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战略范文

时间:2023-04-09 12:0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发展战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业发展战略

篇1

资源考察和环境分析是生态农业系统优化设计的基础工作,系统辨识不仅包括对系统内自然生态、社会经济资源和条件进行详细的调查,而且还包括对系统外的环境进行分析,这是因为我们所设计的系统是更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它的运行直接受系统外因素或其他子系统的影响和制约。

1.1松桃县生态农业发展资源概况

本区域地处武陵山坳陷褶皱束中,梵净山东麓,向东缓慢过渡到湘西丘陵斜坡地带;全境平均海拔650m,地势整体东西部高、南北略低,中部呈现低山丘陵河谷盆地,国土面积3400km2,其中耕地面积5.06万hm2,天然草场9.87万hm2,森林面积19.73hm2,退耕还林还草1.33万hm2;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全县年平均气温12~16.8℃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1220.2h,历年平均降水量1378mm;县境属长江流域的沅江水系和乌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松江、河界银河、甘龙河等,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够均衡,田高水低,开发利用困难;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2.63kWh,地下水可开采量1.18亿m3,储量丰富;土壤分布区域特征差异显著,垂直带谱明显,依次有黄棕壤、黄壤、黄红壤、冲积潮土和水稻土;本县属亚亚热带常绿落叶混交林带,由于地形起伏,气候分异,生物环境复杂,所以生物种类繁多。已经形成传统东部低山丘陵粮、经济林、茶、桑、牛、羊、鱼区,北部低山沟谷用材林、经济林、粮、牛、羊区,中部丘陵河谷粮、油、果、蔬、茶、桑、猪、禽、鱼区,南部低山沟谷经济林、粮、油、牛、羊区,西部中山、中低山峡谷用材林、粮、油、烟、药、牛羊区的农业综合规划格局。

1.2松桃县生态农业社会经济条件

地处黔、湘、渝三省交界,素有“黔东北门户”和“一脚踏三省”的美誉。它是武陵山文化沉降区至今保持苗族传统文化突出而显著的一个自治县。总人口69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93.7%,全县围绕一带两线”调整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以下核心示范带:以蓼皋镇为中心,沿“松桃一大兴”“松桃—迓驾”、“松桃—孟溪”三条公路为轴心展开,总面积0.4万hm2,核心示范带内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提高到75%以上。“大兴—正大—盘信”要围绕现代观光农业园区依托茶叶加工企业、油茶加工企业、百合加工企业重点以茶叶、油茶、蔬菜、百合等经济作物为主;辐射示范线:以县际公路为重点,沿“干串一寨英”、“孟溪一乌罗”、“长兴—木树”“蓼皋—世昌—黄莲—长坪—盘信”“黄莲—巴茅”四条主轴公路展开,总面积0.33万hm2,辐射示范线内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提高到65%以上。重点以蔬菜、茶叶、油茶、百合、中药材、经果林、楠竹等经济作物为主;拓展示范线:以通乡公路为重点,沿“瓦溪—永安—石梁”、“田坝—大路”、“和平洞—天心坡”、“普觉—沙坝”“世昌—花溪”“新民—石梁”“大坪—平头”展开,总面积0.33万hm2。拓展示范线内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提高到60%以上,重点以蔬菜、茶叶、油茶、楠竹、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为主。区域构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茶叶产业体系科技示范县”、“全国茶叶科技示范基地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100个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等。全县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和睦,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1.3松桃县生态农业体系态势

产业体系处于铜仁地区整体发展“两圈两带”大格局的核心区域,毗邻“成渝经济圈”,在“黔中经济圈”的辐射范围内,地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腹地,其经济圈对本县农业发展或形成“虹吸效应”,将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技术、资金、人才、资源吸纳形成锅底,或融入其间纵横摆阖,博弈取胜,获得支撑与平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2系统诊断

在系统诊断阶段,必须对系统的增值潜力和限制因子做出正确的估价,并考虑环境允许度的变化范围以及系统的承受力,为下一步系统设计和提出开发方案打下基础。

2.1松桃县发展生态农业的限制因子

2.1.1自然环境限制因子。本县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立体农业发展条件好,人、地关系矛盾不凸显,相对土地资源丰富,但耕地分散,且地块小,坡度大,岩溶地区基石,土层厚薄不均,沙页岩地区土壤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山地森林破坏严重,耕地日趋恶化,土地荒芜,土质衰退,植物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农作物和禽产品品种退化,野生生物大都濒于灭绝,气温稳定性差,年际变化大,春播常受“倒春寒”影响,秋季抽穗扬花受“秋风”影响,整体传统农业受自然水旱灾害影响较大。

2.1.2社会经济条件不利因素。劳动力利用结构不合理,农业科技教育推广滞后,农业技术装备不到位,工业化、城镇化基础薄弱,地方财政农业投资较少,农业信息化水平低,农业文化意识落后,农耕传统文化封闭性与市场经济开放性矛盾、保守性与农业经济开拓创新的矛盾、自私狭隘性与社会经济兼容性和市场双赢的矛盾、闲散性和激烈市场竞争的矛盾、小农经济与大市场观矛盾。

2.2农业优势和潜力

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光、热、水可利用潜力较大,农业科技兴农前景广阔,无论是农作物生产潜力,畜牧业发展潜力,生物资源开发潜力,还是发展生态农业长期远景市场潜力,生态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区域化发展态势潜力,均具有时空重组配置、产业系统整合、农产品品牌锻造等优势发展潜质。

3系统设计

其一,目标分析与确定。在系统诊断阶段已提出初始目标,经进一步分析、预测及总体设计的协调,应再次明确系统的发展目标,这里还要对外部环境或母系统作进一步分析,明确其要求和具体的约束条件。其二,生态经济农业分区。生态经济农业系统内在的地域分异规律,决定了在同一区域内不同的地区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发展方向的差异。

3.1松桃县生态农业目标体系确立

3.1.1生态有机优质茶叶产业基地。依托梵净山麓优越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茶园,松桃有机茶“翠芽”、“春毫”,以“色绿、香高、味醇、形美、天然无污染”的独特品质,闻名全国。十二五规划将从现在0.66万hm2基础上,加快提速发展到2万hm2,把松桃打造成“中国绿茶出口基地”。

3.1.2特色养殖产业体系。进行农业产业体系整合,实现“规模增效”,十二五规划时期,全县兴建“大鲵”(俗称娃娃鱼)养殖场20个,养殖量10万尾以上,兴建野猪养殖场20个,养殖量10万头,兴建养殖英国贵妃鸡、美国七彩山鸡、珍珠鸡、德国绿头野鸭养殖场,养殖量100万头,兴建良种猪场20个,年提供良种猪仔50万头,兴建种羊场20个,年提供良种羊100万只。

3.1.3特色农业生态园区体系。十二五期间,围绕“一区三园”和20个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在正大乡建农业经济园,在大坪场镇建经济园,在黄板乡建农业观光园,在盘石镇建农业生态园,在普觉、寨英、大兴等20多个乡镇建20个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区,把生态农业精品工程与现代农业技术和富农工程紧密结合,整体提高松桃县现代农业科学发展水平。

3.1.4生态果园产业基地。松桃经果林栽培面积已达1.4万hm2,十二五期间,实行“政府推,公司引,部门带,农户种”措施,加快提速发展以脐橙、金秋梨、巨峰葡萄、冬桃、空心李、核桃等为主体的经济果林3.33万hm2,同时实现农业产业链的深加工延伸,把松桃打造成贵州省重要经果林生产基地。

3.1.5县域生态农业产业体系的整合、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期间,全面实现“生态茶叶品牌化,特色农业园区化,马铃薯种植规范化,水稻、玉米、油菜种植杂交化、经果林种植产业化、特种养殖生态化、种草养殖标准化、整体农业产业体系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使松桃县域农业产业经济体系全面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3.2生态体系的分区

“一个中心,三条主线,全面推进”和“东茶、西药、南果、北烟”。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区域,围绕东、西、北三条公路主干线,布局生态茶产业带、生态油茶产业带、生态中药材产业带、生态经果林产业带、优质粮油产业带、立体观光农业园、乡村旅游经济带。以各乡镇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为结点,衔接产业带,覆盖全县各个点,形成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网络体系,构筑产业集聚发展格局。

