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4-10 21:3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专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专业发展

篇1

关键词:教师培训专业发展自我反思

在基础教育深化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命题越来越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负责教师教育的机构也在千方百计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适应课程改革、适应素质教育实施的能力。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更多的地方和单位采取了聘请专家进行专题培训的形式,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并非十全十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强烈的主体性色彩,不仅仅是规章制度和要求就能凑效,尚有许多其自身发展的内在机理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一、影响基层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作为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基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才能跟上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从广大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目前在专业发展方面的实际实际看,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发展。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教师外出交流的机会少。由于受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很难走出校门,走出本地区去学习,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师,有的教师从教二十余年还从没有参加过县里组织的教学研讨会,更不用说到外地学习取经了。教师长年囿于学校的小天地中,难以撼动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对实施教学改革缺乏信息的支撑,难免会出现夜郎自大的现象,更有闭门造车之嫌。

第二,教学压力大,学习时间受限。在与教师们座谈中,我们了解到学校主人制度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占毕生相当大,教师们感到教学压力很大,总担心学生成绩上不去,担心被平行班比下去。所以,教师的主要精力用于千方百计抓考试成绩,越抓越死,学生学习成绩反而进步不大,越是进步不大,教师抓得越紧——这样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通过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学改革从而促进教学效益提高的途径便被弃置,影响了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动力。

第三,组织有限的培训活动,难以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每年都有地市级培训、县区级培训若干次,但是仍然无法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层次越高的培训,受训的面也就越窄;一方面培训的内容并不连贯,培训效果受到影响。这样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是暂时的而不能持久,是零星的而不能系统化。教师专业发展除专业引领外,更需要系统的培训来支持。

第四,对专业发展的认识不够。与专业发展给教师带来的提高是综合性的,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促进虽是持久的但也并非立竿见影,不如教师紧抓一阵来得效益高,因此许多教师认为专业发展提高的是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已经次之,对专业学习与发展显得热情不足。譬如要求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教师们就觉得很累,并且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成效慢。这就好比翻越山头一样,大家习惯了从山上的羊肠小道走,年复一年,不觉得累,也不觉得繁琐,但要让他们打一条隧道,可能一年两年完不成任务,效益一时难以显现,大家就不愿去做。因此,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认识不足,影响了其主动发展的积极性。

从以上几种因素的分析来看,前三条基本上属于外部因素,而第四条恰恰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教师自身的需要是其实现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使教师认识到位,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大提高,大飞跃。

二、设计专家引领模式,促进教师理论提升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专家的引领是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没有专家的引领,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和带动,一线教师则难以突破多年教学经验累筑起来的藩篱,专业发展的预期往往落空。但是,我们必须要弄清楚的一点是专家的理论引领并不能解决教师的所有实践问题,至少是不能圆满地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在弄清楚专家引领的作用的前提下,认真设计专家引领的模式,让一线教师能够获得最大的帮助。

当前活跃在教师培训领域中的许多专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很深入,但由于职业的缘故多远离基础教育教学一线,因此理论造诣往往高于对实践的理解。因此,引入专家培训的作用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开阔一线教师的理论视野,使一线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到当前教育理论前沿的基本情况,强化教师的理论素养,使其把握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在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的实践中不至于走偏方向;二是通过这些走南闯北的专家让教师了解全国各地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从面对自身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评价,从而使教师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自己目前需要研究和突破的关键问题。

基于上述专家引领的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在设计教师集中培训方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专家队伍的阵容要有层次性。每次培训纯理论层面的专家培训要占整体内容的四分之一左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较好找培训内容应设计为二分之一,实践探索方面的内容占四分之一左右。这样就能够使教师既能很好的消化理论,真正达到引领的目的,同时实践探索的案例又能给教师的实践创造提供一个基本的蓝本,使教师在这个蓝本的启发下进一步拓展创造的空间,达到培训促进教师理论提升和专业发展的效果。

二是要了解教师的需要。在组织培训前要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一线教师专业发展中急需解决又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样能够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

三是培训主题要明确。每一次集中培训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围绕主题确定培训的基本内容和方案。在聘请专家时,我们要将培训设计解决和要突破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告诉专家,并与专家协商培训的基本方式,优化培训的过程。同时要协调不同层次培训者,使他们的培训做到前后呼应,尽最大可能地放大培训的成果。

三、引导教师独立思考,促进教师实践能力

许多教师把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当作职业生涯,而非专业生涯,因此其教育教学工作往往被“降低为机械的习惯,降低为虚伪的、半心半意的例行公事”。①而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就要首先改变这种职业观念,进一步“将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增添探索的、发现的快乐,使自己的生命和才智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②实际上,在这些教师中并非是大多数人一开始就出现了职业模式化倦怠,而是因为他们缺少引领,缺少独立的思考,缺少思考和研究的方法,才导致他们的教学成为“职业”而不是“事业”,成为“工作”而不是“艺术”。因此,我们在探索教师专业发展道路的问题,绝不能忽视教师是实现其专业发展的主体,必须调协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我们实施对其不断引领的同时,要引导和鼓励教师不唯上,不唯专家,要对教育教学更多地进行独立的思考,在思考中发现教育教学的乐趣和终极价值。

一是教师必须要学会理论思考。任何一种理论无论如何自圆其说,都与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存在距离,只有老师消化了理论的精髓并渗透到实践中去,才能说是理论与实践得到了较好的结合。但是,对于专家的前沿性理论,教师不是亦步亦趋地照搬,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在实践中进行实验与探索——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接受的同时必须加上自主地独立的思考,从自己所理解的透彻的那一点入手,指导自己的实践。另外,并非所有的理论都是完善的,没有一丝缺陷的,如果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在实践探索中发现理论的缺陷并进行了弥补,我们才能说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做到了这一点,教师自身也就从职业教师变成了具有“专业发展”能力的教师。

二是要对教材与教学环节作独立思考。教材是教学的辅材料,特别是新课改以来教材的地位已经从教学的“圣经”转变为教学的一种基本资源,仅是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一种参考样本。因此,要使教学改革取得重大的突破,还需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首先从对教材的崇拜中走出来,从研究者、使用者的角度来审视教材,取舍和改造教学内容。另外,许多教师都观摩了许多名师的课堂教学,我认为一个能够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模仿其教学过程,而是要揣摩其所以然,把握隐藏在其教学行为背后的理论精髓,才能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但是,没有对别人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教学具体行为的独立地批判性思索,是难以达到促进专业发展的目的的。

四、经常性地进行总结反思,促进教学创新

学习他人的经验是一个方面,还有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经常性的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具体地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反思,才能真正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才能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找到新的发展点和突破点。

首先,要充分认识自我总结反思的重要性。“只有那些善于施行‘自我更新’取向专业发展、具有较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才会较多地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其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莫过于“可提高教师对自我专业发展的反省认知,或者说教师专业发展反思意识与能力”。③从教育评价学的角度来看,能够及时反思和总结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很重要的一种评价方式,也是一种成效显著的评价活动,因为这种反思直接来源于自身的批判性思考,所掌握的进行评价所需要的信息是任何一种他评的方式所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如果是为了自身的专业发展,而不是为了教师间那种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横向评比,我们不用担心这种自评会有虚假的成份存在,他们的反思和自评没有任何功利,除自身发展之外。

其次,要从过程性和阶段性两个方面进行反思。教育评价学认为,评价的类型主要有形成(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过程或某个阶段的总体评价)两大类④。这两种评价所承担的功能不同,一种是在过程中及时对自己的发展进程进行矫正和完善,一种是分阶段进行总结,集中把握一个阶段的发展情况。反思属于评价的范畴,是自我评价的重要方式和方法。教师对自身进行过程性反思,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促进教学进程趋向更加完善,从而实现教师平时的量变式发展和进步。总结性反思可以以半学期或半学年进行一次,着力对自己在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作所为进行综合考察,得出发展的经验,集中认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下一步的发展找到突破口,从而实现专业发展的新飞跃。

