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范文

时间:2023-04-10 20:27: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专业成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专业成长

篇1

教师阅读工程”推进的途径

在“整体设计、榜样带动、分层实施”策略引领下,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有序推进,有力促进了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

(一)分析教师阅读需求,准确定位实施目标

海淀区有李希贵、窦桂梅、刘可钦等一大批外来的教育名家,也有刘彭芝、李晓风、王春易等众多在本地成长的教育、教学大师。在同样的专业成长环境中,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可以快速成长?通过分析名教师、名校长的专业成长历程,我们发现,他们都是热爱思考而且勤于笔耕的人。他们热爱教育,并且有着强烈的自我完善愿望。在他们完善自我的道路上,阅读和写作就像梯子和拐杖,伴随着他们行进在越来越高远的专业发展之路。这种以内部驱动为主要发展动力的成长路径,摆脱了对外部刺激的依赖,能够让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加持久和自觉。那么,普通教师的阅读状况和名师的阅读有什么不同?从区域管理的角度,如何改善普通教师的阅读状况,从而促进更多教师在专业上提升呢?为了解决这些疑问,寻找推进教师专业阅读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对全区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状况进行了调研。

调查结果表明,教师普遍高度认同阅读的价值,把阅读与反思看作是影响自身专业发展的两个最重要因素。但是,教师和学校都对教师阅读本身缺乏理性认识,希望能够得到活动方法的支持,在区域内形成交流平台和管理工作机制。有了学校与教师对阅读的价值认同做基础,有学校和教师的阅读需求做指引,海淀区的“教师阅读工程”定位也变得逐渐清晰。在区教委的统筹安排下,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于2007年6月正式启动,希望通过阅读工程的实施,营造阅读氛围,创造阅读条件,培养阅读习惯,交流阅读收获,提高教师素养。阅读,从此如润物无声的细雨,洒落在海淀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生活中,渗透在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思考中,浇灌着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之树。

(二)建设学习型学校,点燃教师阅读的内驱力

只有阅读的动力来自教师内心,教师才会在阅读中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才会有把阅读所得用于改善教育教学的企望。如何才能把更多教师变成持续的学习者呢?除了通过建设校园环境、丰富师生活动、健全管理制度等外部措施,打造自己的“书香校园”“文化校园”,发挥文化对学校成员的滋润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型文化融入个人意识之中。追求个人发展,是每个人最朴素的愿望。只有把个人学习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学习才能成为个人发展的持续动力。学习型学校发挥对个人学习的带动作用的关键在于,把学习、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组成三位一体的整体,让学习成为个人和学校发展的基础。在学校中的每个人意识里都注入读书促进发展的基本观念。

(三)推荐精品好书,丰富教师阅读内容

为了让教师阅读持续有效地进行,我们借助各种活动,把好书推荐给教师。

在区域层面,我们展开教师阅读的研究,精心选择能够影响教师职业生涯的书籍,推荐给全区教师。每年向全区教师推荐50本精品书,详细介绍图书的作者和内容,供教师们选择。推荐书目源自对教师阅读书目的分析,例如通过对教师征文分析,把教师认可度最高的10本图书推荐给教师。区域层面的图书推荐活动已经进行了6年,累计向教师推荐300本图书。

为了让更多的教师在学校里就能读到需要的书,我们倡导有条件的学校,加强学校图书室的建设,扩大学校藏书量和更新速度;指导学校为教师订阅教育教学、科研、人文素养等专业书籍或杂志,进行人文化管理。这些努力得到了学校的积极响应,也使更多教师直接受益。

(四)推广经典阅读,帮助教师养成阅读习惯

我们从经典阅读入手,组织教师阅读经典的集体活动,帮助教师养成阅读习惯。

为了培养教师阅读教育经典的兴趣,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指导小组启动了“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教师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读好书、诵经典,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并成为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的内容之一。各学校在推广经典诵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诵读形式。教师读书社、读书俱乐部、读书沙龙和读书交流时间等名字各异的读书组织在海淀区的中小学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这些组织活动时间或灵活、或固定,参与人数或部分、或全部。教师们边阅读,边讨论,对教学的认识角度和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方式都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五)评选区域读书人物,为教师介绍读书方法

为了以真实人物带动教师阅读,我们以示范学校为主,面向全区评选“海淀区教师读书人物”;每年都召开阅读工程总结表彰会,推广读书经验,分享教师阅读成果,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教师。景小霞、窦桂梅、刘可钦等一批优秀教师被评为“教师读书人物”。我们组织他们把自己的成长历程、核心阅读书目、读书方法、选书心得、读书感悟等写成平实生动的文章,并且编印成书,供全区教师借鉴。他们的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渊博、谦逊与深厚,深深触动了教师们的心灵,使教师在自我发展与专业阅读之间建立了一条感情的纽带。每年评选的海淀区“十大读书人物”成为许多教师的精神榜样,一大批读书先进人物应运而生。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教师的征文被《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杂志等引用刊登。

(六)丰富交流反思渠道,提升教师阅读效果

教师职业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需要教师运用阅读获得的思想来解决实践中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反思,形成经验智慧,进而促进专业进步与成长。基于阅读的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与他人对话的过程。“教师阅读工程”注重集体阅读,突出合作与交流。在教师之间开展阅读交流,能促进教师积极思考,启发思维,催生思想火花,加深对书籍的理解,从他人的体验中反思自己的阅读。“教师阅读工程”实施的重点在于通过对教师阅读的引领,使教师能够成为实践型、反思型教师。

区域的教师阅读交流平台有每年面向全体教师开展的读后感征文评选、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报告会、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我们把学校的阅读交流平台也纳入区域平台之中。教师借助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打开了专业视野,提高了阅读的层次和水平,从他人的阅读中汲取了智慧,同时又启发了别人。通过阅读工程,越来越多的教师深刻领会到“读书是最长远的备课”,而文化的滋养令教师们人文素养和专业修养的底蕴不断深厚,有力地提高了全区教师的师德水平,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化。

开展“教师阅读工程”的主要成效

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已成为新时期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新的“增长点”,日益得到了学校与教师的普遍认可,对于提高教师人文素养起到了战略性作用。

(一)区域教师阅读氛围已经形成

5年来,“教师阅读工程”从全区的角度组织了大量阅读活动,主要有专家讲座、阅读工程现场会、阅读征文、阅读人物评选等。这些活动对学校产生了深刻影响。例如,海淀区曾经请朱永新教授对全区教师做“读书与教书”专题报告会。会上朱教授推荐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随后,就有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共读了这本书。每年海淀区面向教师进行的读书征文活动已经成为不少学校固定的读书活动之一。在海淀区中小学,读书已成为教师自觉的职业追求。教师通过开展深层次、专业性的经典教育理论阅读,学习名家教育智慧,在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中,解决了自己的教育实践问题,形成自己的经验智慧,进而实现了自己的专业进步与成长。

