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发展战略范文
时间:2023-04-07 03:4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纺织业发展战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DOI]10.13939/ki.zgsc.2016.03.058
1 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谈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其囊括了经济、科学、能源、教育领域等多个方面。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完美地诠释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发展思想。由此,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于纺织工业发展中,对纺织业竞争力的创新而言,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细致剖析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策略落实的战略价值可知,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有效协调发展地区的经济、环境、社会组织等三方面的关系平衡,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及社会劳动力的有效应用。与此同时,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还将转变纺织业的经济增长模式,令其在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绿色环保及产品创新,并在能源、原材料及技术水平上探索创新,从而实现能源的再利用,原材料的节约及技术上的变革,从而更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思想。当然。绿色可持续发展思想同时也是我国纺织行业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其将成为继廉价后又一枚敲开国际市场大门的敲门砖,借由绿色、环保、科学、安全的理念,我国纺织业将向更贴近社会需求,更迎合市场需要的方向发展,从而确保其生产产品的舒适美观、大方得体、安全适用,确保从质量上赢得市场青睐。
2 纺织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2.1 产业增长方式不科学
谈及纺织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其不得不谈及的便是产业增长方式的不科学,自全球一体化趋势日渐明显,步入世贸组织多年的我国在产业增长方式上仍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虽然不乏理智投资者,然而更多的企业在企业规模扩大上却有着异常的执着。这种执着凸显了企业领导群体的盲目性与无计划性,将自身企业的能力过分夸大,从而忽视了盲目增产导致的严重后果。部分企业为了原料问题大打价格战,严重破坏了原材料市场的有序竞争,同时也不利于自身企业的良性发展。久而久之,不但造成了原材料市场的无序化、同时也制约了自身企业发展,甚至有拖垮企业之危。
2.2 企业、政府、社会合作不协调
就当前纺织工业所在地区情况而言,三方之间配合之势并未形成,反而因经营同类产品而产生了恶性竞争的现象,不管是材料、能源、还是客源、劳动力,都成了其必争之物。除此之外,为尽量减少投入,加大产出,其在节能环保上所作的努力也十分不足,又因其分布地区皆以沿海、沿江地区,因此环境危害程度更加恶劣。相对的,产业分布的不合理也导致了非沿江、沿海的西部地区,虽然拥有足够的天然原料与过剩劳动力,却无人问津,从而造成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
2.3 行业管理手段科学性不足
针对当前纺织业现存弊端进行分析后可知,目前我国纺织业行业管理手段的不科学,严重阻碍了纺织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进程。行业管理没有良好的引导措施,没有科学的技术指导,从而造成纺织业生产上清洁生产意识的大幅下降;相对的,绿色环保产品比率偏低、纺织污染识别体系构建缺失、有害物质检验没有明确定位,同样促使整个纺织业偏向脏、乱、差的方向,严重阻碍了纺织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化进程。
2.4 SA8000标准认知不到位
然而,当前我国纺织业用工人员在贯彻SA8000标准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认知不足。这种认知不足不但促成了当前纺织业用人管理手段的不科学,同时也不利于企业良性发展,并且造成了企业内部员工的不稳定。久而久之,将折损企业的生命力与市场活力,阻碍企业的良性发展,最终使可持续发展沦为空谈。
3 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
3.1 优化产业增长模式,迎合市场需求
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部署是建立在产业面临挑战之上,而若解决当前面临挑战,首先应从优化产业增长模式出发,确保产业增长方式迎合市场需求,在确保其对企业自身推动力的基础上,有方向,有方法的增加产业增长模式。就目前产业增长模式的优化方案,相较于盲目增产、扩大经营,企业率先应做的是树立品牌形象,推动品牌发展,以经济效益带动企业增产,而不是以量取胜。质的飞跃带动量的增加,不但能有效储备资金,同时也能迎合市场需求,打开市场销路,从而促进企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3.2 加大协调力度,政府正确引导
良性的纺织业可持续发展局面是由纺织业发展带动,促进地区经济的稳步发展,确保当地环境的有效建设,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而在整个带动过程中,政府的正确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敦促企业与社会、环境之间完美的契合。对此,在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下,加快科技化建设,实现政府引导,企业内部自主化科技研发,对当前企业内部调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应注重集约化生产的重要性,并开拓西部市场,建设陆路交通,确保陆海货运的有效连接。有关部门应配合西部开发战略,落实西部纺织业建设,从而实现纺织业向西部偏移,借助良好的资源环境与劳动力环境实现西部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双管齐下的最终目标。
3.3 落实行业管理标准,实现科学引导
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落实,应建立在良好的行业监管手段之上,没有良好的行业监管手段,绿色可持续发展便是痴人说梦。因此,针对当前纺织业行业管理无有效管理标准的现状,纺织行业内部应进行有效的行业管理标准化落实,积极与国家机关合作,敦促其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从而保证有法可依、有律可循,实现行业的良性发展,促进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意识提升,从而保证企业生产放心绿色产品、排放达标,有效保证市场需求,同时保证环境建设。
3.4 落实SA8000标准,规范企业用工模式
SA8000标准是目前世界范畴内道德规范的基本标准,其是保证企业用工过程中的科学标准,对企业用工及管理进行了严格的管控与规定。其与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是确保企业真正达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因此,我国纺织企业用工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认知SA8000的作用与价值,并且严格遵照与履行SA8000标准,并将其与ISO14000共同作用于企业生产过程中,从而保证企业整体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4 结 论
综上所述,纺织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应依赖于企业、政府、社会三方面的高度合作,才能更有效,更全面的确保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实现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建设,从而增加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为我国经济创收贡献自己一份心力。
参考文献:
[1]邓晓锋.基于生态观的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研究――以中国纺织业为例[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3-28.
[2]张倩男.基于低碳经济的广东省纺织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企业经济,2013(8):17-21.
篇2
The paper firstly analyzed and evaluated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then put forward that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adjust the competitive strategy actively under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transformation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speed up innovation of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and improve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as a whole of the international textile industry chain.
