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历史范文

时间:2023-03-26 17:06: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发展历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发展历史

篇1

一九九三年美国的克林顿政府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从而,这十多年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信息风暴,信息技术几乎触及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了信息技术,现代文明的生活将无从谈起;作为信息技术中最重要的部分,计算机技术无疑是其发展的核心问题,而我们知道计算机只是一台机器,它只能按照计算机语言编好的程序运行,那么正确认识计算机语言的过去和未来,就是关系到计算机发展的重中之重;以自然辩证法的观点认识和分析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程,将有助于更加全面地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掌握计算机语言发展趋势。

一、科学认识大门的钥匙

当代自然辩证法,是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它主要研究自然界发展的总规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地、系统地概括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成功,批判地吸取了前人的合理成分,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科学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以及科学认识方法的辩证法,以恩格斯的光辉著作《自然辩证法》为标志,创立了自然辩证法继续发展的广阔道路。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它集中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辩证关系,是唯物主义在自然界和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它的原理和方法主要适用于自然领域和科学技术领域。学习和运用自然辩证法将有助于我们搞清科学和哲学的关系,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科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加全面的观察思考问题,只有加深了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新的科学技术的挑战。下面我将以自然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程。

二、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程和

发展趋势

计算机语言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其根本的推动力就是抽象机制更高的要求,以及对程序设计思想的更好的支持。具体的说,就是把机器能够理解的语言提升到也能够很好的模仿人类思考问题的形式。计算机语言的演化从最开始的机器语言到汇编语言到各种结构化高级语言,最后到支持面向对象技术的面向对象语言。

1、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史: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当计算机刚刚问世的时候,程序员必须手动控制计算机。当时的计算机十分昂贵,唯一想到利用程序设计语言来解决问题的人是德国工程师楚泽(konrad zuse)。几十年后,计算机的价格大幅度下跌,而计算机程序也越来越复杂。也就是说,开发时间已经远比运行时间来得宝贵。于是,新的集成、可视的开发环境越来越流行。它们减少了所付出的时间、金钱(以及脑细胞)。只要轻敲几个键,一整段代码就可以使用了。这也得益于可以重用的程序代码库。随着c,pascal,

fortran,等结构化高级语言的诞生,使程序员可以离开机器层次,在更抽象的层次上表达意图。由此诞生的三种重要控制结构,以及一些基本数据类型都能够很好的开始让程序员以接近问题本质的方式去思考和描述问题。随着程序规模的不断扩大,在60年代末期出现了软件危机,在当时的程序设计模型中都无法克服错误随着代码的扩大而级数般的扩大,以至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种新的思考程序设计方式和程序设计模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由此也诞生了一批支持此技术的程序设计语言,比如eiffel,c++,java。这些语言都以新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即问题就是由各种不同属性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消息传递构成。面向对象语言由此必须支持新的程序设计技术,例如:数据隐藏,数据抽象,用户定义类型,继承,多态等等。

2、计算机语言的发展现状:

目前通用的编程语言有两种形式: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汇编语言的实质和机器语言是相同的,都是直接对硬件操作,只不过指令采用了英文缩写的标识符,更容易识别和记忆。用汇编语言所能完成的操作不是一般高级语言所能实现的,而且源程序经汇编生成的可执行文件不仅比较小,而且执行速度很快。高级语言是目前绝大多数编程者的选择。和汇编语言相比,它不但将许多相关的机器指令合成为单条指令,并且去掉了与具体操作有关但与完成工作无关的细节,例如使用堆栈、寄存器等,这样就大大简化了程序中的指令。同时,由于省略了很多细节,编程者也就不需要有太多的专业知识。 高级语言主要是相对于汇编语言而言,它并不是特指某一种具体的语言,而是包括了很多编程语言,如目前流行的vb、vc、foxpro、delphi等,这些语言的语法、命令格式都各不相同。

高级语言所编制的程序不能直接被计算机识别,必须经过转换才能被执行,按转换方式可将它们分为两类: 解释类和编译类。

3、计算机语言的发展趋势: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以及数据抽象在现代程序设计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未来语言的发展将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标准,将会以一种完全面向对象,更易表达现实世界,更易为人编写,其使用将不再只是专业的编程人员,人们完全可以用订制真实生活中一项工作流程的简单方式来完成编程。

三、面向未来的汉语程序设计

语言

从计算机诞生至今,计算机自硬件到软件都是以印欧语为母语的人发明的。所以其本身就带有印欧语的语言特征,在硬件上cpu、i/o、存储器的基础结构都体现了印欧语思维状态的"焦点视角",精确定义,分工明确等特点。计算机语言也遵照硬件的条件,使用分析式的结构方法,严格分类、专有专用,并在其发展脉络中如同他们的语言-常用字量和历史积累词库量极度膨胀。实际上,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越来越强调整体功能,计算机语言的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自六十年代以来相继有500多种计算机语言出现,历经五代,至今仍在变化不已。汉语没有严格的语法框架,字词可以自由组合、突出功能的整体性语言。在计算机语言问题成为发展瓶颈的今天,汉语言进入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行列,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

1、 发展汉语程序设计语言的理由:

1)计算机语言问题解决,只能从人类语言中寻找解决方案;

2)计算机语言的现存问题是形式状态与功能需求的矛盾;

3)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已为整体性语言-汉语进入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提供了条件

2、 汉语程序设计语言的技术特点:

1)汉文字的常用字高度集中,生命力极强,能灵活组合,简明准确地表达日新月异的词汇,这些优点是拼音文字无法企及的。

2)汉语言的语法简易灵活,语词单位大小和性质往往无一定规,可随上下语境和逻辑需要自由运用。汉语言的思维整体性强,功能特征突出。

3)汉语程序设计语言的发明者采用核心词库与无限寄存器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汉语言的词素自由组合;将编译器与解释器合一,使汉语程序设计语言既能指令又能编程;以独特的虚拟机结构设计,将数据流与意识流分开,达到汉语程序设计语言与汉语描述完全一致,通用自如。具有汉语言特性的汉语程序设计语言的出现,打破了汉语言不具备与计算机结合的条件而不能完成机器编码的神话。还为计算机科学与现代语言学研究提出了一条崭新的路径,它从计算机语言的角度,从严格的机械活动及周密的算法上,向世人证实汉语的特殊结构状态,及其特殊的功能。

四、计算机语言之父

尼盖德帮助因特网奠下了基础,为计算机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尼盖德是奥斯陆大学的教授,因为发展了simula编程语言,为ms-dos和因特网打下了基础而享誉国际。克里斯汀•尼盖德于1926年在奥斯陆出生,1956年毕业于奥斯陆大学并取得数学硕士学位,此后致力于计算机计算与编程研究。1961年~1967年,尼盖德在挪威计算机中心工作,参与开发了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因为表现出色,2001年,尼盖德和同事奥尔•约安•达尔获得了2001年a.m.图灵机奖及其它多个奖项。当时为尼盖德颁奖的计算机协会认为他们的工作为java,c++等编程语言在个人电脑和家庭娱乐装置的广泛应用扫清了道路,“他们的工作使软件系统的设计和编程发生了基本改变,可循环使用的、可靠的、可升级的软件也因此得以面世。”尼盖德因其卓越的贡献,而被誉为“计算机语言之父”,其对计算机语言发展趋势的掌握和认识,以及投身于计算机语言事业发展的精神都将激励我们向着计算机语言无比灿烂的明天前进。

