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旅游范文

时间:2023-04-01 09:21: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休闲旅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休闲旅游

篇1

休闲渔业旅游,包含的概念有三个,休闲渔业旅游。其组合,可以是休闲渔业,也可以是渔业旅游,或者休闲渔业旅游。休闲是指免于工作家庭社会的责任之外,个人觉得自己的意愿所从事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获得松弛娱乐或扩大知识促进社会参与实践创造力。关于休闲渔业的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有所涉及。最早对休闲渔业进行定义的是台湾著名经济学家江荣吉教授,认为:休闲渔业就是利用渔村设备渔村空间渔业生产的场地渔法渔具渔业产品渔业经营活动渔业自然环境及渔村人文资源,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渔业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国人对渔村与渔业之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渔民收益,促进渔村发展。洪惠馨先生在《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拓展渔业发展空间》一文中定义:休闲渔业,是利用海洋和淡水渔业资源陆上渔村村舍渔业公共设施渔业生产器具渔产品,结合当地的生产环境和人文环境而规划设计相关活动和休闲空间,提供给民众体验渔业活动并达到休闲娱乐功能的一种产业。研究休闲渔业的林法玲专家认为:休闲渔业是以资源为依托,从市场需求实际出发,通过渔业和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休闲娱乐餐饮等行业与渔业结合为一体,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提高渔业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实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渔业。国内多数专家认为,休闲渔业是一种集渔业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它不同于普通的渔业,因为它具有包括旅游休闲娱乐业的性质;也不同于以生产为主要目的的第一产业,而属于以服务增殖为特性的第三产业。国内也有专家定义:休闲渔业是在资源开发和环境护协调发展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将休闲娱乐餐饮等活动与渔业有机结合,实现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化组合的一种新兴产业。上述专家对休闲渔业概念的表述虽各有侧重,表达形式各异,但其共识点有三:一是休闲渔业要利用渔业资源;二是休闲渔业是将传统渔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渔业方式;三是休闲渔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

休闲渔业相对于传统的渔业而言,两者具有本质的区别。从从事的目的看,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是渔民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捕捞行为。其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得捕鱼量,销售后获得渔业经济收入,从而维持生计。获取渔业经济收入是传统渔业生产的唯一目的。而休闲渔业是为了活化渔业资源,吸引渔业从事人员以外的人,也即旅游者的参与。旨在为前来观光休闲的客人即旅游者创造和提供体验渔民捕鱼生产方式的机会,通过旅游者对渔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亲身体验,获得身心的休闲与放松,体验另一种生活情趣,从而丰富人生的阅历,增加人生经验。也就是说,渔民是通过旅游者休闲的取得,来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的。渔民从事休闲渔业作业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渔业经济收入,但这不是唯一的目的,休闲渔业的目的具有双重性,也即创造渔业收入和为旅游者创造休闲体验。除此,休闲渔业其活动的主体活动的时间活动的空间范围以及活动形式等也与传统的渔业不同。休闲渔业更注重活动主体的参与性,体现出活动时间的短暂性以及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根据休闲渔业的这些特征,结合旅游业特点,认为可将休闲渔业旅游概念表述为:休闲渔业旅游是以现有各种渔业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休闲为表现形式,将旅游活动与现代渔业生产活动结合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的体验型的旅游产品。

而对于渔业旅游,目前旅游业专家涉略的还不多,尚没有对渔业旅游进行定义。笔者认为,休闲渔业是个人或团体从事经营的一种关于渔业方面的旅游产品,是渔业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渔业旅游即是由一种以上休闲渔业旅游产品构成的多种休闲渔业旅游产品的组合,是休闲渔业旅游产品的组装,通常也指关于休闲渔业旅游的线路或者游程。

二休闲渔业旅游类型

对于休闲渔业,台湾专家将其分成五种形态:一是运动形态,主要指以钓鱼为主的体育运动。二是体验形态,让游客直接参与渔业生产活动,如采集贝壳等。三是食鱼形态,表现为旅游购买,品尝海鲜等方式。四是游览形态,指游玩,观赏渔业劳作的观光形式。五是教育文化形态,主要是水族馆渔业博览会及各种展览会等,带有一定的教育性和科普性。

根据以上五种分类,国内一些休闲渔业研究专家将现代休闲渔业分类为:生产经营型,指一些渔场以渔业生产为主,以垂钓为辅的生产经营方式。休闲垂钓型,指一些专业垂钓园和设施较完备的垂钓场以开展垂钓为主,集游乐健身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渔业。观光疗养型,指一些公园山区及沿海地区结合周围旅游景点,综合开发水资源,“住水边玩水面食水鲜”,既有垂钓餐饮,又能观景休闲度假避暑。展示教育型,指一些水族馆以展示海洋鱼类为主,集科普教育观赏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博览馆。

除此,对于休闲渔业分类还有多种。2004年12月,在浙江省休闲渔业之乡舟山市举行的休闲渔业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对休闲渔业类型进行了多种划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是将休闲渔业划分为休闲养殖垂钓型涉渔运动观光型旅游综合配套型;二是分为海陆养殖垂钓型渔业生产体验型领略渔村风俗型海岛观光游览型和休闲综合配套型。三是分为体验型品尝型观赏型和综合型。四是分为以海钓为主,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运动型,以旅游为主,集休闲观赏于一体的游览型,以品尝海鲜为主,集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品尝型。五是分为休闲垂钓型生态观光型生活体验型和综合配套型。

而对于旅游产品的划分,依据划分标准不同,其类型也呈现多样化。根据旅游目的标准,可分为观光休闲度假探亲宗教修学以及参与性专题旅游产品。笔者认为:渔业作为旅游活动,应该根据旅游者参与方式参与程度旅游目的的不同来进行类别划分。类别的数量可以因地制宜,以浙江舟山为例可分为四类:一是单纯性观光型休闲渔业旅游,也即单纯让旅游者乘上渔船,绕岛屿或者附近海(湖)域,欣赏和领略海岛风光,或岸上驻足欣赏观光海(湖)景,同时感受渔民捕鱼的经历。如舟山市普陀区朱家尖乌石塘嵊泗县菜园镇的休闲渔业旅游便是。二是参与型休闲渔业旅游,即旅游者或是乘上渔船参与捕鱼或是在圈定的深水网箱内凭杠垂钓或是在小岛(湖)边上垂钓,也可在海边赶海。使旅游者充分体验到参与的乐趣。如舟山市定海区的半岛娱乐园普陀区蚂蚁岛的渔家乐项目岱山县秀山岛的休闲渔业旅游项目以及嵊泗县的田岙村渔家乐项目等均是。三是娱乐型休闲渔业旅游。也就是说,旅游者既参与休闲渔业旅游活动,又可以休闲娱乐。如舟山市嵊泗县位于中心渔港的“海上人家”旅游项目即是。旅游者既可以乘船捕鱼,又可以享用丰硕的劳动成果,同时还可以一边欣赏音乐或高歌一曲,达到充分的休闲效果。四是科普教育型休闲渔业旅游,也即以教育为目的休闲渔业旅游,包括各种渔业博物馆海底隧道水族馆等休闲渔业旅游产品[1]。

三发展休闲渔业旅游的重要意义

休闲渔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业,其性质发生了变化,原本第一产业的渔业变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渔业仅仅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资源,一种工具,是众多旅游产品项目之一。休闲渔业旅游发达地区,普遍而言是渔区。在渔业发展内外环境不很理想的情况下,发展休闲渔业旅游,具有一定的意义,主要体现为:

(一)休闲渔业旅游丰富了旅游地旅游资源,构建旅游地旅游品牌

休闲渔业旅游产品的开发,丰富了旅游地旅游产品种类,特别是对于旅游资源较为贫乏的旅游目的地,可以将休闲渔业旅游产品挖掘策划成为当地主打旅游品牌。

(二)休闲渔业旅游有利于解决渔区渔民转产转业问题,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

在海洋渔业资源减少捕捞海域受限渔民出路存在困难的渔区,休闲渔业旅游的开发,为无路可走的渔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开阔了就业空间。同时,休闲渔业旅游目的地普遍在渔村,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其区位优势较弱,交通不太发达。休闲渔业旅游的开发,可以带动渔区交通业餐饮业住宿业等其他旅游行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调整休闲渔业发达旅游地产业结构。

(三)增加渔区旅游经济收入

由于休闲渔业旅游项目先期资金投入不需很多,又可以利用现存的闲置渔业器械与人力资源,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发展休闲渔业旅游,增加了渔区渔民的创汇途径,有利于提高渔业经济与旅游经济收入,达到渔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双丰收,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对提高渔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

休闲渔业旅游深得广大旅游者喜爱,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奇重参与重体验的需求,迎合了旅游市场的需求。而从事休闲渔业旅游的人员原本都是渔民,休闲渔业一旦与旅游业结合,那么其产业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的第一产业渔业转化为第三产业旅游业,所以渔民身份与角色也相应发生变化,由原来的渔民演变为旅游业服务人员。旅游者对他们的要求,也以旅游服务人员的要求相对应。这就对渔民们提出了一个提高素质的要求。要求他们既具有渔业知识,也要具备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原来,渔民很少甚至根本不了解旅游业状况,经营上只注重经济效益,而现则需多方面提升自己。这样,渔民势必要改变生活方式,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陋习,利用业余时间自觉参加旅游业相关知识的学习。生活方式与业余时间支配方式的改变,渔民由闲散型生活方式向学习型生活方式的转变,既提高了综合素质,又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渔区的稳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总之,在旅游业得以快速发展的中国,休闲渔业旅游仅仅是冰山一角;在地缘广阔的中国,休闲渔业旅游发展地区一般多位于沿海以及内陆具有淡水湖泊之地;与具有近三十年发展历程的中国旅游业历史相比,休闲渔业旅游才是近几年刚起步的旅游。但是,伴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海洋旅游休闲旅游的日益成熟,休闲渔业旅游必将受到旅游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将有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参与到休闲渔业旅游中来。

