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发展战略范文

时间:2023-04-11 00:33: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发展战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发展战略

篇1

论文摘要: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内涵与奥运战略地位的确立,处于一种长期的良性互动关系之中。奥运战略是体育战略调整的重点内容,其实施过程体现了我国体育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正确性,丰富了体育战略研究的理论体系。同时,两者的相互作用与渗透亦获得了新的释义。

    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和考察体育现象,是体育实践学科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体育发展战略作为一个清晰的命题,一方面立足于对我国体育运动理论的整合,另一方面,它将我国体育实践纳人了宏观调控的轨道。由于体育自身发展的多元性质,使得体育的社会化、产业化、商业化运作超越了原有理论的框架。许多科学家和学者预言,在21世纪我们将迎来体育时代,这是继网络时代之后的一个全新的生物工程时代,体育作为该时代的重要标志,面临着对其自身发展的抉择。在这个意义上,体育发展战略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涵。在我国,奥运战略现已进人了全面实施的新阶段,战略的新调整新部署成为了我国体育发展战略决策的核心内容。体育运动与发展战略之间呈现出相互促进、相互追赶的态势。笔者认为,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基本符合了中国体育运动的国情,经历了研究报告论证、指导思想的确立、全民健身战略与奥运战略的协调发展等循序渐进的过程和环节。其间,奥运战略的渐次展开,集中表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体育行业中形成了一个良好开端。

    一、体育发展战略的内涵

    在体育的社会化进程中,采用产业化和商业化运作方式,使体育行业的社会广延性特征取得了与竞争性特征相对等的地位。对体育社会化的理解是研究体育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

    体育社会化研究使体育与社会建立了一种良性关系,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体育社会化在这里意味着体育活动不仅是单个人所表现出的特殊活动,而且作为一种具有社会民众基础的文化活动,它已广泛作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存在,并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第二,社会亦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各种社会力量及各种社会形式来直接对体育的发展、组织、体育的总目标和任务进行规划、决策和参与,使体育成为社会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我们对体育社会化的关注,只是停留在第一层面含义的认识上。实际上,体育发展规模、水平和体育所具有的社会职能的发挥,都与体育社会化的第二层面含义密切相关。体育改革发展及运作的不同方式也是从第二层含义中延伸出来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体育发展战略渐趋体系化,主动适应社会的要求,其内涵日益丰富。

    体育发展战略就是通过对体育运动的全面分析、判断和科学预测,对体育运动发展作全局的筹划与指导。体育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体育运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不仅出于社会对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出于体育运动自身特征的本质要求。其一,体育运动的主要特征即在于它的社会广延性。显然,如果缺乏对体育运动内外部环境的全面考察,就不能准确地把握体育运动发展的规律,对体育运动发展前景没有科学的预测,就无法制定正确的体育发展战略,这样以来,体育运动的目标将偏离健康发展的轨道。其二,竞争性作为体育运动的重要特征,也对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提出了内在的要求。一般地说,只有在正确战略的指导下,才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充分发挥应有的竞技战术水平,立于不败之地。

    以上两方面是对体育发展战略必要性的审视,在其实践的可能性和作用方面,研究的视野也十分开阔,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体育发展战略对体育实践活动具有前瞻作用。作为一种战略性的决策,体育发展战略的任务非常明确,即确立体育运动未来发展的目标,并拟定达到目标的相关的策略。从我国现有的体育战略步骤来分析,时段划分在5年左右,各阶段战略目标十分注意衔接,体现了目标与对策的统一,它为体育运动的发展绘制了一张宏伟可行的蓝图。第二,体育发展战略对体育领导的管理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它要求我们体育领导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实遵循体育发展战略的具体方案和计划,这样才能领导和发展体育事业,使其不断进步。第三,体育发展战略对于调整和优化社会发展的人才结构起着积极作用,体育发展战略具体的实施者是社会公众和公民个体,以人为本的观念逐步融人到战略目标体系中,有力地推动了全民素质的提高。

    二、奥运战略实施的意义

    奥运战略是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同时,它亦属于奥林匹克学研究的范畴。奥运战略的实施过程直接引发了具有学科特色的“中国奥林匹克学”的诞生。因此,奥运战略既是我国体育改革的关键性选择,又是当前中国体育管理理论和体育创新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特殊的个案。奥运战略实施的意义丰富而深远。

    首先,奥运战略确立的过程体现了我国体育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正确性。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中陆续出现了许多颇具价值的成果。1984年,全国发展战略、体育改革会议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以理论研究成果的形式公布了《200()年中国的体育》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会议正式提出了奥运战略,从而为我国发展竞技体育确立了奋斗目标。1985年,全国第一次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在青海西宁召开,大会研讨并确立了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即“从实际出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实现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对于迅速提高我国的体育水平并在世界体育中寻找强国的位置起到了决策和导向作用,从而为奥运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政策基础。1987年在北京密云县召开了第二次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强化了建设体育强国的观点,并首次提出了“全民健身战略”与奥运战略协调发展的决策思路。其次,《奥运争光计划纲要》进入实施阶段,它充分考虑到竞技体育的特点,以奥运会的周期来制定操作性强的实施计划,并出台了与之相配套的“奥运争光计划”科技工程,它发挥科技对竞技运动的支持和保证作用。在1990年召开的全国第三次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和1992年召开的《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体育》专题讨论会上,奥运战略进一步向申办奥运的目标发展,使我国的体育发展战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证实体育战略实施的科学性和可预测性。

    其次,奥运战略实施不仅丰富了体育战略研究的理论体系,而且使真正意义上的奥林匹克学在中国走向了学科化。1988年,我国召开了首届奥林匹克学术讨论会,同年《体育与科学》杂志倡导在中国建立奥林匹克学,这是提出全民健身战略与奥运战略协调发展的第二年。 1993年《奥林匹克运动》一书作为体育学院的通用教材正式出版,从此结束了我国体育高等教育没有奥运相关教材的历史。正是在这个时候,奥林匹克、奥林匹克运动、奥运会、奥林匹克学等相关的概念才逐步纳入了学术研究的视野。如果说,奥运战略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学科研究的突破,那么,奥林匹克学研究的意义又将我们的思维推进了一大步。它不仅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奥林匹克的时代价值、有助于中国人更好地实践奥林匹克理想,而且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当今世界体育的先进水平。奥运战略使奥林匹克的思想内容、组织体系、竞技模式、文化标志、社会功能研究进一步专题化、独立化。

