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03-21 08:1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品经济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品经济发展

篇1

许檀、经君健的《明清时期山东生产资料市场初探》一文以山东集市交易为中心,考察在市场上的棉花、牲畜、农具等生产资料的销售情况。生产资料市场的出现,表明市场由纯消费型向生产型的转变。近代农业等生产技术的改良,使得提供给市场的商品增多,在这方面投入精力较多的是庄维民。而他的《论近代山东的市场经济》总结了自明清到近代,市场系统经历了封闭、流向单一到半传统半开放的发展过程。除省内市场外,与山东相关的省外市场和对外贸易市场被学者关注。赵树廷在说明海洋贸易对清代山东沿海地区的重要影响时,将对外贸易的兴盛表现总结为形成莱阳(后来为烟台)、胶州(后为青岛)为中心的外贸港口体系、直接对外贸易范围的扩大,贸易规模明显增长等方面。庄维民的《贸易依存度与间接腹地:近代上海与华北腹地市场》利用直接腹地与间接腹地,提及口岸与腹地间经济互动所形成的区域市场网络。同时不同腹地间的交叉重叠,腹地间的竞争,促进了新的商路、贸易和商人资本流动的新格局。

二、商品流通的勃兴与商人队伍的壮大

(一)运河与铁路沿线经济的发展

大运河流经山东西部,关于运河研究的综述类文章,王云和胡梦飞进行了总结,内容不再赘述。除运河、海运外,贯穿山东的津浦铁路和胶济铁路,成为深入山东腹地新的交通线。两条铁路在山东境内形成“十”字交叉,所经地区有如济南、青岛的经济大市,也有如淄博、兖州的矿产大区,还有如泰安的旅游城市。最初的铁路修建与外国侵略有关,但它们的存在也客观上加快了货物和人员的地区性流动。以津浦线为例,1915年其运输货物为1345461吨,载客旅客为1271140人次,1934年货运为3921460吨,客运3083520人次,在这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虽两项数据的起伏较大,但基本上处于稳步上升的态势。江沛的《中国近代铁路史研究综述及展望:1979-2009》一文对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近代铁路发展史有了很好的总结,近年来南开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成为对晚清民初的华北区域的铁路和港口建设的重镇,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学术成果。在城市史方面,相对于青岛这一陆海枢纽城市,济南城市商业的专门性研究较少。除档案、《济南文史资料选辑》类的资料集、《济南史话》类的通俗读物外,创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鲍德威的《中国的城市变迁:1890-1949年山东济南的政治与发展》一书将明清时期山东府治所在地济南为研究中心,探讨了其在成为华北地区铁路枢纽后,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相对好地结合的现代化历史过程。而王琨《民国时期济南同业公会研究(1929-1948)》探讨了在二十年时间里,同业公会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王瑞琪的《近代济南开埠与城市转型———以商埠区为中心》对开埠后商埠区经济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开埠与铁路,成为济南城市现代化发展及商品流通种类、速度、方式等改变的重要原因。

(二)商帮和商人的发展壮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其大致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的直接流通渠道和“生产者-中间商-消费者”的间接流通渠道两种。古代村镇集场中不乏牙行、牙人一类的中介机构和中介者。而省内和省际间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就目前所见,专门性研究少,通识性读物多,是山东商帮研究的一大特点。较早且较为全面专门研究山东商帮的,当属李华的《山东商帮》一文。而针对山东商人何时形成商帮,范金民做出了“至迟明末山东商帮便已存在”的推论。移民潮与商业的发展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关系。而提及山东的移民,往往会联想到“闯关东”,但是以往的研究多孤立分析移民潮对移出地和移入地人口、社会方面的影响,对于由移民潮带来的商业发展及商品的流通关注度不高,尤其是山东地区移民所形成的山东商帮,鲜见专著。程美秀的《清代山东商人在东北经商述略》一文中举清末营口、大连公议会中山东帮之例意在说明山东商人对东北经济的促进作用。余同元、王来刚《关东鲁商》论及明清民国时期的关东鲁商主要包含“东三府的黄县商帮、掖县商帮、蓬莱商帮以及西三府在东北经商的一些地域性或家族性商业团体。”东三府在地理位置上濒海,这一客观因素促使三府人民有出外的传统和条件。移民所带来的经济人口等方面的影响是双重的,官美堞的《清代山东黄县的发展》则引用了方志史料分析黄县人外出经商的原因、地点等,而由于黄县商人的外出,其本地行业也被带动发展。山东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儒商气质是该群体的特点。《儒家文化与山东商人的经商特性》一文认为,儒家文化培养了山东商人诚信等优良的商业品质,但“无商不奸”的传统观念还是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山东商人与其他沿海商帮相比,其冒险意识不突出。李金山《先秦两汉齐鲁商贾传统研究》与胡广洲的《明清山东商贾精神研究》举郑板桥和李化熙之例,用以说明地方官吏整顿市场、促进商业发展、保护商人利益。而对于商人的构成,作者采用三分法,经商者中官僚的加入,也表明“贱商轻商”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减轻。宋志东《近代山东商人的经营活动及其经营文化》以近代山东工商业界的革新为切入点,举面对革新三种典型商人企业章丘孟氏、桓台苗氏、青州宋氏,意在说明在革新下山东商人的经营文化。韩丽的《鲁商文化解读》以文艺学的视角,追溯鲁商文化形成的历史根源,同时借助现代企业海尔公司,用以说明鲁商“仁、义、礼、智、信”优良文化的传承。

(三)流通格局的演进

开埠的发生,逐步改变了山东的商品流通结构,随之而来商人资本也了一定的改变。庄维民的《近代山东商品流通结构的变迁及其意义》一文认为,与传统商品流通时期土货是运输大宗,商品的单向流通性特征相比,进入近代后,由于通商口岸的开辟等,商品流通呈现出“土洋货商品和进出口商品为商品大宗并双向流通”的特点。庄维民《近代山东商人资本地域分布结构的变动及影响》一文认为,随着开埠,山东商人资本由运河、胶东登莱及胶州三个地区,向沿海和内地开埠城市进行了三次大的转移,伴随着转移,逐渐形成以开埠城市为中心的分布结构。庄维民《近代山东行栈资本的发展及其影响》一文指出,由于山东旧有流通格局的改变,引起近代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结构的变化,而以上变化的大趋势又进一步促进行栈业和行栈商人资本的兴起发展,与买办相比,行栈商人的独立性较强。

