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物流发展范文
时间:2023-04-08 00:4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物流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发展的基本情况比较
国内物流企业只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通常不熟悉国际物流的高效物流的手段,不过目前国内物流的相关措施在不断的完善,国内物流发展的大环境在逐步改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并且在不断的升级改造中,相关物流管理和法律体系在不断完善中。要看到和国际物流的差距,从总体上表现为:(1)缺乏协调发展,尚未形成成熟统一的规划布局与高效的综合运输网络;(2)缺乏整体、科学的、流畅的业务流程,很难体现整体经营效率;(3)由于我国的计算机网络和物流体系相联系的水平较低,从而妨碍信息传递效率,将给运输业带来一定的困难。另外,企业经营范围不大,市场开拓力不强,以及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等,都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与国内物流相比,国际物流的发展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之处。美国著名物流学专家亨利格彻恰如其分地指出:“国际物流就像一条章鱼,它涉及多方面,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与国内相比,它的费用昂贵,主要包括:(1)长距离的运费支出;(2)较大的库存水平;(3)较长的固定循环作业周期;(4)运输方式综合变化,穿过大量国际边界;(5)物流公司趋于大型化,以适应安全需要;(6)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过程一样离不开中间贸易商的介于,又称贸易中介人,以保证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二、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国际物流存在的基本问题
(1)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的状况。交通运输设施不完善;国际物流节点的功能混乱;国际多式联运的非标准化操作。(2)信息化程度偏低。国际上的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物流供应链系统是供应链管理(SCM),部分企业由于对物流的需求只局限于仓储、或者对物流需求比较有限,则会选择使用供应商管理库存系统(VMI)和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中的物流管理部分。SCM、VMI及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在国际物流企业中的实施尚不足十分之一,其中制造企业应用情况略好于流通企业,流通企业中实施物流供应链管理软件的比例目前则仅为3%左右。(3)国际物流专业人才匮乏。市场急需大批的现代物流人才:从需求领域看,主要集中在企业、规划和咨询部门、科研和教学机构等三大领域;从需求层次分析,主要有物流操作人员、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等三个层次。目前国际物流教育严重滞后于国际物流业发展,造成现代国际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4)国际物流信息化水平和传播观念落后。
(二)我国国内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1)物流基础设施水平有待提高。虽然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已有较大的发展和改善,但与我国经济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相对,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物流效率的提高,不利于物流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信息化程度偏低。国际上的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物流供应链系统是供应链管理(SCM),部分企业对物流的需求只局限于仓储,或者对物流需求比较有限,则会选择使用供应商管理库存系统(VMI)和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中的物流管理部分,SCM、VMI及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在国际物流企业中的实施尚不足十分之一,其中制造企业应用情况略好于流通企业,流通企业中实施物流供应链管理软件的比例目前则仅为3%左右。(3)国内物流专业人才匮乏。市场急需大批的现代物流人才,从需求领域看,主要集中在企业规划和咨询部门、科研和教学机构等领域;从需求层次分析,主要有物流操作人员、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等层次。目前,国内物流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严重滞后于国内物流业发展的速度和实际需求,造成国内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4)国内物流运作法律不健全。在我国,国内物流起步晚,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现有与物流有关的法律法规多是部门性、区域性规章,往往带有地区或部门保护的色彩,物流市场的进入与退出、竞争规则等基本上无统一法律法规可循。
三、国内物流的发展前景以及相关建议
前景: (1)物流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部门和经济增长点;(2)物流产业的发展将改善国民经济运行效率,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3)物流产业发展将促使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建议:(1)制度创新。流通市场化和市场制度化;(2)组织创新。物流专业化与规模经营;(3)技术创新。构建完善的电子商务物流体系; (4)人才创新。人才的专业化和系统化。
参考文献
[1]朱道立,龚国华,罗齐.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篇2
关键词:国际营销;国际物流;发展策略
1 国际物流的意义
我们一般将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或者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物流称之为国际物流,它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拓展,两者最明显的区别是国际物流跨越了国界,是在国家和国家之间进行的流动。国际物流的主要功能就是在国际顾客有需要的时候,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内,向国际顾客提供跨国产品。国际物流不仅包含国内物流的所有活动,例如包装、运输、装卸、存储、配送、物流信息管理等,更是包含了和产品跨境相关的诸多活动,例如通关、港口检验、运输保险等。
和传统的国内物流相比,国际物流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第一存在国别差异。因为国际物流需要跨越多个国家,而每个国家的自然政治环境都有所区别,所以国际物流活动在各个国家具有相应的特殊性。企业要想保证国际物流正常运行,就需要考虑到不同国家物流系统的不同包装、不同标识、不同服务、不同收费。第二运输距离较大。一般我们在进行国际间的营销时会涉及到许多的地区和国家的消费者,而我们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能够及时快速的把产品送达,这就会在无形之中让运输距离更远。所以,这就造成国际物流整个过程需要时间更多,运输成本更高,需要准备更多的仓库,造成的产品破损率随距离的增加而大为提升。下面就国际物流在国际营销中的意义作一具体分析。
(1)国际物流能够确保市场营销科学规范的实施
在国际市场营销中,产品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易后,产品需要从企业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可是如果没有对应的物流在后方进行活动,那么产品就不可能进行转移,交易也就无法完成。同时,如果企业能够将物流工作做好,才可以将交易进行下去,把产品按时送达。所以,国际物流的正常活动是进行产品贸易的保障,直接关系着企业在国际营销战略中总体目标的实现。当前国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企业不仅以市场为中心,更是在世界各地开辟战场,为消费者提供各种定制化的产品,这些产品具有品种多样、各个批次量小,对产品的包装,运输设备,装卸工具和物流管理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一定要和国际物流配合,才可以确保产品的定点定时送达。
(2)科学高效的进行国际物流管理,进而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
物流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际营销的产品价格,是产品成本中的重要构成因素,如果物流成本过高,会使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从而让产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缺乏有力的竞争力。国际企业开始越来越关注物流成本,甚至许多企业开始将国际物流成本当成一种竞争武器在应用,不断对国际物流实行科学的管理,逐渐降低物流的成本,以加强自己在竞争中的有利地位。企业的海外市场在得到极大地扩展的同时,就需要将各个不同生产地点的产品发送到世界各国,企业可以采用科学的物流管理办法,综合考虑每项物流运行的成本以及效率,应用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和物流技术,科学合理地设置产品仓库与配送中心,不断对库存水平进行优化,不断调整和选择最佳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不断地降低国际物流的总成本,不断地提升国际物流的效率,从而让企业的产品的总成本逐步降低,让企业产品在价格上更具有吸引力,最终使企业顺利开拓海外市场。
2 当前国际营销背景下的国际物流发展策略分析
(1)不断维护和完善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要想使国际物流科学快速的发展就必须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也是国际物流能够高水平地运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虽然有了一定的规模,可是和当前国际物流的水平相比仍然具有相当的差距。所以,政府必须关注物流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建设。第一,政府需要对国际物流的每项基础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当前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多头管理、重复建设的情况,这不仅造成了严重的浪费,更是在全局上缺乏系统性,难以获得规模效益,所以政府需要从宏观调控入手,对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各种货物集散地等基础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和国际物流服务体系进行对接,进而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第二,需要对交通基础设施进行更大规模的科学投入和建设。国际物流的基础就是货物运输通道,这是其能够正常进行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逐步增加对交通运输设施的资金投入,进而提升运输的效率和降低运输的成本,不断完善港口设施,协调航空枢纽港,加大对公路和铁路的维护和建设。
(2)增加培养国际物流人才的速度
企业在进行国际营销时产品会从一个国家流向另外不同的国家,这就要求对国际物流进行协调管理,能够整合各种资源,调动每个职工高效的工作,才可以将产品高效地送到消费者手中。所以国际物流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扎实、知识面广的人,更需要个人能力突出、素质过硬的人来支撑。虽然我国有些高校设置了物流专业,但是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物流市场的需要,这是制约国际物流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所以我们要建立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的机制,加大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的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国际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来缓解国际物流人才特别短缺的现状。可以开展高职院校,本科生以及研究生等多层次的物流教育,为国际物流多培养急需的管理人才、操作人才,从而推动国际物流不断向前发展。
篇3
本文首先阐明了国际物流的概念,以及介绍了当今世界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分析了近些年来中国发展国际物流的情况,以及入世后对中国发展国际物流的机遇和挑战,还有中国国际物流发展当中出现的不少问题。
第三部分针对中国发展国际物流中出现的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以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措施。主要在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国际物流管理,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上。
第四部分总结出了中国发展国际物流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可能一跃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发展期。但是中国发展国际物流潜力巨大,相信中国的国际物流走向世界指日可待。
关键词:国际物流,国际物流配送中心,全球供应链管理,RFID
目 录
前 言………………………………………………………………………………..( )
1. 国际物流概述……………………………………………………………………..
