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19:1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写艺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写艺术论文

篇1

艺术作品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前人的表现形式对我们有参考价值,但自己的作品要按自己的内容和自己的个性创作,采用恰当的表现形式,不能重复前人的作品。首先要有自己的风格,风格与表现手法,有相对的独立性,是从内容到形式之间的联系桥梁,表现形式有相对的独立性,对风格的追求也不是形式化的追求。风格的产生联系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联系美感倾向,再加上情感和技法,如构图、笔墨、色彩等方面的完美的组合。现实生活中,千人千面,艺术家要体味对象,就要敏锐地体察。生活中题材很多,我们要从事件本身来体察发掘时代主题。比如妇女在耕田,光事件本身不够,还要体察人和物的特殊性,特殊的思想,动态所表现的动作特征。同样一件事,每个人的情绪、动作也不一样,如米勒的《倚锄的男子》只一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疲惫和忧愁。由于不同的情感遭遇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艺术家表现人物时从外部形象走入形象的内心世界,而在表现景物时以魂附体,赋予景物以情感。总之,好的写意油画作品要:

(1)题材事件明确,主题深刻。

(2)形象生动。

(3)感情真挚。

(4)形式优美。主题的明确含蓄是对立统一的,感情要通过表现方法、表现形式的外化追求而成。一幅画能一气呵成,得有情有义,酣畅淋漓表达了才好。

二、在新形式与旧形式之间要继承发展与创新

要辩证地看,批判地继承,反对对待民族文化的虚无态度。从艺术发展的规律来看,在形式与技法上有相对的独立性、延续性,继承传统的重点还在发掘新的形式、新的技法规律,实现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发展。吴冠中这样说道:“我爱绘画中的意境,不过这意境结合在形式中,首先通过形式才能体现。用绘画的眼睛去挖掘形象的意境,这就是我艺术生涯的核心。”他重视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意境,空灵、萧疏、淡泊、飘逸的情趣,结合油画材料的凝重性和塑造性,发挥水性形式感,色彩加以平面化,点、线、面结合,浓重丰富的油画色彩与民间艺术清新明确的格调与淡雅的趣味相结合。要对生活进行选择,按照美的规律总结,提炼加工,将主观和客观的审美相结合,形成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艺术形式上要以节奏、韵律、均衡等组织视觉符号秩序,排列关系把握形式美的关键,是衡量艺术美感的重要尺度,用绘画语言传递色调、意象、构成、技法,表达自己的情感,达到艺术语言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三、结语

篇2

(一)古典主义素描

提到素描就不能不说古典主义素描。古典主义绘画在题材上追求内容丰富,精神崇高,形式庄重,努力使作品产生一种古代的静穆而严峻的美,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柔妙的明暗色调。这种作品主要是以文艺复兴和18、19世纪的法国素描作品为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成为了古典主义素描的杰出代表。达•芬奇主张绘画要“忠实于自然,倾向于自然中的对象”,他的素描造型结构严谨,线条刚柔相济,善于利用疏密程度不同的斜线,讲究明暗与线的融合,表现光线的微妙变化,体现出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表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气质。拉斐尔的画以“秀美”著称,画中的人物清秀,场景祥和。米开朗基罗的素描在造型上注重力量、饱满和激情,并富有强烈的动感,他的线条雄壮有力,形体结构鲜明,其作品是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产物。他画的人物以“健美”著称。古典主义素描画派对写实油画艺术创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极大地推动了素描艺术的发展。

(二)浪漫主义素描

浪漫主义素描在素描领域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艺术流派起源于19世纪初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他们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他们的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用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素描和当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宣扬的肯定人的精神价值、解放人的个性、尊重民众的人权等思想不谋而合。可以说浪漫主义素描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种产物,这种产物也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行。浪漫主义在绘画上主张作品必须具有个性、特征和情感。浪漫主义的绘画家中杰出的代表籍里柯一生都追求以现实为题材,热情浪漫地来体现新的主题思想。他的作品《梅杜萨之筏》深刻体现出了一种浪漫主义的精神和色彩。浪漫主义另外一个杰出的代表是德拉克洛瓦,德拉克洛瓦对素描艺术形式的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他探索出的激烈运动的线条和笔法成为了素描艺术重要的表现手段和方法

(三)现实主义素描

现实主义素描伴随着法国1848年革命产生的现实派的出现而产生。现实主义素描作品主张要客观观察、认识社会和自然,深刻地去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特质和时代的特征,研究社会中的真善美。其代表人物有米勒、库尔贝,其代表作是米勒的《拾穗者》、库尔贝的《奥尔南的葬礼》等。这些作品共有的特征是以真实的生活为其艺术创作的原则,显示出了艺术家自信的性格和反抗的精神。

(四)印象主义素描

印象派素描在19世纪产生于法国。它的主要特点可以整体地概括为三点:1,主张根据太阳呈现的光谱颜色去反映自然间的瞬间印象;2,表现手法更加自然随性;3,题材和运用材料更加丰富,追求捕捉瞬息多变的大自然。印象主义的主要代表有毕沙罗、莫奈、马奈。其中印象派的代表作品有毕沙罗的《塞纳河和卢浮宫》、莫奈的《日出印象》、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等。(五)现代主义素描20世纪的西方素描被称为现代派素描,它是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二次工业革命标志着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现代派素描也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的重要变革,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极为深刻的哲学思考。现代派是立体派、新印象派、抽象派、野兽派、超现实派等艺术流派的统称,与现代社会的进程紧密相连,它标志着一个绘画新时期的真正到来。现代主义的审美意识有着复杂的倾向,它的主要特点表现在立体派和抽象派的作品上。以毕加索和布拉克为代表的立体派有意地追求狂乱粗野,注重面和体的表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自然物体穿越时间和空间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在同一幅画上出现多个画面。抽象派的代表人物培根和杜布菲以下意识的幻觉来表现他们的思想和作品的内涵。他们的作品摈弃了客观世界的物体,但他们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是一种升华了的现实中具有的主题和思想,只是他们极大限度的糊涂和混乱必须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才能够领悟到其作品的精华。现代派素描和现代派艺术的出现,促进了绘画艺术朝向多样化的形式发展,这种多样化发展也是艺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但是如何使自己本身的这种艺术得到持久的发展是写实派画家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素描在写实油画创作中的空间作用

