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信息范文

时间:2023-03-18 02:1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经济信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经济信息

篇1

关键词:经济信息;现代企业管理;应用;对策

一、经济信息的内容

经济信息能够反映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具体包括企业生产活动的资料、信息以及指令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处理生产经营信息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信息交流,真实客观反映企业的经济状况,实现不同环节的衔接,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有效的调节。经济信息主要包括生产经营信息、统计信息以及控制信息等。在通常情况下,经济信息主要包括内部信息和外源信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经济信息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综合性的特点。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信息内容不断增加,融入了多方面和多层级的数据信息,具体表现形式日益多样,满足了企业多样化的需求。第二,创新性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现代产品与技术使用周期越来越短,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需要不断挖掘经济信息内在的价值,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把现代化的科技成果逐渐应用到企业生产过程中,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建立属于自己的优势。第三,数字性的特征。在现代社会经济信息迅速发展过程中,数字化信息传输速度不断提升,保证了信息传输的质量,满足了当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基本要求。第四,全球性的特征。随着全球化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经济信息已经由传统的形式朝着互联网方式转变,呈现出全球性的特征。

二、经济信息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

就目前而言,经济信息体系庞大,内容多样,涉及到不同行业的内容,为了实现企业生产经营不同环节的衔接,需要借助经济信息指导具体的经营活动,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体系。

(一)经济信息在现代企业管理应用中的重要性

决策在现代企业发展管理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科学合理的决策来源于经济信息的整合。随着当前企业的迅速发展,经营者和管理者掌握经济信息的范围越大,准确性就会越高,价值就会越大,才能保证在发展规划过程中,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随着市场经济竞争日益加剧,企业发展面临着很多的困境,企业内部管理信息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因此,经济信息对当前企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广泛搜集相关经济信息,从而满足实际生产的基本要求。

(二)利用经济信息有利于有效处理企业日常业务

高质量的经济信息在企业处理日常业务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引发对企业发展和经营的全方位思考,从而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和发展方案。比如在与企业进行合作过程中,需要对相关合作信息进行记录,明确经济活动主体责任,提升员工的责任感。对使用的原料也要进行详细的记录,有利于控制好原材料的投入与使用,降低企业实际的生产消耗。在进行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上,经营人员利用经济信息,可以对未来发展战略进行科学的调整,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

(三)利用经济信息可以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经济信息。通过提升经济信息的利用率,企业可以制定完善的发展战略。在制定发展战略过程中,企业管理者需要广泛搜集相关的经济信息和管理信息,对数据进行全面的优化分析,得出最佳的发展方案。企业在开拓未来发展新领域过程中,需要对新的领域进行全面的论证,权衡利弊,分析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做好发展信息的统计,做出最合理的投资选择和战略选择。

(四)经济信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管理离不开经济信息的应用。在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充分发挥经济信息的导向作用,把经济信息真正融入到企业日常经营中。显而易见的一个例子是,在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管理人员把传统的实物化信息转化成数字化的信息,从而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发挥经济信息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不断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离不开信息的支持。企业需要分析自身发展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制定完善的发展方案,广泛搜集相关的经济信息,提升自身管理水平,规避潜在的运行风险,帮助企业良性运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臧慧玲.经济信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8(5):87.

[2]李莉.管理信息系统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7(16):64.

篇2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经济管理过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G202;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0-0022-02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同时,企业的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二者互为依存,互相影响。但随着我国企业数量的激增,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现代企业应不断整合、优化内部资源,通过提高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是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先进技术之一,有助于企业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的提升,是现代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技术。

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内涵与特点

现代化信息技术主要是指通过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与电子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输送信息、处理信息等,可包括信息流通技术、感应识别技术与信息处理、操作技术等。现代企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仅可实现企业管理的创新,而且有助于实现企业技术的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为低成本、互动性与跨地域性等。首先是低成本。现代企业科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中的专家系统、办公自动化与智能系统等充分实现计算机管理。在日常的经济管理活动中,只需要进行简单的电脑操作、点击鼠标、录入数据,即可将原本复杂的经济管理工作简单化。在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可有效节省人力资源、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其次是互动性。互动性是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的最大区别之一。传统技术将关注点放在信息传递上,而现代化信息技术将关注点放在企业之间、员工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上。特别是在企业商品的营销过程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互动性特点尤为明显,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可实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交流,形成实体的无接触,进而提高营销效率。最后是跨地域性。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突破了传统技术在时间与空间的桎梏,可通过人员接触全面了解合作企业和竞争企业,获取有价值的商业信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管理过程中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的价值

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企业的影响较大,大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均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属于粗放型管理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粗放型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亟待变革。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愈发频繁,中国企业想要在全球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提高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率和水平。因此,笔者提出,经济管理过程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重要价值如下。

(一)可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变

受中国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大部分企业均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企业管理者在经济管理过程中过分依赖自身经验与个人感官,忽视信息获取与客观评价的重要作用,导致企业管理效率低下。企业未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行业最新信息,加之企业管理者个人感官的误差,极易导致决策错误,从而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重要损失。现代化信息管理有助于行业信息的及时获取,对转变企业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实现现代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可增加企业管理的透明度与公开度

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全面应用可将企业的各种信息与事务到网络平台中,还可将企业内部的有效决策到内部网站上,在信息共享的情况下,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可更多了解企业发展动态,了解企业发展方向,增加企业管理的透明度与公开度。此外,当企业员工更为详尽地了解企业内部信息与管理时,可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方法或模式等提出自己的建议,在提高员工参与企业积极管理的同时,有助于完善企业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三)可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率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可帮助企业更为全面、专业地获取各种内外信息,帮助企业在了解行业发展的同时做出更为科学、有效的决策。现代化信息技术具有流量大、流通快的特点,将其广泛运用于经济管理过程中可有效缩短信息的传递、流通时间,减少信息的传递、流通环节与时间,对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率、实现企业的高速运转具有重要意义。

三、经济管理过程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

(一)观念落后、缺乏重视

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部分决策者或管理者并未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为严重,并未正确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价值。此外,部分决策者或管理者对现代化信息技术不尽了解,在工作过程中忽视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观念落后、缺乏重视的现象导致了现代化信息技术无法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致使企业管理水平低、管理模式落后,进而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体系问题

在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可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有助于企业更加全面、及时的获取行业信息,从而根据市场需求研制出更符合大众需求的优质产品,对企业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大部分企业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管理与应用不够完善,缺乏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专业、统一管理。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体系的缺失,导致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不够,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为企业的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三)现代化信息技术人员缺失

在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由于大部分管理者并未正确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重要价值,因此,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方面比较落后,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的缺失不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全面应用。目前,既具备企业管理知识、又具备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的专业化人才数量极少,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无法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有效作用与价值全面体现在经济管理中,不利于企业发展。

四、经济管理过程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策

(一)转变观念、加强宣传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领导者、决策者应及时转变观念,重视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价值。企业领导者、决策者只有在充分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够引导全体员工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其为企业管理水平与质量的提高发挥作用。在引导全体员工认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重要价值基础上,还应不断加强宣传力度,可通过开展学术讲座或交流活动等方式使广大企业员工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此外,还应充分认识到市场环境的需求,正确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在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完善管理模式,让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价值。

(二)完善现代化信息技术体系

为了使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发挥重要价值,应不断对现代化信息技术体系进行优化与完善,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使企业员工更为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应对员工进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统一培训,建立并健全现代化信息技术体系,及时对现代化信息管理体系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特别是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更应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及时获得行业信息,确保企业对市场需求分析的准确性,使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依据。

(三)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员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企业发展与未来的关键性因素。因此,为了更好地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全面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企业应不断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充分引导优秀员工,特别是在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对企业员工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以便优秀员工更好的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经济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应通过员工培训、专家讲座、学术交流等方式加强普通员工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的获取,优化员工的知识结构,使其在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完善经济管理相关知识,以确保企业员工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为企业的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结语

经济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效率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与运用效率,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现代企业应引进并充分应用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其发挥应有价值,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与效率,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梁俊伟.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优化中的应用[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06.