(二)教师的阅读环境大幅度改善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分别于2007年和2011年面对中小学普通教师展开了教师阅读状况调查。调查显示,2007年,认为学校定期组织读书活动的教师只占39%,2011年这一比例提升到了82.4%,绝大多数学校已把教师阅读工作常规化。79.7%的教师认为学校图书资源得到较大更新,77.2%的教师认为阅读工程提高了自身工作能力。与2007年相比,2011年读书数量在5本及以上的教师比例从37.0%上升到62.1%,提高了25%。教师在学校中能够过有组织的图书生活,能读到好书,也能及时交流读书收获。

(三)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升

“教师阅读工程”在学校开展得比较普遍,在教师层面已经基本得到普及。在阅读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很多学校把学习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形成了“以读书促教书”的工作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阅读活动,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自觉地通过读书提高教学质量,在工作中领悟阅读的快乐和教书育人的真谛。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研究热情也得到激发,在“读书—研究—反思—实践”的循环过程中,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升。调查显示,通过4年阅读工程的开展,94.4%的教师了解了“教师阅读工程”;77.2%的教师对阅读工程的成效非常肯定,普遍认为阅读使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四)教师阅读工作已经融入学校发展

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也使得多数学校推广读书成为常规内容。2007年,认为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读书活动的教师只占39%,经过4年的工作推进,这一比例提升到了82.4%。多数学校已经把教师阅读工作固化下来,成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常规工作。部分学校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师阅读工作机制。海淀区许多学校建立了各种阅读工作室,为教师提供阅读的场所,更多的学校把精力放到教师阅读活动的组织上,部分学校能够做到固化活动形式,同时形成了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开展“教师阅读工程”的典型经验

(一)加强领导和组织,保障“教师阅读工程”顺利推进

在阅读工程启动前,我们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由区教工委副书记领导,教委人事科、教科所、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办公室等各部门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工作。学校各个处室之间也密切协作,各部门工作统筹安排,使得阅读工程在学校和全区顺利推进。在工程推进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多位教育专家的支持。我们还注重加强舆论宣传,营造阅读氛围,《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海淀报》等都大篇幅报道过我们的阅读工程。《海淀教育》杂志设立“一卷书屋”专栏,专门刊发“教师阅读工程”的优秀读书征文。

(二)把教师阅读和继续教育管理结合,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

“教师阅读工程”启动之初,我们就通过政策推动将教师阅读纳入了继续教育管理体系,赋予教师继续教育学分,并研发出“教师阅读工程”实施监测指标体系。6年来,通过阅读工程展开全员继续教育,促进了教师主动学习,使教师的学习具有自主性、选择性、多样性、灵活性,满足了不同职级和学校教师的需求。继续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常规制度,在北京这样的教育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严密的操作和管理体系。但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继续教育的形式不够丰富、工学矛盾突出、培训成本较高、有时教师在培训中还比较被动等。阅读工程丰富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弥补了传统的培训方法单一的不足,加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切性,为构建教师继续教育的多元培训模式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三)坚持以阅读促教学,提高“教师阅读工程”的时效性

“教师阅读工程”应着力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创新。组织者需要从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出发,鼓励和提倡教师广泛参与阅读活动,组织阅读交流活动,形成开放的阅读交流渠道;在鼓励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同时,积极倡导职业性阅读,实现阅读价值的多元化;引领教师将阅读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把阅读变成实践与研究的过程,用理论指导实践,在阅读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素养;开展阅读活动应特别注重实效性,在引导教师结合阅读进行反思、指导实践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引导教师自觉、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确保阅读的效果。

(四)坚持全面引导与重点推进结合,实现“教师阅读工程”普及性

海淀区开展教师阅读活动的策略是全面引导,重点推进。以试点校形式推进“教师阅读工程”,引领学校将教师群体阅读、专业阅读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将“教师阅读工程”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在30所试点校首先开展教师群体阅读活动,总结和分享活动经验,引领、带动全区教育系统开展“教师阅读工程”。试点学校都以校为本,制订和实施了本校的工作方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校本阅读活动,比如,教师讲述读书故事,开展读书朗诵会、读书演讲会、读书报告会等,让教师们通过阅读、交流、分享,产生对教育职业和教育生活的热爱。试点校的经验及时向全区,打消了个别学校实施“教师阅读工程”的畏难情绪,提升了一般学校实施阅读工程的效率,最终实现了“教师阅读工程”在海淀区中小学全覆盖的良好局面。

(五)立足学校和教师发展需求整体设计,增加“教师阅读工程”可持续性

“教师阅读工程”不是单一的读书活动,而是涉及教师素养提高和学校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必须运用整体性的眼光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正确处理好读书与工作、实践与研究、学习与反思的关系,将养成教师阅读习惯和建设“书香校园”、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与增强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为教育发展提供持续的内在动力。

篇2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88-02

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自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教师是一门专门的职业以来,“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逐渐提上议程。各校无不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中心任务大力推进,我校在多年来实践的基础上,摸索出一些有效的办法,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收到很好效果,教学质量也稳步提升。

1.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阶梯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教师作为一名教育者的终身发展过程。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及内涵,不仅可以为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提供帮助,而且对推动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阶段不仅表现出行为或技能在数量上的增加,更指个人思维方式或行为方式的新的改组或新的模式的出现[2]。以此为依据,我校在探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以教师内在认知思维方式及外显教学行为或技能变化为依据形成相应阶段序列,并大致分析每一阶段专业成长的时间及鲜明特征。

我校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是适应型教师(教龄0-5年);二是骨干型教师(教龄6-10年);三是智慧型教师(教龄11-20年);四是风格型教师(教龄20年以上)。

同时,我校根据教育发展需要,依据教师成长规律,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宝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体系,为教师各阶段的成长提供明确标准,使教师专业成长更具目标性和方向性。

骨干型名师专业发展目标:工龄5-10年;每两年评审一次,荣誉享受2年;学期初提交申请;提交技能测试成绩;书写B级以上;简笔画B级以上;朗诵B级以上;演讲B级以上;幽默能力C级以上;多媒体技术B级以上;提交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参加一项课题研究证明;两年任教班级学生成绩材料;读书笔记/教学反思原始材料两年30篇;校级及以上专题报告一次;听课记录本两年60节;2篇;集体备课主讲稿两年12节;帮助一名青年教师;承担一门校本课程;展示个人才艺一项;学生满意度情况;承担校级及以上公开课情况;上一节申报名师公开课;名师评价小组讨论、投票;公示;聘任。