西方最早的油画家有着这样最原始的观念:人站立在大地上,以自己为中心,使用眼睛,直接感受到物象。这种观察自然的方法可以理解成定点透视法。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油画完善了定点透视法。定点透视法可以简单地这么理解:它为自然再现找到了一个基本的框架,这个框架可以给人的思维注入实实在在的物体,人们可以通过这个实在的物体来更加地完善使之立体地呈现在平面上。而素描恰好是定点透视法的一种体现,首先让观察者能够对所画的东西有种整体的把握,首先能够形成一个框架,再在上面增加绘画的技巧则能够让人具有强烈的立体感。素描是写实油画的骨架,是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的基础,因为在写实油画中充分运用素描的基本规律能够很好地表达空间,创造极好的效果。我们首先来了解什么是写实油画。写实油画在艺术形态上属于具象艺术,是绘画的一种表现技巧。艺术家通过对外部物象的观察和描绘,自身亲历的感受和理解而再现外界的物象,而写实油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三维的现实对象在平面上的空间转移。中国的写实油画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写实油画在中国的画坛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那么素描对于写实油画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呢?素描对于写实油画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能够为写实油画描绘出三维的空间。空间可以分为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两种。早期的绘画主要以平面的二维空间为主,但这种作品不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不能够生动地表现出现实的实物。但是素描凭借多变的线条就让这种二维的平面能够呈现出三维的效果。我们不难看出,在写实油画艺术创作中,将现实空间中的物体转换到平面上,是其基本功能。素描对于写实油画家来说非常重要,素描不但能够使写实油画家在心底形成一种空间的概念,而且他们大量的素描练习能够使他们脑中形成的那种立体感在他们的平面作品上得到很好的空间立体表现,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

三、素描对写实油画的影响

素描对油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素描水平的高低制约了油画艺术家的发展。素描的技法越成熟创作出来的油画越具有艺术价值。对于每一位艺术家来说,素描是他们作画最基础的技巧,素描水平的高低能够明显地体现出画家的功底和艺术修养。所以对于艺术家来说,素描是他们必须牢牢掌握的一门技巧。其次,目前素描对写实油画发展状况的影响。在中国的艺术领域,很多人都把素描这一重要环节给忽视了,素描功底的不足导致中国很难出现一大批优秀的油画作家和一些具有内涵的优秀作品,这也是中国和欧美国家在油画创作领域具有差异的根本原因。所以我们在进行油画创作过程中不仅要选好有深度有影响的题材,我们更应该用素描把我们的思想和创作的精神和意图表现出来,油画和素描相结合才能够达到完美的效果,才能够使油画艺术创作展现出艺术的魅力。

四、结语

篇3

周口第三届戏剧大赛,有扶沟县创排的越调现代戏《母子情》的舞台美术别出心裁、风格朴实、手法冼练、虚实相兼,它以豫东平原浓郁的乡土气息为背景,用戏曲特有的虚实结合的手法,用流动的布景为该剧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大赛简报的评语)

剧中故事说的是一位善良的母亲含辛茹苦把两个儿子拉扯大成家立业,本该安度晚年享享清福了。而不孝的儿子仍把老人当成苦劳力使用,不能干活时则把老人当成了包袱、累赘,合计导演了一出用秤称娘的悲剧。看后让人感到气愤、斥责,社会呼唤伦理道德,呼唤传统美德的弘扬。故事的本身并没有构成大的情感矛盾冲突,而它所反映的、折射的事件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令人普遍关心的问题。既如何“孝敬老人,关注老人,赡养老人”的社会道德问题。初看剧本的框架结构‘一度创作’剧本似乎有传统戏的写作痕迹,每场戏前均有二幕的“过场戏。”(也叫‘检场’交代下一场的剧情)所不同的这是一出新编的农村题材的现代戏。作为该剧的舞美设计有些犯难!试想,若在现代戏中增加一道‘二幕’来转换时空,势必引起同行的笑谈。

我国传统常见的戏曲“砌末”,尤其是传统戏中的“一桌二椅”非常简洁、灵活、多变,它根据剧情的需要而被赋予多种含义,如山、桥、楼、墙、室内室外、帐内帐外等,真可谓是千变万化,无所不能。熟悉戏曲的人群承认它的真实性,而这种传统的程式性是经过几百年的舞台实践与提炼,是演员与观众达成共识的特殊的舞台语汇。这种虚拟性的体现方法勾起我对《母子情》的创作热情和欲望。首先我在天幕上采用虚拟、写意的手法,用现代的制作材料‘粘贴’纵横交错的线条,勾勒出豫东平原一望无际的田野。有夸张的房屋,寓意的树木,后区用一横贯上下场的基本平台(预示着村里的一条坦直的路,人物上下方便,同时舞台的深度得到拓展)左后方‘网景’一棵枯枝摇摇欲坠的历经风雨的老树,含义是人至耄耋、已进夕阳,全剧清晰的线条和舞美基调就凸现出来了。难就难在“二幕”依何替代?与导演几经反复磋商,每天伏案苦思冥想、查阅资料、六易其稿,终于大胆地设想以左右“屏风式”的硬景移动推拉,屏风中间有一可转动的“门”。开场序幕,导演让人物各自从门里门外或出或进,一组一组地“定格”造型,每个人有各自的形态和情状表现。这种变软二幕为“屏风式”的移动硬景,既方便又美观,既别致又新颖,又符合真实生活的规律(左方和右方定位为俩儿子分家居住的各自院落)。当移动“屏风”景拉开,舞台上的空间时而是庭院,时而是野外,既没有让布景堆砌满台影响演员的表演,反倒将空间与环境点缀的更加清晰,同时操作起来更加轻便、灵活,这一大胆的艺术想象是在真正的实践中得以运用的、切实可行。艺术是实践的艺术,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知识靠的日积月累,舞台是创造者施展、实践的平台。

现代戏《母子情》的舞台美术设计,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可以说基本达到了以戏带情,情‘景’交‘景’景戏贯通,它在周口市戏剧大赛中获得了评委的赞许并荣获了舞美设计奖。这是我自艺术学校毕业后独自担纲舞美设计的第一出大戏,也可以说是处女作吧。当我平心静气坐在剧场里欣赏自己的作品时,那色彩绚丽的灯光,悦耳动听的旋律,写意流动的舞美,让我脑海浮想联翩。不论是写实的、写意的、浪漫的、荒诞的;或者是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流派,归根结地还应是一戏一风格,一剧一特色。创作者用他自己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感悟的深浅,去追求去开掘去创作,把自己的构思付诸舞台上,为戏服务,为戏增光,为戏增色,戏景互补,达到导演、音乐、舞美及其他“二度创造”者共同对戏的诠释,从而完成一剧的“最高任务”。

