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

时间:2023-04-02 00:0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可持续发展

篇1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最初的人类依赖自然到现在人类破坏自然,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愈演愈烈,根据历史背景以及价值观的不同,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学说:人类利益中心主义和生态利益中心主义。人类利益中心主义认为自然和人相比,人是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且是自然界唯一的主宰,而自然及存在物不具有内在价值,人类对自然没有道德关怀的义务。基于此,人类不断地征服自然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直至环境问题出现才引起人类的重视。正是这种以人类的利益为中心,肆意地剥夺自然,导致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化,直至人类对人类利益中心主义进行了反思后才有了新的认识,即提出生态利益中心主义。生态利益中心主义以自然为中心,倡导维护生态和谐。它从整体出发,提出新的价值观—自然观,消除了人类的中心地位,认为人类应该从整体上对自然环境加以保护,并且人类不能过多的考虑自然对人类的作用,而应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并以自然的内在价值作为评价标准。虽然较人类利益中心主义而言,生态利益中心主义更加重视自然,但是其过于强调自然的地位,以自然为中心,忽视自然对人类的功用,抹杀了人的社会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取的。因此,目前,可持续发展观更易于接受,可持续发展是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其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机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正确地处理了与自然的关系,在坚持公平的理念下,既强调了自然的重要性,呼吁人类尊重自然,又肯定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在人与自然之间做到了平衡。

二、有关环境法立法目的的理论

环境法的目的是立法者通过制定法律而实现的法的基本价值和发的使命。环境法的目的对于引导人类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多年来学者们对环境法的目的有所争论,其主要的学说有目的一元论、目的二元论、三层次立法目的观和目的多元论。目的一元论是在环境遭受破坏,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提出,此时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已经收到环境污染的威胁,故而目的一元论提出保护人类健康是环境法唯一且最终目的。由此可见,目的一元论主要强调的是环境法的社会职能,其所追求的是人类健康,自然和谐等非经济性环境利益。同时,目的一元论是站在生态利益中心主义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然生态利益中心主义本质上强调以自然为中心,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其却起到了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日本就是个典型的例子,1970年日本将环境法的立法目的有“二次论”改为了“一次论”,众所周知,日本曾经是“环境公害国”,而如今变成了环境优美、污染较少、资源利用率较高的国家,成功地完成了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现了循环经济的目标。目的二元论在承认了环境与发展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提出的,其核心观点为环境法应以保护人群健康和保障经济发展为最终目的。较一元论而言,二元论主要强调了环境法的社会保护职能和经济职能,其主要追求的是人类的健康和经济的发展。同时,它批判地吸收了“环境优先论”和“经济优先论”的合理部分,在表面上坚持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兼顾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关系,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人类是趋利避害的,当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相冲突的时候,人类往往会选择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这样在本质上目的二次论是站在人类利益中心主义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不可取的。三层次立法观是由王小钢老师提出,他把环境法的立法目的分为了三个不同的层次,首先,环境法的终极立法目的是维护地球生态利益,促进地球生物圈和谐;其次,环境法的中层立法目的是维护和增进人类共同环境利益,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最后,其直接立法目的为保护环境。由此可见三层次立法观崇尚生态利益中心主义,兼顾环境和人类的共同利益,但是环境法的目的分为终极立法目的、中层立法目的以及直接立法目的。在实际操作中,环境法的目的以哪一个为准,在很大程度上受人为的控制,这难免会使人们选择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这样十分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目的多元论是在对“立法目的二元论”进行反思后重构的,其主要的观点为环境立法应保证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正确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目的多元论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我国的环境法立法目的

目前,我国学者对于我国环境立法目的意见并不统一,其中蔡守秋教授认为环境立法的目的应该是保护和改善生活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破坏环境资源,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在保护人体健康的同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吕忠梅教授的观点强调环境法的主要价值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陈泉生教授批评指出现行《环境保护法》只注重当代人的利益,忽视了后代人的利益,故而提出环境立法目的应该为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确保我国当代人与后代人能够过上健康富足的生活。由此可见,目前,我国主流观点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目的,同时也强调了保护人类利益的目的。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一条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制定本法。”该规定主要包括三项任务:(1)合理利用环境与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建设一个清洁适宜的环境,保护人民健康;(3)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环境法的立法目的是建立在“人类利益中心主义”的基础上的目的二元论,其目的的实质并不在于保护环境,而是保护人的权益。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果断地牺牲环境保护,正如,小汽车会造成空气污染和资源浪费,但是为了GDP的增长和扩大内需,政府不仅没有对其购买加以限制,反而提倡提前消费,鼓励大家按揭购车。这都充分地说明了我们国家的环境法目的本质上是为经济发展寻找借口,美化其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除此之外,从我国环境法的立法目的上看,立法者仅仅看到了我国环境的经济价值,忽略了环境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这从根本上,忽略了环境的本质意义。如,《森林法》、《矿产资源法》等环境立法中,其目的主要强调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忽视了资源自身的环境功能。综上所述,我国环境法的立法目的存在很大的缺陷,其以人类利益为中心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忽视了人类在地球上与其他自然生物一样,是平等的主体,缺乏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这在本质上是不可取的。同时,人类追逐利益的脚步太快,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而我们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道路,是不长久的。

