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战略范文
时间:2023-03-23 18:1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业发展战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河北省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1.旅游资源禀赋优越。河北省北靠燕山,南面华北平原,西倚太行山,东临渤海湾,多样的地形决定了河北省多样的旅游资源。河北省历史文化悠久,拥有燕赵大地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不仅有清西陵、避暑山庄等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西柏坡、白洋淀等红色旅游景点,以及北戴河、野三坡等自然景观。且近年来,在环京津休闲生态游的带动下,河北省已成为北方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2.优越的地理位置。河北省环绕京津,京津地区较高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河北省旅游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预计2015年底建成京津冀客运两小时交通圈,无可比拟的交通优势为河北吸引京津游客提供了保障。由于河北省与京津地区高品质的特色旅游景点具有相似性,例如北京的颐和园、八达岭长城等世界精品旅游景点,河北也有承德避暑山庄、长城、清西陵等皇家旅游景点,并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形势下,河北省可以与北京、天津共同开发旅游项目,学习管理经验。
(二)劣势分析1.资金实力薄弱。河北省的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比较落后的地方,资金实力薄弱,使得旅游产业的发展受限,旅游的配套基础性设施较少。例如,河北的太行山地区是我省生态旅游资源的聚集地,其中3A级以上的风景区就达到了40个,但同时也是我省的贫困地区,地貌特征多样,交通不便,旅游业所应有的配套基础设施无法建设,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2.缺乏品牌效应。河北省旅游资源本身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由于后天的宣传以及开发不当,与周边地区相比缺乏特色旅游景点,相对忽视了品牌的建设问题,并且来自其他省份的竞争逐渐加大,旅游产品档次还不够高,缺乏像秦始皇兵马俑那样的精品旅游景点。在与京津地区的合作中,河北省旅游景点缺乏像北京颐和园、故宫等国际性的旅游景点,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充分的话语权。提高品牌效应是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促成三地合作至关重要的一步。
(三)机遇分析1.政府大力支持。政府通过举办旅游推介会、采摘节等各类节会,多次去其他省份以及日本等国开展旅游交流活动助推城市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河北省旅游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政企联合拓展高铁沿线市场,2013省旅游局组织多家旅行社先后在武汉、广州等城市开展“2013美丽中国•燕赵行”高铁旅游推广活动等,力争在1-2年内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这充分展现了政府对旅游产业的重视。2.旅游市场蓬勃发展。2013年旅游直接从业人员60余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200多万,旅行社1372家,旅游市场展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并且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三地打破区域界限,集中20多处4A风景区集中三地共同开发,整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达成京东休闲旅游示范区。2015年,河北省推出京津冀旅游一卡通,北京推出了京津冀名胜文化休闲旅游年卡,三地联合共同推出旅游精品路线,河北省旅游市场在区域合作中蓬勃发展。
(四)威胁分析1.旅游体制机制落后。旅游主管部门职能薄弱,多数旅行社乱收费、强制购物等问题没有根本改观,这是威胁河北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014年河北省旅游局突击检查,整改企业385家,依法处罚旅行社15家,这说明河北省的旅游业还存在着非常严峻的管理混乱问题。2015年,河北省推出的京津冀自驾游护照,目前只有170多家商户加入护照优惠范围,辐射范围不够大。所以需要编制旅游业总体规划,合理定位全省范围内的旅游资源的层次,用一个科学的规划来指导本省旅游的发展,旅游的机制与体制要不断创新。2.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河北省的劳动力充裕,但是旅游高级管理者、从业导游素质人才匮乏。导游是旅游业的一扇重要窗口,导游的整体素质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前途。近年来,全国各地导游与游客之间的冲突不间断,因此,对旅游业人员的培训在旅游业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同时,为了提高旅行社的核心竞争力,管理人员的整体实力迫切需要提高。
(五)SWOT矩阵分析通过以上对河北省旅游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详细分析,建立SWOT矩阵见下表。
(六)河北省旅游业发展战略由矩阵表可知,河北省旅游业存在先天资源优势,但是也面临很多问题。以SWOT战略图衡量,根据《河北省旅游业管理条例》和各市的旅游业管理办法,省旅游局应编制《河北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做好2015-2020年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利用自身优点,进行全省旅游产业的融合,积极申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到河北投资开发、经营旅游业,精心培育旅游精品、名牌和特色产品,鼓励农业、林业等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开发假日生态游项目,强化旅游从业人员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教育培训工作等。
二、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建立河北旅游培训基地导游是旅游业的先驱,导游质量的高低是旅游服务与旅游业形象的关键所在,建立京津冀旅游人力资源引进、教育、导游培训联动机制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建立旅游人力人才引进体系,引进京津地区的旅游业的人才,为改革旅游业的各项机制体制提供帮助;其次,完善旅游人才教育体系,整合现有的旅游人才教育资源,建立多层次的旅游人才教育体系;最后,建设旅游人才职业培训体系,提高导游自身素质与抗风险能力。
(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好形势下,联合京津地区,共同发展三地交界处旅游景点,从而带动省内其他景点,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在河北省旅游规划基础上,依托现有景区,推出以承德避暑山庄为首的皇家休闲文化游、以坝上草原为首的精品商务游以及以西柏坡为首的冀东抗日红色游等精品线路。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利用优越的旅游资源,打造个性化、多样化旅游产品突出城市旅游品牌。
(三)促成京津冀深度合作积极联合京津,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和个人在河北投资,科学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旅游投资领域。在景点开发旅游社、星级饭店、景点交通建设方面,积极促成与京津地区的合资运作,打破三地地域差异,整合旅游资源,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学习京津地区旅游管理经验,大力发展河北省的旅游业,为产业转型升级做出贡献。
篇2
关键词:南宁市、旅游、战略思考
目前各国各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加以发展。广西制定了迈向旅游先进省区的发展规划,南宁市也提出了“把南宁市建设成富有壮民族特色、南国园林化、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1]。面对着这样的大趋势和目标,南宁市要深化旅游业的改革,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南宁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1南宁市旅游业的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南宁市确立发展旅游业的产业目标。1996年成立了旅游局后,开展了旅游资源普查,依照国家旅游总局的普查规范查清了南宁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为旅游业的规划、管理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开始了旅游行业管理规范的工作,出台了若干管理规章和办法,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行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旅游路线猛增,接待旅游人数连年增长,南宁的旅游业形成了良好势头。2000年市政府制定并实施南宁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南宁市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南宁市的市区、郊区和周边地区已经形成了几个圈层的休闲游憩带。市区以青秀山风景区、各大公园、动物园、步行街、博物馆为主要景点;郊区有伊岭岩、灵水、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凤凰湖、药用植物园、昆仑关、扬美古镇等众多的优质景区和景点;周边地区分布着德天瀑布、大明山、金伦洞、龙虎山等著名景点。青秀山风景旅游区在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第一批“4A级旅游景区”,伊岭岩风景区、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于2001年被评为全国第一批“3A级旅游景区”。经过几年的宣传和经营,以这些景点为核心已经形成了多条旅游路线。在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潜力的基础上,树立“大南宁旅游圈”的观念,借助周边地区或国家的旅游资源及民歌艺术节,开辟并推出了绿城风情游、八桂大地游、边关揽胜游、中越跨国游、邕江水上游和民歌节庆游等一批旅游线路。
