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经济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26 03:0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展经济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展经济与管理

篇1

关键词:会诊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目前,国家20多所高校开设了会展管理专业或方向。哈尔滨商业大学积极应对黑龙江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省教育厅应将教育厅/专业设置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在2000申报这个特殊的特点工业和批准,在同一年,招聘第一批展览经济和管理理工科大学生。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针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安排研究等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发现和解决一些问题。

一、会展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

所谓的会展经济,就是通过举办各种会议和展览,在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由一个地区或一个地区发展与城市相关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这也被称为展览业。展示经济是一个多因素、多产业融合、跨区域、多空间新经济的扩张,会展业的规模对全经济体制对促进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会展经济的特点决定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会展业是一个实用性、运营性和服务性很强的行业在新兴产业中,会展活动十分复杂和广泛。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特点。人才应该有新的知识和想法,以满足新兴市场的需求。因此,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致力于基础艺术和文化素质的培养,有一个强大的创意、策划、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两位大师会展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并能够在设计、规划和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在此基础上,加快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发展,以及学科建设的发展,并且将学科建设发展行业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把专业人员培养成有更多的有很高的创新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会展业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经济现象,包括经济科学,管理,贸易,营销,公共关系,美学、工程、设计心理学等,涵盖研究学习、计划和实施三个主要层次。会展业人才培养应从几个层面入手。我们通常说,展览人员是指研究、规划和实施水平人才,包括核心人才的展览,会展业的支持人才与会展业支撑人才。会展中心人才会展研究,规划和展览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他们在行业最高水平,最强的专业展览业支持人员包括设计、施工、运输、设备生产和销售人员;会展业支持人员,包括高级翻译、旅游、酒店等。满足核心人才数量的需求小,这是会展业决策点。但培养核心人才是最重要的。最长的一段时间,需要专业的培训。会展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水平主要集中在对会展核心人才的培养上。

二、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理论相较落后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国际问题,指导部门的实际工作。目前,中国展览研究不包括在政府部门的科技研究管理系统,整体头发状况。随着会展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国的会展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与之相关的指导。目前,我国会展业的人才需求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人才稀缺和人才短缺是行业普遍认同人才短缺的理论。目前在各方面的迫切需要提高会展业的发展,会展业的管理水平不平衡和缺乏专业人才展览是目前我国会展业的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会展财富杂志主编朱立文。在中国的大部分展览人才,只有来经验随着展览,真正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少,所以展览人才短缺不是专业人才的缺乏,而是缺乏专业人才。从我国会展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来看知识结构单一,部分知识老化等现象,高质量综合专业人才短缺。

(二)师资力量不足

会展经济与管理及相关专业教师在行业中的情况,主要是由相关专业的教学岗位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缺乏对会展的深入研究和深入了解,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教师权力的缺失必然会影响学生的素质。教师课程。中国会展理论研究的缺失与中国会展理论的研究有很大的关系。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师资队伍建设。老师团队的素质决定了专业发展水平和职业教育发出砰的声响.我校师资队伍建设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介绍和培训要重视,形成合理的专业师资结构。第一完整的利用学校教师资源,探索教师、培训和教师的潜能实践并重,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加强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其次以校际协办,交叉大学校际学分优秀教师,接受对方,请老师进来,学生到其他学校参加相关课程学分弥补教师短缺的新教学模式;第三学校在会展行业中教授优秀的从业人员,加强教学理论实用的系统。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的会展业市场起步较晚,会展业各个领域人员缺乏,从而导致会展专业人力资源稀缺,这种稀缺对于我国会展经济来讲是一个极大的瓶颈。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国现在急需会展经济专业的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门新兴的专业,这个专业是隶属于会展行业,这个专业是为会展人力资源建设而开设的,这个专业就是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作者:李静穆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篇2

Abstract: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severe water shortage.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re water pollution, low efficiency of water using, water waste and behind the management level. Developed countries has accumulated some experience i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which is worth learning and reference.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put forward som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trategies, such as controlling the water consumption,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water-saving society,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using, curbing water pollution, wastewater reusing, accelerating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so on.

关键词: 水资源;管理策略;节水型社会;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management strategy;water-saving socie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017-01

0引言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广义的水资源包括海洋、冰川、河流、地下水等水体;狭义的水资源指广义水资源中可以逐年恢复更新的淡水,在工程上,水资源仅指狭义水资源中可被人类开采利用的淡水及用于冷却的海水。目前,世界上每年有5万多亿m3水体被污染,预计到2025年,将有28-33亿人面临淡水不足[1]。中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13个国家之一,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2010年,我国将“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定为“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

1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及管理现状

1.1 水资源的特点①人均淡水资源匮乏。我国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2300m3,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②时空分布不均。地表水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降水量大多集中在汛期。③用水量大、利用率低。2009年,全国用水量达5000多亿m3;但有效利用率只有16%,吨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8左右。④水污染严重。我国属污染型(有机污染为主)缺水,2009年,全国污水排放总量已达589.2亿t,多数污水未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导致约80%的水域受到污染。

1.2 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不足①体制上的弊端。我国水资源管理目前处于分散状态,未建立以经济手段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水资源配置不合理,生产力布局和水资源不匹配的问题长期存在。②供水短缺与用水浪费并存。我国人均供水能力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全国669个城市中有400个面临缺水,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约50%)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国家重视新水源的开发,但忽视了节水方针的贯彻[2]。③缺乏创新意识。水资源管理体制与制度的整体创新进展缓慢,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3]。

1.3 国际水资源管理经验①美国。美国对水资源实行由州、部落和市政当局负责的分散管理体制[4]。水资源管理策略为:开发新一代水资源监测技术、开发并推广可提高供水稳定性的技术、研发水资源利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加强对水生态系统服务及用水需求的了解、改善水文预测模型及其应用等。②英国。英国实行以流域为基础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中央对水资源按流域统一管理与水务私有化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家环境署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水法、执行环境标准、发放取水和排污许可证、实行水权分配、污水排放和河流水质控制等[5]。③日本。日本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多龙治水、协同管理”,注重水资源的长远规划,并通过法律使其成为国家意志[6]。开发先进的节水、治污技术,重视中水、雨水的回用,利用经济杠杆调节用水量。

2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策略

2.1 控制用水总量、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完善水资源规划体系,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需水管理为核心,抓好全国、流域、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和节约。落实水量分配和取水总量控制,推进水权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满足重点缺水地区的用水需求,切实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水资源调度工作。

2.2 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型社会强化节水考核管理,制定用水定额标准。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组织开展先进的节水技术科研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现代节水农业,积极推广技术成熟、节水减排效果显著的工业节水技术及居民生活节水器具产品。建设节水文化,逐步形成节约用水的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