五、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篇2

回顾建所以来的半个世纪,加固计算机产品事业部见证了我所加固技术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技术进步、市场开拓、能力跃升、管理完善方面作出的步步努力。

首先,加固计算机产品事业部的发展历程是我所加固人才队伍不断培养壮大的过程。加固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包含了电子学、热学、力学、化学、机械学、机械加工工艺技术、电装工艺技术、可靠性设计技术、维修性设计技术、装备综合保障技术、环境试验技术等。只有上述学科知识综合应用到加固产品的设计之中,才能研制出质量可靠、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加固产品。为此加固计算机产品事业部加强了各学科人员的招收与人才引进,为我所加固事业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到目前为止加固计算机产品事业部已包含从事加固产品研究、设计与检验工作的电路、机械、工艺、软件、测试等各类技术人员100余人,以及从事加固产品生产工作的技术工人90余人。

其次,加固计算机产品事业部的发展历程是我所加固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建所初期由于对加固技术的综合性认识不足,加固设计被片面化、简单化认识的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地影响了加固技术的进步与加固产品的可靠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加固计算机产品事业部在不断充实和加固技术密切相关的各学科人员的同时,加强了加固电路、隔振与缓冲、散热与冷却、电磁兼容、三防、互连等技术的研究,不仅提高了技术人员在加固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技术水平,而且总结出了与加固设计相关的加固电路、振动与冲击隔离、散热与冷却、电磁兼容、三防、互连等的技术规范与试验方法,加固产品的性能在设计阶段就可以通过仿真技术进行分析和优化,加固产品的电器部分逐步由后天加固型向先天加固型进行转变,产品环境适应性的范围得到扩充。

目前,从开关电路板到功能性扩展卡,从互连转接板电路到计算机主板,加固计算机产品事业部都成功地实现了设计开发,正是拥有了这一系列专有功能板卡,保证了产品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在加固技术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加固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目前我所的加固产品按功能可以分为:加固计算机、加固显示器、加固交换机、加固路由器、加固打印机、加固磁盘阵列,以及其它加固设备;按载体不同可分为:车载型、机载型、舰载型、便携式、携行式;按工作环境温度可以分为:常温型加固设备、宽温型加固设备以及均温型加固设备;按计算机硬件平台可分为:PCI总线加固计算机、CPCI总线加固计算机、ETX总线加固计算机、XTX总线加固计算机、COM-E总线加固计算机、嵌入式加固计算机;按加固方式可分为:先天加固型与后天加固型。加固技术的不断发展让我们能够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也使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位置。

第三,加固计算机产品事业部的发展历程是我所加固设计手段、生产环境不断提高的过程。经过多年来国家与研究所的投资建设,现在专业技术人员均使用高端Intel 工作站进行加固设计与电路设计工作,此外还配有服务器、工程复印打印机、交换机等设备;在试验设备方面拥有高低温试验室、振动与力学环境试验室、电磁兼容试验室以及总线分析仪、频谱分析仪、电磁扫描仪、红外热成像仪等设备;在配套软件方面,加固计算机产品事业部是PRO/E、ANSYS、IDEAS、MENTOR、PORTEL的用户,仅PRO/E设计软件就拥有近50个许可证;在生产环境方面,拥有1300余平方米的装车厂房、2000余平方米生产车间,车间配备有组装生产线、电装生产线、配套库房、老化间、机修车间、检验线。加固设计手段的不断更新,让加固设计技术人员的设计水平持续得到了提高,加固产品所涉及的电路加固、机械加固、隔振与缓冲、散热与冷却、电磁兼容、三防、互连等技术的研究更加深入。生产环境的改善在加固产品的一致性、质量与生产当量上得到了比较明显的体现,用户对我所的加固产品的质量评价越来越高。

第四,加固计算机产品事业部的发展历程就是我所加固产品市场和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由于我们加强了综合性技术队伍、设计手段、生产环境的建设,对加固技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伴随时间的脚步迈进21世纪以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

从2000年开始,十五所开始承担了大量的一体化工作台式加固计算机、中动态机载加固工作站、指挥车加固计算机以及加固便携式计算机的研制与批量生产任务。

2006年从加固技术和市场定位的角度出发,以产品为主导方向,筹划加固计算机的市场开拓,还在石家庄、成都等地设置办事处,更方便地为用户服务。

2007年以加固计算机产品事业部的成立标志着我所加固产品从体制上走出了以科研为主、生产为辅的小规模生产阶段,进入到以市场为导向、科研生产两端并重的批量生产阶段。该年取得了显著的市场业绩,全年交付产品1200余套,合同额达到8000万元。

经过几年辛勤的市场开拓,越来越多的用户对我所的加固机产品也越来越信赖,并成为了我所的重要客户。同时更多的用户对我所加固机产品的了解也日渐深入,并与我所开展多方面的业务合作。我所加固产品的用户也拓宽到各军兵种,我所的加固机所占的国内的市场份额近年来有了显著增长。目前,加固计算机产品事业部交付用户的产品数量已达到数千余台/套。

第五,加固计算机产品事业部的发展历程是我所加固产品管理不断完善的过程。部门成立之初,部门成员比较少,产品种类与数量也不多,当时的产品管理相对比较简单、容易。随着部门人数的增加,产品种类与数量的快速膨胀,项目管理面临的困难与日俱增。经过不断的摸索与总结,目前的加固计算机产品事业部围绕用户与产品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加固产品的管理制度。从市场、设计、采购、生产、库房、组装、调试、检验、出所和售后的每个环节都成立了相应的职能部门,并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制度。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改变了靠员工自律开展各项工作的行为模式,产品的开发生产逐步走向规范化与体系化。正是依靠这种正规的管理,提高了员工的责任心、增强了部门的凝聚力;交付产品的质量越来越高,提供用户的服务也越来越好。

篇3

【关键词】网络管理 SNMP 现状 发展趋势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网络也越来越快地走近我们,计算机网络已成为当今信息时代的支柱。计算机与通信的结合产生了计算机网络,信息社会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又使得计算机网络本身运行的可靠性变得至关重要,向网络的管理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系统的维护与管理日趋繁杂,网络管理人员用人工方法管理网络已无法可靠、迅速地保障网络的正常运行;无法满足当前开放式异种机互联网络环境的需要,人们迫切地需要用计算机来管理网络,提高网络管理水平,使信息安全,快捷地传递。于是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便应运而生了。

1 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基本知识

1.1 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管理就是收集网络中各个组成部分的静态、动态地运行信息,并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做出相应的处理,以保证网络安全、可靠、高效地运行,从而合理分配网络资源、动态配置网络负载,优化网络性能、减少网络维护费用

1.2 网络管理系统的基本构成

概括地说,一个典型的网络管理系统包括四个要素:管理员、管理、管理信息数据库、服务设备。

1.2.1 管理员

实施网络管理的实体,驻留在管理工作站上。它是整个网络系统的核心,完成复杂网络管理的各项功能。网络管理系统要求管理定期收集重要的设备信息,收集到的信息将用于确定单个网络设备、部分网络或整个网络运行的状态是否正常。

1.2.2 管理

网络管理是驻留在网络设备中的软件模块,它可以获得本地设备的运转状态、设备特性、系统配置等相关信息,通过控制设备的管理信息数据库(MIB)中的信息来管理该设备。

1.2.3 管理信息库

它存储在被管理对象的存储器中,管理库是一个动态刷新的数据库,它包括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数据通信的统计信息,安全性信息和设备特有信息。这些信息、被动态送往管理器,形成网络管理系统的数据来源。