三、商业城镇的发展

与江南“市镇”的丰硕成果相比,山东的城镇研究还是较为薄弱的,且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按照许檀的观点,山东的商业城镇可以划分为“运河、东部沿海、内陆”三类,这种城镇格局的形成也与山东的地形和交通大动脉的分布有关。在三种城镇中,就目前所见的研究成果看,运河沿线和东部沿海商业城镇成果数量多,具体的城镇研究可参看《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第四章第一节。商业的繁荣和人地矛盾,也对农村人口结构产生影响。《16-19世纪山东人口的非农业化趋势》认为该时段山东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与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及“城乡市场网络形成”的特点,而这两个特点无疑对商品和人口的自由流动带来积极意义,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趋势增强,出现“离土不离乡”和“离土离乡”两类。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宋代;商品经济;文化艺术;商品化;价值观;审美观

一、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特征

从总体情况来看,宋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其主导性的经济模式仍然是自然经济,而处于次要地位的城市商品经济却获得长足的发展,呈现空前兴旺的态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坊市合一”是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宋以前的城市一般都是某一行政区域的政治中心,长期实行“坊市制”,将坊与市分隔开来。坊是城市居民生活区和行政管理单位,市是交易场所。市场管理极为严格,周围有高墙环绕,营业时间以市场大门的关闭为准。一般日落市门就关闭,交易时间受到限制,极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唐末五代战乱,“坊市制”被破坏,宋初虽有所恢复,但无法重现旧貌。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东京开封的商业活动开始出现“侵街”的观象①。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临街摆摊,坊中开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打破了旧的坊市分隔的城市格局,突破了交易时间和区域的限制。朝廷对这种现象虽然干预过,但屡禁不止。北宋至道元年(995年)和咸平中(998—1003年)曾两次试图恢复坊市制,都终归失败。宋仁宗登基之初,只得认可这一事实,干脆将坊墙和市墙统统推倒,宣告旧的坊市制彻底崩溃。商店与作坊临街而立,坊与市合为一体,标志着近代城市的雏型已出现。当时的东京开封已是“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所谓花阵酒池,香山药海。别有幽坊小巷,燕馆歌楼,举以万数。”② 可想见其商业繁荣的情形。由于坊市合一、近代城市雏型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当时的东京开封已废除了传统的“宵禁”法令,商品贸易已没有时间的限制,夜市普遍出现。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记载:马行街的“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鬼市子”也是夜市的一种,在潘楼街,“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③ 东京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必然波及全国各地。当时,南方城镇的草市也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有镇市近2000个,而南方诸路就有1300多个。这些新兴的商业镇市已改变了旧的州郡规格和性质,由区域的单一政治中心变为政治、经济双重中心。这类本设于城镇之外的草市,随着“坊市合一”的历史进程也逐渐融于都市之中。许多市民为交易方便,便迁居于草市之中,使草市成为新的商业城市。

坊郭户籍的出现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特征。宋代以前,城市与乡村在户籍上没有多少差别,也没有“坊郭户”这一专用名称。北宋时期,城市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市民阶层空前壮大。据周宝珠先生考证,北宋崇宁时(1102—1106年)东京开封约有十三万多户(不含属县),总人口当在一百五十万左右。④ 而吴涛认为当时东京主客户合计应是二十六万余户。⑤ 可见当时东京开封城市居民的数量之庞大,它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都市。城市人口的剧增,户籍管理遇到新的问题。宋太宗几次下诏整理户籍,都未解决户籍混乱的问题。因为当时无不动产的人口(客户)太多,不容易注册定籍。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二月,“命都官员外郎苗稹与知河南府薛田,同均定本府坊郭居民等。从户部尚书冯拯之请也。”⑥ 宋真宗依准户部尚书冯拯之奏请,委派苗稹为钦差,与河南府知府薛田一道在洛阳进行坊郭户列籍定等的试点,然后推广于全国。当时全国大约共有坊郭户九十八万户,人口约五百万之众。⑦ 这些坊郭户被单独列籍,按财产多少分为十等。坊郭户就是今天所谓的城镇户口,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不仅表明北宋城市商品经济呈现出繁荣之势,而且标志着市民阶层的正式形成,在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发展了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都以城市与乡村分裂为基础。”⑧ 坊郭户籍的建立,将城市与乡村分离开来了,进一步地促进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品交换的分工。

同业行会组织的形成是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特征。行会又称“行团”,简称为“行”或“团”。每一个行会都有“行首”或“团首”,一般推举行会中经济实力雄厚者充任。北宋共有行会160多个,南宋行业分工更细,行会更多。有的改称为“市”、“作分”。后不断合并,其组织越来越大,在商务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行会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变化来重新规定统一的价格;能够保护本地区商业的利益,抵制外地商人抢占本地市场;能够调节行会成员与官府的关系,在应付官府的“科配”和“供行”等赋税的问题上,尽可能地保护本行团的商人利益。正如美国经济史学家汤普逊所说:“行会控制资本并管理劳动;它们支配生产分配;它们规定价格与工资。但在它们的组织里,也有着一种社会的影响。行会的目的部分是社会性的,部分是互相的。”⑨ 行会是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因共同的职业和利益而组合成的一种社会群体。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又在商品经济发展中产生影响、发挥作用。