智慧型名师专业发展目标:工龄10-20年;每3年评审一次,荣誉享受3年;学期初提交申请;提交技能测试成绩;书写A级以上;简笔画A级以上;朗诵B级以上;演讲B级以上;幽默能力B级以上;多媒体技术B级以上;提交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参加一项区级及以上课题研究证明;3年任教班级学生成绩材料;读书笔记/教学反思原始材料3年30篇;校级及以上专题报告2次;听课记录本两年40节;3篇;集体备课主讲稿3年20节;评先评优一次;帮助一名青年教师;承担一门校本课程;学生满意度情况;教职工满意度情况;承担街道级及以上公开课情况;上一节申报名师公开课;名师评价小组讨论、投票;公示;聘任。

风格型名师专业发展目标:工龄20年以上;每5年评审一次,荣誉享受终身;学期初提交申请;提交个人独特教学风格说明;个人教研成果取得街道级及以上优秀成果一项;近3年任教班级学生成绩材料;高质量读书笔记或教学反思材料近3年10篇;校级及以上专题报告近3年每年1次;听课记录本3年40节;集体备课主讲稿3年20节;帮助2名以上青年教师;承担一门校本课程;3篇;学生满意度情况;教职工满意度情况;承担街道级及以上公开课情况;上一节申报名师公开课;名师评价小组讨论、投票;公示;聘任。

2.激励菜单式教师专业研究模式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学反思和研究,但很多教师往往不知从哪里着手而进步缓慢。为使在职教师的教学研究更具目的性和指向性,学校推出“菜单式”教学研究模式。所谓“菜单式教研”,就是从教学一线中调研、筛选出急需探讨和解决的实际教学问题,集中公布给教师或公布到校园网、教研网专栏、QQ教研群、BBS论坛上,由科组或个人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自主选择教研内容进行研究的一种新型校本教研方式[3]。学校“菜单式教研”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一是有关课堂常规教学的问题;二是关于课后反馈的问题。实践证明,“菜单式教研”是教育科研普及的有效途径,能够有效铸造一支支科研骨干队伍。

3.照顾个性化教师专业发展追求

传统教师培训方式存在模式单一化和目标趋同化的弊端,不利于适应纷繁多变的教育需求。人本身的个性差异和社会、学生的多元需求决定了个性化教师培训的必然。在个性化培训中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具有明确的责任,学校对教师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实现途径进行认真规划,并创造条件,在时间、经费、资料、设备、机会等方面为教师个性化发展提供条件保障[4]。学校以多元技术课程为抓手,激励一专多能,为教师个性化发展培训提供有效支持。具体来说,实行第二课堂与个性培训相结合的“1+1>2”培训模式。每周四下午第二节的第二课堂丰富多彩:多彩语文、魔方数学、剪贴工艺坊、民乐、舞蹈、科技探秘、田径等等,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同时提高教师个性化专业能力。同时,学校鼓励教师发展个人兴趣爱好,为教师在职学习、提高、培训提供思想支持和物质保障,例如教师想学习茶艺、插花、围棋或在职进修等,在经过讨论通过后学校将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4.共建学习型教师专业发展团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知识以几何次方增长,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长期以来,在讨论学习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时,不少人倾向于将教师的学习定位于个体学习,而忽略了组织学习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意义[5]。个体学习固然重要,但却由于缺乏组织交流而容易出现片面、单一、资源匮乏等方面的问题。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要求我们改变固有学习方式,共建教师学习型教师专业发展团队。

参考文献:

[1]李壮成.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探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23(6):119-122

[2]范颖杰.国外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对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的启示[J].吉利教育,2011(11):18-19

[3]张士超,张明.菜单教研:一种基于上下迁移的教学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3(9):30-32

篇3

【关键词】生态视野 生态教育 教师专业成长

以何种视角看教师专业发展,决定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方式。本文拟从生态视野角度来探讨教师专业成长。

一、多角度视野下的教师专业成长

目前,国内外已有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来探讨教师专业成长问题。其中,华东师范大学讲师姜永从女性主义教育学角度来研究,认为教师专业成长要关注教师个人生活史,个人生活史不仅是教师建构实践知识的基本素材,更是教师重构其自身知识的动力来源,生活史对教师自我发展、认同自身角色具有直接的影响与塑造作用,并且其产生的影响较为深远而不易改变;教师成长不仅仅是知识与专业能力的提高,更是人文关怀精神的成长;同时还要彰显教育者的非理性精神,特别是要让课堂生活变得富有教育激情。申继亮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观点,认为教师专业化要获得良好的发展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承诺、特定的知识结构和自主发展等心理基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心理机制的实质在于教学反思,教师职业的有效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是衡量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标准。潘文光从组织文化的视角来思考教师专业成长,他认为在“学生发展为本”、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注重团队合作的理念引领下,以行动的跟进,感悟体验,努力实践,机制保障,内化价值来创建教师专业成长文化,从而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从上述的观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探讨教师专业成长时,已经认识到了教师个体的心理、在社会中的生活经验对专业化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但这种认识更多的是从静态的角度出发,探讨教师专业成长时教师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前提下,不断充实知识结构,从而达到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事实上仅此还不够,教师是富有生命力的个体,我们还需要从动态的角度来探讨,即在社会这个方方面面相互联系的丰富的大背景下,教师专业化成长还将生发出哪些特点及要求。

二、生态视野下的教育观

已经有学者开始用生态思想来关照教育事业。所谓生态思想,是指人要充分尊重维护自然生物的权利和生态,维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那么生态视野下的教育观指的是在生态思想的指导下,思考解决教育问题时所形成的基本教育观点和理论。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初步确立起了系统整体观、动态发展观、互动开放观、尊重差异等新兴的教育理念,即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效果有赖于他所处的学校生态环境,和谐的学校生态环境应包括校园、教室环境与课堂教学环境;在信息化社会,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下,要求我们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及时转变教师角色;弥漫、充溢于师生间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的互动,是学生心灵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承认学生间存在的差异,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生态教育认为,人的潜力不是现在的和早已经存在的东西,而是在一种不断相互作用中生发出来的。潜力既不处于先天领域,也不处于后天领域,而是处于先天与后天的交接处。开发人的潜力教育者具有极大的责任。“生态教育”就是一种为改变各种知识之间生态失衡状态,形成各专业知识之间、知识与自我之间的生态关系的教育,它的目的是培养出真正具有智慧的“开放型的专家”。这种人是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文化人”、“贯通而求洞识的人”、“通达而识整体的人”和经常获得“‘芝麻开门’式的智慧的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生态视野下的教育观与我们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理念不谋而合,它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发展中的人”,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人,要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情感体验,保护好他们的创造性。

