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案例教学范文

时间:2023-04-11 06:12: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计案例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审计案例教学

篇1

一、案例讨论的准备与组织

(一)案例知识点的讲解

在进行正式案例分析之前,首先对案例分析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了阐述和讲解,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盈利预测报告披露的基本动机和历史演进。

主要从信息观的视角分析了披露盈利预测的动机,并分析了赞成和反对强制披露盈利预测者的基本观点。分析了我国盈利预测披露的历史演进,让学生对我国上市公司盈利预测披露的历史过程有深刻了解,既要了解不同历史阶段对盈利预测的要求,同时又要了解历史上盈利预测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盈利预测历史演进的分析中,具体给学生介绍了红光实业的盈利预测情况。该公司1997年5月23日,为扩建彩色显像管生产线项目,以每股60.5元的价格向社会公众发行7 000万股社会公众股,在发行A股的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公司1997年盈利预测为净利润7 055万元(所得税税率15%),每股税后利润(全面摊薄)0.3063元/股,每股税后利润(加权平均)0.3515元。1998年4月30日,年报中披露1997年公司实际净利润为-19 840万元,每股收益-0.363元。这与盈利预测净利润7 055万元相距甚远。导致盈利预测与实际完成业绩产生重大差异的主要项目是“主营业务收入”和“营业成本”。原预计主营业务收入为59 326万元,但实际完成额为27 066万元,实际完成额仅为预计额的45.62%。而营业成本的实际发生额与预计额基本持平(实际发生额为36 476万元,预计额为39 184万元)。这样,主营业务利润与预测数之间形成很大的差异,导致实际实现净利润与预测净利润的巨大差异。并简要引导学生思考实际净利润与预测净利润之间的重大差异的产生,能否用公司提出的下述两个理由予以解释:(1)由于近几年因电视大幅度降价导致行业内的竞争激烈,使公司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2)由于未能通过不断热修保证已超龄的彩管玻壳屏炉和锥炉维持正常生产状态,造成公司产品合格率降低,成本加大。如果不能用上述理由解释,那么重大差异产生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为什么审计师未能关注到盈利预测审核中存在的问题,是过失还是合谋?

2.盈利预测编制的现行有关规定。

主要是证监会有关盈利预测披露的内容与格式要求,新股发行公司盈利预测报告编制指南等文件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让学生掌握盈利预测编制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懂得盈利预测报告包括盈利预测基准、盈利预测基本假设、盈利预测表和盈利预测说明四个部分。并熟练掌握和理解盈利预测基准是公司盈利预测编制的基础,包括经具有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公司前三年经营业绩,预测期间公司的生产经营能力、投资计划、生产计划和营销计划和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等。盈利预测基本假设是公司根据经济形势和行业特点对预测期间的一般经济环境、经营条件、相关的金融与税收政策、市场情况等盈利预测的编制前提所作出的合理假设,盈利预测报告中应说明编制盈利预测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利率、汇率、税率、能源和原材料供应、产品价格等假定条件。盈利预测表是反映预测期间利润来源和构成的预测报表,凡有控股子公司并需要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应分别编制母公司盈利预测表与合并盈利预测表。盈利预测表各预测项目应分别编制解释性附表。盈利预测说明是对预测期间利润形成的原因、计算依据、计算方法所做出的详细分析。编制合并盈利预测表的新股发行公司,应着重对合并盈利预测进行详细说明,对母公司盈利预测所涉及的重要事项进行必要的说明。

这些有关盈利预测编制的现行规定是审计师判断盈利预测单位编制的盈利预测报告是否适当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作为案例分析者的学生要对此有完整的理解和把握。

3.预测性财务信息审核准则。

审计师对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必须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11号――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的要求,因此,案例分析前学生必须掌握此准则的相关内容,尽管在《审计学》的教学中学生可能对此内容有所掌握,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案例分析,对此做了重新讲解。讲解时着重强调了预测和规划的基本概念,充分、适当的证据、保证程度、了解被审核单位基本情况、涵盖期间、评价假设关注的重点、列报、审核报告的出具等内容。

(二)分组与案例资料发放

案例讨论模式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个人学习模式(individual study),即每个学习者单独就案例进行分析和发表见解;二是小组讨论(small-group study),由3~5个成员组成一个小组进行讨论,相互之间可以沟通合作;三是大组讨论(large-group study),由比较多的成员,甚至是一个班,组成一个大组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Graham和Cline,2001)。本人采用的是第二种案例讨论模式,即将全班按每组5人分组进行讨论。分组时主要考虑男女生搭配和平时学习成绩。

案例资料的发放是安排在讲解完案例相关知识点之后,案例分析报告前一周。发放给学生的案例资料包括:涉及与新能源所在行业相关的行业发展信息、新能源最近连续多年的年度报告、盈利预测报告、盈利预测审核报告。除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案例的思考,还另外给学生提出了几个引导性的思考问题。本人结合新能源公司盈利预测报告的情况,给学生思考的问题有四个:(1)仔细阅读新能源盈利预测审核报告,分析新能源盈利预测的基本假设的合理性;(2)分析合并新能源盈利预测的编制范围是否适当;(3)注册会计师在对新能源公司编制的盈利预测进行审核时需要关注哪些问题;(4)阅读《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非标准审计报告》,以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11号――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分析审计报告与盈利预测审核报告在性质、格式、责任等诸方面的差异。

发放案例资料的时间之所以选择在案例分析报告前一周,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重,小组内的讨论又安排在课后,由各小组的组长组织完成,故提前一周发放材料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和研读案例,写出较好的小组案例分析报告。

二、案例讨论的实施

课堂案例讨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小组发言。要求各小组推荐一个成员在讲台使用PPT进行讲解,时间在10~15分钟,当小组成员讲解完成后,其他小组成员有需要补充的内容,可以继续补充;第二阶段是组间讨论。即其他组的成员对进行报告的小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讨论,分析其优缺点,并进行适当评论。

在学生完成了所有报告和讨论后,本人再结合各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和讨论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点评。点评意见从层面上来说,既有针对某一具体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也有就整体案例分析情况的评价。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已经涉及的点,指出其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是否适当,所指出的问题是否适当;(2)对案例背景资料的使用,分析其应用是否得当,有否正确理解盈利预测报告所依据的基本假设,盈利预测报告的编制是否符合相关政策的规定;(3)提醒学生案例中可能还存在的其他相关问题;(4)提醒学生案例讨论后,对《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准则及其指南的相关规定是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重要的体会应提炼总结;(5)肯定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突出表现。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发现每个班级总会有小组能够提出一些以前尚未关注到的问题。

在这个环节,注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教师的点评要适可而止,既要指出学生讨论中存在的不足,但也要让学生知道,教师给出的信息也是一己之见,案例讨论可能没有标准的答案;二是要控制好组间讨论,要对讨论的内容进行引导,防止出现偏题,比如讨论新能源公司盈利预测审核,结果出现讨论新能源公司是否违规等问题。同时还要控制要讨论的时间,如果任由学生发言讨论,可能课堂上就无法完成案例讨论的任务,因此,还要艺术地控制好讨论的时间。

三、案例讨论后的总结、思考与完善

每当完成一次案例教学后,作为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思考是必要的,有助于改善未来的教学质量。每次案例讨论完毕后,我都要求各小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和讲演用的PPT,在案例讨论完毕后,对各小组的分析报告进行认真阅读,这不仅仅是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更为关键的是作为完善案例教学的手段。通过认真阅读案例分析报告,可以发现案例资料的准备是否充分。比如,为什么在案例资料中,发放给了学生公司连续多年的年报,原因就在于过去的案例讨论中发现,学生未能把握公司的经营环境、无法对假设的合理性做出判断,经分析和询问学生,发现是缺乏相关暗示性资料,而作为一名本科生缺乏检索资料的习惯,故而无法获知公司的历史信息,也难以分析哪些基本假设可能存在问题。

篇2

在我国当前审计学教学中,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传统的教学过多的注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具体的审计应用,而学生在长时间的理论知识的熏陶下,会失去学习审计的兴趣,既不利于审计教学效率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审计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去思考、去创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审计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审计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1.将“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

