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科技发展范文
时间:2023-04-04 19:4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方科技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全市在农业科技研发转化、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培训工程推进、基层推广体系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绩,不断提高了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科技贡献率为46%。一是在农业科技研发转化方面,全市科研院所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域优势,育成并审定农作物新品种60余个,白葵6号、白葵杂6号等新品种已在吉林、内蒙古、辽宁、新疆等地广泛种植,推广面积1000万亩以上,农民增收1.5亿元。“白粳1号”水稻新品种目前推广面积占白城市水稻面积的42%。大田膜下滴灌系统、水稻机械化精量播种育苗机、玉米收获机等科研成果得到了推广应用。4YW2型自走式、BYW2背负式和4YWZ型(适合小地块和半山区)三种玉米收获机,累计推广800多台,水稻机械化精量播种育苗覆土机累计推广200套。繁育各类新品种苗木40多万株,杨树品种推广面积就达1500万亩,经济效益达数百亿元。良种细毛羊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反刍动物全混合平衡日粮(TMR)饲喂技术研究、黄花苜蓿引种栽培技术研究等13项成果已得到推广应用,深受农民欢迎。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二是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方面,针对全市农业技术需求,大力推广五大农业新技术。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生物防螟技术、农田统一灭鼠技术、保护性耕作推广技术。
有效地提高了施肥水平,充分发挥了抗旱节水、保墒保肥、提高产量的优势。三是在培训工程推进方面,全市主要采取冬春科技培训、“阳光工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举办科普大集发放材料、进行点菜式培训、成立讲师团、利用传媒技术传播农业科技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平均每年依托市县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培训农业技术指导员600名、认定农民培训师资500名;依托科技示范户,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培训骨干专业农民2.17万名;依托各培训资源,培训农业生产明白人29.5万人。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四是在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方面,全市各地建立实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包村联户制度,逐步形成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进一步形成“专家+试验示范基地+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机制,大力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为全市粮食安全生产做出了贡献。
在看到全市农业科技发展的同时,还应当看到全市农业生产科技发展中的不足。一是科技支撑不强。全市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强,跟踪式、模仿式,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二是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农民大多小学毕业,文化素质低下。三是推广机制不活,经费不足。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还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工作必须的仪器、化验设备也急需更新,严重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四是品种混杂。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造成品种品质低、抗逆性弱、产量低。育种方法、技术急需改善。
2当前全市农村最需要的技术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以及农民致富需求,重点需要种植业关键技术、养殖业技术、农产品加工等技术。
2.1种植业技术玉米、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玉米螟生物防治、农区统一灭鼠、地膜玉米、等离子种子处理、玉米、水稻、大豆良种和机械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旱作节水、玉米、水稻保护性耕作、绿色稻米综合生产、地膜植棉、地膜花生、烤烟、元葱、红干椒和无公害蔬菜生产、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等。
2.2养殖业技术牛、羊、猪高效育肥实用技术、家禽养殖技术、畜禽疾病防治实用技术、秸秆饲料配制技术、兽药质量识别与使用技术。
2.3农产品加工与营销管理技术结合各地产业发展需要,围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服务体系发展等技术。
3提高白城农业科技水平的措施
3.1搭建科技协作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组织搭建科技协作平台,推进科技协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机制。一是促进科研单位与企业有效对接,进一步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以股份形式引进科技单位、科技人员的新技术成果,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支持其与企业联合创办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机构,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二是促进农业科技与生产的有效对接。鼓励和引导农业科研机构及其科技人员面向生产一线。积极推广专家大院、院县共建、科技特派员等农技服务模式,重点建设一批科研示范基地,提高最新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效率。积极深入基层,针对当地产业发展,结合农民需求,以主推品种、配套栽培和养殖技术等为主要内容开展农民培训、科技咨询与服务等。三是由政府搭建“白城市科技协作平台”,促进农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与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对接。
3.2通过能人带动,发挥辐射作用市农业、畜牧、科技等涉农部门启动实施“能人带动工程”,充分发挥能人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周边农民利用科技致富,大力开发乡土人才资源,使能人经济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亮点。在农业技术推广员、农村种养能手、经纪人、农民企业家、外出务工经商优秀青年中遴选出100名乡土人才,建立以种植能人、养殖能人、技术能人、经营能人的农村能人档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农业、经济等方面的专家为农村能人授课,做到分类管理、分别指导。按照扶优扶强原则,在资金、项目、信息等方面予以倾斜,每年都协调资金支持能人兴办产业。以能人实业为龙头,着力构建“能人+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创办专业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流动技术服务站,组织能人开展致富报告会、流动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活动,逐步形成“政府搭台、能人唱戏、群众受益”的农村“能人”帮带的良好格局,发挥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效应,有效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3.3积极引进人才,推广农业技术实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特设岗位计划,引导和鼓励高端技术人才、乡土人才、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县、乡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创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补充机制,充分吸取多年来科技培训工作的经验,紧紧围绕“节本、优质、高效”这一主题,组织各地对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做相应的调整。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基础上,把政策解读、信息咨询纳入培训的内容。采取科技示范户典型经验介绍、制作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代替以往的集中面授。立足实际,发挥技术优势,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对常发性害虫如玉米螟、地下害虫、草地螟等实行定点调查,做到及时、准确、不误报、不漏报。认真做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农田统一灭鼠重大增产技术推广工作,同时正确引导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无残留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篇2
关键词:工科院校;地方经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35-02
地方工科院校只有融入到地区社会经济建设中,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才能实现地方工科院校与地方经济的同步发展。李岚清曾指出:“高校要努力做好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任何一所大学首先要立足于为地方服务,每个地区的经济不完全一样,只有立足于为地方服务才能避免千校一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经济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跨越的阶段,而占据高等院校半壁江山的地方工科院校,在地方经济建设和实现创新驱动过程中更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方工科院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地方发展生产力,地方经济发展又如何与工科院校进行双向互动,充分引导院校的各种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已变成两者共同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工科院校发展现状
