之外的小企业;把所谓的“预算性宾馆”(经济型)列入新的至关重要的接待设施名录;把星级选择作为质量级别的唯一标准;坚持把以酒店业务作为主业的企业定为“酒店”,而不是定为“床位+早餐”的旅店提供者或自助餐饮的接待设施。QRG已完成所有接待设施名录新标准的基础研究,全英国将采用单一的对食宿接待设施的评估和定级标准。

对比中国的酒店管理情况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的住宿接待设施和英国一样,条件千差万别。除星级酒店外,其他的所有住宿设施都游离于旅游系统的管理之外,既没有纳入标准化管理,又没有纳入旅游统计,非常不符合旅游的实际情况。英国以提升产品质量为目标,正在致力于协商一致的统一等级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借鉴。

4 可持续性与绿色旅游

英国为加强协调,改进旅游目的地管理组织和管理绩效的评估工作,推行了《通用实践指南》、《最佳实践论坛》和操作层次的网络《目的地管理手册》。全国性可持续战略方案的进一步工作,按两个层次来实施:一个是“垫脚石方案”;另一个是以现有的绿色旅游业方案为基础的“完全信赖结构”。

4.1 绿色旅游业方案

几年前,苏格兰就有国家的生态标签――绿色旅游业方案(GTBS),由英国绿色业务公司代表“访问苏格兰”操作业务。然而,在英格兰还没有单一的国家可持续/绿色旅游业方案。有愈来愈多的英国公司在参与支持系列可持续旅游业活动。苏格兰的绿色旅游业方案自2001开始就自我融资。威尔士旅游委员会最近决定,将在威尔士发展绿色旅游业方案。欧盟的生态标签委员会于2003年,在旅游接待设施服务中,引入了“欧盟之花”的标记。食品和农村事务部管理这一项目,就如何在英国运作的细节上与绿色旅游业方案合作。

4.2 可持续性方案

英国旅游业在促进可持续性进程中致力于3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在目的地层次,地方性达到游客、产业、社区和环境需求之间的平衡;二是将可持续过程与区域和全国范围内的提升质量和效果相联系;三是创造一个包罗万象的国家可持续性方案和网络以支持这一进程,这也将为进一步的市场开拓和英格兰网络(ICT)发展提供紧密的合作方式。

在目的地层次,将开展自我评估、参与“垫脚石方案”,并开展完全信赖的绿色旅游业方案。这应该与区域相连接,然后进入“访问英国”的全国质量方案。专门的工作室研究“垫脚石方案”的标准,与全国所有的旅游委员会紧密合作。新的绿色旅游业方案和“垫脚石方案”将率先在足以带动可持续性旅游业议程发展的区域开展。

4.3 目的地网络――可持续的《目的地管理手册》

英国全面推行的《目的地管理手册》,旨在以规范化标准推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通用实践指南》和案例研究的可持续性网络,再版并开发《目的地管理手册》,支持并推广具有全国一致性和地方灵活性的方式。据估计,有2600多家机构参与这一领域,参与思考、行动或投资,也将在质量、市场和英格兰网络方面予以联合。

5 结语

英国作为旅游大国,在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和管理、服务措施方面,都走在世界的前列。许多好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详细研究并借鉴。本文研究推出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也只是最主要的概略性观点,还需要进一步详细引进其具体实施办法并加以对比研究和运用。

第一,英国政府改革后的公共服务,以《公共服务协议》形式提供服务,并进行量化管理,使旅游工作更加务实,目标清晰。界定的旅游概念和统计范畴的细化,对加强旅游产业队伍建设、提升旅游产业的经济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英国确定的入境游和国内游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市场推广和电子旅游为重点。特别是发达的电子旅游数据库、网上推广活动和自由信息服务,标志着旅游业已进入一个较高层次,值得借鉴。

第三,英国和我国在住宿方面的现状有很多相似性,但英国以提升生产力为目标,正在制定、推行全国统一的住宿设施标准化管理,改进住宿质量,不仅使全国的管理统一于一个标准,也使旅游住宿业的产业化管理归于一统。这方面亟需引进与借鉴。