    最后,奥运战略实施的成功经验将成为体育管理和体育创新理论研究的一个范例。笔者认为,对奥运战略进行单一的学科模式研究意义不大。如果从与奥运战略相邻的学科去比较和考虑,我们不难发现,奥运战略还对体育管理和体育创新等学科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方面,奥运战略有利于体育管理目标的量化和规范化,有利于开启体育创新思维的新形式。另一方面,奥运战略实施间接地促进了体育管理学和体育创新学学科体系的形式。

   三、体育发展战略与奥运战略的互动作用

    尽管奥运战略与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作用范围和环节不尽相同,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我认为,体育发展战略与奥动战略始终处于互动状态。两者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1980年至1984年间,我国确立了“侧重抓提高”的体育战略目标,竞技运动的水平迅速提升。由“侧重抓提高”方针再顺利地过渡到奥运战略,体现了我国体育发展战略调整的主动和及时。在这一点上,体育发展战略为奥运战略的实施指明了方向。“侧重抓提高”方针的提出,不仅加速了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发展和提高,而且还以竞技体育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了体育所具有的社会职能,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为奥运战略提供了社会基础。此外,奥运战略成为了体育发展战略体系强有力的支撑。1987年在全国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上提出了“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战略在实践中协调发展”的目标,这一战略目标是奥运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要作出回答的问题,它是关于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以及体育其他方面关系问题在理论研究上的一次大碰撞。由此,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协调发展被确立为体育发展的一个始终必须坚持的原则,在贯彻协调发展的战略原则时,还应有效地克服重竞技体育、轻大众体育的倾向。奥运战略在更高的层面上,使体育事业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之间的发展协调起来,并在体育内部各子系统协调发展的方向和决策上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篇2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生存与发展 社会学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十分珍贵的财富,我国56个民族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了这一令世人惊叹的灿烂文化,她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文化根底之深厚,令回人为之骄傲,今世人赞叹和折服,并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这经济全球化时代,如何去维护、改善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状况,对我国民族文化乃至民族发展意义重大。

一.民族体育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政府行为的主导力度

政府是一个国家代表统治阶级行使权力的机构,政府行为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希望通过政府行为使事物发展不违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朝着国家建设需要的方向发展。因此,今天,政府制定的许多政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作用。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主体,政府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就极有可能被边缘化。

(二)人们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也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迈向了现代工业社会,尽管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的主要生活方式仍然以农业生产为主,但今天的农业生产方式远比古代的农耕生产要先进科学,现代工业、科学技术已融入到了农业生产中,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偏远山区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还处于落后阶段,但大环境生活方式的转变逐渐影响着人们的心理需求,他们不再满足于“原生态”的民族传统体育娱乐活动,而是更多的选择了现代潮流的时尚体育项目。

(三)文化发展中的冲突与融合

当今人类社会已进入全球化的时代,文化领域也不例外,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相互认同、相互互补、相互借鉴和利用,尽管相比下西方文化更有优势,占据着主流,不断影响着其他民族的文化发展,但不能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影响。文化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互融互异的文化发展,这种充满了冲突和融合的矛盾存在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中是必须的,因此,我们要理性对待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选择性的融合外来文化,在物质、制度、精神层面做出某些改变,使传统的东西富有时代活力。今天,有许多民俗体育项目在人们生活视野中逐渐消失,这与其自身缺乏创新思想,不能融合外来文化有很大关联。

二.民族体育发展战略

(一)发挥政府行为的主导作用

政府行为对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政府必要的行政介入,才能使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各项工作具有方向性和保障性。目前,政府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工作还应加大主导力度。同样,广泛社会力量的参与对开发民族传统体育也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如何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这就需要政府来制定出一些相关的必要配套政策,用来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并制约、规范他们的行为。

(二)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文物是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物化了的文化。”中国各少数民族物质性、非物质性及口传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丰富的宝库,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目前来看,我国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所保护的项目真正能为民族文化发展带来创新元素的不多。当前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需要我们在以下三个方面深化对其挖掘整理、开发运用等保护工作,“与其作为一个文化遗产的‘保管员’,不如做一个文化遗产的‘加工者’”。

(三)加快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及开发

当下是以现代体育为发展主流的社会,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建立应有的文化自觉和自为意识。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即要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而文化自为是要我们应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对“原生态”或“次生态”文化进行结构重组、创造加工、诠释弘扬,从而在民族内部形成一股凝聚力,并以传统文化为前进的原动力。因此,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不是单纯的对其进行“复制”,而是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要改变过去民族传统体育单一的发展形式,把民族传统体育更多的运用到现代教育、民俗旅游、健身休闲、体育竞赛、文化传承等社会发展需要上来。

(四)实现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民族传统体育只有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才能为其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解决长期以来群众体育因资金不足而带来发展滞后的问题。因此,我国各民族地区政府应组织力量,对本地民俗体育资源进行充分地挖掘和整理,用以明确开发项目方向,将开发项目与本地民俗节庆活动、自然景观、其他人文旅游资源相结合,并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打出知名度,制定出一条民俗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最终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区域性民俗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的不断成熟化,各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不断增长时,再逐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健身、民俗体育培训、民俗体育文化与信息服务、民俗体育器材、民俗体育服饰及民俗体育吉祥物等方面的产业开发项目,并将它们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共同开发,共同实现民俗体育产业化道路。

三.总结

当今,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正在日益扩大,正在为广大人民群众经济文化生活和社会主义精神生活活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传统体育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目前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弱化与衰颓之势,因此面临层层危机,举步维艰。我们必须采取策略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体育,使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生存与发展 社会学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十分珍贵的财富,我国56个民族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了这一令世人惊叹的灿烂文化,她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文化根底之深厚,令回人为之骄傲,今世人赞叹和折服,并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这经济全球化时代,如何去维护、改善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状况,对我国民族文化乃至民族发展意义重大。

