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6:1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冷链物流发展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冷链物流发展论文

篇1

食品冷链物流是时代快速发展的产物,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保质、保期等作用。简答的说,冷链物流是指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最终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将易腐、生鲜食品始终保持在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最佳物流手段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种物流体系。所以,冷链物流一般贯穿于食品的保存和运输过程中。因为,目前市场上的食品种类非常多,有的不易长途运输保存,例如:荔枝、海鲜类食品必须要通过冷藏处理,才能保持营养价值。因此,食品企业必须要保证运输、销售、经济等各个环节协调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食品的附加值。所以,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对冷冻技术的要求非常高,且冷链物流是一个投资巨大的链条产业,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物流的整体效果。并且冷链物流的跨度加大,涉及面较广。总的来说,冷链物流对提高我国食品的质量和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

1.冷链发展严重滞后。

目前,我国各个省市对食品冷链物流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加,从而导致现有的冷链物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并且,就目前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情况来看,由于缺乏完整的物流体系和健全的物流管理制度,导致物流的硬件设施和内部管理等各方面都不到位。而且随着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不断加大食品监管力度,使得冷链物流的运输量明显增加。目前,百分之九十的肉类和百分之八十的水果蔬菜,都需要进行冷加工才能进入市场。此外,冷链物流必须要严格按照国家安全部门规定的要求进行分类运输,且不同种类的食品对温度要求各不相同,不仅增加了运输难度还增加了成本投入,从而导致食品冷链发展严重滞后。

2.基础设施落后,专业技术薄弱。

食品冷链物流必须依靠大量的加工器材和运输设备,才能保证冷链物流运输的完整性。但是,冷链物流所需的速冻设备和速冻技术都是高成本项目,前期投入非常大。并且,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政府对冷链物流产业的资金投入有限,从而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达不到标准要求。所以,部分省市的冷链物流一直在沿用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和老旧的设备,从而导致物流市场的供求关系不均衡,无法及时有效地满足供不应求的市场要求。此外,各类生食和熟食对低温控制非常严格,大量的豆制品和乳制品对冷链物流的依赖性非常强。因此,一味的使用传统的处理措施,例如:棉被、塑料薄膜等保温材料,已经达不到物流的运输标准。并且目前大多数物流公司对食品运输没有进行详细的分类,且低温处理技术单一,从而形成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

3.冷链建设成本过高。

由于,冷链物流可以有效地提高食品的新鲜度,从而大大提升食品的营养价值,所以,大多数食品企业都愿意构建冷链物流。但是,冷链物流构建的前提是科学化、表转化、专业化的技术,其次,必须要有完善的冷链设备,才能实现冷链物流的一体化建设[3]。并且每样设备的成本都非常昂贵,以及工程建设费、设备安装费、管理费等一系列费用,使得大多数企业望而却步。因此,部分中小型食品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往往不使用冷链物流,从而导致食品的保质期短、营养流失快等问题,严重威胁到食品的质量安全。

三、食品冷链物流成本优化对策

1.通过采用冷链物流标准化进行物流管理。

冷链物流标准化是一个庞大的物流系统,其中包括机械设备、运输设备及各类专业工具,以及包装、装卸、运输等各项内容。并且标准化物流管理是以系统为出发点,并根据食品的特点择优选择标准的物流设备和专业的处理技术,从而更好地实现冷链物流运输的统一性。此外,通过标准化进行物流管理,可以进一步协调运输、装卸、储存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从而有效地提高机械化水平和自动化水平。总的来说,标准化物流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物流系统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便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2.加强现代信息系统的构建。

信息化水平可以促进企业约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因此,食品企业可以通过加强现代化信息水平,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实现冷链物流的统一控制管理。因此,食品企业可以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视,并完善信息系统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食品企业之间的合作。只要一合作,就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很好的降低各企业的成本投入。

3.通过实现供应链管理来降低成本。

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构成的物流体系。因此,供应链管理存在较大的稳定性,所以,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并降低库存,减少生产及分销的费用。且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企业为了配合完成供应链管理,不仅要加强对物流部门或生产部门的控制,还要加强对采购部门等各职能部门的成本控制,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4.从流通全过程的视角来加强物流成本的管理。

流通全过程是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冷链物流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物流的成本控制不仅仅是企业单方面的事,同时还应该考虑到产品的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和销售成本。因此,物流成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必须要构建一体化物流中心,还要适当地扩大业务范围并加强对零售店铺的物流活动,才能大大的提高物流效率,进而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效益。

四、结语

篇2

(上海海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1306)

摘 要:本综述主要结合冷链配送、生鲜农产品、食品网购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综述。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关于冷链配送的研究综述;第二部分是冷链配送与生鲜农产品安全的研究综述;第三部分是食品与网购食品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关键词 :冷链配送;生鲜农产品;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F71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164-02

收稿日期:2014-10-28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重点项目“电子商务环境下网购鲜活水产品的运作模式与质量安全管理研究”。

作者简介:刘敏(1991-),女(瑶族),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刘华楠(1971-),女,湖北武汉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食品经济管理。

在中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上班族”去实体店购买物品的时间越来越少,即使下班后有时间去购买,下午购买的农贸类食品往往比早上购买新鲜度会差很多。电子商务最近几年的如火如荼发展,在网络上直接购物的便利性和优势已经深入人心,相信未来不久需保鲜的农产品,特别是鲜活水产品的网络购物需要会越来越强烈,下一个网络购物的明星将是以鲜活水产品作为突破点,由于生鲜农产品从生产到供应的复杂性和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薄弱性,使网购生鲜农产品安全成为了网络农产品交易中的一个新盲点。本文对网购生鲜农产品的基础部分冷链配送和配送过程中的食品安全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一、关于冷链配送的研究

(1)冷链物流的概念

冷链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本质上还是一种物流形式,只是因为要求较高,被人称之为是一种特殊物流形式,主要包括了通过冷藏对食品进行配送的过程,包括了需要冷藏的食品的生产、存储、销售和配送整个环节,因为整个环节都是需要处于特点的低温环境下的一项系统性的、要严格保证产品质量的工作。冷链物流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演进,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冷链配送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成熟,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

(2)国内外冷链物流的研究现状

早在两个世纪前,随着冷冻机、电冰箱等新科技产品的发明,保鲜食品和冷冻食品被人们所发现并推入市场环节,可以说是冷链物流的开始。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是较早开始注重冷链物流配送的建设,同时也强调对冷链物流配送过程的管理。逐步开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冷链配送体系。1894 年,美国学者Barrier和英国学者Ruddich最早提出了关于冷藏链(cold chain)的定义。1959 年美国皮尔斯柏利公司与美国航空和航天局开始联合开发航天用的食品时,提出了 HACCP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即我们常说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control point,HACCP)体系,这种体系反映了一种科学的、方便的食品安全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便于管理,目前世界各国都已经开始使用,中国也不例外。

目前,国外的冷链研究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Den Ouden、Zuurbier (1996)等学者第一次提到食品供应链(Food Supply Chain)的定义,认为食品供应链管理是在生鲜食品生产、储存、销售、配送等各个环节中所开展的一种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操作体系,食品供应链管理等的目标主要是达到降低成本的同时能够保证质量,保证食品的安全以及提高时效的一种管理。Bogataj等学者(2005)分析了冷链物流配送管理过程中易腐的食品的稳定性相关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零散的解决方案;Montanari等人(2008)认同在冷链物流配送中最重要的是严格控制温度,能持续稳定的保证时间的控制温度,这是两大关键点。

20 世纪 50 年代左右开始,伴随我国各种生鲜食品的外贸加工出口等需要,我国也开始冷链物流。1982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这直接推动了食品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HACCP 认证体系也开始随之被重视,目前在中国的水产品加工领域,已经有近千家的相关加工销售企业已经按照美国水产品的法规要求开始建立和实施HACCP体系,这是企业重视管理的结果,也反映了HACCP在中国的巨大空间,并且 HACCP 体系也逐步向其他食品领域扩展。但是,我国冷链物流体系还远远不够完善,无论是与发达国家比较,还是从经济发展的消费内需来看,都有很大差距。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人口众多,需求量巨大,食品规模巨大,加之八十年代前国家重视不足,使得行业并没有统一行业规范,相比于需求已经建立的冷链物流还远远不够。

