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04-10 17:2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经济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两村基本概况对比
蓟县下营镇大平安村,原名太平寨,位于黄崖关长城脚下,距离蓟县县城22公里,距离天津市区144公里,在春秋战国时期建村,地处京、津、冀交界处。全村总面积2800亩,其中山区2400亩,耕地400亩。大平安村靠近九山顶、梨木台、黄崖关等景区,环境优美,景色宜人。通过实践调研得知:全村共有农户90户,人口300多口,年收入在5000元-12万元不等,贫富差距较为严重,村民主要从事旅游业和种植业。这样一个有着“百米小村”之称的大平安,曾经被评为全县文明生态示范村与农家旅游专业村。宁河县宁河镇北岳庄村,毗邻渤海湾,201、205、307等多条省道和高速公路从其周边穿过,地处天津市与河北省唐山市的交界处。距离天津港70公里,距离天津市区106公里。全村总面积8000亩,其中耕地面积3697亩,土地承包面积400亩。通过实践调研得知:全村共有农户360多户,人口1730多口,年收入在几千元到几十万元不等,贫富差距也比较严重。
(二)两村在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现状的数据对比
1.大平安村村民从事产业分布及经营概况大平安村村民主要从事一、三产业的经营,其中从事农业种植的占39%,从事旅游业,即农家院经营的占36%。全村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有水果种植和粮食种植,其中部分水果销售对象为本村非种植业农户和游客,其余部分出售给外村的水果收购者。另外,村里还有五六家经营干货的农户和两三家家禽养殖户。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是大平安村的主导产业。大平安村拥有优越的地理优势:位于古长城脚下,向西距北京110公里,向南距天津140公里,东南方向距唐山120公里,向北4公里便与河北省兴隆县接壤,地处京津唐交汇处;周围有黄崖关、九山顶、清东陵、八仙山、盘山、玉龙滑雪场等多个景点,方便了村子农家乐旅游业的发展;另外,村中清新的空气、淳朴的民风、原生态的自然风光也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往休闲娱乐,促进了大平安村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截止2009年该村从事农家乐的农户占到全村家庭总数的40%左右,其年收入(指毛收入)占到全村年收入的80%左右。由于各家农家乐经营规模及经营状况有所不同,所以农家乐经营者的年收入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多数为4-5万元/年,收入稍低的为2-3万元/年,高收入者可达8-11万元/年。伴随着高收入而来的是高额的食品支出,以笔者调研时居住的那家农家乐为例,年收入为8万元,年总支出则达5万元,大部分用于生产性食品消费,如某日的肉鸡消耗就达10多只。
2.北岳庄村村民从事产业分布及经营概况由图2可知,北岳庄村的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和服务业,但是在第二产业上的比例明显高于大平安村。其中从事农业种植的农户占60%,从事服务业的占25%,另外还有相当比例的第二产业经营者,占到10%。从事服务业的有1家幼儿园开办者,10家出租车运营者,6家超市经营者,3家饭店经营者。从事第二产业经营的有3家小型服装厂,2家建材厂和1家零件加工厂。从村民的收入水平来看,从事服务业和第二产业的收入水平要高于从事农业种植的农户,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户的收入在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而从事农业种植的农户的收入在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
(三)低碳经济模式下两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民的口袋越来越鼓了,住的房子越来越宽敞了,但是自己居住的生活环境却越来越差了。因此,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首先就是要发现农村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中第一产业存在的问题农业一直以来都是农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支撑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农业对农村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种植业中作物秸秆非循环利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大平安村和北岳庄村均存在这个问题,通过调研得知,大部分农业种植户都选择将秸秆在田间或在家里燃烧的处理方式,只有很少一部分农户选择将秸秆切碎直接还田,以减少高碳化学肥料的使用和用秸秆做肥料的处理方式。
2.农村经济发展中第二产业存在的问题走访的两个村子中,北岳庄村的第二产业相对于大平安村有较好的发展。北岳庄村从事第二产业经营的具体有:三个服装厂,一个小型建材厂和一个小型的零件加工厂。就北岳庄村从事第二产业经营的农户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企业布局不合理。村中的企业布局过于分散,从而使得污染源分散,导致污染面积扩大。在农村发展第二产业,很多村民为了降低成本而选择在河边或溪边建厂以节约取水和排水的成本,这样便形成了循环污染。第二,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可持续发展,农村小企业经营者低碳意识薄弱。很多农村的小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总是希望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最终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收益。
3.农村经济发展中第三产业存在的问题由于在农村发展第三产业还处于初期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以大平安村为例,在农村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存在旅游资源的粗放开放和盲目利用问题以及在农家乐经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大平安村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有些农户未经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便急功近利地盲目地进行开发,造成一些不可再生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并导致原生态的严重损坏。在农家乐经营过程中,由于一些经营者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使用一些非环保产品,这些产品造成了风景区内的垃圾和废物增加。第二,农民的低碳环保意识薄弱。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两个村子的村民都比较缺乏低碳环保的意识,在经营农家乐以及超市、饭店的过程中都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这些农户在经营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废渣和废物,而对这些垃圾的处理则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同时会产生碳排放。
二、新农村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一)新农村经济中第一产业发展对策
针对种植业中作物秸秆非循环利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将秸秆直接还田循环利用的解决对策。作物秸秆作为一种最常见的农业剩余能量,据统计,我国农村每年秸秆产量6.3亿吨折合标准煤29609万吨,为同年全国生活用煤(8386万吨)的3.5倍,占煤炭总产量(23.7亿吨)的12.5%。秸秆有多重循环利用的途径,比如可以加工成牛羊的饲料,与此同时又减少了秸秆燃烧而带来的碳排放。
(二)新农村经济中第二产业发展对策
1.合理布局农村企业,统一规划农村企业的发展应该按照环境保护的整体要求来合理布局,在选择从事的产业和生产的产品方面需要因地制宜,同时应该采取必要的环保措施。在农村经营企业必须重视环保,其规划的重点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以及居民的健康,合理利用农村的资源,从而促进农村的第二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另外,农村企业在建厂时要十分注意节约土地,尽量不用耕地和良田,避免土壤污染,最好在厂区周围的空旷区大力植树种草来增加覆盖率。
2.提高低碳环保意识,努力发展低碳经济农村环境的日益恶化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身体健康,究其原因主要为企业经营者缺乏低碳环保意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环境污染给村民带来的影响重视程度不够。在农村搞好企业的发展,必须做好低碳环保的宣传工作,通过加强对农村中小企业经营者环保意识的教育来提高他们的低碳环保意识,以达到在农村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
(三)新农村中第三产业发展对策
1.在旅游业中努力推进低碳旅游,倡导“绿色经营”模式无论是农家乐经营者还是超市、饭店等其他第三产业的经营者都应该采用“绿色经营”模式,农家乐的经营以及农村小饭店的经营存在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这些行业的经营者可以考虑在一些物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将其回收,统一处理或者重新利用。农家院或者饭店的残余食物,可以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来作为能源想居民供热,或者也可以成为动物的饲料。
2.提高经营者的低碳环保意识提高农家院经营者以及其他第三产业经营者的低碳环保意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改变经营者们传统的消费观念以及他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影响的做法,努力使他们树立以保护大自然的环境为中心的理念;其次,政府部门需要作出努力,应该经常向经营者们宣讲低碳环保知识,帮助他们理解熟悉低碳生活的理念并使他们感受到低碳经济所带来的好处。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影响;措施
1农业经济管理动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1.1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政府部门和农业部门通过对地区农业生产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并积极向农民群众推广农作物的科学种植方法和管理理念,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解放劳动力,在有限的时间和单位面积内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提高农民群众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另外,通过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的农业生产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农民群众的种植积极性,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而农村地区的社会福利都是通过财富创造来实现,农民个体通过个人努力,各种需求得到满足,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水平也会发生转变。
