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职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3-15 20:43: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生职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调查显示2005年以后毕业的医学生职业分化显著,动态化程度高,占66.7%的毕业生有跳槽离职倾向,且跳槽频率高;对就业环境、工作条件和工作回报持不满意态度的占50.0%;职业发展专业化程度低,仅30.6%,其中能正确掌握医学技术、有进取心、能胜任医疗工作的占49.7%;技术能力一般,需要努力才能勉强完成任务的占到了25.0%。2000~2004年期间的毕业生,从事专业的占42.5%,他们重视个人发展权,在团队中以辅助者的角色出现,注重参与和知识积累,重视单位为个体成长所能提供的条件。1995~1999年期间的毕业生,专业化程度高,从事医学和专业管理工作的占71.4%。进入此阶段的医学毕业生,个人创造能力快速成长,在创新团队中的地位稳步提升,经济收入稳定。1994年以前毕业的医学生,经过长期的医学和社会实践,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其他知识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个人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成为单位知识创新的中流砥柱,职业发展较好。其别优秀、专业技术高超、已成为技术骨干和业务专家的占到33.8%;表现优秀、有良好的技术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占45.3%;熟练掌握技术、有一定的技术创新力的占12.9%。在医疗岗位上的医学生,普遍感到精神压力较大,工作时间较长,假期和夜间值班工作负担重,但对职业的发展前景比较有信心,三分之二的调查对象对此表示比较满意与满意。
2医学生职业发展的困惑
2.1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现实的差异性
医学生大多在校时都进行了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发展规划,但高校扩招后的医学类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不得不面临非医学临床岗位的选择,社会上的各类医药企业已成为医学类毕业生的择业对象。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表现出差异性,职业匹配度差,全新的工作使医学生毫无职业发展的思想准备,导致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准,加之职业发展规划调整不及时,一时难以胜任岗位工作,形成了较大的职业压力。
2.2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不一致性
由于医学院校存在着专业口径细、技术专一、知识面窄、各专业人才培养数量与社会需求不对等等问题,使人才培养规格、层次、类型以及质量方面造成不符合新型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富有创造力的人才需求。在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不一致的前提下,对医学生的职业定位造成一定的影响。因职业目标难与自己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件相匹配,兴趣爱好及专业特长被不相匹配的工作弱化,导致创造性工作少,完成任务式的应付性工作多,不能进入最佳工作状态。他们感到没有归属感,心态不稳,动力不足,进取心不强,对自己要求不高,压抑了部分有潜质人才的成长与作用的发挥而阻滞职业发展。
2.3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及工作单位内部权益的不均等性
研究资料表明,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导致其收入差距悬殊。同时,相同地区或相同单位同等级别的医学工作者中,收入高低的差距也较大。收入差距是引起职业不稳定的直接因素之一。在工作单位内部,往往还存在着其他权益的不均等。权益的不均等性,导致资源分配上的不平衡。医疗行业属专业性较强的行业,对硬件软件的要求较高。但由于受行政管理体制等各种因素的长期影响,我国医疗行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存在“重权力,轻专业、轻学术”的现象。在资源配置中行政管理等权力部门占大部分比例,资源的配置权基本掌握在行政部门和权力人士手中,造成个人专业发展上的条件不平衡,影响专业人员职业发展中正当竞争的积极性。
2.4职业发展与创造能力的不对等
在有些单位或部门,存在职业发展与创造能力、人才素质和实绩的不对等性。如工资制度、晋升制度等,缺乏促进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没有给每一位员工创造一个自我发展的平台,论资排辈和“大锅饭”现象严重。员工没有自我激励与自我实现的愿望,抱着“等”的态度混工作,不敢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不敢把成功作为需求,无明确的奋斗目标,职业发展乏力。调查发现,员工对其职业发展感到最不满意的是“晋升制度”。
2.5继续教育与岗位工作的冲突性
继续教育是一种针对性强、效益高、间歇性进行的终身教育。事实证明继续教育是医学毕业生获取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可使医学专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创造力不断提高,以满足自身核心素质和拓展素质的要求。脱产培训是较好的一种继续教育方式,可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来提高某项理论、技能和创造力,得到大多数专家学者和专门人才的肯定。但职后的脱产培训等继续教育,往往在时间上与岗位工作有一定的冲突性。参加脱产继续教育人员学成后的岗位安排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影响了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存在形式化的倾向,致使许多医学类毕业生无法得到新知识补充,知识老化现象较严重,使职业发展缺乏原动力。
3医学生职业发展的学校教育对策
3.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创造力教育,使人才的培养适应社会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改革课程体系,使之成为有效的职业发展能力培养载体。在培养计划中增加创造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内容,同时要密切联系临床实践,突出教学的实用性,做到课堂教学与医疗实践相结合,并用直观教学来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基础与专业技能。在课程体系中还要适度加大选修课的比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人文素养。其次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大创造力培养方面的投入。再次要增加有利创造力开发和职业发展的团学活动等,使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和校园教育环境中得到不断提升[3]。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的适应创造性教育的教师,以满足培养具有职业发展能力的学生对教师能力的特殊要求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提高教育者本身的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论的创造型教师,从大学教育环境上保障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提高。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工作成效对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可以想象一个自身没有创造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教师,是无法胜任培养具有创造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学生这一重任的。一个创造型教师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以及学生参加工作后的职业发展能力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3帮助学生搞好职业发展规划,并指导学生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具体岗位修订职业发展规划在低年级时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每个人的职业发展都要经过成长、探索、确立、维持和下降等几个阶段。医学生毕业选择工作正值职业发展的成长阶段和探索阶段,应选择适合自身条件并具有发展潜力的职业;一旦确定职业和岗位,就要修正在学校读书时制定的职业发展规划,使其更具现实性和实用性。学校可通过职业发展信息系统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和岗位,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发展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篇2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社会对医务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尽管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仍然无法满足民众的现实需求,由此而容易引发各种医患矛盾。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决于众多因素,其中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非常重要。推及医学教育,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是一个重要方面[1]。因此,本文以实施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和对策的调研———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试图梳理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并作出相应分析,提出有效建议。
1医学生职业素养含义
学者们对职业素养内容阐释侧重点有所不同,一般认为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对职业社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出台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认为,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达到医务职业所要求的四个内容,包括珍视生命、具有责任感、正确观念;尊重患者;与病人及其家属相处时表现出该有的态度和同理心;承认和正确处理医疗过失[3]。课题小组综合有关文献[4-6],认为医学生职业素养是医学生为了适应医疗行业所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人文关怀、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
2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现状
为了解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医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同时为学校进行有关教学改革提供更多有效实证资料,课题组借助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根据上述职业素养内涵并参考有关文献,设计问卷并进行效度信度的测试之后,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开展了有关实证调研。本次调查时间是2015年4~6月,调查对象是汕头大学医学院2014级、2013级和2012级在校医学生与2010级、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见习生。共发放800份问卷,回收730份,有效问卷722份,有效率90.3%。另外,对20个见习生进行了实地访谈,录音并整理访谈内容。经过梳理和综合分析,同时结合有关研究文献,获得了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基本情况。