在审计教学中,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有目标的去阅读教材、理解教材,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例如,在我国审计教学中,在学习审计专业知识的时候,教师事先准备好当前审计行业中较为典型的例子,并向学生进行相关的审计知识讲解,让学生围绕案例来进行发言。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来对案例进行论证,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审计教学质量的提高。

2.引导学员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

在进行审计案例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能力,进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案例法的教学方式是以案来进行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来增加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审计实务中能够应用自如,充分发挥自己的审计专业知识。其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还要运用知识。例如在审计教学中,老师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审计案例,让学生来对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如,某企业在金融机构开立账户问题,让学生充当审计工作人员,就这个问题来开展审计工作,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进而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为我国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创设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审计案例教学效率的保障。审计作为我国经济管理的一个分支,其涉及到的知识非常广,为了满足我国审计工作的需求,在审计教学中,就必须重视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首先,任何教学方法都应当注意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案例教学也不例外。教师一要为学生参与富有思考意义的思维活动提供机会,二要让学生鼓起勇气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来,创设“富有思考性的课堂”。案例教学本身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情景资料,教师则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到思维活动中去,进行有价值和富有意义的知识学习。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对案例的学习往往需要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佐证,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也是对案例知识的消化,同时针对案例教学中出现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进而提高学生的审计实务能力。案例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双向教学模式,学生对案例的不理解可以向老师请教,而老师在向学生解答的过程中会也是一种自我学习的将机会,进而为审计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4.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

案例教学法被广泛的应用于我国当前教育教学中,有效地保障了我国教学质量,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就我国审计教学而言,应用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专业的审计教师,只有专业的审计教师才能更好地在审计教学中把握案例教学,才能更好地保障审计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了培养出我国现代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审计专业人才,加强审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重大意义。首先,高校应当与我国审计部门建立联盟,多让教师深入到我国审计部门中了解实际设计工作,进而丰富教师经验,进而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同时,还可以聘请一些资深的审计专家来校进行演讲,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开拓师生的视野。其次,高校要不断加强审计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教师要想先育人,必须得先学会育己,进而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结语

篇3

一、高职审计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不健全

由于高职学生本身的的特点,其教学核心应主要培养其审计案例实践分析能力。目前比较常见的审计教学方法仍旧以黑板+口述填鸭式方法为主,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与审计实务的操作相违背的,将理论和实践完全分割,不能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不利于学生审计相关知识的掌握。所以。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急需改变。传统的教学本身不适用于高职学生的特点也无法适应日益增长的经济需要。审计教学方法应该逐步从平面式填鸭式教学到立体式教学过渡。在课堂上加大学生自主思考的力度,采用案例式研究方法为主线,给学生一定量的审计学实际操作案例。迫使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搜寻资料等模式学习审计基本操作理论,增强教学效果。

(二)缺乏实际审计经验的师资

当前,高职审计教师存在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实际审计实际操作经验/动手能力欠佳,据统计有审计师或者注册会计师资格的“双师”教师在我国高校中人数不超过3%,况且专职教师授课可是大部分在18节以上,更有甚者达到了28节,审计教师忙于上课,也无暇顾及审计实际经验的提升以及教学效果的改进。况且,很多教师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从学理论到教理论的转变,并没有实际审计经验的传授,很容易造成纸上谈兵的不良教学效果,更有甚者讲课堂变的枯燥无味,学生在学完次门课程之后并不能够达到很好的学以致用的效果。事实上,当前审计学科双师资格的鉴定并没有完整的体系。很多所谓的双师只是参与了为期一个月甚至几天的短期培训,本身并没有达到双师的层次,或者只是通过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考试。

(三)教学资料不完善

我国审计学科专业设置时间短,所包含理论全部照搬于西方国家,没有自身完整的审计理论实务体系,表述基本上是由外文直接翻译而来,晦涩难懂,很难领会,理解性和通畅性较弱。同时我国的高职审计教材鱼目混杂,参差不齐,大多是根据全国注册会计考试或者本科教材直接删减而来,不具备专科层次学生教学的针对性,审计理论知识所占篇幅过多,实际操作部分较少,职业应用层次没有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二、审计案例法

审计案例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以模拟实际审计业务对审计原理与实务深度了解的一个过程。课堂上,教师在已经教授完学生基本的审计理论的基础下,针对其原理内容,以案例探讨的形式,将理论与实际案例串联起来。在这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大大增强了其课堂参与互动性。教学案例法是一个具体的系统规划过程,包含课堂前教学目标的确定,合适审计案例的选取,课堂讨论任务的布置,学生参与过程的推进,学生代表总结发言,教师最终点评等环节。

(一)制定审计教学计划

审计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审计案例教学法的开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审计教师需要在课程开始之前提前将总计划公布,计划必须简单地概括案例的主要内容,主要目的,其安排时间,其总个数。并且由于每个案例的特殊性,针对不同审计案例的具体内容也应该有所涉及,包括到案例主题,案例出处,具体案例实施时间,具体操作步骤以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选取合理审计案例

教学案例质量的高低对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在明确审计目标制定计划后,接下来得到工作就是具体案例的选取了。审计案例的选取必须具备实践性,典型性,启发性。这三个特性缺一不可。实践性指的是案例的选取是有实践意义,易于实践的,不具备实践性的案例不利于学生课堂上的实际操作。典型性指的是案例具有典型意义,能够体现本期审计的基本原理,便于学生通过案例对审计原理的理解。启发性指的是案例必须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越具有启发性的案例,教学效果越好。案例的选取可以通过会计事务所的实际审计案例也可以来自于审计实践自编教材。如果教师个人力量有限的,可以整合资源库,进行审计案例资源的共享。

(三)学生自主深入分析

在正式课堂学习中,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引入审计任务案例随后对学生的讨论过程予以引导。这个过程是整个案例教学法的中心环节,应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研究式原则,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案例进行深度讨论。通过深入探讨,最终将达到集思广益,以长补短,统一结论的目的。学生在参与讨论的同时能够很好锻炼其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同时将书本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来。案例法讲教学主体从教师转移成了学生很好的加强了学生的参与度,调动学习兴趣以免陷入死气沉沉的教学死循环。

(四)教师课堂点评

学生完成讨论后,派代表表达每组观点,随后教师将针对每组代表的言论以及课堂讨论的情况做出点评,对此次讨论做的好的地方和需要完善的地方都要表达清楚,对各组问题分析结论是否透彻进行剖析做出评价,最后公布正确案例分析答案。总结点评过程能使学生全面的,完善的,立体的了解到审计案例分析的重点,使从感性的初步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深刻剖析,从而对本次审计案例有深度掌握。

三、案例教学法的建议

针对现在审计教学现状的特点,案例教学法的有效运用实施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提升:

(一)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审计案例课程比例

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课程中提升案例教学的比例,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互动性。但是教学初期仍旧以理论教学为主,审计案例的操作应该在学生掌握审计基本原理基础之上的。教学中期布置简单易于操作的审计案例,增强学生自信,提高学习主动性,在学生掌握到简单的审计案例操作方法后,逐步增加案例的难度,甚至故意设置陷阱,使得问题变的有挑战性,提高学生探索意识和好奇心。

(二)提高教师课堂组织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有着较强的组织能力,良好的组织能力能够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起着很好的教学组织作用。作为组织者的审计教师,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应该对案例非常熟悉,能够处理课堂讨论中可能发生的特殊情况,有办法去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和掌握优秀的局面把控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加强本身组织能力的提升。。

(三)加强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审计业务知识水平

面对如今审计教师经验匮乏的现象,应该制定合理的计划使其业务水平得以提升。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开阔视野,提高业务处理能力。比如在会计事务所实习,利用平台掌握实际审计案例可能遇见的问题,深入了解审计人员的工作。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与各大审计部门的联系,关注审计行业的前沿动态,向经验人士学习。

(四)选取质量优的审计案例,丰富其案例资源案例库

审计案例的选取应该更加丰富,扩宽其案例来源,甚至加强加强审计教师的联系,建立其案例库。甚至可以借助社会上力量,邀请会计事务所负责人、优秀企业家加入案例库的编写整理工作,借助他们的力量,将社会上所常见的典型的案例编写成册,同时积极听取他们对现有案例库的意见和建议,以达到完善案例库的目的。

四、结语

篇4

Pan Yuan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西安 710077)

(Xi'an Aerotechnical College,Xi'an 710077,China)

摘要: 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能够增强审计教学的灵活性、实践性,改变传统教学造成的课程枯燥、抽象、难以理解的现状。本文对案例教学法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其在审计教学中的意义和它的应用模式,并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现状分析,归纳出其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

Abstract: Auditing is very practical; the use of case teaching can enhance the flexibility and practice of audit teaching, and change dry, abstract and difficult class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This paper conducted a study of case teaching, summed up its meaning in audit teaching and its application model, and summarized problems existing in its use and recommend improvement measures.

