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企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3-30 20:23: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信企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物联网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物联网产业在发展的同时,还将带动传感元器件、自动控制、机器智能和微电子技术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产业集群效应。有研究表明:我国物联网产业在公众市场业务领域以及智能交通、公共安全、电力安全、平安家居、健康监测、环保、重要区域防入侵等诸多行业的市场规模均超过百亿甚至千亿,市场规模将远远超过移动通信、互联网、计算机等新兴市场。物联网的发展离不开电信企业的支持。一方面,对于物联网而言,电信网络是不可或缺的关键通道,物联网的构建全靠电信网络的支撑。从“物”上获得的所有信息,需要经过各种各样的传递和处理,将其价值产业化、最大化。在无边界的信息传递和处理中,电信网络既是最可靠商用的,又是最成熟、稳定的。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升级换代,电信网络越来越有能力承担海量信息的传递和处理工作。另一方面,电信企业将成为信息处理和运营的主角。业界学者与专家普遍认为,信息处理和运营将成为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关键,将成为物联网产业未来直接面向用户的平台,在发展物联网产业中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电信企业而言,物联网的吸引力在于拥有海量用户。传统电信业务的用户在物联网兴起以前,主要只是单一说话的人,有限的人数决定了用户的上限,而当下的运营情况正趋于饱和,逼近上限。例如,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移动电话普及率已经达到饱和,甚至超过100%;最近几年,移动通信网络将覆盖全球80%以上的人口。在物联网的世界里,电信企业则能够拥有海量的用户群。因为在物联网的世界里,不只人在说话,一切“物”都将“开口说话”,其中,每一个“开口说话”的“物”都将是电信企业的一个用户。也许每个用户的ARPU并不高,但用户数量规模却非常可观。若以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显示的2014年全球人口77亿为基数,将与77亿人口相关的机器和物体迅速扩展到500亿乃至上万亿是轻而易举的,这些海量数据都将成为电信企业的可能用户,电信企业将通过物联网这扇大门,迈入一个无限广阔的新天地,迎来海量用户。由此可见,电信企业发展物联网是必要的,更是迫切的。
1.2电信企业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可行性
继计算机、互联网后,物联网被社会各界一致认为是世界ICT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信息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大大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些现有的物联网应用类似于封闭式的专网,由于应用简单化,标准不统一,自为一体,各种资源不能共享。因此,在网络的规划布局上只能自我封闭,导致重复建设,浪费资源,也不能利用资源为社会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电信企业拥有遍布全国城乡的、无处不在的网络覆盖,作为可信度极高的、为社会提供全方位通信服务的老牌企业,电信企业有条件也有能力实现广泛的、流动式的物联网服务。物联网设备能够统一接入电信企业的通信设施中,实现在任何复杂环境下信息数据的传送和处理,并提供多种模式(如B2B、B2C、B2B2C等)的物联网服务,最终找到成熟有效的商用模式,并实现商用模式的服务。电信企业要想达到目的,就要通过物联网这扇大门,迈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新天地。
(1)物联网B2B模式的应用服务
电信企业应该大力开发供应链管理的应用服务,为了实现物品库存信息和生产信息共享,在供应链相邻企业之间必须相互联网,以确保供应链相邻的各个企业之间实现互联互通。
(2)物联网B2C模式的应用服务
电信企业应大力拓展公共汽车路线跟踪查找、远程遥控抄表信息查询等查询类的信息应用服务,应通过配置物联网设备,采集相关被查询对象的有用的状态信息,随时随地向社会提供信息查询服务。
(3)物联网B2B2C模式的应用服务
电信企业应积极开发诸如食品溯源等事关国计民生的信息应用服务。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从最初的原材料采购环节开始,到食品加工全过程都进行追踪,并记录相关信息,供生产者和消费者查询。当购买最终食品的消费者有疑问时,就可以借助食品上的文字提示,按提示进行溯源查询,并与早已记录的信息核对,确认该食品是否为放心食品。综上所述,电信企业发展物联网是可行的、可操作的、受欢迎的。与此同时,人与人通信已趋于饱和,物与物通信才刚刚开始。因此,电信企业借助物联网的发展,能够实现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有利于电信企业的持久发展,也利于其开拓发展空间无限的信息服务市场。借助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电信企业将实现持久永恒地服务老百姓、服务全社会的战略目标,这也将是电信企业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2电信企业发展物联网面临的问题
电信企业推出的路灯监控、手机支付等M2M(MachinetoMachine)的应用服务,都属于物联网的雏形产品。类似于互联网发展初期的单个局域网,构成物联网基础的也是M2M应用。然而,要想从M2M顺利过渡到物联网,电信企业还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发展M2M业务还处于摸索阶段,甚至可以说,物联网开发的M2M业务还只处于概念培养期。电信企业作为通信网络的建设者和运营者,在建设物联网的过程中,虽然拥有网络资源优势,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要平稳地从M2M业务跨入物联网时代,我国电信运营商需要面对三大问题。
2.1产业链中的企业相对封闭,资源松散
物联网产业链纷繁复杂,要想建设和发展物联网,不是一家企业就能实现的。电信企业必须借助自身优势,协同物联网产业链中的各个相邻企业共同合作才能求得发展,这是物联网整个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所在。电信企业运营的M2M业务各有千秋,总体来看还不够成熟,只在少数领域(如远程跟踪监控等)推出了较为成熟的产品,但这些产品多数仅提供感应和传输方面的业务,无法提供智能化服务。目前,电信企业实现的仅是单个产品的销售,短期内还难以形成整个物联网产业链的系统化协同运营。因此,电信企业要重点扶持M2M业务的发展,全面实施技术改造与升级,统一服务标准,制定成熟完整的解决方案,与交通运输、物流配送、汽车制造等行业精心合作,共同发展,实现多赢。
2.2产业链中的企业发展参差不齐,技术标准不统一
由于物联网是由通信网络联接而成的,自然需要协同统一的协议基础,就像互联网运行需要TCP/IP一样。目前,物联网的骨干传输网络已由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构建而成,相互之间已形成利益共同体。与互联网统一的技术标准不同的是,现有的物联网技术(如RFID等)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标准。因此,整合并建立统一的物联网技术标准和规范,成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中国是制定物联网技术国际标准的主导国之一,在2008年ISO传感网标准大会上,我国制定并提出的有关物联网的技术标准(包括运营支撑系统等标准)都已被联合国有关机构接受并确认。由于现有的IPv4协议的地址资源已临近枯竭,而物联网又特别要求“一物一地址,万物皆在线”,因此,解决物联网地址容量受限的关键是推动IPv6协议的普及。
2.3运营中央核心处理能力不足,严重影响物联网业务的深度开发
需要通过不同功能的M2M系统间的信息链路进行物联网的智能化处理,将智能感应融入到整个社会网络的运转中,由中央核心处理单元协同各系统共同运作,实现智能化处理。在这一过程中,电信企业应发挥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的优势,从建设基于云计算的M2M支撑运营中心入手,建立各M2M系统的关联协同运作机制,引入云计算整合改造中央核心处理单元,提升网络整体处理能力,与产业链各方协调合作,共同促成物联网的成熟与完善,使整个物联网产业正常运行。
3电信企业发展物联网的策略
基于驱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视角,针对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以下应对策略。首先,关注物联网运行中的每个物体都必须要有一个标识(即信息),根据相关环境的变化,通过传感器对一些动态变化的状态信息进行采集;其次,在移动环境下,通过电信企业的传输网络,远距离对采集到的状态信息进行传送;最后,中央核心处理单元要对采集到的状态信息进行相关处理。基于这一视角,对于电信企业而言,在物联网运营过程中,要历经“物”的信息标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三大环节,在不同的环节则需要重点采用不同的策略。
3.1统一标识“物”的标准,具备标识服务功能
通过标识,让物联网的“物”活起来,和人一样会说话。标识是用于识别每个“物”的原始信息,可以用符号、数字或者它们的组合来描述“物”的标识。在物联网平台上存储“物”的标识可以用一维码、二维码或者智能卡类的存储形式,也可以用拍照、红外或者手动键入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发送ID信息。一维码过于简单,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二维码比较复杂,包含不易识别的数字、字符等信息,得以在物联网中广泛应用。例如,二维码在手机中的应用。RFID标签技术含量高,拥有环境适应性强、抗污染能力强、远距离阅读以及动态更新等很多优势,因此,RFID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标识应用。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应用条形码、RFID等比较普遍。我国电信企业也应积极参与“物”的标识标准的制定和推广,促使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国家标识标准,并与国际标准兼容,以实现物联网中“活的物体”在全球的流转。电信企业作为标识服务提供商,还应建立统一管理标识的平台,向用户及各种物体提供统一的管理和标识服务。
3.2统筹规划分配IP地址,建立科学的IP地址管理机制
物联网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把世界上的人和物都纳入到物联网的服务范围,因此,物联网将需要使用海量的IP地址,而目前全球范围内的IPv4地址将远远不够用。据业内有关专家估计,在不久的将来,IPv4地址即将用尽,因此,急需对IPv4设备进行技术升级,向IPv6设备转移。专家建议:从一开始开发物联网业务时,就应该考虑采用IPv6地址。同时,电信企业还应未雨绸缪,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统筹分配好IP地址,既要考虑满足全社会对IP地址数量的需求,又要满足对IP地址稳定性和可靠性的要求。
3.3构建云计算智慧平台,具备强大的数据收集与处理功能
由于泛在化物联网需要采集海量数据,电信企业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必须周密安排,扎扎实实地做好隐私保护、数据处理等相关操作,不能草率行事,也不能只是呆板地实现数据传递。应对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同时,缜密分析各种信息、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变成一个具有智慧的“人”,才能得心应手地自行发出各种指令,或者按照决策指令实现自我控制。要变成具有智慧的“人”,必须建立智慧平台。这就要求电信企业能够运用相关的云计算技术,构建云计算的服务与处理平台。利用这种充满智慧的服务平台,一是能够通过分析处理采集的海量数据,向用户提供额外的服务功能;二是当不可避免地采集到的用户数据信息属于个人隐私时,能够向用户提供有效的服务功能,以实现保护用户隐私的目的。
3.4深度挖掘标识平台服务能力,促成产业链协同发展
由于物联网神通广大,世界上的人和物都可能成为物联网的服务对象。为了应对海量用户,电信企业应该深度挖掘“物”的标识与“物”的平台服务能力。一是要充分调动物联网产业链中上下游利益相关的应用开发商的积极性,引领产业链上下游的应用开发商积极参与开发大众应用业务,不断丰富并扩大使用物联网业务的领域,借助物联网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二是要使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的利益相关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协同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全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公平高效地全面提高物联网的服务水平。
4电信企业发展物联网的建议
在物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的环境下,基于驱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视角,电信企业不仅要扮演电信网络提供商的角色,还应积极进入应用领域服务提供商的层面,向全社会提供附加值更高的、服务层面的信息业务。例如,中国电信已经研发出服务于交通领域的应用业务,能够把交通堵塞、事故多发地、空闲停车位等方面的信息通过物联网的传感器随时收集起来,随时传送到互联网上,再随时通过手机或电脑提供给社会公众。除了随时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公众的信息外,电信企业还期望介入行业客户中,为团体消费者提供特有的、管用的信息服务。然而,电信企业在物联网巨大市场的争夺中才刚刚起跑,在物联网产业规模化前,电信企业必须抓住机遇提前部署。
第一,物联网的成熟、大规模商用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电信企业需要有序发展物联网产业链中的各个产业层,扎扎实实地在某一个行业或企业中做出有示范效应的、成功的物联网应用服务,以此树立示范,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电信企业要对传感网所采集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和管控,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此外,还要加强业务平台和数据中心的建设,促成新的商业模式的建立和完善。
第三,电信企业根据自身长期的运营经验,每次新技术大规模推广时,瓶颈常常卡在终端环节上。因此,电信企业要尽快丰富终端产品的种类,终端产品的研发应该适度超前于网络建设。然而,物联网终端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对此电信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终端上的问题。
第四,电信企业要促成物联网产业链的各个层面都有成功的商用模式,从而探索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成熟有效的商业模式,形成良好的商业圈,扎扎实实地开发物联网业务,使物联网业务的开发真正落到实处。
第五,电信企业要高度重视制定物联网的技术标准,加强产、学、研、用的紧密合作和协同创新,打造物联网技术产业标准体系。在制定标准时,电信企业应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才能制定出迎合产业发展的、适合行业应用的物联网标准体系。总之,物联网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物联网产业在现阶段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只要政府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则,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再加上扶持政策的倾斜,尤其是终端层面的政策倾斜,就能更好地促使电信企业参与发展物联网步入健康、良性、正能量的循环。
5结束语
篇2
关键词:企业信息门户;电信业;搭建策略;安全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F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079-06
一、引言
随着行业内基础电信运营商的重组、3G牌照的发放以及重组后各电信运营商全业务经营等情况的出现,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其一,中国电信市场的用户数量庞大,导致系统运转压力加大。根据工业与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我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0.6亿,其中固定电话用户3.1亿,移动电话用户7.5亿。庞大的用户群体必然导致业务量激增,这对电信系统的运营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其二,电信市场业务种类繁多,运营商对市场的响应必须迅速、准确。运营商现在提供的业务种类数以百计,各地不同的资费套餐更是不计其数。一方面,随着3G、宽带业务的不断推广,电信业务必将推陈出新,种类会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随着市场不断成熟,消费者消费习惯日趋理性,对电信服务水平的期望也逐步提高。这就要求运营商自身系统在具备对每笔业务提供快速受理能力的同时,还能保证计费的准确和提供良好的客户服务。
其三,各大运营商相继上市,其运营和管理将日渐透明化,需要定期向市场公开披露公司的运行状况,因此,各运营商必须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自身的信息。
其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运营商必须提高自身的运营水平,实行精细化管理。过去,运营商通过大规模投资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就可发展大量的新用户,大幅增加企业收入的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已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运营商必须实行精细化管理,充分挖掘现有网络资源的潜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面对这种情况电信运营商如何在这复杂激烈的竞争中寻求出路、获取胜利?