[2] 赖丽文,王逸纯,赵淑媛. 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4,(4):34-36.

[3] 张娇.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城建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5):152.

[4] 成宰镛,杜军.试论信息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电子测试,2013,(24):219-220.

篇3

 

关键词:新经济 企业文化 竞争力

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的几何膨胀,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在给我们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当地理和空间不再是障碍,当地球越来越象个地球村,我们已全面进人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源于美国,但新经济的浪潮已经席卷着全球。

    关于新经济的界定,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声音。综合起来,新经济时代主要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以网络发展和信息共享为主的信息时代、以传统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向新型管理模式转变的革新时代和以知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的知识时代。

    一、新经济时代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引起了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对企业管理理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企业管理理论逐渐出现了企业管理层次的扁平化,企业组织形式的虚拟化,企业组织结构的非线性化、企业文化多元化等特征。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in,1984)。它是反映现代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新兴的管理理念,是在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基础上逐步演变产生的一种现代管理理论,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以精神的、物质的、文化的手段,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以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企业只有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具有生命力,具有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的能力以及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

    早期的企业文化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企业管理者文化”,其主要功能是为企业管理者服务,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虽然后期企业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但是许多企业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仍比较片面,企业文化往往只是停留在“制服文化”、“墙上文化”、“口号文化”的层次,许多企业在确定企业文化时也只是一味的模仿和追随一些知名企业,企业文化真正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信息共享、技术创新、知识爆炸的新经济时代,使得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新的管理模式要求企业文化必须赋予新的内涵,才可能发挥其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

    1.企业文化要具有“包容”性

    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传统的企业文化往往是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后,由企业管理者们提炼而成,但是新时代的企业文化要求企业要主动地确定企业文化,并以此引导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借鉴先进企业的文化精髓并结合其自身的特点,确定既具经典又有新意的“包容性”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要具有“学习”性

    在新经济时代到来之前,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因此许多企业会定期为员工开展培训和再教育,以此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发展。但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决定了仅仅靠企业提供的培训和学习机会远远不够,大量的知识需要企业员工们主动地、持续地去吸收消化。因此企业文化要引导企业成为“学习型”团队,引导员工成为“学习型”人才,变企业被动培训为主动学习。

    3.企业文化要具有“人本”性

    由于早期的企业文化主要服从于企业管理者,它具有典型的“经济”性,并以企业发展速度和获取利润量作为衡量其好坏的标准,这样的企业文化往往会导致员工产生人是“赚钱工具”的想法。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重要性日显突出,人作为知识的载体,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的企业文化必须正确理解人的重要性,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能确定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二)企业文化的孟要性更为突出

    企业文化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管理理论、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经营业绩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企业文化是在企业追求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企业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的某种被大多数员工所接受并且具有传承性和生命力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除了许多跨国大公司外,众多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也开始日益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5年4月公布的对2881位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作支撑已成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的共识。

    1.先进的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同类型的竞争企业面临的社会消费环境相同、竞争压力相同,而企业的科技发展力也极易被竞争者仿制甚至升级,可以说信息时代使得企业在外部竞争力相似的情况下必须发展内部驱动力,而先进的企业文化正是提升企业内部竞争力的核心。依靠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当企业员工以企业文化作为其个人的价值取向,那么员工便会把企业的发展作为其个人的事业,从而摒弃那些对企业长远发展不利的行为方式,以企业的发展为己任,增强企业的免疫功能,提高企业竞争力。

篇4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向;新途径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一)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思想。随着社会进步与飞速发展,各种经济体不断成立,壮大,发展,企业的管理思想一定要跟上,有所转变,因为经济管理的价值不断体现,各种技术都有所发展创新。如果企业还是任由一成不变不顾周围环境,不顾竞争对手的发展,只顾把自己做到最精最好的旧思想,那么就如柯达,只能被社会所淘汰。因此经济管理现代化不容迟疑,如果没有较先进的管理思想,那么企业可能失去方向,失去竞争力。所以现代经济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开始注重经济管理与企业经营相挂钩,使管理方法更加的艺术化,比如借助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隐形教育等方式的企业管理实现组织及思想的完善和工具现代化。

(二)经济管理方式及手段现代化。经济发展日趋进步,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快,所以经济管理是为了更加科学化的实现一定的目标,占据了十足重要的地位,经济管理在经济发展中地位越来越重要,所以需要增加管理能动性及扩大权限,使管理者们更便于做出反应。各种新型管理软件的应用,使得各企业市场能动性大大增强,能在企业市场经济活动的运用中灵活自如,更加注重创造性。而不是只会机械照抄,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及发展,使企业更加具有竞争力,使经济管理活动更有效的进行,使该活动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改善与提高。关键问题是,创新企业的管理方式及手段,会让管理更具有创造性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为企业及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更好的效益发展。

(三)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日趋明显。因为市场竞争及经济建设和经济效益的取得,都是对管理者有着很高的先进管理理念及专业素养要求,经济管理只能日趋专业化;可根本上来讲,绝对离不开企业基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民主化仍然是具有很大的意义的。管理者们具有的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综合素养,都要依赖于不断的创新和熟练的应用,结合时代的发展,公司出于的发展阶段,极具创造力的应用经济管理的原理和手段。同时,民主化是当前经济管理的一大趋向,例如西方的许多企业要求员工参与企业发展模式,政策法规的等内容表决,还鼓励提出更加全面的要求,使治理更加人性化。所以这种民主模式能够集星星之火,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的员工奉献智慧,共同奋斗。因此,必须通过民主管理来调动员工的兴趣,促进企业各种决策,企业组织更加专业化,经济管理更加合理化,使企业注入活力,实现经济的更好发展。

(四)经济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化。经济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有可能带来些不同的影响,所以更加科学规范的企业管理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如今也是飞速发展,增加了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能通过先进的办公软件及计算机技术增强企业的管理,使各种资料搜集更加便捷,各种信息传递更加迅速,能够及时有效的提出最佳的管理方案和策略。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实施途径及策略

(一)立足国情的中国特色化现代管理。我国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差距,社会主义制度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经济管理首先必须从我国的实情出发,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出发,考虑到我国中西东部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还有多种所有制及经营方式共存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必须依赖于我国基本国情,体现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及主体,实现有中国特色现代化的经济管理。

(二)汲取西方国家先进的经验及管理理念。我国经过多年经济方面的管理及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独特的管理方法,这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密不可分,所以或多或少的影响,这要求对西方国家先进理念有一定的学习和借鉴,丰富完善我国的经济管理。再联系中国国情,使中国经济能更好的融入世界,经济管理更加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参与世界的竞争,对发达国家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吸收能够合理利用,从而进一步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

三、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分析

(一)紧跟时代潮流,更新经济管理理念。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谁也不能脱离时代潮流而独立发展,所以要求每个企业都能在管理过程中紧跟时展步伐,随时更新理念,及时摒弃旧的传统思想,结合时代的成长而改进经济管理模式和方法。民主化,自动化,更是需要企业管理者的裁决,如何充分发挥全体职员的管理智慧及创造力,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及能动性,有利于管理和提高企业水平。

(二)健全完美现代经济管理制度。治理理念,管理模式,决策了一个企业的核心。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社会,每个企业应该立足于健全现代经济管理制度,和人性化的管理,深入企业文化,了解成员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争取做到更加完善的手段与措施调动积极性,增强员工们的信心,为经济管理带来更好的效果,创造意想不到的非凡价值。