1.2.4 设备和管理协议

设备在标准网络管理软件和不直接支持该标准协议的系统之间起桥梁作用。 利用设备,不需要升级整个网络就可以实现从旧协议到新版本的过渡。对于网络管理系统来说,重要的是管理员和管理之间所使用的网络管理协议,如 SNMP,和它们共同遵循的MIB库。

1.3 网络管理系统的功能

ISO在ISO/IEC 7498-4文档中定义了网络管理的五大功能,即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计费管理与安全管理。故障管理:其主要功能是故障检测、发现、报 告、诊断和处理。配置管理:其主要功能包括网络的拓扑结构关系、监视和管理网络设备的配置情况,根据事先定义的条件重构网络等。性能管理:监测网络的各种性能数据,进行阈值检查,并自动地对当前性能数据、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安全管理:主要是对网络资源访问权限的管理。包括用户认证、权限审批和网络访问控制(防火墙)等功能。计费管理:主要是根据网络资源使用情况进行计帐。

1.4 网络管理协议

由于网络中广泛存在着多厂家、异构异质和固有的分布性等特点,人们才在网络管理中引入了标准,以规范网络设备的生产和网络管理系统的开发。这种标准就是网络管理协议。目前最有影响的网络管理协议是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和CMIS/CMIP(公共管理信息协议),它们也代表了目前两大网络管理解决方案。SNMP 是建立在TCP/IP协议之上,用TCP/IP协议的传输层协议UDP(用户据报协议)作为传输协议。

2 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于计算机网络管理,早在 80年代,我国就开始注意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并己着手进行研究,二十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总的来说,我国的网络管理水平还比较低,目前也没有通用的网管平台开发出来。

由于网络管理系统对一个网络系统的高效运行非常重要,所以在我国大力推广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非常迫切。为此,在应用方面我们要采取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在研究方面,应尽可能跟踪国外的先进技术,并开展自己的研究。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展同国外的合作,吸收和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推广网络管理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以提高网络在我国的应用效率和作用。

3 计算机网管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现在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开始向应用层次渗透。传统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所注意的对象就是处在网络层的各种网络设备,利用SNMP来控制和管理设备,以设备或者说设备集为中心。现在用户在网上的应用增多,应用对网络带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因此,在现有的网络带宽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更好的利用带宽资源,必须改变原来不区分服务内容的传输,而是根据服务的内容,给各个应用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然而,尽管网络管理技术多种多样、各具特色,但是随着标准化活动的开展及系统互联的需要, 网络管理发展有如下趋势:

3.1 实现分布式网络管理

分布式对象的核心是解决对象跨平台连接的和交互的问题,以实现分布式应用系统,象 OMG组织提出的CORBA就是较理想的平台。分布式网管就是设立多个域管理进程,域管理进程负责管理本域的管理对象, 同时进程间进行协调和交互, 以完成对全局网的管理。

3.2 实现综合化网络管理

综合化网络管理要求网络管理系统提供多种级制的管理支持。通过一个操作台实现对各个子网的透视;对所管业务的了解以及提供对故障的定位和排除的支持。即实现对互联的多个网络的管理。随着网络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各种各样的网络管理系统便应运而生。这些管理系统有管理SDH 网络的,有管理IP 网络的等等。一方面,这些网络管理系统所管理的网络存在互连或互相依赖的关系;另一方面存在多个网管系统,相互独立,分管网络的不同部分。

3.3 实现对业务的监控功能

传统网管都是针对网络设备的管理,并不能直接反应出设备故障对业务的影响。目前有些网管产品已经实现对进程的监控。对于客户来说,他们注重于所得到的服务,像节目的多少、节目的质量等,因此,对服务、业务的监控将是网管进一步的管理目标。

3.4 实现智能化管理

支持策略管理和网络管理系统本身的自诊断、自调整。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维护、诊断、排除故障及维护网络运行在最佳状态成为必然趋势。必须用智能化方法对涉及性能下降所相关的网络资源进行监控,执行必要的操作。

3.5 实现基于web的管理

通过使用web浏览器在 网络的任何节点上去监测、控制网络及各子网的管理功能。基于web的管理以其统一、友好的界面风格,地理和系统上的可移动性以及系统平台的独立性吸引着越 来越多的用户和开发商。

目前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功能仅是实现了该网络管理系统功能开发和应用的一部分,离整个计算机网络管理功能的实现还有一定差距,今后可在这方面作进一步研究和开发,以完善其管理。

参考文献

[1]朱庆弦,张杰,张骏温.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J].电视技术,2005.

[2]王江平.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及应用[J].南京晓庄 学院学报,2002.

[3]刘萍,肖德主.基于MXL的网络管理模型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

[4]白英彩.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5] 李增智,李平均,王广荣.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若干重要问题[J].微机发展,2000.

[6] 吴娜,鲁东明,潘云鹤.网络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发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0.

[7] 吴永强.网络管理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8] 邰金华,周湘贞.网络管理系统结构的发展与分析[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作者简介

段超,男,1981年8月27日,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助理工程师,大学,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及网络管理,工作单位:保定市满城县电力局。

篇4

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在初步介绍计算机控制系统之后,分别介绍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特点和基本设计过程。在综述部分对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技术;原理;发展趋势

一、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控制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而一个完整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由下列几部分组成:被控对象、主机、外部设备、外围设备、自动化仪表和软件系统。

1、硬件部分

硬件部分用于一般数值计算和信息处理的计算机称为通用计算机(简韵;通用机)。用于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的计算机称为工业控制计算机(简称控制机)。通用机由主机和外部设备组成,主机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和主存贮器(俗称内存贮器);外部设备包括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外部存贮器,如键盘、CRT显示器、打印机、磁带和磁盘等,起着人机联系和扩展主机存贮能力的作用。它们是主机正常工作和人们使用主机所必需的设备。‘通用机主要是同使用机器的人交流信息,控制机除了同人交流信息外,要自动地控制生产过程,它还必须与被控制的对象直接交流信息。这是控制机与通用机根本不同的地方。为此,控制机必须具备直接从生产过程获取信息,经过主机加工处理后,把控制信息馈送给生产过程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主机与被控对象之间直接进行信息的变换和传递上,具有这种能力的设备称为生产过程通道。相对于外部设备,通常把生产过程通道称为主机的外围设备。因此,可以简单地说,通用计算机由主机和外部设备组成;控制计算机由通用计算机与外围设备组成。

2、软件部分

软件系统是控制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适当的软件系统支持下,控制视才能按设计的要求正常地工作。控制机的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系统软件是用于计算机系统内部的各种资源管理、信息处理相对外进行联系及提供服务的软件。例如操作系统、监控程序、语言加工系统和诊断程序等。应用软件是用来使被控对象正常运行的控制程序、控制策略及其相应的服务程序。例如过程监视程序、过程控制程序和公用服务程序等。应用软件是在系统软件的支持下编制完成的,它随被控对象的特性和控制要求不同而异。通常应用软件由用户根据需要自行开发。随着计算机过程控制技术的日趋成熟,应用软件正向标准化、模块化的方向发展。标准的基本控制模块由制造厂家提供给用户,用户只需根据控制的要求,经过简单的组态过程即可生成满足具体要求的专用应用软件,大大方便了用户,缩短了应用软件的开发周期。提高了应用软件的可靠性。

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特点

由于计算机本身的特点,计算机控制系统与一般常规的调节系统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精度高:通过多字长的数值运算,可以实现常规调节器难以达到的控制精度,而且不存在零点漂移、热噪声及元件老化对控制精度的影响。

