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03-22 05:25: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球化经济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245-01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这是由世界经济潮流决定的,也是未来国际经济发展的必然,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众多国家争相吸引的经济合作伙伴,如何把握好自身定位,如何在国际中取得较好的经济利益是国家、社会、以及普通民众应当考虑的问题。为此,笔者以一个高中生的视角探究我国经济在未来的发展的策略,希望本文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积极参与国际协商事务
现如今国际经济秩序仍然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的手中,平等和公正的经济秩序并没有到来,我国现如今的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仍然非常明显,发展中国家所处的位置非常尴尬,既希望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又希望能够获得一定的话语权。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应当发挥自身常任理事国的地位,积极与其他国家进行联合,重点是发展中国家,以及与我国关系较好的国家,通过众多国家的合力来寻求更好的发展,追求更加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只有这样,才能在现如今的国际经济秩序中获得一定的发言权,才能解决现如今区域之间的 “环境寻租”与 “资源寻租”,才可以逐渐地缩小南北差距,才可以健康地传承人类社会的文明,真正地为人类社会谋福祉。我国在这一过程中还有较多的路要走,而且我国在国际经济环境中的经验尚且不足,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弱,政府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提升自身的政策制定和指导能力,让我国的经济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1]。
二、健全相关体系建设
虽然绝大多数的国家已经加入了国际贸易组织,进入了世界经济的大家庭,但是,这些国家在其中所获得的利益是不同的,例如发达国家赚取的利益会更多,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也比较多,我国就是其中之一,面对我国的强势崛起,一些国家又建立了其他的区域经济组织来遏制中国的发展,例如TPP组织的成立,它就是多国共同制衡中国经济的产物,这种组织的实际意义并不大,遏制的效果也不会明显,但是,它的消极影响却比较明显,例如,它会降低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往来,会使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产生隔阂,区域经济的制度和规定往往是与国际贸易一体化的规定相反的,因此,这些国家的经济政策会与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相违背,虽然能够提高本国的经济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并不能产生长久的生命力。
同时,区域经济组织会将原来的贸易关系进行转移,使得本应出现的贸易消失,而不可能发生的贸易关系则得到延续,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贸易是不和谐的因素,在国际贸易中,会激起其他国家的抵抗心理,久而久之不利于区域经济组织国家的贸易发展。此外,区域经济组织的出现还会滋生垄断的力量,让既得利益团体更加强大,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面,这是与国际贸易一体化的宗旨相违背的,进而会影响国际经济秩序[2]。
因此可以发现,国际贸易一体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既可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也可以是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这种制约的关系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因此,区域经济的组织成员要在事前进行合理的论证,减少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之间的隔阂。
三、重点发展世界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的出现必定有其合理性,世界上最知名的区域经济非欧盟莫属,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区域经济组织,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让欧洲的许多小国组成了一个非常强大的经济体,在进行贸易往来时,这些小国的力量就会得到壮大,它们的利益能够得到有效的维护,而且,这个经济组织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它能提高国家贸易的质量。当小国在谈判时,可以平衡谈判中的力量,使得自己的话语权得到保护,这样就能照顾贸易方的利益,实现有序的多边贸易体制,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同时,区域经济能够为国际贸易提供一个实验的场地,一般的经济贸易可以及时的进行解决,而一些特殊的经济往来则可以在区域经济中进行实验,以观察它的效果,避免直接投入世界经济市场对多个国家的贸易造成影响,虽然有很多的人士希望建立一个多边的贸易体制,但是,这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难度是非常大的,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而且,区域经济组织内的成员往往数量较少,在这其中进行实验不会对整个世界经济形势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而如果在多边经济中进行实验,就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此外,区域经济和国际贸易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因为在区域经济内,各个成员国之间的关系是比较稳定的,它们的利益也会比较统一,在进行国际贸易时,会减少谈判的时间,省去了许多再行妥协折中的步骤,让贸易的效率得到提高,这对两者是都有利的[3]。