关键词: 审计教学 案例教学 案例分析

Key words: audit teaching; case teaching; analysis of case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34-02

1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审计教学的意义

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但是一直以来却被普遍认为是一门难以掌握的课程,课程本身的理论知识较多,概念较为抽象,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繁多的知识点讲解也使该课程变得枯燥、难以理解。要解决审计教学中“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就必须引入全新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将案例讨论的方法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并最终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传统教学法下,以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很难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从而形成“纸上谈兵”。案例教学法则通过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模拟的情境中,根据老师的指引发现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1.2 有利于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传统教学方法下,审计课程的学习枯燥无味,不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被动学习”的现象,而在案例教学法下,由于引入真实、生动的案例,使学生成为了案例中的“主角”,便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1.3 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案例教学法下,教师要深入实践收集大量审计案例,并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要求筛选、改编案例,使之更能符合教学的要求,更加典型化。同时,在课堂上还要积极组织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在讨论中要当好引导指挥者,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2案例教学法在审计课程中的应用模式

2.1 “课堂讲授式”模式课堂讲授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教师对案例的分析讲解,使学生对课堂内容逐步理解、掌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模式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2.1.1 以理论为中心,结合案例讲解这种形式以教师讲述理论知识为主,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诠释某个概念可以引用一些案例来加以分析说明。这种方法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这种方法又可以称为“案例例证法”。

2.1.2 以案例为中心,将理论融入案例中这种形式要求授课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先给出一个典型案例,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习,授课教师通过案例讲授,将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又称为“案例导入法”。

2.1.3 分别开设审计理论课与审计案例课,在案例课上大量引入案例讨论有时课堂时间有限,理论知识讲授占用了大部分时间,这样在大部分理论课开完之后,可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一些审计案例课,将综合性的审计案例发给学生阅读,最终通过讨论和教师总结集中理解所学内容。

2.2 “课堂讨论式”模式与“课堂讲授式”比较起来,“课堂讨论式”则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划分成若干讨论小组,教师发放案例并提出问题后,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进行发言,最终教师做出讲评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施审计案例教学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限制,高等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导向,许多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考试的时候取得好成绩,或是通过考试取得某种证书或资格,这就必然导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要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而忽略了实践操作环节,从而造成教学方式僵化,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具体来讲,目前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3.1 课前准备阶段

3.1.1 案例的选择和使用存在缺陷目前各高校使用的教学案例,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已编辑出版案例教材,二是教师平时在各种媒体中收集的真实案例。已编辑出版的教材大多与课本配套,案例的选择东拼西凑,错账也是编者故意设置的,缺乏连贯性与真实性;其次,案例大多比较陈旧,不能满足时效性的需求。教师收集的案例虽具有真实性,但是背景复杂,内容较多,无法完全配合理论知识的讲解。

3.1.2 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所选案例缺乏适用性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审计授课教师普遍存在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大多数教师习惯于传统的“照本宣科”似的授课模式,这样就导致教师对案例素材缺乏体验,对审计实践过程也缺乏专业性体验,因而也难以做出专业化的分析和判断,很难将较为抽象的审计理论具体化和形象化。

3.2 分析讨论阶段分析讨论阶段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好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就是这一阶段的关键问题,然而不少教师在课堂组织上却出现了问题。学生的参与性不强,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对教学案例的理解不透彻,这样就难以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也无法对学生的分析做出精准的评价,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实施分析讨论时还会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教学班过大,不便于开展讨论;第二,教学计划编排不合理,理论课时过多,将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第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习基地建设不足。

3.3 总结阶段在引导学生完成案例分析后,授课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写出案例分析报告,以增强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问题是有的教师实践经验缺乏,对学生讨论结果的分析照搬权威性的分析评价结论,缺乏灵活性。

4改进审计案例教学的措施

4.1 转变教学目标与理念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提高学生技能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求学校层面要给予高度重视,鼓励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并积极配合此教学方法的开展;其次,授课教师需要重新编排教学计划,理论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要得当,保证充分的案例教学课时。

4.2 提高师资水平要使案例教学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研究水平,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审计课任课教师首先可以考取CPA、ACCA资格考试,这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丰富教师专业知识有很大帮助;其次,可以与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审计机构建立联系,成立教师培训和实践基地,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再次,要提高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3 完善教学案例库建设教学案例库建设是审计案例教学的关键。针对现有案例库使用中的缺陷,可以采用以下途径解决这一问题:第一,多渠道收集审计案例,例如,参考有关资料收集;结合教学经验和实际审计工作自行设计;由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事务所提供等,尤其对于审计实务案例,最好来源于真实的案例,由事务所的第一手资料加工、整理得出;第二,注重案例的全面性,现有审计案例多以查账为主,这样无法满足全面掌握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的需要;第三,及时补充审计案例,注重案例的新颖性与时效性。

4.4 将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相互融合由于案例教学法的开展受到师资、教学案例、教学条件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所以案例教学法在推进过程中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要将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案例教学法灵活、课堂气氛好,但是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效果相对较差,这就需要传统教学方式的配合。

4.5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传统的考核方式都以期末闭卷考试为准,平时成绩不但所占比重较少,而且主要是平时的考勤成绩。在案例教学法下,注重考核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因此要强化平时考核,将案例课上的分析讨论与案例分析报告纳入到总评成绩之中。可以在期末卷面成绩、案例分析讨论成绩(课堂讨论表现情况)、案例分析报告成绩、考勤成绩之间设置一个合理的比例,比如各占40%、30%、20%、10%,以这种多元化的成绩组合方式来提高学生对案例教学的重视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卿丽.案例教学法在审计课程中的应用[J].教研,2010(12):68-69.

[2]蒋乐仁.论案例教学法在高校审计教学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27.

篇5

关键词:翻转课堂;审计案例;应用;问题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9-139-2

0 引言

翻转教室的概念起源于2007年,由美国科罗拉多州Woogland Park High School的化学老师jon Ber gmann与Aaron Sams提出,两位老师为了解决学生缺课的情况,开始使用荧屏摘取软件录制powerpoint简报与讲解旁白。他们将预录制的课件上传到YouTube网站,让学生先在课后看课件的讲解,再设计课堂互动时间来完成作业,或替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解惑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效果良好。

1 翻转教学的特点

1.1 教学模式的改变

传统的课堂是“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这种模式教学效果差,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不理想。翻转课堂与传统的教学正好相反,采取“学生晚上在家上课,白天在教室做作业”。

1.2 教学理念的改变

随着线上视频的大为流行,网络上的学习资源越来越多,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明显增强,在此环境下,老师可将课堂搬出教室,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具体做法是,学生先回家看老师预先做好的课件内容,然后再到课堂上做作业或进行问题讨论。

1.3 课堂内容的改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老师为中心,主要是老师的知识讲解与传授,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翻转课堂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主要是问题的探讨和疑问的解答,老师仅是其中的参与者和指导者。

1.4 评价方式的转变

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再依赖考试卷,而是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作为考量学生重点,过程性考核包括学生的出勤、课堂互动的次数与质量、作业完成情况等。

2 翻转教学的优势

2.1 学生可以得到立即的回馈

翻转课堂中老师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讲授知识,而是用更多的时间来帮助学生完成作业或对其解释难以理解的概念、原理等。