2.1职业素养发展自我认知情况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疗人员的职业素养倍受重视。个体对职业素养的自我认知程度将直接影响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表现。据此,课题组分析问卷数据后得出,我院85.0%的学生认为自身对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掌握程度较高;同时,89.0%的学生高度认可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提升自身团队意识;另外,89.9%的学生表示理解学院开设人文素养课程的用意,并表示相关医德教育与专业课程均有助于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由图1数据分析可见,除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外,医学生的其余各职业素养要点自我认知程度还有待发展提升。
2.2重视对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
医学生普遍重视学习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7]。这点从本研究中也得到进一步印证。从主观上看,课题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院85%的学生认为临床技能掌握得较好;69%的学生认为自身专业知识扎实,71%的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热情高,擅长通过不同途径进行学习。从客观教学效果上看,我院医学生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确实比较扎实,汕头大学医学院2001~2006级七年制医学生OSCE(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考试的平均分为75~77分,成绩较优秀[8]。综上,课题组认为,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掌握较好的原因有二:一是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当今社会对医生职业素养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对医学生的要求随之提高,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专业知识教学模式提高了医学生对知识与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医学生自身素质因素。医学类专业在各所大学招生专业中分数普遍较高,多为学习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为其在医学专业学习中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提供一定保障。此外,访谈结果显示,在教学医院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课程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受访者表示,学院实践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并且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操作。
2.3崇尚良好的医德医风
虽然当今社会仍然存在部分职业素养较低的医生影响着整个医疗系统的信誉,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行业人员的积极性。然而,医学生仍然崇尚良好的医德医风。课题组在针对我院医学生从医原因与医德情况的调查问卷调查中发现(图2),不仅73%的学生选择医学专业是基于个人想法,而且92%的学生坚信未来能当好一名医生并以此为荣,更加可贵的是,95%的学生坚信医者仁心,并以此要求自己。同时,统计显示,绝大多数医学生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仅7%的学生在实习及见习过程中未坚持做到尊重并关心患者。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学生达89%,仅1%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注意团队合作意识。从利他主义而言,问卷显示,95%的学生表示乐于帮助周围的人,然而有25%的学生表示自己并不会十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11%的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76%的学生对社会流行病敏感,有防范意识并提醒周围之人。综上可见,医学生在医德医风方面有着积极的思想,崇尚良好的医疗职业风气。
2.4尚待发展提高科学探索精神
2015年复旦大学医学院医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该院医学生在“尊重他人”、“利他主义”这两项自我认知方面较为注重,而八年制医学生的两组数据则提示其并未很好地做到“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9]。南京医科大学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状况调查亦得出仅有20.0%的医生认为实习生遇到问题能及时向医生请教或查阅资料学习[10],以上都体现出目前多数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尚待发展提高。相比之下,我院在这方面的培养比较乐观。课题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83%的调查对象表示遇到学习难题时喜欢锲而不舍地探究,直至解决。此应得益于我院十多年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全面深入地开展PBL[11]教学等教学改革。尽管如此,调查中仍有17%的学生未做到这一点,这表明我院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素质的培养。
3改善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的对策
3.1完善实践课程,强调兼顾职业素养各方面的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看,内在动力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自我认知程度有利于医学生产生源动力并由此自觉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而不断完善实践课程并加强兼顾职业素养各方面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需使学生充分理解何为职业素养。只有理解其内涵,才能让学生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素养。二需注意强调医学生职业素养内涵各个方面同等重要。鉴于医学生多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没有意识到职业素养其他方面也一样重要,因此,应倡导一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尽可能地展现职业素养的方方面面,强调相关内涵的重要性;同时,医学院校亦可适当增加相关必修及选修课程。如我院构建并实施的《医者之心》课程体系,有效地促进医学生重视职业素养各方面并取得全面发展[12]。三需严格把关带教老师的职业素养。学生知识和关于临床的想法多源于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临床医生把人文关怀等内容有意识地融入到带教中,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相比单纯的课堂传授,效果更为显著。故医学院校应当定期考核带教老师的授课水平和职业素养,保证教学质量。
3.2加强医德教育,培养团队精神
医德与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医学生的自我升华。从问卷与访谈结果可得,我院大部分学生从医决心坚定,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实习及见习过程中未坚持做到尊重和关心病人。因此,课题组认为可向国内其他医学院校学习,通过开展伦理讨论等课程以提升我院学生的医德水平[13],促进其主动思考。另外,结合我院及其他医学院校部分学生未重视团队合作的情况,在进一步加强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方面建议三点:一是教师应将团队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如鼓励课堂中进行小组讨论。二是学生应以小组模式进行教学活动与考核,并规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见习、实习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三是学校应多鼓励学生参加团队活动,利用高校交流,技能竞赛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14]。
3.3重视科学教育,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篇3
摘要 融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高职体育课程是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补充和加强,也是高职体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高职体育教学应当根据职业岗位的特点,主动调整和强化课程教学的服务功能,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
关键词 高职体育 职业素质 目标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这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学和课程建设应该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一中心任务,重新定位教学以及课程建设目标,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以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长期以来,高职体育教学还只是停留在发展身体素质的层面,并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而笔者认为,这一点恰恰忽略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高职教育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恰恰是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高职体育课程所具有的开放性、实践性、交往性和社会性特征与高职体育教学所蕴含的团队精神教育、主体意识培养以及自我实现的过程等这些独特的、有别于其他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利用体育课程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优势所在。相比空洞的说教,更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进行有的放矢,更能为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创造有利条件。
二、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的界定
高职体育课程所要培养的学生的职业素质应当包括职业基本素质(身体心理、道德品质)、职业核心素质(职业体能、职业保健)以及其他职业素质(组织纪律、人际交往)。以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的高职体育课程要结合学生的就业导向,充分考虑其专业和未来职业岗位的特点,强调职业基本素质和核心素质的培养。具体的课程目标如下:
(一)能够编制一套适合自身的锻炼计划,并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二)熟练掌握两项以上的体育技能;通过技能学习的过程,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增强自信心,培育“终身体育”意识。
(三)掌握未来职业岗位特点所需的职业体能、职业特殊体能的锻炼方法及职业保健方法,熟悉常见的运动损伤的处理办法。
(四)通过体育运动调节情绪、改善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竞争意识、行为习惯、职业道德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对策与建议