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自身评职称,也不是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更高一些教学分数,而是实现教学实践活动的创新,实现教育的整体创新,使之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教育为日益发展的国家和社会培养和提供更多有用人才的要求——这应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高层次目标。因此,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教育面临的一个长期的重要的而且是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教育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一项重要课题。

①[德]奥伊肯著,万以译:《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篇2

    论文摘要:厘清“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概念,比较两者涵义的异同,这有利于明晰“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内外联系,有利于探索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模式。 

一、厘清“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概念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霍利(holye)定义为“指在教师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简短的定义却呈现出一个信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流变和革新的过程。即暗含着教师个体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革新。 

霍利(holye)曾明确地把教师专业化定义为:一是关注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整合到同事关系以及与服务对象的契约和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景中@。很明显,这一定义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强调教师职业作为一个普通职业,是一个通过符合专业标准而成为专门职业并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培养专业情意、促进专业发展,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一个转变过程。 

就宽泛的意义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均隐含着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区别不大。但事实上,它们并不是同一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教学成熟化、技能化的过程,主要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则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专业地位的获得。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提升。此外,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师成长的阶梯。而教师专业化则是一种教育制度的体现、一种教育改革的趋向。 

 

二、“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关系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主体化的教师专业化 

从王卫东等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如下规定:“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个体在专业领域内的自我为核心,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反思为媒介,不断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非常明确的特征:教育专业发展是一个意识到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使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使教师职业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职业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过程就难以完善,教师专业化这一目标就不可能达到。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强调教师的自主意识,要求教师订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努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人。 

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是一个与主体性密切相关的复杂过程,有赖于教师以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通常,专业自主作为一个职业成为一门专业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才能共创教师专业化。而且教师的主体自主性意识要落实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就像叶澜等学者指出:“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定、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他们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自我意识发展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立足点和依托体,这一自我意识也将非线性的动态教师专业发展推向高层次的静态的教师专业化。 

 

(二)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静态归宿 

王卫东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这一提法意味着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概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的状态,也是教师专业化自身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里就可以把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解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用于指称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过程以及其所达到的状况。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内容涉及到“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和专业自我的形成。”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也正是突出这点。强调教师专业理念的建立要求教师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强调知识专业拓展、不断的积累、丰富和完善,强调专业技能的形成,不断增强、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强调专业情意的培养,不断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反映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状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持续变化也体现教师专业化的内容要求。 

三、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模式探索 

 

(一)基于校本研究的模式 

在校本研究中,教师是研究者而不只是教学技术的应用者,教师对自身实践工作进行反思,并不断地重建自我。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校本研究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的树立。更重要的是校本研究对教师素质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起着极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学校里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自主意识是校本研究正常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化之间存在着的是一种既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的动态生成关系。校本研究过程中,虽然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群体各方面素质发展趋向的过程。但在进行研究时,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突然的即时结果,它会及时地对所从事的研究产生反馈,形成一条回路。因此,校本研究中,成为主体的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不仅会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会促进教师专业化向完善化迈步。 

 

(二)基于教学反思的模式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来看,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措施。从教师专业化优化过程来看,教学反思也是其必须具备的筹码。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审视、评价、探究、决策和升华,从而获得对教学有指导价值的结论和意见。教师的主动反思教学是本着对教师专业化的迈进,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提出质疑和有效改进方案的行为步骤,是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分析,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揣摩和进一步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和设计。教学反思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也是一个优秀教师融合专业化教师群体的可能前提,内在因素和必经之路。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提升,实践智慧的升华,主体意识的认同。在走向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教学反思是不可或缺的筹码,不容忽视的棋子,不许忘却的标准。 

 

(三)基于自我发展的模式 

首先,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学习必须作为教师专业生活的基本内容。在融于教师成长的整个历程中,教师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无止境的学习来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能力、态度、教学方法、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不断走向专业化。其次,实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根本体现。教师应该从平时的课堂实践中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在教育中优秀的教学是充满了情感因素的教学,是人性十足的教学,是意义充分的教学。教师情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主要因素。因此实践过程中有利于教师专业情感,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除此之外,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理解课堂和改善教育实践,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和培养自己的能力。它是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教师专业化必经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2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 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3

一 加强政治学习,把德育放在首位。

教师是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责任更加突出了,对师德素质的要求更加广泛了,教书育人工作的标准更高了。在深化教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中,我把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

二、积极参加校本培训,认真学习新课标。

教育创新和改革发展,关键在教师。在新的一轮教学改革中,我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培训班,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培训任务,教育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初步掌握了新课标的理念。

(一)、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

(1)课程理念:凸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新课程在观念上充分凸现了“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思想,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

(2)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

(3)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

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目标,就是构建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开放性”和“创新性”是课改的灵魂。

(4)课程内容:倡导“新、活、宽”

新课程提倡的是“新、活、宽”。新课程把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内容。强调的是问题解决,引进了许多现代社会生活和科技知识。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5)课程学习方式:突出学习方式变革——自主,探究与合作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成为本次课改的亮点。

(6)课程评价:重在“发展性”和“多元化”

新的课程评价鼓励个人思考,运用学生成长档案袋,小论文、答辩、各式各样的小制作等多元化的评价形式。评价更加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使评价是一种开放式的、持续的行为,以确保评价自身不断完善。

(二)、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

(1)教学观念: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树立个性教育意识

(2)教学目标:由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发展为中心转变——树立课程目标意识

(3)教学关系: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树立主体意识

(4)认知活动:重视结果教学向重视教学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

(5)师生关系:由不民主不和谐向平等融洽转变——树立情感意识

(6)教学结构:由程式化、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创造意识

(7)信息交流: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树立反馈意识

教育在发展,观念在更新。要使新课程能有效实施,就要深入学习新课改有关文件和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程的理念与教学方式,努力实践。

三、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篇4

论文关键词:教师自主 教师专业发展 研究视角

1998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明确指出: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准的教师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21世纪的教师必须是接受过专业化训练、有着较高专业素养的教育工作者。2000年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职业归并为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至此。中国教师步人了专业化之路。

随后.大量的专家、学者对教师专业化这个议题展开了研究。研究的内容涉及了专业发展的内容、阶段、方法、策略等方面。尤其是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很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说,这些专业发展阶段论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有助于教师的发展。但是这些阶段论都有一个预设的前提: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教师的专业发展。而每一种角度所看到的发展又可以分割成数个阶段.有时往往是研究者为了研究的需要把教师专业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后面的阶段通常在某一方面比前面的阶段要完善。其实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各个发展阶段的界限通常是不明显的,每个人并不一定都是遵从一样的发展路径的,而且发展的道路也不都是直线型的。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缺乏对教师个体生命的人性关怀。从教师个体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的角度去看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的自主发展。近年,国际教师教育越来越突出教师的自主发展,并已成为师范教育“另类范式”(alternativeparadigm)的标志。甚至有学者指出,在新时期,自主发展是关系到教师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叶澜等提出“自我更新”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逐渐从教师专业社会化转向教师个人专业成长,重视教师作为主体在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视角发生了变化。研究的视线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转变为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突出教师的主体性,彰显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师自主提出的缘由

纵观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历程,都是教育理论专家先提出理论框架,教师作为执行者学习理论,把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教师是以被动的执行者身份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但是,教师培训也好,教师发展也好,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往往收效甚微。

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包括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传递,以及职前、职后的培训。这种专业发展的方式,根本没有意识到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只是一个教育的传声筒,按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及要求按部就班地开展。随着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改革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教师自主使教师从原来的教育工具恢复到人的本质,使教师逐步实现自我,不断超越自我。显然,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模式与传统的专业发展模式相比,实现了三个转变。

1.观念上的转变。实现从“教师培训”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转变。“训练一词带有补救缺陷的意味,而发展一词则意味着:所有教师都必须在其专业生涯中持续维持终身学习”。

2.思维方式上的转变。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转向了人本主义思维方式。使教师从处于教育改革的边缘成为教育改革的主体,从把教师看作需要改造的对象和有缺陷的存在及教育的工具转向把教师首先作为人的发展,关注教师的命运,关心教师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

