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范文
时间:2023-03-28 18:2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冷链物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目前我国生鲜流通市场上的物流服务提供商主要分为两大类。传统B2B物流服务提供商服务于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渠道,这一类物流服务商除了食品生产商自营和渠道商自营之外,主要是众多的、规模大小不一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有航空货运、铁路货运等大块头,也有众多的个体卡车司机。B2C物流服务于电商渠道,主要包括各快递物流公司、仓储企业,快递物流企业能够提供门到门配送服务,将生鲜食品为消费者配送到户。
冷链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冷链物流”即有温控能力的物流服务,服务对象为对环境温度、湿度有特殊要求的商品。冷链物流服务面向的对象主要包括生鲜食品、特殊医药制剂等需要特定保存环境的商品。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产品的上游预冷、低温包装、低温仓储、低温运输、低温分拣、低温配送等低温条件下的物流活动。提供冷链物流服务需要配备:预冷设备、冷库、冷藏运输车等带有温控能力的物流设施设备。相比常规物流,搭建冷链物流体系的成本更高,推进冷链物流流通难度更大。
目前我国冷链远不够完善,线下生鲜品流通中冷链覆盖的比例较低。对于生鲜电商,冷链物流在多个环节都存在瓶颈,包括传统冷库不能满足精细化、小批量运作,标准冷藏保温车不足、终端寄放场所缺失等。不少生鲜电商以泡沫箱为保温材料进行运输。
目前国内提供全程冷链配送的快递公司仅有日本的黑猫宅急便、顺丰,以及快行线、众萃物流等少数几家,而且覆盖范围有限。
生鲜流通方式落后是制约冷链发展的原因
由于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尚处起步阶段,冷链物流服务提供商多而杂,在传统生鲜渠道中,进行冷链物流服务的主要有食品生产商自营冷链物流、渠道商自营物流、第三方物流企业。
生鲜生产端地区分工专业化低
以我国猪肉生产为例,目前我国还没有出现明显的猪肉主产区。全国各地基本呈现猪肉自给自足的态势,因而导致我国猪肉产品大范围流通少、运输距离短、冷链物流需求不及预期。这种分工专业化水平低、区域内流通的产销格局对冷链物流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运输时间短,商家购买冷链物流设备意愿低。由于生鲜食品产地的专业化分工不明显,各区域生鲜食品的流通格局主要呈现自给自足的态势。这种模式使得大部分生鲜食品在区域内流通,运输距离和时间短。以周边地区食品供应城市的模式下,大部分生鲜食品可以在一天内实现流转甚至被消费掉,在这种情况下,商家更倾向于选择接受常温物流造成的少量损失,而不是投入大量资本购买冷链物流设备,搭建冷链物流的意愿低。
区域内流通,冷链物流企业难以发展壮大。相比美国大范围的生鲜食品运输需求,我国生鲜食品由于大部分是在区域内流通、运输距离小,因而导致冷链物流运输需求少、冷链物流业务量较低的情况下,业务平均成本无法降低,设备设施投资回收期长,购置冷链物流设备的风险大。此外,由于物流企业往往作为产业链中主导企业的合作伙伴发展,在超市、餐饮倾向于区域内采购的情况下,物流企业跨区域发展业务、扩大规模很难,不利于物流企业发展壮大。
我国生鲜食品标准化水平极低
目前我国部分通过超市渠道流通的产品实现了包装的标准化,方便物流企业业务的开展。然而约75%的生鲜食品通过批发市场、菜市场渠道流通。在菜市场渠道中,生鲜食品以现场称重的方式进行售卖,标准化程度极低。这种包装不统一的流通方式,给物流服务提供商扩大业务规模制造了极大的壁垒,非常不利于物流业务的整合和物流企业的壮大。
生鲜电商与冷链物流共成长
生鲜产品的特殊性使其对配送时间要求严格,比如下午配送的商品集中在2点到5点间配送完成,配送时间窗口短,对设备利用率不足,且生鲜产品配送的特殊要求使其难以与传统商品共享资源,导致订单密度不足。
不同的生鲜产品对冷链物流的要求也存在差异:冷鲜肉类、海产品要求最高;生鲜水果对配送速度的要求较高,对冷链的要求相对低;蔬菜等日常生鲜对冷链的要求也较低,对时效性要求高。
在末端配送环节,不同的生鲜产品也有完全不同的包装和配送需求。其中,冷鲜肉类对末端配送设备保温效果要求较高,而生鲜水果对防止磕碰的要求较高。
冷链物流是生鲜食品运输、销售的基础,冷链流通率低使得冷鲜产品腐损率难以得到控制。生鲜电商的发展与冷链物流相辅相成,一方面,冷链物流帮助生鲜电商实现商品的配送,良好的冷链配送为电商服务质量提供保证。另一方面,生鲜电商的快速发展促进冷链物流的发展,通过电商自建,或者第三方物流公司承接业务等方式共同分享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巨大商机。
最后一公里冷链物流难题
生鲜电商中最后一公里物流的难点依然在冷链,冷链宅配是生鲜电商产业链的最后一个环节。为了保证商品质量,宅配过程要保持全程冷链:从最初的分捡中心的低温库储藏、分捡中心到配送站的移动冷库转移,再到商品交付过程的低温冷藏车配送,整个过程对温度控制的要求很高。
最后一公里物流方式大致可分为自提和宅配两种,自提又有小区自提柜、社区服务站、线下商超自提等方式;宅配有物流公司宅配、商家宅配、线下商超宅配、社区服务站宅配、众包宅配、集中宅配等方式。
自提模式是消费者上门购买和配送到家两种模式的折衷。将多点物流变为单点物流,降低了物流成本。除此之外,自提模式的便利之处还在于一方面不打扰个人隐私,另一方面时间比较灵活,回避了配送人员与用户之间协调宅配上门时间的问题。
自提柜是自提模式的一种,优点是无人值守、运营成本低;缺点在于建设成本较高、许多社区缺乏建设条件,而且生鲜品的冷链自提柜维护成本也较高。
自营Vs.第三方冷链宅配
除了干线冷链物流之外,目前生鲜电商物流成本支出最大的地方是最后一公里的冷链宅配。现有的冷链宅配模式主要有两种:自营冷链宅配和第三方冷链配送。
自营冷链宅配
从产品质量可控性、规模化发展、稳定提供服务等方面来说,生鲜电商自营冷链宅配是最佳选择,但这同时意味着巨大的前期资金投入,物流车、冷库、人力资源等所形成的成本过高问题可能使得生鲜电商过早夭折。
第三方冷链配送
对电商而言,从农产品的采购到配送,链条已经足够长。因此把物流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是另一种选择。其他市场化的第三方冷链公司如果能提供相对专业的供货、仓储和物流操作,生鲜电商的前期操作困难就会小很多。但其缺点是满足配送条件的第三方物流价格高,生鲜电商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需要大量的磨合时间,难以保障生鲜产品的配送质量。
目前市场上能提供合适服务的第三方冷链物流的公司并不多,而服务价格、配送范围、冷链操作能够符合要求的更少。此外,目前已有的独立冷链物流网络多为产、供、销一体化模式,或是在特定区域内自给自足,而全国性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成型。而且,好的第三方物流价格高,价格低的难以保证质量,确定合作关系后电商还需要与第三方物流进行大量磨合,并花成本对他们进行改造。
其他选择
生鲜宅配的物流之所以贵,主要贵在最后一公里,集中配送、自提柜和社区商店是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的可能解决方式。
集中配送
一家企业的会员分布在全城的各个角落,送上门了还不一定有人。如果有专门的企业去做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把各家企业在同一个小区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整合起来,成本就能降到极低。但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无法树立电商独特的物流体验。
自提柜
生鲜产品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必须由快递员亲自交付给客户,往往出现等待时间过长的现象。通过设立自提柜,快递员只需要将商品放在具备冷藏功能的自提柜中,由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取走,既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又能大大缩短生鲜商品的交付时间,提高快递员的派件效率,增加订单密度。
社区商店
靠近社区的零售设施如超市、便利店、杂货店等可以成为最后一公里物流的解决途径之一,为一定区域内的居民提供零售O2O、自提、配送等服务。
海外经验
篇2
关键词:生鲜食品 冷链物流 一体化的配送模式
一、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概述
冷链物流是指为实现顾客需求,连接供应主体与需求主体之间,克服温度、空间和时间阻碍的一种快速和有效的低温商品流动和服务的经营活动过程,其主要对象是易腐食品,所以也称其为易腐食品冷藏链。因此,产品具有易腐性、时效性和对运输设备要求的特殊性这三个特点。生鲜食品从生产者到最终消费者的过程中,有80%以上的时间是在配送运输上,它是冷链物流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因此研究如何合理安排车辆调度,缩短货物在途时间,从而减少物流成本和货损成本,对物流配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现状
传统生鲜食品流通主要是通过生鲜食品物流集散中心实现的,生鲜食品物流集散中心主要是指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销地批发市场。目前,大中城市消费生鲜农产品的50%-70%是通过批发市场提供的。传统生鲜食品物流形式下,批发市场是生鲜食品流通主渠道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它将众多生产者的产品通过多种供应渠道汇集到一起,然后通过各种销售渠道送达消费者,只有少量生鲜食品绕过批发市场以直销方式到达消费者。这种方式形成一种当日现货交易机制,是一种商流与物流不分的流通形式,造成生鲜食品物流从供应地到消费地之间处于阻断和不透明状态,农产品物流链的衔接不畅,流通渠道不畅,物流缓慢。
近年来,随着国际大型超市的登陆中国,生鲜食品的流通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生鲜加工配送中心比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的经营规模和吞吐量要小得多,能够做到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响应时间短等,由于部分农产品生鲜制成品加工过程处于从采购―仓储―加工―配送―销售一条龙操作形式,所以需要专业性较强的配送支持系统。由此可见,农产品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属于灵活性和柔性化要求比较高的配送支持系统,在特殊保鲜条件下的运作比一般常规配送中心的功能复杂的多。通过生鲜食品配送中心,可以保证生鲜食品供应商及时准确的发货和保持产品质量的稳定,有利于减少经营者的投资,有效地保持生鲜经营的规模和品种的完整性,有利于有效控制和减少经营者的存货和损耗,加快商品周转。
三、生鲜食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完整体系未成形,产品的损失严重
大部分生鲜产品没有形成冷链物流体系,损失严重。目前,我国鲜活产品物流主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没有形成连贯成型的冷链物流,存在着不合理的包装、运输和储存现象,致使鲜活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非冷藏状态下的散装鲜活产品物流,在运输、分销和零售的多次装卸搬运中增加了二次污染的机会,降低了产品的新鲜度,降低了产品质量。
(二)硬件设施落后,冷藏运输效率差