论文关键词:休闲渔业旅游概念类型意义

篇2

根据消费决策的五阶段学说,广东省省内客源休闲农业旅游决策过程具有如下的特点。

1.1问题识别阶段问题识别阶段是消费者感知到实际状态和理想状态之间存在差距,意识到自己的某些欲望需要满足。根据数据分析(见表1,下同),在问题识别阶段,选择休闲农业旅行的动机主要有体验农家生活,回归大自然,占整个有效样本的42.4%,其次有31.2%的旅游者选择休闲农庄游是为了放松身心,缓解城市工作生活的压力之感,还有10.8%的消费者,选择动机是通过休闲农业游教育下一代,让孩子们懂得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乡村文化之美。另有少部分消费者应工作接待需要或了解各地岭南文化而选择休闲游。

1.2信息收集阶段旅游产品的消费选择必定要经过信息收集阶段,在这阶段,需明确消费者信息来源的渠道。当今消费者最主要的信息渠道是网络,这说明在商业信息渠道选择中,网络已经取代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的信息渠道成为旅游者获取休闲农业旅游信息的主要来源。在非商业渠道选择上,亲朋好友的信息来源因为具有较强的可信度,有近三成的被调查者选择。

1.3评价方案阶段广东省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发展休闲农业,已发展相当数量具有一定规模、兼顾当地农业特色、有较强市场吸引力的休闲农庄,如顺德长鹿农庄、番禺的祈福山庄和万亩葵园、深圳光明农场、珠海农科奇观等。各地休闲农业经营者展开浑身解数,抢占省内客源市场。然而,旅游者对休闲农业目的地的选择有自己的评选标准,根据本项调查,消费者在休闲农业旅游中,影响他们评价和选择具体的旅游目的地的因素按重要性程度排序依次是:旅游设施、景点位置、旅游时间、旅游产品价格。

1.4购买决策阶段在购买决策阶段,本研究主要在出游时间、出游频率、休闲农业旅游花费、出游方式等方面予以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消费者喜欢利用短时期的闲暇时间进行休闲农业旅游,主要包括周末和国家法定短假期;在出游频率上,有六成以上的被调查者每年休闲农业旅游的次数在四次以上,这说明对大多数50岁以下的城镇居民而言,休闲农业旅游是最主要的旅游方式;出游方式上,有近四成的消费者选择公共交通近距离旅游消费,自驾游的比例也很高,占了32.3%,这说明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要完善公共交通方面的建设,在目的地建立公共交通站以及大型停车场,满足越来越多的游客对旅游交通便利的要求;在休闲农业旅游花费上,有七成以上的被调查者所有的花费低于500元,由此可看出,在旅游市场,相对于出境游、名胜游等档次高的旅游项目,农业休闲旅游及相关的产品在消费者眼中档次较低。

1.5购后行为阶段游客到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游览结束后,会对整个旅游活动有一个主观的评价,从而形成对该次旅游的满意度。顾客是否满意会用相关的态度和行为进行表示,三成左右的被调查者对刚旅游过的农业休闲目的地有重游意愿,只有四成的被调查者有正口碑,会对周围的亲朋好友介绍休闲农业旅游的好处。由此可看出,广东省内客源对本省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满意度不高。这说明广东省的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不符合大多数消费者的期望,消费者认为不满意的方面主要包括:采摘的农产品质量没有想象的品质好,位置偏、交通不便利,目的地旅游设施较少、配套不齐全,相关的服务落后,价格偏高等。

2结论和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对策建议

2.1结论在研究中可以看出,休闲农业游客源主要来自于城市的工薪阶层,利用周末时间,进行“一日游”或短途旅行。他们主要通过网络及亲朋推荐选择相关农业休闲旅游景区。景区景点的可赏可玩性对游客的影响比较大,他们旅游的主要动机因游客类型而异,单身白领主要为了放松身心,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减负。而家庭式的游客是为了在游玩的过程让下一代了解农村生活、农业生产和自然界的亲身经历。游客在休闲农业旅游的花费普遍较低,多数人在500元以下。游客对休闲农业景区的重游率和好感度也不高,实际体验与游客预想存在着一定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游客对休闲农业的选择。

篇3

关键词:休闲旅游;现状;项目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特征:

1.发展势头迅猛

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6100美元,按照国际惯例,这意味着居民消费将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步入享受型、发展型。 根据对近年来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的分析,2009年,城镇居民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占88.9%,农村居民以“休闲”为目的的过夜旅游占78.75%。随着人们出游频率的增加和出游经验的积累以及信息化的普及,自驾游、自助游、房车游等各种新兴的、休闲性质的出游方式层出不穷。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第一大国。尤其是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发展会呈现更快的趋势。

2.发展面临瓶颈制约

旅游能级的提高因为集中性的节假制度受到严重阻碍。由于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及由此派生的旅游产品的不可储存性,决定了缓解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时间矛盾冲突的弹性非常有限,削弱了旅游消费能级的提升。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文化认同也是我国休闲旅游发展的另一制约因素。目前的大众旅游市场的消费指向基本还是“多景点+低团费”模式的产品,另一方面对“无所事事”境界的休闲度假方式还不能完全认同。

3.市场尚需培育

休闲度假市场还需要多方共同培育。政府应制订适合休闲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制度法规,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在全社会倡导选择健康、积极的休闲消费和生活方式。休闲方式的选择与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游客自身可不断提高受教育水平。企业的积极参与更是休闲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

二.休闲旅游项目规划要求及手法

1.休闲旅游项目规划要求

休闲旅游的基本要求是让游客身心放松,游客能在一种“无所事事”的境界中达到积极的休息。在紧张工作后到心仪的度假地度假,或游泳、或阅读、或徜徉于海滨、或踯躅于森林草原、或置身于温煦的光下,使身心完全放松。度假目的地与客源地的距离不应太遥远,因为休闲度假游度假旅游并不主要关心旅游交通过程中的观赏效应,更关心尽快进入休闲状态,提高度假的质量。

2.休闲旅游项目规划

(1)以人为本,全面满足旅游者的休闲需要

从休闲旅游者需要出发,优化项目功能布局并体现其休闲功能特点。布局上要注意“动静分离”、游线设计应符合休闲活动的流程习惯等。区内交通系统要实现游步道和游线选择多样化,特定的区域可以通过特定的交通方式来实现,也会让游客感知更多的景观意象,如竹筏、森林小火车等。从休闲化入手,规划好旅游服务设施以满足游客要求。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备应完全从游客的需求为出发点,并且完善旅游六要素的配置,做到人性化设计。它给游客带来的是舒适和便捷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休闲旅游项目关键所在。

(2)通过休闲旅游项目的环境意境打造带给游客愉悦

精神场所通常指环境的气质与品位,实质上是能带给人心灵上震撼的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场力,也是休闲环境营造的升华的最高境界。在使人感到舒适、愉悦的同时,又能制约那些不协调的行为,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了心灵,提高了素质,这才是休闲化项目追求的最高目标。如在项目的规划设计上,若以“禅意”为景点主题进行规划。无论从建筑形态上,还是植物配置上都应营造出一种“简朴、自律”的禅宗意境,让游客从精神上得到升华,并有所感悟。

(3)因应细分产品的差异性规划手法满足个性化要求

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规划将呈现不同的格局。如从档次分,高端、中端、低端游客具有不同的休闲要求;而从休闲类型分,运动、文化、游乐、养生、科考、感受自然、体会农村生活等,休闲方式的差异带来不同的规划手法;从消费对象看,可以形成女性、青年、残疾人、老年人等不同要求的规划手法。如在女性使用率高的场地,特别注意栽种色彩鲜艳,香气宜人的植物,并且注重坐具的质感和灯光的强度。

(4)生态化规划方法应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休闲旅游项目生态化规划方法材料迎合了城市游客的心理需求。生态化规划方法很多,如多利用本土化材料;使用生态技术,如太阳能、雨水收集利用、垃圾回收、自然通风等。乡土材料以其文化载体的身份和优良的性价比,将成为休闲项目的建造趋势,不仅能营造休闲的意境,且更生态、节能。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闲暇 休闲 旅游 旅游业

在西方,自休闲学制度学派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问世以来,休闲一直被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加以研究,现在,休闲产业经济学已经成了西方学术界中非常重要的分支学科。在我国,把休闲产业作为一门学问进行研究则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都有了很大的增加,加之生活观念的转变,使休闲开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对休闲的研究对旅游与旅游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为产业,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都对经济起到推动作用,从休闲视野考察旅游与旅游业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与思考。

一、与休闲相关的概念

(一)闲暇与休闲时间

闲暇一词源于拉丁语,表示“许可”的意思,泛指在劳动之余获得许可进行的活动时间。关于休闲的研究在海外一直就没有停止过,1952年世界休闲组织(World Leisure Organization)的前身“世界休闲与娱乐协会”成立,它作为国际非政府组织,致力于发掘和增强各种有利条件,使人们能够充分利用休闲成为人类成长、发展和幸福的动力。

那么,什么是闲暇时间呢?所谓的闲暇时间,是指人们除劳动外用于消费产品和自由活动的时间,是不生产的时间。闲暇时间是一种“以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闲”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时空”。科学、健康、文明地利用和分配闲暇时间,将指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时间越来越多,也逐渐被重视起来,如何对其更好地划分和使用也就成为我们研究的主题。现在我国公众的休闲情况与过去大不一样,从不健康的、中性的、健康的到低级的、中等的到高级的,多种多样。农村的休闲没有正确引导,打牌常被认为是最好的休闲方式。如何对大家的休闲进行引导,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寓教于乐的、最容易接受的又最健康的方式来引导大家,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科技日新月异,新知识不断产生,我们都希望活到老,学到老。如果能树立健康科学的休闲方式,那将对国的前途影响深远。因为文化质量决定国家的质量。人的素质,文化素养是21世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休闲质量的高低对人的素质的影响甚大,目前文化建设还任重道远,休闲质量也令人堪忧。如何扭转这一现象呢?最根本的就是要进行闲暇方面的教育。

