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4-11 18:0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二是历史循环论。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按照一定规律而表现为循环往复的过程。在中国古代,主要以五德终始说为代表。它是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创立的关于社会历史变化的学说,他认为天地剖判以来,人类社会表现为五德转移的过程,也即是土、木、金、火、水五种物质德性相克的循环变化,决定着历史上王朝的兴替和制度的改变。如夏、商、周三个朝代的递嬗,就是火(周)克金(商)、金克木(夏)的结果。秦始皇以及西汉的统治者都用此说为自己的统治寻找合理性的根据。
三是坚信社会发展具有某种目的的进步史观。从启蒙运动以来,相信人类发展是一个渐趋完善的进步史观便深入人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与自然规律相一致的过程,历史具有自身的目的。康德就把有机生物发展的目的论概念引入了对社会历史的研究,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朝完全实现自己的禀赋的目标前进。在个别活动和事件表面的杂乱和无目的性中,会呈现出整个过程的共同目标,似乎有一个理性目标引导着所有的活动。共同的目的使不同的个人活动呈现出共同性,从而表现出整个历史过程的合乎法则性。合乎法则性即是合乎自然的发展规律及其目的。康德认为:“人们可以将人类的历史大致看成是自然的一种隐秘诡计的实施,这种计划的实施为的是产生出一种内在的——而且,为此目的,也是外表的——完善的、独一无二的社会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人的所有禀赋得以充分地发挥。”①
可见,在康德的观念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属于自然的规律,人类无论怎样表现自己的意志,也跳不出自然的手掌。自然一开始就追求着某种人所不知的意图或计划,并通过人类的活动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与此相似的观念,有维科的“天意”和后来黑格尔的“理性的狡计”的观念。如果说,黑格尔把绝对理念视作支配人类历史的“看不见的手”叫做理性的狡计,那么,康德的观念则可称为“自然的狡计”,在他们的观念里,都承认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和目的。这种进化史观,在中国思想史中,亦有表现,如康有为以进化论为武器对公羊三世说的改造,就是一例。
以上三种历史发展的方向感,决定了不同的人们对社会发展合理性的基调。持循环论的人以为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一切不过是过去的重复,按照这种循环的轨道发展的历史,具有合理性,否则则无合理性。而退化论的史观,则以为一切发展是多余的,有时甚至是得不偿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罗马俱乐部的一份报告就指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以高热量的消耗为前提的,人类在获取一千卡热量的过程中,所浪费的热量是所得的几十倍,因而,在他们的眼中,现代社会发展的合理性是大可怀疑的。
第二是社会发展的总体蓝图问题
社会发展合理性,要涉及到的第二问题是社会发展的总体面貌或蓝图。我们讲社会发展的合理性,表明我们对历史方向感的把握是以进步史观为依托的,没有进步信念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在指称一个社会发展的时候,“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带有进步性的概念,因而“发展”是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演进,是由不完善状况,向完善状态的演进,落实在社会有机体上来,“社会发展”是指社会有机体结构功能的改进或完善。那么,当我们讲“社会发展”时,就有三层意蕴,一是按某种标准对过去社会整体状况的评估,二是对当下社会的评判,三是对未来社会的构想。这样,社会发展的总体面貌或蓝图能否成为认识主体的共识,也成了社会发展合理性的重要维度。在走向现代社会的进程中,现代化的面貌或蓝图也是多样的,既有欧美内发原生型的现代化样板,也有东亚后发次生型的现代化模式,还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所以,社会发展合理性问题始终与我们对社会发展的愿望相关。
第三是社会发展的评估问题
人们通常讲经济学是讲价值创造的学问,政治学是讲价值分配的学问,而哲学则是讲价值评估的学问。同样,合理性问题,成为了一个哲学问题始终是一种价值评估的问题。对社会发展合理性的评估,要涉及到的两个问题有,第一个是一个社会发展的主观共识与客观效果的关系问题;第二个则是对社会发展实践本身的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问题。
社会发展的主观共识是通过一个政党、一个民族或一个政权以及个别历史人物的主观动机在特定阶段对社会的特定规划和要求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主观共识的客观效果,则表现为社会发展所呈现的面貌。这种主观共识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往往是评判社会发展的客观标准。如果社会发展的主观共识与客观效果相一致,那么人的行动和愿望无疑表现了社会发展的合理性。但是,主观共识与客观效果不一致时,我们就只有求助于长时段的历史了。对于这种不一致性,就是前面的提到的黑格尔的理性狡计,或康德的自然狡计的表现。中国思想家王夫之也敏锐地意识到历史人物活动的主观动机与其客观效果往往是不一致的。主观上的自私的欲望或个人的私欲可能会造成一种好的结果,即是恶的动机,往往成就了善的目的,这主要取决于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在客观上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例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建、立郡县,主观上是为了实现他的家天下、私天下的目的,客观上,则减少了封建制的诸多弊端。所以王夫之感慨:“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存乎神者之不测,有如是夫!”②同样,善的共识或动机,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我国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黄河上游建造的三门峡水库,其负面作用,还有人们对三峡大坝的非议,等表现了一种发展的共识与其客观的差异。这样,秦始皇当年废封建的不合理性,在历史上则表现为合理性,而三门峡水库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的转换同样表现客观效果的执拗,客观效果是不以人们的主观共识为转移的。
对社会发展实践本身的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是存在着善与恶的二律背反的,这突出地表现在历史上的进步往往以牺牲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社会发展固然可以说是广义的善,但以牺牲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则又是一种恶。历史科学的眼光着眼于社会发展实践合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而道德评价,则着眼于社会实践行为本身的善恶,我们对社会发展合理性的判定只能依据历史的眼光。比如工业化过程对田园牧歌的消解,现时的国退民进的国企改革对成千上万工人生存状况的危害,都不足以否证当代社会发展的合理性。
注释:
①转引自韩震:《西方历史哲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第156页。
②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船山全书》第10册,第68页。
社会发展合理性是认识主体基于对社会运动规律的共识,它凭借自身的主观愿望或共识,构想社会发展的面貌或蓝图,并最终通过社会发展的客观效果检验的一种理性认识。在社会发展合理性概念中,主要涉及到三个问题。
篇2
[关键词] 乡土社会;工商社会;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
【中图分类号】 D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4-69-1
法学方法,按字面理解就是关于研究法学的各种进路或者说方式。那么,由“乡土社会与工商社会”“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引出的“二次元”研究方法,也算是法学方法的一种,换句话说,也是研究法学的一种进路。
这种进路看起来有点像辨证的研究方法,但是不是。因为无论是乡土社会和工商社会,还是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这两组相对的词之间既不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也不相互对立。从社会的经济形式上说,并非不是乡土的、农业化的,就一定是工商的,商业化的;从社会的普遍意识上说,也非只要不是熟人的、感性的,就一定是陌生人的、理性的。所以,既然是平行的两个概念,就不能用辨证的方式来探讨。但是,不得不说,这两组次确实是简明的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比较普遍的两种法学发展环境以及发展状态。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农民依靠土地生活生存,无论是物质来源还是精神来源都依赖于土地。由于土地不能随意移动,具有一定的稳固性,所以中国社会曾经一度保持着一种较稳定的状态。“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也会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一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严重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土中国》)基于此,有些人认为,中国虽然依旧是个农业大国,但是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的高速建设,人们的生活不再像从前那样具有稳定的地域性,而开始面临流动性,身边的人也不再都是“熟人”,而是每天都要面对陌生人。所以,中国要从“礼”治向“法”治转化了。
“礼”和“法”的问题暂且不谈。单说转化的问题。在一个社会中,意识,经济、文化、政治等等等都不可或缺,经济自然会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引导社会的发展,但是,单单是经济恐怕是不能起决定性作用的。
这样我们就要往前追溯。熟人社会的代表中国,和陌生人社会的代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我这样的比喻貌似非常不恰当,只是为了表达我极不成熟的思想)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是傍河而生,渐渐形成各自的大河文明。聪明的中国人学会了利用果实的核来当做种子来生产食物,西方人也学会了,中国人需要吃饭,西方人也需要。中国人在当时的环境下信息获取的消耗大,西方人的消耗也大。那么,在几乎同样的经济基础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在公元前594年梭伦以人民调解官的身份立法之后,又过了几十年,终于在公元前536年的中国,郑国子产用执政者的身份在象征着诸侯权威的金属鼎上铸了法律条文。在后来继续的发展中,中国内部分分合合,终于达到了一个社会体系相对稳定,社会链条相对完整的非“分封建设制社会”的“封建社会”。中国并不是像马克思说的那样一步步走过哪几个阶段。
既然曾经的中国如此,那么现在作为乡土社会熟人社会的中国一定会向无限接近工商社会陌生人社会的方向发展吗?还是那句话,乡土社会和工商社会不矛盾,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也不矛盾,不但不矛盾,这两种社会同时在世界上各自并且基本和谐的发展着。中国作为一个几度辉煌的文明古国把自己发展成了熟人社会,这本身就能证明不单单是经济原因造成的。