计算机具有分时处理能力。一台计算机(严格说是一个CPU)可以对多个控制回路进行控制。

计算机具有很强的贮存和逻辑判断能力,能够根据生产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判断,选择最合理的控制对策;可以实现复杂的控制规律,以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

使用方便灵活。计算机的控制功能是通过硬件和软件共同实现的。在不增加硬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修改软件来改变控制方案和控制机的功能。

计算机除了能实现控制功能以外,还可以同时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管理,如生产计划调度,经济核算等。

三、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结构将根据不同的对象有所不同,但系统设计的步骤大体上相同,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1、确定控制任务

进行系统设计之前,首先要对控制对象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熟悉工艺流程,了解具体的控制要求,确定系统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系统要实现的功能、控制速度、控制精度、现场环境、完成设计的时间要求等。根据这些任务写好设计任务说明书,作为整个控制系统设计的依据。

2、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根据系统设计任务书进行总体方案设计。选择系统的软、硬件组成方式根据系统的价格和时间要求,选择适当的方式组成系统。在时间要求比较紧的情况下,尽量选购现成的软、硬件系统进行组合;而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自己设计电路模块。值得注意的是,软、硬件工作比例的划分也将对系统的价格和实现时间产生重要的影响。

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大概包括选择微处理器、确定存储器容量、选择外围接口电路、选择传感器、选择软件开发环境、硬件设计及调试六个基本内容。

3、软件设计

软件设计要根据系统总的设计要求,确定软件所要完成的各种功能及完成这些功能的逻辑和时序关系,并用软件流程图表述出来。按软件流程图中不同的功能,分别设计相应的软件功能模块。如模拟量输入模块、模拟量输出模块、数据处理模块、通讯模块和键盘处理模块等。每一种模块都可以单独进行调试,各种模块分别调试好后,再按流程图逻辑和时序关系将他们正确组合、连接、调试。

4、现场安装调试

首先要按工艺流程图将系统正确安装,然后对系统进行粗调和精确调试,根据实际对象确定各种控制参数,调整显示值或保存数据等。硬件调试和软件调试都可以在实验室环境下用对现场情况进行模拟的方式进行,并进行必要的联合调试工作,半实物仿真是系统调试的虽要基础,而最终的系统级调试要在现场完成。

5、建立完整的技术档案

在进行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调试的时候,要为相应的部分建立完整的技术档案并存档保管。这些技术档案包括各种软件清单、注释、硬件图纸、元件清单及系统安装工艺图及说明等。完整的技术档案是使系统具有可维护性、可升级性的前提及保证。

四、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DCS和工业控制计算机技术正在相互渗透发展,并扩大各自的应用领域。原来一般流程工业的控制多选用集散型控制系统(DCS ),离散型制造业的控制多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LC)。随着DCS和PLC相互渗透发展继而扩大自己的应用领域,将出现DCS和PLC融合于一体的集成过程控制系统。

工业控制网络将向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无线技术以及智能传感器技术的结合,产生了基于无线技术的网络化智能传感器。这种基于无线技术的网络化智能传感器使得工业现场的数据能够通过无线链路直接在网络上传输、和共享。

工业控制软件己向组态化方向发展,工业控制软件主要包括人机界面软件、控制软件以及生产管理软件等。目前,我国已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时监控软件平台、先进控制软件、过程优化控制软件等成套应用软件。

五、结语:

计算机控制就是用计算机对一个动态对象或过程进行控制。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用计算机代替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常规控制设备,对动态系统进行调节和控制,这是对自动控制系统所使用的技术装备的一种革新。这一革新,改变了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也导致对这类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发生较多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耿宏伟,《计算机控制技术》实践系统的研制[J]. 中国自动化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1994

[2]于海生,《计算机控制技术》  [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 顾德英,《计算机控制技术与系统》[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

篇5

1.1 计算机应用的概念

计算机应用属于一门边缘学科,是研究计算机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理论、方法、技术和系统等,使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了有效的融合,是计算机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计算机应用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数值计算领域和非数值应用领域。这两大领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都对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2 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历程

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这是计算机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对计算机的应用主要是对数值的应用,主要应用于国防尖端武器的研制及生产方面。

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开始向非数值应用方面发展,主要用于数据处理、工商业事务处理、企业信息管理。

70年代计算机应用普及到社会经济更多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越来越先进,计算机应用技术不仅应用于工农业、文化教育及服务行业,还深入到家庭生活及娱乐之中。近几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及网络技术的相互融合,使计算机应用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展,带动了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

2.计算机应用发展的现状

2.1 计算机应用在社会中的应用领域

2.1.1 科学计算(或称为数值计算)

科学计算仍然是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由于计算机具有高运算速度和精度以及逻辑判断能力,因此出现了计算力学、计算物理、计算化学、生物控制论等新的学科。

2.1.2 过程检测与控制

利用计算机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某些信号自动进行检测,并把检测到的数据存入计算机,再根据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这样的系统称为计算机检测系统。特别是仪器仪表引进计算机技术后所构成的智能化仪器仪表,将工业自动化推向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2.1.3 信息管理(数据处理)

信息管理是目前计算机应用最广泛的一个领域。利用计算机来加工、管理与操作任何形式的数据资料。近年来,国内许多机构纷纷建设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MIS)生产企业也开始采用制造资源规划软件(MRP),商业流通领域则逐步使用电子信息交换系统(ED),即所谓无纸贸易。

2.1.4 计算机辅助系统

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测试(CAD/CAM/CAD)。用计算机辅助进行工程设计、产品制造、性能测试。

2.1.5 人工智能

开发一些具有人类某些智能的应用系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思维判断、推理等智能活动,使计算机具有自学习适应和逻辑推理的功能。

2.2 计算机应用在社会中的作用

2.2.1 促进社会发展信息化

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讲发展的比较晚,所以在对社会的发展上所起到的作用并没有巨大的成就,但是自从计算机应用技术在社会中被广泛的普及以来,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还是有着一定的影响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使得数据信息可以被储存在电脑系统当中,从而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的状态,为社会中企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我国的计算机技术目前己经覆盖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普及之广对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

2.2.2 增加了社会的交往

在我国还没有实现信息网络的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系都是靠书信来进行沟通的,信息的传递过程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时间比较漫长,容易造成信息的失效,在空间的传递过程中,还容易导致信息的丢失,这一切的因素都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在社会实行了信息化的沟通方式以后,人们在信息的传递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只需要几分钟甚至是几秒钟,人们就可以通过网络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传递出去,增加了人们之间的交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增加人们之间的交往,同时对于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企业的工作当中,可以利用网络的便捷,召开网络会议,避免将时间浪费在路上,同时也节省了很多的资源。在学习方面,可以通过电脑实现远程教学,而且通过网络可以获取更多对自己有益的知识,不会再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计算机应用的发展,为社会的沟通融合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社会的信息化进程。

2.3 计算机应用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3.1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在对计算机的应用方面水平比较低,在大多数的企业当中对于信息化的应用水平上比较有限,并且我国的上网企业与上网家庭在总体的数量上较少,信息化的应用技术在企业和家庭中的普及程度还不够广,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的。

2.3.2 我国对于计算机的应用方面在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各地间的信息化普及程度高低悬殊,其中在沿海及台湾地区,对于计算机的应用相对来说比较发达,而在大陆尤其是西部地区,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还是比较落后的,普及程度比较低。