(二)闲暇教育与休闲文化

闲暇教育,指人们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教育。包括:(1)在闲暇教育过程中由他人传授有关的各种闲暇时间活动知识,技能以及闲暇价值观念和态度,即外在的闲暇教育。(2)在闲暇时间里通过个人独立思考,评价和做出自己的闲暇选择,决定和行为,并认识这些选择对个人生活,对他人、对社会的影响,以达到闲暇教育的内在效果,即内在的闲暇教育。休闲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欲建设先进文化,必须重视对休闲文化的研究与引导。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闲暇时间的利用与分配仍存在着不健康、不科学、不合理,甚至是腐朽文化,如封建迷信、旧俗陋习、黄色书刊等现象。它们无处不在,有时是潜移默化,有时是明目张胆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这些不健康腐朽的文化主要出现在人们的闲暇时间中。加强休闲文化的研究,对于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丰富多彩、积极向上、文化内涵深厚的公共秩序、生活环境和社会风气,指导广大公众科学、健康、合理地规划休闲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从休闲视野考察对旅游与旅游业的影响

(一)将使旅游规划,旅游体系及其旅游者的消费发生变化

休闲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旅游则是休闲最健康的方式。我们在制定旅游政策,考察旅游市场时要对休闲理论进行综合考虑,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现在许多城市在打造休闲城市,休闲城市的打造也证实了休闲对旅游的影响。

1.休闲的发展将推动休闲度假旅游时代的到来,并在市场上形成完善的休闲度假旅游体系。休闲度假旅游是经济社会发展、文明程度提高的必然趋势。众所周知,发展休闲旅游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有钱,有支付能力;第二,是有闲,有旅游时间。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文明程度的全面提高,公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大大增加,旅游已经成为大家满足了温饱之后的一种新的需求。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公民的休闲形态已经转化升级。据统计,我国主要客源产出的三大经济区域,即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人均GDP均已超过或接近4000美元,这三个区域中的33个城市中70%的经济水平已达到休闲旅游以上的水平,旅游已经成为这一地区更高层次的消费。

2.休闲将使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消费格局发生改变。休闲时间的增加,使得旅游者在消费观念上更加与国际接轨。对休闲的认识越成熟,出游动机也越理性化。人们的出游目的不再是传统由旅行社统一组织在规定时间、规定路线、规定活动范围内以观光为主的旅游方式,而将更多倾向于自我选择、自主决定的自驾游或自助游。休闲活动形式渐趋个性化、多样化。观光旅游虽然还有较大的市场,但已经不是旅游者唯一的选择,赴异国考察、到城里购物、去乡村采摘、进森林探幽等都将成为新的休闲方式。旅游者对个性化、多元化、精品化的休闲产品的需求更加迫切。

(二)旅游的安全系数会加大,旅游管理与法制会更加突出人性化

国家的治理与调控不仅注重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而且更注重文化引导的作用和人文关怀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进步。以人为本即人性、人情、人道、人文色彩。我国从1998年开始就实行每周五日工作制,并推行了“黄金周”,现在又实行传统节日的休假制度,这样休闲度假方式多样化,游客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景区,这种没有同统一组织、无边无际如脱缰野马般的旅游方式给旅游安全监管也带来不小的挑战,相关部门势必对旅游的安全情况进行检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旅游的安全系数将会加大。旅游者的品位与素质将进一步提高,旅游供应商会提高其从业人员的素质,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与推销过程中将更加注重文化,突出人性化。

(三)表明了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将大大增加旅游收入

旅游一休闲,休闲一旅游,不单单是名词的任意组合,它表明了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旅游的类型有许多种,而由观光旅游到度假旅游是旅游发展成熟的标志。由旅游到休闲顺应了市场的发展规律。休闲消费是旅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消费就是休闲者在进行休闲活动时发生的消费,休闲的时间越长,发生消费的可能性越大,从而大大增加旅游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的增长。

(四)将对旅游教育改革产生影响

大学旅游教育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学科的交叉性-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文学艺术等多学科参与休闲学研究。因此,休闲教育迫在眉睫。中国大陆第一位到美国做休闲学研究的访问学者、杭州商学院的王国新教授说,我们应该扭转我国目前旅游业的单纯商业目的性应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强化休闲的理念、休闲的价值观、休闲的文化灵魂,因此在旅游学院和旅游专业渗透休闲理念和休闲价值观的教育十分重要。

篇5

论文摘要:休闲渔业旅游在我国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本文从旅游业角度,第一次对休闲渔业旅游概念类型以及发展休闲渔业旅游的意义进行探讨。

休闲渔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兴盛于20世纪90年代欧美亚太地区。国际上,休闲渔业已逐渐成为现代渔业的支柱性产业。我国近邻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面向海洋,多面利用”发展休闲渔业战略。东南亚诸国,如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较早把休闲渔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形成了形式多样广纳客源的游钓业。中国的休闲渔业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广东福建和浙江省先行。现阶段,休闲渔业旅游在国内蓬勃发展。国内学者对于休闲渔业的研究,也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研究者多为渔业经济专家。而对休闲渔业从旅游业角度也即对于休闲渔业旅游的研究者极少。本文第一次就休闲渔业旅游概念类型以及发展休闲渔业旅游的意义进行探讨。

一休闲渔业旅游概念的界定

休闲渔业旅游,包含的概念有三个,休闲渔业旅游。其组合,可以是休闲渔业,也可以是渔业旅游,或者休闲渔业旅游。休闲是指免于工作家庭社会的责任之外,个人觉得自己的意愿所从事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获得松弛娱乐或扩大知识促进社会参与实践创造力。关于休闲渔业的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有所涉及。最早对休闲渔业进行定义的是台湾著名经济学家江荣吉教授,认为:休闲渔业就是利用渔村设备渔村空间渔业生产的场地渔法渔具渔业产品渔业经营活动渔业自然环境及渔村人文资源,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渔业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国人对渔村与渔业之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渔民收益,促进渔村发展。洪惠馨先生在《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拓展渔业发展空间》一文中定义:休闲渔业,是利用海洋和淡水渔业资源陆上渔村村舍渔业公共设施渔业生产器具渔产品,结合当地的生产环境和人文环境而规划设计相关活动和休闲空间,提供给民众体验渔业活动并达到休闲娱乐功能的一种产业。研究休闲渔业的林法玲专家认为:休闲渔业是以资源为依托,从市场需求实际出发,通过渔业和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休闲娱乐餐饮等行业与渔业结合为一体,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提高渔业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实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渔业。国内多数专家认为,休闲渔业是一种集渔业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它不同于普通的渔业,因为它具有包括旅游休闲娱乐业的性质;也不同于以生产为主要目的的第一产业,而属于以服务增殖为特性的第三产业。国内也有专家定义:休闲渔业是在资源开发和环境护协调发展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将休闲娱乐餐饮等活动与渔业有机结合,实现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化组合的一种新兴产业。上述专家对休闲渔业概念的表述虽各有侧重,表达形式各异,但其共识点有三:一是休闲渔业要利用渔业资源;二是休闲渔业是将传统渔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渔业方式;三是休闲渔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

休闲渔业相对于传统的渔业而言,两者具有本质的区别。从从事的目的看,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是渔民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捕捞行为。其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得捕鱼量,销售后获得渔业经济收入,从而维持生计。获取渔业经济收入是传统渔业生产的唯一目的。而休闲渔业是为了活化渔业资源,吸引渔业从事人员以外的人,也即旅游者的参与。旨在为前来观光休闲的客人即旅游者创造和提供体验渔民捕鱼生产方式的机会,通过旅游者对渔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亲身体验,获得身心的休闲与放松,体验另一种生活情趣,从而丰富人生的阅历,增加人生经验。也就是说,渔民是通过旅游者休闲的取得,来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的。渔民从事休闲渔业作业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渔业经济收入,但这不是唯一的目的,休闲渔业的目的具有双重性,也即创造渔业收入和为旅游者创造休闲体验。除此,休闲渔业其活动的主体活动的时间活动的空间范围以及活动形式等也与传统的渔业不同。休闲渔业更注重活动主体的参与性,体现出活动时间的短暂性以及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根据休闲渔业的这些特征,结合旅游业特点,认为可将休闲渔业旅游概念表述为:休闲渔业旅游是以现有各种渔业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休闲为表现形式,将旅游活动与现代渔业生产活动结合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的体验型的旅游产品。

而对于渔业旅游,目前旅游业专家涉略的还不多,尚没有对渔业旅游进行定义。笔者认为,休闲渔业是个人或团体从事经营的一种关于渔业方面的旅游产品,是渔业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渔业旅游即是由一种以上休闲渔业旅游产品构成的多种休闲渔业旅游产品的组合,是休闲渔业旅游产品的组装,通常也指关于休闲渔业旅游的线路或者游程。

二休闲渔业旅游类型

对于休闲渔业,台湾专家将其分成五种形态:一是运动形态,主要指以钓鱼为主的体育运动。二是体验形态,让游客直接参与渔业生产活动,如采集贝壳等。三是食鱼形态,表现为旅游购买,品尝海鲜等方式。四是游览形态,指游玩,观赏渔业劳作的观光形式。五是教育文化形态,主要是水族馆渔业博览会及各种展览会等,带有一定的教育性和科普性。

根据以上五种分类,国内一些休闲渔业研究专家将现代休闲渔业分类为:生产经营型,指一些渔场以渔业生产为主,以垂钓为辅的生产经营方式。休闲垂钓型,指一些专业垂钓园和设施较完备的垂钓场以开展垂钓为主,集游乐健身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渔业。观光疗养型,指一些公园山区及沿海地区结合周围旅游景点,综合开发水资源,“住水边玩水面食水鲜”,既有垂钓餐饮,又能观景休闲度假避暑。展示教育型,指一些水族馆以展示海洋鱼类为主,集科普教育观赏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博览馆。

除此,对于休闲渔业分类还有多种。2004年12月,在浙江省休闲渔业之乡舟山市举行的休闲渔业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对休闲渔业类型进行了多种划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是将休闲渔业划分为休闲养殖垂钓型涉渔运动观光型;旅游综合配套型;二是分为海陆养殖垂钓型渔业生产体验型领略渔村风俗型海岛观光游览型和休闲综合配套型。三是分为体验型品尝型观赏型和综合型。四是分为以海钓为主,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运动型,以旅游为主,集休闲观赏于一体的游览型,以品尝海鲜为主,集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品尝型。五是分为休闲垂钓型生态观光型生活体验型和综合配套型。