2.3 改革体制、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主要有水资源开采利用的市场化、提高公众参与度等措施。在水资源管理中,居民有权了解水资源的相关信息并参与到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继续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促进水务行业市场化改革进程,实现对水资源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统一管理。

2.4 治污在先、保护水生态划定水源保护范围,强化执法管理。加大水污染防治的科研投资力度,建立完善的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逐步实现废水集中处理。此外,治污不单指污水,也包括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畜禽粪便等,避免污染物进水,对水资源进行源头保护。

2.5 重视雨洪利用和污水回用储存降水和洪水,简单处理后综合利用,如景观水、消防用水、冷却水等。将城镇污水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纳滤、反渗透),出水可用于绿化、道路喷洒、冲厕、洗车。此外,还要加强地下水储备[7]。

2.6 开展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研究工作加强水资源质与量变化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监测,为水资源管理建立信息平台。加强需水管理的科学研究,在综合研究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

3结论

①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强化水资源管理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在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过程中应大胆借鉴和参考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②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创新体制、治理水污染、污水资源化是提高我国水资源管理水平的基本措施。

参考文献:

[1]Kaveh Madani.Game theory and water resources[J].Journal of Hydrology,2009,1:1-14.

[2]王庆永.我国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18:6-7.

篇3

1.1产业发展趋势

2004年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仅从2004年的21412.7亿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47486.2亿元,曲线呈现平坦状,而第二、三产业分别从73904.3和64561.3亿元增长到了220412.8和204982.5亿元,均增加了3倍左右,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扬状。根据灰色关联理论,经济系统中的第二、三次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协同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农业与国民经济整体的关联程度比较小。

可以发现工业与第二产业产值序列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曲线波动趋势较为一致,而建筑业与上述两者之间的协同性不高。根据比例测算,2004~2011年间工业占第二产业的比重一致维持在86%左右,但有明显的缓慢下滑趋势,比重从88.24%降低到了2011年的85.5%,这可能与当前我国房地产业在近十年中的迅猛发展有关,但随着房价的合理回归,工业占第二产业比重下滑的趋势将会停止。

第三产业中包含交通运输、住宿餐饮、金融和房地产等四大子产业,根据时间序列图示,除住宿服务业外,其他子行业都存在着较大的协同性,表明第三产业发展的协同性很强。从增长趋势来看,第三产业2011年产值是3.17倍,其中金融业倍数高达4.63,其次是房地产业,为3.72倍。一定程度上说,大力发展金融业和规范房地产业是带动第三产业的关键。

1.2能源、消费、科技与国际收支

在支持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能源消费量呈现出严格的直线上扬状,其次是消费支出,而R&D经费支出呈现类似平坦状,国际收支为无序波动。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来拉动,然而2007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呈现方式的转变,2007年前,消费支出大于固定资产投资,而在2007年后则相反。这意味着,在当前固定资产投资趋于饱和的情况下,以刺激消费使其成为经济增长支柱力量,以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从国际收支态势来看,对外贸易顺差与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协同关系并不显著存在。从科技投入方面来看,R&D投入仅从1966.3亿元增长到8687亿元,总量增加了4倍有余,但占国民经济产出的比重仍比较低,随着我国产业升级转型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传统资本人力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越来越低,大力实现科技创新和多资源匹配对新时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基于灰色GM系统的实证分析

2.1宏观经济系统运行的优势分析

在经济系统中,不同的因素对产出变量的影响错综复杂。因而,经济学研究需要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投入因素对产出因素的影响性,并按照影响大小进行因素排序,为改善经济结构指明方向。本文假设有m个产出指标,y1,y2,……ym,n个投入因素记为x1,x2,……xm,用关联度来衡量每个因素对每个指标的影响,构造关联度矩阵R=(rij)m×l,具体含义是每行中的数值最大所对应的每列因素对该行影响最大,而每列中的最大元素所在的行表示某一特定因素对该行代表的产出影响最大。在此基础上,设置我国宏观经济各参数与产业类别,收集相关数据运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共有12个产出单元和7个投入单元,经过计算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各行系数排序可得到各因素与行指标的关联度。其中,与GDP关联度最高的是政府消费、居民消费,最低的是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因而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消费,而对外贸易的贡献不大,这也是当前经济发展方向调整的出发点。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能源消费和居民消费,同样工业发展也取决于上述因素,建筑业与消费、固定资产投资、R&D支出间的关联度很高,对第三产业而言,居民和政府消费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关联因素。从纵列上看,最后一行代表了每个因素与产出关联度的平均值,政府消费与三次产业发展的关联系数达到了0.914,其次是居民消费达到了0.887,R&D经费达到了0.835,所以大力刺激消费水平和提高科技投入是当前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和改善产业结构的主要任务。

2.2GM(1,1)和Verhulst微分方程

对于具有明显指数规律的时间序列可采用一阶一元素的GM(1,1)方程,而对于呈现摆动状的S型序列,则需要建立Verhulst方程。本文除国际收支及包含的两项之外,均可适用于GM(1,1)方程,为了保证建模的合理性,进行级比检验,如对于能源消费而言,对2012~2015年的能源消费量进行预测,分别为:375552、403105、432680、464425万吨标准煤。同理可以得到其他若干经济变量的灰微分方程和预测值。从三次产业发展来看,第三产业在2015年将会达到了390508亿元,比2011年近乎增长1倍,而第二产业从2011年的25288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91850亿元,农业将仅增长25%左右,这说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会改变我国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中的工业与建筑业占GDP的比重将会进一步降低。而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使其发展相对缓慢。能源消费中,增加了10000吨标准煤消费,年平均增长率为7.36%,居民消费年平均增长率为14.35%,固定资产投资在未来几年还将有一个大幅增长,增速高达23.08%,R&D经费在4年内实现翻倍,但因基数较低故在2015年也仅为20102亿元。根据以上分析,在未来若干年内我国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仍然很强,居民消费增速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缓慢下降的趋势,这是值得警惕的。

3总结

本文通过灰色关联理论研究发现,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与国民经济整体关联度较弱,而第二、三产业与国民经济整体关联度较强,同时第二、三产业之间的协同性较强。从产业发展来看,基本稳定第一产业,大力促进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实现联动发展,对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发展效能。

根据经济增长因素的关联度分析,本文研究发现消费对GDP关联度最大,同时农业与工业的经济发展主要因素也取决于消费。这也进一步验证我国经济发展方向调整为消费的合理性,以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发展政策的科学性。此外,实现科技创新对新时期经济发展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篇4