我国冷链物流的现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造成大量损耗,物流费用高,易出现安全隐患。如专业运输设备的严重缺乏,现代化的冷藏卡车严重不足,我国冷藏保温汽车的占有率极低,仅为货运汽车比例的0.3%,而发达国家中,美国为1%、英国为2.6%、德国更是达到了3%。另外,专业冷藏设备如冷冻库等的缺乏也是导致我国冷藏物流落后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流通加工待发展,货物价值比差大
我国鲜活产品的产值主要在原产地周边实现,绝大多数以采收后的原始产品形式出售。我国鲜活产品产值与鲜活产品加工产值之比为1∶0.8;世界发达国家果蔬产品的加工量占总产量的75%,全世界平均为23%,而我国不超过10%。据初步统计,我国现仅有1%的果品经过清洗、分级和包装后投入市场,果品加工能力不足;蔬菜经分级、整理、清洗、沥干、切分或不切分、小包装、精包装后上市的净菜和配菜的数量也很少。事实上,果蔬的附加价值主要体现在流通及加工程度上。
(四)传统模式不合理,配送成本高
我国传统的冷链物流配送模式主要体现在部分易腐商品生产企业自行完成配送任务,配送成本高;专业配送企业各自为阵,重复建设,浪费严重;用户较少的地方设施不足,无法保证冷链物流的全程温度控制,商品质量难以保障。
四、建立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体系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促进我国生鲜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
由综合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发展我国鲜活冷链物流的若干政策意见。一是制定产品经销企业、产品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等冷链物流相关企业税收、信贷和用地支持政策;二是加强对冷链物流技术研发投入,将冷链物流技术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三是安排一部分专项资金,支持冷链物流中加工、运输和仓储等薄弱环节,重点支持大型骨干产品批发市场、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中心和国家及产业化龙头企业;四是要加强对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的宣传力度,使人们对食品冷链在观念上有所改变。
(二)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以推动冷链物流的发展
冷链物流系统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对中、小低温食品生产商及制造商来说,要把生意做大,亟需降低物流成本,势必会出现第三方物流服务机构。在我国,由于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及其服务不能到位,造成冷链物流的市场化程度很低。当前应大力推进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军低温物流冷藏市场。食品企业将冷链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自身专注于对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以第三方物流的规模效益来降低自己的物流成本。强化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的根本之路。
(三)大力发展先进的冷藏运输设备和低温仓库
对于原有的冷藏运输设备,积极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对各种冷藏车和冷库进行全面动态监控。通过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及时了解库存产品的保质期和库龄。针对当前国际冷链物流发展趋势,我国应积极发展小批量多品种的小编组机冷车,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货源运送的需要,同时积极发展机械冷板冷藏车和冷藏集装箱。对于低温仓库的建设,应根据冷藏食品对温度的不同要求进行建设。一般低温仓库依据仓库的温度进行不同分类,分为冷藏库、冷冻库和特殊冷藏库。凡是库温维持在产品冻结温度以上的都属于冷藏仓库,凡产品温度维持在冻结温度以下的都属于冷冻仓库,凡是需要同时控制库内温度和湿度的都属于特殊冷藏库,如新鲜蔬果的冷藏等。
(四)建立一体化的配送模式以实现合理冷链物流
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链”的建设上,尽量把链条做到最长最完整。由于冷链物流的低温特点,物流企业单独建立冷链物流中心,投资成本高且回收期长。根据冷链食品的相同特点,社会整个冷链物流业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建立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冷链物流业的共同配送。通过共同配送提高冷链物流作业的效率,降低企业营运成本,从而节省大量资金、设备、土地和人力等;企业可以集中精力经营核心业务,促进企业的发展,扩大市场范围,消除有封闭性的销售网络;可以减少社会车流总量,减少城市卸货妨碍交通的现象,改善交通运输状况。通过冷链物流集中化处理,有效提高冷链车辆的装载率,节省冷链物流处理空间和人力资源,提升冷链商业物流环境,进而改善整体社会生活品质。参考文献:
[1]吕峰,林勇毅.我国食品冷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10(01).
[2]车宁.用新的模式解读中国冷链物流.中外物流,2010(4).
篇3
20年以前,药品制造并不需要严格的温度和时间控制,所以那时冷链运输不是制约药物运输的真正因素。而如今每日大量生产的药物中很大一部分是大分子药物,它们需要极其严格的温度控制。
冷链服务提供商不仅可以在温度严格控制的情况下让货物飞往全球各地,同时当药物存放在配送中心时,也可以减轻海关工作人员的任务量。因此,冷链供应的需求将变得前所未有地重要。
持续增长的冷链需求
事实上,据医药商会组织预测,到2016年,超过50%的畅销药物都需要冷链运输。例如,据该组织报道,2009年销量位于前10名的药物中需要通过冷链运输的大分子药物只有一半,然而,2016年,该比例将上升至8/10。另外,该组织研究发现,近几年,大分子药物产品的销售增长率比传统小分子药物快,但是低于过去几年两位数的增长率。其销售增长率将会随着价格的上涨和产量的增加而实现新的增长。
这些先进的药物也来源于人类基因重组计划,这项计划的目的是按照每个人的DNA调整药物成分,每个人对应不同的药物成分。这样的药物不仅提高了对冷链的需求,还改变了药品供应链的本质。
中国、巴西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对特定药物的需求将会急剧增长。
如果研制针对个人的药物,就必须将药物单独地运输到病人家里,而不是将药物大批运送到配送中心,然后通过温室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据联邦快递(FedEx)的官员估计,整个医药市场的供应链价值大约为250亿美元,其中运输方面140亿美元,物流方面110亿美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行业的发展与发展中国家中产阶级的壮大息息相关。
1月9日,联邦快递高管在网上举行了一次视频圆桌会议。会上主要考虑的问题是针对医疗保健行业的未来和该行业对供应链的巨大需求,如何实现药品市场供应链价值的增长以及相应服务行业供应商如何处理这种增长。
另外,联邦快递已经预计到这些“一对一”的药品运输在未来时间将会急剧增加。这种新的医疗保健水平也对联邦快递网络空间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网站整合主要针对像中国、印度、英国和沙特阿拉伯这样的国际市场,因为这些地区对单独定制的药物需求正在上升。
随着分拨网络系统的发展,联邦快递将会有更多的直接配送到个体病人的机会。为了满足更广泛的药品配送需求,联邦快递在2013年8月份公布了一项新的冷链运输服务,它可以在长达96小时里将药物的温度维持在2摄氏度至8摄氏度之间。
健全供应链愈加重要
新兴市场对特定药物需求的增长对医疗行业整体增长有很大的影响。据联邦快递官方透露,中国、巴西和印度对这类特定药物的需求将会急剧增长。
在医疗保健领域,制药公司之间的竞争能推动产量的增长。在品牌药物公司开发自己专利药物的同时,非专利药制造遍布世界各地,同时这些公司也在试图开发新的药物。为了将他们的产品推向市场,需要一个健全的供应链。
去年,美国联合包裹(UPS)公司为了满足冷链运输的需求,在冷链运输温度控制方面宣布了三个新的服务标准,并增加了药品运输范围。UPS医疗保健物流在控制温度、遵循冷链运输法规的情况下扩大其特种药物配送物流的服务项目。
此外,成本和仓储问题使医疗供应链市场有生存的空间。增加保健品在世界各地的仓储量的主要原因是运输业的合并、仓储成本的增加和产品的短缺。这些产品的拥有者试图在运输和产品的短缺两者之间寻找一个综合解决方案。
从联邦快递全球医疗保健物流这一视角来看,运输方式的转换仍是个主要问题,但是这个问题相对不是很大,因为它在其他商品运输中也存在。那些涉足海运的客户遭遇各不相同。这些托运人在体验了海运的低可见性和漫长的运输时间以后,通常都会回归到空运方式。通过已知的风险和较长的过境时间来对风险的可控性进行预测。
篇4
2012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开始实施的第二年。近两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利好政策,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母体的冷链物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种投资持续关注并进入这个方兴未艾的行业……冷链物流业已逐步走上政府推动与市场推动双轮并驱的快速发展轨道。
但是,在整个经济尚未完全走出低迷的大形势下,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仍存在诸多困难和瓶颈。2013年乃至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仍需完善,应向以下三个方面主攻。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国家政策加强引导和冷链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冷库、配送中心等冷链基础设施的建设持续升温。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业内已可以明显感受到此种形势的加速发展。这种热态在延续到2011年之后有所趋稳,无论是冷链市场投资者还是圈内企业,在对待冷链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更加理智。不过,进入2012年以来,这种基础设施全面建设的现象又开始出现回热升温的苗头,尤其以冷库建设最热,如表1所示。
冷库作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中枢,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冷库管理与控制也日趋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过去冷库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城市,而现在小城镇也建了不少冷库;过去冷库为国家公建,现在一些私营、集体企业也开始建,并且有小型化的趋势:冷库的隔热材料由软木、稻壳、聚苯乙烯发展为聚氨酯;过去冷库往往建在销地,现在产地也开始建造:装配冷库的快速发展。因为装配式冷库重量轻,结构紧凑,安装快,美观卫生,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