纺织工业是中国工业体系中具有国际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少数产业之一,同时又是我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在活跃市场、安置就业、满足国内外需求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然而,从2007年起,尤其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周边国家竞争加剧、人民币汇率升值、要素成本普遍上涨等一系列变化给我国纺织工业发展带来了较多不利因素。2009年以来,欧美一些国家以振兴本国产业、保障就业为由,加强了环保、技术壁垒的设置,对我国纺织工业的国际市场产生了明显冲击。“十二五”时期,我国步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
一、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评价与国际比较
当前我国纺织工业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基本形成了上中下游相衔接、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我国纺织工业具有市场化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水平高,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成本低,国内外市场潜力大以及产业链与产业集群配套协作等优势,构成了目前主要竞争力来源。
1. 纺织工业竞争力测算
参照波特钻石模型,构造了一个纺织工业竞争力三层次评价体系。
采用2001 ― 2009年纺织工业统计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指数值并绘制变化折线。
由于测算结果反映的是所选年度竞争力指数的相对值,2001 ― 2004年数值为负,2005 ― 2009年数值为正。由于数值的正负不影响比较结果,本文没有进行调正处理。从竞争力指数变化来看,2001 ― 2009年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主要有 3 个特征。
第一,总体上,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稳定,我国纺织工业步入稳步快速发展阶段。
第二,从2005年开始,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指数呈加速提升趋势。显示2004年竞争力指数曲线出现拐点,即折线的斜率开始增大,从2005年起,我国纺织工业的竞争力提升速度进一步加快。这显示了2005年配额制度取消后国际贸易环境优化使我国纺织工业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第三,2008 ― 2009年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出现明显下降,低于2007年和2006年水平。说明对于出口比重约占 1/3 的我国纺织工业来说,金融危机造成的国际市场萎缩对我国纺织出口行业影响较大,使得当年竞争力指数下降明显。
2.纺织工业竞争力国际比较
为衡量我国纺织工业在世界各国间的竞争力水平,进行横向国际比较分析。本文选取《中国工业化报告》的五大类指标体系来反应国际行业水平的差异:工业生产效率指标、工业技术投入及先进性指标、国际化水平或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合理化指标、工业发展环境指标。依据国际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比性,选取以上五大类指标体系中的一些特定指标来衡量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国际水平。在具体计算纺织行业的竞争力水平指数时,沿用了指标赋值后的加权平均法:
工业竞争力水平综合指数 = ∑(实际指标值 / 标准值)×权数)。
计算出来的纺织工业竞争力综合指数的取值范围在0 ~ 100 之间,数值越大表明竞争力综合水平越高。计算结果。
根据对纺织工业竞争力各项指标的国内外水平的确定及对比分析,最终计算出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的综合指数为 48.25%,即我国纺织工业的竞争力大致相当于世界先进的 50% 左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而《中国工业化报告》认为,我国工业竞争力综合指数或现代化水平值约为世界先进水平的 20% ~ 30%,那么我国纺织工业的竞争力综合指数远超出我国工业发展水平综合值。因此,虽然我国纺织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但在我国工业体系中是竞争优势明显的行业。
二、把握机遇,积极调整纺织工业竞争战略
1. 增强自主创新,提升科技领域竞争力
一是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原创技术开发。纺织工业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重点主要集中在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及产业链应用开发;天然纤维高附加值产品及先进技术工业开发;纺织机械关键设备开发与应用;信息化共性技术开发应用等 4 个领域。对这些前沿领域的研究一直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核心战略之一,能否加快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是决定我国纺织工业进入高新技术领域的关键。
二是购买和储备尖端技术。技术贡献率对于纺织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我国纺织优势企业之所以能立足的根本原因之一。但技术进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积累。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有些国外纺织企业在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开始寻求研发伙伴,甚至为了企业正常运营而出售部分技术。因此,我国纺织优势企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积极参与国际技术的合作研发,或选择购买一些尖端技术,加快向技术高端迈进。
2. 加快推进品牌竞争战略
一是积极培育自主品牌。我国纺织品服装自主品牌成长尚处于起步阶段,出口产品仍以低利润的OEM和ODM为主,国内大中城市高档纺织服装市场也大多被国际知名品牌占据。当前应在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实行稳定低端市场、开拓中端市场、突破高端市场的品牌建设思路,加快提高纺织品服装自主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二是适当收购国际品牌企业。我国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力和经营战略,收购一些国际品牌企业,加快我国纺织品牌建设,并借他们已有的销售渠道拓展国际市场。例如,2009年6月29日,法国皮尔 • 卡丹公司宣布将旗下在华成衣和衣饰业务卖给两家中国公司――广州健升贸易有限公司和卡丹路公司。中国纺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收购一些国际品牌,是产业趋于成熟的表现,更是我国纺织企业实力打造的结果。
3.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类市场受影响的程度不同。纺织品服装出口应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在加强欧盟、美国、日本等传统市场贸易往来的同时,积极开拓拉美等新兴市场。
市场多元化不但可以分散国际市场风险,而且有助于优化我国纺织出口结构。在传统高端市场竞争中,我国纺织出口附加值较低,应在保证现有份额的基础上积极向品牌、技术领域迈进。在拉美、非洲以及中亚一些新兴市场中,我国应主动把握消费需求趋势,以物美价廉的优势将我国纺织工业终端产品的销售甚至生产环节转移出去,缓解金融危机后出口转内销给国内市场造成的压力。
4. 健全行业标准以推动国际化进程
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是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行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的保障。
一是打造绿色纺织。绿色环保是纺织品服装的生命,也是国际贸易的通行证。欧盟是最早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设置绿色壁垒的地区,美国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来规范生产过程并控制最终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打造绿色纺织不仅需要走高科技路线,不断在绿色生产领域开创新技术并降低市场化成本,更需要制定行业标准加以规范。纺织工业要继续开拓国际市场,必须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提升在国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和控制力。
二是加大节能减排。随着纺织工业的快速增长,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纺织工业耗能占全国工业能耗总量的4.3%,规模以上企业用水量占全国工业企业的 8.5%,废水排放量占全国的 10%。其中 80% 为印染废水,平均回用率仅 10% 左右。由于我国目前排放标准等不够健全,加上有些纺织企业对环境严峻性认识不足,节能减排投入少、先进技术装备采用率低的情况较为普遍,使得高质量环保产品的生产远低于国际市场要求,成为向新阶段迈进的瓶颈。
面对国际市场的剧烈变动,我国纺织工业应该在现有产业链分工基础上,把握机遇,积极做出竞争战略调整,提高产品附加值中的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向纺织产业链高端延伸,提升我国纺织工业在国际上的整体地位。
参考文献
[1] 陈佳贵,黄群慧,余菁,等. 中国工业化报告[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9.
[2] 王茁. 收购国际品牌证明中国产业趋于成熟[ EB/OL].
省略,2009 06 29.