地方工科院校是一个特定的高校群体,是指由省级及省级以下地方政府行政拨付经费,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的工科高等院校。
1.地方工科院校自身发展不足。随着1998年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地方工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发展中蓬勃发展。统计结果表明,地方工科院校在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上,以及师资力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师资力量比例仍然偏小。一是工科院校中研究生的数量虽然增长较快但所占比例不大;二是本科生招生数和在校生数规模趋于稳定,在各省本科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三是虽然师资队伍在持续扩大,但总体来说高级职称比例还相对较小。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加,地方工科院校的师资力量强于以前,但多数集中在中级和初级职称,高级职称的人数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大部分地方工科院校还较薄弱,领军人物、拔尖人才和高层次的创新团队较缺乏。
2.地方工科院校区域分布不平衡。地方工科院校区域分布受其城市经济、历史和发展定位等因素影响,呈现区域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为:一是与经济发展程度相关。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其发展规模和层次也相对较高,反之较低,展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我国东南地区的地方工科高校,在数量、规模和层次上都比我国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质量要高。这证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当地高等教育的质量起决定作用,同时那些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方工科高校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特别是当今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换,更需人才支撑。二是区域高校布局的需要。如各省份的省会和大城市,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得其高校数量名列前茅;因此,地方工科院校应理性分析自身区域现状,明确使命,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求大、求高,要办出特色。
3.地方工科院校办学定位不清晰。部分地方工科院校办学定位左右摇摆,一方面迫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既想走学术型的发展之路,又想走实践性、应用型的发展之路。办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办学思路不清晰、办学定位趋同的毛病,导致很多专业设置没有地方特色,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学生普遍“重理论,轻实践”,教师普遍“重科学研究,轻技术服务”,削弱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地方工科院校发展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地方工科院校发展迅速,学校招生数量持续加大,毕业生比例持续走高。在办学教育等方面,打破了传统的由政府完全掌控的局面,已逐渐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不同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满足市场需要的多方位办学体制,特别是我国的民办地方工科院校的良好的发展,为地方工科院校的学生教育打了一针强心剂。地方工科院校教育已然成了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直接关联的教育类型,为地方工科院校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起到了推动作用。虽然国内地方工科院校的教育有了一定成效,但目前还不能完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出现了一些与经济发展所不相适应的现象。
1.地方工科院校培养的人才胜任力不足。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人才作为后盾,首先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纵向人才作为后盾,地方产业发展需要“金字塔”型人才结构,而这里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处在金字塔塔端,使得这部分人成为了所需人才总量的大部分。第二是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横向人才做后盾。即工科院校所培养人才的学科及专业要和地方产业结构一致。源于高校之间的相互竞争,很多地方工科院校都将“厚基础,宽口径”、“一专多能”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但在实际培养中缺乏针对性,很容易出现“同质化”倾向,难以凸显自身特色。地方经济发展常要求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可因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实践教学硬件条件不足,实践课时有限,缺乏实践经验较强的指导老师,办学客观条件也难以满足实践教学需求,导致其培养的人才在素质和动手能力上都很难满足企业需求。在专业设置上,过于追求学科设置的多样性,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统筹把握,对地方产业变化缺乏有效应变力。
2.地方工科院校的科研服务力亟待提升。工科院校教育一个关键目的就是,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可当前我国很多地方工科院校推广还没有属于自己的科研机构,或科研推广机构无法胜任任务,还不能积极参与地方科技研发与推广,导致很多院校在地方建设的一些前沿课题上没有话语权,其实践服务能力无法有效发挥。
3.教师无法有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教师到企事业挂职、企事业专家到学校讲学还没有形成有效机制和顺畅通道;很多高校教师多是从校门到校门,从学生变身老师,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只能将知识从书本搬到课堂,从网站复制到课件,无从谈起有效解决企业发展问题,服务企业和社会。
三、地方工科院校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策略
1.地方工科院校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工科院校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建设中可以有很多方式,最有效果的当属学校与社会、企业携手共建实训基地方式。同样,院校与地方经济融合所建立的实训基地也屡见不鲜,院校教育的发展不能没有地方和社会支持;另外,地方社会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也必然带动地方工科院校自身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学校通过与社会和企业成立实训基地的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真实的生产实训环境,在实践中学习技能。最近几年,不少地方工科院校和企业已在校企合作上尝到了甜头,工科院校根据地方需要开设经济建设急需的专门课程和热门专业,培养了很多应用型工科院校高级技能人才。
2.地方工科院校与地方经济发展要产学研全方位结合。产学研合作,是指产业、学校、科研机构三者之间的紧密合作与配合,为同一个目标,通过充分利用资源进行多方面合作交流,建立一个强大的集研究、开发、生产为一体的先进系统,同时体现出综合性优势。如今地方工科院校已慢慢从传统的教书育人机构,升级为与地方经济高度融合,持续共同发展的高等科研院所;同时,地方工科院校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与地方经济融合,与地方、企业、社会进行全方位产学研结合。
3.地方工科院校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地方工科院校要融入地方需求,订单培养模式,就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好办法。但该模式仅在当前部分企业自办高职院校开展,对于普通地方工科院校通常开展此类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并不多见。随着经济发展,应用类工科院校无学生在就业中越来越吃香,开展订单式工科学校学生教育,对学生和院校,都是双赢的行为。
4.地方工科院校教学要针对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类型实施相关职业技能教育。地方工科院校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技能教育有所欠缺。近年来,积极转变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已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法。院校可选择通过对在校学生开设职业技能教育使在校学生得到国家承认的不同类型的职业技能认定证书,有助于毕业生找工作,也有助于企业选择合适的人才。这样的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同时,能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
综上所述,地方工科院校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前景美好,这需要以地方工科院校有效发展、契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前提。同时也需地方政府在校地合作前期给予更多支持,从而发挥地方工科院校与地方经济各地的优势,提高合作效率,培养优秀人才,最终提升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潜力。
参考文献:
[1]王旭东.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6-17.
[2]李海莲,洪林.地方工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4,(1):10-16.