二、商品意识渗透到文化生活之中

由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意识在宋代城市社会中滋长和蔓延,并无孔不入地向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又由于都市制度的变化——坊市合一、宵禁废弛,作为城市社会主体的市民阶层表现出旺盛的生活热情和欲望,创造出带有明显商品化色彩的都市文化生活。正如日本学者加藤繁在《中国经济史考证》中所说:“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过着享乐的日子。不用说这种变化,是由于都市人口的增加,它的交通商业的繁盛,它的财富的增大,居民的种种欲望强烈起来的缘故。”⑩ 正是市民阶层的“颇为自由、放纵”的生活和种种强烈的欲望,导致了新的都市风情、文化娱乐的产生,导致了市民意识的形成。宋人极重传统节日,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些传统民俗文化已被商品意识所“侵蚀”。商人们利用传统节日,销售节日用品和纪念品。如端午节,东京开封“自五月一日及端午节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紒紜矠 由此可见,商品经济已渗透到了传统民俗节日中。许多本来是自产自给的民俗物品都已转变为商品,在相当的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过去一向表现为清净、庄严、神圣的寺庙道观也不能幸免于商品经济强有力的冲击。庙会,又称“庙市”,是我国商品交易的集市形式之一。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在佛教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庙会兴起于中唐以后,在宋代十分盛行。北宋东京开封的相国寺是当时一个十分著名的佛教圣地,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它的神圣灵光变得黯然无彩,成为商品交易活跃的场所。相国寺前门是汴河的一个码头,商贾、货物上下频繁;寺内场地空阔,游人众多,是商品交易的极佳场所。因此,它渐渐成了一个市集中心。相国寺的和尚在商品经济熏陶下,在利益的驱动下,无法稳坐禅床、念好经卷,也直接参与商业活动。有的竟然违背佛教戒律,开办了一个烧猪院,经营猪肉生意。和尚惠明成了名闻京城、专门烹调肉类菜肴的厨师。紒紝矠 商品经济使妙相庄严的佛祖、菩萨难堪,寺庙与市场简直同辙接轨,成了逐利趋财之场。

篇3

内容摘要:马克思关于商品二因素的解剖,在价值元素层面为我们明确了商品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在使用价值层面明晰了有效商品建设的指导思想,并在二者的矛盾规律总结中寓示了在现实经济实践中遵循科学性与理性的重要性和重大性。理论关于价值量的分析,则为我们提供了衡量现实经济绩效的最抽象、最一般的标准。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再论的商品理论,必将有助于与启迪我们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智慧。

关键词: 商品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

关于商品理论的选择性综述

商品孕育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胚芽(《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的分析构建了商品理论范式,并在范式中就系列概念、定义和公式进行系统分析,并在逻辑上奠定了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解剖的基础。

(一)商品及其二因素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首先是一个外在对象,商品有用性使商品成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马恩全集》第23卷)。使用价值具有多样性、非同质性和具体性,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是价值的表现方式或表现形式。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本身中,商品交换价值表现为同他们的使用价值完全无关的东西。

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的东西,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商品的价值具有同质性,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价值的本质是价值作为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马恩全集》第23卷)。作为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内在二因素的对立表现在:对同一主体而言,同一商品不可能既是使用价值,又是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人们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通过交换,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二者的统一体现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则价值无法凝结;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物品不是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不用于交换的物品不是商品。

(二)商品价值量的规定性

对商品的价值量的规定性,马克思认为:“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资本论》第1卷)。而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资本论》第1卷)。价值量的规定性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使用的劳动时间。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商品的价值量相等;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则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成反比。

(三)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广义的价值规律是包括价值、价值实体、价值本质、职能、价值形式、价值量、价值规律和作用内涵的规律。狭义的价值规律是关于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的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商品价值量决定的价格进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基本作用表现为引导资源配置、促进生产、管理效率的提高和促进竞争。

商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逻辑关系

马克思关于商品二因素的解剖,在价值元素层面为我们明确了商品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在使用价值层面明晰了有效商品建设的指导思想,并在二者的矛盾规律总结中寓示了在现实经济实践中遵循科学性与理性的重要性和重大性。理论关于价值量的分析,则为我们提供了衡量现实经济绩效的最抽象、最一般的标准。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再论的商品理论,必将有助于与启迪我们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智慧。

区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其系统的微观层面,值得关注的是构建这种系统的基础元素。马克思将商品比作“财富细胞”,由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划定了起点。

区域经济的发展依赖于有效的商品建设,商品建设则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础支撑点。

商品作为财富的基本元素和商品经济的基本细胞,它的建设本身就具有引导区域经济发展选择的基础。这种基础性借助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得到实现。显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这种衔接的有效性首先表现为一种可能性。这种衔接的真正实现,正如马克思所描绘的那样,需要一个“惊险的跳跃”过程。而跳跃的成功与否,则受商品本身建设质量的影响。

商品质量建设有一个广义的内涵,它跨越了商品选择、生产、流通、管理等环节,并集中反映在商品生产和交换两个基本面上。从社会再生产过程角度考察,生产是具有决定性的再生产环节,它决定了商品本身的建设质量,“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等基本问题,在这一环节中得到回应,并由此决定了交换环节的价值实现效果(假定交换效率最大化的前提下)。商品交换立足于既定产品供给,决定和影响市场需求满足和价值实现的程度,并对商品生产反作用。

有效的商品建设成为有效资源配置、供求关系协调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结论性表现,势必发挥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商品建设自身的调整适应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调整要求,并随着商品及建设本身的发展,体现更多发展性内涵。

理论启示下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商品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概括地反映了商品建设本身在经济发展中的系统地位,并使得如何实现有效的商品建设成为研究的必要,而理论的抽象恰为现实实践提供了依据和必要的启示。

(一)对生产的启示

1.产品市场定位与结构组合。有效分析、判断和预测市场需求,以确保产品生产的合理性,保证供需初始的环节协调性。而从使用价值多元化中折射出来的需求的差异性和多样化,反映了产品结构建设的重要性,并表现出着力打造差异化产品的重大意义。

2.重视商品质量。商品质量也称商品品质,是指商品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商品质量的核心是满足消费者需求;商品质量是与商品用途有关的属性参数的综合;商品质量具有针对性、相对性和可变性。生产环节影响商品质量的因素则涉及原材料、生产组织、管理控制和物流过程管理等(郭洪仙,2007)。商品质量实质上便是商品满足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从商品使用价值导出的一个范畴,商品质量是人们在实践中衡量商品使用价值的尺度,反映了商品使用价值在量上的大小,反映了社会对商品使用价值的认可程度,是商品使用价值评价和实现的前提(赵苏,2006)。“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的使用价值成为价值实现的根本前提,而商品质量水平则体现商品满足人们需要的能力,反映这种前提得到自由的程度。