一.民族体育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政府行为的主导力度

政府是一个国家代表统治阶级行使权力的机构,政府行为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希望通过政府行为使事物发展不违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朝着国家建设需要的方向发展。因此,今天,政府制定的许多政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作用。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主体,政府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就极有可能被边缘化。

(二)人们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也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迈向了现代工业社会,尽管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的主要生活方式仍然以农业生产为主,但今天的农业生产方式远比古代的农耕生产要先进科学,现代工业、科学技术已融入到了农业生产中,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偏远山区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还处于落后阶段,但大环境生活方式的转变逐渐影响着人们的心理需求,他们不再满足于“原生态”的民族传统体育娱乐活动,而是更多的选择了现代潮流的时尚体育项目。

(三)文化发展中的冲突与融合

当今人类社会已进入全球化的时代,文化领域也不例外,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相互认同、相互互补、相互借鉴和利用,尽管相比下西方文化更有优势,占据着主流,不断影响着其他民族的文化发展,但不能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影响。文化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互融互异的文化发展,这种充满了冲突和融合的矛盾存在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中是必须的,因此,我们要理性对待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选择性的融合外来文化,在物质、制度、精神层面做出某些改变,使传统的东西富有时代活力。今天,有许多民俗体育项目在人们生活视野中逐渐消失,这与其自身缺乏创新思想,不能融合外来文化有很大关联。

二.民族体育发展战略

(一)发挥政府行为的主导作用

政府行为对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政府必要的行政介入,才能使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各项工作具有方向性和保障性。目前,政府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工作还应加大主导力度。同样,广泛社会力量的参与对开发民族传统体育也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如何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这就需要政府来制定出一些相关的必要配套政策,用来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并制约、规范他们的行为。

(二)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文物是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物化了的文化。”中国各少数民族物质性、非物质性及口传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丰富的宝库,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目前来看,我国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所保护的项目真正能为民族文化发展带来创新元素的不多。当前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需要我们在以下三个方面深化对其挖掘整理、开发运用等保护工作,“与其作为一个文化遗产的‘保管员’,不如做一个文化遗产的‘加工者’”。转贴于

(三)加快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及开发

当下是以现代体育为发展主流的社会,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建立应有的文化自觉和自为意识。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即要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而文化自为是要我们应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对“原生态”或“次生态”文化进行结构重组、创造加工、诠释弘扬,从而在民族内部形成一股凝聚力,并以传统文化为前进的原动力。因此,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不是单纯的对其进行“复制”,而是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要改变过去民族传统体育单一的发展形式,把民族传统体育更多的运用到现代教育、民俗旅游、健身休闲、体育竞赛、文化传承等社会发展需要上来。

(四)实现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民族传统体育只有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才能为其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解决长期以来群众体育因资金不足而带来发展滞后的问题。因此,我国各民族地区政府应组织力量,对本地民俗体育资源进行充分地挖掘和整理,用以明确开发项目方向,将开发项目与本地民俗节庆活动、自然景观、其他人文旅游资源相结合,并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打出知名度,制定出一条民俗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最终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区域性民俗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的不断成熟化,各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不断增长时,再逐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健身、民俗体育培训、民俗体育文化与信息服务、民俗体育器材、民俗体育服饰及民俗体育吉祥物等方面的产业开发项目,并将它们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共同开发,共同实现民俗体育产业化道路。

三.总结

当今,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正在日益扩大,正在为广大人民群众经济文化生活和社会主义精神生活活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传统体育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目前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弱化与衰颓之势,因此面临层层危机,举步维艰。我们必须采取策略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体育,使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篇4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

广大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从本质上讲,“阳光体育”更是学校体育的一种理念,是让学生更安全、更阳光地参加学校体育活动,从而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阳光体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广大学生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在广大学生中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

二、“阳光体育运动”是学校体育发展的现实要求和理性选择

“阳光体育”的性质就是教育,它是我国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理念的延伸和扩展。学校在确立长远发展理念时应充分认识到“阳光体育运动”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学生如果要在将来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身体健康,以健康的身体促进自身的发展。从学校体育的角度来说,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贯彻“阳光体育”的理念是维护学生体育权利的必然选择。学校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贯彻“阳光体育”的理念。

三、“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的战略

1.纳入治校理念中,发挥校领导在“阳光体育运动”战略中的领导作用。

学校领导作为学校发展的领航人,应当树立建设“阳光体育运动”校园的觉悟,将自觉构建“阳光体育运动”校园纳入治校理念中,通过完善各种制度,抓好组织和落实,工作做细做深,让每一个学生实实在在地享受到“阳光体育”所带来的快乐和健康,让社会认可,家庭支持,学生满意。

2.加强宣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各级学校应该加强校园“阳光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吸引学生注意“阳光体育”、热爱“阳光体育”、参加“阳光体育”活动。如利用各种条幅、墙报、校园广播、网站、校园体育辩论赛等对“阳光体育”进行广泛的宣传。

3.丰富课外体育活动,明确学校体育发展的方向。

课外体育活动是满足学生体育需求的有益补充。仅仅依靠体育课的常规开设不能保障“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标准,所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是当前学校顺利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有力措施。学校应该鼓励建立各种健康的学生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阳光体育运动”持续健康地开展。

4.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奠定学校体育发展的基石。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中心环节,抓好体育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体育教学内容应兼顾学校体育的近期和远期效益,特别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自制能力。要根据课程的发展,增加以反映当代体育健身发展水平和多学科交叉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技能,以适应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体育课程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进行的课题,只有在学校体育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加强各个环节的提高和完善,才能真正把阳光体育运动抓到实处,全面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5.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5

关键词:竞技体育 高校 战略 决策

一、研究目的及方法

回顾历史:我国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经历了二十一年的探索和实践后,高校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高,但是,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还不平衡,缺乏整体的战略研究。2005年国务院批准教育系统将独立组队承担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重任,这对高校竞技体育的开展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本课题运用决策学的理论,对中国高校竞技体育未来十三年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初步研究,找出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战略目标及其对策。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 专家调查法。