1.2从制度上促进农业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在农业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的基础下,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有了强有力的支撑,从而对农村经济发展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保障农村经济发展更加完善,更加规范。农业经济管理是农村以及经济发展为主的中心的地位更加牢固,保障农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1.3扫除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多重制约因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经济的进一步提升。而通过有效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扫清道路,使农村经济发展更加顺畅。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生产能力不足,是影响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各个领域发展过程中,土地的不合理规划不合理征用,使得农村地区的农业种植面积逐步减少,影响到农民群众的农业生产积极性。通过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能够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村土地规划更加合理,利用更加高效,降低农民群众的生产成本,减少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另外通过开展农村经济管理,能够有效协调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保证农业经济发展更加具备生态化特征。传统的农业工作模式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农业部门通过对农业生产模式进行有效的规划,逐步转变传统农业生产形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周围生态环境,从而促使农村经济向着生态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2做好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2.1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
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只有制定完善企业合理的管理制度,才能够依托农业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紧跟时展要求,加强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改革,构建全新的管理体制,让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农业发展,促进农产品产量提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以此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利用加工手段改变农产品外观,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拓展销售市场,丰富农产品产业链,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2开展多种形式的融资
经济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关键因素,对农业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只有保证有足够的资金作为基础,才能够保证对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科学管理。鉴于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政府部门的扶持资金十分有限,需要我们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更多拨款的同时,还需要想尽各种办法,通过多种渠道开展融资,得到广大企业的投资支持,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农业发展,加速新农村建设。
篇3
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要综合各方面影响来对湖北省17个市(地区)的农村经济进行准确的描述,必须构建合适的指标体系。结合前人研究,依据全面性、整合性、代表陛和数据易获得性等原则设计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4个农村经济指标建立如下指标体系:常用耕地面积(千hm)、人均农用机械总动力(kW)、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墨(kg/hm)、农村人均用电量置(kW•h)、有效灌溉面积(千hm)、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千hm2)、农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蜀(亿元)、农林水利一般性预算支出(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墨(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性支出墨。(元)、农村人均住房面积(H1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置,(亿元)、医院卫生院总床位数蜀(张)。
2因子分析模型的建立
当前,对经济发展业绩评价的相关研究已经趋于成熟J,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DEA方法、模糊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等)两大类。因子分析法是通过对原始数据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少量互不相关且不可观测的随机变量(即因子),以提取原有指标大部分信息的统计方法。当因子载荷阵结构不够简化时,可以通过因子旋转使因子具有更为鲜明的实际意义,同时使用因子得分函数对样本给出相应的评价和排序。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为:X=AF+(1)式中,X=(x,X2,,X),为原指标;F=(F,F,,F),为的公共因子;A为因子载荷矩阵;为特殊因子。通常使用主成分因子提取方法,其特点在于可以用方差贡献值衡量第i个公因子的重要程度。因子分析步骤:①将原始数据标准化,仍记为;②建立相关系数矩阵R;③解特征方程IR—AEl=0,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当累计贡献率不少于85%时,取前k个主成分代替原来的m个指标,计算因子载荷矩阵A;④对A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变换;⑤对主因子进行命名和解释。如需进行排序,则计算各个主因子的得分F:,以贡献率为权重,对加权计算综合因子得分。
2.1数据分析过程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以消除指标间不同量纲对分析结果的影响,通过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的巴特利球度和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输出分析结果知KMO值为0.581,根据Kaiser给出的度量标准可知KMO值偏小,但是巴特利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察值为263.957,相应的概率值为0.000<0.05,说明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着明显差异,各变量相关性大,综合考虑原有变量还是适宜进行因子分析”。根据样本标准化数据建立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矩阵R,计算其特征值和累计贡献率,前4个特征值及其贡献率见。,前4个特征值的方差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85.418%,已集中体现了原始数据绝大部分信息,因而提取4个公共因子是可行的,达到了化简与降维的目的。由于初始因子载荷矩阵结构不够简明,各因子的含义不够突出。为此采用方差最大(VARMAX)正交旋转变换,使各变量在某些因子上产生较高载荷,而在其余因子上载荷较小,从而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2.2因子命名及解释
根据,第1个主因子在指标置、置上有较高的载荷,这些指标主要体现了各地区在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等自然因素方面的不同比较,可概括为农村自然资源水平因子;第2个主因子具有较大载荷,可概括为农村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因子;第3个主因子具有较大载荷,可概括为农村富裕水平因子;第4个主因子在、墨上具有较大载荷,可概括为农业现代化水平因子。
2.3各市(地区)综合得分计算
依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和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计算17个市(地区)的4个主因子得分F、、和,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各市(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再以4个主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综合分值,综合得分公式为:F=0.5498Fl+0.2088F2+0.1561F3+0.0853F4(2)运用该公式计算各地区的综合分值,可以排序出2008年湖北省l7个市(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竞争力水平。
3结果与分析
3.12008年湖北省各市(地区)农村经济因子排序结果,只有荆州市、襄樊市、武汉市、荆门市、黄冈市、宜昌市和孝感市总得分F>0,其他10市(地区)得分在0分以下。湖北省各市(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有着较大差异,得分最高的荆州市与得分最低的黄石市分值相差2分左右。荆州市、襄樊市、武汉市作为湖北省传统的农业强市,其得分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而作为湖北省省直管市的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得分却都在10名开外,它们的农业生产主要局限于自然资源的不足,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它们的耕地面积等自然资源指标排名都很靠后(仅高于鄂州市和神农架林区)。总体来看,湖北省大部分市(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都还处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之下,这样的排名结果也和湖北省现实意义上的农业经济发展相吻合。