一、概述

地理国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国情信息具有涵盖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地表特征和地理现象,可以在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与发展规划制定、经济结构布局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等管理决策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已全面完成,并形成了系统、权威的本底数据,并实施了标准时点核准工作,利用两期数据开展了多种统计分析工作,通过全国范围的地理国情普查、监测项目的实施,形成了整套的技术解决方案,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为下一步常态化的地理国情监测项目开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目前也存在着地理国情信息应用不足、支撑体系不健全、成果和服务方式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在立法、机构设置、技术体系、信息共享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以不断提升地理国情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二、地理国情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如图1所示)是由国家统一组织实施的,技术标准、监测机制等方面均是全国统一,因此监测信息的尺度在全国范围内是基本一致的,具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横向比较的基础,地理国情监测能够提供任意区域不同时间的生态、经济等信息,因此可以做为政府决策在科学性、合理性等方面评价的依据或参考,同时也可以做为政府官员离任审计的参考或依据。国家正在推动的“多规合一”工作,在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上建立控制线体系,以实现优化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提高政府空间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标。

目前浙江、海南、山西、四川、黑龙江等省开展了地理国情服务多规合一工作的试点。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地理国情监测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方面开展了合作。基于地理国情有机整合各类空间规划,编制形成经济发展与区域布局、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一体化规划。地理国情信息还在国土空间开发、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城市空间发展变化、区域总体发展规划和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众多方面得到应用,目前针对这些方向,国家组织了大气颗粒物污染源空间分布、城市空间格局变迁、生态保护区管理、多规合一信息化平台建设、国家级新区建设变化、沿海滩涂变化监测等多个应用示范,取得了一定的监测成果及较好的应用效果。

三、主要问题

(一)地理国情信息应用不足

过去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生产与需求脱节,仍以计划性的基础测绘为主要生产任务,这种延续多年的传统测绘生产模式,注重讲究方法科学性、程序严谨性、数据准确度,缺乏从服务快速、简便、高效等角度考虑,导致生产出来的数据无人问津、束之高阁的现象比较突出,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地理国情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观,从立项、组织实施、成果推广都紧跟需求,主动作为。但由于种种原因,地理国情信息的应用与预期还有不小距离,地理国情信息应用不足还较突出。

(二)支撑方法体系不够完整

一方面缺少法律政策方面的支持认可。目前“地理国情监测”还尚未写进测绘法,约束力不强。利用地理国情信息还属于倡导性的工作理念,没有深入到政府部门日常工作中;另一方面技术支撑有待加强,地理国情信息理论上能应用到绝大多数行业部门,但是具体到“怎么用”“如何用”上需要加强实践和研究。

(三)成果和服务方式有待完善

目前地理国情信息成果形式比较单一,不能满足所有部门用户需求,需要进一步深加工,特别是深入进行数据挖掘,真正做到好用、实用、有用。在服务方式上,还应由单一离线式数据拷贝向提供离线、在线、调用等多种服务方式发展。在服务机制上应切实减少简化审批环节,建立健全地理国情信息共建共享机制,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

四、措施及建议

(一)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

地理国情监测具有公益性的特点,监测成果有利于准确掌握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可以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区域政策制定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获取系统、准确、完整、现势性强的地理国情监测数据需要以政府来主导实施,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但是为了保证信息的权威性,现阶段还必须得以政府主导的形式来开展。开展地理国情监测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部门间协作的作用,争取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在纵向上,要建立健全中央、省和市县三级联动的监测分工协作机制,在横向上,要沟通协调,拓展完善与其他部门的共建共享或分建共享合作机制。

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是一项系统任务,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层面来完成,包括建立主导工作总体实施的管理机构,共享地理国情监测信息的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监测成果的成果机构,以及支撑工作顺利实施及不断提升建设水平的技术研究机构。其中管理机构是政府部门,应改变目前临时机构的现状,以独立、长期的机构形式存在较为合理。地理国情监测信息具有权威性、客观性的特点,而且是多时态的信息,需要建立针对不同需求的机制,需要的信息根据需求侧重点及形式不完全相同,如面向政府管理决策的核心信息可以通过政务内网的形式向部分部门,面向社会公众的完全可公开的信息则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进行,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机制,并且需要不断丰富信息的内容与形式。地理国情监测具备的信息十分全面,涵盖人文、地理、经济、生态等多个方面,涉及到很多专业部门的专题信息,由于各方出发点、利益诉求,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完善的协调机制,协调机制包括管理、技术等多个层面。地理国情监测的技术体系及服务形式需要不断的创新,需要具体的技术研究机构来进行支撑,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科研院所,或者在高等院校设立相应专业等形式来实现。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是一个逐步实施、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确定“政府主导”的思路,才能确保工作持续、常态化开展,必须注重“部门协调”,才能打通部门间的隔阂,兼顾全局利益,最终将地理国情监测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切实做到为经济发展服务。

(二)将地理国情信息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中

地理国情信息具有多时间、多层次、空间化的特点,通过综合考虑时间、空间、经济指?巳?个维度,并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和经济模型,能够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向,进行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空间结构,从而取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服务方式应由“被动式”升级为“主动式”,通过不断的努力,变成“请专业部门用”变为“专业部门主动用”,使地理国情信息逐步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中,以充分发挥地理国情信息为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空间基础、监督检查等提供保障服务的能力。

(三)地理国情监测常态化提供长期服务

地理国情监测是我国在跟踪国际发展形势,借鉴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成熟经验的基础上,为使测绘工作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提出的新任务,该任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要积极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不断开拓创新,实践完善。

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 环境保护 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要求,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首要步骤是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完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区由于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导致了城市环境的严重恶化,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健康,阻碍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以规划为先导,处理好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1.现代城市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最近20多年,我国城市化进程得到了强力的推进,截止2012年,中国内地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了51.3%。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对由此伴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1.1大气的污染问题。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等几个方面。工业生产排放到大气中的废气中大都含有粉尘、硫氧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成分,是导致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城市越来越多的汽车保有量,所排放的含有铅、汞、铍化物的废气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和心肺功能有着很大的现实和长远的危害。城市居民生活中的燃煤、燃气、家庭装修使用的油漆、喷撒的各种空气清新剂和杀虫剂也增加了空气中的有害成分,造成空气的不同程度污染。

1.2水污染问题。城市水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中往往含有诸多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和化工污染物。随着城市人口的剧增,居民生活排放污水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这些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的污水严重污染了地表水。据相关环境部门调查,全国七大水系中,受到污染的河段已经超过50%,1/3的河段水不适合鱼类生存,有一半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标准。

1.3固体废物污染问题。城市固体废物主要涉及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其中城市建筑和居民生活所产生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占绝大多数。这些固体废弃物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城市空间,还给城市大气、水体和土壤带来严重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1.4噪声和光污染问题。噪声对人的听觉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伤害。光污染不仅有损人的生理功能,而且对人的心理也有影响。城市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机器、机动车辆、高音喇叭、建筑工地以及商场、娱乐场所带来的高强度喧闹。城市光污染主要来源于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装饰物的反射光线。