而对于旅游产品的划分,依据划分标准不同,其类型也呈现多样化。根据旅游目的标准,可分为观光休闲度假探亲宗教修学以及参与性专题旅游产品。笔者认为:渔业作为旅游活动,应该根据旅游者参与方式参与程度旅游目的的不同来进行类别划分。类别的数量可以因地制宜,以浙江舟山为例可分为四类:一是单纯性观光型休闲渔业旅游,也即单纯让旅游者乘上渔船,绕岛屿或者附近海(湖)域,欣赏和领略海岛风光,或岸上驻足欣赏观光海(湖)景,同时感受渔民捕鱼的经历。如舟山市普陀区朱家尖乌石塘嵊泗县菜园镇的休闲渔业旅游便是。二是参与型休闲渔业旅游,即旅游者或是乘上渔船参与捕鱼或是在圈定的深水网箱内凭杠垂钓或是在小岛(湖)边上垂钓,也可在海边赶海。使旅游者充分体验到参与的乐趣。如舟山市定海区的半岛娱乐园普陀区蚂蚁岛的渔家乐项目岱山县秀山岛的休闲渔业旅游项目以及嵊泗县的田岙村渔家乐项目等均是。三是娱乐型休闲渔业旅游。也就是说,旅游者既参与休闲渔业旅游活动,又可以休闲娱乐。如舟山市嵊泗县位于中心渔港的“海上人家”旅游项目即是。旅游者既可以乘船捕鱼,又可以享用丰硕的劳动成果,同时还可以一边欣赏音乐或高歌一曲,达到充分的休闲效果。四是科普教育型休闲渔业旅游,也即以教育为目的休闲渔业旅游,包括各种渔业博物馆海底隧道水族馆等休闲渔业旅游产品。

三发展休闲渔业旅游的重要意义

休闲渔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业,其性质发生了变化,原本第一产业的渔业变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渔业仅仅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资源,一种工具,是众多旅游产品项目之一。休闲渔业旅游发达地区,普遍而言是渔区。在渔业发展内外环境不很理想的情况下,发展休闲渔业旅游,具有一定的意义,主要体现为:

(一)休闲渔业旅游丰富了旅游地旅游资源,构建旅游地旅游品牌

休闲渔业旅游产品的开发,丰富了旅游地旅游产品种类,特别是对于旅游资源较为贫乏的旅游目的地,可以将休闲渔业旅游产品挖掘策划成为当地主打旅游品牌。

(二)休闲渔业旅游有利于解决渔区渔民转产转业问题,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

在海洋渔业资源减少捕捞海域受限渔民出路存在困难的渔区,休闲渔业旅游的开发,为无路可走的渔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开阔了就业空间。同时,休闲渔业旅游目的地普遍在渔村,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其区位优势较弱,交通不太发达。休闲渔业旅游的开发,可以带动渔区交通业餐饮业住宿业等其他旅游行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调整休闲渔业发达旅游地产业结构。

(三)增加渔区旅游经济收入

由于休闲渔业旅游项目先期资金投入不需很多,又可以利用现存的闲置渔业器械与人力资源,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发展休闲渔业旅游,增加了渔区渔民的创汇途径,有利于提高渔业经济与旅游经济收入,达到渔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双丰收,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对提高渔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休闲渔业旅游深得广大旅游者喜爱,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奇重参与重体验的需求,迎合了旅游市场的需求。而从事休闲渔业旅游的人员原本都是渔民,休闲渔业一旦与旅游业结合,那么其产业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的第一产业渔业转化为第三产业旅游业,所以渔民身份与角色也相应发生变化,由原来的渔民演变为旅游业服务人员。旅游者对他们的要求,也以旅游服务人员的要求相对应。这就对渔民们提出了一个提高素质的要求。要求他们既具有渔业知识,也要具备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原来,渔民很少甚至根本不了解旅游业状况,经营上只注重经济效益,而现则需多方面提升自己。这样,渔民势必要改变生活方式,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陋习,利用业余时间自觉参加旅游业相关知识的学习。生活方式与业余时间支配方式的改变,渔民由闲散型生活方式向学习型生活方式的转变,既提高了综合素质,又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渔区的稳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总之,在旅游业得以快速发展的中国,休闲渔业旅游仅仅是冰山一角;在地缘广阔的中国,休闲渔业旅游发展地区一般多位于沿海以及内陆具有淡水湖泊之地;与具有近三十年发展历程的中国旅游业历史相比,休闲渔业旅游才是近几年刚起步的旅游。但是,伴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海洋旅游休闲旅游的日益成熟,休闲渔业旅游必将受到旅游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将有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参与到休闲渔业旅游中来。

篇6

一、新的休假制度实行,预示着我国公民休闲度假旅游时代已全面到来

一是休闲度假旅游是经济社会发展、文明程度提高的必然趋势。众所周知,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最关键的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有钱,有支付能力。第二是有闲,即有旅游的时间。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文明程度的全面提高,我国公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大大增加,旅游已成为大家满足了温饱之后的一种新需求。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公民旅游形态开始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化升级。据统计,目前中国主要客源产出地的三大经济区域,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人均GDP均已超过或接近$4000。三区域的33个城市中70%的经济水平已经达到休闲旅游以上的需求水准,休闲度假旅游已成为这些地区居民更高层次的旅游消费。

二是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休闲度假体系。新的休假制度的实行,标志着制约休闲度假旅游的“有闲”问题也将逐步得到解决。它不仅使我国节假日的分布更加合理,同时使广大居民得到更多的休息和出游时间,形成了两天双休日、三天小长假、七天黄金周的科学合理、分布均衡的假日体系。从节假日的总天数看,全年增加了1天,达到了115天,已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准。尤其是法定的职工带薪休假条例出台,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强制实行休假制度,会激发更多的工薪阶层加入到休闲旅游队伍中来。

这两条依据充分说明了新的休假制度与当前我国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文明程度的提高基本相适应。这一制度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国民的旅游需求,也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方式从“大流量、低效益”向“高流量、高效益”的转变。它标志着一个令人鼓舞的、全面的大众休闲时代已经到来。

二、新的休假制度实施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实行新的休假制度,旅游者消费行为、消费格局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旅游者出游动机渐趋理性化。经过十多年人满为患的黄金周假日旅游的洗礼,特别是近年来出境游的快速发展,广大旅游者在消费理念上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对休闲度假旅游的认知越来越成熟,出游动机也越来越理性。人们出游目的已不再是盲目跟风,不再以“到此一游”为乐,开始由单纯的游山玩水、追求猎奇性向追求舒适型、享受型的方向转变。

二是出游时间和出游方式渐趋分散化。节假日的调整首先使旅游者在选择出游时间上更具自由度,不再集中于黄金周,增加了五个小长假的释放机会。带薪休假的实行,更能催动常年性的客流;旅游者出游方式上也必然发生改变,不再是传统的由旅行社统一组织的在规定时间、规定线路、规定活动范围内的以观光为主的旅游方式,而更多倾向于自我选择、自主决定的自驾游或自助游。

三是休闲旅游活动形式渐趋个性化、多样化。观光旅游在目前虽然还有较大的市场,但已不再是旅游者的唯一选择。赴异国考察、到城市购物、去乡村采摘、至草原跑马、进森林探幽、涉河流溯源、登高山览胜、下海洋捕鱼、入沙漠越野乃至在室内运动健身、野外徒步、坐在草地上发呆等都已成为广大旅游者的休闲方式。旅游者对个性化、多元化、精品化休闲度假产品需求更为迫切。

游客是旅游的主体,是旅游的根本。由于旅游者消费行为和消费格局的改变,也必将对旅游经营单位和旅游管理部门产生较大的冲击,其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

一是对旅行社而言,由于旅游者随机性、自主性增强,对旅行社的依赖度降低,“一窝蜂”式的跟团旅游减少,传统的产品设计及促销规程将被打破,经营风险及压力增大,尤其是门市化的小旅行社将步履维艰。但对于连锁化、品牌化经营的旅行社来说不啻是一个趁势发展壮大的机遇。

二是对景区而言,虽说新休假制度的实行均衡了淡旺季的客源分布,减轻了重点核心景区的环境压力,但它催生的多样化的旅游休闲消费方式,会使以旅游团队为主要客源支撑的观光景区减少客流、减少收入。环境优美的城市公园、功能齐全的城郊休闲度假地、特色鲜明的人文历史景区将成为新热点。

三是对宾馆酒店而言,新休假制度刺激了自由行和自驾游、家庭游大量增加,也将导致特色化、度假型、经济型宾馆酒店和汽车旅馆、自驾车营地等专业饭店的需求趋于旺盛,而以接待团队为主的传统型宾馆饭店必将受到冲击。同时,宾馆酒店的服务时间与服务强度也大大增强,服务理念和经营方式亟需调整。

四是对旅游管理部门而言,从长远来说,涉及到对旅游发展思路的影响,原有的项目规划、产品建设、服务体系等都需要调整和适应;从近期来看,主要面临:一是旅游市场动态难以把握。以往每年三个黄金周呈现的旅游高峰,经过这十多年的磨合,如何应对已了然于胸、心中有底。新的休假制度实行后,由于出行时间和方式的选择更加自由和分散,增加了许多不确定的变数,旅游市场更难预测和把握。二是旅游安全监管的压力加大。一方面,“五一”黄金周取消后,“十一”黄金周由于气候适宜出行,更有可能因游客高度集中形成大的旅游高峰,旅游安全及环境的压力会陡然增大;另一方面,休闲度假方式的多样化,使有吸引力的地方都成为了旅游向往地,游客活动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景区。这种没有统一组织、无边无际如脱缰野马般的旅游方式,给我们的旅游安全监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三、适应新的休假制度,加快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发展需要思考和把握的几个重点

新的休假制度的实行,对我国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新机遇,同时也使我们旅游系统面临新的挑战。总体来说,机遇多于挑战。当前需要重点思考和把握的有以下几点:

1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规划和引导

认真分析和研究新的休假制度对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加强对休闲经济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休闲度假旅游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适应新的休假制度,用新的视野规划下一轮旅游产业,尤其是休闲产业发展思路,规划建设推出一批旅游项目,积极引导企业对休闲度假旅游的投入和经营,积极引导和培育我国公民未来休闲度假旅游需求,确保我国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最近我省旅游部门与省发改委、浙江大学等部门单位一起,正在着手制定《浙江省公民休闲行动纲要》,计划今年正式出台。