3.研究视角的转变。群体视角转向个体视角。人是有意识的存在。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人又是社会性的存在,存在于各种关系之中。淹没了人的个性,人也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主体性。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应该抛弃“标准件”式的发展标准意识框架,转而去发展教师个体的个性和特长,使个体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教师自主的内涵

人是实践的存在。实践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赋予人的存在的意义。动物的生产活动从属于对身体需要的满足,而这种需要仅仅只是刺激,而不是挑战。马克思说:“动物的创造物很快就归其身体所有,而人可以自由地面对其产品。”人类的实践具有创造性.人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创造出文化与历史的天地。因此,我们立足于教师的日常实践活动来考察教师自主及其影响因素。

(一)在课堂教学中能独立探究,灵活运用知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享有一定的自由。“教师的自由是指教师在教育中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教育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学生讲解教学内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涉及教育过程和选择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进行独立的评价等”。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指教师应具有进行批判性反思、探究性决策和独立教学的能力。它要求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改进策略提供明晰的理论解析,进而创生出基本的教学原则。这时,教师的思维和行动是不受外界压力干扰的,但是此时.教师需要承担一定的角色身份和社会责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自主是教师在明确国家赋予的权力范围内,发现制约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并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支持,以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履行教师的社会义务。

(二)在日常学习中能获取资源,创生知识。

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学习是贯穿于人一生的活动。大部分时间教师是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出现的。教师作为学习者。也需要在教学工作之外进行持续的自我学习,以促进自我的生命成长。教师在学习上的自主指的是教师能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各种学习资源,也能通过系统的调查、反思和研究性实践等方式检验专业知识的合理性并创生新的专业知识。在这里,教师是学习者、意义的解读者和教学研究者。

(三)在平时活动中能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超越。

教师在平时活动中的自主就是教师在平时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的一种自觉和自律行为。自觉指的是教师能自觉地对自己的发展负责,自觉地对过去、现在的状态进行反思,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规划、设计、实施、评估和反馈.并能自觉地遵循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计划、途径,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自律指的是教师通过实施自我管理,使自己的发展行为有目标、有组织、有效率。

教师首先要正确、客观认识自己专业发展的过去和现在的状态和水平,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建立合适的长期或短期目标,如学历进修、职称晋升、学科带头人等更高层次培训。其次,要利用内外环境,整合一切可用资源以实现自己的目标。教师要了解学校、学科团队等各个层面的规划布局,主动融入其中,使自己与学校、学科的规划同步,以取得更多的再教育或训练等机会,促使自己的发展目标得以实现。最后,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及时掌握发展状态,发现问题并找出原因,制订解决方案,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补救。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相辅相成。在发展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对自己的状况进行阶段性的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及时应用于自主发展过程,以实现自我超越。

三、提升教师自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策略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处于一个被动的情境之中,缺乏自主发展的意识,也缺乏自主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更缺乏自主发展所必要的策略。为有效地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教师必须学会运用一些有效的自主发展策略。

(一)提升教师人格。正确理解教师职业。

教师自主发展首先是教师人格的净化与提升,是教师对世俗事务的逐渐超越.进而进入到一种新的精神境界,即能够把教职当作个人生命价值实现的处所,而不仅仅把教职当成是谋生的手段。只有提升了教师人格,教师才会关注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懂得教育的真谛。教师与学生才不会被理解成传授知识的工具。

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的人格。健康人格意味着人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人.一个拥有自由和责任的人,而不是一个感情冲动的消极工具或他人所期望的人。对他人方面,健康人格也把他人看作是一个人,而不是物或工具。像布伯指出的那样,他们生活在与同等地位的…我与你’的对话关系中,而不是‘我与它’的关系”。

教师还要有高尚的人格,要求教师在知识、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获得统一,真正做到爱教育、爱学生。这样在教育中他就会关注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教师担当了提升学生人格的任务,从而充当了道德指导者的职责。

(二)提升自主意识,制定自主发展规划。

教师自主是普遍存在的,人作为不完善的存在,意识到自身的不完善,并试图变得更完善。人在任何活动中必须首先要具有主体意识,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已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具备一定的主体能力,并且主动地、自觉地开展活动.这时人才能真正地成为活动的主体。自主意识,即教师的主体性意识,是教师对自己作为独立主体的意识,是教师对自己所应该拥有的自主权利的意识.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和专业发展负责的意识,是教师对过去、现在的工作及专业发展的反思意识,是教师对未来工作和专业成长的规划意识。

教师的自主意识是由教师的需要、信念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教师能动地认识和改造教育教学的内部资源。自主意识是教师专业活动和行为的动力。它涉及教师的职业理想、对专业的热爱程度、工作的积极性能否维持和专业动机能否继续等问题。教育部长袁贵仁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一书中对人的主体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只有当人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并现实地作用于客体的时候,他才可能成为活动的主体,具有主体性。

提升自主意识,使教师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体,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客观认识自己专业发展的过去和现在的状态和水平,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建立合适的长期或短期目标。

(三)自我超越,追求教育的幸福。

教育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发展的本质是发展的自主性.发展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不断实现自我的过程。更是教师作为主体自觉、主动、能动、可持续的建构过程。

费希特认为,完善是人不能达到的最高目标,无限完善是人的使命。“人的生存目的,就在于道德的日益自我完善,就在于把自己周围的一切弄得合乎感性;如果从社会方面看人.人的生存目的还在于把人周围的一切弄得更合乎道德,从而使人本身日益幸福”自我超越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完善自我的过程.是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这是在一种召唤驱使下在没有尽头的日常生活中经受磨难,付出代价,磨炼自我意志的过程,也是挖掘自我潜能的过程。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提出“追求卓越”(stirvingforsu.periority)的看法,指出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在目标导向的生活活动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动力,驱使个体持续发展。教师既然属于人类社会的一员,就有其潜藏未露的良好品质,因而教师在生活的历程中,积极寻求自我发展,追求卓越,使其潜能于现实生活环境中充分展现出来,尤属当然。很多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追求的是一种幸福和满足。超越是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

(四)不断反思,完善自我

篇5

    论文摘要:教师博客为教师提供了进行教育教学反思的新工具。教师通过博客与更广范围的同伴交流,主动创造条件接受专家学者的专业引领,在交流、沟通和分享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完善和更新教育理念,发展教学能力,促进教育信息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教师教育价值的实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前言 

 

世界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媒介理解:人的延伸》中说,每一种媒介(媒介形成)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的具体内容如何,这种媒介形式本身就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并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1] 作为信息时代新的媒介,博客也不例外,它的传播形式、传播内容,正在影响着我国广大教师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从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教师博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层面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教师个体的成长。[2] 即教师通过系统地自我研究、研究别的教师和通过在实践中对有关理论的检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自主专业发展型教师是一种具有内在积极要求发展动机,不断反思,不断探究,不断进取,具有可持续发展素质,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条件的新型教师。在当今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要求教师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和环境虚拟化。[2] 从这一视角出发,博客作为一种个性化网络工具,天然地与教师专业发展联系到一起。 

博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可以从以下五个层面考察。 

 1.教育理念层面 

20世纪美国知名女性思想家安·兰德认为:“理念是世界上最强大最重要的现实力量。”[3]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决定改革成败的首要因素。但是,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教师将教育理念的学习与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反思结合起来。在教师应用博客的过程中,读他人博客日志的过程就是摄取教育理念的过程,教师自己写博客的过程也一定首先是表达自己教育理念的过程。教师通过博客表达、汲取、修正、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精神层面的食粮。 

 2.教育反思层面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一种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3] 反映了自我审视、自我省察、自我反思是获得人生意义的途径,也是人走向发展的渠道和动力。就教师职业来说,教育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是教师主体意识觉醒的出发点。教师职业是需要更多反思的职业,善于反思成为优秀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经验+反思=成长”。 

 教师应用博客的最重要的方式是进行网络教育叙事,就是教师以博客等网络媒介为工具,通过故事叙说来描绘教育事件,以期教育行为和活动得以诠释的意义建构方式。[4] 这一方式的目的是借助反思和理性力量来唤醒叙事者的教育自觉和教育敏感性从而改变教育者的行为和观念。以网络为媒介的教育叙事,“真正将话语权还给教师,推动教师进入一个自我管理、自我负责、自我发展、回归主体意识的时代。”[5] 