2.强化城市规划,有效防治各种环境问题

针对城市常见的上述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在城市规划中立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效防治各种环境问题,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出一条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集中统一管理的新型城市发展之路。

2.1对大气污染的综合整治规划。在保证城市工业生产、能源供应和交通运输需要的基础上,明确病取缔对城市污染大、危害广的污染源。采取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绿色环保的公共交通、强化城市绿化、有选择地限制高污染喷雾剂销售使用等措施,有效治理城市大气污染。

2.2对水污染的综合整治规划。严格控制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无害化处理,根据社会与生产需要,完善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采用新的工艺和方法净化污水,坚决杜绝未经处理污水的直接排放,有计划地实施废水的再生循环利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水、节约水的意识,从源头降低水污染的概率。

2.3对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认清固体废物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对于不同的人可能是废物,但如果转换一定条件,废弃物也能变为资源的两面性,稳步推进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处理。对于不能利用的固体废物妥善填埋或焚烧处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固体废物的污染。

2.4对噪声和光污染的综合整治规划。对于工业企业采用隔声、减振、吸声、消声等技术措施,对于机动车辆、高音喇叭、建筑工地以及商场、娱乐场所采取区域或时段噪声限制,降低噪声污染。对建筑外墙装饰限制反光性强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材料的使用,减少光污染。

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注重环境的保护,是构建有中国特色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关键。我们要时刻保持环境保护意识,致力于低碳经济的发展,使高能效、高环保成为城市规划管理的时尚,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所倡导的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谭雄声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26期

篇6

“六五”普法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征文:法制宣传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及作用

普法的核心环节是法治的宣传教育,法治的宣传教育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否存在着一个关联关系呢?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影响,对我们科学地制定“六五”普法规划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之进行研究,这一点正是本文的指导思想。

首先,我们知道一个社会的法律制度是该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其经济等的集中反映,并为其服务;那么该社会的经济等是其经济基础,是决定该社会上层建筑的基础;这是经典作家的经典理论,根据这一经典理论,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法治的宣传教育是为法律制度服务的,所以这种行为也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的范围;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本身的发展都是社会的实体内容,是经济基础的范围;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经典作家的理论知道,法制宣传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但是在我们国家,由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和产生它的经济基础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作为它们的主体都是人民,所以两者在代表利益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两者的价值取向是同构同向的。那么基于此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本身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过来也一样,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越是发展的好对我们的法律制度走向完善就越会提供更加有力的基础性保障;当然有了更加有力的基础性保障,法律制度的宣传教育也就会更有物质基础,也就会做得更好;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法制宣传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一种矛盾统一关系,它们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当明白做好法制的宣传教育虽然相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是一种务虚性的工作,但它同样重要,也是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的一种促进;同样道理,做好社会的经济发展是我们的现实需要,对不断地完善社会的上层建筑是一种物质前提,两者都很必要,都很重要。

我们认为,法制的宣传教育是法律制度落实执行的观念实现途径。也就是说立法的目的,立法的内容,只有向全社会广泛地宣传和教育,才会在全社会中产生对该法的了解,知晓,才会在人们的观念中树立起该法的观念,才会在人们的意识中以之为规范,从而去自觉自为的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个过程我们看到它其实就是法的执行和落实的一个观念上的实现过程。当然法律一旦经过合法程序产生,并不以社会某些成员是否了解其内容为其生效的前提条件;也不以某些成员不了解该法的内容而对该成员不产生拘束力;但是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们的法律是人民意志的反映,是用来维护人民的利益的,所以不希望任何人糊里糊涂地受到制裁。我们的法律不是以事后的惩罚为唯一目的的,所以法律的观念实现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我们普法的目的所在;我们的法律以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秩序,在观念上实现为最高境界。法律在观念上的实现,是在社会成员中形成自觉自为地守法,以良好的社会秩序规范成员的行为。所以法制的宣传教育是实现法制观念实现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社会更多成员自觉自为的守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积极因素;社会更多成员的自觉自为的守法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性条件;所以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构成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环境动力,具有积极的意义。比如,我们的行政执法以往的做法都是一种被动性的执法,也就是当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产生以后才去给与惩罚的,但是这种惩罚(来源:文秘站 )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同类违法现象,为什么呢?就是这些行政相对人并不是人人都从观念上形成了一种自觉自为的守法意识,从而没有内在的拘束力,当然也不排除某些行政相对人根本就不知道相关法律的内容,当然也就不知道他们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所以被动执法的结果是:同样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执法工作量很大,效果不明显。我们的行政执法体系,对象多,领域广,具有源头性,如果在这里使我们的对象能够自觉自为的去守法,那么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本身的发展都会大有改观的。

法制的宣传教育是强化社会法制环境的有效手段,依法治国不仅仅需要把立法工作和执法工作,司法工作做好,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法制环境;因为不管是执法,还是司法,这些工作在更大程度上具有事后性,也从而使之具有被动性;但是全社会形成一种浓厚的法制环境后,这种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对社会成员具有矫正力。我们做好法制的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不仅使社会成员树立起法制意识,还会在这种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人们的法制意识,就会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浓厚的法制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们的言行就会受到环境的制约,同时这种环境的强化还会推动社会的法治进程,这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无疑是一种推动力量。我们知道,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没有一个很好的法制环境,没有一个良好的法律制度,市场经济高效有序地运行就是一种不可能,所以我们做好法制宣传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篇7

关键词:区域;会展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会展经济就是通过举办大型会议、展览活动,带来源源不断的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直接推动商贸、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创造商机,吸引投资,进而拉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并形成个以会展活动为核心的经济群体。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都想寻找机会搜集市场信息、促进产品销售,而参加会展无疑是一个契机。一方面,企业通过参加会议和展览,可以及时、准确、低成本地获取各种有效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实施恰当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另一方面,企业在展览会上通过产品尤其是新产品展示,可以诱导甚至创造消费者的需求。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都想寻找机会搜集市场信息、促进产品销售,而参加会展无疑是一个契机。一方面,企业通过参加会议和展览,可以及时、准确、低成本地获取各种有效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实施恰当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另一方面,企业在展览会上通过产品尤其是新产品展示,可以诱导甚至创造消费者的需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会展经济每年以平均20%的速度递增,中国会展业在各城市发展迅速,尤其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五大会展城市最为活跃,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中西部”五个会展经济产业带。环渤海会展经济带——以北京为中心,以天津、廊坊等城市为重点,其会展业发展早、规模大、数量多,专业化、国际化程度高,门类齐全,知名品牌展会集中,辐射广。长三角会展经济带——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宁波、苏州等城市为依托的会展产业带已经形成。该产业带起点高、政府支持力度大、规划布局合理、贸易色彩浓厚,受区位优势、产业结构影响大,发展潜力巨大。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以广州为中心,以广交会为助推器,以深圳、珠海、厦门东莞等会展城市群,形成了国际化和现代化程度高、会展产业结构特色突出、会展地域及产业分布密集的会展经济带。东北会展经济带——以大连为中心,以沈阳、长春等城市为重点的会展经济带,依托东北工业基地的产业优势及东北亚的区位优势,形成了长春的汽博会、沈阳的制博会、大连的服装展等品牌展会。中西部会展经济带——以成都为中心,以重庆、西安等城市为重点的会展经济带,通过不断发展,现已形成了成都的西部国际博览会、重庆的高交会、西安的东西部洽谈会等品牌展会。