(三)实现民主化的经济管理趋势。企业管理表面上看是由管理者在决策与领导,可实际上是全体员工的参与,企业需将主动权交到员工手里,了解员工的需求,注重人性化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工作热情,鼓励他们经济管理团队的合作与进取,使每个员工都参与进来决策,会倾其所有为公司奉献,这样公司自能在时展潮流中以不变应万变,实现企业的价值。

(四)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转变的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管理中各种软件管理已经取代了传统人财物为基础的硬件管理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地位。知识才是改变命运的武器,也是工具,所以企业的管理重心转向了软件管理,重视起了知识和理念,高校的经济管理更是丰富理论知识及经验的整合,所以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不断发挥员工的创造力,才是为企业带来更大发展动力的关键。

四、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我国经济管理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上与时代接轨,吸取外国的经验和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吸取他们的教训,但要实现民主化,软件,团队合作和其他趋势,消费趋势和网络化趋势,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这些趋势为企业发展的优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让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实现我国经济管理的现代化,经济效益的提升,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者单位: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罗建文.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广西轻工业,2007(7)

[2]杨晓冬.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青年文学家.2012

[3]赵志红.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经济研究,2010(08)

[4]张冰,金戈.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研究综述[J].国际商务.2007年02期

篇5

【摘 要 题】图书情报工作论坛

【英文摘要】Based on the existed theories in

对现代企业来说,有效的信息运用无疑是在激烈变动的环境中取胜的重要方面。基于全球信息网络互联的实践与推动力量,未来的信息竞争将以信息可转换计量、可升级,具有信息创新能力为主流,这就对每一个企业的信息工作提出了极高要求。

1.“信息向量”

企业信息工作应当与其效用保持一致。当代,企业获取各种信息己十分方便,但所得信息并不一定符合企业的需求[1]。为表述和衡量企业信息的效用,引入“信息向量”概念来反映这样一种思想:企业所得和拥有的信息必须符合其对信息作用方向的要求,即与企业效益目标保持一致,并达到一定的数量要求;企业对信息作用方向和数量的要求与企业实际得到的信息之间存在差异,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向量”(图1)。

附图

图1 信息向量

如图1,OA表示企业为实现其效益目标所要求的信息作用方向和数量,OB为企业实际得到信息的作用方向和数量,OA需要从OB中经过企业的信息处理、加工、提炼而得到,角度α的大小取决于企业所得信息的作用方向和数量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需要说明的是:(1)企业的效益目标主要体现为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是由复杂因素所决定的。(2)信息作用方向体现在企业活动中是信息对实现效益目标的向导功能与导向作用,企业与信息相关的组织设置、制度建设、发展规划、资本投入、操作步骤等均与此相关,并且必须符合企业的效益目标。(3)信息功效的发挥,有一个量的要求(即有足够的信息长度),以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协同效应和组合、增值效应[2]。

在企业的实际信息工作中,应当切实把握好信息的作用方向和数量问题,并应该对所得信息进行鉴别,只把那些符合企业需求的信息纳入企业信息系统。

2.信息规模经济性

信息规模经济性是指恰当的企业信息工作可以帮助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保证效率与效益的提高,从而实现企业信息工作的价值。由于生产要素客观存在的不可分性和生产经营在组织、流程与技术上的要求,成本节约与效益提高要达到一定生产规模才能得到体现。在规模经济性的层面上,企业的信息作用方向应该是向决策层提供确定最佳投资规模、生产规模、组织规模等所需要的准确信息。与这一方向相对应,信息的数量由是否充分占有关于企业经营规模的状态、结构、过程与趋势的信息来裁定。从规模经济性的角度出发,每一个企业的信息工作都要同时考虑上述两个方面的要求,依据“信息向量”来识别、判断、监督和改善企业的规模经济性。

经济学理论指出,各种经济活动的可变成本会挤压不变成本,使边际成本持续上升,依靠大的生产经营规模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益也就受到限制。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通过信息利用促进经济规模与效率的同步增长成为可能。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把握好信息向量的基础上,现代企业能够根据企业状况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在日益复杂的组织内部促进信息流动,使各种信息通过不同的渠道,传向适当的人员和部门;然后建造更好的信息传递渠道,保证各种有价值的思想、经验、技术等在公司全部被揭示、分析、掌握和运用,将个人信息提升为组织信息;进而重新设计工作程序和沟通程序,改进企业内部的协作、业务流程和客户关系管理[3],这就为企业规模与效率实现同步化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性。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的网络平台已成为普遍采用的工具,与信息向量分析相结合,它可以帮助企业收集、处理来自于外部及内部的巨量信息,并做出及时的反馈,从而提升工作效率,产生新的企业竞争价值。企业信息网络还能完善企业内部数据库及客户管理系统,帮助企业始终与目标客户保持紧密的联系,提供企业更具竞争力的资源。同时,这种信息管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员工方便地共享信息及分辨和处理不断涌来的信息,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以获得或提升个人的竞争优势,企业整体的竞争力也从中得以提高。这样,企业信息网络就通过信息传递与共享把生产要素市场、企业、客户与产品市场结合在一起,使资源配置效率大为提高,企业生产与市场销售的结合变得紧密,公司活动的空间限制得以突破,生产与销售的规模和效率能够实现同步增长[4],企业信息工作的规模经济性也得以实现。

3.信息范围经济性

在信息范围经济性的层面上,企业的信息作用方向应确立为向决策层提供达到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益目标的多样化经营范围的信息。与这种方向相对应,信息的数量由是否充分占有和掌握有关企业经营范围的状态、结构、历史与过程的信息来裁定。

现代信息网络使企业能够以较低成本实现信息多样性与多源性,它比单一内容和来源的信息更能够消除片面性和不确定性,使多种信息在更大范围的交流中得到互补、协同和实现增值,取得信息交互使用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当企业不同业务中的信息活动有相同投入,不同信息流分布和信息调配手段又是共同发生时,企业的信息范围经济性将得到充分体现。这种情况下的企业信息活动中,多个信息项目组合由一个企业进行时的总成本要小于分别由不同企业经营时的成本之合。另外,新兴的共同信息协议、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公司间的多种信息合作等,不仅使企业内部,而且使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成本和风险下降,收益率增加。在信息向量指引下,做好信息范围经济性的分析,信息在企业多样化经营和广泛合作中就能起到有效的导向、调节和控制作用,使原来未能充分利用的“信息资源剩余”(包括经验、技术、商誉和商标、市场信息、管理技能等信息资源)得到共享和充分利用并大幅度地节约信息成本。

信息范围经济性与信息规模经济性密不可分。一方面,企业的信息范围扩展会在内容与形式上使信息规模经济性得到新的提升,尤其是在主营业务有关的方面大大地扩充企业的信息规模经济性。另一方面,企业信息规模的扩大,又可为企业的信息范围带来新的成本节约空间和效益提高空间,促进信息经济性的实现,为企业的信息范围扩展提供新的条件与机会。在这儿,信息作用的方向与数量以及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是不可忽略的,即应当同时达到共用信息的正确导向性和信息在不同业务的相关产业链条上的足够数量,这就要求企业在追求范围经济时,在企业所经营的不同业务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性,保证产生1+1>2的协同效果。因此,实行多样化经营的企业必须具体分析其技术组织、管理协调、市场规模等多方面因素,借助与规模经济性相对应的“信息向量”来识别、判断、鉴别范围经济性实现的可能与条件。