三、生态视野下教师专业成长的特点

在生态教育思想或生态化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专业成长表现出了它的独特性。

发展性:教师作为一个个体,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始终处于一种生态发展的状态。大凡教师的成长经历了从师范生到入门型教师,到新秀型、骨干型以及专家学者型教师等几个阶段。而在他们的专业成长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不断接受和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理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策略和组织形式等。所以说,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不断充实、丰富、完善提高的过程,并且具有创新、发展的特点。

合作性:在生态学视野中,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种、环境间处于一种互生互补的共生状态,动物、植物和人类之间互相需要,互相支持,构成了一个地球大家庭。其中,每个物种既是主人,同时又都需要其他物种的支持,他们彼此是相互依赖,不可或缺。同样的,在生态视野下处于专业成长中的教师个体也与其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有着互相支持,密切相关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教师具有合作性。特别是在提倡课程综合化的今天,教师应加强与其他教师的合作,共同分享资料,共同商讨问题解决办法,共同努力,这不仅可以减轻工作负担,还能增强工作的动机,并且从集体中汲取力量。同时,教师也还要求与教育管理者合作,向管理者阐明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工作计划,与对方协商改革方案等,在交往合作中愉快地实现自身的成长。除此之外,教师还需注意与家长密切合作,争取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与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不懈努力。

复杂多样性:事物是千差万别的,其发展也由于其本身的性质、存在的条件、与周围事物关系的不同而不同。在生态视野下,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呈现出复杂多样性的特点。一方面,教师个体间存在着差异,每个教师在成长中应从自身特点出发,从所处的教育环境出发,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促进专业成长。另一方面,复杂多样性还体现在教师个人的素质上,一般来说,教师应该是一个多面手,除了能胜任教学外,还应该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科研能力、与人交往合作等能力。

主体性:在生态教育思想的视野中,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是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力,从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看,主要强调确立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从生态视野的角度探讨教师专业成长,将有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到教师也是这个教育生态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的成长不仅要追溯到过去,联系现实的各种要素,还要展望他的未来,让教师这个有生命的个体在人性化的培养目标下,他的成长道路力求能够走的更远、更广。

四、生态视野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具体工作

过去,我国的教师专业成长中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许多教师仅仅把职业当成自己谋生的手段,对所从事的劳动仅仅停留在低层次的重复上,价值追求匮乏,理想与信念淡化。没有热爱的品质,缺乏对职业的激情,自然也就少了提升自己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是极大的局限。如今,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的开展新课程之际,大多教师认识到要与新课程同行,必须改变过去的旧理念,于是寄望能乘着这次的春风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但由于多方原因,许多教师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学校氛围是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对教师的价值观念、态度、信念、道德规范和行为产生潜移化式影响的心理环境。学校氛围的开放与否,关系着教师能否对自己更自信,并在学校的关心和支下发展和成长。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受学历水平和专业意识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图书资料缺乏,感受不到社会的变化,不了解新兴动态,不能从其他途径获取经验和教训,处于不断重复自我的状态,找不到超越自我的感觉,抑制了自我的成长和提升。同时,教师这一职业在社会中的认可度,“教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思想及部分学校存在的各项政策偏向管理人员等,这些都在特定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专业化更快、更好的发展。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当前及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教师专业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根据生态教育思想,我们需要教师在合作的文化背景下,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真正价值,“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从真正意义上体现教师这个职业的价值。因此,我认为还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营造教师专业成长的和谐文化氛围。环境育人,在教育生态系统中营造出具有良好的教学氛围,充满人文情怀的校园文化,才能促使教师在当前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措施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促进专业成长。在教师生态群体中建立强烈的学习文化和真诚的同事关系,信任与尊重并存,使成员自由地表达他们的观点,进而相互影响。学校管理者还应依据生态系统中的“最适度法则”,通过向教师提出挑战性的任务来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科学公正地评估教师劳动,维护教师利益,尊重教师的专业权利,满足其智力及精神上的多方面需要。只有这样真正把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发挥出来,教师的专业精神才有其存在的基础和意义。

2.营造教学实践与反思平台使教师超越自我,绽放生命的光彩。综观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外乎职前培养、教学实践和职后培训。如果说教师的职前培养是把一个“社会人”领进门,那么教学实践和职后培训则是促进教师不断成长的核心过程,它们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从生态系统出发,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培训应注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教师要经常性地主动开展案例学习、研究性学习或自主学习;有意识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评价等能不同程度的促进教师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知识的学习者,是以一种自己所从事的学科为出发点,一种自我提升的学习过程,使得教师既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有独到的见解,又对相关的交叉学科有熟悉的了解,还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背景。他们的教学观念转变了,文化知识底蕴提升了,视野更宽广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轻松和愉快的“生活场”。

3.增强教师自我认同感,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职业的地位。良好的教师职业承诺对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也是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心理需求。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师拿着低薄的工资却承担着教育众多国民的重任,待遇的低下导致教师的职业认可度低,曾经一度造成教师需求量青黄不接,同时教师职业工作量的繁重性和时间上的长久性,这些往往形成了教师职业承诺程度较低。教师职业承诺程度底下限制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如何更好的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深入了解教师的内在需求,让教师专业化成长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姜勇.女性主义教育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研究.

[2]申继亮,姚计海.心理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1):33-39.

[3]潘文光.略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文化的创建——组织文化的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06,18(5):26-29.

[4]张黎晓.论生态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J].嘉兴学院学报.

[5]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魏国孝.坚持生态教育思想,实现大学教育生态化[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78-80.

[7]边霞.试论“生态式教育”的基本思想[J].早期教育,2002,(9).

篇4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都需要相应的变革,变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实践活动的反思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反思是重构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回想自己已是有十年教学经历的小学教师,其教学经验并不怎么,更何谈丰富呢?