2.2 学生不再有挫折感

以前学生在课后写作业,碰到困难时,因无人帮助,而产生挫折感;而翻转课堂学生在教室里写作业,碰到困难有人帮助,不会再有挫折感,提高了学习兴趣。

2.3 对弱势学生的帮助

并非所有的学生都有网络科技使用,对于这部分弱势学生,翻转课堂上可得到老师等多的帮助,从而完成学业。

3 翻转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3.1 网络在校园的覆盖

翻转教学中强调学生自主借助网络的学习,大学生中普遍使用的智能手机为网络学习的提供了基础,作为一个国际视野的校园,免费的无线网络在校园的覆盖成为必然。

3.2 精品课件的设计

自主学习的内容一般不能太多,选择15分钟就能讲解完毕的主题,重质不重量,让学生有兴趣自学且不感觉疲劳。这个改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对课件内容和课堂上讨论的话题与时间做好规划,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达到预期的目的;对于没有做好自学的学生或者没有上网条件的学生,老师应设计备选方案,供学生选择。

3.3 反转课程的内容要求

并非所有课程或某一门课程的所有内容都适用翻转教学,翻转教学内容的选择取决于所要教授的内容。以审计课程为例,“审计证据的鉴定”主要是教授学生鉴定审计证据的标准,而这些标准是固定的,理解上又是抽象的,完全靠学生的理解是做不到的,教师必须在课堂上结合实例做充分的讲解。

4 翻转教学在审计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翻转课堂的核心,这些内容既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解决,当然还要留出学生讨论的空间。以“主营业务收入截至性测试”为例。

4.1 实施销售的截止测试的基本程序

①确认是否存在跨期销售的现象。以资产负债表日为中点,选取其前后若干天一定金额以上的发运凭证,与销售收入明细账和应收账款明细账进行核对,以确认三者是否属于同一期间。②复核资产负债表日前后销售和发货水平。均衡性是企业生产的特点之一,通过不同时期资产负债表的对比以确定业务活动水平是否异常,必要情况下可考虑追加实施截止测试程序。③是否存在提前确认、虚构收入的情况。通过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所有的销售退回记录是确认虚构收入的主要手段。④检查有无未取得对方认可的大额销售。应收账款的函证程序是测试大额销售的基本方法,主要结合资产负债表日的大额销售开展。⑤调整重大跨期销售。涉及重大跨期销售的不合规收入的确认应及时予以调整。

4.2 实施销售截止测试的目的

确定被审计单位主营业务收入的会计记录归属期是否正确是实施销售截止测试的主要目的,也可将其目的理解为“应记入本期或下期的主营业务收入是否被推延至下期或提前至本期”。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并规定“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这是会计权责发生制原则的体现。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应该注意把握三个与主营业务收入确认有着密切关系的日期:一是发货日期(服务业则是提供劳务的日期);二是发票开具日期;三是记账日期。其中的发票开具日期是指开具普通发票的日期或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日期;记账日期是指被审计单位确认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并将该笔经济业务记入主营业务收入账户的日期;发货日期是指仓库开具出库单并发出库存商品的日期。主营业务收入截止测试的关键是检查三个日期是否归属于同一适当会计期间。

4.3 实施销售的截止测试的路径

在审计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实施主营业务收入截止测试的路径主要有三个方面。

以账簿记录为起点。这种方法的适用条件是为了防止多计收入。采用倒查的方法,选择资产负债表日前后若干天的资料,按照账簿、 记账凭证、发票存根与发运凭证的顺序。目的是证实已入账收入的商品是否已开具发票并发货,关键是检查同期性,以防多记收入的现象。

以销售发票为起点。这种方法的适用条件是为了防止少计收入。采用顺查的方法,选择资产负债表日前后若干天的资料,按照发票存根与发运凭证、记账凭证、账簿的顺序。使用该方法时应注意两点:①发、运货凭证种类是否齐全。企业调节前、后会计期间利润最典型的例子是,报告期内已作收入而下期初用红字冲回,并且无发货、收货记录。检查此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对收入确认期的相关凭证的核对;②被审计单位的发票存根的完整性。完整、连续编号的发票存根是证明销售业务的重要证据,审计人员应查看发票领购和使用的合规性。

以发运凭证为起点。这种方法的适用条件是防止少计收入。 从资产负债表日前后若干天的发运凭证查至发票开具情况与账簿记录,确定主营业务收入是否已记入恰当的会计期间。

5 翻转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5.1 有特色的翻转教室

翻转课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讨论,翻转教室是进行翻转教学的必备条件,翻转教室应满足资源的共享、学生的讨论及教师对全体学生状况的掌控,教室的硬件设施必须齐全。包括相对独立的4-6人小组桌,可视实时对讲系统,教室监视系统,教师总操纵台等。

5.2 好学上进的学生群体

学生是否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也是决定翻转课堂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翻转课堂的运用应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可盲目效仿。

5.3 翻转课堂教师的培训

翻转课堂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并非所有的老师都掌握其要领,对拟采用翻转教学的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充分发挥翻转教室的作用。

6 结论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并非所有的学校、专业、课程都能适应。针对教育部大力提倡的、就业导向的技能性教育来说,翻转课堂应作为推广的教学模式。

参 考 文 献

篇6

[关键词]审计学 教学 案例 实践

[作者简介]李英艳(1968- ),女,吉林梨树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教研室,副教授、注册税务师,研究方向为税务核算、税务筹划。(江苏 南京 21118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53-02

审计学是高职会计专业和审计专业的学生在修完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等相应课程后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该课程对实践性要求很高,对学生的相应知识基础要求比较高,这就造成了审计学在教学中的难度较大。在审计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总结,通过案例教学能有效地提升同学们对该门课程的理解能力。

一、我国高职审计学教学中运用案例存在的问题

1.直接引用外国案例。我国高职高专审计学教育时间不长,从教材和相关的教辅资料来看,资料的积累是不足的,相应的案例教学资料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很多高职审计学课程的教学选用的教材是本科层次的,而我们知道本科教育中教材所选用的案例往往都针对本科学生开发,没有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特点。很多本科教材的案例是直接引用国外的成型案例,因此造成了高职审计学在教学中所引用的案例层次较高,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在实际的审计学教学中,授课教师本身也没有相应的审计经验,因此造成了在上课解释教学案例时,教师对于案例本身的理解不足,就造成了很难将案例解释清楚,学生越学越迷糊的情况。在教材中出现的国外审计案例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是有所区别的,学生们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自编案例与教学内容衔接度不够。审计学教学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高,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编写教学案例。面对审计学案例匮乏的情况,审计学的授课教师也进行了大量的案例素材的收集和整理,但由于缺乏相关的制度支持,加上授课教师自身没有实际的审计工作经验,因此导致编写出来的审计案例往往不能够与教学内容完全衔接。如编写现金审计的案例时,往往会穿插很多应收应付款项的审计要求,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造成学习的困难增加。

3.案例偏向习题化。在实际的审计学教学中,为了方便提升学生的专项审计能力,很多教材中教学案例都是参考相应的财务会计习题,然后进行一定的改编,这就造成了很多审计学的案例偏向于习题化。由财务会计习题转变而来的审计案例,往往都比较浅显,学生没有兴趣,而且很多案例在实际情况中很少出现,这些改良型的习题案例往往教学效果不好。习题化的审计案例由于篇幅所限,导致很多审计环境要素的描述不到位,就使得最后的审计结果往往很难准确,出现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增加。

4.案例编写没有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审计学案例编写确实下了很大精力,但是这些案例常常关注了实际情况,因此案例编写得相当繁杂,对于接触会计不久的高职学生来说,能够读懂案例中的会计核算就很不容易了,但对这中间可能存在的财务核算漏洞,以及如何审计出来,学生往往都无可奈何。我们在编制审计学的教学案例时,一定要知道我们学生的水平和接受能力,案例教学是让学生学会该知识,因此我们在编写教学案例时一定要从学生的能力和认知水平出发,切勿好高骛远。