篇3
一、发展目标
1.发挥资源优势,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通过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就业等链条,将学校、企业等市场主体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有机联结,并动态地加以组合,开成单个成员的“小”与“专”和整个联合体的“大”与“全”的综合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功能整合。
作为兵团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依托学院的师资和设备资源,坚持为企业长期培养和输送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利用科研技术力量和校内实验实训室为企业的员工培训提供服务,逐步形成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建设兵团职教集团,吸引广大企业和行业各单位参与到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等一系列教学文件;聘请企业专家、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现场教学专家或客座教授,共同培养实用型人才和“双师型”教师队伍;集团内学校和企业、企业和企业、学校和学会等广泛深入的交流和沟通,为集团成员单位提供人才、产品、营销、科研等各种信息交换和共享。同时各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学设备和技术人才支持,为学校提供学生顶岗实习的服务和为教师提供现场调研、实习服务等。组建职教集团,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优势互补,可以更好地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使高职教育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2.开展专业教学改革,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行业及各工种岗位的特点,积极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导入课程设置,做好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面向生产一线的操作和组织管理工作。以国家企事业单位特有的工种技能鉴定来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并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通过建设职教集团,促进行业人才需要预测和职业院校招生计划的科学编制。结合兵团工农业发展趋势及技能型人才现状,分析行业的发展动态与趋势,做好行业和岗位人才培养规划。针对兵团经济发展工作的实际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企业向职教集团学校提供用人规格,接纳学校的师资现场实践和挂职锻炼、学生实习及就业;学校充分发挥师资科研优势,参与职教集团企业的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学校还可利用实验实训基地和设备优势,为企业生产产品、承担企业技术工种岗位技能竞赛活动,形成生源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就业链,促进职教集团各成员单位共同进步、提高和发展。
3.利用行业集团优势,建设开放性实训基地
以实训中心为主体,积极探索建立集团内若干个行业企业、学校为主导的多渠道的开放性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学院实训中心作为落实“以就业为中心”的重要基地,是构建职教集团、完善教育实践技能培训的有效平台,是教育资源有效整合的具体体现,也是职教集团连锁化经营的必由之路。与企业共建的实训基地,则以校企合作协议为保障,以企业的技术力量为支撑,以真实性的生产环境为实训场所,与现代工业企业的发展基本保持同步,在资源配置上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使新一轮涉及工业企业的专业改革与课程建设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加强产学研合作,形成技术研发中心
建立职教集团学校、企业产学研合作科研开发与技术服务体制,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以企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开发能力为基础,以丰富的人才储备为根本,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建立科研开发攻关团队,结合企业产品改造和技术提升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开发。利用高职院校专业师资优势,研究确定技术服务项目,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进现场活动,以及技术、信息等中介服务项目。建立职教集团技能竞赛平台,每两年举办一次职业技能竞赛,鼓励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同台竞技,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大力促进企业职工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为兵团的发展和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
5.聚集集团战略主题,构建现代工业职教体系
以一个龙头(职业技术学院),一组群体(兵团其他职业院校、职教中心)为基本发展框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职业教育规律要示,一方面联合其他中职学校,积极探索中高职联通(如构建3+2中高职立交桥)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另一方面努力构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的立交桥。根据兵团经济发展的要求,职教集团要重点推进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以学院为中心,努力构建集教育培训、科研、推广服务和信息传播多功能一体化的教育培训体系,同时积极探索研究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为后团企事业服务的渠道,稳定办学规模,扩大教育领域和培训合作模式。
6.完善职教集团网站,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兵团职教集团网站建设和完善工作是职教集团的一项重要工作。集团网站建设不仅可以宣传集团成员企业的产品、服务以及企业文化,企业用工信息;还可以宣传职教集团成员学校的办学模式、培养规格、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学生风采,并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同时可以共享、交流、沟通校企之间对人才培养模式、岗位要求、员工素质等的成功经验和有效举措。此外,还可行业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科技攻关、技术改造等校际、校企合作等科研信息。该网站可由主办学院负责管理和维护工作,集团成员以会员制方式向网站信息,同时也可参与网站的运行和管理。
二、基本任务
1.体制机制建设。以合作共赢为准则,以优先合作、共同发展为原则,积极发挥成员单位参与集团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完善集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合作开发教学标准。开发和实施体现兵团经济发展水平、符合企业标准和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具有行业特色和企业特色的权威性高职高专教学标准和中、高职核心课程标准,实现职业教育的标准化,打造地区级、国家级职业教育特色品牌。
3.创新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和研究高职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探索各专业中高职衔接与直升、同层次同专业学分互认、实训基地设施共享、专业各方向各具特色等校际互通并统筹协调的发展机制,探索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的联动发展等问题。研究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过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扩大工学交替、订单模式改革的教育规模。
4.建设“双师”团队。以“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为目标,研究和制订师资培训和交流机制,实现教师、企业工程师(含能工巧匠)双向兼职,优化学校“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同时积极开展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优化企业技术队伍的知识、能力结构。开展校际间教师教学研究成果和应用技术成果的评比活动,加强校际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5.共建实训基地。整合和共享集团内各企业的优质教学资源,规划建设体现企业生产过程的集团内各职业院校特色的实训基地,探索在企业共建设实训基地,研究制订集团内企业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计划。
6.岗位培训和技能鉴定。承接行业企业新工种、未制定技能等级标准工种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培训大纲的制订与修订工作,在“双证”融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专学历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两证制模式,提升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充分利用集团内学校的特色实训基地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所),为集团内企业和社会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和技能鉴定,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7.技术服务和科研活动。积极承担企业科研任务,加快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步伐,为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探索新路。
8.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和课程资源,培训师资和教学管理人员。
参考文献:
[1]黄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余秀琴.职教集团化的可行性理论分析 [J].《职业技术教育》, 2007.(10).
[3]高卫东.职业教育集团的内涵、类型与功能 [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34)/
[4]数字来源:2005-2010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年鉴》.
[5]数字来源:新疆兵团教育局.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为屯垦戍边事业服务[J] .《中国农垦》,2008.(02).
[6]陈邦国 邓俊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对策建议[J].《职教论坛》.2007.(13).
课题项目:
本文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10年软科学研究计划科技立项研究课题“新疆兵团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YD51)
篇4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现代服务业;廊坊市
现代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是增长最快的行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国外很早就开始了对现代服务业的研究,基本上已完成了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有学者对河北省和廊坊市的现代服务业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站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对廊坊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的较少,本文就是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提出促进廊坊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战略。
一、廊坊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