无论是在相对稳定的但还是有“好男儿志在千里”这样的话流传下来的过去,还是在人口流动大的现在。中国人一向讲究“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这个“靠”字,意义深远。大家“靠”来“靠”去,过去一个响头磕在地上大家就是异性兄弟,现在,大家相惜投缘还是利益往来,总之什么事也都是互相“靠”一下的事。即便,人口流动,即便,出门在外,即便,表面上看起来有点“陌生人”社会的意思,但骨子是还是“熟人”社会,把陌生人变成熟人,没有兄弟就拜异性兄弟,没有家人朋友就是家人。
中国人重视人际关系之外还极为礼重德。法律和道德是相互发展,相互满足的,但在中国人的意识中,道德的谴责恐怕有时候会比法律更可怕一些,所谓“人言可畏”,从小就被灌输“三人成虎”。而且,道德不仅仅是约束自己的更是约束他人的。中国人的自主意识、自己正当行为不受他人干涉的意识、保护自己合法权利的意识是增强了,但是依旧习惯用“道德”来约束他人、他人的权力,而且这种约束不是站在社会的角度上,也不尽客观,只是“我”怎样怎样认为,所以,就应该怎样怎样。但凡,这个“我”到达了一定数目,形成多数人效应,有时候甚至可以“指导”司法。
如此这般下来,中国的未来还是有着中国特色带着淳朴的泥土味儿的“乡土中国”,依旧是熟人社会。
参考文献:
[1].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栗峥.乡土纠纷解决的路径选择与正义表达[J].中外法学,2011,(02).
篇3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作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
二、基本目标
到201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超过6.58‰,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98%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中小学校入学率达到100%,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2-3年,实用技术推广率达到90%;卫生院、村卫生室达到省卫生机构设施配置标准,规范合格率达到100%;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000人次、组织劳动力技能培训8000人次;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各项政策落实率达到100%,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100%;村文化室建设达到100%,各村均按标准配备图书室、培训室、电子阅览室和多功能活动厅。组建文艺宣传队10个,建体育活动场10个;达到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标准,50%的村达到国家级生态村标准,集镇生活垃圾集中清运和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三、主要措施
(一)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规范生育秩序,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和村计划生育服务室建设,完善服务网络,提高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建设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机制,让育龄群众享有基本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
(二)优化教育结构,提高科技水平。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质量。积极争取上级财政的资助政策,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等项目,逐步改善校园环境和办学条件,健全贫困生救助体系,扩大资助范围;以体制和政策环境创新为先导,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科技人才培训工作,逐步建成科技设施、资金、人才和信息等创新支撑平台。
(三)健全卫生体制,满足群众需求。以农村卫生和公共卫生工作为重点,加大卫生事业的投入,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建立健全卫生管理体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力求做到“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镇,大病能及时救治”,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四)坚持以人为本,完善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新型劳动制度,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农村新型养老保险、新型医疗保险及其他保险的覆盖范围;逐步完善救灾救济、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残疾人康复、优抚安置、五保户供养等各项救助制度,全面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篇4
全省计划会议今天就要结束了。会议期间,邵克文同志就明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了很好的报告,张忠敬同志就国债项目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服务业发展等问题讲了很好的意见。同时,会上还有兰州、武威等地,就相关问题作了交流发言,并召开了相关业务座谈会。这对进一步完善明年的计划草案,改进计划工作职能,推进全省经济工作都是十分有益的。接下来,孙小系副省长还要做讲话。这里我想着重讲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简单回顾一下近年来计划系统的工作情况;另一个是对做好明年宏观经济工作应注意把握的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近年来的经济计划工作
*年以来,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我省改革开放面临一系列挑战的形势下,全省计划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在贯彻扩大内需方针,管好用好国债投资方面,与各部门各地区密切配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很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省委省政府对近年来的计划工作是肯定的。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计划系统通过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保持着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能够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知难而上,扎实工作,这既是以往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今后做好工作的努力方向。我是计划战线上的一名老兵,到政府工作后,又一直主管计划工作,对此身有体会。对近年来的计划工作情况我概括地谈以下几点:
(一)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保证了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年以来,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东南亚国家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此不利形势下,中央果断决定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以中央3号文件下发。根据中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计划部门首先行动起来,在研究国内外省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保持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意见》和“一个落实、两个扩大、三个调整、四个加大、五个增长点”的具体措施。这些意见和建议很快被省委、省政府采纳,有力地推进了扩大内需政策的贯彻落实。后来,又于*年、*年分别提出了全省贯彻中央13号文件、中央10号文件精神的实施意见,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了投资和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为全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计划职能转变,制定了一系列宏观经济发展战略。计划系统紧紧围绕全省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坚持想大事、抓大事,研究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集中力量,深入研究,提出建议,供各级党委、政府决策。近年来,省计委在经济发展、西部开发、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好的思路和办法,如《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实现跨世纪的腾飞》、《*省经济结构调整方案》、《*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总体规划》、《西陇海兰新经济带*段发展规划》等,对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正确制定各项政策起到了有益的指导作用。同时,突出计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在国民经济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中,从战略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方针、任务和政策措施,顺利制定和实施了“九五”、“十五”计划,增强了计划的预测性和指导性。
(三)突出国债项目建设,促进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投资是拉动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计委在投资项目的争取、投资任务的落实上,具有重要的职能和责任。近年来,全省在抓好投资项目建设的同时,在投资结构调整、投资思路转变和投资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方面,计划系统加大了工作力度,抓住国家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和西部建设国债的有利机遇,多方努力,积极争取,不仅落实了相当规模的国债建设资金,建设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有效带动了投资增长,而且对全省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几年来,国债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2—3个百分点。在此,我想强调的是,对于国债项目建设与管理的经验与教训,要着重加以认识和吸收,并且要进一步深入和推广到各项政府投资项目中去,建立制度,制定办法,严格程序,确保更加合理有效地建设国债项目,发挥投资效益。另一方面,全省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审批制度改革。按照国家的精神和省上的部署,对不需要政府投资、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限额以下项目,取消了行政审批。省计委原有的32项审批事项中,先后公布取消了15项,减幅达46.9%,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而对于政府投资的项目,从规范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加强监督机制入手,实行了政策、程序、资金、人员、结果公开和时限承诺的“五公开一承诺”制度,进一步促进了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化和落实。