4配套技术设计及发展方略

一方面是控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结构、功能和效益的优化过程,同时也是整个系统优化设计的技术可行性论证过程;最后对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及实现系统设计的风险进行评价和审查,从而选择适当的可能实现的方案,确定发展方略政策措施保障。

4.1配套技术设计

以草地生态畜牧业为例,采用五种模式。“草+果+畜配套模式”,形成草、果、畜配套立体发展;“常规畜禽+特种畜禽配套模式”,促进草地生态畜牧业良性健康立体发展;“集中连片开垦+分散连线发展模式”,形成畜禽配套、整体发展;“围栏放牧+林下放养+舍饲圈养模式”,根据草食动物不同生活、生理特性实行科学养殖发展;“养殖+旅游+餐饮+休闲配套模式”,利用松桃高山峡谷坡典型喀斯特岩溶绿毯和生态绿色农场,打造养殖休闲混融发展模式。设计生态配套技术模式必须遵循生物与环境适应性原理、结构稳定性和功能协调性原理、生物互利共生及相互制约原理、能量分级利用和物质再生原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性原理。

4.2发展方略和政策

保障措施县域生态农业产业系统,是一个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价值流动具有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的开放系统,是一个不连续、离散的耗散结构系统,是一个双向调控净生产力高的智能系统,是一个体现生态规律与经济、社会要素发展相协调、相统一的复合系统,是一项涉及到多种因素、多重过程、错综复杂关系,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工程体系,所以不能“以农论农”。

4.2.1首先必须树立大农业观,以创新理念、开拓精神,构建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建成生态农业高值转化的产业体系。形成生态系统持续良性循环、景观优美、功能多样、城乡一体的新型农业。发展先进育种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产量和抗逆性,研发推广节约资源、减少面源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提高松桃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

篇2

一、LED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态势

(一)LED应用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2012年,世界各国或地区均相继出台发展LED应用的政策,加上LED应用产品的快速成熟,直接带动了LED应用市场的快速增长,特别是LED照明将出现爆发性增长。根据行业人士估算,淘汰白炽灯后形成的市场规模将高达数千亿元,作为理想的替代品,LED产业五年内有望翻两番,LED照明应用正逐渐从背光源向普通照明领域渗透,这将给整个产业链不同的参与者带来全新的商机。预计未来三年行业应用产值增速都在25%以上,2020年前LED在中国照明市场的占有率将达到80%,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LED照明市场。

(二)LED产业在中国逐步形成产业集群

中国的LED产业主要聚集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三大区域,逐步形成了在环渤海区域LED下游应用企业较多,长三角LED芯片企业较多,珠三角LED封装企业较多的产业集群态势。从LED外延片的生产、LED芯片的制备、LED芯片的封装以及LED产品应用等,中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近年来,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的推动下,中国已形成了上海、大连、南昌、厦门和深圳等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现阶段从事该产业的人数达数万人,研究机构数十个,企业数千家。

(三)中国LED企业大都处在LED产业链中的中下游

LED的产业链主要可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部分。上游为LED外延片生长、芯片制造、配套设备制造等;中游为器件封装;下游为应用产品制造。上游在LED产业链中技术含量高,利润率在整体产业链中也相对较高,具有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主要分布在美国、日本、欧盟、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相对于上游,中国LED企业仍旧是以产业链的中下游的封装及应用为主,主要面向中低端市场,产品利润较低,面临着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际公司的挤压。

(四)竞争日趋激烈,LED行业面临洗牌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8 000家LED企业,其中5 000多家处于产业链的下游,LED行业竞争相当激烈。在经过了2011年的倒闭潮之后,2012年,LED行业面对欧美市场的持续疲软,以及国内市场逐渐开启,LED行业正面临着冰火两重天的境地。一方面,那些出口导向的中小LED 企业,订单明显下滑,继续在市场的寒风中挣扎;另一方面,那些拥有技术优势的大型企业,在国内政策红利的刺激下,正掀起新一轮上市潮,并购动作频频发生,LED行业洗牌会逐步加速。

(五)伴随LED企业技术的提升,LED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不断降低

近年来,行业大规模投资上游芯片,推动芯片产能快速释放,促使2011年以来芯片价格平均下降幅度达到40%。上游芯片价格的下降有利于降低成本,提升LED照明产品与普通节能照明产品的性价比优势。另一方面,伴随LED产业技术的提升,LED芯片发光效率也在不断提高。发光效率的提升在降低LED芯片成本的同时,也将降低如散热片等配套材料成本,最终降低LED照明产品的综合成本。

二、中国LED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一)受欧美日经济不振的影响,LED行业景气度低于预期

目前,美国、欧洲、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陷入停滞甚至衰退,这些中国LED产业的目标市场地区的需求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LED产业的发展速度。据统计,目前国内LED企业80%的产品都以出口为主。在欧洲债务危机、美国经济疲乏无力等因素的影响下,从201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LED企业的订单不断减少,行业景气度处于低潮。

(二)LED产业仍然缺乏核心技术

虽然近年来中国LED产业呈现“井喷”之势,但是在整个LED产业链中,无论是材料、设备、芯片,还是封装技术、应用技术,中国企业都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目前全球LED市场主要由行业前五大厂商掌控,即日本的日亚化学、丰田合成、美国Cree、欧洲飞利浦照明和欧司朗。LED产业50%以上的核心专利都掌握在这五大厂商手中,这些专利几乎覆盖了原材料、设备、封装、应用在内的整个LED产业链,特别是白光、大功率LED灯的热平衡问题、持久高效的荧光粉等关键专利。这些LED厂商间通过交叉授权和专利授权来进行生产和研发,不仅对新进入者带来进入障碍,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国企业在研发、生产LED产品的过程中,很容易由于技术相似性而触发专利雷区,一旦被诉,产品的生产、销售都将受到根本影响。

(三)LED企业规模小,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了鼓励LED产业的发展,推出了各种LED的产业发展支持政策。但正是因为政府的各种政策利好,也让一些原本不在LED行业中的企业开始转向LED产业,它们的目的不是通过生产获利,而是获得政府的产业补贴。政府补贴很容易让一些企业产生依赖心理,它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政策的补偿,而不是把资源投放在产品和市场上,由此带来的价格战也会影响产业的发展。据统计,目前中国LED企业约有8 000家,处于数量多、规模小的状态中,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四)LED行业标准缺乏,导致产业无序竞争

目前,LED技术还在向成熟阶段迈进,全世界至今都没有统一的检测标准。较大的LED企业一般都自行订立标准,中小型LED企业则是跟随。这使得行业标准有着区域性的局限,市场竞争也相对无序,企业在开拓异地市场时也会遇到很大的阻碍。行业标准缺失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和用户的接受程度降低,各厂家的LED产品缺乏统一的规格标准,致使不同厂家的产品很难互相通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产的混乱。

(五)LED行业缺乏品牌意识

LED行业进入的门槛低,以致企业数量众多,鱼龙混杂,其中小企业、小作坊居多。这些企业大多没有创建自主品牌的意识,产品参差不齐,甚至很多仅仅是山寨国外品牌。另一方面,大部分地方政府都有不同程度的地方保护主义。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发展都会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比如在选取景观照明和交通照明时,都会优先考虑当地企业,使得一些中小型企业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投标政府项目中,从而失去对外扩张的机会,而对于品牌形象的建立更是顾之不及。

(六)受制于生产成本,LED产品价格仍然偏高

LED照明进入普通家庭是大势所趋,但LED照明产品生产成本仍然较高。主要因LED照明产品制造步骤烦琐,使用设备要求高,其中芯片成本一般会占制造成本的30%~40%。相对于传统的灯饰,LED照明价格偏高,比较普遍用于政府项目和大型建筑中,并没有走进普通老百姓的家庭。虽然LED照明灯有着环保等特点,但是居高不下的价格仍然使大部分普通消费者处于观望状态,让LED照明灯进入家居照明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三、中国LED产业的发展战略

(一)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走产业集群之路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的发展,中国LED产业主要聚集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三大区域。作为一个科技推动型产业,LED产业具有相对较高的集聚效应,产业布局相对集聚,有利于产业链内的垂直整合和产业链间的横向整合,有利于发挥综合优势,降低风险。长远来看,中国LED产业的发展仍有很大的集聚空间。