为达成高职体育教育的职业素质目标,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育学生公平竞争和遵守规范的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积极进取、勇于拼搏和不断创新的精神。高职院校可以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这些特征,让学生通过在体育课堂上的学练过程加强对职场的适应能力,使学生能更快地融入新的社会环境,有效地帮助其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顺利转变。
基于这一认识,建议高职院校将体育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职场仿真训练的一种途径。明确提出体育课程及教学目标紧密与职业需求接轨,切实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服务。如在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方面,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可按照企业的标准对学生的着装、仪态、遵守纪律、服从指令等提出了严格要求,并列入学生的期末考核当中。在教学内容上,引入团队体育游戏、户外拓展训练等项目,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体育教师应深入企业特别是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调研,收集企业不同岗位对员工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以及在员工培训中开展拓展训练项目的内容,在调研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课程设计、组合,建立拓展训练基地,开设专门的职业拓展训练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强调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和创新。如在健身操、拓展训练、体育游戏等教学中,由学生自己进行内容创编和设计,积极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高职学生普遍被社会视为应试教育的失败者,自卑心理成为不少高职学生走向成功的巨大障碍。体育教师应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为其在职业生涯上的成功迈进创造有利条件和机会。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贯彻职业素质目标不仅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增强竞争意识,帮助学生逐步实现社会化过程的需要。广大高职院校的体育工作者要用职业素质教育的思想对体育教学和课程建设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探索,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身体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结构的进一步完善,为其职业生涯发展积蓄含金量,为未来创业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4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教育;职业意识;职业规划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国家对高校的就业教育的要求,各大院校都很关注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尤其近年来更是超越了就业教育的局限,把它扩展到职业发展教育。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也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高职院校的职业发展教育的效果仍不理想,在职业发展教育过程中存在许多的问题,期待着人们去研究如何提高职业发展教育的有效性。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1.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内涵
职业发展教育是职业生涯发展教育(career development education)的简称,它是就业指导工作与职业指导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心理测评与职业咨询、求职择业指导、就业创业教育等内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既包括教育教学活动,也包括咨询、指导、技能训练、社会实践和服务等活动。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指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包括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指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指导学生全面认识社会,指导学生全面认识职业、培养职业兴趣,并指导学生形成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
2.高职院校开展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指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学的普通教育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它不再像普通的中学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升学做准备,更重要的是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学生不但要掌握即将从事的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具有所从事的职业所需要的职业道德,能对所从事的职业有着充分、客观的认识,也就是说,每个高职学生都应具有职业意识,而学生如何才能具有职业意识,这恰是职业发展教育的功能之一。
(2)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包括自我认知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际能力、耐挫折能力等。有的人认为,高职学生只要掌握好技术就可以了,反正以后从事的就是技能方面的工作。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高职院校也就是培养“匠人”而已,而成为一个“匠人”完全可以通过“师徒”结构来完成,何必花那么多时间来学习理论呢?新时期的技术工不再简单是只会做工的工人,更重要的是要能为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进行远期规划,而如何具有职业规划的能力,这既不是能通过简单的专业学习获得,更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通过职业发展教育,让学生通过不断地理论学习和实践,渐渐形成职业规划的能力,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
(3)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基础。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高职教育通过各门课程的设置、教学活动及其他活动的开展为社会提供服务。学校是为学生的就业做准备,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因为,通过职业发展教育学生能学到就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比如,自荐表的制作,面试的技巧等。在职业发展教育中教会学生如何为创业做准备,如学会对创业政策进行分析、了解创业资金积累的途径与方法等。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存在的问题
关于职业发展教育的问题,各个高职院校都按照国家的规定开设有相关课程,但从现实反应来看,效果并不理想。笔者曾经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询问已毕业的大学生,当谈及当时的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时,很多人的回答却是“不知道”或者“忘记了”,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内职业发展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理念落后,部分学校把职业发展教育等同于就业与创业教育,把职业发展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开来
由于职业发展教育的前身即就业教育,因此,有些学校并没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仍把职业发展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只是在后面冠以创业教育,而在实践操作中,大部分仍然按照就业教育的要求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而按照职业发展教育的要求,专业教育本身也属于职业发展教育的一部分,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学生所从事职业所需的能力。
2.教育目标不清晰,教育中未达到“全员化”
由于落后教育理念的指导,导致很多学校只是把它当成完成国家规定的一项任务,很少有人去探讨和研究其教育目标,因此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出现目标不清晰的状况。而且在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学校所有成员都参与其中,而仅仅是担任该课程老师的事情,据有关调查表明,一些专业课教师对于何为职业发展教育认识很模糊,更不知道如何开展职业发展教育。
3.教育内容过于注重统一性,缺乏体现专业不同特点的个性
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发展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多,因此学校一般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不同专业的人坐在同一间教室里面接受教育。这势必导致老师在授课时强调内容的统一性,而忽略了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因此,学生所学的是一般的就业方面的常识,比如,如何写求职信、如何做职业规划设计等。在讲解就业形势时,也只能从整个国家的就业形势出发,而不能针对不同的专业就业形势做进一步的说明。
4.教育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少
现在的学校职业发展教育基本采用讲授和练习的方法,先由老师讲一些基本知识,然后由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但由于时间和人数的原因,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践。比如做招聘的练习,一个班可能仅有几人能真正地去实践,其他人只能作为旁观者的身份出现。
5.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低
职业发展教育要求教师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知识,对教师素质要求很高。而高职院校的职业发展教育跟其他普通高校一样,一般采用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形式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专职教师大多是由“两课”教师与负责就业工作的教师组成,兼职教师主要来自于一些企业。因此,专职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而兼职教师又缺乏一些教育科学知识,这导致了整个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低。而且很多兼职教师还不能保证能够按照预期去完成教学任务,这也给学校的教育造成一定的困扰。
6.教育过程不连贯
在开展职业发展教育中,教育过程的不连贯表现在学校未充分关注职业发展教育的连续性,只是在大学的某一时段开设,而不是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之中。致使当学生要就业时却忘记了当时所学的内容,却又去通过其他途径来获取就业知识,这样势必会导致学却不能致用的恶果。
7.教育效果评价方式简单、标准无法统一