“十一五”至今,廊坊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年均增速达到16.7%,成为三次产业中增速最快的产业。2009、2010、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396.3、461.4、557.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为别为31.1%、34.7%、34.6%。随着总部经济、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产业规模迅速壮大,现代服务业正在成为廊坊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以开发区、燕郊高新区、固安工业区等产业基地、园区为载体,廊坊正在加快基地型、旗舰型项目布局。其中,大力开展配套产业招商,努力形成以大项目为龙头,以配套项目为上下游加工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华为、新奥、华夏幸福基业、梅花味精等一批知名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已经成为廊坊纳税的骨干企业。信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发展最快、最活跃、最基础的行业,受北京信息服务业发展带动,近年来廊坊市信息服务业加速形成,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廊坊开发区软件服务外包企业达17家,投资181.68亿元的中国联通华北(廊坊)基地项目已确定落户,全市网络经济渐成规模。
全球价值链是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而连接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营销、销售、售后服务等各种增值活动全过程的跨企业网络组织。全球价值链上各活动环节在地域空间上分离,导致全球价值链具有分层的特性。全球价值链有众多的“价值环节”,但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等量价值,只有某些特定的价值环节才能创造更高的附加值,高附加值的价值环节一般就是全球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分别位于价值链的两端。目前增加值占廊坊服务业比重较大的仍然是传统的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行业,现代服务业如教育、医疗、金融保险业、文化、艺术及广播电视业的增加值的比重不高,廊坊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仍较低,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位于微笑曲线的中间部分。
二、廊坊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现代服务业企业规模小,产业附加值低
2011年廊坊市生产总值实现1612.0亿元,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4.2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880.2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557.6亿元,增长11.3%。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4.6%,河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3.9%,廊坊略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1%,因而廊坊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廊坊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优势还在于劳动力成本低廉,依然是以劳动力成本优势低端介入全球价值链中。
廊坊市以生产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上升趋势缓慢,如保险业、金融业、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政府服务业等行业,与金融体系发育不完善有直接关系。从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增加值来看,批发和零售贸易、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最高,在全部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高达40%,而金融与保险、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比重还比较低,约为20%,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贸易等传统服务业仍居于主导地位。且廊坊现代服务业机构多数规模较小、具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尚占少数。总量增长缓慢与结构性缺陷两种矛盾相互交织,共同制约着廊坊现代服务业的增长。
2.现代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低且人才缺乏
近年来,虽然廊坊的经济增长迅速,但是产业基础薄弱,水平相对落后,开放程度低,服务业发展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现代服务业中除了批发、餐饮和交通运输业及居民服务业等传统行业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就业人员比例较大外,众多的现代化、新兴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还相当低,就业人员较少,如金融、房地产、信息、科技咨询等。高科技服务业领域从业人员较少,例如咨询及通讯传播业,从业人员比例很低,大部分人员集中在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等传统部门。在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以及仓储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行业的人才共16.5万人,而具备现代服务业特征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文化娱乐业等仅4.1万人,可见廊坊现代服务业人才行业分布很不合理。初中、高中及以下水平占62.2%,而大学本科占15%,研究生仅占1%,新兴服务业高科技人才缺乏现象严重。说明目前廊坊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低,无法满足现代服务业对高素质、高智力人才需求,成为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三、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促进廊坊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1.通过占领价值链中附加值最高的环节,提高现代服务业的价值
即沿全球价值链跃升,从价值链的中间环节向前后环节拓展。廊坊市要利用紧邻京津的区位优势,抓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合理布局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与京津两大核心经济体互补的现代服务业,拾遗补缺、错位竞争,赶上或者超越周边较发达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从低价值环节向设计、研发和营销等利润丰厚的环节攀升,改变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通过提升在价值链上的地位,进入价值链上附加值更高的环节。要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研发部分的价值,加强专利申请服务机构,研发风投中介机构建立,优化其服务;提高营销服务的价值,加强企业战略咨询、HR咨询、营销咨询、财务咨询、融资等的发展,提高现代服务业在价值链两端的企业数量,提高现代服务业的价值。
廊坊市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有了较强的技术、资金和市场实力,聚集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已具备向技术环节、营销环节、研发环节进行功能升级的实力。从技术发展看,可在某些新兴产业实施价值链升级,如文化创意、生物技术、新型材料、电动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实现价值链跳跃,重点面向京津高端休闲商务需求,加快发展网络经济、总部经济、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建立现代服务业聚集区。通过合理布局和有效开发,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约化、节约型发展,有利于实现服务组织机构的网络化,促进知识交流与服务创新。
2.加快传统服务业的升级,提高价值链的价值
用现代化的新技术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的生产和消费,加快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教育等行业的深入发展,创造新的价值。加快现代服务业产业升级,要由低技术、低附加值产业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状态的产业状态发展。通过建立适合廊坊经济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使现代服务业成为廊坊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要支持有一定基础的服务业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以创建名牌为契机,做大做强生产企业。另一方面,推动生产业的技术创新,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廊坊市政府可以用税收优惠和项目审批等手段来鼓励生产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技术投入,提高技术创新服务质量,加快现代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等生产业的带动作用,促进旅游、文化、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体育、会展、中介服务、动漫、创意、科技服务业、商务会展业等需求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生产业为龙头,促进廊坊市现代服务业优化和升级。
3.培养和引进现代服务业人才,促进价值链升级
人力资本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日益重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迅猛发展。现代服务业将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最终的决定因素仍然在于技术和知识,而技术和知识的核心在于创新与人才。要注重对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对新产品的研发、对新市场的开拓,其中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尤其重要。特别是信息咨询业、金融保险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高级生产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目前廊坊市高素质的人才仍然缺乏,不足以满足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企业要积极引进优秀人才,特别是国内外服务业高层次人才,为其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和适宜的职业发展空间,使其能安心地为廊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生产业发展提供专业人力资源的支持。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快廊坊市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步伐,引导本地区的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开办相关专业课程,合理设置相应的学科和专业,实施现代服务业技术操作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学校和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