教师是创新教育过程主要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教师在思想上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认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特别是对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地位、作用及自身的特点等方面心中有数,才能在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时做到有的放矢。

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

一、让学生体验自己成功的喜悦

挫折感是学习的最大障碍,只有成功的体验,才能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有各自的潜能,学生探索学习的价值取向,需要环境,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活动中都能动脑、动口、动手,体验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兴趣”不是学习的先决条件而是学习的产物,是良好教学的必然产物,它来自取得成功的满足。实践证明,学习上的成功,能够满足学生成就动机中的自我提高的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产生强烈的、新的内动力,给新知识学习带来兴趣和动力。这种动力将使学生不畏劳苦,不断向新的目标前进。因此,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尝试与探索,体验成功。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善于发现和鼓励每一位学生进步,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成功。人人都有不同层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对学困生要特别关注学习上对他们“多鼓励、低起点,教方法、快反馈”更多给学生创设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不能采取谩骂、指责、挖苦等方式对待学生。同时,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经过努力达到“最高点”,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如对优生则应注意:“加餐”,解决“吃不饱”的问题。比如增加选学内容的学习,充分利用课后的星号题,思考题,扩大知识面,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习兴趣逐步升华,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二、重视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组织者,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也就是我们今天提借倡的参与或教学方法。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让书把儿童的童年涂得五彩缤纷,把每个孩子引进书籍的世界,培养他们对书的酷爱,在孩子的心理播上读书习惯的种子,需要有耐心和恒心,孩子的心里是块神奇的土地,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灵活采取方法,鼓励孩子支持每天读书十分钟,并将这一行为支持下去,时间长了,自然就形成了习惯,让书里的文章教育孩子,每当孩子捧起书时,就捧起了伟大的思想,每当孩子翻动书时,就是在翻动一个精神的海洋,读书成为一种精神食粮,成为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这种习惯为童年的生命注入营养,不断激励他,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读书为儿童的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促进了儿童健康成长。

三、抓好组内讨论,全班交流,做好总结评价

组内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过程,必须给予充分的时间保证。要注意让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发表自己的意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并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讨论完之后,也要让每个学生都知道组内在讨论什么,达成了怎样的共识,如何代表小组去发表意见,做小组代表的机会也应尽量公平些,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

全班交流,也可称为组际交流,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表意见,作为全班评议的对象,同时每个学生都可以对某个小组的意见提出赞成或反对的看法,讨论迸出了思维的火花,使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学习达到。

总结评价是小组合作的现实环节,合作学习强调的是集体的成就,每个学生对集体的成就都负有重要责任。总结评价主要由教师来完成,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来完成,好的总结评价可以收到积极的激励作用,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四、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5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教师;专业成长;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0

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言传身教,让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教师在课间之余还要对学校的计算机进行维护,对学校的网站建设提供技术支持,计算机教师不仅要跟上时代步伐,掌握好信息的更新速度,时刻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接受新的技术,加强自身的专业化知识,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且运用专业技术培养学生,让学生学会利用技术处理生活的实际问题。

因此,教育部明确指出:教师需要加强专业化学习。

一、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性

首先,教师专业成长,是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教师必须以积极的心态主动投入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教师能否实现专业化,学校拥有专业化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既关系到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又是新课程改革能否全面推广的关键。

其次,教师专业成长,是提高教师职业社会地位、提升教师社会影响的需要。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教师是专门职业,必需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

再次,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自身发展、实现内在生命价值的需要。因为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社会不断地向教育提出新问题,人们不断对教师提高期望值。如果教师要发展自己的事业,要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尊敬,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就要不懈追求。

最后,教师专业成长,是促进学校发展、打造优质精品特色教育的需要。任何学校的发展首先应该是教师专业的发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石。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他们在教学改革与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师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

二、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

1、内因(教师自身因素)

首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没有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就很难有教师理想的追求,也就难以有自我潜能的挖掘,也就不可能有教师的快速成长。

其次,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教师如果能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认同,并理解其所从事工作的意义,则能产生责任感和光荣感,同时也促使他们思考:以什么样的素质来完成好工作,怎样完善专业素质、加快专业成长等问题。

再次,成就动机是人们追求卓越、力求成功的一种内驱力。教师如果有很强的成就动机那么他们就会主动要求发展。很显然,教师是否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直接决定着其是否具有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2、外因(外部环境因素)

首先,社会因素影响着教师的专业成长。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对教育的宏观重视,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挑战和要求,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和鼓励教师成长发展的良好政策导向,将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空间。

其次,学校因素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是否营造一个敬业乐业、进取有为的成长氛围,是否制定目标规划、明确教师的培养要求,是否唤醒、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是否搭建舞台促进教师的成长等等,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成长水平。

最后,家庭因素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家庭支持度、家庭文化背景、家庭的经济实力等因素也影响着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计算机专业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学校在实践中,总结提出了实现计算机专业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四部曲: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活动。

1、读书活动

读书的热情、习惯和需要直接决定学校的文化品位,决定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计算机知识更新的步伐日益加快,计算机专业教师想不被淘汰,就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博览群书,让自己永远有一桶水。

2、学会对教材灵活运用

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上课时应该从身边的实际例子给学生实地讲解,这样不仅学生易于理解,也会对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教师既拓展了教材,学生也提高了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教材的资料并不是时时都在更新的,所以会有跟不上实际教学的情况,因此大部分情况下教师们更应该自己收集教材,把一手资料转化为教学内容,这样既新鲜又有教育意义。

3、善于设计多种教学活动

教师不仅要懂得如何创新教材,还要不断审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教学问题,那么教师应该及时对问题进行分析并且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分配任务看似简单,但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因为,教师设计的课题是给学生发挥自己个性的空间,同时又是可以跟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桥梁。一方面,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在实际处理问题是也增强了自信心。

4、在反思中进步

首先,时刻反思教师这一职业道德素养。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是懂得尊重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有人格魅力的教育者。

其次,反思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师作为教育者,首先要对自身的知识不断加强、不断充电。

再次,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育一批又一批学生的同时也是在不断成长的同时,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专业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败。每一所学校都要根据校情、师情、生情的特点,努力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寻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让教师专业水平与新课程改革齐头并进。

参考文献

[1]宁晓波,何芳超,盛永利,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知识技能的测评及分析[J],统计教育,1996(6)

[2]喻朝林,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西北职教,2009(3)

[3]百度文库,浅谈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性,2011-7-19

篇6

从客观现实来看,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现状并不令人满意,而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从中梳理出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基本思想,进而形成幼儿教师要基于幼儿成长这个“需求”,去推动幼儿教师自身“供给”的改革,就可以实现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