所有的课程教学最终必须要经过检验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当然职业发展教育这一门课程也不例外。但是在该门课程的效果评价中,评价的方式往往是叫学生写一份求职信或者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仅以此简单的方式根本无法对学生学习的众多内容进行考核。 转贴于
8.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对于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大多认为到学校就是学习技能,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只要技术好了,工作就好找。至于职业发展教育又不属于专业教育,学得好与不好根本无关紧要,因此都关注的是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学生采取应付的态度,逃课率相对于专业课而言要更高。认识的不到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最终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对策分析
1.加大宣传力度,使老师和学生充分认识职业发展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针对目前在教师和学生中存在的对职业发展教育认识不足的情况,各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比如通过学校广播站、板报、网络等媒介去宣传职业发展教育对学生以后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就慢慢地去了解职业发展教育,因为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因为我国不同于其他发达国家,他们是在中学就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而我们却把职业发展教育后移到了大学里,对于学生而言,要接受这一新的事物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广大的老师而言,很多上专业课的老师对职业发展教育也认识不足,把职业发展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的比比皆是。学校可以通过校本培训,学校论坛等方式进行宣传,让老师去充分了解职业发展教育。
2.丰富教育内容,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在解决完认识问题以后,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其教育内容,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仅仅为学生找工作提供服务的内容上,应该挖掘出新的内容来满足学生的内在不同需求。可以采取对学生进行职业测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对自己所缺乏却又是职业所要求的能力能清晰的认识。
3.注重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好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提高职业发展教育的有效性时应该关注师资队伍的状况。学校可以通过派专职教师去企业参加锻炼,去参与企业的招聘,了解企业对招聘的要求。同时也可以通过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交流,让兼职教师学习一些教学的技能,使他们更能满足教师这一职业的需求。
4.改革评价制度,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体系
改革现有的评价制度,探索不同专业的不同评价目标体系是解决当前评价问题的出路。首先,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后的不同就业岗位进行测评,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设计不同的评价目标体系,提高评价的针对性,也才能实现评价的有效性。
5.职业发展教育应分专业开展
针对当前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建议采用分专业教学的方式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因为针对不同的专业而言,就业形势不尽相同且就业要求也不一样。比如,对于从事会计的人而言,要求从业者必须细心,因此在平常就可以对学生提出此要求,让他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应注意要做事细心、认真。
6.寻求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呈现,既可避免学习的单调、枯燥,同时也可使学生从不同的方法中得到不同的体验。比如,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了解一些就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让学生去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让学生既学习其成功经验,同时从其失败中去吸取教训。另外,还可以通过参观的方式让学生去观察现在企业需要的是哪方面的人才,以便于在以后的学习中找到奋斗的目标。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业意识 实践
近年来,大学生的创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相对而言,由于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良好的素质,创业的成功率会更高些,他们背负着社会的种种期望,在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创业已然就业的一种新形势。
一、大学生创业问卷调查基本情况及分析
为了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及创业实践情况,本课题组在下沙五所高职院校发放了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对现有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创业意向、创业项目的选择等。调查时间为2012年4-5月。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06份,问卷有效率为84.3%。
从反馈回来的问卷可以看出:
1、对创业概念的认识和理解?A开办一家企业(公司)占受访者的54%;B只要开创一份事业都可以叫创业占受访者33%;C开发一项前沿的科技项目占受访者5%;D做些小生意,摆地摊占受访8%。
2、你在大学期间或毕业前几年是否打算自己创业?A完全没有占35%;B有但没有尝试过占62%;C有也尝试过占3%。
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的创业意识还是处于萌芽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创业能力不强、创业资金不足、创业项目传统。
二、完善创业教育模式,增强学生创业意识,搭建学生创业平台
如何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加强创业教育呢?一是提高意识,学科融合。对于新生一定要开展导航教育,帮助他们了解专业的市场环境社会需求,指导学生做好大学乃至毕业后几年的规划。对于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来说,除对专业知识的积累外,对于经济学、心理学等必须略知一二,所以对于整个创业课程体系,应该开设相关的选修课,并不定期的邀请成功的创业人士来校做演讲,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二是不断完善创业教育工作机制。以我校为例,完成从院级、系部、各处室多部门管理体系,成立了创富中心,逐步的完善就业创业考核制度。三是以校企合作、创业园为桥梁,搭建学生的创业平台。高技能人才的缺失,使得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愈发紧密,这其中,作为收益者之一的学生来说,无疑可以在学生时代与企业零距离的接触,掌握一定的技能。在下沙几所高职院校当中,均有自己的创业园,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创业空间、成本问题。
三、抓典型,展示范,引领更多学生投身创业
成立相关学生创业团体,提高学生创业新创业团体的组织水平和工作能力。加大对学生创业典型的挖掘,找出他们创业成功的深层次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鼓励和引导更多学生投身创业。每年评选表彰优秀指导老师和优秀创新创业学生,并让他们做成功的经验交流。在校园的公共宣传栏处设立创业典型事迹,营造校园良好的创业氛围,引领更多学生投身创业,这样会增加学生的创业激情。通过成功创业的校友回校作讲座,分享他们的创业经历,培养学生使学生对创业,着力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实现了对全体学生的强辐射。
四、创设载体,丰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创业实战能力
通过项目的形式开展相关的创新创业活动,每年定期的举行专业技能、创业项目等竞赛,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竞争意识。聘请相关的企业导师对学生的创业项目点评与指导,让学生与知名企业家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使他们对社会、企业、市场有更多的了解,以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强化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充分利用已经有的"草根创业体验、校中厂、跨专业综合实训基地、创富中心、创业园"等五大实践平台,促进创业教育宇专业教育、创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创业实践与工学结合(专业实习)、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四方面的有机融合。
结论
作为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对于传统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急需改变,结合当前的就业环境,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性与开拓性人才,以创业带动就业,更是成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的重点突破口,只有通过高校不断的改革完善教育创新体制,建立相关平台,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创业意识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平鹅,唐骏,蒋爱民.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理论研究
[2] 王静.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调查[J].人口与经济
[3] 周宏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
篇6
[关键词]高职 艺术类动画专业 职业发展
[作者简介]孙佶(1980- ),女,上海人,上海行健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影视动画设计和平面艺术设计。(上海 20008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31-02
动漫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市场对动画专业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呈现递增趋势,目前很多院校开设了动画专业,尤其是高职院校。艺术类动画专业堪称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其内涵相当丰富,是各种艺术领域与当今高新科技数字技术等多方面应用的高度融合。但是,动漫产业在国外尤其是日本已经到了相当完善的阶段,而在我国仅仅处于发展初期,动画专业相对于各院校其他艺术类专业来说也显得非常不成熟,如何加强艺术类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了摆在大家面前的严峻问题。