1999年,南宁市获得了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光荣称号,2001年获得联合国的“中国人居环境奖”。2001年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16.04%,占第三产业28.79%,旅游业已经成为南宁市新兴支柱产业,各项旅游经济指标在全区仅次于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桂林。
2南宁市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经过“九五时期”的培育,南宁市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产品缺乏精品
虽然旅游产品很多,但拳头产品少,从市区到周边地区都缺乏稳定的旅游热线,只有市区的青秀山和动物园、郊区的伊岭岩、周边地区的德天瀑布拥有较稳定的客源,而大量的景点远远达不到其旅游阈值,也就是处于经济亏损的境地。即使在这几个游客较多的景点也存在着旅游内容单调和旅游项目设置不当的问题。
2.2开发缺乏特色
目前南宁市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尤其是旅游资源的利用流于表面化和随大流,缺乏独特的文化底蕴。有专家认为国内景区建设有城市化、庸俗化的倾向,从而使各地的特点淡化,甚至消失[2]。南宁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样的问题。旅游业是以特色取胜的产业。其实根据旅游资源的普查,南宁市拥有众多文化独特的旅游资源,主要是生物景观资源、洞穴资源、气候资源和人文资源,如壮民族风情、大明山、扬美古镇、药用植物园等。但对这些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至今仍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
2.3产业政策支持不足
南宁市旅游业的起步晚,产业政策不够配套和完善,对旅游资源、旅游生态环境、旅游服务企业等等的管理比较滞后。此外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与交通、宾馆、饮食、商业、保险等部门关系非常密切,因而需要有大政策的观念,即制定政策时要只好考虑与其它产业的协调,目前这方面政策的制定工作也很缓慢。产业政策的不完善、不配套、不协调造成了旅游业的发展呆滞,不利于旅游业发展的合力形成。
2.4运营机制缺乏活力
从国内外的旅游业发展历史来看,随着旅游业从兴起到成熟,其运营机制也逐渐从政府为主转向市场为主,即投资渠道以市场为主,经营主体以企业为主。南宁市的旅游业投资渠道单一,旅游景点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景点的经营权也大多在政府。尤其是区、市两级对旅游景区的双重管理,阻碍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的产业化进程。直接影响到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5旅游人才匮乏
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修养都要求比较高。目前南宁市旅游业的从业人员,从旅游管理部门到旅行社,都存在着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均的严重隐患,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旅游人才的匮乏极大地阻碍了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使南宁市的旅游营销、旅游线路、旅游服务质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3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南宁市旅游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南宁市经济的新兴产业,对优化南宁市经济结构、改善广西旅游业格局、提升南宁市城市形象、促进南宁市的对外开放、促进南宁市的城市建设和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加入WTO后,旅游业将发展得更快。南宁市要尽早制定对策,保证南宁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近几年来看,南宁市旅游业应着重做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
3.1突出首府旅游城市的地位
作为广西的首府,南宁市比周边城市具有更多的旅游优势,这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等诸多方面,因此南宁市应该朝综合型旅游城市发展。首府具有强大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集散功能,这是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南宁市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除了进一步发展狭义的旅游业外,要重视开展会议、展览、商务、学习、购物、探亲访友等旅游活动,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的建设当中要注入旅游意识,营造出良好的旅游空间环境,如正在建设的邕江北岸堤园路要建成为游憩大道。
3.2建设精品景点和精品路线
选择若干个有一定知名度、旅游基础比较好的景点作为精品景点来加以重点建设。在市区、郊区和周边地区选取若干个景点或景区作为精品景点景区来重点建设。在市区可选择动物园、白龙公园、南湖公园、步行街,在郊区可选择伊岭岩、良凤江、凤凰湖,在周边地区可选择得天瀑布、大明山、金伦洞。它们受季节的影响比较小,游客可以随时去。以它们为节点形成精品路线。通过精品景点和精品路线的建设来形成特色明显的旅游景点,带动整体旅游景点和路线的发展,为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整合大区域资源、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南宁市本身虽然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但客观地说它们存在着规模小、分布散等先天不足的问题,而在以南宁市为集散中心的大南宁旅游圈内,具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景点和资源,如北海银滩、花山壁画、友谊关等。应该选择德天瀑布作为南宁的旅游形象产品,整合南宁旅游圈的资源,形成南宁旅游的整体竞争优势,实现“资本扩张式”的发展。
3.4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
我国加入WTO后,旅游业面临的第一个冲击波是政府包办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的局面将被打破,大部分景点的经营权可以进入市场转让和拍卖[3],景点经营市场化和企业化。投资渠道也更多地来自民间和企业。因此南宁市应及早制定适应WTO规则的产业发展政策,目前应主要制定企业经营规范、吸引投资、旅游纠纷、旅游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政规章和实施办法,引导旅游业健康地发展,早日与国际接轨。在投资方面应制定优惠政策,如达到一定规
模投资的旅游企业,应实行五年全免企业所得税,或按15%征收,然后返还企业再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对投资重点旅游项目的私营企业,提供贷款贴息,扩大融资渠道。可以青秀山风景区为试点,进行投资、管理和经营等方面的改革。
3.5进一步发掘地域文化并形成旅游特色
南宁市自身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如壮乡之都、绿色之城等,也拥有许多地域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但过去由于政府资金不足、旅游经营和消费理念落后等原因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它们的开发和发展。显然拍卖经营权和鼓励企业投资是必由之路。可以先将几个景点(如药用植物园、扬美古镇等)拿出来做试点,取得好的效果后再加以推广。同时将精品与特色产品相结合,以形成南宁市旅游产品的主体,相得益彰。
3.6加强旅游营销
旅游营销一直是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这几年通过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和“旅游大篷车”活动,南宁市的旅游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但专业性质的营销活动仍然十分缺乏。为改变这种被动和消极的局面,应该强化营销活动的意识和行为。管理部门和旅行社要对旅游资源有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对建设精品景点和精品线路要达成共识。要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进行旅游促销,南宁市可以在广西旅游大篷车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寻找有创意的促销方案。要充分利用传播媒体和因特网定期和分批地宣传南宁市的旅游资源及其优势。要尽早建立南宁市旅游信息系统,它不但为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要为旅游者提供游、行、住、购等多方面的信息,利于旅游者作出旅游决策。
3.7培训旅游知识、法规和方法
旅游业是知识型产业。南宁市旅游业起步晚,历史短,旅游业中的管理、营销、导游等人才十分紧缺,许多旅游社的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服务意识淡薄,致使旅行社大多是处于小而全的原始状态,没有专业性的和规模大的旅游企业。当前急需对他们进行旅游知识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生态旅游的知识和方法,熟悉有关的法规和政策,掌握操作的规范。此外要鼓励旅游企业引进人才,以素质好、能力强的专业人士来促动整个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南宁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2.魏小安,旅游城市与城市旅游,旅游学刊,2001.6,8-12。