由此,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至关重要。通过全面质量管理,组织全体成员同心协力,综合运用组织管理、专业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经济地开发、生产和销售用户满意的产品和提供优质服务的管理活动,通过全体职工的工作质量保证产品质量,达到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目的,以满足服务性、全员性、全面性、预防性和科学性的要求。通过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从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销售的全过程,建立起来一套严密、协调、高效的管理系统,明确规定各部门、各环节、各人员在质量管理中的任务、责任和权限,订立各类标准,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和信息反馈系统,形成质量管理的有机工作体系,以保证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

3.积极提高生产过程的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一定时间内,生产一定量使用价值的效率,“使用价值是财富的物质内容”,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时间内商品的使用价值量的增长,促进财富在量上的积极累积。由此,理论的意义在于凸显提升生产过程劳动生产率的积极实践意义。通过组织实施现代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组织运作的效率,推动先进管理方法和技术的运用等,将是理论启示推动组织必要进行的一些现实选择。

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降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反向运动,并产生成本和营销意义上积极作用。

(二)对交换的启示

商品交换是“价值实现”的过程,成功的商品交换立足于商品供求关系的有效协调。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建设不仅仅体现在生产过程商品二因素的有效形成,更进一步体现在交换过程商品内在矛盾是否能够得到成功的化解。商品理论对商品内在矛盾的揭示,及价值形式发展过程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产生的阐述,提供了营销学意义上的启示。

市场营销是通过交换过程来满足需要的人类活动,是为了创造达到个人和机构目标的交换,而规划和实施的理念、产品和服务构思、定价、促销和配销的过程。不论对交换过程理解的角度如何迥异,商品本身始终是交换过程不可或缺的载体。营销根源于消费者的需要、欲望和要求,通过能够满足需要和欲望的商品,在市场交换中达到效用、价值的实现。

特定发展阶段使流通上升为商品建设的主导面,区域经济增长对商品建设的基础性依赖,也就更为集中体现在交换环节。当然,无论是区域内部的供求还是区域间的供求协调,都势必引导成功的商品交换,并都会对区域的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理论对商品价值形式及其发展的历史分析,反映了商品交换内在矛盾发展的基本要求,而如何现实地解决商品交换内在矛盾,促成成功的价值实现,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并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则提出了一个因理论启示而被认识,但同时需要结合客观现实加以解答的任务。这里,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实现成功的营销。

交换的发展使我们需要以系统的和联系的观点看待这一过程。对交换(营销)环境的分析成为商品建设在该环节的起点,并决定供求关系的协调性;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则是准确把握供求的关键;市场细分、战略制定、策略运用和过程管理则是职能和组织保证。

结论

关于商品的理论论述,形成了一种解构商品问题的理论范式,并提供了在区域经济建设中应对商品问题的线索。区域经济的发展依赖有效的商品建设,商品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点。马克思关于商品二因素的解剖,在价值元素层面为我们明确了商品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在使用价值层面明晰了有效商品建设的指导思想,并在二者的矛盾规律总结中寓示了在现实经济实践中遵循科学性与理性的重要性和重大性。理论关于价值量的分析,则为我们提供了衡量现实经济绩效的最抽象、最一般的标准。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5

3.赵苏.商品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郭洪仙.商品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熊亚君.企业管理概论[M].西南财大出版社,1995

6.吴世经,曾国安.市场营销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7.赫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8.胡佛[美].区域经济学导论[M].商务印书馆,1990

篇4

更准确的反映商品价格走势的是CRB指数,CRB指数(Commodity Research Bureau Index)是原美国商品调查局所的多种商品价格的指数。美国商品调查局其实是一家美国私人公司,由美国人积勒(Jil-er)兄弟创办,1957年正式CRB指数。最初CRB指数由28种商品价格组成。1961-1983年CRB指数共进行了6次修改;1987-1995年又再作3次修改;2005年进行第10次修改。目前CRB指数包含19种商品的价格,其中原油权重占23%,天然气占6%,取暖油占5%,三者占CRB指数权重高达34%,即三分之一强!

分析CRB指数自1900年以来的走势(1957年以前数据为模拟数据),第一个高位出现在1920年初,第二个高位出现在1951年,第三个高位出现在1980年,第四个高位出现在2011年,顶部周期的长度平均30年。若此,则下一个顶部可能出现在2040年前后。根据此前3个周期的分析,见顶后的熊市持续13-20年。因此钟斯认为商品价格“下跌趋势至少将延续到2020年”算是保守的看法。1920 年 CRB 指数见顶后下跌,美股迎来了1921-1929年大牛市,这便是著名的Roaring Twenties(咆哮的 1920 年代);1951 年 CRB 指数见顶,美股1950-1966年正是大牛市中升势最强劲的一段第三浪;1980年CRB指数见顶,1980年美股结束第二浪调整展开第三浪上升,直至2000年;2011年CRB指数见顶,美股又再一次结束2009年3月以来的大牛市中的第二浪调整,展开第三浪上升。这一次能升至什么水平?以1921-1929年的8年大牛市计算,见顶的日期是2019年前后。

从第一幅图上可见,CRB前两次周期见顶后,调整的幅度大致上是回到第四浪的终点附近,倘若本次周期亦是如此,则CRB指数最终亦会跌回2008年的低点水平附近。对于金价而言,2008年的低点便是682美元水平。

商品价格下跌特别是原油价格下跌,对中国经济最为有利。对美国、日本的等经济体系亦有利,对俄罗斯、澳大利亚等资源国则不利,特别是俄罗斯。俄罗斯股市市值占四成是能源股,卢布最近持续下挫,俄罗斯股市亦同步下挫,早前抄底俄股的美国投资者损失惨重,要抄底亦应该抄底中国股市,起码人民币升值。油价下跌,使得10年周期临近底部的可能性大增。