二、提升审计学教学案例适用性的对策

1.提升案例的编制水平。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提升审计学的教学水平,就必须要有大量的案例教学,因而审计学案例的编写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审计学的案例编写,相关授课教师就要注意通过网络和相关期刊收集相关的实际案例,然后加工成为能为学生使用的案例。还可以通过查找相关的证券类网站、上市公司网站、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署公告来收集相关财务舞弊和查处的方法,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收集和提炼,就可以按照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来编写相关案例。我们还可以让教授审计学的教师到相关的企业和事务所进行实践,通过他们在实践工作中收集一些资料,来编写相关案例,这样会更贴近现实和学生的需要。编写案例除了要关注案例素材的收集,也要注意案例的语言描述。由于审计学案例大多数都源于实际工作,因此案例的描述中,工作术语较多,这样就会给处于对实际会计工作没有经验的高职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在编写案例过程中,要注意将相关的工作术语进行一定的加工,使得学生容易理解。案例编好后,要注意学生的反馈意见,然后在案例的修订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意见,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教师编制案例的水平。

2.丰富案例教学的手段。案例编写出来了,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结束了,我们还需要对如何运用案例教学加以思考。案例教学并不是仅仅将案例讲解给学生就能达到我们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审计能力是我们审计学教学的目标,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还需要加大审计学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地将案例的精华吸收。审计学的案例教学在硬件上我们可以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案例制作时不仅仅出现文字资料,还要注意多出现一些图表,最好要设置一定的情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教学案例进行动漫制作和影视制作,这样就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制作这些案例的过程中,需要审计学教师与相关人员合作,要想让这些不懂审计学的人员在制作过程中将案例的精要呈现出来,案例设计教师要进行浅显化的讲解,这不但能提升教师的案例讲授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案例的讲解中,可以先由教师对整个案例的发生背景和相关的审计环境进行一定的设定,然后对案例的发生过程和具体环节进行讲解,然后提出一定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小组讨论,这样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对案例的理解。

3.合理地处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并不意味着学生上课就不需要教师的理论讲解和传授。如果这门课没有相应的理论讲解和传授,就不能有效地提升同学们对该门课程的理解,就容易造成学习的目标性不明确。我们在进行审计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合理搭配。针对审计学课程的特点,我们建议相关教师在每个专项审计项目的教学中,第一步用一个案例引入,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步进行相应的理论讲解,让学生理解第一个案例的审计问题。第三步再引入一个综合性案例,在案例的讲解过程中,再将前面的知识点一步步地展开,然后让学生进行一些探讨。第四步,教师进行总结性讲解,让学生理解该部分内容所要说明的审计原理。这些步骤不是在一节课完成的,而是在每个审计专项中完成的,在我们审计专项中子项目较多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将上述步骤有针对性地重复使用。

4.案例要注意更新。案例的编写过程是一个费时费力的漫长过程,这中间往往会耗费相关授课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我们知道,我国的会计实务在不断地更新,审计的实际工作也在不断地随之变化,如果我们已经开发的案例不进行同步的更新,就会使得我们所编制的案例慢慢落伍,最终会成为抑制我们提高审计学教学质量的障碍。在对相关院校的相关系部的考察中,我们发现部分院校将审计课程的案例更新作为一项教研课题进行申报,这样教师在更新案例的过程中,还可以形成一定的教学成果,这种方法有效地激励了相关授课教师对案例的更新。教师更新审计学教学案例,首先方便了自己的教学;其次,可以形成教学成果,利于职称的评聘;最后,还可以通过学院教科研奖励的方式来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在学校方面,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可以提升工作积极性,学校也能积淀一定的教学成果,还能解决物质奖励的合理分配。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在现实工作中借鉴。

三、提升审计学教学效果的思考

1.提升教师的审计实践能力。审计学是一门实践工作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程,因此传授审计课的教师必须要有相应的实践工作能力。我国的高职教师大部分都是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就进入高职院校任教,这些学生出身的教师,教学工作很努力,但是没有经历过实际的工作,往往动手能力不强,对一些会计业务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于审计方面的知识更是不足。提升教师的审计学的实践能力就需要将教师送往审计工作的第一线。学校和教师可以采取到企业顶岗实践的方法实现。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在相关企业建立企业教师工作站,以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相关的专业管理部门要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部门等建立教师工作站,并且要采用实际有效的方法,让教师能够投入到审计工作的第一线,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教师的审计实践能力。除了企业工作站外,学院还可以让教授审计学的教师参与本院的财务审计工作,这样也能提升教师的审计实践能力。教师在准备教学素材库的时候才能设计出贴切实际工作的案例。

2.加大相应的审计教学设备投入。审计学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在审计学的教学中,如果想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就必须要多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环节的教育。学生的实操教学对于教学设备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除了基本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外,还需要有相应的情景教学设备,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贴切实际工作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这样的教学效果才会提高。在部分审计学教学工作做得比较好的院校考察时,部分院校将审计学的教学放在会计模拟实训室中,部分学生在进行会计模拟训练,学习审计的同学就在一旁,进行相应项目的审计检查,经过实际的审计检查,然后经过教师的讲解和分析,同学们能很快地掌握相关审计项目中所谓的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对于审计能力的提升有了很好的实践环境。

3.审计学课程教学和会计实训融合。要想提高审计学的教学效果,审计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就必须实现小班化的教学。现在开设审计学课程的专业在高职中主要是会计学、审计学等专业。审计学的课程开设往往都是在高年级。这些专业的低年级学生往往都会学习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这些课程往往都会开设相关的实训课程。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我们可以将高年级学生的审计学实践教学环节和低年级的相关课程实训结合起来,在低年级的同学进行基础会计或财务会计课程实训的时候,高年级学生可以分成小组,在实训教师和审计学教师的联合指导下,对低年级学生的会计实训进行实时的审计,这样就能有效提升高年级学生的学校兴趣,也能提高低年级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

[参考文献]

[1]蒋麟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高职审计教学探讨[J].商业会计,2011(28).

[2]唐文君.关于审计课程考试改革的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

篇7

关键词:案例教学 任务驱动 审计实务 高职

一、采用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相较于国内本科教学在专业建设及课程研究方面已取得的成熟经验,高职院校在教学的诸多方面尚需探讨、研究。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的发展在不断调整与完善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较强,普遍头脑灵活,善于寻求借助社会力量开展活动,丰富课余生活,但理论基础相对薄弱,逻辑推理和抽象能力都偏弱,因此,为适应社会需求和形成课程特色,我们必须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探索适合其学习和接受的《审计实务》课程教学方法。

审计教育的重心应逐步转向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应将审计置于经济管理的大环境下加以考虑。审计实务教学在囊括会计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应涵盖相关专业知识,如税收、管理学、法律基本知识等。目前的“口授+黑板/多媒体课件”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高职审计教学要求。笔者认为,深入开展审计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应与企业共同研讨如何构建仿真模拟教学环境,并且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引入合适的仿真案例,积极探讨“角色扮演式”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审计任务案例的选取

审计任务案例的选取是提高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案例应是课程中某一单元或环节知识的概括。选择案例时应考虑案例的仿真性、实践性、启发性和时效性,当然实践性是最重要的特征。

(一)通过教师下企业,依靠校企合作获取。目前很多的高职院校启动教师下企业项目,具体分为暑假的短时期下企业学习和有条件的学校启动带薪整学期或整学年下企业学习两种,当然大部分高职院校也都有具备注册会计师资质的教师长期参与社会审计业务。《审计实务》课程教学对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有较高要求。通过下企业活动,参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各项审计等鉴证业务,审计实务担纲教师不仅可以弥补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而且可以掌握审计的一手资料,再结合教学项目任务和学生特点进行整合,同时经事务所同意,可以获得整套审计工作底稿模板。

(二)利用学校内部审计资料获取。除依靠校企合作外,我们可以充分调动校内资源,比如学校内部审计部门每年都会对各部门、下属后勤公司和学生实习基地如学生超市等所有处室和产业进行内部审计。通过学校支持获取这些内部审计材料,结合审计实务教学内容和项目任务的划分,对资料进行整合和改编,可以成为很好的审计案例资料。