篇6

(一)科学-人本管理理念的过渡延伸

结合以往各类实践经验论证,科学管理主张摒弃一切经验主义工作习惯,可是在生态、人文环境不断变化背景下,涉及此类机制下的非人性掌控现象过于显著,尤其在面对外部环境创造性劳动成果阶段化供给任务过程中,产生不可小觑的矛盾冲突隐患。随后,相关研究机构开始将核心注意力投射在全员积极参与、管理目标十分明确、专业化工作团队组建、特定职务效应扩大化改造等改革事务之中,并在特定时期范围内开辟出全新的企业文化格局,当中明确规划出与众不同的管理思路,衍生出人本服务引导方针,可以说是管理领域中的全新里程碑。关于人本引导服务方针,也就是说全程关注人的本位主义特性,并进行各类活动内部安定秩序维持,毕竟其服务的是人群,因此今后核心工作内容都将围绕个体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综合性影响层面,加以顺势拓展,令个体在关注企业发展势头期间,同步积极整改个人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这和过往单纯夯实的机械设备、资本调试手段产生鲜明对比,正是在信息、科技蓬勃发展环境下,人员一切创造性思维、多元化才能的完美结晶,对于日后各类生产经营活动理当产生更加深刻的指导效用。

(二)硬件-软件资源管理等级的跨越发展

现代化经济管理模式主张释放柔性化效应,就是借助以往人员、财务、机械等硬件重点规范机制为基础,实施软件控制技术训练等重点改造政策,以满足人员更深层的认知诉求。长期以来,影响这部分管理结果的知识经济理论内容具体表现为:知识作为时展的强力推动媒介,希望带动一切以创新为主导的管理资源,竭尽全力彰显其在今后管理领域中的主旋律特征。归结来讲,企业可持续发展过程属于一类管理专业革命,学习型组织便是企业运转模式的最佳衔接途径,而全球化战略内容则是企业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有力推手。

(三)生产主体、技术-顾客导向管理方向的有机扭转

这是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必然结果,相关细节内容具体如下所示:首先,卖方和买方市场的自由灵活转换,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竞争机制确立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至此过后,一切经济管理事务都将按照这类标准进行不断革新,这可以说是克制以往技术、生产者核心导向效应的主流指引线索。其次,生态、人文环境对日常经济管理秩序的影响。如若企业发展经济过程中,无法给予各类环境因素应有的重视程度,或是不能结合最新技术手段进行其变化结果精确预测,都会在当下衍生致命性危害结果。相对地,不断关注周边环境变化特征,将阶段化人文、生态环境便会规则整理完善,相关企业才能真正抓住时下发展机遇,加速自身经济机制协调改造步伐。再次、经济全球化对于此类管理事务提出更加严格的规范要求。自从我国建立起市场化经济格局过后,对于日常管理事务开始提出全方位的整改要求,在此时期进行自我观念整改,是提升企业竞争价值地位的必要途径。也就是说,今后经济管理的核心任务,就是想方设法合理应对全球化经济竞争挑战。最后,信息技术对于经济管理的期望样式。如今我国已经步入互联网经济时代,怎样未雨绸缪,令各类企业借助网络渠道进行改造发展机遇掌控,是相关管理主体必须全身心探究验证的。

二、日后管理组织现代化改造手法与全新经济管理趋势的科学预测分析

现如今国际范围内的经济低位复苏现象十分显著,当然内部隐藏的经济交易和管理风险隐患也不可忽视,包括发达经济体政策调整、新兴经济体国内改革和地缘政治变化等结果,都将顺势过渡成为直接影响世界型经济管理格局的重要变量。结合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统筹论证,涉及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大都将在2015年保持平稳或向上态势,但结合中期发展角度予以解读,能否重启经济高速增长势头,将依赖于提升潜在增长率的结构性改革实效层面之上。透过短期层面精确界定,借助发达国家逐渐复苏的东风,发展多元外向型经济将会为国内改革争取更多筹码,弥补国内结构性因素带来的增速下滑,显得尤为必要。而管理组织现代化调试手段,就是及时推动生产力发展,同时令经济支持力度朝着民主、高效化方向过渡扭转。结合上述分析内容论证,有关新时期背景下我国经济管理趋势预测结果将具体表现为:

(一)管理组织结构趋近于扁平化形态

依照以往组织规划思维认证,管理职位权威感知效应异常深刻,并且形成自上而下的指挥连架构,期间管理与被管理人员存在清晰的界定指标,个人利益几乎被完全泯灭。很明显,此类组织结构将基层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全面限制,须知如今我国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不同领域的员工都应该时刻承接发展事务参与权力;同时利用信息技术的紧密衔接功用,在自我改造水准不断上升基础上衍生出较为灵活的监督规范机制,塑造前所未有的团队合作与创新思维的管理组织。正是因为上下级层次的不断削减,有关扁平形态的新型管理组织诞生,其将不会被视为生产活动的唯一驱动要素。

(二)管理决策重心不断向下部转移

相信后期我国经济管理活动中,一切事务都将借助组织核心价值观这类首要职能加以扩展,现今不管是生态或是人文环境都飞速变化,作为科学经济管理组织,应该懂得把握时机,及时培养并吸纳合理数量的技能型人才,并鼓励其参与到阶段化发展纲要讨论决策活动之中,这便是贯彻上述期望指标的最佳途径。

(三)管理组织内外网络化以及团队协作交流模式盛行

完成经济管理决策重心下移等改造任务的前提条件,便是快速构筑起多元化沟通渠道,维持信息传播实效性,令基层工作人员掌握同等的信息应用权力。分权化趋势拓展的特定征兆,便是组织团队协作交流理念的覆盖落实结果。事实上,此类组织结构对于团队整体激励功效重视程度极高,希望经过管理主体、基层操作人员地位差异迹象的逐层遏制,督促不同工作人员参与素质、技能创新培训活动,确保激活个体主观能动性后,令其在特定工作岗位上进行自我管理监督。须知此类团队组织形式往往会随着阶段化任务要求而随意变化,但首要前提条件是,必须确保单位成员都能从中锻炼自身专业知识应有潜能。随后,经过整个团队组合形式的不断调整变化,有关不同类型技能创新成果就可以得到有机传播和共享,而涉及以往固定人员安排管理形式也渐渐被打破,并逐渐应用在技术研发、产品营销等其余工作活动之中。归结来讲,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管理也必须不断的去进化。只有深入透彻的去分析其本质,掌握其发展的特点,预知其发展的趋势,才能更好的使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更高效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新形势;新常态;现代企业;经济管理;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35

1 企业经济管理的内涵概念及基本特征

企业经济管理,通俗的讲,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组织安排、统筹协调、控制实施,是对企业内部各项资源价值实现的管控活动,活动的目的是获取效益。

1.1 综合复杂性

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以实现价值为主要目标,为了实现价值,企业要对整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统筹考虑,这就体现出了经济管理的复杂综合性,也是新形势下企业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1.2 系统关联性

众所周知,所有企业管理的项目都会涉及到对资金、资源的使用和调度,就会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人员,同样,企业经营管理的成效――经济效益与员工个人收入、企业改革发展都是息息相关的,这就是所谓的“系统关联性”。

1.3 财务挂钩性

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成效直接反映为月度、季度、年度的财务指标来直接反映的。财务状况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实施有效管理的最终反映,并可以根据财务状况来调整企业经营管理方式。

2 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经济管理的理念落后

还是更多地将目光聚焦到如何获得企业最大利益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企业经济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前提下,推动经济效益的提升,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2 管理组织架构落后

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主要反映出的问题是过于单一的管理组织架构、体制机制不理顺、管理幅度过宽等。管理组织架构落后导致企业内部职能纵横交织、职责分工不明,管理层难以作出决策,甚至有时存在信息传递不顺、失真等现象。

2.3 采取的管理方式方法粗放

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企业采取的管理方式一般都比较粗放,有一定的局限性。确实存在比较关注短期的经济效益,主动规模经济、切实加强投资力度,而对管理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的创新并不关注,采取这种方式,短期内经济效益可以快速提升,但从长期来看,特别是市场竞争极为激烈的情况下,很容易失去商机,甚至被淘汰。