3.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旅游学刊,2001.6,5-7。
StrategicConsiderationonNanningTourismIndustry
篇3
一、时代背景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3月25日,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又一次强调,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等10大领域。由此,互联网在国民经济社会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的地位已经得到国家层面高度认可。
二、互联网+带来的时代变化
“变革”和“创新”是“互联网+”的重点,而这种变革和创新的对象,是产业、是经济,目标是推动产业和经济发展走出创新驱动的新道路。在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将从四个方面变革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
(一)铸造新业态,开启新一轮创业浪潮
“互联网+”的核心在于“+”,即与各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近年来,互联网在与不同行业融合后已经形成多种新的行业形态,产生了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业态。未来,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我国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意味着将互联网创新效果融合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未来,随着互联网与工业、农业等行业的结合更加紧密,将铸造出更多新兴业态,推动各传统行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打造出更具活力和影响力的新兴业态。“互联网+”在每一个传统经济社会领域,都会擦出新的火花,营造浓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引发创业浪潮。目前,国家已经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也在功能上和创新平台上形成良性互动,有利于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知识的自由流动。
(二)催生新消费,有力激发市场潜能
我国经济正进入消费为驱动的发展阶段,互联网在催生和培育新的消费需求方面的潜力与影响力越来越明显。2014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其中,网络购物用户3.61亿,渗透率达26.67%。庞大的网民数量为“互联网+”的实现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市场。此外,移动终端设备价格更低廉、接入互联网更方便等现实条件,为互联网推广工作提供了契机。 随着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个行业领域的关系日益密切, “互联网+”必将在个人数字娱乐生活、工业智能化生产、现代农业升级、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催生出巨大的消费市场,产生新的消费服务方式,进一步扩大有效需求,激发市场活力和潜能,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孵化新模式,持续助推产业升级
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将引发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以及“无工厂制造”,极大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让现代制造业管理更加柔性化,更加精益制造,以满足市场需求。互联网与传统农业跨界融合,将推进我国农业生产向精确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由此产生的新的投资方向和投资布局会更加有效合理,将助推整个产业的提质增效。助推产业升级是“互联网+”带来的最大红利。一方面,产业升级能够带来产业结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互联网+”有助于打破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产业壁垒,进而推动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发展,使中国从产业大国变身为产业强国。
(四)跨界融合,变革经济发展方式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以信息、生物、新材料为代表的新技术突破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创业的源泉。这是中国经济社会的新常态,也是“互联网+”的新常态,要切实发动起这一引擎,还需要努力消除互联网跨界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入推动“宽带中国”战略、加大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技术研发力度,切实保障网络空间安全和信息安全等。
三、互联网+改写旅游行业格局
篇4
关键词:旅游产业 发展战略 产业现状 策略
引言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具体表现在:旅游市场的需求旺盛,旅游产业的规模扩大,供给能力增强。2009年我国的旅游产业实现了5566亿元的总收入,与2008年相比增长了11.4%,占GDP的5.44%。旅游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旅游产业进行战略性研究,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客观要求。
然而,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与美国、意大利和法国等世界旅游强国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到2009年旅游产业占全国GDP为5.44%,而在2002年世界旅游产业的总产值占世界GDP的比重就已达到11%左右。同时,在开发旅游资源、配置旅游设施、培养旅游人才和旅游管理等方面,我国与世界旅游强国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此可以看出,对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对于实现我国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一)旅游的产业化
旅游产业化不仅与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有着复杂的交织网络关系,而且宏观体制、微观机制、文化背景、旅游资源等因素也会对旅游产业化产生制约作用。但是,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对旅游产业化的涵义进行考察。从静态的角度来看,旅游产业化是现代旅游业的基本业态。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旅游产业化在经历从初级产业向高级产业发展,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发展的过程,由此可见,我国的旅游产业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1.旅游产业化的基本条件。现代化。现代化是旅游产业化水平的标志,经济现代化、社会服务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构成旅游现代化的三个主要内容。其中,经济现代化是旅游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文化现代化是更深层次影响旅游现代化的因素。
国际化。国际化反映的是旅游产业化的空间跨度,它是旅游业成为现代产业的基本条件之一。此外,旅游国际化能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能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
规模化。规模化是旅游产业化的发展基础,旅游业的规模化推动了大众旅游的形成,使得旅游不再是属于少数有钱人的奢侈行为,而是普通大众都能消费得起的活动。旅游业规模化的另一种表现为规范化旅游模式,即旅行社为旅游者组织安排旅游路线、旅游内容等。
市场化。市场化是旅游产业化的动作方式,市场化要做到四点,即要形成市场规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规则来指引旅游活动、将旅游资源合理分配。
2.旅游产业化的重要性。旅游产业具有突出的关联带动功能。也就是说,旅游产业能够带动与之关联的行业的发展,如餐饮、娱乐、建筑等与旅游产业相关联的行业。据相关研究的推算,旅游业的收入每增加1美元,GNP就会因此增加3.12美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约1.52美元。
旅游产业能带动就业机会的广泛增长。有关资料数据显示,旅游业的间接就业者是直接就业者的5倍,可见旅游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此外,旅游行业的就业成本低,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旅游产业可有效地提高人力资本质量。旅游产业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有助于吸纳新知识新观念以提高思想素质;开阔视野以提高文化素质;了解现代生产经营状况以提高管理素质;陶冶情趣以提高道德素质;了解科技知识以提高技术能力。
(二)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概念