(三)利用网络等媒介获取。在网络技术特别发达的今天,我们很容易通过网络媒介获取上市及各大型企业的财务背景资料,然后按照审计工作业务流程来编排和设计,针对每一个知识点和技能要求设计各个“任务案例”。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现成的审计案例教材获得案例资料,或者通过向兄弟院校的交流学习共享其案例资料等。

三、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在《审计实务》课程中的具体实施方案

《审计实务》课程中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案例引入与任务布置。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案例资料的选取与任务的设计是关键一环。通常我们更倾向于采用单项任务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将任务细化到学生可以解决的程度,从而引导学生解决案例资料中所设定的任务。比如在学习存货监盘这一任务时,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公司的存货监盘计划,然后根据这份监盘计划设置任务,如监盘计划里监盘安排的时间、目的、监盘的范围是否合理?对每一种存货监盘的方法是否合适?如何从监盘日实有数倒推资产负债表日的存货情况?如果这一存货监盘计划不可行,是否可以有其他替代审计程序?总之,案例的选择一定要与设计的任务相匹配。

(二)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境模拟讨论。分析讨论案例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教师可以将班上学生按4-6人一组进行分组,每组分项目经理、审计员、审计助理等岗位,由学生对角色进行轮流扮演。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积极交流和研讨。在讨论案例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和分析;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揭示出问题的本质。

(三)学生对讨论情况进行成果汇报。情境模拟讨论结束后,各项目组要形成方案,形式可以多样化,由“项目经理”作为代表进行陈述。项目经理角色的扮演是轮流的,每个学生都会有上台发言的机会。通过项目陈述这一环节,学生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任务解决方案,掌握与之相应的审计理论知识,而且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四)教师讲解相关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在认真听取学生的项目陈述后,根据陈述情况详细讲解案例任务中所涉及到的审计理论知识,在大家都表示理解之后,再回到案例资料带大家完成案例任务,如需要并相应填写完工作底稿或完成报告之类。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对相关理论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逻辑思维和综合能力。总之,通过不断地进行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让学生逐步实现教学向工作岗位的迁移。

四、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效果评价

教师应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后及时进行效果评价。

(一)对学生进行分段考核。根据教学进度,当一个项目完成后,我们可以安排一个与该项目相关的较完整的案例对学生进行考核。比如,在学习生产与仓储循环审计这一项目中,我们可以分解存货监盘、存货计价等若干个任务并分别引入案例学习,当这一项目学习全部结束后,我们可以用一个包括这些任务的较完整的综合仿真案例对学生进行考核,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评价。可以在学期内分阶段与学生开展座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也可以学生写学习心得或者发邮件等方式向教师反馈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对教学的改进建议;也可以通过学评教环节来了解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三)担纲教师团队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担纲《审计实务》课程教学的教师团队要通过阶段考核,学生座谈或汇总邮件中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任务案例选择是否合理、教学效果与预期差异,认真分析产生争议的原因是基本审计理论掌握不好或运用不恰当,或是案例材料与项目任务不匹配,还是任务案例提供信息模糊,以进一步优化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方案,提升审计实务课程教学效果。

五、结语

在审计实务课程教学中,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案例教学方法而言,可以加深学生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高职院校审计实务教学对接的工作领域与岗位主要是企业内部审计岗位与社会审计的审计助理岗位,这要求我们主要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质。当然,《审计实务》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先要准备一桶水”。因此,要提高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的效率效果,还需要教师本身的努力,多加强理论学习和参与实践工作,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汪艳芳.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高职审计教学新思路[J].商业会计,2013,(8):117-118.

2.侯益玲.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应用型高职审计人才[J].经济师,2009,(9):137-138.

3.张清玉.案例视角下高职审计教学优化研究[J].商业会计,2011,(3):75-76.

篇8

关键词:深度学习;学案设计;考试焦虑;心理健康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的不断普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的思维与学习。传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属于高阶思维活动,更注重自主参与学习和知识理解应用的“深度学习”模式,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人们积极探索深度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场景和途径。

一、图式与深度学习

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也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原本是康德提出的哲学概念,后经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改良后变成心理学概念,并由此提出著名的“发生认识论”。如果头脑中没有图式,即使理解了字面意思,也无法理解其内在含义。

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的概念源于1976年,美国学者FerenceMarton和RogerSaljo联名发表《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浅层学习对应布鲁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中知道、领会的认知水平,通过外动力促使学习知识的重复记忆、简单描述、强化训练,属于低阶思维活动;深度学习对应认知领域目标分类中应用、分析、綜合、评价的认知水平,主动参与学习和知识的理解、应用,属于高阶思维活动。

图式实际上是关于知识的认知结构,它与学习的关系极为密切。深度学习的过程是在旧图式的基础上不断地修正,构建新图式的过程,深度学习相关理论经过多年的研究已进入了稳定发展的实践应用阶段,各学科都努力探索在教学中使用深度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学案与深度学习的联系

学案是中国教育教学实践中智慧的结晶。学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探究”的精神,真正发挥自主学习的巨大潜力。但是学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使用率并不高。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教师以传授的方式展开教学工作,教师不会耗费精力系统性地,结构性地设计学案,学案知识呈现碎片化,最终沦为练习题。

学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辅助材料,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结构,这与深度学习的运作机制是一致的,深度学习的重点并不是知识内容本身难度,而是在于学习的过程,关注学习者对知识内在逻辑的理解和构建。

从教学目标来看,学案中学习目标的制定离不开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而深度学习直指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系统的最高层次,高级认知技能水平。二者本质上是相通的。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符合学案教学合一的特性,一份合格的学案可以是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课后的“练案”。以深度学习理论为背景设计的学案,将会有助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养成。

三、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案设计策略——以“考试焦虑的自我调适”为例

(一)关注生活经验,导向深度学习

教育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在设计学案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和环境入手,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唤醒学生脑海中已有的直接经验,在此图式的基础上修正,从而形成学习新的知识,形成新的图式,将新知识融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通过间接经验为支点进行深度学习,间接经验为学生提供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知识结构,能够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例:在《考试焦虑的自我调适》课程的引入环节,通过音乐放松的方式引导学生再体验重大考试的情境,完成学案内容“你曾经在重大考试前/考试中/考试后,体验过下面哪些感受?”小组内分享个人经验,完成学案内容“你的朋友们体验到哪些不一样感受?请将你们的感受分类,哪些是属于生理反应?哪些是心理反应?哪些是行为反应?”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了解到考试焦虑的表现。

(二)优化问题设计,推动思维发展

以问题设计为载体,深度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把知识融入问题设计中,把核心知识(重点、关键点、易错点)转化为核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已有图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修正旧图式,形成新的图式的构建,再将新图式运用到新的问题解决中。

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不同的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能力和学习要求存在着差异性,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到整体学生的认识水平,也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如同类问题解决的变式学习,表现为同一类问题在情境条件、解题方法方面的变化或者是对同一事物(问题)的多侧面思考,多视角形成各侧面的子问题。

例:在理解考试焦虑水平和考试成绩直接的关系时,通过层层设问,引出倒U曲线。学案内容:

“1.刚刚你们描述,都是考试焦虑带来的消极表现,请思考一下,在即将面临考试的压力下,人们会做出哪些积极的行为?

2.为什么有时候考试焦虑让人们体验到如此强烈的负性情绪并表现出消极行为?有时却可以引发积极的行为?