2.4 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科学

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水平,并没有上升到人力资本管理的层次,没有形成员工与公司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以致员工跳槽比较多而频繁,增加了企业的招聘成本,影响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2.5 一些监督体制机制缺失缺位

对企业管理与经营运行的各个环节的监督体制机制缺失,特别是企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一些新业务、新项目在开拓,但是监管体制机制确没有跟上,由此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在飞速发展中被公司内部人员“侵蚀”、“挥霍”。

3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问题应对的主要策略

3.1 创新经济管理理念

正如提倡的“正能量”理念,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也应该在企业内部通过奖惩措施,形成一些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良好工作氛围。同时在研究制定战略的时候,要结合实际、顺应当前大的形势,要以当前国内形势与大局来通盘考虑,从而确定企业最终的发展目标,在这其中一定要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凝聚人心,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 重新调整优化管理架构

要立足企业实际,建立较为扁平化的组织架构,管理层次一定要少,决策流程一定要最优化,要充分考虑到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通过科学设计最优的组织架构,以便于管理层获取最佳信息,从而做出科学准确的决策。

3.3 管理方式方法要更新

要改变以往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效益和效率优先的原则。通过经常性的开展关爱员工的活动、推动信息化办公以及将“互联网+”运用到业务开展之中,都是可以积极探索的。只要结合企业实际,有利于企业与员工的发展,一切方式方法都是可以试行的,并在取得良好成效之后,提炼固化为制度坚持下去。

3.4 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向人力资本管理转变

要积极推动企业由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本管理转变,要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计量每名员工所创造的效益,把人员作为可以创造价值的资本来进行管理,同时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激励员工,在推动企业高速发展的同时,还要实现员工自身的价值。

3.5 迅速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

随着形势的变化、新业务的开展、新项目的实施,企业要迅速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体系,从而消除一些内部人员利用自身岗位优势谋取不当利益,“蚕食”企业经济效益。

篇8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

引言

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涌现,在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也在不断得到积累和丰富,对于企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也在各个企业精英的思考和探索中得到解决。当下,对于如何加强企业经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正是众多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1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1.1 经济改革的要求

企业经济管理作为优化和整合企业资源的重要手段,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可以将其看做是一种生产力的表现形式,当今市场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科学技术的更新也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和互联网积极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也不断凸显,企业在新经济时代下,如果不加强对经济管理创新,就会落后于其他企业,不能适应时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竞争中也会处理不利地位。

1.2 企业发展的需求

对于不同的企业而言,其经营的环境和管理体系上也是不同的,但是影响企业经营环境和管理体系的因素是基本相同的。首先,企业经营环境和管理体系都受到了全球经济化趋势日益加强的影响;其次,受到了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新经济发展形势的引线;最后还受到了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影响。在外部环境影响下,企业面临外部环境的逐渐开放,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就当前来说,新经济环境和新经济形势对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一种机遇,企业要加强竞争实力,必然要创新经济管理,才能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2 经济管理的职能

随着企业的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组织结构的不断建立健全,作为企业管理核心内容之一的经济管理,其具体的管理和职能的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就企业的经济管理职能的含义而言,其实就是企业的经济管理通过企业的再生产环节而体现出来的所具备的功能。具体一点说,经济管理的职能由两方面的内容决定,一方面,是指财务工作的本质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来自于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影响。由于现代社会的经济利益体制及关系的逐渐丰富,企业给经济管理划定的范围逐渐扩大,同时,也给经济管理的职能赋予更多的可能和更大的权限。经济管理的主要职能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财务计划职能,主要体现在规划和安排未来某一个时间段的财务活动。其次,财务组织职能,主要体现在科学地对于财务系统中相关的各种因素、各个部分等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关系进行合理地组织整理。再者,财务控制职能,这一职能的设立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是为了实现对财务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的及时发现和改正。最后,财务协调职能,这是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财务纠纷,从而利用各种合理的财务协调手段和途径等来维护企业良好的配合关系,以及舒适的财务环境。经济管理自从被企业管理独立划分出来并得到广泛使用以来,其职能得到了相当快速的发展。

3 当前企业在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有效的经济管理控制

企业在经济管理中虽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这些经济管理制度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缺乏执行力度,大多流于形式,使得经济管理不能有效发挥出价值。面对当前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实际经济水平比较,还存在不均衡的问题,经济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

3.2 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结构存在问题

企业在经济管理组织上还比较松散,缺乏战斗力。企业要实现良好的经济管理,发挥好经济管理的作用,离不开专业的经济管理人员。但是,就当前企业来说,在经济管理上还存在经济管理组织机构不专业不完善等问题,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也不高,这些因素都严重的影响到了企业经济管理质量的提高,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3.3 企业在经济管理观念上还比较滞后

企业经济管理观念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经济工作的开展,在传统的经济管理中,企业重视的是如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忽略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但是在新的企业经济管理中,要求在重视企业利益的同时,也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推动企业经营效益的最大化。但是当前企业经营管理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使得企业管理和发展比较粗狂。

4 实现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策略

4.1 加强对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

企业要实现经济管理的创新,首先就要实现对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只有企业掌握了现今的管理理念,才能更好的带领企业的员工实施创新活动。企业高层领导对此也要引起重视,可以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创新环境,让企业所有员工再创新氛围的感染下,积极的学习和创新,掌握必要的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企业应该建立一种危及意识和制定战略管理机制,从市场环境出发,结合企业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做到统筹全局。

4.2 加强对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

企业要实现管理,离不开企业制度的支持,企业在经济管理创新中,也受到了企业管理制度的制约。因此,企业要实现经济管理的创新,就要加强对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首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机制,为企业员工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和决策机制,并让企业所有员工都积极参与进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4.3 加强对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模式的创新

在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管理组织在其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实施有效的经济管理组织可以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益。因此,企业要认识到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模式的重视,加强对经济管理组织模式的创新。首先,在管理组织的建设上,要实施柔性化的管理方式,促进管理组织的多样化;其次,要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扁平化,简化企业组织层次,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益;最后,要促进虚拟化管理机制的建立,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经济管理组织进行合理的规划,实现对经济管理信息的整合,从而建立起一种无形的经济管理机制,促进企业经济的的发展。

5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改革的完善,企业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当前经济发展的现代下,也是企业提高竞争实力的基本途径。企业要想在现代下获得更好的发展,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就必须对经济管理引起重视,针对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制定出有效的经济管理创新对策,不断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颖,任贵宏.关于现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与实践的研究[J].中国商贸,2013(02).

[2]张玉庭.现代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8).

[3]何慧娟.试论现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4(24).