(四)坚持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近年来,全省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在我省的“十五”计划中,明确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按照这一要求,各级计划部门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在国家政策的带动下,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和扶贫资金的支持,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居民教育医疗条件和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作为投资倾斜的重点,加大了资金投入和项目扶持,使一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中小学危房改造、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电网建设、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及城市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得以有效启动和顺利实施,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受到了普遍欢迎。
(五)加强作风和廉政建设,培养了一支好的队伍。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计划系统这支干部队伍有着优良的传统,是值得信赖的,是有战斗力的,是能够担当起重任的。多年来,计划系统高度重视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做到不走过场、不留死角,使大家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从制度建设情况看,各级计划部门在认真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规定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套规范的办事程序。从监督制约情况看,计划系统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作用,进一步强化事前和事后监督,同时加强了对重大项目的稽察工作,有效防止了腐败行为的发生。总体来讲,计划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情况抓的比较好。
今天,我讲的不仅仅是省计委,也是整个全省计划系统。这里,我再谈一下如何增强系统凝聚力问题。无论是省计委,还是地、州、市、县计委,都是计划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老百姓的话来说,我们都是一家人。这就要求我们增强全局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发扬团队精神,上下一致,拧成一股绳,共同塑造全省计划部门的新形象。省计委要把指导地、州、市计委工作摆到议事日程,加强业务指导和信息沟通,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改善工作条件。省计委的同志要尊重地、州、市计委的意见,注意调动地县同志的积极性。对地县的同志,要热情服务,特别是要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强系统内部培训工作,继续搞好系统网的建设。要加大计划系统内部干部交流的力度。地县计委的同志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探索新时期做好地县计划工作的机制和办法,不等不靠,积极开拓新的工作领域,做到有为有位。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入,省计委可能将下放给地、州、市一些审批权限,希望搞好衔接,不要出现管理脱节。属于省级管理的要切实管好,可以下放给下级的要坚决下放。同时,要用好手中的权力,不越权审批,不违反基本建设程序,对上报国家计委审批的项目要把好关。省计委还要加强对地县计委的指导,支持他们开展工作。
二、关于明年宏观经济的几个问题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西部大开发总揽经济工作全局,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增加投入,积极引导消费,不断扩大内需,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全省经济继续保持近年来良好的发展势头,宏观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明显好于预期。预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61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5亿元,增长13.8%。外贸进出口总额8亿美元,增长2.6%。地方财政收入75.8亿元,增长12.1%。这是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尽职尽责、扎实工作的结果,也是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团结奋斗的结果。
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对鼓舞斗志、增强信心,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有利条件很多。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中央继续实施稳定连续的宏观经济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多年高强度投入下我省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的建成投入使用等因素,都将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消费市场启动乏力;投资渠道单一,建设融资困难;有效需求不足,供给结构不合理;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突出,就业压力大;对外开放水平低,外商投资不活跃等。同时,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国际形势也有许多不确定因素,都会对我省经济发展带来影响。我们计划系统的同志,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把困难和问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和克服困难的措施想得更周全一些。只有这样,我们实施决策、开展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从容应对。
关于明年的宏观经济工作,我想应当重点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加快发展的问题
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发展是硬道理。加快发展,无论是对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还是对解决我省当前就业压力大、农民增收困难、保持社会稳定等,都是非常必要的。对明年面临的经济形势,我们要把困难和问题估计得充分一些,安排计划要积极稳妥,留有余地,扎实的做好准备工作,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我省明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按9%考虑,任务是艰巨的。刚刚结束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宋书记和陆省长对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都作了重要讲话,对明年的经济工作提出了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我们要认真领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
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省是一个欠发达省份,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时不我待,任重道远。要抓住机遇,奋发图强,乘势而上,加快发展。要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用足用活用好中央的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我们省的经济总量、综合实力再上一个台阶。要精心部署明年的经济计划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促进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关于西部大开发问题
全面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是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措施。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坚持推进发展,改革创新,为民谋利,顾全大局的原则,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又要有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坚持开放开发、合作发展,抓好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段的生产力布局,实施科教兴省、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建设,努力走出一条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
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高等级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电源开发和电网建设与改造为重点,积极推进电力建设。以中心城市的供水、集中供热、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国债项目为重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实施好天然林自然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重点防护林体系工程。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及产业升级力度。以扶贫开发为重点,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
加快我省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关键是要有一批好的项目来支撑,无论是争取国家支持,还是吸引国内外资金,取决于我们是否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带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项目。各地各部门,要强化项目意识,下更大的决心,集中更多的精力,研究市场,研究项目,认真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和立项衔接工作,力争明年能开工一批对全省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大项目。