篇5

从国际趋势来看,发展中国家发挥着全球经济增长引擎作用,中国国民的消费能力提升和消费理念的改变,必将促进中国零售行业的发展。未来的中国零售业也将会是一个发展高峰时期。

全球前三大服装连锁商西班牙的ZARA、美国的GAP、瑞典的Hennes&Mauritz(简称“H&M”)齐聚中国,此举表明零售环节对服装品牌成长的重要性。GAP中国总裁杨得铭说,在中国,还没有哪一家连锁服装销售商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发展空间依然很大。

与此同时,国内服装业开始注重零售渠道,从服装制造商向服装零售商转型,似乎已经成为服装业时下的大趋势。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少雄说:“七匹狼是做批发起家的,零售是服装业的一个关键环节,所以七匹狼从批发逐步转型零售,一直在强调零售的细节,包括产品、零售管理技巧。七匹狼并不愿意成为一个最大的服装制造商,而要成为中国最大的服装零售商,实现从服装生产商向渠道商品牌转型。”

中国历来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对于服装业的战略转型,做零售并非意味着放弃制造,中国服装企业绝大多数是从制造环节起家的,随着规模不断做大,企业必然要不断向产业链的顶端,研发、营销、设计等环节延伸。服装企业转型零售,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是一种轻资产的战略,结合服装行业已有的行业模式,在制造环节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企业能够很好地管控产品的品质、价格、货期等,此外也更有利于培养企业自己的人才。

零售业的经营是以店铺选址为基础的,店铺选择以前是有关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店铺选定以后是商品经营与店铺运营,商品经营技术是零售的核心技术。零售业务的正常运营需要信息技术与物流技术以及人力资源的支撑。其结果是财务成果。所以,发展、选址、商品经营、IT、物流、人力资源、财务等七个方面构成了零售业的基本技术。

中国的零售企业一方面需要加快市场的占有,同时须加快经营理念的转变。比起开店数量和能力,在七种零售技术中,商品经营技术更重要。目前,国内零售业总部的最大管理问题在于缺乏有效的商品管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以渠道费为主的赢利模式制约了商品经营能力的提升;二是商品管理的组织体系没有适时调整,并且缺乏专业人才;三是品类管理、空间管理等商品管理技术还没有普遍应用。

根据周勇《零售战略与运营管理》的七大零售技术中,对商品经营技术的改进,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改进的是问题是市场调研与消费者分析不够

经商其实就四个字:“决策,情报”,市场调研作为情报的执行部分,是为了给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从而让决策更加接近实际,更加有竞争力。

其次,要依靠零售品牌来推广商品

产品是产品营销与自我展示销售的,未来的商品经营应该是“认零售品牌而购买,靠零售品牌来推广商品”。

再次,引进品类管理技术

品类管理是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开展合作的战略性框架、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包含了一整套相互关联的技术方法和活动,是一个渐进的、持续改进的过程,同时需要依靠供应链之中各个相互独立的主体以其他支持的有机配合。在以陈列促销为主的业态中,品类管理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先注重货空间管理以及架优化管理,且必须以有效的数据分析来支持决策。品类管理的基础是为顾客选择商品,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补货、配送、营销与服务,通过强调向消费者提供超值的商品和服务提高企业的营运效果。

另外,UNIQLO很重视的货架空间管理技术,是一种依靠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商品经营技术来规划、设计、调整、优化商品分类、店铺商品布局与商品陈列的技术。依靠这个应用程序来协助实现群集和具体门店的商品组合管理: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精确放置合适的商品,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门店布局规划”也不能忽视,同时管理多个门店规划,同时移动整个设施,从而使得品类整体重设轻松易行。还可以执行跨品类和跨门店布局规划,从而可以即时比较最佳门店和欠佳门店之间的布局差异,这对于货架销售空间有效性的最大化是至关重要的。使用货架商品分类技术创建总货架图,并可按需要将其复制成简化版本。

还有,供应链管理,主要是库存管理和信息分享。供商合作模式需要有根本性的改变:有战略思考的零售商越来越依靠业务战略决策与供应商建立伙伴关系,从而实现市场利益的双赢。

能不断关注新技术并及时作出适当反应的零售企业往往能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当然,对零售影响的技术不仅仅是指那些直接的技术,也包括间接的技术。比如自行车、汽车、地铁等交通工具的发展变革,则从消费模式来影响零售的经营模式。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零售业的格局,淘宝网和天猫商城2012年的交易额突破一万亿就是最好的象征。技术对零售的影响是双重的,对品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现今,零售技术在更加细致全面的深入商品销售的各个角度和方面。

篇6

关键词 网络经济 传统经济 区域性 商品贸易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检测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6月,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8%,网络市场交易规模达7542亿元,同比增长47.3%;其中天猫依靠其影响力牢牢占据网络购物市场的第一位,占50.4%;C2C网络零售市场中淘宝集市占C2C市场的95.1%;可以这样断言,网络经济的兴起已经对现代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完全有可能改变现代企业的基本商业运作模式,动摇在工业时代业已成为经典的战略思想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

1网络经济区域性国内的发展

21世纪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国际趋势和时代背景下,在我们的消费意识中,总有一个我们所认可的消费中心,能够满足我们的消费需求,从乡镇的集贸市场,到县域的百货公司,省市级的超级一体化购物中心,总是引导着我们的消费神经。发展网络经济已不单纯是一个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或是商务模式的选择问题,而是适应和顺应国际潮流,在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强竞争力的战略性选择。随着互联网网民的基数增大,互联网服务划分越来越细,所以行业网站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还有一种垂直类的网站,它不像新浪、搜狐等综合门户网站一样,不提供全面的服务,但是其服务更专业、更深入、更便民,服务的网民更有针对性,因而越来越受到广告主的认同。随着中国网民基数的增加,已经足以支撑起这种垂直门户网站的规模发展,在中国,已经有多家垂直门户网站收入过亿元人民币,就是明显的例子。