四、国外环境法立法目的

韩国于1990年在《环境政策基本法》中对立法目的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并提出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对于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倡导国家、地方、企业和国民要共同努力保护环境,环境保持较利用环境优先。除此之外,还考虑了后代人享受环境恩惠的权利。日本环境法是保护环境和防治公害法律法规的总称,在日本,环境法也被称为公害法。正如上文所述,日本于1970年就将环境法的立法目的改为了“一次论”,开始了循环经济之路,可见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根据日本1993年《环境基本法》第四条的规定,可知,日本在可持续额发展的同时强调环境保全并倡导每个人都公平地分担环境保全的职责,,可见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加强,同时,环境保全要以充实的科学知识为依据,用科学的手段实现社会经济等活动对环境的损害最小化。同时,德国于1993年在《环境法典》(总则草案)的目的中明确规定了法律的保护目标,其主要有两点,一是提高生物圈的生存能力和效率,二是促进其他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强调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健康和发展。综上所述,韩国、日本以及德国在环境法中都提出了环境保护对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韩国主要强调了环境保护优先,保障代际公平;日本则注重环境保护的科学性和公民保护环境的职责;而德国主要侧重于提高环境资源的效率,这与日本使用科学的手段利用环境有相同之处。

五、针对我国环境法立法的意见

篇2

近年来,人们对环境生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各国都开始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列为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针对生态环境问题,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将其作为基本国策之一。若想实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可持续,人类就必须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予以关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观念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与重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思维方式都受到了这一观念的深刻影响。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会对自然造成影响,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势必需要认识自然、利用自然、适应自然,并对自然进行一定的改造,但是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没有意识到应当如何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没有意识到人类要想长远的发展就必须以维护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对自然进行了过度的开发与索取,导致自然能源、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各种经济建设活动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各种负反馈效应层出不穷,具体来说,这些危害包括河流的径流量降低,河流的下游出现断流现象,河流水质变差,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洪涝频繁发生;空气污染加剧,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重;湿地面积逐年减少,农业土地质量恶化、土地肥力严重降低,机井面临调空的严峻形势,农产品大量减产;森林覆盖率降低、沙化土地的面积增加,草场不断退化,水土流失现象日益加剧。因此可以说,当前世界面临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是十分严重的,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必须开展可持续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为人类长远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保障。

二、环境生态学视野下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树立和谐的自然观念

自然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生存以及发展活动都不可能脱离环境完成,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即人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而自然也同样会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从现实情况来看,与自然相比,人的主导型更强,虽然人类的活动并不能涉及到整个自然界,但是就某一个时间与空间范围来说,即使自然环境所给予的条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人们仍然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来使自己的空间影响力扩大。因而人类对环境与生态的破坏不仅表现在某一个时空范围,其影响是具有扩大性与延续性的,自然状态一旦失衡,其影响范围极大,这种影响也会作用到人类的身上。人类生存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性较强,一旦生态环境被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也会被逐渐瓦解,人类最终将伤害到自己。因此,人类必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人类应当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对自然进行必要的探索,认识到自然发展及其演变的固有规律,分析人类的各种行为可能会对自然造成的危害,然后再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规范自身的各项行为。在日常的活动中,应当加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的宣传,树立正确的观念,让全民都有意识的参与到保护自然的工作中,通过规范自身的行为等方式对自然进行保护。

(二)C合治理生态环境问题

对于已经发生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人类应当予以重视,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综合治理。随着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人们意识到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应当考虑其环境效益的高低,因此在活动开展以前需进行深刻的论证与分析,考虑到经济活动是否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然后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看是否可以从源头上避免问题的发生,如果不可避免那就需要在时候对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补救,尽量将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共赢。各地区应当根据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开展综合治理,为环境与生态建设作出贡献。近年来,我国各地都积极开展了生态换进治理工作,城市绿化、农业生态工程、园林生态工程、环境生态工程等项目都得到了积极的推广,并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效果。

(三)加强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

建设生态环境需树立全局观念,从全局角度出发,深入实践调查,最终制定出最有利于社会综合发展的建设规划。生态环境问题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因此,相关人员应当分阶段、分层次、分行业的对生态建设问题进行细致化全面的分析,避免出现规划漏洞,保证规划设计具有全面性与时效性。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工作应当注意三个基础性的问题,第一是规划建设的范围,从全国来说,规划可以按照省份、地区来划分;从省来说,则可以按照城市以及分区划分,而其规划内容则应当根据农业、环境、城市、资源等部分来划分。第二是规划建设的原则,其原则主要有两点,一是目的性明确,二是效益性较强,一定要突出生态环境效益,促进城市的绿色发展,同时这种发展应当是长远的。第三是规划建设思路,农业、工业、城市、农村的规划应当是具有差异性的,相关人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睫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二、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1)原生环境问题地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害。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做到预防减少损害。(2)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篇4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126-02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

(一)可持续发展基本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最初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继联合国向全世界发出持续发展的呼吁后,1987年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这个概念强调了人类目前的需要和未来的需要的平衡,但是这个概念的需要是不明确的,要实施的平衡思想也是不明确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一个社会理想的发展状态,包括环境保护、气候稳定、消除贫穷、关注下一代人的发展、良好的公司治理和社会治理、社会包容度、弱势群体及其生活方式的保留等等。

除此之外,其他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自己观点,如从社会属性的角度。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指“人口增长趋于平稳,经济稳定,政治安定,社会秩序井然的一种社会发展”。奥尼尔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现在和将来给社会上所有的人提供充足的生活保障。从自然属性的角度,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学联合会都将可持续发展概念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这些观点从不同的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行了延展和深化,加强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层认识。