一、高职院校艺术类动画专业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动画教育产业迅速发展,与本科动画专业教育相区别,高职院校的动画专业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特色,也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动画专业由于其市场前景广阔近几年非常热门,众多院校纷纷设立此专业,确实培养了众多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们国家动画产业的发展,但其在发展过程中日益暴露出很多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类动画专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社会对大量的动画专业人才的需求与高职院校毕业的动画专业人才不能适应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此外,高职院校强调“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区别于本科院校,但这种错位发展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并不符合社会发展。“技能型”人才并不是仅仅强化学生在动画软件上的操作能力,如此只能使学生成了动画生产线上的熟练操作工。
二、高职院校艺术类动画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
(一)动画专业本身课程设置不合理,定位不明确
动画专业本身内涵丰富,三年的学制无法涵盖如此多的内容,也不能过分加重学生的学习任务,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动画专业的课程设置总体上来说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尤其是动画产业的发展,对学生的就业定位也很模糊。目前,我国动画专业毕业生真正进入动画公司工作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职院校中多数动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很大疏漏,离市场对动画人才的要求相差很远。
(二)高职院校艺术类动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本身较弱
首先,高职院校学生本身的文化成绩不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强化文化底蕴是势在必行的,像美学史、造物史、文字鉴赏等应该设置课程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样才能使高职院校动画专业的毕业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并在比较具有创意的岗位上就业。其次,教学过程单一,对动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不够重视。大多数传统的授课方式是以介绍单一的菜单、工具、特效等菜单功能为线索,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学完后只会做单独的特效,而不知道特效该如何使用。
(三)动画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的动画人才本身很缺乏,更没有向教育机构提供足够的专业教育人才。更重要的是,真正的动画人才肯定是进入公司或更高的学府,而根本不愿意屈就于高职院校,所以大部分高职院校难以吸引这类专业人才,动画专业的师资匮乏成了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目前的专业课教师多数是从装潢设计、油画、美术、环境艺术设计等其他学科转过来的。有些高职院校在师资、资金、设备等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就开设动画专业,仅仅是为了追求本校的利益,结果师资队伍和学术氛围都极其薄弱。师资力量的薄弱与学术氛围的缺乏必然导致学生学不到实实在在的技能,难以成为动漫产业真正的人才。
(四)教学中实践环节薄弱
技能培训是高职院校的特色,高职类院校应更注重实践环节,但是动画专业需要一些专业的设备,而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备缺乏,此外,学校提供不了足够的实践场所,使得实践教学处于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态。校企合作是非常好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能更好地培养适应市场发展的人才,但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与企业的合作,学生的实践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或是简单地对一些操作的模拟,这样的学习难以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动漫人才。这种纸上谈兵的教学使得动画专业学生的设计制作都是一些简单的没有价值的课题,很多都是软件工具的应用。也许有的学生能凭着对应用工具的炉火纯青的技术制作出各种非常精美的电脑特效,但由于学生不能及时了解职业需求或者说不能及时与市场接轨,而使学生这方面的训练落后,所以导致学生与社会的需要脱节。
三、完善高职院校艺术类动画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途径
(一)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意型的人才为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多种技术形态,比如数字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并产生一种二维或者三维的动画效果。要想从事动画产业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就像其他产业一样进行:第一,要有极强的审美能力,能用计算机进行良好的视觉表达,对于二维和三维动画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和设计造型能力,能够熟悉和操练影视的后期和剪辑等专业性工作。第二,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修养以及创新能力。
(二)夯实基础――综合社会需求、学科需求和学生需求,合理设置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注重对学生动画产业专业素养的培养
高等院校动画专业的教学应该不同于其他理论性学科,因为这门学科应该是一项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所以结合现实动画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程度,制订专业对口型的动画产业学生培养计划,使学生能充分掌握动画产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并且掌握动画产业最前沿的信息和接近市场的动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采集信息以及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学习和善于创新的能力,具备动画产业所需人才的标准和能力。
首先,应该告别传统的授课方式,加强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采用实例贯穿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以案例为主要教授内容,在案例中消化相关知识点,而不是强迫学生硬性记忆,甚至采用“填鸭”式教学,这样会适得其反。
其次,要提高学生的能力,这需要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引进具有较高技能的技术人员,对现有的在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众所周知,对教师进行培训能在很大程度上开阔在职教师的视野,并且有助于教学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引起各个部门的重视,因为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人才能够引领动画产业的最前沿和发展势头。根据市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来培养适应动画产业发展的高端技术人才。
作为艺术类动画专业的学生,自身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应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专业技术的操作能力。第一,绘画在动画设计和动画产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绘画是基础和前提,没有好的绘画能力和创新能力,则设计出来的动画会没有新意和特色,平平淡淡,没有特色和创新的作品,没有多少价值。所以,作为动画产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和创新力是十分重要的。第二,动画技术操作能力不仅仅是表现画面效果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然手段,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无论是二维动画、三维动画还是定格动画,都对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作为动画设计产业的学生应该放宽眼光,并且能在市场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加强与工作团队的合作,并且经过社会实践的千锤百炼,能够练就一身本领,成为一名合格和优秀的动画设计人员。
(三)重视创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校企合作
随着动画产业的发展,动画的表现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各种功能不同的叙事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如此形形的动画片制作对动画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多开展创造性活动,使学生不仅能胜任当前动画职业岗位的要求,而且能适应未来动漫产业的发展和变化。校企合作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取工作经验,提高了综合职业素质,而且还能为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四)拓宽口径――培养多种类复合人才,注重提高综合素质
动画专业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是艺术与科技的高度融合,网络、移动性媒体动画、多媒体这几类人才都是社会急需的。要想有好的创意并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需要很多方面的知识,比如美学、文学、文艺学、心理学等,更加需要具备较好的专业理念与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生活阅历。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除了要加强技能的培训,也要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提高综合素质,拓宽口径,提高就业能力的同时也为将来职业发展道路奠定好的基础,真正成为动漫产业的专业人才。虽然适合各个领域的复合型高级动画人才不是短时间能培养出来的,但是只有具备复合型人才的能力,才能拓宽口径,才能在经济发展的今天更有发展潜力。很多用人单位都反映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人文素质比较低,外语水平不够随着全球化以及科技的迅速发展,经济法律知识、营销知识、管理知识的学习越来越重要,只有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才能真正适应动画产业的迅速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艺术类动画专业教育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并以培养复合型、创造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夯实学生基础,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拓宽就业口径。高职院校艺术类动画专业的学生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除了不断提高自己的基本技能外,也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成为动画专业真正的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晓丹.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就业现状与对策[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0(6).