新的复杂的市场环境对运营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内随时掌握公司的各种资源状况,对外及时把握消费者需求及市场动向,而且要确保网络的运行可以有效支撑公司的战略部署。
要实现此目标,就必须在电信业内部实施信息化,从而令庞大的电信运营商能够灵活运转,提升其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和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来电信运营商竞争的成败,将越来越多地取决于由信息化带来的运营能力。信息化已经成为致敌于千里、谋取竞争优势的利器。
那么电信行业其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如何?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公布的世界各国电信行业信息化发展指数报告,比较全球154个国家在2002年至2007年期间的信息化发展情况,在这些国家中,瑞典的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状况最好,名列发展指数排行榜第一名,紧随其后的是韩国、丹麦、荷兰和冰岛,挪威、卢森堡、瑞士、芬兰和英国分别排在第6名至第10名。中国是在信息化可接入性和使用方面进步最快的国家,在仅仅5年时间内,排名就从全球第90名上升至第73名,与此同时这也反映出我国与国外电信企业间在信息化方面的差距。
国际化的市场环境要求国内的电信运营支撑系统在经营管理上能够迅速赶上国外的先进水平,以迎接电信运营业的国际化竞争。今年是电信行业信息化进程第14个年头,国内几大电信运营商的IT建设尽管在时间上有先后差别,但是对IT系统在电信业发展中的价值都给予了很大重视。各个运营商都在进行IT支撑系统的建设,在IT支撑系统的建设中企业信息门户(EIP)技术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为一个良好、有力的电信IT支撑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是电信行业走上信息化的关键。
本文通过分析信息化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企业信息门户(EIP)进行介绍,阐述其在电信业信息化中的作用,更多的从管理的视角对基于企业信息门户(EIP)电信行业信息化发展进行研究,分析我国电信企业内部信息门户建设和发展情况,以中国某移动通信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提出电信企业内部信息门户的一般模型,同时提出搭建电信企业内部信息门户的发展策略。
二、企业信息门户介绍
(一)企业信息门户(EIP)的概念
EIP是Enterprise Information Portal的简写,全称为企业信息门户。
EIP是应用框架,它将企业所有应用数据集成到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上,并以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给用户,使企业可以快速建立企业对企业和企业对内部员工的信息通道;EIP也是一个基于Web的应用系统,它使企业能够释放存储在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使企业员工、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能够从单一的渠道访问其所需要的个人化信息,帮助用户管理、组织和查询与企业和部门相关的信息。
EIP是指在Internet的环境下,把各种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和互联网资源统一集成到企业信息门户之下,根据每个用户使用特点和角色的不同,形成个性化的应用界面,并通过对事件和消息的处理、传输把用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EIP是一个应用系统,它使企业能够释放存储在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让客户们能够从单一的渠道访问其所需的个人化信息。客户们将利用这些个人化信息做出合理的业务决策并执行这些决策,同时发现做出类似决策的其他人并和他们取得联系。EIP通过及时地向用户提供准确的信息来优化企业运作和提高生产力。这些门户将把存放在企业数据库与数据仓库中的业务智能转变成可利用的信息,并通过浏览器送到用户眼前。
EIP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企业不断增长的需求,企业如果需要更有效地利用企业的数据资源和信息资产,必须保证内部和外部的每一个用户都能访问到信息。
(二)EIP的功能和特点
企业信息门户的功能和特点很多,下面将对其主要的功能和特点进行阐释。
1.EIP的功能
信息导航功能
在企业内联网上对所有的内容建立一个指导性的体系层次,常常称为“微型Yahoo”,通过对题目的“下钻”提供对理想信息导航的手续。信息导航功能一般包括频道选择、信息查询和导航助手。在企业里,不同部门因不同的工作任务而需要不同的信息,因此,首先要把相关的信息,包括内部网上的信息和外联网上的信息收集起来,然后进行信息分类,而信息频道即为通常意义上的一个信息分类。频道选择就是用户选择与其工作相关的信息分类,这部分功能与用户的工作权限相关;当用户打开门户界面时,可以看到企业所有的频道标题,选择与自己相关的标题,即可查看其详细内容。导航助手给用户提供多种手段,帮助用户浏览。
数据搜索与查询功能
此项功能包括搜索域和对内联网上所有内容进行索引的搜索引擎。数据搜索和查询必须与信息导航结合才能发挥其最佳的功能;数据查询的结果在导航系统中突出显示,以提示用户。当鼠标位于一个查询结果的条目上时,可以预览条目的内容以决定是否打开,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而且它还可以提供个性化设置,用户可以限定搜索范围,可以设定自己的查询关键词。数据查询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数据首先可以经过一定的处理,然后把结果返回给用户。
最新消息功能
EIP有一专用功能,即定期给用户最新电子公告和相关的信息,如工作任务的分配、项目进度,当前国内外的最新时事、新闻、市场动态等。
2.EIP的特点
统一的信息访问渠道
通过将内部和外部各种相对分散独立的信息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将企业的所有应用和数据集成到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上,以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信息。使用户能够从统一的渠道访问其所需的信息,从而实现优化企业运作和提高生产力的目的。
单点登录SSO(single sign-on)
门户系统只提供唯一访问入口。对网站中的任何信息,不管系统中信息位于何处,用户都采用SSO,只需一次登录,就可以根据用户权限对网络资源进行访问,无需输入众多确认信息。采用SSO减少了用户在不同系统之间登录所花费时间和管理员管理用户的工作量,增加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管理的便捷性。
不间断的服务
通过网络和安全可靠的机制使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访问企业的信息和应用,保证企业的业务运转永不停顿,将网络经营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强大的内容管理能力。
对企业各种类型信息的处理能力EIP支持几乎各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能识别90多种关系型和OLAP数据库中的数据,并可以搜索和处理各种格式的文档。
个性化的应用服务
信息门户的数据和应用可以根据每一个人的要求来设置和提供,定制出个性化的应用门户,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增强了对顾客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与现有系统的集成
能将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工作流程管理、知识文档管理、资产管理等现有的数据和应用无缝地集成到一起,一方面可以从EIP中获取这些系统中的数据,另一方面也可以从EIP中将数据写人到业务系统中去,从而完成企业相应的业务流程和资源管理,保护了原有的投资。
高度的可扩展性
能适应企业新的人员和部门的调整的变化,满足企业业务调整和扩展的要求,解决企业与IT部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技术需求问题。
安全可靠的保障
通过安全机制保证数据的机密性及完整性,保障企业业务的正常运转。企业信息门户提供基于网络的安全认证,包括身份认证、角色分配、用户操作监控、日志报告、信息安全级别设定。另外,还可以和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本身以及一些外挂的安全认证相结合。
无限的角色配置
角色决定用户在系统中所能查看的内容和所能执行的操作。EIP支持企业进行无限的角色配里,外部用户也可以在相应权限控制下自行配置角色。用户基于自身的角色定义访问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应用和服务。
(三)企业信息门户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理论研究者和实业界的人士不断在讨论企业信息门户是否对企业竞争优势产生影响。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企业信息门户可能在如下几方面对企业竞争力产生影响,如提高企业的敏捷性,强化知识管理;优化企业资源,提高企业资料的利用率;对业务价值的增加产生影响。下面分别分析这三方面的影响作用。
1.提高企业的应变速度,提升知识管理
企业只有借助于网络才能以快取胜,获得发展的先机。但是在大小企业先后触网之后,新的加速度来自何方,这就要看谁能够以最迅捷的动作联系客户、供应商和商,组织生产和销售,而EIP就是产生新加速度的原动力。CA是美国的一家大型金融咨询公司,在实施EIP之前,对每个客户咨询的响应速度至少是四个小时;而现在是即时受理,快四个小时,对现代咨询服务业是非常有利的优势。
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企业迫切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加速知识积累,掌握技术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企业才能准确抓住市场商机,赢得利润。而EIP恰恰能够成为企业获取、整合、积累和利用知识的有效途径,帮助企业通过个性化服务收集客户的差别信息,拉紧供应商、商和客户来寻找新的商机。
2.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
EIP是以最小可能成本,实现最大程度开发利用现有资源目标的最可行途径。
(1)减少了硬件成本。EIP将本需要占用多台硬件系统的应用集成到较少的系统设备上,从而节省硬件的投入。
(2)减少了多种未经集成的应用软件的总体维护成本。EIP将企业现有的资源加以整合,并经过一定的处理,最后集成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提供给更多的用户。由于它的继承和集成,企业可以实现集中维护,从而降低成本。
(3)降低了通信费用。EIP采用高效的互联网作为信息传输的工具,将比建设或租用线路价格低廉。
(4)减少了人力投入。个性化的EIP已经能够在相当大程度上满足客户需求,可以大量地节省人员投入。
(5)改进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通过EIP,企业可以及时获得任何时刻准确的客户需求信息,并随时回答客户的常见问题。
3.对业务产生积极的影响
(1)更有效地发挥联盟的作用。EIP便于企业快速集中合作伙伴的优势力量,结成联盟,从而可以共同抓住市场。比如,在1997年南美1 000家最大的企业中有21%的业务收入来源于合作伙伴。一个好的合作伙伴门户使合作伙伴能够顺畅地访问企业内部系统和信息,实现企业的延伸。
(2)员工可以访问业务智能系统。每个员工都需要了解业务中涉及的关键产品、客户和市场数据,而企业信息门户Web一体化的访问能力使员工得以获取各种信息。
(3)员工的自助服务可以提高解决外部业务问题的效率。
三、企业信息门户在电信业的发展策略
随着企业信息化应用的迅猛发展,在持续、迫切的需求压力下,新增应用不断叠加、功能不断迭代,许多业务和管理应用系统大都由不同的软件开发商、按照不同的标准定制开发,各系统都有独立的登录认证方式、对应的用户权限管理等。系统的登录界面、操作界面、安全性设计,独立认证的方式,要求使用人员在登录不同系统时需要输入不同用户和口令,造成应用的不便,对用户权限管理也不能有效控制。电信企业内部信息门户是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信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它的出现对于企业应用系统的集成、“信息孤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中国移动通信企业内部信息门户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与此同时,内部信息门户各部分独自发展,应用系统之间、应用模块之间界限不清,应用系统发展不平衡,信息资源分散,无法满足当前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和更高的管理需求。根据对中国某移动通信公司的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该移动通信公司在信息化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信息化统一规划的缺失
各系统的建设是随着技术和业务的发展分业务、分阶段、分地域实施的,因此系数量多、系统关联性差。这些系统分属不同的职能管理部门维护和管理;纵向看,从集团公司到各省公司、各市分公司内统一规划、统一软件版本、从下往上传递信息为主;横向看,这些系统条块分割,系统间信息互通性差,由于数据采集点和采集时间的不同,导致统计出来的数据常常不一致。
由于企业内部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划,各种系统是基于使用者本身需求提出而开发的,有的系统还是使用者自己开发的,因此造成系统分散建设,重复投资,管理独立。
第二,重建设,轻管理,技术实现与管理理念的结合出现断裂
电信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按照工程项目建设程序进行管理,对硬件建设比较积极,但对软件的价值认识不足,软件投资相当谨慎,“重硬轻软”的现象比较普遍。信息系统建成后,没有实行严格的软件版本管理和技术文档管理,整体的管理、维护工作跟不上,各应用单位为了应付业务需求,自行修改软件,导致很多系统无法应对业务功能的变化,软件版本混乱。
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除了相关的技术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能否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同企业的具体实际很好的结合起来。管理缺乏科学性、管理流程没有优化、基础管理不规范、业务流程的随意性是电信运营企业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管理者对信息系统研究不够,导致了电信企业通过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也会出现问题。
第三,“信息孤岛”问题
目前,电信运营企业的业务和管理应用系统大都由不同的软件开发商、按照不同的标准定制开发,此外,随着移动通信公司规模的扩大、业务的增长,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越来越多,很多移动通信公司在已经建设完善的业务支撑系统基础上,还将建设如电子流、工程管理、网上教育,知识管理等多个系统,由于各个系统的建设目标、当时的状况、服务对象不同,造成各系统之间的信息、数据无法共享,数据在定义和格式上都出现了脱节,进而导致“信息孤岛”问题的产生,这就造成数据的重复多次输入,信息存在很大的冗余,系统中滞留了大量的垃圾信息。各系统都有独立的登录认证方式、对应的用户权限管理等。系统的登录界面、操作界面、安全性设计,独立认证的方式,要求使用人员在登录不同系统时需要输入不同用户和口令,造成应用的不便,对用户权限管理也不能有效控制。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企业各部门在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过程中采用了很多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伴随着这些应用软件而来的是数量巨大的数据,由于各个软件出自不同的软件厂商,数据的类型、格式不同,信息无法实现无缝集成,信息缺乏交互、缺乏共享,信息缺乏相应的管理手段。企业的问题是如何统一这些海量数据?