(二)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首要方面。环境既是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又是自然资源的载体,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所消耗的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供给。因此,环境保护就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人类没有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之前,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环境与资源的衰退,随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口益加快,环境与资源向经济发展所提供的支撑越来越有限,环境与资源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可持续发展下的环境会计研究得以产生。

二、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会计的影响

(一)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会计假设的影响

相对于传统会计来说,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为了规范环境会计的核算程序和方法,有必要首先建立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在传统会计假设的基础之上,国内不少学者对环境会计的假设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基于人们对人类行为影响环境的认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下环境会计假设的特殊方面。但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传统会计假设的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在环境会计假设应保持不变,可以在环境会计假设,存续。

1.会计主体假设。传统的会计理论认为,会计核算的主体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独立进行会计核算的企业。按照传统会计主体假设,企业环境会计的核算主体也应该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微观企业。然而,有的学者认为,环境会计既涉及到微观管理(企业)同时也涉及到宏观管理(政府),所以,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应当包括企业微观核算体系和政府宏观核算体系两个层次。还有学者认为,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只把政府作为环境会计的核算主体更为合适。

从核算的内容上讲,环境会计不仅要确认、计量、披露和报告会计主体自身的生产经营成果,而且要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主体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生产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也就是说,环境会计要求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给社会带来的外部性纳入会计核算和报告的范围。

2.货币计量假设。在传统会计中,企业会计计量的形式是比较单一的,即只存在货币计量形式。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比较复杂和不明确的,有时候难以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因此多样化的会计计量形式应运而生。在环境会计中,会计计量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企业既可以采用定量的形式核算,如货币计量、实物单位计量,也可以采用定性的形式核算,如对环境信息披露的文字说明等。环境会计核算的多种计量形式使得会计对核算主体环境信息的披露非常全面。此外,环境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还允许企业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如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市场价值、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

3.可持续发展假设。该假设认为,企业应该在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下坚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核算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经济信息,帮助企业和政府做出经济决策。可持续发展假设的前提是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是有价值的,能够给人们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消耗资源,而资源正是环境提供给人类的。环境所提供的资源是稀缺的,因此,人类应当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这也是可持续发展假设的存在依据。

(二)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会计目标的影响

在传统会计中不管是受托责任观下的会计目标还是决策有用观下的会计目标,均没有考虑环境保护的因素。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加大对公司活动的环境影响的关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一直将经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先发展,再治理”方式在我国是行不通。只有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走“边发展,边治理”的道路,才能实现经济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九五”规划报告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基本战略,并提出了环保目标;“十五”规划报告也把环保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十一五”规划更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这一切表明,我国政府早已将经济可持续发展纳入经济建设的议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也应当将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注重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会计的目标。

三、可持续发展下环境信息的计量和报告

(一)环境危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遭受诸多威胁。许多研究文献表明我们的生存环境正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然而却没有证据显示这种生态环境恶化的状态有减弱的趋势。从工业污染到气候变暖,从土地沙漠化到森林消失、湿地枯竭,从海、湖污染到濒危生物增加、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都向人们发出了环境危机的信号。

(二)企业责任

人类(活动)很早就对环境有重要影响。欧洲的自然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人类的农业活动形成的。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变得越来越大,工业活动成为环境危机的直接诱因。此外,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消耗巨大,但生产活动后工业对废料可回收的却很少。农业生产上对化肥农药的使用污染了土地和水流,间接导致了一些物种的消失。

在面临巨大的环境威胁时,人类没有了狂妄自大,并得以认识到保护环境的责任。如果无视环境危机的存在,这些环境威胁不仅仅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他们甚至隐藏着对地球的灾难性的改变。按照西方流行的观点,尽管自然环境没有内在价值,但是它们却有许多效用价值,人类与环境有着复杂的关系,如我们需要呼吸清新的空气、喝干净的水、吃健康的食物,自然产品也是贸易的必需品,如汽油为汽车提供燃料。从长期来看,为了环境的效用价值,企业必须要保护环境,因为所有的企业都要使用自然资源。

(三)企业与环境间的新关系

有了以上前提的支撑,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企业与环境之间新的关系。我们需要对遭受破坏的环境采取补救措施,要逆转全球变暖的趋势,要保持物种多样性,这即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减少污染、限制或停止增长,直到我们与环境保持在一种平衡的状态。从短期内来看,限制增长减少污染虽然在生态上是可以实现的,但在经济上、政治上和社会上却是不可能实现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得到了众多学者的支持。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理论概念,源于当代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条件,并建立在当代财务报告的范式之上。可持续发展代表了自然环境的需要和经济增长的需要之间的权衡。

(四)计量企业对环境的影响

从某种方式上说,计量企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计量这种手段使得我们对以前不明确的事物变得明确,致使我们获取一个事物比较隐蔽的内在特性。对于人类来说,我们早已用分钟、小时、秒计量时间,用千米、米和厘米计量距离,通过对这些计量体系的使用,我们来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

(五)披露和报告企业对环境的影响

篇5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策略

环境保护问题作为目前社会关注度相对较高的热点问题,已经与经济发展占据同等地位。重视环境保护,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发展为全人类共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其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长期以来采用传统经济模式,实施粗放型经济发展,大大浪费了资源,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是必然趋势。