篇7
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大创计划”起步较晚,反思现有“大创计划”中存在的问题、突破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短板限制、引导高职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持续增长是时展之需。目前,高职医学院校“大创计划”项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高职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发展的短板
(一)“大创计划”项目的持续力不强。
高职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时间紧、课程多、认识浅三个方面。在时间方面,尤其在医学类专科学校,不少专业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就要进入实习生涯,而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从起步到规划,再到实施、完成需要一定的周期。医学类大专的学制限制导致部分创新创业项目或半途而废,或仅停留在规划阶段。其次在课程方面,高职医学生面临上课强度大、学习节奏快、实践操作任务重等问题,学生往往在课程学习与创新创业项目实践的平衡之间难以抉择。在认识方面,由于创新创业教育长期缺失。高职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普遍不强,虽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有创业冲动和热情,但真正具有创业意识,成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的大学生却很少见,大学生创业存在盲目性和从众现象”[4]。主观意识上的缺失导致创新创业的真实意向不强烈,创新创业行动少于规划。
(二)“大创计划”项目的管理水平不高。
高职医学院校“大创计划”项目还存在粗放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的情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教师主导因素明显的现象。一方面,由于医学类学科自身对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专业知识掌握的年限较一般学科而言更长,而高职医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较短,难以形成创新,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形成与创新行为实践。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意识与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一些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实践项目中,学生难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而独立完成,即项目负责人或团队难以发挥出实质的主体作用。教师与学生在实践项目中角色的错位导致“大创计划”无法从根本上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此外,从学校管理广度来看,没有一个完善评估管理机制,致使对学生缺乏约束力和控制力,造成部分项目监管不到位。从管理深度上看,对于创新创业项目的管理没有向纵深发展,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创业智慧,且这种较低层次的创新创业活动的成果技术含量较低,模仿复制比例较大,容易导致恶性竞争、浪费资源[5]。
(三)“大创计划”项目的参与度不足。
“大创计划”作为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本质就是通过创造条件和环境,鼓励个人或团队发挥才智,将个人梦想与社会梦想有机结合,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但当前创新创业整体环境依旧不佳。主要表现在:第一,主人翁意识不强。不少负责人依旧单纯以学校的考评标准为重心,缺乏接手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二,学生创新创业的成败观狭隘。有的学生恐惧失败,拒绝冒险,一次挫折或失败就放弃尝试,致使部分难度较大的项目参与度低,结题困难;第三,没有相应的奖励机制与制度保障。根据医学院校实际情况,大一新生是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初入大学校门的高职医学生首先面临的是角色转变与环境适应,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相关奖励机制与保障制度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参与积极性。
二、高职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趋向于短,提升“大创计划”项目的可操作性。
短即周期短、适应期短。“大创计划”项目有其生命周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项目必须和高职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针对高职医学生本身就存在课程紧、时间短、专业性强的现象,可在项目遴选阶段侧重于选择周期合适、与学生实际能力相符合、又能对学生创新创业水平的提升真正发挥作用的实践项目。如教师课题下的子课题、社会调查类课题、与学生专业契合度高的创业类课题等,确保学生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全过程参与,保证实践项目的完整性。此外,“大创计划”项目作为全新的教育载体,要求学生以主人翁姿态实施项目计划,选择相对容易上手的项目以保证学生的自信心,学校管理部门还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推行一站式服务,保证项目尽快步入正轨。
(二)趋向于实,提升“大创计划”项目的参与性。
实即目标实、管理实。受医学学科的特殊性限制,任何形式的创新与创业都变得尤为困难。因此高职医学院校的“大创计划”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要侧重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意识的培养,以及创新创业在初级服务领域的实践。首先要摆正位置,明确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指导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项目决策、经费使用等自由与尊重,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向。其次要做实管理。在对创新创业项目的监管过程中重结果,更注重过程参与,建立完善的申报-审批-检查与验收制度,定期开展项目调研与情况汇报,以制度保证学生的参与度。最后,强化激励措施。对于按计划时间完成、辐射范围广、社会声誉佳的“大创计划”要有针对性地出台奖励政策和措施。积极扶持与表彰在“大创计划”中表现突出的团队与个人,吸引更多医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中。
(三)趋向于新,提升“大创计划”项目的前瞻性。
新即思路新、方法新。要着眼于未来,注重创新创业项目的前瞻性。“大创计划”项目要与高职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以项目促进专业素养,以专业技能带动项目发展,在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中探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共性。其次紧跟时代步伐,践行“互联网+”新思路。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近年来,依托互联网的发展为医学类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了新机遇,随着医疗电子商务的发展和远程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社区养老、分级诊疗、健康综合体逐渐建立,标志着“互联网+”的模式进入医疗卫生领域,个性化健康咨询业务、移动电子处方App、REND血液测试仪等个性化服务和创新型医疗设备,实现了医疗效果最大化和医疗成本最小化[6]。这种新型模式改变了传统医疗运行机制,高职医学院校要及时与时代接轨,确保“大创计划”项目的前瞻性。
篇8
关键词:创新 能力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c)-0234-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职业教育要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种知识能力的要求。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学习制度平台、资源更加丰富的实践育人平台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着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动力的源泉,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迫切需要。独立自主、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发现问题、主动探索和交流合作等创新素质成为人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基本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建设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高等职业学校,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可是,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1 大学生创新工作的现状
1.1 学生现状
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学生的入学成绩不能与普通高校相比。他们的基础知识有缺陷,综合素质差;进入职业院校后,学校的培养侧重点在动手能力,理论研究和实验偏弱;学生普遍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创新意识。个别学习能力、求知欲较强的学生创新能力较差,只是被老师选择后被动跟随,做些资料收集等初始工作。
1.2 教师现状
主要问题在教师方面。以本人所在学校为例,从学校到学校的师资来源使得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偏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教师在科技创新中对问题的创设、发现问题及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不足,指导学生力不从心。由于从学校层面缺少要求和激励机制,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师搞科研在选题时没有让学生参与的意识,他们认为学生的能力不能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知识结构、动手能力、求知欲都有问题,帮不上什么忙,却要花大量时间弥补他们的不足,带学生成了累赘。
1.3 领导现状
领导没有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当做重要的工作对待,组织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活动很少,使创新活动流于自然。我们学校在顶层设计上还是做了一些工作的,比如设计了一个“技能提高工程”,其中包括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内容,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希望在3~5年内达到“建设7~9个创新实践基地,资助创新实践项目250个,实现大学生创新实践常态化”的目标。但在实施过程中,在投入方面缺乏有力的支持,师资培养方面的设计不够明确,停留在个别项目个别支持的水平。
2 对策
2.1 转变观念