1986年旅游经济被纳入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计划之中。所谓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是指以旅游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与条件为基础,从关系到旅游产业发展全局的各个方面出发,制定在较长时期内旅游产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解决的重点以及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措施的总称。从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特征上分析,它是有关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和总体性的设计和谋略。从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内容上分析,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主要是确立旅游产业发展目标、旅游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和旅游产业发展措施。
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我国拥有辽阔的地域,悠久的历史文化,并且南方和北方都有着十分丰富而且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正是由于这些坚实的基础,我国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起点较低,起步较晚的先天不足,在改革开放的三十余年,我国的旅游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2000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为3122.88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为7.4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为162.24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为3175.54亿元人民币。而到2008年时,我国入境旅游人数高达13003万人次,其中入境过夜旅游达5305万人次,国内旅游总人次为17.12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408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为8749亿元,入境旅游收入达2839亿元。从以上的对比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和国际旅游大舞台上异常活跃、极富生命力的新生力量。特别是近几年来,旅游业坚持“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发展方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旅游大国的地位在多个领域、在国内外得到空前的巩固和提高。
(二)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出现的问题
篇5
关键词:旅游业 发展趋势 对策
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
从旅游者年龄结构看,以中青年散客为主,老年组团为辅。2000年以来,散客旅游者比例处上升趋势,占80% 以上。在国内,由于单位公费旅游为主,故中青年业务骨干结合业务的旅游居多,而老年人旅游仅仅是其中少数人为主的行为。
从旅游者的费用来源看,以公费旅游为主,自费旅游为辅。目前国内旅游人员的构成大体是:先富裕起来的农牧民外出旅游,离退休干部的疗养旅游,职工干部的奖励旅游,企事业单位人员、教师、学生等的度假旅游和各种公务旅游。
从地域分布及客源流向看,以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为主,内地及县镇为辅。由于我国经济往来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知名度较高,旅游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旅游胜地,一些风景点,由于交通不便相对处于温冷点。
国内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
为了更加形象地说明国内旅游业发展趋势,笔者针对此进行了抽样调查,一共发放350份问卷,回收问卷342份。回收率为97.71%。经过检查筛选,删除数据不全的问卷42份,剩下300个有效样本。通过软件统计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以下分析。
(一)旅游者获得出游信息的途径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对于受访旅游者来说,最赞成由单位出面组织出游,亲友同事的介绍以及旅行社/旅游公司的推荐,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捕获他们出游的眼球,而对于时下电视电台等媒体报道以及报刊、旅游书籍等传媒的宣传则不是特别敏感。
文章从两个方面分析以上结果,第一,受访者对于单位组织出游的高度信赖和支持。所以对于员工来说,单位组织的出游基本上会占据他们以往所有出游的大部分比率,这让受访者把票投向了单位组织。第二,诚信度方面决定了媒体广告宣传的不受欢迎。从心理特点上来说,人们对外出旅游都比较谨慎,他们愿意依赖眼见为实或者周围可信赖人的亲身经历来做出决定。
(二)旅游者选择出游方式的分析
图2显示受访旅游者出游时的方式及其占比情况,与家人一起(26%),单位集体出游(23%),与朋友结伴而行(22%),这三种方式对于他们是不错的选择,而参加旅行社(19%)方式也是除上述三种之外的一种可以接受的方式,但对于独自出行这种现今流行的出游方式,旅游者的反应则非常冷淡。究其原因,大多数的旅游者更愿意集体活动,因为旅伴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饱览秀美风景的同时,身边有亲人、朋友相伴,其满意度高。因此,受访者对独行的选择会慎之又慎。
(三)旅游者选择出游交通工具的分析
由图3可知,火车以其方便快捷、价格适中、安全舒适的优势成为旅游者出游时的首选交通工具;而汽车、轮船也以其各自的特点,如四通八达、可以游览观光等占据了一定的比例;最为快捷的飞机由于其高额的费用而不容易被受访者选择。
(四)旅游者选择出游时间段的分析
从图4中的折线可看出,受访者选择出游时间段的高峰期在暑假,低谷期在黄金周。排在暑假之后、黄金周之前的依次是黄金周前后、寒假和周末。究其原因,首先,大多数旅游者旅游是出于休闲度假的心态,不愿意抢“黄金”这个人多车多的特殊时刻;其次,从出游花费以及出游舒适度的考虑,旅游者更愿意避开高峰期,转而选择暑假和黄金周前后。寒假不受赞同,则是因为春节期间儿女归家合家团圆,选择出游的自然就少。而周末由于时间太短,不愿意做出游打算的占多数。
(五)旅游者出游时间长短的分析
图5中的“1-3天”、“4-6天”和“7-9天”这三块大小基本差不多,分别占21%、22%和21%,加起来占到了整个图的将近2/3,证明1-9天都是受访旅游者可以接受、也乐于接受的,这样的时间长短不管是在旅游者的身体可接受程度上,还是在出游花费上都是可以令受访者满意的。而多于9天的其他各部分加起来只占到整个图的1/3,尤其是“一月以上”只占9%,可见多于能够接受的9天这个临界点之后,时间越长的出游时间越不受欢迎,和前面道理一样,体力上、花费上的代价,旅游者都不是很情愿接受。
(六)旅游者出游担心问题的分析
图6中最多的数据显示,受访旅游者出游最担心的问题是安全,达到了惊人的4.91的赞同平均分,其后依次为是交通、吃住条件、导游服务,费用排在了最后一位。
“安全第一”,这是每个出游者必须要注意的问题;其次交通、吃住条件和导游服务这三项的赞同度也比较高,证明旅游者对这三个问题也很重视;而费用之所以排在了最后,是因为近年来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人们对花费方面相对而言没有象对前几项的担心来得那么迫切。
(七)旅行者对旅行社认识的分析
与图1-6相比,图7最大的特点在于各个因素的分布非常平均,基本上五个因素各占1/5,可见受访旅游这对旅行社的认识比较分散,一是由于对于旅行社可能接触不多,从文章分析可知,旅行社或旅游公司只是他们的第三选择,赞同度也不高;二是对旅行社的意见太多了,以至于对各方面都不满意,才造成这种各个因素比较平均的现象。
国内旅游业发展战略对策
开发适合多层次和兴趣的旅游产品。首先,针对缓解精神压力,有效健康的要求,可开发以休闲、观光为主的游览,特别在节假日开展享受轻松型旅游活动。其次,还可根据不同年龄旅游者,开展一些有利于他们涉足社会或继续深造的旅游活动。最后,旅游者责任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他们希望能在旅游活动中有充分的控制感,以此获得身心的放松。
采取合理的价格策略。目前旅游者群体集中,从众心理较强,价格定位应采取适当的经济性价格,组织活动坚持性价比高的原则。外出的食宿条件以方便、舒适、安全、清洁为选择标准,旅游过程中尽量减少收费性的服务环节。另外,外出之前,各项收费标准应明码标价,讲求信用,让旅游者心理上早有预算的准备,不应有变着花样收费的项目,也可采用在统一定价基础上给予团队旅游者一定折扣的策略。
选择优质的销售渠道及方法。针对各年龄旅游出游率的不同,从目标市场选择的角度而言,可以将年龄在18-45岁之间作为主攻对象;从旅游者组织的形式上来讲,可以在媒体各种旅游信息,做好各种宣传组织活动,及时反馈旅游者旅游亲历的信息;根据出游率的不同,可实行会员制,对于出游率高的旅游群体给予会员优惠。为了永久性占领市场起见,可采取顾客档案管理制度。
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和水平。旅游企业低劣的服务质量是旅游者投诉的主要内容。旅游者对旅行社所提供的服务产生抵触情绪,主要是因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有问题。如旅行社不负责任态度,导游拉着顾客到处买东西等。如此的服务根本无法满足他们旅游的需要,致使其产生抵抗的心理。因此,旅行社和导游要反省自己,尽最大的努力给游客带来知识和乐趣。
设立相应的安全机构和预警系统。安全始终是旅游者最担心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发展旅游业,政府机关不仅要加强法规建设,还应设立相应的旅游安全机构和安全预警系统,完善旅游保险,在各景点建立医疗卫生站和餐饮卫生管理机构,加强旅游安全教育,提高旅客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罗明义.旅游经济学原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苏亚明,傅慧芳,钟国焱.现代营销学[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