1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1.1两者联系密切。从某种程度上讲,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二者缺一不可。具体来说,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就在于保护环境,只有真正有效地保护好自然环境,保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则才可以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1]。而环境保护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现代社会发展已经不仅仅是简单化的满足物质需求,更多地为创造更好地居住环境,实现更好目标而奋斗。此外,可持续发展同时又是环境保护的关键性标准,参照可持续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社会发展的生态化以及可持续化,才能够顺利做到环境的保护,日益改善全球恶化现状。1.2权利与义务统一。借助对自然资源相关物质形态的不断改变,充分满足人类自身发展需求,这是人类的权利,然而该权利必须要将保护自然作为底线。与此同时,还必须要重视自然事实的保护,进一步维持自然发展规律的科学性以及稳定性,这是我们的义务[2]。总体来说,我们可以将环境权利以及环境义务看作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在别人眼里是权利,而在自己眼中是义务。权利与义务之间属于相互依存的关系。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我们享有保护环境的权利与环境保护所需履行的义务。人类应该对于自然的相关权利范围与义务范围进行必要调整。现阶段,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已经发生了某种程度上的破坏,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要针对该情况,在充分满足人对自然更高需求的基础上,帮助自然尽快恢复原有的状态,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协调,最终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现存环境问题分析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目前世界范围的大体环境发展现状为局部在改善而总体在恶化。就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因素上来看,主要包括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两个方面,尽管世界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都做出了巨大努力,然而所面临的局势依然相当严峻[3]。2.1大气污染。针对现存环境发展情况,一个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大气污染,从大气污染源上来看,主要为煤炭燃烧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尤其是煤炭燃烧,已经逐渐发展为大气污染的根本性原因[4]。目前,大型火电厂发电必须要大量煤炭作为燃料,煤炭燃烧期间烟筒中排放出的悬浮颗粒数量非常多。此外,很多地区在冬天的时候,为取暖同样要燃烧煤炭,进而排放出大量大气悬浮颗粒。甚至一些地方会燃烧硫化物含量相对较高的煤炭,从而使那些地方经常下酸雨,最终加重大气污染。近几年来,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尾气污染情况日益严重。2.2水资源缺乏。尽管目前国际上在废水处理以及排污方面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效果,然而城市生活排放污水总量却依然呈现上升趋势,相关部门对于污水的处理速度赶不上排放速度。甚至一些国家本来就严重干旱少雨,这样就会使其对地下水进行过度开发,最终造成水资源供应不足,严重的时候会影响到广大民众的安全用水以及身体健康。

3注重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增强社会环保意识。现阶段,环境属于全体社会公民得以长久生存的大家庭,对环境的保护直接关系到每个公民日常生活。所以,为了做到环境保护,就应该不断增强社会大众的环保意识,积极引导所有公民都从小事做起,可以从节约每一度电做起,节约每一张纸做起,并且要在做好小事的基础上不断影响他人,使更多的人重视环境保护,并践行环境保护,形成人人保护环境的和谐氛围[5]。3.2加强环保监督。环境保护层面的环保监督属于确保环保法律得以真正贯彻执行的重要措施,为更好地做到环保监督,各级环保部门必须要通力合作,积极构建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实现国家环保部门、地方环保监督部门以及下属单位监督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各司其职,从而做到环保监测工作、预警工作以及应急工作的全面化以及细致化。3.3完善法律体系。健全化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将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调整到同等位置,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并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能够符合国情的科学化的环保法律,就不同环保问题实施针对性处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环境现状[6]。3.4重视全球环保合作。现阶段,环境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我国社会发展期间面临的重大问题,而逐渐发展为全球社会的关键问题,必须要实现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加强通力协作,从而有效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不然单靠一个国家或少数国家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环保任务的。因此,世界各国都必须要进一步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大大降低污染源的流动,对环境保护准则以及相关标准进行统一,从根本上做到环保合作,降低环境污染程度。3.5推广循环经济。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要长期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广泛推广循环经济发展。在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把建设资源友好型以及社会集约型社会作为发展的核心内容,然后全面统筹发展,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区域发展、自然发展以及人类发展之间的有机结合,可以真正实现环境、人口以及资源三者的协调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生态示范产业,充分发挥产业协同优势,始终坚持走生态化发展道路,从根本上增强环境保护力度,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4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统筹兼顾对环境的大力保护,在不破坏环境以及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在坚持发展的道路上,既可以满足我们的实际需求,又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必须要就传统形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大胆创新,并严格贯彻执行,最大限度形成生态化以及环境友好型模式,达到环境的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增强国家综合国力。

作者:史珊珊 单位:沧州市吴桥环境监控中心

参考文献

[1]宋烨.浅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公选课的教学策略[J].西北医学教育,2014(2):300-302.

[2]崔宝成.浅谈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4(8):236,246.

[3]朱文.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2):149,153.

[4]范永坤,石晶.浅析当前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J].统计与管理,2015(5):84-85.

篇6

关键词: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现状误区

一 目前我国环境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总量大,人均拥有量很少,各单项资源的人均值也排在世界的后面,和人类基本生存密切相关的的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四类资源,中国的人均占有量很少,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同时,我国的现代化水平较低,综合科技水平较差,我国综合科技水平对资源的利用率只有30―40%,比西方发达国的的60―70%相差甚远。从中国目前的的环境状况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都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城市大气质量差,我国已经成为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有的地区的降水PH值已达到了3,全国百分之七十的水系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七大水系中,松花江、辽河、淮河、海河、水体已降至最差的四类和五类标准,水污染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直接威胁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在城市中,噪声污染日趋严重,生活垃圾及固体废弃物得不到应有的处理,已经成为一大公害;乡镇企业迅猛发展,环保措施没有跟上,使污染由城市向农村蔓延;农业生产中的过量化肥农药的非点源污染也呈上升趋势。在生态环境方面,水土流失严重,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量大约为50亿吨;我国还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有近4亿人口生活在受荒漠化影响区域,沙漠化面积仍以每年2100平方公里速度增加。据估算,自70年代以来,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等等,着一系列的问题都说明,我国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环境保护势在必行。