(三)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问题
“三农”问题中央非常重视。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仍然是我省明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着眼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做好“三农”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切实把退耕还林作为我省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加大工作力度。各地区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政策措施,及时解决退耕还林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要实施好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工作。我省要继续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强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要加强对非农用地的管理和调控,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确保粮食安全。二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要根据中央的精神,抓紧研究我省税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落实各项政策,确保减轻农民负担,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三是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力度。继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尽量多安排一些既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又能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设项目。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巩固扶贫成果。继续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工作,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协调和指导,促进其合理有序流动。注意保护进城打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要把小城镇建设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促进小城镇建设进程。
(四)关于继续推进工业结构调整问题
中央经济会议提出,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线,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性措施。从我省来看,调整工业结构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我省工业结构调整的升级步伐。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的机遇,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发展最终消费品。认真搞好石化、有色、电子、机械、医药、煤炭和建材等行业发展的调整,努力增加技改投入,选择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重点项目,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高起点、高标准的技术改造,努力把优势企业做大做强。要积极推进我省工业企业同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联合协作,利用它们的品牌、技术、资金以及销售网络发展壮大自己。要进一步加快私营企业、各类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发展。充分利用我省原材料工业的优势,加快发展加工工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把*建设成综合性石化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生物制药和中药现代化加工基地,优质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
要积极地、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重视和支持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培育和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广阔的高新技术项目,尽快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积极发展生物医药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关于用好国债资金,提高投资效益问题
自*年以来的5年间,我省共争取国债资金168亿元,总投资规模735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达408亿元。特别是今年,全年全省共争取到国家预算内补助资金12.09亿元、国债专项资金41.2亿元,共计53.29亿元。这些成绩是国家支持的结果,与各级计划部门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国债资金投资加强了我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对拉动我省的经济增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明年国家还将发行14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我们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另一方面一定要用好国债资金,提高投资效益。一要调整投资结构。主要是加大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扩大城镇就业、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重点搞好在建项目和西部开发项目。二要加强和改进国债投资项目管理,要继续做好国债资金和各项配套资金的落实,抓好国债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大对国债资金监管力度,严禁挪用、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执行《招投标法》,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建设环境,保证国债项目的顺利实施。要建立促进社会投资和消费稳定增长的有效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促进投资多元化。
(六)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问题
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起来,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放宽市场准入,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应当允许省内外各类资本进入,打破束缚个体及私营经济的身份、资格以及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性项目建设的限制,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通过参股、控股、租赁、兼并、联营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引导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运和特色产业。结合城镇化建设,加快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省内外特别是沿海地区的投资者来我省投资办厂。加大对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扶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外向型产业和产品,提高竞争能力。积极建立非公有制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增资扩股,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展金融创新,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力度。切实落实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七)关于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问题
要按照十六大报告的要求,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坚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要拓宽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在鼓励发展餐饮、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社会中介、法律服务、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行业的发展,逐步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制、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快捷、便利和高质量的生活服务。继续抓好文化生活、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医疗保健等公用设施配套建设、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条件。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农村为重点加强卫生保健工作,提高医疗卫生质量,逐步建立医疗救助体系,保护和增进人民身体健康。要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积极培育消费热点。一是房地产业,这几年房地产投资增加较快,从今后一个时期看,房地产和住房仍将是我省的主要消费热点。明年在房地产和扩大经济适用住房上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要研究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中的问题,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加快开发。二是旅游业,这几年我省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不少,基础设施的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要把扩大宣传同吸引国内外游客结合起来,把旅游业的发展工作做实,使其形成为一个朝阳产业发展起来。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居民扩大汽车消费、电信消费及其它服务性消费。