二、结果与分析

1.“现代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一种社会性的精神生产和文化消费高度统一的动态过程。”而高校竞技体育正是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的表现形式之一。本系统的不确定性,又往往难以控制,因此决定了预测和决策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中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历史、现状及其问题的基本分析。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历史可追述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体委照搬前苏联发展竞技体育的模式,建立了培养竞技运动员的模式和一套相配套的竞赛制度,一直延续到现在。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高等学校竞技体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国家教委先后公布了54所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6所国家体委直属体育院校办起附属竞技体校,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和优异成绩的竞技体育人才。

中国高校竞技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对高校发展竞技体育缺乏高度的理性认识,缺乏对中国高校建设竞技体育,办高水平运动队进行深层次、全面的持续性探索。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不能适应和满足中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的管理需求。如何结合中国国情学习体育发达国家高校办竞技体育的经验问题。中国大学采用以牺牲学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来解决学生运动员的“学训矛盾”问题。探索小学、中学、高校“一条龙”办竞技体育的培养模式问题。

3.未来十年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目标及其对策研究。我们运用现代大体育观的方法对中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历史、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而可以得到这样一种基本估价:中国高校竞技体育将受到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人文、自然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预计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将在社会的高要求与较差的物质条件这一尖锐矛盾中发展,在一、二流大学与较差大学这种不平衡状态下发展。因此在确定发展战略目标时,必须考虑到我国的国力和经济增长速度,权衡各种因素的影响,充分估计到实施战略目标的艰巨性、复杂性。

三、中国高校竞技体育战略目标体系

1.最高目标: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竞技体育,攀登世界竞技体育高峰,为建成世界体育强国做出贡献。

2.原则目标:全国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大、中、小学学生经常参加竞技体育活动,具有完整学校竞技体育科学管理体制,为国家培养一大批优秀竞技运动人才,在奥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创造优异成绩。具体目标:中国高校竞技体育目标系统: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大学生体育管理机制与法规;竞技体育科学技术;良好的体育设施;竞技体育经费的来源渠道。为了完成这一战略目标,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8-2012年)为调整改革期。主要任务是确定国家竞技体育体制要以学校为中心的理念:中国大学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主要基地,是中国职业运动员的源泉。理顺教育与体育系统的关系,将发展竞技体育的中心由体育系统,完全转移到教育系统,实现机构合并,资源共享,真正实现优秀体育人才的成长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始终同步进行。制定不同类型的高校竞技体育竞赛制度,制定高校管理运动员完整的法规。根据学校规模、经济实力、竞技体育发展水平、运动设施、竞技体育教练力量的优劣,分别确定竞技体育发展的不同重点。国务院统筹安排发展竞技体育实行资金倾斜和扶持政策。整合全国体育资源,学校就近利用体育系统的运动设施进行训练。

第二阶段(2013-2016年)为巩固发展期。主要任务基本完成以学校为主的新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高校竞技体育以奥运会项目为主的合理布局完成。高校科学的竞赛体制形成,高校、中小学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梯队基本形成,培养高水平的教练队伍基本完成。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运动员,完全由高校大学生承担。田径部分项目:女排、游泳、跳水、射击、跆拳道夺取金牌,金牌总数保持在第一集团中。

第三阶段(2017-2020年)发展提高期。主要任务是以高校为主体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完全建立,一些重点院校已经成为培养世界级选手的基地。大学生运动员完全能够承担起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任务。并取得优异成绩。在32届奥运会的竞技场上,大学生运动员将成为非职业运动项目的主力军,并以优异成绩摘金夺银。

为了实现未来十三年中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目标,对中国高校竞技体育系统进行了对策研究:

对策一,观念。确定了解决中国高校竞技体育问题的一个根本观念:社会主义观念。

对策二,原则。三项基本原则:基本观点(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现代大教育观、大人才观、大体育观),基本原则(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规划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战略),基本方针(普及和提高并重的方针,建立小学、中学、大学发展竞技体育的方针)。

对策三,战略。五大战略:执行正确的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政策,建立以学校为中心,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中国高校竞技体育项目;健全中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机构与法规;国家对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实行资金倾斜政策;高校高水平教练最佳培养方案。

对策四,措施。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是我国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②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建立竞技体育的体制以学校为中心的发展模式。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国务院主持下,国家教委和国家体育局全面整合全国的体育资源,完善运动项目布局。④在教育部、中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统筹指导下,研究制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项目布局,通过竞赛、运动项目评估制度,形成优势项目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高校竞技体育体系。⑤在教育部统一领导下、健全和完善大学生体协的职能、充分发挥单项大学生协会的作用。⑥以市场为导向,以等级联赛为杠杆,建立高校科学的竞赛体制。⑦制定国家统一的竞技体育运动员管理法规和实施细则。⑧国家对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实行资金倾斜政策。⑨设立全国高校竞技体育大学生奖学金制度。对在奥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运会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队)进行表彰和奖励。⑩加速培养高水平教练员队伍。 有效实施“体教结合”,进一步完善大、中、小学的学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全国高校利用自己的科研优势,对竞技体育的不同学科开展科学研究。 充分发挥体育院校的综合资源优势,培养冲击奥运会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

四、结论

篇6

    1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战略发展的必要性

    1.1竞争情况不容乐观

    从我国目前体育用品市场的总体竞争情况来看,国内的市场正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的脚步而不断地迈向国际化,在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将面临着来自于大型国际跨国公司的竞争。“耐克”、“kappa”等知名品牌的大量进入,给国内体育用品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震动,面对这些体育用品界的巨无霸,国内品牌的市场份额不断缩减,众多小型企业、弱势品牌更是逐渐的淡出市场,同时也有一批国内优秀的品牌企业趁势崛起。在这种大形势下,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发展自身实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企业是我国体育用品行业的当务之急。

    1.2竞争力不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体育用品市场的技术准入门槛正在不断的降低,大量的企业进入这一领域展开竞争,消费者的选择范围也更为广阔了,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品牌的优势就成了企业之间竞争的重点,希望可以依靠品牌上的优势使企业在竞争中具有更大的优势。而因为消费者选择范围的扩大,品牌就成了消费者进行选择的标准,在很多时候,产品的本身对企业的销售成绩来说,影响已远远不如企业的品牌形象。所以知名品牌的缺乏,实际上就是竞争力的不足。