篇6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党的召开十的时候明确的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中国,并且将生态文明纳入到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以及文化文明中,将十七大上提出的“四位一体“扩展到了“五位一体“。生态文明的提出充分的体现了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以及低碳发展的全新理念,体现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为“美丽中国的建设勾画出了一个完美的蓝图。生态文明的提出仅仅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蓝图,要想真正的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就必须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大力发展我国的旅游产业,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方向和动力。
一、发展旅游产业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关系
1.“美丽中国“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美丽中国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说,就像是维生素一样,是一切生物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在生物的健康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丽中国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文化双遗产、世界文化景观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名城、湿地公园、名胜古迹以及各种A级景区等,这些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就像生物需要的维生素一样,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促进了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美丽中国“为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逐渐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提出要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产业,并且培养成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现代服务业。这些思想的提出都为我国旅游业提供了发展的信息和动力,十上“美丽中国“的提出更是为旅游业的发展指明的发展的方向。“美丽中国“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实现生态文明,有了生态文明,才能够让我们的中国真正的拥有青山绿水,将中国建设成为美丽的中国。生态文明作为“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提倡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还要求人们崇尚绿色、增强环保意识。
中国拥有大量的旅游资源,在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尽量朝着体育旅游、民俗旅游、红色旅游、草原旅游、山地旅游、森林旅游以及湖泊湿地旅游等方向发展,从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发展。
3.“美丽中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作为“美丽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倡导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文明阶段的一种社会状态,要求人们能够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最终实现人和社会的协调全面发展。所谓的“美丽中国“则是指实现社会美、百姓美、生活美、环境美以及时代美,但是首要的是实现生态美,实现生态文明。
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态,但是中国一直都是旅游大国,却不是旅游强国,所以,“美丽中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不断的推动着我国旅游业向着世界旅游强国的方向和目标发展。
二、发展旅游业,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有效措施
美丽中国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实现生态文明,所以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实施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将旅游业的利益和生态文明的长远利益紧密的联系起来,实现旅游业的发展,最终推动“美丽中国“的发展。
1.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能源资源的产业结构、消费模式以及增长方式,在全社会树立起生态文明的观念。旅游业作为一项绿色产业,影响着整个世界的生态文明。任何一个旅游组织或者是企业的发展都会对环境和社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旅游组织或者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起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将发展经营行为和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的生态大局紧密的联系起来。国家的相关旅游部分在对旅游项目进行审批的时候,应该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比如,旅游景点要科学的进行环境功能的测定,不能够超负荷的进行旅游景点的开放和游客的接待。旅游企业能够仅仅考虑到自身的经济效益,还要从长远的角度来综合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文明。旅游企业要在确保生态文明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经济效益。
2.减少资源的消耗,进行绿色采购
旅游企业对原材料的选择和采购过程,是企业发展中进行环境保护的重点。所以,旅游企业应该从充分的考虑到原材料的生产和采集对环境的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这一方面,外国发达国家采用的绿色采购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绿色采购的方式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方面,进行节能产品的采购。据调查西方很多国家的旅游酒店都是采用具有较强节能性能的空调、冷水机组、电气以及灯泡,从而为饭店节约资源,提高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第二方面,减少对一次性物品的采购。应该尽量购买能够持续使用或者循环使用的客用品,比如,可以自己充灌的洗手液等。第三方面,对再生产物品的采购。德国的很多国家是使用的印刷品和卫生纸都是由再生纸生产制成的。第四方面,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的采购。主要是指洗手液、杀虫剂等物品的容器上,在国外很多的生态酒店中都是用能够降解的瓶子进行洗涤液等的装盛。
3.加强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为了实现“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旅游企业应该认识到生态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性,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将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树立旅游企业发展的生态理念。所以,国家相关的部门应该对旅游企业的行为和责任进行规范,实现旅游企业的责任法律化。首先,要加强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将旅游企业的各种社会责任具体到具体的制度中。其次,在旅游企业内部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将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真正的落实到实处。最后,要健全和旅游企业外部行为相关的法律制度,坚持社会效益为主体,使旅游企业的行为逐渐的规范化。
三、结束语
篇7
关键词:邮轮旅游;发展战略;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3-0137-02
1 引言
邮轮旅游产业自诞生起,就由于其所蕴含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我国邮轮旅游产业顺势而发,在短短几年之内形成了庞大的市场规模,也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目前还仅仅停留在为世界邮轮旅游提供市场的尴尬境地,没有形成自己独立完整的产业链条,缺乏整体的把握和调度,重要节点企业非常缺乏,基础配套设施严重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延伸和发展。
2 我国邮轮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2.1 政府主导,统筹规划
我国的邮轮旅游业刚刚起步,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审视邮轮旅游产业的发展,减少邮轮港口和母港规划建设的盲目性。全国构建以天津港为中心的北方区、以上海港为中心的华东区和以三亚港为中心的华南区三大发展区域,立足天津、上海、三亚三大邮轮母港,规划建设大连、青岛、厦门、深圳等邮轮港口,避免近距离的重复建设造成的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同时应兼顾近期和远期目标,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既不能过度超前,又要保证能够满足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需求。
2.2 立足国情,循序渐进