(八)关于切实做好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问题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全省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加强对就业和再就业的宏观调控,努力改善创业环境,广辟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国有企业改革要坚持减员增效与促进再就业相结合,下岗分流与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分流安置本企业富余人员。要增加对“两个确保”、城市“低保”和再就业工作的投入。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扶持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抓好职工培训和就业服务。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倡和推广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对协议期满暂时无法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职工,要继续运用现有各类筹资渠道保障其基本生活。依法扩大城镇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强化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和支出管理。规范城市“低保”工作,合理确定“低保”标准和“低保”对象的补助水平,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同时,又要防止“低保”中的不正之风。多渠道建立和完善对低收入者的救助制度,妥善解决城市特殊困难家庭在住房、子女就学、医疗和取暖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九)关于加大利用外资力度,促进对外开放问题
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省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的焦点主要是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就资金而言,完全靠国家投入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要继续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环境和干事创业环境,努力提高我省的对外开放水平。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利用省外、境外资金和技术的规模和水平。认真做好逐步扩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的工作。按照新颁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合理引导外资投向,优化利用外资结构。要落实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允许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政策。支持省内大型企业与跨国公司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
篇5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科学发展观适应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新形势。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继续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从国际形势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针对这种形势,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紧紧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从国内形势看,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针对这种形势,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这为我们科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迫切要求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迫切要求我们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适应了这些新的发展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第一,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第三,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合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进一步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第四,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坚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回答了“靠谁发展”的问题。所有这些,都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
篇6
测绘事业快速发展
条例实施特别是修订以来,全省测绘与地理信息事业加快发展、工作能力持续增强、服务水平普遍提高。
全省约80%的市、县(市)基础测绘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及财政预算。完善了大地测量基准,建成了浙江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综合服务系统,获取、更新了覆盖全省的航空影像和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生产、更新了覆盖全省的1∶10000地形图及其数字化产品、1∶50000电子地图和基本覆盖全省城市建成区及规划区1∶500至1∶2000地形图及其数字化产品,36个县(市)建成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省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还不断推进地理信息广泛应用。建立测绘成果资料汇交、、提供、使用和对外提供测绘成果的管理制度。“十一五”期间,向国土、建设、农业、林业、交通、水利、环保等20多个系统提供各种比例尺地形图近30万幅、大地控制成果27000多点。全面完成了“一县一图”工程,开展了全省陆域面积、主要河流长度、主要湖泊面积等重要地理信息测算。建成并开通省公益性地图网站和省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省应急管理地理信息平台及地理数据库在省市应急部门得到广泛应用。
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与省发改委共同开发了“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空间信息服务平台”和“浙江省空间规划布局和重大项目选址辅助决策系统”,与省民政、林业、交通、水利、经信、公安、卫生等部门开发了区划地名、森林、水利、公路、无线电、警用、公共卫生、城管等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共建共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继嘉兴市被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授予“国家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后,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湖州、衢州、舟山、丽水等市和德清县已被列入国家“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
监管职能需要进一步落实
调研组在调研中也发现,部分基层市县对测绘管理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测绘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基础测绘工作落实不到位。对基础测绘工作职能理解含糊,混淆了与其他专业测绘的关系。一些县(市)基础测绘尚未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及财政预算。年度经费投入偏少,一些基础测绘项目得不到实施。依法监管的机构不明确,人员力量配备不足,职责界定不清晰,条例赋予的监管职能未能得到有效落实。
与此同时,测绘成果应用面不够广。测绘基准和数据标准不够统一,测绘成果的协调协作机制还不畅,部分地理信息资源难以共享,重复投入、重复测绘、重复建设的问题仍然存在。
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随着实施“两创”总战略和推进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工作的深入,对测绘与地理信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条例,切实推进测绘与地理信息事业发展,调研组提出不少建议。
调研组认为,要充分发挥基础测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编制实施测绘发展规划,依法将市、县(市)基础测绘项目纳入政府的年度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做好基础测绘与其他专业测绘的协调工作,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公共服务。并结合省级基础测绘的实施,给予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测绘项目支持。
与此同时,要明确管理机构加强监管。完善机构建设,行使和发挥执法主体的职能作用。加强执法工作,严查涉证、、涉军、涉外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国家安全。
篇7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231-01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日益增长,疾病谱的变化及人口老龄化,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社会保健需求,为使人类健康与社区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知识的需求,健康保健已面临着新的挑战,仅靠现有的医疗机构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治疗就医的需求。开展社区护理已成为中国卫生保健的发展趋势,根据中国国情并结合国外社区护理的经验,中国社区护理已初具雏形,很多城市初步建立了以社区人群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因此,一个好的社区护士,应当不断了解,掌握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居民健康观念的更新,以及相关人文知识和慢性病病人管理知识,提高社区综合管理能力,在社区中起到教育者、管理者、指导者、组织者的作用。