四、转变经济增长的模式
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并不科学合理,主要的表现就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非常强烈,同时,能源的浪费非常严重,这使得我国经济增长效率偏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常明显,我国的经济参与者只注重当前和眼下的利益,缺乏长远的考虑,高消耗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未来势必会遭到淘汰,取而代之的将是更加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经济参与者和政府部门应当向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高投资不一定会获得高的回报,但是,我国的经济参与者却不这样认为,其认为自己的投资应当得到较高的回报,这样不利于国民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利于刺激消费,而且还会导致供求的不平衡,最终阻碍经济的发展。为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应当进行转变,重点应当发展以下几个产业:一是要重点发展服务业,因为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关键要素,服务业发展顺利能够有效带动国家经济发展,其带动能力是工业和农业无法比拟的。二是要注重低能耗经济的发展,这类经济包含的范围较广,只要在有限的自然资源条件下,制造出更多的价值,就属于低耗能经济的范畴,通过低能耗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低碳经济发展,让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健康。三是要发展促进国民就业的经济模式,通过发展这类经济,带动群众就业,减少失业情况的出现,从而提高我国民众的消费水平。四是要注重知识经济的发展,注重经济创新,提高经济发展层次,使得中国产业的科学技术含量大大地提高。众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先进的科技的指导下,能够让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道路,我国应当在这条道路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总之,我国当前面临的国际经济形势较为复杂和多变,面临的竞争较为激烈,在此前提下,需要我国政府和经济参与者提高认识,找准方向,发展更加高效的经济,特别要注重可持续经济的发展,务必要不断地思考经济发展的战略,探索更加先进的科技,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我国的经济形势更加乐观,中国经济迅速崛起,从而实现稳定和健康发展。
篇2
【关键词】全球化 第三产业 经济增长
一、引言
很多人近年来才感受到全球化与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影响。而事实上,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现象。它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是几千年来人类的交流和沟通,在近代科技飞速发展的助力下扩展到世界范围的产物。在经历了三次产业革命,尤其是第三次新科技革命的洗礼后,当今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的渗透力、攻克力已远远胜过当年殖民主义者的军舰、飞机、大炮,它能把地球上任何一个“世外桃源”卷进世界经济和文明的发展浪潮。
二、全球化的内涵
当前,在学术界普遍关注全球化的同时,对“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看法产生了较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即是指“经济全球化”就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趋同化趋势”,或者说是经济的同质化;另一种认为,“经济全球化”意味着“经济的殖民化”,即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利用自身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的资源掠夺与变相的经济侵略。
学术界的研究尚未定论。而为了使我们对经济全球化的研究更具有实际意义,必须将其置于当今全球化的现实框架和背景之中。为此,我们不得不全球化现象进行如下阐释:
“全球化”不仅仅是指从孤立的低于国家走向国际社会的进程;还是指在全球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世界各国之间的影响、合作、互动愈益加强,并逐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层面的人类交往的状态或趋势。
三、经济全球化与本国市场的冲突与整合
(一)经济全球化下的发展中国家
不可否认,经济全球化在“化”的过程中,必然会造成各国间发生利益冲突。
但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冲突,不是指“经济全球化”本身与“走自己的路”必然会发生冲突,而是强调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经济全球化作为人类在“全球场”进行的新的经济实践,带有原有政府、国家不同的经济基础、经济制度、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念,必然会对经济全球化作出不同的反应、不同的认可、不同的选择,从而可能发生争夺资源等的冲突[1]。二是不同政府、不同国家在经济全球进程中的力量对比的差异,尤其是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经济力量的悬殊差别,使美国等发达能借助其强势经济实力主导全球化进程,进而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在“全球场”发生冲突。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和冲突主要表现在:“资源掠夺”与“不合理分工”的冲突、外来资本与民族企业的冲突、“主导全球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冲突等。归根结底就是追求共性与保持个性的冲突。