我国发展邮轮旅游产业应该根据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现实国情,循序渐进,选择适合我国邮轮旅游发展的基本途径,制定阶段性的发展规划,分步骤地发展我国邮轮旅游产业。首先作为邮轮挂靠港,吸引国际邮轮停靠,争取入境客源;其次是加快国内邮轮旅游市场的培育和开发,为产业升级奠定基础;最后是加快邮轮母港建设的步伐,提升我国邮轮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3 打破界限,区域合作
邮轮旅游是规模经济,要打破地域界限,必须宏观把握我国邮轮旅游整体的发展布局,实现资源与市场的共享,最终达到“共赢”。 一方面,政府对国内各区域旅游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全国构建以天津港为中心的北方邮轮旅游区、以上海港为中心的华东邮轮旅游区和以三亚港为中心的华南邮轮旅游区三大发展区域,通过三大^域间合作以及与内陆地区的联动,打通邮轮旅游产业链,构建运营机制,完善服务体系,打造世界级的邮轮旅游目的地;另一方面,在政府的引导下,邮轮公司加强与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的合作,探索建立合资企业,汲取他们丰富的发展经验,促进我国邮轮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2.4 政企合作,创新机制
邮轮旅游产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具有初始投资大、营运成本高以及回收期长等特点,单靠企业的力量和市场运作恐怕难以为继。应该采取政企合作的模式,即政府初期投资,企业投入经营。政府投资进行港口、码头的建设,建成后由企业租赁经营。同时,各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对邮轮企业实行租赁补贴和税收优惠,从初期审批、中期建设和后期管理全面扶持产业的发展,大力促进行业融合发展,开放市场吸引投资。
3 发展我国邮轮旅游产业的对策
3.1 培育邮轮旅游产业链的重要节点企业
我国的邮轮旅游产业刚刚起步,产业链中的各个节点企业都比较缺乏,尤其是邮轮公司和邮轮公司。当务之急是引进国际邮轮公司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运营模式,初期由政府主导培育和构建一批产业链上的重要节点企业,通过规范的邮轮公司和邮轮公司进行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开发,促进整个产业的提升。后期随着产业的发展,实现邮轮旅游产业的市场化经营,优胜劣汰打造行业中的重点和龙头企业。
3.2 建立健全邮轮旅游产业链的运行机制
邮轮旅游产业的关联度极高,正如“木桶原理”,其产业链上任何一环的缺失或不完善都会影响整个产业链的运行效率。邮轮公司可以通过与各供应商、商签订合同,以此来保障各节点企业服务的提供和自身利益的实现。另外,各节点企业还要树立合作共赢的观念,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协调与利益分配机制,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保证产业链的正常运作,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3.3 重视邮轮旅游的市场培育
当前形势下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市场培育。“走出去”,即组织相关企业走出国门,加大我国著名旅游城市和港口城市的国际宣传力度,对国际主要客源国宣传中国形象。同时积极参与世界邮轮组织的活动,组团参加各种国际邮轮展,与国际同行交流学习。“请进来”,即邀请境内外旅游商、媒体参与体验国内邮轮旅游产品。特别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传播速度快且覆盖面广的新兴媒体,探索网上虚拟体验等多种趣味性方式,使广大民众“亲身体会”邮轮旅游的妙处,将邮轮旅游的概念普及到大众。
3.4 注重邮轮旅游产业相关人才的储备和开发
首先,要加快管理体制改革和理念的创新,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实施人才储备战略,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入国内外邮轮码头管理、邮轮旅游服务和邮轮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其次,在有条件的高校开设邮轮旅游专业,并与邮轮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共同培养专业人才,以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再次,建立和健全国内邮轮管理培训机制,联合高校以半脱产和脱产的形式开设专业培训班,为港口城市培训和输送邮轮从业管理人才。最后,积极创造条件,选拔有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到国外邮轮母港和邮轮城学习、考察,加快同国际邮轮管理标准与技术的接轨。
3.5 发展邮轮旅游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
邮轮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度假村”,通常配备有完善的生活和娱乐设施,因而在漫长的航行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能源,随之产生的各种污染会对环境系统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提倡绿色旅游的今天,全社会都应该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邮轮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配备先进的排污设施和装备,既要满足游客需求,又要注重海洋、港口以及码头环境的保护,实现我国邮轮旅游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婷婷.我国邮轮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港口经济,2009(6):55~57.
[2]黎章春,丁 爽,赖昌贵.我国邮轮旅游发展的可行性分析及对策[J].特区经济,2007(9):175~177.
[3]刘黎黎.我国邮船经济发展及其母港建设对策[J].水运管理,2006,28(12):16~19.
[4]王柏玲,李晓蕙,李 琳.对当前我国发展邮轮旅游产业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商贸,2010(10):152~158.
[5]王帷洋.我国邮轮经济的区域合作分析――以环渤海区域为例[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8.
[6]吴质洁.我国邮轮经济发展的瓶颈及其对策探略[J].才智,2010(21):287~288.
[7]杨 敏,陈 娟.中国邮轮旅游市场开发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4):96~97.
[8]张言庆,马 波,范英杰.邮轮旅游产业经济特征、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83(7):26~33.
篇8
关键词:旅游商贸企业;企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研究简要回顾
产业集群理论是国内外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经济思想与内涵较为丰富。经济学界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斯密,其《国富论》(1776)包含了与产业集群有关的思想。第一个阐述产业集群理论的经济学家是马歇尔(1890),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韦伯(1909)最早提出了聚集经济的概念,克鲁格曼(1991)提出了新空间经济理论,发展了聚集经济的观点。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1990)及《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1998)系统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认为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其竞争力的形成和竞争优势的发挥。我国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较为系统研究集群的学者是王缉慈。方民生、李永刚、李新春、陈慧娟、刘国军、许仁祥、仇兴保、魏后凯、叶建亮等学者对产业集群研究具有代表意义。总的来说国内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在我国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还缺乏产业集群与旅游商贸企业相结合的研究成果。
二、发展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战略意义
(一)增强旅游商贸集群竞争力
旅游商贸企业与一般大型商业企业比较而言,具有规模小、实力弱等特点。单个的旅游商贸企业具有较弱的竞争力,为了增强其竞争力,发展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思路。因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源于其专业化、集中化、网络化与地域化特性。全国很多旅游商贸企业销售的部分旅游商品存在雷同的现象。通过旅游商贸企业的集群发展战略,使各个不同旅游城市和景区的旅游商贸企业针对其地域文化特色研发出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的旅游商品,形成专业化特色,增强集群内商贸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在集群内的单个企业能够专精于某一产品,而多个同类产品企业的地理集中,就能够生产出较大数量的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创造出一定的地域品牌效应。而且集群内的旅游商贸企业能够共同行动,既强化了合作,又实现了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二)获取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效应