幼儿教育;供给侧改革;专业成长

供给侧改革是当前的一个社会热词,其源于经济学,但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积极的参考意义与相当程度的指导作用。如果将其转换为教育学论述,那就意味着教育领域要做的事情就是:立足于提高教育质量,用改革的办法推进教育改革,矫正教育要素的配置不当;通过放松某些过紧的教育管理制度、增强教师改革意识,消解当前教育中“师本”的过剩产能,增加幼儿(学生)的“生本”比例,从而实现提高教育行业标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增加有效的教育产品供给,从而让师生生活在健康、生态的教育环境当中,进而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供给侧视角下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现状

第一,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意识不强。在供给侧的视角之下,专业成长的意识就相当于一处结构性改革的意识——改革的是幼儿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而从现实来看,幼儿教师无论是公办身份还是民办身份,在较为繁重的保育任务之下,个人的专业成长往往被搁置。第二,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方向不明。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来看,教师对自己的成长方向不明确,这类教师工作的动力不是来自于目标的吸引,而是来自于任务的推动。而这是最容易让教师进入供给过剩状态的——过多的干预并不利于幼儿的成长。第三,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途径不畅。客观地讲,当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也并不太顺畅,除却过多的日常琐事之外,幼儿教育相对于其它学段的教育而言,其受重视程度与幼儿教育的地位并不相称,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幼儿教师进入了一种路径依赖,寻找不到新的更好的成长路径。

二、以供给侧思路推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根据我结合幼儿教育的实践,以及对当前供给侧改革思路的理解,我以为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应当基于以下三点思路从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借力:其一,瞄准幼儿,立足“供给”。供给侧改革是为了满足高质量的需求,同样,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为了服务于幼儿更好地成长,只有建立了这一思路,专业成长才具有其应有的价值。当前,幼儿成长更多的是个性成长,因而教师的“供给”应当是立足于满足不同幼儿的个性需求。如果幼儿教师在教育生活中能够摸清不同幼儿的需要,那专业成长就有了坚实基础。其二,解放自己,挖掘“产能”。这里所说的“产能”,是指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教育行为,很多时候教师并不是不具有这方面的能力,只是这种能力没有寻找到一个可供发挥的教育场景而已。教师自身的产能如何发掘,取决于教师如何把握幼儿的成长需要,而产能一旦被挖掘,其出现的就是优质的供给产品。其三,基于成长,提供“产品”。任务驱动的幼儿教育所提供的产品并不全部指向幼儿的成长,而从幼儿的成长需要,放下传统教育中的某些包袱,为幼儿的成长创设更好的环境,选择更好的玩具或学具,设计更有趣的、能够让幼儿身心俱喜的活动,则是成长的重要方向。供给侧结构改革清晰地理清了供与需的关系,实际上也是教与学的关系;让教师知道了要从哪个方向发力才能实现专业成长。有此二者,专业成长便变得更为现实。

三、教育作为一种“市场”环境隐喻的成长本义

在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中,特别强调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于是我思考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中,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创新呢?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创新呢?第一,制度创新固然需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给出相应的政策,但作为一线教师个体,不一定非得等外界条件具备才去实现成长。只要教师纯粹地从幼儿实际出发,通过幼儿在园的一言一行去把握幼儿的成长特点,那就可以丰富自己对幼儿的认知,然后还可以判断不同的幼儿在哪些方面可能有什么样的发展,并尝试因材施教,以幼儿的实际发展判断自己的猜想。这如同科学研究一样,充满了探究的魅力。第二,专业成长所需要的“技术”支撑,更多的应当是研究幼儿的心理,如过去朱智贤先生所著的《儿童心理学》,以及今天幼儿教育专家所做的幼儿心理研究,都是幼儿教师指导自己实施有效教育的重要理论指导,这些理论往往是超越经验的,又或者说其是可以由幼儿教师去寻找经验验证的。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正是技术转化为教育生产力的过程。

总之,把握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精髓,是幼儿教师指导自己实现专业成长的根本保证。实际教育中需要研之、践之!

作者:朱赛男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大同幼儿园

篇7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中职德育教师;专业成长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可见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立德”。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职业教育,只有把“立德”放在首位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而中职德育课是实施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所以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是必由之路。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专业成长直接影响着中职德育课程的有效实施。

可是,走进中职德育课堂时常见到的情景是:教师在上面讲得口沫横飞,学生在下面满脸漠然甚至趴着睡觉的“一言堂”现象;或学生看似在热热闹闹地讨论,教师不时提醒“不要跑题,不要哄闹……”的表面热闹现象等等,低效的德育课堂屡见不鲜。究其原因,除了和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行为习惯缺失,学习兴趣不浓,对德育课普遍不感兴趣等密切相关;还和德育教师的现状:长期面对课堂教学的挫败失去了教学信心,产生职业倦怠感和挫败感密切相关。要想改变现状,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做出改变,所以笔者认为中职德育课的课程改革需要德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来支撑,否则德育课的功能难以实现。

中职德育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观念的转变

中职德育教师旧的教育观念仍然存在,主要表现课堂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灌输知识为主的教育。很明显,它与现代德育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悖的。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对习惯化的传统教育观念进行深刻审视和反思,通过多参加业务培训、及时学习课改精神,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等方式来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作为一名现代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传统教育观的教师至尊、教师无错的迂腐观念必须摒弃,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权威的不平等师生关系极大束缚了学生的求知欲。我就有一次因及时的道歉而拉近了和学生距离的体验。我在上课提到希腊哲学家的名言时把德谟克利特和赫拉克利特混淆了,当有学生质疑时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及时给予纠正并向全班学生道歉。我的道歉不但没有降低我的威信反而赢得了学生的谅解和信任,从那以后感觉学生和我的距离更近了。只有从内心尊重学生,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

中职德育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紧跟时代提升专业知识

中职德育学科的教学内容具有与社会共发展、与时代共前进的特点。我们正处于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时代,德育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时事和社会,所以德育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站在世界的前沿,捕捉热点,更新专业知识,教学中才能实现新课改要求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教师也只有在熟悉新课标、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灵活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进生活的活水,融合时代的信息,贴近学生的实际,课堂才会生机盎然。记得给物流专业的学生上“恪守职业道德”内容时,我及时引用了发生在山东的“快递杀人的事件”,这一热点实例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堂围绕主题讨论热烈。这一案例的选取不仅是当时的社会热点而且和学生的专业一致,所以学生参与度百分百,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提升专业知识需要养成学习的习惯,要“活到老,学到老”,向书本学习,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向社会学习,了解社会热点。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学习时事政治、了解社会新闻、了解世界变化;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师还要走进企业,了解学生学习的专业,了解企业文化;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到“三贴近”,使中职德育课堂活起来。