但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一方面给民族资本的发展带来种种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也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发展方式,实现新的融合,民族资本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实现的更新与融合,就是一种整合。
需要强调的是,“整合”不是要民族资本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抛弃自己的“民族性”(即根本的所有制形式),而是要在新的全新经济实践中,在新的经济全球化体系的建构中,提升民族性(特色),体现“世界性”。
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显然是要建立在减少对抗性冲突、加强整合创新的基础之上的。不仅需要抵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全球化”和“经济殖民主义”,对“全球场”中的经济发展实现平等、公正的整合目标。更需要各国的经济发展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奉献民族特色,在整合传统发展方式与现代化、外来资本与本土企业的关系中,对本国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创新,促进全球经济新体系的建设。而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应对它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要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
(二)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挑战
从国际形势来看,欧债危机的影响远没有消除,而比欧债危机更加严重且尚未完全爆发的危机,是美国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动荡。从国内局面来看,经历了过去十年“超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已经面临投资率高达50%、基尼系数突破0.5、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失控、腐败泛滥等一系列瓶颈因素的制约[2]。而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全球经济一体化指的是各国之间在经济上越来越多地相互依存。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越过边界的流量越来越大。想“独善其身”游离在全球化浪潮外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明显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过程中,不仅负担了巨大的环境成本,同时出现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和国内巨大的市场割裂的局面。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同时也意味着相应的环境污染也迁移到中国,导致生存环境恶化以及人口医疗费用激增,这是全国上下目前高度关注,并且不得不面对的现象。
追本溯源,经济全球化的深层,进一步指向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跨国界的经济协作等实践基础上,通过一段时间在本国与他国之间的资源配置、合理分工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而建构起来的新的经济关系、经济模式。
(三)经济全球化与“走自己的路”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全球化是对各国市场机制的整合,但这并不是要求各国放弃个性而追求共性,更不是应当是世界强势经济体消弭弱势经济体的流动形态。实际上,经济全球化与我国“走自己的路”是并行不悖的,一包含着多,多制约着一,这不是表现在经济领域的丛林法则,实现“优胜劣汰”,而是表现为市场分工与协作与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国应当树立起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理智应对国际竞争,培养核心竞争力的意识。在改革的道路上,我国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要进一步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张和强化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有选择、有重点、有突破地发展智力密集或知识密集型产业[3]。并且,应当高度重视资源战略问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服务业,推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从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和谐发展。
四、结论
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大千世界的经济发展自有异彩纷呈。这片繁花似锦之下,是跨国经济体的广阔自由的交流平台。经济全球化凭借其鲜明的价值特征和传播规律,已然成为这个时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美丽中国,在文明享受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好处的同时,更应重视发展背后的问题及代价,力求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期之以始,御之以终。
参考文献
[1]赵春晖.全球化下民族文化的发展.[J].社科纵横.北京2000,6.