3.22008年湖北省各市(地区)农村自然资源水平因子排序对于农村自然资源水平因子而言,总的排名和最终综合得分排名变化不大。荆州市、襄樊市、孝感市依靠自己较突出的常用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等指标,得分领先其他市(地区),而鄂州市、神农架林区、黄石市排名最后3位。其中荆州市的这4项指标值均排名湖北省第1,其农村自然资源水平因子得分第1,与实际情况一致。
3.32008年湖北省各市(地区)农村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因子排序武汉市、宜昌市、黄冈市在农村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因子得分方面表现突出,孝感市、天门市、仙桃市则表现不佳。武汉在农林水利一般性预算支出、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医院卫生院总床位数上名列前矛,这与武汉作为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相呼应。宜昌作为水利之都,其在农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黄石市在农村人均用电量方面都领先其他市(地区)。
3.42OO8年湖北省各市(地区)农村农业现代化因子排序武汉市、荆门市以及仙桃市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性支出等指标上有好的表现,这些地区的农民富裕程度较高。以武汉市为例,省会城市周边的拉动效应使得武汉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几乎是最低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2.5倍,差距明显。随着社会的发展,湖北省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均农用机械总动力也得到了快速提升,在农业现代化水平因子得分中,神农架林区、荆门市、襄樊市表现突出,其中神农架林区得分比该项得分最低的黄石市高了4.7分左右,主要得益于它们超高的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
篇4
基础设施是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条件。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应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增加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力争经过几年努力,使农村生产条件、基础设施有明显的改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在投入、规划、指导、组织、协调等方面应发挥主导作用。
2、要着眼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和引导
发展农村经济,当务之急是教育农民、改造农民。一是要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要发挥司法部门的职能作用,定期组织农民学习法律法规。二要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要充分发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各乡镇事业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大力发展民间科技服务组织,通过专家讲座、科技致富典型引带、专业技术培训和组织农民参观典型现场等手段,强化对广大农民的科技培训。三是要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要引导农民舍得投入,购置必备的通讯和网络设备,善于通过电话、互联网等媒体捕捉市场信息。四是要增强农民兴办公益事业的责任感。县乡人大、组织和民政部门要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完善村民代表议事会管理机制,提高“一事一议”成效,鼓励农民出资出劳,大力兴办公益事业。
3、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
首先是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粮食生产要以增收为目的,要以生产质量高、增加值多的农产品为主,要积极发展粮食产品的深加工,把粗放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集约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其次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水产业和蔬菜业等。最后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为了避免地区之间产业过度雷同,实现规模经营,形成区域整体优势。
4、建立和完善法规制度机制,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不断促进各项工作的法制化。农经部门要重视法制建设工作,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要使已有的法律成为相应管理工作的依据,同时也要善于把握时机,使行之有效的政策和管理规范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通过建立和完善农经法规制度体系,逐步使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成为农经工作的主要方式,推动工作发展。
5、盘活土地资源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首先必须盘活土地资源。要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实现土地资源,尤其是后备资源的有序流转,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开发效益。盘活土地资源,一是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稳定是盘活的前提,只有严格执行土地承包期延长 30 年不变的政策,才能尽可能地调动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消除短期行为和掠夺性经营现象。二是要建立合理的流转机制。鼓励将耕地、山场的经营权通过转包、拍卖、入股等形式逐步向大户、向能人集中,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
6、必须突破性发展龙头企业
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就是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瞬息万变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由于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之间缺乏必要的连接纽带,分散生产和销售,很难形成规模和优势,即便是形成了规模生产,也会因为分散销售抢市场而出现互相压价、相互残杀的现象,加大了农产品交易的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要确保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突破性发展产业龙头企业,靠龙头将农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有效连接起来,形成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格局。发展龙头企业:一是要走出政论办企业、管企业的误区。本着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先发展扶持谁的原则,按市场经济规律组建龙头企业。二是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龙头企业的发展经营必须兼顾公司、农户等多方利益,防止出现一味追求公司利益而损坏农民利益的现象,只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才能切实起到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三是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出台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的环境。
7、确保党的农村政策落实
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历来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把贯彻落实农村经济政策的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保证党的农村政策落到实处并长期稳定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按照“融入全局、立足多予、注重运作、重在实效”的要求,落实“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的实践要领,确保党的方针和农村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要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8、科学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篇5
一、加快农业发展意识
建设现代农业,既要遵循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农业的特点。尽管我国农业的总体水平不高,差异性较大,但也要看到东部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已经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转型阶段;尽管我们面临着农业投入不足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矛盾、农业粗放经营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业农村经济尚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但也要看到我国财力和以工支农的能力正在逐年增强,农业生产手段正在由以手工劳动为主向机械化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在由以传统小农分散经营为主向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转变;尽管我国农民的文盲半文盲率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但也要看到随着我国培训力度的加大、转移速度的加快、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守法纪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正在不断涌现,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也正在不断提高。