总体上,在建库的规格和容量急剧增长上,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可谓遍地开花。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自2012年到2015年,我国将建成一批效率高、规模大、技术新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冷链物流核心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冷链物流企业,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上下游衔接、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随着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空间的日益扩大,必将为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加快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
当前我国急需制订的冷链物流标准,包括冷链物流行业服务标准、冷链物流服务企业准入标准、冷链物流服务企业资质认证和诚信体系标准、冷链物流服务的接收标准、生物制剂、血液制品、高档食品等特殊商品的冷链物流服务标准,以及冷链物流信息服务标准、冷链物流终端产品的接收标准等。
我国目前正在加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指导准则与相关标准,包括整个冷链物流节点的相关标准和良好操作规范。如原料基地生产标准与规范、预冷与贮藏标准、加工标准、运输标准(特别是农产品运输温度标准)、销售标准、标签标准,以及检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服务标准等,并制定以GAP(良好农业规范)、GVP(良好兽医规范)、GMP(良好生产规范)、HACCP(危害关键控制点分析)、ISO为基本原理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全程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规程,从而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
同时,农产品冷链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也将得到加强。冷链物流几乎介入了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生命周期,其间涉及生产和流通过程的多个部门,所以必须运用专业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来建立物品全生命周期信息档案,科学地整合生产、分销、仓储运输、配送等供应链上下游的信息。由于基础建设条件的限制,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冷链物流信息化发展滞后,管理也没能形成一体化。
因此,要应用物联网创新技术,加快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加快建设一批冷链物流示范工程,实现冷链产品(食品、农产品与医药等)全生命周期和全过程实时监管,促进冷链运输管理的透明化、科技化、一体化。可喜的是,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和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阻碍,正积极部署信息化和物联网的建设。
同时,我国也应尽快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冷藏运输实施全过程控制,对各种冷藏车的运输进行全面的动态监控,简化冷藏车运输计划和空车调配方案。
未来,随着市场的需求,信息化将更多的应用在冷链物流领域。
向集群化发展
冷链物流是一个复杂的产业,涉及范围广泛,因此,加速农产品冷链各环节区域化协作、专业化分工、一体化运作的市场机制是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国际制造业的转移潮流推动了物流业的发展需求,也给冷链物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种难得的发展机遇将促使中国冷链物流进行从分散走向集中的结构调整,向产业集群模式迈进。
建立全预警机制
通过构建农产品物流安全预警机制及其系统,以确保政府对农产品的安全控制,达到实现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并降低政府宏观调控成本的目的。通过运用应急管理、预报预警、网络信息技术等技术,建立农产品物流安全预警系统,以提高农产品物流安全管理的效率与效益为主要目标。此外,遵循“农产品安全第一,兼顾效率”的原则,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指导下,完善监管体系,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农产品物流安全预警机制。通过对农产品物流安全风险进行分析、评价、推断、预测,根据风险程度事先发出警报信息,提示农产品生产、经营和决策者(政府部门)警惕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预控和应急对策。
推广新技术和管理体系
鼓励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推广利用保鲜、保温技术,促进生鲜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建立健全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技术与方法,实现生鲜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一体化冷链物流运作,发展生鲜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直销及配送。加大对全程进行低温控制的生鲜农产品质量的宣传力度,营造商业气氛,提高公众对冷链物流生鲜农产品的认知度,扩大优质生鲜农产品市场销售规模。
鼓励肉类产品、水果和大众消费类水产品发展从屠宰、采摘、捕捞、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及销售整个环节的冷链物流。重点发展猪肉冷链物流,减少生猪活体的跨区运输,控制生猪的疫病传播,稳定生猪生产。选择部分高价值蔬菜,推广产后预冷、初加工、储存保鲜和低温运输技术,发展一体化的冷链物流。积极发展乳制品、冰淇淋等重点产品冷链物流。
篇5
作为最近大家谈论最热的话题之一,今年3月发生的震惊全国的山东疫苗事件涉及到24个省市,影响范围大,涉案人员多,短短几天时间,医药冷链物流对于药品安全的重要性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药品行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是全球公认的具有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我国有5000家药品生产企业、1.2万家药品批发企业、40多万家药品零售企业。而全国范围内具有药品检查资质的人员不足500人,因此,监管对象数量多、监管难度大、监管检查存在死角盲区。加之近几年机构改革也对基层监管带来一定的影响,监管人员轮岗等都会有一些影响。
实际上,山东疫苗事件同时映射出药品冷链物流需求的紧迫性。统计数据显示,药品质量问题中有近30%与冷链物流相关,而根据国家药监局公布的数据,国内药品冷链物流的覆盖能力仅为10%。这表明中国冷链物流的市场潜力巨大,而其规范化的进程也显得格外艰难和迫切。
“断链”之困局
然而,医药冷链的发展绝不能单靠事件来推动,本文就目前国内医药冷链物流行业中存在的四大问题及可能的出路进行剖析。
冷链物流监管体系不完善。此次山东疫苗事件中,未经冷藏的疫苗通过非法渠道流向24个省市,反映出疫苗在运输和配送环节的监管缺失。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管药品的生产和流通企业,而疾控中心、各个医院则由卫生行政部门管理,这种分段监管的现状本身就存在监管的漏洞。再加上现有法律法规对擅自“断链”、降低标准运行“冷链”的处罚力度太轻,不足以震慑相关违法行为。面对较高利益与较低违法成本的比较,企业自会趋利避法。另外,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和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冷链标准不统一,GSP中有对冷链要求的明确规定,但各省市解读不一样,企业自律性差,并没有完全按照国家的法规来执行,医院和疾控中心也同样面临这些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医药物流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医药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由于医药公司运输药品方式普遍是小批量、多批次,所以很难使冷藏品的集运具有规模效应,物流公司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很困难。北京市药监局曾对北京市营业额在2亿元以上的药品批发企业拥有的运输设备情况进行调研,数据显示,28家营业额2亿元以上的药品批发企业,平均每家拥有运输车辆的数量仅为1.28辆。而在不发达的三、四线城市,物流市场更为落后,具备冷藏品运输条件的设施设备更少、此外,大型医药冷链物流企业数量过少,制度化水平不高,在药品冷藏、运输、分捡、包装等方面效率不高。冷藏药品的全程冷链是一个必然要求,可是由于管理机制等原因,许多需冷藏的药品从出厂一直到患者使用的整个链条上,常常出现“断链”现象。
第三方冷链物流“多、小、散、乱”。除了制药企业发运以外,大量冷藏品在商业环节缺乏有效的冷链运输条件。许多企业托运冷藏品,过程中一旦涉及到多家物流公司之间分别作业,药品在托运终端就很难再保证冷藏运输条件。尤其是在冷藏品退货环节,即逆向物流阶段,冷藏条件几乎完全丧失,这可能带来严重的药品质量问题。国内迄今尚无专业从事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具有覆盖全国市场配送能力的专业化冷链物流企业。一般有实力的大型药品流通企业能保证药品质量,一些小的物流公司缺乏药品冷链运输的意识,再加上成本因素的影响,难以保障冷链运输,尤其当药品送到二三线城市或者偏远地区,就存在安全隐患。国务院在今年2月取消了第三方药品物流审批认证,引发行业强烈关注,但取消是否意味着全面放开,还是监管更加严格,具体工作实施,后续还期待具体细则出台。
信息化程度滞后。医药供应链应该是一个闭环的生态链,但受技术条件限制,我国医药冷链物流从供应链顶层到底层涉及医药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等物流节点,没有实现完全联网,各环节采用各自独立的管理方式,无法实现各环节相互之间各种因素的继承与组织协调,难以实现信息共享,也就难以对全程冷链的药品及环境等信息进行跟踪、预警和追溯。此外,多数物流公司采用在出货和进货时进行温度测定,这种人工确认温度的方法难以实现温控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更关键的是,药企配送冷藏品,药监部门如何使用科技手段对其进行有效的跟踪,目前并无定论。看似这些行为属于企业自主经营行为,但是正是因为无标准可依,反而导致目前药企冷链物流管理的混乱,为人民用药安全带来了隐患。
专业人才匮乏。目前冷链物流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医药冷链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我国物流产业蓬勃发展,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但与之相应的物流人才教育却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既懂物流又懂医药的人才偏少,全国各地医药物流人才缺口很大,至于物流领域的新兴产业――药品冷链物流,人才缺口则更加严重。
出路在何方?