1 社区护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随着健康内涵认识的深化,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含义有了新的认识,健康不再是以是否生病为标准,而是使人们的心理、生理、生活方式都健康。因此应转变观念,社区护士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才能使社区护理达到最佳效果。(2)我国及世界人口的老龄化,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社会保健需求,急需来自社区方便快捷的医疗护理服务。社区老年人护理管理,要针对老年病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护理服务方式,开展护理管理。护士要勤于观察,及早发现病情变化,重视病人的心理支持、基础护理及康复指导,护理中还应注意给药安全,更应重视病人的安全管理。(3)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疾病谱的变化,高龄人口的增长带来了慢性疾病的增多,而提供给慢性病患者的服务是健康教育及长期的护理服务,很多需要康复和长期护理服务的慢性病患者将从医院回到社区,护理服务亦会因需要由医院延伸到社区和家庭。
篇8
从哲学的视角看管理,其本质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体系中的人,通过经济、行政、法律、教育等方式,运用数学模型、计算机技术、系统科学等方法和手段,对自然资源、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社会关系等,进行规划、控制、协调等活动,使之从无序到有序,产生良好效益,实现人类活动目标的过程。
管理既然是这样一种活动过程,就不可避免会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和不恰当的错误的管理之分,因此,笼统地说“管理是生产力”是不科学的,应该说科学管理是生产力。
科学管理理论是基于泰罗科学管理基础之上更为深刻的认识,即按照客观世界内在规律和人性发展的客观需要进行管理活动,重视定量分析和战略规划,强调哲学思维和方法对管理的指导作用,把管理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发展需要统一起来,按照人类共同的道德价值观,坚持自然、社会、人本身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管理看成是一个不断和周围环境相适应的复杂的过程。
第一,管理是主体按照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通过自主性活动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社会越发达,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复杂性呈现给我们的也越多,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认识和处理问题难以发现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成功的管理必然是在变化中寻找本质和规律并适应其发展。
第二,管理必须适合和满足人性发展的需要,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管理思想发展史表明:在从一种管理方式演变成另一种管理方式的过程中,生产力发展导致经济组织形式变化是根本原因,人性发展的新需要是重要条件。高等教育的普及提高了人的科学文化水平,网络空间构成的虚拟世界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往群体劳动、集中生产基础上形成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的要求,自然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时代开始了。
第三,整体性思维、复杂性思维、过程哲学思想是现代科学管理的哲学方法论基础。管理活动作为一项综合性活动,涉及许多方面内容,自然科学方法、社会科学理论、技术科学成果以及关于人的科学的新认识是科学管理赖以存在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些学科的进步就没有管理学的发展。
第四,坚持自然、社会、人类可持续发展是科学管理的显著特征。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过多人口形成的物质需求压力,人类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及不合理的分配方式,使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出现了土壤沙化、资源短缺、森林面积减少、气候异常、各种污染加剧等一系列后果。这些结果的出现进一步加大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种族之间的利益纷争,导致国家、地区间矛盾冲突不断,影响人类和平发展。
第五,科学管理要以人类共同利益和价值观为最高准则。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许多问题的解决仅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是不行的,需要全球各国通力合作,从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加以解决。任何个人、组织、国家都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牺牲人类共同的幸福。
二
科学管理是生产力,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力。传统的生产力概念是建立在牛顿力学机械观线性思维基础上的,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把人放在和自然界完全对立的基础上,忘记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赖自然,应当与自然界共繁荣,而不是征服自然。二是只看到了物质生产力,忽视了精神生产力和人自身的生产力。固然,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决定政治生活和其他生活的前提。但是,自从有人类以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而且,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成为社会越来越重要的内容,成为推动物质生产进步,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核心。
用系统论观点和复杂性思维方式及过程哲学思想认识生产力。生产力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是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是处在不同生产关系体系中的人,能动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产资料,创造精神财富,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统一体。其中社会生产力包含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人自身生产的能力。
自然生产力,“就是客观存在于生态自然界同时又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并直接、间接影响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的总和,是自然界的自然力和生产力的统称”。自然力就是自然界天然形成的与人的劳动无关,影响和作用于人们生活的力量。在人类早期,自然力对人们的生活和劳动起了根本性作用,决定了国家民族的富足程度。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自然条件的生产率不同,同量劳动会体现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由于人类活动能力的提高,部分自然界成了打上人类烙印的“人化的自然”或称人的思想“物化的世界”,从而形成一种非天然的自然界的劳动生产力。这种非天然的自然界的生产力已经成为制约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外在力量。社会生产力是以实践着的人为主体和终极目标的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人本身生产力的复合体。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生产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生命的生产的有机统一,社会生产力因此有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的生产力三个方面。“不应把社会活动的这三个方面看作是三个不同的阶段,而只应看作是三个方面……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时,三者就同时存在着,就是现在也还在历史上起着作用”。
第一,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必须进行物质生产。物质生产力是人们利用工具,把自己的劳动作用于劳动对象,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具有实践能力的人。马克思曾经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分,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工具进行生产。生产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劳动对象的扩大,都离不开生产中人的力量。物质生产力提供的物质财富数量和质量决定社会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也直接影响人类精神生产的能力。因此,在人类发展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追求物质生产力发展成为人们活动的最高目标,经济增长是实践活动的中心内容。
第二,当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积累了大量财富,精神劳动从物质劳动中分离出来,真正的精神生产便出现了。精神生产力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发展自己思维、情感、意志、审美、创造性等精神品质的能力,包括思想及其物化的技术形态和制度产品。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认为,“思想与意识的自由对生产力影响很大”;还说,艺术家通过他的作品,对人类精神意志,对社会生产力发生作用,但是要享受艺术事先必须具有购得它的物质手段,因此,艺术家对于物质生产,对于节约行为也具有提供诱因的作用。李斯特提出,生产力主要在于个人的智力和社会条件,一个国家通过改进其社会和智力条件,就能够运用现有的物质资本,使生产力提高十倍。精神生产力的成果表现为文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科学、宗教,也表现为制度产品,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公共制度以及社会的公序良俗。精神生产力不仅是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还是促进物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条件。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后,知识和信息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机器代替人的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将越来越少,从事精神生产的人会越来越多,精神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由此推动人的发展,成为人类活动的价值追求。
