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银行范文

时间:2023-03-25 12:19: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发展银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发展银行

篇1

【关键词】农业发展银行;作用;经营理念;可持续发展

农业发展银行是属于农业政策性的银行,它是增加农村资金投入和农业的重要性手段,也是支持三农的重点,它的支农方式是将信贷与财政资金相结合。

一、农业发展银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

(1)农村政策不全,难以承担政策性金融的重任。作为农产品价格而言,农业发展银行把精力主要集中于它的身上,而忽略了生产领域的重视度,对于一系列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的改善方面的重视度和支持度不够。就目前而言,农业发展银行的大部分是收购贷款,对于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业务基本上不联络,甚至是根本不支持,导致国家的产业政策性的资金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化,融资成本比较高,较差的市场化筹资能力。作为财政拨付而言,大都是有着限度而且按时到位性比较差,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渠道是向中央银行进行借款和向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筹集资金,因此,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经济发展资金就变得比较困难化。此外,基于不断上升化的筹资成本和农业发展银行的惠民性贷款的巨大的利益性缺口,对于经济效益的影响就变得非常之大。此外,一系列的其它原因导致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流失的情况也时有发生。(3)资金运营效益不高。农业发展银行有属于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即三级管理与一级经营模式,此外层层委托也是其实行的策略。对于一些农产品等资金也依托农业发展银行来进行支撑。此外,农村企业基于压力从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之后,更加激化了压力,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参差不齐的比例,形成不良性贷款。(4)农业发展银行业务逐步萎缩化,日趋显现的出路问题。伴我国正式加入WTO以来,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渐渐缩小了业务范围,现实生活中,导致此原因主要是:一是经营化市场的不断冲击,对于粮食价的规模和范围有所缩小,但是那些处于非保护价范围的粮食则渐渐开始扩大化。二是我国自加入WTO以来,面临了新的挑战,关税有所降低,国外各种优质高效的农产品不断涌入国内市场,而且根据WTO的农业协议规定,摆脱以往的传统性做法,比如投入补贴的做法。(5)整体资本规模偏小化。相比较于国外来说,国外的政策性银行有着充足的资本,并且大部分高于农村发展银行,例如泰国为20.63%、印度为39.5%,而我国的农业发展银行在注册时资本仅为200亿元人民币,远远低于国外,甚至是处于低水平的行列。因此,导致农业发展银行对于风险损失进行弥补,同时对于新业务领域进行不断拓展的直接性原因的是偏小化的资本规模。

二、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农村金融主体的作用

当下,如果利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深化改革,比如增加功能、国家补助、划分区域等思路进行。依据企业经营与一系列涉及农业发展银行的各方面原则,做好原有业务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资金来源和业务领域,对于涉及农业发展银行的一些新型业务,要积极进行发展,确定良好的发展格局,同时要将主体性的收购贷款的业务做好。对于那些龙头性的企业和农副产品等腰进行大力支持,将农村经济发展提上发展日程,给予其提供一系列的贷款业务,对于中间业务,要实行发展补充的原则。

(1)合理界定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的边界,拓展业务范围。对于社会性的资金成本,在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下,而此类按照商业原则进行运行的、且回报率比较低以及能够收回本金的就属于社会性资金成本。同时政策性金融也支持贷款本金回收风险较大的企业。对于存在薄弱环节的商业金融机构中,应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这样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就形成了互补和主辅的关系,这里不是指的竞争和非替代关系,他们二者的关系使得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得到有效性的发挥。对于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和运作机制而言,国家和自治区要进行建立和健全化,明确将支农的范围进行界定,不断进行整合一系列的农村的政策性金融业务。从自身实际出发,并且围绕业务的发展方向,对于各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化,对于那些经济的传统化,要利用先进技术不断转变成为现代化,以现代化的理念支持农业战略化的调整,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进行特色化农业的转变,以此推动其它经济的不断发展,并且加大竞争力度,以竞争性促进自身不断向前发展。对于那些生态环境型的企业,要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点,加大一系列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支持型企业,促进生态环境的不断发展,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有效实施。(2)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对于那些农业区域,国家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其进行扶持和补助,应该通过政策性的银行来实施和落实农村的一系列政策。对于一系列补偿性的财政支出,中央银行应该根据实际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并且将金融风险资金进行建立健全化,给农业发展银行的贴息或者相关损失的弥补,社会资金也是不容忽视的,应该将部分资金发放给社会,使得农村产业或者农业获得补贴。重要业务用作政府委托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财政部门依据政府委托的业务给予一定的补贴。另外,一些政策性金融业务实行营业税和所得税的免征措施。对于资金的安全、流动要进行合理配置,以高效化、合理化的方式提供政策性信贷。(3)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筹资机制。对于资金的筹资而言,都是想筹资那些具有优势的,例如长期的、稳定的和低成本性的,这就要求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实施。一是借款,借款给农业发展银行,并且是国家提供的无息形式的,收回时在到期日进行,如果再进行贷款的话,也可以通过央行,并且它的利率应该与其它银行有着共同之处。二是进行统一性管理国家有关的支农方面政策,例如统一进行对于被支持产业的资金发放或者回收管理等。三是对于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发行量进行扩大化。为了增加中长期性质的信贷资金的来源,必须增强自身的筹资能力、及时抓住机遇和时机,合理性地运用筹资的资金。四是对于资金的来源进行广泛的开辟化,对于那些具有低成本而且稳定性强的资金比如社会保险类、邮政储蓄类以及社会保障基金类资金纳入筹资的范畴。五是进行启动境外的筹资,对于国外的优惠性的低息的贷款可以积极进行争取,要把握住时机,债券的发行也可以在国外进行尝试,对于低成本资金进行筹资,还可以对世界银行和承揽亚洲银行对我国的农业项目贷款与扶贫开发贷款的转贷。六是要不断尝试和借鉴有关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模式,对于产权改造进行整体化进行,因此,不仅能够在短期内进行扩充资本规模,而且对于人而言,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和快捷性,由此农业银行的政策进行了优化性,政策成本也实现了最小化。所以说,必须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打造高效、经济运行的农业发展银行而不断努力。(4)更新经营理念,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当下,鉴于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理念还不够成熟,比较缺乏一系列的绩效激励机制,同时由于员工均比较陈旧落后,同商业银行相比之下,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素质还比较偏低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因此,当下,人才有时候决定一个企业的成败,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更新农业银行员工的陈旧理念,对于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要高度重视起来,对于农业发展银行内部管理机制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条件下合理有效地进行改革,正确对待银行内部的各种竞争意识。通过一系列的有效的改革方案,不断强化农业银行的各项政策和策略,发挥其支持作用,力求发展成为优势性的银行,即每个方面都占有一定的优势。

参 考 文 献

[1]郭树华,梁东,杨琦.《农村金融与农村政策性银行发展研究—以云南为例》.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12)

篇2

随着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和农发行职能的逐步调整,农发行改革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我部根据支行和上级行的统一部署和安排,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上级行会议和文件精神,适时分析形势,认真执行政策,从严监管企业,规范内部管理,切实防范财会风险,为保证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经营责任考核指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收购资金封闭管理保持了良好的态势。

一、认真执行政策,确保各项指标圆满完成

㈠、新发放贷款与新增库存值保持一致。

截止本月,我行累计发放粮油收购贷款××万元,累计收购粮食价值万元,用于收购的存款和现金××万元,当年新发放粮油贷款与新收购增加库存值比率达到。

㈡、粮油贷款收回率××。

截止本月,我行累计收回贷款万元,其中收回销售回笼款万元,其它来源收回万元,退耕还林收回万元,实际收回专项补贴应收贷款万元,粮油销售收入中应收回贷款万元粮油贷款收回率高于省行核定指标个百分点,同比去年提高个百分点。

㈢、贷款利息收回率

截止本月,我行应计贷款利息万元,实际收回贷款利息万元,收息率为,比去年同期上升个百分点。

㈣、其它不合理占用贷款及挤占挪用贷款下降万元。

截止本月,我行其它不合理占用贷款万元,较年初下降万元;挤占挪用占用贷款万元,较年初下降万元。

㈤、财会资金运用率。

月份按旬平均余额统计计算我行财会资金运用率为,高出上级行核定指标个百分点。

㈥、企业消化本息挂账贷款未发生变化。

截止本月未,我行企业消化本息挂账贷款万元。较年初未发生变化。

㈦、全面完成保险业务。

截止本月我部已完成保险任务,实现保费万元,其中车险万元,财产险万元。

二、严格按照规范化管理要求,切实加强财会基础工作

一年来,我部人员群策群力,开拓创新,狠抓业务规范化管理,井井有条地把规范化管理要求落到实处,切实提高了财会管理水平。

㈠、按“控制风险,择优扶持,全程监管,按期收回”基本原则,并考虑到流转贷款的新特点、新要求,狠抓贷款投放、库存监管和收贷收息三个关键环节的管理。

首先,在贷款投放上,我部狠抓贷款投放风险管理,采取的具体措施是:⑴严密了贷前调查、审查及审批手续。在收购初期制定了《当前收购指导意见》和《收购资金贷款管理暂行规定》,对财会人员贷前调查的范围及要求,特别是对企业风险准备金来源调查进行详细规定,确保财会调查材料真实有效。⑵及时按上级行要求成立了贷款审查委员会及贷审办,实现了审贷分离的管理机制。三为增进企业法人代表经营管理意识,实行“公贷私抵”企业法人代表住宅抵押手续,截止本月共办理抵押贷款笔,抵押贷款金额为万元。四实行了流转粮收购最高限价管理办法。根据省行不同时期下发的财会支持参考价格,我行及时调整贷款投放标准。四季度,我部先后两次调整财会支持价格,水稻由原来坚持元斤调整到元斤;玉米由原来元斤;大豆由下调到元斤;超出支持价格的资金由企业自行解决。⑹坚持贷款申请报账制。财会员按日核打企业收购码单,序时登记银行台账,确保收购贷款投放与粮食收购进度相一致。

