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探究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19:53: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探究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探究论文

篇1

[关键词]第四产业;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绿色GDP

一、前言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三大趋势正改变着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可以看到发达国家产业升级和制造业转移明显加快。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加入WTO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体制、市场竞争态势和对外开放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势在必行。

为了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而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从理论研究着手,健全和完善原有的“三大产业理论”是十分必要的。纵观近几年来的经济发展态势,可以看出拓展产业理念,提出“第四产业”,着实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尤其是2006年两会的召开,“重视第四产业的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由此可见它着实是社会化大生产下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刺激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在这样宏观趋势推动下,就目前倍受关注的“第四产业”而言,为了对其有一个系统全面地了解,以便在今后的经济生活中,更加透彻的认识它,从而促进其为我们社会生产发展服务,我针对各方学者关于“第四产业”的观点进行详尽的论述、比较和分析,尤其赞同将文化产业作为第四产业的这种观点。因为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如今经济全球化这样风高浪涌驱动下,文化与经济不断的融合,从而将文化进行产业化,不仅会为我国文化的繁荣孕育良好的物质基础,而且能够更好的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从而用文化这一灵魂工程的建设,从精神层次和物质层次,全方位的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四产业”作为如今各方聚焦争论热点,大致有三种观点比较突出。

(一)知识产业

有些人认为第四产业是“以信息和知识为主体的头脑性商业”,简称为“头脑产业”或“知识产业”。

确实任何一个新经济时代的出现,总是从产业结构变动开始的,知识的经济形态出现,就必然意味着有支撑其存在的产业群——知识产业的存在。知识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性产业和主导性产业,它包括知识生产产业、传播业和知识服务业,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推动第一、二产业,工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演进升级,使社会经济向高层次发展。

虽然知识产业在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者“第四产业即知识产业”的合理性,因为客观的分析它的理论,不难发现其分类不够确切,把知识产业单独提出来,并与其它的传统三大产业并列,在它的理念中只有第四次产业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头脑产业”,而第一、二、三产业是没有脑力劳动或无须重视脑力劳动的“非头脑产业”。因而尽管它在经济发展中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我们要意识到这种观点的不足。

(二)“精神产业”

有一些人则认为第四产业指的是“精神产品再生产整个过程的各个行业”。根据这一观点,第四产业包括科学研究、教育、信息服务行业、咨询服务业、新闻出版行业、广播电视电影行业、文化行业、民间公证行业、法律服务行业等。

这种第四产业的界定,概念上言简意赅,但不可否认的是范围太过于宽泛,则对于指导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运行有着障碍,那就是在核算“第四产业”所创造的产值时,会相当繁琐,这只是次要的,关键是在核算过程中的高成本问题,这是我们所关注的。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状态下,进行这样的“第四产业”产值核算是有着相当大难度的,因为我们要深刻地意识到我国是发展中大国,整个经济运行体制还不够完备,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在原有的自身能力的基础上,结合自我优势,实现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在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不断的发展创新,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努力赶超发达国家,实现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因而我认为“精神产业”这一第四产业的定义,虽然划分详细,涵盖广泛,但难免有“多而不精”之嫌。

(三)信息产业

还有一些人则认为第四产业是“信息产业”,包括内容产业,内容就是信息本身,例如报纸、杂志、书籍、电影电视、网站等;软件产业,软件就是加工信息的工具,是人类历史上智力含量最大的产品;通信产业,通信就是运输信息的工具。

“第四产业即信息产业”,目前这种说法,可谓在我国是相当流行的,看看许多政客、学者、专家们在这一方面的论述之多,就显而易见:尤其是在12月16日,在BEAeWorldChina2004大会上,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赵小凡司长这样呼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要大力提倡绿色GDP的概念,即国家GDP的增长更多地依赖于那些不会对环境带来不良后果的非物质生产产业(第四产业)。一位业内专家表示,赵小凡提出的第四产业概念主要是针对软件产业。而且赵小凡还指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说,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动非物质生产产业的发展。美国非物质生产产业总值占其国家GDP的74%,印度在这一指标上达到52%,全世界发展中国家这一指标的平均值在40%以上,但在我国非物质生产产业总值只占到国家GDP的34%。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重视物质生产之外的产业发展,即第四产业的发展。现在我国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较之以往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进入信息时代,具有更大发展潜力和增值空间的信息产业更是我国关注的重点。赵小凡表示,希望借此次大会的机会,呼吁各地政肘、企业及相关人士,更加重视信息产业,乃至软件产业的发展。可见政府部门的极力倡导和支持为第四产业的全新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另外关于第四产业的新兴发展,多年来,我们习惯了按照生产关系来划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按照这种划分带来了传统的“三大产业理论”,引导我国经济的发展,因而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三大产业理论”所带来的积极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任何理论都需更新,都需在原有的基础上迈出全新的一步,因而将信息业定义为第四产业,可谓是依据生产力水平和主导产业划分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新尝试,这种新的尝试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是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的:在如下来自国家统计局的“1996—2004年电子信息产业与GDP增速比较”的图例中明显可知,信息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趋势,它带动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开拓了很大的空间。

不仅如此,而且据悉: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2006年8月31日:进入下半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出口增长强劲,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较去年同期有了明显改善。2006年1-7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2278亿元,同比增长26.6%,其中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20377亿元,同比增长26.6%;软件业实现收入1901亿元,同比增长26.2%。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为4283亿元,同比增长27.5%利税总额906亿元,同比增长23.3%;出货值12339亿元,同比增长了30.9%;从业人数达到606万人,同比增长14.8%。相互对比一下,可知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业、软件业)有着明显的增长势头,在带动着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三、第四产业之新见——文化产业的“灵魂工程”

在全球化经济条件下,精神、文化的需求孕育了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说,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五十多个民族,深厚的文化积累,独到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沉淀了中国难以评估的文化资本,这为我国在全球竞争中带来了比较优势。因而将这种文化资本实行保护与开发并举,并打造其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品牌的航空母舰型的文化产业集团,进而把斑斓多姿的中国文化奉献给全世界的消费者,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愿望,也是世界其他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所以我认为应该将文化产业加入到“第四产业即信息产业”中,从而组合成一个新的第四产业的概念:从信息和文化两个角度定义第四产业,即它是“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集合体,我认为这种定义,与“精神产业”定义相比,不仅易于对第四产业产值的核算,而且将集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于一身的“文化产业”以及信息时代的特色产物“信息产业”囊括其中,充满人文主义关怀和与时俱进的意味,体现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思想。

前面已经对信息产业进行了详细的阐明,这里就不再赘述。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文化产业,可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大致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自动萌发;90年代的起步探索和21世纪的培育发展三个阶段。近几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明确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我国文化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而且目前我国非常注重和谐社会建设,就在刚刚开完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也指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因而在这样的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具有时代所赋予的使命性。

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范围,如下图所示:

而且根据以上的文化产业范围划分,先来看一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综合报告”(通过下表可知其主要是关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进行的统计):

总产出中间消耗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旧营业盈余

(甲)1234567

总计A76920522443104743261004816843680483713553153965858408

艺术业B6501757188724946145083799099107361479942243044

其中:艺术表演团体C47553381474937328040130904234121117564937046

艺术表演场馆D1258211194282106392958388458237282666184498

图书馆业E296576112635691702192138279214385409118593

群众文化业F3019603773336224626719748802287531318140641

艺术教育G8613293151665461635005921283517507730

文化市场经营单位H5770466838124613195800556826053456194536929144499143

其中:文化娱乐业I2566112910721228149399013227581247947716370611724172

文艺科研J21712580092137033134559248544240

文物业K40023079458783056429167351992687296517993706

其他文化产业L1647972920571727401552186341146755073551

根据上面所给数据分析如下:

从生产角度来看,

(1)文化产业总产出=76920522元

(2)文化产业总的中间消耗=44310474元

(3)文化产业总的增加值=文化产业总产出-文化产业总的中间消耗=32610048元

即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中文化产业所创造的产值为32610048元。

以上所有这一切都清楚地表明,中国的文化产业已经在改革和发展的大潮中成形。人们正在以一种新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个蓬勃发展中的产业,深入理解其产生和迅速成长的必然性,从而更自觉地促进它的发展,推动其产业升级,使我国的文化产业乃至整个新意义下的第四产业经济更健康更迅速更持续地发展下去。