二是面对形形的数据资源,企业员工往往为了查找一个简单的数据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查询的结果中有相当多无用的数据。如何使企业员工在最快的时间里有效地寻找和利用这些资源?
三是企业的员工之间、企业与合作伙伴和顾客之间,都需要多种形式的信息交流。如何以最简单的形式将具有各种不同特点的信息提供给最需要的人?
四是越来越多的信息系统的实施,员工、客户、合作伙伴和供应商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信息传输渠道,来自不同方向上的信息量巨大,造成信息膨胀。
五是缺少统一的网络平台支撑多个业务系统,无法满足集成的需要单元应用越来越多,单元本身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单元间的紧密程度越来越弱,系统间的封闭性有余、开放性不够。系统综合支撑能力不足,跨系统需求响应不及时,系统信息不全面,系统没有进行关联和整合,特别是支撑企业战略决策信息不足。
面对这些问题,企业信息门户(EIP)正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方案。EIP是指在Internet的环境下,把各种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和互联网资源统一集成到企业信息门户之下,根据每个用户使用特点和角色的不同,形成个性化的应用界面,并通过对事件和消息的处理、传输把用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同一价值链上的相关人员提供公开信息的浏览以及个性化信息的访问。信息门户既是一个展示企业形象的窗口,又是企业获取外部访问者信息的接口,既能够动态地存储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又能够支持简单的网上商务应用和社区,访问者可以相互讨论和交换信息,对企业内分布存储的各种格式、各种来源的内容(文档、数据)进行统一检索、分类浏览,并根据权限进行访问控制,实现企业应用系统的有效集成和信息的共享。
基于以上对中国某移动通信公司发展信息化环境的分析和信息化存在问题研究,本章将对内部信息门户发展提出一些发展策略。
(一)内部信息门户系统搭建策略
目前中国某移动通信公司内部信息门户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统一架构规划,系统结构复杂
数据分散在门户、公文/邮件、电子流程、内容管理等系统中,应用数据、系统用户数据大量冗余,未能建立统一的应用数据和用户数据视图,数据的一致性难以保证。
公文流转、电子流程应用的灵活性较差,组织、人员、岗位、流程的变化会带来大量的维护甚至开发工作,且极易引起数据混乱、系统错误。
不同的应用系统存在各自的角色定义,这些造成了大量繁复人工维护工作,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
第二,系统及安全风险难控
统一认证问题。未能实现各类应用的统一认证,对关键敏感应用的保护缺乏更为有效的技术手段。
日志与审计问题。尚未建立完善的日志管理,安全审计功能较为薄弱,信息泄露风险难以控制。
统一鉴权问题。系统应用数据和身份认证、授权数据耦合度过高,未能实现集中统一的用户管理,账号管理工作强度较大,存在安全风险。
第三,运行维护成本居高不下
统一信息平台所采用的软、硬件种类过于庞杂,带来维护成本高昂(需要更多的专业维护人员和购买原厂商高成本的维护服务,后续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基础信息化服务能力薄弱。由于未能将基础应用很好的封装为可以重用的基础信息化服务,业务一旦产生变化,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整工作,导致维护工作繁杂,维护成本居高不下。
第四,服务支撑与功能扩展乏力
门户展现单一。随着应用的不断扩展,门户中的信息和功能越来越多,由于没有合理分析不同类型用户的操作需求,信息和应用未能有效整合,导致所有用户面向同一个繁杂的门户界面,渐渐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而无法快速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和服务,人与信息交互的矛盾将随着应用的增多而愈加尖锐。
关键应用缺失。一是缺失门户搜索、站内导航、员工个人工作台等关键应用功能,二是待办事宜汇聚、内容管理等应用在完整性、灵活性方面无法满足用户的需要。
对分公司信息化支持不力。目前统一信息平台系统仅支撑了公司40%员工的信息化应用,未来三年内将面向全体员工提供个性化、安全、畅通的信息化服务,目前的基础架构设计无法支撑全面推进信息化应用的要求。由于分公司的信息化需求得不到支撑,将进一步导致分公司继续自建信息化平台,信息资源整合无法得到有效落实,信息孤岛问题将继续恶化。
新增信息化需求的开发越来越困难。由于系统缺乏较为科学的整体架构设计,信息化应用数量的叠加导致开发工作量倍增,新增应用的开发工作量加大、周期延长。
接入服务能力较低。目前统一信息平台已经接入一些第三方系统(如EMOS),但有些应用仅仅提供了链接方式接入,没有实现SSO;有些应用虽然实现了SSO,但没有为其提供展现层面的封装服务(例如PORTLET),用户必须经过较为繁琐的操作才能到第三方系统中获取关心的信息。
针对前面的分析,提出中国某移动通信公司内部信息门户发展以下三方面策略:进行统一的规划确定平台体系架构、内容与功能规划、整合各应用系统;进行统一信息管理,实现单点登录、明确LDAP结构与内容、统一权限管理;内部信息门户系统安全性策略。
1.内部信息门户发展定位
通过EIP对电信企业各IT应用系统的用户资料进行集中的储存、集中管理、集中认证,为领导和员工提供日常办公、信息/知识的管理与共享、自助服务以及对ERP等其他专业系统访问的统一支撑环境和统一多渠道的访问入口,实现无纸化办公,多元化接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进信息与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丰富员工沟通手段,提高员工满意度,彰显企业文化。
(1)功能定位
结合企业业务应用,电信企业信息门户应用规划应该具备企业信息、协同工作、知识共享和应用集成四大功能,以及实现四大功能所需建立的内容管理和呈现平台。
具体而言,电信企业信息门户应该包括几个方面的作用:企业信息:提供企业最新的信息,传达企业方针政策,传播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培育企业文化的平台;企业协同工作:提供一个能够支持业务流转、信息流转、文档流转等工作流程平台,方便内部不同职能、不同部门员工间的协作,提高领导和员工工作效率的工作平台;企业知识共享:提供一个企业显性和隐性知识沉淀、共享、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能够为员工的工作提供及时的知识支持,以及加强员工间的交流和学习,促进员工能力的发展;企业应用集成:统一应用接入平台,整合企业应用,作为企业员工访问后台应用的统一接口。
(2)类型定位
参考业界实践的一些经验,我们可以将信息门户内容建设类型进行一些分类与划分。
按照公司的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责可以大体分为两类:水平门户:是指省公司、分公司平台、二级平台(例如网络管理中心、业务支援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等等)等不同级别单位的门户平台。用户为该单位所有员工。垂直门户:是指面向人力资源、企业文化、财务、IT等职能部门的专业平台。用户主要为纵向包括省公司、分公司、二级平台所有该类职能的相关员工。
按照门户服务的对象内容建设可以分为:企业信息门户,主要是为企业全体员工服务的门户。部门门户,主要是为部门员工服务的门户。个人门户,主要与员工工作特点相结合,服务于员工个人工作的个性化门户。角色门户,服务于企业特定群体的个性化门户,包括领导门户、新员工门户等。
依据特定目标定位的特殊性内容门户分类:项目工作门户:主要是针对公司的某一个特殊的项目或者是主题建设的门户系统。
(3)整体层次和思路策略
信息门户应用内容建设中,在水平维度关注企业信息门户、分公司和直属单位门户、员工个人门户三个层次内容的建设;而在垂直维度上关注以建立机关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部门门户的基础上,向分公司和直属单位相关职能拓展形成以专业职能内容为主的专业门户。同时,随着门户建设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也可以考虑建立为不同角色服务的角色门户和专业项目型门户。
目前,内部信息门户发展已经取得一些成果,并且门户上的内容也比较丰富,因此信息门户应用内容规划整体思路可总结如下。
第一步,内容梳理(聚合):按照内容的属性维度和内容的层级维度进行内容的梳理聚合,内容属性主要包括信息、知识、业务工作、系统集成和专业应用等五个方面,而内容的层级维度主要是根据企业的职责分工层次进行分析。
第二步,布局分类:根据业界门户系统常用的布局以及借鉴运营商现有平台栏目建设的特点,对门户布局进行一个系统的分类。
第三步,进行“内容——布局”的映射规则梳理,让内容的呈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加强内容呈现无序性的管理。
最终中国某移动通信公司内部信息门户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唯一性,统一的信息访问渠道,满足企业的需求。
集成性,与现有系统和信息的集成,满足企业经营的延展性。
个性化,个性化的应用服务,满足使用者的工作或爱好。
整体性,内容分类和管理、协作与共享,企业对信息高层次的要求。
通过企业信息平台使信息能上下(按业务)和左右(按管理)流动,及时向用户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企业运作和管理,并提高生产力。
为一体化的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提供基础,使企业信息门户成为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进而成为一项企业发展战略。
真正成为企业的信息共享平台;真正成为企业的协同工作平台,在部门内部创造更多的交流协作机会,实现办公自动化和业务自动化;真正成为企业的知识管理平台,管理企业经验知识、规范制度,提升企业知识资本。
2.内部信息门户系统一般模型
企业内部信息门户具体结构主要包括四个层次:接入层、基础层、核心层、应用层。
(1)接入层
网络和接入平台包括省公司的局域网络&广域网络、省公司与各级分公司的广域网络、省公司与集团的广域网络等各种网络接入环境与平台。该平台支持领导、员工通过多种接入途径(Intranet/Internet、GPRS、PSTN/ISDN、SMS等),使用多种访问设备(个人电脑、PDA、移动电话等),在任何时间、从任何地点访问展示平台的信息内容和应用资源。
Internet接入:电信企业的企业领导、员工通过Internet访问统一信息展示平台。
GPRS接入:电信企业的领导、员工通过GPRS网络接入,访问统一信息展示平台。
WLAN接入:电信企业的领导、员工通过WLAN接入相应网络,并通过相应接入线路访问统一信息展示平台。
PSTN/ISDN接入:电信企业的领导、员工通过PSTN/ISDN网络直接访问电信企业省公司内部网络,实现对一信息展示平台访问。
SMS接入:电信企业的领导、员工以短信方式通过网关接入电信企业内部网络,实现公文处理。
(2)基础层
展示平台包括访问安全、个性化展现、内容应用聚集等功能,实现对统一信息平台的各种应用及信息内容在展示层面进行整合,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信息为使用者提供个性化展示。
访问安全控制:提供展示平台的身份认证、信息传输加密及访问授权等功能。
统一展现管理:支持多种访问设备如台式机/便携机、PDA、移动电话等;支持不同的信息浏览工具软件,提供不同的信息展现描述格式,提供定制管理工具,实现信息格式的自动转换;提供个性化内容展现、管理功能。
内容应用聚集:与访问安全控制和个性化展现管理功能相结合,在展示平台中提供一定的访问处理手段,使不同角色/权限的用户在角色/权限允许的范围内访问相应的内容和应用资源。
(3)核心层
主要进行访问安全控制和统一资源管理。
提供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系统管理、系统安全、防病毒及数据安全/备份管理等功能,保证统一信息平台的安全、可靠及高效运行。
网络管理/网络安全:通过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对电信企业全网的设备管理,包括对网络相关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控、设备故障的报警、设备配置的管理等功能。安装配置防火墙设备隔离网段,防范非法访问和控制数据传输;通过安全监控系统对目标设备或网络段的监控,防范非法访问的入侵。
系统管理/系统安全:实现集中监控、故障分析和解决管理、集中系统故障报警,帮助IT管理人员诊断问题的根源、防止过载、实现负载平衡等功能。通过对目标设备的扫描,分析出可能存在的漏洞,为系统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防病毒:通过防病毒软件,控制电脑病毒的传播和对系统破坏。
数据安全/备份管理:数据的安全是保证统一信息平台运行的基础,包括数据存储安全、数据传输安全、数据的一致性、以及有效合理的数据备份机制和策略。
(4)应用层
内部信息门户的应用层主要包括下列业务应用和管理功能:主要业务应用系统:包括企业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网络维护管理等;核心应用系统:OA核心应用公文流转、企业电子邮件系统、门户子系统、电子流管理以及信息共享管理系统构成平台的核心应用;OA扩展应用:作为OA应用的扩展,逐步建成电子报销、文书档案等管理系统。
以上各类系统构成了内部信息门户的应用层,通过展示平台展示内容。需要说明的是,对于BOSS、NMS等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的生产系统,考虑其重要性和特殊性,不与统一信息平台直接连接;有关数据信息通过统计查询系统与统一信息平台的展示平台进行数据交互,实现信息展现,提供企业领导和各级相关主管对信息查询、分析的需求[11]。
(二)内部信息门户安全性策略
内部信息门户是企业各业务应用系统统一集成的平台,也是企业员工统一获取企业内部数据信的中心,系统的安全性将关联着整个企业的流程运作及业务的开展,所以安全性是信息门户建设的重点。
系统安全策略从应用系统安全、操作系统安全、网络安全、病毒防护四个方面来考虑。
1.应用系统安全
门户应用系统的安全是最重要的,对于其安全性实行从客户端、数据传输,到系统端的安全设计,基本应包括身份认证、数据传输加密、数据和应用访问安全控制等功能。
(1)身份认证
门户系统集成了企业内各种应用系统,因而要能提供“一次签权”的登录功能,从而访问整个门户系统的信息及应用系统,不需再做另外的登录。“一次签权”解决企业IT框架中存在的认证不统一问题。同时可以结合数据认证系统对类似财务或领导提供多种身份认证手段,以保证系统用户的安全合法。
(2)访问安全控制
采用通过利用目录服务技术,将系统用户、资源、及相应的认证和授权信息保存统一的目录服务器中,为门户系统提供统一的授权服务。从而保证企业内不同角色用户授予不同的信息,应用访问权限,以确保系统的访问安全性。
(3)数据加解密
为了在数据的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保证数据的安全,数据在网络上传输和存储时应该采用密文传输和存储。因此在数据传输前要对数据进行加密(SSL、PKL方式)。数据的发送方,都要对发送的数据进行加密,同时接收端,在接收到数据时要对加密的数据进行解密,然后才能对数据进行处理。
2.操作系统安全
应用服务器主机的操作系统在安全性上应该能够达到C2安全级别(计算机安全等级,权限控制保护)。系统应具备访问权限的识别和控制功能,对系统管理员必须授予不同级别的管理权限。要保证只有授权的人员或系统可以访问某种功能,获取系统数据,有非法访问或系统安全性受到破坏时必须告警。
3.网络安全
网络应用系统的安全应包括访问控制、检查安全漏洞、攻击监控、加密通讯、备份和恢复等。访问控制,通过对特定网段、服务建立的访问控制体系,将绝大多数攻击阻止在到达攻击目标之前;检查安全漏洞,通过对安全漏洞的周期检查。即使攻击可到达攻击目标,也可使绝大多数攻击无效;攻击监控,通过对特定网段、服务建立的攻击监控体系,可实时检测出绝大多数攻击,并采取响应的行动;加密通讯,主动的加密通讯,可使攻击者不能了解,修改敏感信息;备份和恢复,良好的备份和恢复机制,可在攻击造成损失时,尽快地恢复数据和系统服务。
4.病毒防护
门户由大量的用户访问,防病毒应是门户的安全内容建设的重点。门户的防病毒系统能够防止以http、https、邮件等多方式的病毒入侵。防病毒系统应具有先进的检测、清除病毒的能力;病毒码和扫描病毒引擎的自动更新功能;并能够提供报警机制等功能。
四、结论
企业信息门户是企业信息化的里程碑,企业信息门户是企业e化转型的战略性方向。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致力于企业信息门户的建设和应用开展,通过采用适当的技术体系和服务架构,逐步形成一整套完备的企业信息门户建设的组件系统,形成了包括信息、知识管理、安全认证、系统加密、权限管理、流程配置、决策支持等多种功能应用,而且可以根据企业的实时发展和业务应用需要,采用“热插拔”和定制开发的方式,快速帮助企业建立信息和知识门户。
“The Network is the computer——网络就是计算机”,这是多年前SUN提出的概念,随着B/S模式软件的深入应用,这句话的预见性正在日益显现,基于互联网的软件应用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一个方向。企业信息门户系统的深入应用,正在大大加剧这种趋势,并将成为这个方向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内部信息门户作为电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电信企业应对各种复杂的挑战,保持前进的动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信企业要不断推进企业信息门户的发展,不断提高、保持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郑会颂.企业信息化与信息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4-16,22-33.