2.3.3 现阶段我国对于信息产业的研发投入力度不够,在对信息产业的发展上,还不能够满足计算机的应用和在软硬件方面的需求。我国在对于大型工程和重要领域的应用系统方面都是使用的国外的系统和软硬件,因为国外的信息化水平比较高,在信息产业方面的投入比较大,所研发出来的产品比较先进。而我国在科研成果方面转化速度很慢,无法跟上信息的更新,并且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相关标准政策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3.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趋势

3.1 巨型化

巨型化是指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更高、存储容量更大、功能更强。目前正在研制的巨型计算机其运算速度可达每秒百亿次。

3.2 微型化

微型计算机己进入仪器、仪表、家用电器等小型仪器设备中,同时也作为工业控制过程的心脏,使仪器设备实现“智能化”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笔记本型、掌上型等微型计算机必将以更优的性能价格比受到人们的欢迎。

3.3 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是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己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银行系统、商业系统、交通运输系统等。

3.4 智能化

计算机人工智能的研究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智能化是计算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新一代计算机,将可以模拟人的感觉行为和思维过程的机理,进行“看”“听”“说”“想”“做”具有逻辑推理、学习与证明的能力。

4.结语

篇6

    本文从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的特点入手,通过分析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的区别及对现行会计的影响,对电算化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的特点

    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是指应用电子技术对会计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现阶段主要表现为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记帐、算帐和报帐,以及替代部分在手工会计下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判断。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1.以电子计算机为计算工具,数据处理代码化,速度快,精度高。电算化会计是以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会计下用人工来记录和处理数据。它采用对系统原始数据编码的方式,以缩短数据项的长度,减少数据占用的存储空间,从而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度。

    2.数据处理人机结合,系统内部控制程序化,复杂化。电算化会计虽然以计算机为计算工具,但其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仍表现为计算机与人工的结合。计算机对数据(信息)的处理是通过程序来进行的,系统内部控制方式均要求程序化。比如,对操作权限的限制有密码程序,验证借贷金额是否平衡有校验程序等。同时,由于数据处理的人机结合和系统内部控制方式程序化,使得系统控制复杂化。其控制点由手工会计对人的控制转到对人和机器两方面的控制,控制的内容涉及人员分工、职能分离和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以及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保存和保管。

    3.数据处理自动化,帐务处理一体化。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过程分为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环节:将分散于各个核算岗位的会计数据统一收集后集中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对输入数据自动进行过帐、转帐和编表处理;最后由计算机根据指令将所需信息以帐表形式打印输出。中间环节在机内自动操作,而需要的任何中间资料则可通过查询得到,真正实现了数出一门(都来自原始数据)、数据共享(同时产生所需帐表)。整个帐务处理过程呈现一体化趋势。

    4.信息处理规范化,会计存储磁性化。电算化会计要求建立规范化的会计基础工作,它对数据的处理也按程序规范化进行。在电算化系统中,各种会计数据以文件的形式组织,并以电信号和磁信号的形式存储于计算机的内外存储器中,磁性介质成为保存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主要载体。

    5.具有选择判断及作出合理决定的逻辑功能。计算机系统具有多功能的输入、输出设备,具有记忆功能。一般地说,任何复杂的工作只要可以简化为一系列的计算或逻辑运算,都可迅速而准确地用计算机来处理。系统设计与开发中的各种数学、运筹学、决策论等方法的运用,增强了系统的预测和决策功能。

    二、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的区别

    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的特点,决定了它与手工会计必然存在明显的区别。其区别除体现在上述各项特点外,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系统的设计方法不同。手工会计系统一般由会计师根据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行业特点,针对本企业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电算化会计因数据处理实现自动化,其系统设计除要遵循手工情况下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外,还必须遵循特定的电算化制度,如帐册、报表设计等要符合输出、打印要求等。电算化会计系统一般由高级会计师、系统分析师和程序员在原手工系统基础上进行电算化系统分析和设计,编制程序并调试等一系列计算机处理过程进行开发。

    2.帐户设置和帐簿登记方法不同。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的代码化和自动化,改变了手工会计下按会计要素类别设置帐户,并据以设置和登记总分类帐和明细分类帐的做法。电算化会计把帐户设置定义为:为了将来取得某种信息,预先设置好塑造该种信息的模型(房间),通过规定不同的科目代码(房问号)来对帐户进行分类,并据以对总帐、明细帐(日记帐)进行区分,按不同代码自动进行登记。

    3.帐簿记录错误更正方法不同。电算化会计系统内存在逻辑性校验程序,只要原始数据输入正确,不会发生记帐凭证和帐簿记录差错,因而也不存在手工会计下的划线更正法来更正差错。对于帐簿记录因合法性而出现的错误,也只是采用类似于红字冲正法以输入“更正凭证”予以纠正。

    4.对帐、结帐及期末帐项调整的方式、方法不同。在手工会计下,为了保证帐证、帐帐、帐实相符,在结帐前往往需进行一系列对帐工作。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则因存在逻辑性校验程序,不会出现帐证、帐帐不符情况。如果出现帐实不符,主要在于原始数据的审核及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的问题上。

    应计制要求在会计期末结帐时进行一系列的帐项调整,以便正确确定当期损益。手工会计的结帐和帐项调整是由人工通过编制各种转帐凭证来进行的;在结帐时还要结出各帐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并将期末余额转抄为下期期初余额;出现结(调)帐差错可以在发现时随时更改。电算化会计的帐项调整和结帐是由计算机根据结帐指令自动进行的,并在相应工作完成后生成各种有规律的机制转帐凭证打印输出;其结帐后余额转入余额库,供下期调用。

    三、电算化会计对现行会计的影响

    1.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会计工作的效率,降低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电算化会计以计算机为信息处理工具,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度;数据处理的自动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相关性。同时,计算机的使用,使广大会计人员从繁重的会计核算和数据转抄中解放出来,其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2.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引起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和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电算化会计下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和会计人员劳动强度的降低,使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会计工作职能发生转变。从而,引起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和素质的提高。电算化会计下的人员除会计专业人员外,还有计算机专业人员。会计专业人员不但要精通本专业,还要熟悉计算机,具有上机处理基本业务核算工作的能力,掌握一般性故障排除方法和纠错方法;计算机专业人员除应有本专业知识外,还应有财会专业知识,了解会计核算工作,通晓会计数据流程。他们都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以不断满足电算化会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形成复合型人才。

    3.引起会计工作组织方式和会计人员分工与职能的变化。电算化会计采取对数据编码的方式进行信息处理,是以数据的不同形态为主要依据来组织会计工作,改变了手工会计以会计事项性质为依据组织会计工作的做法。相应地,手工会计下会计工作按职能组进行分工的做法,也被电算化会计划分为数据(信息)收集、凭证编码、数据录入和处理、系统维护等专业组的做法所代替。

    4.改变了会计信息处理和使用的方式和方法。电算化会计数据处理的代码化、程序化和自动化,是对手工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和方法的本质变革,这一变革改变了手工会计下成本计算、编制报表等只能在月末进行的做法和限制。电算化下只要发出指令,计算机可随时根据机内数据完成上述工作,例如,如果在程序中作出标识,计算机完全可以将特定期间应计制下的会计数据和信息按收付制进行归集,从而改进现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总之,电算化不仅引起了会计系统内在的变化,改变了系统的职能,同时也最大程度地提高了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质量。