2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

要以新的休假制度实行后旅游者需求为出发点,加快旅游度假区建设,积极推动城郊旅游发展,规范提升乡村旅游。通过深度挖掘、创新培育,加快开发建设一批满足高端消费的保健康体、温泉养生、邮轮游艇、置业旅游、高尔夫旅游等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加快开发一批能适应大众休闲需求的都市休闲、小镇休闲、温泉休闲、海洋湖泊休闲、山地休闲、森林休闲、乡村休闲等系列旅游产品。今后几年,我省将重点建设宁波东钱湖、杭州千岛湖等6个省级旅游度假区,积极推进投资10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30多个,总投资达496亿元。

3休闲度假旅游文化品位的提升

为什么要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我的理解是:一方面是为了顺应广大民众的呼声;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传统文化影响力。因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充满“洋味”的西方文化也在不断影响我国,如圣诞节、情人节甚至愚人节等欧美节日在我国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目中已成为了时尚,而中国几千年来固有的文化却在逐渐淡化。新的休假制度的实行,对于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理性回归,有效地激发大家的爱乡、爱国热情,积极推进文化休闲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我们在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把握,加强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努力用文化品牌提升旅游产品层次,以旅游项目展示文化意蕴,把挖掘文化内涵和提升文化品位、提供文化服务贯穿于旅游产品要素建设之中。

4适应新旅游方式的服务配套体系的完善

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休闲化;温泉村

在欧美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兴起于十九世纪,发展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处于成熟稳定发展阶段。我国的乡村旅游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人们关于暂时摆脱工业污染和快节奏的生活状态的诉求也越来越多,再加上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目前,休闲化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方向,符合旅游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因此休闲化也必将成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本文在对相关概念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归纳乡村休闲旅游的特点,并以随州市大洪山温泉村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一、乡村休闲旅游概述

1.乡村与农村。“乡村”和“农村”这两个词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两个对等的概念,即指相对于城市的、包括村庄的集镇等各种规模不同的居民点的一个总的社会区域。但我们又可以从不同的认识角度对这两个词进行分析。首先,“乡村”是从生活和居住的角度来看,侧重表明乡村中的聚落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而“农村”可能更多地是从生产的角度来认识,意为从事“农事活动”的人群聚落。其次,“乡村”聚落的居民未必是农民,而“农村”聚落的居民则一定是农民。很多城里人居住在乡村,他的身份可能依然是城里人;而很多农村居民居住在城里,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也与农业生产活动无关,可他们依然被视为农民。由于旅游本身是一种与文化紧密相连的社会现象,因此,本文从旅游研究的角度将“农村”视为“乡村”进行讨论。

2.乡村旅游与乡村休闲。乡村旅游是指以远离都市的乡野地区为目的地,以乡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通过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的需求而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旅游方式。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旅游业的内涵,而且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回顾近二十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正在由以单一粗放的观光农业、农家乐等为典型的乡村旅游模式向以强调参与性、体验性的乡村休闲的新模式转换。

二、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的特点

结合既有的研究结果,本文总结出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发展模式多种多样,这是由旅游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决定的;第二,发展层次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仍处于中低水平;第三,从空间分布上看主要存在城郊型、景郊型、村寨型三大类型。城郊型主要依托城市而发展,是环城游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称为城市居民休闲的“后花园”。景郊型主要位于比较知名的景区附近,开发中较多地保存着乡村的原生状态,以景区游客为主要目标市场。村寨型则主要是依托特色鲜明的村寨及其群落来开展乡村休闲旅游。

三、实证分析

随州市洪山镇温泉村,位于“楚北第一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洪山北麓,该村的旅游发展属于典型的景郊型。本文将结合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的特点以温泉村为例对其旅游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温泉村旅游发展现状。温泉村全村662户2316人,面积18平方公里。温泉村距离洪山镇区6公里,与随州、枣阳、宜城、钟祥、京山五县市区均在50公里左右,寺沙省道、周新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捷。该村有得天独厚的天然生态资源――天然温泉。

随着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旅游业的升温,温泉村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休闲山庄”等富有乡土气息的特色旅游项目。将旅游资源与周边景点深度整合,附着在大洪山游览线路上,形成“登大洪山,游琵琶湖,看火山口,洗温泉浴,食农家乐”的游览模式,使当地的旅游资源得以有效的开发利用。另外,由湖北玉龙投资控股集团在大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投资兴建的温泉旅游度假项目――玉龙温泉欢乐谷也坐落在温泉村。这一重量级的旅游项目对温泉村的旅游发展及经济带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温泉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实地调研和对温泉村相关负责人进行现场访谈的基础上,梳理出一些有关温泉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①对乡村休闲旅游的认识不高,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大氛围尚未形成。总的看来,全市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重要性的认识还需提高,乡村休闲旅游投入不足,扶持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具体工作措施需要强化。村民对乡村休闲旅游缺乏认识,据该村的村支书介绍,村里从事旅游工作的村民不到一半,很多都选择外出务工。已经从事乡村休闲旅游的经营户满足于眼前的经营现状,进一步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意识不强。

②缺乏整体规划控制,资源整合及产品开发不够。乡村休闲旅游资源整合和挖掘开发的力度远远不够,产品少而单一,规模小而分布散,没有形成旅游品牌和整体合力。旅游产品的特色、创新和深度开发做得不够,各旅游要素的开发还相差甚远。乡村旅游的对外推介工作需要加强,还没有树立起与大洪山风景区相适宜的乡村休闲旅游品牌。

③管理工作还需加强,基础设施不尽完善。对已发展起来的农(渔)家乐等乡村休闲项目的服务、引导、管理工作还需加强。大多数农家乐经营者管理方式比较粗放,规范化经营意识不强,服务质量和水平普遍不高。农家乐项目布局混乱、环境保护意识不到位,制约了乡村休闲旅游的健康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住宿、消防、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滞后,饮食卫生安全需要加强,村里环境有待进一步整治。

3.温泉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及建议。①积极探索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旅游发展模式。鼓励和支持村民以股份制形式组成专业旅游服务公司,积极探索和创新实施公司+农户、公司+旅游点、公司+乡村休闲旅游协会+旅行社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逐步挖掘、整合分散的乡村旅游资源,提高乡村旅游的组织化程度和投资实力。同时积极寻求与玉龙温泉欢乐谷项目方的合作,使该项目的旅游辐射作用将温泉村的旅游发展带动起来,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②加强宣传推介品牌包装。制定完善的乡村旅游促销方案,对乡村旅游分市场、分目标、分手段、分时间地统一形象、统一口号、统一定位进行市场促销。将大洪山温泉村特色旅游产品纳入鄂西生态旅游圈区域旅游捆绑促销。新闻媒体开辟专刊、专版、专栏,集中时段和版面强化对乡村休闲旅游的宣传。在市区主要游客集散地、景区景点设立乡村休闲旅游宣传广告牌。完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体系的研发与设计,打造知名乡村休闲旅游品牌。借助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知名度,主动将温泉村乡村休闲游与温泉度假游进行对接和合作,实行捆绑式促销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有、互动发展。加强电子商务建设,通过互联网,介绍景点、节庆活动、往返交通、服务设施和客房、餐厅预订等信息。

③完善乡村休闲旅游基础设施,优化经营管理、培训机制与配套服务。首先是全村基础设施条件的跟进和改善,这既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必要条件。其次是要注重与旅游人才培养单位的合作――如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以“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为抓手,强化对导游、讲解员、经营管理、服务等乡村休闲旅游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培养一批具备现代经营、管理、服务和营销知识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此外,应加强对村委会领导的培训,组织外出考察,着力转变其旅游发展观念,提高其对乡村休闲旅游的认识和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文明,李健,钟永德.休闲化是旅游业提升的必由之路:基于旅游主体、客体和媒体的视觉[J].旅游学刊,2006,21(9):8-9.

篇8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讨论休闲度假与观光旅游在各自特点上的异同,着重分析了我国休闲度假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本文认为,目前休闲度假产业虽然发展迅猛,但也面临着“瓶颈”因素的制约和市场培育的重任。在探讨休闲度假产业与观光业在起始点、展开模式、发展路径、开发着力点等方面的差异后,本文指出了今后休闲度假产业在高低端市场定位、产品多元化、休闲文化建设、产业边界等方面的发展趋向。

休闲(Leisure)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状态,即人们以保持平和宁静的态度来感受生命的快乐和幸福。Manmell(1987)认为,休闲就是“逃离常规和充满压力感的环境以及寻求身心恢复之机会”[1]。休闲的直接存在物是时间,主要是指人们求得生存需要之外的时间;具体的休闲呈现物是表现人类生活方式的一种动态和过程,是人们体悟人生、自我完善、实现自由的需求。西方学者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1-4]、我国学者陈传康等(1997)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注意到休闲将会是旅游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契机[5]。此后,关于休闲的研究分别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的层面上全面展开[6-10],并成为目前旅游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休闲与度假(takeaholiday)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休闲是人们对闲暇时间的利用方式。休即休憩,闲即闲暇时间。度假是一种相对于消极休闲方式——日常生理休息的一种积极休闲方式。积极的休闲方式是推动休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意在探讨由积极休闲方式所引发的休闲产业的发展和趋势。

一、休闲度假的特点

与一般的外出旅游不同,休闲度假具有自己的特点:

1.修身养性

让身心放松是度假旅游的基本要求。休闲就是要在一种“无所事事”的境界中达到积极的休息。因此,在紧张工作后到心仪的度假地度假,或游泳、或阅读、或徜徉于海滨、或踯躅于森林草原、或置身于温煦的日光下,使身心完全放松。这种放松,完全有别于日常的工作节奏,是一个身心的调整。

TourismScience旅游科学我国休闲旅游业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

2.目的地重复

度假旅游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游客对其认同的度假地具有持久的兴趣和稳定的忠诚度,甚至对一家自己喜欢的度假酒店也有非常稳定的忠诚度。有的游客一生中的度假地可能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地方,一个度假地一生中可能去很多次,因为度假客对度假目的地带来的熟悉感、亲切感非常在意,很关注外出度假感觉和在家里生活感觉的内在联系。因此,度假目的地就会拥有一批稳定的回头客群体,这一群体越庞大,度假地服务的针对性就越强,针对该群体提供服务的人性化程度就越高。重复地到达同一目的地这一特点意味着度假目的地在经营方面须培育和保护游客的忠诚度,努力争取每一个“头回客”,使其变为“回头客”,促进游客对该度假区的品牌忠诚度,成为该度假区的终生客人。