1.1 国际物流的概念……………………………………………………………………………
1.2 国际物流的总体发展趋势…………………………………………………………………
1.2.1 物流规模和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物流企业向集约化与协同化方向发展………….
1.2.2 物流服务的优质化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构建合同导向的个性化服务体系将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1.2.3 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并在物流产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1.2.4 绿色物流是国际物流发展的又一趋势………………………………………………...
2. 我国国际物流发展沿革及现状分析………………………………………………
2.1 我国国际物流发展情况……………………………………………………………………
2.2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3 我国发展国际物流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 加快我国国际物流事业的发展……………………………………………………
3.1 加快现代化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3.1.1 加快建设交通运输设施…………………………………………………………………
3.1.2 加快建设物流信息网络…………………………………………………………………
3.1.3 加快建设国际物流配送中心……………………………………………………………
3.1.3.1 国际物流配送中心的主要业务……………………………………………………..
3.1.3.2 从战略高度认识发展国际物流配送中心的重要性………………………………...
3.1.4加快建设高科技物流园区………………………………………………………………..
3.2 加强国际物流管理,争取竞争优势…………………………………………………………
3.2.1 全球供应链管理…………………………………………………………………………
3.2.2 引进与应用先进仓储软件………………………………………………………………
3.2.3 促进国际物流标准化……………………………………………………………………
3.3 加快培育国际物流人才…………………………………………………………………….
3.3.1 现代国际物流技术发展的趋势…………………………………………………………
3.3.2 我国对现代国际物流技术人才的需求…………………………………………………
3.3.3 现代国际物流人才的培训与国际物流认证……………………………………………
4. 结束语……………………………………………………………………………..
篇4
关键词:国际物流;重庆;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5-41 -02
物流产业对地区以及企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物流体系能够为该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结实的基础,所以对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需要有效提升物流产业设备的技术含量,构建完善的信息网络,并建立更加健全的货运网络,从而为现代化物流的良好发展创造条件。重庆对国际物流进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供应链进行调整,实现物流企业的高水平运作,以促进重庆整体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样才能够让国际物流在重庆发展的更具安全性、快捷高效性,进而推动我国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重庆国际物流的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的兴起与迅速发展,我国物流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同时其格局也出现了显著变化,其中结构性以及季节性变化最为显著。在经过金融危机之后,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增加内需的有效政策,可以有效促进物流产业的良好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快速增长,人们更加追求快捷便利的生活质量,所以物流企业需要对现代物流进行重点研究与发展,并构建相应的物流体系,然后由供应、需求、设施以及关键领域等方面对物流体系进行有效完善。同时因为外需对沿海区域的物流产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其增长速度比较慢;而内需作为中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我国内需政策的出台以及内需的不断增长,可以使中西部物流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物流产业所具规模不断增加,以更好地适应我国的经济结构。而重庆正在对现代物流的基础设施进行良好的构建,并将重庆发展成为我国物流的关键节点,从而对城乡配送网络进行有效调整,对配送体系进行有效优化,有效降低城乡配送网络之间存在的差异性。2015年重庆的货运量为10.4亿吨,航空货邮吐纳量为32.1万吨,集装箱吐纳量超过100万标箱,只是物流行业就为地方创造了116亿元的税收。
二、影响重庆国际物流发展的因素
(一)交通因素
1.水路运输
重庆作为内陆城市,虽然没有海港,但却是长江中上游重要的港口枢纽,可以借助长江的天然通道对长江沿岸城市进行连通,并且可以由上海港开展国外贸易,并对货物进行输出。同时在三峡工程施工完成之后,长江水位上涨,能够让万吨级轮船进行通行,并且可以直达重庆港,使重庆发展成为长江沿岸唯一拥有一级航道的省市。而且港口建设也与之相匹配,以对港口的吐纳能力进行有效增强。然后还配备了现代化设施,实施先进的管理措施,同时随着寸滩、东港码头的建设与使用,更加提升了重c的物流能力。但是港口建设不具备较高的信息化,缺少全面的配套设施,并且没有较高能力的物流人才,尤其是高级物流工作人员。此外,许多港口目前还处于刚开始阶段,其外部条件较为匮乏。
2.铁路运输
随着国家“一江两翼三洋”政策的落实,重庆铁路得到了大规模的建设与发展。而重庆直通国外铁路的有效建设,可以使国际贸易所用时间得到显著缩减,而货物的运输时间通常可以减少15天,运输距离可以有效减少六千公里以上。此外,多条干线铁路的铺设能够使重庆与国内各地进行有效连接,重庆的铁路格局得到了显著变化,有效促进国内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而随着相应火车站的建设与使用,可以运用十五小时左右的时间将货物运送到全国各地。同时重庆还开展了铁海联运,有效提升了自身的运输效率。这样不仅为国际物流在重庆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而且为重庆的对外交通创造了便利条件,所以铁路运输对重庆的良好发展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受到重庆地形条件的严重影响,会显著提升铁路建设的投入成本。
3.航空运输
江北国际机场的建设,不仅可以允许世界最大的客机进行起降,而且还构建了室内的换乘中心,与铁路、汽车、轻轨进行连接,从而建立起综合的运输中心。同时在距离江北较近的保税区构建了停机场,可以随时对货物进行装卸,而国外的货物也能够在这里完成相应的海关手续,之后可以在专用机坪进行停机。通过对机场的有效扩建,可以显著增强其容纳量,从而有效促进国际物流在重庆的良好发展。虽然航空运输具备很快的运输速度,但是所投入的成本太高,所以航空运输并不是重庆进行国际物流运输所采用的主要方式。
4.综合运输
因为重庆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很难采用某一种运输方式有效地开展国际物流。所以需要采用多种运输的综合运输方式,以在重庆良好的开展国际物流。同时在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效落实的前提下,重庆“三合一”开放平台的全面建成以及水运、陆运以及空运等多种交通方式都较为完善的情况下,综合运输方式具备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篇5
国际物流的总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即选择最佳的方式与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将货物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国际物流系统是由商品的包装、储存、运输、检验、流通加工和其前后的整理、再包装以及国际配送等子系统组成。因其是为跨国经营和对外贸易服务,使各国物流系统相互"接轨",因而与国内物流系统相比,具有国际性、复杂性和风险性等特点。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国际物流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目前,世界上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遍布全世界,跨国公司的产值已占到发达国家总产值的40%以上,跨国公司正向围绕总体战略协同经营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对国际物流提出更高的要求。 上海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一直保持快速发展,上海口岸2007年进出口总额为520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5%,增幅连续第3年超过20%。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例仍保持在四分之一左右。2007年,上海口岸进口呈逐步加速之势,全年进口货值1924.3亿美元,同比增长18.6%,日均进口达5.27亿美元。出口依存度以上升到60%。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使我国在世界贸易的格局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提高的竞争能力和经营优势,加强国际物流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国际物流业是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迅猛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网络经济发展的产物。加快发展国际物流业,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必然选择,它对提高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以及扩大对外开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十年来,上海经济和外贸以平均每年两位数的增幅快速增长,这为上海发展国际物流业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首先,从地域优势看,上海地处华东地区,同时作为长江的龙头,上可辐射至华北地区,下可辐射到华南地区,沿江可辐射到中西部地区。其辐射面之广,是国内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
其次,从基础设施看,上海正在形成包括交通运输、加工、仓储配送、信息网络等多环节组成的物流大循环系统。上海在“九五”期间,与国际物流业发展有关的信息港、航空港、深水港“三港”逐步建立,其中,作为中国电信三大国际出口局之一的上海电信已拥有通达全球的高速通讯网络,使上海国际物流业发展具备了信息支撑的保障。
更为重要的是,上海拥有一批强势的国际货运及仓储企业。1992年以前,上海只有29家国际货运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经原外经贸部批准的上海货代企业目前已有338家,(其中,外省市在沪企业121家,占35.8%,上海本地企业217家,占64.2%。在这些企业中,三资企业119家,占35.2%,其中包括:马士基、APL、FedEX等国际级物流企业的参与。)
上海外贸仓储企业现有仓库47个,面积约99万平方米,2000年总收入3.7亿人民币,日储存量52.8万吨。
外贸货代、仓储企业数量的增加,反映了国际物流业务量快速增长的趋势。(上海70%以上的进出口运输均由货代企业承担)代表上海国际物流发展规模的国际集装箱运输量在近几年平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2007年口岸进出口总额达到520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5%。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6亿吨,连续三年位居全球首位;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615.2万标准箱,跃居全球第二位,其中洋山深水港区达到610.8万标准箱,水水中转比例超过45%。上海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5156.6万人次,增长12.1%;航空货物运输总量达到290.1万吨,增长14.8%,其中浦东国际机场货运量已跃居全球第五位。以长江“黄金水道”和洋山深水港区为依托的国际运输服务平台初步形成。
由此可见,国际贸易促进了国际物流的发展,同时,国际贸易也对物流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这必然要求物流国际化要有新的内容,其中包括:物流设施国际化、物流技术国际化、物流服务国际化、货物运输国际化、包装国际化和流通加工国际化等等。