4.创造适合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高标准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升级传统现代服务业,必须要有适宜的内外部环境,要尽量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软硬俱佳的环境平台,在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和建设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制定适宜的服务业市场准入标准,制定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项目审批、信贷、税收和用地等方面提供优惠和便利,在产业规划、财政支持、招商引资、市场监管等方面建立政策保障平台。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各类科研院所、大中企业在廊坊建立研发中试机构,引导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支持园区、基地建立孵化器。加快发展与北京和天津的一体化的现代交通体系,推动廊坊承接京津现代服务业转移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廊坊现代服务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价值提高。加快推进廊坊城市化进程,深化对外开发和区域合作。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城市化进程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加快城市化进程,才能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硕.中美服务业的对比分析及促进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思考[J].理论与现代化,2010,(5):25-31.
[2] 王锡刚,黄坡良.全球价值链下广东产业升级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0,(23):77-81.
[3] 河北省政府.河北省“十二五”现代服务业规划.河北省政府网.2011,4.
篇5
卢凤菊
(上海海事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135)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特征,并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潜在的不确定性,但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如风险因素、折现现金流量、比率评估都无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做出准确预测和价值评估。运用实物期权方法契合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潜在不确定的特征,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能更好地体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种子期、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重建期五个发展阶段的特性,有利于实现风现投资项目的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价值评估;实物期权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新技术、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孕育着新一轮新产业革命。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对于我国来说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时不我待,意义重大。2010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与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具有3个特点:
一是成长性,新兴产业往往有着良好的成长预期,发展速度一般快于传统产业;二是新颖性,技术新、形态新、结构新(包括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等);三是不确定性,因为用户的需求市场条件、未来的进步等尚存在着很多未知因素,新的业态新的技术能不能形成规模,能不能成为未来的主导产业,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前期的高额投入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特征。在未来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传统的信贷方式根本无法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新兴的投融资工具,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所以,在现实环境下,风险投资的定位与功能正好契合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而项目价值评估是风险投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准确的估计可以为风险投资家的投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传统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及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中存在的缺失
传统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投资回收期法,会计收益率法,内部收益率法,风险因素评估法,折现现金流量法和比率估价法等,本文主要介绍风险因素评估法、折现现金流法和比率估价法在战略新兴产业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一)风险因素评估法
风险因素评估法是一种定性的方法,通过评估投资项目的风险因素指标用合理的方法赋予权重比例以期从总体上把握投资项目的风险因素指标的高低次序,并评估与项目价值的联系。
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从产品的研发到投入生产都要面临各种投资风险,而风险投资的各个阶段其风险特征也不相同,这就需要风险投资者有效地评估各种风险因素并建立相应的价值评估体系。而风险因素评估法是一种定性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确定需要较多的人为判断,这对新兴产业的价值评估不利;而且风险因素评估法的评价体系中的许多数据来源于历史数据,而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特征,它的许多数据都需要预期而无历史数据可查,且其未来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风险因素评估法在实际运用中很难对新兴产业的投资作出准确的预测不利于新兴产业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
(二)折现现金流量法
折现现金流量法是由美国西北大学的阿尔弗雷德· 拉巴波特于1986年提出的,是一种定量的方法,其核心是净现值法(NPV)。 所谓净现值是将整个寿命周期内发生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差额,按照一定的贴现率分别折现而得到的净现值。计算净现值的公式为:净现值NPV=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
折现现金流量法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都处在成长阶段,其未来发展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如果项目经营失败,运用折现现金流量法就要选择放弃,这会带来很大的损失;其次折现现金流量法从项目开始时就开始预测未来各年的现金流,并根据事先确定好的折现率对未来各年的现金流进行折现。新兴产业的新颖性决定了很难对未来的现金流其准确的预测;最后新兴产业无形资产比重大,而这些无形资产多半在账面上体现不出来,具有隐形性,按照折现现金流量法无法准确评估战略性新兴产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这样就很容易造成项目价值被低估,将可能导致投资者错过投资机会。
(三) 比率评估法
比率评估法是一种定量的方法,对于经过综合指标计价法评价的风险投资项目,可进一步进行评价。其中,市盈率估价法是评价风险投资项目的有效方法。市盈率以企业所属行业平均市盈率来评估该企业的价值,即:
修正的市盈率=可比企业实际市盈率/(可比企业预期增长率*100);
每股价值=修正市盈率*目标企业预期增长率*100*目标企业每股收益。
但是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性,很多项目都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很难找到具有相同特征的可比企业;而且市盈率指标无法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潜在的增长能力,也无法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面临的风险程度,所以采用比率估价法也很难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准确的价值评估。
三、实物期权法再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传统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很难适应处于不确定环境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而运用实物期权法正好契合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点。实物期权的概念最初是由Myers(1977)在麻省理工学院所提出的,他提出一个投资方案其产生的现金流所创造的利润,来自于目前所拥有资产的使用,再加上一个未来投资机会的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价值就等于净现值与实物期权价值之和。净现值部分可以运用传统的净现值法,实物期权价值部分可以运用B-S模型或二叉树模型。与传统方法相比,实物期权法应用于新兴产业风险投资的价值评估中,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更加符合新兴产业不确定性的投资环境。新兴产业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给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带来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投资机会。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投资可以看作看涨期权,即:投资者获得了一项对未来进行投资的权利,为下一阶段的投资创造了机会。在投资环境好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执行期权,否则就不执行。这样即使前期投资不产生现金流,也为后期的投资创造了投资机会。
(二)有利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新兴产业拥有很多无形资产,而按照传统的价值评估方法会低估企业的价值,运用实物期权法,新兴产业拥有的这些无形资产,使得企业拥有了一种在未来使用这些无形资产的权利,同时也拥有放弃使用这些无形资产的权利,企业考虑这些权利时,项目的价值就能公正地体现出来。
(三)能更好地体现新兴产业多阶段的特性。新兴产业一般有种子期、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重建期五个发展阶段,中国创业风险投资项目所处阶段的总体分布(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重心主要集中在后期,对种子期投资的金额仅为10.2%,投资项目仅占19.9%。这说明在种子期风险比较大,风险投资的价值评估也比较困难,许多评估都是基于经验判断,这样用传统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其作出的评估就会不准确,忽视了项目后期投资者的选择权,而实物期权法考虑到了各个阶段投资所具有的选择权,这样更能体现新兴产业多阶段的特性,从而更好地预测新兴产业的价值。
(四)有利于实现风险投资项目的价值最大化。风险投资项目的价值是由未来的增长权决定,而不是由现在的现金流所决定。对于新兴产业来说,企业进行的投资活动并不能立即获得收益,而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短期的收益,从长远来看企业前期投入的资本是为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取得某种专利权或者进入市场的潜力。传统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忽视了风险投资项目的期权特性,使得投资者低估了项目的价值,导致投资者会做出不利于企业的决策,不利于实现风险投资项目的价值最大化。
四、结语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目前我国大力发展的产业,也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对其进行风险投资价值评估具有重大的意义。而实物期权方法正好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相吻合,这不是对传统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的否定,而是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找出更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评估的方法。如果能同时正确的使用实物期权法与传统的价值评估方法,将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元,张晓原,赵明鹏.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2011[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篇6