3.请绘制考试焦虑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图。”通过绘制倒U曲线,让学生了解适当的焦虑可以提高考试成绩,过度焦虑才会影响焦虑。此时,学生自然会希望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焦虑程度如何,是不是属于过度焦虑。学案中提供考试焦虑自评量表,计算方法,结果说明,学生可以完成自我测评。

(三)构建知识结构,形成认知网络

学生认知结构生成和发展以知识结构的掌握与理解为前提和基础。知识结构,是将学习材料概括化或结构化整理,帮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上快速而清晰理解后续所学新知识的逻辑,并将新的知识融入个人知识结构。用连贯的知识链条有助于的学生理解和记忆。具体包括知识组合、知识呈现形式及知识学习路径等要素,是根据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或某一问题(概念、原理、规则)等知识要点形成的“主题式”或“问题式”知识结构。学生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会加速新知识的迁移和理解。

教师是构建知识结构主体,负责整合各种知识内容。首先要对知识识别和判断,将知识的难易分类,由简单知识入手,分层递进到难的知识;辨别哪些知识有助于学生深度学习;选择适当的学习材料,创设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预留开放性空间提供给学习者自主学习和探索;创设小组合作的协同学习形式;深度学习内容要与已有经验,已有知识相联系;知识结构要匹配学生已有认知结构,遵循学生认知结构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

例:考试焦虑的自我调适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不同学生考试焦虑的表现不同,即使有些同学焦虑表现相同或者相似,但应对方法也可能大相径庭。心理调适既有共性方法,个体间又存在巨大的差异。此时配有学案的小组讨论和分享,可以达到心理调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学案内容:“1.针对小组内部出现的各种考试焦虑表现,请小组成员讨论分享并提供两种以上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处理方法(小组成员经过实践,亲测有效)。2.结合学案第一部分考试焦虑表现和考试焦虑测评结果,判断自己考试焦虑状态是否需要调适。3.如果你的考试焦虑状态需要调适,参考小组成员的经验,你会选择哪种方式进行调整和改善?”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巡视各小组的讨论进度和内容,及时给予调适方法的补充和引导。

(四)发展高阶思维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类信息触手可及,思维能力才是核心。高阶思维能力更适应现代社会对需求,学习者要能够具有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和覺察事物的内在逻辑的能力,在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反思,具有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多元创新的思维。

在学案设计的过程中,离不开思维的发展。学案学习目标的设定包含高阶思维的培养;合理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思维跳跃做铺垫和准备;有技巧的设问和创设情境激发认知冲突,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深化。

篇9

一、审计教学内容的研究

(一)审计课程建设 李艳辉等(2006)对审计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指出应分别设置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的教学课程。理论课程体系应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还应注意加强专业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育。而对于实践环节教学课程应包括专业问题的社会调查实践、基础课程的实习教育、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计算机在审计专业应用的实践教学和走进审计实务界的专题实习。

马琳英(2007)认为审计学科的课程建设原则应该是厚基础,厚相关专业,有主有次,要注意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突出特色的需求。指出审计学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应包括《基础审计》、《中级财务会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等。同时指出审计学科的教材建设目标应定位于: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培育复合型人才。

胡继荣等(2008)建议会计学专业或审计学专业增设政府绩效审计为必修课,增设计算机审计为辅修课程。并指出对于新形势下出现的环境审计、人力资源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管理审计、战略审计等教学内容,可以开设选修课或任意选修课,并指出应当提高审计学科的地位,注重审计学课程内部知识的组合,即注重审计学基本理论、审计程序和技术以及业务循环审计实务三大方面的结合。

(二)职业判断能力在审计教学中的培养新审计准则与旧审计准则相比,对审计人员在风险审计理念、职业怀疑意识、职业判断能力等方面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对高校审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部分学者在加强高校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提出了一些加强职业判断能力和风险审计理念的措施。

张学军(2007)指出教师在审计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树立职业判断意识,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因为审计职业判断必须依赖于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加强实践,提高学生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

田钊平(2008)指出要想加强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首先有必要补充培养学生风险审计理念、职业怀疑意识、职业判断能力的教材或训练内容。其次要推行“现场”为主的教学模式,强化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注重思维方式的引导,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何晓华(2009)指出在制造一个开放式的环境和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外,可以将逻辑学纳入审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建议将写作纳入审计学科考核范围之一,因为写作不仅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更有利于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发展。

张家杰(2009)针对新企业会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的,给高校审计教学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尤其是职业判断能力的新要求,指出应做好审计教学的衔接,更新审计理念和改革审计教学模式。

(三)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到审计课堂教学中 审计职业道德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对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关注。学者们及实务界人士多从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及职业道德建设展开研究,随后又将职业道德问题拓展到政府审计及内部审计层面。一些学者意识到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张白(2001)指出中国审计与国际上的较大差别,除了职业环境、管理体制等因素外,最重要的是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要想加强素质教育,就应当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指出对于职业质量而言,主要问题是职业道德问题,专业技术相对而言是次要问题。

赵素琴(2005)指出检验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在于检验各类人才在工作中创造性作用的发挥。审计人才是一种智能型人才,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自身作用的发挥。

周莉(2008)指出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不能因课时的限制削弱甚至忽视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应当在审计入门时就加强诚信为本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审计工作的认知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将其纳入日常的教学中。目前的职业道德教育应突出诚信的问题,让学生自觉形成以诚信为本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为今后的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审计教学方法的研究

(一)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研究 高岩芳(2005)指出为了使学生更适应社会的需求,可以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审计的教学效果。

邵丽(2007)指出可以综合运用如目标教学法、演讲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结合自身特点开展有创造性的启发式提问,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教学的质量。

何秀英(2007)提出了一种新的审计实践教学方案――“审计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三维整合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审计实践能力。指出课程整合可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审计案例分析可以使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局部释放;审计模拟实验可以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综合提升。

(二)审计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首创于美国的哈佛大学商学院,最先在工商管理研究生中运用,其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采用,相对于其他教学方法来说,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学者们从案例的选编、开发、意义、内容和具体实施步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王如燕(2009)指出应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选择案例,并且要重视案例的系统性与实用性,如课前举出短小、趣味性强的案例;课中举出实用性强的案例;课后留下大型的、典型的案例。再次要特别注意提高学生对案例的感性认识和关注网络资源中涉及的审计界的最新动态。

常京萍等(2007)指出可以组织力量分阶段开发系统的审计教学案例,因为系统的审计教学案例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资源。郭桂花(2005)指出审计案例研究对审计教学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经济意义、发现意义和证伪存真意义。

朱锦余(2002)指出审计案例的内容应包括三个层次,即审计方法层次案例、审计业务循环层次案例、综合性审计案例。张根文(2004)指出审计学案例教材的内容应由三个部分组成:审计案例实务篇、审计案例阅读篇、附录篇,同时提出了审计学案例的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李凤荣(2003)以一个具体的审计案例讲述了案例教学法的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具体讲解了其操作模式。王淅勤(2005)根据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出了以内容为线索、以案例为线索的两种教学模式,同时提出了以旨在推动实践发展或理论提升的案例研究模式,其比较适合于研究性的学习。刘淑芬(2006)对案例教学法的组织与实施进行了详细说明,并对审计案例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如教师应积极参与实践,不断提高实施案例教学水平和能力,并且应当对典型案例进行科学开发等。阮莹(2008)对案例教学法和案例引导教学的概念进行了区别和研究,并且基于案例引导教学的概念进行讨论,提出了一些建议。侯洪涛(2010)指出案例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将大型案例分析和小型引导型案例分析结合起来使用。在案例分析教学中还应注意一些单案例分析与多案例分析的结合以及国内外案例的结合等问题。

(三)实验模拟教学 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模式是改变审计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一条极佳的途径。可以弥补案例教学的不足,弥补直接实践严重受限的不足。

李轶群(2005)对审计实验对象的实习内容、审计模拟实验资料的解决方案以及应该具备的硬件条件进行了详细叙述。刘蓉(2007)指出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模式未引起我国各大高校的足够重视,并且缺乏一个实现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模式的平台,提出了完善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模式的设想。顾征娣(2008)分析了手工审计模拟实验教学和计算机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具体实施和效果评价。梁素萍(2009)通过分析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和现状,提出了一个既易于学习又便于操作的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模式和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构想。

(四)多媒体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工作和学习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在辅助教学中获得很大的成功。

陈朝晖(2001)指出多媒体网站式课件是会计审计教学改革的方向,其具有交互性、集成性、资源共享、易于维护,适合自学等特点,并提出了其具体的开发思路。刘淑芬(2007)指出由于案例内含的信息量非常丰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较为合适,可以将开发的典型案例制成电子版的多媒体课件试题库,同时可以制作审计案例在线答疑校园网页。

(五)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田岗(2005)指出大力推广启发式教学是审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是审计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式。张雪梅(2007,2008)指出随着环境的日益变化,迫切需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出了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模式。黄胤强(2008)对启发式教学主要环节进行设计,并指出运用启发式教学的问题,特别强调开放性思维方式,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六)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张优勤(2009)指出在审计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实践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项目教学法的具体运用程序进行了详细说明。