[2]高宇,张若英.国外电信运营商电信运营支撑系统发展经验[J].邮电设计技术,2008,(10):5-8.
[3]陈龙,张春红,云亮,于莘刚,吴伟明.电信运营支撑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1-3,231-235.
[4]刘倩.电信运营商的信息化建设[J].现代电信科技,2008,38(7):9-12.
[5]云亮.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通信世界,2005,(30):28-29.
[6]张锡满,隋静.推开企业的信息门户——EIP[J].价值工程,2006,25(6):62-64.
[7]张晓川,刘文威.EIP:是集中,更是整合[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4,(25):44-44.
[8]王清天.基于EIP的电信行业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探讨[J].电信科学,2009,(7):25-29.
[9]刘曜,林晶.打铁更须自身硬——浅析我国电信企业内部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电信业,2007,(12):44-46.
[10]聂永萍,范时平,董宏成.电信企业信息门户系统组网方案[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4,16(4):117-120.
[11]向伟,张维华.统一权限管理系统单点登录的实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9,30(20):22-24.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中国电信
Abstract:There are endless opportunities of Chinas SMEs(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formation,it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that helping SMEs achieve information promotes China Telecom into the blue ocean for transi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dilemma of Chinas SMEs information,and makes related strategies to promote SMEs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Telecom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s to SEMs.
Keywords:SMEs(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InfomationizationChina Telecom
1.引言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4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总体来看,大多数企业信息化水平还只停留在“邮件系统+局域网”的初级阶段。受此制约,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运行效率低下,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已经不得不面对来自内部管理、生产控制等多方面的挑战。因此,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已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
中国电信是我国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也是我国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具有经济的正外部性,对推进和提升其他行业价值具有倍增效应,其发展速度和效益必然会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辐射作用。中国电信具有集团采购和整合优势,通过与系统集成商及供应商的合作,能赢得最低的经营成本,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较为经济的信息化方案,从而减少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因此针对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以及中国电信本身的优劣势,提出中国电信有效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的策略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2.中小企业信息化内容与困境
2.1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中小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作业、管理、经营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各个领域采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广泛利用企业内外信息资源,逐步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管理创新的过程。
从信息系统角度来看,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一是营销管理信息化。建立覆盖各销售网点的计算机网络,将产品销售、售后服务、客户需求、市场变化等信息纳入计算机系统,实时监控、调度、响应和分析,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不断开拓新市场。二是采购管理信息化。采购管理实现内部各相关程序和权力的公开、透明及有效制衡。三是财务管理信息化。企业内部各单位使用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财会部门能同步得到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每一次业务活动的信息,并实时进行核算,提高会计核算速度。四是生产管理信息化。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对生产过程实行动态分析和监控,以提高生产效率,并使产品的生产质量得以保证。五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此目标是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的发展和规划。
2.2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困境。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但中小企业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开始着手推进信息化进程; 另一方面,又由于信息化有着投入较大、回收时间较长的特点,因此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着以下两大问题:
2.2.1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成本困境。中小企业预算低、利润少,对于企业信息化投资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大企业。而目前国内市场上信息化软件比较成熟的主要还是高端产品,面对的主要是大型企业,高昂的初始投入成本费用以及后续的二次开发、运行维护、系统更新和管理费用,令许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2]。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的普遍困难。根据数据统计:15%的中小企业认为资金不足是信息化建设中的障碍,多数中小企业更愿意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市场或研发上,以降低投资风险,这些都导致中小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难以提高。
2.2.2外部环境差,缺乏适合的信息化方案。由于中小企业管理程序较为灵活自主,所以变动很大,管理程序的稳定性差,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管理软件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另外我国目前市场上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过于昂贵,38%的企业认为没有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当前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管理软件产品还不多,大部分不能很好满足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软件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后续服务也没有跟上。国外企业管理软件又存在“水土不服”等问题,很难为中小企业所接受。以中小企业信息化为特长的咨询机构极少,专业从事企业信息化工程监理的机构也太少,导致中小企业信息化项目质量无法保证。
调查显示,71%的企业希望运营商能够提供企业信息化一揽子解决方案,23%的企业需要给予信息化方面专业的指导咨询,15%的企业需要得到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咨询。此外,电子支付、信息安全、物流配送体系的滞后等问题也是影响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因素[3]。
3.中国电信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驱动力
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蕴藏着无尽的机遇,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是助推中国电信进入转型蓝海的重要动力,也是向“世界级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的最好契机。中国电信启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主要驱动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首先是信息化进程和产业发展需要;第二是来自于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从基础电信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战略转型必须要求电信运营商服务于中小企业客户和市场;第三是用户需求,随着中国电信在商务领航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逐渐增加,并从单一的服务要求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的服务[4]。
中国电信拥有优良的网络、优质的服务力量和强有力的研发队伍,正在加快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步伐,致力于为行业用户提供整体信息化方案。中国电信的行业信息化开始于1994年,到2004年,服务框架已基本形成,能够为大客户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内容应用、网络规划、系统集成、网络外包等整体服务。目前,利用中国电信网络组建的全国性信息应用系统已超过两百个,覆盖银行、证券、保险、政府、企业、教育、跨国公司等行业。中国电信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主要可以体现为以下两点:
3.1电信企业可以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规模分散、技术薄弱、资金有限,所以要充分调动、合理整合有关社会资源。而电信企业可以发挥技术输出作用,组合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管理咨询公司、工程监利机构的相关作用,逐步建立企业信息化支持、服务与保障体系,形成一个完善、诚信、高效的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服务体系[5]。
3.2电信企业的集团优势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较经济的信息化方案。成本困境是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困难之一。而电信企业具有集团采购和整合优势,通过与系统集成商及供应商的合作,赢得最低的经营成本,从而为企业提供最经济的信息化方案,减少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通过构建信息化平台,以 IT 采购的方式,做各行各业的企业提供最优质高效的服务。
4.中国电信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策略
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今年初表示,公司正面临3年转型的攻坚阶段和关键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企业必须聚焦于客户、紧抓市场商机、开拓信息化蓝海,方可实现转型新突破,跃上更高的目标。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的最新趋势以及主要问题,中国电信需推出相应的服务策略。
4.1发挥中国电信在产业链中的主导作用,加强产业联盟的有效合作。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是 ICT、增值业务体系中最具市场潜力、运营商价值最大的一个环节。但同时运营商对此市场的开发也将面临众多的艰难险阻,如用户需求差异化导致的市场充分细分化,信息化本身的高技术、高知识含量的特点导致的产品体系复杂化等是电信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重要特点与难点。中国电信拥有一个完整的链条,其环节包括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和用户。过去,在窄带话音通信时代,电信用户、运营商、制造商构成了简单的产业链。在如今的电信市场上,任何一个基础电信运营商要想跨越整个链条,将每个环节都做好是不可能的。在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产品供应商的技术支持、运营商的包装运作、ICP的内容提供、价值链终端用户的认可使用等要素[3]。价值链上的各相关主体只有分别着眼于自身的核心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规模运作,才可能形成一个以电信运营商为核心的良性循环的价值链体系。要加强对渠道型合作伙伴的协调和管理,优化营销渠道,配合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营销;加强与终端厂商合作,突破固网终端瓶颈,加快提供有线和无线融合,通信、计算机和家电融合的多样化终端,才能实现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有效服务以及中国电信本身的稳定转型。
中国电信自身并不进行信息化配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过程中,需要通过与联盟中其它企业合作来完善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产品线。为了使产品线更加完整,中国电信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联盟的有效合作,并在联盟内部关键企业之间建立有效的业务分成模式,比如与提供 ASP解决方案的企业之间共同约定建立业务推广和分成机制。另外我们可以采用业务外包等形式,通过我们电信公司的网络为中小企业提供多种选择的语音、数据与多媒体应用相结合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根据中小企业的不同需求和承受能力,推出不同的信息化套餐品种供其选择。
4.2整合现有的电信业务,更好地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随着中国电信经营理念的转变,也为了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需求,中国电信进入了全业务经营和各种业务整合的阶段。虽然目前中电信借助移动业务与固网业务的融合,加快业务价值链的捆绑给电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但是目前电信业务的整合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难以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服务。