3.消费能级高

从世界旅游发展规律来看,当人们在拥有满足生存需要的收入和足够的闲暇时间后,就会考虑旅游消费,观光旅游便应运而生。随着收入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文化品味提升,休闲度假旅游在一些发达地区一些高收入人群中逐渐兴起,这种情形决定了休闲度假旅游者的消费能级的增高,且相对于观光旅游而言,在目的地停留的时间比较长,而且会产生重复消费,是很值得开发的市场。

4.一地停留时间长

度假旅游与观光旅游的重要区别,在于度假旅游对目的地的指向比较集中。与观光旅游所追求的“多走多看”的价值心态不同,休闲度假者则往往在一个地方停留较长的时间,而且消费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目前国内虽然仍以观光旅游为市场主体,但观光向休闲度假过渡的现象已经出现,休闲游的市场开始逐步形成。例如以前游客到海南岛,主要是观赏椰风、海韵景观,现在逐步转变为投身于椰风、海韵的情境中,并获得放松身心的享受。

5.要求交通便捷

与观光游更加关注经济成本相对比,休闲度假游更加关心时间成本,即追求从客源地到目的地交通上的低时间成本和快捷性。因为度假旅游并不主要关心旅游交通过程中的观赏效应,更关心尽快进入休闲状态,提高度假的质量。因此度假目的地与客源地的距离不应太遥远,一般追求“点对点”的直接交通方式。如西班牙之所以成为欧洲首选的度假地,除了阳光、沙滩营销出色以外,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6.自助、半自助方式和以亲友为单位出游方式居多

和观光旅游的组团出行不同,休闲度假游更偏好于自助式旅游或半自助式旅游(仅通过旅行社安排机票、酒店)。在出游单位上,家庭朋友出游的比例明显增高。散客与家庭式的旅游在国际上是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兴起的,目前在中国也逐步成为一个重要方式,这就对现有旅游企业的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7.层次丰富

度假游客群体的产生是在观光客群体中逐渐成熟转变的,度假游客旅游消费的进一步成熟会产生更高的文化需求,这是因为游客的体验已经不仅是到森林度假区呼吸新鲜空气,或者去温泉度假区洗温泉浴,而是更加追求度假地的文化氛围和内涵。因此,如果度假地经营能够在文化层次上满足游客的多方要求,度假地的度假文化就会逐步成熟,就会成为巩固度假客对目的地忠诚度的驱动力。

二、我国休闲业的发展现状与特征

作为一种产业形态,休闲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增长点[7,9-11]。国内目前已有多个城市确定了以发展休闲经济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如成都、杭州等著名旅游城市将未来发展定位为“休闲之都”,甚至提出“休闲也是生产力”的论断。目前我国休闲产业有如下的一些特征:

1.发展势头迅猛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第一大国。中国人通过消费享受休闲的时代正在到来,也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尽管中国目前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在旅游消费构成上,休闲度假占整个旅游的比重仅为20%左右,远低于旅游发达国家50%左右的比重,尚未进入真正的“休闲时代”,但休闲经济已具备了相当规模,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尤其是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背景下,休闲度假旅游发展会呈现更快的趋势。

2.发展面临瓶颈制约

不可否认,我国现在发展休闲旅游还存在着很多制约。例如,集中性的节假日制度,对旅游能级的提高起到严重阻碍作用。由于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及由此派生的旅游产品的不可储存性,决定了缓解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时间矛盾冲突的弹性非常有限。旅游消费需求具有很大的弹性和多变性,但节假日时间过度集中,使旅游消费需求在同一时间集中释放,导致旅游客流过分集中,交通运输、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景区景点承载过量,服务质量下降,游客满意程度也随即下降,旅游消费需求转移,削弱了旅游消费能级的提升。因此,目前的休假制度只适应浅层次的观光旅游,却制约和阻碍了高层次休闲度假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文化认同也是我国休闲旅游发展的另一制约因素。目前的大众旅游市场的消费指向基本还是“多景点+低团费”模式的产品,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多数居民尚处于富裕与非富裕之间,另一方面对“无所事事”境界的休闲度假方式还不能完全认同。

3.市场尚需培育

休闲度假市场还需要多方共同培育。从政府宏观管理角度而言,要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就要在全社会倡导选择健康、积极的休闲消费和生活方式,制订适合休闲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制度法规。从游客受教育程度讲,休闲方式的选择与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因此通过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来倡导健康的休闲文化和休闲消费,同样是促进发展休闲产业的重要途径。当然企业的积极参与更是休闲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

三、休闲业与旅游业的异质化分析

可以看到,我国的休闲度假产业的发展总体上还不够成熟;但也可以发现,休闲度假产业与一般的旅游产业的差异已经逐步显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起始点不同

观光旅客的目的在于观光、观赏,感官上的刺激、冲击和震撼是诉求的核心,是以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作为旅游的基本保障。旅游业首先是从吃、住、行、游、购、娱等基本设施的建设和经营开始。所以,当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旅游业的时候,首先是造宾馆、买巴士,以满足基本观光诉求为主要目标。但是,休闲度假业不再仅仅围绕六要素展开,而是在此基础上围绕游客的高层次需求和产业的深度发展展开的,因此休闲度假产业更加重视产品策划、信息交换、资本运作、品牌营销、文化认同、环境优化等环节。

2.展开模式不同

观光旅游更多的是依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展开的,旅游服务的保障系统主要还是围绕游客的基本生活需求展开的。这种模式是一种低效模式,且在这一模式下,旅游业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有限,更多的是通过饭店业、运输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在目前我国实行黄金周休假制度情况下,这一模式由于带来了时间上呈现的非常不均衡的游客流,可能会对当地经济造成灾难性的破坏。休闲产业则是围绕较高层次的深度旅游展开的,在充分依托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关联程度,以及与第三产业的相关性,因而会对对当地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产业能级提升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3.发展路径不同

休闲度假旅游淡化了对资源的依托,强化了对环境的依托,因而更加强调按照可持续旅游的开发形式发展,更加注重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虽然观光型旅游业已经非常依赖自然、人文环境的质量,视精心保护生态环境为旅游业发展的生命线,但休闲旅游则更强调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矛盾冲突最小化。只有这样,休闲度假才能更好满足人们从回归自然中领悟“天人合一”生态伦理的认同需求,和“放逐心情,牧养心灵”的精神需求。

4.产品开发着力点不同

休闲业更加注重多元化、特色化和硬软件的配套发展,以适应不同人群的不同旅游需求。不同人群的旅游动机是不同的,包括观光、休闲、度假、健身、求知、娱乐、猎奇、探险、寻根、考察、商务、实现自我等诸多方面,为了给每位游客以心理满足,休闲产品必定要丰富多彩。而观光产品开发则注重产品程式化上的一致性以实现“批量化”生产中的成本控制,而产品规格统一上的追求便意味着满足多样性需求的削弱。

5.旅游服务更精细

精细化服务是休闲服务的重要特点,要让客人回头,就需要把规范化、个性化和情感化服务有机地结合在每个环节上。

6.社会环境安全为上

旅游业本身是一个脆弱的行业,休闲旅游某种程度上比观光旅游更脆弱,例如游客对目的地的选择会非常关注安全和健康因素。所以,一个休闲度假胜地必须是个安全、和谐的地方。

四、休闲度假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推进力

IsoAhola(1980)认为,“逃离”压力和现实是休闲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2],休闲业发展的历程证实了这一论断。中国休闲产业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

1.觉醒于高端,普及于大众

休闲度假首先发端于有闲、有钱阶层,并逐步形成社会认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进入大众化休闲度假阶段。休闲度假的消费需求在发达地区已经成为现实,在其它地区也正在逐步成为旅游消费的时尚。这种消费的大众化趋势,为休闲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这就需要休闲产业既着眼今天的服务群体,又要为培育未来大众休闲市场做好基础工作。

2.单一产品模式转化为多元产品形式

因为休闲度假需求的产生本身就是市场发育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在休闲市场尚未成熟,特别是休闲文化还刚兴起之时,人们的休闲放松往往会集中于某些时髦的产品。如前几年上海涌现出许多水准参差不齐的保龄球馆、溜冰场等,但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这些产品几经大浪淘沙式的筛选,已成为市场细分度和针对性十分明确的产品。随着休闲文化的完善,从众的休闲方式一定会被多元化休闲方式所取代,休闲产品的差异性将成为休闲产业的主要特色。

3.由高端市场向多层次化市场转化

休闲活动虽然起于高端,但休闲文化的认同,一定会使休闲成为大众现象。如果因此而仅满足追求低端市场的大众化需求,也必然给休闲业带来失败。因此,休闲业要围绕高端、中端、低端同时展开。对于相当一部分度假区来说,定位低端市场是可以的;但是对于一些投资较大的度假区,就需要调整模式,主要定位针对中、高端市场。这样会形成一个合理的市场层次,且在这个市场细分层次的驱使下,休闲旅游就会形成比较完善的分工。

4.多元文化的追求

休闲文化是认同与差异的共存。休闲场所,如果与个人文化追求完全一致,则很难达到吸引广大游客的目的;但如果完全不同,则难免在心理认同上产生排斥。因此,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个性化和从众性的问题,在休闲度假这个层面显得更为突出。因此需要研究如何对应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同时也需要突出当地文化特征,让客人在认同和差异之间得到休闲体验。

5.产业特征边界日益模糊

观光旅游的基本要素是吃、住、行、游、购、娱,尽管围绕这六要素形成的产业形态是不是旅游业的全部内涵这一问题至今尚存争议,但这一观点已基本成为旅游行业的普遍认同的观点。但是,休闲的本质是什么?最直观地讲,休闲就是与日常不一样的生活方式。然而以能否“提供与日常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去界定产业,就会使休闲产业的业态边界变得模糊起来,休闲产业的范畴也就变得很宽泛了。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休闲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但是并非可以认为休闲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坐享其成的过程。与任何其他产业一样,休闲产业也需要培育、建设:

第一,要为休闲度假正名。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讲到休闲度假就会联想到“好吃懒做”,这与勤奋勤勉的传统文化似有分歧。所以要转换观念,依靠正确的舆论来为休闲度假正名,要培育一种健康的休闲度假观和休闲文化,认识到休闲度假是以人为本的直观体现,和劳动一样,同样是人们自然拥有的权力。

第二,要落实相关的配套制度。当务之急是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这不是制度创新的问题,而是需要全面落实的问题。如果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能够实现,就意味着会生成一个庞大的市场需求。同时,也要考虑一些相应的法规建设,通过法规建设形成合理的机制,来保证良好的市场运转秩序。

第三,要加强产品开发与经营。目前休闲产品开发的普遍化趋势已经产生[12],但是精品化方向还没有形成。一个好的休闲创意,被模仿的难度一般都不会很大,市场进入的门槛也不会很高,因此休闲产品的雷同化现象非常普遍。但真正要形成有特色的休闲产品,就必须突出主题、突出内涵、突出特色、突出细节,形成差异经营、错位竞争,在市场细分和经营定位上做好功夫。

第四,应从文化认同角度开拓休闲度假市场。休闲具有显著的精神文化特征,不同的文化氛围,会召唤不同的游客群体。通过文化进行市场细分和培育,合理调配大众市场和高端市场的结构,才能使休闲产业进入良性发展状态,并使之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Mannel.R.C.,S.E.IsoAhola.PsychologicalNatureofLeisureandTourismExberience[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7,14:314-331.