综上所述我认为将第四产业定义为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集合体,有着相当的积极意义,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见解,仅供大家参考。

四、结束语

在第四产业这个新领域中,究竟到底什么应该是第四产业,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各方的观点在一定的范围内都有着一定的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第四产业这种说法经实践检验是合理可行的,它确实是对原有的三大传统产业理论的补充和拓展,也在实践中收获到显著的成果。但是在这个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地意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第四产业理论不断发展,要不断地研究其两重性,即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又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因而在现在这样复杂庞大的社会大熔炉中,第四产业的发展必然有着艰辛的历程,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努力发展,积极克服所面临的困难,在我国国情基础上,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理论指导中国的实践。因为这样才会剔除糟粕,汲取精华,全面地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参考文献:

[1]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4

[2]赵延令.世界信息产业发展概述—当代中国的信息观[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

篇2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了积极向西方学习的步伐,很大程度上的文化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这里单论园林设计,在刚开始的时候,日本的园林只是简单的模仿西方一些基本的草坪、公园等,比较经典的例子是位于日本东京的“日比谷公园”、以及“京都无隣庵”等等,在20世纪中叶,西方的艺术界出现了极简主义思想。而园林方面,也积极引进极简主义这一思想,发展新的理念,发展出来极简主义园林。而且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极简主义园林设计大师,他们的代表作品,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当然也包括打开国门的日本,日本在积极吸引著名设计师的同时,充分结合日本的本土文化,开始将极简主义和日本传统文化有效的融合,并通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极简主义园林在日本形成了独特的特色,而且得到国际园林界的一致好评。

日本园林与日本文化的联系

一定的园林艺术,是对一方文化的体现,一般来说,日本在古代受到中国文化很深的影响,但是一定的独立地域,必然会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比如,日本就形成了深厚的“大和”文化,并且该文化深深的映入日本国民精神中,在园林方面,首先,要有本土独特的文化底蕴,才能产生出独特的园林风格,日本文化就很好的满足了一种要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单纯、自然“、静”的内涵,具体说来,其文化包括下列独特的内涵。

1单纯

艺术都是来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而园林艺术,不仅在于生活的灵感,更多的也是自然的灵感,比如,一方面利用自然物的独特属性,翻译自然的语言,比如,把石块装饰在园林合适的地点,通过利用石块不同的纹路,表现不同的思想,当然,更多的,还是营造一种质朴、安静的自然意境。

2意味

就像中国的古诗词,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及中国的山水画,留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日本的园林艺术,也讲究意味深长,通过写意来表现自然,通过人的创造,表现一种自然的抽象意境。同样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以及渲染浓烈的环境气氛,这样的创造,并没有特别复杂的布局设计,十分直白的显露在眼前,往往越是简单的表现形式,越能打动人的内心,比如,贝多芬的交响曲:起伏跳跃的“当当当当”,十分直白的打透人心。而日本传统的园林,一种直白的安静形式往往能表现深长的意味。

3细致

日本园林十分注重细节,往往在细节上有点睛之笔,无论多么微小的事物,甚至只是通过一些特定的位置摆放,产生巨大的表现效果,因此,日本园林不仅在整体上给人质朴,纯净的感觉,而且细节上十分精致,这些都构成了独特的日本园林。

4禅佛

日本十分重视宗教,宗教影响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园林设计行业,佛家往往强调出世以及静。在园林方面的表现就造成了远离喧嚣,超凡脱俗的园林意境。通过佛家的博爱、禅意等思想,使得园林设计师往往在对自然抽象表达的同时,还能够给予人性的关怀,只是佛家影响之下日本园林独特的高度。

极简主义的特征

①变现形式,极简主义主要通过简单、细致的线条,简化结构,来特定的形势。它追求形式的简单和清晰,单一但是外向的手法,其构成形式都是简单不经修饰的线条语言。②大自然的魅力给了许多艺术界非凡的灵感。极简主义同样也是,它们提倡“自然的取材而非自然的表达”,同日本园林相似的是用一种简单的形式,表达一种抽象的情感。③善于对空间的塑造。极简主义园林虽然结构十分简单,但是对空间细节的处理,同样十分重视。通过空间的建立和塑造,将空间进行不同的整合安排,使得空间集聚韵律感和节奏感,让每个空间都有独特的意义,并巧妙的把这些空间联合起来,构建一个连续的空间整体。

日本传统园林和极简主义的契合点

由上面的阐述可以知道,虽然西方和日本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在文化的融合、交流方面没有实质性的阻碍。一方面日本开放的文化主要是来自学习西方,另一方面,冲突日本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往往能够给设计师特殊的灵感。双方从相互理解开始,增加互动性,增加两者的契合点。

1设计理念

造园的理念是园林建造的灵魂,日本的造园理念通过使用自然材料,并对这些自然材料进行特殊的深化,进行抽象的表达。这和极简主义主张的自然的取材而非自然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极简主义园林设计师主张的是一种关乎自然艺术的处理,而日本园林倡导的境界是通过一种抽象的方式来提炼自然和升华意境。

2简单的组成形式和意境的表达

极简主义不仅仅在于视觉上对生活的追求和满足,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的内涵来展示精神方面的追求,通过对园林表达形式的简单化,以及相比意境的深化,产生强大的冲突,从而传递造园者的创造思想,而这点和日本传统园林在追求禅、佛上的意境是十分相似的。

3空间的处理

篇3

本文作者:杨文龙康秀平工作单位:衡水学院体育学院

衡水市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证分析

虽然这场盛事已经圆满结束,但是马拉松比赛中的每一项新科技、新思维和新创意在铸就湖城人民体育梦想的同时,也创造出大量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它对促进湖城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长足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意义,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口号——“绿色马拉松,美丽衡水湖”“绿色马拉松,美丽衡水湖”即是此次比赛的主题口号,也是此次比赛的办赛理念。这一口号和理念之所以能够引起共鸣,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创意。2012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主要赛道环绕衡水湖畔,衡水湖湿地是极具典型性和稀缺性的国家重要湿地、华北单体最大的淡水湖泊,有“京津冀最美湿地”、“京南第一湖”、“华北大地的绿明珠”等诸多佳誉。“绿色马拉松,美丽衡水湖”的核心内涵不仅致力于单纯的竞技赛事本身,同时借助衡水湖国家级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优势,促进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结合环保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大规模多方位地推进环境治理、城乡绿化美化,实现村庄环境大幅改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它使体育更加贴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带动和推进湖城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会徽会徽设计以“让世界了解衡水,让衡水走向世界”为理念,以拼音“heng”的第一个字母“h”及英文“Marathon”的第一个字母“M”为设计元素,选用抽象模块组成人体动感造型,由黑、白、橘黄三色并列构成,寓意世界不同肤色的运动员及友人齐聚美丽的衡水湖畔,拼搏进取的造型极具运动美感和冲击力。运用毛笔泼墨的形式构成京津冀最美湿地——衡水湖,绿色代表美丽富饶的衡水大地,蓝色代表碧波荡漾的衡水湖和衡水的母亲河——滏阳河。“湖水”又好似两只翱翔的水鸟在空中嬉戏,形成了象征着和谐、博爱、包容的环状,寓意环湖马拉松赛在衡水湖畔展开,好客衡水欢迎您。整体构图简洁直观,主题鲜明,色调明快,充分体现了古韵衡水与魅力马拉松赛的完美融合,蓝、绿渐变凸显了“湖水”的立体效果,红黄渐变彰显了马拉松赛的激情与衡水四射的活力,蕴含了极强的时代气息。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吉祥物——“湖宝”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吉祥物“湖宝”以衡水武强年画“六子争头”中的娃娃形象为原形,并融进祥云、武强年画、湖水纹饰等元素,形象活泼可爱、动感十足,突出了衡水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湖宝”胸含“六子争头”经典图案,怀抱衡水三宝之一的“衡水金鱼”,寓意“连年有余”;脚踏衡水湖,象征着衡水湖优美和谐的绿色生态经济圈;头飘祥云,寓意“幸福和谐的衡水”;一手呈V型胜利式,象征着运动健儿奋力拼搏、勇于夺冠的精神面貌;“湖宝”热情的向大家跑来,欢迎世界各地健儿相聚衡水,充分体现了衡水人民举办国际马拉松赛事的高涨热情和建设幸福家园的精神风貌。湖宝具有独创的知识产权和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现已开发的主要是玩具,销售火爆。