4.2.1当前信息化业务战略不够明确,缺少业务的总体布局。由于缺乏业务的总体布局,用户无法享受到自由选择的乐趣,中电信也没有能够发挥多种业务的组合优势。增值业务核心价值并不明朗,撬动市场的“杀手锏”应用有待发现。应用与内容缺乏,在发展业务时很难找到切入点。因此,细分市场,贴近应用,以多层次的业务满足多层次的需求已成为当务之急。
4.2.2在整合业务以及推广全业务经营时,需进一步明确分工,减少流程,梳理组织架构。目前的组织架构将使得各种服务依然散落在大市场部、个人客户部、家庭客户、政企客户部、天翼公司、移动终端公司、号百公司、信元公司等多个部门。部门之间的扯皮,推诿,消极,应付等思想使得中国电信将很难提供令客户满意的“端到端的全流程服务”,最终降低客户的感知,削弱了电信全业务运营的优势地位,甚至会出现服务出现问题找不到责任单位的现象。最为关键的是,在业务的界定,部门指标的下达上由于部门指标考核的因素,一些全业务性质的套餐与产品方案将很难划清收入来源与运营主体。使得全业务运营的优势被削弱。
4.3提高中国电信IT的整体支撑水平。中国电信目前的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属于木桶定律中描述的 “短板”,需要超常规发展。应按照既满足当前发展需要,又着眼长远、适度超前的原则,以建设新一代世界级企业信息化综合平台(CTG-MBOSS)为目标,以中国电信企业信息化架构为指导,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了更要的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电信IT系统需要在技术架构、应用系统、数据管理、基础设施、组织与管控方面都做出改变。
4.3.1基于BSS系统的整合,加快EDA和BSS建设,抓紧建好数据仓库,充分重视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全面提升对市场分析研究和针对性营销的支撑能力。要加快企业的 IT 系统建设。当前重点是要加快经营分析系统建设,为前端营销人员装上“眼睛”,同时要加快建设和完善 BSS 和 OSS 等支撑系统,更好地支撑前端的经营工作,以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要求[6]。
4.3.2实施IT系统需求流程管理和IT系统资源动态管理。为了满足业务发展和信息化服务的需要,电信运营商的业务支撑系统常常面临着业务部门频繁的新增业务需求,导致了频繁的系统升级和软件版本的更新。建设需求流程管理模块,对需求进行规范管理,是解决需求实现要求快速、准确、灵活与需求流水线长、干系者多之间矛盾的一个有效途径。需求流程管理模块主要实现流程跟踪、任务提醒、记录查询、系统升级管理以及版本管理等功能。
IT系统资源主要包括主机、存储、网络设备等硬件资源及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等软件资源。要将对系统的维护工作从被动转为主动和实现系统的科学规划,实施系统资源的动态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实现IT系统资源的动态管理,更好的提升电信IT整体支撑水平,应做好建立动态的系统资源资料库和建立资源变更操作工作流程这两项工作。
4.3.3为了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要求,需要对现有孤立的信息源进行整合,通过统一的信息化规划,保证信息标准的统一,满足当前发展需要的同时着眼长远、适度超前,确保未来的系统能够遵循统一标准,实现系统之间的集成和信息共享,避免出现新的信息孤岛。
4.4聚焦客户,更有效地进行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经理王晓初提出了中国电信的战略目标:做世界级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要求中国电信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网络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坚持“诚信经营和精确化管理”,实行“网络”和“业务”分类经营,积极与媒体、娱乐、信息内容服务商合作,向客户提供完整、综合、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务。聚焦客户,针对客户的需求不断完善中电信各个服务环节是有效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关键之一。为了更好的聚焦客户,真正实现电信“用心服务,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应重点做好以下一些工作。
4.4.1进行中小企业客户信息的分析。客户信息分析是通过对客户信息和消费数据的关联、挖掘、分析,得出对业务营销、市场细分、服务水平等有重要意义的关键信息,从而增强企业对市场的灵敏反应能力,提高用户服务水平,达到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加企业盈利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的。客户信息分析过程包括以下三阶段:客户行为分析、重点客户发现和效能评估[7]。
4.4.1.1客户行为分析。①行为分组:根据客户行为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各个群体有着明显的行为特征。通过分组,可以更好地理解客户,发现客户的消费规律。②客户理解:将客户在行为上的共性与已知资料结合起来,对客户进行具体分析。
4.4.1.2重点客户发现。80%的利润来自 20%的客户,重点客户发现主要考虑以下方面:潜在客户、交叉销售、增量销售和客户保持。
4.4.1.3效能评估。效能评估是评估市场策划和市场活动能否达到预定的目标。
4.4.2定期与中小企业客户进行双向沟通。电信可以定期抽调后端专业技术人员与前端营销人员或客户经理,相互配合,主动与客户沟通,让客户感觉到企业与用户之间不仅仅是一种买卖关系,更多地体现为朋友关系。通过与客户的沟通,使所有的用户自觉成为电信产品推销员、市场调查员、信息反馈员。每月上门走访应不少于1次。在于大客户的接触中,应向大客户宣传各项电信信息化新业务,了解客户的不同需求,掌握大客户的消费心理,进行市场预测,把握客户的未来信息化需求。另外客户的走访,通过沟通和交流,可以让用户多了解一些业务和技术,减少由于用户知识缺乏而导致的投诉和申诉率。
另外电信的技术部门可以投入技术骨干力量,介入售前服务,前后端协同配合,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服务设计最优消费方案,设身处地为客户利益着想,真正实现企业价值与客户价值共同成长的经营理念。比如网络宽带业务,要协助中小企业,使之对所需求的产品进行规划和指导,合理的进行消费,为客户节省资源,真正的做到服务客户。
4.4.3实施个性化、差异化策略。当前中小企业对通信的消费需求已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的趋势。电信竞争日趋白热化,每个业务领域,至少有两家以上的运营商在争夺市场,同时业务间的异质竞争更是如火如荼。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电信若想取得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主动权,就必须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建立优势。毕竟在各运营商技术上已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谁先抢得服务的优势,谁赢得了客户的信任,谁就占了市场先机。因此,中国电信企业应从传统的业务竞争中解脱出来,不断开发新的、有个性的服务类型,今后的竞争将是细节的竞争。
参考文献
[1]扈瑜、杨富源.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市场,2008(22):78~79
[2]吴新颖.中小企业信息化与中国电信的“商务领航”业务[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袁小明、薛玉林.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及电信运营商的对策探讨[J].江苏通信技术,2006,22(3):44~48
[4]程意平.电信运营商开拓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战略选择[J].网络电信,2005,7(11):20~21
[5]王卉越.信息化——电信企业转型的重要课题[J].电大理工,2006(2):39~40
篇4
关键词 供电企业 物业管理 创新发展
一、现阶段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具体而言,现阶段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缺少专业的物业服务人员。物业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其工作内容则涵盖十分广泛,不仅包括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还包括环保、公共管理及房屋设计、规划等等,所以需要了解房地产、经济管理、法律等多个学科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现阶段很多供电企业的物业管理人员多为下岗职工或转岗职工,缺乏专业的、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人才。其次,物业管理收费体系不合理,体制内与体制外的业主存在隐形双重收费现象。供电企业物业业主通常包括两种,一种是供电企业的内部职工,另外一种则是外来业主,即外部人员以市场价格购买入住的。尽管国家有相关的物业服务收费标准及管理办法,但是很多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公司并未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未认真履行相关职责,而供电企业也未进行有效监督;并且小区内大部分都是体制内业主,其本身就享受供电企业发放的潜在补贴,因此在物业管理化司制定相关收费项目时,体制内业主对这些不合规定的项目体会不深,很容易就会通过,所以难免出现一些乱收费现象。最后,针对供电企业物业服务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虽然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但是很多供电企业仍然延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体制,相应的物业公司内部有较多职工,一个小区近三分之二均为体制内业主,于是物业服务企业也会认为自己的小区的主宰人员,缺乏相应的服务意识,小区内一些公共设施出租收费,在未征求业主同意的情况下对小区规划、设施布置等随意规划。此外,物业管理单位的财务账目透明度不足,而供电企业也未采取有效的审计监管措施,导致物业收费标准偏高,存在多收费、乱收费的现象。
二、当前供电企业物业管理环境分析
1.政策环境
国家电网公司的成立、厂网分开、主辅分离等均是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体现,原本属于供电企业辅业的物业公司也要面临着市场化的考验,而这个过程中,由于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公司在经营理念、服务方式、管理水平、市场竞争能力与适应能力等各方面均处于培育阶段,因此市场化发展将是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公司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此外,电网技术的进步、管理水平的提升,主业人员的分流效率也越来越高,相应的其工资水平、福利水平等均有所改善,对于物业管理公司而言,不仅增加了劳动力成本,而且安置就业岗位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2.认知程度
供电企业是我国的垄断企业,相应的企业员工也习惯于享受“大福利”的待遇,认为不缴物业费是“正常”的,或者即使缴纳物业费,也要求享受更加超值的服务;并且物业管理公司的职工属于供电企业编制内的“正式职工”,这些人对物业管理一线工作不习惯、不适应,所以需要聘请大量的临时人员,这又进一步加重了供电企业物业管理的运营成本。
3.消费需求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供电企业职工对居住环境、保健需求等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而对于供电企业而言,也要求物业管理公司所提供的服务与企业文化、企业的社会形象及品牌形象相适应,相应的,物业管理公司不仅要像普通物业管理公司那样提供常规的物业服务,还要提供高层次的服务以满足供电企业内部职工的心理需求与精神需求。
4.同行业发展水平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发展,社会化物业管理企业由于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完善的服务方式、合理的人员结构,其市场综合竞争力及营运能力相对更强;相比之下,供电企业内部的物业管理公司由于长期处于体制保护中,所以缺乏必要的竞争意识,一旦失去供电企业对其提供的政策扶持与市场保护,则会面临着市场的淘汰,发展更是无从谈起。据了解,我国很多供电企业内部的物业管理公司,均在不同程度的从福利型管理模式向市场管理模式过渡,虽然发展愿景很好,但这恰恰证明了现阶段供电企业要实现主辅分离、实现供电企业内部物业公司市场化运营还缺乏必要的条件。
三、实现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创新发展的策略
1.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模式的专业水平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供电企业内部的物业管理也必须遵循市场原则,接受市场考验,将自身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出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多样化的经营模式与服务方式;多多学习借鉴世界上一些先进的物业服务管理理念,从企业内部进行管理创新,强化企业内部建设;从内部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公司管理机构进行调整;采用外引内招的办法加强人力资源队管理队伍的建设,引进专业人才,开展培训活动,全面提升管理服务团队的整体素质,摒弃以往“谁开发、谁管理”的本位主义管理模式。可以通过公开招标让更专业的物业服务企业入驻小区,促使小区内形成一个良好、和谐、以人为本的服务氛围。
2.加强监督与管理
物业监督管理部门要以相关物业管理法律法规为依据,对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公司进行全面监督与管理,比如检查其是否定期维修、维护房屋及相关配套设施,供电企业选择物业公司的过程是否公正、透明,是否成立了业主委员会,监督审查相关从业人员的资质,保证物业收费的合理性;对物业管理公司的财务情况进行全过程审计。针对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公司执行专业、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通过可量化的指标对物业公司的服务质量做出评价;调动业主的监督管理力量,开设网络、电话、手机短信、设置专门的部门等多个渠道,便于业主对物业公司进行监督,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效率;如果物业管理单位多次违规,则要遵循从严处理的原则。
3.对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行为予以规范
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公司要对自身服务内容、服务方法、服务过程做出明确定位,从观念上强化服务意识,促使物业服务向着规范化、专业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物管公司要一改传统模式中在供电企业扶持下形成的“优越感”,认识到自己与小区业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小区业主是自身的服务对象,也是公司经营、发展之根本。物管公司与小区业主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二者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因此物业管理企业要转变观念,从上到下树立服务意识,以业主需求为中心、以市场化发展为导向,强化服务意识,满足业主需求。保证自身的服务质量达到“热情周到、耐心细致、应对快捷”的行业标准,最大程度上获得业主的认可、理解与支持。此外,还要在公司内部建立一套完善、科学、规范的物业服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方面各项收支要做到公开透明,定期或不定期的由第三方审计机构对企业财务进行审计,以便业主清楚了解各项服务收支情况,接受业主监督。
参考文献:
[1]邹楠.持续推动行业规范化、诚信化、法制化建设――专访南通市房产管理局物业管理处处长沙红.中国物业管理.2011(2):50-52.
[2]方荔.从挖掘客户深度需求中寻找企业的新出路――赣州市久治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中国物业管理.2013(3):98-99.
[3]徐芳. 高校房产在有偿物业管理阶段的新问题及解决方案.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 27(4):175-178.
[4]全国商务楼宇物业管理服务业标准化试点企业.中国物业管理.2010(6):插81-插82.