加强师资培养,强调课程改革。教师要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意识,加强自身能力的提高。要通过课程改革,摒弃传统的面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有条件的课程一定要理实一体化,强化学生的动手环节,开发有利于学生动脑的实验项目,鼓励学生以非常规思维验证实验结果。同时,要突出职业院校特色,创新成果未必出自电脑、试管,所有通过动手引发的灵感、创意均是我们追求的成果,均对学生的智能、技能、创业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在领导层面,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要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引领的观念,如此才能推动师资培养、创新平台搭建和教学改革等工作。
2.2 激励机制
2.2.1 教师奖励机制
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引领,鼓励教师在本学科(课程)的教学中设计与学习有关的创新案例及创新项目库,制定含有项目说明、知识要点、实验条件、成果鉴定标准及学分奖励等的实践指导手册,同时积极指导学生的创新活动,教师的工作可根据学生的创新成果核定教学工作量或科研工作量,其工作量由学术委员会鉴定。要加大对教师参与项目建设及指导的奖励力度,在教研教改、年终考核、评定职称、工资晋级等方面均可获得加分,促使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改革,进而得到创新成果带来的喜悦与收获。
2.2.2 学生奖励机制
学生通过参赛可获得能力拓展学分,同时对应课程获得课程考核加分,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活动。有了不同的评价手段,就会使部分勤于动脑、乐于动手的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创作的冲动,从而达到教与学的互动,带动其他同学跟着学习,提高教学效果,获得更多的创新成果。
3 搭建平台 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3.1 开发创新项目并建立优质成果库
我校通过“技能提高工程”,设想通过“校级、市级、国家级三级技能竞赛机制,实现人人参与竞赛的目标;市级技能竞赛要成为开阔学生眼界,锻炼教师队伍,提高学生技能训练的平台;国家级竞赛要作为引领学校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三级竞赛,鼓励学生技术创新和追求精益求精,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但笔者认为竞赛是功利的,在训练过程中,通常会局限于竞赛内容,训练项目少。要想提高学生技术创新能力,需要大量的训练项目,这就需要鼓励教师在本学科(课程)的教学中设计与学习有关的创新案例,大胆实践,其中的优质案例、成果以项目形式集中建库,供所有有兴趣参与竞赛和创新活动的学生选择,达到既可示范,又可以作为教学案例辅助教学的效果。
3.2 建立创新实践基地
根据项目库提出的有关条件完善实训条件,同时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满足学生提出的基本工作条件。学校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创新实验基地的建设与运行。每个实训室要设专人负责运行管理,配套管理制度要建立。其中,应根据出自该实训室的成果给管理人员相应的奖励或补贴。在我校,曾经利用国家专项建立了国家教育体制综和改革试点项目-复杂和异形件加工技术研究室。这个研究室积极与高校、企业开展合作,研究项目不断,成果频出,也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利用研究室的设备条件,组织部分参加市级、国家级技能大赛的学生开展训练,也参与研究项目的制作。这样的运行模式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在学习、训练的同时,既丰富了知识、提高了技能,也取得了技能大赛的优异成绩。这个研究室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研究室取得的成绩表明,一定要舍得投入,要综合设计使用功能,并有专人管理。
3.3 每个项目均设立创新大赛(机构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
对应项目库的项目建立竞赛机制,通过竞赛激发学生参与热情,遴选优质成果。创新项目的设立,应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每个项目都应设立创新大赛,要说明本赛项涉及的基础知识点及可能需要的拓展知识点、必须实现的基本成果及可能实现的预期成果、成果报告需要说明的问题等。
3.4 创新项目进课堂(项目源自课堂-人人参与-人人参赛-案例反馈课堂)
创新项目应围绕教学设立,以教学为出发点,才能使创新成为有木之本,才能绵延不断。从教学中产生的创新活动,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参赛。而创新成果又必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丰富教学案例,易于学生接受,最终仍能回到教学,辅助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3.5 学生作品展示窗
作品展示是推广创新成果、营造创新氛围、提升创作者的自豪感、促进教学与创新活动蓬勃发展的有效手段。我们学校部分学生的作品放在了实训车间内展示,创作者很自豪。如果放在校园内,效果一定会放大。
4 结语
总之,高度重视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就业和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更可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任何将这项工作视为可有可无、无关重要,有钱做做、没钱放放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 李明江.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
篇9
【关键词】医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55-01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1909年,美国人帕森斯撰写了《职业的选择》一书,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运用了“职业指导”(Vocational Guidance)这一专门的学术用语。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源于就业指导,以1923年清华大学正式成立职业指导委员会为标志,拉开了我国高等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序幕。20世纪末,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数量也随之增加,再加上医学生受到专业的限制,择业面窄,尤其是本科毕业的医学生就业更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开展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加强对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促使医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功就业和职业发展。
一、开设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第一课堂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7)26号)“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教育部制订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对就业指导课程的组织领导、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方法、经费保障等提出了相应要求。开设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第一课堂,将有助于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同时也能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明确就业目标,最终顺利实现就业。加强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课程的组织领导
在医学院校设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设立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及授课教师若干。教研室主任可以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兼任,学校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辅导员可以担任授课教师。
2.制定完整的教学计划
首先要使用适合医学生的课程教材,医学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写适合于培养目标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材。其次教学主要分为两大模块,即在大一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四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医学生就业指导》。
3.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授课教师主要是由辅导员担任,为提升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可采取分小组集中备课的方式。可聘请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担任教学组组长,并要求各组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编写详细的教案、制作教学课件、组织授课教师试讲等。学校还要定期开展辅导员专业技能的培训,尤其是要大力支持辅导员参加国家就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的培训。
二、建立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基地作为第二课堂
实践基地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熟悉职业的主要途径。实践教学有助于医学生更早更多的了解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使医学生不断的修正和实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组织由专家、任课教师及学生组成的重点团队,也可以组织由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及学生组成的专题社会实践小分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见习实习、校园创业活动等,通过对职业发展、职业前景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三、举办针对性强、内容多样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讲座作为补充
举办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讲座可以由某医学领域的专家教授不定期地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新的发展,以扩大医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由负责就业工作的领导和老师传授求职技巧或者改善提高医患沟通能力等。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讲座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多样,学生参与性高,受益面大,极好的补充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作为演练