二、在土地使用证的基础上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从土地使用权划分看,我国的土地承包制度对集体与农产之间,土地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未能做出明确的划分。农民得到的不是完全的使用权,他们没有根据门己的意愿对土地作自主使用和处置的充分权利。由于承包期一定几十年,不利于土地的自由流动,农民无法通过市场自由购买和交换土地使用权,农民作为承包经营主体的地位无法在市场交易中得到体现。建议在土地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开放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由土地管理局统一向农民发放土地使用证,在此基础上允许农民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依法自愿地通过土地市场买卖或有偿流转土地使用权。通过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土地集中有效地使用,促进土地的规模经营。农民也可以将土地入股,发展农村的股份合作制。应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农村土地的规划权与耕地非农化使用的审批权。完善征地程序,政府在征用农民的耕地时,需要根据农村土地市场的价格行情确定地价,对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民,政府应在农民土地使用权有效期内为农民提供相当于每年土地获益水平的最低生活保障。
三、重视农业人口再就业,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去
农业人口再就业是一个比较新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需要尽快解决的话题,而所谓农业人口的再就业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人数很多,而且要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剩余的劳力将更多,如何解决他们的再就业问题,就成为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多少。实践证明,引导农民到城市就业是一个很好的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当今农民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也是来源于非农产业。同时,实践也证明,农民在城市就业能够与城市居民形成互补,并不怎么影响城市人口的就业。
四、重视农业人才引进,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走向农村
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提高,有赖于具有良好知识结构的人才和现代化的技术以及资金的支持,依靠知识层次不高的农民来自发实现农业现代化恐怕是不太切合实际的。建议充分重视农业人才的引进,但目前的农业实际引进人才是很困难而且也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改革。建议改革土地承包制,一方面把农村人口引入城镇或城市,一方面鼓励那些大中专毕业生走入农村,银行可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信用贷款,政府再对他们的农业项目计划进行可行性分析,符合要求的就要向他们承包一定的土地,让他们自主经营。由于这些年轻人思想开放并有一定的对市场的洞察和分析能力,依靠他们可以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并解决农业的结构性问题。
五、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篇6
永善县隶属于昭通市,位于云南省的东北部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境内重峦叠嶂,峰高谷深,资源丰富,海拔高低悬殊大。近年来,宏观发展的经济大机遇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关于“永善县农村经济发展调研”的研究与分析尤为重要。
二、关于永善县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
1.永善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成效分析
近年来,永善县委、县政府紧抓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性机遇,以溪洛渡电站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进程。在对电站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共振结果”和“互动效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多方协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把永善县建设成为云南重要的能源、农业特色产品加工基地和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同时,结合精准脱贫工作,进一步扩大教育覆盖面,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扶持产业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外商投资,安居工程稳步推进,企业改革圆满完成,城镇化发展战略取得重大进展,投资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贫困村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全县上下干部群众齐心合力,努力拼搏,各项工作成效明显。可以说这些都是永善县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
2.永善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
虽然永善县的农村经济通过诸多努力,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难题与困境,如果不及时进行解决的话,势必产生某种程度的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到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
首先,源于基础设施的影响。对于永善县来说,虽然经济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但是总的来说,基础设施依然相对薄弱,依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可以说也是最为根本的因素之一。
其次,人口文化素质的影响。从对永善县调查和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受到贫困现状的影响,当地的农民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受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随着当地经济的有序发展,这种状况有所改善,但是总的来说,文化程度总体较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进行合理的生产经营至关重要,这就对农村人口文化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永善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要想真正实现永善县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笔者建议,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进一步加强领导,不断创新机制。针对永善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完善的组织机构对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措施,尽快将新农村的建设目标任务纳入乡(镇)和帮建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统一考核、统一奖惩,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其次,注重规划,搞好设计。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因此经济的发展应该是稳步推进和展开的。立足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进一步加大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进而扎实稳步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彻底解决村庄“脏、乱、差”问题,营造示范点优美、整洁、健康、文明的人居环境。
第三,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合力的作用。加快推进资源的整合进程尤为关键,为此笔者建议坚决秉承“多方筹资、统筹安排、捆绑使用”的基本原则,不断拓宽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对涉农的资金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将其集中用于新农村示范点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和通路、通水、通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第四,重视对产业的培植,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的培植应该是围绕当地实际条件进行的,大力发展花椒、水果、反季节蔬菜和小规模的养殖业、魔芋、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以及马铃薯和畜牧业等,通过对上述这些优势农业产业的扶持,发挥其示范作用,不断夯实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第五,培育典型,试点示范。具体来说就是要严格秉承“试点示范、典型引路”的工作思路,以城镇周边、沿江沿线、经济实力较强、群众积极性高的村组为核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培植、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采取重点打造与分层推进相结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基础好、潜力大、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寨,优先打造、重点扶持;对条件差、底子薄、群众积极性差的村寨,宣传引导、逐步推开,达到“以点连线、连线成片”的建设目标。
最后,要重视对农民综合素养的培养。在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下,要想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提升农民的综合素养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农民是无法很好满足?r村经济发展需求的,而是要不断开展培训工作,尽快实现从传统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这对于永善县的农村经济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篇7
关键词:农村经济;土地流转制度 ;小康社会;科学合理
一、研究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经济得以发展的最基本先决条件,也是农村经济得以大发展的基本保障。