篇4

我国剪纸艺术在民间渊源颇深,并根据地理分布不同大致分南北两派,虽然各派系艺术形态各有特色,但是鉴于材料与造型手法的单一性,以及中华民族共性的审美形象和思想内涵,在其纹样形态方面依旧可以总结出以下三点共有特征[2]。(1)祈福避灾的一致性在所有的剪纸纹样中,都体现出祈福避灾的思维,所以其在民间的图案纹样,主题纹样多采用谐音的传统吉祥纹样,如麒麟、龙凤、松鹤、蝙蝠、如意、松竹、梅花、兰花等题材,寓意为“龙凤呈祥”、“松鹤延年”、“五福六寿”等祈福愿望。另外,剪纸的辅助纹样也一致选用典型民族风格的式样,如祥云纹、卷草纹、弦纹、谷纹、蒲纹等作衬托和背景。图1为“龙凤呈祥”纹样;图2为“祥云”纹样。(2)构图的“一点透视”性在剪纸纹样的构图中,“一点透视”现象是指将多个不同角度的物体,有秩序的以一个角度的透视关系排列出来。由于剪纸的纹样受制于制作材料的空间局限,表现三维空间的场景与层次深度感有先天的困难,纹样具体形象之间的比例与透视关系也很难精准控制,于是往往采用“一点透视”的构图手法。此外,通过将个别纹样造型夸张变形,以期达到构图和谐、符合本民族的审美情趣,也成就了剪纸纹样特有的非自然性和浪漫主义色彩。图3为夸张变形的花草纹样。(3)纹样单元组合的连续性单元组合构图模式也是一种纹样造型手段,连续性则是这种构图模式的特点,通常表现为同一种纹样反复衍生并与其他纹样组合。这种纹样的单元组合不强调透视关系,也没有三维景深的层次要系,有助于问题的论证和探索。舒威霍弗(AntonSchweighofer)认为,类型学的目的不是发明新东西,而是发现某些已经存在的新东西。到目前为止,该方法研究领域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对设计中现存或过去风格,进行分析、梳理与归纳;二是如何基于原有产品风格的元素,创造出全新且具原创价值的产品风格[4]。类型归纳法在剪纸艺术鞋靴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可分以下几步:(1)确定典型纹样形态和色彩搭配通过对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常见的装饰纹样和典型色彩配置构成、工艺处理、情感体验的研究,提取具有典型特征的代表,如云纹、回纹和锦纹,以及常用吉祥色彩色相,如红、绿、黄、黑、白等,挖掘视觉情感体验,如色彩视觉平衡、色彩心理,将其作为鞋靴创新设计的基点。(2)寻找传统与现代鞋靴形态折中点现代鞋靴形态变化受市场消费文化、功能满足影响很大,因此鞋靴种类繁多,需要总结现代鞋靴发展的特点,此外还应考虑地域消费差异、社会流行趋势、等因素带来的动态变化,建立客观因素与规律性变化之间的联系。将以上两点作为基点,综合各项设计要求与限制因素,创新现代鞋靴形态,特别是对外观形态变化“度”的掌控,既要避免变化不够,导致鞋靴创新体验不足,又要避免设计的鞋靴外形过于突兀和前卫,不被市场所接收。

2剪纸艺术色彩特征

(1)祈福避害的主观色彩这种对色彩的主观选择体现在剪纸依据人们的心理需要与感受,主观的对事物色彩进行改造,充分发挥主观的想象,而具体事物色彩是否写实则不重要,只是作为一种心理寄托,反映在剪纸艺术上就是色彩纯度高、设色主观性强、不求色彩对比平衡、凡是与吉庆相关的色彩都会被大胆使用,例如红色、绿色、蓝色[3]。(2)五行观念下的色彩我国民间剪纸色彩设色,也根据《易经》与八卦方位所推崇的五行学说,通过五个方位对应“绿、红、黄、白、黑”五色,进行五行色彩的生克搭配。在我国广大民间不单是剪纸,包括皮影戏、脸谱、宗教神邸、图腾等,都将五行色视为正色,赋予神秘的玄学色彩。(3)色彩与纹样的互补出于对形式结构以及色彩视觉平衡的追求,都会考究色彩的色相与纹样形态之间的和谐匹配。通常而言,高纯度的色彩配合,剪纸纹样的刀工较为粗犷,其次,通过色彩的冷暖对比,匹配纹样面积的大小,使色彩与纹样互补,达到视觉色彩效果的平衡。

3剪纸艺术在现代鞋靴设计中的应用

3.1类型归纳法

类型学原理,是一种分组归类方法的体系,最初使用在工业时代的建筑设计领域,这种分组归类方法可以在各现象之间构建横向联于其他艺术类型的特点,其纹样形态反映出的祈福避灾主旨、造型夸张的浪漫主义、华丽的四方连续形式美感,以及寓意为祈福避害的五行色、主观偏好色以及冷暖色调互补纹样面积的设计手法,是鞋类设计师重要的灵感来源,亦是当代学者研究的范本[5]。通过对剪纸艺术纹样元素、规律的研究,领悟其精神基因核心,对其基本形态进行归纳、分类、重构与创新,将这种新的形态归纳应用于现代鞋靴设计中来。在现代鞋靴设计中,在进行针对剪纸纹样的装饰效果设计时,通常有四种设计路径。(1)形象提炼可以吸取剪纸纹样祈福避灾的寓意下的纹样造型与文化内涵,通过寓意联想,从具象的剪纸中提炼出抽象的神似的艺术造型,以情理交融手法引发人们情感共鸣,将剪纸花鸟鱼虫等蕴含谐音寓意的图案、纹样运用到设计中,以表达美好的愿望[6]。(2)变形将传统剪纸纹样进行抽象变形归纳,分析其典型形态特征,将繁琐的剪纸纹样理性整理为若干种几何形态,使其视觉效果即保存有原纹样形式美感,又符合现代审美基本规律。此外,还可以将原有的纹样夸张或者抽象化,通过二次变形形成不同风格的图腾纹样。图4所示的休闲鞋的修饰手法即是对图2“祥云”纹样的变形,由鞋帮到鞋面采用舒缓过渡设计,并在鞋舌与鞋口处,也采用变形祥云纹样与整体呼应,整体效果动势较强,且带有传统韵味。(3)解构组合传统剪纸纹样通常采用“一点透视”构图,而将其运用于鞋靴设计时,设计师可以将不同剪纸纹样以“多点透视”手法夸张变形,将提取的不同纹样元素以符合东方民族审美的方式,进行有规律的创作。图5所示女靴靴筒刺绣的花卉植物,即是由图3夸张变形的花草纹样演变而来,这种纹样的线条大胆泼辣,走向不拘一格,适于使用在青年运动风格风格的鞋靴上。纹样的“二、四方连续”造型也在鞋靴设计中可以大量使用,这种形态的纹样修饰在鞋靴的面料之上,富有很强的节奏感、跳跃感,有些品牌的鞋靴设计,甚至以此为品牌一贯风格,有效提高了品牌辨识度。如图6Gucci品牌的四方连续纹样。(4)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随着历史发展到现代社会,发达的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给传统民间纹样的创新提供了广阔天地,海量新生事物、形态与设计元素,可以融入传统纹样的创新中。从前受到客观条件限制而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无法观测的微观事物,以及广袤的宇宙世界,都可以作为创新纹样的新元素。同样,受制于过去生产力和地理条件的制约,世界各地域或多或少会处于封闭状态,从而出现不同的地域特色,给纹样带来了地域性特征。在当今社会条件下,设计师可以将不同地域特色的纹样与风格相结合,创新形态纹样;这些新生衍变的纹样,与上述的例子相似,同样可以运用在现代鞋靴的设计中。

3.2剪纸图案色彩的设计

篇5

读书做人文明和谐统一一、前言

读书和做人看似两个不同的概念,实际上两者的关系紧密相连。一本优秀的书籍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长远的,犹如一杯甘澈的清泉,沁人心脾,引人入胜;又如一壶浓郁的香茶,耐人寻味且发人深思。

读书对于一个人增长才能、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开拓视野、拓展思想境界,提升道德品位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徐文长先生的对联: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年轻人更要刻苦读书,切勿荒废时机,错过学习的大好机会。