然而,目前上海国际物流业突出的问题是现有的物流状态和潜在的物流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除了物流“硬件”上的落后外,“软件”问题更大,体制和观念滞后,不少物流企业不能提供国际通行的标准服务,尤其是缺乏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这些与我国加入WTO以后的物流市场需求量增加的趋势是不相适应的。
一、加快上海发展现代国际物流的规划框架和具体目标
上海市已把物流列为“十五”期间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之一,在《上海市“十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进一步加速物流发展,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尽快改变物流落后的状况,以适应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
上海应将进一步强化上海的国际贸易环境的服务功能,逐步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新的环境格局。推进上海市国际物流业发展和融合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有:
1.整合上海现代物流业;
2.加快大小洋山深水港建设,把上海建设成航运中心;
3.提高通关效率,按期、圆满完成“大通关工作”;
4.加速物流中心、分拨中心的规划和建设;
5.注重发展第三方物流;
6.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等在物流中的应用。
二、上海发展国际物流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上海物流业在上海服务行业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上海市将物流产业作为上海未来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几年发展,上海社会物流总量基数很大,同时,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也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建成了与港口、航空、公路和铁路等相关联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信息港建设的阶段性计划――“1520”工程已经实现,高速、宽带、大容量的信息网络平台已基本建成。但是,上海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企业,国内大型海运企业的运作也仅仅停留在运输和配送服务,基本上处于物流发展的初期,上海物流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1.上海现代物流业的整合现状存在“三分三不”问题
所谓三分,即物流管理分立、物流资源分散、物流流程分割。物流管理分立,从社会角度来说,是指现代物流运行中的市场规则、政府调控、企业运作、行业自律等四个方面缺乏协调,尚未形成合力;从政府管理来说,是管理体制不顺,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外经贸等10多个职能部门管物流,他们往往各行其是,政出多门,缺乏统筹规划和整体协调。物流资源分散,是指社会物流设施、设备、信息、人才、资金等资源分散在不同行业企业内,难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资源利用率低、积压浪费严重。物流流程分割,是指现代物流8个环节,缺乏合作与融合。所谓“三不”,主要指物流功能不全,物流服务不周,物流效率不高。这种“三分三不”问题,势必造成上海经济领域的物流普遍存在库存大、周转慢、成本高、效率低、服务水平不高和浪费严重的现象。
2.没有形成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
由于物流的各项作业分属于交通、工商、税收、信息等不同部门管理,而物流企业的发展在我国刚刚起步,过去由有关部门制定的众多的法规很难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求。上海虽然在海关通关方面实行了“提前报关、实货通行”模式,但是在公路、铁路、航空货物运输,包装、仓储业方面的管理办法以及涉及物流企业的工商、税务、海关、检验、企业登记规则及单证的有关法规和规定方面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亟待发展的、知识密集的行业,政府如何在政策上予以扶持,确立统一的政府主管部门,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方法,目前还缺乏明确的规定。
3.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标准化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物流系统是流通系统的“桥梁、纽带”,连接着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物流系统的运行需要多地区、多部门、多行业相互衔接,多种设施、多个操作系统分工协作,因此需要统一的标准化体系。由于制造物流装备的厂家分属各部门,以致目前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个物流作业环节使用的设备,如各种运输工具、包装容器、托盘、集装箱、仓库等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还没有形成有利于物流活动的标准化体系;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一些流通环节,缺少必要的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基础标准的制定工作还未完全开展起来,特别是没有形成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这种状况导致物流成本上升和服务质量降低,影响了上海物流活动的质量、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以及国际物流活动的通畅。
4.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上海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达到一定规模, 但运营效率有待提高, 物流网络功能有待进一步优化,多式联运式无缝连接不够,陆路运输较为拥堵,尤其是市内配送较为混乱, 铁路、港口、内河运输运营效率有待提高,尤其是港口国际中转比例太低, 距离国际枢纽港的差距还很大。
5.专业化物流服务跟不上上海经济发展的需要
(1)服务面较狭窄,市场覆盖面不宽,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从事国际物流服务的多,国内物流服务的少;从事外资合资企业服务的多,国内企业服务的少;从事销售物流的多,采购物流、生产物流的少;
(2)物流服务功能仍以传统业务为主,物流增值服务不够,如J IT配送、“零库存”管理、物流运作方案策划、信息服务等比较弱,做供应链管理服务的更少;
(3)缺少个性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市场定位不准,往往一哄而上,无序竞争;
(4)企业信息化、网络化程度普遍较低,中高级管理人才缺乏,等等。
6.物流供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许多企业采取”大而全” “小而全”的模式,没有想到业务外包,没有注意到社会分工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一方面企业物流需求未能释放, 物流服务外包明显不足, 以2004年为例,上海物流外包占物流总费用比例仅为25%, 明显低于美国的49%和欧盟的65%; 行业集中度。而另一方面当前的物流企业数目庞大,但规模偏小,服务功能不全面和服务质量较低,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许多客户还有个性化的需求,这样就更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了.缺乏集成运用信息技术, 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的骨干物流企业,低端物流服务竞争过度, 金融物流、供应链策划等高端物流服务供给不足。
7.长三角物流区域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上海物流业同其他城市或地区的物流业相比,上海的物流发展相对较快,发展相对较为完善。上海的物流业不仅仅为上海的企业服务,而是为整个长江流域的企业服务。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上海物流业已初具规模,并且已经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但是上海的物流发展对长三角地区的引领作用和辐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8.国内物流企业尚不具备规模化竞争优势
目前对于上海物流整个行业来讲,具有物流性质的企业高达3万多家,其中有国外独资企业、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国内合资企业、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数量占有半壁江上,但相对的规模较小。这些物流企业均有不同的分工,经济规模少、服务收入超5亿是少数,大多数在亿元上下,少的只有上百万、几百万元;主要有速递公司、仓储公司、运输公司、配送公司、货运公司、以及物流软件开发商和物流设备生产商等组成。从发展趋势上分析,这些小公司的分工是越来越细,但是规模普遍较小,不足以与跨国物流公司如马士基、UPS、Fedex竞争,尚不具备规模化竞争优势。
9.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低
目前,多数物流企业采用传统运作方式,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和货物跟踪系统等尚未得到普遍应用,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准确性得不到较大提高,单据处理成本、库存成本、差错成本、人事成本不能有效加以控制,有的企业的通讯手段甚至还停留在使用电话、传真方式上,影响了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虽然上海目前在建设“三港、三网”、发展电子商务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物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经营效率一直没有较大改进,网上交易、通关、、保险、银行支付、信息反馈等都没有广泛应用,商流、物流、信息流不能实现及时化传达,现代物流系统要求的服务、快速及时、节约、规模化、库存调节五大目标无法实现,因而极大地影响了企业运作效率和行业竞争力的提高。
10.物流人才缺乏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运输、调配人员,而是一批即熟悉服务对象的生产、经营和销售,熟悉物流服务组织、运输组织管理相关业务,又熟悉市场营销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物流信息开发维护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并且熟悉现代物流业务、了解国际惯例、富有操作经验的中高端物流专业人才, 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还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进程。物流企业的竞争实质上也将是人才的竞争。而目前上海物流人才培养不力,原有从业人员已无法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因此,要使上海物流实现跨越式发展,尽快培育、引进物流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三、上海国际物流发展的相关措施
当前,国外物流管理和技术发展很快,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我们要积极务实地推进物流信息化和现代化,充分重视无线射频(RFID)等新技术的推广和要用,加强供应链研究。随着物流领域的对外开放,外资物流企业加快在我国发展的步伐。外企在资金、管理、技术、研发及品种结构上具有比较优势。我们要密切关注和善于学习国外企业的经验和技术,发挥自身优势,尽快提高物流能力和服务水平,缩短与外资企业的差距,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要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加快物流领域的对外开放,提高我国的物流服务水平,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要鼓励外商、外资进入我国物流领域,投资物流基础设施,参与我国物流市场竞争。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国内物流企业随着我国的企业和产品“走出去”,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
1.发展上海现代物流业,培育良好的物流市场