我国的区域会展经济虽然处在迅速发展的阶段,但由于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场馆建设、经营模式、管理体系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都需要我们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会展经济的行业规范和管理体系,借鉴国外会展经济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实际情况,进一步推动我国区域会展经济的发展。

一、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开发会展经济资源

会展经济的发展本身就具有区域性和地区特色。各个地区在发展本地会展经济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区域特点和优势,要量力而行,不能为了赶潮流,盲目投入大量的资金,造成资源的浪费。由于每个地区的情况不一样,会展经济资源的开发也不能遵循统一的模式。某一个地区或城市,在决定开发会展经济之前,一定要对本地的资源和基本情况进行比较全面的调研,选择符合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的发展模式。这样一方面能够节省资源和财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区域特色会展经济的发展,与其他经济形式相辅相成,真正对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制定相应法规和管理规范,避免恶性竞争

地方政府在区域会展经济的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部门的职责是要规范各种法规和管理制度,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监督和评估体系,为会展经济的发展做好有力的保障。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既不能对会展经济的发展大包大揽,阻碍市场调节对会展经济的作用,又不能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应该制定一套合理的管理规范,对展会及展会公司的质量和资质进行评估和认证,避免恶性竞争,使会展行业规范化、市场化。

三、培养和引进复合型的会展管理人才

会展行业的发展同样需要大批人才,特别是区域会展经济的发展,受到地域的限制,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就显得尤为重要。会展行业的管理工作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不但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还要精通外语,并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为了培养优秀的会展管理人员,我们可以把我们的人才送到国外去培训,可以让他们在国外的跨国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积累实践经验。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聘请一些高水平的国外会展管理精英来国内,对我们的员工进行培训,促进国内会展人才的培养。

四、小结

区域会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全面的市场调研,也离不开政府的监管和支持,更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参与和管理。只有把握好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向,结合区域特色,充分开发会展经济资源,才有可能使会展经济这种经济模式与区域经济更好地结合起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薇. 会展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效应[J].大经贸,2008(02).

[2]丰理炜. 浅析会展经济的功能及其作用[J].法制与社会,2008(02).

[3]刘筱柳.区域会展经济发展与城市竞争力提升[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04).

篇8

关键词:物业管理;会展经济;会展活动

物业管理是一个对建筑及建筑整体中所包含的所有环境和设备的管理工作,近2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业管理也发展成为一种新型服务行业。随着我国建筑行业更趋近于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地发展,物业管理所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展馆物业管理的基本内容

1.与会展招商部门的配合

物业管理公司的作用既是服务于会展中心,以稳固会展中心现有的经济效益渠道来源,又要配合会展中心的工作,为会展中心的招商工作创造有利条件。物业公司需要根据招商部门各个阶段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方案。如:订货会和人才招聘相关会展一般出现在初春或初秋;展览类型展会出现在气候较好的5月中旬或10月前后,此时也通常是展馆每年最为繁忙的时候,物业公司就要按照招商部门的安排,安排好每一场展会的细节工作以及每场展会之间的衔接工作。

2.会展活动期间的任务

物业公司在会展活动期间需要负责的内容如下:(1)参与展区的设计与布置;在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各种会展的规模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对展区的布展要求也越来越追求个性化与高端化[1]。在布展的整个过程中,如何能够按照参展单位的设计要求完成展区搭建,又要保证展馆原有的结构不被破坏,事物业管理工作中应该重点注意的问题之一。(2)布展设备的搬运、组装和维护;布展期间的许多设备和设施都是半成品,需要拖运到展馆现场进行拼接组装。搬运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组装时展馆现场条件是否能满足运输的负荷和组装的各项条件都是物业管理工作环节中的一项,此外对设备配件和展馆原有设施的维护也需要物业公司工作能够考虑地面面俱到。(3)布展期间设备和人员安全的监督管理;布展期间是物业公司对展馆进行监管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物业公司不仅要关注设备,还要对展台的大小和高度、灯光设备的负荷和功率、展厅地面、整体消防以及施工人员的安全进行全方位的监管。(4)保障设施设备顺畅运行,疏导人流、车流:展会期间保证设施的完善和设备的正常运行时物业管理公司的最基本的工作,其主要细分为:水、电路的畅通,空调、电梯、卫生间的正常使用,合理规划人车分流和做好人流、车流通道的疏导等等。

3.无会展活动时的管理

每一次会展结束后,物业管理公司都要对设施设备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和维护保养,以便下一场会展能够顺利举行。在没有会展活动时物业管理公司的基本工作有:机电系统的维修和保养、展馆的现场清理、设施的检查与修缮。只有在会展举办时间的间隙做好展厅设施维护和水电、机电系统的全面维护工作,才有助于展馆会展经济的蓬勃发展。

二、展馆物业管理的改变

展馆物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精细化的服务标准、规范化的服务控制、超前的服务理念、个性化的服务体系,结合会展经济发展的特点,科学规划,重点培养专业人才,进行合理的有效的管理,物业管理才能适应会展经济的发展[2]。