篇9

本文对信息及其对称性原理加以改进,在“两人”模式之外加以“三人”模式,并以此改进当前信息经济学,提高了信息经济学的解释力和可用性,使其可解释现代市场经济的所有信息现象并可应用。

本文对当前信息经济学加以改进后,有两个重要应用:1、主体市场和边缘市场;2、改进后的信息经济学是服务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需指出,本文各种信息原理不仅适于经济领域及其信息经济学,而是普适整个人类的各种信息生活,只是本文仅仅讨论经济问题。

关 键 词:信息原理 改进信息经济学 现代市场 两个应用

任何科学,归根到底是为了应用。信息经济学研究信息的对称性(信息的对称和不对称),目的就应该是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能否”和“怎样”将不对称的信息转化为对称。但目前国内外的信息经济学,因其解释范围狭窄,解释能力不足,所以很少能指导社会的经济实践。例如对“中国农民和世界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现有的信息经济学就无法解释,更谈不上怎样解决了。

当前信息经济学之所以无法解释现代市场经济,是因为它们只是“信息供求双方”的“两人”模式。但是两人模式只适合范围狭小、操作简单的小商品经济,而在当今“范围特别广大、开发特别困难、操作特别复杂、风险特别难测”的现代市场经济中,只靠供求双方的“两人”就不够,需要在两人之间加上第三方,为双方提供各种服务,从而成为“三人”模式。

例如农民和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或更广义地说,与“类市场”(例如农业资金需求)的信息不对称,就可以在农民和市场之间添加“农业经营”的“第三方”,使两者间的信息不对称转为对称。

一、信息经济学及其当前的“两人”模式

信息经济学出现于二十世纪初。我国七十年代末引入信息经济学(注1),至今主要是叙述国外理论。

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出发点,是“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不完全”,这是对经济学的重要贡献。

传统的经济学设定了若干个前提,其中一个前提是“信息对称”。换句话说,就是经济生活完全透明,从而使得每个参加经济事务的人(供应者或消费者,统称“经济人”)都已具有他所需要的一切信息。

但是信息经济学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信息对称”的情况不多,多数倒是“信息不对称”。就是说,对经济人来说,他拥有的信息和他所需要的信息相比常常不足,因此在市场中容易处于不利的地位。

当然,严格地说,“信息不对称”的思想要比信息经济学早得多。曾被无数学者分析过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就是信息不对称(这已有悖传统经济学“信息对称”前提)。但是信息经济学毕竟把“信息”问题从各种经济现象中专门提出来,应该说是很好的贡献。

信息不对称理论对人们实际的经济生活很有指导意义。比如说,所谓“消费者知情权”,就是要使消费者从信息不对称变为信息对称。公司选择经营者,公司对经营者的实际能力或道德水平可能不了解,候选的经营者却可能对公司的现实经营状况、人际关系等等不了解,双方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

其实信息的对称性(信息的对称与不对称)并非仅限于经济学,而是普遍适用人类的各种生活,例如恋爱双方就常发生信息不对称。

信息的对称性,是指信息需求人和所需信息两者之间对称与否。因此研究信息的对称性,首先限于信息供求的两者之间,是正常的。诚如华人学者钱颖一说:“他们(阿克洛夫、史宾斯、斯蒂格利茨)三人的贡献,是提出了当买方和卖方具有非对称信息时,市场运作的理论”(注2)。换言之,以阿克洛夫等学者为代表的当前信息经济学,是仅仅以买方和卖方的“两人”说明信息不对称。

当前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两个主要课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注3),就是仅限于“两人”之间。逆向选择,就是“选劣不选优”:选择者因信息不足,为降低“错选”风险,因此只愿出较低价格购买,致使较优的被选者退选。例如雇主因不知各应聘人员能力而怕错选,因而降低工资,进而使优者拒聘。至于道德风险,则已被社会公知了。

逆向选择如果改称“趋劣选择”,不但更通俗,而且更准确。

逆向选择其实也是道德风险,就是候选人的“自荐道德”风险。换句话说,当前国内外的信息经济学,实际是使经济学“非经济化”,变为经济学以外的、道德等等的研究,目的是使人“讲真话”(注4)。经济学“非经济化”虽然不妥,但因与本文无关,所以我们不说它。

但是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解决问题”。信息经济学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那么所谓“解决问题”,就是使信息由不对称转为对称,即“能否转化、转化条件、怎样转化”。不幸,当前国内外的信息经济学,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完全令人满意。

当前信息经济学解决信息不对称,是假定可以在信息供求双方的“两人”之间实现对称性转化。(由于当前信息经济学的非经济化,转为对道德问题的研究。所以当前信息经济学的对称性转化的方法,都是以非经济的方法,主要是进行更完善的机制与合约设计(注5))。

但是这里就有问题:无论保持信息经济学的“经济学”性质还是“非经济化”,无论是“两人”模式还是其它什么模式,也无论使用“机制与合约”还是其它办法,信息经济学归根到底是研究信息转化。但是两人模式因其局限,就对一大批现实的信息转化现象无法解释。

对“信息转化”来说,能且只能有如下三个可能之一:自力转化(只靠信息需求人自己的能力就能实现对称性转化)、无法自力转化、但是添加第三方的能力就能转化、即使添加“第三方”也无法转化。然而在这三种可能中,两人模式只适合其中的两种,即“自力转化”和“无论如何也无法转化”。而对第二种可能:“虽然无法自力转化、但添加第三方能力就能转化”,是两人模式无法解释、更无法解决的。它需要在“两人”之上添加第三方,形成“三人”模式。

例如农民和市场的关系(不妨假定这个农民是新疆某县的农民)。这位农民需要市场信息,他和市场就形成了“两人”模式。那么如果1、家里有一棵苹果树。由于产果少,只须到“巴扎”(维吾尔族语言,集市贸易市场)卖掉就可以。或2、他不但是大面积种植苹果的果农,而且种的是一种青苹果(非食用果,而是工业用果,用于制造苹果汁),苹果汁以美国和欧洲为市场。上述第一种情况,由于信息获得简单,仅仅农民和市场的“两人”模式就足够了。但若是第二种情况,显然,两人模式就不够。若没有例如龙头企业、项目设计、法律服务、新闻、政府等“第三方”,这个农民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适应欧美市场信息的。

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很多。某人想办某事,只靠自己的力量办不成,别人(相对于“某人”和“想办的某事”来说,就是第三方)帮帮忙,就办成了。但当前国内外信息经济学只有两人模式,实际就是排除了“别人帮忙”的可能。如此认识世界,难道不是太狭隘了吗?

二、一般信息原理和信息经济学的改进

两人模式和三人模式,其实只是理论的结果,但却不是理论本身。我们应该对两个模式加以理论的证明。它将先从一般信息原理说起,最终才论及具体的信息经济学。

一般的信息原理,那么第一条:什么是信息?

某人为实现某欲望,就需要一定量的某知识。

知识来自客观事物。客观事物的现象,经过思维过程,变成知识。

但是同一事物,常有若干种不同现象。例如水,既有“滋养生物”现象,又有“浮力”现象。不同的知识需求人,只关心和他所需知识相关的现象。例如农民关心水“滋养生物”现象,而不关心它的浮力;船夫关心水的“浮力”现象,而不关心它的“滋养生物”的能力。

事物中可能被特定的人关心的那些现象,对那些特定的人来说,就是信息。提供信息的事物,是信息的供体。

例如对“水”这一客观事物来说,“浮力”现象是船夫的信息,对农民来说就不是信息;“滋养生物”的现象是农民的信息,对船夫来说就不是信息。而无论对农民或船夫,“水”都是他们的信息供体。

这样定义信息,就把“信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信息不是唯心主义,更不是“既非唯物主义,又非唯心主义”(注6)。“信息”不过是事物的现象。它虽然不是一般的现象,而是被特定的人关心的特定的现象。但是无论如何,它总是事物的现象。换句话说,“信息”具有明确的物质性。

这样定义信息,还把“信息”和“知识(也包括经验)”区别了(注7)。信息不是知识,而只是形成知识的原料。人们获得信息后,经过“思维”的加工,就使它们变成了知识。“思维”就像一个生产“知识”的工厂,信息和知识分别处于思维过程的两端。思维的过程,就是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过程。

知识源于信息,我们可以把知识看成信息的变形,就像钢是铁矿、电力、工人劳动、企业管理等资源的变形一样。

知识不仅是信息的变形,而且是信息凝固的、固化的变形,所以“知识”可以看成是已有信息的存量。反过来说,对继续供应的信息,相对于知识来说就是流量。

下面说说信息的对称性。

某人想实现某欲望,就需要一定量的(相关的——下同)信息,该人就称为信息需求人。

信息需求人想实现某欲望,是以已经有若干知识存量为前提的。一个文盲想设计航天飞机,这虽然是异想天开,但却绝非毫无知识。至少,他有“某些物体能在天上飞”的知识,这可是“设计航天飞机”所需要的重要知识。