    2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战略发展的现状

    2.1缺乏正确的品牌意识,名不符实在对品牌的认识上,很多体育用品企业都存在着这样的误区,知名品牌是靠广告、钱和已有知名品牌的标识堆出来的。这种想法的产生,究其原因就是体育用品企业对品牌意识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品牌意识是一个企业经营理念的核心,它是一种文化观、价值观上的认同。适当地利用广告进行宣传,的确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品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如果想要让消费者对品牌建立起品牌忠诚度,就绝不是短期广告所能做到的了。在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的品牌经营中,经常会出现“名不符实”的现象。促销只能让消费者在短时间内对新品牌有所了解,它并不是品牌经营。真正的品牌经营除了促销外还包括产品的开发、生产、售后服务和相关的企业管理等活动。

    2.2品牌定位不明确,顾此失彼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有很多在进行品牌经营的决策时,总是希望可以满足每一个消费阶层,但这样模糊的品牌定位只会让企业无法拥有核心竞争力,更没办法树立起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品牌定位在整个品牌经营的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品牌定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如“kappa”的品牌定位就是“运动”、“时尚”、“性感”和“品位”,而“彪马”的品牌定位则是“运动”、“自由”和“休闲”。关于这一点,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有很多都是直接照搬国外知名企业的品牌定位,或是不断地去模仿名牌来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这种做法的确能让自己的品牌有所帮助,但从长期来看,是很难让顾客对该品牌拥有长期的忠诚度的。

    2.3品牌经营缺乏耐性,投机取巧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普遍存在“投机取巧”的现象,对于品牌的创设没有一个长期的计划,基本上是改一下包装、更换一下外观、搞一下价格竞争、做一批广告,然后就希望能够产生品牌效应,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对于品牌的经营是需要我们坚持长期去做的,一个体育用品的品牌只有在经过消费者的长期消费和检验之后,才有可能获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忠诚。国际上的知名品牌没有一个不是经过长时间努力才发展到如今的。如“耐克”是1972年成立的,如今已经历40多个岁月的磨砺“,锐步”成立于1895年,已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字号了,意大利的“斐乐”创立于1926年,至今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所以对于我国国内体育用品企业来说,为了品牌的发展能够长久,在进行品牌经营时就一定要有长期的规划和目标。

    3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战略发展的出路

    3.1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

    在我国体育用品市场中的本土企业大多都是中小型企业,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甘愿止步于此,我们要从企业创立之初就将发展目标定位于成为国际性的大企业,能够在这一行业中屹立不倒。而忠诚的消费者就是企业建立品牌的关键,体育用品企业要想自身的品牌经营活动有所成效,那么就要时刻将消费者的需求放在首位,在通过长时间的品牌意识与企业文化的积累后,才能最终达到目的。短时间内打造出名牌并从中获得高额利润,那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一定要树立起正确的品牌意识,将品牌的塑造重视起来,要树立科学的经营目标,要构建起合理的品牌价值结构,只有这样,我国的企业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3.2明确品牌定位

    在如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独特而良好的品牌形象将直接影响一个企业品牌营销的成败。国内的体育用品企业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在体育用品的质量、技术、性能上都无甚差别的当下,只有时刻紧跟国际技术和时尚潮流,结合我国国情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个性化产品,才能拥有与国外知名品牌一较长短的竞争力。体育用品在品牌个性的塑造过程中,可以依靠自身产品的优势,独特的营销理念,独特的企业文化以及不同消费群体的要求,来进行研究与开发。

    3.3加强品牌经营的创新与管理

    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在现阶段由于不重视对于品牌经营的创新与管理,以至于在市场竞争中屡屡失利。在营销的创新上,我们要做的不但是要完善营销网络、提高服务能力,同时还要通过信誉、销售和广告等渠道提供的信息来加强消费者对品牌的注意,将观念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融合在一起,再以管理和组织上的创新为保障,将全方位的营销创新进行到底。当企业将品牌打造出来后,并不是从此置之不理了,而是应该加强对品牌的管理,重视整体战略的调整。对品牌的管理上,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将产品的质量设为重中之重,时刻把好质量关,从根本上杜绝质量问题。其次就是要发展出相当的规模,实现跨行业、跨地区的规模经济效益。

    3.4加强技术开发与成果保护

    对于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来说,核心技术一般是多种技术、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比如某样产品的设计图。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在核心技术上的缺乏,是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最大的弱点,而之所以没有核心技术主要就是因为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一些企业所谓的核心技术更多的是“山寨”国外技术而来的,缺乏创新很容易就在竞争中被淘汰,所以要发展我国的体育用品业,技术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企业的创新技术成果对其自身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对于体育用品企业的创新成果的保护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加强对产品的创新和对创新成果的保护,才能有效的提升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品牌效益,才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篇7

关键词:低碳;区域体育;战略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推动了我们国家竞技体育方面的发展,也掀起了全民体育的热潮,带动了体育产业、体育经济的发展,这一现象说明,经济可以推动体育事业发展,而体育事业的发展又可以展现一个区域的经济状况。既然体育与经济发展存在着必然的联系,那么低碳环境在体育事业发展当中也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体育工作时,应考虑到低碳环保的观点,并将其融入到体育产业,在充分展现体育优势的同时,将低碳环境作为黑龙江区域体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思考。

一、大势所趋,区域体育也需要以低碳为前提

广义的区域体育,是指一定的行政区划内,或者多个行政区划衔接在一起,把共性较为突出的行政区划相联合,这其中,各个区域内的体育内容、方法、属性以及外部支持系统都具有相关性与同一性。区域体育是一种联系国家宏观体育与地区微观体育的中观层面,国家体育所产生的各种联系和规范需要在区域体育中表现出来。同时,区域体育又以其本身的特点、地位和规范等能动地影响了具体的微观体育。