第三,人自身的生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终极目标。人是社会生活和实践的主体,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以及种的繁衍是人活动的内在原动力。人类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自身生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口的生产。“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人口的生产既是一种自然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作为自然人繁衍后代,受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制约,每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只能提供一定数量人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只能提供一定社会条件下人最大的发展空间。第二,人的社会化。只有经过社会化的人才是社会实践和认识的主体,社会化的过程是人的另一种生产过程。这种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实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形成人的社会化需要和适应社会的各种劳动技能,以及作为有尊严的人的交往能力、认识能力、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活动,通过教育传授生产和生活知识、经验,培养适合特定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教育,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继承,新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体系获得广泛传播,新社会的实践主体经过社会化和良好的教育,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第三,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迄今为止的一切社会,由于生产本身不发达、分配制度不合理,导致人总是处在片面发展和异化中。表现为劳动者为社会生产出财富的同时,却为自己生产出贫困。劳动者的各种需求、劳动能力的提高、体力和脑力的恢复、甚至生育和抚养子女,都被看成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人被异化成机器的一部分,资本的奴隶,失去了人的尊严、自由和全面性。只有在社会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变革,真正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才能产生。
三
生产力是由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联接起来的有机整体。各种要素的结合方式、结合程度、结合效果反映了人的能动性力量,体现了科学管理的发展水平。如果把生产力的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比作鱼网的经纬线,那么科学管理就是使其成为具有捕鱼功能的鱼网的纽结。科学管理不是生产力的硬件——机器、厂房、设备,也不是生产力的软件——先进的科学思想、良好的职业道德,而是把生产力硬件、软件结合起来的组织件。科学管理是根据生产力总体变化规律,从整体出发协调生产力系统诸要素之间关系,使之达到优化状态的过程。科学管理是生产力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即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人作为生产力主体能动性的实现;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制度文明建设。马克思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两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要素。凡是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只有在科学管理条件下,各种要素有效地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生产力。同样的道理,就像单个人不在自己头脑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动起来,就不能对自然界发生作用一样,没有生产的组织指挥,生产运动就不能有秩序地运作和运转。
人们常说科技是第_生产力,但科学、技术本身是人类精神劳动的成果,并不是现实生产力。因此,在诺斯看来,科学技术本身是制度创新和组织变迁的结果。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决定其正确发挥作用和效能的是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是生产力主要是通过人的因素实现的。亚当·斯密在历史上第一次确定了人在财富创造中的主体地位,他指出:每个人改善自身境况的一致的、经常的、不断的努力是社会财富、国民财富以及私人财富所赖以产生的重大因素。李斯特则更加重视人的主体性地位,他说:不论何处,不论何时,国家的福利同人民的智力、道德与勤奋总是成正比例的,财富就随着这些因素而增进或减退。人的自由、智力与教化在国家力量上的影响,因此也就是在国家生产力与财富上的影响……国家每年的最大开支,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上的。李斯特还特别强调人的精神生产力的重要,他说,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那些养猪和制丸药的是生产者,教师也是生产者,前者生产的是物质产品。后者生产的是生产力。有些人能够使下一代成为生产者,有些人能促进这一代人的道德和宗教品质,有些人能够提高人的精神力量,有些人能使病人继续保持他的生产力,有些人能使人权和公道得到保障,有些人则由于他们的艺术给人们精神上的愉快享受,能够有助于人们生产情绪高涨。国家要发展生产力必须高度重视精神生产者的劳动,重视对以往文化历史遗产的继承和发展。
篇9
关键词:社会发展评价标准;人的全面发展价值
社会发展可以有多种评价尺度: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为物的、为人的等等,社会发展的价值最终应体现为有利于一切人全面发展需要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尺度。
一、何谓发展,发展的本质及社会发展标准
发展指的是事物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更替、生成过程。发展又总是通过如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生产发展、认识发展、社会发展等具体形式体现出来。社会发展,是世界发展总图景中最生动的一幕,具体表现为社会形态内部的革命性变革及社会形态间由低级向高级的更替过程,表现为人类的进化、文明的累积和社会的进步。在社会历史领域,发展与进步、进化、文明永远是相伴生的,因而是同义的。社会由经济、政治、文化基本领域构成,并与自然互为矛盾同一;社会又由人这个基本细胞组成,并以人及其素质的提高为其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社会发展,应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人的素质提高的综合反映,社会发展标准评价是一个综合指标体系。以人、自然、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为价值尺度,突出强调了人的发展在整个社会发展综合指标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根本价值尺度作用。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是对社会综合发展观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而更趋成熟的理论形态。法国学者弗朗索瓦?佩鲁在《新发展观》中不但指出了发展应当是“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应当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文化价值观念变迁、社会转型、生态自然平衡协调,还指出了发展应当适应和满足人的价值、促进共同体内每位成员的个性全面发展。
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分析
发展目的论问题,是任何一个理论形态的社会发展观所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在社会发展的价值关系中,主体对客体的效用性衡量,即对社会发展综合指标的评价,离不开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类概念的人自身的需要这一尺度。社会发展的元价值和终极目标,应是为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观由传统向现代转化并升华的标志。现展观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不但看到人对物的依赖,更看到了物于人的最终效用关系。物作为实现人的需要的手段,是最终于人的需要服务的,只有人才是目的。这种人本主义的发展观,亦即社会发展问题上的“人类中心论”,它强调社会发展应“绕人而行”,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的需要、利益和发展出发,人是最高目的。佩鲁在《新发展观》中指出“发展同作为主体和行为者的人有关,同人类社会及其目标和显然正在不断演变的目的有关”。
三、社会发展方式的理性选择
社会发展方式问题,是社会发展观由理论形态转化为现实形态,实现其价值取向的关键。马恩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观点出发,揭示了唯物史观得以真正创立的社会发展动力系统。这就是:生产方式、生产力、先进的社会意识、政治革命、人民群众等在一切社会形态或一形态的不同阶段不同层面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这些作用的发挥,物的因素、经济的原因虽然是终极性的,但人的主体性作用却是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的。因为和自然发展史根本不同,“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这一点,在佩鲁的《新发展观》中明确得到表述,即“必须牢牢记住,个人的发展,个人的自由,是所有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社会发展依赖于人的全面发展。首先,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相统一的过程。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化的。但同时,任何个人又总是处于特定社会关系之中的,特定社会关系中培育出的个人,必形成其各自个性化的人格和品质。全面发展的个人作为历史的产物,必体现为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抹杀人的个性,不可能有个人的全面发展,而离开个人的全面发展,也不可能有一切人的全面发展。“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的发展的条件”。其次,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又对社会发展起巨大的影响作用。社会历史的每一步发展,都同以劳动者为主导因素的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同劳动者的素质的提高紧密相联的。因此,社会发展的实现,根本上还在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社会发展的实现,还涉及一个发展方式的选择问题。发展方式的区别,集中体现为发展中主客体间关系模式,亦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间关系的处理方式的区别。人类相当长时期对社会发展方式所持的感性、自发、盲目状态,迄今人们对社会发展理性自觉的选择集中于新旧发展观这两种基本的发展方式上。我们应坚持以人为中心,从而追求可持续的发展方式。第一,在发展主体与自然客体的关系上,人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呢;第二,在发展主体与社会客体的关系上,是每一个体、每一时代的人既实现自身的、当前的发展,又重视他人的、长远的发展,实现人类发展权利上的平等。第三,在发展与代价的关系上,是既追求发展又考虑代价,认真权衡每一发展之利弊,力求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佳发展,还是只讲发展而不讲代价。只有“以人为中心和目的”的,坚持科学发展观的 “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方式,才是我们的科学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篇10