信息需求人想实现某欲望,和他为实现该欲望而有的知识存量,两者之间的差距,是知识差距。然而由于知识差距必须由信息补足。因此所谓“知识差距”,也可以假借地称为“信息差距”(注8、注9)。

这就是说,信息差距=所需知识-知识存量。

信息差距不大于0,是知识存量不少于所需知识;信息差距大于0,是知识存量少于所需知识。前者是知识过剩或均衡,后者是知识不足。知识过剩或均衡,就是知识对称;知识不足,就是知识不对称。那么假借地,就可以称为信息的对称与不对称。

信息的对称和不对称,统称为信息的对称性。

由此也可以看出,所谓信息的对称与否,实际就是信息充足与否。因此平心而论,所谓信息的对称性,倒不如直接就称为信息的充足性。这不但在理论上同样严格,而且更为通俗。只是由于当前“对称性”的提法已经约定俗成,所以我们在这里也如此应用。

信息差距必须被消除。而消除信息差距,就要获得和处理信息。消除信息差距的能力,是信息需求人自有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0。

只有信息能力≥信息差距时,信息差距才能够被消除。

信息能力是否大于信息差距(即:信息能力的可获得性),要从“技术、财务成本、机会成本”3方面观察。

有了“信息能力”的认识,就可以这样理解信息的对称性:

信息需求人的信息能力,如果能够消除信息差距,就是信息对称。如果不能消除信息差距,就是信息不对称。

信息的对称和不对称,统称信息的“对称性”。信息需求人消除信息差距,就是使信息由不对称转为对称,称为信息的“对称性转化”。

还应该说明信息的“相对”和“绝对”不对称。

如果信息需求人的能力不能够消除信息差距,就是信息不对称。但是即使信息需求人自身能力(自力)不能消除信息差距,也未必是“信息差距”本身不能被消除。如果添加信息需求人以外的信息能力(外力),就仍有可能消除这一信息差距。这一外力,就是“第三方”的信息能力。

如果信息需求人的自力,添加第三方的外力,就能消除信息差距,是信息的相对不对称。即使添加第三方的外力,也不能消除信息差距,是信息的绝对不对称。

信息的相对和绝对不对称,统称为“信息不对称的相对性”。

信息需求人添加第三方的信息能力,这时第三方就是插入信息的“两人”之间,从而就截取了原有“两人”模式时的一段信息差距,这就缩短(直至消除)了原有“两人”之间的信息差距。另一方面,第三方插入后,实际就代替了原来的第二方(即:变成信息供体),而成为新的第二方。

同样地,添加第三方能否消除信息差距,要从“技术、财务成本、机会成本”3个方面观察。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

事物中可能被特定的人关心的那些现象,对那些特定的人来说,就是信息。信息需要人所需要的知识,和他已有的知识之间的差距,可以假借地称为信息差距。

信息需求人消除信息差距的能力,是他自有的信息能力(自力)。消除信息差距,是使信息由不对称转为对称,称为信息的对称性转化。

信息需求人如果能自力实现信息转化,是信息对称。如果不能,是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时,如果添加第三方信息能力就能消除这一不对称,是信息的相对不对称。如果即使添加第三方也不能消除信息不对称,是信息的绝对不对称。

三、信息经济学及其两个重要应用

信息经济学,就是将一般的信息原理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具体化。

我们以“农民(假定他是新疆某县的农民)和市场的关系”举例。某农民需要把他种的哈密瓜卖往市场。如果他只想把瓜卖到附近的“巴扎”(维吾尔族语言,集市贸易),由于他对这个“巴扎”很熟悉,所以他已经具有的这个“巴扎”的各种知识(例如怎样安顿卖瓜摊位),和他今天进入这个“巴扎”所需要的新的知识(例如今天瓜的价格),两者之间的知识差距(以“信息差距”为代表),他自己就可以消除。

这就是说,这个瓜农对他所需要的那个“巴扎”的信息是对称的。仅靠这位瓜农和“巴扎”的“两人”模式,瓜农就可以实现信息转化。

但是如果这位瓜农的瓜不是卖往附近“巴扎”,而是卖往(例如)遥远的欧洲市场。那么他关于欧市场的现有知识(知道有个叫“欧洲”的地方),和他的瓜进入欧洲市场所需要的新的知识(例如市场法规、贸易壁垒、商业渠道、汇率机制、结算方法)两者之间的信息差距,他自己是不可能消除的。

这就是说,这各瓜农对他所需要的欧洲市场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仅靠这位瓜农和欧洲市场的“两人”模式,瓜农不可能实现信息转化。

既然瓜农和欧洲市场的两人模式不能使这位瓜农实现信息转化,那么就需要第三方插入其间,例如农产品销售公司、政府外贸机构、质量和认证机构、新闻宣传、法律服务等等,于是形成“三人”模式。

瓜农和欧洲市场的两人模式之间添加第三方后形成的三人模式,如果能使这位瓜农的瓜卖往欧洲市场,他对欧洲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就是信息的相对不对称。但是如果即使为他添加了各种“第三方”,也不能使他的瓜卖往欧洲市场。他对欧洲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就是信息的绝对不对称。

改进后的信息经济学有两个重要应用:1、主体市场和边缘市场;2、成为服务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1、主体市场和边缘市场:

对某种商品说,“不但市场容量大、而且可以密集销售”的市场,是主体市场。市场容量小,或虽然容量大,但却不能密集销售的市场,是边缘市场。

例如对新疆的葡萄来说,北京、上海、美国等市场就是主体市场,附近的“巴扎”、在县城推车叫卖就是边缘市场。边缘市场的特点是:范围狭小、开发容易、操作简单、风险易知。主体市场则正好相反:范围特别广大、开发特别困难、操作特别复杂、风险特别难测。

用信息经济学可以看出,由于主体市场和边缘市场的不同特点,对新疆的葡农来说,边缘市场的信息是对称的,可以实行两人模式;主体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两人模式行不通,必须实行三人模式。

有了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市场和边缘市场的认识,结论就是,“全民皆商”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现实要求,而是应该有专业分工。例如农民,不能像现在常说的那样,“让农民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农民是现代农业的生产主体,但决不可能成为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是“龙头”企业、各种服务商等等。把农民还原为“种田人”,还原为“只埋头种田,不抬头看市(市场)”的生产者,才是现代农业方向。

2、建设服务经济学:

现有的服务经济学由于只是两人模式,因而没有“服务”的余地。改进后的信息经济学证明了三人模式,在信息的供求双方之间添加了“第三方”,即是“服务”方,所以可以成为服务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目前国内外“服务经济”研究,实际只是单种服务(例如银行学、技术经济学),而对“服务经济”本身的研究却很薄弱。国内虽然有“服务经济学”文章,但实际只是生活,或是附于企业生产的“售后服务”(注10),所以实际仍是单种服务。也有的用西方经济学一般原理,加几个“服务”名词(注11)。

应该建设一般的服务经济学,首先要对“服务”定义。

某人需要某资源。使其可能获得该资源的行为,是服务。

也可以这样说:为了获得某资源,资源需求人必须有一定的能力,就是能力存量。现有能力的存量和为获得该资源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两者间的差距,是资源需求人的能力差距。消除这一差距,就是服务。