发展上海现代物流业,通过广泛收集国内外物流信息动态,研究客户群体对物流企业不同层次的需求,调整服务方式与手段;以电子商务网络为依托,建立与物流、商流相配套的电子商务网络,实现即时供应,网上交易,拓展物流服务范围;同时,以多式联运为手段,建立陆运、海运、空运相互衔接配套的运输网络,注重整体规划建设综合性、专业性的物流基地,结合工业园区、港口码头建设,形成立体化的物流系统。优化整合多种物流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开放型、综合性公共物流交易与信息平台,实施《上海市加快自主品牌建设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加快培育物流自主品牌企业。
2.建立健全法规政策体系,引导和扶持行业发展
上海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组织形成交通运输、贸易、海关、工商、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参加的协调和统一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研究、制定和协调物流产业发展的各项法规和相关政策,形成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整体。同时,通过部门协调积极推进大通关建设,提高上海口岸的通关效率。
结合政府“两大类型,五大园区”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支持措施和具有前瞻性的现代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并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结合起来考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3.培育和规范物流市场体系,推进物流产业化
上海现代物流的发展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联通内外的大贸易、大流通,构建开放性、互联互通的社会化物流配送网络,尽快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企业(TPL)为主导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通过改造和提升,培育大型、超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促使传统物流企业经营模式转换、升级。通过积极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剥离物流部门,实行物流业务外包,实现物流活动社会化和物流服务的高效、优质、柔性化。
4.积极推进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要尽快淘汰已落后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准,大力推行物流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实现物流标准的国际化和体系化,并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物流技术,实现物流活动的合理化。根据《上海市现代物流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支持科研院校、协会和企业参与物流国家标准的制定,地方标准。支持电子标签(RFID)在危险化学品、食品冷链、保税车辆和集装箱、托盘管理等方面率先推广应用。
同时,通过政府牵头,加快物流业信息平台的建设。通过鼓励国有、私营企业、外资和个人等多重投资主体参与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共建、共享信息基础设施,推广EDI、GPS技术系统在物流业的应用,加速上海物流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特别要依托信息港的建设,将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作为上海城市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物流业务宽带信息网络和大中型企业健全完善的物流信息网络,为电子商务提供广泛、及时、准确的国内外物流信息和相关增值业务,实现速度(Speed)、安全(Safety)、可靠(Surely)和低费用(Low)的3S!L原则。通过集物流企业和航空公司、港口物流等一体化的进出港快递联合处理、多式联运网络体系和运用现代信息系统提供及时的组织、中转、分拣、包装、配送等综合服务,实现通关、支付、保险、、反馈等各项业务的网上交易。
5.加强物流人才的培育与引进
上海现代物流的发展对物流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物流人才严重短缺。因而政府在制定物流业发展规划的同时,也应该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通过采取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方面培养方针,扩大高素质物流人才的供给,尤其是精通国际物流的复合型人才,如物流企业经理、物流部门经理、物流策划人员和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人员。积极探索物流管理人员培训方案,加强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注重在职物流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使物流人才结构向物流核心行业运输、仓储业、配送业等多点分布。
6.大力倡导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是物流发展的又一趋势。物流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物流的发展同时也会给城市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如运输工具的噪声、污染排放、对交通的阻塞等,以及生产及生活中的废弃物的不当处理所造成的对环境的影响。21世纪提出了绿色物流的要求,即对物流系统污染进行控制,在物流系统和物流活动的规划与决策中尽量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方案,如采用排污量小的货车车型,近距离配送,夜间运货(减小交通阻塞,节省燃料和减小排放)等。上海物流业的发展应高瞻远瞩,在规划、发展初期就制定相关环境保护措施,建立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大力倡导绿色物流,将物流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
7.构筑物流运输平台,加快发展港口物流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与港口、航空、陆地口岸相关联的水路、航空、公路和铁路等综合运输网络体系,极大地提高上海口岸现代物流的集疏运能力。
发展港口物流枢纽。“十五”期间,上海将以深水港建设为重点,同步推进外高桥港区建设。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集装箱深水枢纽港建设,以集装箱运输为核心,建成国内最大、亚太地区重要的全球现代物流服务基地,成为世界经济供应链中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物流节点之一,充分发挥港口在上海现代物流业中的核心作用,为沿海、沿江经济带、华东地区、西部大开发和全国服务,为国际物流服务。航空物流枢纽建设。根据上海空港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一市两场”的独特格局,“十五”期间将加快浦东机场建设和虹桥机场改造,初步确立以浦东国际机场为主、虹桥国际机场为辅的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的地位;大力发展国际航空货运和航空快递,拓展航空过境、中转和直达运输等各类服务,进一步开辟国际大都市直达航线,形成以浦东和虹桥两个国际机场为基地,连接国际、辐射内地的航空物流网络;上海机场初步建成集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信息等为一体的现代化航空物流枢纽基地。
公路物流枢纽建设。 “十五”期间上海将建成高等级、无障碍、覆盖面宽、设施一流的高速公路网的基本框架,全方位覆盖市域,呈放射状与周边省市对接,与全国公路货运主枢纽衔接,畅通物流重点功能区域和物流交通枢纽之间的连接。
铁路物流枢纽建设。上海将发挥铁路的行业优势,加强地方与铁路部门间的协调,合理规划、整合布局铁路货运站,增辟对外铁路通道,确立铁路市场化经营服务目标,推进铁路集仓储、装卸、运输、包装、销售等一体化经营模式,加快建立铁路快捷货运网络体系,提高其集装箱等综合货运能力和实施多式联运、综合物流的综合服务能力。
加强多式联运网络建设。上海将强化多式联运向国外和国内两个扇面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实现交通干支线网络的合理配置,形成以上海为枢纽的国际多式联运网络体系,达到“南接港澳,北连俄欧,东通海外,西达中亚”的目标。
8.构筑物流信息平台,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物流
篇6
关键词:义乌国际物流;转型;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物流业也展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义乌市作为世界最大的小商品交易市场,义乌国际物流业的发展正处于全面的转型与升级中。小商品市场为义乌国际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运输发展空间,物流业也为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创造了强有力的基础和后盾。“十三五”经济新常态下的国际物流发展需要像义乌小商品市场这样的需求,作为集散的市场发展形式,义乌国际物流业的发展对小商品市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传统物流业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义乌物流市场需求。因此,对物流业的结构及发展方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义乌的国际物流只有经过不断的转型升级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义乌市作为国际物流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其国际物流的转型升级是义乌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研究“十三五”经济新常态下的义乌国际物流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义乌国际物流发展概述
(一)义乌国际物流发展现状
义乌市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坐落于陆空交通便利的浙江省中部地区。国际物流业的发展可以提升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为浙江省义乌国际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目前,浙江省义乌国际物流业的发展特点主要有规模较小、物流企业较为散乱、管理方法也不太科学合理,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义乌现代物流的发展。义乌国际物流业也存在很多本土优势,受地理环境和经济实力的影响,所以义乌国际物流业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二)通货膨胀对义乌国际物流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物价的不断上涨造成了物流成本的增加,成本的增加自然而然地导致了物流服务价格的增加。从需求曲线的趋势可以得知,国际物流价格的增加会降低国际物流的需求,从而给国际物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人民币汇率对义乌国际物流影响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国际物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义乌小商品市场也在所难逃。人民币升值在促进进口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制约了出口企业的发展,而义乌市小商品市场聚集了大量的进出口企业,人民币升值对小商品市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义乌的国际物流业并不局限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结合的义乌国际物流市场也深受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此,人民币升值对义乌的国际物流也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2 义乌国际物流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一)义乌对国际物流认识不足
x乌市国际贸易发展刚刚起步,国际物流管理及相关政策均不完善,而对国际物流的需求却与日俱增。这就产生了国际物流发展认识滞后与国际贸易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需要从义乌市具体情况出发制定相关国际物流政策,使其适应义乌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义乌国际物流运输力不足