篇8

横店影视城,位于中国浙江省金华市东阳横店镇,为国家AAAAA级旅游区。自1996年以来,横店集团累计投入30个亿资金兴建横店影视城,现已建成广州街、香港街、明清宫苑、秦王宫、清明上河图、梦幻谷、屏岩洞府、大智禅寺、明清民居博览城等13个跨越几千年历史时空,汇聚南北地域特色的影视拍摄基地和两座超大型的现代化摄影棚,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

二、横店影视城发展模式探索与现状分析

(一)横店影视城发展模式探索 产业集群模式

1、勇占潮头,力推朝阳产业,徐文荣的眼光准确解决国家政策

说到横店影视城起源和发展,不得不提到它的创始人徐文荣。虽然徐文荣文化水平不高,但对市场的却有着极其的敏感度。1996年,为支持著名导演谢晋拍摄电影《》,徐文荣力排众议,投入巨资,在短短的数月内,兴建了广州街香港街影视拍摄基地。随着电影《》的成功,横店首次进入中国观众的视线中。之后,横店影视发展大踏步往前走,兴建了明清宫苑、秦王宫、清明上河图、梦幻谷、屏岩洞府、大智禅寺、明清民居博览城等12个影视拍摄基地。横店集团的影视旅游战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市场运作,建成高效化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创业之初,横店与国内的著名影视拍摄基地相比,既无景观的优势,又无文化上的优势,完全依靠横店集团的财力优势,无中生有,大力兴建跨越几千年历史时空,汇聚南北地域特色的影视拍摄基地,并采用灵活的经营方式,打造了较完善的影视产业链条,实现共赢,让影视产业链条上的企业和个人和横店影视城共享发展成果。

从创业之初的几年,横店影视城惨淡经营。面对影视市场化的潮流,2000年,横店影视城果断放弃靠场租获利的模式,实行免收租金模式,之后,入驻的影视企业和影视剧组数量逐年增长,参与性、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推出之后,游客数量出现了井喷式地增长,为游客服务的旅游企业逐渐形成了规模效应,进一步拓展了影视产业链条。2008年10月,横店的摄影棚免费提供给剧组使用,进一步降低了剧组的拍摄成本,增强了横店影城的竞争力。目前,横店影视城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旅游影视产业,从编剧、演员、拍摄、后期影片制作、到审片等,提供一条龙服务。

3、推出文化产品,

观看静态的建筑群并不能有效地吸引游客。为了提升横店影视城的品牌效应,横店影视城适时推出了参与性强、体验性强的文化旅游产品,如秦王宫推出的《梦回秦汉》、《龙帝惊临》,清明上河图推出的《汴梁一梦》,梦幻谷推出的《梦幻太极》,并经过多次改进,受到游客们的好评。每周日在明清宫苑举行的明星见面会,注重明星和游客之间的交流。

(二)现状分析

1、文化内涵的缺乏

目前横店提供的旅游产品主要以影视拍摄基地及在基地举办的事件性旅游产品为主,对于游客来说,影视拍摄基地以观光游览为主,并无多大新意;在影视拍摄基地上举办的事件旅游项目,游客的参与性不高;对于“梦幻太极”,其情景设置、科技的运用,能较好地吸引游客,烘托旅游氛围,但游客的参与性、体验性很难体现出来。这些项目普遍缺乏深厚的文化内涵。这就导致横店影视城旅游产品设置比较单调,内容枯燥,档次不高。其文化内涵、产品品质无法与国际知名的影视主题公园(如迪士尼乐园)相提并论。

2、影视服务以一供多,无特色化服务

从目前来看,横店影视城举得了有目共睹的规模效益。对于剧组来说,横店提供的是各种不同类型建筑物,对于拍摄各种不同题材的影视剧组,横店影视城以一供多的方式,不能很好地提供拍摄所需的特色化影视服务,因此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些剧组的各种要求。

此外,横店影视城还不发提供高质量的剧本。剧组的剧本质量不高,有很多是仓促完成,漏洞很多。为追求剧本的审批通过率,剧组的剧本以军旅(比如抗战)、都市(比如婆媳、爱情等)题材为主,内容大同小异,创新性不足。

3、环境质量下降,游客体验性下降

2012年,横店影视城接待游客923万人次;2013年其接待游客达1200人次。横店旅游热持续升温。大量客流涌入横店,给景区的设施设备、生态环境、管理能力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如果不能对客流进行分流和管理的话,游客的旅游体验将大打则扣,景区的生态环境将遭受巨大的破坏,这将减少横店影视城的旅游吸引力。