因此,学术界开始对冷链物流配送概念以及研究开始逐步深入。冷链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有学者从食品、医药、化学品等冷链对象(所指向的物不同)的角度提出冷链的定义。也有学者从流通环节来定义冷链物流。有学者从物流供应链的方面来对其进行定义。也有学者从整个不同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冷链的定义。以下做一些简单的列举,郝丹(2009)就曾对国际水产品的冷链物流配送的优化问题进行过研究,从产业角度定义冷链物流。另有一些学者从冷链物流的技术角度出发,研究了如何控制采用何种技术何种方式何种管理可以对冷链物流模式的优化。

二、关于冷链配送与生鲜农产品安全的研究

冷链配送和食品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在冷链配送的相关研究中,很多研究都比较总是食品安全的保证与控制。

(1)国外学者关于冷链配送与生鲜农产品安全的研究

国外关于食品冷链物流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早,现在基本都已经完成了冷链体系的建设,但是特定在研究关于生鲜食品配送食品安全方面的论文还不是很多,而且大都是作为食品供应链研究中的一部分来开展的。Glen,J.J.(1987)在自己的论文里,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且通过构建优化求解模型所得出的结论,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Milier,Leung,&Azhar(1997)以新鲜西红柿为研究对象,开发了两个采收和包装模型,该模型反映了如何决策采收的梳理,时间分配,存储量的大小以及如何配送,配送数量等等问题,都是以降低配送和采收的成本,同时能够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为目标的。I.Hunt等人(2005)比较早的基于电子商务网络购物作为背景,重点分析了农业产品的物流环节对销售环节和整个供应链环节的影响。

(2)国内学者关于冷链配送与生鲜农产品安全的研究

国内对生鲜食品配送的研究开始时间落后于发达国家。曹云(1998)曾提出来生鲜食品的配送和加工以及流通是息息相关,对于连锁配送来说,更是如此。恭树生等人(2006)从供应链的上游、中游、下游企业作为出发点,明确提出在我国,需要保鲜的食品企业范围,上游企业主要涉及到一些加工企业,包括生产后直接速冻企业,中游的企业主要是批发商,涉及到配送中心等,而下游则是零售,包括消费前面一点的配送企业,包括终端消费的酒店等主体。凌宁波和朱风荣(2006)的论文比较总是食品安全与配送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我国目前需要保鲜的食品在销售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食品安全情况,并以终端超市等连锁型的终端零售为主体,认为从终端零售出发构建整个供应链具有很明显的优势。熊惠、李靖(2008)则认为,研究冷链配送食品安全问题,要从消费者行为的角度出发,要分析消费者的需求、态度和满意,以此作为提供效率和效果的出发点,同时在论文里对食品安全的特性和第三方物流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希望能找到适合我国现状和国情的冷链配送食品安全发展思路。

三、文献述评

总的来说,目前,在食品安全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冷链物流配送目前还只能说处于初级阶段向高级转化的阶段,主要是由于冷链配送市场分散,单个市场规模较小,区域性又较为明显,自然需要较高成本和技术要求进行构建,缺少龙头企业,政府又不能直接统一市场。这使得现今的冷链配送硬件较为陈旧,设施技术水平较为落后,更新换代成本无法消化,自然运输配送效率低,保鲜技术也达不到市场要求,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但反观最近几十年的发展,虽然问题较多,但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和冷链配送,企业对技术的要求和管理水平以及经验都在不断增强,市场规模逐步增大,这对于冷链配送发展都是及其有利的。通过网购市场不断增大,消费者网购食品需求巨大,中国冷链势必会迎来黄金发展时期。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冷链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DenOuden.P.J.P.Zuurbier.Verticalco-operation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marketingchain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in pork[J],Agribusiness.1996,(3):277-290.

[2] Bogataj M,Bogataj L,Vodopivec R.Stability of Perishable Goodsin Cold Logistic Chains[J].Production Economics,2005,93-94(1):345-356.

[3] Montanari R.Cold Chain Tracking: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 [J].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2008,19 (8): 425-431.

[4] 郝丹.国际水产品冷链物流优化——以BSL公司为例[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篇3

关键词:苏州市;水产品;冷链物流;发展 

中图分类号:F762.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6月9日 

一、冷链物流基本理论知识 

(一)冷链物流的概念。随着制冷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物流行业越来越繁荣,冷链物流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冷链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是物流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泛指为保证易腐、生鲜食品的质量安全,减少损耗,在其生产、储藏、运输直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状态。 

(二)水产品冷链物流的含义。水产品由于其高营养、高蛋白、低热量的特性而受到人们的喜爱。然而,水产品在物流运输的过程中极易发生氧化、受细菌污染。冷链物流在水产品物流配送过程中的应用对降低水产品流通过程产生的损耗有着重大的意义。水产品冷链物流是指水产品从生产商到中间商再到零售商最后到消费者的整个流通环节过程,始终能够保持在一个恒定的低温状态下。 

二、苏州市水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分析 

(一)苏州市水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特性。当前,苏州市水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性:冷链物流作为物流行业的新兴产业,起步比较晚,苏州市水产品冷链物流在近几年才开始逐步发展起来;苏州市目前的水产品冷链物流规模比较小,水产品冷链物流的建设还没有覆盖到苏州大市范围内;苏州市水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到目前为止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规划,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经营相对比较分散。 

(二)苏州市水产品冷链物流运用大致情况。苏州市当前主要的水产品市场大约有11个,包括昆山、常熟、太仓等县级市水产品市场在内,这11个水产品市场的主要经营范围都与苏州市水产养殖的情况密不可分。太湖和阳澄湖是苏州市比较典型的两个湖泊,而这两个湖泊的水产品也在本地水产品市场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绝大多数的水产品在从产地到最终消费者的物流过程中都存在着损耗的风险,而部分销售渠道长且存活率低的水产品则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作为苏州当地水产品主要的两个产地,太湖及阳澄湖的水产品流通过程对苏州市水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情况有着典型的代表意义。当前,大部分的太湖和阳澄湖水产品在物流配送过程中,只有极少数的水产品采用了冷链物流。

(三)苏州市水产品冷链物流过程分析——以阳澄湖大闸蟹为例。随着阳澄湖大闸蟹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和喜爱,阳澄湖当地的大闸蟹专卖店和以大闸蟹销售为主的渔家乐开始涌现,水产品冷链物流的需求也逐渐扩大。 

传统的阳澄湖大闸蟹物流配送过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流通阶段:第一阶段是从生产场所到产地水产市场,这种情况一般是由生产商(渔民、养殖户、加工商)送货到市场;第二阶段是从产地市场到销售地市场,一般是由产地和销售地的批发商委托第三方物流运输;第三阶段是由零售商到最终消费者的过程,这一阶段主要是由消费者自行提取的方式进行。 

随着阳澄湖大闸蟹网络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升温,再加上阳澄湖度假区当地渔家乐的繁荣发展,阳澄湖大闸蟹传统的销售模式开始发生改变。不少蟹农开始选择网络销售这一新的销售模式,通过减少中间商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利润。当地以销售大闸蟹为主的农家乐也开始逐步代替传统零售商的存在,直接将大闸蟹销售到消费者的手中。在当前新型的销售模式下,由于大闸蟹在物流配送过程的保鲜靠的仅是包装环节的冰水以及保温袋,因此对于第三方运营主体——快递公司的运送速度有着很高的要求。 

三、苏州市水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冷链流通比例偏低。苏州市的水产品冷链流通率比较低,大部分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并没有先进的冷藏设施设备。以苏州市的阳澄湖大闸蟹为例,一到金秋时分,我们就可以在网上看到各种大闸蟹的销售信息扑面而来。每年仅仅一个蟹季,从阳澄湖销往全国各地的大闸蟹的数量就相当的惊人。 