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中,中央明确表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中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改造提升制造业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举。传统产业的提升,一方面包括加快自身调整,一方面包括加强与新兴产业互动。“十二五”期间,“新兴产业+产业升级”对于纺织业来说意味着新的提升模式。而我国的纺织业近几年来,一直在为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而努力,中国纺织工业也正在朝着“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目标前进。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后危机时代需求为王。作为消费型产业,持续扩大内需当是纺织业的福音。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对节能减排也做了重要阐述,要求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纺织行业要继续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既有赖于行业的责任意识,也有赖于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科学管理。
篇7
一、青岛服装出口企业战略定位不当
在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介于港口城市等诸多原因,青岛一开始就把外贸服装企业定位为出口加工型企业,没有把它摆在应有的战略位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青岛服装出口企业变成了外国服装经销商的加工车间,从国外接到带有设计图纸的订单,然后去找相应的工厂制作,只能从中赚取一些微薄的加工费。这是导致长期以来青岛服装出口以量取胜、粗放增长、创汇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诱发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不当的战略地位使青岛外贸服装企业获利能力较差,目前青岛最好的服装出口企业利润也不过2%,服装单件创汇不到4美元,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使得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更新设备和改善工艺技术,再加上管理不严、没有系统的制作标准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出口服装的质量,使其很难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国家的优质名牌服装抗衡。
二、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协调
青岛纺织业当前存在纺、织、染、整等环节不配套,纺织产业链不完善,织的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青岛市本地基本没有棉花的种植产地,当企业需要这些辅料时需要对外采购,这就易造成资源的供应不是很充裕,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制约了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另外产品结构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衣着类产品以中档为主,平均出口价格低。盲目追求出口总量的扩大,不注重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造成产品的市场适应性较差。面料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产品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较低,发展空间较小,来料加工占有的比重过高,综合竞争能力受到了明显影响;服饰用纺织品的系列化、功能化等方面存在不少差距;产业用纺织品在数量、品种、档次及生产工艺等方面均难以满足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创新设计能力不足,营销形式单一,缺少国际品牌
青岛市的纺织品存在质量不高,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的问题。现在不光青岛在纺织业有优势,其他的地区、国家也在崛起,现在的纺织企业还想象从前那样依靠价格优势赢得出口已经越来越困难了。由于不少纺织企业采用定牌生产方式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纺织出口中自有品牌的占有率不超过10%,而营销意识淡薄,商标维权乏力也导致青岛市纺织品知名品牌凤毛麟角。从数量上讲青岛市国家、省、市品牌较多,但由于宣传不够、意识方面的差距,真正拿得出的国际品牌很少,多数是给国外品牌代工,对外依赖性强。企业发展不起自己的品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的能力。
四、对纺织业资金投入不足,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不高
尽管近几年青岛纺织业发展很快,出口额有了很大的提高,市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支持纺织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纺织企业从中受益,解决了实际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但中小型企业技术改造资金仍筹措无门,大量新增的中小型企业仍面临着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技术水平不高,出口的产品在科技含量上占的分量很低,使得产品的附加值很低,与国内先进企业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智能化转杯纺、紧密纺、喷气纺等新型纺纱技术,目前在青岛市纺织行业所占比重还明显偏小,多数企业不能生产市场畅销的高档针织纺、喷气纱、高支、高密、阔幅织物等高附加值的高档纺织产品,影响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五、企业内部管理上存在问题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管理上的问题也接踵而来。青岛不少纺织企业是原国有企业改制后成立的,也有许多是个体民营企业逐步发展壮大的,具有专业素质的管理人员相对较缺乏,造成企业内管理不到位,分工不明确,部门与部门之间配合不好,相互之间协调性差,使得各部门的管理人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出现这些问题会造成生产不畅,企业的成本上升,于是管理者会采取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加大工人的劳动量来弥补,或是在一些原料的进口上为降低成本而采取低价格采购,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牺牲产品的质量,降低出口竞争力。
六、纺织品低成本优势削弱
青岛棉花原料的总体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纺织品行业也始终维持低效益运行。据统计,青岛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行业的平均利润不足3.7%。
青岛港口出口货物的航运路线,运费上涨幅度颇大。继反倾销、特保等政策性壁垒,以价格低廉取胜的青岛商品正面临着新的成本考验―运费的上涨。2007年,国际航运业再掀涨价,全球排名第一的马士基和排名第九的韩进海运先后宣布提价,青岛商品出口的航运路线运费上涨幅度均超过了15%。青岛商品的出口主要以两种价格方式交易:一种是离岸价即FOB价,国内企业只负责把产品运送到国内码头,其余的由对方公司负责运输;一种是到岸价即CIF价,包括了产品价格加上运输费用。虽然,对于那些以“离岸价”出口的公司来说,影响不是那么直接,但是,从一条完整的贸易链的角度,运费上涨提高了青岛纺织服装的整体成本,欧美贸易商不会同意只由他们来承担这些新增的成本。
发展中国家竞争力的增强对青岛造成一定的影响。孟加拉、斯里兰卡、越南等国也在其低劳动力成本与我国竞争,抢占市场。据WERNER INTERNATIONAL INC.的2002年全球纺纱与织造劳动力成本比较的统计结果,中国大陆、中国沿海地区、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斯里兰卡的劳动力成本(美元/小时)分别为0.41、0.69、0.25、0.57、0.34、0.5、0.4。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的成本最高,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已逐渐消失;且我国的土地、水、电成本还在上升,青岛低成本的出口竞争优势将逐步丧失,随着东南亚国家纺织服装工业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产口质量的不断改进,交货期的缩短,我国在生产方面的优势也会逐渐消失。
参考文献:
[1]陈楠:青岛纺织的昨天 今天 明天[J].《山东纺织经济》,2005,(01)
篇8
关键词:南通;纺织业;品牌效应;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8.002
南通,一座宁静而又安逸的城市。2002年,中科院院士吴良镛教授提出了南通是“中国近代第一城”的设想。吴教授认为南通是中国第一个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建立起来的现代城市。对于这个称谓,南通当之无愧。为什么说是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建立起来的现代城市,那是因为与南通人民的智慧与汗水分不开的。但是,同时我们又不得不说,现代南通的发展与近代实业家张謇的伟大构想也是分不开的。说到南通,也许大家第一想到的就是张謇,然后才会想到南通的建筑、教育、刺绣、叠石桥、纺织等等诸如此类。由于本文作者对南通纺织业极为关注,通过撰写这篇文章,想通过简单的历史脉络地梳理,能对张謇与南通纺织业的千丝万缕的关系进行层层地解读,更深层次地探究南通纺织业发展的步伐。
1 南通纺织业发展的历史脉络
19世纪末,近代实业家张睿在南通建成了第一家近代工厂――大生纱厂,这也是由中国人自己兴办的最早棉纺厂之一,标志着南通机器纺织工业的开始。机器纺织业的兴起,较原来的手工纺织业,成为一种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大动力。在此以后的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南通纺织工业发展迅速,曾一度跃居全国纺织行业的第三。但在经历了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之后,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粮食缺乏,人民生活困难。面对这样的国内困境,南通纺织业致力于集中精力,建设外贸产品生产基地,以扩大出口获取粮食。到改革开放之际,南通纺织工业实现了超大额的经济收入和社会效率。
党的以后,我国工业发展实现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发展战略的转变,轻纺织工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前景。这一时期,南通市纺织业受到了重点扶持,不管是设备还是技术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这也致使南通纺织业拉近了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至此,南通纺织业进入鼎盛时期。
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这足以证明我国的综合实力在提升,世界影响力也在全球范围内加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的经济实力受到严重影响,中国政府强调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由原来的高速增长逐渐转变为稳定型增长,这也使得中国经济从金融风暴的打击下逐渐复苏、稳定、巩固、发展。南通纺织业也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做出了一定的调整,恢复计划,尤其是叠石桥家纺市场,为南通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稳定了根基,加强了生命力。
2 南通纺织业的基本现状