低碳环保是当今世界未来发展的趋势,到如今已成为了一种生活态度。因此,黑龙江省地区与体育发展也要以低碳环境为前提,在各方面实施低碳的发展战略。在战略思想上,以体育事业的低碳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做好基础性工作,将改革与创新作为发展动力,建立起区域体育事业的各方面合作机制,提高黑龙江全省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与体育素质。在战略目标方面,把区域自身的发展转向区域的开放性发展,建立起低碳体育一体化的平台,促进交流合作,提升全省各区的整体、综合实力。

二、低碳环境下的区域体育发展战略

低碳环境下黑龙江省的区域体育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黑龙江人口身体素质优秀、气候特殊、对体育的认可度等优势,积极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均衡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可以从体育竞技、区域群众体育以及体育产业等三方面开展。

1.促进竞技体育项目开展。竞技体育是以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城市与经济的发展可以让竞技体育得到切实的物质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也能够保障社会体育的发展空间。低碳环境下的生活与经济,为体育竞技也创造了一个低碳的体育氛围。

黑龙江的竞技体育在特色项目方面占尽了天时与地利,人才资源十分丰富,因此,在区域体育发展战略中,倡导低碳生活,从而不断为省内输送高素质体育人才,保证体育人员的有序训练和健康发展,与让运动员与教练一起打造优势项目。此外,针对各地区,都要禀赋该区域的特色差异,选取各区的优势,发展该区的体育特色,进而获得组合模式下的促进效益。黑龙江各地区在竞技体育方面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总体而言,积极促进各区域的协调互补、协调发展,依靠对不同项目之间的科学布局,增强区域间的互动性,充分调动区域自身的基础资源,实行合作、互助、扶持等机制,使得体育竞技能够正常发展。

2.带动群众体育活动实施。城市低碳环境的打造也来源于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群众体育运动是体育事业展开的基础,也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构成因素。因此,在群众中开展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地辅助低碳环境下的黑龙江省区域体育战略的实施。

从发展现状看,黑龙江省的地区群众体育目发展的较好,哈尔滨地区除了春秋两季的运动会,每年有体育协会和媒体组织的“万人徒步大赛”,市民的参与热情很高,其他区域也有各式各样的如广场舞、民族舞等体育活动。而且,从体育设施来看,黑龙江的“哈齐牡佳大”几个主要城市,不论是锻炼场地的器材配备、居民的参与意识,还是居民对体育消费意识,都位处较好的水平。但是,纵观全省,群众体育的开展还没有覆盖到所有区域。于是,对于开展群众体育尚且比较展薄弱的地区,引进其他区域群众体育开展较好的方法,比如可以引入先进的、群众们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方式,借助国际体育信息的优势,促进群众自发组织体育运动的新模式。

单个区域的群众体育发展起来之后,就可以将体运动的影响范围扩散,还可以组织区域内的联动,使得群众体育的快速发展。在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城市内部区域群众体育的学习交流,鼓励优秀人员到其他区域进行方法指导等,最后,可以联合不同区域群众特色体育战略,鼓励各个地区按照各自的特色选择体育项目,组织群众体育活动。

3.提高体育产业特色

体育产业是提升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它是一个非常具有开发潜力的朝阳式产业,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都有着显要的促进作用。对于黑龙江省不同的区域体育发展占了,体育产业的走向也至关重要。冰雪是哈尔滨最大的特色之一,因此,想要大力发展低碳环境下的区域体育,可以节约资源,在冰雪上大做文章,同时,为了弥补其它体育产业的发展不足,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的平衡发展。

首先,发挥冰雪特色,发展冰雪旅游,目前,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独树一帜的历史正逐步被改写,吉林和辽宁等地也在以冰雪品牌割据一方,冰雪资源已经不再属于黑龙江的独家优势。因此,在充分利用冰雪特色的同时,还要保证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到融合体育冰雪旅游产业的生态性、文化性、社会性等方面协调发展。

其次,在发展冰雪旅游业的同时,打好体育产业品牌战略,积极支持申奥,将“世界杯速滑赛”、“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等打造成世界级的体育赛事。进一步把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冰灯游园会等推向全国,推向世界,并且把冰上基地打造成与之齐名的世界级冰上训练基地。将“中国黑龙江国际滑雪节”打造成国际的滑雪节。

此外,以体育主产业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如利用冬季体育运动带动体育器材、体育用品等休闲产业,超前发展体育彩票业等。

参考文献:

[1]李顺英,杨卫民.区域体育发展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9(3).

[2]温亚旭.黑龙江省发展体育产业的对策研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2).

篇8

【关键词】大同市,城市转型,体育旅游,发展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完善和人们的个性消费需求,各种专项旅游迅速发展。而体育旅游凭借着其独特的健身,休闲等特性更是为大众所接受,成为了当代旅游发展的新兴热点项目。大同市作为传统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旅游业显得尤为必要,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为其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

1大同市发展体育旅游优势分析

1.1丰富独特的体育旅游自然资源

大同市地处山西省的最北端,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鲜明,被国家旅游总局评为最佳避暑胜地。自然生态资源森林、湖泊、火山、温泉、草原、溶洞等自然资源应有尽有。有著名的北岳恒山、白登山、双山、二朗山等;有御河、十里河、口泉河、桑干河等;有册田水库、赵家窑水库、文瀛湖;有空中草原、桃花山溶洞、 浑源温泉;有云冈国家森林公园、恒山国家森林公园;有与云南腾冲构成我国南北两大火山群的大同火山群。由于塞北高原大同的风力资源发达,气流条件好,地域开阔,滑翔容易创造好成绩,适合开展航空飞行,滑翔,跳伞等特种体育旅游。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适合开展徒步,爬山,自行车,漂流,垂钓,探险等各式各样的体育旅游。

1.2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

大同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被评为中国第九大古都。大同市有着2400余年的建城史,“三代京华、两朝重镇”是其真实写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素有中国雕塑之都的美誉,同时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旅游名片等。大同市现存古墓葬、古建筑、古遗址2万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46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市、县文物保护单位 300 余处。有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悬空寺作为我国唯一的高空绝壁建筑实属罕见,同时也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罕见寺庙。九龙壁是我国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龙壁。上华严寺,下华严寺,善化寺,大同古城墙,塞外边关长城。