义乌存在人口众多运输力不足的基本情况,而国际物流依靠的海上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等均存在运输力不足的隐患,严重影响了进出口货物及时流进流出,特别是对出口货物运输显得更加不足。
(三)义乌对国际物流信息化程度不高,标准不统一
传统国际物流多通过信件、电报和传真等传递信息,这些通信手段将会逐渐被以计算机联网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所取代。义乌国际物流信息化技术刚刚兴起不久,对于全面发展国际物流还存在一定限制性,如不能及时使用国际物流通信等可对物流管理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国际物流信息化管理的不完善也成为阻碍义乌国际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对物流流通标准的统一化也十分重要,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国际物流水平将很难提高。
3 义乌国际物流转型策略
“十三五”经济新常态下,国外巨头物流企业大肆进军义乌国际物流市场,同时,义乌本土国际物流企业也飞速发展,在竞争中生存变得尤为迫切。
(一)重视科技投入,推动物流的成本节省和服务效率
1.发挥义乌国际物流本土优势,与政策扶持相结合
义乌小商品市场具有很大的本土优势。政府对国际物流业的扶持及税收的优惠政策具体有:试点物流企业将承揽的运输、仓储等业务分包给其他企业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可按规定以该企业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其他项目支出后的余额为营业税的计税基数;占地较大的物流企业,按规定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可按照税收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给予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照顾;省重点物流企业确有困难的,可按照税收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给予减征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的照顾。
2.降低国际物流企业操作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通过效率化的配送来降低物流成本。企业实现效率化的配送,减少运输次数,提高装载率及合理安排配车计划,选择最佳的运送手段,从而降低配送成本。
利用物流外包降低企业物流成本。降低投资成本企业把物流外包给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缩短商品在途时间,减少商品周转过程的费用和损失。
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成本控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不易也不可能实现各个环节的最优控制。企业采用信息系统一方面可使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能准确、迅速地进行,可控制物流成本发生的可能性。
(二)建立国际物流信息化服务体系
在义乌市国际物流领域,经常出现的情况:一家是义乌的国际物流企业,另一家是其他地区的国际物流企业,两者在竞标同一笔生意时,后者竟以高出前者20%的价格拿到了标的,其中的奥秘就是另一家企业运用了信息平台,更加合理科学地为顾客服务。义乌国际物流企业与其他地区的国际物流企业最大的差距就是信息化管理的落后。目前,义乌有形市场逐步向无形市场转变,价格竞争逐步转向信息竞争。建立物流信息和运输共享平台,实施电子口岸项目,提高物流业智能化、集约化发展水平,从而有效提高效率,提高物流服务水平,降低总体成本,促进国际物流企业利润最大化。
(三)培养和引进国际物流专业人才
义乌市国际物流人才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显突出,城市综合竞争力日益体现在人才要素的竞争力上,人才资源已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最紧缺的战略资源之一。义乌物流业要实现向国际物流转型,离不开国际物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一方面,义乌物流业寻求发展,人才培养体系必须要跟上。当前义乌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目前,物流人才的培养形势有两种:一是高校的专业教育,二是上短期的培训课程后,考取物流职业资格证书。义乌国际物流企业还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通过不同方式和各种渠道,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义乌政府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改善工作环境,重点引进紧缺急需物流高级管理人才,组织物流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轮训,逐步形成一支与义乌国际物流转型升级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4 结论
在义乌小商品城的促进下,义乌市国际物流业有了快速的发展。国际物流业的发展正处于不断的转型升级中,从义乌国际物流企业的本土优势可以看出,国际物流企业在义乌发展还是相当可观的,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转型和升级,从发展方式、运输模式、信息网络等方面进行转变,在“十三五”经济新常态下促进义乌物流企业的发展,营造适合国际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义乌应抓住国家发展物流的大机遇,加强规划、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全力推进国际物流业发展,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实现物流企业聚集发展,设立综合保税区,不断完善大交通体系,构建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集疏运体系,还要优化物流发展环境,加大物流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实现传统物流向国际物流转变。
参考文献
[1]王丽霞.浅析义乌物流业的发展趋势[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05)
[2]孙依婷.以国际物流推动我国外贸经济发展之问题分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7)
[3]陈曦、陈忆静.义乌“物流+外Q”的新模式初探[J].物流商论.2015(6)
[4]方巍巍.义乌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15(12)
[5]马众、吴雨点浙江义乌物流体系优化对策研究――基于对义乌仓储企业的研究.[J].企业导报.2016(1)
篇7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国际物流标准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全球化大生产、大流通、大贸易、大循环的经济格局逐步形成,与世界经济接轨、与国际惯例同步是物流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为此,各国物流的标准无疑需要与国际一致,不能违背国际统一标准。如果一意孤行,最终将作茧自缚。此外,物流标准化是一种超前性的工作,在各国物流发展初期就把标准化工作抓好,防患于未然,对各国物流业以及世界物流业的长远发展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国际物流标准化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1 国际物流标准化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促进全球贸易的保障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交往、对外贸易对各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所有的国际贸易又最终靠国际物流来完成,所以各个国家都很重视本国物流与国际物流的衔接,在本国物流管理发展初期就力求使本国物流标准与国际物流标准化体系一致。若不如此,不但会加大国际交往的技术难度,更重要的是在本来就很高的关税及运费基础上又会增加因标准化不统一所造成的效益损失,使外贸成本增加。同时,在运输、包装、装卸、仓储、信息,甚至资金结算等方面采用国际标准,实现国际物流标准统一化,能够打破各国或地区标准不统一的技术贸易壁垒,从而加速国际贸易的物流过程。
1.2 国际物流标准化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的有效措施
物流标准化可以为多式联运以及物流在生产、仓储、销售、消费等环节间的流动提供最有效的衔接方式和手段,可以使企业获得直接或间接的物流效益,如运输、装卸搬运的时间节约,中间环节的压缩以及所带来的货差货损的减少,仓储货物周转加快、库存降低、仓储时间缩短所带来的资金占用减少等。
1.3 国际物流标准化是促进世界整体物流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
由于经济的不同步发展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物流发展的水平并不一致。对于美国、欧洲、日本等一些国家和地区较早开始进行物流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物流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从世界范围来看,物流体系的标准化,各个国家都还处于初始阶段。而在此时推行国际物流标准化,不仅有利于世界各国贸易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新的物流技术、物流理念、物流管理方法等在世界各国、各行业的同步推广,同时能够快速推进世界各国整体物流管理现代化的水平提高。
2 国际物流标准化的现状
随着贸易的国际化,标准也日趋国际化。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制定本国标准,已经成为WTO对各成员国的要求。物流标准化的重点在于通过制定标准规格尺寸来实现全物流系统的贯通,提高物流效率。与物流密切相关的有两大标准化体系是ISO和EAN.UCC。
2.1 ISO
目前,ISO/IEC下设了多个物流标准化的技术委员会负责全球的物流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已经制定了200多项与物流设施、运作模式与管理、基础模数、物流标识、数据信息交换相关的标准。在ISO现有的标准体系中,与物流相关的标准约有2 000条左右,其中运输181条、包装42条、流通2条、仓储93条、配送53条、信息1 605条。
2.2 EAN.UCC
EAN就是管理除北美以外的对货物、运输、服务和位置进行唯一有效编码并推动其应用的国际组织,是国际上从事物流信息标准化的重要国际组织,而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是北美地区与EAN对应的组织。近两年来,两个组织加强合作,达成了EAN.UCC联盟,以共同管理和推广EAN.UCC系统,意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物流信息标准化。
2.3 发达国家物流标准化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供应链的快速发展,国际物流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而物流系统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已经成为先进国家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效益,提高竞争力的必备手段。在国际集装箱和EDI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各国开始进一步在物流的交易条件、技术装备规格,特别是单证、法律环境、管理手段等方面推行国际的统一标准,使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融为一体。
美国作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之一,参加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物流标准制定工作,制定出了物流结构、基本词汇、定义、物流技术规范、海上多国部队物流、物流信息识别系统等标准。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积极推进物流的运输、供应链、配送、仓储、EDI和进出口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美国与物流相关的标准约有1 200余条,其中运输91条,包装314条,装卸8条,流通33条,仓储487条,配送121条,信息123条。在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方面,美国积极加入ISO/TC104、 ISO/TC122、ISO/TC154管理、商业及工业中的文件和数据元素等委员会。
日本是对物流标准化比较重视的国家之一,标准化的速度也很快。日本在标准体系研究中注重与美国和欧洲进行合作,将重点放在标准的国际通用性上。目前已经提出日本工业标准(JIS)关于物流方面的若干草案,它们包括物流模数体系、集装的基本尺寸、物流用语、物流设施的设备基准、输送用包装的系列尺寸(包装模数)、包装用语、大型集装箱、塑料制通用箱、平托盘、卡车车厢内壁尺寸等。在日本现有的标准体系中,与物流相关的标准约有400余条,其中运输24条、包装29条、流通4条、仓储38条、配送20条、信息302条。