(二)坚持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LED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占据产业发展高端、掌控发展主动权的关键之一是掌握高水平的核心技术。随着中国LED企业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知识产权问题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未来国内企业若无法突破国际巨头的技术垄断,中国LED产业很有可能重蹈过去VCD产业发展的覆辙。目前在LED应用的相关专利国家中,欧美和日本的专利总量占到全球的85%~90%,并对LED的核心专利技术形成垄断,而中国专利份额则不足10%。中国LED专利技术少严重束缚了中国LED产业的发展。中国LED企业应该苦练“内功”,加大自主研发力度,争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并以此为基础与国外公司展开许可、合作,逐渐缩小与国外的产业差距。

(三)坚持创建品牌,走品牌化之路

目前LED行业内厂家数量急速膨胀、产品标准不统一导致产品质量优劣不一,良好的品牌形象将是获得客户信任的关键。纵观全球LED产业发展情况,在欧美、韩国、日本及台湾地区,虽说目前尚没有绝对的龙头企业,但也不乏许多优秀的品牌和制造商。因此,中国的LED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坚持创建自己的品牌,走品牌化之路。

(四)制定行业标准,促进产业有序发展

为了促进LED产业有序发展,政府应该尽快实施技术标准引导政策。LED产品标杆评价体系、LED产业标准路线图。通过“打擂台”的方式获得代表行业产品创新水平的标杆指数,对产品质量进行评价和分级,有效突破LED产品标准滞后于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行业瓶颈。此外,政府还需“LED照明标准光组件项目”,重点研究照明模组、封装组件、照明灯具和照明光源四个层级,规定各层级光组件的功能特性、形态结构、标准接口、检测方法、使用规范和相关专利、技术标准以及编码原则等,以实现产品的可兼容性和互换性。

(五)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加速启动内需市场

受欧洲债务危机、美国经济复苏无力等因素的影响,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的LED企业的订单在持续减少。面对这一严峻局面,新兴市场的开拓和国内市场尤其是民用市场的启动被视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中国LED产品在确保美欧主市场的同时,应积极开拓俄罗斯、泰国和越南等新兴市场,从而分散风险。同时,应该加快启动内需市场。只要国家制定鼓励政策,培育市场,同时在LED产品的生产技术和规模上加以突破,中国理应成为LED产品的生产应用大国,LED产业一定会成为中国的新兴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 李敢,付光伟.我国LED产业的发展状况与路径取向[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0,(8).

[2] 刘耀彬,胡观敏.我国LED产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及战略选择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2).

基金项目:江西省软科学项目:江西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对策研究(2009ZDR18300)

篇3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体育行业和各行业一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面临着改革和发展的挑战和机遇。体育事业“十一五”时期的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初步建成与大众消费水平相适应,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多业并举、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兴办的格局。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显著增加,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拉动消费、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中的作用,把体育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今就新时期体育产业的发展战略谈个人的一点粗浅看法。

何为体育产业?体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而使体育产品(劳务)进入生产、交换、消费和服务的产业门类。从大体育观的角度看,体育产业涵盖所有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如体育物质产品(体育服装、体育器材、体育建筑、体育食品饮料等)和体育信息产品(体育广告宣传、电视广播、报刊、体育信息的传送等),以及体育劳务(体育竞赛、健身娱乐、场地出租、体育旅游等)。1985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的统计报告》,体育产业被正式列入第三产业,从而使其产业性质得到了确认。可以预计,体育产业将是21世纪最为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

一、国外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

体育产业的发展有赖于一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体育早就成为一个产业部门,尤其自7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体育的经济功能被不断开发,体育产业呈现出快速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体育产业在许多国家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有些甚至成为支柱产业。体育产业在这些国家的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规模大,产值高。在美国,体育产业80年代的总产值就超过600亿美元,比石油化工(533亿)、汽车(531亿)还多,占其gnp的1.3%,居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第22位,90年代中期的体育产值超过3000亿美元,增长率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意大利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体育产业,其产值在80年代末达到24万亿里拉(182.5亿美元,人均320美元),跻身于国内十大经济部门,现在约为500亿美元。英国80年代末的体育产值为68.5亿英镑,政府从体育产业中得到的税收有24亿英镑,相当于政府用于体育投资的5倍。其他发达国家如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体育产业都有相当庞大的规模。90年代以来,由于体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一些发达国家已提出“国民体育总产值”的概念。

2.从业人员多,影响大。体育产业是个庞大的经济部门。如美国有近百万各种职业运动员,从事与体育产业有关的人员达数百万人,而业余时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员达1.8亿,美国的“三大球”——棒球、橄榄球和篮球运动,每年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爱好者观看参与。我国香港的赛马会每年吸引了数百万市民参与,其下注额为1000多亿港元,平均每人2.3万港元,为政府带来大量收入。发达国家的体育赛事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牵动了亿万人心,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生活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3.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现代体育是一项意义深远、影响重大的社会活动,它吸引了众多行业部门的参与。世界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如可口可乐公司、飞利浦公司都和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型的综合运动会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交通通讯、电视广告、场馆建设等许多环节。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和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为日本和韩国带来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成为其经济起飞的标志。

4.国际化趋势。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现代体育产业正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化经营,形成了许多像阿迪达斯和耐克等著名的跨国公司。我国足球甲a联赛的冠名权被万宝路集团买下,足协杯比赛由飞利浦公司赞助,这对于我国球市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可见,体育产业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重要经济部门,是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

建国以来,我国的体育体制一直沿用原苏联模式,政府办体育。也即“举国体育”。体育和经济的关系,表现为体育和财政之间的关系,体育是纯消费部门。比如一次全国运动会,主办城市要投资几个亿,一次省级运动会,主办城市动辄要花费几千万。各级体育部门注重国家财政对体育投入,忽略利用各种赛事,增强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事业发展重社会效益,忽视经济效益。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体委1993年既提出体育改革意见“体育部门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发以体育培训、体育健身娱乐和体育竞赛、信息服务为主体的,与经济贸易、文化、旅游、科技、卫生等相融合的体育产业。”但客观而论,我国体育的产业的发展进程,目前仍正处于起步阶段,体育场地利用仅仅处于提供训练和场地出租;业余体育人才培养处在有偿指导等浅层次的经营阶段;竞技体育表演对国民的吸引力还不够强;体育产品无论数量和质量方面还难于国外品牌抗衡;体育协会、俱乐部的功能发挥的还很不够,等等,可以说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体育产业尚未成为一个独立完善的产业,体育产业水平与国情不相协调。

三、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一)加强体育法规建设,营造体育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一种产业的发展壮大有赖于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培育市场首先要完善各项法规政策。目前来看,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尚不完善,市场管理法规体系建设明显滞后于体育市场的发展,体育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表现为,体育产业市场不同程度地存在多头管理,政令不一,各行其是,有法不依,无法可依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如2006年潍坊市体育局对潍坊市体育市场的调查,全市近200家体育经营单位,不符合俱乐部、经营单位审批条件的占90%以上,“两无”现象比较严重(无教练员证、无审批手续),有的体育技术含量高的体育产业项目,不以体育行政部门审批为主,使有的人钻政策的空子,造成了体育产业市场的不规范和混乱,影响了体育产业的科学和规范发展。“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体育市场的管理,建立健全各项法规制度。各级政府要积极支持体育产业的发展;在信贷和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与教育和文化部门相同的待遇。各地可将体育产业的税金纳入政府投资。”国家体委关于发展体育产业的方针政策在现实实践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影响了社会投资体育产业的积极性。因此要加强体育产业发展,首先要建立健全我国体育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应围绕体育事业发展,培育体育产业市场制定和实施。现阶段应本着“放水养鱼,培育市场”的原则,给予税收和经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有效的宏观调控下,鼓励社会投资、个人投资和境外投资体育产业,提高社会办体育、个人办体育的积极性。