服务经济学所说的服务,不限于统计学意义上的“服务业”范围。

例如一,资源的需求人是新疆的农民,所需要的资源是欧美市场。显然,对欧美市场来说,诸如市场设计和开发、销售渠道、商业关系、法规适应、壁垒突破、汇率知识、结算方法等信息、知识和能力资源,与新疆农民的知识存量相比,有巨大的信息差距。这一差距不能由新疆的农民自力消除,就是新疆农民的信息(或知识、能力)不对称。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在“新疆农民”和“欧美市场”之间,添加一系列“第三者”,例如大型“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者协会、农业市场设计公司、现代经济新闻、律师等等,就把“新疆农民”和“欧美市场”之间巨大的、农民不可能自力消除的信息差距,缩短为农民和“龙头”企业之间“产品订单、质量、价格”等等非常简单的、农民可以自力消除的信息差距,这就是服务。

例如二,资源的需求人是新疆某家小企业,所需要的资源是资金。我们假定(实际上,这种假定是符合新疆地区大多数中小企业现实的)该企业自身没有能力设计项目、开发市场,无力编制规范的项目报告。简单地说,企业目前的知识存量,和获得资金所需要的信息、知识、能力等等资源相比,有很大的信息差距,这就是企业的信息不对称。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在“需要筹资的小企业”和“资金供应商”之间,添加一系列“第三方”,例如项目设计公司、招商公司、现代招商新闻、律师、法制经济评估等等,就可能使“筹资企业”和“资金供应商”之间很大的、筹资企业不可能自力消除的信息差距,缩短为“筹资企业和‘已经对筹资项目非常熟悉’的投资商直接商谈”的、筹资企业可以自力消除的信息差距,这就是服务。

注1:参看《信息经济学教程》(陈禹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8页)第一章。

注2:《信息经济学的奠基人/记2001年的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注3:“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信息经济学两大基本研究课题”(《西方信息经济学/当代西方流行理论简介》,张国君,来自网上)。

注4:“信息经济学是研究如何让人讲真话,如何让人守诺言的学问”(《混乱的信息经济学著述》,王则柯)。

王文所说只是比较直白,不少国内学者都有类似观点。

又如当记者问及中山大学信息经济学者谢康教授“非对称信息经济理论对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有什么借鉴意义”时,教授回答:“非对称信息理论表明,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它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需要用非市场手段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非对称信息理论挑战市场机制万能/访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谢康博士》,马汉青,《羊城晚报》,2001/10/18)

注5:“信息经济学是有关非对称信息下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的理论,……故又称为契约理论,或机制设计理论”(张维迎《詹姆斯·莫里斯教授与信息经济学》,来自网上)。

“西方信息经济学主要研究……当事人之间如何制定合同、契约,及对当事人行为的规范问题,故又称契约理论或机制设计理论。”(《西方信息经济学/当代西方流行理论简介》,张国君,来自网上)。

近日所见《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研究现状述评》(高红阳,对第五届中国经济学年会投稿):“不对称信息经济学(asymmetric infonomics)是……研究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的理论。”

注6:信息的哲学性质曾经被广泛争论,吴定求、梅岱2人所写《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辅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中,介绍了这些争论情况(该书第36页)。

注7:一些文献对“信息”的定义,似乎直接或间接地与“知识”混同。例如《信息经济学教程》(陈禹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8页)、张远,《信息与信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注8、有署名guojianguang的网友说:“上海交通大学王浣尘教授定义了信息距离的概念”(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论坛/《新疆经济理论》)。但我从网上查找,未找到王教授相关论述。

注9、虽然不应该将信息和知识相混淆。但是如果用信息差距来“假借地”作为知识差距的参考指标却无不可。就如某产品的生产能力虽然不是该产品本身,但却可以成为该产品需求状况的参考指标。

篇10

【关键词】组织机构代码;信息安全;风险预警

1、绪论

1.1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系统面临的问题

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系统应用是一项政策性强、覆盖面广、技术含量高的系统工程,随着其基础核心部分的逐步完善,项目涉及部门会不断增加,数据交换、数据应用领域也将不断加大。安全风险隐患随时存在,诸如重要的数据、文件资料等在网络传输和存储处理过程中容易被篡改或泄密,假冒或抵赖等网络欺诈行为也时有发生,风险预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期望据此来开展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系统风险预警项目的建设工作。

1.2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系统风险预警的意义

风险预警是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管理模式,风险管理人员由此可认识并处理现实的或者潜在的偶然损失,以抵御偶然损失所产生的不利效应,降低风险成本。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系统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为了保障系统在网络环境中安全、稳定、可靠的运行,必须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防护技术水平,引入科学高效的安全管理,强调全面准确的风险预警等措施来实现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系统的整体安全性。

2、国内研究现状及创新点

2.1研究现状

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系统风险预警的研究,在全国属开展阶段,目前各行业都逐步展开风险管理的建设,以经融行业为领军,信息系统安全的风险预警研究也在上升阶段,由于信息系统存在一定的复杂与交互性,而代码信息系统面对大量数据及软、硬件及网络的管理及与其它行业的工作交互,使得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系统风险预警的研究具有全面,复杂,大型的特点。

2.2研究创新点

项目结合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安全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多重影响代码信息系统的各种风险因素(机房管理、系统安全性、人为操作等等),主动的结合技术与人为手段提出应对预警措施,制定风险预警管理制度,探索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系统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的构建。从过去的被动解决信息系统遇到的安全问题,逐步过渡到主动预防控制的状态,并从多方面影响因素加以风险预控,促进了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系统更有效、持续的为社会服务。

3、研究内容

3.1对风险的认识

风险的特征是指风险的本质及其发生规律的表现。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系统风险预警模式的研究对于建立风险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减少风险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客观性。信息系统风险是一种普遍的客观存在,人们既不能拒绝也不能否认它的存在。风险存在于客观事件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们必须无时无刻的加强风险预警,并且采取积极的态度,认真对待风险

2)可预测性。我们可以根据以往发生的类似事件的统计资料或者别人的经验,通过分析和研究,对某种风险发生的可能及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警和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

3)损失性。对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而言,风险造成损失是肯定的,而且这种损失很难估计它的大小。

4)结果的双重性。虽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风险必然造成损失,但是如果能够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变不利为有利,对系统质量带来巨大的回报。因此,对于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来说,只要能够对系统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一定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2 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系统风险预警研究内容

1)数据库风险预警研究: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贮存基本信息的记忆库。建立数据库的重要活动有:

a.选择需要包含的数据类别及每种数据类别所应搜集的数量,这些数据类别的多少及数量取决于经济单位认为是否能够满足可行决策;b.决定数据的格式、类型以及执行风险预警功能所要求的直接调用能力;c.修改和定期检查实际数据。

2)软件:组织机构代码信息软件的可行性、友好的用户界面、灵活性、综合性、容错、兼容性、分析能力、安全性风险预警研究。

3)硬件:用于支持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系统支撑设备的硬件风险预警研究。

4)管理:风险预警管理中人是最重要的,人是提供和解释数据,设计、组建、安排并维修硬件的关键因素,制定相关风险预警管理制度。

4、可能遇到的问题

1)数据问题。组织机构信息系统是否具备良好的容错技术以及对蓄意破坏数据的行为具有防范的功能,数据的安全级别是否达到国家要求的保密级。

2)系统问题。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系统的运维管理是否与风险预警管理单位的风险管理目标相一致。

3)设备问题。用于确保组织机构信息系统运行的设备是否能够有效的保障及控制。

4)人员问题。组织机构信息系统预警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主观能动性是否得到有效的调动与发挥,培训是否到位。

5、总结与展望

5.1总结

通过对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系统风险预警模式的研究,促进各部门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解决和规避信息风险问题,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资源的整体效能,为组织机构代码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宏观管理能力、强化信息安全的监管力度,为社会提供广泛、准确、动态的信息咨询及组织机构信息系统应用服务,促进经济发展。

5.2展望

为了保障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可靠的运行,必须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风险预警管理技术水平,引入科学高效的预警管理,强调全面的风险预警管理体系建设等措施来实现系统整体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全国组织机构代码中心.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相关法规和文件选编[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