2区域商品贸易加入网络经济的对策

2.1加强宏观规划和指导,增强区域合作

人们的消费行为总是与其生活方式、收入层次、阶层特征等密切相连的。正如马克斯`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断言:“生活方式是一个人社会阶层地位最精确的体现”。 区域性网络经济的构建,是商品销售渠道的重新定位,更多体现的是加快商品流通,所以根据网络经济的发展是勾画区域性商品贸易蓝图的关键。

(1)整体规划布局,树立商品集散地形象,结合当地的衣食住行的总体框架,对消费中心、购物地带、商业网点、行业动态进行线上整合,强化信息一体化,要求媒体、工商企业统一合作,一方面突出本土化,强本土的电子商务活动,占领网络销售市场,另一方面提高实体店内的服务,顾客满意后可直接在实体店内购买,也可以参与网上的优惠活动,找准各行业的定位。

(2)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强化规范管理、加强市场监督;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制保障环境,依法鼓励商家将商业信息化等,强化相关竞争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积极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同行业之间的协调,建立和完善高效运转的商贸流通业发展协调机制。

(3)实现区域性线上经济平台,服装业、农副产品、电子产品、家具家电搭建各自的销售平台,打造一批具有高效便捷的标志性商业工程,加快商品信息流通,实现商品贸易的快速消费。同时实现各行业数量与质量同步发展。

2.2建立的“一站式”购物地带

如今中国城市形态在发生急剧变异,居民生活水准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对生活环境和消费的质量越来越高,对现代生活方式的追求,成为如何有效配置商业资源的核心问题。便利、高效、无障碍到达,拉近消费者到达各种购物场所的时空距离,最大限度减少时间成本,是消费者共同追求,也是各种商业零售设施的基本定位。富有人性化的消费空间“新业态一站式”成为消费者购买行为营造了全新的环境结构。城市不乏林林总总的高档购物中心,在城市的某个区域,都起到了“造市”的功能,但集娱乐、休闲、购物、餐饮、住宿于一体的“一站式”,还未形成“气候”,这便是区域性网络经济需要表现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商务部综合司,研究院.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R].2008.

[2] 佟家栋,王艳.国际贸易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启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

[3] 李 丹,蒋毅一.对中国出口贸易的结构分析及其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7(06).

篇7

关键词:义乌商品城 专业市场 国际化发展 经营战略

自中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以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更加紧密,中国地方经济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义务商品城专业市场的国际化发展模式为我国专业市场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建立尚不完善,我国地方经济对国际市场的适应程度有待提高,因此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义乌商品城专业市场的国际化发展模式还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而残酷的国际市场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义乌商品城专业市场的国际化发展模式

我国的义乌商品城专业市场的国际化发展到目前为止一共经历四个阶段,且每个阶段的国际化发展模式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彼此之间具有诸多的不同点,但是又存在明显的递进关系。首先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市场经济刚刚起步,我国专业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国际化程度较低,因此当时的义乌商品城专业市场主要的供给范围局限本地市场,这个时期主要采取的是“本地模式”。其次,发展至90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专业市场国际化程度提高,但是远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且当时我国的乡镇工业和家庭工业发展迅速,国内市场开放程度低,因此这段时期义乌商品城专业市场经营是以国内经营为主。再次,通过这种内向的国际化经营模式,义乌商品城专业市场迅速的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最终,发展至2005年,我国义乌商品城专业市场的国际化发展进入第四个阶段。义乌商品城专业市场的交易平台向全球化、国际化的经营转变,国际化品牌的树立和营销网络的建立,义乌商品城专业市场国际化程度加深,采取的是“外向国际化”经营模式。

二、对创新义乌商品城专业市场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探讨

(一)提高市场高等要素的供给能力

产业资源、人才资源、基础设施资源以及品牌资源等要素是专业市场生产的主要要素,而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可以将这些要素分别归纳为:基本要素和高等要素。而在新时代的知识经济的影响下,基础要素在专业市场的国际化竞争中的影响力在逐渐削弱,高等要素的重要性日渐突出,俨然成为专业市场国际竞争中最具决定性的要素。因此,要提高义乌商品城专业市场高等要素的供给能力,注重和加强对包括国际化人才和国际化品牌在内的高等要素的培养和供给,进一步的增强专业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二)制造产业集群与现代服务业的支撑

加强与传统制造业集群节的良性互动和沟通,提高义乌商品城专业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借助需求的集聚作用提高专业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从而逐渐扩张传统制造产业集群的规模,进而促进产业链的纵横发展,最终形成系统的产业网络。集聚效应使得传统制造产业集群的规模得到扩展,产业集群内容的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细化,交易效率提升,与专业市场之间的互动更为频繁。且随着两者之间这种互动的提升,更多的产业跟到了发展和升级,如金融业、物流业、中介机构和会展服务等。此外,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较快,义乌商品城专业市场也可以向数字化发展,开拓网络专业市场经营,比如网上商城、在线交易、e-物流的方式拓展专业市场的经营。

(三)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要想增强义乌商品城专业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使其在国际市场中南站稳脚跟,必须要借助政府的力量,通过政府在政策上和制度上所给与的优惠政策、经济扶持以及技术支持来发展义乌商品城专业市场的整体实力。因此,对现阶段的义乌商品城专业市场而言,政府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且是十分重要的和关键的。首先就市场经营者而言,要充分利用政府所提供的资源和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坚持政府的领导,相信政府的领导,秉持科学发展的观念,诚信经营、文明经营、科学经营。其次就政府方面而言,要适时的辅助专业市场的发展,从整体上把握专业市场的发展方向,审时度势,提出对改善和加强当前义乌商品城专业市场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性策略,为专业市场的整体发展指明方向。

除以上内容之外,笔者还建议义乌商品车专业市场可以总结和学习国外在专业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相关的跨国经营的成功经验,根据自己实际的发展状况加以改进和调整,研发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开辟新的市场发展之路,从而使义务商品城专业市场获得更多国际消费者的青睐,从而有效促进我国专业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为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增添助力。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农产品电子商务 标准化 质量追溯