篇5
关键字协同商务信息化商业战略信息共享
协同商务是在企业内部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向纵深发展基础上出现的,它是新管理理念和商务手段,协同商务实现的关键是无阻碍沟通和商务过程的协同。协同商务通过电子化,使企业能够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将所有利益相关者、企业部门、不同应用系统的信息整合到统一的渠道,实现跨企业、跨地域、跨时间的联合协同作战,实现业务处理和信息获取与共享的一体化,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获取服务,整合商务流程,缩短执行时间,提高整个商业价值链的整体运作效率。
1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美国GartnerGroup咨询公司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与趋势,作出了三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企业内部信息化应用。主要是以ERP为代表的单个企业内部的应用。ERP是面向交易的管理系统,通过重组企业业务流程,帮助企业实现了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并且加速了财务统计等业务。但是由于受IT技术发展的限制,原本是解决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的ERP系统,难以突破不同企业之间的组织边界,企业之间难以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协同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即使是在跨地区经营的企业内部也往往由于系统运行成本过高而难以建立企业一体化应用。
第二阶段,企业外部信息化应用。由于Internet的问世和普及,电子商务成为了信息技术的主流应用。这一阶段基于Web技术的ERP系统为企业跨越组织边界、跨越地域限制,为企业真正实现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可能。这时的ERP系统主要分两个方向向外扩展:一是基于Internet网络的采购管理,实现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网上采购业务管理,包括网上采购、竞购与拍卖和反拍卖等。二是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它定位于成品的整个营销过程的管理,包括市场活动、营销过程与售后服务三大环节管理。
第三阶段,协同商务。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界和IT界已寻求到一种比B2B更好的运作模式——协同商务。协同商务,是指企业利用前沿技术所提供的一整套跨企业合作的能力,得以更有效的管理当今错综复杂的企业生态系统。他帮助企业同其关键的交易伙伴们共享业务流程、决策、作业程序和数据,共同开发全新的产品、市场和服务,提高竞争优势。相对于ERP的着眼于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协同商务则更关注企业内外交易各方的同步作业。
2协同商务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实践证明,核心企业通过协同商务实现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双赢,提高了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降低了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总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降低了库存;减少了不增值的管理成本。而处于供应链中的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的中小型企业,通过协同商务与大企业长期合作,提高管理水平并借力发展。协同商务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包含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两种。
2.1推动企业内部管理发展
内部协同是指企业内部的协同,包括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不同的业务指标和目标之间的协同和各种资源约束的协同。
在协同商务系统中,人力资源和工作流程模块是强相联的,统一协同调配为企业的运作服务;各职能部门是强相关的,协同工作才能使企业顺畅运转。此时协同商务系统可以从财务、销售、采购、物流、供应链、网上销售等应用系统提取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加工,将企业不同时期开发、分散在不同的软硬件平台上的信息系统整合,提供高度的信息透明度与实时性,然后根据设定的工作流,发送给各有关部门或人员,使管理人员随时了解整个企业的运作,既可以从宏观面观察企业的运营,又可以深入细节了解企业,还能够在协同商务的智能化数据分析帮助下,对企业的业务进行预测分析,给出建议,使企业紧跟、甚至超前于市场的需求变化,快速做出正确的决策,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2推动企业间的互利和发展
外部协同是指在行业价值链中,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
企业信息的提供者也是需求者。Internet技术的成熟,使协同商务平台能够将企业内外部各种相对分散、独立的信息及应用无缝地集成到一起,实现信息共享和直接的数据交换。需求者各取所需,强化了企业间的联系,形成共同发展的生存链。例如:帮助客户服务和市场销售人员更好地查看信息、管理及服务,提高整体客户满意度,从而赢得竞争优势为需求者开设门户,根据其要求设置并提供个性化应用,以不同的级别和权限进入网络,参与到企业整个价值链的运作中。这种完全基于Web的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方便随时随地访问系统,整个企业可以跨地域、跨时间地在一起协同工作。使决策者及业务部门实现跨企业的联合作战,促进企业业务,使企业的视野从事务性和技术性的角度提升到了经营模式的高度。
3协同商务成功的关键因素
作为新兴的管理理念、软件、服务,协同商务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协调多个企业之间的关系,在多个战略合作伙伴之间,完成协同开发、协同制造直至协同服务。因此,协同商务在企业中实施后将为企业带来了许多变化和影响,企业必须重新审视企业本身、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与内外部环境,以达成最佳优势。成功实施协同商务的关键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协同商务是一种商业战略
协同商务不仅仅是一套信息系统。大多数企业一直把协同商务仅仅当作一套信息系统,这也是协同商务至今仍然无法获得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在协同商务中的核心企业应该将“实现与上下游合作伙伴的信息共享,谋求更好的合作,用以创造更多的共同利益”列入企业今后的经营战略,并指定高层全程负责协同商务的项目过程。由于协同的主体不仅仅是企业本身,还包括供应商、经销商以及其它合作伙伴,核心企业应该与主要的合作伙伴建立联合项目组,对整个项目的目标、范围和方法进行清晰的定义,取得共识,并共同承担协同商务的实现。把协同商务列入企业的战略,这是协同商务成功的前提。
3.2共同的商业利益是基础
共同的商业利益是企业间合作的基础,要与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实现商务的协同,“共赢”是最根本的保障。所以对于企业来说,要有充分的价值点来说服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承担协同商务的建设。
对于上游供应商而言,协同商务价值点在于企业能够及时提供原料库的数据信息,甚至让供应商来管理自己的库存,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供应商销售预测的不准确。而企业也可以从供应商那里及时获得原材料的价格变动、技术发展、质量等信息,甚至可以参与供应商的配件设计,更好地符合客户的需求。
对于下游经销商而言,协同商务的价值点在于企业可以及时提供成品的库存乃至生产信息,帮助经销商及时响应客户的需求。而企业则可以从经销商及时获取库存信息、客户需求变化信息等,快速调整自己的生产策略。
3.3信息共享是核心
信息共享是协同的主要途径,也是协同商务的核心。但迄今为止,企业信息共享一直都是异常的困难。例如,经销商终端的数据采集就是令很多企业头痛的一件事。出于商业机密等考虑,很多经销商都拒绝提供这一数据。
共同的商业利益是协同的基础,但信任也是影响各方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各方信任的程度是影响信息共享程度的重要因素。对于信任问题的解决,绝非一朝一夕的事,这取决于核心企业与各个经销商以往的合作以及企业的信誉,需要企业与各方不断地沟通,以及相应的法律保障等措施才能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全胜.电子商务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黄敏学.电子商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6
一、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个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服务企业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的管理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密切联系,有着丰富而复杂的内涵,简要地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信息化是一个覆盖整个企业的庞大系统工程,从材料的采购到生产、销售,从研究开发到高层决策,无一不是企业信息化所涉及的领域,即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企业方方面面的大型系统工程。
2.企业信息化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①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②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③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企业信息化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以至调整业务模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决策的质量、加快对外部变化的反应,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企业信息化的目标非常明确: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服务。企业信息化不是为了装点门面,也不是新技术的实验场。它是企业整体战略中的一部分,与企业所有的目标结合为一体。
二、企业信息化的结构分析
1.在企业信息化的三个构成内容中,信息技术是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条件。自计算机诞生以来,信息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主要包括:网络设施、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自动控制技术、自动存储技术、自动运输设备、自动输入设备以及各种辅助设备和大量软件等。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给我们实施企业信息化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丰富的手段。合理地采用信息技术,为企业建立一个安全高效的信息平台,让企业的各种信息得到及时的反映和正确的处理,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先决条件和有力保证。
2.信息是基础。曾认为,采用信息技术越先进的企业,其企业信息化也越好,现在看来这个观点过于片面。对企业的各项战略目标和未来发展直接产生影响的其实是信息,因此,能否为各个信息使用者提供完整、正确、及时、适用的信息,是企业能够正确处理生产经营中的各项问题,以及能否正确估计形势和判断未来的基础。而信息能否满足完整性、正确性、及时性、适用性(以下简称“四性”)也成为企业建设信息化成果的主要评价标准。
3.企业信息化能否取得成功,还取决于企业信息化的出发点。根据一些实施案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因为某项技术的先进,而实施企业信息化,其成功的几率将非常小;因为管理出现了问题或瓶颈,需要采用信息化来解决问题,其成功的几率将比较大。两种不同的出发点,代表了企业实施企业信息化的决心有多大。以管理作为出发点,企业进行改革的力度将比较大,遇到困难时,也不会轻易退缩。同时,也表示企业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采用新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而是必须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所以,管理既是企业信息化的动力,又是其归宿。
三、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企业信息化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企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世界经济的接轨,许多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开展本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使我国的企业信息化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根据1999年对我国100家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调查显示,这100家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累计投入了300亿元,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比较也许还很少,但与我国1999年以前的情况比较,还是有了较大的改善。进入21世纪,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始从大型企业走向中型企业,甚至是一些小型企业。通过各个省市的企业信息化调研报告可以看出,目前实施企业信息化的企业数量以及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伴随着竞争的加剧,提高企业竞争力,建设企业信息化,显得越来越迫切和必要。
四、企业信息化赋予会计电算化新的使命
会计电算化是对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通俗名称,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的代名词。另外,也将会计电算化称为“电算会计”、“电子数据处理会计”等。
实际上,会计电算化就是利用计算机作为运算工具,融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及会计理论和方法于一体,实现会计数据的记录、计算、分析、预测,为核算、考核、控制和规划再生产过程提供经济信息。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会计电算化提出了以下新的要求:
1.会计电算化必须实现整个企业的财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而仅仅对会计实施电算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会计电算化必须覆盖整个企业的财务流,成为企业的财务信息处理的中心。
2.会计电算化必须服务于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与企业信息化系统有机结合。企业信息化涉及诸多的信息系统,为了取得全面的财务信息和财务相关信息,要求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保持一致,实现财务信息与企业的其他信息无缝连接,融为一体,构成企业的信息基础。
3.会计电算化必须加强信息的处理,使财务信息全面满足“四性”。作为企业信息化成果的主要评价标准,“四性”也是对财务信息的要求。所以,强化会计电算化对财务信息的处理、加工能力,使财务信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也就成为了会计电算化所追求的目标。
五、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电算化保持了一种高速发展的态势,究其原因在于会计电算化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会计工作是一个企业日常经营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会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二是国家对会计软件市场进行了规范,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得会计软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三是会计电算化需要的投入较低,其硬件方面主要需要的是计算机、网络设施以及一些辅助设备。投资基本保持在几十万元左右,绝大多数企业都能承受。
在这些有利的条件下,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具体地说,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82年以前):我国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1958年,从那时起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主要是用于科学技术工作。在这一阶段中,主要是进行一些探索和试验。
2.推广应用阶段(1983年到1988年):从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使计算机技术得以普及。据财政部对全国3万多家单位的调查表明,至1988年3月,已有14%的单位开展了会计电算化工作。
3.普及提高阶段(1988年到现在):一些行业主管部门通过组织开发通用会计软件,减少了开发费用,同时也加快了会计电算化的进程。与此同时,一些商品化会计软件公司也纷纷建立,逐步形成了商品化会计软件市场。
六、会计电算化面临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以下许多问题:
1.覆盖范围太小。通过对会计电算化的分析可以看出,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在会计工作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即会计数据的计算机化。其处理的对象是会计数据,其处理的范围基本上局限于会计部门内部。而财务信息遍布整个企业,涉及企业中许多相关部门,如采购部门、人力资源部门、销售部门、生产部门、运输部门等。正是这些部门,构成了企业财务信息的产生、传递和变化的过程。会计部门只是财务信息的最后处理者,会计电算化也只是对已经形成的财务信息进行计算机处理,满足企业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2.会计电算化容易成为信息孤岛。许多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后,企业信息化工作就处于停顿状态,没有及时开展其他系统的建设。如:服务于生产的制造系统、服务于仓储的自动存储系统、服务于管理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服务于决策的决策支持系统等。有的企业虽然也在开展其他系统的建设工作,但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没有用企业信息化的观点来统一指挥信息化工作,造成各个系统与会计电算化系统之间数据格式不统一和不一致,使会计电算化必须采用手工辅助的办法与外界交流,其信息化的作用也大大降低。!