4、周边影视旅游基地强有力的竞争

随着影视市场化的潮流,浙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影视拍摄基地如宁波象山影视城、诸暨长城影视城。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加入到影视文化产业中,加剧了各影视城之间的竞争,这给横店影视城提出新的挑战,是在原地踏步还是继续做大做强。2013年10月1日,诸暨长城影视城开园首日就吸引了10部电视剧来取景。如何应对周边影视基地的竞争,成为横店影视城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横店影视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新的市场形势下,横店影视城要再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需要重新进行定位。

(一)横店影城城的重新定位 ――高端影视城,聚集高端影视产业

利用价值链的理论,横店影视城应进一步完成影视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链条的品质,增加附加值。结合文化旅游市场及影视城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该讲横店影视城定位为高端影视城,聚集高端影视产业,提高产业各链条的附加值。

(二)横店影视产业链布局及措施

1、进一步完善影视旅游产业链条

进一步完善影视产业链条,以影视城的品牌效应、灵活的经营机制、较高的管理水平吸引、引进有实力编剧人员、著名导演,注重影视衍生品的制作。

好的剧本是电影成功的一半。剧本写得不好,剧情不具有吸引力,那么这部电影很难获得成功。因此,能够吸引一批有实力、创新能力强的编剧就显得很重要。接下来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编剧人才。

在实际运作中加强影视城的品牌效应,吸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导演到横店执导,使他们热于将自己的才华和激情奉献给横店。吸引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导演人才,在电影中展示风格迥异的多元文化。在这个方面,横店影视城应该向美国好莱坞学习,注重影视人才的管理,使得他们能够安心留下,为影视城的发展作出贡献。

注重影视衍生品的制作和生产。与电影相关的玩具、服饰、饰品、音像、图书、日用品,都是影视衍生品的范畴。电影衍生品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在美国发展的比较成熟。从美国的经验看,电影衍生品销量大,收入能够高达电影收入的70%。在国内,衍生品才刚刚开始,其中蕴含巨大的市场。笔者认为,如何做好影视衍生品的制作,增加影视产业链条的附加值,应成为影视城重点考虑的问题。

2、加强与各影视城的合作 成为领头羊

2007年,浙江34家影视基地和和旅游景点组成了浙江影视拍摄基地联合会,加强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发挥产业集群效益,减少影视拍摄成本,为剧组提供方便,避免多次转场。在联合会中,横店影视城应利用领头羊的位置,引导各影视基地、景区加强信息化管理,共享旅游信息,为减少剧组拍摄成本。

篇9

1 兵团第十二师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师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为目标,持续推进瓜果、蔬菜、苗木、花卉四大基地建设,在19.36 万亩耕地中,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达80%以上。该师结合各团场地缘优势,全力打造精品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教育农业和农业公园等,使农业生产不断向二三产业延伸,包括新品种展示园、认养地、采摘园、林下经济、开心农场等在内的特色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农业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与生活、文化、生态相结合的都市效益型转变,大幅提升了综合效益。十二师“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都市休闲旅游业,承接乌鲁木齐旅游资源,深入探索观光旅游、休闲旅游新模式,打造“十二师观光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创意旅游、体验旅游,形成休闲旅游品牌。如兵团第十二师五一农场依靠临近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的区位优势,以及城郊旅游逐渐火热的趋势,紧紧围绕十二师党委“十三五”规划中关于打造文化科技旅游综合板块的定位,重点发展以五一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主的生态旅游产业。五一农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总占地面积548亩,以农业科技示范、农业休闲观光为主,兼有度假、文化娱乐、体育运动等多项功能。该示范园先后获得“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景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等称号。

2 兵团第十二师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十二师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区位和资源优势,但战略定位不清晰、同质化竞争激烈、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让十二师旅游产业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比较艰难。2016年十二师党委三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大力发展都市休闲旅游业,积极整合全师旅游资源,成立十二师旅游开发公司,精心谋划、积极发展各具特点、体现特色的城郊旅游品牌,打造十二师精品旅游线路。目标已经明确,蓝图已经绘就,十二师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号角已经吹响。