[2]IsoAhola,S.E.ThesocialPsychologyofLeisureandRecreation[J].DubugueLA:Wm.C.Brown,1980:22-38.

[3]JamesAFitzsimmons,MonaJ.Fitzsimmons.NewServiceDevelopment[M].SagePublications,Inc.,2000.

[4]IanWilson.TheEconomicsofLeisure[M].HeinemannEducationalPublisher,2003.

[5]陈传康,冯若梅.康体休闲产业的机遇与市场进入[J].人文地理学,1997(2):48-52.

[6]孙承志.休闲哲学观思辨[J].社会学家,1999(4):37-41.

[7]王宁.略论休闲经济[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13-16.

[8]张广瑞,宋瑞.关于休闲的研究[J].社会学家,2001(5):17-20.

[9]马惠娣.21世纪与休闲经济与休闲产业、休闲文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48-52.

[10]许峰.休闲产业发展初步探索[J].中国软科学,2001(6):112-115.

篇9

关键词:四川省;休闲活动;旅游活动; 互动研究

休闲作为一项刚刚起步的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虽然学界一直存在着休闲与旅游在范围上的争议,但学者们都看到了休闲与旅游的内在联系并对二者在实践中的结合大都持肯定态度。面对当前休闲与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学者提出了“休闲与旅游良性互动”的研究论题,但对如何实现二者互相促进、互相支撑的关注不足。本文立足于对休闲与旅游业发展实践的观察与思考,以四川省为例,对如何实现休闲与旅游的良性互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一、休闲与旅游的关系

休闲是人们在可自由支配时间内自主选择某些个人偏好活动并从这些活动中获得惯常生活事务所不能给予的身心愉悦、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与发展。旅游是旅游者为满足某种精神和物质需求,暂时离开居住地往异地所进行的活动及由此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它不以定居和谋生为目的,具有异地性和暂时性特点。

对休闲与旅游进行比较,二者有相同之处:异地休闲属于旅游的范畴,闲暇类旅游是休闲的一种方式,是旅游者在空间上的休闲转移;休闲和旅游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放松、愉悦等要求,注重对精神需求的满足,是个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要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权方面有共同的目标,并且休闲作为一种精神和态度,越来越渗透到旅游活动中,旅游的休闲目的突出。二者亦有明显的不同:首先,休闲侧重于时间的范畴,旅游则强调异地性;其次,休闲的主体不只是旅游者中的休闲旅游者,涉及社会的各个阶层;再次,休闲的涵盖面广,休闲的对象大于旅游,其社会功能和经济作用要比旅游影响更深远,是更高层次的需求;最后,旅游必定会引起消费现象,并且是在一段时间内的集中消费,而休闲不一定产生经济活动,是人们的一种惯常的生活方式,在行为上有重复性。

虽然休闲与旅游存在着区别,但二者亦有互通性,在某种程度上是替代或互补的关系,一方的发展对另一方的繁荣有促进作用。一方面,休闲为旅游提供了时间条件,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分散了旅游压力;另一方面,旅游的发展为休闲提供了供给准备,壮大了休闲业的发展。总之,休闲与旅游互相渗透互相结合是二者的发展趋势,休闲业的发展以旅游业的繁荣发展为重要特征,休闲与旅游面临着整和开发,实现休闲与旅游的良性互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四川省休闲与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四川省是一个资源大省,具有发展休闲与旅游的资源基础,又有浓厚的历史积淀。四川人的休闲观念较好,成都素有“休闲之都”的称号,但从整体上说,四川省休闲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将休闲引入旅游,用旅游带动休闲业的发展,是四川省乃至全国休闲与旅游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具体来讲,四川省休闲与旅游的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方面,旅游发展不平衡,整体经济效益偏低。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以观光旅游为主,文化含量低,参与性不强,休闲功能弱。虽然总体资源优势突出,但景点间的差异非常明显,有些景点车水马龙、门庭若市,有些景点则门可罗雀、少人问津。

另一方面,休闲业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其一,休闲准备不足,中等城市、城镇对休闲产业的发展缺乏预见性和积极准备,大城市缺乏合理规划。其二,休闲质量不高,对休闲存在误解,认为休闲就是休息、不工作,或外出旅游才算是休闲,大多数分散闲暇时间用睡觉、打麻将、看电视等消磨时间。其三,休闲地区发展不平衡,以成都市为中心,四周休闲建设逐渐变弱。其四,休闲产品发展不平衡,休闲产品单一。调查发现,旅游休闲是户外休闲的主要方式,其次是娱乐休闲,体育休闲、文化休闲、度假休闲产品少。

可见,旅游业要持续快速发展,休闲业要进一步壮大,实现二者的互动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四川省休闲与旅游良性互动的建议

四川省有良好的休闲氛围,居民的休闲意识较强,休闲业已有一定发展。把四川省建设成一个休闲与旅游大省,不仅能够有效满足省内居民的休闲需求,而且还能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理想的目的地。为此,对四川省休闲与旅游的良性互动提出以下建议。

(一)树立“休闲旅游化、旅游休闲化”观念

要实现休闲与旅游的互动,首先要树立“休闲旅游化,旅游休闲化”观念。休闲旅游化是指本地居民的休闲活动不仅能在“闲”中进行“休”,还能“游”能“赏”,人们不只是到茶室喝茶、到各种类型的“吧”内消费,还能游景赏景,在休闲中实现旅游的目的和感受。旅游休闲化是旅游中引入更多的休闲要素,旅游不再遵循单调的“观景――休息”模式,旅游结果不再是获得身心疲惫的经历,而是以平和的心态欣赏自然,享受生活,感悟生命,获得心灵的宁静。

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一方面,休闲企业经营者在市场定位时不能只考虑旅游者或当地居民,而应将“为当地居民提供服务的休闲设施与为外来旅游者提供服务的旅游接待设施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展产品的服务范围和功能,使其既能为当地人服务,也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例如,在四川省各大城市重点打造特色商贸旅游休闲街区,使街区集旅游观光、商贸服务、餐饮娱乐、休闲、文化于一身。成都的“锦里一条街”、“宽窄巷子”、“春熙步行街”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另一方面,旅行社在组织线路产品时,要改变传统的以景点数量来吸引游客的方式。面对休闲需求增长,要多组合设计休闲旅游线路,把动态观景和静态休闲相结合。此外,人们的旅游方式由团体游正在向散客、家庭游转变,旅行社要面对这种变化,实现业务上的转变,增加对休闲资源的介绍和对休闲旅游产品的宣传。

(二)加强休闲产业建设

目前,四川旅游业蓬勃发展,而休闲业刚起步,发展不平衡,双方的地位实力不对等极大制约了二者互动的有效性,政府必须加强休闲产业的建设,为旅游发展打造休闲大环境。

首先,加强休闲观念教育。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要积极引导,通过媒体开展休闲宣传活动、高校开设休闲课程等手段,加深人们对休闲内涵的理解,积极进行健康休闲、户外休闲,使人们将日常性的休闲活动与偶尔的旅游活动结合起来,增加休闲的经济效益。

其次,加大对休闲设施投入和休闲大环境建设。休闲对目的地的接待设施、环境质量要求较高,四川省的旅游基础设施已得到极大改善,但休闲设施供给还是非常不足。政府要加强休闲业的总体规划和长远规划,面对休闲业的兴起,调整城市的运行系统。加大对公共休闲服务设施的投入,如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体育馆、科技馆、文化馆等,引导休闲业的个人投资,尤其对文化、体育产业的投资。设立专门的机构统领休闲业,理顺休闲业与旅游业的合作渠道。

最后,城市建设者在城市规划时要注意体现休闲气息,建设休闲景观,融合旅游功能。例如,对沿河地区披绿造景,增加休闲览胜景点,使沿河区集交通、休闲、环保、旅游于一体,既可满足本地居民的需要,也可满足外来游客的休闲需求。

(三)打造休闲旅游产品

休闲旅游不是一种新的旅游形式,而是在旅游中引入休闲观念,更加注重旅游的质量、人们的文化需求和文化体验。与传统旅游重效率不同,休闲旅游更侧重休闲,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个体与群体的文化互动过程”。休闲旅游扩展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外延,丰富了旅游的内容,必将成为四川省旅游的发展方向。

景区的观光旅游主要是中长期旅游,多集中在“十一”和“春节”。这类风景名胜区多从景观设计方面出发,较少考虑场景设计和休闲需求的满足,可考虑适当建立疗养院、度假村或休闲街等,如重庆嘉华投资实业开发有限公司在九寨沟投资建设了一条长2.2公里的“九寨边边街”,试图带动九寨沟的休闲游。这样一方面缓解了旅游高峰期的压力,另一方面丰富了旅游生活,使夜间游览成为可能。

短期的城郊游以农家乐为主,是居民的重要休闲方式。四川省的农家乐数量多但缺乏特色和创新,主要活动是吃农家菜、摘果、打牌、聊天等,停留在类似居家休闲的浅层次上,不利于长期发展。这类产品应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突出精神享受。在改善基础设施、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水平的同时,开发一些娱乐性、体验性项目,多开展一些民俗活动,鼓励民间传统节日的开发及古镇休闲旅游开发,“把现代化的服务和设施与农村古朴民居、民风、民俗紧密地结合,突出当地的优势资源”。

尝试开发分时度假产品。在一些发达国家,“分时度假”已成为普通人生活中旅游休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均衡旅游市场的淡旺季,调节旅游产品的结构。在我国,分时度假还是一个新事物,但其发展潜力很大。四川省拥有发展分时度假的条件,应该关注和加强对这一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抢占市场先机。

综上所述,休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休闲与旅游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凸现,二者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休闲旅游化、旅游休闲化是引导休闲与旅游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应注意的是,在关注休闲研究、休闲发展时,多挖掘其社会价值和人文意义,避免走旅游商业化过重的道路,以引导休闲业和旅游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文红,江渝.成都地区古镇休闲旅游开发初探[J].三峡论坛,2013(03).