培根关于读书的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对于诠释“读书与做人”间的关系更贴切,更符合实际。

读书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同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需要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体现。读好书、读有益的书对于促进一个人的思想健康起到决定性作用。思想健康,觉悟增强,社会责任感浓烈,有群体意识这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二、谈读书

读书是每个人的社会职责所在。一个学生如果不读书,就不能称之为学生,就像士兵没有武器一样。人的一生,应该是在不断的读书、学习中成长。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读书的好习惯。无论是在图书馆、在网上、还是在家庭,每天都有许多人利用一定的时间去读书、看报纸、上网络,涉猎知识,丰富阅历。

“读书使人进步”,从古到今,书籍的重要性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古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分别为我们诠释了读书的重要意义。在生活中、工作中、在社会实践中随时都会遇到与知识有关的东西。书读的多了,增长的见识就多了,运用起来也就很自如了。

同志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树立了要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目标。

但是,随着经济大思潮的冲击,部分人的经济头脑愈来愈强烈,淡化了书籍的重要性。这种不良倾向甚至会影响到在校学生。

在学校,就出现了极少数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意志不够坚定,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干扰,不思进取,不愿学习,沉迷于网络游戏或与读书不相干的事情上,出现了“上学不带书,带书不读书”的不良习惯,最终必将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获,不但虚度了大学阶段的黄金时间,而且还会影响到将来的就业,影响到自己的未来,到那个时候则悔之晚矣。

人的一生需要不断的学习,才能处于不败之地,谚语“活到老,学到老”,更说明了我们需要终身学习。学习不仅仅是课堂上,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也是一个很好的熔炉,每一个人需要不断的磨练、锻炼,才能变的更加坚强,更富有思想,更加有修养。想要做一个有内涵的人,需要我们不断的好(hào)读书,读好(hǎo)书。

三、谈做人

学生在校,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做人摆在首位,毋庸置疑。这句话中,做人是根本。“认认真真学习,堂堂正正做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只学习,不做人,即使是满腹经纶,而思想品德很差,也必定是一个“无用”的人,甚至对社会有害的人;做人很好,不学习,不思进取,则会碌碌无为,成为一个庸人。

同学们在学校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情,嗑磕碰碰,比如在水房,在楼梯口,在食堂,在图书馆。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有大度、包容、宽阔的胸怀,我们的周围就是一片和谐。“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如果我们只顾及眼前的利益、只顾及自身的利益,做事斤斤计较。这样的人相信是不会被人喜欢的,也注定是会被社会淘汰的人。

还有一些学生,在大学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模糊了校纪校规,出现偷盗、打架等严重违犯道德甚至是违法的事情,不仅仅学习未成,做人也很失败。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教育好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他们沿着正确的人生轨迹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谈文明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越来越进入到一个更加文明的时代。比如部分城市公交站点出现公交坐车“引导员”,打着“跟我排队”的旗子;比如北京、长春等地,部分公交站点,人们坐车能够自觉的排队;前几天,看见一老外吃完巧克力的糖纸顺手装进口袋,而不是随便乱扔;经常会有人捡到钱包后交给警察或者多方寻找打听到失主,而不是据为己有;路上碰见盲人过马路的时候,经常会见到有人搀扶。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情,但是可以看出大道理,说明人们的素质提高了,文明离我们越来越近。

说起文明,话更长,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源远流长。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每个时代会有自己的时代特点,也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不文明随之出现,近代、现代、当代也不例外。且不谈社会,就谈我们工作和学习的学校吧。大学是传播和接受知识的殿堂,但是却出现了与文明、与高雅相悖的言、行。出现了食堂买饭不排队;图书馆占座位;上课期间来回进出上厕所;教室打手机;开会后的广场(操场)像个垃圾场;厕所用完不冲水;食堂浪费饭菜;公寓休息时间大声喧哗;公共场合男女行为不得体;塑胶操场(跑道)到处果皮纸屑;墙壁上到处都是脚印;上课带耳机,不尊重代课老师的授课效果;不能自觉抵制甚至是经不住黄、赌、游戏等的诱惑;“课桌文化”“厕所文化”涂鸦现象严重;公共场合吸烟,污染环境、危害他人健康。

出现以上种种的不良现象,在我们大学校园实属不该。这也映射出一个问题,说明我们离文明还有一段差距,说明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还很重大,说明需要我们努力的目标还有很远很远。

文明,从我做起,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我们每个人文明的一小步就会促成社会文明的一大步。

篇6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典型的传统民族文化特色。传统建筑中的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拱彩画、朱柱金顶园林景物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其中唐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成熟期的代表,从单体建筑营造到建筑群体组合都达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高峰,其雄壮的建筑形态与宏伟的建筑气魄都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其结构、装饰纹样和色彩构成均是民族精神的映射,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对鞋靴产品的设计创新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唐代建筑结构中,台基、柱、斗拱和屋檐是最直观、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细节,是唐代建筑的精髓。其中,台基发展历史悠久,《史记》中有记载“尧之有天下也,堂高三尺,汉有三所之制,左嘁右平”,不同时期台基的造型和纹样不同。台基最开始是为了解决居住环境潮湿和受水患困扰的问题,祠堂和宫室常建立在较高的台基上,后来演化成为权力的象征,高高的台基给人威严雄壮的肃穆感。台基可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种,唐代建筑中,普通台基一般是普通夯土或石料砌筑,表面较少有装饰。现存的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实物台基都是素方台基,为砖砌、周边设散水的形式,是唐代中小型殿堂用的最普遍形式。须弥座是上坊、下坊和间柱在台壁上凸出,中间为束腰的形式,相互构成正方形方格,方格中一般绘团花,上下坊和间柱上常绘连续图案。装饰纹样方面,唐代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人们渐渐摆脱宗教观念的束缚,自我意识觉醒,建筑的装饰纹样也从传统的神兽等装饰题材,逐渐过渡到生活化的、写实的花鸟装饰题材。比较流行的纹样有:联珠纹、牡丹纹、宝相花、卷草纹、海葡萄纹等,其中卷草纹从南北朝时期的忍冬纹演变而成,是在一条连续的S型线条上,用植物花、茎、叶等图案填充,富有生命力、造型繁复华美、律动感十足,多呈二方连续纹样[4]。卷草纹以饱满流畅的造型、高度的艺术审美价值及超强的适应性,满足了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同时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底蕴。