1.对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分析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是否科学直接决定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当前我国很多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比较低下,这就需要我们探究出更为合适科学的发展战略。这种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能够使我们根据事实情况制定最优化的发展策略,让农民经济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能促进农业生产的结构与模式发生转变,还能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意识从而也推进经济发展。2.政府对农村经济的管理也需要对其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农村经济要想大发展就一定要有比较科学合理可行的发展策略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农村在我国是相对落后的地区,通过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进行引导这一模式目前是无法改变的。地方政府是农村经济战略制定的主体,这要求他们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符合地方要求的经济发展策略,所以政府在管理和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时就会客观的要求对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研究。
二、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1.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还比较落后。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开发最基本点物质保障,基础设施的相对完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然而,现在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基础设施还处于十分落后的境况。首先,农村的交通道路还不够完善。“要想富,先铺路”口号喊了很多年,可见道路交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这也是农村通向外界的基本条件,可算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点。但是,我国农村的道路建设仍然非常的落后,主要表现在:道路承载量低、质量差、路面窄,大型车辆无法通过,结构单一等,甚至还有的地方连基本的乡村交通网都没有实现。其次,水、电、网络通讯还不完善。这些可以说的是农民生活的重要物质需要,也是信息的主要来源。当前我们很多的农村自来水还没有投入使用,水的质量也比较低,电力也不足以应付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电子技术突飞猛进,但是农村通讯还没有健全,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还比较单一。在现在这个年代,信息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的支撑,但这些物质的不足大大降低了农村的生活质量,也让农民的无法及时获得一些重要信息,这都大大的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的生产和经营的模式还比较落后。农村经济得不到快速发展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比较落后的生产和经营方式。这主要表现在:首先,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促进生产关系优化的保证。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很多还是传统的生产方式,整体还是小作坊的小农经济。其次,农业的生产结构比较单调,土地是农民最近本的生产资料,现在还是以种植业为主。没有实现农、林、副、渔综合化的农业,也没有进行特色农业生产。第三,农村缺少一个比较规范的市场,农村市场的健全与繁荣是我们农村发展的标志。现在我国农村市场不健全,没有好的场所,交易也不规范,市场也较小。这就制约了农产品的正常流通。另外,还存在农村资源开发利用浪费严重、农村企业发展迟缓、农村经济发展没做到对外开放等问题。3.没有比较完整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的完善能够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政策还存在很大的政策缺陷和漏洞。首先,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制。我国很多的农村地区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等力度还很低,还有很大的弊端。这些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让农民仍有后顾之忧,这就让农民无法全身心投入到经济发展中去。其次,农村的底层干部管理不健全,基层干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直接管理者,但是基层干部的素质不高,腐败严重都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三,缺少必要的激励制度,激励制度的不完善,让一些人的执行力下降,这大大的打击了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使得农村经济很难取得较大的成就。除此之外,人才的匮乏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针对不足提出必要的解决方法
要想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就必须对农村现行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必要的调整,这也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首先,解决农村的道路问题,当前农村经济形势要求要有好的交通运输,这就要求国家要加大这方面的投资,要加宽路面保障道路质量,建成农村与城市相连接的交通网络,为农村经济的大发展提供必要的交通支持。其次,解决农民用水用电问题,保证农村用水的质量和价格,完成电力改造要让电力能够达到农村工程开发的标准;解决农村的通讯网络问题,让农民学会运用电脑网络获取信息。2.改变农村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模式。要想发展农村经济,就要改变其原有的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让它向技术型转变,向现代化开发型农业转变。这首先,需要不断的提高农村生产力的水平,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我们引进先进的生产、加工、领导技术。让机械化和信息进入农业生产,从而形成先进的生产模式,也能促进新生产关系的产生。其次,改变原有的农村经济结构,要改变我过农村相对单一的农业结构现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造,建成合理的科学的农业新布局。第三,对农村的市场进行规范,我们的地方政府要对农村市场进行必要的管理,并且不断的完善管理制度。这就要求要有固定的市场场所,规范的交易及市场秩序,这些都能够促进农村市场的繁荣。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各个农村甚至是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这样就能够使农村的市场规模化。第四,要大力开发农村的原有资源,并且合理利用,农村的资源丰富,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对农村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村的资源优势在经济上得到体现。当然农村的资源开发一定要科学,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让农村经济的开发发展与农村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第五,要加快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要想加快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就要求扩大其规模和范围,让产品更加多样。同时还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及装备,进行深加工,提品的产能与产值,建成比较科学的产业链。当然,我们还可以实行农村经济市场的小对外开发,杜绝地方保护主义,既要能引进来,也要能走出去。农村市场的相对狭隘与封闭也大大的约束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实,打开农村市场有利于加强竞争,更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文化及先进的管理理念,这样就可以在交流中把农村的产业做强、做大,并能够慢慢的树立起自己的品牌。
总之,只要大家群策群力,努力地对农村经济发展进行探讨研究,就一定能为农村的经济腾飞插上翅膀。
参考文献:
篇8
自然生态关乎民众身心健康,文化生态影响民众内心世界构筑,自然生态要修复保护,文化生态同样需要重视。民族文化生态是发生于民族民众之中,在民族各种意识观念作用下自发形成的原生文化生境,民族文化生态的发展与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因经济、需求及其他因素作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场景中的功能趋于淡化,民族节庆习俗等文化赖以生存的民族传统场景也逐渐消失,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现状堪忧。民族地区农村因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民族文化保存相对完整,拥有良好的文化生态,但是因近年来物质条件的巨大改变,原生民族文化生态受到了极大冲击。为了使民族地区的社会变革与传统文化保持良好的链接,促进民族民众保持精神世界的稳定,推进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修复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便成为众多民族地区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民族文化生态源于民族民众的日常生活,文化生态的修复自然不能脱离民族民众生活来展开;另一方面,发展经济是民族地区农村日常生活的头等大事,也是当务之急,因此民族文化生态修复与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在内在上有一定关联,两者联动关系的有效处理不仅可以使民族文化生态修复在民族地区农村落地生根,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时也可以使民族地区农村经济依托文化生态修复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一、民族文化设施建设可纳入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来展开