[2]王红宝,张启,苗泽华.城市休闲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12).

[3]方海川.四川休闲旅游产品的创新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4]宋瑞.从混同到渗透、结合:现代社会的休闲与旅游[J].旅游学刊,2006(09).

[5]马惠娣.大旅游视野中的休闲产业[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02).

[6]刘德谦.不要混淆了“休闲”与“旅游”[J].旅游学刊,2006(09).

篇10

关键词:休闲旅游;产品开发;体验营销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观光旅游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国际旅游细分市场的需求,城市休闲旅游一跃成为游客喜爱的旅游方式。如何使休闲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大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休闲旅游产品的特点

休闲旅游产品是指,在休闲旅游活动中,休闲旅游经营者凭借一定的资源、休闲设施以及必要的劳动资料,为了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休闲、游憩、度假等需要而提供的各种旅游产品。

休闲旅游产品具有深刻的体验性。休闲旅游产品可以满足旅游消费者情感的需求,增加旅游产品与自己关系的密切程度。休闲旅游产品对旅游设施也具有相当的依赖性。休闲旅游产品的吸引物主要包括休闲旅游资源和休闲旅游设施。如果只有休闲旅游资源而缺乏休闲设施,那么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将是不完全的,一个地区休闲旅游设施的完善程度是决定该地区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的必要条件。休闲旅游产品还表现出较强的娱乐性。旅游者的主导动机是通过休闲旅游来解除长期紧张工作所造成的身心劳累和心理压力,寻求消遣、娱乐、休息和放松,大多希望旅游地能提供多样化、大众化的娱乐、休闲和保健设施。休闲旅游产品正是迎合了人们对在旅游中休闲娱乐的需求而产生的,这也是休闲旅游的吸引力所在。

二、国内城市休闲旅游体验的现状

旅游体验是指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事物或事件的直接观察或参与过程以及形成的感受。旅游体验研究开始逐渐成为旅游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并得到不断发展。根据我国旅游体验的现状与参与程度的差异,可以分为表层体验、中度体验、深度体验三个层次。表层体验对资源的依赖性强,它要创造难忘的经历必须依赖吸引物本身的稀缺性和独特性。游客体验效果更多地依赖旅游资源品质的高低,在资源品质不高的情况下,游客难以获得独特、难忘的体验效果。传统旅游停留在表层体验阶段,以观光为主,游客只是走马观花地参观自然和人文景观,很少接触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对当地的地方民俗文化了解甚少。中度体验是游客通过直接参与各种各样的特色活动,从视觉、触觉、味觉等多方面来体验景区特色、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放松心情。游客在身体上、精神上与旅游吸引物和目的地居民有部分的接触和交流,能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这种体验不仅可以给旅游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更是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旅游者的体验效果,丰富了旅游者的旅游经历。深度体验则是指游客完全融入旅游产品中,与旅游景区和当地居民进行零距离的接触,深刻体验景区的特色和文化。

旅游体验理论为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旅游经营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为旅游者创造或生产一种可以满足大多数旅游者不同需求的旅游产品,旅游者的不同体验程度或层次直接影响旅游产品的定位。显然,休闲旅游产品属于中度体验与深度体验层次的旅游产品。休闲旅游者更期望近距离地、多方式地与旅游吸引物接触,那么在开发产品时,就应该注重体验对于游客的重要性,将“体验”、“参与”更多地融入到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当中,从而增强产品的吸引力。

三、城市休闲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设计

1.以资源为导向,有步骤地进行市场调研和推广

首先,要开展休闲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对城市各种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调查,做出科学和美学评价,发掘已知旅游景区的休闲娱乐价值和内容,并不断挖掘新的休闲旅游景区。其次,要搞好休闲旅游资源开发规划。要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接待设施和娱乐设施,统筹规划,全面安排,在不断完善已知景区的基础上,增加新项目、新内容,增强景区的科学文化含量。第三,要大力开展休闲旅游资源的宣传工作,提高城市休闲旅游的知名度,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优质服务活动,树立城市休闲旅游新形象,包括旅行社、旅游饭店、交通部门等旅游业三大支柱的工作,以及城市市容美化、社会治安和出入境管理、旅游商品销售等工作,使旅游者有一个安全、舒适、便捷、丰富多彩和价格实惠的旅游环境,充分享受到休闲旅游的乐趣。最后,还要加强对休闲旅游资源的环境保护工作,这是休闲旅游产品开发能否持续进行的重要保障。

2.以市场为核心,针对旅游者需求开展差异营销

在单个休闲旅游产品的设计上,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变化,确定城市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的主题、规模和层次,重视旅游者的精神体验和身体体验;通过向旅游者传递各种有关休闲旅游产品的信息,增强旅游者对该产品的理解与感知,获得各种美感和知识;让旅游者亲自参与休闲娱乐活动,甚至参与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使互动更加具体、深刻,使休闲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从表层体验到中度体验,最后到达深度体验的层次。

在整体休闲旅游产品的规划上,要随着休闲旅游的发展,游客需求多样化、个性化趋势而转变观念;适应当前旅游需求由大众观光游览型向个性化、多样化、参与性强的方向发展趋势;要根据休闲旅游者的不同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并根据市场细分结果将消费者需求与客观条件相结合,找准产品定位,强化休闲旅游的不同核心利益,形成产品的特色与差异性,开发不同档次、不同规模、适销对路的休闲旅游产品。

在具体产品开发时,要加强现有休闲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优化产品结构。在完善精品景区、精品线路的基础上扩大资源开发的辐射面,深层次开发特色景区,注重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有效地将潜在休闲旅游资源转化为现实的休闲旅游产品,使各区域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缓解热点线路的旅游环境压力,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休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培养旅游者以“休闲”为主的旅游方式,优化产品结构,加快“娱”、“购”产品的开发,增强产品的娱乐性和吸引力,延长旅游者的停留天数。开发潜在顾客群,巩固现有顾客群,形成持续稳定的客源。

3.依据具体产品类型制定政府营销策略

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政府的参与,但并不是任何休闲旅游产品都需要政府的全程参与,应该视具体产品的性质而定。依托国家自然资源的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就要采取“政府主导”参与的方式进行。国家自然资源属于国家财产,首先要受到国家的保护,如果政府没有采取措施进行有秩序开发,任由企业自行开发,则面临单个企业资金短缺,或企业盲目开发的危险。

对度假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则可以选择“政府辅助”参与的方式进行,各地均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发休闲度假疗养地。一方面,企业有能力建设一个休闲度假场所或旅店,在资金方面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各地依据自身特色建立起来的度假场所也起到了优势互补的作用,不同地方的休闲住所会带给休闲旅游者不同的感受,增强了度假休闲旅游产品的多样性。政府只要建立完善的休闲旅游度假场所管理制度,建立一套评价体系,对各地的休闲住所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保证质量,便可以做到度假休闲旅游产品的持续发展。

4.加强区域间合作营销

加强区域合作,区域间联合起来共同开发休闲旅游产品,可以实现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优势,同时也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针对具有竞争优势且临近的区域,要进行产品联合开发,取长补短,科学布局,发挥各区最大优势,营造大休闲旅游产品,是实现资源集约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区域内城市之间应走竞合之路,通过合作竞争带来和谐和效率,以市场为导向,顺应区域分工的客观规律,兼顾各区域的比较利益,寻求区域休闲旅游发展的最佳利益结合点;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资本优势、管理优势、信息优势、人才优势等开发旅游资源;合理编排旅游线路,完善旅游设施,联合开拓旅游市场;把经济中潜在的收益转化为现实的协同收益,实现多区域的协调发展。

5.积极探索体验营销

体验营销是伴随着体验经济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营销方式。它强调站在顾客的角度去体验消费者的购买理念、购买程序、购买心理和购买的原动力,使“交易”成为“记忆”是体验营销的关键。休闲旅游产品本身就具有体验性强的特点,休闲旅游者的大部分休闲感受都是对休闲旅游产品体验的结果。因此,对休闲旅游产品进行体验营销具有先天的优势,如果加以精心设计和操作,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成为客人难以忘怀的体验经历。

在城市休闲旅游产品的体验营销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①感官式营销策略。即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与嗅觉,让游客建立感官上的体验,提高游客休闲旅游的积极性。②情感式营销策略。即在营销过程中,要触动客人的内心情感,创造情感体验。比如,日趋流行的科技文化休闲旅游产品,青少年在参观体验高科技带来的惊奇的同时很容易产生“发奋图强”的积极心理,这种心理体验可以对青少年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这无疑会拉近青少年与该休闲旅游产品的距离,形成深刻的体验。③行动式营销策略。即通过各种活动的举办来增加休闲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比如,城市风情休闲旅游产品,游客到达目的地后,不光体验地方特色生活起居方式,还可以在这期间参加一些当地特有的庆典活动。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节日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加深休闲旅游者对该旅游地的印象,使地方风情休闲旅游产品内容更丰富,从而提高产品的体验性。

参考文献:

[1] 娄世娣.论双休日休闲旅游开发[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4):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