2意象提取与加工

唐代建筑艺术为现代鞋靴设计的意象提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设计活动中,设计元素的定位与选择是概念设计的核心。一般认为语言是概念的基本载体,而逻辑思维是概念设计的基本方法。然而,在传统审美原则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意义上,真正生动和充分的表达形式还存在于视觉化的意象层面中。在鞋靴设计中,基于新颖时尚、具备民族特色的设计理念,以时尚女鞋为例,为展现当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平等,端庄大气、优雅温柔,选取唐代建筑彰显高贵感的台基中的须弥座的建筑结构和象征着吉祥如意、饱含活力繁复华美的卷草纹的装饰纹样,这两个原型意象作为初期方案的设计点。这个设计活动中的立象是从语义信息到形象思维的转换过程。在确定了视觉概念的基础上,对意象进行加工和转化,将视觉概念转化到产品的形态之上。在对意象加工和转化时,突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将选定意象作为鞋靴设计的构成元素去思考,将现代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与设计有机结合,不要被传统束缚住思想。这正是为什么在对传统文化的再应用上,很多国外设计师反而做的比国内设计师更好的原因。国外设计师能够运用后现代的解构手法,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生活理念,把传统文化中经典的造型和色彩,转化为符号和语汇,有机的融入到设计中。为了使造型和图案意象更好的与鞋靴设计结合,必须先分析设计元素与鞋靴的关系。随着人们对流行和时尚的愈加关注,在鞋靴可设计面积较小的情况下,设计师往往从鞋靴帮面和鞋底侧墙进行设计,将设计元素运用到不同部位起到装饰作用。在此分析基础上,运用联想思维,以表象为基础,由此及彼,将提取的须弥座解构和卷草纹样与鞋帮面和侧墙有机结合,产生崭新的赋有创意的视觉形象或概念。在以台基为原型意象的造型设计中,首先搜集历史资料中关于台基结构及装饰的大量视觉表征形式,选择须弥座的造型样式投射到女鞋设计上。通过联想思维,从须弥座的造型联想到女鞋的坡跟和松糕底鞋款,这两种鞋靴款式造型比较舒适,拉长腿部线条的同时走路又比较稳定,因此将须弥座造型同坡跟和松糕底鞋的鞋跟相结合。须弥座的的高度所赋予的权力感,增添女性高贵端庄的气质,彰显现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平等。但唐代建筑中传统的须弥座造型较为复杂,是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形式,有间柱将之分割成若干段落,并有莲瓣之类为饰。这种样式直接在鞋跟设计中套用会使鞋跟结构过于复杂,制作工艺难度增大、成本上升、不方便清洁,同时太过抢占视觉重点。因此,舍弃须弥座上坊、下坊和间柱的结构,只保留束腰部分,中部束腰的存在可在视觉上起到分割作用,减少鞋底的高度感和厚重感,束腰轮廓造型简化为几何形态并跟鞋底面的曲线走向保持一致,使鞋底部位造型整体大气又不乏流畅感。在以卷草纹为意象的鞋靴设计中,将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表现在鞋靴上,在《汉书•礼乐志》中就有“蔓蔓日茂”的记载,卷草纹是美满如意的象征。卷草纹在初唐时期伴随着佛教的发展,由缠枝忍冬纹变化产生,但周围的三瓣花叶被卷叶和阔叶替代,有葡萄、石榴花等在主体部位出现,主茎呈连续的S型。卷草纹本身的s造型在装饰中能改善物体单调的外形,起到衬托作用,形态呈现连绵不绝的律动感。但卷草纹发展到后期愈加富贵华丽,太过繁复,因此选取卷草纹s造型的主体形态,保留婉转优美、圆润流畅的结构形态,同时,运用抽象的创造思维,利用几何变形的手法,对卷草纹的外形轮廓和基本特征进行线条的概括和加工,从现代审美角度重新打造卷草纹。通过抽象化的加工,剔除繁琐的装饰细节,突出纹样特征精华,使主题形象集中体现。也可以用分解与重组的方法,对传统形态的卷草纹进行删减、穿插、移动,分解成一个个单体,然后将这些单体进行重组,创造出更符合现代社会潮流、现代审美视角的新的“卷草纹”,抓住原有纹样的精华与神韵,更富新时代的生命活力。将几何化提取或解构法重组得到的新的卷草纹运用到鞋底的束腰处,呈现优美婉转,灵动延绵的高度形式灵活性和形式美感,将女性的柔美大方,温文秀丽展露开来。卷草纹装饰图案也可运用到鞋带、鞋帮面设计中,结合中国的刺绣、印花、珠绣、镂空雕刻等中国传统工艺,呈现卷草纹不同质感的美。通过对台基和卷草纹的意象加工与转化,对整体形态进行推敲把握,突出其精华与神韵,再对局部特征进行重新组织,从现代审美视角对其进行加工重组,将特定文化概念在鞋靴设计中进行视觉层次的表达,实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与鞋靴设计的有机组合。

3结语

篇7

一、枚举法

枚举法是一种基本且又重要的解题策略,其基本思想是解题根据问题所给的条件,把部分或全部可能的答案列举出来,通过这些例证逐个进行观察、分析,从中归纳出所求的规律性知识。小学数学中解决一些探求规律性的数学问题(例如一些计算法则、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的学习等等)时常常用到这个策略。

二、从整体看问题

这种策略是从全局去把握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从整体去综合思考,摆脱题目细节中一时难以理清的数量关系的纠缠,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李林喝了一杯牛奶的1/6,然后加满水,又喝了1/3,再倒满后又喝了半杯,又加满,最后把一杯都喝了,李林喝的牛奶多还水多?

按常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错纵复杂,直接解答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从整体角度去思考,撇开每次喝掉部分又加满的细节,只抓住先后倒进的水一共有多少,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3次加进的水都喝掉的,一杯牛奶也同时喝光了。

“从整体看问题”的策略不仅在解答应用题时可用,在解有些计算题时,如能运用得当,可避免进行繁杂的计算,简捷地求出正确得数。

三、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是小学生解数学习题时广泛且常用的一种解题策略。他们在例题学习时掌握了一些经验知识(解题模式),在实际解题时,首先要将题目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发生联系,从题目的情境中识别出某种熟悉的东西,辨别出题目属于哪一类,唤起相关知识,然后确定解题的方法。解计算题时,就得识别题目的类型,唤起相关的计算法则、公式、运算定律等知识;解答应用题时,就需要辨别出题目属于哪一类应用题,唤起相关的数量关系知识,从而确定解题的方法。

例如,两个打字员合打一份2800字的文稿,甲每分钟打40字,乙每分钟打30字,要几分钟才能完成?

学生审题后,若能识别出是“工作量问题”,就会想起数量关系“总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并很快列式解答,否则就不能很快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模式辨认主要表现为识别应用题的类型,被试者能否识别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能否迅速、准确地解答课题。”

四、化归

化归是把生疏的新问题转化为熟悉的旧问题、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较简单的问题的一种解题策略。它是小学数学中常用且非常重要的一种策略思想,不仅在解答一些数学题时要用到这种策略,而且在引导学生探究某些新数学知识时也要用到它。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法则”(实际上是解决“如何计算小数乘法”这个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化归的策略,先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然后还原乘积。化归的方法,可以变换条件,也可以变换所要求的问题,从而实现化新为旧、化繁为简的目的。

五、以退求进

华罗庚说:“先足够地退到我们所最容易看清楚的地方,认透了,钻深了,然后再上去。”这就是以退求进的策略思想。在小学数学里,运用以退求进的策略,可使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变得比较具体、简单明了。例如,教学“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时,就是要运用以退求进的策略,退到最基本的“份”的概念上来,从份的角度来推算的:100×3/4就是把100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00÷4或100/4,取其中的3份就是100/4×3,从而得到100乘以3/4=100乘以3除以4。