民族文化表现形式不一,文化的展开也需要借助特定设施和场所来进行。在长期的文化浸润中,这些文化所赖以展开的建筑或设施已经成为文化生态不可分割的显性组成部分,因此文化生态的修复首先便是对相应的文化设施进行修复。[1]文化设施建设形式不一,各有特色,如在汶川震后所修建的茂县古羌城、茂县非遗展示中心、北川民俗博物馆等文化建筑在功能和特色上各有不同。文化设施具有文化意义,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文化设施建设在选址方面需要考虑历史、便利、资源等多种因素。而从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视角来看,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民族文化设施建设可以在相关因素考虑的基础上把经济发展规划因素考虑在其中,使文化设施建设不仅成为民族文化生态修复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一部分。对民族地区农村而言,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和资源条件各有不同,因此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思路和经济布局各有不同,农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是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不同产业之间既各自独立发展,同时又保持着联动关系,因此在经济布局上往往有一定的规划。文化设施的建设实际上也可以归纳为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在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视角上对相关文化设施进行布局,把民族文化设施建设作为经济发展布局的一个支点,使得民族文化设施建设在完成民族文化生态修复的使命的同时,蕴含着一定的经济意味。从文化生态视角来看,文化设施建设是为了促进民族文化生态的修复,而从文化和经济的共同视角来看,民族文化设施建设实际是经济体系中的文化组成部分,文化设施成为文化和经济联动的共通点。[2]另外,民族文化设施和民族地区农村经济规划布局的统一,并没有淡化文化设施的文化意味,只是在文化意味保持的同时,充实了经济功能。市场经济下,文化的发展需要经济的参与才能具有更多的动力,文化设施的经济功能可以使文化设施在未来的持续运转中具备前行的经济支持。
二、民族节庆习俗可依托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需求来恢复
民族文化生发于民间,因民众的实用功能需求而产生,表现在民众日常生活中,民族节庆习俗成为民族文化展示的平台,每一种习俗或节庆都是特定区域具体文化的表现。因自然条件所限,多数民族地区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构成了民族文化的自循环系统,在民族这个特定的场景下,民族民众的各种文化跟随着习俗节庆变化,轮流展现,因文化作用而形成的节庆习俗在某些特定仪式形式下成为文化具体表现的平台。民族地区因经济因素、技术、社会环境影响,越来越多的民族民众为增加经济收入而外出打工,民族原有的节庆习俗因缺乏必要的人口支持而不得不停下来。另外在便利的通讯条件下,外界文化更多地进入到民族地区,加上外出打工民众对外部文化的吸收和认知,以及民族习俗原有的实用功能弱化,民族固有的文化习俗传统因文化冲击而逐渐被忽略。民族节庆习俗的简化或消失意味着民族文化原有赖以生存发展和表现价值的平台被解构,与节庆习俗相关的文化活动自然难以为继,要修复民族文化生态,就必须重新恢复少数民族原有的生活习俗。[3]而从实际来讲,少数民族原有的节庆习俗本身的展开是为了某些实用需求,而在现实条件下,这些实用需求弱化或者不复存在,因此人为地恢复节庆习俗在实际上缺乏内在的实用功能的支撑,从节庆习俗本身发展的机理来讲,显然难以取得长久的成效,因此为修复文化生态而展开的节庆习俗必须在新的环境下找到新的支点。经济发展是当下社会发展的主流,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是民族民众当前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促进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民族节庆习俗的展开进行联动,显然对二者都有所帮助。从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来看,民族地区农村需要更多的机会来聚集人流,增加贸易机会,另外旅游业发展也需要更多的亮点来支撑。民族地区农村需要在原有生活中找到更多的经济机会,各种各样的节庆习俗聚集了众多的人流,同时也是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节庆仪式的展示,这些条件使得民族节庆习俗天然具备经济开发的潜力,通过节庆习俗不仅有利于民族地区农村的经济交流,同时也形成了更多的经济发展机会。[4]以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为例,“那达慕”大会的本身是蒙古族群众感情交流和经济贸易的机会,近年来通过各种方式的调整,“那达慕”大会被赋予了更多的经济意义,吸引投资、促进经济贸易和交流已经成为大会新的内涵,同时也保留了大会原有的民族内涵,创造了节庆习俗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新模式。其他民族旅游中以民族节庆习俗活动为卖点的旅游线路也是如此,民族节庆习俗为经济发展提供机会,而经济因素的参与也将为民族节庆习俗在新时代的持续开展提供扎实的需求支撑。
三、民族文化传承可借助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文化资源开发来推进
文化生态修复的目标在于使某种文化原有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模式能够以原生的姿态继续传承发展,文化传承是文化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发展和传承民族文化是民族发展的重要课题。在现有环境下,民族文化的传承因社会变迁冲击而出现了传承危机。在原有传承环境下,民族文化的传承因其能满足传承者在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需求而形成了自发的原生的传承模式。在现实市场环境的社会经济发展大潮中,虽然民族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各种各样的经济需求和文化冲击使得民族民众有了更多的压力,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成为民族民众的生活主题,民族生活场景的改变使得原有建立在其上面的文化传承方式也受到了冲击,缺乏传承主体或者传承意向不强烈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问题。部分民族文化因传承者难以得到一定的经济回报和缺乏必要的经济支撑而失去现实发展的基础,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当下的文化传承危机、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是民族文化生态修复必须解决的问题。从根本上来看,民族文化传承的危机一方面在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另一方面在于民族文化传承的经济动力不足,后者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根本问题。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根本上进行解决。与此相对应的是,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只有民族文化得以延续才能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相应的作用,民族文化生态修复因此和经济再次形成了联动的潜质。对于二者在文化传承方面的联动可以从经济和文化传承两个视角来思考,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民族文化特色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对文化进行各种各样的开发可以为民族地区农村经济提供更多的机会,而相关文化的展示和文化产品的生产自然需要相应的人力,为了开发文化价值进行的人才培养实际上便是文化的变相传承,反过来,通过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促进经济对文化的开发利用,同样存在发展空间,两者在需求方面的调整和配合便形成了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模式。
四、民族文化产品挖掘可与民族地区农村文化资源的产品开发并行发展
民族文化是抽象的,但文化的表现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有较为抽象的文学表现形式,也有物态化的表现形式,如手工皮具蕴含着一定的手工文化,而民族刺绣中则蕴含着相应的民族文化,文化的物态化表现使得抽象的文化得以具体化,同时也使得文化的价值开发不仅可以从文化内涵中寻求,同时也可以从文化的物态化形式来着手。文化产品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产品有不同的内涵,文化的表征、独特的审美、具体的实用功能等使得民族文化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在现有资源基础上的发展,对于相关文化产品的开发,实际上也是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在民族文化生态修复中,与文化相关的产品必然要进行整理,众多民族文化产品的有效整理实际上也是为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开发方向和机遇。现有民族地区部分文化工艺产品的开发便是对文化产品潜在价值的开发例证。在此意义上,民族文化生态修复中的民族文化产品的搜集整理实际上契合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从民族文化产品的搜集和整理方面来看,文化产品的搜集和整理需要相应的人力和物力,同时文化产品还需要相应的保护措施,民族文化产品的各项工作开支意味着民族文化产品需要相应的资金来支撑,这对民族地区并不富裕的农村经济来说有一定难度。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资源来支撑,需要有效的资源可以利用,而民族文化产品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因此两者具有一定的联动潜质。[5]对于两者的联动可以根据文化产品的特征并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开发,如对较为稀少且有价值的民族文化产品可以通过民族文化博物馆的形式来进行开发,在其售票或者与其他旅游或文化产业进行联合时,民族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便可以得到有效开发。对较为常见的民族文化产品则可作为旅游纪念品等形式来进行推广实现经济效益。民族文化产品多种多样,经济价值不等,作为民族文化的表征,相关产品的经济价值开发主要从审美、历史、文化等方面来体现,由此,民族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开发才能形成更多的价值,同时在经济价值实现的同时也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播推广。
五、结束语
篇9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农村金融 优先序
一、引言
有关金融支持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方面,戈德史密斯最早提出了金融相关比率总结出各国金融发展与现代经济增长方面带有的规律性的趋势。其后麦金农与肖分别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深化论”和“金融抑制论”阐述了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赫尔曼等人提出了“金融约束理论”,这一理论强调政府干预的重要作用,认为有选择的政府干预有助于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增长。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农村经济的特性、“金融抑制”、资本的“趋利性”和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整,使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大批退出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弱化趋势。因此,如何通过适当的政策设计让金融机构为农村经济服务,使其切实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资金的需求发挥配置金融资源的功能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宁波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试图在制度上对当前的农村金融支持提供发展的优先序依据。