二 导致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

1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由于中国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在产业结构方面以煤炭、石油、电力为主的传统能源结构,以治金、建材、化工为主的原材料工业得以优先发展,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将不会得到改变,这些因素均将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从区域结构上看,现在东西部差距明显,东部由于经济基础比较雄厚,技术力量也较强,环境质量有可能好转。但中西部地区处于经济起步阶段,会给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虽然向着集约型转变,但是我国综合科技水平较差,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难以立即改变效率低、消耗大、污染重的传统粗放的增长方式。

2 人口问题对环境的影响

我国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给我国生态环境的造成巨大的压力。在一些地区,迫于生存危机,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能力。我国人口基数大,环境质量差,这种状况不是短期内能够改变的,相当多的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状况仍没有得到改变,有的甚至还在加剧。这就说明,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建设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

3 工业化发展中带来的环境问题

我国工业化开始时间晚,发展起点低,为了赶超发达国家,很长一段时间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我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

4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

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决定了个人或市场都不会提供控制环境污染的费用和服务,只有政府是公共财产的提供者。来自市场经济的压力愈大,政府对防治环境污染、整治国土资源的责任就越大。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环境、异常变化的气候条件、幅员辽阔的国土面积等客观因素,既产生了中国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地区差异性,也决定了它的脆弱性和失衡性,如果开发利用不当,极易破坏,又难以恢复。对此,应有全面的考虑,并采取积极的措施。

三 我国环境保护中存在的误区

在环境保护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在思想上还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主要代表性的观点就是将环境保护和发展相对立;先污染后治理,污染是不能避免的;环保畏难论等。环保与发展对立论,认为搞环境保护必须停止发展,要发展经济就不能讲环境保护,二者非此即彼,不可协调;先污染后治理论,认为在工业化初期必须请环保让路,污染的同时积累资本,等有了钱,再腾出手来抓治理;污染难免论,认为环境污染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和结果,有失才有得,工作做得再好也难以保证环境质量;环保畏难论,认为经济落后地区环保历史欠帐多,目前又缺少必要的财力支持,环境保护工作不可能有什么大的行为;人定胜天论,认为一切着眼于改造自然,让自然生态无条件地服务于人类需要,把适应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看成是消极保守。

2 不能正确认识国情,推脱责任

主要代表性的观点就是资源低价、环境无价论,后代聪明论,与己无关论等。资源低价、环境无价论,认为凡是没有通过劳动产生的东西就没有价值,看不到自然资源和国有性和环境要素的有用性、稀缺性;后代聪明论,认为对现有资源要尽快开发,一代更比一代强,后代肯定能有办法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与己无关论,认为保护环境只是环保部门的事,不懂得“谁污染谁治理”的道理,看到环境质量差就断定环保部门工作不力。

上述观点有或者片面或者错误,都不利于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在实践中要不断用辩证客观的思想武装自己,走出这些误区。

四 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从以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为中心的传统战略,转向建立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环境保护,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解决好人口问题

包括解决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也包括提高人口质量的问题。为了发展和环境,需要比以往更加重视人口的问题。要严格将计划生育这项国策落到实处,控制人口过快的增长;随着环境保护浪潮的高涨,提高环境意识将成为培养新的、符合时代要求高素质人口一个重要方面。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必须加强环境宣传教育,一是加强对青少年的环境教育,二是加强对企业的环境教育。加强对各级领导的环境宣传,使他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提高环境综合决策能力。

2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加强环境管理

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强有力的环境管理,而加强环境管理,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环境法制。加快环境立法进程,适时制定和修订各项环保法律法规,推动地方环境立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能力,严格执法,依靠法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管理新秩序。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政府要不断强化自己的环保职能,加强对各级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加强各级特别是基层环保机构和环境监督、环境监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加强环境管理能力。

3 积极开展环境科学研究,加快环保产业发展

环境科技的落后和环保产业的不发达,是制约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提高科技水平,提高科技进步在环保中的作用,才能有效地解决资源利用率低,污染防治技术差的问题。环保产业的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我们要加大投入,加快开展环境科学研究,在我国急需的以节水、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的清洁生产技术、清洁能源、生态保护技术等方面争取尽快有所突破。

总之,加强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得到了应有的重视,目前我国政府也在加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环境保护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我们需要继续努力,实现中华大地的山川秀美。

参考文献

[1] 仝国强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2).

篇7

关键词:环境产业 可持续发展 宏观经济效果

一、日本的经验

环境的保全以及经济的发展是使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但是,这二者是相互对立的。经济的发展不会自动带来环境的保全。可以说,环境政策的历史,是为了不偏废环境与经济而不断修正的历史。

现在,发展中国家热切地注视着日本治理公害的历史。这不仅仅是因为日本是先进国家中在非常短的时间里采取了最严厉的环境规则的国家,而且更重要的是,日本在治理公害的同时,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日本能做到这一点的原因是什么呢?