1.会展经济的主要特征和作用

会展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其具有综合性、服务性和区域性,在一次会展活动中,所涉及的行业包括了会展业、为会展提供服务的相关行业(如餐饮业、娱乐业、物业等)、参与会展活动的参展商、参与会展参观的群众等多个社会主体,由此可见会展经济是具备很强的综合性的。会展经济按照产业划分来讲,可以划入服务行业的范畴,因其本质就是服务于社会和社会群体,因此其具备服务性特征。会展活动通常是某一个领域的行业,通过展会的形式,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将同行业或跨行业的企业或个人集合到一起的活动,会展经济不仅实现了跨行业和领悟之间的沟通,促进了不同领域的人或企业间的交流,更为经济贸易、城市建设和第三产业完成市场交易搭建了平台,其区域性特点是其他类型的活动无法比拟的。目前来说会展经济已实现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展示产品、信息传播、贸易功能、市场营销功能四个方面。在展会进行的过程中,来自四面八方的企业和人都会参与其中,展会会为产品的展示提供一个很好的推广与展示平台。在展会举行前期,会展中心和主办方通常都要进行一些规模较大的市场和网络推广,前期的铺垫会为会展带来良好的宣传效果,也是企业向大众展示产品的途径之一。尤其在一些新产品、新科技或者新成果的与展示活动中,因会展活动过程中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的汇聚与流通集中又庞大,各领域之间信息的交换、知识和观念的交流、机遇的创造力等多方面通常都能让人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会展经济带来的影响力目前来说也是其他活动无法比拟的。[3]每一次展会,都是主办方个会展中心经过精心的筹备、合理的规划和一丝不苟的现场安排举行的,从主办方的角度而言,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和营销目标,将企业和其产品以良好的形象推向市场。会展经济还为各个参展商和采购商提供了一个贸易往来的平台,这个平台会吸引世界各地有需求的人都来积极参与其中,借此机会了解别人,充实自己,在这个平台中大家可以相互认识,有意向合作的企业和个人还能进行现场谈判,交流各自的经验,展示自己的产品,会展经济的整个过程实际也是在推动贸易经济发展的过程。除了以上四项基本功能,会展经济还带动了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有利于调整市场产业的结构,为解决城市就业率问题提供了机会。

2.适应会展经济发展的管理和服务

展会开始前期:随着会展经济的发展,社会和企业对会展活动的重视程度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展台的设备越来越复杂,为了确保会展活动顺利开展,展馆物业首先要对会场的结构和水电路分布有清晰的了解,并将现场平面图和各个部位的水电路负荷标准及承重标准、搬运途中的道路尺寸和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前告知参展商,以便商家顺利完成布展。在布展过程中,安排好物业值班人员,协助参展商的布展工作,引导车辆和工作人员进入展厅,提醒安装人员应注意的问题,确保人和物的安全、避免搬运安装过程中参展设备给原有设备造成破坏。展厅进出口安排保安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保持消防通道、安全通道的畅通,布展过程通常是紧密锣鼓的开展的,对于没有经验的参展商来说,也是容易忙中出错的,因此需要物业管理人员24小时巡视,保证布展过程安全顺利进行。会展经济在当代有着巨大的价值和作用,物业公司在管理展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展馆有科学合理的规划,突出展馆的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网络信息化特点,不仅要采用先进的硬件配套设施,更要从建立人员的服务意识开始做工作。我国的展馆需求目前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只有培养专业的展馆物业管理人才,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技术,利用网络信息时代的平台和优点,才能在服务好会展活动的同时推进会展经济的发展。合理的物业管理不仅能为物业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展馆建立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提高物业公司的经济收益,还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结束语

传统的展馆是作为陈列不同类型的展品,根据内容区分为综合性展览馆和专业性展览馆的公共建筑,同时也可以作为会议交流、信息传播、经济贸易或是展示商品的场所。除了硬件设施要与时俱进之外,物业管理的智能化、专业化、个性化以及信息化也需要进行转变,目的是更好地适应会展经济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钟伟明.展馆物业管理如何适应会展经济的发展[J].江苏政协,2012,(4):18-19.

[2]李春云.浅谈我国会展场馆的物业管理[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1):73-74.

篇9

关键词:会展业;会展经济;城市发展;互动

一、 会展与会展经济

(一)会展的定义

国内外对于会展的概念定义众说纷纭,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国外的一种看法,即会展是会议、奖励旅游、集会以及展览的统称。国内有很多学者照搬这种典型的定义。除此之外,还有一批国内学者认为,会展在外延上包括会议、展览以及大型节事活动。这种表述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简洁方便,为我国很多学者接受,也是广义上的会展概念。狭义上的会展概念则只包括会议、展览会。笔者综合国内外的观点,认为会展活动应当是一种交流活动,其特点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下举行的,并且所围绕的主题是特定的。总而言之,从狭义角度来说,会展包括展览会和会议,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会展除了包含狭义的会展内容之外,还包括其他大型活动。

(二)会展经济的定义

会展经济有四个特性。第一,会展经济具有依托性,其依托的主体是会展业,会展业的主要内容则是举办各类会议、商品展示和展览等活动。第二,会展经济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经济活动以及会展活动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才得以形成。第三,会展经济的目的是拉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运输业、电信业以及广告业等等。第四,会展经济的特征鲜明,表现为消费数额大、计划性较强等。综合会展经济以上四种特征,笔者认为会展经济指的是,以会展业为发展凭借,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从而使得城市地区一些相关产业获得发展,从而为国家创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现今社会较为特殊并且重要的一种经济形态。

二、城市发展会展经济的客观条件

会展业是否能够良好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在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其中最能够影响会展业发展的是城市的地理位置以及产业基础。在发展会展经济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积极考虑城市的一些具体情况,通过对城市自身的了解,做到扬长避短,使城市为会展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客观条件。那么什么样的城市比较适合会展经济的发展呢?笔者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认为一个较为适合会展经济发展的城市,应当具有以下四种特性。第一,气候条件较好,资源环境较为优异独特。我们观察那些会展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其中的一些要么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独特,要么气候非常舒适,适合人居住,要么文化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比如,我国的一些著名旅游城市,北京、上海以及香港等,这些城市的会展经济之所以如此发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城市具有这些优点。第二,交通网络方便快捷。会展经济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活动,在这种交流活动中,其主要交流对象是商品、资金以及技术,这些经济实体的运输与经营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物流的运送与传输。因此在一些交通较为便利的城市,举办会展会更为方便。第三,会展城市有自己的优势企业,市场运行规范。会展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城市产业的发展水平,而市场规模同时也决定了会展经济的发展规模。如果一个城市拥有很多知名品牌的话,其声誉将会大大提高,从而使更多的企业和客商闻名而来。为会展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第四,展览场馆设施齐全。举办会展活动是为了企业或者商家之间更好的进行产品交流、业务交流。好的展览场馆,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客商前来。第五,拥有全国服务意识,具备齐全的服务功能。会展虽然具有区域性,但是其接待的是全国甚至全球的企业与客商。因此,一个会展不仅要有服务于区域的能力,更要有服务于全国甚至国际的能力。比如会展经济在上海、北京以及广州等城市发展的就比较好,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城市具备服务于全国甚至国际的能力,不管是区位条件、文化氛围还是社会环境都是国际化的水平。因此,完全能够承担举办国家级博览会的重任。

三、会展经济促进城市发展

(一)为城市带来直接经济利益

根据相关数据表明会展业的利润大概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二十五之间。这一丰厚利润回报,是会展经济能够得到发展的重要原因。在经济发展的现今,会展经济跻身于城市经济发展的众多增长点之一,其经济特征表现为,成本低、收入高以及赢利丰厚。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每年都会举行大型会议或者博览会,很多展商以及客商,都从中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因此,会展经济能够为城市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这也是近些年来会展经济在我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