3.理论落后于技术。由于在一段时期内,我国信息化工作偏重于技术,造成理论研究相对比较落后,会计电算化领域也不例外。很多企业是满怀期望开始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最后却失望地收场。有一些是取得的结果远远低于预期的效果,没有起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有一些是采用会计电算化后并没有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还有一些干脆就是全面失败,整个系统全部放弃,仍然采用手工工作。这其中的原因虽然很多,但理论的缺乏却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会计电算化建设至今,理论界很少提出过对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指导性方法,也很少就企业实施过程中会计部门的改革、流程的规划、人员职责的变迁、岗位的设置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企业会计电算化后制度的建设也停留在一些大框架内,对企业而言缺少实际意义。
七、会计电算化的未来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已经发展到一个历史性阶段。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满足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会计电算化必须进行改革,融入整个企业信息化中,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中流砥柱。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
1.会计电算化应扩展为财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要求整个企业的财务信息现代化,而仅仅在会计部门采用电算化是无法达到这个要求的,会计电算化的定义与功能必须改变和扩大,才能真正实现这个目标。有的文章提出了会计信息化的概念,笔者认为,这还不够,必须打破“会计”的范围,会计电算化才能达到新的高度。会计电算化应转变为财务信息化,即在企业整个财务信息中,使用计算机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对财务信息进行充分的利用和开发,真正实现财务信息的完整性、正确性、及时性、适用性,服务于企业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
2.加强理论研究。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一直落后于技术的发展,究其原因,与会计电算化自身不无关系。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在会计工作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即在手工的模式下,用计算机改变处理的手段。所以对技术的需求必然大于对管理的要求,而理论方面也是依附于手工会计理论的发展。而财务信息化不仅需要技术,更注重技术、信息、管理的结合,理论方面的研究显得更为迫切。如各种类型企业实施财务信息化的基本模式探讨、财务信息化与企业组织结构的关系、企业财务流程对财务信息化的影响、财务信息化下管理体制的变革、财务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等。这些都是影响企业财务信息化乃至决定企业信息化能否成功的关键。由此可见,理论研究必须加强、加快,为财务信息化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将是未来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3.大力发展财务管理软件。从各个财务软件公司最新的软件版本可以看出,这一点其实已经开始进行。以金蝶软件为例,2000年的金蝶软件V6.3版本中,还是以账务模块为核心,以凭证的输入、账簿的处理等以核算为主的功能。到2002年的K/3系列,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增加了采购、销售、库存、固定资产、工资、应收应付等覆盖企业各个方面工作的模块,而且还加入了大量的管理功能,为企业提供了与经营决策相关的财务信息。财务软件的发展和成熟,为财务信息化提供了技术基础,同时,也提醒我们必须加快对信息和管理方面的研究。
篇7
关键词:工业电气自动化;节能技术;智能照明系统;电路保护;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 A
一、电气设计的相关应用技术
1.节能技术概述
环保节能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要求,我国作为一个能源大国,从工业设计上优先考虑节能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动力节能
动力节能的本质是提高使用效率。主要可以从电动机方面入手。高效电机可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降低能耗,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通过了IEC 60034-30:2008的统一标准,我国承诺从2011年7月1日起执行IE2及以上标准。而符合这个标准的电机主流型号为Y \ YZ等新系列,它可以将效率提高3%-6%,从而总损耗减少20%-30%。然而,如果像这样提高所有电动机效率,那么一年将节能765亿千瓦时,就相当于节约了三峡近一年的发电量。所以节能带来的收益无比巨大。
(2)线路节能
线路节能主要考虑变压器的选择以及电路的设计两方面。
变压器的容量负载和数量设计直接决定了工业用电的节能效果。根据变压器的铁损和线损,以及变压器的成本与运行费用,目前最高效节能的运行负载应控制在75%-85%之间。而现在大多数在设计时会选择单台负荷率小于50%,两台变压器互为承担,第三台做备用这种设计思路,将会导致变压器因空载而产生不必要的线损。
而线路节能主要取决于布线的设计,从高压电路布线、到工业内部布线,合理的设计既可以降低线路损耗又可以转化的效率。随着电器的大功率化,线路上的电流只会增不会减,所以关键问题在于降低线路的电阻,比如合理选用导线截面、尽量布直线等。另外,合理设置电柜与各电器的连接方式,在合理布线的基础上,减少转换环节和转换点,从而降低能耗。
(3)节能型电器
目前,第三代第四代中高端低压电器产品将成为发展的主流。首先外壳材料便于回收符合环保要求,其次新材料新技术的设计使得这些产品更加节能。比如,真空电器、半导体电器、微电子技术电器等智能化组合产品。在智能化技术与虚拟仿真技术的推动下,第四代低压节能型电器与工业自动化系统中的FCS系统可以更好地集成,满足发展的趋势。
各种节能型设计的利用与普及可以很好地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的矛盾,有利于建设绿色循环的经济发展体系。
2.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与新型照明技术
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开展,使得城市照明系统的设计显得愈加重要。照明设计和建筑装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初始设计时就应根据时代变革的要求配置合理方案。
(1)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目前比较前沿的是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其具备自动调节与网络式控制的特征。该系统的实现在于借助各种控制元件,实现自动开启、自动调节光照度等各种设计。它通过调节灯具的最佳输出功率来使得光线柔和均匀,从而至少可以节约30%的能耗。而且还能根据人流高峰低谷、阴晴变化或者气氛来调节明暗,从而达到电能光照的最合理利用。另外,该系统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对整个网络进行监控,能在恶劣的环境下连续稳定工作,通过监控系统实时发出故障报告等等,大大减少了维护和故障排查的成本。
(2)新型照明技术
照明光源的选择也很重要。要优先选用有电子镇流器的荧光灯、电子控制的节能灯、发光二极管(LED)以及太阳能节能灯具等,建筑采光照明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既有利于智能系统实时控制,又有利于节约能源。
发光二级管(LED灯)的发现是照明史上一次巨大突破,它秉承着更小更亮更节能的理念,渐渐渗透到日常照明中。基于此发明的新型节能照明控制IC技术很好地实现了自适应控制技术和高电压半导体结隔离技术,作为新型照明技术的派生也已经得到广泛的利用。
在生命科技异军突起以后,照明技术与纳米技术融合,科学家研究表明通过纳米技术可以诱导植物发光从而实现绿色照明,这个发现将节省布线和能源,带来巨大的变革。
进行照明设计,还要充分考虑对自然光的合理利用。在满足建筑节能设计的同时,加大建筑外窗和单层厂房屋面安装采光板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对于一些高大的工业建筑,可以采用一般照明加局部照明的设计方案,既满足建筑对一般照明的基本要求,又能照顾到局部加工作业对于照明的需求。
3.电路保护
电路保护主要有过流保护(OC)、过压保护(OV)、过温保护(OT)、过温过流保护(TFR)、过流过压保护(OCOV)等,现在电气化设备技术的高精尖发展,对电路保护技术的要求也随之升级。
智能断路器、智能电动机保护器、智能接触器等元器件的设计、生产,以及与智能型网络和智能型监控器的集成,使得电路故障保护达到智能化控制,合理保护高频供电系统。
动力电路的主开关的设计是电路系统的第二道锁,通过开关位置设计以及保险丝的相互作用,实现启动与断电的保护。
电气的接地要求,通过接地排或者接地端子实现,避免电压泄露。而暴漏在外的带电金属还应加防护罩和屏蔽的设置,防电磁防干扰。
区域控制模式的急停电路设计,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断开某驱动部件的动力电源而不会致使全区域断电。
预防雷击和过热过湿影响,可以在动力区选用合适的避雷设备、温控风扇、湿度报警器等等。
随着电力和电气产品的普及,用电安全已成为共识,而保护元件已成为必需品。同时,科技进步要求保护元件的设计更科学更便捷更智能化。
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应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并结合厂房的生产类别或堆放物品的性质确定是否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并确定保护等级。火灾自动报警的设备选择应根据《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判断是否选用防爆、本安型的设备。对小面积二级保护对象可以采用区域报警系统,报警主机设置在有人值班的值班室或管理室就可以了,大面积的厂房可以视情况采用集中报警系统,这时要设置专用消防控制室。
二、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应用技术与发展趋势
工业电气自动化将会趋向于模块独立分布,接口开放式设计和系统综合处理信息化。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这一发展的原动力。
随着接口标准化,各种设备与PC的集成变得越来越容易,因此可以利用PC机与智能设备的连接构造自动化系统。中央控制器便是工业PC机、PLC与相关控制软件,而I/O通过布线延伸为各个现场电气设备与终端。利用网络对各种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既方便过程控制和AMS设备管理,又方便实时了解各种配电路的故障及其原因,实现管理和过程控制一体(EMS)。
电气自动化产品越来越智能化,会使得电气的运行更高效、更便捷、更流畅。而系统接口的开放式设计会增加延展性和兼容性。目前,分布式控制系统,PCI总线工控机,现场总线控制系统,远程终端装置,人机界面软件(HMI)等等与工业自动化有关的新型产品设计层出不穷,国内自动化产品与系统设计逐渐走向成熟,随着自动化设计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工业自动化势必将普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般的电气自动化控制考虑到模块的独立性与灵活性,会采取控制层按照功能区域划分,或者按照电柜细分两种方案。按功能区域划分会使得整体更易扩展,而按照电柜细分会使得线路的衔接更平稳灵活。而对于小一点的公司,可能更可接近于总线式分布设计,这样会使得自动化更易操作更容易实现。
某中海油公司的项目对比研究现场总线技术(FCS)与智能分布式控制系统(DCS)两种技术来实现自动化控制,据研究报告指出,FCS可以更精确的控制和自诊断,然而因为FCS的造价比DCS要高许多,所以在中小型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设计中可能DCS更符合实际,但是随着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逐步降低,这些技术的普及已是大势所趋。
结语:电力设施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动力源泉,电气化已成为人类文明程度的核心标志。电气化将进入规模化规范化生产时代,而开发有自主产权的节能高科技电器产品将成为必然,这就要求我们学好技术,产学研结合,为研究生产安全性能高的自动化电气系统与产品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张广清.我国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工业技术,2011(11)
[2] 吴向阳.工业电气自动化设计高级参考[J] ,2009(11)
[3] 李海峰. 对现在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的探讨[J].建筑科学,2011(02)
篇8
关键词:新时期 有线电视网络 产业化 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G22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a)-0092-02
随着有线电视自身功能的不断开发和完善,有线电视急需升级网络水平,提升节目质量。在新时期里,三网融合标志着电信运营商正逐渐延伸到广电行业,而广电行业也会逐渐渗透到电信行业,即将彻底打破广电、电信的行业壁垒,为有线电视网络提供发展契机,促进其产业化发展。
1 新时期有线电视网络的产业特征
1.1 受众广,有很大的影响力
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电视综合人口的覆盖率达到98.77%,有线电视用户多达2.39亿,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多达2.02亿,有线电视网络与互联网、电信网共同组成三大信息网,受众非常广。同时,电视机是信息最便捷的载体,是最普通的一种信息工具,它在人们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有巨大的影响力。人们传统娱乐和休闲的重要方式就是看电视,大多数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都是电视,其呈现出产业优势。
1.2 产品联系密切,技术性强
一方面,有线电视网络产业链的上下游产品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从制作、播出、传输到用户收看电视节目,这整个过程都是通过网络相互连接的[1]。另一方面,接收、传输电视节目均需要专业的技术与专用的设备,有线电视网络也因此具备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的特点。而发展产业不但需要先进的设备、技术,还离不开专业知识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队伍。另外,有线电视网络的投资规模很大,涉及建设、改造、维护等,不但要设立有精良设备的前端机房,还要利用光缆从前端机房将有线电视信号传送给千家万户。因此,有线电视网络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的产业。
1.3 公益性强,发展潜力巨大
有线电视网络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政府一直控制着收费。在经营方面,有线电视存在相对的垄断性,没有通过供求关系对价格进行调整,政府未对居民的消费支出进行控制,始终把收费限定在较低的水平,这很难弥补有线电视网络不断增大的投入成本。但有线电视网络作为一个产业,其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可开发增值业务、扩展业务,从广度、深度两方面入手推进发展步伐。其中的广度指的是继续提高有线电视网络的覆盖率;深度则是指不断开展多功能增值业务、扩展业务,提高服务质量。
2 新时期促进有线电视网络产业化发展的措施
2.1 加强企业内部改革,提升产业化发展竞争力
发展的动力是改革,改革同时也是有线电视网络企业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动力源泉,只有坚持加强企业内部改革,建立健全活力十足的运行机制,才能有发展企业的希望。一是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帮助企业员工尽早把计划经济观念转变成市场经济观念、把事业单位职工观念转变成企业员工观念,及时树立市场、竞争、效益等观念以及服务意识、成本意识。二是进一步规范管理,积极借鉴网络运营商既有的成功经验,建立适应企业实际的规范化管理制度、业务工作流程以及考核实施方案,推动网络公司早日走上制度化建设之路。三是加强改革企业的机构与人事制度,倡导精简机关人员、职能部门,充实企业一线工作人员,把力量集中在开发新业务、发展新用户等方面,从而提高网络公司产业化运作水平及市场盈利能力。针对用人机制,企业应在内部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待岗分流、末位淘汰等制度,将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摒弃,形成良性的竞争局面,促进收入档次差距的拉开,建立科学薪酬体系,把全体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提升有线电视网络产业化发展竞争力。
2.2 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有线电视网络服务质量
有线电视网络在不断扩展,综合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大,服务项目逐渐增多,与之对应的服务质量急需提升[2]。当下,有线电视网络的服务质量存在很多不足,服务意识淡薄,有的是因为缺乏技术人才,有的是因为陈旧的管理模式,还有的是因为网络质级较差或存在独家经营行为,如果不改正这些不足,有线电视网络的产业化改造与发展将变成一句空话。因此,在产业化改造中,有线电视网络行业必须牢记服务于人民这一宗旨,立足中国国情,大力推广数字机顶盒,促进高清交互,致力于让普通老百姓看到内容丰富、图像清晰的电视节目;让各个层次的观众能按照其经济承受能力自由选择观看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精简集团用户的手续办理,帮助他们通过有线电视网络顺畅开展各自业务;将个别信息产业部门的垄断变成有序竞争,并让群众从中获得实惠等。这一切都要以有线电视网络优质的服务为基础,只有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与水平,让群众把有线电视网络真正视作自己的网络、喜爱的网络,有线电视网络才能真正迎来产业化的改造和发展。
2.3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优化外部发展条件
缺乏高投入,就得不到高产出,尤其是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较差的中国而言,要想快速发展先进技术产业,较高的投入必不可少。然而当下中国在研究和发展高新技术方面的投入是较少的,且投资结构也不尽合理,科研成果转化尤其是中试环节的投入很少,关键原因在于资本市场不完善。在国内企业技术创新费用方面,约60%是企业自筹,20%~30%是银行贷款,政府拨付的只有10%~30%,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自筹、银行贷款,很少有其他的投资渠道[3]。但在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体系非常完善,通过风险投资机构、证券市场等风险投资渠道筹集的资金在总的发展资金中占据很大比重。因此,中国有线电视网络科技创新投入的加大应从国家、企业等多个方面着手:一是企业要主动加大有线电视网络科技投入,计提一定额度的技术开发资金,以有效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等活动;积极建立健全全方位、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以及投入保障体系,为有线电视网络产业化发展的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持。二是完善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对有线电视网络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给予有线电视网络等高新技术企业财政性扶持,帮助其拓宽融资渠道,优化产业化发展的外部条件。
2.4 整合网络资源,推动有线电视产业发展进程
一是整合网络,建立现代化有线电视网络企业集团公司,形成市级网络资源的合力之后就能集中物力、财力推动有线电视网络快速发展。二是整合网络资源,实现数字化的有线电视,即按照各地区的有线电视网络用户规模,加快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做到集约化经营,有效提高有线电视网络的运营效益。当下,大多数基层网络依旧是实行粗放管理模式,忽视成本核算,效益很低,须积极组建统一的网络公司,发挥现代企业机制的作用,提高有线电视网络产业效益。三是保证有线电视网络的安全运行,统一技术体系、管理体制,防止有线电视网络受到各种干扰或破坏,保证电视信号的安全优质传输,不断推动有线电视网络的产业化发展进程。
3 结语
有线电视网络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有线电视作为群众普遍应用的媒介,在产业升级的变局中务必要深化改革、坚持创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日益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促进有线电视网络产业化快速有效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曾迪.浅谈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4):89.