农产品电子商务,是指在农产品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全面导入电子商务系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供求、价格等信息的与收集,并以网络为媒介,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与物流配送系统,使农产品的交易与货币支付迅速、安全得以实现。

一、永川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永川区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建成了黄瓜山、圣水湖、八角寺三个规划总面积达25万亩的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和23个镇街的特色效益示范园或基地。有“永川秀芽”、“黄瓜山梨”、“五间富硒西瓜”、“朱沱龙眼”、“永川豆豉”、“永川松花皮蛋”等一批独具永川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但其中90%以上的农产品主要销售区域集中在成渝两地,以传统销售渠道为主,网络销售的比重很低,年产值都不是特别高。有些厂家或种植大户也在尝试用一些新的销售手段,比如在京东或淘宝上开设网店、微店,但都处在尝试摸索阶段,起步困难比较多,基本上呈碎片化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1)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缺乏,相关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够。目前我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还不是特别完善,覆盖率远远没有达到100%,且网速较慢,价格相对来说比较昂贵,3G、4G手机网络达不到全覆盖,公共上网资源匮乏。一些偏远镇街农民意识仍比较落后,更喜欢用传统模式来完成生产生活的各种交易。其次农村电子商务的专业性人才少。

(2)物流网络未能打通最后“一公里”,农产品即时即地运输未能实现。截至2015年永川区从事物流相关的企业有243个,个体工商户有147户,但是基本上所有的物流配送都没有把配送网络延伸到农村,连接工业品进村和农产品进城的“最后一公里”仍然没打通,农产品即时即地运输未能实现。个别农户和物流公司签订合同,由于未能形成抱团发展优势,合作价格偏高,造成物流成本较高,从而影响整个产品的竞争优势。

(3)农产品的标准化问题凸显。一是农产品本身的特殊性与标准化生产的矛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是执行各种标准和操作规程,而农产品本身的特殊性导致实现标准化生产难度大。二是对农产品标准执行的监测能力和手段不足。农产品监督检测在提供质量检测、技术服务和保证标准实施方面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三是投入不足,制约农产品标准化的实施。

(4)农产品电子商务中产品的质量监管和责任追溯体系不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国计民生,一旦出现问题危害很大。所以农产品的生产、流通过程,包括从投入要素的生产、供给、使用、加工、流通,直到销售等各个流程环节都必须采用可靠的现代化手段管理,使政府监管部门能够即时监督、全面掌控,将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各种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之内。

(5)伴随着海外农产品的涌入,竞争加剧。伴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大批海外原产地农产品的进入对本土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也是一个巨大冲击和挑战。

二、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政府加大支持引导力度,整合优质资源,形成抱团发展优势

1、打造电商孵化平台

利用永川区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园打造重庆市电子商务示范区的契机,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龙头电子商务企业,建立电商产业孵化基地,引导和鼓励建成产品展示、影像文案处理等相关配套功能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并且将农村电商人才培育纳入该产业园。

2、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设立专门针对农(副)产品企业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组织,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原则,以参股、融资担保等方式跟进投资,实行区政府、镇街二级扶持引导,从而通过政策影响力使其他社会资金追加对本地特色农(副)产品投资。

3、统一打造对外营销网站或者开发综合APP软件

借力其他知名电商企业,整合永川现有资源,统一打造对外营销网站,建议政府利用自己特殊影响力和公信力,为本地区农副产品在标识、品牌、营销等方面代言、背书和推广。

(二)加大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点,培养电商专业人才

1、加快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村网络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将宽带主干线设置入村入院落,组织开展电脑、手机上网知识技能培训,使电脑与手机等移动商务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普及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必需的硬件条件。

2、加快建设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点

借助各知名电商在区县建立服务中心,在乡镇、村建立电商服务点的契机,充分利用目前各村村级服务中心的现有资源,加速农村电商服务点建设。扩大村级电商服务点服务范围,实现农产品收购、销售,信息收集、,代购,缴费,代收、发快递等服务功能一体化,扩大村级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让广大农民体会到电子商务给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

3、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

一是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多种方式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培训范围,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育一批农村电商带头人。二是引导高校和企业的电商专业人才进入有基础和意愿的镇街进行一对一帮扶,成功塑造发展典型,以点带面,推动整个农村电商发展。

(三)整合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打通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1、打造电商快递产业园,建立分拨中心,增强永川辐射力

按照行业标准和企业生产需求,集中建设集“仓储、电子商务、邮政快递和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电商快递产业园,引导邮政、快递企业入驻,建立邮件、快件处理中心。推动全国范围内有竞争力的快递企业在永川建立二级分拨中心,提升永川城际和同城产品配送能力。

2、组建物流快递协会,划片提供服务,延伸物流到镇进村

建议相关部门联合区内物流快递企业组建物流快递协会,分片负责一定区域的物流快递。区政府配套相关政策,支持有实力的快递企业将触角延伸到镇街的电商服务点,负责收集、配送各村商品,按照所收件、配送件数量和距离远近给予补助,降低农户的物流成本,提升永川农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货币和商品经济 互为因果 相互促进

货币的产生与发展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1 从货币的产生上看

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人类最初的商品交换。但当时还没有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只是用满足自己需要后余下的产品来交换,因而交换尚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质。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第一次社会分工的出现,剩余产品增加,参加商品交换的种类越来越多,物物交换不断扩大。这时,一种商品经常和多种商品交换,交换的次数越来越频繁,物物交换的缺点也愈益明显,交换经常发生困难。因为物物交换必须是在双方都需要对方商品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而交换双方不一定正巧需要对方的商品,所以为了使自己的商品能交换到需要的物品,往往要费很多周折。这种低效率的交换方式很显然已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

解决困难的方法总是伴随困难的产生而产生。人们在长期交换中,发现市场上有某种商品大家乐意接受,如果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这种商品,然后再用它换回自己需要的商品,这样只要经过两次交换,就能达到交换的目的,交换起来较以前要方便、快捷得多。那么这种商品就自然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并可以直接和其他各种商品相交换,这种商品就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即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的出现,解决了交换中旧的困难,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很明显,这里担任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已开始起着货币的作用。不过,这时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往往是在一个时期、一个地区由这种商品来充当,而在另一时期、另一地区又可能由别的商品来充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商品交换的范围更加扩大,参加交换的商品种类日益增加,一般等价物的不固定、不统一使商品交换仍有许多不便,客观上需要用一种商品固定地充当统一的一般等价物。由于金银体积小、价值高、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就逐渐地取代了其它商品而成为固定的统一的一般等价物,即货币。