其次,在库存监管上,在继续坚持出库报告制度和定期查库制度及仓单管理基础上,采取了如下作法:⑴明确了今年投放的不同种类贷款形成的库存粮食要分品种分仓垛单独保管、单独核算,不得与“老粮”及其他粮食混放。⑵实行了每日巡查库存制度。财会员对新收购粮食每日必须巡查一次,熟悉新粮存放地点,切实做到心中有数。⑶及时设置临时仓单,对新收购粮食进行仓单管理。⑷健全了库存核查记录单及工作底稿的实用性,按期核查库存,杜绝企业私自销售及挪用农发行贷款行为发生。

第三,在收贷收息环节上,财会员及时跟踪企业销售活动,确保销售货款及时足额归行。同时按相关规定及时准确地分解相应的贷款本金、利息和费用,跟踪管理企业销售账、商品账及应收账款,保证贷款本息及时、足额收回,做到应收尽收。

㈡、明确了各岗位人员职责,制定了本部考核方案、加强了内部管理,规范化验收取得喜人成绩。

按照省市行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我部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了个岗位,分别为:主任岗、副主任岗、资金计划岗、财会综合岗、保险管理岗、财政补贴管理岗、驻库财会员岗、档案管理岗。同时根据岗位制定了相应量化考核方案,明确到人、责任到岗。财会部副主任主抓本部人员考核,坚持按月打分,按季兑现,采取奖励制约机制,提高了工作质量。同时针对财会外勤人员工作特点,制定了《财会员下乡考核办法》,有效地加强了劳动纪律管理。按照今年上级行对实施流转贷款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特点,我部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及时有序地出台了收购旺季工作要求(-),同时根据流转贷款特点修改了财会规范化文本,轧实了财会业务的规范化业务操作。××年月份,在省行组织财会规范化验收中,我部以较优秀成绩名列全省前茅。今年鸡西市行财会科先后四次对我部的规范化工作进行检查验收,我部均取得较优秀的成绩名列地区各行之首,受到了行高度评价和表彰。

㈢、强化基础管理,发挥服务功能,有效发挥报表、数据在全行业务经营中“晴雨表”的作用。

首先,按时准确上报各类固定统计财会报表,并根据上级行要求及时完成了多份临时报表的上报工作。大家都知道,临时报表的特点是要把动态的数据在较短的时间内,及时准确地上报。由于我行业务量较大,业务数据反馈参差不齐,经常给审核、汇总带来困难。为了不延误上报,加班就成了家常便饭。“老粮、老账”,“三查一落实”的认定及审计需要的报表是今年临时报表的工作重点,进入秋粮收购时期,临时报表更是与日俱增,平均一天就上报数份临时报表,而且每个临时报表都要有说明。据初步统计我部今年形成较有价值的临时套表多套,撰写了近百万字的各类临时报表的说明材料。同时按照财会部提出的临时性报表要“完整性、及时性、真实性”的管理要求,加强和完善财会计划临时报表档案化管理,将临时报表全部装订成册档案化管理,真正做到“让数据说话,为决策服务”的思想,建立健全了财会计划、现金计划、财政补贴等统计台账,及时、真实、全面记录资金财会计划管理活动情况,即为今后财会资金计划管理提供了依据,也为全行的经营决策提供报务。其次做好财会人员台账、月报等统计分析工作。使其按规定分职责及时准确登记电脑台账并汇总形成月报表,并就每个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企业财务状况,商品销售等情况,写出较有质量的购销企业财会运营分析报告。

㈣、认真测算财会资金需求情况,力求准确、及时编制资金计划。

严格资金规模管理专项贷款规模按笔申请,确保无超规模、无计划发放贷款现象发生,实时监控资金规模使用情况;加强资金调度,确保资金运用率保持较高水平严格资金头寸限额管理,坚持提前上报资金需求计划,小额勤调财会资金,确保财会资金及时、足额供应,减少闲置资金占用,确保财会资金运用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五)、以业务经营分析要做到“分析致用”为目标,提高分析质量,不断完善业务经营分析手段。

首先采取专项分析与全面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业务经营分析的针对性与指导性。根据今年粮食体制改革及农发行业务调整的新情况,我部适时提出的业务分析要做到分析致用的原则今年以来除按月对全行业务经营情况进行全方位分析以外着重对各月按照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进行了专项分析。如月份是粮食收购的季节,针对今年非保护价收购的新特点,就非保护价贷款风险进行了分析对风险成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防范风险的对策与意见;-月份是粮食销售回笼季节着重就粮食销售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粮食销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粮食销售出库核查办法。并针对今年非保护价玉米销售行情不好的情况。适时提出了加强非保护价玉米促销努力实现今年非保护价贷款结零的工作意见。并根据当前影响粮棉市场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经营管理的策略与建议;月份着重对我行“三查一落实”整改过程进行分析,分析亏损原因,提出下一步商品粮食库存监管的重点;月份结合企业陈化粮认定,对全行粮食购销资产质量状况进行了专题分析,提出了加强资产管理的具体措施。其次加强调查研究,为业务分析提供确凿资料,使业务分析更切合实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对做好业务经营分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年,我部组织财会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①针对当前粮食改革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上级行提交专项调研材料“农发行面对当前粮改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如何开展工作”。②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要求,研究流转贷款业务中如何进一步加强财会计划管理,发挥计划的宏观调控作用,防范和化解财会风险。③就当前储备粮轮换出现的新问题,要求财会员调查了解储备粮油的库存结构、贷款结构及正常经营管理情况,探讨储备粮油贷款今后的发展趋势及市场化条件下,如何根据“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改进现有的储备贷款管理方法,进一步防范财会风险。通过调研,有利于分析业务经营活动的新变化,解决封闭管理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六)、以推动现金、利率管理迈上规范化轨道为目标,加强检查监督,严格账户管理,认真纠错改偏。

我部按照年初制度规范化管理要求,按季对辖区内购销企业的现金使用、利率、商品库存、销售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在财会员自查的基础上,全年共分四次组织财会人员开展财会基础工作大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向支行作了专题汇报。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我部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错、改偏,使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其次做好现金、利率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年我行会计科目及存贷款利率均作了重大调整,引起贷款利率政策的相应变化。为了使行财会人员准确执行贷款利率政策,我部结合(农发银发[]号文件精神,对每个贷款会计科目的利率执行标准进行了明确,制成表格下发给每个财会员参照执行,受到财会人员的普遍欢迎。同时做好利率政策的上传下达工作,及时与营业部沟通,将利率管理落到实处。今年以来,我部认真执行当地人民银行和上级行下达的现金投放计划,自觉做好现金投放工作。严格掌握支取现金范围,按照人民银行和上级要求认真建好现金分析日报表,分清来源,用途逐日登记;坚持加强大额现金管理,完善内部审批制度杜绝不合理大额提现;同时认真执行了账户管理规定,加强对开户企业库存现金的管理,对收储企业库存现金按规定核定了限额。始终把正确贯彻执行各项利率政策作为促进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保证农发行经营成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正确执行各项利率政策,按照要求规范操作,较好地发挥了利率的杠杆作用。

三、立足当前,抓好各项阶段性工作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农发行财会工作遇到新的问题和困难,工作重点随之变化,阶段性任务较多较重。我部严格按照上级行各文件、会议精神和行务会决议精神,及时召开专题业务研究会议,对相关工作进行详细布置,经过紧张而高效的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各项阶段性任务。

㈠、结旧转新,做好资料归档和各项结转工作

对××年所有文件、报表、台账、单据、有关资料等逐一整理分类、装订归档,达到整齐有序、便于查找的现实效果,为去年的工作打上圆满的句号;根据上级行的有关规定,认真细致地对财会月报和项目电报进行结转,确保数据衔接一致和利于操作,为全年的计划财会报表等系列工作打下良好的铺垫。

㈡、集中开展商品粮油结算资金贷款清理工作,完善财会监管,堵塞管理漏洞

为了防范和化解财会风险,提高收购资金封闭管理水平,按照省市分行的统一布置,我部于月份集中精力、扎实彻底地开展了商品粮油结算资金贷款清理工作,取得了预期成效。我部集中力量逐企业逐笔认真核查企业账务,不仅包括已反映在各结算资金占用贷款科目中的结算资金占用贷款,还全力清查了是否存在隐含在库存占用贷款、各类专项补贴占用贷款等各个环节中的结算资金占用贷款,将贷款科目余额与企业贷款占用的实际情况逐一核对,真正做到全面、彻底。通过清理未发现与台账和报表不符及结算资金占用贷款反映不准确的项目。

通过本次结算资金占用贷款清理工作,我部加大了对结算资金占用贷款的日常管理力度,根据企业货款占用情况的变化,及时准确登记台账,反映结算资金占用贷款的真实情况,加强我行的相关管理;进一步加强对企业销售和货款回笼情况的监管,将从粮食出库到货款回笼归行的全过程严格置于我行财会监管之中,严防企业利用货款结算套取、挪用收购资金,确保我行货款回笼收贷工作顺利完成。

㈢、做好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为财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对粮油企业实施统一授信管理,是为了适应粮油购销市场化,加强粮油贷款管理,更好地防范和控制财会风险,提高我行财会管理水平和金融服务水平的需要。我部根据上级行文件精神要求,认真调查核实企业情况,规范操作程序,精确测算企业授信额度,为财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使企业进一步树立信用意识,改善经营管理,优化贷款条件,按照省市行的统一布置,我部于月份集中力量开展了粮油贷款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取得了预期成效。

⑴、加强领导,周密组织部署

市分行文件下发后,行长非常重视,召开行务会及时部署此项工作,将其摆上主要工作日程,要求财会部集中力量按期按质搞好此项工作。分管行长督促指导计划财会部全体人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集中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切实加强了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提高了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形成了行长亲自抓,财会人员具体抓,集中力量搞好工作的积极局面。

⑵、及时宣传,密切银企协作

我部将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的有关精神,迅速向相关企业传达,强调我行严格搞好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的慎重态度。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是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条件下,农发行衡量开户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实行区别对待、分类管理的主要依据,也是促使企业强化风险承受能力,增强诚信观念,改善经营管理的主要措施,取得了粮食企业的理解和配合,督促企业积极申请信用等级评定,促进了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的按期顺利开展。