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每年举办一次,自2009年5月启动以来,共有24个省市1000余所高校70万名学生参与了此次比赛。经过高校初赛、省市复赛,共计产生了80名选手入围全国总决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旨在进一步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与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对在校的医学生而言是一次很好的演练。虽然医学生的就业面窄,就业方向主要是传统的医疗单位,包括卫生局、卫生厅下属的事业医疗单位,但是通过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医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宽自己的就业去向,比如民政局下属的疗养院、体检中心、计划生育所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书面作品展示,即职业生涯规划书;执行能力展示,即幻灯片演讲;职业才艺展示。其中职业生涯规划书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二是职业目标路径设计;三是规划与实施计划;四是评估与反馈。通过职业规划大赛的组织,全面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帮助医学生认清自我、完善自我,在现有的医疗职业情况下科学规划,提高个人素质,促进医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0―0019―02
医学专业是一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要学科。培养合格的、社会需要的医疗工作者和可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医学院校的最终培养目标。现实中的医学生的职业、就业、角色诉求无不彰显了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辅导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职业生涯辅导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职业生涯辅导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与相互支撑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措施凭借职业生涯辅导这一载体以引起大学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和强烈共鸣,才能使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1.职业生涯辅导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具体
21世纪医学所肩负的责任,客观上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促进人类健康和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应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的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是一项专门化的工作,依据心理学、医学生理学、职业社会学、教育学的原理,对人的个性加以分析、判断、咨询,帮助求学择业期的医学生依据个人的心理、生理特点选择适应职业的一项工作。将职业生涯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医学生自我认识和发展,认清把握社会的发展脉搏,对社会大环境、医学职业的发展趋势做出分析,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对接和协调发展,使医学生的职业生涯紧跟时代的步伐,促进医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和职业一般能力的发展、特殊能力的发展[1],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具体。
2.职业生涯辅导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系统
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在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培养层次中开展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与大学教育相衔接的全程分阶段滚动式的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从新生入学开始,实行分年级、分专业的教育指导。从教育的内容上看,职业生涯辅导不仅是帮助大学生设计了职业方向,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化系统化的过程。
对大一的新生来讲,主要是进行成功教育,初步确立个人发展目标。学校可以举行医学生誓词宣誓活动、优秀毕业生和在校生先进事迹报告会;开设人生修养课;指导学生参加社团、社会实践和校院的集体活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对医学本科二年级来讲,主要是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修订提高:随着医学生对所学专业了解加深,通过举办职业道德、工作与职业、医学职业发展等讲座,使学生树立新时期的医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观念,知道人才成长的过程和规律,树立正确的成才意识。对医学本科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要逐步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辅导学生逐步提高求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医学本科四五年级的学生来讲,主要是突出个性化辅导:首先是教导学生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职业生涯的准备是否已充分;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除常规的就业指导课外,还要聘请医学相关职业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为学生介绍医学行业人才要求、应聘指南与面试技巧、个人形象塑造等[2]。
二、以职业生涯辅导为载体开展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职业生涯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并作为实现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践,应综合考虑主体因素(学生)、主导因素(教育者)、环境因素(社会支持系统)和介体因素(内容和方法)。
1.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团体辅导
加强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是提升医学生学习风气和个人发展品质的创造性举措。在这项系统的工程中,需要以学校管理和教师指导为前提,以学生的素质测评为生涯设计的反馈结果,才能有助于学生养成对于学习、职业、人生的积极态度。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努力拓展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载体,才能实现学生个体和学校发展的双赢。建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辅导的长效机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而通过完善教学主渠道和搞好团体辅导与个体辅导,则成为有效实施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载体。
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新兴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形式,是一种以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的多学科的交叉性产物[3]。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单位,针对成员实施适当的辅导计划,通过成员间的交流,促使成员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探讨和接纳自我,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正确的行为方式,增强适应能力的辅导过程。生涯辅导的团体模式更能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互动,与其他团体成员分享内心的真实体验,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2.依托网络平台,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支撑
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支撑是开展高水平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的有效手段。利用系统强大的数据库功能,运用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职业兴趣测验等测评体系进行自我探索和职业生涯探索[4],引导医学生从各方面为选择职业做好准备,比如思想认识上的准备、学习技能上的准备、身心素质上的准备,逐步探索明确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的职业群,并按照自己设定的职业发展目标有意识地培养锻炼自己,从而不断提高适应职业需要的能力,搭建起自己的期望与未来的职业之间的桥梁。
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管理信息系统应包括学生服务系统、用人单位服务系统、辅导人员系统,还应具有在线辅导功能。所以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加强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加快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信息化建设,为医学生及用人单位及辅导老师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实现职业生涯辅导管理的网络化,使各个部门、相关个人都能有效及时地获得职业生涯辅导方面的系统资源,从而更利于协同工作。
3.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提高教育与辅导水平
职业生涯辅导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辅导教师队伍是提供高水平职业生涯辅导服务的基本保证。“职业化应该有本行业特定的行为规范或行为标准,而且从业人员做事要符合该行为规范或行为标准的要求。”[5]同时要积极发挥班主任、专业课老师在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应加强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医学院校要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辅导师资队伍建设摆到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应该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在学科背景或者培训内容上,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应具备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社会学、劳动人事学、法律等相关知识。另外,要积极发挥班主任、专业课老师在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应加强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努力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焦勇.高等医学院校大学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白云娜.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顾德光.职业生涯规划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运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