湖城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衡水市要抓住这一良好的契机,推动湖城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政府要做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扶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湖城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的针对性产业政策、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是创意产业走向规模化、系统化高度发展的关键。政府不仅要做好创意产业发展规划,而且要在投融资政策、法制环境、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体制创新、人才等方面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从而促进湖城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协调发展。充分借助各种赛事平台,鼓励吸引外部投资要做大做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政府还要创建在自由和安全的环境下,采取多方投资和多种经营的方式,充分借助各种赛事平台,鼓励非文化部门和外来资本的投入。此次通过衡水湖国际马拉松比赛这一平台,更直观地向外界展示了衡水市特色产业的发展成就以及优越的区位交通、生态环境、文化旅游、资源成本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激发客商在衡水投资发展的热情,共引进资金721亿元。做大做强体育文化创意企业,建立领军式企业现在衡水的体育文化创意企业仅仅是几个小企业,资金不足,创意不够,因此要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还应以做大做强几个中心企业为核心,优化产业布局,优化品种结构,建立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军人物。积极创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实现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载体,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社会经济组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相互接驳的企业集群,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环,是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衡水正在加快以文化创意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依托衡水湖建设的衡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项目,已有相关项目入驻。衡水将通过产业园区的资源整合,规划完善,龙头培育,科技创新,来发挥最大效益。以衡水学院为依托,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创意产业衡水学院作为衡水市唯一一所省属多科性全日制应用型本科大学,从角色和发展定位都决定了它应该为衡水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2012衡水国际马拉松赛我校裁判和志愿者共计1000余人参与,充分展示出衡水学院服务于地方的理念。而且大学生作为最时尚最前沿的体育文化关注者和承载者,结合学校体育教育和各种体育社团,如大学生轮滑协会、武术协会、健美操协会、拉丁舞协会等等,鼓励、支持、促使体育文化创意的形成,开展和研发与生产体育文化相关联的创意产业。同时,衡水学院还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申请开设与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真正使学校成为衡水市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训基地,也充分实现衡水学院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定位。

篇4

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企业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和需求,会不断变化着方式和方法。同样,企业文化也是与企业发展同步的,不断变化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累积和表现。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形成企业特有的文化烙印,并不断随着时间的转移而沉淀,逐渐积累成为企业的历史文化,从而形成一个历史性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目标与企业经营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通过更好的管理实现企业工作效率和综合效益的提高,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企业文化与企业目标对于企业各方面能力的加强,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追求始终保持统一的步伐,表现思想和形式两个方面上的目标追求。企业文化具有另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企业文化存在的个性。每个企业都有自己不等同的企业文化,都是本企业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思想的集合,企业的目标也许相同,但是具体企业文化一定不同,每个企业文化都是在自身的奋斗和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都有一套独具个性的企业自身形成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

1企业文化的凝聚性。企业文化作为一个企业的精神核心,对企业内部的整体工作氛围和风气都是有很强的影响作用的。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制定具体的目标,要求企业内部人员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把企业内部人员紧紧的团结在一起,发挥黏合剂的作用,通过自身精神式的凝聚力量将企业内部形成一股统一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样具有向心力的企业,工作效率将事半功倍,管理起来也会轻松自如。来自灵魂力量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

2企业文化具有指导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企业成员多年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指导,以及对于企业发展趋势的规划和预测,让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思路更加清晰,更好的进行决策,管理方案和手段都变得很明确,有更加明确的方向,才能一鼓作气,不断朝着一个方向努力,避免走弯路和做出错误的决定。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增强,企业文化在其中功不可没。

3企业文化的约束性。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自觉形成的内部有序的行为意识规范,这体现的就是企业文化的约束性能力。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员工思想和行为的规范性要求,会让企业的管理更加规范有效率,规章制度在企业内部的执行力更强,更有助于管理效果的实现。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态度都有一定的要求,这种执行效果的实现其实就是企业管理的职责范围,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思想行为的约束性恰恰就是推动企业管理执行力的实现的重要力量。

4企业文化具有激励作用。企业文化,代表的是先进的积极的工作思想和态度,具有很强的人文性,非常关注企业内部人员的个人修养和工作态度,是一种精神力上的支持。企业文化通过其强大的精神力量鼓舞和支持有积极先进思想和工作能力的企业员工,更加关注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让员工在企业内部有一股奋发向上的精神,在企业内部形成一股积极的力量,让企业内部员工都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荣誉感。积极向上的风气是一个企业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企业管理的成功,也体现了企业文化的精神力量对于企业管理行为的激励作用。

5企业文化影响范围广泛。企业的品牌形象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一个企业的经济实力和企业良好的精神面貌,即企业文化。一个企业拥有良好的文化底蕴,会让企业在市场中容易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定位,企业文化就是企业面貌的汇集,就是企业精神的体现,一个拥有良好企业文化的大型企业很容易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且其拓展市场和开发新渠道都会变得更加容易。良好的企业文化也是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先进力量,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是十分重要和有利的,企业形象发挥了生产力的作用,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展开。

利用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管理的发展

要想实现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完善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先进的企业文化全面促进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是一项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以下结合本人多年的经验,提出几点加强和利用企业文化的建设提升企业管理能力的建议:

1坚持人本企业文化思想促进企业管理。要发挥企业文化的效应,促进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首先要进行思想革新和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思想是先进的具有人文意识的指导思想,人本思想是现今的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思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精神让企业文化更加高深,关注员工的发展和价值的实现会让员工更有积极性和归属感。因此,加深企业文化的人本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尊重和关爱企业员工,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对于企业内部行为和管理更加有序,能全面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思想上的加强让企业更有内涵,企业文化精神更加强大,更加有利于企业管理工作的进行。

2运用企业文化优化企业架构。大部分企业文化的形成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自发性,这样的形成速度较慢,而且形成过程中容易产生错误的理念和行为决策,因此,要加强企业文化本身的管理能力,首先要进行企业文化的系统化建设。企业文化的建设涉及到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共同协作,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特色,心存远大,根据自身的发展设置合适的系统和规划实施,建立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与企业文化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形式。将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形成企业的文化认知和行为习惯,从企业文化入手,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环节之中,帮助各环节形成良好的配合和统一,形成思想、管理理念和具体行为上的统一。借助企业文化的力量,促进企业组织架构的优化和调整,帮助企业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企业架构,方便企业的统一管理和经营。

3运用企业文化规范企业职能工作。企业文化不仅可以促进企业架构的优化和统一,也可以作为一种指导力量,帮助企业管理工作更好的推行。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企业内部员工行为和思想逐渐形成的具有人文特色的文化集合,关注的就是企业员工的思想和工作理念。因此,对于企业内部员工和职能的管理,均可以借助企业文化的力量。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聘请人员时进行价值观考察,职位划分,岗位职责的设定等等都可以通过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度进行规范。对于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目标也可以根据企业文化的人文思想进行鼓励和促进,实现企业内部员工工作职责和工作执行力的全面促进。还以通过企业文化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对于企业员工的工作行为和价值观进行评价和评估,作为员工为公司贡献力度大小和晋级资格的参考依据,形成企业内部员工管理的良性竞争。总之,凡是企业内部员工的行为和工作活动,都可以通过企业文化的评价和行为指导倾向进行规范,帮助实现企业管理能力的发挥。