 马克思曾说,“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6]以博客为主的教师网络教育叙事,使教师的教育反思、教育叙事有承载的空间,它“唤醒了教师多年积蓄在自己心中的经验、情感、愿望梦想,以及自己面对社会压力的心理障碍、失望、抗争等等。”[7] 

 教师以网络教育叙事的方式所进行的教育反思,其本质是教师自觉地将教育教学作为认识的对象,进行全面、冷静思考和总结来促进教育教学,其目标指向是下一个教育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合理性,是提高自己专业水平、内涵发展的过程,也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行主动学习、不断内省、分享知识,从而在构建个体教育教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3.同伴交流层面 

虽然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教师个体的成长,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封闭的环境不利于教师的发展,这意味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个体性的个别人的发展,而是教师群体性的发展,即教师在与同伴交流、分享与合作的过程中形成教育教学的工作和研究团队,在顺畅而广泛的交流、分享与合作中,实现教师的群体专业发展。 

博客的理念核心是分享。[8]教师使用博客,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它可以突破空间、时间的界限,实现与本校、外校、本地、外地、外省区教育同伴的交流与合作,信息的互补性更强。在这样的教育博客平台中,参与博客的教师面对的是来自不同省区、不同学校、不同兴趣、能力、个性的教师,但他们的共同志向却是一致的,就是在交流合作中促进彼此的成长。 

 在当前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中,教师出现困惑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教师对这种状况的了解有助于教师积极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在教育实践中根据课程标准进行尝试。在博客中网络交流的跨地域跨时空性加大加深了教师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使教师了解到自己面对的问题是大家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如此有益于教师能够坦然对新课程的实施进行探讨和交流,道出自己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对新课程的认识等,相互之间探讨和帮助。 

 由此可见,教师博客平台是实现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也为教师广泛交流与沟通提供了可能。教师使用博客的过程,就是一个在同伴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形成团体交流,形成网络学习共同体,从而在教师群体专业发展中实现个体专业发展的过程。 

4.专业引领层面 

符号互动理念认为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是人际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在与其所处环境中的成员不断互动中,其专业知识、教育理念受到“他人”(如领域专家、同事等)的期望与示范的作用,不断发展与调整其专业能力的过程。[9] 

 当前,许多教育专家、学者都拥有个人博客,他们有来自高校、研究所的,也有来自中小学教学一线的。教师在应用博客的过程中,通过浏览和阅读这些专家、学者的网络日志,并以留言、回复、评论等方式形成互动交流。博客使专家能够更多地深入了解一线教师遇到的问题,解答教师的困惑、指导教师的实践。 

 理论层次较高的专家学者可以通过对一线教师的网络日志的指导,为其实践作理论支撑,让更多的教师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理念,使教育实践直接得到理念的指导。在博客这一平台上,教师不再是闭门造车,而是更多地得到各地各方专家学者的帮助和引领。教师应用博客的过程,就是“为自己创造机会与专家学者沟通”[10] 的过程。 

5.教育信息化层面 

信息时代对教师专家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既是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整个教育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从宏观上来看,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软件、硬件、潜件共同推进的过程, 但其作用的关键还在于潜件的影响,即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观念、层次、能力和水平。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也是整个教育领域信息传递的过程。 

 这一过程在目的上与教师专业发展是同归的。因为教师专业发展是由教师的改变与发展,改善教学,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教师个人价值的实现。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通过“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经由技术的途径对学习过程与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解决问题,优化教育教学,实现人的发展,这其中既包括教师的发展,也包括学生的发展。”[9]教师博客的特点之一是零技术,但不是绝对的零技术。教师应用博客的过程,也是学习、应用和交流信息技术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信息素养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 

 

三、结束语 

 

博客表现出的与普通媒体不同的特性,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随着对博客的深入研究和博客技术性能的改进、完善和提高,它的优势必将越来越得以显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身发展正成为教育改革及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提出的迫切要求,博客作为信息工具,将越来越广泛地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利用。伴随着国家大力倡议和要求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形势,教师博客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必定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理解: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0). 

[2]仇云龙.博客支持下的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3]亚伯拉.犹太箴言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5). 

[4]朱治国.网络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6. 

[5]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10). 

[6]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刘良华.改变教育的叙事方式[eb/ol].jeast.net. 

[8]汤富源.让教育博客助力我们的学习[j].中国教育现代装备,2007,(10). 

篇6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专业道德;教师生涯

教师职业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也是中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与前景。尽管人们对于将教师职业视为“专业”或“半专业”的看法还存在某些分歧,但教师专业发展确是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1]教师职业向专业化发展,推动教师的知识、技能与道德等方面的专业化,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从教师“职业道德”向教师“专业道德”的转变。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化的内在要求与核心要素。“从今天世界上先进国家和地区的许多研究成果和已经建立起来的教师道德规范的形式(如守则、公约、规定等)来看,‘教师专业道德’的概念已经初步建立。其基本内涵,或者与过去的一般性师德要求相比较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从专业特点出发讨论伦理规范的建立,而不再是一般道德在教育行业里的简单演绎与应用;所建立的伦理标准都有较为充足的专业和理论的依据,充分考虑了教师专业工作和专业发展的特点与实际;师德规范在内容上全面、具体、规范,要求适中……由一般性的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特征更为明显的教师(或教育)‘专业道德’方向的观念转移实际上是经验型教师向专业型教师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2]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可以看出,“发展”是关键词之一,教师专业发展强调的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成长和发展的历程。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之有机构成部分的专业道德的发展,也必然涉及教师生涯发展。不具体分析教师生涯发展阶段的特点以及处于生涯发展不同阶段的教师的需求,师德建设难以做到有的放矢。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培训主要采取集中学习、专家讲座、学历进修等方式,这种集中、统一的培训形式,有利于在短时间内集中传达大量信息,但却容易忽视处于生涯发展不同阶段的教师对于师德教育的不同需求。这种“一锅煮”的方式,使得教师成为抽象的符号,成为师德建设的客体,而非自身道德成长的主体。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心理特点与需求的培训模式难以取得实效。本文便试图探讨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下,传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师生涯发展的视角分析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重点,以为促进教师专业道德发展提供思路。

一、关注教师生涯发展阶段对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教师生涯发展,是指教师选择了这一职业,扮演职业角色,适应职业要求,信守职业承诺,承担教师职业所规定的义务,并享受教师职业所赋予的权利,在职业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当我们把教师专业成长放在生涯发展的角度来审视,那么专业成长就是从职业选择到职业退出的过程,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成不变的,它有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发展问题,并需要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因此,关注教师生涯发展阶段对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意义在于:首先,就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化而言,职业道德规范内化的机制是教师的心理认同与心理发展需要。处于不同生涯发展阶段的教师,心理发展需要不尽相同,针对处于生涯发展不同阶段的教师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道德培育,才能促使教师将职业道德规范从外在的约束性条款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并主动实践职业道德要求。其次,就教师专业道德成长而言,教师是在面临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冲突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这是因为职业道德的要求带有抽象性和概括性,而实践则具有情境性、个别性,不同的教师在实践道德要求的过程中会遇到将抽象的要求向现实情境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面临不同冲突并解决冲突的过程。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就应充分考虑教师在生涯发展不同阶段上需要解决的冲突、教师的道德发展水平及教师的调节能力,遵循教师专业道德发展规律,这样才能促进教师专业道德发展。以教师生涯发展阶段为基础的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就是在确定教师的心理需要与道德发展能力的基础上,为帮助并支持教师的专业道德发展指明方向。

二、教师生涯发展阶段的特点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思路

借鉴学者们对于教师生涯发展阶段的研究,结合实际调查结论①,我们可以大致概括出教师生涯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并据此分析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思路。