最近的研究表明了有以下几点主要原因。第一,企业针对公害对策技术(如公害防治技术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的投资增加了。第二,竞争性的市场极大地推进了技术革新与普及,结果使对策成本大幅度地下降。第三,由环境产业开发出的技术和产生的相关服务,是日本国内生产总值(CDP)增加的重要原因。第四,上述的生产技术开发投资,从长期来说,与工厂的生产流程的改善和产品品质的提高是相关联的。

解决公害防治与经济增长相对立的钥匙,在日本是技术革新以及支撑技术革新的环境产业。这不仅通过削减对策成本而缓和了对经济的不良影响,而且,环境产业增加了需求,带来了经济的正效应。

二、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是持续扩大环境产业

日本环境产业的快速增长正不断持续着。

仅脱硫设施和污水处理一项,1966年的生产实绩约350亿日元,1975年扩大到大约7000亿日元,最近扩展到一兆伍仟亿日元的程度。如果把废弃物资源化、节省能源、农业与观光产业,以及研究和调查,情报和软件产业,还有教育事业包含进去的话,环境产业的市场规模据推算可达到20兆到30兆日元。准确的数字现在还不确知,有可能比所估计的规模更大一些。环境产业正以数字难以抓住的速度急速成长,涉及到越来越多的行业。

环境产业的范围,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有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峰会,对以地球变暖为代表的地球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了,这些对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设立环境对策组织的企业的数目急剧增加,企业自主地制定了行动计划。现在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条件。

这些环境保护活动表现出企业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采取了为社会做贡献的积极姿态,超越了企业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另一方面,这些行动的大多数,是企业在严峻的市场中争取生存的必要条件。环境管理国际规则的导入,美国零排放车的规定等使国际市场的竞争加剧的原因也不断增加。我们对不同行业环境保护行动扩大程度分类进行调查,结果见图1。

横轴表示公司将环境对策体系化、效率化以降低成本的企业行为取向,纵轴表示通过买卖企业的环境保护技术和服务而获取收益的企业行为取向。从图1可以看出,不同的行业在上述两种行为取向上分布是不均匀的。但就总体倾向来说,是从降低成本的行为取向往获取收益的企业行为取向变化。也就是说,可以推论,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了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商业机会,认识到可以将环境作为企业增加收益的对象。

在所有行业中,环境产业呈现出涉及范围越来越广的趋势,要准备好迎接总环境产业时代的到来。

三、环境产业与公共事业投资有着同样可以期待的宏观经济效果

环境产业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什么样的经济效果呢?因为环境产业涉及到的行业很多,很难得出一般性的结论。首先,投资产生的诱发效果成为一个指标。这个指标表示了在进行了公共投资的情况下,这些投资对经济从整体上带来多大的波及效果。到现在为止的研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对环境产业投资的诱发效果,大体与投资于道路建设和其他公共事业的诱发效果相同。因此如果是能够增加环境产业活力的政策,也就成了对付不景气的政策。下面介绍一个更加具体的例子,见图2。

图2表示了目前在某些环境产业中普及实证阶段的新型资源回收技术时,日本的GDP是如何增长的。在经济模型中对物流进行分析,使模型能够评价资源回收的经济效果,模型中只导入与实用化相近的三种技术进行模拟。仅仅是这三种技术的导入,就使资源回收过程大幅度地增加,而降低了废弃物的量,而且,资源回收产业的附加价值也增加了。2000年一年推动GDP增长了伍仟亿日元(约合400亿人民币)。如果强化对废弃物的最终处置的制约,在同时考虑对二氧化碳的排放进行限制的情况下,GDP将增加一兆日元(约合800亿人民币)。

环境产业通过自身的发展和对其他产业的波及效应,产生了巨大的宏观经济效果。随着环境产业化的推进,将会进一步扩大这个效果。

四、国民环境意识的提高是关键

篇8

关键词:环境会计;会计目标;传统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7-0106-02

20世纪后半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日趋恶化,使得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的发展局面。于是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而环境会计也由此应运而生。环境会计是指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换言之,是以价值形式对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分析的研究。

一、环境会计目标与传统会计目标

在人们广泛采用以会计目标为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情况下,环境会计也必须以一定的目标作为系统运行的基本导向和最终归宿。环境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是在传统会计基础上的发展。因而,环境会计目标较之传统会计目标首先体现出这种继承性和发展性,具体表现在:

1.传统会计目标只强调提高经济效益的单目标决策,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忽视了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不但导致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下降,也危及经济效益的未来可实现性,不能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而环境会计目标则要求企业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企业对环境的责任和义务,最终使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关的生态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用的经济价值得到足额补偿,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目标协调。

2.传统会计目标的受托经管责任观所强调的资源是指传统观念上的人造资源,事实上企业所控制的经济资源不仅是人造资源,生态资源也是一种宝贵的经济资源,理应成为会计中委托―受托关系的主要内容。另外,企业管理当局作为环境资源的使用者,经营的这部分资源已不仅仅是受出资人之托,而是受整个社会之托,有义务也有责任对受托运用管理的环境资源承担起良好的经管责任,并妥当地向负有直接或间接委托关系的委托人,包括社会的各个方面说明和报告职责的完成情况。

3.传统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目标就是向企业有利害关系的有关契约人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其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管理当局等,他们通过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的赢利能力、偿债能力,注重企业经营效益。但随着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无形的企业利害关系者正在增加,那些被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影响到的个人、团体都可能是企业的利害关系者。

二、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冲突

环境会计目标超越了传统会计目标所涵盖的领域,拓宽了会计理论的研究空间。因此,与环境会计相比,传统会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没有把企业视为与环境共生的经济体,没有认识到经济运转和自然环境循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环境会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传统会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本文将从会计对象、要素、确认、计量、报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1.会计对象和要素