纺织产业,经历了120多年的发展,已然成为南通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现代纺织业较传统手工纺织业而言,已然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化、系统化的产业模式,生产效益高,有着明显的区域化、市场化的特点。相对于全省经济更为发达的苏州、无锡等城市而言,南通纺织业占全省纺织的百分之十六,可见其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就目前我们所了解到的南通家纺十大品牌中,罗莱、水晶家纺、紫罗兰、富安娜等脍炙人口的品牌都已获得了“中国名牌”,甚至是“中国驰名商标”的殊荣。之所以能成为品牌,或者说是名牌,这一切都跟南通纺织业的相关政策、经营理念以及产品质量是息息相关的。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必然会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也会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
2.1 产业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由于市场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纺织品的需求逐渐扩大,纺织行业不断地加快生产,导致目前中低档纺织品产能过剩,出现滞销现象。外加行业的门槛较低,众多小企业也纷纷加入了这个行业,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一些高端、高质量的产品很难生产出来,自主品牌的优势也在明显的下滑,整个行业存在着同质化发展严重和向下游延伸能力不足的问题,面临着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2.2 品牌推广力度欠缺
正如上文所说,南通市纺织业目前已经拥有一批中国名牌以及省级名牌的产品,但是由于城市的发展速度,以及相应的企业品牌战略的欠缺,暂时还没有形成与之相配套的整体品牌效应。在当今,多媒体以及广告的全方位涉及的模式之下,部分企业忽略了品牌意识和品牌效应,尤其是在品牌的推广力度上远远是做得不够的,这必然导致很多企业品牌在市场化竞争中处于劣势,失去了本应拥有的市场份额。
2.3 融资困难,劳动成本提升
由于纺织行业的门槛较低,所以好多小企业也闻到这块“大蛋糕”的香味,一扑而上,但是由于近年来市场经济的不景气,许多商业银行对于这种小规模的企业做出的贷款额度非常有限,纵使当地政府部门出面,来帮助解决融资问题,但大对数小企业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场面。与此同时,一些大企业也面临劳动成本提升的处境。由于好多大企业在创建之初都是家族企业,聘用的都是一些自己家族内部的亲戚或者朋友,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老员工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技术的落后,无法适应市场化的需求,而那些年轻的80后,更加向往大城市的生活,很少有愿意留在一线生产的员工。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得不向外招聘高素质的、技术含量高的员工,但是前提是以提高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为条件,这一举措从根本上减少了企业的既得利益。
3 重振南通纺织业的对策措施
3.1 政企联合,构建龙头企业
纺织业是我市传统的优势产业,占南通工业总量的三分之一。目前纺织行业遇到一些发展问题,政府部门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在市场与企业之间扮演好引导者、协调者的角色,透过国际发展的视野,运用国际资本来对部分国有企业进行嫁接,政企联合,加快企业改革、调整产业结构,重新构筑行业管理新体系,将企业做大、做强,从而更好地发展本民族的产业,进一步打造南通纺织工业的企业航母。
3.2 培养高素质人才,引进先进的技术
传统的劳作方式已经无法跟得上现代化生产的步伐了,要想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对于员工的身心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加强员工职业技术培训。最后,要实行“一师一生”的互搭模式,彼此互相学习和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知识理念。在这样的工作和学习模式下,我们有理由坚信未来的纺织产品必然是集知识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于一身的特色产品。
3.3 发展电子商务,实现信息化发展模式
“互联网+”已成为当前最热门的网络词语。据统计,目前南通市大部分的纺织企业都还是运用传统的订单模式进行业务的开展,还没有实现电子商务模式。近几年来,淘宝、京东、亚马孙等一大批互联网电子交易平台的涌现,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互联网带给人们生活的便利与多样性。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传统的纺织企业应该学会适应这样的多元化的竞争环境,应该将信息技术融入纺织产业中去,转变观念,实行实体店铺与网络店铺相结合的销售模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合理地控制和延伸产业链,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南通纺织业经历了一个起步、发展和延续的历程。虽然张謇已经淡出了历史的舞台,但他创办的大生纱厂以及其他南通纺织业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磨炼、融合、捶打之后,慢慢演变为现代化的纺织大企业。这是一段历程,更是一段艰辛的创业史。南通作为国家纺织大市和服装出口基地,有着丰厚的服饰文化底蕴,与近代“第一城”的城市名片交相辉映。在大力提倡中国梦的今天,我们更加应该坚信,市场经济会包容得更多,更广,南通的纺织业也会在竞争与机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栖身之地,发展壮大,弘扬世界。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关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探索与随想[J].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篇9
[关键词] 绿色贸易壁垒 纺织业 生态纺织品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绿色贸易壁垒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关卡。自由贸易中保护主义竟以更加隐秘的形式出现,并且这种势头正在逐渐上升,其中“绿色壁垒”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种形式。与一般的关税壁垒相比,“绿色壁垒”有其名义上的合理性和形式上的合法性。就实质而言,它是贸易保护与环境保护的契合,是贸易保护中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形式。绿色壁垒对亚洲各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后配额时代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一个最大问题。
一、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或采用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绿色补贴制度等,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贸易保护措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环保、健康、绿色”等概念已成为指导人们生产和消费的主流趋势。绿色贸易壁垒作为国际贸易中非关税贸易壁垒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国际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的重大问题,而环境保护则是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贸易壁垒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虚假性。绿色贸易壁垒一般都打着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幌子,貌似合理,实则是限制进口的不合理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2.不平衡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状况已呈现极大的不平衡性。西方发达国家无视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情况,以其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提出过高标准,把发展的不平衡导入国际贸易领域,引致更多的不平衡。
3.隐蔽性。种种绿色贸易壁垒借环境保护之名,隐蔽于具体的贸易法规规定和国际公约的执行过程中,成为进口国拒绝外国产品的“核武器”。
4.广泛性。绿色保护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涉及资源与人类健康有关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而且对那些需要达到一定安全、卫生、防污等标准的半成品也产生巨大的压力。这些绿色保护措施,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在具体实施时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的刁难和抵制。
5.坚固性。绿色贸易壁垒抓住人们关注生态环境的心理,根据本国市场和消费者的情况制定超高标准,先入为主,制造进口品的消费障碍,具有坚固的限制进口的堡垒作用。
二、我国纺织品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形式
目前,我国纺织品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统标准(ISO14000)。
2.生态纺织品认证标准。
3.绿色标志。
4.绿色法规。
三、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以怎样的态度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贸易摩擦,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
1.应对贸易摩擦是中国面对的长期任务。虽然中国已经加入了WTO,但我们还不能完全享受一个成员应有的权利,中国在贸易上还受到歧视待遇。在解决贸易摩擦时我们更多地还是通过双边机制,而不是多边机制。世界上还没有绝对的贸易自由化,发达国家在贸易自由化方面仍然实施双重标准。可以预计,今后随着中国优势产业的不断提升,中国的产品将会不断进入美欧的传统产业领域,贸易摩擦在很长的时间内都将是不可避免的。
2.中国纺织业必须转变增长方式。纺织品贸易摩擦对中国纺织业是个考验。国际上有评论认为,中国纺织业目前已经陷入了过于强大而导致的困境,这使我们不得不接受国外只针对我们的限制。实际上长期以来,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纺织业一直有着致命的弱点即创新不足。低价竞销、数量型扩张是行业的主导模式。在取消配额后,大量新增投资带来的是更多的常规产品,这必然导致出口市场的量增价跌。贸易摩擦再次提醒我们,中国纺织业必须在产品的技术含量、品牌的培育和建设、供应链的整合、市场的营销水平、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等方面下功夫,而不是满足于低劳动成本带来的价格优势。
3.国家间的伙伴关系有助于化解贸易摩擦。中国和美、欧之间的纺织品贸易摩擦的代价是高昂和危险的。它一方面会转移和分散中美和中欧应对紧迫的国内资源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会对双边的经贸合作氛围造成损害。这次中欧之所以能够妥善解决纺织品贸易摩擦,主要是双方都珍视一段时期以来中欧之间建立起来的战略伙伴关系。
4.在国际贸易中争取双赢是完全可能的。处理贸易摩擦,以及其他经贸关系问题,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简单的对抗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更不能从固有的观念出发,自己束缚自己的手脚。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强劲的今天,不应再将国际贸易看作是一场对抗性的博弈,争取双赢甚至多赢都是可能的,关键是我们要对自己的处境,以及核心利益目标有客观而深刻的认识,才能趋利避害或两害相权取其轻,最大限度地保障和维护自己的利益。
四、小结
世界贸易正跨入“绿色时代”,绿色贸易对于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一个良好的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众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纺织国家,对绿色纺织品服装的开发起步晚,至今尚未制定相应的认定标准和制度,与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还较大。因此,亚洲各国之间应加强合作,加快发展各国的优势纺织行业,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要加强在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领域内的合作、交流,提高亚洲纺织工业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程功舜蔡春林:《绿色贸易壁垒问题及其法律对策》.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01
篇10