2.1 强调差异性营销理念,打造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科学选择主题是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迈向成功的关键,兵团要想发展好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就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差异化营销。兵团第十二师土地面积辽阔,物产丰富,再加上地区特有的环境特色,使得地区自然条件和民风民俗各具特色,因此,在休闲农业旅游产业选择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农场的特色和乡土文化,善于利用自身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吸引广大游客前来参观、观光、乡村体验和休闲娱乐,从而实现农场和游客自检互利共赢的局面。例如五一农场建设近15亩牡丹园,有三大类8个品种的牡丹,5个品种的月季。2016年5月21日的中国旅游日当天,来园内游玩的游客超过了8000人次。

2.2 自治区政府部门要重视对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支持

在当前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想实现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合作联动,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协调。政府要在宏观提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出台扶持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的法律规定和有效的制度措施,在市?龌?制和自愿参与下,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到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开发建设中去,促进企业和团场职工的相互合作。自治区政府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兵团农场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计划控制,协调引导、政策制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融资协调和利益分配协调工作,只有在政府不能全力支持下团场职工才能感受到保障。

篇10

关键词:旅游城市连绵区发展战略湖北省

在区域旅游和城市地理研究中,“旅游城市化”和“城市连绵区”是探讨得较多的两个热点问题。“旅游城市化”,是指旅游区非城市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聚集,旅游城市的规模不断增大,边界不断扩张,城市在人们的旅游活动中作用逐渐增大的现象。“城市连绵区”则是指许多城市及其邻里社区首尾相连,在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有着密切相互作用的巨型多核心城市地域,随着经济的发展,众多城市及其邻里社区组合不断扩展并相互连接逐渐形成城市连绵区,现阶段已成为区域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普遍现象。从“旅游城市化”与“城市连绵区”两者的概念可以看出,前者的发展对于后者的形成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就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而言,对上述两种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普遍缺乏相互联系的视野,“旅游城市连绵区”全新概念的提出,将两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所谓“旅游城市连绵区”,是指由众多核心旅游城市及其环城游憩带不断扩张并相互连接、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无障碍目的地旅游城市集群,它是弱化了行政区划界限,以旅游吸引物为纽带,以旅游产业化为引擎,以旅游城市为跳板的区域旅游系统。

建设湖北省旅游城市连绵区的意义

从湖北省的地域旅游特征和城市格局上看,具有良好的构建旅游城市连绵区的先天基础。省会中心城市武汉通江达海、承东启西、汇聚南北,交通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城市综合实力较强、产业底子雄厚、基础设施完善,所有这些都表征出武汉市已经具备作为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极的优良条件。在武汉周边以100公里为半径则覆盖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八座各具旅游特色的城市,形成了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旅游城市群。此外,荆州、宜昌、襄樊也是湖北省旅游业较为发达的中等城市,在地域空间上与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等著名旅游胜地紧密相连。湖北省旅游城市连绵区的构建既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又是湖北省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提升经济竞争力、实现经济腾飞的内在要求。其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加速城市化进程

根据“点—轴”开发理论,旅游城市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将扮演“增长极”的角色,而其间的旅游交通路径则将演化为“生长轴”,它们共同像“磁场”一样吸引周边的生产要素。于是,旅游城市的边界被不断扩大,同时新兴的旅游城镇也将涌现出来,众多非城市居民加入到旅游从业者的队伍中来。可见,旅游城市连绵区的规划建设,客观上将使湖北省的城市化水平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二)有助于形成旅游产品品牌

品牌产品既是区域旅游形象的重要载体,又是形成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湖北省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来看,市场知名度和认可度高的精品名牌尚显匮乏,建设旅游城市连绵区可以有效地整合省内的优势旅游资源,规避已有的小品牌在旅游市场上各自为政、恶性竞争的局面,形成新的具有规模效应的品牌产品联合体,从而树立起具有形象展示功能的“旅游大品牌”。

(三)有助于共享各类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城市形象的载体,也是旅游发展的命脉。良好的基础设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旅游效率,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因为区划行政壁垒的阻隔,湖北省内的基础设施资源尚未形成一个能够高效运转的网络,甚至在某些地方还存在人为设置的障碍。例如,武汉与周边城市之间的道路上还存在很多断头路和瓶颈路,一些级别不高的公路还有拦路收费的现象,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旅游城市之间的客源互送,不利于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湖北省旅游城市连绵区发展的战略构想