篇9
一、信心就是价值
面对危机,我们应该采取是积极应对的政策,把握危机之下的新形势。从2009年上半年广告投放分析,服装、个人用品、电脑自动化、饮料、活动类、酒精类饮品、清洁用品、农业、食品、娱乐休闲、商业服务、家居用品及药品等行业的广告表现出稳步增长态势;而房地产建筑、家用电器、工业用品和交通等行业出现下滑。此外,化妆品、邮电通讯、烟草类及金融业行业广告投放相对稳定。可以看出,这种行业投放格局也与当前的经济环境一脉相承。在国家拉动内需政策和金融危机环境下与民生相关的产品或行业,在广告投放上并没有太多变化。
我们需要认清的是,广告主改变或调整广告传播策略,削减传播费用,并不等于不做广告,不做促销推广了。有些精明的广告主越是不确定时代,越是在市场缺乏主旋律的时候,越在市场上高声呐喊,引领潮流,通过广告提升产品信心,提升经济信心,信心就是价值。
二、精心构筑、实施品牌运营策略
品牌是公众及组织成员对社会组织价值的感知与认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品牌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企业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实现的无形力量。“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品牌超越产品而成为当代市场经济的基本元素,市场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当代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品牌竞争为表象,社会组织为主体,品牌资产运营为核心的经济形态,在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处于品牌经济时代。在日益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当代国际竞争中,品牌运营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关键点。
三、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重组,打造传媒集团
本次金融危机带来的广告业战略收缩正好让行业回归理性,新一轮产业整合已经来临。给高烧的行业一支镇静剂。强存弱亡,行业将更加明朗和规范。
产业的调整结果将是行业两极分化: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强媒体,强品牌、信誉度高的传媒集团不断壮大,2009年央视招标总额高达92.6亿元,就充分展示了金融危机中稀缺型广告资源的强劲市场竞争力。对于拥有全服务体系,能够对考核结果进行影响的,有实力的广告公司无疑把握市场的主导。例如广东省广告公司、WPP集团,这种已经覆盖了广告和品牌服务各个业务链的集团而言,强者越强,完全可以依靠完善的作业体系赢取更多的订单。对于一些聚焦业务某个环节的广告公司或公关公司,我以为则应该通过并购,联合,完善产业链条。同时,整个行业需要尽快建立行业公认的广告业评价标准,从而规范和推动广告公司和企业之间的适合的合作关系。
四、精准传播、精准营销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网络广告在经济危机中得到了发展机会关键在于它的精准性。危机以来,广告客户在削减广告开支的同时,也积极调整广告策略,寻找更有效的广告形式,以更务实的心态看待广告效果。而网络广告的本质特性更贴合广告客户现时的需求,从而得到广告客户的青睐。这个本质特性就是精准性,即指目标受众的相关性更强。对精准性的追求证明网络广告客户已经超越盲目追求点击率的阶段,迈向了更高一层的需求:追求流量的质量。对于广告主来讲,最终的结果是凭借精准的广告指向,得到明显高于其它广告形式的ROI。广告主的精于算计、网络媒体的相互博弈、网络受众的消费行为精进以及网络监测功能的日益完善促进了网络广告行业链条的成熟。
五、广告业要创新机制、完善体制、探寻行业新的增长点
一是广告业发展必须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全面协调广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顺应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的潮流,体现广告业监管、发展、社会责任和国家利益四者互为关联、共同驱动的本质,才能在经济社会文化的进步中再创辉煌。要优化行业结构,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发挥广告作用。
二是广告行业组织积极、充分地发挥指导、协调、咨询的作用,积极创造机遇,全面提升我国广告行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积极促进形成广告行业的“航空母舰”。
三是广告经营者必须要重新思考自己的业务模式,以应对来自强大的广告主们的实效要求。
四是强化品牌战略策划运作能力,帮助企业实现国际化品牌战略构想。中国外贸企业在发展并购过程中,不断成长重叠过程中,跨国性集团公司往往面临着集团形象、宗旨模糊不清,集团品牌形象低迷,子公司品牌强势,母子品牌沟通不畅,传播系统各自为战等混乱局面,如何将集团公司品牌重新构建、整合,梳理公司的文化与品牌形象,打造集团公司战略品牌,使母子品牌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提升集团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使得子品牌对集团公司品牌做出最大的贡献,在我国集团公司中有着迫切的需求,也是广告业应重点关注的服务领域。
五是万物皆传播是新媒体技术时代传播新视点。广告服务中,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蜂拥而至,为传播沟通提供了几乎所有的可能,在这其中,新的传播手段,新的创意方式,新的传播观点在不断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信息传播,单一的传播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品牌经济时代的沟通策略,正如平成集团总裁吴晓波所言,全方位、多视觉、“混媒集成传播”时代已到来,站在哲学思考的角度即“万物皆传播”。
六是广告业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政府机构、行业组织品牌建设服务。政府形象作为政府体系输出的一项综合性“产品”,需要由“消费者”来评价,由公众的感受予以定位。公众对政府的感受、认可和评价是树立良好政府形象的重要依据。重视政府公关职能,注意政府整体形象设计,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通过正常途径将必要的政府工作信息传递给民众,并对有关情况做出合理的解释和说明,增强民众对政府行为的理解和认同感。
篇10
[关键词] 信息机构 信息化 架构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一种建立在网络和信息化基础上的企业管理和运行模式,给企业管理和经营带来革命性变革。这对有效地发挥青海省电力企业信息职能、规范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平台、加快同一信息平台下各功能子系统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电力企业数据处理和存储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力信息化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电力信息机构的设置问题
信息机构的设置是电力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经过30年的改革和信息技术发展,电力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信息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专门的机构来推进和企业各个部门的配合。但如何建立符合电力公司特点的信息化发展模式以及电力企业信息机构如何设置等问题又摆在了各级电力公司信息化建设面前。
2.电力信息化标准问题
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标准问题也是困扰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难题。现阶段青海省电力公司本部及下属的西宁供电公司、海东供电公司、海南供电公司、黄化供电公司、电力设计院、送变电工程公司等企业虽然已建成局域网,要实现企业的信息管理必须要统一平台,电力系统或电力公司系统要有统一的信息代码标准。要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如何布局?安全手段怎么处理?此类关于电力信息化建设标准的问题同样困扰着电力系统信息化工作者。
3.如何实现信息产业化问题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网络化服务功能 ,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 PMMIS) ,是供电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能、决策水平和企业综合竞争力所追求的目标。这也是摆在电力企业领导和信息工作者面前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二、建立青海省电力信息架构的设想
1.建立电力信息通信公司,强化电力公司信息主管部门的职能,发挥CIO在经营决策中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适应改革环境和满足各电力企业对信息网络和资源的需求,有必要实现电力通信资源和信息资源的重组。建议在时机成熟的时候,由省公司的调度通信中心、信息中心组建电力信息通信公司。在电力通信、信息资源和电力经济分析等方面形成产业优势,树立电力信息通信品牌,形成竞争优势。电力公司的信息化专门机构可以参照国内外电力公司的信息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
信息化领导小组或指导委员会由企业主要领导和各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企业总经理应兼任领导小组组长或指导委员会主任,该组织属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企业信息化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决策,是企业信息化的最高领导机构。企业的信息化专门机构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并完成领导小组委托的信息化任务,具体负责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推动和项目实施工作,对下属企业的信息化进行统一协调、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此外,设立电力企业信息首席执行官(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国内又有人称为总信息师),兼任信息化领导小组常务组长,由公司副总裁或副总经理担任。企业CIO负责从企业整体发展上规划信息化建设,指导企业业务信息化实施,负责信息化建设项目等工作。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不断发展的过程,涉及企业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关系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信息化在深入发展中将涉及企业的深层改革和业务重组,这一切不是一个信息部门主任能力所及的。信息化推动企业发展,企业发展也不断对信息化提出新的课题和新要求。因此,CIO要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工作,从企业的整体发展和业务方向上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和任务,把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控制之中。
2.加快电力信息标准化建设,规范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技术方案及管理条例,统一信息系统平台,实现联网运行。
目前,在省公司内部甚至国电公司内部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和系统评估体系,各企业独立编制和应用着各不相同的编码及标准,“信息孤岛”处处可见,这将给今后的信息共享和集中管理造成极大困难。因此,组织编制统一的信息代码,是实现信息系统的统一基础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信息编码范畴很宽,内容很多,难度很大。要有计划地、尽快地组织力量编制企业信息化急需的、核心的、最重要的信息代码。边建设边推广,逐步形成青海省电力企业(或行业)信息代码体系。其中主要包括:电力设备信息代码、人力资源代码、财务信息代码、业务流程代码以及相关信息代码等。
建设覆盖整个企业业务和部门的统一业务信息平台,为整个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提供基本条件,是企业资源最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必然模式。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电力企业的新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电力企业的主要业务和管理工作要全部融入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之中,如财务系统、电力生产管理系统、电力营销、企业资源管理(ERP)、电子商务等。特别是企业的财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经营者活动控制系统要作为企业信息化的主攻方向和主要建设内容。任何业务部门的信息子系统的开发建设均纳入公司统一规划和统一的平台之内,不允许各下属企业或业务管理部门自行其是,独立建设信息系统。即电力企业信息建设规划和发展目标,一定要由上而下,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实施,按照总体规划设计、分步实施,试点推广,强力推进的办法具体实施。
统一的平台规划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型企业的通行信息化模式,是现代企业高效的必备的信息系统模型。电力企业的统一平台分成:基础平台、应用平台和管理决策系统平台。基础平台包括网络平台、数据库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和工作流程控制、通信机制、数据转换与交换机制和规则机制平台等。应用平台包括各种业务应用子系统(如财务、审计、物资设备、人力资源等)和生产管理应用系统的集成。管理决策层平台是规范的公司管理层各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各业务流程控制管理子系统)以及辅助决策系统。企业门户是电力企业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的入口。
3.加快电力企业基础性系统建设,加强全体员工的信息化学习和培训
电力体制改革,信息化建设应向电网生产和业务管理方向倾斜,把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作为信息化建设的第一要务。现阶段青海省电力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以分阶段、分模块、分步实施、逐步建设的方式,积极开发建设一批电网生产管理急需的、适于电力市场运作的应用系统。其中包括建设电网公司统一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力市场统计分析系统、竞价上网报价交易系统、企业统一财务系统和人才管理、物流管理等系统。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全新的管理手段,它既要改变人们的管理思维,更要改变具体的管理方法.如果企业员工不能熟练地掌握并加以实用,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一定要加强全体员工的信息化学习和培训,逐步形成与信息化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培养形成信息化的意识和工作习惯。只有在全体员工都有了这一全新的管理理念时,才能顺利进行企业资源管理(ERP)的规划、开发和应用,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
4.建立电力企业数据处理和存储中心
信息资源是企业三大资源之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资源将变为企业核心和最重要的资源。收集和保管好企业的信息资源是企业发展和安全的重要任务,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参照国际化大公司的通用做法,建立数据中心用以对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安全保护,提出以下设想,如下图所示:
电力企业的数据中心是企业核心信息资源的加工、存储和保护中心。数据中心收集和存储电力公司和发、供电公司的生产、经营基本数据以及公司各类资源数据(包括人力资源、设备资产等),收集企业每天的生产和经营数据以及客户关系(包括电力市场的价格变化、用户资金流入流出信息等)数据。数据中心的数据是电力系统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的资源系统,是电力市场监测和评估的依据,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及时性以及安全性是数据中心的重要参数。企业决策人通过数据中心的信息进行运营决策分析;管理人员通过数据中心的数据产生各类生产报表和报告;用户可以通过数据中心的信息查询与自己有关的账单和相关信息;电力市场的电价信息通过数据中心等等。
综上所述,企业信息化是未来企业间实力较量的焦点,是挑战性强而又难离弃的战略,它与企业文化之间有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需要领导、专业队伍及全体职工的一致配合。搞好企业信息需要我们执著、稳定地投入队伍、资金和机制,“互联、共享”是青海省电力企业的网络理念,要走信息化工作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用信息化的发展去引导管理的完善,并最终使企业整体工作的纵深发展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欧马田:信息技术与企业组织模式创新研究综述[J].市场论坛,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