篇3
产学研合作的特色与优势
产学研一体化思路明确
河南科技大学组建合并后,学校明确提出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目前学校领导和科技人员都非常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在《河南科技大学2003~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中,在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工作措施方面都强调了产学研合作问题,同时学校制定了《河南科技大学横向科研工作管理办法》、《河南科技大学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河南科技大学专利管理办法》、《河南科技大学保护知识产权规定》以及《河南科技大学产业管理暂行规定》等政策,大大提高了全校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目前,学校已与河南省内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既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又解决了教学、科研基地问题,实现了学校与地方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工科特色和优势明显
河南科技大学是河南省内最早建立的工科大学之一,工科特色和优势明显。36个省级重点学科中的28个为工学。锥齿轮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轴承设计与摩擦学、新型功能材料、车辆设计与内燃机技术、数控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科研创新平台高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平台建设,在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入6000余万元建设各层次的科研基地。如“摩擦学与材料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机械设计及传动系统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耐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高等学校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显微外科研究所”等研究基地以及“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和“电工电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国齿轮教育培训中心”、“中国轴承陈列馆”、“河南省机械工业CAD培训中心”、“河南省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中心”等国家及省级教学培训基地学校还组建了一批高水平的院士实验室。在洛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又建立了10个洛阳市重点实验室和5个洛阳市工程技术中心。以上这些成为学校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平台。
产学研合作主要做法与成效
本世纪初,省委、省政府把洛阳确定为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学校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学校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努力使学校成为先进制造业理念的策源地,学校在科研开发、成果推广和人才培训等方面,积极参与洛阳先进制造基地建设,为地方经济和发展服务。
联合攻关,提高承担高水平科研课题的能力
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联合攻关,是当代科技创新的两大趋势,只有通过多学科合作,产学研合作,才能尽快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洛阳有一大批高水平研究院所,这些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学校加强与研究院所的联合与合作,可实现学校和研究院所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同时,洛阳有多家国内大型和特大型企业,加强与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合作,通过与企业共建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协助企业解决难题,争取企业对学校更多地支持,实现技术创新力量的合理配置。目前学校主要借助于政府搭桥,与企业和研究院所共同唱戏,实现双赢。洛阳市政府、涧西区政府多次举行高校和地方科研院所及企业的搭桥活动,浙江新昌县政府每年都要来学校进行项目对接和人才招聘洽谈会。通过政府“引线”,改善了过去主要由教师出面,以“小团队”出击的科研格局,大大提高了项目合作的针对性和成功率,科研力量进一步整合,承担高水平科研课题的能力大大加强。近两年,学校签订横向合同300余项,合作范围涉及机械、电子、冶金、石化、材料、生物工程、医疗、农业、畜牧等多个生产领域。
通过产学研合作,学校获得了许多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如与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合作的国家“863”项目“多元微合金化高性能CuNiSi系引线框架带材的研究与开发”,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的国家“973”计划“苛刻环境下抗磨材料的基础研究”,与中信重型机械公司合作的国家“863”项目“基于虚拟设计制造技术的大型矿井提升装备开发”,与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国家“十五”计划“轴承组件动态性能分析及试验”,与国家小麦种子工程中心合作的国家“十五”计划“旱作物小麦夏玉米节水抗灾培肥一体化技术集成与示范”,与洛阳浮法玻璃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国家“863”项目“电子用浮法超薄玻璃生产的智能技术及装备研发”等等。
多种形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学校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和形式积极推进成果转化,一是合作研究或技术转让,学校主要搞研究和前期技术开发,产业化由企业完成二是校企结合转化,学校向企业提供科研成果的同时,与企业合作实现产业化或合办科技型企业三是校办科技产业,学校分流部分科技人员,直接进行产业化开发并组织生产经营;四是校办科技产业与社会上企业结合,学校进行关键技术和杨心产品开发,向社会辐射,带动一批企业开拓新的产业增长点或提高产品质量。
学校“逆向工程与数字化设计”科研团队利用CAD/CAE/CAM技术,在一拖集团有限公司首次进行了系列“轮式拖拉机和重型卡车”的数字化设计制造,极大地提高了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仅70马力一个品种就达到月产2500台,年增产值17.5亿元。学校最新研发的“液压机械双功率流差速转向装置”实现了原地动力转向,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拖拉机履带的磨损,提高了使用寿命。该产品在东方红1302R橡胶履带拖拉机上装机使用,新增产值6亿元。
学校20世纪70年代参与开发的我国第一代401型背负式谷物联合收割机,为我国背负式谷物联合收割机的普及奠定了技术基础。目前新型背负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在十几个厂
家生产,年创利税近亿元。
学校与中铁隧道集团公司、中铁十八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长大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掘进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项目成果使我国隧道施工技术实现了第四次跨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学校耐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铸渗表面合金化导卫板”项目已转让9家单位,生产的复合金属导卫板占全国市场的60%,累计产值超10亿元。“半连续铸造高钒复合轧辊”寿命是现用冷轧辊的6倍,目前已占国内30%的市场份额。
学校与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合作,攻克了“钢铁磷引线框架铜带”制造的关键技术,大幅度提升了我国引线框架铜合金的综合技术水平,为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用铜合金市场占有率达到35%以上,改变了我国该类产品全部依靠进口的局面,降低了我国电子行业的制造成本。
“甘薯脱毒快繁及产业化开发研究”项目,建立了以学校为技术支撑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推动了脱毒甘薯在洛阳、三门峡、南阳、焦作、平顶山等地市的推广应用,年推广面积4。万亩以上,平均增产幅度达到78.5%,最高增产幅度达269%。
以产学研为载体,全方位服务社会
学校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利用人才、智力优势充分发挥为政府决策咨询的“智库”作用,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
学校参与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积极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参与《洛阳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洛阳市装备制造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洛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洛阳市骨干财源“十一五”规划》、《洛阳市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洛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洛阳市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规划》等规划的制定,为地方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承担的“新时期河南省扶贫战略模式研究”、“洛阳市制造业信息化推进模型与实施研究”、“洛阳偃师城市一体化规划研究”等课题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咨询;主持完成的“洛阳市钢制办公家具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已经被市政府采用并实施三年,巩固了洛阳钢制办公家具产业在全国销量第一的地位。
同时,学校面向企业、医疗、农村的生产第一线开展广泛的专业技术服务活动。学校作为省市牡丹研究项目的首席单位,承担的牡丹花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加快了产业化进程,使“甲天下”的牡丹为洛阳带来了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学校与龙门石窟研究院联合成立了“数字化文物保护中心”,对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进行了数字化保护。学校的司法鉴定中心已开始在法医病理、法医中毒鉴定等方面为社会提供司法鉴定服务,目前已累计开展全国各类司法鉴定3000余例,鉴定的典型案例曾被中央电视台、江苏卫视、大河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学校的“河南省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中心”,三年来共培训各类技术人员4200余名,为河南省制造业向信息化迈进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一附属医院面向豫西地区免费培训乡村医生,并坚持向偏远山区、重病区、社区派出义务医疗队,完成了国家援外医疗任务。学校每年都承担有近20项河南省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农学类专业的教师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业科技服务,每年都要举办各类培训班50余场,培训农民都在1万人以上。