会展经济除了能够为城市带来丰厚的经济利润之外,还能够带来周边产业的发展。是新型的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具有辐射性的,会展经济发展了,交通、旅游、餐饮以及广告等行业也将会从中获得商机,获得丰厚的商业利润。除了对现行的周边产业产生影响之外,会展经济还能够培育出一批新兴产业群。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在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因会展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产业带动系数高达10,而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是因其发展而产生的产业带动系数,也达到了9。这一数据表明的是,举办一次展览活动,获得的经济收益是1,其他相关产业的收入则是9。可以看出,会展经济在带动相关产业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由此受益的企业有很多,如旅游、物流、餐饮以及住宿等等。会展经济就像是一个“动力引擎”,使得区域产业不断聚集,不断发展,使得各产业的品牌价值不断提升。较高的产业关联系数,使得城市各种资源更好的被利用起来,从而成为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力量。

(三)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

城市会展经济的发展能够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是将城市向外推广的重要手段。好的城市形象如同城市的品牌,也成为城市发展的无形资源,吸引更多的国内以及国外的企业或者客商前来投资。而会展业则是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为整个城市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增加城市社会就业

如同上文所介绍,会展经济能够带动周边产业繁荣发展,行业相关性较强。从会展业自身来说,要举办会展活动,需要一系列的工作人员,如策划人员、设计人员、建造人员以及服务人员,会展业自身就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就业。此外,其他相关行业的繁荣发展,必然需要更多的从业人员,因此会展经济从这个角度来说,间接的增加了城市社会就业。

四、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互动策略研究

(一)将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战略密切结合

会展经济促进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一个作用便是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做到这一点,无疑是将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战略密切结合起来。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依赖于一个城市的地理环境、区域交通条件以及文化经济现状。城市发展会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特定城市的地理环境、区域交通条件以及文化经济现状,这也就是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比如大连本着打造服装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国际服装节,便是将会展经济同城市发展战略良好结合的重要例证。

(二)政府从宏观战略角度管理会展经济

我国很多城市认识到发展会展经济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于是很多城市政府开始致力于城市会展经济的发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城市政府的管理与推动手段出现问题,从而导致会展经济在一些城市的不景气。会展经济最能考验一个城市的综合管理能力,因为会展经济不可能脱离政府而自行发展,相对于其他经济形态来说,更加依赖于政府的管理。但是政府在管理过程中,不能够过度干涉,采用不正确的推动方式与手段。比如在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会展经济,而投入大量的资金,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直接策划一系列的会展活动。但是这类会展活动往往成效不大,从会展活动的举办机构上看,其机构主要是政府临时组建的事业单位,策划活动的能力不强,直接导致的后果浪费政府资金,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政府应当从宏观战略角度管理会展经济,退出主导会展经济的舞台,调整自己的角色,努力成为积极引导会展经济发展的政府。

(三)使会展经济完善城市结构功能

会展经济的特色在于,其会跟随城市规模与职能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会展经济都是聚集在较为发达的城市,但是在一些中小城市同样也有会展经济。这些城市的会展经济则各具特色,并且可塑性非常强,当城市的规模与城市的职能发生变化时,会展经济也会发生变化。即会展经济促进城市结构完善,而城市结构完善后,又促使会展经济自身发生改变。二者是呈螺旋状上升的形态。因此,要积极发展会展经济,使其在完善城市结构这一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使会展经济与城市对外开放相结合

根据实践经验,会展经济在一些国际化的大都市举办效果更佳,而会展业也的确在朝国际化大都市发展。因此,必须加快城市对外开放的步伐,使会展经济同城市对外开放之间相互结合。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会展经济发展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看好,很多展览中心都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这对中国各大城市来说不只是挑战,更是机遇,因此加快城市对外开放的进度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邹树梁,王铁骊. 会展、会展业与会展经济的演进分析[J]. 湖南社会科学. 2011(04).

[2] 罗薇. 会展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效应[J]. 大经贸. 2008(02).

篇10

关键词:沈阳;会展旅游;区域经济

abstract: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mic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famous subjects in chinese tourism researches in recent years. it has giant economic profits that leadto a global busines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ulation of mic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regional economy. as to shenyang's mice, it discusses the impacts of mice on the local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shenyang's mic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healthy, rapid development of shenyang mice industry.

key words:shenyang;mice;regional economy

积极发展会展旅游业既能为城市和区域带来经济利益,又能改善、提升城市形象,因而成为众多国际优秀旅游城市发展的拳头产品。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区,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已被视为一种城市发展战略,成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产业部门。研究沈阳会展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国外对于会展旅游学术研究已经成熟,而国外学者最关心的领域就是该产业对经济的影响和会展地点的选择[1],国内学者则更倾向于对会展旅游本身的研究。从实际意义的角度看,目前沈阳已经成为国内会展旅游四大“会展经济带”之一,沈阳的经济水平多年来也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沈阳凭借着明显的区位优势、雄厚的经济实力、工业基础、独特的满清历史文化、初具规模的会展配套设施和较丰富的办展经验成为东北会展旅游的核心力量。

一、会展旅游的概念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国际上,将会展旅游定义为mice,包括:会议(meeting)、奖励旅游(incentive)、大会(convention)、展览(exhibition)。狭义的会展旅游则是指与各种会议(meetings and conventions)直接联系的旅游或旅行活动[2]。而广义的会展旅游则包括展览会、展销会、博览会、会议、广告促销募捐、筹资活动等商贸以及会展事件以及奖励旅游等7个部分。西方施密德教授(schmidt m.)提出:贸易展览会是能够提供经济发展趋势有关数据的惟一的市场媒介。会展旅游能够对旅游目的地做出重要的经济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国家、区域及城市的就业等方面的经济影响。其可观的经济利益,被经济学家认为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加之会展旅游的目的地往往集中于城市地区,因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沈阳会展旅游发展现状及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沈阳近几年举办了许多的国家级和国际知名展会,尤其是从2004年开始,办展数目及交易额增加迅速,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沈阳会展旅游办展个数和交易额正在逐年增加。2004年沈阳办展约90个,其中全国性大型展会和国际性会展达到15%,相关产业增加收益9亿元[3]。2006年,沈阳市办展140余个,交易额突破900亿元[4]。根据专家预测,2008年沈阳会展总数将达到150个,交易额将突破1280亿。可以说,沈阳目前的会展旅游正准备迈入现代国际会展旅游大军的行列,会展经济已在沈阳的经济收入中甚至在全国会展经济收入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沈阳的会展旅游又是如何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呢?会展旅游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会展旅游有利于加速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