医药物流的高附加值、高标准、高要求,决定了其监管的异常严格,整个供应链环节都需全程冷链,这需要多方发力。具体来说如下:
完善医药冷链物流相关标准和监管制度。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医药冷链运输的发展依赖于法律规范的保障、政府立“法”管理、行业立“章”规范、企业立“秩”自律。冷链物流是一个对资金、管理和技术都要求很高的产业,一个国家的冷藏药品冷链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针对冷藏药品冷链物流行业标准严重缺失的现状,我国应尽快制定与国际标准衔接的药品冷链物流标准,实现从生产到使用的全程监控体系,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严密监测疫苗等冷藏药品在冷链各环节中的运行状况。在相关标准中应该明确医药冷链运输过程中的运输条件要求,以及相关设备的要求,同时应该明确规定各个流程负责人,把责任落实到个人,这样当有问题发生时,可以避免相关人员互相推诿,同时,把责任落实到个人,还可以增加每个人的责任心,自己确切负责的地方一定会努力做好。
完善医药产品冷链物流技术和信息跟踪体系。
为了提高我国的冷藏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管理水平,应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全面动态监控各种冷藏车和冷库,及时了解库存产品的保质期和库龄。这就迫切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牵头建设一套全程集成化、无缝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追溯体系。要充分利用审批药品集中采购的平台信息资源,构建全国药品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开药品的价格、用量、质量、流通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建立信息共享和法规追溯机制,我们也期待医药物流信息化的进程能够加快。建立物流、生产、销售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平台,采用RFID射频识别和条形码相结合的自动识别方案,追溯供应链中各环节的有关信息,准确识别发生医药产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及时实行医药产品的召回。医药物流企业应逐步加大物流网络建设、信息装备自动化技术的引进和开发,以及符合新版GSP要求的医药物流中心的升级改造,优化医药物流服务流程,建立面向全产业链的一体化供应链系统,实现医药物流的全面冷链管理。冷链涉及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断链都意味着整个冷链的失败,只有实现全程冷链物流无缝化和一体化,才是一个完整的冷链物流供应链体系。
鼓励和扶持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发展。
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来鼓励和引导发展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1)政企合作。积极鼓励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开拓药品冷藏业务,政府聘请专家提供医药冷链业务指导以及人员培训,同时将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状况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评指标用于物流企业等级评比。(2)财政支持。政府应对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在冷藏药品库建设、保温设施设备购买等硬件建设方面提供低息贷款和资金补助政策,对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提供如三年的免税政策,以此来降低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发展的资金壁垒和政策规制。另外,政府应给予优惠资金和政策扶持,激励并引导医药物流行业协会的发展,以增强行业协会的纽带桥梁作用。(3)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政府应降低医药冷链物流企业的准入门槛,一方面鼓励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发展医药冷链物流网络业务,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组建独立的医药冷链物流公司,政府给予优惠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鼓励规模大的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公司实施行业内的并购、整合,以实现优胜劣汰,促进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行业的规范化和最优化发展。(4)就冷链物流业务基础资源来讲,存在结构性矛盾,但更缺乏的是资源整合和运作效率。如果能够将全国相关资源,如冷链物流公司、信息化机构、生产企业等进行合理的整合,形成集调度、仓储、运输、结算于一体的信息化指挥控制平台,则有机会创建更强的专业化赢利模式。依赖现代信息化技术,建立第四方医药冷链物流平台,则有机会全面承接冷链产品从车间下线到患者使用前的物流业务。
完善医药冷链物流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
要实现我国医药冷链物流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高标准的医药冷链物流硬件配套设施建设必不可少,但与欧美发达国家医药冷链物流配套硬件设施相比,我国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因此,我国应在如下方面展开专业化的医药冷链物流硬件配套设施的完善工作。(1)冷藏箱(车)温控技术设备方面。由于医药冷链物流运输中冷藏箱(车)一般难以实现满载,在运输实践中可采用同车多温控制技术,即在同一车上设立冷藏药品、冷冻药品以及常温药品和医药器械等多个温控区域,实现不同温度要求的产品可同车运输,提升满载效率。(2)节能环保的冷藏物流技术方面。医药冷链物流行业应加快推进新型节能环保冷藏技术的普及推广工作,积极引进先进的医药冷链节能设备,以适应医药冷链绿色物流发展的需要。(3)改造和更新现有的冷链运输和仓储设备,发展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小编组机冷车,满足医药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货源运送的需要。在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技术方面,加快先进技术引进工作。通过先进的技术,对医药产品冷藏、运输等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4)加快冷链设施设备的研发。专业化的医药冷链物流需要高标准的设施设备支撑,为了提高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整体水平,必须完善配套的设施设备。在城市的道路体系中,要建立应急医药冷链物流的专用通道,服务于造血干细胞的移植、器官的移植、灾后药品的输送等。专用通道与城市的普通通道相结合,避免拥堵造成的运输延迟。依靠不断改进的道路系统,有计划地实现“门到门”医药冷链物流的全程服务。
加强医药冷链物流人才创新培养。
篇6
1.冷链物流中心的作用
物流中心的出现和形成是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的结果。食品物流过程中的冷链物流中心的出现第一是满足降低物流成本的要求。订单的小型化趋势及商品的多元化趋势使集中理货,集中处理,统一送货成为趋势。物流中心为商品的流通节约了成本,为满足客户服务提供了平台;第二是满足食品物流及冷产品货运量急剧增加的要求。食品中的冷产品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带动了食品物流的发展,同时食品销售渠道的扩宽和销售范围的扩大使物流需求成倍的增长。货运量的增加和流通链的加长使冷链物流中心的出现成为一种必然。冷链物流中心可以加快商品的流转速度,为商品的批量运输和订单的快速反应提供了路径;第三,冷藏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的巨大变革。以前冷产品的运输只有依靠简单的冰辅助冷却的方式,使运输距离和转移方式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车载冷冻机,船用制冷集装箱和铁路的保温机车等运输设备的出现不但使冷产品的流通更快、更远,同时冷产品在运输工具之间的转换使物流运作变得更加复杂。冷链物流中心可以满足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转换。第四,就是大量新的贸易形式的出现。在零售行业,随着激烈的商业竞争,超市、仓储超市、连锁商业、专卖店等新的贸易形式大量出现,贴近顾客、低价格销售的营销方式使冷链物流中心应运而生。冷链物流中心的主要服务对象依然是商业企业占据相当大的比例。第五,完善城市功能的需要。为满足城市居民大量的食品供应,多级分拨的商品流通需求,冷链物流中心是必不可少的形式之一。
冷链物流中心的建设是物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中心的位置。规模,形式及设备的选择是一次性的决策,将对建成后的运作成本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比如,连锁企业的配送中心距离市中心每增加10公里,配送成本平均增加4%至7%。所以,从战略角度考虑物流规划是节约成本的关键。
2.物流中心位置的选择
冷链物流中心位置的选择和一般物流中心位置选择的原理是基本相同的,要考虑所服务的客户的需求,供应渠道的影响,城市发展因素,交通道路规划,政府投资鼓励政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一般的物流中心在规划网络过程中,要考虑物流的配送经济半径,要结合企业或行业的发展战略来规划一定区域内的物流网络分布密度。冷链物流中心多数处于物流链的末端,在考虑位置选择的时候应该根据不同业态的特点有的放矢,精确地分析计算。由于冷链物流成本较高,物流规划中任何一项决定都会对之后的物流成本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从扩大配送规模效益出发,在设计商业连锁企业的物流中心时,可以将所有商品的物流网络统一考虑。这样可以达到增加配送量,同时为多温度商品配送,统一订货提供了运作的可能性。但当冷链物流的规模达到一定量,并且任何单一因素变动都会产生相对较高成本的情况时,对冷链物流中心进行独立建设和操作就是较好的选择。
3.物流中心规模的设计
物流中心的建设规模是物流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规模过大,会增加投资成本,使企业面临亏损的危险。建设规模太小,不能满足运作和发展的需要,同样会给企业带来麻烦。冷链物流中心在规划中首先要考虑物流中心的功能。在库房内要有接货区、验货区、储存区、分拣区、备货区、出货区、回收货品区。要有冷机房,电控制室,员工休息室,运作管理办公室,垃圾处理房等等。以上表格是对物流中心存货区域存货能力的计算,适用于大卖场等品种众多的物流中心。