以产学研合作为平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02年以来学校已把“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作为制订培养方案的重要指导思想,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统筹规划。学校利用与科研院所、厂矿企业长期合作的优势,引导学生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选题长期坚持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科技人员作为教学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仅2007年就外聘教师272人;学校与合作单位一起组织实施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并共同进行考核、记录学分以上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近年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项目的比例逐年提高。2007届毕业生毕业设计题目中,有93.93%紧密结合生产实际。
学校连续多年被、教育部、等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在全国及河南省“挑战杯”竞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中,被评为全国、河南省优秀组织单位在第九届、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总成绩排名全国高校第59名;在近三年国家级学术科技类竞赛(含省级赛区)活动中,学校学生共获得三等奖以上奖项120项。
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房地产;可持续发展;阻力;思路
最新研究数据表明,2011年我国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的28%,高居世界第一。而房地产业是我国碳排放“大户”,其碳排放量约占4成,远超运输和其他制造行业。我国每平方米房屋的建设需排放约0.8吨碳;在多达400亿m2的建筑中九成五以上是高能耗建筑;单位建筑能耗与同纬度欧美国家相比,多出1-2倍。与此同时,在每年近10亿m2的新增建筑中,仅不到两成建筑按照节能设计标准。由此可见,我国房地产业面临着节能减排的沉重压力。
一、发展房地产低碳经济的重要性
1.有利于优化房地产行业内部结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房价猛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发展商炒房。这些发展商只专注于牟取利益,并不在意房屋建设的品质如何。而恰恰是房地产业准入门槛低,内部结构不完善,给予了炒房行为很大的生存空间。随着政策的保障和技术的成熟,发展房地产低碳经济有利于使发展商更注重房屋建设的品质,实现房地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
2.为房地产行业实现绿色建筑创造机遇
长久以来,开发商受制于房地产资本,在投资时盲目看重短期收益,而忽视在房屋建设的过程中节能减排。发展房地产低碳经济,有利于集合庞大的市场资本与先进的低碳技术,实现未来建筑的绿色化。
3.为房地产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打下基础
房地产经济与股票市场相似,繁荣表面掩盖的往往是泡沫危机,房价一旦被炒高,超出了市场的承受能力,就有可能重蹈像美国金融危机那样的覆辙。相对而言,房地产低碳经济具有投资周期长、收益不确定的特点。发展房地产低碳经济,就减少了炒房之类的行为,使开发商的注意力集中到提升建筑品质上来,从而利于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二、发展房地产低碳经济面临的阻力因素
1.推高房地产建筑成本
我国低碳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技术还不够成熟,加上欧美等国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先进低碳技术“请进来”的可行性不高。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房地产低碳经济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新技术研发,同时使用价格更高的材料、能源取代相对便宜又“高耗高排”的材料、能源。这必定会增加建筑行业的整体成本,难免会引起一众开发商的质疑。
2.短期内造成房地产经济波动
一直以来,房地产业的发展依赖于价格低廉、取材方便的传统能源,一旦转向低碳经济,失去传统能源支持的同时,低碳能源又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能源,房地产的能源供应有可能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影响房地产市场的普遍亏损,引发房地产经济出现短期波动。
3.带动房地产价格上涨
由于房地产低碳经济涉及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开发商的成本会有所增加。开放商可能会借“低碳”“绿色”之名将建筑定位为高端商品房,进一步推高房价。目前低碳建筑大多面向高端消费群体,并未得到广泛普及,而人们潜意识中往往将绿色低碳与高房价划上等号,更加助长了低碳建筑高昂价格的现象。
三、以低碳方式促进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1.培养人们理性的消费行为
房地产业发展低碳经济,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是消费者行为。而消费者的行为方式,又决定了碳的排放量。拿美国和欧洲来说,两地生活质量、收入水平基本持平,但美国人均碳排放是欧洲的两倍之多,其原因何在?美国人崇尚高消费、高排放的粗放型生活方式,私家车十分普遍,公共交通则相对落后,其建筑节能标准还不及我国的高,而欧洲人很富裕,但崇尚理性消费,公共交通比较发达,建筑节能标准也较为严格。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差异,直接导致了碳排放的结果。要发展房地产低碳经济,首先就要培养人们理性的消费行为。
2.制订科学的低碳建筑规划
房地产低碳经济是一个长远的目标,其实现的过程必须依靠体系和制度的保障。首先,打破“单体建筑”思维,基于城区科学发展的角度进行规划,明确房
地产开发具体操作、主要责任及利益出发点等;其次,加快研究并制定房地产建设的碳排放指标体系;再次,运用新式规划手段和工具,把宏观指标转换成硬性量化指引;最后,加大政策调控力度,扩大市场需求,维持低碳型房地产的供求平衡。
3.加快金融创新为低碳房地产做准备
房地产业的基本特点是资本密集,如果要实现资本与绿色低碳有机结合,就要发挥绿色低碳在房地产长远发展中的平衡作用,还要发挥在控制资产泡沫、平抑房价中的对冲作用。因而,可以通过多种融资渠道为低碳发展筹集资金,尤其要加快绿色低碳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发展。在可见的未来,还可依据节碳指标,核算住区节碳总量,建立起和信贷等金融业务挂钩的信用积分制度,以此鼓励发展房地产低碳,使我国形成优良的低碳住区体系。
四、小结
作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房地产业在各个产业链中处于中间环节,关系着为数众多的上下游拉动经济产业,比如钢铁、电力、化工、建材、石化、纺织、轻工等传统“高耗高排”行业。推动房地产低碳经济发展,不但可以带动上游绿色生产,刺激下游绿色消费,而且可以促进房地产业实现结构优化,对于国民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平抑房价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篇5
一、地方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低档产品过度竞争
地方产业集群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成本少,技术含量不高,进入壁垒小,集群内聚集生产同类产品的中小企业。随着企业的不断加入竞争越来越激励,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不得不降低价格,结果单位价格越卖越低,利润空间微薄。过度竞争使得企业的盈利率大大降低,为了维持经营,又不得不通过偷工减料、使用质量差的原材料等办法来降低成本,使产品的质量不断下降,影响市场的需求,低水平的过度竞争威胁着产业的发展。
(二)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产业集群有利于集群内企业的相互学习和模仿,集群形成初期对集群的形成和初步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在集群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程度的情况下,如果一味模仿而缺乏原创性技术创新,集群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影响。知识产权在集群内的作用很小,一方面申请专利需要很长时间,而集群内知识的传递又是很快的,可能专利还没有申请下来,市场上已经有这样的产品了;另一方面,就算申请了专利,同样集群知识传递很快,公司将新产品推出市场,如果很受欢迎,集群内其他企业马上模仿,而集群内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是很多的,模仿的企业不是一家两家,有可能很多,开发出新产品并申请专利的公司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与那么多公司打官司。同时因为地方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主可能都相互熟识。打起官司牵扯到很多关系,对它来说还不如不开发新产品。于是,在集群内大家都等着“搭便车”。
(三)低成本优势受到冲击
随着企业集群的扩大,就会拉动当地地价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此时,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如果发现男一区域能更好地降低生产成本,有更好的经营机会,就会出现投资的转移。地方产业集群的最大优势是低成本优势,如果这一优势受到威胁,会进一步影响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四)高素质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
地方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大多从家庭作坊发展而来,企业内的技术骨干大多是那些有经验的老技术人员,他们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而企业的经营者虽然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但自身的素质通常都不高,缺乏对企业的有效管理,对企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重视不够,企业员工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不高。企业内部管理比较混乱,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由于管理而引出的问题层出不穷。