4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管理的先进性。创新意识是企业文化建设所必备的,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才能为企业管理带来先进的指导思想,让企业管理具有先进性和战略发展性。企业文化的创新首先要以企业自身的特色为基础,然后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企业文化,吸收并形成自身的企业特点。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籍的企业都具有其自身浓郁的区域性特征,企业文化带着浓烈的民族气息。学习其他企业先进的企业文化思想和指导理念并学以致用,形成适合自己的企业文化,扬长补短,形成企业文化之间更好的融合,有助于自身的完善,也有助于经济全球化步伐的迈进。通过传统企业文化的发扬和新文化的引入和创新,让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更加的国际化,更加的全面和先进,从而适应未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篇5

1.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

2001年5月国家批准了上海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上海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基本确立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发挥国际国内两个扇面辐射转换的纽带作用,进一步促进长江三角洲和长江经济带的共同发展。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市域城镇、产业布局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共同构筑经济发达、布局合理的城市群,必须形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框架。

2.上海城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以“三港两路”建设为重点,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现代化信息港和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骨干航道为构架的水、陆、空交通运输系统,形成衔接国内外,辐射长江三角洲的快速、便捷的客货运交通运输网络。

市域交通以“两网”建设为重点,加快大容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形成市域高速公路网,完善中心城道路网络;加强对外交通和市内交通的衔接,建设客运枢纽和停车场,充分发挥交通系统的综合效率;贯彻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客运交通基本政策,形成以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密切衔接,各种交通工具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3.交通发展趋势和战略目标

市政府2002年4月批准的《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提出了上海交通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和措施,它是推进城市交通发展的纲领。城市交通发展面临四个重大转变,由注重偿还历史欠帐转向适度超前,为城市发展提供保障;由注重数量转向质量与数量并重,提供高质量,高水准的交通服务;由注重建设转向建管并举,发挥交通设施的效能;由注重解决城市中心区交通转向市域交通、重视市域交通对外辐射和衔接、优化交通资源配置。

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小汽车进入家庭,交通供需规模扩大,对外交通服务要求提高,上海迫切需要构筑以人性化、捷运化、信息化和生态化为基本特征的国际大都市的一体化交通,以优质、高效、整合的运型交通体系,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4.综合交通规划和战略正在有序实施

城市总体规划批准以来,市政府加大了规划实施的力度。以建设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现代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为重点,加快“三港两网”的建设,作为上海联系世界,服务全国的重要载体。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深水港一期工程开始建设,洋山深水港区、东海大桥、海港新城、现代物流园区、沪芦高速公路等构成的系统工程正在有序开展。浦东国际机场的主体功能正在加强,吞吐能力得到扩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客货运需求,第二期工程正在积极策划。上海铁路枢纽功能加强,上海南站正在建设,浦东铁路已列入十五计划。市域高速公路建设全面展开,沪嘉浏、沪青平、同三国道等新线已投入使用。市内交通在实施干道网的基础上,正在加快中环线等快速道路系统的建设,外环越江隧道和卢浦大桥已投入使用,大连路隧道、复兴路隧也将在今明年建成。轨道交通的基本网络正在一条接一条地开工兴建。

二、新一轮的城市发展和交通需求的增长

1.上海新一轮城市发展的新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21世纪的头20年,是我国、也是上海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上海八届党代会和十二届人代会提出,根据中央批准的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上海要初步建成国际“四个中心”,向世界城市迈进,充分发挥经济中心城市配置资源的集聚和辐射作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申办成功,是上海新一轮城市发展的发动机,上海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将大大加快。

为了给上海未来发展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新一轮总体规划批复、实施后,上海市政府又组织编制和批准了上海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7)。这个规划确定的近期建设目标是:以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为动力,加快上海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推动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到2010年举办世博会时,上海要构筑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框架,形成现代化的六大发展体系框架:(1)构筑国际大都市空间体系,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2)构筑新型产业体系,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3)构筑社会事业体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4)构筑良好生态体系,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5)构筑都市特色景观体系,提升城市整体形象;(6)构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

2.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

根据与长江三角洲城镇协调发展,发展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和生态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和优化人口分布等原则,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出了“多心、多轴、开敞与组团式”的城市发展方向,形成以中心城为主体,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轨道交通和高等级航道为依托,结合生态走廊,跳跃式发展的“多心三轴”的空间布局。与周边城市一体发展,使上海成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心城市。

城镇空间结构——多心:中心城及郊区新城;三轴:沪宁、沪杭、滨江沿海发展主轴,构成市域城镇发展方向和主体空间。

生态空间结构——五片:佘山-淀山湖片、东滩-横沙片、顾路-黄楼片、奉城-芦潮港片和九段沙片特大型城市综合生态保护区,构成市域内最重要的基础生态空间;多廊:以市域西部沿油墩港和南部沿黄浦江、大治河的“L”型生态走廊、环崇明岛生态走廊为基本骨架和通过城市公共楔形绿地向城区内部渗透的绿色空间。

3.新一轮城市发展的重点

中心城重点发展地区:

高质量建设黄浦江两岸地带。以搬迁黄浦大桥与杨浦大桥之间的客货运码头为重点,规划建设具有休闲、观光旅游、航运交易、国际客运等功能的城市景观带和都市型产业带。

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加快建设徐家汇、花木、江湾五角场、真如等市级副中心、各类专业中心和地区级、社区级公共活动中心;完善市级商业中心和商业活动体系;加快内外环线之间大型居住区建设,优化中心城住宅布局。

进一步推进浦东开发。围绕上海“四个中心”的战略目标,形成外向型、多功能和现代化城区,建设“一个平台、三大基地”。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成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体现上海现代服务中心特点的营运平台,张江高科技园区成为具有世界知名度的高科技园区和创新基地,外高桥保税区成为上海最重要的国际物流基地,金桥出口加工区成为上海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郊区重点发展区域:

郊区城镇建设要充分发挥规模效益。近期重点发展规模为50-80万人口的松江、嘉定-安定、临港新城和一批中心镇。

建设五大产业基地和三大试点工业园区。构筑以现代制造业基地为标志的高效集聚的新型工业体系。近期重点发展的产业区和工业园区是:浦东微电子产业带、安亭汽车城、上海化工区、宝钢钢铁基地、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等五大产业基地和松江、嘉定、青浦三大试点工业园区。

郊区生态建设。构筑“环、楔、廊、园、林”绿化生态系统框架,郊区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设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林地。以浦江、南汇、金山、嘉定、横沙岛和崇明大型生态林,郊区环线林带,黄浦江上游水源涵养林,沿江沿海生态防护林等,形成市域城市森林系统。

大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四个中心”建设为目标,城市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建设一批枢纽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浦东国际航空枢纽港、洋山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京沪高速铁路、浦东铁路、高速公路网和内河航运网等。

4.交通需求新态势

新一轮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城市功能的提升完善,经济、生产力的进一步集聚,城市人口和用地的扩大,地区间经济活动和交通联系的增强,城市交通出行范围扩大和总量增加,交通可达性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引发了新的巨大的交通需求。有关的宏观数据表明:全市交通出行总量从2000年的每天3500万人次,增长到2020年的预测量4800万人次,机动车出行量从310万车次增加到700万车次;汽车总量从1991年的21万辆,目前的141万辆增长到2020年预测约达250万辆左右;2010年世博会期间半年的参观人数约7000万……这些巨大的数字,预示着新的交通需求。

三、与时俱进的交通规划理念和发展构想

1.规划理念的超前是规划发展的基础

新一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构筑国际大都市综合交通体系,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提出构筑国际大都市一体化交通,以优质、高效、整合的巨型交通体系,以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带来了当前城市交通规划和建设的新局面。面对新的形势,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交通规划理念的与时俱进,将促进交通规划的不断提升。

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建设互动发展。建设世界级城市目标的提出,交通规划要面对新的需求,分析、研究、提升民政己有的方案,提出新的更高水准的设想。

城市交通规划适应区域交通一体化的新形势,从更大的范围整合交通,提升能级,充分发挥上海经济中心城市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作用。

城市交通规划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思想,不断发展完善公共交通系统的整体功能,提高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