从理论上讲,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应取决于会计目标。传统会计目标是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有关经济信息和谋求企业经济效益,在此目标下的会计对象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即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一般只包括资金投入、资金周转与资金退出三个部分,不考虑生态环境。而会计要素也没有将环境资源方面的项目纳入其核算体系。可见传统会计对象和要素已经不能满足环境会计目标的需要,环境会计必须对会计对象和要素进行重新界定。

2.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是指把一个事项正式加以记录和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了四条基本确认标准为: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一个经济事项在同时满足这四条基本确认标准且服从普遍适用的效益大于成本和重要性的约束条件时,才能予以确认。在可持续发展下的环境会计中,随着会计目标的变化,会计确认的对象要素也发生变化,而哪些会计事项将以何种标准进入会计处理系统,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

3.会计计量

传统会计目标下,货币是会计核算中计量经济活动的最好单位,并假设其市值稳定不变。环境会计目标下的会计要素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等特征,有很多信息是无法单纯用货币来衡量的,比如,污染企业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有多大;自觉进行污染型排放物的处理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有多大等。这些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是长期的、综合的,将传统会计中的单一货币计量应用于环境会计,就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状况,使货币计量丧失了会计信息的某些质量特征。此外,历史成本计价的基础是最初的交换价值,然而,在环境会计中,人们无法衡量如空气、水、土地这些会计要素最初的交换价值;同时,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使按照历史成本计量的传统会计信息难以反映企业在物价变动条件下的真实盈亏水平,也不符合实物资本保全的观念,因此,无法确保企业生产能力的重置和持续经营的实现。

4.会计报告

在适应可持续发展观的环境会计中,以传统会计目标为导向的会计报告不能提供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信息,不能满足有关各方对会计信息不断增长的要求。从其揭示的会计信息来看,被纳入通用报表的只是能以货币计量的数字信息,而在环境会计中的自然资本、资源等不能以货币进行计量的信息或非数量化信息则无法在表内揭示;从其格式而言,传统财务报表具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项目排列和固定的填列方法,而环境会计中的会计要素的划分,会计要素的定义特征以及会计要素中具体项目的构成已不同于传统会计;从传统财务报表的解释方式来看,传统会计比较重视表内揭示,而忽视表外揭示。由此可见,传统的财务报表无法适应环境会计的需要,必须根据环境会计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

三、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协调

环境会计是在传统会计的有机体上形成的一个新兴分支,并不是对传统会计的否定和替代,而是对它的继承、补充、延伸和突破。随着人类对环境资源的重新认识,在传统会计的理论基础上增添“环境特色”是对会计理论的拓展,也是一种必然。虽然从总体上看环境会计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在理论和实务方面还不十分成熟,但它对丰富会计理论体系和实务方面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会计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会计对象和要素

环境会计突破了传统的资金运动范畴,引入了自然环境内容,弥补了传统会计中会计对象不完整的缺陷。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活动有关的经济活动,不只限于资金运动,还包括资金循环之外的社会生产消费循环和生态循环。对于环境会计要素,理论界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有三要素论、四要素论、五要素论和六要素论。本文同意六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和环境利润。

2.会计确认

环境会计的确认,主要是指将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项目作为会计对象要素进行分别确定的过程,弥补传统会计确认没能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环境价值反映在会计信息上的缺陷。环境会计要素确认的一般标准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能够用货币计量。环境事项必须具有可计量性,才能够纳入会计核算系统。而对于一些非货币指标,则不必经过会计系统进行加工和处理,因此,不需要严格的会计确认。二是符合环境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特征。环境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不同于传统会计要素,是根据环境会计事项的具体特点提出来的。在进行环境会计要素确认时,应严格按照各个要素的定义和特征,将环境事项归集到相应的要素。三是相关性,是指所提供的环境信息对使用者决策有用。四是可靠性,是指确认会计要素时必须有真实可信的依据,其发生与否和金额都要经得起验证。

3.会计计量

环境会计的计量尺度仍然是以货币为主。但有些环境会计要素,如果仅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还不能清晰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活动状况,因此,需要借助于非货币量度,甚至是文字说明。非货币计量形式可以包括实物指标、劳动指标、技术指标、技术经济指标等。由于环境资源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具有稀缺性和替代性,对于环境会计对象的计量,应该采用多种计量属性的交叉运用方式,以使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环境会计对象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具有较客观的认识。劳动产物主要以历史成本为基础,非劳动产物根据则采用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恢复成本、替代成本等为计价基础,或者以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计价基础。

4.会计报告

环境信息的披露可以在现有会计报表中增设环境会计信息项目,如增设环境污染减值准备、排污权、应付环境保护费,在损益表中营业利润后,增设环境支出和环境收益项目等;也可以单独编制环境会计报表,如编制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收支明细表、环境损益表、环境质量表、污染物排放和治理一览表等,作为会计报表的附表,以详细反映企业环境资产、负债的变动情况和环境活动的收支情况。此外,在伴随可持续发展观所产生的环境会计领域内,出现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其中,很多难以用传统的会计方法进行处理,也就无法作为正式项目在报表正文中披露,只能在报表附注中加以反映。因此,在现阶段,环境会计不应排斥或忽视非财务性信息,而应在一定程度上借重这类信息。

参考文献:

[1] 谢荣富.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会计[J].商业财会,2003(12).