4.物流中心形式的选择
冷链物流中心有不同的建筑形式,如楼式多层建筑、自动化立体建筑、高货架立体建筑和平面建筑等形式。冷链物流中心形式的选择要考虑地理位置,土地价格,商品特性,设备水平和物流中心柔性化考虑等因素。我国1980年之前建造的冷库一般是多层楼库。此种结构利于库房保温,节省土地,单位库房存量的建筑成本较低。但此结构不适用于快速流动的商品,特别是现代物流中心的设计一般不采用此类模式。日本冷链物流中心多采用自动化立体库房。它的特点是投资较大,技术要求高,土地利用率较高,运作效率高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目前我国正在建设的冷库较多的采用高货架立体库房模式,如下图所示(北京夏晖食品物流中心)。它的特点是土地利用率较高,满足于食品卫生及快速流通的要求,库房柔性化设计和库房综合利用较容易。
5.物流中心设备的选择
冷链物流中心的设备选择是物流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运营的成本和效率。冷库最重要的设备是制冷系统,采用集中制冷还是独立制冷对制冷效率有非常大的影响。在冷藏和恒温库中,采用一级直接冷却,还是分级冷却对冷效率和温度波动有直接关系。另外,在人工操作环境中保证空气新鲜和避免冷能的散失也是设计时应考虑的问题。冷库中安装和使用的设备选择在考虑经济性,耐用性和维修成本的同时,要考虑冷环境下的使用要求。考虑材料在低温环境下的物理变化和电控制系统耐低温的能力。
二冷链物流中心管理
1.冷链物流中心流程
冷链物流中心的运作流程、信息流程和一般产品物流中心没有根本的区别。冷链物流中心的运作流程有以下几点不同值得提出。
冷链物流中心的运作流程要尽量短。由于在低温环境中,运作成本较高,工作环境相对较差。所以冷链物流中心的库内运作流程应尽可能减少。比如尽量减少库内搬动作业,不进行拆箱拣货作业,增加订货批量以提高机械作业率等等措施来避免和减少库房内的作业。
冷链物流中心的流程应以时间为先。多数物流中心的流程是以综合货品流转效率高为原则进行设计。而冷链物流中心的流程设计要重点考虑有特种需求的货品,或快速流转货品的时间要求。按货品到货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拣货,分货能使单一货品的流转速度最快,占用的功能区域时间最短。
冷链物流中心的作业应尽量集中。冷链物流中心的作业时间应尽量集中。分散的作业安排可能会提高单位工时的生产效率,但集中安排各作业环节的时间有利于各功能区域的能量节省。
2.冷链物流中心运作管理
冷链物流中心运作管理是由产品特性和行业特点所决定的。在通用干货物流中心的运作管理中所包含的内容,在冷链物流中心同样包括。冷链物流中心的运作管理包括接货,存货,分拣,装车等环节的日常管理内容。也包括库房盘点,防虫防鼠,坏货处理等定期实施的作业内容。冷链物流中心的库房管理所遵循的原则与其他行业物流中心并没有大的差别。库位安排要遵循ABC分类的货品移动距离最短原则,货品要按照类别、形状,及相似性原则摆放,拣货位的安排要按照出货频率来设计,等等。以下几点是冷链物流中心在运作管理中所应强调的。
温度控制与记录。冷链物流中心的温度控制与记录是管理的重要一环。物流中心各功能区域的温度设定和控制方法是根据产品要求,作业模式和设备类型等因素来决定的。随着制冷技术的发展,温度控制实现了自动化,为节省人力,节约电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温度记录是管理控制的手段,是企业内部管理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保证产品质量可追踪的必要条件。
作业安全与作业效率。冷链物流中心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才能保证运作的平稳运行。安全体系应包含组织机构,责任划分,人员培训,应急预案处理程序等。冷库的安全问题是由它的设施设备和作业环境所决定的,包括冷媒泄露可能引起的事故,地面结冰引起的人员伤害,长时间冷库作业可能引起的人员伤病和设备在冷环境下所出现的事故等等。忽略安全隐患的防范可能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篇7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 冷链物流
一、农业物流的重大战略意义及其内含
2009年3月10日国务院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高度重视农业物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粮食、棉花现代物流,推广散粮运输和棉花大包运输,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完善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建立农村物流体系。”要“加强城乡统筹,推进农村物流工程。进一步加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比例,支持发展农资和农村消费品物流配送中心。”并明确“农产品冷链”要制订专项规划。
中国已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既是一个工业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制造业、商贸业的物流先行,工业、农业物流并重。没有农业物流的现代化,谈不上中国物流业的现代化。落后的农业物流不仅拖了物流业发展的整体速度,也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2007年4月16日,我在《经济日报》上发表了《大力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提出农业物流的四大内含:第一,满足农业生产资料需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物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农膜、农机具、水利灌溉、饲料,也包括钢材、水泥、柴油、农用车等等。第二,满足全国人民消费需求的农产品物流与为了实现农产品总量供需平衡而进行的进出口物流。第三,为满足农村劳动力再生产需要形成的生活消费品物流。第四,为推进循环经济与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而形成的可再生资源的回收物流。
农业物流有四大特点:第一,物流量特别多;第二,物流难度大;第三,物流时空要求高;第四,农业物流是一个城乡双向物流系统。
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新农村建设,工业反哺农业的推进以及农民生活逐步迈入小康社会,这使农业物流的发展正当其时,我深信,经过10~20年的发展,农业物流将有一个新的面貌。
二、对中国当前冷链物流的基本估价
冷链物流是指易腐变质食品从产地采购开始,经过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配送、销售,直到消费者手中,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低温环境下的特殊供应链系统。目前有三类产品必须经过冷链,一是生鲜农产品,如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花卉等;二是加工食品,如速冻食品、熟食制品、奶制品、冷饮制品等;三是药品等特种商品。本文将着重分析前两种冷链物流。
(一)取得的成绩
1 发展速度快。由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从生活数量的追求向生活质量的追求转变,特别是食品安全已越来越引起全民的关注,所以冷链物流很快提上了议事日程,2000-2008年,中国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以年均26%速度增长,2008年已达1.35万亿元。据仲量联行测算,2008年中国人均冷冻食品消费量为3.47公斤,比2002年提高70%。据科尔尼预测,未来10年中国冷藏车与冷库平均增长量为28%和30%。
2 政府高度重视,加快立法与规划。政府已制定粮食物流规划,正制定冷链物流专项规划,为了贯彻好《食品安全法》(2009年2月28日)、《生猪屠宰管理条例》(2008年8月1日施行)、《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商务部、农业部等9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猪肉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制定了“鲜冻肉运输条件”、“肉与肉品物流规范”等国家标准,“速冻米面食品”、“初级生鲜食品配送操作规范”等行业标准。商务部正制定“放心菜”、“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意见。国家工商总局出台了“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3 生产商、物流商、经销商开始联手打造冷链物流链。目前中国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的运作模式大体分为4类:一是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营运商为主导的冷链物流模式;二是以大型连锁超市为主导的冷链物流模式;三是以食品加工企业为主导的冷链物流模式;四是以冷库为主体的冷链物流模式。目前,生产企业如上海光明乳业、河南双汇、内蒙蒙牛、江苏苏食集团、上海食品公司、天津水产集团等冷链都有新的突破。上海百联、北京物美、江苏苏果等连锁集团以及广东省食品进出口集团、北京二商集团冷链物流大步推进。锦江低温、山东荣庆、重庆雪峰、中外运裕和、上海天天大众低温物流公司等冷链第三方物流企业快速成长。烟台冰轮股份公司生产的制冷设备年销售额突破30亿人民币。
4 外资快速进入中国冷链物流、冷链装备与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美国冷链物流巨头英格索兰在中国已投资4亿多美元,设立11个生产厂,3个贸易公司。其下属冷王与开利合资生产冷藏库与冷藏车。美国另一冷链巨头普菲斯将在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进军冷库市场。日本三井联手上海食品公司与大众交通股份合资组建新天天大众低温物流有限公司。澳洲太古公司与广东食品进出口集团合资成立广东太古冷链物流公司。进军中国冷链物流市场的还有普洛斯、夏晖、怡之航、世界速递、意露国际等企业。
(二)存在的问题
1 农副产品冷藏运输率低,损耗大,物流成本较高。目前中国大约有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果蔬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控制在5%以内,美国只有2%。
2 冷藏运输设备陈旧落后,数量很少,现代化冷库容量不足。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统计,2008年中国有保温车、冷藏车和保鲜车3万辆,而美国有20多万辆,日本12万辆。冷藏保温汽车只占货运车总量的0.3%左右,而美国为0.8%-1%,英国为2.5%-2.8%,德国为2%~3%。据《中国交通年鉴》统计,截至2008年底,铁路冷藏运输量仅占易腐货物运输量的25%,不到铁路货运总量的1%;铁路冷藏车有7,492辆,占运行车辆的1.34%,机械式速冻车辆与加冰冷藏车大多是国外要淘汰的产品。目前冷库总容量达到3,800万立方米,但大多只能供肉类、鱼类的冷冻与贮藏,功能单一,使用率只有20%-30%。多功能的、适用于果蔬冷库、加工型冷库,批发零售冷库严重缺乏。