中职德育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培养创新能力

中职德育教师的创新能力提升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德育学科教学固化问题在现实中较为严重,德育教师的创新能力亟待加强。我国提倡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德育教师更要树立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要打破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赋予德育课新的活力。教学内容上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教学模式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灵动性,让中职德育课堂成为有新意的师生喜爱的课堂,把“一言堂”的课堂创造为学生人人参与的高效课堂。

教学实践和不断反思相结合是教师创新素质自我修养的最有效途径。德育教师的学科知识基本具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少之又少,而实践证明只有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教师才能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找到结症,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拿到新课改后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我感觉耳目一新:它一改以往德育教材重基础知识、枯燥的情况,增加了互动游戏、典型案例、知识链接等。一次,我利用教材给予的内容采用体验法、案例法、讨论法等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但是发现教学效果没有预期的好,我就很困惑和委屈,觉得自己的辛苦没有被学生认可,甚至归结为学生差。但是学校进行公开课评比活动时,我听了同教材同事的一节课,发现她那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比我的好,我进行了比较,发现教法基本一样,最大的差别在案例的选择:她选用了授课班级专业的案例、我校学生的案例,她的案例更贴近学生,所以更能吸引学生,易于引起共鸣。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后,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深刻领会到了教学反思的益处,体会到德育教学贴近学生的重要性。

中职德育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职业素养的提升

中职德育课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正确判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中的是非善恶,正确选择和调节道德行为,促使学生道德人格完整化、系统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德育教师“德高为范”。

首先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做一个热爱生命、尊重学生、重视德行修养的人。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才是充满活力、充满激情的人,才能赋予枯燥的德育教学内容以生活的气息,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只有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教师,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俯下身子多角度看待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可爱处,真正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只有重视德行修养的人,才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外化在教师的言行举止、治学态度等方面,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文素养来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当我走进教室看到地上有纸屑时,我会俯身捡起来;我点学生发言时都用“请”;当我在校园遇到学生时,我会微笑主动打招呼……长此以往,我发现我的学生在改变着。只有用灵魂才能铸造灵魂,教师的行为示范对学生将会起直接的教化作用。

其次,德育教师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快乐的情绪,只有具备健康心理和快乐情绪的教师才可能驾驭教育情境,促进学生德性的提高。学生在与教师的接触中首先感受到的教师的情绪,而不是教师的学识。学生接受道德影响与否主要取决于他们的情绪感受,教师的快乐情绪可以有效实现德育的情绪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细想一下: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验,今天你的心情很好带着微笑进入课堂,你看学生会觉得他们比较可爱,学生们的表现也确实会好些,这节课的课堂氛围一定会好。乌申基说过,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再次,德育教师需具备良好的教学技巧,灵活的教学技巧会使课堂充满活力。德育教师要学会语言技巧,修炼自己的声音让它引人入胜,修炼自己的语言让它妙趣横生,修炼自己的语态让它和蔼可亲,修炼自己的语言风格让它幽默风趣;要学会一点表演技巧,运用表情吸引学生,学会运用肢体语言调动学生,模仿一些行为举止引起学生的兴趣;要学会穿着打扮技巧,用气质仪表吸引学生,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让学生爱屋及乌。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千万不要同年轻人干巴巴地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表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所了解。”所以,我们要思考如何把德育课中的道理,用形象化的语言和教师的魅力让学生接受,我们一定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让平淡的课堂激起生命的火花,使课堂不断生成鲜活的思想。

篇8

当前教研组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学校管理层面,教研组不作为常设机构,活动受到很大限制。这些所谓的教研活动被圈定在有限的时间里,很难正常开展,且内容无非是传达精神,布置工作,组内的主要活动,仅是开几节公开课,相互之间听听课,深入“研究”的气氛不浓。教研组内部,组织者保守,教研组活动盲目,内容陈旧,教师自身对活动缺乏兴趣,同时,教师缺乏专业功底和交流胆识。

教研组管理与建设的实施对策

以转变观念为先导,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校本研修的意愿 笔者所在学校聘请专家到校作有关课程改革中教师思想和行为变化的系列专题报告,在认识上加以引导;以教代会、分组讨论等常规校本培训形式,深化对理论和制度的学习;组织工作取得成效的教研组作总结和交流,在行动上起典型示范的作用;以校本研修对外展示为平台,邀请专家指导,并提出一些可行性指标,督促教师完成;通过校园网建立教研组的网上图书馆,方便教师的学习和查阅;创设适宜的工作环境,促使教师自觉地进行学习、交流;对教师的学习心得体会、学习研究成果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

以“火车头”效应为牵引,增强教师参与教研的动力 为了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组建设的积极性,学校规定每位行政领导做到“二深入”,具体说来,即深入一个教研组,深入一个学科或专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的领导干部既是管理者,又是普通教师,从校长书记到各专业各部门负责人,无一例外深入第一线承担学科教学工作,在教研组活动中也是最活跃的骨干分子。行政领导深入了教学实践,以身作则,处处起到表率与指导作用,也唤起了教师的教改热情,成为搞好教研组工作的无穷动力。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研修的行为 首先,在学校层面构建一系列教研组工作制度。如教研组长职责、备课组长职责、中层蹲点制度、教研组长月工作汇报制度、教研组长考察进修制度、教研科研工作制度、校本培训和教学反思制度、专题论坛制度、师徒结队制度、案例和课例研究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等。其中,中层蹲点制度即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全部深入到教研组,深入到课堂,蹲点一个教研组,参与教研活动。

其次,教研组内部层面也形成一系列工作制度。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力求做到“五有”――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明确的专题,有符合实际的活动安排,有研讨过程的材料积累,有具有一定价值的阶段性书面总结和交流研讨课;共享资源制度,在教研组建设中积极倡导“与书为友”的思想,教研组的每次活动都安排教师介绍自己的读书摘录、读书体会或者把好书推荐给大家,与大家一起分享;备课主讲制度,采用主讲制的备课方式,倡导“多种方案的备课”和“专题性备课”,还可以围绕某个教学环节进行更多的研究性备课,将个体的备课与集体的备课、教研相结合,将课前的设计与课后的反思、重建相结合;听课、评课制度,可按3个步骤进行:教师上反映自己教学常态的真实的课,教师说课,重点说反思和重建情况,听课人员诚恳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重点谈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以教研组长培养为重点,优化组合,落实组织的绩效管理 教研组长必须具有“三种意识”:勇挑重担的意识、钻研求进的意识、热心服务的意识。培训组长的工作是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关键环节。为此,学校一是加强对教研组长的先进理念的引导和提升工作,采取与先进学校交流、请专家做讲座等形式对他们进行专题培训。二是定期召开教研组长例会。除常规学习外,还对组长每月的工作进行总结与点评,让组长交流组内开展活动的情况、提出组织新一轮教研活动的设想等,使组长善学勤思。三是推荐组长参加各类培训和教学研究活动,指导组长开展工作。每位深入教研组的行政领导经常询问教研组的情况,定期同组长分析学校的教学状况,引导他们既看到教学上的优势,又明确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计划及时调整活动内容与形式。四是对组长工作实行过程和终端考核。学校根据实际,制定了《教研组长考核办法》,每学期期末对教研组长的工作进行综合考核,并制定《教研组量化考核与奖惩办法》,对照量化考核标准进行打分,评出等级,优秀的给予奖励。五是加大对教研组的政策支持,把课程开发、研究、建设的任务,以及对教师评价、考核、聘用的部分权力下放到教研组,使教研组成为教学实施与研究的主体。教研组长成为本学科的骨干教师和教学与科研的带头人。