⑶、精心部署,圆满完成任务

我部严格按照上级行的具体要求,将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作为目前阶段性的主要工作,集中力量扎实开展。

①是确定信用等级评定企业范围。通过学习文件,请示上级行核准,我行将现有十六个粮食购销企业全部作为授信评定企业,同时增加对密山市冰灯米业有限公司和绿华米业有限公司的信用等级评定。

②是集中力量逐企业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我们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有关文件和总行信用等级评定与管理办法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总行规定的统一标准和计算办法逐企业、逐项目评定打分,并且创造性地设置了复核程序,确保客观、公正、准确地评定企业的信用等级,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和信誉程度,为我行衡量开户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实行财会准入机制建立基本依据。我们明确职责,细化分工,将报表数据提取、带入公式计算、电脑录入数据、按评定标准打分、评分审核、撰写评估报告、整理资料装订成册等环节工作分阶段逐一落实到人,提高效率,形成合力,有效克服了人手少、时间紧的客观困难,保证了按期按质完成工作任务。通过评定,和信用等级为级企业,为级企业,等级为级企业。

⑷、总结经验,切实加强管理

通过本次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我们认识到必须认真落实信用等级评定的有关精神,切实加强企业信用等级管理。要根据此次信用等级评定结果,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按照因企制宜、因企施策的原则,对开户企业实行分类管理,根据企业信用等级,择优扶持,实施精品客户管理。同时加大对粮食加工企业的财会倾斜力度,支持其做大做强。

㈣、做好“三查一落实”的阶段性检查工作,及时进行账务处理,提高财会资产质量。

今年月份,按照总行的统一部署,根据省、市行要求,我们继续开展了“查企业库存、查企业财务、查贷款风险和落实贷款管理制度办法”的活动,在行长和分管行长的组织带领下,我部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等许多困难,严格按照上级行规定的检查内容和程序,多次深入企业,集中检查,核实企业库存,清查企业账务,掌握了企业的第一手资料,规范了企业经营管理行为。首先逐笔核查企业会计账,重点放在现金账、银行账、往来账以及三项费用、库存粮油、销售收入上。二是本着“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查必彻底”的原则,核实企业实际库存,并结合企业的保管账、实物账和仓单,搞清库存的数量、性质、品种、成本和权属。三是结合账务和企业实物,综合分析我行贷款风险。四是现查现纠,根据省粮食局和省分行联合文件《关于转发国粮调号文件的通知》(黑粮计字号)文件精神,我行及时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购销企业沟通,使银企双方严格按照有关制度规定,对粮食销售发生的损失损耗,要随发生,随处理,随记账。截止到××年月未银企双方共处理商品挤占挪用及损失损耗万公斤,金额为万元。其中:小麦损耗万公斤,金额万元;水稻损耗万公斤,金额万元;玉米损耗万公斤,金额万元;大豆万公斤,金额万元;其它商品损耗万公斤,金额万元。通过多次库存核查,有效地化解我行财会风险,为提高收购资金管理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㈤、积极配合审计工作,摸清底数,确保全面真实地掌握和反映企业情况

今年月份,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黑政发[]号)文件精神,为切实摸清企业家底,查实亏库原因,进而搞好粮食购销企业财务挂账的清理认定工作。由审计部门牵头,财政局、粮食局、农发行参加,成立了密山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挂账清理审计工作小组。我行副行长任审计副组长,直接参与企业审计认定工作。从月日至月日分两个阶段对市个粮食购销企业年月日至××年月日新发生的财务挂账进行了清查审计。我部积极配合审计部门,并帮助审计部门利用计算机编制了库存清查抽样登记表,下发到密山各库。在工作上主动出击,积极配合各部门从企业库存盘点入手,对企业的库存粮油按仓容形态进行了全面清点,对亏库的仓囤按形态分年度逐个进行统计分析,查亏库的原因,确保审计认定数据真实可靠。

通过此次协同审计、财政、粮食局等部门对企业商品库存进行清查,共清查出新增商品粮损耗万公斤,金额为万元。其中:小麦损耗万公斤,金额万元;水稻损耗万公斤,金额万元;玉米损耗万公斤,金额万元;大豆万公斤。我部认为此次审计认定,较为全面地反映出企业真实面貌,为下一步新老粮划段奠定了基础。现审计结果已报送省审计厅,等待批复后,再由银企双方进行账务处理。

㈥、结合企业陈化粮认定,及时进行银行台账业务调整,使台账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商品性质。

×年月份,我部抓住企业新认定一批陈化粮时机,组织财会人员,集中精力对企业的陈化粮鉴定报告单进行审核,及时进行银行贷款科目调整。将调整结果及时与企业统计、财务报表核对,查找差额原因并及时进行调整。从超期库存调整到陈化库存万公斤,金额万元。其中:小麦万公斤,金额万元;水稻万公斤,金额万元;玉米万公斤,金额万元。通过此次调整,解决了以往台账与企业陈化粮报表数据不相衔接的问题。至此本月银行台账与企业商品账及实物库存中陈化粮数据保持一致,使银行台账真实反映企业商品性质。

四、今后工作打算

㈠、继续加强对财会从业人员的管理和教育。

我部认为要提高财会业务质量,关键是提高财会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做好人的工作,制定合理的学习教育规划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在不影响正常业务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展财会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习教育活动,整顿思想,增强工作责任心,学习有关规章制度和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可借鉴“三讲”教育经验开展类似的学习教育活动,并加强考核,把学习效果与工资、资金挂钩,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㈡、从制度入手,不断提高财会监管水平。

①是延伸“三个监管链条”即从对贷款物质的监管延到企业整个资产的监管,从对仓单库存的管理延伸到库存物质变化的动态管理,从对回笼货款数量的监管延伸到企业资产构成及来源的管理。②是建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要积极引导和监督企业参加财产保险,并按照“多方筹集,权属不变、银企共管,专款专用”的原则建立贷款风险金补偿机制,用于弥补企业经营性亏损。③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发行内部岗位风险责任制。加大对财会人员的激励和约束力度,通过制度约束来增强财会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㈢、积极参与企业改革,切实防范企业改革不规范带来的风险。

当前粮食购销企业进入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新阶段,我们面临着严峻的财会资产保全压力。我部所管粮食企业正在不同程度的进行改革改制运作,我们对企业的各项变化高度重视,积极参与企业改革改制,认真把握企业改革改制的进程,切实做好财会风险防范工作。⑴是积极主动参与当地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案的制定,介入企业改革的全过程,引导企业规范操作,杜绝企业借改革之机悬空和逃废债务。⑵是强化对改制企业的债权管理。对实施重组、兼并、出售等改革措施的企业,要坚持“债随物走、资产和债务相统一”的原则,及时变更或重新签订借款合同和借据,落实好农发行债权,并对改制后的企业要及时进行贷款资格认定,其结果作为财会支持的依据。⑶是加强企业有效资产抵押担保工作,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开展企业有效资产的抵押担保,做到操作规范、内容完整、要素齐全,确保抵押担保的合法有效。⑷是加强对企业人员分流资金来源的监督,严密监控企业变卖有账外资产的合理合法性,防范企业将设有农发行抵押债权的资产私自变卖,用于支付企业人员分流费用,督促企业改革成本的落实,严防企业套取和挤占挪用收购资金用于改革改制,确保我行资产安全。

㈣、积极化解存量风险。

①是加大促销力度,化解“老粮”风险。对高价位库存,凡有省政府促销政策,同意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列支价差亏损补贴的,可实行先销后补。②是加大督促和协调力度,积极消化财务挂账,大力清收不合理占用贷款。③是扎实开展企业有效资产抵押担保工作。④是要切实加强已停贷企业的监管,特别是库存监管,严防企业私自卖粮。⑤是认真做好粮食风险基金的监管,督促风险基金及时足额到位,确保农发行收贷收息目标和粮食企业业务经营的正常运转。

㈤、完善财会计划管理方式。

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财会计划管理要求,研究实施区域财会政策的新思路、新方法,增强计划的调控作用,提高财会资金使用效率,使资金计划与业务发展紧密结合。同时加强财会计划的指导作用,做好财会资金需求预测,指导收购资金的供应。

㈥、进一步完善审、贷、查三权分离体制,突出风险控制,保全财会资产。

①是规范贷款审批程序。贷款的审批程序应该坚持前后台分离的原则,强化审、贷环节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上下级报告制度。②是严格落实贷款责任。贷款调查评估人员,承担调查失误和评估失准的责任;贷款审查、决策人员承担审查、决策失误的责任;贷款发放人员负责贷款的监管和收回,承担检查失误、清收不力的责任。③是改进财会风险管理手段。要根据上级行财会政策、贷款管理办法的调整情况,及时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同时,在风险管理中要重视计算机、网络等高新科技手段的使用,提高财会管理的技术含量。④是落实岗位制约、专业检查、会计监督、稽核监察再监督的“四位一体”监控措施,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内控机制框架。⑤在继续做好贷款资格认定、信用等级评定、有效资产抵押担保等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控制贷款上限与贷款支持的价格上限,尝试授信管理,推广风险保证金,探索信用等级管理等做法,有效控制了增量贷款风险。积极与财政配合,促进有关补贴政策的落实,盘活了库存占用贷款。支持企业改革改制,并督促企业在改革中落实银行债权,有效保全了存量财会资产;加强对贷款风险预警、监测与反映,促使财会资金运营步入良性循环。

篇3

一、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基本情况

日本国土面积十分狭小,仅仅相当于我国的1/25,并且日本的山地和丘陵地区约占总面积的80%,多火山、地震,土壤贫瘠,资源比较匮乏。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雪上加霜,国内粮食严重不足,因此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尽快增加粮食产量,确保国内基本的粮食需求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1953年4月1日,由日本政府全额出资设立了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其经营目标是依据国家政策向经营农林渔业的个人和法人贷放期限长、利率低的资金,以促进日本农林渔业的发展。日本农林渔业公库设总店1个,支店22个,员工924人,资本金3116亿日元。2004年3月末(财政年度)贷款余额32669亿日元,贷款构成主要是农业贷款、林业贷款,其中农业贷款16869亿日元,占比51.6%。