    四、电算化会计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篇7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7-0197-01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计算机在我国兴起,随后的十几年,计算机在我国快速发展,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和生活对各个领域,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计算机网络技术正在沿着数字化、宽带化、高速化和智能化、综合化、网络化的方向迅速发展,将人们的工作、居住、休息、交通、通讯、管理、文化等各种复杂的要求,在时间空间中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多样化的需求。计算机网络管理的目的,在于提升网络的安全性,并使之更为高效,不但使整个网络系统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而且对网络对管理层次以及维护水平进行进一步对优化整合,使之更上一个层次。使之更为安全平稳对运行,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发挥更大的作用。

1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现状

伴随着网络对快速发展,今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多个方面,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大。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关键,就在于网络的安全,因此人们对于网络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关注频频出现的网络安全事件,网络管理系统对此也相当重视。然而,目前网络中包含数量众多的各种硬件设备,以及软件操作系统何应用系统等,它们不但构成复杂,而且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控制管理平台,对于不同平台的使用及管理方法,网络管理员需要学习、掌握、并应用这些管理控制平台,才能去管理网络中的对象,因此,网络管理员工作的难度和复杂度是非常巨大的。由于网络管理员他们的工作各有分工,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业务板块,从而在系统管理中由于不同板块拥有不同的权限,导致他们在处理计算机网络具体问题时,不能统筹全局来对整个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网络管理员在面对大型的网络时,由于大型网络的管理更为复杂,所以要保障其安全性难度也比较大。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也得到了很大的优化与发展。目前,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系统管理实现了逐渐融合,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也日趋综合性。只要利用一个平台,一个界面,整个网络的管理功能就可以实现,实现对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数据库等应用服务。

在网络技术日趋发展的今天,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维护和操作工作,网络管理人员已经难以负荷。要想负荷复杂的网络维护和操作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去培养极高水平的操作人员,而且日后的网络维护,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投入大量的金钱才能完成。由于这个原因,计算机网络管理正在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以代替投入巨大的人力。

2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在随着计算机用户数量的剧增,他们在网上的应用也日趋增多,对网络带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也与时俱进,开始向应用层次渗透。为了适应人们对高标准的互联网的需要,更好的给各个层次的计算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正在向着如下的趋势发展。

1)实现分布式网络管理。分布式网络管理,是设立多个域管理进程,来负责管理本域的管理对象,同时,在多个域管理进程间,进行协调与交互,从而完成对全局网的管理。分布式网络管理的核心,在于解决对象跨平台连接的和交互的问题,从而实现分布式的应用系统,例如CORBA,就是较为理想的分布式网络管理平台。

2)实现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管理,是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维护,诊断并排除故障,保证网络运行在最佳状态。智能化管理的优势在于,其能够实现计算机策略管理与网络管理系统进行自身的自我诊断与调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日趋复杂,实现智能化管理已成为未来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

3)实现综合化网络管理。综合化网络管理通过一个操作台,不但实现对各个子网的透视,对所管业务的掌控,而且对故障的定位、排除提供支持,同时实现对互联多个网络的管理,实现对网络管理系统提供多种级制的管理支持。未来网络管理的重点,就是向综合化发展。

4)实现基于web的管理。基于web的管理,通过使用web浏览器,可以在网络的任何节点上,实现监测、控制整个网络和各子网的管理。基于web的管理具有很大的优势,其界面风格统一,友好,系统平台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地理和系统上具有很好的可移动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用户的选择。

5)实现对业务的监控功能。传统的网络管理,都是针对网络设备进行的管理,网络设备故障对业务有什么样的影响,不能反应出来。目前,已经有实现对进程监控的网络管理产品,网络管理产品进一步的目标,就是实现对对服务和业务的监控。

6)分布式技术受到重视。分布式技术的特点,在于分布式网络与中央控制式网络对应,由于分布式网络没有中心,不会因为中心遭到破坏而造成整体的崩溃。分布式技术是网络管理技术发展的核心,分布式网络上的节点之间互相连接,数据的传输不是唯一的,而是有多条路径,因而,分布式技术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受到了多方的重视。

总之,要做好计算机网络管理,就要整合好网络资源,对之进行合理的分配,并与时俱进,采取措施对之进行优化整合,来提高整个网络系统的工作效率、管理层次与维护水平,对网络的安全高效运转提供保证。只有做好计算机网络管理,才能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高效性,使之安全平稳运行,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发挥最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陶然.探讨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及其发展趋势[J].法制与社会,2009(10).

[2]朱庆弦,张杰,张骏温.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J].电视技术,2005(12).

篇8

关键词: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就是综合计算机技术与管理科学的系统,其工作原理就是应用计算机技术,通过管理学的理论对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分析以及处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使管理人员对工作的整体状况进行全方位的掌控。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在生产中的应用价值非常巨大,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中,企业的管理发展离不开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完善,是企业想要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一、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应用特征

(一)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影响因素

对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社会发展因素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不只是技术系统,也是社会系统,所以就会受到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能够通过多个层面造成影响,例如在文化以及经济和教育等方面带来很大的影响。还有是管理科学这一影响因素,在管理的体制以及思想和模式等方面都会带来相应的影响,例如在不同的管理方法上就会产生不同的管理信息系统。除此之外,对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产生影响的因素,还有是信息技术以系统科学层面。只有对这些影响因素能得到详细的分析研究,才能为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特征

对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体现在多方面,在企业中的应用是最为主要的。不管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微型的企业,在当前的管理过程中都少不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在实际应用的技术层面也涉及的比较广泛,主要有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柔性制造和办公自动化等等。通过这一系统的运用就能达到高效的管理以及高质量的生产等,同时在数据资源的互换以及共享的效率上也比较突出,能为企业的自身竞争力的提高打下基础。系统的普遍性特征是比较突出的,能对各事务实施有效管理,在工作效率上得以提高。

二、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

在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来看,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对我国的整体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一系统大多是工作人员进行自主开发的,在开发过程中会对诸多的软件工具进行应用。所以这一类的系统在工作简单以及要求相对比较低的单位有着广泛应用。由于系统不是通过专业人员进行开发,在系统的结构以及功能上也比较简单化,对比较繁杂的工作任务很难高效的完成,所以这就需要系统要能不断的进行完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和开发时的观念都没有和时展要求相契合,从开发的方法以及思想上没有充分其管理的地位,只是对程序的编写比较重视。也没有通过更为科学的方法进行应用,所以在功能上只是提供数据的查询以及存储等。还有是在当时的开发水平因素的限制下,在性能上也不是很高,使得系统的管理要求高的任务很难得到有效完成。我国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开发难度大和效率低。国内很多信息技术公司缺乏独立的管理软件系统,绝大部分只能通过购买国外先进技术产品或者外包给专项研究公司,而这正是国内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发展中的最大弊端。企业的开发和投资能力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最大动力,越是忽视这种本质问题,越容易导致国内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缓慢。

三、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在当前信息化发展背景下,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在技术上也逐渐的成熟化。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形式比较多样化,这一系统在诸多层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柔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制造方面的发展比较迅速。这一管理系统的核心是数据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这一基础上对各种行业生产进行技术上的支持,就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是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式和手段,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在技术上以及管理理念上进行相应的优化,对管理工作的高效性以及科学性都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四、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信息的管理也提到了企业战略层次,企业要想在新的经济模式下获得发展,必须加大对于信息管理的投入。无论是管理方法还是管理理念都需革新和完善,要构建良好的研究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环境,形成一批专家学者,他们不仅占领了理论的制高点,而且在越来越活跃的产学研的平台上形成对于企业而言非常重要的专家平台,构建服务企业的智库,并通过企业的经典案例丰富已有的理论,形成双赢的格局。针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还在不断加速进行中,显然这对于拓宽系统在将来社会的应用范围还是很有帮助的,它能够为社会各个角落的行业服务。在宏观环境大好的情况下,互联网技术、智能工厂,以及依附于它们的电商、信息管理系统、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产业势必会迎来又一个黄金时代。展望未来,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一)智能化