二、宁波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分析
1.宁波农村经济的特点
宁波经济一种外向型经济,有天然的深水港,贸易发达,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宁波的农村经济也是一种外向型经济。与传统的农村经济不一样,在 宁波X县Y村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该村1000余户农民,仍然经营传统农业即农林牧渔业的不足40%,而这40%经营传统农业的农户中有87%主要经济收入为规模养殖水产所得,剩下的13%虽然也经营传统农业,但是规模小、数量少,农业收入平均只占总收入的10%左右。该村中另外60%的农户主要从事非农产业制造业的工作,其中80%的人靠办厂生活,不在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多是生产汽车零部件或纽扣之类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但销量好、订单多的产品。从以上数据我们看出,宁波贸易及物流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得其实现了转型。尽管还是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但是基本上农村经济已经不是我们传统的农村经济,实现了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即使是从事传统农业如水产养殖业的农户,其中一部分人也有自己的原产品初加工流程。宁波农村经济的这种特点对金融支持的要求和其他地区农村是不一样的,在有限的金融资源约束下,怎样更加有效的配置资金,让其发挥最大的价值,这就产生了金融产业发展的优先序问题。
2.宁波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
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形式有很多,从产业的角度可以分为: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再加上财政支农方面的金融支持,基本上包括了金融支持的各个方面,另外还有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但是由于民间金融是农村内部自发性的是内生的经济活动我们暂且不考虑政策上对其的影响。宁波农村经济现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即农户的生产活动基本上分为农业生产性经营和制造业生产性经营。这两种生产经营方式有其各自的特征,所以对金融支持的需求也是有差别的。
传统农业的特点是投资期限长、风险大,但是资金的回报率也高。在我们的调查中了解到,2009年受海洋气候影响,该村养殖虾的农户基本上都亏本,而2010年养殖的虾蟹产量和销路都很好,初步测算其资金回报率都在200%以上。在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户中,60%的人需要资金来扩大规模或需要资金引进新的养殖技术或设备,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曾取得过银行或信用社贷款。由于农业的产业特性,现阶段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撤出了乡级营业点甚至某些比较落后的县级营业点。农村现在最重要的正规金融机构只要农村信用合作社,但是相对于资金需求量庞大的农村经济体,有限的信用合作社显然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对资金的需求。其次农村房屋及土地产权的不完全、不清晰使得农户无法通过抵押或质押来取得贷款,在我们的调查中农户们反映很多时候的贷款要靠村里或镇里的干部或有经济实力的人的担保,这样无疑会加大农户的贷款成本,形成了一种新的租金,同时也无法保证资金配置到最需要的人的手中。最后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为事业单位后,其绩效考核和职工工资待遇都同营业利润有关,因此作为一个理性人,信用社更多的是将农户的储蓄存款拿到工商企业处发放贷款,尽量避开风险较大的传统农业领域,不仅没有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反而是从农村“抽血”供应其他产业。基于以上分析,农村传统农业产业的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很难从银行产业取得,也不具备发展证券业的条件。所以只能依靠财政在农业方面的投入,财政支农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可以直接通过项目投入到农业产业,比如养殖基地的建设投入或农户的免费技术培训等;也可以通过对商业银行的补贴来激励其加大对传统农业的金融支持。另外要大力发展保险业,鉴于农业风险大的特性,发展保险业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有保险的支撑会消除农户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激励农户自身对农业产业的投资。但是低的保费收入赔付比使得保险公司对此并不热衷,这也同时需要政策上对保险业进入农业领域给予支持,如税收减免等,也可以由财政出资设立专门的农业保险公司。财政支农和保险业的发展对于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但要有所侧重,前期已财政直接投入为主,以此来增加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和赢利能力;后期通过保险业的介入来激励农户的自发投资,同时减少财政直接投入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
农村的非农业经营生产领域对金融的支持需求又有所不同。调查数据显示从事非农产业经营即制造业的农户中,其中90%曾取得过信用社或农业银行的贷款,而大部分人认为金融机构无法满足自己的贷款需求,但是该村中的民间金融很发达,亲戚朋友甚至是钱会、合会等的资金拆借活动很频繁。宁波农村的制造业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分工程度特别高,多数家庭的工厂产品单一,只做一道工序,正是这种生产单一产品的模式使得他们的产品专业化程度高。但是资金的短缺使得他们无法扩大生产,形成规模经济。当产品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变时,显然仅仅依靠农村经济自身的投资再生产无法满足对资金的需求,这就需要城市反哺农村。如果通过财政支农来解决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显然这样发展起来的制造企业不具备自生能力,迟早会被淘汰掉。只有通过政策上对银行业倾斜,诱导银行重返农村扎根,在现阶段农村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情况下其资金回报率必然高于城市里其他资金密集型产业,在激活农村经济后,将会有更多的资金从城市流向农村,直到城市与农村的资金回报率大致相同。另外也要发展证券业,规范民间资金流转。
三、简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需要对金融支持的形式有所侧重。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宁波农村的传统农业领域要优先发展财政支农和保险业;在非农产业要优先发展银行业和证券业。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
1.前期要加强财政支农力度,通过加大对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补助激励其对农业领域的金融支持,但是要做到补助或其他形式的投入要以其对农业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为考核标准,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免费或资助农户引进农业技术以及收集相关信息。
2.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完善农业保险机制,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保险公司进入农业领域或直接由政府组建保险公司专门为农业保险。
3.在非农生产领域要大力引导商业银行的进入,在政策上为银行在农村设置网点或提供贷款提供方便,吸引资金从城市流向农村。
参考文献
[1]秦池江:论金融产业与金融产业政策[J].财贸经济,1995(5)
[2]叶敬忠 汪淳玉:新农村建设的优先序[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3]谢婷婷: 新农村建设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J]. 学术交流, 2007(3)
[4]熊军:论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J]. 商业现代化, 2006(4)
[5]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篇10
(一)土地制度僵化无法满足市场对土地资源的有效需求谭宗宪认为“在规代化过程中,传统的家庭经济形式,与适量资本和技术结合,便能形成符合中国资源秉赋的、低成本的、有顽强生命力的新生产力和各种新生产方式。”[1]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近完成,城市正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迫切需要将部分过剩产能转移到农村,客观要求灵活变通农村现行的土地制度,按照市场机制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流转,以吸收国内国内的过剩产能,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实用。另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实现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村的市场环境也在不断成熟,也客观要求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与国际接轨。但是,我国农村目前仍在固守改革初期的土地制度。这种制度在改革初期对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确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可是,在现阶段它却很难满足日渐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城市过剩产能转移对土地资源的迫切需求,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二)产业结构单一造成农村劳动力流失,加剧了城乡二元分化长久以来,我国农村延续着种地打粮兼营副业的传统经营模式,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结构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农民的劳动时间常形成农忙和农闲两个时段。虽然我国各地自然条件有别,农民一年中的忙、闲比例不尽相同。但是,显而易见,农闲时节是对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一种闲置与浪费。