3 冷链物流是一个系统,缺乏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出现冷链断点,冷链产业链断裂,严重影响冷链物流的效率与效益。冷链物流涉及到生产商,如生产地头、
牛奶场、食品加工厂等等,存在滥用农药、添加剂等问题;涉及到冷链物流商,存在冷链运输车辆不合格,有的为省油而人为不制冷;涉及到经销商,在销售环节存在储存、货柜不达标,一些本合格的产品变成不合格;涉及到消费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也涉及到政府监管,职责不清,执法不严,缺乏全过程监控。
4 市场化程度低,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滞后。由于工业品物流可以规模运作,利润率相对较高,所以起步早,发展快,而农副产品物流由于中国农业是小农生产方式,物流难度大,特别是冷链物流一次性投入大,回收慢。所以,农副产品物流相对来讲市场化程度低,特别是专业冷链物流公司发展严重滞后,满足不了快速增长的冷链物流需求。
三、中国冷链物流发展的六大任务
(一)政府统筹规划,大力推动。对粮食物流、棉花物流、烟草物流、冷链物流等作出相应规划,定出目标与达到目标的措施,并给予人、财、物方面的大力支持,国家发改委仍要把支持农副产品物流发展项目作为贴息贷款与技改项目的重点。商务部2006年以来已支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冷链项目92个,新建冷库55万立方米,农副产品流通企业冷链项目171个,应当继续加大力度。财政部的支农物流项目仍要推进。冷链物流要实行政府推动力与市场推动力并举。
(二)把冷链产业上下游结成供应链,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实行全过程监控,加强冷链物流信息化、精细化、标准化、智能化建设,改变各自为战的局面。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以追溯,找出真正的原因。特别是推进信息共享,提高冷链全程透明度,要加快冷链标准化的制修订,并与国际接轨。
(三)加强冷链物流技术研究与新技术推广,加强现代冷藏车、冷库建设。包括生鲜农产品采后低温加工包装保鲜技术、连接生产、加工、储藏、销售全过程的冷冻、冷藏链技术,全程监控的信息化技术,机冷式冷藏集装箱技术等等。要加快发展现代冷藏车与冷库,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冷链物流需要。要推进冷链物流中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的多式联运。
(四)加快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建立冷冻冷藏产品加工配送中心,推进集约化共同配送。对现有冷链资源进行重组与整合,提高效率。对综合性或专业性冷链物流企业要给予必要的支持,特别是政策与金融支持。
(五)进一步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与装备,运作模式与管理经验。可以派出去,请进来相结合。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实现创新,享有中国自主的知识产权。
篇8
1.1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概念及特点
学者虽然对冷链没有明确的统一定义,但其基本内涵大致相同,就是为了确保不易保存的食品不发生品质变化,降低产品损耗,使产品在生产到消费的每一个环节中,全部处于特定的低温下,并形成特定的供应链体系。而冷链物流属于物流的一种形式,其以冷冻技术为支撑,通过制冷技术、定位技术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等手段,依靠互联网平台,对食品在低温环境下完成点对点的全程跟踪管理。所谓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果蔬、肉类等物品在从生产到最终消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产品质量和性能的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冷链物流来说,其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在整个环节都要确保特定的温度范围,来达到易腐食品质量要求的目标,比普通的物流体系具有更加严格的要求,是具有自身特殊性的物流模式。农产品冷链物流不仅具有普通物流所具有的特点,如达到消费者要求、增值特性、交叉特性等,还拥有自身的独特特征。
1.1.1农产品冷链物流具有特殊的服务对象
与普通物流相比,农产品冷链物流所服务的对象多是易腐食品,对存储及运输的温度要求也更加严格,在产品的生产、储存、运输、经营以及消费的各个环节,温度对于物品的质量与安全影响最为关键,温度需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才能更好地保证物品的质量与品质。
1.1.2资金投入高
冷链物流在其运输阶段需要配备冷藏动车或集装箱,在存储过程中需要配备冷藏冷冻仓库,在其经营销售的过程中需要配备冷柜等设备,这样才能确保物品的品质与安全。在物品运输的过程中,还需设置特定的通信体系,以更好地跟踪监管整个运输过程。这些直接增加了冷链物流的成本投入。
1.1.3时效性强
一般情况下,易腐物品的生命周期较短,物品运输过程中,受时间窗约束,一旦超越时间窗,物品就极易发生较大的品质变化,从而严重影响产品销售,对企业的服务形象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大大提高运营风险。
1.1.4复杂性
即使是同一种产品,其在整个物流过程中,不同区域及不同时间段所要控制的温度范围也有差异,因此,要采用不同能耗的设备控制整个运输过程中的温度,而公司必须将这些复杂因素都包含于成本控制中。同时,在每个地域,产品的冷链物流所面对的环境也有非常大的差别,增加了冷链物流的复杂性。
1.2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构成
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包含了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藏运输以及冷藏配送和经营销售等四个部分。
1.2.1冷冻加工
农产品到达收获季节后,在产地集中收集,要及时将生鲜农产品进行预冷和加工,其对冷链物流整体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冷冻加工大部分是针对肉类、鱼类、蔬菜、水果等进行的,以使产品达到存储运输的最佳状态。
1.2.2冷冻储藏
农产品虽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但其还具有商品的同性,即有一定的供需矛盾性。要想更好地调剂产品的供需关系,就要有特定数量的储备。而生鲜物品易腐性强,要想更好地确保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就要进行冷冻储藏。
1.2.3冷藏运输
和普通的物流体系不一样,冷链物流在整个运输以及产品的配送过程中都要控制好温度,以确保产品的品质与安全,同时尽可能降低运输过程中产品的损耗。
1.2.4冷冻销售
产品的最终目的是销售,销售也是冷链物流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也要确保产品在特定的温度环境下,因此,不同的销售场所要根据自身的销售特点配备相应的冷柜或冷库等设施。
2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产品大省,一直以来都有“粮仓”的称号,其粮食产量居于我国首位,水果、蔬菜的产量也高居全国第二位,肉类产品的生产量在我国排第三位,奶类产品的生产量在我国排第四位。河南省除粮食产量高外,其养殖业也较为发达,资源丰富,且品种甚多,拥有多达400家畜牧企业,农副产品产量巨大。近年来,河南省农产品及农副产品的产量持续增加,因此,其对冷链物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另外,河南省的人口数量居我国首位,自身的消费市场非常巨大,按照统计数据来看,河南省平均1年消耗掉的易腐食品达8000万吨左右,而采用冷链物流系统的易腐品却不到700万吨,有近4000万吨的易腐品有冷链物流体系的服务需求。由此可见,现阶段河南省的冷链物流服务还存在非常大的不足,要想达到农产品产业对冷链物流的需求目标,使农产品的流通更加顺畅,需进一步强化冷链物流基础建设,加强以冷藏储存和低温运输为主要内容的冷链物流建设。
2.2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问题及分析
目前,我国对农产品的冷链物流还没有形成非常一致的理论体系以及评价标准,对冷链物流的研究与应用大多集中在农产品储存、运输、营销环节中的冷储存能力方面。河南省在自身冷链物流的研究与发展方面,也将重点放在物流设施的建设、物流园区的建设及冷储存能力的建设等方面。现阶段,河南省的冷链物流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2.2.1冷链物流发展速度较慢,农产品损耗率较高
河南省的农产品产量及消费量都非常大,但采取冷链物流的农产品消费占比仅1%左右,冷藏运输的比例不到20%,这明显不能满足生鲜易腐产品的发展需求。由于河南省冷链物流的发展较为缓慢,其易腐产品的损耗也较严重,据统计,肉类产品在流通中的损耗达12%,水产品的损耗率为15%,水果、蔬菜类产品的损耗率高达25%左右,使得易腐产品的经营效益明显降低,经营风险显著增加。由于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较低,除进出口或买方要求必须使用冷链物流外,农产品生产商一般选择就近低利润销售,很少考虑使用冷链物流降低损耗提升产品经济价值,究其原因是由于思想认识上的误差,单纯地认为使用冷链物流会增加成本,另外,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匮乏也是原因之一。
2.2.2河南省的冷链物流整体发展不均衡
河南省具有独特的农产品资源优势,造就了不少大型知名农产品企业,例如双汇食品、三全食品、思念食品等,这些大型企业具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均有自身的冷链物流体系,通过这种独特优势,河南省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几乎占据我国冷冻产品消费50%以上的市场比例。这些企业具有完整的、系统的冷链物流体系,绝大多数仅为企业自身服务,第三方物流公司很难涉足这些企业的物流业务。同时,河南省专门从事冷链物流业务的企业为数不少,不过企业的整体规模不大,同时缺乏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持,使得河南省的冷链物流行业问题不断,严重制约行业的健康发展。
3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对策
3.1冷链物流人才专业化