(七)直接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有直接实践和间接实践两种实践模式,直接实践即学生直接到事务所或企业进行实习。而间接实践是指学生通过校内建立的审计模拟实验场所和课堂对审计案例的讨论将所学的审计理论及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

吴丹(2008)指出可以以会计师事务所为培训基地,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业务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杨录强(2009)提出校企“联姻”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实践教学研究,认为校企“联姻”可以助推审计实践教学,首先应当革新指导思想,大力推广实践教学,其次可以“走出去、请进来”锻造教师队伍,还可以实施校企优势互补,科研项目合作等方式,使学校和企业达到双赢的局面。

(八)其他教学方法 蔡才德(2005)把“讨论式教学法”引入审计案例教学中,为教学创新开启实践通道,从而使得审计案例教学成为“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的一种学习方式。

赵建平(2007)提出适应我国国情的现代教育创新模式,指出通过国际认证考试与高校审计教学相联系的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国内外教育上的相互融合,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国际审计状况,掌握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技能。

郑新源(2008)从职业教育的目标出发,提出了一种新的审计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任务为驱动”。学生为主题是前提,能力为本位是目标,任务为驱动是手段。从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转变,从知识目标向能力目标转变,从单纯联系向任务驱动转变,有利于审计教学更快更好的发展。

陈利军(2009)提出了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模拟实验、业务实践相结合的四轮驱动教学方式,形成既注重理论水平,强化实务操作能力,又注重计算机与审计相结合的课程特色。

从有关审计教学方法的研究来看,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较多,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已相对比较成熟。而对其他教学法的探讨比较少,如项目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等。其具体实施的目标、原则、程序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等都没有进行很深入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很好的运用。在方法的应用上,学者们更多的是研究每一种方法的具体运用,而对于如何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应用,目前研究的还不深入。

三、审计教学效果与研究方法选用

(一)审计教学效果研究 对审计教学效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得出审计教学的现状,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指导意义。同时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评价,起到完善新的教学模式的作用。目前少数学者对审计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潘念萍(2006)的调查问卷显示,目前的审计教学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审计教学环境也不容乐观。有88%的学生认为当前审计课程设置侧重于理论知识, 72%的学生感觉理论多而抽象,难以理解,58%的学生感觉理解了但不知如何运用。60%的学生希望增加案例分析,但只有16%的学生表明在审计课程中接受过案例,并且这些学生中仅有5%的人认为案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说明教师特别注重应试教育,教材的建设水平也比较低。80%的学生呼吁在校内建立审计模拟实验室。可以看出,审计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梁素萍(2009)在2006~2007年间对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4000多名在校生进行了审计教学效果的跟踪调查,调查发现62%的学生认为审计课理论多而抽象,难于理解;48%的学生认为理解了,但不知如何运用,只有6.3%的学生认为审计课还算好理解,也有一定的兴趣。从调查可以得出审计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何琴(2009)基于学生和教师的不同视角进行调查问卷分析,调查了审计案例教学的现状及教学效果,得出教师和学生都已经充分认识到审计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但教师和学生对审计案例教学效果评价不一,教师普遍认为教学效果良好,而学生则感觉不是十分满意;从审计案例教学具体实施细节来看,时间安排存在问题,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分析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二)研究方法的选用 对检索的文献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考察,发现规范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规范研究是当前研究审计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涉及很少,采取的实证研究也大多采用的是调查问卷的形式,而没有采用实地研究等其他研究方式。因此,应加快实证研究的步伐,使实证研究能在审计教学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同时可以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使用,规范研究如果仅借助于抽象推理,其可靠性就可能受到质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很多研究缺乏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实际验证。实证研究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它通过搜集数据,运用精确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以解决“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因此,在规范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然后再用实证研究去证实结论,结论的可靠性将大大提高。

为了不断提高审计职业的质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审计人才,教育界应当拓宽研究的视野,以审计市场对于审计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加强审计教学研究,改善审计教学的质量,缩小审计教育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本文系山东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审计学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10

1.课程设置不合理

(1)课程设置只有理论教学无实践教学。“审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课程,理论课后需要有后续的实践课程,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所学的理论得到巩固和练习。而我院只有“审计学”的理论课没有后续的实践,这种纯理论课不但枯燥而且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没有后续的实践课也无法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2)审计学知识体系不够完善。完整的审计学知识体系不仅要包含注册会计师审计,对国家审计和政府审计以及内部审计都要详细介绍,对审计学研究和实践的新领域也要有所涉及。而我院“审计学”课程的学习主要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是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核心,而对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只是简单的做了一下介绍,对审计研究和实践的新领域更是涉及甚少。

(3)审计学缺乏道德法规课。审计学的职业道德在审计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审计职业道德的缺失,很可能导致审计人员在经济利益和职业道德发生冲突时,顶不住压力,经不住诱惑,为客户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损害审计的公正性从而给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2.教学方法存在弊端

(1)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不理想。首先,从课程设置上来讲,由于我院“审计学”课程只有56课时,课时相对较短,因此理论课程结束后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分析和讲解案例,导致案例教学的效果不佳。其次,从教师方面来讲,由于任课教师多数是青年教师,缺乏在事务所的审计工作经验,所以在收集案例时只能从网上或其他参考书籍上摘抄一些案例,而这些案例多数缺乏时效性和综合性,无法满足审计学教学目标的要求。再次,从学生方面来看,一方面由于课程开设时间过晚,学生在学审计时会计学的专业知识早已遗忘,而审计学与会计学的知识体系关联性比较强,所以学生普遍觉得审计学难学,从而对审计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对实际的审计工作没有感性认识,而审计学的案例一般来说都比较长,对学生来说比较难懂,因此在教师给出案例时,很多学生根本无法理出案例的头绪,更失去了参与分析讨论的兴趣。

(2)教学手段运用不充分。目前我院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已具备,审计学的上课地点都是在多媒体教室。但是教师对现有的多媒体的运用并不充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利用了多媒体的制作文字幻灯片功能,没有充分挖掘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功用。甚至有些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过于依赖多媒体,阻碍了跟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但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而且与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差甚远。当然,审计学这种实践性比较强的课仅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是不够的,还需要开发更先进的教学手段。

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我院审计学课程采用的还是传统的考核方法,以期末考试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水平。这样的考核方式必然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考试、为了学分而学,这种学习动机严重阻碍了审计学教学目标的实现,也违背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提高独立学院审计学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分析

1.课程设置改革

课程设置需改变单一设置“审计学”课程的模式,可把审计学课程的学习分为几个阶段,首先进行审计学理论的学习,在理论课里要注意审计学知识体系的完善,把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内容也要包含在内,另外要强调审计职业道德在审计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开设“审计学案例”课程,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案例的讨论和分析中,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可以引进审计学教学软件,开设“审计模拟实训”课程,将第一个阶段理论学习和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审计实务的模拟环境下,锻炼审计实务操作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改革

(1)学校方面。首先要保证课时充足,审计学的内容相对较多,仅仅开设56课时会导致很多内容只能一带而过。其次,要给教师提供实践的机会。要想教好“审计学”这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教师必须要有审计的实践经验,否则对于审计学的一些难点无法理解透彻,也就无法给学生讲清楚。学院可以和一些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企业固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暑期可以安排教师到企业去参加实践活动,这样既能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提高审计学的教学效果,又能加强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2)教师方面。首先教师要建立审计学专业案例库。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搜集案例,或者学院可以跟企业合作,委托企业来搜集审计学的整套案例。建立了案例库后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根据授课内容,分类选择案例,加强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其次,任课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尽量把审计学抽象的理论直观化和形象化,把审计学案例真实反映给学生,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再次,任课教师要积极拓展自己的审计理论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以便收集真实、经典、适用的审计学教学案例,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把案例教学法运用得游刃有余。

3.改变考核方式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审计学”在期末考核的时候可以改变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的比重,加大平时课堂表现的成绩比重,尤其增加案例教学环节的课堂讨论成绩的比重,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案例的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