(一)纵观日本农林渔业公库的发展史,其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5年到1960年的战后恢复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粮食极度短缺,日本陷入了极端的混乱中,国民处于饥饿的边缘。本文由收集整理公库的政策目标是支持粮食增产,信贷基金主要投向农地改造、开拓耕地、改进灌溉设施,用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第二阶段为1960年到1975年的支援改善期。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工商收入增长很快,农业与工商业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为缩小工农业收入差距和适应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畜牧业和果业比重的需要,日本1961年颁布了《农业基本法》,并且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政策目标是要满足不断增加的果树、畜产、蔬菜等经营实施建设的需要。

第三阶段为1975年到1990年的生产过剩期。由于农业基本法的切实落实,大大促进了大米、畜产品和水果的生产,大米的产量开始出现过剩的倾向。因此,农业发展的重点转到了加工、流通领域。在水产业方面,农林公库又创设了支援水产品加工业的贷款资金项目。

第四阶段为1990年以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使日本的农产品市场形成了本国农产品直接与海外竞争的情形。因此,增强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能与海外农产品进行竞争的农业,成为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主要目标。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愿意从事农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周末农业”、“老人农业”现象日益成为阻碍日本农业发展的严重问题。为此,1994年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创设了“强化农业经营基础资金”,用于支持核心农户的发展。这种资金制度规定,只要经市、町、村认定是新一代的农业生产者,公库除提供设施资金贷款外,还可以同时向其贷放当地低利息的长期流动资金。

(二)公库资金的筹集与应用

长期以来,日本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的筹集主要来源于邮政储蓄和邮政简易保险。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主管部门——大藏省专门设立一个融资管理机构“邮政投资特别会计窗口”,把筹措的资金集中起来,再贷放到每个政策性金融机构。公库的贷款范围包括四个方面:农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60.3%;林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24.7%;渔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4.9%;加工和流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10.1%。贷款资金的特征是长期、低息,平均贷款年限为20年,最长可达55年,平均贷款利率为3.89%,其中1998年度为1.77%。在贷款期限内,贷款利率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但贷款户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进一步申请减息,由此造成的利息损失,公库可获得“农林渔业振兴基金会”的补偿。

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概况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于1994年11月18日,总行设在北京。其分支机构按照开展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需要,并经银监会批准设置。截至2006年底,除总行及总行营业部外,设立省级分行30个;地(市)分行(含省级分行营业部)330个,地(市)分行营业部210个,县(市)支行1600个,县级办事处3个。目前暂未在西藏自治区设立分支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系统现有员工约5.9万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承担国家粮棉油储备和农副产品合同收购、农业开发等业务多种的政策性贷款、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及监督使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若干农业比重大的省、自治区设摆出机构(分行和办事处)和县级营业机构,资金来源除财政核拨资金外,主要面向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并使用农业政策性贷款企业的存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运营资金来源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中国人民银行的再贷款,从2005年开始加大了

转贴于

市场化筹资的力度,目前暂未开展境外筹资业务。截至2006年12月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向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余额3870亿元,金融债券余额3131亿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运营资金目前主要用于粮棉油收购等流动资金贷款。截至2006年12月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为8844亿元,其中粮油贷款7454亿元,棉花贷款1173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1、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不足且来源较为单一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注册资本为200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实拨资本金较少,仅为lo亿元,其余为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以贷款的形式划转的资产和财政退税转增的资本金。资金不足,然而其来源除资本金少和吸收少部分企业存款外,主要依赖于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和发行金融债券,资金来源与所承担的任务之间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较为狭窄

2、从1998年开始,为了配合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国务院决定将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等专项贷款业务从农业发展银行划出,其职能变成了单一的粮棉收购银行。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化,粮棉市场全面开放,农业发展银行在2003年、2004年粮棉油贷款分别为6809.77亿元和7104.26亿元,占当年农发行贷款总额的99%。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的单一导致其难以扩大发展,同时也限制了对其他涉农产业如农产品科技研发、农业基础设施等项目政策性资金支持。

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经营困难重重

3、农发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资金的扶持,也离不开资金的回流。但是由于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性、地方企业对资金的挤占挪用以及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落后等原因,农发行的贷款难以回收,信贷资金流失严重。再加上农发行办公费用的快速增长及机构规模的日益臃肿,高成本与低经营利润的矛盾使农发行的发展步履维艰。

三、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对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启示

对比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业务及其演变,我们可以得到以下重要启示。

(一)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业支持和保护的特殊功能。日本这种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经验,进一步验证了农业政策性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和长期性。加入wto后,中国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强大国际竞争,要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发挥和完善农发的政策性银行功能,进一步加大农发行支农力度。

篇4

现代金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手段的运用和金融创新进程的加快,在支持服务经济成为“现代金融百货公司”并赚取巨额利润的同时。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具有高度经营风险的企业。于是,拓展业务与防控风险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业经营管理不可分割的两个主要方面。农业发展银行与诸多金融业一样,在建立现代银行的过程中,金融产品迅速增加、业务效益迅猛发展、金融服务手段越来越现代。与之相伴的是经营风险,主要是贷款风险逐步增多,有的甚至呈加重的趋势。贷款风险事故和案件屡有发生,一些地方不良贷款前清后生。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企业信用缺失、市场变化、内部管理不善、制度执行不到位、决策偏差,等等。因此,必须遵循现代金融业经营管理的内在规律,切实注意发展业务与风险控制的均衡性,创新金融产品与创新贷款风险管理并重。

一、应用现代企业控制原理――农业发展银行实现贷款风险控制目标的理想选择

现代企业控制原理是企业管理理论创新发展的产物。它强调企业控制功能的主导地位,认为系统各要素的联结构成具有控制特征的系统框架,颠倒了原有企业管理理论中以管理为系统。将控制与组织、计划、协调等为手段的体系。在这种理论下,管理只是为实现控制要求所进行的调控活动,起辅助作用。这种原理已经为现代企业实践所证明,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保障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性。它主要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控制的主导地位

控制是系统构建和运行的主体目标,是系统存在的基本特征。企业系统的控制功能是通过系统要素有机联结的程度、系统框架和系统“软件”的科学性体现出来的,系统结构有机程度高,系统框架合理,控制功能就强。

(二)管理的从属位置

管理是在控制基础下进行的、是在已经形成的系统框架下,对原有的系统控制进行调整的活动。没有控制作为基础,管理的目的、作用和活动的价值就无法体现出来,也就不存在管理了。

(三)控制与管理的不可分离性

控制与管理刚柔相济,刚是控制,柔是管理,它们之间缺一不可。控制是构建系统各要素间存在的原始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客观存在的生克现象的具体反映。管理是通过发挥职能作用。调整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功能和影响,调整控制能力、控制力度、控制范围,是为系统达到运行目的服务的调控活动。控制功能增强了。管理的难度相对减小,管理调整工作也就减轻。驾驭企业的难度也会减小。反之,如果控制功能弱、管理难度则大。

现代企业控制原理在现代企业管理,甚至在社会重大问题、军事管理和重大科技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学者对计划生育管理、疾病防治管理研究后得出显见的证明。为了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达到人口健康有序增长的目标,就必须对婚育进行有计划的控制:为了控制瘟疫传染,达到预防和控制疫情的目标,就必须实行疾病系统控制的有效措施。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控制和管理之间的关系,控制是目标,管理是围绕目标的实现开展的活动:控制是主体,管理是围绕主体进行调整的手段。由此,不难思考在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中引入控制原理的问题。

当前,农业发展银行在贷款风险管理问题上采取了诸多办法和措施,但业务越是发展,特别是随着新的业务领域的拓展,贷款风险管理更值得人们深思。对照现代企业控制原理,我们不难发现,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并没有上升到系统控制的高度。因此,现代企业控制原理的那些特征和效用无法体现,这是贷款风险问题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难以逾越的主要原因和矛盾之一。在此状况下,一般意义上想实现保护贷款资产和员工人生安全,即通常所说的“两个资产安全”的目标尚难以实现。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答案是显然的,必须尽快全面引入现代企业控制原理,设计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的完整系统。

其一,有利于将贷款风险控制目标过程化

通过实施贷款风险控制,将要实现的目标细化。将控制的责任和要求落实到每个部门、岗位和每个环节。颠倒贷款防范管理与控制的关系,从而产生通常所说的有好的过程就会有好的结果的效应。同时。由于贷款审查、审核、审批流程中各岗位人员职责明确,即便因不可抗因素产生贷款风险也能有效保护员工人生安全,达到尽职免责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极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参与贷款风险控制的积极性,贷款有风险,人身有保障。

其二,有利于更新贷款风险管理理念

现代银行不仅仅在于现代化手段的提高和运用,更多地应该在于现代管理理论的应用和创新。按照现代企业控制原理,农业发展银行仅通过管理手段是无法实现贷款风险管理目标的。从根本上讲。如果企业系统结构上存在漏洞,通过管理的方法是无法弥补的。就像一幢大楼,硬件结构存在问题,仅靠物业管理修修补补根本不能解决问题,隐患和漏洞的存在使大楼始终处于隐患或危险之中。因此,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不应该是单纯的贷款管理,而应当是以控制为基础的体系构建。我们要积极开展贷款控制实践,按照贷款风险控制来设计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全部构架。

二、强化贷款风险控制流程管理――农业发展银行实现贷款风险控制目标的关键所在

做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工作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当前农业发展银行市县分支行的实际来看,首先必须强化贷款审查流程控制。这是问题的关键。按照现代企业控制原理,现阶段农业发展银行市县分支行贷款风险控制要达到的目标大致是: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业务发展要求,遵循贷款政策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规范贷款审查,提高贷款审查质量和效率,实现有效控制贷款风险,保障信贷资金安全运行,提高贷款使用效益。其实质就是达到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要求。与此同时。贷款控制各环节在审查过程中要做到明确权限、严格程序、分清责任、规范操作、提高效率、确保质量,力求达到尽职免责。为此。结合现阶段农业发展银行贷款管理的实际,要全面推行现代企业控制原理的思想,必须把握以下三个大的方面:

(一)必须明确贷款风险控制应该执行的原则

按照现阶段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内在规定性要求,在结合农业发展银行市县分支行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原则:

1,真实性原则。贷款产生的背景真实,是真实的经济贸易往来所需。各种贷款信息、依据真实可靠。

2,完整性原则。与贷款相关的各种资料、依据和信息必须完整。

3,合规性原则。发生贷款业务必须严格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严格执行农业发展银行贷款规章制度。

4,风险性原则。贷款业务必须进行全面风险分析与评估,全方位揭示贷款风险隐患,落实有效风险保障措施。

5,效率性原则。办理贷款必须强调工作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功能。

6,流程性原则。贷款办理严格按规定流程操作,各部门、岗位必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依次审查、不得缺级或越级。

(二)必须明确贷款风险控制流程

从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市县分支行的实际来看,其流程大致分为原控制和再控制两个层面。

其一,原控制层面主要在县级支行,部门。县级支行的信贷部一支行行长室:岗位:信贷部客户经理一副行长兼信贷部主管一支行行长。

其二,再控制层面主要在市分行。部门。客户部一利率审查部一信贷与风险管理部(含法律审查部门)一贷款审查委员会;岗位:客户部门审查岗位一客户部高级主管一利率审查岗位一信贷与风险管理部门审查岗位一法律审查岗位一信贷与风险管理部高级主管一贷款审查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一有权审批贷款人。

(三)必须明确各部门、岗位贷款风险控制的要素和职责

根据现阶段对农业发展银行市县分支行原控制层面和再控制层面各部门、岗位职责研究,在贷款风险控制中必须遵循前述“六项”原则的基础上,各自掌握的要素和应履行的职责如下:

1,原控制层面,即县级支行,必须对贷款的真实性、完整性和风险性负主要责任。

首先,信贷部客户经理控制。它是所有贷款的起点,必须把真实性、合规性和完整性作为控制的主体。对贷款企业申报贷款必须严格审查各种原始依据,判断贷款的真实程度;必须按制度、法规对贷款进行全面论证。判断贷款的合规程度;必须索要、整理与贷款相关的全部信息资料,判断贷款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对贷款进行全面论证,做好贷前调查的各项工作。按要求撰写调查报告。阐明调查意见和结论,完成相关基础资料并转下个流程。

其次,副行长兼信贷主管控制。在收到客户经理提交的贷款相关信息资料后,必须重点在真实性、合规性和风险性上进行全面复核,发现缺漏、疑点,及时进行核实。对贷款企业提供的营业执照、财务报表和公司章程等重要信息依据,应组织到有关专业评估或国家权威部门进行查询核实:对客户经理提出的调查意见和结论进行重复论证;对贷前调查有关事项进行核实或操作。要结合岗位应知信息,论证贷款风险度。审查无异后,按规定转交下个流程。

再次,县级支行行长控制。县级支行行长是县级支行贷款风险控制的第一责任人,也是贷款业务风险控制的首要执行者。必须重点审核贷款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和风险性。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全面审视贷款业务是否真实可行、是否存在风险隐患等;要综合考虑申请人的信用、信誉状况,生产经营能力和贷款偿还能力,就本笔贷款申请的可行性进行审查,确定能否贷款,贷款额度是否合理,贷款方式是否可靠等;要坚持稳健经营的思维,切忌盲目追求贷款量的增长的观念。真正体现“贷款放到哪里风险就控制到哪里,风险控制到哪里贷款就放到哪里”的效果。

2,再控制层面,即市分行各有关部门、岗位。必须对贷款的完整性、合规性、风险性、效率性和流程性负主要责任。

首先,客户部门及其相关岗位控制。审查岗在收到贷款申报材料后,要重点做好格式规范性审查、材料完整性审查、信息充分性审查、内容一致性审查、信息资料合规性审查、与CM2006系统核对审查、利率执行准确性审查、风险提示。客户部高级主管要结合掌握的市场信息、行业信息和企业信息,对能否贷款、贷款额度等做出准确判断;对贷款申请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贷款有关规章制度进行判断;要结合岗位性质特征,从贷款结构优化调整、经济市场现实、贷款安全效益等对贷款投放做出综合判断。客户部对贷款全面审查后要联系计划部门利率审查确认,并将完整手续资料、调查报告、申报材料转下个流程。

其次,信贷与风险管理部门及相关岗位控制。审查岗在收到贷款申报的材料后,要重点做好格式规范性复查、材料完整性复查、信息充分性复查、内容一致性复查、信息资料合规性复查、与CM2006系统再核查、利率执行准确性复查、风险再揭示。法律审查岗位收到资料后,要结合CM2006系统对信贷项目的风险预警情况进行风险提示,重点审查贷款风险防范措施是否合理、可行。保证人主体资格及偿债能力,抵押物、质押物是否合法、足额、有效。信贷与风险管理部高级主管要对贷款合规性、风险性和效率性进行控制。必须对前述各流程环节的审查进行核实:必须坚持风险防范的政策制度规定审核把好贷款风险保障关口:必须全面审视贷款潜在的可能风险点,向流程前后环节做好反馈工作;必须对贷款工作效率、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

再其次,贷款审查委员会及其副主任、主任控制。贷款审查委员会作为贷款审议的集体决策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农业发展银行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合理地组织和运作。要严格执行贷款风险控制“六项”原则。贷款审查委员的每个成员必须是相关专业的专家,必须对贷款决策进行独立思考、判断,履行职责,承担责任。只有每个贷款审查委员都能够发表独到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才能发挥集体决策的真正效应,才能把好贷款风险控制关口。贷款审查委员会副主任和主任收到申报及审查材料后,对前述流程各环节审查内容和意见进行复查,总体把握调查、审查意见是否完整、是否合理。要重点结合所了解的市场信息、行业信息和企业信息,对贷款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进行全面判断;要审查贷款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我行的有关规章制度:要根据借款人前期贷款情况和生产经营情况,结合本笔贷款的金额、期限和方式等,判断贷款风险程度,提出防范贷款风险的措施和要求。

最后,有权审批人控制。必须严格执行“六性”原则,对贷款进行全面分析评价,特别对揭示的贷款风险要胸中有数。要严格执行有权审批人有权否决贷款审查委员会通过的信贷项目或提出复议意见,无权变更贷款审查委员会否决或复议的贷款项目的规定。要统揽全局,对贷与不贷、贷多贷少做出符合逻辑的、科学合理的判断和终决。要全面履行岗位职责,发挥其在贷款风险控制中的关键作用。

三、强化贷款风险控制细节管理――农业发展银行实现贷款风险控制目标的有效保障

贷款风险细节管理是现代企业控制原理在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应用中的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控制原理中控制与管理刚柔相济的关系。只有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实行细节管理,才能确保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的效应,达到贷款风险控制的目标。为此,在贷款风险控制流程外必须高度关注相关的细节管理。就目前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励约束问题:建立健全信贷资产保全责任考核机制

一是围绕信贷资产保全梳理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特别要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将应该检查的内容、要求到边、到底、到时、到实。二是建立责任评议追究和尽职免责制度。与流程中各环节责任部门、责任人薪

酬、奖金等收入考评挂钩,严格赏罚分明,充分调动员工拓展业务和防范风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流程环节在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作为对上一流程环节日常考核的依据。三是对流程外实施的资产安全检查、条线检查和信贷主管考核等各项检查,也要重点围绕前述“六性”原则。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作为对相关部门、人员的考核依据。由于履职不到位导致贷款发生损失的,按农业发展银行违反业务规章制度行为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二)抵押担保问题:建立抵押担保贷款的实效合规考查机制

对抵押物的评估必须坚持实效合规原则,在实际落实抵押物值时,要坚持稳健经营思维。不能以高估换取贷款的增量,贷款额度应严格控制在规定比例范围之内。对所有《抵押担保借款合同》必须到既规定部门进行登记并公示。在审查抵押物的存续和保值时,必须执行《担保法》规定,要审查抵押物的存续状态,是否有损毁或转让的事实,更要审查抵押权人对抵押物在发生毁损转移灭失情况下,债权人监督权力的行使问题,切实防止抵押权人明知抵押物处于损失状态。而采取不作为的态度。对担保企业的选择,在执行有关信贷政策制度的前提下,要坚持买事求是的态度。务实做好对担保企业的综合评估,绝不高估,坚决抵制违规虚假情形的产生。

(三)风险预警问题:建立贷款风险预防分析监督机制

一是建立客户评价制度。重点客户评价半年一次;一般客户一年一次:新准入客户,在贷款申报前根据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评定信用等级。确定授信额度,做出客户评价报告。同时,要定期对贷款企业经营管理及其相关产品、市场等进行调研,对相关产业政策制度进行研究。二是建立贷款企业经营分析制度。县级支行、市分行应定期召开分析例会,对贷款企业经营情况、财务状况、产品市场情况、信贷资金使用情况、贷款风险及防范措施等进行评价判断。对重点客户要进行全过程监测,对企业法人代表及股东品行、贷款与企业自有资金比例、企业货款归行率、企业日均存款余额、企业销售与纳税额等要素进行及时监测分析。三是要大力提倡引进科学风险预测技术。在CM2006系统基础上,全面收集、筛选业务和管理数据,对贷款风险进行客观度量;逐步建成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客户评价系统、贷款定价系统以及信贷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等信贷决策辅助工具。

(四)风险处置问题:建立健全贷款风险应急处置制度

篇5

借款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贷款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___________

抵押人:(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款人因_________需要,向贷款人申请_________借款,经抵押人提供最高借款余额的保证担保,贷款人同意根据资金可能向借款人分次发放上述贷款。在本借款合同期间和额度内,不再逐笔办理抵押担保手续。经各方协商一致,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银行贷款管理规定,签订本合同,共同遵守。

第一条 主要借款内容

1.借款余额、用途、种类、利率、期限:

最高借款余额(大写)

用途

种类

利率

期限

年个月(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2.本合同项下借款按日计息,按_________结息。在本合同有效期内,如遇利率调整,按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条 提款和还款

1.借款人在分次提款前应向贷款人递交具体的提款计划,并提供表明借款合理用途的书面文件。

2.贷款人按提款计划办理借款凭证手续,在_________个营业日内将贷款放出。在本合同期限内,每笔贷款的实际放款日、还款日和实际借款额、还款方式以借款凭证为准。