然而,大批量的阳澄湖大闸蟹在整个销售运送过程中的保鲜,靠的仅仅是蟹农在大闸蟹包装技术上的努力,以及依托快递公司运送货物的时效性来保证。 

(二)水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化不足。由于苏州市水产品冷链物流起步比较晚、发展落后,到目前为止苏州市还没有建立一个权威的冷链公共信息平台。苏州市只有极少数的物流企业拥有冷链物流信息系统,而这小部分的物流企业中不少企业缺乏物流信息处理技术的能力,并不能够将冷链物流信息化发挥最大效用。 

(三)缺乏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专业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缺乏不仅仅是苏州市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尽管苏州市冷链物流有较大的市场发展潜力,相应的冷链物流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苏州市冷链物流的从业主体仍然存在着“小作坊”现象。无论是从企业设备、规模还是市场占有率这些方面,苏州市当前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综合实力与国际领先的冷链物流企业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可以说,苏州市冷链物流企业中还缺乏优秀的“领头羊”。 

(四)缺乏专业的水产品冷链物流人才。随着近年来我国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尽管如此,物流人才的教育培养还没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各地都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冷链物流作为物流领域的新兴产业,人才短缺的现象尤为突出。尽管近几年苏州市大力地进行了招财纳贤,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涌入苏州,但是全国性的冷链物流人才匮乏使得苏州市冷链物流人才也十分稀缺。

四、苏州市水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建议 

(一)提高水产品冷链流通比例。对于苏州市来说,提高水产品冷链流通比例十分重要,不仅降低了水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也满足了消费者购买到新鲜水产品的消费需求。提高水产品冷链物流的流通比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扩大冷藏车的规模,为冷链流通率的增长奠定基础。苏州市冷链物流的建设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但是苏州市政府应当从长远角度考虑,加大对水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建设的资金投入,为今后本市水产品流通的发展谋求更好的出路。 

(二)加快推进水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苏州市可以根据当地水产品发展的情况来制定未来苏州市水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可以率先在苏州市当地的两个主要水产品产地,太湖及阳澄湖地区建立水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通过数据共享,促进水产品在物流各节点信息的有效沟通。苏州市政府应当鼓励水产品市场信息、库存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健全冷链物流作业的信息收集、处理和系统,全面提升水产品冷链物流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三)培育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对苏州市来说,培育一些规模化的,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也能够提供综合化、专业化服务的冷链物流企业,在推进本市水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首先,冷链物流企业应该加强对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其次,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要加强对销售商和供应商的整合,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后,苏州市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信用体系,维护市场秩序,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实施扶持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优惠政策。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四)培养水产品冷链物流人才。苏州市想要突破冷链物流人才缺乏的关口,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各大高等院校是社会人才输出的主要源泉和动力,高校可以通过采用与企业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能够提前在校园接触到企业的实际操作;其次,苏州市政府应当规范物流行业的作业标准,努力营造一个规范有序的物流市场,为物流人才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发展做出努力;最后,冷链物流人才和冷链物流企业也需要通过不断地努力来加强自身的素质,为苏州市水产品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添砖加瓦。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医药品 冷链物流 发展策略

近年来,冷藏药品销售金额一般占我国医药流通企业药品总销售额的7%~8%,其市场比较稳定,呈逐步上升趋势且毛利较一般药品高。随着医药品临床应用不断扩大,医药品要求在储备、运输中保证安全性、有效性和可及性,特别是在国内接连发生的重大的药害事件就是因为医药品没有按照规范的冷藏要求进行储运导致产品的无效性而造成的,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一、医药品冷链物流概述

冷链物流则是指冷藏冷冻物品在生产、储藏、运输、销售、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质量、减少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冷链物流的对象主要分为三大类:

1.鲜活品: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花卉产品。

2.加工食品:速冻食品、禽、肉、水产等包装熟食、冰淇淋和奶制品;快餐原料。

3.医药品:如各类针剂、药剂、疫苗

医药品冷链的核心是要全程控制温度,以确保医药品的损耗最小,最大限度保证品质,满足消费者需求。

二、医药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我国医药品冷链已初具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完善的行业或国家标准

目前医药品冷链物流的冷库、冷藏车的制冷效率、能耗没有国家标准,导致我国医药品冷链物流低效率,高成本的运作。冷藏车尺寸、托盘尺寸、冷库尺寸缺乏明确的标准,往往影响装卸搬运效率;冷藏药品储运的不规范,有些没有纳入到正规的医药流通管理范围,往往带来了药害恶果。如2002年,江苏徐州3000多人因注射了未按标准贮存的乙肝疫苗造成不良反应;2005年,安徽泗县甲肝疫苗事件是因为疫苗的冷链运输条件不符合规范而使产品变质。

2.医药品冷链物流基础硬件设施落后,国内冷藏运输损耗很大

我国目前冷藏运力不足。在铁路方面,冷藏车仅占总量的2%左右,且大多是陈旧的机械式速冻车皮,运量还不到铁路货运总量的1%。公路方面,现代化的冷藏卡车严重不足,我国冷藏保温汽车的占有率极低,仅为货运汽车比例的0.3%,而发达国家中,美国为1%、英国为2.6%、德国更是达到了3%。另外,冷冻库等也较缺乏。这些落后的硬件设施导致医药品在运输及储运的过程中未能很好地保存,损耗很大。

3.市场化程度低,第三方医药品冷链物流发展滞后

我国医药品的冷链物流配送业务多由供应商和自己完成,市场规模不大,区域性特征较强。医药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涉及少,缺乏专业化和规模化;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缺乏准确性和及时性,难以形成高效率的冷链物流配送,冷链物流的成本和商品损耗亦高。市场低价竞争造成的市场混乱阻碍了医药品冷链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随着国家对冷藏医药品监管的日益严格,医药流通业面临着新的挑战。

4.医药品冷链物流信息技术落后

由于目前缺乏我国医药品冷链中冷藏专业技术,致使冷链成本居高不下。许多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冷链信息系统,无法实时监控温度,传递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5.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成形,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

目前,我国大型商业公司几乎都有冷链物流部,有的还成立了专业化公司,但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整体规模不大,也比较分散,且冷链物流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

三、发展我国医药品冷链物流的对策

1.加快建立医药品冷链物流相关标准

目前,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体系尚不健全,行业标准、技术规范缺乏统一的标准。只有对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业务操作流程规范化,制定行业标准,才可为社会提供‘标准、规范、集约、高效’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

医药品冷链管理需争取国家相关部委、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研究、探索冷藏药品冷链物流行业标准、技术规范,申请制定行业医药品冷链物流标准和技术规范。比如制定制冷保温技术,需制定冷车载制冷机,保温箱,冷藏集装箱等一系列冷藏车方面的技术标准,以及冷库建设,库房设备安装,运行等冷库方面的技术标准。

2.大力发展第三方医药品冷链物流

政府、行业协会、相关企业应共同协商,制定政策、标准,规范企业市场行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构建完善冷链体系,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实现医药品冷链市场有序稳定发展。越来越多的药企为避免自营冷链物流所带来的基础设施、设备及人力上的高投入,选择第三方物流承担冷链物流业务。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模式将给几方带来益处:医药企业可节约大量的前期投入,保温箱和蓄冷剂都由物流公司提供;企业无需考虑运作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外包给冷链物流公司,可解决运输中温度断链的难题;即使货物品种有多样性、少量性和发货地的零散性,冷链物流公司可以充分整合资源,采用多式联运以发挥第三方冷链物流的优势。

中铁快运的医药品冷链快递就是以无能源蓄冷技术与设备为基本手段,采用蓄冷式冷链专用保温箱,配备蓄冷板及其他辅助设备,面向社会提供小批量、多批次、保温、准时、‘门到门’的全程冷链运输服务。这不仅能充分保证冷冻冷藏货物的配送质量,而且可有效利用普通货车的配送能力,降低配送成本。只有专业化的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才能实现药品从生产、销售、储存、配送乃至整条供应链的无缝连接。