城市交通设施的硬件建设与科学管理和法规建设结合,充分发挥科技与创新的思想,以科技振兴交通,促进ITS系统的建设,运用先进的交通法规,发挥交通系统的最佳效应。

2.综合交通网络发展新构想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框架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新形势,注入“三港二网”交通规划新内涵,提升交通建设的质量和标准。“三港”即空港、海港和信息港,作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基础设施,是上海联系世界、服务全国的重要载体。“二网”即陆上交通网、内河航运网,是复盖市域,联接全国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陆上交通网即对外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和城市道路网络。

空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上海要建成浦东国际机场为主,虹桥国际机场为辅的组合型国际航空枢纽港,初步形成亚太地区航空枢纽,实行客货并举,积极发展航空货运。以2010年世博会为目标,完成二期工程建设,扩大浦东国际机场的吞吐能力,以建设亚太航空枢纽港为方向,调整机场总体格局,建设集中式大容量的航站楼,建设连接中心城与机场的快速铁R2线,增加连接机场新的高速公路通道,以加强对周边省市的辐射和服务功能。发展现代航空物流。

海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以确定国际航运中心地位为目标,优化货运结构,大力发展以港口为中心,集疏运网络为基础的集装箱综合运输系统,重点建设集装箱枢纽港,发展组合港优势,加强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他港口的互补和协作。近期要完成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包括东海大桥、临港新城、物流园区,开展外高桥港区多用途码头,罗泾港区的建设,形成上海港综合服务平台,提高运输能力。并推进洋山港二期工程建设,基本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信息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建成上海国际信息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城市的相应水平。建成通信基础设施,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化、智能化、多媒体化和个性化,形成发达的网络经济和完善的网络社会环境。近期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环境建设,推进新一代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际出口带宽,增强上海作为亚太地区重要通讯枢纽的地位,重点推进浦东软件园的建设。

铁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以高速铁路建设为主,增加铁路对外通道,枢纽内调整、增加支线和客货运站场设施,提高上海铁路的综合运输能力。重点建设沪宁、沪杭两个方向的高速铁路通道,以现有沪宁、沪杭铁路,规划江南铁路,沪乍铁路、沿海铁路大通道,形成五个方向和七条干线的对外铁路通道。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和交通发展趋势,从区域的范围研究铁路发展的格局,从交通运输设施一体化出发,对国铁、城际铁、市域铁进行整体规划研究,明确功能定位和相互关系,形成区域性、公交化的轨道交通网络,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近期建设浦东铁路,建成上海铁路南站,形成重要的陆上交通枢纽。

高速公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以高速公路为骨干,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高速公路联网。市域内建成以高速公路为骨干的布局合理、功能分明的道路网络,实现“15、30、60”目标。“15”即重要工业区,重要城镇,交通枢纽等的车辆15分钟可进入高速公路网,“30”即中心城与新城及中心城至省界30分钟互通,“60”即高速公路网上任意两点之间60分钟可达。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城镇和产业发展新要求和江浙两省高速公路建设新动态,上海高速公路的建设目标,要从“15、30、60”提高到构筑长江三角洲3小时交通圈,加强与江浙高速公路网的衔接,形成沪宁、沪杭高速公路、沪崇苏、沪嘉甬高速公路多通道的格局,加强空港、海港货运通道,提升沈祝公路等道路等级,新增两港高速公路,优化完善上海市域高速公路网络,加快实施速度,在2010年前建成。

轨道交通。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规划轨道线网由市域快速铁、市区地铁和轻轨组成,共17条线路,其中市域快速铁4条,市区地铁8条,市区轻轨5要,全长约780公里。根据上海城市发展新要求,中心城要重点研究世博会地区的轨道交通网络和换乘枢纽的建设方案,郊区要结合三大重点城镇发展区域和五大产业园区,研究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方案。近期要集中力量基本建成中心城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并结合重点城镇和产业布局调整,有序建设市域轨道交通线网。

城市道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道路网由快速路、主要干道、次要干道以及支路组成,形成内环以外环形放射,内环以内方格网的混合式路网,在完成两个环线和“三横三纵”骨干道路的基础上,加快射线道路建设。近期要建成中环线,改造内环线,建设沪闵高架、共和新路高架等,形成以“三环十射”为骨干的中心城快速道路系统,加快大连路隧道、复兴路隧道、翔殷路隧道、军工路、上中路等越江通道建设。继续加强各级路网建设,优化级配,提高路网整体能力,实现通行能力与交通需求的动态平衡,为世博会交通奠定基础。

内河航道网。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配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高内河航道集疏运配套能力,重点发展集装箱运输,适应上海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内河航道及内河港区布局。近期要建成以“一环十射”为骨干的内河干线航道,优化水系景观,形成集航道运输,防洪排涝等多功能的内河水网。

建设与时俱进的“三港二网”现代化交通体系,是上海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实现国际“四个中心”和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

参考文献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

上海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7)

篇6

探究即探索和研究之意;探究教学即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教学强调了学习的主体性,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1.1目标与内容在课程设计的层面,根据课程总目标,确定具体目标,再根据具体目标,确定各水平阶段的内容标准。在课程规划的层面,要根据课程的总目标、具体目标和内容标准来制订水平教学计划,以便从总体上把握课程目标的全面达成。在教学实施的层面(实施的课程),在一节课的具体教学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制订,一节课的目标与内容是具体的、相辅相成的;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又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载体。

1.2过程与结果过程和结果在教学上是一个统一体,关注过程与兼顾结果是一种动态的关系。体验和生成是探究教学过程性价值的核心,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与成长来说则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这种作用往往表现在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实践能力和思想意识等方面,以保证探究教学的有效性。当然,坚持“关注过程,兼顾结果”的基本原则,以致于体验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的实现,即实现探究教学的过程价值。

2实验教学中的探究

化学教科书中的实验主要是以验证或巩固相应知识为基本出发点来设置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只要根据给定的实验方案操作,并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于给定的实验册中,再填空式地写上可预期的实验结论和解释,就算完成了实验,同时教师也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写预习报告,实际上这样刻意去做,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抹杀了学生探究、创造的机会。

2.1以实验现象为出发点的探究如何将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以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要思考的问题。将问题直接暴露在学生面前,可以促使他们去思考、去提问。在探究性实验的假说验证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以职业院校的学生所拥有的知识水平,很难得出完全符合实际的正确的结论,这就更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在得到实验现象的同时更注重过程。这既是探究性实验的特点,更是探究教学的精髓。

2.2以实验的装置为出发点的探究化学实验装置往往由常见的玻璃仪器拼凑而成:一种装置可能有多种功能,一种任务可以由不同的装置来完成。因此,利用实验装置进行有效的探究教学为化学实验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探究教学找到了新的切入点。一种装置的多种功能往往通过归纳综合而得来,一种任务的多种途径往往通过分析解剖或装置改进而得来。例如:制取气体的装置可以启发学生如何改变细节可以达到一物多用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实验装置的改进探究,不仅让学生从原理上理解了装置功能与优劣,还可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发散思维,因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教学中的有效做法有:有意暴露教学实验中的矛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行探究;多做设计性、探究性实验,增强实验内容的探究性等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探究的内容可以是条件、装置、步骤、产物、异常现象、失败原因的探究,也可以是实验绿色化、趣味化、生活化、现代化的探究等等。

3概念教学的探究

我国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强调“双基”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希望对每一个基本概念都能讲解深而透,只怕学生一知半解,有时会出现过分注重概念本身的含义与科学性,过分的精细,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思维。

3.1加强概念间联系的整合探究概念与概念之间存在某些必然的联系,有并列关系,也有上下位关系,充分利用这些关系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开展探究教学的一个研究视角。例如:在有机结构教学中有很多相互联系结构关系值得在教学中以联系的观点整合探究,如官能团间的相互影响:从甲烷、苯的性质,到甲苯的性质,发现甲基变活泼,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苯环的邻对位性质变活泼,能与硝酸生成三硝基甲苯等等。教师如能够引导学生这样对所学知识点加以整合,同时利用化学实验、多媒体等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促进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3.2注重概念发展的整合探究职教化学中一些发展性的概念可采用模糊教学,不必苛责、“不求甚解”,在教学中灵活把握,才能体现教学的艺术。又如对元素周期表模型的建构中要抓住了建模本质:排表原则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三原则,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尝试,不仅能加深对周期表理解,更能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