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具有产业集群共有的一些属性,因此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学习与创新效应、区域品牌效应等同样也适应于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主要是生产、销售同类旅游商品带来的好处,范围经济则主要是由于生产、销售关联旅游商品带来的经济性。外部经济效应是指由于整个旅游商贸行业的规模扩大而使个别企业获得的好处,如运输、采购、修理、劳动力、市场信息等。学习与创新效应主要通过集群内旅游商贸企业之间通过各种正式、非正式的交流,激发新思想,互相学习,推动全行业不断发展,共同进步。区域品牌效应主要是通过区域内集群企业的专业化与显著特色获得的整体优势。
(三)节约交易费用
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是一定区域内众多企业基于共同的目的,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在协作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网络组织。它既非一个企业,又非纯粹的市场,而是介于企业和市场的一种中间层组织。旅游商贸企业集群这种特性。这样既节约了集群内企业间的交易费用,同时也节约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这种交易费用的节约,一方面使集群内企业的联系与协作更加紧密,另一方面也赢得了更加广泛的市场。
三、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发展模式探讨
根据蒋三庚的研究,商业集聚从形态上可分为团组块状形态、沿街条状、分散多点形态三种形态,从地理区位可分为中心位置、中间位置、位置三类位置。
第一类:中心型集群模式,主要由位于都市中心位置的商贸企业群构成,满足城市旅游者的旅游购物与休闲需求。根据商贸企业集群的形态差异。中心型集群模式一般呈现出团组块状与沿街条状两种不同的形态,即:中心型团组块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中心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中心型团组块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一般出现在大城市,由纵横交叉的若干条街道链接成团块现状,若干商贸企业构成的集群形态,如北京市东部的商务中心区。在建设这类商贸企业集群时,需要从城市功能布局、城市动态发展变化等角度考虑,制定一个长远的整体商业规划。要避免出现短期利益化。中心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一般在大中型城市,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商业大街,是城市的商业繁华地带,是城市主要的商业街。也是城市旅游的品牌,是城市旅游者必到的地方,如上海淮海中路、北京西单商业街、长沙黄兴路等。国内许多大中型城市近年都进行过商业步行街的改造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讲,这些步行街建设实质就是中心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发展的一种模式。
第二类:中间型集群模式,主要由处于城市中心到之间的偏离中心位置的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构成。这类集群可能出现团组块状、沿街条状、分散点状三种形态。中间型团组块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表现为城市内地区级(城市内分的区或片)或社区级(城市居民社区)团块型的商业形态,如埃及开罗老区阿拉伯市场、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等,特点就是在偏离城市中央形成的面积较大的企业集群。中间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是由处于城市中间位置的商贸企业聚集在一条主要街道上形成的集群类型,尤其在城市社区出现比较多,几乎每座城市都有这样的集群类型,如北京三里屯酒吧一条街。中间型分散点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主要表现为零星分布在城市大街小巷的商业店铺,几乎随处可见。
第三类:型集群模式,主要由位于大都市的卫星城市、城乡交接地带、郊区的旅游商贸企业集聚而成。随着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向高级化演进,城乡生态旅游、农家乐旅游等成为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的一类重要旅游项目,能够购买到正宗的农村土特产品是很多城市市民的消费需求。这些型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为统筹城乡市场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型团组块状旅游商贸集群主要由大城市卫星城市的商业中心或郊区购物中心构成,是型集群中规模较大的集群形态。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主要是由城市边缘地带的农贸市场构成,型分散点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主要为郊区零星分布的小店构成。
以上讨论的均为旅游城市的商贸企业集群模式,而对于景区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模式更为适用的就是中间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型分散点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这三类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是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商贸企业集群的最主要的表现模式。分别由位于景区中间和的沿街店铺、和零星分别的小店集聚而成,为景区旅游者提供旅游商贸服务。
四、发展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对策分析
(一)制定长远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战略规划
在新景区规划建设、新城区建设、商务中心建设、老景区和老城区改造等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制定一个长远的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尤其是城市建设、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长远战略规划是应对这些外部因素变化的有力工具。战略规划中要为未来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发展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才能避免后代人不断治理上代人由于自身无序竞争带来的混乱局面的恶性循环。
(二)加强政府政策的引导
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形成、政策的制定中,要充分体现政府的引导作用。在产业集群中,知识网络(空间创新系统)、生产网络和社会网络三者缺一不可。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全面集群政策设计的目的是促进知识网络、生产网络和社会网络的协调发展,从而形成具有核心能力的产业集群。当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市场主导的行为。政府不可能强行从零开始建设一个新的产业集群,在商贸企业集群形成过程中企业是占主动地位的。是市场的主体。在商贸企业集群中要加强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起到一个剂和催化剂的作用。
篇9
这些年来,凡是去过仁(怀)习(水)赤(水)一线旅游的客人都会这样戏说:仁怀大接待,赤水大旅游。仁怀人办酒席,赤水人收钱。这些声音不外乎传递着这样一条信息:仁怀只是过境游,而不是真正意义的目的游。发展旅游产业,仁怀人没少费功夫。早在1994年3月,仁怀还只是县的时候,决策层就有超前的大思路,将旅游业定为继酒业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来培植。同时,还将茅台作为国际旅游区来规划和实施。就在茅台酒厂集团公司二期技改投资亿元资金,配套修建国酒文化城的同时,仁怀在财政并不富有的情况下,也多方投资8亿多元,打造了诸如“美酒河摩崖石刻”、“巨型茅台酒瓶”以及“国酒门”等10多处人文景观,并夯实了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可是,到“十五”期末,旅游这一产业在该市GDP比重中还占不到1%,也就谈不上对县域经济的拉动和支撑。占有神秘茅台这一无与伦比的旅游资源,却留不住远方的客人,形不成产业,这是仁怀市在发展旅游产业中遇到的最大尴尬。难题如何破解?新一届仁怀市委、市政府班子,在总结近10年发展旅游业的经验和教训后寻找到了答案:集中全力挖掘和开发独具魅力的神秘酱香之旅。
仁怀境内旅游资源可分为绿色(自然生态)、红色(文化)、白色(赤水河盐运文化)和酱色(国酒文化)四类。这些综合性都很强,但现实的情况是绿色生态的竞争明显弱于邻近的赤水和习水,红色资源只是浅层次开发,且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不大,白色资源割据一方,力量微弱,唯有酱色资源才是仁怀最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优势资源。茅台集团对仁怀市旅游业的重新定位也作出了反应,厂市通过座谈,就开发神秘酱香之旅达成了一致共识。据悉,仁怀紧紧抓住茅台酒厂集团公司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工业旅游示范点这一契机,将以茅台古镇为中心的茅台旅游圈作为龙头产品进行打造。茅台镇作为历史文化名镇,将为游客送上神秘酱香之旅的完美体验,而市区所在地的中枢,将作为茅台旅游圈的大后方,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洽谈商务的场所。在做旅游项目的规划时,该市以酒文化为灵魂,将酱香酒文化始终贯穿于旅游产品的情景设计之中。
通过三年的改造,使其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游客在中国第一酒镇处处感受到浓浓的酒文化氛围。龙头产品是一个地区最具垄断性、带头性和标志性的旅游产品。仁怀旅游的龙头产品,是茅台酒的原产地茅台镇及其周边。为了充分利用旅游资源,该市将文化之旅和河谷生态之旅有机紧密结合。凡产美酒之地,其山水必美,把酒临风,游山玩水,别有一番情趣。对游客来说,在青山秀水中感悟酒文化无形中又增添了茅台酒是原生态的健康酒的印象。美酒与酿酒之水关系密切,对此,仁怀市决定茅台镇上的酿酒人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都要举办盛大的祭水活动,让游客在神秘的茅台河谷体验茅台酒的酿造和储藏过程,自然会产生探秘美酒的愿望。