篇4

[关键词] 体育旅游福建发展战略

进入21 世纪,旅游在全球正成为现代人类社会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之一,更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西方国家,体育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已经超过了石油、汽车、烟草等传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体育产业中体育旅游业是一个重要方面,全世界的体育旅游业正在显示出蓬勃生机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瑞士仅滑雪旅游一项,每年接待外国游客1500万人次,创汇70亿美元左右;意大利的体育旅游年产值从20世纪80年代的180亿美元发展到目前的500亿美元,超过了汽车制造业和烟草业的产值。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大差距,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巨大的市场及众多的人口都蕴藏着发展体育产业,包括体育旅游业的巨大潜力。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旅游业将有空前的发展。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福建省,利用区位优势促进福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势在必行。

一、体育旅游的概念和内容

体育活动和旅游活动都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体育旅游是从体育活动和旅游活动分离出来的一种体育与旅游交叉结合的人类活动。体育旅游的概念和旅游的概念一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旅游是“以体育活动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和以旅游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而引起的现象与关系的总和”,这个概念是从体育和旅游行业或产业的角度进行阐述,主体是体育和旅游产业经营系统和支持系统,客体是体育旅游者。主体供给体育旅游产品,客体需求并购买体育旅游产品,供需过程中引起的现象与关系的总和,就是广义的体育旅游;狭义的体育旅游是“是人们因为以旅游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和以体育活动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离开他平时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一个某地旅行和逗留在该地的各种活动”, 这个概念是从体育旅游活动本身进行阐述,体育旅游活动只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其主体是体育旅游者,客体是旅游者的消费对象――体育旅游产品。狭义的体育旅游的内容包括以旅游活动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和以体育活动为目的的旅游活动,有积极参与和被动参与之分,具体可分为:休闲体育旅游、健身体育旅游、观战体育旅游、刺激性体育旅游,竞技性体育旅游和其他类型体育旅游。明确体育旅游的范围、内容,这样才能制定正确的发展方向。

二、福建省发展体育旅游业的优势

1.经济发展是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支撑系统

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支柱产业,但其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体育和相关事业的发展状况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2006年福建省GDP达到 7501.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4%,据福建省 200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农民人均纯收入4833.35元,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53.28元,增长10.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3%。居民收入逐年增长,不仅使人们生活消费支出连年增加 ,而且有了一定剩余 ,为人们体育旅游消费奠定了经济基础。

2.旅游业稳步增长,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在经济连续增长的同时,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综合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改革开放20多年来,福建的旅游创汇、旅游业总收入、入境旅游人数等主要旅游经济指标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2006年全省共接待国内游客6778.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93.5亿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19.3%和20%,接待国内游客增加了1094.68万人次,旅游收入增加了115.5亿元。入境旅游人数229.6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4.7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16.36%和12.7%。

3.观战和竞技性体育旅游条件优越

观战是体育旅游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奥运会、世界杯、赛车、网球等世界大赛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无数观光者,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大量商机。地理优势和文化背景,使福建拥有观战和竞技性体育旅游有利条件了包括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中国女排联赛、中国足球俱乐部甲、乙级联赛等为重点的一批高水平国际、国内赛事,已在国内、外形成不小影响。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群在闽南形成,以厦门为核心,半径100公里的闽南地区目前已建有漳州国家女排训练基地、晋江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长泰中国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基地、东山国家水上运动训练基地。中国乒乓球队2002年底在厦门冬训、2004年全国帆船冠军赛落户泉州石狮市、国家乒乓球队和国家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已考虑在厦门市和石狮市分别兴建乒乓球和帆船训练基地。举办一系列大赛,不仅提升福建体育的层次,而且对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经济、旅游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4.体育特色旅游自然资源丰富

福建省位于台湾海峡西岸,大陆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分布大小岛屿1202个,是适合滨海休闲体育旅游的省份,可以开展包括游泳、帆船、赛艇等夏季水上运动项目,闽南地区的厦门和东山有良好的沙滩和水域环境,适合开展游泳、游泳、潜水、帆船、帆板、冲浪、摩托艇、滑翔伞、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体育旅游项目。其次,福建内陆水系发达,溪流、湖泊众多,可以开展赛艇、竹排、划船漂流体育旅游项目,也可以开展福建传统的龙舟竟渡体育旅游。再次,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树木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57.3%,境内山峦起伏,河流密布,可以开展探险性特色体育旅游活动,包括漂流、溯溪、登山、徒步旅行、自驾车旅行等,其中以登山、漂流和徒步最为盛行,而自驾车旅行则是近年来新兴的运动。

5.体育场馆、设施发展初具规模

健身、休闲性体育旅游离不开完备的体育运动设施,根据福建省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的结果,2003年末,全省共有体育场地30000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16304个,占总数的54.35%;非标准体育场地13696个,占总数的45.65%;总占地面积542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总场地面积4117万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1.18平方米;总投资金额66.08亿元,人均投资金额189元;每万人平均拥有8.6个体育场地,每个场地面积平均为1372平方米,四平方公里拥有一个体育场地,每平方公里拥有场地面积336平方米。这些健身、休闲性体育场馆、设施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三、福建体育旅游业发展战略与对策

1.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加大对旅游业投入

2007年福建提出海峡西岸旅游区发展新战略目标:“有效整合福建旅游资源,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旅游品牌,打造海峡西岸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原因,它决定旅游业的综合配套能力的大小,从而决定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并且决定对游客吸引力的大小。只有进一步增强福建省的综合经济实力,才能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增强旅游接待能力;只要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旅游消费能力。

2.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契机,大力发展福建体育旅游业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将极大促进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可以很好地带动福建体育旅游的发展。一是通过奥运会在福建举办的国际、国内预选和选拔赛,如排球、帆船,皮划艇、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和社会各界对体育旅游的巨大商机和影响力的认识。福建省体育旅游宣传促销活不应局限在旅游行政部门和旅游企业的范围内,应加强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广泛合作,展开全方位的促销攻势,塑造福建体育旅游的整体形象。二是加强体育旅游资源的基础建设,福建在体育旅游设施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省份相比,与体育旅游发展的需要相比,还远远不够。借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机,必须大力建设用于特色体育旅游的设施,在建设中可以吸引各方面的投资,实行国家、集体、个人齐动员,内资、外资一起上,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使福建省的体育旅游设施尽快达到一个新水平。

3.加强宏观管理和行业合作,整合体育旅游资源

体育旅游业是跨行业、跨部门的产业。一是要加强宏观管理。发展体育旅游业不但涉及到体育部门,也涉及到旅游部门,同时,还涉及到其他相关的管理部门。因此省有关部门应该联合起来,加强对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管理和指导,促进其快速、有序地发展。省体育局、旅游局、财政厅、工商局、税务局等相关部门必须进行合理地协调,制定体育旅游业发展的规范管理政策。二是要加强行业合作。在业务上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要紧密合作,体育部门组织的大型的国内外的体育比赛可以与旅游部门联合,让旅游部门在赛事宣传、组织观众、住宿餐饮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在门票发售上给予优惠,使比赛成为体育、旅游双方合作的结合点。同样,旅游部门在组织体育旅游项目时,可以聘请体育部门的技术人员、教练员给予指导和合作,提高项目的体育专业技术含量,打造体育旅游的精品。

4.加强区域合作,发挥联动效应

区域合作已经成为旅游目的地未来的发展趋势。国际上东盟五国协作区、欧盟都是旅游区域合作的典范。“无界限旅游圈”早已在欧盟确立,这种旅游区域合作极大地促进欧共体国家旅游经济的发展。一是加强与邻省的合作。建立海峡西岸旅游经济区,提升福建的旅游经济辐射能力,共同开发体育旅游市场;二是加强闽台区域旅游合作。利用两地的地缘、文化、人缘,结合两岸的长期体育文化交流的优势,打造海峡体育特色品排,开展多种形式的两岸体育旅游。三是加强与东南亚的区域合作。利用福建在东南亚华侨分布范围广,华侨数量多的优势,开展同种同源,华侨喜闻乐见的特殊体育旅游。

5.积极培养人才,增强体育旅游发展后劲

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需要复合型的人才,人员一方面需要是精明的旅游管理人才,一方面还需要对体育有深入的了解和爱好。目前,这种人才在我国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这也是制约体育旅游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培养福建省的体育旅游经营人才可以从挖潜和开发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努力提高现有的人员的水平,对旅游管理人才进行体育运动知识的培训,对体育人才进行旅游管理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尽快成为体育旅游业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在福建省的大专院校的旅游专业和体育专业中大力培养体育旅游人才,为福建省的体育旅游业输送高等级的后备人员。