3问题解决中的变式探究

复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全面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复习的效率与针对性,在复习的过程中应以问题为导向,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通过探究教学,不断完善和深化化学知识。笔者认为采用先以教材为本,后以问题解决中抓住其本质规律进行变式探究,在问题解决中要做到形变而神不变,紧扣知识主线,通过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复习效率。通过以问题导向的探究教学可以理清问题脉搏,抓住问题关键,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复习也是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在总复习时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或小专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促使知识得到不断地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等,以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严密性、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广阔性)。培养学生善于抓住关键,灵活地解决化学问题;能驾御化学问题的全貌,抓联系、作比较、会归纳、能延伸;能另辟蹊径、不拘一格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实践后的探究反思

探究教学在实施时需要学习者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刚开始时从表面上看效率比较低,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知识和练就全面的必要的技能。适应一阶段后,学生养成了探究的习惯,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就会有明显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提供探究的课题以课本上提供的素材为主,不仅不影响对知识的系统学习,而且还能使知识更加全面和丰富,更能贴近实际生活。探究教学能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探究教学所强调的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发现学习、科学精神等必将为创新教育开拓新的路径,使创新教育能够真正付诸于现实。

探究教学博大精深,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实际中对探究教学应用在中学化学教学上的一种尝试,虽然这种只是处于探究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时还过多,但学生已经向探究式教学方向迈出第一步,希望通过不断的尝试、总结,使探究教学能在以后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刘知新主编.学科素质教育丛书·中学化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3]陆禾,郁波,林敬文著.陆禾化学教学艺术与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4]刘知新,王祖浩著.化学教学系统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5]衣敏之.几种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化学教学》2004(3).

篇7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又称集体思考法或智力激荡法,“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阿历克斯·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头脑风暴法”原指精神病患者头脑中短时间出现的思维紊乱现象,病人会产生大量的胡思乱想。奥斯本借用这个概念来比喻思维高度活跃,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状况。

头脑风暴的特点是让参与者敞开思想,集体讨论,相互启发、思维互补、相互激励、相互弥补知识缺陷,引起创造性设想的连锁反应,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最后对提出的设想逐一客观、连续的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黄金”方案。

二“头脑风暴法”理论依据

“头脑风暴法”最初用于广告设计,后来在大型企业的信息分析决策中被广泛地应用。其理论依据是模仿了人类大脑神经元发散型的结构,把我们的思维形成一个思维地图。构成我们大脑神经的神经元,就好像是一棵大树,分出无数的枝杈,这些枝杈就是神经元的树突,树突越多,就越容易和其他神经元相连,人也就越聪明。“头脑风暴法”符合我们自然的记忆模式,同时它也强调逻辑性,可以帮助我们记忆信息、激发灵感。这种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

三“头脑风暴法”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1.创设一种自由的气氛,参加者不应该受任何条条框框限制,放松思想,让思维自由驰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大胆地展开想象,尽可能地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提出独创性的想法,甚至是荒诞的想法。

2.在现阶段量有价值,而不是质。提出的建议越多越好,发言量越大,意见越多种多样,所论问题越广越深,出现有价值设想的概率就越大。

3.延迟评判。一切评价和判断都要延迟到头脑风暴结束以后才能进行。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评判约束与会者的积极思维,破坏自由畅谈的有利气氛;另一方面是为了集中精力先开发设想,避免把应该在后阶段做的工作提前进行,影响创造性设想的大量产生。4.禁止批评。绝对禁止批评是头脑风暴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参加头脑风暴会议的每个人都不得对别人的设想提出批评意见,因为批评对创造性思维无疑会产生抑制作用。同时,发言人的自我批评也在禁止之列。有些人习惯于用一些自谦之词,这些自我批评性质的说法同样会破坏会场气氛,影响自由畅想。

5.取长补短,鼓励参加者对他人已经提出的设想进行补充、改进和综合。

目前,这种方法在企业培训方面运用的比较多,但很少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来。笔者遵循“头脑风暴法”的规则,尝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了应用,并且有诸多收获。

四“头脑风暴法”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习惯、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一样,运用“头脑风暴法”可以让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确保大部分甚至是所有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由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和整合的过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特别是我们这些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头脑风暴法”能够更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语言学习的过程转化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的过程。

五“头脑风暴法”教学的实施

1、确定议题

一个好的“头脑风暴法”需要从对问题的准确阐明开始。因此,老师必须在头脑风暴前确定一个目标,使学生明确通过这次讨论解决什么问题,同时不要限制可能的解决方案的范围。一般而言,比较具体的议题能使学生较快的产生设想;比较抽象和宏观的议题引发设想的时间较长,但设想的创造性也可能较强。对于我选择的教学片段,主要的议题是“信息具有哪些特征”。

2、准备阶段

在准备阶段,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任命组长,并且设置一定的时间限制。这样学生在讨论发言时可以形成一种竞争的氛围,进一步促使学生踊跃参与、活跃思维。针对教学内容实际,我在教学中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讨论时间限制在十分钟。

3、实施“头脑风暴法”教学

依据“头脑风暴法”的特点、原则,当一群人围绕一个特定的兴趣领域产生新观点的时候,这种情景就叫做“头脑风暴”。老师简明介绍讨论问题的内容,扼要介绍各种系统的设想和方案,然后激发学生踊跃发言,一些有价值的设想,往往可以经过“思维共振”的“头脑风暴”来产生。在相互启迪之下,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思路更加开阔,这种发散性思维和“头脑风暴法”的训练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灵活地思考,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达到思维的互补

下面以二氧化碳的性质的研究说明“头脑风暴法”的使用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播放flas“死狗洞”——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城附近有一个“死狗洞”,狗、猫等动物一走进去,挣扎几分钟就死了,人却可以安然无恙地通过这个洞。迷信的人因此说,洞里面有“屠狗妖”。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如此奇异的现象呢?原来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关,那么,二氧化碳有怎样的物理性质?可以通过哪些方法研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分组讨论

交流设计:教师采用“头脑风暴法”,有学生讨论需研究二氧化碳的哪些物理性质?交流后进行分组,分为密度组、溶解性组、能不能供给呼吸组。交流结束后,教师作实验前的提示:合作;记录;需要仪器与教师联系。

分组实验

自主探究:学生按设想完成实验。(1)密度组:收集一瓶空气和一瓶二氧化碳均为(250ml),放在天平上称量。(2)溶解性组:取15ml注射器一个,抽取10ml二氧化碳,将注射器竖浸入5ml水中,观察注射器中剩余气体情况。(3)呼吸组:两个小白老鼠,两个250ml的烧杯,一瓶CO2气体。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密度组:天平指针偏向二氧化碳,说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溶解性组:注射器中剩余气体为5ml,证明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中。

呼吸组:在倒有半瓶CO2的烧杯中小白老鼠8分钟内死亡,另一个则安然无恙。

教师引思:有没有其他方法也可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溶解性等物理性质。

教师演示:在一只250mL的烧杯中,放一高一低两支燃着的蜡烛(如图所示),用一个100mL的集气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观察有何现象发生?