3.借款人应主动按本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归还全部借款本息,并按双方约定的分期还款计划还款;不主动归还的,贷款人可直接从借款人帐户中扣收。

第三条 还款资金来源

借款人应用下列资金,但不仅限于下列资金,归还本合同项下借款本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条 抵押内容

抵押人自愿以____________等财产(详见抵押物品清单)作为本合同载明借款的抵押物,主要抵押担保内容如下:

1.抵押担保期间:自设定抵押之日起至担保范围内全部债务清偿完毕止。

2.抵押担保范围:本合同项下借款本金、利息、违约金以及贷款人实现债权和抵押权的费用。

3.抵押物评估价值____________万元,实际抵押额为____________万元。抵押的效力及于抵押物的从权,从权利和孳息。

4.抵押人负责依法向有权部门办理抵押物登记,所登记的抵押权的存续时间应与抵押担保期间一致。

5.抵押物由抵押人妥善保管、使用。在抵押期间,如发生抵押物价值减少时,抵押人应及时通知贷款人,并在30天内恢复抵押物价值,或另行提供与减少价值相当的担保。贷款人有权随时对抵押人保管和使用的抵押物进行监督检查。抵押人不得对抵押物转让、变卖、转移、租借、重复抵押或用与清偿其他债务。否则贷款人有权提前收回贷款或行使抵押权。

篇6

一、对信贷文化的整体认识

信贷文化的内涵。信贷文化是银行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组织在一个相对较长时期的信贷业务活动中所形成、沉淀和积累的对信贷对象选择、信贷业务取向、信贷风险认知、估价和处置的共同理念、规范、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但涉及信贷业务和信贷管理的单一政策、措施、活动不能等同于信贷文化。

信贷文化是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银行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和核心内容。信贷文化包括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三部分内容。其中:表层文化的主要内容有银行形象、信贷产品形象和信贷员工形象;中层文化的主要内容有银行的信贷组织结构、信贷规章制度和经营方式;深层文化的主要内容有银行的信贷价值观念、目标取向和经营哲学。

信贷文化的个性化特征。一是沉淀基础弱。由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历史不长、制度建设不健全、受到的外在影响较大、利益冲突比较明显,因而,真正能够形成稳定和延续的信贷文化不多。二是直接利害性。由于信贷风险的直接性,不良的信贷文化可能将直接引致贷款损失;同时,信贷文化与一般的企业文化不同,基于风险考虑,它还将直接影响到一家银行的生存与健康发展。三是易受干扰性。由于利益相关度高,加之缺少相对稳定和延续的信贷文化,因此,人为的作用就成了影响信贷文化的重要因素,信贷文化极易受到干扰。

影响信贷文化的外部因素和客观因素。一是银行业的监管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它们对银行业的政策取向将直接影响到银行的信贷文化。比如,监管部门为了金融体系的整体运行安全,强调风险控制和审慎,而限制无序扩张和过度创新;相反,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又通过各种方式指导银行增加信贷投放。这样,经过一个甚至几个历时若干年的周期,必将直接或间接地对银行的信贷文化产生影响。二是经济环境。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尤其是地区经济环境对我国银行业的信贷文化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主要是通过影响银行的信贷投向政策、信贷扩张取向、风险评价标准来影响某一个时期的信贷文化走向,最终可能对银行的信贷文化产生实质性影响。三是地域文化。其实,地域文化与民族特性紧密相联,而有时候,民族特性又是通过地域文化得以在经济活动中充分表现。文化差异、经济差异,将直接影响到信贷文化。这主要与地域文化中的保守与冒进、严谨与粗放等特性相联系。四是发展历史。客观上,文化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足够长的时间。因此,银行发展历史的长短将成为影响信贷文化形成和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历史相对越长的银行,信贷文化的特色就越明显,反之,就不太明显。

二、对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概括起来,农发行信贷文化是一种共识,它是指农发行所有的管理经营层面、操作环节都清楚地认识到政策、市场和客户的重要性,都正确树立了市场和客户的观念。农发行信贷文化也是一种意识,它是指农发行所有的管理经营层面、操作环节都应该有大局意识、市场意识、客户意识、风险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效益意识、成本意识和忧患意识。信贷文化还是一种机制,它是指农发行所有的管理经营层面、操作环节都是在同一目标指引下开展自己的工作,使银行的每一个层面和环节的工作动机和努力方向必须符合银行的发展目标。

按照信贷文化的内容,农发行信贷文化也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表层文化。指能够体现信贷文化精神的外在的可视的东西。具体为:一是设计通行醒目的商品标识、产品外观等;二是加强信贷产品的推广、宣传,扩大信贷产品宣传面和覆盖面,提升知名度,增加吸引力;三是设计推行与农发行信贷文化相匹配的语言规范,从言语举止、点滴行为突出农发行信贷文化特色。第二,中层文化。主要指信贷活动的信贷组织结构、各种制度规定和经营方式。具体为:一是明确信贷岗位的素质、能力、职责、目标、业绩等标准,加强对信贷人员的筛选、培训、监督和评价。二是建立良好的信贷人员培养、选拔、任用和惩处等激励机制,以良性的压力吸引人才。第三,深层文化。主要有共同目标、价值观、经营理念、经营氛围等。在深层文化中,首先要明确“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的战略目标,始终把服务“三农”作为根本宗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业经济的贡献力。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把管理目标与个人价值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自觉符合银行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信贷产品创新的需要,最终实现个人与银行目标的一致。第三,培育团结一致的团队精神,增强银行内部的凝聚力量 ,推进信贷业务快速发展。

三、培育和建设信贷文化的意义

良好的信贷文化有利于提高信贷风险控制的总体水平。信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面是制度和人,而人又是制度的制定者,因而最终的信贷风险控制还是落实到人。因此,人就成了信贷风险控制的最重要的方面,控制信贷风险变成了控制人的风险。因为人作为个体,有很强的主观意志,难以把握,从而使得信贷风险控制变得十分困难。然而,人又是社会的人,是依存于正式组织或非正式组织而存在的,也就必须受到群体所形成的文化的影响和左右,信贷文化在这里就有了发挥作用的空间。也正是从这点上讲,良好的信贷文化有利于提高信贷风险控制的总体水平。我们无法控制每一个个体的人,但可以用信贷文化去影响参与风险控制的每一个个体的人,这种作用与制度的约束及对人的教育交织发挥作用,效果一定会非常明显。

良好的信贷文化有利于提高信贷操作的整体效率。信贷操作是银行的主要工作内容,因而其效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到银行的业务经营。然而,由于信贷操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由个体的人来完成的,他们只能靠制度和规程作业,制度和规程又难以给出定量和准确的判断,大量的工作内容还必须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因此,信贷操作的低效率就不可避免。同时,每个环节操作的具体当事人对风险判断的差异性,也可能造成信贷操作的低效率。即使个体的风险判断合理而高效率,但由于相邻环节个体判断上的差异性,效率便大打折扣,最终的整体效率就无从谈起。而良好的信贷文化,因为其对群体中个体的影响和约束力,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提高信贷操作的整体效率。

良好的信贷文化有利于增强银行内部的凝聚力量。由于文化是由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贡献而形成,所以对每个个体就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另一方面,文化又制约和调整着每一个稍有背离群体言行的个体,同时还改造和同化着新加入正式或非正式组织的个体。最终,个体和群体成为融合的整体,这就是文化的凝聚力。信贷操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个体,由于信贷风险判断上的差异,往往产生矛盾,形成隔阂,进而导致群体凝聚力量的减弱。而信贷文化则可以调整和缩小信贷操作环节中个体之间的信贷风险判断差异,从而减少矛盾、消除隔阂,从而可以起到增强银行内部凝聚力的作用。

良好的信贷文化有利于提升银行的外部形象。银行的形象不仅仅是庄严、华丽的办公楼和硕大的招牌,更重要的是通过服务带给客户和社会的真实感受。银行是服务性行业,是信用中介机构,银行的形象其实是由一个个与客户打交道的个体所组成的。没有良好信贷文化调整、规范和统一个体在日常与客户交往中的行为,银行是无法谈及整体外部形象的。

良好的信贷文化有利于信贷业务创新和持续稳定发展。信贷业务创新是银行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武器,没有信贷业务创新成果的银行是很难做到持续稳定发展的。然而,创新与持续稳定发展必然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银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如果没有良好的信贷文化调整和统一群体中个体对于信贷风险的态度,难以想象银行内部能够不失时机地做出创新决策和把握发展机遇。

四、培育和建设农发行信贷文化的基本途径

农发行信贷文化是农发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称之为核心组成部分,它的形成要经过一个相对较长时期的实践努力和艰苦的培育过程,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培育健康的信贷文化过程中,农发行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从其理论与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真正能够反映和满足信贷资金运动规律需求的精髓,通过制定本行规章制度的形式,使之成为我行信贷管理理念的一部分,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形成健康的信贷文化。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培育和建设农发行信贷文化,应当坚持以“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为指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着眼于弘扬农发行企业精神,着眼于塑造农发行企业形象,着眼于全面增强农发行的亲和力、凝聚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强化规范意识、风险意识、客户和市场意识、成本和效益意识,培育和建设健康的先进的农发行信贷文化。

(一)制订具有指导意义的信贷政策和科学规范的信贷操作流程。信贷政策是有关信贷价值取向的指导性文件,通过制定和颁布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信贷政策,可以引导、规范和统一组织与个体的信贷风险判断标准尺度,形成对信贷风险判断的共识。经过长期的努力,使这种信贷风险判断尺度成为从事信贷操作个体的自觉接受标准。科学规范的信贷操作流程无疑是调整和统一个体行为的直接方法,通过制订科学规范的信贷操作流程,可以在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内,将个体的行为纳入规范化的轨道,并且使之深入人心,逐渐成为每个个体的自觉行为。