二、促进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对产品和零部件质量实行标准化控制
对于地方中小企业集群来说,通过地方的行业性协会制订和协调产品质量控制标准来提高集群的产品质量,从而制止过度竞争所致的粗制滥造是非常有效的。因为这些“质量标准控制”,使有关产品质量的信息明确化、具体化了,使消费者搜索高质量产品的成本大大下降。
(二)进行区域营销,创建区域品牌,帮助集群开拓市场
地方政府可以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努力为企业疏通市场渠道,扩大集群在国际和全国的知名度,引导和帮助集群开拓市场。政府可以建立专业化的产品交易市场,牵头举办产品博览会、贸易洽谈会、招商引资会,加强对产业集群的宣传,邀请各路媒体对集群进行报道,知名人士为产业集群担任顾问等。
(三)强化产学研结合之路,加强创新力量
集群可持续发展需要产品升级与多样化。就需要有过硬的技术支撑做后盾,即要求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除了便于创新的集群效应之外,地方产业集群本身应该在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平台基础上,主动地与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断在产品开发、技术改进、降低成本等方面有所突破。现在有些企业开始将自己的研究部建立到省会城市,可以就近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但这种做法要考虑产品特性。
当集群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程度,知识的溢出效应,技术外部性会影响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根据外部经济性理论,需要给开发出新产品的企业一定的补助来弥补外部性。
同时,集群内新技术、新产品就如同地方产业集群内的一个准公共物品,根据准公共物品的特性,需要由政府加入。政府可以将税收的一部分投资建立产品、技术研究中心,促进集群升级发展。
(四)引进人才,加强培训
篇6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因素 策略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总理近期多次强调要通过房地产调控来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房地产经济做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它关系着国计民生。另外,房地产行业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及相关能源消耗都较高,加之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所以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如何在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下获得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及需探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在我国经济协调发展中,未来房地产经济的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将是一大趋势。
1、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既要满足当代人对房地产产品的消费需求,又要保证土地资源、建材资源、空间资源等利用的可持续性,不对后代人的消费需求能力造成损害。二是要实现房地产经济与社会、环境、人口的协调发展,保持房地产产业自身的发展进步。 概括来讲,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达到房地产建筑的环境效益、人文特色、规划形态和住宅功能的可持续发展。
2、影响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1、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房地产具有先于国民经济萧条而萧条,后于国民经济复苏而复苏的特点,房地产发展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具有正相关性。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对房地产具有拉动和推动的双重效应,它为房地产业发展提供强力的支持,有利于放大房地产上游的生产要素供给总量,拉动房地产的终端市场需求。
2.2、价格与价值背离 ,泡沫经济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走势一路攀升。遵循市场规律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特征,房地产经济受到开发商非法占地、炒房团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价格增速过快,偏离了市场经济持续 、稳定、健康发展的目标。价格增长越快,价格与价值背离越多,也导致泡沫经济的风险增大。一旦发生资金链严重断裂的行业经济问题,势必会首先冲击到银行信贷业务的损失,其他行业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更难以维持市场经济秩序。
2.3、区域经济
从区域经济来看,房地产业是一个级差收益明显 、区域差异巨大的行业。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状况必将制约到该区域的房地产业发展的程度。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增长是随着需求量的持续上升和投资量的不断增加而发展起来的。这种需求与投资的增长,必然导致房地产需求的增加,从而带动房地产业的相应发展。
2.4、节能环保
房地产经济建设与低碳经济有着紧密的关联,但目前节能环境的长远战略显现不足,大量土地资源的占用,并不能以低碳、环保住宅为回报,占比率不高,开发数量有限。
3、我国房地产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与房产发展相配备的金融基础体系尚不完善
房地产信贷结构需要调整,目前较倾向于开发贷款,住房消费信贷发展不足;房地产资金来源结构单一,开发商自有资金比重低,市场资金严重依赖于银行贷款,给银行资产带来安全隐患,贷款资产流动性不足,缺少二级市场;住房公积金缴纳范围和比率的扩大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低进低出的运营方式使资金使用低效率和显失公平 。
3.2、忽视生态环境发展
有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使得房屋建筑出现极度紧密状态,容积率过高,缺乏绿色空间,随意毁林毁草,减少公共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同时,为了扩大房地产建设范围,催毁了区域内的古老建筑物而变成商品房。更有甚者有些开发商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围湖造田、开发房地产,直接降低了相关湖泊的蓄水排洪能力,影响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3.3、资源浪费情况严重
很多建筑生产商对于建筑市场的发展走向没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认识,我国房地产业仍然偏重于粗放发展,房地产开发无序发展,规划不合理,依靠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来实现经济效率的增长。没有重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4.1、完善金融体系结构,发展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
房地产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是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我国当前房地产金融发现的现状来看,应重点做好房地产贷款结构的调整,增加消费贷款比重,注重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同时,为了更好的解决房地产金融进一步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资产流动性及期限错配等问题,应着手研究并建立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实现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打通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将一二级市场作为一个整体纳入金融大循环,有效分散银行贷款风险,提高房地产金融的市场化程度和效率,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
政府还应立足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大力开展银行创新改革,使银行吸引优质资产的注入,打破传统的存贷模式,规避房地产市场中高风险业务的影响,整合现有业务,逐步增加优质业务的占比率,以服务市场经济整体发展为宗旨,有效降低房地产市场的金融风险。另外,政府还要对房地产市场的金融秩序予以监管,全面深入的监督房地产企业的贷款规模、开发进程和偿债能力等,调节银行的资产结构,控制商业银行在房地产领域的信贷业务,推动信贷资金向市场经济发展的朝阳行业流动。
4.2、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谐的开发与利用
充分协调好房地产发展与生态资源、环境发展、人口发展的关系,才能实现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在项目开发前,应科学、合理的规划生态和环境保护,在开发时要注意绿色建筑的开发,注重绿化,节约资源,注重保护周围的文化和生态环境,使建筑的风格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为人们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房地产开发要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生态循环良性化、城市环境田园化、乡村建设城市化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使房地产经济发展成为城市生态经济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4.3、制定科学的长期规划,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做好房地产发展中的科学规划,使房地产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在避免那种过分超前,危害经济的行为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带动经济增长。
努力使房地产经济向对资源集约利用的方向转变,严格限制粗放型的房地产经济,尤其要提高对土地、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浪费,加强土地审批调控力度,严格控制土地供给总量,加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力度,使房地产市场规范有序的发展,走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4.4、加强房地产价格管理,加快科技创新
加强房地产价格的管理,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对房地产价格的决定性作用,在建立土地集中统一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价格的咨询、信息和监督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清理土地的隐形市场,制定和规范土地使用权的出租、转让、抵押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加强科学的土地价格体系和基准地价研究,调整房地产投资结构,实行倾斜政策,实现商品房由高档次向低档次发展,以解决居民购买力低下和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之间矛盾。