(一)教师生涯进入阶段(从教0―4年)②

初任教师,或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仅仅三四年的教师,处于生涯进入期。这一时期教师的特点在于:第一,面临着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换与适应问题。第二,初任教师对于教师职业的特点与职业要求的认识模糊,不能充分依照职业要求从事职业活动。第三,由于职业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或对现实的不了解,初任教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冲突与危机,心理压力较大。研究发现,在美国,约有30%的初任教师在1~2年内离开了教学岗位;10%~20%的人在5年后离开了教学岗位。总起来,大约50%的初任教师在7年之内离开了教学岗位。[1]因此,教师生涯进入期是教师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我们的调查与访谈中也发现,教师对于生涯进入期的专业道德建设非常关注与重视。例如,在问及“您觉得教师在专业发展的哪个阶段更需要师德方面的教育和培训”的问题上,81.5%的教师认为,工作1~5年内是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最需要进行师德教育和培训的阶段。问及“教师在师德方面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时,有的教师认为:“部分教师对师德认识不够,而这种问题主要出现在新参加工作的教师中。他们对师德的认识不深入,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不到位,认识还存在一定局限性。”也有的教师认为:“在职时间较短的教师,常常因受到各方面的挫折,工作消极、被动、缺乏热情,应该针对这一现象,给予相应的人情关怀,使其走出感情的低谷,重新振作,做好本职工作。”

初任教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针对他们的特点,我们认为这一时期的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重点在于以下几方面。第一,帮助教师顺利实现角色转换,增强职业认同感。教师对职业以及自身如何扮演职业角色的认识,将影响到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发展。为此,需对初任教师进行有关职业角色转换及角色扮演方面的培训。例如,使教师尽快熟悉学校的环境,通过参观或课堂观摩等形式,使初任教师了解作为一名教师其职业生活的基本情况。第二,加强对初任教师进行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培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属于教师角色规范之一。考虑到职业道德规范培育在教师专业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将其从教师职业角色转换中单列出来讨论。一套比较完备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应当确立教师从事教师专业所信奉的职业理想,阐明教师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制定其所应履行的道德规则。其中核心是从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到道德规则,它们从高到低分别构成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层次体系。[3]学校也应从这三个层次加强师德培训,使教师了解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有的理想,熟知教师应遵守的职业操守。第三,营造良好氛围,实施人文关怀,帮助教师缓解心理危机,增进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坚定教师的从教信念。当然,部分教师进入职业生涯,能较快地转换角色,并且能进行较好地自我调适。对于这些能平稳进入教师职业的教师,师德建设就应注重保护他们的职业热情,保持对待职业的信心与激情,提升他们的职业理想。

(二)教师生涯发展阶段(从教5―16年)

经过入职阶段的磨合与调整,并经过较长时期的教学实践后,教师进入了职业发展期。处于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特点在于:第一,教师的专业角色渐趋成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成长点。与初任教师尚处于职业角色转换期不同,处于职业发展期的教师对职业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了教师职业的要求并逐渐体验到职业乐趣。与初任教师对于职业选择的怀疑与动摇不同,处于职业发展期的教师较少对职业选择犹豫不决、彷徨迷惘。他们的职业角色在实践中逐渐发展成熟。第二,教师对自己充满信心,职业信念逐步建立,专业态度更为积极稳定。教师逐渐度过了入职阶段的心理危机期,那些由于职业不适而带来的心理压力逐渐减小。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开始不断寻找新的方法来丰富教育教学活动。由于实践经验的增长,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师的职业信念逐步提升,并发挥热忱,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职业活动中。总体而言,处于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满意度,对待工作更加热心积极,并渴望形成自己的风格,追求建立专业形象。

这一时期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重点在于:第一,充分认识到教师对于职业的热情、表达自我以及接受学习的强烈愿望,创设环境让教师充分展示自我,积极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并提供有关培训、进修机会,使教师得到充分发展。处于职业发展期的教师的活跃交流,能在学校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职业氛围,促进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第二,仍需继续加强对职业发展期教师进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促进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化。这一时期的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有了更清晰明了的感受与体验,对于实践中的问题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此,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应注重增强教师对于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与主旨的领悟,促进教师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与认同。第三,促进教师自觉、灵活地实践职业道德要求,增强道德实践能力。为此,师德建设的形式可以多样化,而不是单纯讲授各种规范条文。例如,可以结合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生动活泼的案例,使教师认识到在实践中应如何践行职业道德要求,培养教师实践职业道德规范的敏感性与主动性。第四,处于职业发展期的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信念与职业期待。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应鼓励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判断增加信心,使教师的职业信念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三)教师生涯重新评估阶段(从教17―21年)

经过近20年教育教学工作,多数教师已步入中年,扮演多重角色,承担着更大的社会、家庭责任,职业与生活压力增大。职业理想动摇,成长动机低落,职业倦怠现象在教师群体中比较明显。教师生涯发展进入了重新评估期。教师对职业进行重新评估会导致两种结果:有的教师可能会对职业重新做出选择,从事其它职业;而有的教师,经过重新评估,克服各种困难,继续选择教师职业。教师对职业的重新评估会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稳定,也影响到教师此后的职业发展状态。关注教师职业评估阶段的特点进行专业道德建设,重点在于:第一,要密切关注教师的心理与行为变化,注重引导教师主动提高自身修养,增强职业幸福感,提升专业信心,增强职业信念。例如,通过交流,了解教师对职业的怀疑与退缩的心理和行为,排遣教师的疑虑,以优秀的案例鼓舞教师。第二,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方面的无力感、倦怠感,为教师提供相应帮助,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热情,促进教师向专家型教师发展。例如,创造机会让教师参加校内或校际研讨会,邀请专家进行讲学,开阔教师的视野。第三,学校应建立畅通的渠道,让教师自由、充分地表达对于学校建设的各种意见和建议,通过领导者与教师的双向沟通,推动学校良好道德气氛的形成。对于在这一阶段能够坚定职业信心,关注学校发展,以积极的行动追求专业发展的教师,应鼓励他的专业判断,推动其向专家型教师发展。

(四)教师生涯稳定阶段(从教22―27年)

进入生涯发展稳定期的教师的特点在于:经过前一阶段对职业和对自我的重新审视,部分教师职业信念更加坚定,对学生、同事、家长的专业责任达到较高水平,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职业中,并重视专业发展,保持持续发展的状态。除此之外,仍有一部分教师职业发展停滞,处于生涯发展的高原期。这主要是因为:第一,教师逐渐满足于成长发展阶段所获得的教育教学经验与技能,精神上产生惰性,对待职业的激情与热情衰减,只求以原有的基础来走完职业生涯。而且,由于教师步入职业生涯的后期,感觉到以后很难有机会提升自己,发展机会与发展空间变小,主动发展的愿望也变小了。第二,即使教师投入很多精力于实践中,但却发现效果不明显,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做,感觉好像职业发展走到尽头了,再往前也难有太大的提升,因而奋斗的锐气被削弱了。因此,这一时期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重点在于使教师度过职业生涯的高原期,实现持续发展。第一,激发教师的成就动机,推动教师突破专业发展的高原状态。例如,为教师制定富有吸引力且具有挑战性的培训计划,帮助教师更新知识与技能,倡导并推动教师之间的合作。第二,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灵活地实践职业道德要求。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与认同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专业道德建设的重点应该由道德规范的知会转向对道德实践活动的强调,鼓励教师灵活、机智地实践职业道德要求,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领悟、内化职业道德要求。

(五)教师生涯退出阶段(从教28年―退休)

处于职业退出期的教师的特点在于:教师意识到自己即将离开教学岗位和自己的学生,开始反思自己的职业生涯。经过反思,有的教师可能想早点离开工作岗位,而有的教师则开始留恋职业生活。想早点离开工作岗位的教师,在心理上开始为退休或离职做准备,对待职业的热情渐渐消退,工作劲头下降。尽管多数教师仍能恪尽职守,但职业期待较低,教育教学方面因循守旧。而留恋职业生活的教师,珍惜职业生涯的最后时光,发挥自己的余热,对教育教学活动仍保持着较高的积极主动性。这一时期教师的专业道德状态对于学校的风气以及其他教师的道德状态都有重要影响,因而针对这些教师的师德建设仍然不能忽视,其重点在于:首先,关注教师的心理状态,调动教师保持对职业的积极性。不能因为教师即将退出职业生涯而忽视他们的专业发展。例如,鼓励教师总结道德实践经验,将经验奉献出来与其他教师分享。又如,注重在恰当场合提到这些教师的贡献,这既能充分体现对他们的尊重,同时又能对年轻教师产生示范、激励作用。其次,提供交流渠道,促进处于职业退出期的教师与中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交流,既发挥老教师的余热,使老教师感受到自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又能以老带新,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道德成长。总之,要重视处于教师生涯退出期的教师在学校师德建设及学校良好风气形成方面的作用,给予这些教师更多的关怀与尊重,延缓教师的职业衰退。