3 推行国际物流标准化的对策
世界各国物流标准化步伐不一或者物流标准不统一,都将严重影响全球物流业的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生产、全球采购、全球营销等都成为企业战略发展的必要目标,为了建立高效率的物流体系,实现各国物流与国际物流的顺利接轨,增强本国物流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把物流标准化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来,从战略的高度看待国际物流标准化工作,从根本上在国际范围内解决物流标准化的问题,推动世界物流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3.1 政府部门高度视物流标准化研究、制定和推广工作
一方面要在物流基础设施、物流技术、企业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做好基础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协调和组织,及时研究和制定物流相关标准,尽快形成一套能够引导和规范国内物流发展并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标准化体系,积极推广与应用国家颁布的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加强《商品条码》、《储运单元条码》、《物流单元条码》等物流标准的宣传贯彻工作,增强企业执行、贯彻物流标准的自觉性。
3.2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由于我国物流管理存在着严重的条块分割现象,切断了物流系统的横向联系,不利于高效率的多式联运体系的运作和物流管理的协同工作,不利于物流标准化建设,所以必须加大流通体制改革。
(1)成立大交通综合协调机构。目前我国陆路、水路、航空、邮政归属不同部门管理,严重阻碍了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应当成立大交通综合协调机构,打破运输部门的横向割据和部门利益,按照统一标准统筹,调整基础设施,整合运输资源。
(2)加快推进陆路、水路、航空、邮政等垄断行业改革,要放宽市场准入,形成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竞争格局,提高其市场竞争意识。
(3)推进仓储管理体制改革,要弱化仓储部门管理,打破条块分割,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3.3 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服务系统
物流标准化的核心任务是为不同企业信息系统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也就是借助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先进技术,将原本分离的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以及资金流、信息流、实物流等进行统一的协调控制,实现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将原属于不同行业部门、不同产业领域的,运作体系相对独立的节点物流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整合,提高整个物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要加强国际互联网的有效利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采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及管理软件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包括商品信息在内的物流信息交换协议标准化、条码化和信息采集自动化。引导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全面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物流速度。
3.4 制定物流基础设施标准规范
要形成整个物流体系的标准化,必须在物流系统的各主要环节包括包装、运输、装卸搬运、储存中寻找一个基点,由于集装形式是未来物流的主导形式,所以集装系统是使物流过程连贯而建立标准化体系的基点。基于物流基础模数的物流设施的标准化是提高物流效率的基础,物流设施标准化的基础是物流基础模数尺寸,基础模数尺寸一旦确定,设备的制造、设施的建设、物流系统中各个环节的衔接、物流系统与其他系统的配合就有了依据。
3.5 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应与国际接轨
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一些欧美国家为了促进国际物流的发展,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国际上公认和通用的物流标准。我国在促进和推动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采用国际标准,这既能加快我国物流标准化的建设步伐,也不失为与国际物流标准保持协调一致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翁心刚.物流管理基础[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2 靳伟.最新物流讲座[M].北京:中国物资版社,2003
篇8
关键词:天津滨海新区;国际物流;国际贸易;影响因素;相对关联度
天津滨海新区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已经连续15年保持国家级开发区首位。滨海新区功能定位之一为“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方案已经得到国务院批复同意。同时,天津滨海新区是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现已实现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64亿美元,在世界500强外资企业中,已有多达126家在滨海新区投资。国际贸易活动主要是由商流和物流所组成的,研究国际物流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积极促进国际物流的蓬勃发展,能够有力促进国际贸易及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一、 天津滨海新区国际物流发展概况
1. 海港外贸货物吞吐量与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天津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是建设“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载体,2013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高达5.01亿吨,在世界港口中排名第四位,国际经贸活动遍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
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是衡量一个地区国际物流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2006年~2012年,天津滨海新区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持续增长,年均增速达10.32%。2012年,天津滨海新区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再创新高,达24 326.2万吨,比上一年增长9.8%,如图1所示。
集装箱运输是国际物流活动的重要载体之一。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在2006年~2012年,天津滨海新区港口外贸集装箱吞吐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速为9.8%。2012年,天津滨海新区港口外贸集装箱吞吐量达683.9万标箱,比上一年增长5.4%,如图2所示。
2. 空港国际货邮吞吐量。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是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国际定期航班机场,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国际航空货运枢纽。2006年~2012年,天津滨海新区空港国际货邮吞吐量年均增速为11.4%,超过10%,保持了较快增长。2012年,天津滨海新区空港国际货邮吞吐量达10.7万吨,比上一年增长6.3%,如图3所示。
由图3见,在2011年,空港国际货邮吞吐量明显低于2010年同期水平。主要原因是受市场因素影响:(1)部分全货机停航,例如日航停飞了所有的全货机、俄罗斯包机没有运营等;(2)部分国际航线货运量明显下降,例如东京货运量同比减少六成以上、法兰克福货运量同比减少四成以上等;(3)因航空市场出现淡季、人民币升值和货源减少等,翡翠、大韩等航空公司减少航班或调减天津地区分舱比例。
二、 天津滨海新区国际贸易发展概况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战略地位的提升,天津滨海新区国际贸易发展加快提速,着力打造中国北方国际贸易中心。2014年,天津滨海新区将积极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即将贯彻落实四项创新试点: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国际航运税收、航运金融和租赁业务,此外,将深入探索租赁业准入政策、税收政策、融资渠道、租赁资产交易等,并推动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试验区转型。2006年~2012年,天津滨海新区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速为8.8%,增长态势总体良好。2012年,天津滨海新区外贸出口总额高达308.6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1.5%,如图4所示。
三、 天津滨海新区国际贸易发展影响因素灰色相对关联度计算
灰色关联度可分为灰色绝对关联度、灰色相对关联度等,灰色绝对关联度看重绝对量之间的关系及绝对量的大小,而灰色相对关联度看重变化速率的接近程度,与各观测数据的大小没有关系,不受变量间量纲不一致的影响。因此,灰色相对关联度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灰色绝对关联度的不足,更适合本文中关联因素差异较大的情况,更具有适用性。
鉴于此,本文采用灰色相对关联度分析法,研究影响天津滨海新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国际物流经济指标,通过计算各主要指标与天津滨海新区国际贸易发展的灰色关联度,并进行排序,以找到影响天津滨海新区国际贸易发展的最优国际物流经济指标、次优国际物流经济指标等因素。
本文选取外贸出口总额作为研究天津滨海新区国际贸易发展水平的主要经济指标,并基于天津滨海新区“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功能定位,选取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港口外贸集装箱吞吐量、空港国际货邮吞吐量作为研究天津滨海新区国际物流发展水平的代表性经济指标。天津滨海新区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灰色相对关联度计算基本数据如表1所示。
将表1中的数据代入灰色相对关联度计算公式r0i=■,计算结果如下:
X0和X1的相对关联度r01=0.683 2
X0和X2的相对关联度r02=0.711 1
X0和X3的相对关联度r03=0.625 1
四、 结果分析
篇9
【关键词】物流;海关监管;通关;贸易便利化
1.引言
现代意义上的物流管理,是在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通过对以往分散在各个企业、企业各部门的传统物流活动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细化分工和加大专业化程度,以求达到大幅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加快企业资金周转率和提高整个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现代物流管理自上世纪中期在美国产生后,因为它对企业利润的巨大贡献,使其在短时间内被欧洲、日本及其他新兴的工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所大力追捧,被誉为“第三利润源泉”,有力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复苏和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和经济规模发展迅猛,促进和推动了现代物流产业的快速成长和先进物流运作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从而也对中国海关的物流监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国际贸易和全球供应链的重要节点,我国海关在如何适应现代物流发展、促进和服务于国家进出口贸易,以及在树立怎样的海关业务管理理念和采用什么监管方法等问题上,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主动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现代物流高速度、高水平发展的新要求。笔者认为,通过整合资源、完善体制和深化改革,不断创新监管工作机制,并综合应用风险管理、信息科学和先进的检查监控技术手段,构建中国海关“大监管体系”,以“大通关”服务“大物流”、发展“大口岸”和促进“大外贸”,不失为目前情况下一种比较稳妥、可行和有效的手段。