篇9

    1世界环境现状

    世界环境从区域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扩展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共同特点。环境污染从少数工业城市扩展为全球,环境问题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从第一世界扩展到第三世界,成为全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工业升级的过程中把淘汰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向第三世界输出垃圾;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自身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由于贫穷和债务迫使他们过度开发自己的环境资源,其环境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损害,不少地方已经出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恶性循环,这样就使全球环境朝不断恶化的方向发展。

    1.1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

    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生活、工业及汽车尾气的排放,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剧增是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据统计,1996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近239亿t,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资料显示,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直处于增加状态。除此之外,城市生活垃圾所带来的空气污染也不可忽视,垃圾处理场受利益的驱动,为降低处理成本,往往不采取有成本的环保措施来处理生活垃圾,由此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大量的废水挟带着有机污染物、氮磷等营养性污染物,以及很多难降解的有机物倾倒入江河湖海,造成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南海海域石油类污染较重,近海的富营养化趋势严重,赤潮发生频率不断上升,淡水湖泊富营养污染严重,其中藻类疯长,水色发绿,发臭。如2007年震惊全国的无锡太湖蓝藻水污染事件,造成无锡市整个城市市民的饮水危机。

    1.2森林锐减

    工业化以来,森林遭到过度砍伐,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每分钟就有2 000m2森林被毁掉。自1950年以来,全世界森林已损失了1/2。其中我国黄土高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前的5%发展成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立方米的黄河水中竟含有泥沙37kg,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水。由于泥沙淤积,黄河变成高高在上的“悬河”。

    1.3耕地减少

    土地荒漠化严重。据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有2 100万hm2的农田由于沙漠化而变得完全无用或近于无用。全球有100多个国家,9亿多人口和25%的陆地受到荒漠化威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酸雨危害四处扩张,愈演愈烈,危害着陆地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材料和人的健康。近年来,作为地球上生命保护屏障的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空洞。

    1.4物种灭绝速度惊人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导致物种的灭绝速度达到令人惊骇的程度。据研究,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2000年来,约有110多种兽类和130种鸟类灭绝。在短短的25年间,包括哺乳动物、鸟类、鱼类、两栖类在内的淡水动物数量减少了45%,海水动物的数量则减少了35%左右。

    2环境恶化的成因

篇10

关键词: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保护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可持续发展战略指的是一个国家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保持发展的永续性和适度而实施的人口、资源、社会、经济、环境等全方位的谋略。与我国的实践相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包含几方面的内容:

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障是以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合理的政策、制度。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的基础上,实践表明依靠政府行政力量实施自然生态和环保的协调是绝对不够的,应积极学习发达国家,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政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战略立足于经济发展基础之上。重点是经济发展为基础,不仅是说要使经济增长保持一定的速度,尤其重要的是经济增长的质量也要提高。对我国来讲,要对原来那种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改变,实现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3.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科技进步是可持续发展的杠杆。

4.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托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二、环境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因素

环境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急于对发展落后的状况进行摆脱,开发利用资源成为很多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资源型和粗放型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只对经济量的增长重视,而缺乏对提高质的认识;而环境的脆弱性特征也得以表现,由此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

粗放型、资源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直接影响生态环境,尤其是对不稳定的而敏感的生态环境脆弱区,会使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加重,更加恶化生态环境。从经济发展历史来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开发利用活动有着必然的联系。农业社会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是耕地,在有限的土地生产力条件下,增加的人口促使人们对更多的耕地进行开垦,使生存需求得以满足,大规模的盲目开发带给生态环境一定的压力,促使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

三、加强环境保护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

1.科技进步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推进

对经济发展来讲科学技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也是处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措施。凭借科技进步研究开发少废、无废、节能、节水的新工艺、新技术,可使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如清洁生产技术的推行可使能耗和原材料最大限度的减少,兼顾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环保产业,对先进的环保设备和技术进行开发推广,把科技成果向防治污染的技术转化,既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又可以保护环境。所以,称环保产业为“朝阳产业”,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2.协调经济与环境发展

有效的环境管理方法是通过市场信号和价格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一,开展核算、计价资源,用有偿使用的措施,在成本里纳入生产过程的环境代价,这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第二,市场机制对技术进步极大激发,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有利于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使一些不必要的浪费降低。“绿色产业”的发展依靠科技进步,通过环境标志认证,在国际市场上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并对“绿色贸易壁垒”予以打破,方便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第三,通过市场机制可以使环境问题中的“政府失灵”得以解决,环境问题的“政府失灵”指的是因政府行为致使环境管理和环境政策的失效,从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加大。如CDP核算方法与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没有包括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代价,诱使人们单纯追求经济增民速度和经济系统,致使出现“高增长,高污染”和“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

3.调整产业结构,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为主要特征,由于其盲目开发和粗放经营导致环境生态的失衡以及自然资源的浪费,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极大的限制,通过实践证明这种经济发展方式非常不可取,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努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指的是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道路。要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优化调整经济结构,使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转变,进一步增加发展循环经济的效益和质量,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实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调整工业经济结构中,立足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对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落后设备、工艺和企业继续淘汰和关闭,用生态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污染重、能耗高的传统产业,积极开发降耗、节能、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

4.法规体系健全和完善,保障实施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完善环境法规、法制建设是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法律保障。环境法规作为自然与人关系调节的措施,通过规范行为主体可控制或预防环境破坏和污染的发生,另外,也是对以生态环境良好和资源持续利用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化和具体化。完善与实施环境保护法和提高公民与企业与环保意识,对我国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推动产学研结合,引领资源科技和环境、能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