6.发掘民族传统项目,扩大体育旅游市场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福建有着悠久的历史,如闽南地区的舞龙、舞狮、龙舟赛等传统体育活动总是伴随着台、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的中国心永在搏动。以福建南少林寺为背景形成的传统武术,通过几代武学大师和研究者的挖掘、整理、改进,福建少林拳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经典体育项目之一 ,享誉国内、外。目前,福建省以“武术”为主题的各类学校遍及全省各地,吸引着省内、外及东南亚国家武术爱好者前来学习。在有关方面和媒体的共同作用下,武术已走进体育旅游业市场,成为健身娱乐和竞赛表演的重要内容“南少林武坛争霸赛”一类的武术比赛已形成届次和规模成为福建省体育旅游竞赛表演业的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1]杨宏:2008年奥运会与我国体育旅游业经济的发展[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3(9):122 - 124

[2]于敏吴尤敏:福建省发展体育旅游的可行性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2)20-21

[3]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中国统计信息网,2006

[4]王德平任保莲:福建省体育产业竞争优势研究及发展[J].体育科学,2005,25(10)19-21

[5]张晓明史蔓蓉:福建构建海峡两岸旅游区 推动闽台旅游合作[N].中国旅游报,2007.02.11

[6]陈少坚谢军林晓英:闽台两地体育文化及其交流现状和发展前瞻[J].体育科学,2006(7)25-32

篇5

【关键词】数字创意产业;重庆市;战略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重庆市第一个动漫企业的诞生标志着我市创意产业的萌芽,经过近20年的发展,重庆市以研发设计创意和文化传媒创意为支撑,以创意产业园区和创意设计工作室为载体的数字创意产业已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笔者试图通过对重庆市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重庆发展数字创意产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重庆市发展数字创意产业的战略选择。

一、数字创意产业的内涵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是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文化产业的概念。

我们认为:数字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或创意产业最为典型的产业形态,其具体内涵是指:建立在文化资源基础之上,运用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主要以人(个体和团队)的精神创造力、技艺才能为动力的企业及其以数字化、网络化生产方式进行的文化价值的创造、传播和交易等活动,也包括运用文化创意和新技术提高传统文化产业附加值的活动[1]。

二、重庆市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重庆市第一个动漫企业的诞生标志着全市创意产业的萌芽,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以创意产业园区和创意设计工作室为载体的数字创意产业已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相关资料表明,重庆市创意产业的经济总量大幅增加,占全市GDP的比重不断升高,从业人数也逐年攀升。

在国家和重庆市政府相关部门的重点培育和扶持下,重庆市也形成了一批数字创意产业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其中,又以动漫、软件、文化传媒等较为成熟。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数字动漫产业方面,重庆市年生产动画片能力达到一万分钟左右,其中已被国家广电总局授予国家级动漫教育研究基地和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的视美动画公司,其动画片生产能力达到了500分钟/月,2006年全年超过3000分钟,产量进入全国10强[2]。在软件产业方面,以高新区、西永软件园等为代表的软件产业基地有了较快发展。在文化传媒方面,以重庆市广电集团为代表的文化传媒企业,也正在着力打造文化传媒产业创业园等项目。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目前重庆市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总体已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相信在全国创意产业飞速发展,以及重庆市政府所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之下,重庆市的数字创意产业必将迎来新的快速健康发展阶段。

三、重庆市数字创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规模偏小,结构不尽合理

虽然自2006年出台《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创意产业的意见》和《重庆市创意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政策措施以来,重庆市创意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与北京、上海等创意产业发达地区相比,重庆市创意产业的整体规模仍然偏小,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

(二)创意人才匮乏问题仍未缓解

虽然近几年来,依托重庆市内多所高校和培养机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重庆市数字创意产业人才匮乏这一问题,但是随着数字创意产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多,创意人才短缺的问题依然严峻。

(三)产业聚集性较弱,完整、高效的产业链结构仍未形成

目前,重庆市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尚未形成完整的、高效的产业链结构,这主要表现为:①主体产业链不够完善。全市大部分数字创意产业企业多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制造”环节,而对于附加值较高的“设计”和“销售及衍生品开发”这两个环节却涉及较少[3]。②产业聚集性较弱,未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③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平台尚不健全。

(四)针对数字创意产业的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

知识产权是创意产业的核心资产。但是,目前,重庆市仍没有专门针对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相比于我国创意产业发达地区,重庆市针对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障体系仍有待完善。

四、对策及建议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根据相关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借鉴其它发达地区发展数字创意产业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重庆市发展数字创意产业的战略构架主要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积极开发地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数字创意产品和服务内容的创新

1.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运用网络技术和现代大众传播技术传播巴渝文化,增强重庆市文化创意产品的影响力。

2.增强创新意识,立足于历史文化积淀和现代文化生活实际,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

(二)推动数字创意产业的产业集群,实行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区位产业发展战略

产业集群是企业为追求规模经济而在空间集聚的现象。产业集群以其空间地理上的集中性、集聚产业间的关联性、文化背景上的相似性、资源要素上共享性、竞合关系上的有效性、相关企业间的结网性等特征,产生出强烈的规模效应和外部效应。

由于数字创意产业具有多产业融合的特征,客观上它的发展需要不同产业的协作,因而,往往需要吸收不同地区的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资源。所以,在与其他地区发展数字创意产业的关系上,应当保持开放的态度,注重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区位产业发展战略。

(三)加强数字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引进

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是数字创意产业得以发展的根本推动力,而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则源于个人或团队的创造力和技能。目前,重庆市创意人才和具有相关技能的人才的匮乏,与发展数字创意产业的要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相适应状况。解决这种矛盾,就要求把人才培养和引进作为具有根本意义的战略举措。其主要措施包括:一是要加大投入,培养创新型人才和信息化类人才;二是要改进人才引进政策,重点吸引相关的高级人才投身数字创意产业的工作;三是创造发展的平台,加强与其他区域具有影响力的创意人才的合作。

(四)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

处在快速发展阶段的重庆市数字创意产业尤其需要有良好的制度环境的支撑。当前,发展重庆市数字创意产业的制度、政策的重点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处理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以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开放的产业发展和产业规划政策,以引导和促进数字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

3.理顺投、融资渠道,并具有优惠的产业发展政策的支持,以扶持数字创意产业成长。

4.规范数字创意产品的“内容”和企业的市场行为,以保障数字创意产业和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五)积极拓展资本市场,完善投融资体制

资本市场是配置资源,推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我们认为重庆市发展数字创意产业需要积极拓展资本市场,完善投融资体制。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对数字创意产业进行投资经营。同时,进一步改革审批制度,放宽市场准入门槛,鼓励非公有制资本以直接投资、间接投资、项目融资、兼并收购、租赁等形式进入一般竞争性数字创意产业。此外,还要鼓励相关企业通过发行公司股票、企业债券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吸引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数字创意产业,鼓励风险投资基金参股、收购、兼并各类数字创意企业,畅通资本推出渠道。

(六)加强立法,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产权是数字创意产业的核心资产,是数字创意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建立规范的产权市场需要政府通过公共服务的完善和政策法规的制定。借鉴国内外创意产业发达地区的经验,重庆市应从法律和制度方面营造有利于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产权环境,在社会中形成保护和尊重知识产权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周志强,夏光富.论数字创意产业[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7(12):14-15.

[2]张京成,等.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400.

[3]严伟涛.重庆创意产业发展现在与对策[J].黑农江史志,2008(22):69.