系统的发展更趋于专业化,行业之间的竞争也会加剧,从而促使企业必须尽快做出正确决策,它也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对于新开发系统的智能化程度的关注,与之对应的是,相应开发过程中人力资源与资金的投入也会相应地增大。具体而言,未来的管理信息系统包含了两N主要的执行功能,即流程与管理,并且流程的设计独立于流程的管理,从而在优化流程设计时不干扰流程执行,使系统独立地处理由优化流程所导出的信息流,系统的智能化使得系统将有用的数据资源从海量的数据中选择出来。对于数据加以整理、归类、打包传输,以实现优化流程的信息的便捷传输。另外智能网的载体是算法,重要部分包括网络神经元,为管理系信息系统提供有效的向导。概括来讲,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分部式、大规模的运作,同时提高网络神经元的重要构件,使之具备良好的自动学习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系统的智能化发展趋势。

(二)虚拟化

企业级市场的迅速膨胀给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带来了空前的机遇,相对稳定的市场租用、更加合理的服务收入,这些都为进一步的系统开发提供了资金支撑和信息反馈。但是,与之相伴而来的是运算负荷的加剧,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技术在于系统的虚拟化。不断拓展新的市场,以此来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效果,这能够显著地降低系统运行成本,并不断拓宽服务的应用面,服务更多的企事业单位。C2S、B2S的计算机模式,对于给客户所提供的系统服务要求界面友好、可视化程度高,并且操作简单、集成化程度高,而对于服务器终端则要求计算环境的稳定,在相对误差的计算范围内能够不断提高信息的处理速度,这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新课题。而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依赖企业市场与系统开发之间的相互合作,实现双赢。

(三)集成化

作为全新的理念和方法,集成化技术能够帮助对各个子系统进行衔接和融合,最终提升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在信息、功能、过程等方面的集成,打造强大的信息数据共享、互通平台。集成化技术需要复杂多元的结构、系统和技术作为基础支持,将客户的实际工作需求作为基本导向,帮助管理信息系统走向简单、使用和灵活,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绩效。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方面还将面向企业办公自动化、产品生命周期以及企业过程等,未来企业管理活动日益复杂,而全面和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帮助人们解决这些麻烦,通过更新IT架构和系统,让整个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更加灵活高效,特别是基于云计算等技术能够对系统服务器进行整合,从而实现节约资源并提升资源利用率的目标。

(四)网络化

信息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即信息本身的价值需要通过构建信息化的网络来实现,单一的信息并不能提供管理复杂情况的准确描述,它必须通过信息之间形成的网络,将收集的信息汇总、分析、交流,提取有效的信息。信息的网络化是未来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大方向之一,它秉承着开放、共享的互联网精神,协同化的工作潮流又构成了信息网络化底层的需求。实现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相互共享、助力协作,这都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强化起到正面的推动作用。工作人员在数据收集、处理的过程中,也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互联网带来的优势很多,首先,它显著提高了信息的安全程度,利用云服务器实现对于单体计算机的物理储存的超越,利用云加密的算法也增强了信息的反破译的能力。其次,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普及,有助于企业内部对于信息的有效传递与分享,同时,对企业与外部相关机构或是企业之间的交流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此外,用户对信息交流需求的不断增高,促使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不得不借助网络开展运作业务,实现数据的无扰中心化汇集,增强系统的规整性与计算能力。

综上所述,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化时代计算机高速发展的产物,其后续发展也令人期待。从可预期的角度来看,信息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集成化是其发展特点。当今,互联网形式发展形势一片大好,政策背景越,相关行业配套措施也十分完善。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计算机 信息处理 OA 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TP3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3-0104-01

作为全球网络主体和核心的计算机技术,在OA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在我们的日常办公中,信息处理是我们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网络通讯技术及先进的网络应用平台,建立一个安全高效的信息网络、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电子化系统,为管理部门提供现代化的日常办公条件及丰富的综合信息服务,实现了档案管理及办公事务处理的自动化,提高了员工的办公效率和领导的管理水平。

1 OA与信息处理技术的功能

1.1 OA的主要内容

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是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系统科学和行为科学作为它的四大支柱,它以人为主导,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计算机、通信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办公及管理进行全面改造,从而做到了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来控制物质和能源流,通过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结合,OA系统把各个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各种办公设备和办公子系统合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共享信息资源,极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1]。

1.2 信息处理技术及其优点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是研究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检测、传送和使用的技术,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处理和管理信息。该技术可以使得整个办公过程趋向数字化和电子化,从而达到办公人员共同工作在同一个桌面环境下,以达到办公自动化的目的。其在办公自动化方面的优势有四个方面:(1)丰富信息资源加强内外沟通。基于信息处理技术,建立一个办公室内部的信息交流平台,对企业内部的文件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方便办公室的内部交流,从而使得交流过程变得更加高效。与此同时,信息库具备的强大的检索功能,可以快速满足人们的查询需求,提高了信息的完整性及使用率。(2)实现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使得流程化工作存在于每个部门,记录员工办公的全部流程;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权限对各个分单位的文档进行分级使用,方便领导对员工的日常工作状态进行监督。(3)实现企业的信息集成。信息处理技术把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信息都整合起来,然后跟其相应的业务管理系统进行有机的集成,以便于办公人员更加方便的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从而提升领导的决策能力,最后达到高效率的办公自动化;(4)实现分布式的办公模式。利用信息处理技术,打破了企业传统办公条件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传输,员工可以不必局限在办公室实现了异地办公。其具体在于可以构建一个跨地域且支持多个分支机构的移动办公模式,以适应分布越来越广泛的办公分支地域,为人们的日常办公提供了便利条件。

2 OA中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1)文字处理技术。通过文字处理技术使数字信息的录入、编辑与输出更加规范高效,对所生成的信息及时的收集和归档,有效的提升了员工的工作效率,节省时间。(2)数据处理技术。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处理办公或管理过程中生成的原始数据,可以获得精确的处理结果,生成直观和明了的统计图表等,通过这种可视化数据处理结果可以更加明确地开展后续工作或执行计划制定。(3)网络通信技术。应用网络通信技术可以通过办公网络或专用数据交换设备完成相关信息的传输、交换与共享,进而实现诸如远程会议、信息监控、活动开展等。(4)电子邮件技术。电子邮件技术支持多媒体信息传输,它可以根据办公需求将相关信息传送给多个不同类型的人群,用户只需要登录客户端即可完成信息的收发与读取操作,解决了办公通信中的传递时间延误和传递信息出错的问题。(5)决策支持技术。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按照相应的工作需求,定期收集与分析相关工作信息进而刷选和处理信息,并生成明晰的分析结果供管理人员做出最优化的决策方案和制定工作计划,使得决策更具目的性和功能性。