任何行业要想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对于冷链物流来说亦是如此。河南省应按照现阶段冷链物流市场的人才需求情况,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扶持、教育机构参与的联动体系,建立一个长期的人才培育平台,进行多层次、综合型的人才培养。通过多方联动与配合,应适当形成具有短期、快速培养冷链物流人才的课程,以最快的速度培养出冷链物流市场迫切需要的一线管理与操作人才。另外,还要根据市场发展的方向以及未来企业的需求积极推进高校对冷链物流专业的设置,为今后冷链物流行业的长期发展培养高素养人才。
3.2冷链物流资源集约化
冷链物流具有复杂性,需政府、行业以及企业的紧密配合才能更好地发展。河南省具有庞大的农产品资源,同时也有着非常多的冷链物流企业,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较,其冷藏、冷冻的相关技术与设备较为先进。但是,河南省众多的冷链物流企业之间没有什么关联,市场竞争环境不断恶化,企业之间的协同性非常差,导致整个行业的协作性相对较低,冷链物流的不同环节极不协调。所以,必须有效整合冷链物流行业的资源,形成多方协作。一些大型企业的自有物流体系,在服务好本企业的基础上,可利用闲置的冷链物流资源,形成具备第三方冷链物流的功能。对于一些规模较小、分散的冷链物流企业,政府应引导其进行资源重组,使冷链物流的每个环节都能以不同的形式实现战略合作,实现风险共同承担、利益最大化。
3.3冷链物流政策人性化
篇9
关键词:冷链物流;延迟策略;供应链;第三方物流
中图分类号:F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1-0116-0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食品、医药、轻工、化工、电子等各行各业对冷冻冷藏产品的需求都在增长。冷链物流作为特殊的物流产业,市场需求空间广阔,但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严重滞后以致阻碍行业发展。就食品行业而言,目前大约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藏保证的情况下运销,其中80%以上的生鲜食品是采取常温保存、流通和初加工手段。据统计,常温流通中果蔬约损失20%~30%、粮油15%、蛋15%,肉3%,每年造成经济损失上千亿元。因此,必须在冷链物流中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冷链物流的效率和效益,进而促进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
一、冷链
1.概念
冷链物流(Cold Chain)是指冷藏冷冻类商品生产、储藏、运输、销售等在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最佳物流手段保证商品质量、减少商品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冷链物流的适用范围包括:
(1)初级农产品: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花卉产品。
(2)加工食品:速冻食品;肉、禽、水产等包装熟食;冰淇淋和奶制品;快餐原料。
(3)特殊商品:药品。
2.冷链物流的特点
(1)质量安全要求高:
冷链物流由多个环节组成,从食品原料的种植、采购、加工、储藏和配送,到零售和消费的全过程,是一项复杂的低温系统工程,确保各环节的质量安全是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
(2)时效性强:
冷链物流商品大部分是易腐、生鲜食品,保质期、保鲜期短,要求最大限度地保持天然食品原有的新鲜程度、色泽、风味及营养的同时,还要快速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 中。
(3)运作成本高:
由于冷链物流是以保证易腐食品品质为目的的物流系统,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无论是固定投资成本、管理成本还是运营成本都比常温物流系统更 高。
由上可知,冷链物流是以保证易腐食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一种供应链系统。对冷链物流的研究应从供应链的全局思路出发,使整个供应链的价值最大化,即追求全局优化而非局部优化。因此,冷链管理的目标就在于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冷链物流模式如图1所示:
二、延迟策略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
我国冷链企业面临新的市场环境,顾客需求越来越显现个性化、多样化和快捷化趋势,这对于运营难度更高的冷链企业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传统上我们习惯将产品划分为功能性产品和创新性产品,实际上低温产品自身特点和它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决定了它不能被简单地归为其中一类。事实上,不同消费者对同一低温产品的需求有很大差异,我们很难准确预测到产品消费需求的数据。如果按照不准确的需求信息进行生产则势必造成大量库存或者缺货,但要等收到零售商的具体订货单后再进行生产则延长了提前期,这都与顾客的需求有很大的偏离。因此,本文提出将延迟策略应用到冷链中,可有效地利用总体需求预测的信息(较单品需求信息更为准确)、缩短提前期,并有效降低冷链总的交易成本,从而提升整个冷链的竞争力。
1.延迟策略
延迟策略(Postponement)是指将供应链上的客户化活动延迟到接到客户订单时为止,即在时间和空间上推迟客户化活动,使产品和服务与客户的需求实现无缝连接,从而提高企业的柔性以及客户价值。
延迟策略的基本思想是尽量使产品保持中性状态(标准化),以实现标准部件规模化生产,并且通过集中库存减少库存成本,同时使客户化活动接近客户,增加应对个性化需求的灵活性,且缩短提前期。其明显优势就在于将推式的规模效应和拉式的快速响应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时,供应链便改变了“鱼”与“熊掌”的背反关系,集规模与变化于一身,即实现了供应链的“两高一低”(高运作效率、高客户价值和低库存成本)的目标。
2.延迟策略在冷链中的应用
我们把在推动阶段和拉动阶段之间的分界点称为客户订单分离点(CODP),如图2所示。根据CODP在供应链上的不同位置,延迟策略可以分为供应延迟(供应商内部延迟)、制造延迟(总装配延迟)、交付延迟(物流延迟)和服务延迟(售后差异化服务的延迟)。对于供应延迟、制造延迟和服务延迟的讨论已有很多,这里主要分析交付延迟,这也恰恰是现阶段在我国冷链中最有价值的应用。
物流功能与制造加工功能是整个冷链实现快速响应和高效运作的必备条件。由于第三方物流能将物流功能与制造加工功能融为一体,并实现专业化、规模化运作,许多制造商已将部分制造、加工活动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以降低库存成本与运输成本,提高了快速响应能力。随着整个冷链管理的集成化、信息化,冷链上各节点企业由竞争转向合作,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将越来越紧密,这为交付延迟业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物流企业通过参与冷链部分过程,针对自己对客户需求的深入研究,建立起符合企业自身资源的增值型交付延迟服务模式。交付延迟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仓储型交付延迟
拥有大型仓储冷藏冷冻设施的仓储企业除了基本的冷藏冷冻服务外,可以提供很多流通加工的增值服务,比如:为解决鲜肉、鲜鱼在流通中保鲜及装卸搬运的问题进行低温冻结加工,并根据有效期负责先进先出;农副产品规格、质量离散情况较大,为获得一定规格的产品,进行人工或机械的分选加工及分量大小分级;配合客户营销计划进行成品的特色化包装和组合(如不同产品捆绑促销时提供商品的再包装服务);满足客户销售需要而提供的成品标记服务(如为商品打价格标签或条形码);按客户要求添加营养成分、牛奶的灭菌等。在冷链中,这些增值服务可以被延迟到距顾客最近的物流节点,如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等,从而实现交付延迟。
(2)承运型交付延迟
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对时间敏感的产品提供准时的运输服务,保证及时交付;对温度敏感的产品提供可靠的特殊服务(如冷藏、冷冻运输),并提供全程追踪实时报告;开展冷冻冷藏产品的多式联运,缩短冷藏运输运达期限等。承运货物运输的快运公司、集装箱运输公司等从事此类交付延迟。
(3)货运型交付延迟
订舱(租船、包机、包舱)、托运、仓储、包装;货物的监装、装卸、集装箱拼装拆箱、分拨、中转及相关的短途运输服务;报关、报检、保险;内向运输与外向运输的组合;多式联运、集运(含集装箱拼箱)。
(4)信息型交付延迟
以信息技术为优势的物流服务商可以把技术带入物流作业安排中,例如:向供应商下订单,并提供相关财务报告;接受客户的主要问题,并提供相关财务报告;利用对数据的积累和整理,对客户的需求预测提供咨询支持;运用网络技术向客户提供在线的数据查询和在线帮助服务。
(5)第三方物流交付延迟
向客户提供全面意义上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和技术等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对物流作业流程进行再造,甚至对其组织结构进行重组;对客户物流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等。
以上几种应用于冷链中的交付延迟,最主要的和最基本的是仓储型交付延迟和承运型交付延迟。
三、延迟策略在冷链中的实现方式
1.合作伙伴关系
不论采用何种延迟,冷链中的企业都或多或少地投入更多,尤其是对物流供应商来说,部分制造功能如执行最后的组装工序等,要求其在具备传统的仓储和运输的能力之外,还要有制造的专业技能,要进行这样的活动需要大量的投资,并且面临被锁定的风险。对于制造商来说,选择合适的物流供应商是很重要的,低劣的物流服务会直接导致顾客降低产品的满意度。因此,冷链企业必须形成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共担风险、共享利益。
2.作业流程的无缝连接
冷链各方特别是低温配送中心要综合考虑各个约束条件,系统地规划和设计各个作业流程,通过时间管理、质量管理、系统设备管理、人员管理、作业管理等实现流程的无缝连接,从而消除过程冗余。在运输环节中,通过在运输车辆装载全程温度记录仪,实现动态的温度监控;通过GIS和TMS管理,实现自动派车和行车线路优化。
3.核心企业的协调
冷链运作的好坏以及整个冷链竞争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冷链上核心企业的协调能力。核心企业是冷链成员的利益协调者,是冷链的信息交换中心,是冷链上物流集散的调度中心,以保证各个节点都能在正确的时间得到正确品种和正确数量的产品,既不造成缺货,又不造成库存积压,把冷链的总成本减至最低限度。冷链中的核心企业既可以是制造商,也可能是分销商,甚至是物流供应商。
4.专业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技术和设备
由于冷链对产品温度、质量安全、时效性和成本控制的要求非常严格,因此它必须配备更专业化、自动化的设备和技术以及实现全程冷链的信息化。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方昕.中国食品冷链的现状与思考[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4,(11):55-58.