可见,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的产生是交换实践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货币的出现又解决了商品直接交换的困难,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简化了交换程序,加快了流通速度,扩大了交换范围,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 从货币形式的发展上看

货币产生后,它的形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地发生变化。到目前为止,主要有纸币和电子货币两种形式。

2.1纸币阶段

货币在流通中,最初采用金属条块的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交换行为的普及,人们感觉到金属条块作为直接货币也存在一些缺欠。由于金属条块形状、大小不一,重量不等,成色不同,每次交易都要称重量、验成色,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为了方便流通,有些大商人便在金属条块上打上自己的印记,用自己的信誉来保证货币的成色和分量,这就是初期的铸币。以后,货币流通超越一个地区的范围,某个商人的信誉已经不够,于是就出现了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成色、重量、形状和面额的金属铸币。

铸币在长期的交换流通中,会因逐渐磨损而减轻重量,由足值的货币变成不足值的货币,但它仍然可以同足值的货币一样使用。这种情况表明,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可以由价值符号代替。于是,一些国家开始铸造不足值的货币,当作足值的铸币参与流通。后来国家就干脆发行完全没有价值的纸币,以代替金属货币在市场上流通。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它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最初的纸币是以黄金做后盾的,仅仅以黄金的代表身份出现在经济生活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逐渐与黄金脱钩,成为经济生活中普遍流通的货币形式。

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优点在于便于携带,可以大大节约作为货币材料的金属以及货币铸造和运输上的各种费用。人们可以利用生产费用低廉的纸制货币来代替生产成本高昂的金和银。货币的供应量不在因金银的产量而受到限制,可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和发行不同票面的钞票。这就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开辟了更广泛的空间。

2.2电子货币阶段

现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使整个世界成为统一的市场,交易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此时人们的经济活动又受到了新的困扰,那就是货币的远距离携带、兑换、保管非常不便,盗窃、抢劫、假币现象的存在严重损害人们的经济利益,于是人们不得不开始新的探所和尝试。

信用制度的发展和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给货币形式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电子货币的出现,帮助人们解决了这一难题。电子货币即贮存于电子计算机中的存款货币。它是一种纯粹观念性的货币、一种计算货币,它不需要任何物质性的货币材料,银行只需要将钱存在电脑磁盘和电脑磁带上,通过银行电脑来贮存、转帐、购买、支付,实现各种交易。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商品交易既迅速又简便、安全而可靠,银行也可以节省处理大量票据的费用。可以预见,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纸币这种有形的价值符号会被电子货币这种无形的价值符号所取代,电子货币也将进一步极大地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总之,货币与商品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货币是商品经济长期发展的产物,其形式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而货币形式的每一次发展反过来又更大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篇10

问 老林,面临改革的大趋势,您觉得共青团应当怎样改革?

林 我认为,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改革,出路在于把团的工作与商品经济紧密地结合起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共青团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敏锐地反映在当代青年身上。在这种急剧变革的形势下,团的工作的改革,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研究如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新的需求,使团的工作与商品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实际中造就一代新人。

问 “以四化为中心活跃团的工作”的口号提出多年了,落实得究竟怎么样呢?

林 从山东的情况看,各级团委的指导思想大都转过来了,但清除长期植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土壤中的思想观念,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气力。所以搞改革,首要的问题是观念更新。团的工作要围绕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共青团改革是全社会改革这个大的系统工程当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既要从属于改革大局,又要以自身的积极改革推动大局。首先要把工作的立足点转过来,各级团的领导机构,各级团干部,要甘当青年发展商品生产的“公仆”,为广大青年在发展商品经济中大显身手、茁壮成长做好服务工作。不要以“青年官”自居,老想“管管青年”。“居高临下”的姿态不行,“阶级斗争的脸”更不行。要适当宽松,着眼于服务、引导、激励。共青团是群众团体,应当真正贯彻民主的原则。

问 您看组织形式怎么改好?

林 组织形式也要适当松散。“松散”不等于“瘫痪”,这是两个概念。我所说的松散,有一条原则:哪里有青年,哪里就应有团组织,强调灵活、分散,便于管理、活动。过去那种形式上的整齐划一不符合今天商品经济的要求。拿农村来说,一个村子的青年,有在家务农的,有外出做工、经商的,靠村子里的一个团支部是组织不起来的。硬要去组织,只能处于“半死不活”的状况。我们只有靠灵活、分散的组织形式,才能把团旗打到商品生产的角角落落。

问 请您具体谈谈新形势下共青团怎样搞好“服务”?

答 共青团是群众团体,不是经济组织,服务的对象是青年,但离不开商品经济这个中介,不能离开商品经济空谈服务。商品经济愈发达,我们为青年服务,满足青年特殊利益的条件就愈充分。同时,当代青年的素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进程,所以,服务的内容主要是两条,一条是抓住全面提高青年适应商品经济与现代化的素质这个中心。再一条就是切实代表青年利益,替青年人说话,为青年办事。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当代青年的特点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过去的依附、顺从、个性压抑变为现在的独立、自主、自我表现等等。共青团就是要在商品经济的实践中,给青年搭好台子,让他们自己上去唱戏。我们今年在全省城镇企业中开展的“功勋杯”活动,就是给全省十大行业的青年工人搭了个台子,现在有700万青工踊跃上台表演,建功成才。

在新时期,代表青年利益这个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更为迫切。早在1956年,同志就指出,“青年团要照顾青年的特点,要有自己系统的工作”,“不然何必要搞青年团呢?”现在,有的青年改革者遭到诬陷、打击,有的青年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共青团要理直气壮地站出来,伸张正义,保护青年。以切实保障广大青年在发展商品经济的实践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