本文为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庆市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07-JJ43)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徐媛媛(1987-),女,江苏泰州人,重庆邮电大学20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经济理论。

篇6

在理论界的持续论争中,美国文化产业迅猛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美国文化产业的经营总额更高达几千亿美元。据统计,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美国GDP总量的5%左右,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如时代华纳、迪斯尼等,人们的文化消费已占其总收入的30%左右。现在,美国音像业的出口额已超过航天工业的出口居出口贸易第一位。本文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对美国文化产业的战略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美国文化产业的战略分析

第一,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由于美国版权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美国想要保证自身权益,推动版权产业不断壮大,积极贯彻知识产权战略。另外由于版权产业实际标准,营造产生了相应的工作团队,提高版权监督水平,逐渐产生了相对健全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第二,对外扩张战略。

文化扩张战略。文化扩张战略有效开展关键展示于文化外交角度,美国为特别强调文化外交还有开展文化渗透行为的国家。扩张为非常关键的途径,扩张观念慢慢变作了美国民族非常突出的性质。在历史方面而言,美国通常将文化权利当成保证自身权益的重要手段,同时借助编订还有贯彻文化扩张战略有效落实相关计划。

文化产品输出战略。美国为全球范围内文化产品主要国家,从世界范围内文化公司所占比例超过了50%。美国文化产业从全球范围内占据主导位置,文化产品所占的优势为其他国家无法相提并论的。现阶段从全球范围而言美国从文化市场内所占比例非常高远远超过了另外的国家。根据相关信息能够清楚的发现,美国图书种类规模庞大,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美国文化产品从全球范围内广泛流通,从其他国家文化市场内比例不断提高,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从全球范围内推广普及,从全球各大洲都能够发现美国文化产品的踪迹,另外还有各类日常生活用品,美国文化从全球范围各个角落均能够有所发现。

三、我国对美国文化产业战略的借鉴

第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中国文化产业由出现到不断壮大,依次出现了自发、无序还有混杂等不同的时期,逐渐由产业实践层面开始慢慢朝产业管理层面逐渐过渡。文化产业从全局而言水平得到了迅猛的提高,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非常关键的影响,发挥了非常突出的作用。

在经济效益方面分析,中国文化产业未来的局面在第三产业还有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影响非常关键,逐渐变作了促使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经济增长点,另外从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97314.8亿元,同比提到了大约8.8%,但是在同年教育、文化艺术还有广播电影电视达到了2768.7亿元,提高了大约8%。但是在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10万亿元,同比提高了大约8%,另外第三产业提到了大约17.3%,通过这些信息能够清楚的发现,文化产业水平快速提高,从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非常关键的影响。

在部门还有工作者方面而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文化产业部门规模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2010年保持在22.3万个,是原来的3倍;工作者规模同样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总量达到了91.9万人,同比提高了大约86.2%。另外在2011年,文化还有相关产业工作者总量达到了1274万人,增加值总量达到了3577亿元。

从文化消费这一方面进行分析,在2010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7702.8元,在2011年保持在8380元,同比提高了大约8.8%;另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2010年达到了2476元,在2011年保持在2575元,提高了大约4%,从居民消费之内,文化产品消费总量在2010年达到了5300亿元,在2011年预测能够保持在5800亿元。

从产业框架种类进行分析,现阶段文化产业慢慢产生了彼此具有明显差异的行业种类。发展到2010年底,结合相关调查信息能够清楚的发现,从文化机构之内各种各样的产业单位总量达到了25.3万个,共创造收益达到了52.2亿元,另外增加值基本能够达到168.1亿元。

在产业经营网店方面进行分析,当前文化产业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密度非常高。另外这些经营网点给周围的群众提供了非常明显的便利,提供了规模庞大的工作岗位,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第二,我国对美国文化产业借鉴的建议。

面对美国文化持正确理念。在美国文化这一方面,首先要认识到美国文化从全球发挥的作用;其次应当认识到对美国文化开展一定的抵制。若真的存在全球文化,那么为不同文化营造产生的。所有的文化均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文化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同,掌握美国文化必须保证中国文化和新时代精神实现完美统一,掌握发展机会。

积极引进先进文化产业人才。不断增强文化产业自身核心竞争力往往和专业工作人员存在紧密的联系,必须要借助专业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恰恰像之前所讲的那些,文化产业应当具备的人才为复合型人才,不但应当清楚文化产品还有服务的关键环节,同时应当了解文化产品实际内涵,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计划,在找到目标市场的过程中应当系统了解国际贸易具体步骤还有与其联系紧密的法律体系。和美国此类文化产业大国进行对比,现阶段文化产业领域之内工作者整体能力依旧比较低,同时整体素质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在复合型人才方面非常的匮乏,无法有效的开展市场经营,因此在积极引进专业工作人员的过程中,能够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大量储备文化产业专门工作者。

强化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营销。我国的文化产品应充分利用并挖掘我国优秀的文化资源,立足于本国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推出差异化产品,与国际上的文化产品形成明显差异,带有中国本土特色。在文化产品的创新方面也应做足文章,依靠科技水平的提高,不断退真出新,跟上时代步伐,以满足人们追求新事物的心里。在产品追求精益求精的基础上,要加强其售后服务,也可以根据顾客的需要进行个性化服务,根据顾客的需求为其定制或提供相应的产品或服务。

四、结论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文化产业的兴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文化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结果。文化产业作为发端于美国、繁盛于欧洲的朝阳产业,是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创造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改革开放后,伴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我国文化产业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逐渐兴起,并在短时间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对美国文化产业战略进行分析,并对中国文化提出借鉴方向,对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认为应该:

首先,面对美国文化持正确理念;

其次,积极引进先进文化产业人才;

篇7

关键词:生物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X17 文献标识码:A当今世界,生物技术革命正在悄然兴起。面对这一新的发展机遇, 2007年4月8日,国家发改委颁布了“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从而吹响了我国向生物产业全面进军的号角。

1 形势与需求

1.1 全球生物产业的发展态势

近十年来,全球生物产业的产值以每5年增加2倍的速度增长,很多国家生物产业增长速度超过30%,约是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10倍。美国能源部、农业部研究报告指出,到2020年美国10%的基本化工原料将取自农作物资源,2050年达到50%;生物服务市场以年均20-25%的速度快速增长,2005年全球委托合同研究达163亿美元,占研发投入的24.7%。很多学者预测,生物产业规模必将超过信息产业,产业规模大约是信息产业的10倍,到2020年,全球生物产业产值预计将达到30000亿美元,到2025年,人类社会将全面进入到生物经济社会。

1.2 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趋势

生物产业整体规模保持高速增长。2008年,我国生物医药实现产值8666亿元,同比增长25.23%。2010年我国生物产业产值超过1.5万亿元,2011年我国生物产业产值接近2万亿。

国际化步伐加快。2008年,全国生物医药实现出货值723.24亿元,同比增长13.75%;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实现出货值233.13亿元,同比增长16.58%。我国生物企业继中古、中德在生物领域合作步入良性轨道后,中英、中印、中加之间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步伐也不断加快。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药物基因和蛋白筛选国家工程实验室等1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启动建设。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建成运行。治疗型乙肝疫苗、人工耳蜗等一批重大技术和产品研制取得重要进展。

2 优势与不足

2.1 比较优势

资源优势。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4.65亩,是全国人均耕地3.3倍。全省未利用地达9675万亩,可利用后备耕地资源近2250万亩,占全国可开发耕地的22.5%。全省共有高等植物2532种,年产各种农业秸秆5600万吨,薪炭林900万吨,林业废弃枝桠、木材加工等剩余物至少4000万吨,中药材物种856种。粮食产量和商品量位居全国第一位。

技术优势。我省哈兽研研制先后获得各类科技成果254项,其中国家发明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50余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推出重组人干扰素a-2b等产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省农科院培育的高产优质大豆绥农14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哈尔滨工业大学任南琪教授等在国际上首创了以厌氧活性污泥为产氢菌种的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使国际生物制氢产业化目标至少提前了十年。

人才优势。哈兽研沈荣显院士是国内该领域唯一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教授是我省首位国家973 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世界首例基因敲除猪的完成者赖良学博士、世界首例克隆骡子的主要完成人李光鹏、世界首例胚胎细胞克隆猴的完成者孟励、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大鼠完成者周琪、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雪貂的完成者李子义等人都是我省培养的杰出人才。

2.2 存在问题

原始创新较少。我省生物领域的原创技术,除生物疫苗外,其它的97%以上的药品均为仿制品。产业规模偏小。2006年在全国生物制药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排位中,我省的位次在10名之外,除哈药集团外没有第二家企业能够形成较强的产业优势。研发投入偏低。全省101家生物高新技术企业的R&D支出为1.9亿元,占整个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6%。而全球大型制药公司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在9%~18%之间,著名生物技术公司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则在20%以上。

3 战略规划

3.1 生物医药

重点开发生物基因治疗类药物、新一代头孢菌素系列产品和具有独特地域品质的中药产品。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