[2]韩宇红.发展我国冷链物流的对策研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6,(6):29-32.
[3]杨瑾,赵嵩正,王娟如.客户化供应链中的延迟策略[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4):36-39.
[4]汪敏,霍国庆.延迟策略及其在供应链中的应用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9):112-113.
篇10
关键词:冷链物流;食品安全;安全保障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9X(2010)07-0289-03
近年,公共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受到各国政府和消费者的普遍关注,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但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由于长期以来食品安全的关注点主要在生产加工过程上,食品物流是我国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食品物流损耗严重,品质下降,食品安全事故频发。要保证食品物流安全,必须确保食品物流的技术、设备及操作标准化,制定相关政策与法规,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和管理体制,完善食品物流企业准入与认证机制,构建食品物流安全信息管理体系及应急预案。
1 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安全现状
1.1 基础设施薄弱,冷链体系尚未形成,物流损耗严重
食品是有生命的动植物性产品,从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环节均须处于低温环境。加强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冷链流通体系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食品冷链物流体系,中低温库不足,制冷设备、冷藏车数量有限,原有设备陈旧、能耗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食品流通提供全程低温保障。我国肉类、水产和果蔬的冷藏运输率仅为10%~20%(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达到80%~90%),采摘、运输、贮存等环节中损失率达25%~30%(发达国家控制在5%以下),总值约750亿元。每年有3.7万吨蔬菜、水果在运送路上腐烂,如此多的农产品足可以供养2亿人的生活,损耗量居世界首位。
1.2 冷链物流应用技术落后
目前国内冷冻冷藏业的制冷技术、质量监控、车间环境温度和洁净度控制、卫生管理和包装技术等与国际标准有较大差距。食品保鲜和冷藏运输技术落后,无法有效地克服物流过程中的腐败和串昧;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手段,对食品中药物残留、致病和腐败微生物以及有害化学物质的检测和控制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化技术。
1.3 物流信息体系不完善,质量安全无法追溯
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缺乏基于安全性的质量监控或实时跟踪。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很大程度上产生于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可追溯等所致的市场失灵。
1.4 法规与标准不健全
冷链物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是其健康发展的基础。近年我国冷链物流标准化工作虽然进展较快,但仍滞后于产业需求。冷链物流法律法规不健全,各环节的设施、设备以及操作规程等无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管理处于无序状态。政府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预警、监督、管理和惩戒机制,未能形成涵盖和统领整个食品安全流程的监督管理网络,缺乏具有执行力的食品质量监控体系。
2 食品物流安全的保障措施
2.1 加强冷链物流技术研究,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应加快冷链物流相关技术的研究、推广与应用,如:物流过程动态品质检测、跟踪技术;冷链流通与营销信息化技术;机械制冷贮藏、气调贮藏、保鲜剂涂膜、低温高湿保鲜、臭氧气调保鲜、辐照保鲜、高压保鲜、高温处理保鲜、生物保鲜、高压静电场保鲜和纳米保鲜等技术:以及无损检测、光电分级技术等。
食品的品质及其货架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温度历程。物流过程温度的不可控性导致食品的预测货架期与真正可流通期限不一致。目前,国外已将时间一温度指示器(time-tempperature indicator,TTI)广泛应用于冷藏链。TTI是建立在化学、机械学、酶学、微生物学等基础上的质量监测系统,可以记录食品贮运期间温度变化的连续过程,以机械变形或颜色变化显示可目测的响应,进而估计食品的变质范围和真实的剩余货架期,增加保质期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使消费者了解食品的真实新鲜程度。国内尚未将TTI技术应用于冷藏链,但其应用是必然的趋势。
应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全面动态监控各种冷藏车和冷库,及时了解库存产品的保质期和库龄。发展先进的冷藏运输设备、公路冷藏运输和现代化冷库。针对当前国际冷链物流发展趋势,我国应积极发展小批量多品种的小编组机冷车,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货源运送的需要,同时积极发展机械冷板冷藏车和冷藏集装箱,使食品从产地采收、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中。
2.2 加快食品冷链物流标准和法规建设
国家应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规范食品冷链物流操作,如冷链能耗与效率标准、冷链最佳作业操作标准、冷运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冷库环境温度与冷藏运输温度控制标准、易腐食品运输车辆制冷配置标准等。建立和实施统一的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规范食品品质等级、添加剂、微生物、重金属、药物残留等有害因素检测和控制技术。同时制定强制性行业标准,保证冷链物流技术实施标准化。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严密的追溯体系和良好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将食品安全监管延伸到物流链条的源头,严控冷藏链各环节的运行状况,保证各环节食品质量安全。
2.3 加强对食品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冷链物流管理和工程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瓶颈。国家有关部门和教育机构应制订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政策:企业应积极开展在岗人员职业培训,按照食品冷链行业标准规定的良好操作规范,培训员工掌握冷链质量控制和管理的技能”;高校应在食品冷链整体规划与标准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与食品冷链企业合作,搭建国内外食品冷链物流的学习交流平台,培养冷链物流领域的高技能人才。
2.4 建立和完善食品冷链物流安全监控体系
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在生产、包装、贮存、运输到最终消费环节建立集成化、无缝的质量安全信息流和物流控制,实现安全监控的透明性与可追溯性。实施冷链物流全程温度控制,跟踪货物流向,动态监控冷藏车的使用,连接全国的需求信息和连锁经营网络,确保物流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递。建立物流、生产、销售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构架,采用RFID射频识别和条形码相结合的自动识别方案,追溯供应链中各环节的有关信息,准确识别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及时实行产品召回。
2.5 建立完善的HAccP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vsis critical conWolDomt,HACCP)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管理体系,是评估可能发生的危害,进而实行控制的预防性食品安全控制体系。HACCP在我国主要用于食品生产,国外已将其用于食品流通过程,分析物流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确定危害的种类、来源,进而确定各环节的控制参数和控制点以及预防措施,排除或
减少危害的发生。HACCP在危害发生前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损失,而不仅仅靠最终检验来保证食品安全。我国应加快HACCP在食品冷链物流中的推广与运用。特别是要研究和建立食品冷链物流标准,将各环节的标准向上游延伸或衔接,形成从初级产品到最终消费品完整的食品安全控制链。
参考文献
[1]范小建,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总体状况[J]。农业质量标准,2003(1):4-6。
[2]谢如鹤,关于食品物流安全管理问题的探讨[c],中国制冷学会
2005年制冷空调学术年会・制冷创造未来,2005:668-672
[3]叶海燕,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分析及优化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29(3):38-42。
[4]
匡勇,张晨,国内外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比较研究[J]科技与产业,2008,8(8):47-49。
[5]王宁,黄立平,基于信息网络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126-129。
[6]杜卫东,魏启文,高观我国蔬菜水果冷链物流发展战略研究[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8,14(2):24-32。
[7]
Giannakourou M c,Koutsoumanis K,Nychas G J E,et al.Fieldevaluation 0f the application 0f ti‘me temperature integratorsfor mom。tormg fish quality in the chill chain[J]Inter,FoodMicrobiol,2005,(102):323-336。
[8]霍红冷藏链研究现状及分析[J],物流科技,2008,(10):82-86。
[9]鲍长生,冷链物流系统内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7,(9):66-67。
[10]李大芳,食品物流业的法规建设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J]商业研究,2007,
(5):200-201。
[11]肖静,张东杰,刘子玉,等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8,(7):13-17。
[12]吴敏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出路探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30(7):13-16。
[13]宋汉利,于勇,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安全监控应用研究[J],物
流技术,2007,26(2):177-180。
[14]张月华HACCP监测下的鲜活品冷链物流的技术创新[J],物流工程,2008,
(4):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