【关键词】产业集群;SWOT分析;政府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区和商品棉基地,新疆棉花生产量占全国的1/3,新疆棉花种植面积、总产量、单产量、国内销售量、出口量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新疆拥有如此好的棉花资源,但新疆的纺织业却很落后,棉纺生产规模仅占全国的5.4%。落后的纺织工业使新疆成为一个单纯的原料供给地,不但容易使产业链条割裂,而且利益流失相当严重。因此,必须要把新疆从全国性的棉花基地建设成为全国性的纺织工业基地,延长棉花产业链。借鉴我国其它纺织工业发达地区的成功道路,在新疆建立纺织业产业集群是一条既快又好的出路。
一、纺织业现状
目前新疆的纺织产业尚未形成集群。2006年新疆的纺织企业只有80家,且分布比较分散。新疆的纺织企业多建在棉花产区附近,而新疆的棉花遍布全区,因此新疆的纺织企业分布也比较分散,其中一些大中型企业多集中在产棉大区附近,如乌鲁木齐、石河子、喀什、阿克苏等城市。其次,新疆的各纺织企业间、纺织企业与棉花供应企业间、以及纺织企业与下游企业间关联性不强,企业的各自为政导致了棉花产业链的割裂,不利于新疆棉花产业的长远发展。近几年,由于棉花价格上升,导致纺织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再加上企业本身流动资本短缺,企业融资困难,又导致开工不足,重点项目放缓建设等,从这一系列问题可以看出,要加快新疆纺织业发展,实现从棉花基地向纺织工业基地转变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二、新疆发展纺织产业集群的SWOT分析
现用SWOT(自我诊断法)分析新疆纺织业的现状。
1、优势
(1)原料基地
新疆棉花产量约占全国棉花产量的1/3,占世界棉花产量的8%左右,占全国商品棉交易量的60%和出口贸易量的100%,新疆每年度80%的棉花生产量均需通过国内外市场销售,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除此之外,新疆还是世界和中国最大的手摘细绒棉和中国惟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近几年,由于棉花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一些大型棉纺织企业将投资转向了棉花资源丰富的新疆地区。
(2)区位优势
新疆与8个国家接壤,有16个对外开放口岸,这个巨大的市场潜力对内地纺织企业很有吸引力。除此之外,如果从新疆进入周边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运输时间和运输费用。例如从新疆的阿克苏地区进入欧洲市场比从欧亚大陆桥缩短1200公里,运输时间比海运缩短四分之三,运费降低二分之一。落户新疆的山东如意集团也是看中了新疆的区位优势,因为从新疆到欧洲的陆运通道,比从山东到欧洲的海运通道可节约一半的运费。
2、劣势
(1)国有企业缺乏竞争力
目前中国纺织企业是高度竞争行业。国内改制的纺织企业占到90%,国营的不到10%,而新疆国营纺织企业还占到70%~80%。新疆国有及国有控股纺织企业的负债率、就业人数、都高于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纺织企业的平均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值)只有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纺织企业平均水平的53.4%,且亏损总额占到新疆90%以上。
由于新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始终跟不上内地国有企业改革的节奏,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问题不能很快得到解决,体制和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造成新疆纺织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逐渐减弱,普遍陷入经营困境,一些企业被迫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1]
(2)纺织人才短缺
新疆纺织企业非常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才和操作熟练工。新疆高等院校的纺织工程和纺织机械专业均已停止招生多年。据新疆纺织业协会统计,目前新疆各类棉纺织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不超过5%,其中,棉纺织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更低,尚不到2%,精通棉纺织业经营管理的人才更为稀缺。
目前新疆部分棉纺织企业甚至没有专业的产品开发技术人员,因此多年来生产的产品毫无改变,很难应对市场需求,另有一些企业虽然购置了高档、高效的新设备,但产品依然是中低档的老品种,使好的设备无法发挥出应有效益。[2]
3、机会
①国内纺织业梯度转移
《中国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了“纺织产业梯度转移”,要把沿海地区的纺织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新疆就是重点发展区域之一。“十一五”期间,国家明确提出要继续加快新疆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规划总投资15.21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7.5亿元,地方投资5亿元。新疆巨资投入棉花基地的建设,将为承接纺织产业向西部转移奠定基础,也为纺织产业集群化落户新疆创造条件。[3]
2006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沿海纺织企业开始向西部转移。内地棉纺企业如江苏的华芳、浙江华孚、山东如意等纺织集团公司纷纷到新疆棉花产地投资,棉纺锭数达到28万锭,投资总金额达8亿-10亿元人民币。
②自治区政策支持
新疆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也提出:经过5-10年的发展,实现从棉花基地向纺织工业基地的转变,形成若干具备当地特色,体现资源优势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发挥在自治区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作用。
另外,从投资环境来看,为了促进新疆纺织业的集群式发展,新疆各地、州政府建立了纺织工业园,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建厂。例如,阿克苏新规划的轻纺工业园区,市政府对前来合作和投资的企业实行电费、税收、土地使用、提供贷款等优惠政策。
③纺织品贸易自由化
纺织行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产业。自从2005年纺织品贸易实现自由化以来,我国的纺织业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纺织品第一大出口国。2006年我国纺织品出口1439.9亿美元,同比增长25.2%,约占全球纺织品贸易总额的1/4,排名第一。全球纺织品贸易自由化不仅为我国沿海地区的纺织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为中西部地区的纺织业带来了机遇。
4、威胁
①国内纺织业集群的竞争
由于目前在国内浙江、广东一带已经形成了一批较为成熟的纺织产业集群,且自2002年我国确立了第一批纺织业集群试点名单以后,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建立纺织产业集群的热潮,各国各地已建立了众多的纺织产业集群,而新疆纺织产业集群还处于孕育阶段,必然会受到国内众多纺织业集群的竞争。
②周边国家纺织业的竞争
新疆与周边几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近,且经济结构相似,如巴基斯坦等国也拥有丰富的棉花资源,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政府的优惠政策,因此,在新疆建立的纺织产业集群,也会被周边国家所模仿、竞争。
三、新疆建立纺织产业集群的建议
由于绝大多数产业集群都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自然形成的,而不是单靠政府造出来的。但也有一些公共政策的制定者认为,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战略,可能通过政府有意识地规划发展生成。当然这其中政府的作用就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1、加大政府干预
政府要加强对集群经济的引导,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和重点城镇,依靠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引导纺织产业及相关产业向工业园区和重点城镇聚集。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和既有的企业基础,有意识地培育和发展纺织产业集群。
建立产业集群的一种有效途径就是建立工业园区。据有关专家测算,一个企业在园区内发展,可以节省公共设施投资10%,节约土地15%,治理污染费用可降低5%。工业园区所产生的区域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也使许多地方政府将公共政策的重点放在工业园区,形成一定区域内的科技、知识、资金、信息等优质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因此,工业园区在创办之初一般采用“政策区”的运行模式,即园区规划选址、生产要素配置、产业布局方式等都较多地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和优惠政策加以引导。[4]
另外,政府还应适当地控制企业的投资规模,避免大型企业垄断市场,鼓励建立中型企业,维护市场有序的竞争秩序。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继续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加快自治区纺织企业建立规范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为重点,建立健全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选择部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逐户进行分析研究,制定改革重组方案,通过采取向国内外招标等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鼓励和支持外资企业、民营资本、社会法人资本对国有企业进行参股、控股和整体收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争取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企业尽早完成股份制改造,[5]进入市场同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3、注视纺织人才的培养
针对目前新疆纺织业人才短缺的状况,应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创新是一个产业集群能不断发展壮大的源动力,而人才则是创新的载体,因此,要在新疆建立纺织产业集群,就一定要加强对纺织业人才的培养。
首先要恢复各大高校的纺织专业,以及相关课程,培养纺织专业人员。其次,推动产、学、研相结合,为各纺织企业和纺织学校、纺织研究所建立联系,鼓励大学和相关的科研院所直接参与产业集群的创新活动。再次,新疆各纺织企业也应该多从内地引进纺织人才、技术工人,对企业现有工人定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对新招聘的工人也应该制定就业前培训课程,提高企业工人的整体素质。最后,纺织行业协会要组织各企业定期交流,以及与内地先进纺织企业形成良好的互动,组织人员观摩学习等。
4、积极招商引资
在如今国内纺织业向西部梯度转移的大环境下,新疆自治区政府要抓住机遇,扩大对外宣传,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积极地吸引国内外企业到新疆投资建厂,并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企业上大项目,带动本地纺织企业,从而促进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5、完善区内服务体系
产业集群不是孤立地发展的,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做支撑。首先,政府应该鼓励并引导市场调查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各种咨询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进驻产业集群内部,参与集群的发展。第二,加快建立大型的客运总站和物流中心,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物流服务。第三,举行各种博览会,洽谈会等扩大本地产品知名度,在大中城市建立纺织品集中市场,为企业打开国内外市场。最后,建立发达的信息网络,搭建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快捷、准确、便利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制约新疆纺织工业发展的体制与机制问题的研究.课题组.加快新疆纺织工业体制与机制改革的对策和建议.决策咨询通讯,2005.6.(70).
[2]新疆纺织工业工作会议部署行业工作重点“十一五”发展规划助力新疆纺织升级进一步发挥纺织工业的支柱产业作用.记者徐峰马杰.中国纺织报,2006.3.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