房地产科技创新能够有效的改善人们的居住、生活和办公条件,优化城市的环境,利用先进的科技技术,重视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够取得最高的效益。并要做好交通、信息等其它配套设施的协调,坚持不懈的跟随科技的发展,加快科持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才能保持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
篇7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现状;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一、房地产经济对国民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影响
1.房地产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之一大部分是来自房地产开发参与房地产投资;另一方面房地产事业不但可以拉动其他的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还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目前我国房地产的投资行为多样化也逐渐增加,会促进市场消费需求,因此国民生产总值也会有增长的趋势。
2.房地产发展对其附属、关联性产业的主要影响
GDP是体现国民经济增长最主要因素,不仅只有房地产经济对国民经济又推动作用还有和房地产相关的其他诸多行业都有推动作用,但对国民经济而言房地产经济还是主要来源。产业链条长以及关联度广泛这是房地产行业自身的特性,因此促进房地产行业在市场上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长远的思路。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现状
1.房地产市场结构的不合理
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影响因素是挺多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房地产市场结构不合理。经调查证实,在市场结构中对住房的供应国家控制的房源只能到达总房源的30%左右是刚刚合适的,一旦超过其控制比例,后果不堪设想。但是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别墅以及商品房的数量占房地产市场的绝大一部分比例,主要原因是政府对经济房和商品房科调控的数量在总房源中占比例按太少,这要的现象就会导致房地产经济失衡。最本质的原因还是房地产开发商的问题只追求利益,还有就是商品房价格上涨对地方财政税收有利还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房地产的开发方面会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2.商品房价格的不断上涨
目前,我国房地产的商品房价格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导致房地产价格出现许多问题。人们买房的压力也日趋增长,房地产开发的成本的增加和商品房销售手段的不合法是导致商品价格不断上升的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造成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3.房地产市场秩序的混乱
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准入没有规范也不完善现阶段,对与外资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这样一来我国的一些回避政策就很难执行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也是导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秩序混乱的一个因素,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个方式就是房地产的投资者依靠期房来实现。而房地产开发商在出售现房的时候也会有相应的优惠措施,对买房人来说会带来一定的心理暗示同时也隐瞒了消费者的合法知情权。
三、促进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房地产业长效机制
我国房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管理。纵观近几年来房地产经济发展轨迹,可以发现,每次房地产经济交易秩序出现问题的时候,都是政府的宏观调控挽救了房地产行业。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政府仍要以房地产行业为重点,利用经济手段、金融手段加强对房地产经济的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增设权威机构,由其负责土地交易控制和规范,打击土地市场垄断易行为,严厉打击土地交易中的腐败行为,依法取缔一些不合理收费现象。与此同时,完善以住房制度、土地制度、金融制度、房地产税收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房地产行业管理机制,依靠市场机制去调控房地产市场,突出市场在房地产行业及相关产业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房地产税立法与改革,增加房地产持有环节税收,减轻房产交易环节的赋税,简化房产交易流程,推动不动产登记和居民住房信息联网。
2.优化房地产投资,解决资金难题
目前,中低群体已经成为房地产消费主力军,但是,许多发地产商开发的房产都属于高档住宅,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不对等,只能导致资源浪费。因此,政府要关注市场,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建设,改进城市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在棚户区改造中采取集中力量解决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加大中低档住宅譬如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力度,优化房地产投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还要根据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将政策和资金适度向中西部倾斜,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政府还要完善金融体系,重视和加强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建设,通过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建设和抵押贷款证券化,打通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内部通道,提高房地产金融的市场化水平和房地产经济的市场风险抵抗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资产流动等问题。
3.走生态创新发展之路
在经济新常态下,房地产行业要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对房地产功能进行定位,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走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确切来说,房地产投资商、企业在房产投资和项目决策前,要实事求是,深入了解地方房地产市场演变、城市特点、人口总量、城市承载力和文化环境情况,广泛听取城市环境部门、文化部门的建议,摈弃“牟取暴利”的思想,科学制定房产投资规划和建筑规划,优化地方房地产供需关系。然后,明确房地产的物质功能,秉承“污染少、环境好、可循环利用”原则,选用绿色环保材料,文明施工,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房产质量,打造环保、健康、安全的居住环境然后,采取有效措施。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房地产经济的深入了解,对市场经济的主体行为进行控制是最有效的办法,使我国房地产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政府部门对房地产经济又推动作用,还要多元素的对房地产融资渠道进 行推行,对风险管理一定要加大力度实现其住房的标准化,降低投资成本促进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⒖嘉南祝
[1]彭勇,盛宝柱.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1-32.
篇8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健康可持续;问题;建议
Abstract: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pillar industry, beneficial to the people's livelihood, relationship, influence future generation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macro-control policy on the property, real estate profiteering era is over, how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economy in such a situation,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many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has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 to this problem, and puts forward the healthy real estate industry c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ggestion.
Keywords: real estate economy; sustainable; problems;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近几年,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大规模推进,不仅居民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始终处于上涨状态,各地政府也开始认识到房地产对当地经济巨大的拉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行业逐渐成为各地的支柱行业,同时也成为最大的暴力行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由于供需矛盾而导致的房价居高不下问题,这一问题引得老百姓叫苦不迭,人们戏称房价、教育、医疗是老百姓“新三座大山”。为遏制房价,中央政府自2010年起不断出台政策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宏观调控,但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在低迷一段时间后,反而却呈现出加速上涨的态势。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房价“愈挫愈勇”,又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应对呢?