3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OA中的应用

(1)Web2.0技术。Web2.0软件,能够加强企业内部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的交流沟通,其广泛的交流平台,消除了工作交流中的障碍,极大的提高了办公效能。它的服务器和工作内容也在进行逐渐的拓展,其互动性强的特点,不仅满足了繁琐困难的办公要求,并且进一步优化了办公的自动化水平,相比于传统的办公模式,办公人员更加依赖运用Web2.0技术的高效率办公方式。(2)Lotus Notes/Domino 技术。Lotus Notes/Domino具有完善的工作流控制、数据库复制技术和完善的安全机制,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灵活多样的企业集成手段可以使办公协作系统和业务系统有效地集成在一起,为企业建立EIP(企业级信息门户)和EKP(企业级知识门户)打下坚实的基础。(3)办公自动化中的B/S模式。在B/S的办公模式下,办公人员主要通过IE等不同的浏览器来实现。办公人员通过不同的浏览器,在与互联网相连的服务器上发出各项指令和要求,而服务器会对这些指令和要求自动进行执行处理,最后将办公人员所需要的信息反映在浏览器上,避免了在客户端另外安装软件的麻烦,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系统还可以针对不同的用户群划分权限,限制不同的人进入工作页面的范围,保障了用户的操作安全,实现系统安全运行[2]。

4 计算机信息处理在OA中的发展趋势

首先,计算机信息处理使得信息的传递由纸质文件转变到了电子信息。它不但能够很好的完成文字传输工作,还能进行视频和音频的传输,这种技术不仅丰富了文件的传输形式,并且为计算机节省了很大的空间。其次,随着无线wifi技术的推广,使得网络通讯技术在办公行业迅速兴起。改变了传统的封闭式办公形式。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工作人员可以随时随地的开始办公工作。此外,企业可以根据权限设置不同的应用级别,从而保障企业内部的信息安全,并且进行一系列的技术处理,来保证网络办公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控制系统 发展 趋势

引言

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是在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若将自动控制系统中的控制器的功能用计算机来实现,就组成了典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它用计算机参与控制并借助一些辅助部件与被控对象相联系,以获得一定控制目的而构成的系统。其中辅助部件主要指输入输出接口、检测装置和执行装置等。它与被控对象的联系和部件间的联系通常有两种方式:有线方式、无线方式。控制目的可以是使被控对象的状态或运动过程达到某种要求,也可以是达到某种最优化目标[1]。

1、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控制系统包括硬件组成和软件组成。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需有专门的数字-模拟转换设备和模拟-数字转换设备。由于过程控制一般都是实时控制,有时对计算机速度的要求不高,但要求可靠性高、响应及时。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可归纳为以下三个过程:

(1)实时数据采集:对被控量的瞬时值进行检测,并输入给计算机。

(2)实时决策:对采集到的表征被控参数的状态量进行分析,并按已定的控制规律,决定下一步的控制过程。

(3)实时控制:根据决策,适时地对执行机构发出控制信号,完成控制任务。

这三个过程不断重复,使整个系统按照一定的品质指标进行工作,并对被控量和设备本身的异常现象及时作出处理[2]。

2、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面临的挑战

计算机控制系统虽然控制规律灵活多样,改动方便;控制精度高,抑制扰动能力强,能实现最优控制;能够实现数据统计和工况显示,控制效率高;控制与管理一体化,进一步提高自动化程度。但是由于经典控制理论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单变量常系数线性系统,它只适用于单输入单输出控制系统。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传递函数表示,系统的分析和综合方法主要是基于根轨迹法和频率法[3]。现代控制理论主要采用最优控制、系统辨识和最优估计、自适应控制等分析和设计方法。而系统分析的数学模型主要用状态空间描述。随着要研究的对象和系统越来越复杂,依赖于数学模型的传统控制理论难以解决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

(1)不确定性的模型:传统控制是基于模型的控制,模型包括控制对象和干扰模型。传统控制通常认为模型是已知的或经过辨识可以得到的,对于不确定性的模型,传统控制难以满足要求。

(2)高度非线性:在传统的控制理论中,对于具有高度非线性的控制对象,虽然也有一些非线性控制方法可供使用,但总的来说,目前非线性控制理论还很不成熟,有些方法又过于复杂,无法广泛应用。

(3)复杂的任务要求:在传统的控制系统中,控制任务往往要求输出量为定值或者要求输出量跟随期望的运动轨迹,因此控制任务比较单一。但过于复杂的控制任务是传统的控制理论无能为力[4]。

3、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的应用

当今国家,要想在综合国力上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优势,尤其要在高新技术产品的创新设计与开发能力上取得优势。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应用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新兴技术、新型材料、新式能源,并结合市场需求,以实现世界的又一次“工业大革命”;在工业设计与工程设计的一致性方面,要充分协调好设计的功能和形式两个方面的关系,使两者逐步走向融合,最终实现以人为核心、人机一体化的智能集成设计体系。从工业设计的本身角度看,随着CAD、人工智能、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对设计过程必然有更深的认识,对设计思维的模拟必将达到新的境界。从整个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发展趋势看,并行设计、协同设计、智能设计、虚拟设计、敏捷设计、全生命周期设计等设计方法代表了现代产品设计模式的发展方向。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产品设计模式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必然朝着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5]。

4、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1)推广应用成熟的先进技术

普及应用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是一种专为工业环境应用而设计的微机系统。它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来存储用户的指令,通过数字或模拟的输入输出完成确定的逻辑、顺序、定时、计数和运算等功能。近年来PLC几乎都采用微处理器作为主控制器,且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存储器及I/O接口,因而其可靠性、功能、价格、体积等都比较成熟和完美。由于智能的I/O模块的成功开发,使PLC除了具有逻辑运算、逻辑判断等功能外,还具有数据处理、故障自诊断、PID运算及网络等功能,从而大大地扩大了PLC的应用范围[6]。

(2)采用集散网络控制系统

集散控制系统是以微机为核心,把微机、工业控制计算机、数据通信系统、显示操作装置、输入/输出通道、模拟仪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计算机控制系统,它为生产的综合自动化创造了条件。若采用先进的控制策略,会使自动化系统向低成本、综合化、高可靠性的方向发展,实现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3)研究和发展智能网络控制系统

智能控制是一类无需人的干预就能够自主地驱动智能机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是用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的一个重要领域。智能控制包括学习控制系统、分级递阶智能控制系统、专家系统、模糊控制系统和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等。应用智能控制技术和自动控制理论来实现的先进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将有力地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并提高工业生产系统的自动化水平。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加快了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智能控制方法较深浅层次上模拟人类大脑的思维判断过程,通过模拟人类思维判断的各种算法实现控制。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优势、应用特色及发展前景将随着智能控制系统的发展而发展。

(4)研究和发展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引发着控制技术的深刻变革,以及与之相应的新的控制理论的产生。控制系统结构的网络化、控制系统体系的开放性、控制技术与控制方式的智能化,是当前控制技术发展与创新的方向与主要潮流。网络技术不仅是实现管理层的数据通讯与共享,它应用于控制现场的设备层,并将控制与管理综合化、一体化[7]。Internet不仅用于传统的信息浏览、查询、,还可通过Internet跨国跨地区直接对现场设备进行远程监测与控制。因而现代的自动化系统可通过网络构成信息与控制综合网络系统。现场控制网络将现场控制设备通过网络连接起灭,构成分布式控制系统。通过Internet实现远端计算机对现场控制设备的远程监测与控制。四级网络就构成现代自动化领域控制网络系统的基本结构。计算机网络对生产方式的创新,网上控制,通过网络进行控制。

5、结语

计算机控制技术正向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提高了计算机的可靠性和性能价格比,从而使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前景也越来越美好并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于海生.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何克忠主编.计算机控制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 str mKarlJohan,Bj puter-ControlledSystems(3rded.),PrenticeHall,1997.

[4]潘新民,玉燕芳.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实用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5月

[5]李锡雄陈婉儿.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M].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