运用这一策略,在解答一些较难的分数应用题、比和比例应用题,退到从“份”的角度来分析,不仅可以得到简捷的解法,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用这一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一些典型应用题(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归一问题)也有很大的作用。

篇8

由其名可知,公共美术教育即指面对人民大众的美术教育,是属于人民大众素质文化教育的一种教育范畴。公共美术教育是面对人民大众教育,它不是培养专业教育者,而是人民大众生活中的文化教育。它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教育,促进我国社会文化发展和人民大众现实生活中的精神文化活动。

二、公共美术教育和社会的关系

公共美术教育是在社会中全民参与的社会性、人文性、生活化的艺术教育。这种艺术教育实现人民大众生活中的美的发展和对幸福生活的终极向往,即精神里的社会群体的人文关怀,是一种独立独行的人生模式和社会长远目标教育发展的动力,也是一种人类追求超越自我发展,一种把人类社会推向理想境界水平的教育:人性的解放,人格的完美,人文情怀关注,从而使人类社会和谐健康有序的发展和前进。

公共美术教育是用视觉图象来反映人民大众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人类社会中群体和个体的精神性和物质化的成分,是人民大众社会化中的生产及自然存在中人文生产事物,它能促进人类社会视觉文化图象学的审美发展的文化现象。以艺术的视觉图像反作用社会公共领域的各种美学、价值观念、审美认知等,所要推行的是公共精神的基本维度,是为了理想社会和社会论理道德,推行人民大众认同在人格尊严及利益关系上的相互尊重与包容,使全体国民成员知道应尽自已的权利与义务,即社会理想的主体地位:代表选进文化前进的发展方向。

公共美术教育的目的是改造主类社会完善和真善美的追求的。美术教育充当其人文社会的特征,有益于人们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的演变,不只具有情感的表达与表现,而且还有精神教育作用。公共美术教育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培养人民的对视觉形象的观察能力和视觉形象思维能力、其艺术的感悟能力提升人民大众对社会、国家、自我新的认知交流能力。公共美术教育一向重视教育对象的智力,思维能力的拓展,形象符号的应用,大众品味的协调统一能力。因此,公共美术教育在社会生活和现实应用中,增强人民大众热爱国家的思想感情,使人民情感得到丰富,提升了人民大众人格和净化人民的心灵。

三、公共美术教育在我国社会现实中的作用和意义

虽然公共美术教育在当下我国的社会生活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大众媒体还是建筑行业或者工业设计及生活用品中,但公共美术教育的社会主体地位还有待于我们的普及和推广。公共美术教育人们的客体世界给以精神性反馈和关照,从而实现美术精神活动与社会现场活动的连接,使美术活动融入人类社会活动的事件当中,并发挥极积的作用,改善人们的生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人是自己的主人也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所以人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在发生着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公共美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它贯穿于人类历史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促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公共美术教育将人类世世代代所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加以整理、保存、传递和发展。正是公共美术教育将前人积累的经验和知识的精华传递给新的个体生命,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公共美术具有普世性的社会地位。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公共美术教育,受制于统绐阶级意志的贯彻、社会意识的整合、政治法度的创设和实施以及经济的增长与社会文明的进步。公共美术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极为紧密和深刻的本质联系,对国家或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公共美术教育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安继承和发展着人类的文明成果,传播、保存、融合、发展着民族的文化,是民族形成、生存及发展的生命机制。公共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对人们的行为、生活实践、风土人情、论理道德、文化传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的,成为整个社会性文化建设的基础作用。艺术教育是大众人民美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它对人们道德的约束力和社会生活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发展人的感知力,加深人的理解力,增强人的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格品质。公共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公民的社会主体意识和参与意向,从而有利于培养协调统一的社会审美维度。公共美术教育是以沟通和交流的形式来满足人的现实社会欲望和情感需求的,也是促进主类自我完美和谐的有利手段。还可以通过对人的情感净化,开掘出人性中真诚、善良、美丽的东西,使我们以纯洁的心灵与人交往,并使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美感化。

篇9

论文关键词:和谐校园文化;艺术教育创新;新模式;新路线;新趋势

2010年10月,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拉开了序幕。本次展演活动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教育方针,以“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高校学生,立足于提高审美修养和人文素养”为宗旨,促进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展演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包括艺术表演类、艺术作品类、高校校长书画摄影作品和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四类,对象涵盖了学生、教师、领导在内的学校各方面人群。从以上可以看出国家正花更多的精力在高校全面推行艺术教育,原因在于艺术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正确途径。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国内外著名的大学都特别关注“校园文化”建设,正如北大的许智宏校长所说,真正的“大学”,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而校园文化正是高校办学精神的最好体现。和谐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即在校园中达到人与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和谐、人与校园的和谐。只有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才能给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稳定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精神生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搭建良好的平台,促进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无形推动力。所以,无论对学生、学校、社会各方面,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艺术是一种以审美为目的的高级精神活动。艺术教育则是通过艺术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正确引导,建立良好的审美观念,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相互渗透,共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从而建立和谐的校园氛围。高职作为我国高校殊的一员,由于多方面原因,艺术教育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直接导致了高职学生综合能力难以提高,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难以实现。这不仅制约了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还影响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甚至对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是不利因素。所以,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对不完善的现状进行改革创新,以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和谐校园文化。

一、高职艺术教育现状分析和改革创新

(一)现状分析

1.学校重视不够。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有的院校认为高职就是应该以技术培训为主,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熟练掌握技术操作规程,以达到顺利就业的终极目标。而艺术教育似乎和技能训练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不学也罢;有的院校即使开设了艺术教育相关内容,也是为了应付上面教育部的相关检查,如蜻蜓点水,不全面不深刻,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有的院校只是在和艺术相关的专业课程中才开设艺术教育,并没有惠及全校每位学生,因而是局部的,不全面的。

2.学生自身重视不够。由于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高学历才是有出息”一直是多数人的求学观,所以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都是高考失意生,分数因没能达到本科线而不得不选择的高职。这些学生对自己已经失去了自信,不仅在学习方面,在艺术表现上自然也存在消极情绪。比如学生自愿参与的文艺活动规模相对较小,数量远不如本科院校多,实战效果也不是特别理想;在艺术教育相关课程的学习中,总是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意识,认为只要熟练掌握电脑技能操作,顺利就业就行。殊不知熟练地技能操作只是短期发展效应,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缺乏主动学习和创新精神,就会在社会中逐渐被淘汰,因此,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建立自信、自尊、自强的人生目标,学好一技之长,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才是高职学生的长期发展效应。

(二)改革创新

1.改变传统模式,创造更符合高职特色的艺术教育新模式。现在高校中的艺术教育依然脱离不了中规中矩课堂授课和节目晚会两根主线,忽视了学生们的实际需求,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因此改革刻不容缓,创新势在必行。高职院校不仅要改革旧模式,更要创新出具有高职特色的艺术教育新模式。依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以实用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高职艺术教育发展方向。首先通过开展不同规模(以院为单位、以系为单位、以班为单位)、不同类别(依据专业特点)、不同奖励(不仅是荣誉奖励,还可以作为奖学金、助学金、入党等评选条件)的文艺活动竞赛,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人际交流能力,树立自信。其次把艺术教育内容分解到一些不同的专业领域使其更有针对性。比如对于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可以让他们欣赏并掌握一些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的相关信息和最基本的艺术设计原理;对于园林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可以让他们选修园林效果图绘制技法课程,了解人的审美规律和基本构图搭配;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文秘专业和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要掌握自身形象的设计,从着装、化妆、仪态到言行举止,都关系着今后就业的成败,需要学习艺术教育的内容比其他专业要高得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