三、教师生涯发展对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启示

(一)尊重教师专业道德发展规律进行专业道德建设

在教师生涯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应尊重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规律。有研究者将道德学习分为三种状态:依从性道德学习、认同性道德学习与信奉性道德学习。“依从性道德学习是社会规范的一种被动接受状态,是一种非理性学习,属于社会价值内化的初级阶段。”“认同性道德学习是社会规范的一种主动接受状态,是自觉遵从态度确立的开端,属于道德理性学习。”“信奉性道德学习是社会规范的高级接受水平或高度遵从态度,通过将社会价值内化为个体价值,实现道德学习的人格化过程。”[4]研究发现,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规律性在于:入职期的教师尚处于依从性道德学习状态,发展期的教师逐渐向认同性道德学习状态过渡,重新评估期的教师一般停滞于认同性道德学习状态,稳定期与生涯退出期的教师一般已经达到信奉性道德学习状态,在价值层面上认同专业道德规范。[4]由此看来,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应遵循教师对于专业道德的理解、认同与内化的规律性过程而进行。对于入职教师,应注重使其全面了解专业道德规范,依照专业道德要求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处于生涯发展阶段的教师,应注重使其领会专业道德要求的主旨与内涵,促进教师向认同性道德学习发展。对于已经认同专业道德要求的教师,则应推动他们在实践中进行灵活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自己,逐渐向信奉性道德学习转化。对于已经达到信奉性道德学习状态的教师,专业道德建设重点在于保持教师的专业道德水平。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尽管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但教师并不是被规律所束缚制约的,也不是在职业生涯中慢慢等待发展。在尊重教师专业道德发展规律和教师生涯发展特点基础上实施的专业道德建设,能在推动教师专业道德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

(二)构建贯穿教师生涯的一体化的师德培育模式

第一,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应贯穿教师生涯始终。教师发展是终身的,教师专业道德发展也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教师在职业生涯中经过长期发展,能很好地胜任教师工作,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发展就可到此为止。于专业道德的发展而言更是如此,“臻于至善”,终身发展。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应贯穿教师生涯发展的始终,从教师入职开始,直至教师退出职业生涯为止。

第二,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应具有针对性。教师生涯发展的每一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发展核心和需要解决的发展问题。处于职业生涯发展不同阶段的教师,专业道德发展水平不同,且对今后的发展具有不同的需求。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应针对各个阶段的特点与问题进行,加强针对性,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在教师生涯发展的五个阶段中,尤其应该关注教师生涯进入期以及重新评估期的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因为教师生涯进入期关系到年轻教师的职业目标、职业态度、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的确立,是将一个懵懂的新手引入职业生涯的关键期。而教师职业评估期是教师在心理、态度、情感、信念等方面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在这一阶段能否做出合理的调适与选择,关系到教师职业的前进方向。

(三)关注教师专业道德的“最近发展区”,加强各阶段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衔接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从维果茨基的理论出发考虑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就不仅仅是关注教师当下所处的生涯发展阶段的特点,只囿于解决教师所处生涯发展阶段的问题,还应考虑教师临近的下一发展阶段的特点,探讨教师专业道德的“最近发展区”,调动教师发展潜能,推动教师向前发展。

教师生涯发展的各个阶段并不是相互孤立与截然分开的,它是教师在内在专业结构方面不断更新、演进的连续过程。教师是以渐进成长的方式经历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而不是骤然从一个阶段转入另一阶段。教师专业道德建设既要针对教师生涯发展阶段的特点,又要加强各个阶段师德教育的衔接性,每一阶段的核心发展问题是否解决以及解决的程度如何,都对后一阶段教师专业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师德建设要综合考虑生涯发展阶段的特点,在针对生涯发展某一阶段的教师进行师德教育时,结合下一阶段的教师的发展水平对该阶段教师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为该阶段的教师克服下一发展阶段将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好准备。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内在的、主动的发展过程,而不是外在力量的强制过程,任何外在的发展要求都必须通过教师的主动实践才能得以实现。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应以促进教师主动地专业道德发展为旨归。

参考文献:

[1]刘捷.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及启示[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11):6―12.

[2]檀传宝.教师劳动的特点与教师专业道德的特性[J].教育科学研究,2007,(3):5―11.

[3]傅维利,朱宁波.试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体系和内容[J].中国教育学刊,2003,(2):52―56.

篇7

【关键词】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教师 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离不开与不同层次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因此,建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特征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成员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

在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中,以自愿为前提,每个教师以个体的身份共同参与、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为目的,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平等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开展反思,共同完成一定的任务。

二、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有效性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能激发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中,每个成员以自愿为前提,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为目的共同参与。这种对共同体的认同感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能实现教师知识的共享。专业学习共同体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民主、分享、合作的氛围。在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中,本着相同的学习目的,每个教师各显身手,相互取长补短,学习交流,共享资源和成果,共同解决难题。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能促进教师反思。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教师间相互交流与沟通能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意识的培养。教师个体在沟通交流中,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发现自己的不足,对个人的观点进行深入地反思,不断突破固有的教学信念和行为。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能提供丰富的专业发展的学习资源。由于每位教师都有各自独特的学习经历和教学经验,形成了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的选择都各具特色,从而在专业学习共同体中形成了重要的学习资源。

三、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一)确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就是教师共同体中每个成员真心向往并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有了共同愿景,共同体的成员才能为了实现这一愿景共同努力、共同参与。

(二)培育教师合作文化

共同体成员间知识的共享让教师在交流与沟通中,获得新想法,分享资源,共同努力,减轻自己的负担,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尤其对于年轻教师而言,能在共同体中和老教师及专家教师探讨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三)建立共同学习机制

通常我们在谈到教师学习时,更倾向于讨论教师的个体学习,而忽略了共同学习对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重要作用。在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中,拥有不同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教师在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中分享新思想,共同成长。

(四)搭建知识共享的网络平台

根据共同体的需求,建立一个公开的教师交流分享的网络平台,形成包括知识收集、分类、检索和交流的完整系统,满足教师在线学习和交流的需求,使教师摆脱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这不仅能节约学习和教研成本,还能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效率。

(五)组织开展共同体教研活动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更具开放性和协作性,活动内容丰富,活动方式多样。

(1)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把自己的教学活动作为思考的对象,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努力提高教学效率的行为。它是教师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2)专家引领

专家不仅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还有敏锐的洞察力,因此专家能对共同体给予必要的引领和帮助,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同伴交流互助

同伴交流互助是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关键。在共同体中,教师基于共同愿景,共同交流和学习,实现知识共享,促进教师个人和群体的共同成长。

综上所述,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新颖的教师专业成长的组织形式,可以使教师在团体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最终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

【参考文献】

[1]张建伟, 孙宴青. 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98.

[2]李征娅, 聂玉景. 专业共同体下的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J]. 中国成人教育, 2011(18):112-114.

[3]林润之.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5):29-30.

[4]徐丽华, 吴文胜. 教师的专业成长组织:教师协作学习共同体[J]. 教师教育研究, 2005(5):41-44.