2.现代物流运作和管理技术对海关通关监管模式的挑战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外贸进出口规模日益扩大,服务业开放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以经济外向化、物流国际化、经营个性化、运作专业化为特征的进出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不仅对海关固有的通关监管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海关通关监管模式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从表面上看,海关的监管对象是进出口货物,但实质上给海关工作产生巨大影响的却是进出口商品物流管理方式的现代化、专业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2.1 海关面临进出口商品物流总量大幅增长的考验
在快递物流业务方面,当前世界最大的几家物流公司(如UPS、敦豪、联邦快递等)已先后入驻我国,极大地拉动了我国快递业务量的迅猛增长。在航运物流方面,中国通过远洋运输完成的进出口贸易货物的物流总量已经在全球商品贸易物流中占有重要位置,并先行进入了“贸易大国”和“物流大国”的行列。如此大规模的进出口货物总量,势必给海关现有的监管资源配置和监管运作模式提出严峻的考验。
2.2 海关原有监管理念与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发生碰撞
在中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结束后,中国向国际社会的入世承诺逐年兑现,各类服务业开始逐步向外商全面开放,尤其是在流通领域和特许经营、交通、仓储等与物流主业和辅业息息相关的物流服务市场逐步对外开放,从而吸引了众多对中国巨大的潜在物流市场觊觎已久的国外物流企业将纷纷以各种方式涌入国内物流市场,带来“全球营销、快速交货、产品个性化、零库存管理”等全新的经营模式和物流管理方式。国际上最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引入,势必与我国原有落后的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手段发生矛盾和碰撞,并不可避免地会使中国海关现有的货物监管理念、方法和技术手段与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产生激烈的碰撞。
2.3 海关原有传统通关监管模式遭遇新监管模式的冲击
海关原有传统通关监管模式遭遇新监管模式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海关监管对象发生的变化。传统的海关监管模式是以进出口货物为主要监管对象的,从物流的概念来讲,传统的海关监管对象定位是进口方或出口方即第一方或第二方物流,而第三方物流则是今后物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国际贸易和中国物流的发展将从法律责任、政策执行、业务操作等多方面对海关监管对象的定位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其次是海关监管的内涵和外延的扩大。传统的海关监管模式主要侧重于对监管区域内货物的静态监管,而对监管区域外货物的常态和动态监管力度则相对弱化,一般是通过一些调查、核查、稽查等非常规监管手段进行监管。但是,从第三方物流系统的运作流程来看,物流运作是一个与信息流、资金流相伴相生的动态过程,因此仅仅把握监管现场的局部物流和信息流往往难以得到全面真实的物流动态。在一个物流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目前海关的监管手段能掌握的仅仅是其中一个有限的局部和整个物流链中一个环节,对物流系统运行的整体情况和全局动态则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正是由于海关的监管没有介入到整个物流系统的核心环节及相应的核心活动,才造成了海关监管和海关风险管理工作的被动局面。
2.4 海关渴求先进的管理和监管理念、方法与技术手段的助力
近年来,在“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工作方针指导下,海关系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制度上、管理上、技术上突破传统的通关监管模式,特别是重点推行和实施了对通关作业制度的改革如电子口岸、H2000、加工贸易联网监管等监管措施,有效解决了一些与现代物流发展要求难以适应的监管难题。这些举措一方面健全了海关的物流监控体系,强化了海关监管力度,同时也从局部上适应物流发展高效率、低成本的要求,有力地促进国家进出口贸易和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但从总体上来讲,海关监管手段不管是从区域划分、职能定位、资源配置、通关流程和管理方式等等方面仍还存在着与现代化、信息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物流业发展难以相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面对不断发展的物流企业提出和实施的一些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海关如果逐个去应对和解决就存在着管理资源浪费和行政成本提高的问题。从总体情况看,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物流国际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下,海关的监管理念、监管模式、监管手段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国际贸易和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存在着诸多的不协调和不适应。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海关监管与物流业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从体制机制、监管理念、监管方法和监管技术等方面进行全局性的改革,才能实现从适应现代物流业到促进物流业发展、便利国际贸易的方向转变。
3.营造构建适应现代国际物流发展的海关大监管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环境
建立与便利国际贸易和促进智慧物流发展的现代通关监管模式相适应的海关大监管体系,既要坚持继承和发扬海关传统的有效监管理念和操作方法,又要秉承引进和创新的开拓思想,更要在多年来海关在通关监管模式上改革和创新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胆引入和吸收以无线传感技术、智能嵌入技术等为支撑的物联网理论、理念、方法,打造智慧型海关业务管理平台和监管体系,使之真正成为提升我国海关管理观念现代化、业务管理风险化、信息管理网络化、行政执法规范化和国际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可行途径和有效手段。
3.1 转变观念,准确把握海关角色定位
海关的存在和执法行为代表着国家的意志,是国家的象征。维护并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海关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是海关工作的本质特征。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进程中,海关作为对进出境货物进行监督管理的执法部门,保障通关的高效运作,提供良好的便利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对海关的一致要求和判断标准。因此,海关必须从服务行政的理念出发,通过转变监管理念、更新监管技术和改进监管方式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要使监管方式从“由物及人”转向“由人及物”,通过与企业合作形成互动并为其提供服务,对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共同营造积极和谐、协调发展的环境,以求实现双赢和多赢的目标。在对进出口等相关企业管理方面,海关要把一部分自己管不好,甚至管不了的事务,让给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去做,把海关的部分职能转让给社会承担或履行。在打击价格瞒骗方面,要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与它们的合作,促进企业守法自律,将原来的对单个企业管理转变为对行业的管理。同时要处理好与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关系,激发它们参与海关管理的热情,形成共同实现海关行政法治的有机体系。
3.2 创新技术,完善海关监管服务制度
创新技术,完善海关监管服务制度,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借鉴世界海关组织推行的“经认证的经营者”管理思想,整合、统一目前各种企业分类标准和便利措施,提高评审效率,逐步向企业动态管理转变,并通过采取允许税款分期延期支付、缴纳部分滞纳金后先予以清关等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和促进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二是在进出口物流企业及相关单位之间广泛推广使用以EDI、物联网为技术支撑的无纸通关和电子口岸建设,实现海关监管基础数据的电子交换和计算机数据管理,对从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流进行全面监控,进而实现对进出口实体商品进行海关实时动态监控。企业可以通过电子数据交换大大节约通关时间和成本,同时在与海关的信息互通过程中主动获取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政策法规动态和信息,及时根据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动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最大限度地扩大出口以获取比较利益。三是打破关区壁垒,按照供应链自身流向实现无障碍监管。在充分考虑各区域的不同发展程度和口岸与内陆海关不同的监管资源状况的前提下,探索以大宗散货装船和仓单等运输数据提前预报为内容的高效规范监管模式,除“属地报关、口岸放行”模式外,对一般进出口货物可更多采取“选择申报、多点放行、区域联动”等灵活的监管方式,以缓解海关日益增加的通关压力。
3.3 整体优化,服从并服务于贸易便利
贸易便利化是对全球海关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大势所趋。海关执法行为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它应当适应国家利益要求和市场需求而存在,与国家利益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海关对进出口货物的物流监管角度来看,如何改革海关物流监管模式是海关业务管理变革的首要问题。海关应主动出击,通过不断更新海关监管理念、方法和技术,转变物流监管和通关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贸易和物流发展要求。海关必须树立为物流业发展服务的观念,全力支持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扶持国家物流产业发展。一方面,要遵循“需求决定供给,供给必须满足需求”这一市场经济规律,建立与“国际贸易及物流监管信息传递系统和海关快速反应系统环环相扣、紧密衔接、双向互动的海关物流监管便利贸易的机制”,实现海关与物流系统的深度融合,真正使海关成为物流链条中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环,海关监管对物流合法运动不构成任何阻碍,在物流领域及整个海关作业流程中全面落实海关与商界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零库存”的目标,使海关成为推动国际贸易和物流供应链系统整体优化的主要推手。另一方面,海关必须认识到执法规范是确保物畅其流、各尽其职的根本,在坚持依法办案的同时,以理性、公正、人性化的态度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确保执法的质量和效率,注意控制执法成本,对案情简明的案件,要速侦速结,对行业性的走私违规行为,要抓住典型,抓住重点,力求查处一个,教育和震慑一片,并进一步整合优化执法监督资源,建立统一规划的执法监督体系,确保信息灵敏、政令畅通、执法统一、行政高效,以促进我国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为国家改革开放和进出口贸易保驾护航、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孙毅彪著.海关风险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7.
[2]曹芳.关于建立海关与企业合作伙伴共享的若干思考[J].海关研究,2007(4).