解释与结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可溶水。

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等。

学生在实验中,积极、认真、投入、合作;实验后意犹未尽,他们感到还有很多其他方法可以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思路宽了,方法多了。课堂中学生真正动了起来,体现出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巨大的潜力。

4“头脑风暴法”教学评价

老师在综合大家的意见后,进而提出最终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在对“信息具有哪些特征”进行头脑风暴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传递性、传播性、共享性、价值性、时效性、可处理性、可存储性、可转换性、真伪性、事实性、相对性、可依附性、滞后性、可触摸性、载体性、不完全性、可再生性、等级性、主导性、表现性、实用性、不确定性等二十几种特征,尽管这些特征有些是不确切的甚至是错误的,但这些都是学生智慧的火花在闪现。头脑风暴完成之后,我又对这些特征进行了分析、综合,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了信息的基本特征。

通过实际运用,我们发现“头脑风暴法”适合大多数的复习课或概念性不强的新授课。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清晰、准确地表达个人观点的能力;同时,它还能帮助学生将大家零散的、不成逻辑的思想火花,汇集整理成完整的和有价值的思想、方案、行动计划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运用“头脑风暴法”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运用“头脑风暴法”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禁止批评、自由畅谈、追求数量、取长补短。此方法的目的是获得尽可能多的设想,所以要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尽可能地提出独创性的想法。尤其要鼓励平时比较内向或不爱发言的学生多发表意见,提醒学生可以利用别人的思维火花来点燃自己的灵感和智慧。但切不可随便打断学生的发言,不可随意批评学生的设想。

其次,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都可以实施此方法。可以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就一个主题自由畅谈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教师不发表任何评价,但当学生有困难时要适时启发、引导和鼓励。活动结束后还可以作个小结,纠正明显不妥的表达。

再次,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从平时的生活中汲取灵感,在课堂创设真实或仿真的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课堂教学拓展的宽度与广度,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并满足学生需求。唯有如此,学生才可能变被动的学习、无奈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愉快的学习。

总之,“头脑风暴法”是一种技能,一种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头脑风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优势与实力,感受到参与和成功的愉悦。

参考文献:

篇8

在初中化学中,要想摆脱那种成绩分布的双峰现象,首先得面对现实,探究根源,为什么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呢?

首先,从表面和教跟学这两方面来探讨。

从老师的角度来看有以下三方面原因:首先,有些教师不研究化学新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原则,穿新鞋走老路,对学生进行摧残式的填鸭式教育跟掠夺性灌输式的启发缺乏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育跟兴趣的培养。其次,在实际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老师就是老师,可以随意粗暴的对学生进行评价,进行管制,从而在教学中让部分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创伤,兴趣不但没有培养,反而得到了磨灭,第三、在对教学资源的运用上面出现了问题。初中化学课程由于比较注重生活化和自主性,所以在做为老师在某些知识点安排上前后不够紧密,在教师设计和调整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部分教师忽视打基础。化学学科知识联系比较紧密,连续性较强,前面基础没有学好,后面学会就更艰难了。

再从学生的方面来探讨又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的适应能力差,如教师的授课方法、课堂设置、知识量的扩大、知识难度的增大,学生难以很快适应。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习惯差,有些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堂不思考,课后作业想做就做、想抄就抄,学习行为大都是被动的,很少主动参与,很少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情况呢?为什么会因此而出现普遍意义上面的双峰现象呢?值得我们去深思。

从深层次从教育理念的角度去探讨,古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在当今社会倡导以人为本的创建和谐教育的背景下,这种思想这种方式可以说是过时,是缺乏市场的,而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却依然在当今的教育不仅仅是初中化学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根深蒂固的延续着,而我认为正是有这种错误的观念的作祟,两极分化出现了,双峰现象出现了,要想改变现状,要想求的好的教学结果,我们必须转化思维,现在教育界提倡的一个好的倡导,从理念上我们要提倡更要施行生本教育,弄清楚谁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教学讲究是为了谁?我认为也只有从这上去考虑才可以从根本上给解决双峰问题解决两极分化问题。那么又怎么才能避免两极分化跟双峰现象的出现呢?我是这样认为的

从老师来说,一定要树立生本教育理念。首先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化学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必须施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众所周知,化学教学贵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这点上讲,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尤其是注重实践的化学教学中尤其是当今两极分化情况严重的情况下应当被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每个成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的过程,品尝自主学习而获取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学得主动去学习去思考,形成深刻的体验,从而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从根本上避免两极分化。那么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是什么样的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以何种方式被运用呢?我是这样认为的:

一是在教师组织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给学生提出出适当的问题,起到他应有的辅导作用,作为一种基础科学的教学活到,这是成败的关键。

二是在化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给做出小组合作技巧的认真指导,这对于辅导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并避免犯错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学习任务明确了,是否能很好地完成以及是否能使多数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还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理的分工与合作。例如,在探究氯化钠和碳酸钠的鉴别实验时,教师可以建议4人小组先进行讨论,然后由一人归纳出本组的所有实验方案,一人通过实验验证,一人与其他小组交流,充当信使,一个人最后向全班同学陈述。而这种合理的分工在实践证明是非常成功的一次分工,这样的结果使所有的学生在其中都得到了锻炼,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两极分化。

三是教师本身应当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并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正确有效的评估,该表扬的给与表扬,该指出错误的应该给予适当的友好的批评,这样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感觉到了老师的亲和力,感觉到老师就在他们身边,从而培养锻炼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未来的考试中减少了两极分化的出现

篇9

【关键词】化学;教学、方法;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1.引导学生思考,得出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某些内容,直接的设疑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如,在讲到《金属的活动性》时,如果教师仅告诉学生金属的活动顺序,学生往往印象不深,同时思维易形成定势,是否可以让学生经过实验,以填空的形式把实验结果填入表格,然后得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从而使学生得出其规律,这样避免了思维的定势。如在讲到《氧气的制取》时,针对二氧化锰的作用,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设计探究性实验并进行实验:①加热二氧化锰,②加热氯酸钾,③加热二氧化锰和氯酸钾的混合物,从而得出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思考就会得出结论,老师最后只需总结就好了。

2.利用实验及增设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论证猜想和假设的实质性过程,是知识的发源地和素质提高的有效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自主地进行实验探究,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丰富的、初级的、创新的新体验、新感知。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对于创新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

1、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新课程改革更要求我们在教学观念上必须进一步冲破传统的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应该清醒地看到,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新力量,而不放弃把它放在真实生活中去的需要,在于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在于鼓励他发挥他的才能和个人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在于密切地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新也是一种集体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创设宽松的、富于活力的教学气氛。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过程,在教学中除了文化知识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外,还有教师与学生在情感领域上的双向交流。具体做法如下:

(1)必须对全班每个学生提供大致相等的思维训练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要偏爱学业不良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机会,以解脱这些学生思想上来自教师和成绩好的学生的压力而造成的心理上的抑制。

(2)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成果的显示要有足够的耐心,防止急躁情绪引起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抑制。

(3)发扬“教学民主”。在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成果越出了教师的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不要强行将学生的思想过程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

2、开展科学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以培养创新性思维为核心,提高活动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益。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作些探索:

(1)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启发学生提出

问题(或感受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说,发表认识成果,开展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迪和引导下,使学生在掌握运用知识和发展智能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达到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思考力。为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好第三、四类问题情景,多些探索与实践,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2)多让学生发表意见,多显示思维活动的过程,克服思维定势,发挥激励作用。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思维效率从低到高的顺序是看、听、写、讲。有许多思维过程的飞跃和问题的解决或突破是在讲的过程中实现的,通过讲又可在学生间产生相互激励,集思广益的讨论,思维过程的展现与评议可以打破传统封闭型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思考、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0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外籍教师与中国学生因其各自文化的差异不可避免会发生文化冲击现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诠释外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生文化冲击的原因,提出外籍教师与学生都应尊重异国文化差异,并注重教育教学方面的文化调适,从而帮助外籍教师与学生减少文化冲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前来我国高校任教。毫无疑问,外籍教师的到来不仅为我国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与英语为母语者交流的机会。同时,外籍教师的到来也为学生创造了直接接触和了解不同文化的机会。但由于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从而导致外籍教师与中国学生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社会规范、礼仪礼节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容易使外籍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生文化冲击(cultureshock)。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文化冲击易使外籍教师与学生产生困惑、震惊、焦虑、沮丧、受挫等情绪,甚至发生冲突等教育教学不和谐现象。