篇8

关键词:改革;新理念;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的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现代中国,教师专业化发展走过了一段坎坷与曲折的道路。21世纪是个人才的时代,教育在此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就更为重要了,教师的技能也就相应地成为重中之重。

一、打造教师自身技能

1.更新理念

教师要研究教学对象,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中交往、互动、合作。笔者的祖辈均为教师,从戒尺到教鞭再到亦师亦友,从背诵经典到讲解例题再到沟通交流,中国的教育一步一步走向人性化。

2.扎实专业知识

教师,教授知识。一个教师必须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谈得上为师。语文教师所需专业知识包括:①必备的生活和普及教育知识;②熟悉的社会科学和其他百科知识。如:天文、历史、地理、音乐、绘画、美学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③和语文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知识;④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⑤一定的语文教科研能力,这是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建设“学者型”、“专家型”语文教师队伍的需要;⑥掌握必备的现代教育技术,具备相关的网络知识,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性软件,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起来。

3.提高管理水平

学生到校就是一个被约束成型的过程,也就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首先是一个管理过程。语文教学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学生语文活动的自主化。其过程是在真正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解剖自己,根据学生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倾听、调控、完善,并因材施教。

4.培养创新精神

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所以,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积极创新的意识是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面。一方面,应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另一方面,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由时代性、科学性决定它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方向,即目的性。

二、未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1.高尚的职业道德

著名教育专家顾明远先生认为师德是教师专业化一道坎,教师专业化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教师的人格道德。教师的道德就是教师专业的一部分,这是与其他职业不同的地方。因为,教师做的是育人的工作,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高尚道德的人,教师本身应该有更高的道德水准,因此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首先要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做一名好公民,同时要爱生敬业,做一名合格的好教师。

2.先进的教育理念

先进的教育理念,包容的很广,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等,反映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还是课程理念。课程是教育过程的核心因素,是关于教什么的决定因素。教师不仅需要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教。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课程发展需要、学生个人发展需要、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要有衡量和筛选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能力。

3.现代教育技术

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教师,必须要有一个从传统的“口耳之术”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转变,才能适应未来的教育。当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正在被广大教师所接受,我们所能看到、谈论到的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吸引了一大批教师深入学习计算机操作技能。顾明远先生所说教育技术有三个特点:第一,教育技术是对教学方案的规划、设计,是程序化的教学方案;第二,教育技术定位教学实效,有明确具体的教学指向;第三,教育技术的产品(硬件、软件、方案)一旦开发出来就可以重复使用、不断改善,推广应用。

4.教师专业学习

学科知识是教师的基础性必备知识,而教育学科知识、教育技能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等不断发展丰富的“如何教”的知识和能力才是教师专业的基点。教师在实践中得到专业发展,教师在实践中经过不断地反思和建构推动实践前进。首先,教师专业所需的知识大体上包括“教什么”和“如何教”两类,学科知识属于“教什么”的范畴,而教育理论、学科教学法、教育的实践等知识都属于“如何教”的范畴。“如何教”的概念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随着时代对教师要求的发展,以“如何教”作为教师专业的基点,就可以囊括教育发展变化,使教师专业的基点不僵化、不落后于时代,永远具有坚实的基础;其次,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师以培养人为天职,对于处于各个年龄阶段的教育对象,教师必须掌握和研究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原理,从而掌握培养人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知识;同时,教师要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培养未来需要的人才。

有了这些所必需的,笔者相信中国明天的教育会更好。愿为教育事业奋斗。

参考文献:

篇9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措施,力图为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育己意识;评价机制;培训机制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4—0080—02

收稿日期:2013—11—19

作者简介:夏志锦(1991— ),女,辽宁本溪人。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

杜桂娥(1959— ),女,山东荣成人。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哲学原理和社会学教学。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社会角色从传道、授业、解惑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转变,在社会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这就有必要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加以界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改革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国内学者综合国内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表述,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一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在教学专业上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师在特殊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动学习增长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丰富专业精神境界,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的知识、能力得到全面补充,逐步发展成熟。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主动性、连续性、多样性等特点。

二、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育己意识薄弱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任务,部分教师却将其作为唯一任务,忽视了自身的专业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新的理论、思路不断提出,教师如果仍束缚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会与教学实际渐行渐远,最终被淘汰。这不仅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也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师的育己意识淡薄。一方面,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扎实,但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等通识理论的了解仍处于初级层面,甚至部分教师认为这类知识掌握多少无足轻重。事实上,教育学、心理学这类教育学科的理论是教师必备的,它们能指导教师运用学科专业知识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应尝试着将这些教育理论融入教学实践中,获得更大的收获。另一方面,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教师身处在大量的教学工作中,忽视了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科研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通过科研,教师会在循环往复的工作中体验研究的快乐,在自己的教育兴趣点上展开科学研究,探索专业发展新领域,在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

(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形式大于能力

一方面,各学校招聘教师过于看重学历、证书而忽视了教师的实际能力。应聘者在应聘时会出示学历证书、教师资格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英语四六级证书、心理咨询师证书等。这些证书只能说明应聘者基础知识扎实,但他们的实践能力却无从知晓,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要在一定的学历限制下广纳人才,录用真正有教学能力,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教师,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过于重视教师所教班级的学科成绩而忽视教师的实践、科研能力。每个学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仍以班级成绩为主,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是否有提高却无从得知。学校应完善教师评价机制,这样教师的主体性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在自我效能感满足的情形下,放下心理包袱,不断努力推动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教师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教师教育培训内容偏重理论知识。培训机构讲授者往往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脱离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讲授者向进修的教师传授先进的理念,但这些理念仅仅停留在表层,缺乏现实意义。进修教师的收获也停留在了解新课改理念的层面,至于如何运用却略显茫然。另一方面,培训机构的讲授者只注重知识传授,忽略了对进修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进修教师不能将教学改革和信息技术教育等有机融合,这就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实际教学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教师自身能力水平没有得到提高。因此,教师教育培训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提高进修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进修教师真正通过培训实现自身专业发展,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

三、解决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育己意识

教师要树立教师专业发展的育己意识。意识观念的转变推动教师自觉地进行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要重视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以增加专业自信。一方面,教师要自觉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教师要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教法等进行深入了解,提高专业理论素养,这样才能有效地将教学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同时,教师还可将教育理论知识运用于案例教学中,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应注重培养自身的科研能力,增强专业自信。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观看教育科研的相关讲座,不断地汲取与专业相关的最新的动态、经验、成果。在分析、讨论、综合各种信息、材料后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加入自己的认识、观点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教师经由实践、反思等多次循环,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科研能力会有很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只有增强育己意识,才能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在育己的同时实现诲人不倦。

(二)健全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

学校应健全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机制,录用教师要广纳人才,教师评价要多样化。一方面,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应该不拘一格降人才。学历证书、教师资格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英语四六级证书等说明应聘者基础知识扎实,但学校在招聘时更应注重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对这些准教师的评价要更加深入,通过试讲、说课等形式考查他们是否真正具备专业学科从师素质,录用综合能力水平较高的人才,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评价要多元化。对教师的评价,班级成绩只是一个方面。教学活动、科研成果等都可作为评价标准。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应积极对教师的各项工作进行评价。对于优秀的教师,学校也应予以物质及精神上的奖励。教师在自我认同中不断进步,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等将会不断提高。

(三)完善教师教育培训机制

一方面,教师教育培训要面向教学实践。培训机构讲授者在理论知识、先进教学理念传授的基础上,要联系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在交流中了解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双方进行沟通,不断摸索适合课堂教学的方法,实现有效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培训机构要重视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信息化时代要求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共享的资源中筛选自己所需的专业资源。教师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上通过课件展示、案例分析、情境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无疑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蔡笑岳,雷晓云.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科研[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3]王艳玲.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的核心理念[J].全球教育展望,2008(10).