3.加强医药品冷链物流硬件设施建设,减少运输损耗

冷链硬件设施主要包括两方面即冷库和冷藏运输设备。冷库尤其是大容量气调冷藏库具有前期投资大、运行成本高等特点。冷链硬件设施是医药品冷链运行的物质基础。行业协会应积极协调医药品冷链上各方组建战略联盟,共同建库,共同分享收益,共同承担风险。要大力研究发展先进的、可靠的、低成本国产化制冷系统、冷藏车,以更好为医药品冷链服务。

浙江英特药业是2006年底开展“第三方药品现代物流”业务的,现有新老仓储面积27870平方米,全阴凉库房20000余平方米,具有较为完善的设施设备,为其从传统储运向现代物流、从企业物流向行业物流的成功转型奠定基础。英特药业组建医药品专业营销队伍,在浙江及长三角地区开展专业冷藏药品冷链配送。

4.积极发展医药品冷链物流信息技术

基于EDI、INTERNET、RFID等信息技术的冷链物流信息系统可实现药品温度、库存等信息的及时传输、实时共享。医药品冷链物流建设与运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商、冷链运营商、零售商、消费者。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需通过合作,共同制订方案,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顺畅流动。

例如,泰凌医药集团旗下的海南泰凌医药品有限公司负责一些全球知名厂商的疫苗产品在中国的分销和冷链配送服务。从2003年开始,泰凌集团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疫苗冷链管理系统。在疫苗冷链建设中,运用RFID冷链温度监控系统很好地覆盖了全程冷藏车运输系统,将疫苗冷链的温度监控变为全程实时的监控。在每台运输车的顶部安装的GPRS无线传输系统。在车全程温度记录开动的过程中,包装箱上的RFID温度标签将这些疫苗温度的变化数据通过GPRS网络实时传送到泰凌的冷链信息管理系统。一旦出现温度异常,信息系统就会自动报警。

5.实现产业链整合,建立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战略联盟

第三方物流用新模式和新的服务理念逐步打破原有冷链物流的格局。为了实现产业链整合,几家第三方物流公司可共同结成战略联盟。战略联盟将实现集约化,优势互补,努力打造中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平台。

例如,英特药业利用中铁快运的全国网络优势,将医药品发送到全国省市级城市,再借助区域商业公司的分销网络,开展冷藏药品冷链物流24小时门到门快速反应配送服务。英特药业还和其他相关企业共同结成战略联盟,打造中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平台,实现互利多赢和医药物流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减少流通节点,降低流通成本,保证冷链物流无缝链接。

参考文献:

[1]张月华:新时期我国鲜活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08(4):8~10

篇5

关键词:冷链物流 冷链配送中心 配送中心选址

冷链配送的特征

冷链物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藏配送、冷冻经销,如图 1 所示。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非标准温度条件运作,都不能成为满足要求的食品冷链。

冷链配送是一种特殊的运输方式,整个过程中对温度保持、时间控制等条件的要求非常严格。因此冷链配送通常配备专门的运载工具(冷藏车、冷藏集装箱、冷藏船等),运营过程中要考虑多方面问题。一般来说,冷链配送的特征如表1所示。

冷链食品要求及时稳定的转运与配送,所以要求整个物流系统具有高度的系统性与时效性。同时为了解决冷链食品易腐、易变质等质量问题,要求整个冷链过程中必须保持低温状态,因此各个流程都必须使用各类温控设施与工具和先进的信息传递系统,而这些造就了冷链系统的高成本特征。

冷链配送中心选址的原则

由于冷链配送中心的建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的考虑。比如冷链配送中心一般会占地较多,而且需要大量的建筑设施和相关的机械设备,所以形成之后就很难发生变动。如果选址不合理,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而,在冷链配送中心筹建规划过程中,一定要重视选址的相关原则。

适应性原则。冷链配送中心无论对国家还是对企业、对消费者都是非常重要的物流节点,所以其选址不得与国家、省、市等各级政府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的要求、城市规划发展的需要相背离。要与各地的物流需求分布、物流资源分布、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等相适应。

统筹协调原则。供应链概念的出现使企业逐渐形成了统筹协调的意识,产品的配送只是整条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进行配送中心选址的时候要兼顾供应链上各方的利益,同时要将所在地区的物流网络融入考虑范围,兼顾社会利益和经济效益。使中心的配送能力、设施设备、技术水平可以相互协调。

经济性原则。冷链配送中心的发展过程中,要考虑到相关的各种费用,包括中心建设费用、中心经营费用两个主要方面,冷链配送中心的选址定在市中心、普通市区、城市郊区;中心的物流设施设备及建设规模大小;周边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等都会影响到费用总额。中心选址的时候应当以总费用最低作为冷链配送中心选址的一个重要原则。

前瞻性原则。冷链配送中心的选址与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一旦建成不会轻易废弃或改变。所以在筹建的时候就从全局出发,长远考虑。运用高度的战略思维来将企业现在的实际需要和未来的长远发展规划综合起来考虑。

竞争力原则。当今社会,竞争已成为市场的主旋律,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都存在激烈的竞争。企业在进行配送中心选址这样重大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其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和对上下游企业合作的有利程度等问题。

冷链配送中心选址的一般流程

冷链配送中心选址是物流系统优化战略的重要问题,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在进行之前我们应有一个明确的思路,从而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本文将选址工作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步选择,主要是根据前面论述的冷链配送的特征和冷链配送中心选址的原则结合具体选址的现实情况来进行判断。本阶段的选择简单易行,主要意义在于尽可能的排除不合适的备选方案,缩小下一阶段的工作量,并明确下一阶段评选的重点和目标。第二阶段的评选是在第一阶段评选的结果上进行的,过程比较复杂。此阶段不能只用直观方法选择,决策者经常需要利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给出更具有说服力的理由。具体步骤如图2所示。

冷链配送中心选址指标体系

结合冷链配送的特征、冷链配送中心的选址原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冷链配送中心选址评价从影响冷链配送中心选址的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影响冷链配送中心选址的空间因素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交通因素、城市用地布局结构因素、与零售网点的接近程度因素等。影响冷链配送中心的时间因素包括:经济发展状态因素、资源因素、冷链配送中心自身影响因素、其他影响因素等。其中有些因素还有些细分因素。本文根据对这些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构建了冷链配送中心选址评价指标体系,如图3所示。

企业在使用指标体系进行冷链配送中心选址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对上述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或增减,已更适合自身的情况。

冷链配送中心的选址适合度评价模型

要合理的选择冷链配送中心的位置,仅从简单评价备选地址的环境或资源等某一方面的适合度和成本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系统地全面考虑企业的情况。同时,又由于很多指标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很难完全客观量化,所以,在冷链配送中心选址时,应采用模糊评价法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在前文中,我们分析了冷链配送中心选址的影响因素,现将每个影响因素对冷链配送中心选址的重要程度分成 5 个等级:G=(重要程度很高,重要程度较高,重要程度一般,重要程度较低,重要程度很低),分别以量值G=(g1,g2,g3,g4,a5)=(5,4,3,2,1)表示。然后,邀请企业内外专家组成评估小组针对目标备选地址运用的指标体系中各冷链配送中心选址指标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实际情况也可分为 5 个等级:F=(非常适合,较为适合,一般适合,较不适合,很不适合)分别以量值F=(f1,f2,f3,f4,f5)=(5,4,3,2,1)表示。评价模型如表 2 所示。

该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评估值×目标备选地址该因素的实际情况等级 = 目标备选地址该影响因素的适合度,即gc×fd=eij (i=1,2,3,4,5,6,7,8;j=1,2,3,4,5,6;c=1,2,3,4,5;d=1,2,3,4,5)

该目标企业的各影响因素的绿色度之和就是该企业的整体绿色度。即:

E=E1+E2+E3+E4+E5+E6+E7+E8=e1j+e2j

+e3j+e4j+e5j+e6j+e7j+e8j

实证研究

假设对某企业R需要对将筹建的冷链配送中心地址进行选择,备选地址有W、Q、O三个地点,如图4所示,现用上述模型进行评价。

首先,从气象条件、地址条件、水文条件、地形条件4个方面评价其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类指标。在评价时得分越高说明适合度越好。步骤如下:首先,选定影响因素,构建指标体系。其次,由专家确定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类指标在本目标地址中对R企业的冷链配送中心选址的重要程度。第三,由专家确定R企业自然环境因素类指标的实际情况等级。最后,进行相应的数学计算,得出备选地址W在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类指标方面成为R企业冷链配送中心的适合度:12+20+15+12=59,如表3所示。

对于其他种类的指标和其他备选地址同理进行测算与评价,然后对每个备选地址各类适合度指标加总即可得出该企业所有备选地址适合度,然后即可进行择优选址。

一般情况下,冷链配送中心属于中转型配送中心,对于不同的商品,配送中心选址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由于冷链食品时效性要求很高,所以冷链配送中心应该尽可能选择在城市的主干道,避免运输距离过远,时间过长,加大商品损耗。另外冷藏配送中心有时会产生异味、污物、污水、设备的噪声较大,会对所在地造成环境负面影响,故冷链配送中心多选择在郊区。

参考文献:

1.封燕子,粱志富等.城市物流中心选址问题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2010,27

2.汪全报.超市配送中心选址的设计[J].理论探讨,2010(10)

3.董艳萍.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研究[J].科技创业,2010(10)

篇6

关键词:泰州学院;矩阵式;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新形势下,只有不断强化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有关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一直被学者们所重视,学者们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环节构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目前检索到最早的文献中,王海燕(2007)总结了国外经验,提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依据社会对物流管理业人才技能的要求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制定,进而提出了包含基本素质类实践、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或综合实践、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课外研学和参加物流设计大赛、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教学体系。[1]此外,邹龙等(2007)结合西安邮电学院具体案例提出了包括多个环节、多项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2]贺政纲,廖伟,张小强等(2009)提出了包含课内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实践讲座等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3]刘斌(2009)设计了包括四大系列学科、“四流”、四大内容的三维结构的实践教学总体框架。[4]施学良(2010)设计了“体验—模拟—深化—综合—应用”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5]范林榜(2010)提出了实践教学的方法体系包括案例教学、实验模拟、社会实践。[6]刘静(2017)提出了包括基础层、提高层、研究与创新层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7]王晓艳(2017)结合合肥学院的具体实例,提出了独立实践模块群、课程实践模块群等多个模块组成的模块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8]从学者们的研究可以看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一个体系化的工程,大致包括校内物流实验与校外实践两部分,校内物流实验主要由案例教学、物流软件教学、实验室(硬件)教学等构成;校外实训由各类专业大赛、企业实习等构成。但是应该看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中服务地方的色彩更浓,不同学校的资源条件等不同,因而,需要根据实际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呈现碎片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无法形成合力,达不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如何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问题分析

如前文所述,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应依据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姚雨辰(2012)认为很多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物流实践教学体系,缺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统一的实践教学平台,缺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教材。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9]第一,校内实践环节构建不完善。贺政纲,廖伟,张小强(2009)、陈雅萍,钟峻青(2014)、姚丹(2013)、耿家飞,吴晓莉(2015)等认为一些高校对于校内物流实验重视不够,实验环节设置不够合理,校内教学设施、设备、师资、课程等也存在不足。这也进一步导致学生对于校内实践环节缺乏兴趣,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整体的实践教学效果不好。[3,10,11,12]第二,校外实习流于形式。吴志玲,冷慧廷(2019)的研究发现部分高校仅仅采取了“走马灯”参观企业的物流设施、设备的做法,没有深入地去了解企业管理,校外企业合作不够紧密,没有充分利用实习企业。[13]第三,校内、外实践结合紧密程度不够。由于校内实践环节设置的不合理,导致学生缺少一定的实践经验,学生满足校外实习单位工作要求的能力相对较低,因而,校外实习单位不愿接纳实习学生,校外实习基地不稳定等。

二矩阵式实践教学体系

(一)矩阵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提出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进而针对培养目标选取恰当的实践教学内容,并注重教学方法,同时应该不断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评价,以不断改进实践教学体系。正如,陈雅萍,钟峻青(2014)姚丹(2013)认为应该特别是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评价体系以及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10-11]针对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泰州学院立足于办学定位,确定培养目标(包括实践培养目标);依据实践培养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基础等实际情况,设置实践教学培养过程和阶段目标;通过动态评价,每年修正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部分,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经过长期探索,最终提出了矩阵式实践教学体系,其提出的基本逻辑如图1。

(二)矩阵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泰州学院立足于自身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确立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级管理部门、涉外企业、现代商贸企业、港口物流企业、医药企业、冷链物流企业等单位从事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物流经营策划等相关工作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在实践过程阶段上,按照进性、全程性、系统性的原则,将实践教学过程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划分为3个阶段(认知阶段提升阶段、创新阶段),这种递进式的层次设计,可以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得以螺旋上升。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上,主要围绕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3个模块进行一体化设计。每个模块设计多层次实践教学内容,旨在通过促进各个实践环节内容无缝衔接,打造一体化的实践模式,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如表1。第一阶段为认知阶段,时间安排在大一学年,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认知。在课程实践上安排英语和计算机等相应的基础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后续的实践打下基础;专业实践方面安排第二学期到地方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增强学生对物流实践操作有初步的直观认识;社会实践方面,安排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并鼓励学生参加院校级学科竞赛,增强学生实践动手的意识、得到基本的社会交往素质、基本沟通技能等训练。第二阶段为基础训练阶段,经过第一阶段的实践训练,学生对专业实践已有了基本认知,因而本阶段通过基础专业实践训练,让学生掌握初步的专业实践技能。在有关课程里通过专业软件平台设计,让学生参与仿真实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依托各类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培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利用各类软件平台的能力。通过安排专业教师、外聘企业教师进行专业讲座,让学生把握行业、企业实践前沿。社会实践方面安排学生进企业进行为期两周的见习,让学生参与物流企业活动,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操作能力。并利用组织学生参与暑期实践、大学生下乡活动等。第三阶段为创新阶段,时间安排为大四学年。实践课程安排有关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进一步掌握实践创新能力。专业实践内容主要为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学生结合毕业实习单位的实际问题进行选题,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寻求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法,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期间要求学生完成14周的企业实习工作,并对实习过程施行企业、学校双评价。通过上述实践内容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综合性培养不仅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更有利于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

三几点思考

(一)合理的培养目标定位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具备全局性、战略性、系统性的管理能力。泰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创办之初,依据服务于江苏省、泰州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立了实践培养目标为具备一定的物流管理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依据目标来确立实践教学的培养阶段和内容设置,证了实践教学能够最终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毕业之后能够较好地服务地方发展。

(二)分阶段推进实践技能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和学生的能力背景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设计出各个阶段,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循序渐进、科学合理。例如,泰州学院针对学生高中阶段实践机会较少,学习基础相对不高的实际,从大一学年开始有针对性的安排认知实习,进而在大二和大三学年通过专业课程实践、创新创业训练以及企业实习等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通过大四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种分阶段实践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基础,将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分阶段实施实现了良好的效果。

(三)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设计诸多内容,因而在实践教学中要依据自身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的选取教学内容。例如泰州学院依据江苏省、泰州市外贸经济、医药产业发展迅速的地方特点,确立了国际物流和医药冷链物流两大方向。进而在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上设计了“国际物流综合实训”“冷链物流综合实训”等针对性的课程。同时,针对地方物流企业众多的实际,安排了多个环节的企业实习。一系列举措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实现了学生的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1]王海燕.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07,26(10):34-36.

[2]邹龙.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市场,2007,36:126-127.

[3]贺政纲,廖伟,张小强.高校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构建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8):158-159.

[4]刘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体系构建[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04):143-145.

[5]施学良.基于工作过程的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01):134-136.

[6]范林榜.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市场,2010(10):51-52.

[7]刘静.物流管理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民办高校为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5):106-109.