(二)建立准确的信贷风险预警估价机制和落实系统规范的信贷风险处置措施。对于信贷风险,农发行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信贷风险预警和估价机制。在信贷风险出现之前尽早发现,争取主动;同时,还要对信贷风险进行准确的估价,早做处置准备。信贷风险预警和估价机制涉及信贷操作的相关个体,要经过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培育,使银行组织内部的相关个体对信贷风险的预测和估价形成最大的共识。对信贷风险的预警和估价所形成的共识是信贷风险处置的基础,没有对信贷风险程度的认同,就谈不上对信贷风险的处置。虽然信贷风险的产生背景、原因和结果各异,处置的方法也千差万别,但是对于信贷风险的处置必须要有一套统一的操作规范,并且形成体系,使涉及信贷风险处置的所有业务都能有章可循。

篇7

国务院2008年工作要点提出“,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研究农业发展银行改革问题。”目前,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在改革过程中应以什么样的方式加盟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更好地发挥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是农发行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农发行广西分行成立于1994年12月31日,经过十五年的发展,农发行的信贷支持涵盖农业及农业延伸领域。特别是2004年以来,广西辖区农发行加快了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实现了单一的支农向综合支农、纯政策性运作向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运作的初步转型,实现了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的分别管理、分账核算,建立了严格的信贷准入和退出机制。但从农发行改革发展的实践看,要使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银行的支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其在内部管理、外部环境以及加强政策性银行的立法建设等方面,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制约的因素

(一)内部经营管理机制需进一步加强

一是贷款利率定价弹性不足制约业务发展。目前商业性贷款利率定价权限全部集中在省级分行,这延长了决策时滞,降低了经营效率,减弱了利率弹性,不利于调动基层行定价积极性,也不利于应对市场的变化。二是贷款集中度较高使信贷风险难以规避。广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较少,特别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县域,优良客户更少。由于贷款行业的高度集中,加大了农发行因市场波动而产生信贷风险的可能性。三是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近年来,农发行已初步建立起前后台分设、审贷分离等一系列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但这些在技术上是比较基本的,整体上风险管理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四是缺乏服务创新难以适应“三农”要求。目前,广西辖区农发行既缺乏相应的业务研发部门,又没有相应的业务品种开发机制,业务品种创新比较欠缺,难以满足客户的多元化的融资需求。五是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从目前广西辖区农发行现状来看,员工队伍操作技能老化、业务知识老化、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机构设置上,也基本上保持商业性贷款放开前的机构设置,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域和乡镇没有农发行分支机构,这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农发行支农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二)农发行改革发展的外部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国家对政策性银行的定位还不明确。1994年三家政策性银行成立后,关于政策性银行的立法一直没有出台,对政策性银行经营范围、运行规则、违规处罚等都没有明确规定。政策性银行在无制度约束的情况下运行,业务经营“摸着石头过河”的特殊性制约了其职能的发挥和自身发展。二是税收等配套政策不完善。农发行与商业银行处在不同的政策、经济和信用环境下,但营业税率却相同,这极大削弱了农发行财务可持续能力。三是资金筹措渠道狭窄。因受到国家政策限制,农发行的筹资途径和方式有限,自主筹资功能弱、成本较高。

(三)政策性需要与商业性运作之间存在矛盾

从广西的情况看,食糖、木薯、桑蚕等农副产品产量在全国均占主导地位,产量占据全国的60%以上;另外,农村公路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些产业和项目,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希望农发行按照政策性贷款要求进行管理,带有强烈的政策性金融需求。但是,按照现行信贷政策规定,其仍属于商业性贷款范围,需要按照商业化要求进行运作,这个矛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西辖区农发行支持广西新农村建设的力度。

(四)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还不够

一方面,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三驾马车(农发行、农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定位还不够清晰。中央要求农行和农发行在农村金融中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农村合作金融要成为农村金融的一支“生力军”,但从目前的经营情况看,在商业性业务领域,三家并没有明显的特色和区分,经营有同质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还不够。农发行与农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合作主要停留在吸收同业存款的业务合作的局面,在发挥支农作用上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没有形成良好的信息共享、业务合作、定期联系等相关机制。

三、政策建议

从长期发展战略看,政策性金融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重要支持手段,其本质是准财政,是财政与金融手段的有效结合,其功能主要是贯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对资源配置起引导作用,保护和扶持弱势经济,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因此,应不遗余力地通过一系列金融制度创新和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改革,实现农业发展银行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一)明确定位,坚持政策性方向

一是继续坚持农发行政策性银行的办行方向。农发行要定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银行”,继续坚持政策性业务为主体,在此基础上,巩固和完善农发行现有支农职能,进一步拓宽信贷支农渠道。二是要合理界定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不应该是相互排斥的,农发行在发展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同时,也要合理发展商业性贷款。三是要采取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政策。对广西来说,食糖、木薯、桑蚕、水产等产业等,属于直接影响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应该按照政策资金的需求,给予专项信贷资金配套,以保证农民增产增收,充分发挥农发行的职能作用。

(二)加强合作,理顺农村金融“三驾马车”的关系

一是关于适度竞争问题。要鼓励各家金融机构适度竞争,共同培育农村金融市场。对各家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不宜划分得过细、明确得过严,避免造成垄断;央行和监管部门应加强窗口指导和业务监管,从金融政策上、信贷规模上进行适当调控,避免过度竞争、重复建设。二是合作问题。当地金融主管部门应积极牵头,加快建立涉农金融机构的信息共享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和高层定期会晤机制。同时,三家农村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强业务合作,例如,对一些重大的支农项目,各农村金融机构要组成银团贷款,共同支持项目的发展。

(三)完善法规,谋求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是应该从国家法律、法规的层面,明确农发行的经营范围、运行规则、违规处罚等,规范政策性银行经营行为;二是以农发行的业务量、经营效益、社会效益、贷款质量等为主要考核依据,相应地与费用、收入等挂钩,尽快制订出国家对农发行的绩效考核机制,促进农发行激励约束机制形成。三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尽快出台有关政策,在税收、征费等方面,给予农业政策性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不一样的优惠政策,并规定减免的税费专项用于弥补农业政策性业务亏损。

(四)防范风险,提高竞争能力

一是加强风险控制。要加快建立风险监测、预警监控机制,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积极探索建立区域性的贷款审查审批中心、专职审批人等制度,加强信贷的内部控制,提高风险识别和风险计量能力。二是要继续完善信贷管理,从实际出发,分别确立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的风险管理方式,建立商业性业务的风险处置方式和信贷退出机制,强化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的理念,增强风险意识,有效防范和规避信贷风险。三是要适应新形势、新业务的发展需要,完善结算手段,扩大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增强支农服务功能,满足农村金融有效需求。

篇8

金融对于现代经济的发展极为重要,作为枢纽及命脉,它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保障,这些年来,农村金融体制运行不畅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受阻。而且,担负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良好发展大任的农村商业银行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因而农村商业银行成为了我国近些年战略发展的重中之重。金融本身就是不稳定的,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在这个变幻莫测的市场大环境中,首要任务是了解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优化发展战略,进而推动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进而使其稳步发展。

关键词:

农村商业银行;常见问题;发展战略

一、农村商业银行市场现状

近些年农村商业的发展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一直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农村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农村信用社,后来经过股份制改造,依托信用社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由民营企业、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出资的股份制银行,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商业银行,随着它的良好运行,如今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农村商业银行结合旧的农村信用社以及新的市场变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金融体系。凭借自身良好的机制和高效的决策,农村商业银行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有了自己的立足之本,同时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及金融改革有着关键作用,尤其是推动了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和农村大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进步。然而,在这个经济市场大环境中,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会阻碍其发展,要想进一步使农村商业银行稳定运行,就要优化战略部署,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市场为导向,寻找出适合自身发展并可持续发展的光明之路。

二、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村商业银行在新的体制改革下发展速度较快,但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阻碍了其稳定发展,首先,一个完整的体系,就要有内部控制和严格管理,就要有风险管理制度。当下需要做的就是填补这一漏洞,完善这一制度。在农村商业银行中有一些管理者有一定的观念偏差,他们不注重企业内部的管理与控制,没有严谨的规章制度,即便有条文颁布,也因执行不到位而未落实到根本。由于职责分配不合理,内部管理与监督的不到位,从而导致了权力制约不平衡的现象,个别官员、越权等问题的发生,严重制约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健康、快速的发展。其次,市场导向不明显是很严重的问题,如果一个体系或者说一个企业不能按照市场大环境变化的方向去经营、发展,那必然会受挫,甚至走下坡路。改革后的商业银行虽然拥有了新型商业银行的特性,但仍保留了旧的农村信用社的特点,一方面坚持着辅佐农村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又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有一定的需求,这样而来就造成了商业银行发展的矛盾性。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的意义在于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要发展自身经济,创造自身经济效益。这样就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协调统一、协调发展,两者兼顾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优化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在这个市场大环境中要想稳步发展就要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第一,明确市场定位与战略目标。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寻找市场定位,利用自身价值、优势区别其他竞争对手,才能更有方向的前进,提高竞争力。要想占据市场地位就必须突出自身优势,寻找合适的客户群体,在农村地区设置网点,拓宽业务覆盖面。在市场变化中随机应变,稳步发展。第二,完善内控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根据农村商业银行现状,要想促进其发展就要首先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可以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从而在制度的明令下激励与约束管理人员,明确责任与权利,对于内部控制,尤其是加强重点环节与领域的控制制度,如:财务管理、借款制度等,从而进一步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意识。另外,需要提高监督意识,完善管理阶层的内部结构,使各个管理阶层把握权利,恪尽职责,互相监督,提高银行的管理与经营能力。最后,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人们的风险意识,从而使防范风险的观念扎根心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降低风险,减小损失。克服这些问题进一步促进农村商业银行健康、稳步、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农村商业银行对于农村经济建设、统筹城乡经济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保证农村商业银行健康、稳定的发展,就要优化战略设计,明确市场定位,完善内控体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这样才能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的最大价值创造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程欢,程凤艳,陈诚,杨晏忠.协同学理论在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金融电脑,2011,11.

[2]苏鸿龙,周琳,肖俊,郭柳萍.浅谈内部审计在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定位及具体作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S1).