1 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定义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核心,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发展,在发展目标上既要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又要提高自身素质,改善生存和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在发展方式上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又要使自然资源和环境得到永续利用和保护,最终达到环境和发展的协调一致。目前房地产经济投资不仅要促进经济的稳步增长,还要建设一个适宜于人类居住和生活,生态环境优美、舒适的社会环境,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全方位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它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房地产业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对各种房地产品的要求,又要满足子孙后代未来发展的需要。其中,包括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住宅业的稳定协调发展、房地产市场的完善及人居环境的改善等。
二是既要保持产业自身不断增长,又要与社会以及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主要包括社会的公平性;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如土地资源、空间资源、建材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产业发展的协调性等等。
2 房地产经济的重要意义
2.1房地产业在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我们绝对不能否定房地产业在促进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过程中的积极而重大的作用,必须要明确目前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在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房地产业仍然是我国基础性、支柱性产业之一。
2.2房产业的最终产品为国民经济许多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场所。房屋能为商业、家具业、家用电器业、房屋装修业、园林花木业、家庭通讯业、房屋金融保险业、物业管理业、家庭特约服务业、搬家公司、房屋买卖中介业等等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发展场所。如果没有房地产业为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场所,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发展难免会受到瓶颈的制约。
2.3房地产业作为一个龙头产业,可以带动诸多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需要国民经济中的建材、设备、机械、冶金、陶瓷、仪表、森工、化塑、玻璃、五金、燃料动力等许多物资生产部门和服务行业的产品生产和劳务提供相配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性十分明显。据测算,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每投入200元的住房资金,可创造相关产业140~440元的需求;每销售200元的住宅,便可带动260~300元的其他商品销售。因此,住宅建设若增加20个百分点,可望带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个百分点,住宅行业每吸纳200人就业,可带动相关行业300~400人就业。由此可以看出,房地产业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3 我国房地产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房地产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房地产偏重粗放发展,表现为效益增长主要依靠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的过度消耗;空间资源鲜被认识,其合理利用和开发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我国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并不丰富,尤其是土地、空间等资源在一些地区形势非常严峻。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对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并影响其他行业发展的事件屡见不鲜。在房地产下一步的发展中,资源的机会成本及合理利用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3.2房地产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保护不够重视。开发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致使房地产在发展中建筑密度过高,容积率过高,产生“钢筋混凝土”丛林。城市缺少绿色空间,市区污染不易向周围散发,城市空气质量差;人们居住、生活感到压抑紧张;人们远离自然,使人类与自然隔离。更有甚者,长江中游部分地市围湖造田,开发房地产,大大降低了湖泊的蓄排洪能力,对整个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包括房地产在内的经济造成潜在威胁。
3.3与房产发展相配备的金融基础体系尚不完善。我国的房地产金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已完成了基本制度建设,形成了一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有些问题如不解决,将影响房地产经济的整体发展前景。首先是房地产信贷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房地产贷款长期倾向于开发贷款,住房消费信贷发展不足。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住房消费信贷一般占到整个房地产信贷总额的70%左右,而我国消费信贷占房地产贷款比例最大的银行还不到10%,仅占银行全部贷款总量的1%强。同时,住房消费贷款的发放也给银行资产安全带来隐患;房地产贷款的长期资金来源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贷款资产流动性不足;金融二级市场缺位。还有,住房公积金缴纳范围和比率的扩大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低进低出的运营方式使资金使用低效率和显失公平。
3.4商品房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空置率居高不下。空置房地产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由于与外部客观环境不相适应引起的空置,包括上文提到的大大超过当地人口规模的房地产,以高利润为目标,不顾市场需求的房地产等。第二类是由于内部因素造成的房地产空置,包括开发商资质较低,开发的房地产质量存在问题、销售不畅、与周围已有项目雷同,缺乏自身特点,由于没有特点,没有优势导致的空置等。空置房地产不仅占用了大量宝贵资源,长期下去,还必将危害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4促进我国房地产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建议
4.1科学规划,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首先要在政策上限制粗放型的房地产经济,努力使房地产经济向对资源集约利用的方向转变,尤其要提高对土地、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应作好房地产发展中的科学规划,房地产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既要发挥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带动经济增长,也要避免那种过分超前,危害经济的行为。
4.2注重环境保护,使房地产经济成为城市生态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在建设项目决策之前充分听取城市环境和生态保护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科学规划,在进一步完善房地产物质功能,树立“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同时,为人们提供更舒适美好的生活办公环境;要求房地产与环境因素的衔接更加自然和优美,与周围的绿化、园林、小品等和谐搭配,相得益彰。
4.3完善金融体系,建立和发展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房地产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根据我国目前的房地产金融发展现状,应重点做好房地产贷款结构的调整,增加消费贷款比重,并注意防范风险。另外,为解决房地产金融进一步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期限错配问题,资产流动性问题,我国的房地产金融业还应着手研究并建立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实现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将一、二级市场作为一个整体纳入金融大循环,打通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建立和发展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还能有效分散银行贷款风险,提高房地产金融的市场化程度,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向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转轨,提高整个房地产金融的效率。
4.4加强市场监管与宏观调控,保障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对公平、高效的外部环境的创造。一方面,政府应将制度建设作为重点,减少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政府行为,根除腐败、杜绝暗箱操作、严格执法、取消不合理收费。另一方面,完善现有房地产经济法律法规,包括制定各项明细的实施规则,尽量做到法律、条令、规则之间能相互配套,创造一个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依靠市场原则优胜劣汰,提高开发商的素质,使房地产项目与人口、源、环境相协调,与市场需求相协调,将房地产开发的短期行为和投机减至最低。
篇9
[关键词]校企协同;机制;持续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166
1引言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行业周期替换加速,企业人才招聘要求对岗位适应能力越来越高,而目前大学生步入本科以前的学习教育多是应试教育,使之进入大学后的实践能力相对较低,突破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地方本科院校面对着外界企业对大学本科生的高要求以及本科院校学生适应能力的欠缺的两难冲突所致的双重压力下,学校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更高要求。就目前来看,行业在需要大量操作型人才的同时,更渴望各类研发型、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因此,面对学生的需求,由于就业市场的反作用,当前对学生的成才需要也表现为实用性、多元性、高端性。