[8]王晓艳.应用型本科高校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合肥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应用高等教育研究,2017,2(1):45-49.

[9]姚雨辰.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31):147-148.

[10]陈雅萍,钟峻青.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03):155-156.

[11]姚丹.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J].北方经贸,2013(06):126+128.

[12]耿家飞,吴晓莉.基于市场导向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长沙大学学报,2015,29(2):117-119.

[13]吴志玲,冷慧廷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科学,2019,10(7):98-99.

[14]牛玉君.浅谈物流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2009(10):269+272.

篇7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餐饮消费成为拉动全年消费需求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连锁经营是餐饮业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外资餐饮企业的进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连锁餐饮企业对物流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化。

一、物流配送在连锁餐饮企业中应用的现状

1.物流配送在连锁餐饮企业中缺乏重视

20世纪80年代,物流配送的概念开始传入我国,是新兴发展的一项技术,但物流配送技术在餐饮行业中的应用还不成熟。另外,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许多连锁餐饮企业被“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观念束缚,连锁餐饮企业自办物流现象非常普遍,物流不仅不能成为餐饮企业竞争优势和利润源,反而成为企业节约成本、提高宾客满意度的障碍。连锁餐饮企业对物流配送认识不够,是我国物流配送业在餐饮业中长期得不到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2.物流配送服务差强人意

目前,我国大部分物流配送供应商在服务理念上以企业为中心,停留在通过传统配送“赚客户的钱”的阶段。提供的服务内容仍然主要是提供仓储保管、运输等功能性物流服务,现状整体落后,配送成本高,专业化程度低,服务内容缺乏竞争力,很多物流配送供应商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连锁餐饮企业需求。

3.配送设备比较落后

目前,中国的餐饮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在餐饮产品的包装、配货和运输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冷冻冷藏设备和技术,没有完善的卫生标准和检验检疫规程,餐饮产品在物流配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餐饮产品安全问题非常突出。

4.信息化推行程度不高

合作关系普遍存在信任问题,信息化推行程度不高。餐饮业属于是传统行业,与新兴产业在信息化管理方面有很大的差距。同时餐饮企业和物流供应商在合作关系上还普遍存在着信任问题。这就使物流供应商对餐饮企业的信息掌握有限,决策层不能及时了解配送、库存等情况的动态变化,故而无法执行科学合理的运输、财务计划;缺乏相应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报表,无法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5.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

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严重阻碍业务发展。餐饮行业的管理人员不懂物流,从事物流行业的人员对餐饮行业没有很深的认识。高等院校中在课程设置上还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物流在职人员的职业教育更是贫乏。人才一直是制约物流配送在连锁餐饮行业中发展的瓶颈。

二、物流配送在连锁餐饮企业中应用的策略

1.帮助连锁餐饮企业树立物流配送理念

实际上,在买方市场的市场状况下,连锁餐饮企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通过生产领域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只能降低宾客的满意度。

物流配送是连锁餐饮企业的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对提升餐饮行业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连锁餐饮业的管理者必须认识物流配送,还要进一步地更新观念,抓住餐饮物流改革的时机。

2.物流配送供应商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随着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物流配送供应商在服务理念上应以客户为中心。物流配送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内容从广义上讲有两个层次,一是物流配送基本功能,二是根据客户需要提供的各种延伸业务活动。例如:为连锁餐饮业对温度敏感的产品提供快速可靠的服务,以及相关的记录报告;运输设备的清洁或消毒等卫生服务;利用对数据的积累和整理,对客户的需求预测,提供咨询支持;运用网络技术向客户提供在线的数据查询和在线帮助服务等。物流配送供应商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是企业生存之本。

3.配备餐饮产品的冷冻保鲜设备

物流配送供应商必须配备配送餐饮产品所需的冷冻保鲜设备,开发餐饮产品物流的冷冻保鲜技术,建立餐饮产品冷藏链,发展冷链物流,使产品可以一直处于产品生理需要的低温状态,并形成一条冷链:餐饮产品原材料、半成品——冷藏车运输——餐饮企业冷柜—厨房。只有这样才能以提高餐饮产品物流配送效率,保证餐饮产品的质量,减少餐饮产品的损耗。

4.加强信息化建设

强化企业之间的联盟关系,加强信息化建设。物流配送供应商的主要作用是对连锁餐饮企业提供一整套的物流解决方案。物流配送供应商需要得到连锁餐饮企业的充分信任,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不仅可以为餐饮连锁企业提供一个科学的管理平台,而且,只有物流配送供应商和连锁餐饮企业之间的信息充分共享,才能达到比连锁餐饮企业单独从事物流活动所能取得的效果更好。双方应该共担风险、共享收益,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双赢。

5.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加快物流配送在连锁餐饮业中的发展,要加强既懂餐饮又懂物流的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是旅游专业学校、烹饪专业学校、物流专业学校在这方面要对专业做相应的调整,让懂餐饮管理的人通物流管理,让懂物流管理的人才懂餐饮管理,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以顺应市场发展的潮流,做到观念创新、决策创新、人才创新。二是形成比较合理的物流配送人才教育培训系统,在高校设置物流方向的研究生课程和学位教育;企业内部要有明确的员工培训目标与计划。

餐饮业就业人数多,产业关联性高,具有投资潜力,物流配送供应商的加入潜力无限。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关键词:“农超对接”,标准化,信息化

 

“农超对接”即鲜活农产品“超市+基地”的流通模式――超市直接与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业合作社对接,建设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发展农产品从基地到超市的直接流通方式,逐步实现农产品质量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超对接”可减少农产品中间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信息化,有效控制产品质量,让农户、消费者和超市三方实现共赢。

“农超对接”是国外普遍采用的一种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目前,亚太地区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达70%以上,美国达80%,而我国只有15%左右。

一、我国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生产存在较大盲目性。大部分农产品都是由农户自主生产,缺少市场引导。这样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良莠不齐,且数量难以控制cssci期刊目录。

2、农产品标准化低,生产缺乏技术扶持。我国农产品的标准化、商品化程度很低,多数农产品缺乏精细加工,附加值低。缺少标准化便无法进行公正公平的交易信息化,溯源性制度无从建立,无法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农户缺乏技术扶持,也是影响“农超对接”效果的障碍之一。

3、农户履约意识不强,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多数农民是以个人身份进入批发市场,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市场谈判力量;农产品合作社规模偏小、分布不均、规范化程度不够高等问题。另一方面,个别农民文化程度低、法规意识淡薄,个人信用欠缺,与供应商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的不强。这种情况会严重损害超市的利益,也降低了超市与农民个人合作的意愿。

4、农户缺乏物流仓储能力。由于物流设施长期落后,我国农产品交易时间长、成本高、损耗大信息化,流通效率不高。农产品因冷链体系尚未健全,在采摘、物流、储存等环节上的损失率高达25%至30%。

二、开展“农超对接”的意义

“农超对接”的本质是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阔农村,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cssci期刊目录。

1、为农产品提供了良好的销售平台。

优质农产品借助超市强大的网点布局和配送体系以及灵敏的市场触角,以最快速度进入千家万户。农产品生产销售商、本土超市、外地超市、境外超市,可通过“农超对接”被“牵”到同一平台会面、洽谈。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与国外超市的“超超”对接,又将本地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实践证明,“农超对接”在农产品走向世界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和媒介作用。

2、实现了农户、超市和消费者“三得利”。

一方面对农户而言,可以让农民从农产品销售的市场风险中解脱出来信息化,专心致力于农产品生产,有利于促进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农超对接”最直接的好处是农民可以提高收购价格,稳定收成。

另一方面对超市而言,生鲜农产品是超市增加客流和效益的核心竞争力。在“农超对接”模式下,超市获得了数量稳定、质量可靠、卫生安全的农产品货源,经过生产、分拣、加工、配送将物美价廉的商品通过自身网络销售出去,促进农产品销售。同时可以建立农产品的溯源制度,有利于构筑“从田地到餐桌”的可监控的农产品产业链。超市经营者直接进大棚,看产品、谈价格、签合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传统批发诸多的中间环节,最大限度地保持了产品的新鲜度。同时信息化,经过严格筛选、包装和加工后的农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市民需求cssci期刊目录。“农超对接”既可解决城镇居民吃菜难、不新鲜、时间受限制的难题,又解决了菜农难以预测销售市场的后顾之忧,也节约了商家成本,多方受益。