总之,高职特色艺术教育一定要突出实际价值,与学生今后的就业紧密联系,不仅提升了学生自身的审美修养和综合素质,更为踏入社会参与竞争增加砝码。

2.艺术教育需要走大众路线,亲生方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高职院校艺术教育首先要明确艺术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培养艺术家等专业艺术人才,更在于提升每个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在全国第三届艺术展演活动通知中也明确提出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参加至少一项艺术活动。由此可见高校艺术教育是针对所有学生的普及教育,不是对某些人的精英教育,所以高职艺术教育必需要走大众线路。可以通过增设学生较为感兴的选修内容,例如:优秀电影展播、陶艺课堂、小说戏剧欣赏及表演等,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一方面增加学生的互动参与兴趣,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学习效率。切实感受到大学生活的充实快乐。其次在艺术教育中如何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呢?即要遵循亲生方针。亲生方针指的是了解学生、贴近学生、融入学生。也就是说高职艺术教育要从高职学生本体出发,寻找符合学生特点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易于学生接受的,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艺术教育方式方法。可以通过调查,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积极内容,比如:艺术体操、街舞、十字绣、摄影等贴近学生生活的艺术内容。采用不拘一格的展示平台,例如:操场、草地、橱窗、宿舍、教室等多种空间,形成道道校园风景,处处艺术之花。

3.依托高校文化,确立艺术教育的趋势。艺术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服务,还要为学校服务;不但要体现高职特色,而且要具有每所学校不同的鲜明特征。这样才会让学生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依托高校文化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每所院校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校徽、校训、校歌等是高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艺术教育可以与其相结合,可以通过举行唱响校歌、诠释校训等相关的艺术活动,让学校的办学宗旨牢牢印入每位学生的心中,让学生为学校而自豪。通过艺术教育多方面的努力,学校的形象在不断提升,品质在不断改善,而艺术教育在高校建设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二、高职艺术教育创新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具有高职特色的艺术教育模式,丰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外在形式。“以实用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的高职艺术教育模式,把传统艺术教育模式进行具体化、多元化处理,让学生的审美修养和人文素养更接近于社会需求,提前使学生感受到相关就业信息,为顺利踏入工作岗位,参与市场竞争做好准备。同时极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外在形式,使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呈现出自己的鲜明特征:“与企业结合、与市场结合,更实用、更灵活”,更好地突出了高职院校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办学目标。

(二)具有亲生路线的艺术教育方针,增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了解学生、贴近学生、融入学生”的亲生路线是高职艺术教育的本质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全面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让真、善、美充满校园,建立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互助、团结友爱的良好人际关系;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共同进步的融洽教育氛围;建立人人和谐的优美校园文化环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不断增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

篇10

关键词:《艺术学概论》;学科设置;人文教育;教材编写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艺术学概论》是一门传统的艺术理论课程,也称《艺术概论》。它是研究艺术本体的构成及其一般规律,对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及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的学科,对艺术学各门类具有重要的勾连作用。因此,《艺术学概论》的课程设置,不仅对于艺术类院校的的学生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同时,普通高校或其它职业性院校也可把它作为一门选修课向全体学生开放,作为素质教育的必要环节。

一、《艺术学概论》课程设置之意义

《艺术学概论》的教学是一种具有情感性并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的活动。它把艺术作为教育内容,通过艺术知识、艺术现象、艺术精神等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艺术基本的概念,认清艺术与非艺术的基本界线,了解艺术的规律 ,树立正确的艺术观。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智力、培养和谐健康的审美观并能激发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有着一定的作用。《艺术学概论》的课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艺术素养,是高校艺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毋庸讳言,因受长期的应试和实用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高校对《艺术学概论》重视程度不够。高校艺术教育成为教学内容的附属品而长期存在,艺术原理类课程的开设就更不可能了。许多高校的管理者错误地认为,艺术教育就是艺术技能教育,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仅仅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传授,使《艺术学概论》的课程教学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同时,人们往往又把艺术和实际利益联系起来,用艺术竞赛的方式来检验艺术教育的效果,忽略了学生的艺术情趣和艺术素质的培养,造就了大批的艺术“匠人”。

值得庆幸的是,大批有远见的艺术教育家一直在关注《艺术概论》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开设情况,有关部门也曾多次组织艺术理论界的资深专家编篡该课程教材 ,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艺术界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极大地丰富了这门专业理论课的教材容量 ,同时也强化了它在艺术领域的指导性和基础性地位。同时,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已经采用了学分制教学,《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课程设置,不仅成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应该成为广大非艺术类高校学生的选修课之一。这就使《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着新的考验,同时对其教材的编撰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艺术学概论》课程设置之价值

《艺术学概论》课程设置一方面可以重建艺术的审美本质,帮助学生认识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同时通过揭示艺术的一般规律,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并能够用于指导艺术实践,使其在艺术实践中“道”、“技”并举,在学习艺术理论的同时得到审美享受,受到艺术教育。

1、重建艺术的审美本质

如果说美是艺术作品的灵魂,那审美就是艺术的核心本质。所谓审美,就是对艺术作品的形象的把握和领会,即审美主体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对审美客体中美的形象的发现、感知,或对崇高、滑稽等审美特征的认识和把握等。艺术家通过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把他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传达给观众。而观众也正是欣赏他的艺术作品时得到审美享受,受到艺术教育。艺术的审美的本质决定了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如法国人马塞尔・杜尚在1917年把一个小便器送进美国的一个展厅,名之曰《泉》,且被载入艺术史册。而杜尚本人却原是想揶揄美学的。法国著名画家森・方山也曾经讲过:“有一个在全世界巡展的艺术家,他展出的是四块卵石,上面撒点灰尘,这即是的所谓的‘观念艺术’,有人从旁走过,惊叹道:‘妙极了!’同样是这些人,当他们在沙滩上看到同样的东西时,却视而不见。我认为这很荒唐,令我想起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衣’。” [注:转引自王南溟著《观念之后:艺术与批评》,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面对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导向,不加选择的照操照搬、简单嫁接等盲目接轨现象出现在各种艺术门类中。西方的各种现代与后现代艺术流派的艺术形式被一些人照搬进来,用某位评论家的话说,我们用二十年的时间就把西方近一百年的各种现代与后现代艺术在国内的艺术舞台上轮番上演了一遍。在这些形形的“艺术”形式中,从二十年多前有人开始在国内的展览馆搞“行为艺术”,到近几年出现的诸如某美院学生群裸、某中学教师在课堂上吃屎等荒唐的“艺术行为”,可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对于某些极端者来说,他们早已把艺术的目的、艺术的作用以及艺术与民众的关系进行了曲解,他们的所谓的艺术行为实质上是对人类艺术的消解和亵渎。在某些所谓的“前卫艺术家”看来,“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可以乱搞”,反艺术也是艺术,艺术与非艺术已没有什么界限,找个环境再取个名目做什么都是艺术。到美术馆内洗脚、孵蛋是艺术,到公共厕所内体验蚊叮虫咬是艺术,人和畜生结婚是艺术,在猪身上写上文字进行是艺术,甚至有人有违人性地吃死婴也是艺术……凡此种种,稀奇古怪,混淆视听,令公众既迷茫又困惑。因此通过《艺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让学生重建艺术的审美本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会对各类艺术现象教学分析和把握,在当前就显得格外重要。