关于校企协同发展,国内与关于校企业协同的研究主要从产学研发展角度、校企合作所存在的问题、校企协同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而国外主要从校企合作方面、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模式、企业协同创新机制、高校―企业―政府主体之间互动机制、教育改革模式选择、教育模式对比性研究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有利于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协同发展的机制,以促进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协同发展。
2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协同发展机制分析
21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市场经济作用下,每一个经济主体都是在寻求公平与效率。所谓的公平就是利益共享,能达到预期效用,以诚信为基础。而效率则是追求发展的问题,是在公平的基础上追求发展的突破。因此,就目前社会所处的初期阶段,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协同应该以“公平、效率”为准则,倡导“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为原则,实施“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基准,让校企协同各地方本科院校以及企业都享受到协同所带来的利益,并且根据协同过程中所贡献的评价标准为条例,签订协议,恪守诚信原则,以寻求地方本科校企协同进一步发展的内生动力。
但是在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协同过程中,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可能存在各种风险隐患是不可避免的。如由于操作设备不当所引起的机器损坏、研发项目失败甚至人身安全等一些意外发生等,面对这些突发或者说是意外事情的发生,作为校企协同双方,不能简单地把事情归咎某一方,而应该在风险共担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一系列规则进行完善,从而明确地方本科院校以及企业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树立主人翁意识,确保协同过程和谐有序。
22人才交流、技术升级
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人才交流、技术升级”。该技术升级不仅仅是企业的技术升级,还指本科院校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应该本着以对方受益为原则,这样才会达到“干中学”效应。干中学通过到对方工作地点去实践,从而获得能力的提升。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往往要发挥智力资源优势,服务企业,从而带动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企业技术的升级;而企业往往依据自身的资源特征,如设备、场地等,主动为学校学生、老师提供实训与研发基地,这样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素质与学生的实践能力。
3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协同发展机制设计研究
目前,学生实践难,主要瓶颈在于师资和平台。青年教师大多实践经验缺乏,企业对接受学生实习一般“回应冷漠”,而校内场地、设备又有限。解决这两大瓶颈都必须依赖良好的校企协同机制。学校可以依托多年“背靠行业办学”的基础,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地方行业人才库、智力源和研发中心的作用,多途径强化校企纽带,与广大地方行业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沟通机制。
(1)多元化培养。多元化培养即为在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协同中实施“三实两创”。而“三实两创”指的是实训、实验、实习和创新、创业。理论教学是否成功需要实践检验。而实践涵盖实训、实验、实习,只有让学生真正走到企业里面去,才能真正实现产教研的融合与耦合。而实践过程在理论指导下不断有新知识、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诞生。同时与企业结合有利于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有利于学生创业行为的成功实施。
(2)产教研融合。产教研融合是将理论、实践、创新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可以让研究成果及时地转化为社会成果,为企业产品转型发展提供技术力量支持。该模式是以多元主体参与,学生与教师都参与创新,创新力强,为学生提供更多创业机遇等特点。而目前来说,学生实践难,主要瓶颈在于师资和平台。青年教师大多实践经验缺乏,企业对接受学生实习一般“回应冷漠”,而校内场地、设备又有限。解决这两大瓶颈都必须依赖良好的校企协同机制。学校可以依托多年“背靠行业办学”的基础,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地方行业人才库、智力源和研发中心的作用,多途径强化校企纽带,与广大地方行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沟通机制。
(3)激励机制建设。一般来说,地方本科院校对于与企业协同发展具有较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但是企业往往迫于对短期利益的追逐以及市场环境的紧迫性所致的业绩压力,而对与地方本科院校协同发展的积极性不够。因此,这就需要与政府、地方本科院校以及企业三方进行协同,共同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政策,如对企业协同实施税收优惠等政策,以突破企业协同的内生动力不足,通过政策引导,构建激励机制与保障机制,创造持续发展的协同动力,促使校企协同有效地开展进行。
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协同需求共同发展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双方本着协同的机制,共同探讨f同发展机制,以寻求双方共同满意,共同发展,并长期协同下去。对于协同的机制是协同双方所遵守的必要准则,不应该偏袒任何一方,要兼顾双方利益的考虑,而对于协同方都应该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如地方本科院校所追求的是学生、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学校排名的提升,而企业主要追求的是人才符合需求、产品创新发展符合市场所致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因此,只有满足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的发展诉求,即在以基本机制为基础上,设计一系列发展原则,这样才能够促进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长期发展而产生协同效应。
篇10
摘 要: 慕课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关注和热议,并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革。慕课潮流正在对高等教育模式产生巨大冲击和深远的影响,我国部分著名高校已融入慕课大潮,以积极的方式主动应对。众多处在弱势地位的地方本科院校面对慕课,应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立足自身特点和地方需要,制定应对策略。
关键词: 慕课 地方院校 应对策略
一、慕课在中国的发展
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在中国被翻译成慕课,一般指面向大众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史朗把人工智能课程在互联网上开放共享,全球有190多个不同国家的约16万名学生注册学习。2012年,Cousrera、Udacity、edX三大慕课平台共计推出了大约100门课程,使得更多的学生选择一流大学一流课程并且开始系统学习成为可能。此后,更多大学相继加入慕课的实践中。慕课具有现代普通高等教育所不具备的众多显著优点,给高等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挑战,并吸引了全球教育界的关注。为此,TIME杂志把2012年称为“MOOC年”。
2013年2月,Coursera事件标志着慕课正式进入正规的高等教育体系。慕课在出现后的几年内便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风靡一时,这些国家的高等院校以前空前的热情争先恐后地加入慕课课程,充分展现其教学资源的优势。慕课凭借新技术的力量,成为网络学习的新一代革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高等教育革新。
慕课被称为教育界的“风暴”,作为传统教育大国的中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场全球“风暴”中。我国高等教育变革势在必行,在慕课风暴的侵袭之下,中国做出了自己的回应:
2013年5月,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相继宣布加入edX,成为亚洲首批加入edX的高校成员。清华大学为了更好地与edX对接,专门配备高水平教学团队,相继开发近30门新一代在线课程,前期将选择4门课程上线,面向全球开放[2]。北京大学将在另一网络教育平台Coursera上线另外三门课程,并规划在五年内争取建设100门网络公开课程。与此同时,我国许多地区或高校都在积极推进本地课程共享平台的建设工作。例如,上海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和共享,目前已有30所高校加入;重庆大学牵头东西部高校成立高校课程共享联盟。这些都是中国高校慕课与世界同步的表现。2014年,两会政协委员陶夏新提出教学改革可借助慕课促进教学资源的公平分配。
二、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
慕课给高等教育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并对高等教育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放眼全球,发达国家拥有雄厚教学实力的顶尖高校积极利用慕课进行具有文化战略价值的“圈地运动”。在西方国家,慕课大多由著名高校开设。在中国,慕课主要集中在部分985、211重点高校发展。基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地方本科院校历来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如何顺应和应对慕课的发展和影响这一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本文的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指建立在全国各地,并由地方管理的,以本科教育为主(除“985”、“211”以外)的普通高等院校。截至2015年8月,全国共有本科院校1202所(含283所独立院校),除去“985”、“211”院校共155所,共有地方本科院校1047所。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历史产物,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它为莘莘学子实现大学梦、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改革的纵深推进,人力资源和市场经济的供需矛盾日益急剧凸显,我国高等教育结构面临重大调整,地方本科院校随之面临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