1.3优越的区位和便利的交通优势

大同市地处山西省最北端 ,是晋冀蒙三省的交接处,北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与河北省张家口,保定市接壤,为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公路距离省会太原市290公里,北京市330公里,呼和浩特市300公里。处于呼包鄂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和太原城市群的中心交接地带,具有绝佳的区位优势。交通公路方面大运、大塘、大准、大张等10多条公路干线通向全国各地,是沟通华北与西北的桥梁。铁路有京包铁路、同蒲铁路、大秦线、大准铁路,以及正在建设的大西高铁和大张高铁。每天有开往太原,北京,天津,沈阳,石家庄,西安,杭州,广州等主要城市的列车。航空方面大同云冈机场为山西省北部最大的民航支线机场,等级为4C,主要有飞往北京、上海、香港等主要省内和省外城市。大同市在铁路,公路,航空方面的通达性较为发达。

2大同市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大同市体育旅游就整体而言处于落后阶段,发展动力明显不足,缺乏整体开发,处于无序发展状态。总体表现在:体育旅游资源利用不足,开发项目单一,没有优势品牌项目,没有精品路线,对体育旅游的宣传力度不足,营销渠道方法单一,历史文化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明显不足,文化与体育旅游的结合不够,没有对体育旅游进行整体的规划开发缺少相关的政策法律。

3大同市体育旅游发展对策

3.1有效提高大同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及整合的效果打造大同市体育旅游品牌及精品线路

优质的体育旅游同样也需要坚持科学的开发及整合,要依据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合理的开发整合本市的体育旅游资源。切记盲目的开发,要紧紧抓住市场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要充分挖掘大同市的体育旅游资源,根据地形地貌和气候优势选择适合开发的体育旅游项目。例如塞外长城徒步游,自行车,航空滑翔等。整合体育旅游资源避免重复性开发,整合相近或互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打造知名体育旅游品牌,例如大同国际滑翔节等。设计体育旅游精品线,最大限度的展现大同市体育旅游路使旅游者充分体验到旅游的乐趣,提高旅游者的停留时间和再次旅游的热情,促进体育旅游的消费,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3.2加强大同市体育旅游的宣传,提高知名度,采取多样化的营销方法

体育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产品相对起步较晚,大众对于体育旅游的认知度明显不高,体育旅游的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4]。对体育旅游的宣传明显不足,加大对其宣传,提高知名度是大同市体育旅游发展的重点,首先应该提高大众对体育旅游认知度,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新媒体等多种方法宣传大同市体育旅游,提高知名度以及大众对体育旅游的认知。采取多种营销方法对体育旅游进行营销,例如在价格,品牌,产品等方面加强营销策略的使用。最大限度的吸引大众来参与体育旅游,体会体育旅游带来的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

3.3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在政策上加大对体育旅游的支持同时规范体育旅游市场

大同市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要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范,在法律上规范体育旅游业,在政策上加大对体育旅游的扶持,在税收和开发商予以资金和政策的倾斜。规范体育旅游市场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和权力使消费者在体育旅游的消费过程中体会到优质的服务和产品。

参考文献:

[1]薛海霞,张淑琴.浅析山西省大同市的特色旅游开发[J].现代商业,2009,55.

[2]王志宇.大同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科技大学;2013.

[3]丁辉.大连市体育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发展策略[J].大连大学学报,2013,34(6):105-108.

篇9

关键词:体育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伴随我国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新兴产业,它的发展不仅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而且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深化了市场经济改革。借鉴英美发达国家经验,根据我国体育发展现状,可以推断出,体育产业必将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之一。在此背景下,针对体育产业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我国体育产业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分析,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提出建议策略。

一、体育产业现状

(一)体育产业概念

依据经济学相关理论,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体育产业界定,以及我国体育产业现状,本文认为,体育产业应是指以满足人们的多样化体育需求为依据,进行的一切生产性和经营性活动的组织和部门的集合。主要包括职业体育产业、健身产业、体闲体育产业、体育用品产业、特许纪念品销售、体育经纪人(公司)与体育赛事经营推广公司等子产业。

(二)我国体育产业现状

我国体育产业起步较晚,发展不均衡,但是回顾十年发展历程,在综合国力提升显著提升,竞技体育、社会体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体育产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体育竞技表演业稳中有升;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态势良好;体育健身娱乐业快速增长;体育健身培训业异常活跃;体育彩票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体育中介业前景广阔。

二、我国体育产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虽然我国体育产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体育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

(一)体育产业融资渠道单一

目前,我国对体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与体育产业的发展需求相比差距甚远。全社会尚未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体育消费能力较低,大量的产品库存占据了企业流动资金,在国内企业融资难的大背景下,企业的发展改革只能选择银行贷款。较发达国家相比,单一的体育产业融资渠道,阻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与优化。

(二)体育本体产业发展不平衡

当前,我国各种体育产业活动总量较低,体育经济活动的内部结构也不十分合理,具体表现为:以体育健身娱乐、体育康复保健、体育培训、体育场地服务等为主的体育本体产业落后于以体育信息传播、体育广告、体育用品制造等为主的体育本体相产业发展,体育本体产业发展不平衡制约了体育产业的总体发展。

(三)体育产业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指导体育活动开展,但其内容不够具体,缺乏配套法规支持,难以规范体育产业发展。尽管近年来提出了一些有利于体育发展的基本思路,但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管理效果差强人意。个别省市出台的地方法律法规,管理模式和思路不尽相同,管理效果参差不齐。

(四)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匮乏

我国体育产业在长期处于行政管理主体框架之内,经营管理深深打上了行政管理的烙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暴露出体育产业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而现有的体育管理人员大都由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组成,而非专业的体育管理人才,他们缺乏对市场运作及其规律的了解,阻碍了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新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一)增强国民体育产业意识,树立体育产业化发展理念

纵观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历程,体育产业的兴起、发展、兴旺都与社会体育的发展紧密相连。在发达国家,一般国民都会选择2-3项体育运动作为自己的健身手段,且愿意为此付出金钱和精力,拥有较高的体育消费热情,而我国的体育人口、体育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明显差距。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增强群众体育意识,发展群众体育运动,灌输体育产业理念,使人们把体育产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形成对体育产业效益的清晰认识。