2、揭示“道、技”并举的艺术规律

如同传统哲学的“道”与“技”中的“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一样,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互相生发又互相影响。因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既来源于实践,又可对其后的艺术实践进行指导。《艺术学概论》所要阐明的艺术规律来自历史上的各种艺术实践。它不仅能够科学、详实地阐明艺术的本质,而且还可以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为我们揭示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以及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艺术创作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所以,艺术理论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艺术学概论》既具有科学、严密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如果说艺术实践是一艘轮船在大海上航行的话,那么艺术理论就好比是船上的舵、罗盘或者用于引路的塔灯,它能够指引船的航向,让船行得更稳也行得更远。无论是哪一位艺术家,不论他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在创作时,他总要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总要受到一定的艺术理论或者一定的艺术思想的影响。回顾艺术史上的诸多名家,如中国的顾恺之、苏轼、董其昌、刘海粟、傅抱石,西方的席勒、贝多芬、安格尔、罗丹、莫奈等,他们都有各自明确的艺术主张和艺术思想。他们的艺术理论无不受到前人艺术理论的影响,也影响了之后的很多人。即使历史上也有部分艺术家没有留下什么艺术理论,也不能否认他们在创作时也遵循着一定的艺术规律。很难想象 ,一个理论知识溃乏、艺术思维混乱的人能够创作出惊世之作;也很难想象 ,一个对艺术实践一窍不通、只会啃书的“本本主义”者能提出有较强指导意义的艺术理论来。因此,《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艺术学基础理论课程,能够通过古今中外各种艺术现象进行理论分析与归纳,系统、科学地探讨与阐述艺术的社会性本质、形象性本质、审美性本质以及情感性本质,帮助公众在形形的“艺术”现象面前辨别是非,而且还能够避免某些人因受到“伪艺术”或者“反艺术”思想的毒害而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荒唐举动。从这一点来说,《艺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无论是对于理论研究,还是艺术实践,其指导作用都是巨大的。

三、《艺术学概论》版本评述及编写建言

1、研究现状评析

随着我国艺术学研究的广泛开展与深入,《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艺术学基础理论课程早已在很多艺术院校或者艺术类专业学科中开展起来。据笔者粗略统计,到目前为止国内作为高校教材编辑、出版的《艺术学概论》或者《艺术概论》已不下数十种。将比较有影响力的七个版本的情况列表如下: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近年来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设渐趋成熟,艺术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写也晋入一个新的研究局面,如近年来出版的几种《艺术学概论》虽然是建立在既往《艺术概论》的框架之上,但在阐释上更加侧重于学理的深度,同时在方法论上也呈现出多元交错的端倪,体现了我国艺术学学科的逐步发展和《艺术学概论》教学的日趋规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而就总体而言,《艺术学概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完善。譬如,有的《艺术概论》在论述艺术的本质及其规律时往往是以某种单一的甚至僵化的方法论为指导,仅仅强调艺术的审美性和社会性。这些理论在论述传统的艺术现象还可以,但是面对当下缤纷复杂的各种现代艺术或者后现代艺术作品时,有时就显得苍白无力,难以解释了。例如,王宏建的《艺术概论》在我国高等学校的使用率一直高居榜首,但是,就是这样一本广受欢迎的著作,大量的章节也照搬了他与袁宝林合编《美术概论》的原文,而只是将“美术”一词换成“艺术”,孙美兰、顾永芝的《艺术概论》借鉴了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艺术概论》的编写方式,在体例上以艺术的本体论来构建教材的理论体系,但老的艺术思维的影子依然存在。倒是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和南京艺术学院编、丁涛著《艺术概论》采取了一个新的角度阐述艺术的规律性,结构集中,简明扼要。杨琪著《艺术学概论》借鉴了西方艺术学理论对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了阐释,其所总结的“首创――繁荣――衰亡”、“由渐进到断裂”、“否定之否定”的艺术规律,对艺术学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但面对复杂多变的现象来说,有时也显得无能为力。

2、编写建言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通用的《艺术概论》的教材编写一直借鉴西方艺术理论的研究框架,特别是苏联的模式。这样在阐述中国民族艺术的发展流变时不可避免会产生隔阂。其实,艺术其实比任何科目更需要一种人的自觉,也比任何科目更需要主体心灵的介入。由于在很长的时间里受制于西方的理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并没有得到高度重视。中国古代的文论、诗论、画论、书论、琴论都很发达,形成了很有系统的品藻观,这都是古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经验总结。就此而言,台湾学者蒋勋撰写的《艺术概论》较有特色,他在解读艺术的规律时更重视的民族性的特定审美思维,而不是以一种发诸四海皆准的态度来分析问题。[注:参见蒋勋著《艺术概论》,三联书店,2000年版。]

对于《艺术概论》的编写,我们首先要坚持以民族艺术的特定个性为核心的原则,将中国艺术的个性放在整个社会发展史中加以考察,消除西方学科制度与我国固有的民族艺术之间的隔阂,建立起更科学、更完整的艺术理论的框架体系。

其次,《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课程,一方面体现了本体抽象思辨的理论特征,另一方面它又离不开相关学科知识的支撑,除了艺术史、文艺美学等传统学科知识以外,一些交叉学科如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艺术经济学、艺术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也与其交织在一起。也就是说,仅仅依靠传统的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成果,以及依赖原有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艺术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地扩大我们的研究视野,不断地从现代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成果中吸取新的养分,才会有助于艺术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新形势下《艺术学概论》的编写,其重要特点就是在艺术学学科的整体构建中,将诸门类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与演绎,最终实现其本体的价值与意义。

最后,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理论,应该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事实上,古今中外的艺术史上很多艺术理论都曾对艺术的发展作出过贡献。它们有的把着眼点放在艺术创作的主体,从唯心主义的角度了解艺术;有的把着眼点落在艺术作品的本体,从形式主义的角度解释艺术;还有的把理解艺术的着眼点放在艺术生成的社会环境,从唯物主义的角度阐释艺术……它们固然都曾有各自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艺术理论在面对各种复杂的艺术现象或艺术作品时,便不免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我们在进行艺术学理论研究时就要以开放、发展的态度看问题。在面对艺术的社会性,艺术与真、善、美的关系及艺术的功能性的问题时,我们要适当地结合现当代新出现的一些艺术现象辩证地看待。(责任编辑:陈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