篇9

记得XX年刚站上讲坛时,对着那些依依呀呀的学生时,有些无奈,他们没有体育课堂常规的概念,特别是最起码的服装问题也做不到,何况是纪律了。经过反反复复的强调,再强调,他们终于有了点样子。为了能把课上的更好,能让学生更能喜欢我。那一刻出现了迷茫,说实在的就是不知道如何把课上的更生动形象,能在不强迫的情况下能让学生自觉的喜欢上体育课。渴望自己能快点成长,也能快点解决这困惑的问题。通过校内的交流,校外的学习帮助,终于帮助我逐步走出困境。有时一节成功的课,会让我乐上好几时。因为想要这种成功的快乐,所以我更加积极参加一切的学习。当看到优秀教师一堂好课的时候,忍不住的会去想,别人能上的这么好,为什么我不行呢?好希望自己马上就能向她一样,但是成功教师的课堂魅力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学来的,这关键主要是要追随于她们成长路上的串串足迹吧。在XX年5月区体育健康课堂教学评比中获得了二等奖。虽然成绩不怎么样,但这次的付出和经历令我对以后的工作更有信心。

二、专业的成长

一个中长跑出身的体育教师,对于球类只略懂一点皮毛,只勉强过关那最低要求的考核。现角色的互换后,要求也就变高了。记得第一次带乒乓队参加比赛时,那种紧张的状态感觉犹如昨日。那时因学生技术、心理因素的关系,发挥的很不好,可以说是一塌糊涂。技术本就有点差,再加上紧张,那就可想而知结果是如何了。为了比赛,为了能让学生走出班级,走出校门,我决定从自己开始学习。通过边学边练,不断的寻找经验和感觉,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了些成绩。在XX年的区田径运动会上获得第五名;乒乓男乙获得第一名;羽毛球女甲获得第二名;中国象棋男甲获得第一名等一些优异成绩。

三、教育思想的提升。

1、乐读

为了与他人交流、交流读书的感悟时能有所畅所欲言,所以拿起了书本。希望通过阅读能从中得到一些心灵的启迪。说实在的,从小我就没有读书的好习惯,那是因为年少不知将来愁,当工作了用到知识的时候,才恨读书晚。每一位有学识的人,他们成功的过程中,都少不了有书的陪伴。有才华、有理念、有想法的人,都是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的内涵。当我清醒的认识到这一切的时候,我也赶紧跻身于这个行列,向成功人看齐,以书为友。

篇10

【关键词】园本教研 教师专业成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最终目的是创造高质量的幼儿教育,促进儿童的成长,但《纲要》所追求的教育理想是通过教师的工作去实现,同时对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刻不容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只有与幼儿园改革及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以园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幼儿园,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其基本特征是以园为本,强调围绕幼儿园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幼儿园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我们近年来努力探索园本教研形式,从而促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发展。

一、互动式教研,关注教师成长的整体性

俗话说:“智慧来自于集体”,互动式教研就是体现集体智慧的有效形式。它是以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性问题为切入点,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研,让教师在主动参与中,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下,通过个人的反思领悟,达成共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动把自己在教学实践遇到的问题摆出来,让大家分析讨论,集体研究,通过专业引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研活动具有明显的特点:教研内容与教师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充分接纳了同伴互动的各种观点,并在各种观点碰撞中形成共识;形成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幼儿园之间的密切合作,相互帮助的氛围。如“三帮一的片组教研组之间送课评课活动”、“幼儿园教学研究开放日活动”、“手拉手、拜师结对的教研活动”等,形成互帮互研、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氛围,有力地推动了以园为本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以教研组或课题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还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园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己见,形成了“人人动脑筋,个个说真话,争先提建议”的研讨氛围。例如,我园曾针对“环境创设”的问题开展过专题讨论。以往大家强调环境创设要美观、整齐。通过讨论和学习,我们认为要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将我们的教育目标隐藏在环境中,让环境与幼儿对话。通过开展“互动式”的教研活动,教师既可以与主讲人直接对话,也可以与其他教师相互切磋;主讲人通过情景创设,以平等合作的关系引导教师参与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进行反思,在交流中学习他人的长处,生成新的教学理念,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

二、专题式教研,关注教师成长的差异性

专题式教研是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和典型的教学事件,形成专题,进行研究。在专题研究中,我们对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有选择地学习相关理论;不仅研究教师如何“教”,还研究幼儿如何“学”与“玩”,更研究幼儿的“学”与“玩”的心理,使幼儿的“学”与“玩”尽快由“被动”走向“主动”,实现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根本转变。这样的教研,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容易被发现,个人的智慧容易被激发,课改理论也容易和实际工作经验相结合,真正实现教、学、研的一体化,并进一步强化教师在活动中的交流、对话与沟通,共同分享经验和成功。如阶段教学常规工作检查后发现了较普遍的问题,“点心吃完以后如何组织幼儿活动”,“集中教学活动后如何安排延伸活动”,“幼儿学习包的使用如何更科学、更合理”等,通过集中交流反馈后,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再进一步研讨,直到探讨出好的方法。另外,我们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就如何指导幼儿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如何进行故事教学,如何进行生成活动的教学,如何走进新课程的课堂,如何让评价促进幼儿的发展等教师最感困惑的问题,形成专题或课题。各教研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来确定本校本教研组的核心课题,组织教师围绕幼儿园总课题确定自己的子课题进行重点研究。这样的全员参与,逐层研究,把具体问题研究深,研究透,有利于教师把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有利于对教师对症下药,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三、引领式教研,关注教师成长的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