三、对我国开展“农超对接”的几点建议

既要保护农民利益,又要对各环节加强监督管理,同时把对接各方组织好、服务好、监督好,“农超对接”对各级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各级政府需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

“农超对接”不可能村村点火,家家冒烟,有实力且完全按市场化运作的龙头企业,是超市选择合作对象的首选。政府应加快孵化农产品流通领域的龙头企业信息化,依托龙头企业打造农产品品牌。

2、积极开展农产品科学养殖培训与跟踪。

可以通过农户合作社开展种植技术和农产品初级加工能力的培养,这有利于合同的顺利履行以及“农超对接”的进一步开展。此外通过培训与跟踪可以让农民了解超市的经营理念、生产符合超市销售标准的农产品,也可以建立完善的产品追溯体系,有助于超市从源头监控农产品的质量,为双方实现良好对接打下基础。

3、积极培育农产品物流主体――农户合作社。

“农超对接”的基本前提条件是高度组织化运作,国外经验和国内实践也证明,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推进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发展,在组织生产、销售,提供农业生产服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超市通过与合作社进行合作,协调好双方关系信息化,形成利益共同体。专业合作社作为连接农户和市场的桥梁具有明显的优势: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组织化程度高,管理规范;发票、合同等一应俱全。同时,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发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在与超市和农户对接时更加便利cssci期刊目录。

4、加大农产品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投资力度,将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围给予支持,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村流通领域。加强交通运输条件的建设,切实改善乡村道路状况,确保农产品通道畅通无阻。加大农产品物流仓储、运输工具、装卸搬运等设施、设备的建设,特别是要重点加强鲜活农产品冷藏冷冻设施投入信息化,对部分鲜活农产品实行强制性冷链流通,降低鲜活农产品损耗,保障鲜活农产品质量,来提高物流效率。

5、建立农产品供需信息服务平台,疏通“农超对接”渠道。

通过定期举办对接洽谈会、产品展示推介会,及时收集和各种农产品和农产品深加工等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避免出现同质化和市场风险。此外连锁超市要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信息、加工包装技术、运储以及价格等方面的支持服务和优惠。

参考文献

【1】刘宏奇张晨;”农超对接”再多些动力和推力[J];专业合作社; P37

【2】朱海京;”农超对接”超市行业的一大“亮点”[J];国际市场;2009.04;22~25

【3】陈芳;从”农超对接”看农产品采购方式的变化[J];商场现代化;2009年10月总第590期;1~3

篇9

1.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

2.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及思考

3.基于供应链管理(SCM)的物流管理

4.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5.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6.基于ERP的企业物流管理

7.日本物流管理及关键绩效指标

8.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探讨

9.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10.国外海产品物流管理模式分析及经验借鉴

11.基于Android终端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2.浅析基于市场营销的企业物流管理

13.项目型企业及其物流管理 

14.现代物流管理趋势与发展策略 

15.中小型企业物流管理问题的探讨 

16.第三方物流管理模式及其信息系统 

17.基于协同理论的物流管理——协同物流管理 

18.2009物流管理研究现状分析

19.医院物流管理的框架模型研究

20.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 

21.对“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辨析

22.基于RFID技术的供应链及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

23.以培养目标统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基于物流金融技术人才培养视角

24.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比较 

25.提升烟草商业企业物流管理与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思考 

26.基于现代物流管理的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开发

27.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研究

28.中小企业物流管理对策研究 

29.工程供应链中物流管理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

30.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31.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

32.一种基于RFID的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

33.物联网与现代物流管理关系的探析

34.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35.我国物流管理人才需求预测分析

36.基于供应链的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研究

37.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

38.分析现代物流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9.现代医院物流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探讨

40.基于物联网的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构建 

41.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对策

42.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探讨

43.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实施

44.探究物流管理信息化

45.以协同创新为核心的特色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研究——以航空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为例

46.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的思考

47.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 

48.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

49.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之我见

50.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51.中小型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探讨

52.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信息化探略

53.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管理流程创新研究

54.广西凭祥保税区物流管理体系规划

55.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其改善措施分析

56.基于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军事物流管理系统设计

57.“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是“异名同质”吗? 

58.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系统建设的思考 

59.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60.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现状及发展方向

61.当前物流管理现状及发展策略

62.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创新研究

63.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64.物流管理系统中的复杂性特征研究 

65.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66.基于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研究

67.中外危险品物流管理比较研究 

68.特色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航空物流视角

69.论知识化管理与图书馆物流管理 

70.电子商务环境下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71.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研究

72.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与信息系统构建研究 

73.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战略动向

74.基于RFID电子标签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

75.论电子商务中的物流管理创新 

76.基于UML建模技术的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77.基于“互联网+”的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探析

78.浅谈物流信息系统与现代物流管理

79.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探讨与设计

80.中小企业物流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81.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82.现代物流管理系统及其DEA绩效评价 

83.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84.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分析

85.国际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北部湾经济区高职院校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系列之一

86.电子商务下的物流管理模式实证研究 

87.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走进现代物流管理领域

88.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89.浅谈医院物流管理现状与展望

90.论现代物流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91.国外物流管理模式及我国企业的正确抉择

92.我国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93.基于敏捷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探讨

94.一种基于RFID的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

95.支持物料追踪的物流管理模型 

96.中小型企业物流管理问题探讨

97.供应链一体化时代的物流管理

98.国内外综合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比较研究

篇10

关键词:宁夏;农产品;物流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1 农产品物流问题研究意义

“三农”问题是目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现阶段影响农业发展的瓶颈从生产领域转向了流通领域,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正在成为解决大市场与小生产矛盾的重要举措。众所周知,由于农产品容易腐烂,不易保鲜,较难运输等特点,决定了其在物流组织和实施过程中与其它农产品或工业品有很大的区别。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地域性与消费的普遍性、生产的季节性与消费的全年性之间的对立,造成了农产品供给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靠的就是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产品由于在流通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安排,对物流的效率大打折扣。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不仅能使农产品实现其价值与使用价值,而且可以使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增值,还能降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成本,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目前,宁夏农产品物流发展相对落后,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自治区“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实施,枸杞、葡萄、肉牛、肉羊等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在规范化生产技术、信息化管理技术、产业发展规模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同时在农产品流通与销售领域存在一些不足。近年来,随着自治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实施,先后建立了固原市农产品物流园区、贺兰农产品物流园区等大型农产品物流中心,为宁夏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基础。本项目的目标就是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系统,为宁夏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自治区培养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人才提供平台。

综上所述,系统分析宁夏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探索宁夏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建立农产品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对提高宁夏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程度、信息技术水平具有重大作用和意义。进而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技术水平,推动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全面发展。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美国在先进和完善的物流理论指导下,拥有一个庞大、通畅、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它的突出优势在于物流链各个环节的社会化程度高,只要有服务需要就能提供相应的服务;荷兰、美国等国家物流的信息化建设比较发达,通过互联网进行物流链各环节的操作。如荷兰的花卉园艺中心的电子信息交换和订货系统,面向全球提供服务,目前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花卉拍卖市场。在美国有85%的农民上网,16%的农民从事网上购买业务,农业电子商务占总电子商务的8%,在各行业中列第5位。

荷兰的冷藏和冷冻行业非常发达,人均制冷和冷冻容积量居世界首位,拥有现代化的制冷和冷冻技术设备,充分保证高质量的农产品的运输、储存服务。建立了大型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市场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比如荷兰58%以上的农产品和食品是通过鹿特丹港、阿姆斯特丹港和斯希波尔飞机场运往欧洲各地。