篇10
内容摘要:我国已经成为国际商品贸易第一大国,而国际贸易物流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了解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状况非常必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国际贸易物流的内涵和特征,进而指出我国国际贸易物流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国际贸易 国际物流 货物运输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快速发展,国际物流业迅速崛起。国际物流业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国际贸易的助推器,成为企业继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获得利益的第三大源泉。现代的企业越来越重视通过发展企业高效的物流提升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建立高效、快捷的企业物流体系,甚至一些大型的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就是现代化的物流能力。
近几年来,我国物流虽然发展比较迅速,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物流业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主要表现在物流成本比较高,物流效率不够高等。高额的物流成本严重侵蚀了企业的利润,物流消耗的时间也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顾客的满意度,阻碍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不利于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对于我们整个国家来说,提高我国整体物流能力对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协调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我国现在全社会的物流费用支出约占我国GDP的百分之二十,而物流产业占GDP的比重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就可以为我国节省几千亿的成本,所以,发展高效的现代化物流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同时,由于我国是世界贸易大国,特别是国际商品贸易,我国是处在世界第一的位置,每年都有大量的商品进出口,但是我国的国际物流能力还比较弱,显然与我国的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我国缺乏世界级的国际物流公司,物流企业在国际的竞争力不够,很多企业的国际贸易运输主要是靠马士基、DHL等一些跨国物流大型企业完成的,因而相当一部分利润都被国外所赚取,我国企业的物流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物流的内涵和特征
(一)物流与国际贸易物流的内涵
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或相关信息进行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的全过程。
国际贸易物流是指发生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货物转移,跨越国界的物流交换互动,它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国际贸易物流主要是依靠国际的物流网络、凭借国际物流技术和设施,实现货物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流动和交换,主要体现了国际间的分工协作,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推动各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国际贸易物流主要为国际间发生的贸易以及跨国公司服务,它的目标是提供专业化的国际服务。由于国际贸易物流设计的范围广、区域大,同时又会受到各个国家不同文化理念、民族习俗、经济发展水平、消费习惯以及社会制度的影响,因而国际贸易物流相比国内物流,在运行起来就会相应复杂与困难。因而选择合适的国际物流途径和方式对于企业实施跨国经营,节省交易成本和费用,实现企业的经营利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国际贸易物流的基本特征
国际物流运输能力要求高。由于国际贸易物流是发生于国家与国家之间,涉及的区域非常广,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因而实施起来更加复杂。国际物流需要利用最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管理理念,提升国际物流的能力,使得国际物流功能更加集成,反应更加迅速,节省物流时间和环节,加快商品的周转,推动整个国际物流效率的提升,提高国际物流的运输能力和水平。
国际物流需要高信息化。国际物流需要出口方和进口方的密切配合和协调,因而透明化的信息对于节约双方的成本和费用,加强对物流过程的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国际物流的正常运转需要强大的信息系统的支持,而国际信息系统的建立难度大,不仅投资巨大而且管理难度也大,还会受到不同国家政策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当前,国际物流信息系统主要是基于EDI(电子数据交换)发展起来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建立对于国际物流的发展意义重大。
国际物流标准化要求高。由于国际物流是在全球范围内运转,而各个国家对于物流标准化的建立都是不一样的,为了保证国际物流运转更加顺畅,提高国际物流的运行效率,统一国际物流的标准是必不可少的。现在,很多欧美的发达国家之间已经逐步实现了国际物流的标准化,例如采用统一的条形码技术,统一集装箱的规格,统一规格的托盘等,这样就节约了物流的成本和费用,提高了物流运转效率,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国际物流的标准化还包括物流作业的标准化,强调各国在物流作业流程和方式的标准化,从而使物流过程变得有章可依、简单有效、便于考核。
国家物流组织网络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国企业的经营范围往往涉及到众多国家,因此要求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物流的选择和配置。为了保证国际物流的顺利运行,必须要在国际间建立强大的物流网络,实现国际间物流组织的协调和合作,保证物流网络的点、线、面得到有效配置和结合,建立国际间完整的物流体系,实现国际物流组织的网络化,提升国际物流的运输能力和效率,加强国际合作,以最低的物流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我国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断稳定,世界各国沟通和交流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国际贸易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世界贸易额逐年飞速上升,平均每年都以接近30%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年增长率。从国际贸易的数量上来说,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国际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增长到了2011年的20万亿,增长了970倍,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贸易国家;从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上来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主要是出口原材料密集型以及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而现在我国出口商品主要是向电子产品、机电产品等转变。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速度不断增快,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国际贸易的发展对于我国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对于商品的转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物流应运而生,可以说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国际物流的产生,没有国际贸易就没有国际物流。然而,国际物流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高效的国际物流系统为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扩大了国际贸易的区域范围。
(二)我国国际贸易物流存在的问题
从客观上来说,我国的国际物流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国际物流能力还比较薄弱,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企业发展不成熟。近几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虽然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企业得到了比较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开始比较晚,起点比较低,与大的国外跨国物流巨头相比,技术还是比较落后,差距比较明显。我国的国际物流企业规模一般比较小,运载能力有限,只有中国远洋、中国海洋、中外运等几个比较大型的企业,但即使是这几个企业与马士基、达飞等国际巨头相比,也还远远落后于它们;再者,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企业的物流功能单一、没有现成有效的物流网络,企业的服务意识比较淡薄,服务水平比较低,不能满足国内进出口企业的需求;另外,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比较低,缺乏高素质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国际物流企业的高级策划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缺口比较大,因而导致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不高,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
我国国际贸易物流发展政策支持不足。现代国际物流的发展少不了国家的政策支持,美日等国家的现代物流发展之所以如此迅速,和其政府对于物流企业发展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而我国虽然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物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但是我国至今还没有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来保障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国内很多物流企业存在恶性竞争、无视操作规范等现象。国际贸易物流是国内物流的发展和延伸,更需要国际立法的支持和政府的引导,然而,我国国际贸易物流在政策体系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国家关于国际贸易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缺少必要的行业规范;缺乏国际贸易物流的基础设施或是设施比较落后,地方性的限制政策比较多;政府不能对于国际物流企业的发展进行必要的引导,政府职能缺失,因此导致我国国际贸易物流企业缺乏健康有利的政策环境,阻碍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
我国国际贸易物流在国际合作中存在问题。国际贸易物流主要是为跨国贸易服务,它必须设计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的货物流动,因此,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对于发展国际贸易物流具有重大的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加强与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交流日益频繁,同世界很多国家建立了深切的友谊,我国国家的对外交流取得了重大成功,这都为国家贸易物流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国家贸易物流方面,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国际合作在国家贸易物流中发挥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得到发挥,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的行业开放度不够,铁路、公路、航运、海运等交通网络主要集中在政府手中,部分地方政府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地为物流发展设置了很多障碍;第二,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不够,不能为我国国际贸易物流企业提供必要的支持。按照我国政府现有的组织架构,国际物流行业涉及的相关部门有:航空、铁道、海关、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等多个部门,由于疏于对各个部门的协调,导致我国国际贸易物流缺乏必要的指导。
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的措施
(一)壮大企业规模,完善物流网络
国际贸易物流对于企业运输能力以及运营能力的要求一般比较高,单个小企业很难肩负起国际贸易物流的重任,因此,我国物流企业如果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贸易物流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首先壮大自己,提高自身的能力,特别是跨国经营的能力。因为想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贸易企业,必须在全世界重点地区铺设完善的物流网络,提供跨国贸易的物流服务。
(二)增强服务意识,逐步向现代物流服务提供商转变
现代物流的发展,特别是国际贸易物流,物流企业提供的不再是仅仅传统意义上的运输服务,它还包括仓储、配送、货代等综合服务,企业面对的客户要求也不再是统一的标准化的物流服务,更多的是需要物流企业根据客户的需要设计独特个性的物流服务,这就对物流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物流企业必须转变观念,提高物流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逐步向现代物流服务提供商转变。
(三)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政策支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交通建设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发展国际贸易物流,必须加强铁路、港口、公路、机场等物流枢纽的建设,同时加强国家立法,推行一些有利于国际贸易发展的政策,完善法律法规,打破运输行业的地方性保护主义,推进国内物流企业的整合和竞争力的提升,加强政府对于国际贸易物流行业的指导。
(四)加强对外交流,推动国际合作
我国政府需要利用自身的外交关系,加强与多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鼓励国内物流企业走出去,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完善的国际贸易物流网络,为我国国际贸易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长足发展动力和保障。
参考文献:
1.熊明华.我国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制定与构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
2.徐文静.物流战略规划与模式[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国际金融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