基于湖北省各大城市及主要旅游吸引物既有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定位,可在境内重点打造东、西两个彼此相互依存的旅游城市连绵区。“鄂东旅游城市连绵区”以武汉为中心,以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八座城市为腹地依托,在空间上表现为“圈层式”结构,囊括了东湖、黄鹤楼、文武二赤壁、汤池温泉、木兰故里、中山舰陈列馆等一众知名旅游景区景点。“鄂西旅游城市连绵区”以荆州、宜昌、襄樊为支点,联络荆州古城、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古隆中等著名旅游胜地,在空间上表现为“条带状”结构。这两大旅游城市连绵区集结了湖北省旅游资源的精华所在,应该成为湖北省旅游发展的战略重点。

建设旅游城市连绵区的目的是增强湖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在上述战略布局框架下,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形成都市旅游、县域旅游、乡村旅游多极联动的发展局面

要使湖北省境内的主要旅游城市真正“连绵”起来,达到“城界消失”的理想结果,必须大力促进区域都市旅游、县域旅游与乡村旅游的一体化发展。城郊结合部是城市化的前沿阵地,也是旅游城市连绵区的重要节点,在这一认识前提下,都市旅游的发展除了进一步发挥其区域旅游吸引和集散中心的作用之外,其重点还在于发展“环城游憩带(ReBAM,RecreationBeltAroundMetropolis)”,使核心城市的旅游边界得以向外延伸。县域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行政单元,县域旅游则是处于中观尺度的区域旅游形态。一方面,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可以推进县域自身的城市化与现代化;另一方面,县域旅游既是都市旅游的有益补充,又可以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有效的“传导”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引导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成了“乡村都市化”的引擎,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乡村的落后面貌,促进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从而实现了乡镇居民在物质与精神两大层面的“城市化”。因此,尽早形成都市旅游、县域旅游与乡村旅游多极联动的发展局面,是建设湖北省旅游城市连绵区的首要课题。

(二)贯彻以资源为主线、以产品为依托、以市场为前提的发展思路

提出旅游城市连绵区的概念,实际上是要将湖北省的优势旅游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并借助适当的区域平台来组合成整体旅游产品并加以营销。旅游线路就是这种整体旅游产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基于旅游城市连绵区构造的湖北省旅游线路组合要在跨区域协作的视野下有效地涵盖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等一批知名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楚文化、三国文化等一系列底蕴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故可重点考虑推出2条连通各主要旅游城市的大型精品线路,即“武汉城市圈精华循环游”和“一江两山风情体验游”。前者以武汉为中心,通过公路、轨道交通连接周边8座城市的旅游精华,形成“网状”的旅游格局,其客源主要针对省内居民,尤其是武汉城市圈内的居民,各城市相互成为对方的“后花园”。后者以长江三峡风光览胜、武当山琼阁访道、神农架生态探秘所形成“帚型”格局为主体,向两端延展与荆州古城和襄樊古隆中接轨,由于该线路基本上囊括了湖北省内资源品位最高的旅游景区景点,其客源则主要针对国际旅游者和国内其他重要旅游省市。两条旅游线路既体现出鲜明的主题和市场定位,亦契合了建设湖北省旅游城市连绵区的战略布局。

(三)完善信息互通、营销互动、优势互补三位一体的发展机制

湖北省旅游城市连绵区建设的本质还是区域旅游协作问题,其关键在于生成一个“利益均沾、多方共赢”的协作机制。目前,湖北省各主要旅游城市之间给人的感觉是各自为政,竞争大于合作,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该省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笔者认为,促进湖北省旅游城市连绵区的快速形成,使其各旅游城市之间扭转为合作大于竞争的状况,必须实现信息互通、营销互动和客源互享。首先,由政府主导搭建起一个覆盖全省的旅游信息共用平台,该平台不仅能提供该省关于旅游景区景点、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等最新的行业资讯,而且还要能够实时监测省内旅游者的流向、流量和流动趋势并作出较为客观准确的预测,这样做有利于各旅游城市相互之间的客源共享;其次,要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进行整体性的宣传促销,尤其是以旅游资源为纽带关联性强的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和旅行社更是应该紧密的捆绑在一起,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这样做才会产生规模效益;再次,明确各旅游城市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在旅游产品设计与旅游品牌塑造的过程中突出个性,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避免近距离低水平重复项目的上马所带来的资源与资金浪费,这也是旅游链条在旅游城市连绵区各环节得以不断延展的前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