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生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也为农村劳动力出门务工提供了便利条件。大量农村劳动力为改善生活进城务工,成为推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一直生力军。农民进城务工在促进城市繁荣的同时却导致农村发展的相对停滞,使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更加突出。农民的土地投入、劳动时间不断缩减,使得农村单调的产业结构长期无法改变,甚至出现土地撂荒、举家进城的农村困境。究其原因,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和传统的经营模式无法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遂导致农民工涌入城市,从而造成农业发展的停滞,加剧了农村的衰落。所以,单调的、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成为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又一瓶颈。(三)基础教育落后导致农业科技水平过低我国基础教育在投入和办学质量上长期以来都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城市中小学在师资规模、教学设施、教育理念和办学质量上要远远优于农村。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仍然存在生源流失的现象,一些学生基础教育未完成就迫于生计走上打工之路。农村的文盲虽基本消失,但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的现状依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民素质低,对新科技、新技术、新事物的接受、使用和转化能力就相对较低,使农民很难使用现代科技成果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低科技含量的经营模式降低了农民变通经济体制的思想活力,无法生成其改善产业结构、探索多种经营模式的技术能力。当今,科技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现代农业应该是科技农业。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及立足丰富农业资源基础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与支撑。总之,现代农业必然是科技型、技术性、智力型的新型农业,当今农业科技含量低的现状是农村教育水平长期落后所导致的。农村僵化的土地制度、单调的产业结构、落后的基础教育和过低的农业科技含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制约着农村经济的继续发展。农村还面临着社会保障水平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其根源与以上四个因素直接相关,也是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得到彻底解决的发展问题。
二、新型家庭经济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983年赵瑞彰撰文指出:“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春风吹拂家庭联产承包制已成为主要的形式。在此基础上,一种将承包经济和自营副业经济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形式——新型的家庭经济在我国农村大地上确立了”[2]上世纪80年初,新型家庭经济的提法就出现了,并在学术思想界围绕建立引起农业生产关系变动的“新型家庭经济”形态展开过激烈辩论。新型家庭经济的内涵与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涵与特点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成步伐的加速和当今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平稳推进而不断与时俱进。十六大上,中央政府、国务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为改善我国农村经济现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奠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新型家庭经济要求当前的农村改革要立足我国农村此时此地的需要,能解决农村经济继续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这才是“新型家庭经济”的本质内涵和根本特点。发展新型家庭经济,是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的必由之路,要从根本上破解当前村经济继续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就必须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家庭经济。其理由如下:(一)新型家庭经济可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释放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新型家庭经济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使农村以为主体的经营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以往的土地制度过于僵化,无法适应搞活经济的客观要求,成为阻碍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一大障碍。新型家庭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土地的自由流转,为农村接受城市的过剩产能提供了急需的土地资源,也为农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其他适合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的工业形式提供了可靠的土地来源[3]。农民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实现多种形式的联合体,如以家庭入股集体经济发展村办企业,以集体经济入股其他经济实体利用农村的自然人文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等。新型家庭经济允许农民掌握较多的生产资料自和独立的产业经营权,减少了政府对生产经营的指导干预。农民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成为市场经济体系中的经营个体,农紧密的和市场联系在一起,进而赋予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持续动力,极大释放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活力。(二)新型农村家庭经济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融入市场体系新型家庭经济中的土地制度变通为农民实现多种经营提供了可能,农民能以家庭、和集体为单位发展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刘茂松曾指出:“家庭经济实体跟企业却很不一样,它不仅不排斥自然经济,而且家庭商品经济的发展还要以家庭自然经济为前提条件。因为家庭是建立在自然实体基础上的经济实体”[4]。新型家庭经济灵活的经济结构搭配也为农村招商引资、引进工业项目、开展乡村旅游、发展生态农业与房地产开发等提供了制度、资源保障。新型家庭经济改变了农村过去以粮食种植为主而兼营副业的单一产业结构,形成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有机结合、合理配置的新型产业结构,实现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基础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能实现农民的提效增收,能从根本上破解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民进城撂荒和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的系统性、结构性困局。另一方面,农村新型家庭经济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调解作用,实现农村地区劳动力、土地资源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农村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灵活的经济体制与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提品质量高、市场适应能力强的产品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将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环节有效结合在日渐完善的市场机制下,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的融入市场经济体系。
三、发展新型家庭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型家庭经济融合了近年有关农村经济体制与产业结构变革、调整的各种新思路、新内涵以新的面貌与形式正在成为助推我国农村经济继续的新型动力源泉,因而得到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与广大农民的热情期待和欢迎。但是,新型家庭经济在各地的推广与普及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新型家庭经济是政府服务下的新型农村经营形式。一些地方政府没有认真领悟自己在新型家庭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角色和应尽的行政义务。有些地方政府要么放松对新型家庭经济的有效监管,造成其无序发展,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眼前利益,没有负起科技扶持、政策引导、统筹布局、生态保护和法规宣传的行政责任;要么仍然没有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完全统制农村经济的计划经济思维,对新型家庭经济管得过严,没有真正赋予农民适当的生产资料自主支配权和生产经营的自。其次,新型家庭经济还是生态型经济。一些地方为发展新型家庭经济盲目引进城市和发达地区带有污染性的过剩产能,造成农村地区土壤污染、水土流失、水源枯竭、植被破坏的环境危机,对农村的自然人文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甚至造成农村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最后,新型家庭经济是法治经济,必须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有些地方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没有深刻领会我国的真正内涵,将农民土地以私人财产的形式强行收购,然后以高价转让,或者据为己有从事独立经营,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及对土地的占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也违背了国家发展新型家庭经济搞活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初衷。
四、以新型家庭经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