[3]易棉阳,陈俭,杨扬,周宗放.一种确定集团客户动态授信额度的简单算法[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

篇9

关键词:市场战略;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120-02

引言

中国的农村商业银行源于原农村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是在原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由民营企业、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出资组成的地方股份制银行,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一级法人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并逐步成为了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经历了体制、机制的蜕变,凭借灵活的机制和高效的决策获得了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同时也对促进经济的发展、金融改革尤其是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地方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的变化,农村商业银行也出现了各种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的道路。要想在社会发展改革的进程中,取得一席之地,农村商业银行就要以市场为导向,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中国农村商业银行市场现状

随着中国逐步以计划经济转向为市场经济,中国的银行系统也随之改变。农村信用社是农村商业银行的前身,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早期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迫在眉睫。

农村商业银行便是改革的产物,2001年11月28日在江苏省的张家港、常熟、江阴,中国首家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完成。农村商业银行是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改革后的农村商业银行有效地将旧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与新的市场变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后的农村商业银行,一方面仍然保留了一些旧的农村信用社的特点,如继续支持三农建设,对农村发展提供经济帮助。另一方面也拥有了新型商业银行的特性,主要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盈利为目标。

二、中国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银行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市场导向不明显、业务单一、创新性弱、市场人员缺乏等。

1.市场导向不明显。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转向了市场化的战略,但市场导向仍然不是很明显,主要还是沿着以前的道路在发展,没有以市场为主要发展方向。传统的农村商业银行仍然坚持着辅助农村发展的方向,但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方面有了一定的需求,这就造成了银行发展的矛盾性。一方面,担负着农村经济发展的重担,另一方面,以经济效益为主要发展目标,这就需要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协调统一,共同发展。

2.业务单一,创新性弱。与其他的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呈现出了业务单一、创新性弱的特点。在市场发展中,主要就是要以客户的不同需求为服务导向。但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主要还是以自身为出发点,没有过多地考虑消费者,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就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降低了消费者对银行的满意度。农村商业银行一般提供给消费者的业务为存贷款、资金清算等,还欠缺很多与市场密切相关的业务,如网上支付、理财等。没有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行明确的分类。农村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方面与其他商业性银行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新业务开展能力方面较弱,没有适时与市场联系,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开展新业务。

3.专业市场人员缺乏,素质偏低。由于农村商业银行在市场方面的缺乏,也导致了银行系统专业市场人员的缺乏。农村商业银行内的员工大部分来自于原先的农村信用社,受到环境、文化、条件等的影响,学历层次普遍不高,与其他商业银行差距明显。员工的学历层次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素质,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对市场的敏感性弱。而且原有职工所占比例大,很难吸收新的员工。银行本身对员工业务水平的管理有限,较为宽松的管理环境使员工对自身业务能力要求较低,这也间接影响了银行的发展。

三、解决措施

根据以上农村商业银行出现的问题,主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

1.找准市场定位,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所谓市场定位,就是用以将自身与其他同业竞争对手区隔开来的产品或业务。目前中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不仅仅是银行自身的战略选择问题,还受金融监管当局政策取向的影响。中国的农村商业银行的应该坚持 “立足城乡、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百姓”的市场定位,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风险防范为基础,以发展速度为途径,以资本回报为目标”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首先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守住农村阵地,比如每个农村商业银行都要根据自身所在地区的市场特点而制定不同的市场战略。如旅游地区由于餐饮住宿业务占主要,银行可以联合旅游相关部门开发旅游产品,刺激消费。另外对于农业生产集中地区银行就可以开展小额农贷,还有农业机械、肥料等生产工具的分期付款业务。对于经济发展较好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地区可以大力推广电子银行业务,使客户能实现网络电子交易,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银行在发展新业务时要有创新精神,还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实行差异化战略。

然后在立足本地的同时,要有长远的战略,不仅要丰富本地业务,要想有发展就必须实现业务的多样化。比如实现跨区经营,在其他城市设立网点,这样初期的成本投入大,收益也不会可观,想要发展规模化对农村商业银行来说是必走的一条路;当然另一方面在可实行“走出去”的同时也要着力发展“引进来”的战略,引进有些先进银行的投资,像江苏的常熟农村商业银行引进交通银行一样。

2.扩大业务面,勇于创新。在以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商业银行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状况,要积极地扩大业务面。加大创新力度,扩展业务品种,积极开展中间业务。要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开展新业务。要将业务品种的创新提高到保证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中国农村商业银行应将发展中间业务定位于银行经营利润的增长点,中间业务收入是新货币政策时期银行收益的重点来源,对商业银行衡量战略转型的重要标志,就是中间业务收入在各项业务收入占比的提高程度。现有的存贷款,资金清算等业务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市场发展的需求了,银行要扩大个人金融业务的服务范围。特别是在网络发展的今天,电子金融产品是必不可少的,如个人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都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现代市场经济中有大小客户,针对固定客户或大客户,可以专门设定VIP服务窗口,根据大客户的需求设定特殊的通道,这就有利于客户关系的维系。

创新治理体制促进中间业务发展。中间业务涉及范围广、跨度大,治理较为复杂,尤其是发展初期需要拿出专门力量,实施重点攻关。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成立专门的内部组织机构,对中间业务进行统一的规划治理与协调,加快对中间业务新品种的研究、开发、设计、宣传和推广。对中间业务要切实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将压力层层传递到每个单位、部门和每一位员工,力争使中间业务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同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中间业务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对中间业务进行重点考核,并把中间业务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收益作为考核重点,引入奖惩机制,努力营造一种全员重视和参与中间业务的良好氛围。

3.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银行要着力提升人员素质。针对老员工,可以采取培训和竞争上岗的方式,进行提升。当对人员有新要求时,银行要积极组织员工培训,不能止步不前。还可以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能力,合理安排工作岗位。针对新员工,可以从招聘做起。确立明确的人员招聘标准,如学历要求,工作年限要求等。这些就可以有效地提升员工素质,使员工能更好地适应银行的发展。

针对银行员工,要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定期进行业务培养,组织学习新的业务知识,还可以组织员工到其他银行进行参观学习,学习新知识后可以进行考核,直接与绩效挂钩,促使员工认真对待。对于专业市场人员要求则更高,不仅要了解银行本身的业务知识,还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向银行提出可行性建议。

结语

在农村信用合作社母体内部改制发展起来的农村商业银行,在与有业务重叠的国有商业银行竞争的同时,如何学习和应对国内外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找出自身的不足,在夹缝中寻得生存之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途径,迎接挑战是需要长期思考探索的一个问题。在发展过程中肯定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在立足农村经济的基础上,农村商业银行一定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农村经济的全面小康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静.对江苏省三家农村商业银行运作情况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3,(10).

[2] 毛定荣.农村商业银行的困境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8,(8).

篇10

伴随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力拓展银行中间业务,是完善银行服务功能、扩大银行业务领域、创新银行新业务、巩固与发展银行传统业务的趋势所在。农村商业银行通过开展中间业务,可以增加银行的收入、提升银行的公众形象,取得新的竞争优势。

一、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1.农村商业银行。是在国内的一类服务于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股份制地方性商业银行。主要以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县(市)联社为基础组建,并可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在辖内设立支行、分理处、储蓄所等分支机构。

2.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客户办理收款、付款和其他委托事项而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是银行不需动用自己的资金,依托业务、技术、机构、信誉和人才等优势,以中间人的身份客户承办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3.中间业务风险特点。自由度较大,只要交易双方认可,就可达成协议;透明度差,大多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许多业务不能在财务报表上得到真实反映;风险分散,分散于银行的各种业务之中;高杠杆作用,是“小本博大利”。

4.中间业务种类。包括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银行卡业务、类中间业务、担保类中间业务、承诺类中间业务、交易类中间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其他类中间业务。

二、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业务管理不规范

农村商业银行虽然经历了多年发展,但在管理体制上滞后。从最早的人民公社,到农业银行,再到人民银行,直到现在试点省市划归地方政府管理等,几经变动,使农村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上缺乏长期性的行业指导和统一规划。中间业务领域宽广的特点,使得中间业务难以像存贷款业务那样,集中由某一个部门管理,开展业务往往涉及多个部门,事实上需要一个专门机构来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然而,在中间业务的开展缺乏统一操作规范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管理部门权限不清,职责不明等问题,并与其他业务部门产生利益冲突。

2.人才保障体系跟不上

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具备系统的银行、保险、证券、外汇等金融专业知识,通晓各种金融商品和投资工具,了解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专家。与国家商业银行相比,这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农村商业银行是极难找到,大部分农村商业银行目前根本就没有这种人才,因此造成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品种少,功能单一,缺乏综合性和有自身特色的产品。所以,中间业务专业人员的匮乏严重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成为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一大瓶颈。

3.业务品种少,收益低

农村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单调、缺乏吸引力,主要集中在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开办中间业务以来,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到如今其中间业务品种只有保险、工资、代保管有价单证、简单的咨询业务、代办开户许可证等业务。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所开办的中间业务层次较低,产品定价低,造成了收益低下。同时,受传统陈旧思想观念影响,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工作思路仍定位于原来的存、贷款业务上,忽略了中间业务的收益性,把开办中间业务仅作为占领市场份额,促进存款增长的一种手段。

三、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改进对策

1.转变管理模式

农村商业银行应注重对中间业务的规范化管理。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中间业务的运作方案。把中间业务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做到有章可循,执章必严,违章必纠,合法经营。其次,要建立一整套中间业务运作的管理制度。如业务发展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业务考核制度等。再次,要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对中间业务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最后,要加大稽核监督力度。适时对中间业务进行常规检查、专项检查、重点检查,把监督机制贯穿到中间业务的始终,确保中间业务的合规性、安全性、效益性。

2.建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农村商业银行省、市管理机构应尽可能的结合各地实际,成立专门的中间业务部门,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建立起定期的培训机制,采取专业化培训和交流培训相结合,理论研讨和实务操作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加大对一线员工中间业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继续面向社会高起点、严要求地公开引进一批既具有计算机系统知识,又具有丰富银行业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为中间业务的研发提供智力支持,从而保证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当前农村商业银行员工素质不高,必须重视对中间业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保证及时满足中间业务对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