辽宁推出的“神奇辽宁,多彩关东”旅游整体形象的塑造、形成沈阳-大连-丹东-沈阳的金三角线路。在“金三角”旅游线上的9个城市中,沈阳作为辽宁省会,位于核心的战略中心地位。加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沈阳先行”又进一步增强了沈阳战略中心的地位。不但推动了整个“金三角”的工业的优化升级,也为整个经济区提业配套、产业带动、产业集中等强有力的支持,促进区域内资金、物资、信息、科技、人才等要素的流动,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会展旅游有利于重新树立和改进区域形象

沈阳举办的许多大型会展旅游活动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这正是沈阳自我宣传的绝妙机会,相当于一个超级城市广告,对改变沈阳城市给外界的传统印象很有利。从传统的重工业形象向环保、智能、时尚的旅游城市形象转型的沈阳从2000年末23. 91%的绿化覆盖率和3. 7平方米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到今天40.6%绿化覆盖率和12平方米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目前国内外广大游客普遍认为沈阳是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一批国际性会展旅游活动的开展使沈阳名声雀起,知名度大幅提高,成为沈阳区域经济加速发展的最大无形资产。

(三)会展旅游有利于区域与企业间沟通产销、吸引投资

国际性会展活动有利于吸引不同地区、国家的客商相互交流与合作,增加了沈阳的进出口贸易,同时,通过宣传地方特色、招商引资项目,也增加资本跨国界流动的规模和速度。近几年,为适应世界产业格局的调整,沈阳正通过“规划统筹”的思路,凭借门类齐全的产业基础,成为生产力发展最活跃的地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投资者。仅2004年以来,就有北京、广州、大连、杭州、苏州、西安、呼和浩特等城市相继在沈阳市举办各类展览会。德国杜塞尔多夫展览公司于2004年4月也在沈阳设立了代表处,筹划在东北地区的发展。可以说,开放激增了沈阳的会展旅游,会展旅游进一步加速了城市发展。

(四)会展旅游有利于刺激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

经济学家认为会展旅游是国民经济的“助推器”,其产业带动系数为1:9,即展览场馆收入为1,其他相关收入为9[5]。会展旅游能够刺激区域餐饮、住宿、交通、通讯、零售、物流等多个行业的发展,使区域产业结构得以调整,使城市产业结构得以优化,最终加速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2006年仅黄金周七天,来自各地的食客便吃掉3.48亿,沈阳市各星级宾馆的入住率平均达到83%,市内出租车单车每日运营收入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5%,公交车运营收入提高20%,零售业销售额增长20%。

(五)会展旅游有利于扩大内需和增加就业

旅游业是世界上最大的就业创造者,全世界每20秒就可创造出一个新的就业机会。举办大量会展又可以增加大量暂时的就业机会,而当会展旅游形成产业,形成有一定规模的经济之后,更能以新增的企业与组织而增加长期的就业机会。据测算,每增加1 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就可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2004年沈阳市办展约90个,增加就业机会8 000个;2005年沈阳市办展约100个,增加就业机会1.3万个。

(六)会展旅游有利于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沈阳文化接轨国际主流文化的一系列国际会展的举办向世界展现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沈阳。富有地方与民族特色的城市文化,具有积极的扩张力和强大的吸引力,能使市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这正是一个城市进入国际化都市的“门槛”。“世园会”中囊括了100个特色展园、4大演绎活动和32项互动演出,人们随处可见的除了各国园艺展览,还有许多当地的民俗表演、特色食品和手工艺品等等,吸引不同文化、不同观念的人们,有利于人们与之进行交流,扩大人们的视野。同时,在与外来参观者接触过程中,人们也会学到一些先进的观念,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三、沈阳会展旅游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沈阳会展旅游在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问题。比如,对会展旅游的认识不足、研究不够;政府主导化较强而市场化较弱;服务设施相对滞后,专业水平较低;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缺乏专业人才等等。根据沈阳目前会展旅游发展的现状,本文相应的提出一些发展策略。

(一)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如果想让会展旅游能不断发展、不断被大众所熟知,就一定要加强宣传促销,树立会展旅游产品和市场形象。国际会展旅游开展比较成功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市场的宣传促销,沈阳也应加强会展旅游调研和宣传促销工作,以与其它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为突破口,重点培育会展旅游核心市场。沈阳市旅游局应致力于沈阳整体旅游形象的宣传与推广,去赢得一些有影响力的会展举办权,加强在国际上的宣传,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二)加大研究,建立完整的研究和管理体系

建议沈阳组织专家学者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紧跟国际会展旅游的发展趋势,与国家会展旅游整体发展相适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最终编制出沈阳市会展旅游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可适时召开沈阳市会展旅游工作会议调整。并建议成立专门管理机构或领导小组,将沈阳市商业局国内展的管理职能、市贸促会国际展的管理职能和市政府大型活动的协调职能进行整合,形成统一规划、指挥、管理的会展旅游管理体制(见图2)。

(三)培养专门人才,实现人才对接

对于目前会展旅游业的人才缺口,沈阳市各大高校可以设立独立的会展旅游专业方向,出版专业教材书目,加强教育力度。人才培养方向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从会展策划、统筹意识、装修、营销、接待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专门的培训。通过“世园会”的举办,向沈阳提出了礼仪人员、翻译人员、零售人员以及导游人员等的人才需求。建议沈阳市各大高校根据市场需求,设立会展旅游专业方向,近两年培养出一批适应市场标准化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四)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企业三者的关系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加强管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而对于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政府部门则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时还要以市场为主导,遵循市场规律,利用看不见的手推动会展经济,才有可能对区域经济起到最大的推动刺激作用,实现长期效应。对于企业经营角度来讲就是在政府的统一管理下,按市场经营模式运作,实现企业多元化发展,走上会展旅游的国际轨道。

(五)创沈城会展旅游之品牌,走可持续发展之道路

2005年沈阳与长春、大连、哈尔滨、吉林等四个城市联合组建了东北中心城市会展联盟,并联合鞍山、抚顺等辽宁中部城市共同参与,形成了沈阳经济区共同打造展会品牌的局面。为2010年实现完善的沈阳会展品牌项目体系,沈阳必须加大力度创造自己的品牌项目。同时还应该充分体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根据市场需求,控制新的展览中心的产生和扩大规模,区域内资源可以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闲置,实现沈阳会展旅游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婷婷,郭毓洁.基于sspab模型的mice业进入性分析[j].旅游学刊,2007,22(1): 77-83.

[2] 戴光全,保继刚.西方会议会展与会议旅游[j].中国会展,2003,7(14): 57-59.

[3] 李淼焱.沈阳会展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28(3): 42-44.

[4] 王时勤.沈阳会展经济交易额将突破900亿[n] .沈阳日报,2006-1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