二、相关研究

文化冲击源于文化差异。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Oberg将“文化冲击”定义为“一个人在新的文化环境中,由于失去了自己所熟悉的语言及社会习俗所产生的不安感。”文化冲击几乎是每一个到国外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国内外学者对外籍教师在中国任教时发生的文化冲击及其原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外籍教师在中国任教,往往会将他们的梦想和希望、成见和偏见、价值观和人生观带进中国课堂;外籍教师对中国学生的学习风格、英语水平、人际交往、同伴合作写作等方面感到甚为震惊和难以接受;外籍教师与中国学生在交际中发生冲击的原因是:双方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和双方未能进行换位思考;不同的教育理念碰撞及外籍教师、中国学生均秉持不切实际的文化期待;社团价值至上(东方文化)和个人价值至上(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化差异及外籍教师不了解中国英语教学情况、学生水平、学习风格、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以上专家和学者关于文化冲击的研究主要是从西方文化、西方教育理念,或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探讨文化冲击发生的原因,较少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进行探讨。由于教育教学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拟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探究外籍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生文化冲击的原因,以期减少外籍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冲击。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1.从课堂师生互动探究外籍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生文化冲击的原因;

2.从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探究外籍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生文化冲击的原因;

3.从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探究外籍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生文化冲击的原因。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嘉应学院的25名外籍教师和36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外籍教师来自美国、英国等7个国家;学生来自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共l2个班(每班挑选出成绩好、中、差学生3人)。外籍教师之间的差异、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差异是否会影响本研究结论,本文暂不纳人讨论范围。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外籍教师在课堂上感受到的文化冲击——师生互动、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学生英语学习方法等三方面进行调查,并基于以上调查结果,对学生进行访谈,探究其原因。

四、研究结果

(一)“课堂师生互动少”的原因分析

课堂师生互动是指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传递信息并相互影响的过程。课堂师生互动的目的是学生获得目标语语言输入的同时,鼓励目标语的语言输出,提高学生运用目标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经笔者调查发现,大多数外籍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积极性不高的表现感到震惊,88%外籍教师认为:在中国的课堂教学活动,师生互动少,且呈“直线单向状态”,由此导致课堂互动难以开展,从而影响外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对学生的访谈证实了外籍教师的观点。如访谈的学生说:“英语课堂上教师与我互动较少”;“我不会积极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我不会积极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除非教师点名提问”。这是因为在任何文化中,师生互动受其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和理念的影响。

基于学生的访谈及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笔者认为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中国传统的唯“师”是从的师生观影响学生课堂师生互动中的主动性。在中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小学阶段,还是中学阶段,抑或是大学阶段,教师往往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教学内容的抉择者和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而学生常常处于受支配、受控制的被动状态。此外,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是知识权威的代表,只有教师的评价才是权威的,教师提供的答案才是正确的。正如被访谈的学生说:“我担心我说的答案跟老师的不一样,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我担心我说的答案离题了会成为同学的笑话”。因此,大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缺乏主动性。

2.中国传统的“满堂灌”课堂教学模式影响学生课堂师生互动中的积极性。在中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Liu和Littlewood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将“听老师讲授”列为最经常的活动。这种教育教学文化只强调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片面追求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正如访谈的学生说:“我们已习惯了高中阶段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只要守纪律、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考试能取得‘高分’,就能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喜欢课堂上“插嘴”的学生,这一现象影响学生课堂师生互动中的积极性。这种教育教学模式只强调教学过程的程序化、片面追求“安静的课堂秩序”而忽视对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积极性的培养。

(二)“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以工具型为主”的原因分析

动机是影响学生外语学习的关键因素。Gard.nen认为学习动机可分为工具型动机和融合型动机。笔者调查发现92%外籍教师认为: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以工具型动机为主,他们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或全国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或为了毕业后更好就业等,而对于英语语言及其文化缺乏应有的兴趣。基于学生的访谈及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笔者认为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传统的教育目的导致教育教学功利主义思想的形成。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往往以“分数”为标准评判学生的成败。每年高考后新闻媒体对“高考状元”的宣传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学生为赢得父母和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逐渐形成了为考试而学习、为分数而努力的学习动机。因此,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往往围绕各类型、考试范围,采用题海战术的方法进行应试准备,以便能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然而,这种“应试性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课本学习和备考,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违背语言习得和学习规律的”。

2.中国传统文化的“用人观”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在中国传统的人才选拔机制中,“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较为普遍。大多数用人单位首先考虑应聘者的学历层次及各类证书。因此,“证书动机”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几位参与访谈的学生不约而同提到:“我对英语并不感兴趣,觉得学习英语就是记英语单词及语法规则而已;但考虑到持有全国大学英语四级、六级(全国英语专业四、八级)证书的学生将来更容易就业,所以我才认真学习英语,争取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全国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由此看来,大部分学生在大学阶段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考证”中,从而影响学生对英语语言及其文化的深入学习。

(三)“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以死记硬背(rote—learning)为主”的原因分析

96%外籍教师认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方法单一,主要是靠死记硬背课本内容、辅导材料和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外籍教师认为学生的这种英语学习方法,势必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从而影响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基于学生的访谈及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笔者认为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中国传统的考试模式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在中国传统的教学考试模式中,大多数教学活动都围绕考试目的进行。在13常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围绕考试大纲、考试题型对学生进行训练,而且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常常还是考试的内容。因此,学生普遍反映:“在课堂上无论是否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都会认真将它们记下来,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将其巩固,以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2.中国传统的汉语学习方法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在访谈中,笔者发现:学生认为学习汉语和学习英语相似。中国传统的汉语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进行大量的重复学习,这与汉语语言的特征有关。正如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因为汉语语言是表意文字(ideographicscirpt)和表意音文字(ideo—phono-graphic),其认读受制于人们的视角的认知过程。然而,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英语语言是拼音文字(alphabeticscirpt),不表意,其认读受制于人们的语音体系的认知过程引,故适合汉语学习的方法未必适合英语学习。由于学生缺乏对英汉语言特征的了解,从而将学习汉语的习惯和方法应用于英语学习中。

五、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述原因的探究,笔者认为无论是外籍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尊重异国文化的差异,积极主动加强对异国文化的学习,融合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优势,并注重教育教学方面的文化调适。

(一)作为受聘于我国高校的外籍教师。应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注重文化调适,促进其自身专业化教育与发展

1.加强中国文化学习,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语言学习环境。外籍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如:网络、报刊或与学生交流等,加强对中国传统学校文化、社会文化和家庭文化的学习,深入了解与学生学习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加深对学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认识,从而使其教学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结合。

2.融合互补中西方文化,注重教育教学方面的文化调适。外籍教师要意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环境必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影响,使学生在学习理念、学习方式、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具有各自的特点,而这些特点短时期内难以改变。与其让学生改变这些理念和行为,不如考虑如何让自己的教学更好地适应这些特点。因此,外籍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学生的需求,融合互补中西方文化,注重教育教学方面的文化调适,如:“加强与本土(中国)教师的合作教学”,最大限度减少文化冲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借重文化冲击,促进外籍教师专业化教育与发展。尽管外籍教师在某一时期可能会因文化冲击而困惑,因文化差异而影响自己的教学。但从教师专业化教育与发展的层面看,外籍教师在课堂上感受到的文化冲击可能是其专业化教育与发展中的极为重要的部分,教师的海外任教经历对其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二)作为我国高校的学生,应加强对英语语言及其文化的学习,克服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学会运用学习策略,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1.转变英语学习动机,培养英语及其文化的学习兴趣。学生应从“应试动机”¨中走出来,从“证书动机”¨“中走出来,认识英语是获取信息和与世界各国交流的重要工具。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源泉,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外国歌曲、电影、戏剧、杂志、小说,或参加各类英语活动及比赛,如英语角、英语戏剧表演、英语歌咏大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游戏、英语故事、英语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体验英语及英语文化的魅力,从而进一步激发英语学习兴趣,为将来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2.克服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活动。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在真实的交际场合中能恰当得体运用英语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培养这一能力的主渠道,如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听众、旁观者,就难于实现以上教学目标。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认知过程为“刺激一反应”,认为学习不是单纯灌输和接受,而是不断刺激和反应的过程。现代外语教学强调学生克服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应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才能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