(二)建立体育产业融资机制,构建体育产业资本支持体系

国际经验表明,良好的资本支持体系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根本。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我国应当建立完善以下六种融资机制,积极构建体育产业资本支持体系,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一是股权融资,通过发行体育股票的方式募集资金;二是债券和基金融资,通过发行债券和基金等方式进行融资;三是商业银行贷款融资,通过向商业银行贷款、抵押等方式获得资金;四是体育赞助融资,通过吸引体育赞助获得资金;五是体育彩票融资;六是其他产业中已经运用的投融资模式,如通过BOT(建设-经营-移交)、TOT(移交-经营-移交)、承包租赁、委托经营等方式。

(三)加快品牌化与规模化建设,提高我国体育产业国际竞争力

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做大做强体育产业。体育产业的品牌化、规模化建设是做大做强体育用品业的根本途径,对于增强体育用品的市场竞争力作用巨大。通过体育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体育品牌,摆脱国际品牌代工厂、"小伙计"的尴尬局面,通过抢占国际国内市场刺激体育产业发展。此外,通过增加体育用品出口,形成以若干大型体育产业集团为核心、以中、小企业为基础、经营项目相对完整的体育产业体系,提高我国体育产业整体运作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四)构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多元体育产业市场需求

人才是体育产业发展重要决定因素。我国应当根据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以多层次、针对性为培养方向,整合优化体育产业人才教育资源,与高校学历学位教育相结合,多渠道培养既懂经济又懂体育的复合型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具体来说,教育机构应把培养跨国体育产业经营人才、国际性体育经营组织决策人才与国际性公司体育运动行销策划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要求受教育者要具备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体育企事业单位、不同职业领域经营管理能力,并熟悉政府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制定的过程和依据。

(五)加强体育产业法制化、规范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发展环境能够促进体育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针对我国体育产业法规不完善,地方性法规效果不理想的现状,管理层面应当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规范体育市场主体行为,加强高危体育项目安全监管,推行体育服务质量认证制度,开展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通过完善法律规章制度促进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义良.我国体育产业品牌发展战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3).

篇10

关键词:大众体育消费意识;体育产业发展布局;调整策略

一、引言

体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方式,具有强身健体、完善心理、促进交流以及增进友谊的重要的社会职能。体育还是一种为人类社会所共享的特殊资源,在提升人类文明素质、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体育还是一种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阶段,我国正致力于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与发展,其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进而推动我国社会体育的全面发展。受此影响,人们对于体育深邃内涵的理解与认知水平逐步提高,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愈加强烈,体育消费水平也呈现出递增式的发展态势。在此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传统的体育产业发展布局已无法适应与满足新的体育消费需求。因此,实现大众体育消费意识主导下的体育产业发展布局的调整与重组,就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基于此,本文对新形势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布局的调整策略进行研究,旨在于为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布局实现具有指向性、适应性与实效性的战略调整,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二、全民健身运动影响下的我国大众体育消费意识的发展与转变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用于参与体育活动而进行的消费,主要分为实物型、观赏型以及参与型消费三种形式。其中实物型消费主要包括购买服装、器材、书籍等;而观赏型消费则包括观看比赛、体育产品展览等内容;参与型消费主要包括参加健身、健康医疗等。体育消费相对于我国大众而言,是一项新的消费形式。起初人们对于体育消费的理解仅局限于对体育服装与运动器材的购置,其消费意识的表现缺乏积极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当体育作为一种消费形式出现在我国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时,由于受经济条件、工作时间、体育设施等限制,人们对于参与健身活动缺乏必要的认识,仅一小部分体育爱好者能接受这种新的消费形式,并形成了一定的消费意识。而绝大多数的人对此种消费形式普遍存在着忽视或抵触的心理。第二,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无论在规模或理念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为民众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因而,不能够对广大民众的体育消费意识形成有效的刺激与唤醒。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认知程度得到有效的提高,在物质生活需求得到切实满足的基础上,追求身心的健康发展成为广大民众的首要需求。“花钱买健康”意识在广大民众中已普遍存在。由此可见,我国大众体育消费意识的转变是基于经济发展的保障以及人们健康意识普遍提高的基础上而实现的,这种消费理念的变更,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更能够为促进全民健身运动深入持久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以满足大众体育消费需求为核心的体育产业发展布局的调整策略

1.针对大众体育消费的需求,加大群众性体育产品的市场份额

我国的大众体育消费依据其消费水平可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其中,高消费所占市场份额较小;而中低消费占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由此可见,依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布局应以满足中低档消费水平群体的消费需求为核心,在全面发展大众体育产品的基础上,实现对“尖端”体育项目的开发与运营,这是我国体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结合大众体育运动的特点,注重对凸显适应性体育产品的开发

伴随着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目标的调整,社会体育的被重视程度得到大幅度提高,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好态势。现阶段,在我国体育消费市场中,大众体育消费占有主流地位。因此,针对大众体育运动的特点,积极开发适用于大众体育健身活动需求的体育产品,就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取向。我国群众性体育运动是一个集竞技类项目、民族传统类项目、游戏类项目、娱乐性项目以及中医养生类项目于一体的综合性体系。不同种类的项目对于服装与器材的要求各不相同,这为体育厂家的产品开发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针对大众体育运动的特点,积极开发适合于群众性体育运动发展需求的产品,就成为满足大众体育消费需求、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调整的重要手段。

3.降低消费门槛,有效拓展体育消费群体的规模

在影响我国大众体育运动发展、促进大众体育消费水平提高的诸多因素中,消费门槛过高具有代表性。诸如高尔夫球、网球等深受广大民众心爱的运动项目,就因为其消费水平过高使绝大多数消费者无法参与,对我国整体性的体育消费水平会产生严重的制约性影响。另外,就大众性体育产品而言,也存在价格相对较高的问题,会给消费者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进而对其消费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由此可见,降低消费门槛是有效拓展消费群体规模,提升我国体育消费整体水平的重要举措,是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布局调整的关键环节。这不仅是满足大众体育消费需求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关乎于我国大众体育运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骆秉全,樊心刚,徐振芳.对我国体育消费若干问题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