(一)总体概况
2016年,贵州省信息社会指数(I S I)达到0.3559,指数值处在0.3~0.6区间,自2014年首次进入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期以来,贵州目前仍处于信息社会的转型期。而同期的北京、上海、天津三东部直辖市信息社会指数超过了0.6,率先进入信息社会的发展期。西部十二省区市中内蒙、陕西和重庆信息社会指数超过0.4,位居前三甲。全国信息社会指数平均为0.4523。
2016年,贵州省信息社会指数在全国的排名为第29位,与上年持平;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位居第10位,仅高于甘肃和。贵州省信息社会发展水平仍处于全国较低水平,发展相对落后。
在发展趋势上,自2007年以来贵州信息社会指数总体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指数由2007年的0.1908提高到2016年的0.3559,增加了0.1651,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17%,高于全国(6.5%)0.67个百分点,表明贵州信息社会正在加速发展,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重点领域发展概况
反映贵州信息社会发展水平的四个重点领域发展水平和贡献度各不相同。从发展水平来看,在线政府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信息经济、数字生活和网络社会。从贡献度来看,数字生活指数对贵州省信息社会指数提升的贡献度最大,近几年稳步提升;网络社会指数贡献度其次,近几年有所下降;信息经济指数位居第三,基本保持平稳;在线政府指数贡献度恢复增长,但由于在线政府指数权重较小,所以贡献度也较小。
1、信息经济发展平稳,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第26位
2016年,贵州信息经济指数为0.3174,位居全国第26位,同比增长1.14%,增速较上一年降低3.23个百分点,2007~2016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51%。
从信息经济指数四个二级指标(经济发展指数、人力资源指数、产业结构指数、发展方式指数)构成来看,2016年,贵州经济发展指数、人力资源指数、产业结构指数和发展方式指数全国排名分别是第30位、3位、18位和28位。同比增长分别是13.09%、1.1%、-3.48%和5.75%,其中产业结构转变增速放缓呈现负增长。由此看来,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式相对全国滞后仍是贵州信息经济发展的短板,但人力资源积累和劳动者素质的显著提升以及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教育投入连续几年全国领先,有力地推动了贵州信息社会的发展。
2、网络社会发展稳中有增,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第29位
2016年,贵州网络社会指数为0.3334,位居全国第29位,较上年前进了1位,同比增长8.94%,增速位居全国第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2个百分点,2007~2016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27% 。
从网络社会指数两个二级指标(支付能力指数和社会发展指数)来看,2016年,贵州支付能力指数和社会发展指数全国排名分别是第28位和25位,同比增长分别是16.22%和6.39%,支付能力增速全国第一,社会发展增速全国靠前。正因为支付能力和社会发展的快速增长,提升了贵州网络社会指数在全国的排位。特别要看到的是,在社会发展指数中的空气质量指数贵州已连续几年领先全国,得益于贵州长期坚持守住生态底线、保住青山绿水、走节能环保发展之路的指导思想。
3、在线政府发展企稳回升,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第21位
2016年,贵州在线政府指数为0.4961,位居全国第21位,较上年提升了3位,同比增长8.46%,高于全国平均增幅8.46个百分点。一直以来贵州在线政府发展明显好于其他重点领域的发展,成为贵州信息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特别是2015年以来,贵州抢抓大数据发展机遇,大胆探索与实践,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省级政府数据集聚共享开放的统一平台――“云上贵州”系统平台,启动实施电子政务云等“7+N”云工程、“数据铁笼”行动计划和大数据综合治税等一批政府大数据应用项目,以大数据打造社会治理新模式,构建民生服务新体系,建立经济运行新机制,开启科学决策新路径,健全自身监管新机制,从而达到以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目的,一系列的重大举措,有力地推动了贵州在线政府的发展。
4、数字生活发展快速增长,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第27位
2016年,贵州数字生活指数为0.3700,位居全国第27位,同比增长10.16%,增速位居全国第2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15个百分点,2007~2016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4.55%,位居全国第一。2007~2012年间贵州数字化生活全国排名一直处在第31位,2013年和2014年排名开始逐年上升,分别是第30位和第29位,2015年回落到第31位,2016又快速提升至第27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贵州数字生活发展水平起点相对较低,但随着这几年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贵州数字生活的发展正在加速追赶并取得成效。
从数字生活指数三个二级指标(移动电话指数、电脑指数、互联网指数)构成来看,2016年,贵州移动电话指数、电脑指数和互联网指数分别是0.5141、0.2081和0.3878,同比增长分别是8.19%、24.71%和6.08%,全国排名分别是第22位、第29位和第30位,其中电脑指数增速最快,位居全国第一,由此可见贵州2016年公众使用电脑的发展势头迅猛,发展情况好于全国其他地区。
二、贵州省各市(州)信息社会发展概况
(一)市(州)信息社会发展水平排名及变化情况
从2016年各市(州)信息发展水平看,贵阳市发展最为突出,ISI超过0.5,是贵州省信息社会发展第一梯队,处于信息社会发展转型阶段后期;遵义市、六盘水市、安顺市发展较为突出,其ISI均在0.3~0.5之间,是贵州省信息社会发展第二梯队,处于信息社会发展转型期;毕节市、铜仁市、黔西南州、黔东南州、黔南州ISI均在0.2~0.3,是贵州省信息社会发展第三梯队,处于信息社会发展起步期。
第三梯队[0.2~0.3] 毕节市、铜仁市、黔西南州、黔南州
从全国市(州)排名情况来看,与2015年相比,黔东南州进位较快由全国第298位上升为第286位,上升了12位;毕节市、铜仁市和黔西南州排名仍保持不变,分别为第334名、331名和300名;其余市(州)排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贵阳市由2015年的第56位下降到第65位,下降了9位;遵义市由第237位下降到第238位,下降了1位;六盘水市由第260位下降到第268位,下降了8位;安顺市由第285位下降到第298位,下降了13位;黔南州由第307位下降到第302位,下降了5位。
从贵州省各市(州)排名情况看,从高到低依次是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黔东南州、安顺市、黔西南州、黔南州、铜仁市、毕节市,与2015年排名结果相比,除黔东南州、安顺市排名有所变化外,其余市(州)排名均无明显变化,黔东南州由第5位上升为第4位,上升了1位,安顺市由第4位下降为第5位,下降了1位。
从2016年各市(州)信息社会发展速度看,毕节市增长最快,增长率超过6%,贵阳市和安顺市为负增长,其余各市(州)均有小幅度的增长,增长率在5%以内。
(二)市(州)信息社会发展水平的地区分布特点
从全国各市(州)信息社会发展水平看,贵州省各市(州)信息社会发展水平普遍较为滞后。仅有贵阳市ISI排名位于全国前100位,全国排名第65位,其ISI值为0.5011,高于全省(0.3559)平均水平,其余市(州)排名均在全国第260位以后,ISI值均落后于全省水平。
从2016年信息社会发展四个一级指标来看,2016年,信息经济指数除六盘水市(0.2881)外,其余均超过0.3,具体为贵阳市(0.3745)、黔东南州(0.3247)、毕节市(0.3186)、铜仁市(0.3178)、黔西南州(0.3177)、黔南州(0.3171)、安顺市(0.3068)、遵义市(0.3006);网络社会指数超过0.3的只有贵阳市指数值为0.3610,全国排名第211位,其余市(州)指数均低于0.3,分别为六盘水市(0.2915)、安顺市(0.2773)、遵义市(0.2711)、黔南州(0.2596)、黔西南州(0.2547)、黔东南州(0.2450)、铜仁市(0.2422)、毕节市(0.2254),全国排名在300位至340位之间;在线政府指数超过0.5的市(州)有贵阳市(0.5806)、六盘水市(0.5796)和遵义市(0.5634),分别位居全国第45、47和61位,高于全国(0.5450)平均水平,黔西南州(0.4402)、黔东南州(0.4240)、安顺市(0.4106)、黔南州(0.3438)、毕节市(0.3533),在线政府指数在0.3~0.5之间,处于在线政府发展的转型期,仅铜仁市(0.1509)在线政府指数处于起步期;数字生活指数方面,贵阳市发展最为突出,指数值超过0.6,其值为0.7415,排名全国第29位,数字生活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遵义市(0.3880)、六盘水市(0.3196)、黔东南州(0.3292),数字生活处于转型阶段,其余市(州)数字生活指数均低于0.3,仍处在起步期。
三、近年来信息社会发展的经验
(一)抢抓大数据发展机遇,推动信息社会跨越式发展
从2014年3月1日贵州在北京举办了大数据推介会以来,贵州在大数据发展上实现了多个率先:一是率先启动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和国家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建设,为国家战略开展先行先试。二是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省级政府数据集聚共享开放的统一云平台――“云上贵州”系统平台。三是率先开展大数据地方立法,颁布实施《贵州省大数据应用促进条例》,成为全国首个大数据地方性法规。四是率先设立全球第一个大数据交易所,探索数据货币化交易,赋予数据金融产品的功能特性。五是率先举办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和云上贵州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搭建大数据业界交流的高端平台。
贵州大数据发展一系列的率先举措得到了中央的高度肯定、国家的大力支持、企业的主动参与和业界的充分认可。目前,三大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数据中心在贵州贵安新区建设并投入使用,高通、IBM、联想、华为、腾讯、印孚瑟斯等世界或国内500强企业落户贵州。贵州大数据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推动了贵州信息社会发展进程。
(二)勇于探索和实践,积极推动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