3.2 生物农业

开发重要绿色农用生物产品6个,建立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生产基础地5个,到2020年全省生物农用产品推广面积达到5000万亩。培育10-15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业(种畜、种禽、种苗)、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生产企业(集团)。

3.3 生物能源

建设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的中试基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生产企业。到2020年前,根据资源和市场情况,进一步进行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生物质发电和供热、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和生物制氢的工业化建设,形成1-2个大型龙头企业,建设成为全国领先且规模较大的生物能源基地。

4 政策建议

4.1 加强科技合作招商引企

引入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如中粮集团、深圳科新、天津泰达、华晨集团、亚泰集团等,利用其雄厚的资本或在生物产业多年积累的成功经验迅速扩大我省生物产业规模;引入世界500强中的国外生物企业,如:美国辉瑞、强生、安进等公司,跟踪国际生物产业前沿技术,拓展生物产业国际市场。

4.2 主动组织设计重大、重点项目

通过主动组织设计重大、重点项目,优化配置各部门科技资源,突出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的结合,使企业真正成为投入主体、转化主体和收益主体,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使它们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能得到政府资金的扶持,为我省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增长点。

4.3 加强以俄罗斯为重点的国际科技合作

依托对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国的地缘和人文优势,重点积极开展同上述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引进上述国家先进生物技术和产品,吸引这些国家的高层专家、学者来我省交流、讲学,共同从事生物前沿技术的研发活动,为我省生物企业和引进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4.4 建设生物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以共享为核心,以整合、配置优势资源为主线,在我省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的基础上,建设面向我省生物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生物产业创新活动提供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重点包括:功能基因平台、植物新成份筛选鉴定平台、转基因动植物技术研究平台、功能性微生物技术研究平台和基因表达产物分析平台。

参考文献

[1]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家发改委.

[2]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200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中国生物工程学会.2007.1

[4]李学勇.中国生物产业调研报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8.

[5]《中国生物技术发展报告》.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2003.6.

篇8

枫亭镇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结构

枫亭镇2009年的产业结构比例为,第一产业占4.72%,第二产业占71.91%,第三产业占23.37%。可以看出,枫亭的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严重偏低。

2农业

枫亭镇在农业上主要着重于水果种植、蔬菜生产和水产品养殖三个方面。境内有食用菌基地、禽种鸭基地、禽苗基地、蔬菜基地、滩涂养殖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速生丰产基地、荔枝科技试验基地和各种果树基地。

3工业

1)工业发展概况。截至2011年,全镇现有各类生产性企业共160多个,主要以“鞋革服装、生物制药、特种陶瓷、机械制造、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为主,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1个,2011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5亿元。2)工业主导产业分析。枫亭镇的工业行业主要有服装、鞋业、化工、医药、轮胎、机械、纸业、陶瓷、面粉等工业。在此采用区位商法与产值比重法来分析枫亭镇工业主导行业。区位商也称生产的地区集中度指标。区位商通过各产业部门在各地区的相对专业化程度间接地反映区域间经济联系的结构和方向。采集枫亭镇和仙游县、福建省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分行业产值,按国家统计局的行业划分标准对枫亭县5个工业行业进行区位商分析。如果区位商大于1则属于优势部门;小于1则属于劣势部门。我们采用产值作为衡量指标,公式为:区位商=(枫亭某工业部门产值/枫亭工业总产值)/(区域相应工业部门产值/区域工业总产值)。行业比重是指某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份额,能够反映该行业在整个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研究该指标可以分析枫亭镇的主要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由表1中分析可知,枫亭镇的纺织鞋服、机械制造、医药及制造业、印刷业等在仙游县所有行业中占据绝对优势,而纺织鞋服、化工产业和印刷业等在福建省所有行业中占有绝对优势。

4服务业

枫亭镇境内有个体工商户3500多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境内现有莆田市粮食物流配送中心、仙游农工贸批发市场、中建粮油批发市场、铺头干果市场和闽中物资综合市场等5个闽中地区较大知名度的商贸平台。枫亭商品经济具有较长的历史,集市贸易繁荣活跃,境内以枫亭街集镇为中心,辐射沧溪、草楼、东宅、五里、白蛇过路等5个商业区。此外,枫亭镇在餐饮、职业教育和广告等服务业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枫亭镇产业发展战略

1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枫亭镇的产业结构极为不合理,第二产业严重偏高,第三产业严重偏低。第三产业具有无污染、拉动就业和集聚人气等多种优点。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发展第三产业尤为重要。发展第三产业,既要发展餐饮、娱乐和旅游休闲等服务于当地民众的生活业,也要发展金融、商务、商贸、广告、创意设计和教育培训等服务于生产业的生产业。

2提升制造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当发展一些低碳节能的产业,以作为今后产业转型的先导,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材料和LNG新能源产业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兴绿色产业体系。

3发挥规模优势,促进产业集群

枫亭的工业企业主要布局在枫亭工业园区内,但企业之间缺少一定的产业联系。随着园区扩大,园区集聚效应并未增加,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能力。产业集群,是某产业的相同、相近、相关的企业在某地域的集中,它本身应该是一个专业化的产业区。工业园区不一定是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却一定可形成一个工业区。工业园区迫切需要借助产业集群的发展来获得较快的发展。因此,在继续推动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的同时,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促进当前优势产业的产业集群上面。

4瞄准高附加值,实施品牌战略

随着大众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人们对商品的要求除了质量上的保证外,逐渐开始追求商品之外的符号价值和文化价值。品牌是符号的凝聚,一个品牌代表着一种文化,具有高附加值。因此,枫亭应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全力打造鞋服、体育等产业的龙头企业、明星企业,帮助其成长为区域性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以此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篇9

关键词:发展战略规划

中图分类号:F470.6 文献标识码:A

1、战略规划背景

山东中茂实业集团作为德州电力多经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特别是近几年来,集团投资6.12亿元,先后开发建设酒店、热电联产、房地产和纸浆项目,初步形成了以电力建按业、电气设备制造业、房地产业、热电联产业、纸浆业、酒店服务业为主的多元化经营格局。

今后五年,是集团提升综合实力,向规模化、效益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完善内部管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使企业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针对目前形势,从战略高度把握集团的发展趋势,积极培育并发挥集团核心竞争力,建立规范化的企业管理体系,促进集团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为此,集团必须进行新的战略规划,以满足集团发展的需要。

2、总体战略目标

2.1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把电力建按业作为核心产业做大做强,形成集团核心竞争力;把房地产、纸浆等项目作为重点产业稳健运营;逐步培育高利润点重点产业为优势产业。五年内使集团成为以电力建按业为核心,以房地产、纸浆等产业为依托,产业结构合理,竞争优势明显的山东省知名企业集团。

2.2主要经营目标

2015年集团总收入达到14.35亿元,其中核心业务收入4.5亿元;2006年~2010年五年累计总收入50.65亿元,年均增长21.1%。2015年集团利润7000万元,其中核心业务利润3500万元;2006年~2010年五年累计利润总额2.5亿元。2015年集团总资产累计达到20亿元,其中净资产8亿元,资产负债率60%,净资产收益率19.5%。

3、战略分析

3.1外部环境分析

国家为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综合发展,制订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及鼓励民营经济、农业经济发展等一系列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

目前,国家对企业监管越来越严,在市场准入、环境保护、土地使用、税收、劳动用工、房地产开发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措施,这些政策、措施从长远看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和为企业发展建立一个健康、有序、公平的市场环境奠定了基础,但也给企业发展提出了更为严格、规范的要求,企业将面临更多的考验,同时各项费用如水资源费、环境污染费、劳动保险费等征收力度和额度的提高,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企业必须在严格、规范管理中才能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3.2集团内部条件分析

集团近年来实施的多元化发展战略,一方面扩大了集团的经营范围,增加了利润增长点,分散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由于投资过于分散,在每个行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企业缺乏核心业务和拳头产品,市场竞争力差,发展后劲不足。随着规模的扩大,涉及的经营领域也越来越多,在很多领域如、造纸、农副产品加工等对电力多经企业来说都属于陌生行业,现有企业的管理体制机制、人员的素质、技能和知识结构已不能完全适应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3.3、发展战略定位