如何让远方的客人留下来,这是仁怀市和茅台酒厂决策层在开发神秘酱香之旅中思考的最为核心的问题。也就是怎样使仁怀旅游业从过去的过境游变为目的游。
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是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仁怀市将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出台奖励扶持政策,推进国酒茅台工业旅游、酒文化旅游、红色旅游项目建设,建成茅台旅游古镇、“茅台国酒城”,完善四渡赤水纪念园配套服务设施,实施泛盐津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推进“仁怀市白酒工业旅游点”建设,打造“茅台故事”影视基地。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特色餐饮。努力构建以国酒工业旅游为支撑,融酒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为一体,娱乐、餐饮、购物、中介、物流、信息等完美配套的旅游目的地。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着力展示“世界第一蒸馏酒品牌”、“国酒之心”和“国酒文化之都”旅游目的地形象。
贵州省仁怀市不仅是国酒茅台的故乡,也是四渡赤水时战斗过的地方,拥有极为丰富的红色文化,在这里留下了鲁班战斗遗址、长干山住址、明广寺鲁班战斗指挥所等众多红色遗迹。
四渡赤水中的第三渡发生在仁怀市茅台镇,是在战略转移中,从被动转为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后红危为安的关键,可以说,胜利从茅台三渡开始。。
在具体操作中,仁怀市与茅台酒厂着重从六个方面着力:一是把千年古镇茅台镇的改造以体现国酒文化为主线,以古朴、浑厚为特色,恢复传说中和酿酒相关的古迹,以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作贯穿,达到各相关景点的有机和谐。让游客体味到古镇厚重的酱香文化底蕴,使其美名口口相传,名扬四海;二是凸显参与体验的神秘酱香之旅。茅台酒历久弥香,游客不但可以体验到酿造过程,还可以在储藏过程中融入自身愿望,打造茅台集团的企业游引领仁怀降香文化底蕴茅台文化;三是旅游资源的整合。美丽的赤水河谷能够让游客体验美酒之源,悠久的古盐道能够让游客领略因商促酒的美酒发展历史,感人的故事能够让游客感受茅台酒的爱国情怀,启动仁怀镜内古盐运文化古路的打造,对在仁怀镜内红色路线(亮点梅子坳街),舒适的温泉能够让游客在品尝美酒之后放松身心;四是旅游商品的开发;五是茅台领军的降香文化、在仁怀的红色文化、历史遗留的盐运文化的品牌形象设计与营销策略;六是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与企业作用的发挥。
仁怀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人多地少、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为此,仁怀把植树造林作为保护国酒基地生态环境、绿化仁怀、涵养水源、富裕农民的民心工程来抓,在全市范围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造竹工程,累计投入上亿元资金,造林3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逾40%。
也就是说,仁怀如果没有青山绿水环绕的和谐生态,也就没有盛产美酒的源泉,更谈不上品牌强市和旅游兴市。仁怀苦心经营生态文明城市,目的就是为了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仁怀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仁怀挟“包装精品景区、提升城市形象、推介特色魅力”“三板斧”挺进旅游市场。“黔北第一胜处”怀阳洞高调亮相,四渡赤水纪念塔重新修整……同时认真落实遵义市委、政府“三百里竹廊”政策,坚持“生态包装”,神秘的赤水河已被层层翠竹染绿。
“仁怀变靓了!”这是外地游客和仁怀市民的感慨。如今的仁怀城区,大块“酒”字方砖铺就的人行路边,花池整齐、行道树飘香;街道上,宽畅整洁、市民文明有序。一个崭新的酒都呈现在世人面前。
仁怀市结合深厚历史文化的实际,以“做好酒文章,走出酒天地”为发展定位,推介特色魅力。为充分展示旅游特色,仁怀市借第二届中国酒都文化节举办酒令擂台赛,立体、全面、动感地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酒文化。
篇10
[关键词] 特色产业 品牌与宣传 供需结构性矛盾 市场开发 相关产业
哈尔滨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遂成为神州大地开展冰雪旅游的最佳地区,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特色产业的开发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品牌优势也未得到充分的发挥等。
一、特色产业
1.城市旅游:哈尔滨市充满独一无二的欧陆风情的中央大街,以索非亚教堂和马迭尔宾馆为代表的诸多俄式建筑给素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之称的哈尔滨添加无限的魅力。应加大对城市旅游的投资和宣传力度,打造自己的城市品牌。
2.冬季旅游:将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哈尔滨冰灯游园会作为哈尔滨特色和精品旅游项目。坚持思路创新、形式创新,市场化运作,做到主题鲜明、立意新颖、设计巧妙,集高科技、艺术性、观赏性、参与性于一身,成为具有哈尔滨特色的经典旅游品牌。以滑雪度假为主题,大力宣传已有的滑雪旅游景区(如亚布力滑雪场),建设更多的滑雪旅游度假区。
3.购物旅游:加大宣传和投资力度,发挥哈尔滨商品城名特优店云集的优势,大力引进外资,提升服务质量。
4.节庆旅游:以哈夏会、哈尔滨国际啤酒节、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哈尔滨经贸洽谈会为主体发展节庆旅游。促进旅游与会展的渗透结合,在节庆旅游中增加旅游交易、旅游招商、投资洽谈等活动。
二、品牌与宣传
1.通过打造哈尔滨市旅游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树立自身的特色以区别于竞争对手,以自己鲜明的个性吸引消费者。
2.宣传手段的适当应用:针对自己的客源市场,有的放矢地进行宣传促销组合,宣传促销要有主题性、计划性、针对性、科学性和整体性。
3.一系列促销活动与品牌传播活动相结合,特别是在旅游淡季进行价格促销活动,从而打下良好的品牌基础。
4.随着区域性旅游的发展和各地都在营造自己的特色旅游品牌,单个景点在整个大旅游中的运作空间越来越窄小,品牌的影响力减弱,而区域性品牌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供需结构性矛盾
1.依托资源,着眼需求,做大、做强冬季旅游,相机提升春秋旅游,构建全天候、多防卫、多层次的旅游市场格局,确保旅游客源持续增长。
2.春秋季:受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哈尔滨冬季冰雪旅游成为全国旅游热点,夏季休闲避暑也小有名气,春秋两季天气变化剧烈,城市环境质量稍差,天然景观少,旅游活动不活跃。对于这方面应做好哈尔滨城市观光旅游、休闲旅游、购物旅游等特色旅游宣传,丰富春秋两季旅游产品,促使旅游由两季热逐步向四季均衡发展。
3.哈尔滨市旅游市场规模大,回头率高,影响深,只要旅游产业适合人们的需求,价格适当,打造品牌优势,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市场开发
1.提高市场开发的针对性,优化客源结构,强化宣传,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并大力引进外资。
2.扩大对俄客源市场深度开发,推进与亚洲的旅游合作,适度开发中东、南非市场,将欧、美、澳作为哈尔滨市未来旅游市场,将哈尔滨旅游市场打进国际主流旅游市场。
3.不断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创新性推出新的旅游线路,利用媒体宣传造势,做好宏观宣传与微观促销的有机结合,打造哈尔滨市国际旅游形象品牌。
五、相关产业的发展
1.餐饮:完善餐饮酒店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档次,创新与优化相结合,餐饮以地方特色为主,吸收其他地区的餐饮文化,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融美食、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旅游餐饮服务体系,把哈尔滨建成东北美食之乡。
2.住宿:积极发展旅游景区度假酒店、假日客栈、农村旅馆等。建立以客源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创新,优化旅游饭店类型结构、布局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形成高中低档结合、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管理上乘、服务一流的旅游住宿接待体系。
3.交通:大多数县(市)的旅游主干路和次干路可进入性较差,旅游交通仍为“瓶颈”。哈尔滨市要建成辐射全国的旅游交通线路,建成通达俄、日、韩、东南亚的国际交通枢纽。加强重点旅游景区的航空、铁路、公路客运。并将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应用于交通建设中去。
4.通信:依托网络技术,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网上旅游资源,将手机信息服务与旅游信息有机结合,建立强大的旅游信息查询系统和短信预定系统。
5.发展具有旅游附加值的供应产品:哈尔滨现状是旅游商品的生产品种较单一,没有形成规模,旅游纪念品缺乏纪念意义。应大力推广哈尔滨啤酒、大列巴、哈尔滨红肠、俄罗斯工艺品等特色产品,提供各种形式、各具特色的纪念品。
6.开发扶贫旅游项目:景区的开发要带动社区的发展,增加地方就业,社会收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扶贫是中国特色景区开发的必要使命。应将旅游收入的一部分专项用于贫困地方区和次发达地区旅游基础设施等的公共支出。
参考文献:
[1]《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2]《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计划纲要》.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年
[3]《中国旅游资源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旅游景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