篇10

(一)默会知识解读

20世纪50年代,英国思想家波兰尼(Michael.Polanyi)在他的《人的研究》一书中明确提出:“人类知识有两种: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图形、数学公式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默会知识。”[1]由此默会知识首次被提出。波兰尼通过对默会知识的深入描述,认为客观性与个人性的结合就是个人知识,个人知识的典型特征是它的默会性;任何知识都蕴含着求知者无所不在的求知热情。在此基础上,哈耶克认为,所谓“默会知识”是指人们知道许多他无法表达于外部的东西,在这种意义上默会知识只不过是与可用语言清晰表达的外表知识相对立的一种概念。默会知识可能隐藏在实践技能中,但却因为缺少恰当表达这种技能的能力而成为“默会”。一些虽然知道如何运用却无法解释其中因果关系的关联知识也属于默会知识。[2]《知识管理》的作者布鲁克(Brucker,etc,1998)认为,默会知识存在于经验、诀窍和员工的头脑中,因此知识创新并不仅仅是对客观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更重要的是发掘员工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灵感和智慧。《知识的进化》作者维娜•艾莉指出,默会知识依赖于体验、直觉和洞察力,明确的知识则通过文件、形象以及其他精确的沟通过程而传达。可以看出,日常生活中许多技能、方法、能力、交往、态度、体会、情感等方面的知识都属于默会知识。它作为一种不能言说的知识,需要通过个体的长期实践活动,尤其是在特定的实践领域中积极地感知、辨别、检讨和澄清,才能不断生成。与显性知识相比,默会知识具有不能通过语言进行逻辑说明,不能用规范的形式加以传递,亦不能进行批判性反思等特点。

(二)教师的默会知识及其价值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学习成长经历、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以及不同的信息知识储备量,这些便构成教师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默会知识。[3]从类型来看,教师默会知识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有关教育教学内容的默会知识,即教师自己在长期学习和生活中所获得的有关学科内容的默会知识。如有关“历史”等历史概念的默会知识;二是关于教育教学活动本身的默会知识。如对于“教育”、“教学”、“学习”等基本教育教学概念的默会知识等等。[4]首先,教师的默会知识是教师获得显性知识的基础。一般来说,个体默会知识的获得往往先于规范性知识的获得。波兰尼认为,默会知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识类型。它事实上支配着整个人的认识活动,是人们获得显性知识的向导。斯腾伯格等人的实验研究也表明,在显性知识的获得方面,默会知识可以起到一种基础的、辅助的和向导的作用。所以,教师的默会知识是教师获得显性知识的基础,丰富的默会知识有助于教师对新的显性知识的理解,并最终将这些显性知识“默会”化。其次,教师的默会知识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依赖于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更需要丰富的实践性知识。默会知识是实践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默会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使其更快地从一个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教师。

二、默会知识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大体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理论知识的转化。现代认知理论认为,知识一旦被学习者理解掌握并能够指导他的教育实践,就表明理论知识已经转化为实践性知识。二是来源于教师一般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对于高职教师来说,除了上述两种来源外,还存在第三种实践性知识,即从以技能为主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得到体会和反思的实践性知识,这是与普通教育不同的一个特点。[5]职业教育所传授的核心内容是过程性知识,这种知识具有鲜明的个性,它来源于生机勃勃的工作世界,来源于人类现实和永无止境的实践活动中。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要求高职教师需要拥有大量的实践性知识,但由于这种知识更多地产生于技能实践过程中,大多属个人经验体会,知识体系难以规范,这种实践性知识大多属于难以显性化的隐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6]教师专业发展的显著特点是强调教师个体主动地持续地不断发展过程。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这一理念,教师个体的实践活动就成为其实现途径,教师即研究者、教师行动研究相继产生,因为“教师发展主体的自身实践活动是教师发展的根本动力”[7]。教师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和领悟自己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与同行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以及自身对“科学”的“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和拓展,形成丰富的实践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实践知识对教师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为教师的实践知识“为教师专业自的诉求提供了依据”,[8]“为教师赋权提供批判性武器,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建设性工具”[9],从而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所以,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即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自我更新、不断提高,教师在实践中所获得和积累的实践知识就对后继的教师行为具有指导意义,而实践知识中绝大部分又是教师的默会知识,故教师的默会知识就成为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默会知识由于其内隐性,往往处于尚未编码、尚未格式化和逻辑化的状态,只有将其转化为可以编码的或者部分编码的显性知识之后才可以加以利用。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坚信默会知识是能够显性化的,他认为将默会知识显性化仅仅意味着寻找一种方式来表达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德国学者科若赫在《使知识创造成为可能:如何揭开默会知识之谜与释放创新的力量》中强调默会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他还提出了促使默会知识显性化的策略即“分享默会知识”、“创造新的概念”、“验证提出的概念”、“建立基本模型”、“显现和传播知识”,以及促使个人默会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步骤,即形成知识愿景、安排知识谈话、刺激知识活动、创造适合的环境和个人知识全球化。[10]当教师开始理解自己的内隐知识并有意识地加以利用和改造时,他们的教学实践就会发生真正的转变,就会实现增长教育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目的。斯腾伯格指出:“默会知识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是失败的根源。默会知识的功效取决于人们对它们的接受及有效利用。”[11]在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高职教师自身已有的默会知识不仅含有推进其专业发展的积极成分,也存在大量影响其素质与能力提升的消极成分。默会知识对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使课堂教学难以摆脱压抑、枯燥的氛围,难以焕发出生命的激情和活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教师越能意识到自己的默会知识对教学的制约的存在,他就越能理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反之,他就越容易陷入教育教学的惯性与习俗中而难以自拔,他的教育教学活动就越来越僵化、机械和没有生趣”。[12]因此,在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要努力促进默会知识所带来积极成分,克服消极默会知识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默会知识视野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其他教师有着共同的特征,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与教授方式上强调工学结合,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突出其实践能力,以及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这种实践性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把握他人实践中的默会知识,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潜藏在自己行动中的默会知识。实践证明,多创造条件在不同平台增设交流和开发默会知识的途径,可以说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策略,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校本培训,在“师带徒”中传递默会知识

校本培训是一种立足于本院校、立足于教师本在实践中能够克服和弥补传统教师培训中的不足。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师在职教育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重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办学的特殊性,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师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教育教学技巧,还要具有较强的从事本专业的实践能力。为此,建立适合高职教师校本培训模式,就是要以学校为本部,以教师为本体,以研究为本位,以实践为本纲,以合作为本线,采用专题讲座、师徒结对、假期培训、下企业锻炼(实践)、校际观摩等手段,重在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基本功、教研与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等。[13]在开展校本培训时,必须发挥专家教师的作用,通过专家带新手的模式来促进新教师的成长。实践表明,许多新手教师可以通过实践和直接经验的方式,通过“师带徒”的形式去认识和体会教育默会知识及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并从中感悟和获取更丰富的教育默会知识。通过熟练教师和专家教师对未来教师或新手教师的言传身教,未来教师或新手教师可以掌握和理解大量的课堂上所学不到的默会知识。

(二)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获取默会知识

内隐学习是获取默会知识的另一种有效途径。内隐学习是指在不依赖于意识的情况下获取知识而且对自己学些什么样的外显知识并不知晓的一种学习。从本质上讲,内隐学习是直觉地获得复杂环境刺激知识的过程,它产生抽象的、无法言表的、无法表征刺激内部结构的知识,这种知识能在没有意识努力的情况下理想地获得,并可用于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和准确决策。基于默会知识的内隐学习理论,营造教师学习文化,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无疑是促进教师默会知识形成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是在教师无意识中发生的,是潜移默化的。高职院校中应该创设一种校园文化、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共生的文化环境,教师在长期的影响和熏染下,会无意识地形成一些关于教育教学的默会知识,而这些默会知识又会无意识地影响他们的教学行为。

(三)注重教学实践反思,促进教师与自我的对话

默会知识显性化有赖于教师的实践反思,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要求。教学反思不仅有利于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还能促进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14]高职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受“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影响,重视纯理论知识的获取和传授,轻视实际动手和操作。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与行业企业的优秀人员接触,意识到自身思维的局限性、实践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紧迫性。教师学会自我反思,不断改善思维模式,不断提高实践操作水平,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度,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教学反思就是使高职教师借助思维与行为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将学会理论知识与学会动手操作结合起来,从反思中总结经验,增长才干,努力提升教学的合理性、实践性、艺术性。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给高职教师提出了手脑结合、理论和实践融合的要求,也给高职教师提供了实践理论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平台,促使他们不断探索和创造,形成正确的默会知识并使之显性化,从而实现自我专业发展。

(四)构建学习共同体,在团队合作中实现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