相应于集团的目标,根据集团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由于集团前一时期投资较多,负债较多,财务费用较高,一些产业规模小、盈利少,市场竞争力差,已不宜采取多元化扩张性发展战略。集团必须进行发展战略调整,由扩张型发展战略向加强型发展战略转变,在纸浆项目等新项目投运初期,实施集约化经营管理,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市场开发,增加效益等方面来,对核心业务保持健康发展战略,对最有前途的业务制订高速增长战略,对有潜力的低业绩业务实施转变战略,逐步剥离那些效益不佳、风险较大、管理不规范,以及不符合公司长期计划的业务,以降低运营成本,降低扩张风险,提高经营效率、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保障集团健康快速发展。

(一)集团核心产业――电力建按业、电力设备制造业发展战略

电力建按业:以送变电专业为核心,加大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力度,多渠道吸纳、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强资质管理,在保持现有资质(送变电工程勘察设计、送变电工程施工乙级资质)的基础上,争取在3至5年内拿到送变电工程勘察设计、送变电工程施工甲级资质;注重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先进的生产技术及工艺装备,提升电力工程设计、建按的综合水平。通过人才储备、资质及产品升级,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做大做强送变电业务,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在做好送变电业务的基础上,通过与其它单位联合、并购等方式,向电力工程其它相关业务(如电源工程)延伸,并以电力建按业的发展带动电力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电气设备制造业:以新厂区建成投产为契机,稳固现有10kV及以下开关柜、10kV箱式变、110kV及以下铁塔等成型产品,加大资金和技术人员的投入,加强技术引进、改造和研发力度,内引外联,不断提升产品工艺质量和科技含量,扩大产品生产规模和档次,使企业具备生产35kV及以下高低压开关柜(包括10kV箱式变)、220kV及以下输电线路铁塔、35kV及以下钢管塔的生产能力,注重服务延伸,逐步提高电气设备制造成套、工程成套能力,实现产品生产系列化、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

(二)纸浆业发展战略

(1)加强运行管理,确保年产10万吨商品化学机械木浆项目稳产达产,加大原材料采购和市场开发力度,建立完善、科学的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体系。

(2)根据市场行情和项目投产后运作情况,适时扩大纸浆项目的规模。一是提高纸浆的产量,并依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的游离度,适应不同客户的需要;二是增上年产10万吨白卡纸生产线。

(三)房地产业发展战略

紧紧抓住德州市城市改建、整体东迁这一有利时机,科学增加土地储备;敏锐把握市场脉搏,进行合理布局。以德州为中心,在周边区域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周密策划,重点是对德州、陵县、临邑沿104国道经济带和平原、禹城、齐河沿京福高速公路经济带以及宁津、乐陵沿德滨高速公路(待建)经济带进行实地调研和可行性研究,选择合适的介入点,站稳地区脚跟。同时,不失时机地眼睛向外,实施走出去战略,更多地占有资源,开拓外部市场。

(三)热电业发展战略

(1)德州市北郊热电有限公司和山东中茂圣源纸浆有限公司在现有基础上,一是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消耗;二是加大热力市场开拓力度,挖掘市场潜力,开拓新的热力市场。

(2)山东中茂圣源纸浆有限公司根据纸浆项目发展需要为,满足林浆纸项目发展对电、汽的需求,适时增上热电二期、三期工程。通过纸浆业发展带动热电联产业发展。

(四)酒店服务业发展战略

精细管理,创新服务,引导消费,提升形象。今后五年是酒店发展的重要阶段,要确立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一方是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发挥广告效应的优势,除利用区位宣传外,还利用网络、电视、旅游交易会等直接的媒介进行重点宣传,将外来商务散客或旅游团队纳入重点吸引对象,以其良好的客源市场确立酒店的领先地位;二是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以优质的服务吸引顾客,提升企业形象。

电力多经企业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尤其是电力改革政策密切相关,政策构成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环境。为此,集团必须加强对我国经济和行业发展趋势的研究分析,及时掌握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和国家各行政管理部门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文件,以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形势,并根据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的变化及时修正企业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篇10

1、我国图书出版产业国际化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首先,我国图书出版业在国际市场中缺乏规模优势,单枪匹马的出版公司、出版机构很难形成竞争合力。众所周知,自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出版产业经历了数百年的资本积累和产业升级阶段,尤其是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一个个实力雄厚的出版集团在经历了一系列的重组与兼并之后,发展成为一艘艘出版业“航空母舰”。他们通过成熟的图书出版模式、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雄厚的资本实力,在国际图书出版市场中自由“驰骋”,甚至形成了明显的行业垄断优势。然而,我国图书出版业则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不仅历史短,经验不足,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型出版集团,而且一直受到国家行政力量的控制,市场竞争能力低下,因此,尚不适应国际出版领域激烈的竞争局面。其次,数字出版的出现,对传统图书出版产业带来了严重冲击。目前,伴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不断升级,尤其是以互联网络、手机、电子阅读器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年轻群体电子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图书出版的网络化成为国际出版业的主流趋势。包括亚马逊、苹果、微软在内的诸多公司很早便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活动。我国目前尚未解决传统图书出版业与版权在出口贸易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落后现状,使其面对数字出版业的出现显得力不从心。第三,我国图书出版物的进出口比例严重失调。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多年里,我国图书出版进出口贸易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形成了中国图书产品在国际市场中较高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然而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图书出口种次在持续下降,进出口的贸易逆差在不断加剧。

2、我国图书出版产业国际化发展中面临的机遇

除了遭遇激烈的市场挑战之外,我国图书出版业也面临着一系列发展机遇。首先,图书出版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朗。国家间在图书出版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图书策划、出版、营销的国际化等等,为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与制度环境。其次,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诸多国际事务中影响力的不断加强,世界民众不仅迫切需要了解中国的国情、文化、历史等等,也希望能够在中国工作甚至是定居。比如近几年来国际上掀起的汉语热,以及由此成长起来的一大批孔子学院等等,都充分说明了中国文化在西方社会越来越受欢迎。这预示着中国图书出版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部门为图书出版业的国际化发展进行了多方努力,包括图书进出口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大量资金的扶持、各项资源的配置等等。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制定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09年,又制定了“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战略”;目前,我国新闻出版总署又在积极编制“到2020年将实现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转变的宏伟计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国家的扶持为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第四,新世纪以来,我国对出版社不断进行转制改企的体制改革,由此使各个出版单位在市场中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进行改革、重组、并购、融资活动,甚至是建立大型出版集团等等。这打破了传统的缺乏竞争能力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混合模式,以更具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参与到国际图书出版市场的竞争洪流中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为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图书出版产业的国际化发展策略

1、注重图书出版公司内部的创新

创新是增强企业活力,快速适应市场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图书出版公司内部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技术、内容、管理、制度、人才等各个方面。其中,技术创新是关键,能够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提高图书质量;内容创新是核心,也即是以更加多样化的题材,包括小说、评论、历史、文艺等等,对我国传统文化加以包装,由此为国际图书市场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图书作品;人才是创新的基础,既包括优秀的图书策划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等等,也包括优秀的图书创作人才;管理与制度创新是保障,也即是要加强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的创新,由此灵活适应国际市场环境,塑造自身的竞争优势。

2、图书出版产业加快规模化发展速度

西方图书出版业在长期的资本积累、竞争合作过程中,培养出一大批实力雄厚的出版集团,从事国际图书进出口贸易活动。中国图书出版业要想逆转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就必须加快打造能与之竞争的大型出版集团。它不仅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模式,降低图书生产与经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还能够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实现图书策划、技术、内容、形式、管理上的创新发展等等。结合我国图书出版业现状,其规模化发展的主要方法就在于进行跨地域、跨行业、跨媒体的竞争,由此建立大型出版集团。

3、图书出版产业要加强国际化管理

出版业的国际化发展不能局限在扩大图书出口的种次、数量和金额,还要通过国际化的管理,深化对国际市场的认识,系统设计国际图书出版业务网络布局,由此在国际图书出版产业链中占据一席之地。据此,中国图书出版业需要加强国际化管理,熟悉优秀图书出版集团的运作模式、运作制度等等,由此设计自己的企业品牌战略、全球运营策略、融资渠道、组织结构以及有效处理非关税壁垒的方法等等,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4、图书出版产业要加强图书策划和图书营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