日本、美国的农业合作组织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农协作为批发市场的主要供货团体,拥有保鲜、加工、包装、运输、信息网络等现代化物流的优势,将农民生产的农产品集中起来,进行统一销售。据统计,日本80%~90%的农产品,是经由批发市场这一环节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美国有三分之一农场主是通过合作社出售谷物。除此而外,在农产品物流这样一个关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各国政府都发挥积极的调控作用。虽然政府对农民生产不加直接干涉,但对公共领域却有严格而有力的规范性措施,比如提供权威性的信息服务。据称美国农业部有数万人分布于全国各地,农业统计系统对各农场每一块耕地上所种植的作物品种、面积、长势、产量非常了解,所获取的信息经过汇总处理,由政府定期,指导农户生产经营;对转基因产品进行申报登记和相应的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测土壤、河流中有害物质的含量;严格控制养殖场废料的排放;政府还通过价格支持措施、关税政策、对发展中国家进行食品援助等方式为国内过剩农产品寻找出路,每年用于出口补贴的预算在600亿美元以上。

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均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比较落后。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宏观层次的研究,大多围绕概念、流通状况、必要性、可行性和政策体制等进行描述性介绍,属于理论研究的初级阶段。农产品物流虽然理论研究起步晚,但在实践方面已有了一些进展:

(1)在物流渠道上,目前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主要经过农户-中间-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一供应链进行实体流动。

(2)在物流主体上,各个供应链环节都有各自不同的主体。农户主体在我国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小农户为主,但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也有一些规模经营的农户联合体;中间环节的主体比较多样化,既有各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包括政府主导和自发组织的各种专业协会),也有各种不同规模的私营收购公司;产地批发商和销地批发商的主体主要是各种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购销商群体;目前我国农产品零售商的情况最复杂,包括各种农贸市场、规模大小的超市及综合性的零售店和地摊销售等。

(3)在物流数量上,国内农产品物流的数量同农业的市场化程度直接相关。据测算,我国的市场化程度根据2002年的最新测算结果大约是50%左右,也就是说,我国每年大约8亿吨的农产品中有4亿吨要通过市场化流通,因此我国农产品物流的数量是巨大的。

3 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农产品冷链物流得到较快发展。同时,由于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起步较晚,发展水平依然比较落后,面临着诸多问题:

(1)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落后导致物流过程损耗严重。农产品的生物性能(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等)对运输效率和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有数据表明,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说有四分之一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在发达国家,蔬菜物流始终处于采后需要的低温条件,形成一条“冷链”,即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自选商场冷柜消费者冰箱。荷兰农产品和食品在储存和运输的过程中都采用现代化的制冷和冷冻技术设备。由于处理及时、得当,蔬菜在加工运输环节中的损耗率仅为1%~2%。另据统计,我国每年有3.7万吨蔬菜、水果在运送路上腐烂,如此之多的农产品足可以供养两亿人的生活之需。我国目前由于物流基础投入不足,致使农产品物流损耗严重,效益难以提高。

(2)管理水平低下以及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5 000多家,但具备一定规模的市场数量有限,批发市场的管理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标准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的检疫监测手段不完善,带来了食品安全的隐患。加入WTO后,我国的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如蔬菜、茶叶、园艺产品等,要面对越来越严格的技术壁垒的约束,进一步提升优势农产品的竞争力很重要。

(3)缺乏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据权威机构调查,仅近两三年,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的缺口将达60余万。因此,加快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对现代物流及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有几十所高校开设物流专业,但大多侧重于工业物流人才的培养,农产品物流人才匮乏。物流并不是简单的运输,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搞农业产品物流更是如此,例如花卉物流、速冻鱼、肉和其它初加工、深加工食品物流等。例如,荷兰的物流操作人员都必须经过考核,持有相关行业的就业资格证书,从而保证荷兰高质量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标准贯彻始终。

(4)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水平明显不适应。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程度低下,体现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上。首先从生产过程开始,我国的农户目前由于分散经营的特点,使得对于农产品生产信息的获得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方式,特别是那些落后的地区。其次在农产品价格信息的获得方面,一项对全国十几个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对于市场信息获得的渠道,自己的信息渠道所占的比例最高,依靠同行的传播占第二位,第三位是依靠对方上门供货,其他渠道如当地市场、政府部门、传播媒体及网络所占的比例都很少。另外,对批发市场供给信息的调查结果表明,不提供供求信息和价格信息的占58.6%,可见目前的批发市场在信息提供方面比较欠缺。

综合认为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产品物流管理管理体系,是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关键;同时,结合现代物流和计算机技术开发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能有效地辅助处理农产品物流配送过程中的大量决策问题,提高物流系统的管理水平,缩短制定决策的时间,促进物流决策的科学化。

4 发展趋势

(1)强化系统节点的物流功能,实施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化改造。物流系统模式的构筑,关键是系统节点的建设,物流节点的功能与地位对物流系统的效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尽管专业批发市场已成为我国农产品商流和物流的主要载体,正发挥着物流系统的核心节点功能,但由于是基于“商物合一”的物流系统模式,加之人们对物流系统建设的不重视,物流设施落后、装备现代化程度低、物流作业处理功能弱等,致使专业批发市场难以真正完成物流节点的功能与使命,因此,建立专业化的融商检、包装、冷藏、初加工、运输、配送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是推动农产品物流系统变革的关键所在。

(2)建设高水平的农产品物流骨干节点,优化农产品物流系统网络结构。尽管通过专业批发市场的改造,可以形成一批农产品物流集散网点,但由于原有的地域交通限制和储藏运输等流转设施的制约,不能有效地发挥远程物流和大额农产品集散功能。因此,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区域特征和农产品的流通去向及我国交通分布状况,可以结合考虑在交通比较便利的枢纽城市、口岸,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农产品物流骨干节点。可以说,这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协调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流通现代化。

(3)积极推动农产品物流第三方化、产业化,培育和发展壮大农产品物流系统运作主体。物流系统的建设,除了构筑一个合理的硬件设施系统以外,建立一个专业化、规模化的系统运作主体是必不可少的,否则,物流系统的效率化也是难以实现的。介于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与经营均采用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模式,农产品物流系统运作主体相对来说自营还是占主导地位、占大多数,为了优化农产品物流系统结构壮大农产品物流运作主体的实力及营运能力,积极推动农产品物流第三方化、产业化,应该培育壮大农产品物流市场主体。政府应加以引导和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在规范市场准入标准的基础上,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农产品物流服务市场。

(4)加快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和组织化建设,提升农产品物流系统应变与协同能力。信息流是带动整个物流系统有效运作的驱动力,它不仅有效地衔接了农产品市场供给与需求,而且在推进物流系统化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为了推进分散的农产品物流系统化,提高物流系统整体效益和服务水平,切实把握农产品生产、库存、需求、运输、到货等信息。形成一个良好通畅的农产品物流服务协调与沟通机制,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的协同管理,各级政府和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必须抓住全球信息化带来的历史机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不断提高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水平和组织化水平。

(5)提高乡村物流基础设施与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强化系统的起点物流集散能力。乡村作为农产品物流系统的始点,其物流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后续流通过程的物流效率与效益,同时,乡村也是农产品物流系统改善的最终受益者,是农产品物流系统优化的目的所在。然而,对这一块的物流基础设施与装备的现代化建设研究却很少。落后的交通状况、原始物流作业工具、简陋的仓储设施设备、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物流作业方式已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应对变化莫测的市场的反应能力。因此,在强调农产品物流管理系统现代化的同时,现有乡村薄弱的物流集散能力也不容忽视。在提升流通过程中的农产品物流管理系统处理能力和其基础设施与装备现代化的同时,还应重视乡村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与装备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敏. 大力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J]. 上海物流,2003(5):3-5.

[2] 曹军,陈兴霞,姜君. 浅析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农业经济,2006(4):63.

[3] 梁要春. 宁夏特色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D]. 银川: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 吴勇民,杜文龙,樊雪梅. 国内外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比较及启示[J]. 商业时代,2008(2):11-13.

[5] 唐步龙. 我国农产品物流现状及对策研究[J]. 安徽农业科技,2008(7):2984-2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