篇3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关键词】经济发展全球化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一般说来,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随着全球范围内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生产要素跨国界的不断流动,使得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发紧密,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统一整体。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在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动世界经济的总体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同时,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总起来说,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主要有:(1)生产国际化。(2)贸易自由化。(3)金融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生产力的发展和不断深化的国际分工,在客观上要求打破国家对资源配置的地域限制,要求对生产要素进行跨国家或地区集中生产自己具有或可以实现较大利益的商品,使生产要素配置更加合理,最终将增加产品总量和生产规模,使各国受益。各国在当代经济交往中,一直在追求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全球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优化配置。全球范围内有效的分工协作可以产生新的巨大生产力,而且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从而可以开发最先进的产品,获得最经济的成本和最贴近的市场,从而具有最大的竞争力。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空间先进方式,而且开辟了人类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的道路。它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价格和利润在市场中的作用,建立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而全球经济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三、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近十几年来,全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多方面质变。整个世界的经济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创造的物质财富大大增多。但是,收益分配的不公在加剧,可持续发展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加剧。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比较复杂,但它们的市场经济模式不同,因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在加剧。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加剧引发了一股又一股的反全球化运动。这对于改善贫富差距扩大的不合理、不公平状况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要真正改变世界范围内的分配不公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主要应靠发展中国家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战略和策略,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
2.推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进程,并为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全球化和区域化都从不同领域和范围推动了上一世纪已经兴起的科技革命进程、全球范围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和区域安排内的科技开发分工。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产业在世界高新技术发展中已成为关键。二是全球化和区域化安排实现了高新技术从发达国家向全世界的扩散和转移。三是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为主的新技术将逐步与传统工农业结合,形成新的产业增长周期。
篇4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关系
前言:在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这一现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综述
所谓的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将各国经济联系成紧密的整体,进而通过这一经济整体的形成来促进各国间经济贸易往来,实现技术与人才的交流,以优势互补来实现各国的共同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通过国际市场准则的构建来实现对各国经济行为的规范,进而通过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1.吸引外资来华投资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够提供优势劳动力资源以及项目资源等,同时,在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人均消费水平能力不断提升,因此,在中国加入WTO以后,立足于国际市场这一角度,其对外商具备着很强的吸引力,也正是基于经济全球化这一背景,外商不断涌入,在中国投资建厂的同时,将先进的技术等带入中国,进而为推进我国企业创新与改革的步伐奠定了基础。
2.拉动对外出口贸易的增长
在全球经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为各国间实现公平竞争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使各国间实现了贸易的往来,为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在此背景下,中国对外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对外出口贸易额逐渐增长,进而为促进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为解决就业问题、推进城市化进程创造了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逐渐以机械生产取代人工劳作,进而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问题。而解决就业、稳定社会秩序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前提与保障,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商投资建厂以及中国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都为解决就业问题、推进城市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无疑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全球化下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进而使得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加剧。具体表现在:
1.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贸易频设障碍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市场的竞争原则实际上依旧是由发达国家所掌权的,因此各项原则都是更加倾向于自身利益的,以贸易壁垒的方式来确保自身经济利益不受影响。在出口贸易上,如果中国所出口的商品给其国家同类商品造成了一定的竞争威胁,其就会以贸易壁垒这一借口为掩护进行抵制,这就变相的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更是使得发达国家以自身占据贸易准则的主动权而频设障碍。
2.产业转移的方式给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带来了阻碍
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等上还是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当发达国家将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移到我国进行投资建厂时,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来提升自身的综合效益,中国很大程度上都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基于此,我国在进行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等更加严峻,从长远看将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
三、应对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挑战的对策
(一)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积极的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
基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现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因此,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就需要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上,适当发挥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进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在此基础上,积极的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强化招商引资的质量,并要加大对我国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确保不断提升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以推进我国企业改革进程并提升其综合竞争实力。
(二)提高对产业转移的重视程度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
在产业转移问题上,为了避免招商引资下给我国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需要实现对外商投资的有效监管,以提高投资质量,为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要意识到当前竞争格局下人才与技术已成为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实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实现技术的创新能够为提高社会总体生产力水平与经济效益奠定基础,同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步伐也能够为解决当前产业转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为我国更好的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形势、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总结: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其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在积极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的同时,要针对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问题给予有效解决。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实力,以在国际市场中立足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强化对产业转移的监管力度,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步伐,进而为我国企业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其能够更好的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为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实力奠定基础。(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康冬梅.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民营科技,2011,01:50.
[2] 崔冀.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20:6.
篇5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各国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国际贸易市场发展加快,使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为了稳定经济发展,必须要加强国际经济法的改革,本文主要就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新特点进行解读,希望为我国应对国际经济法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国际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他国私人之间、国际组织与私人之间以及不同国籍私人之间,相互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和经济往来日益增长以及国家对贸易和经济活动的干预日益加强而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对我国在世界贸易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根据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制定合理的对外经贸策略。
一、国际经济法发展新趋势
1.国际经济法原则日趋统一
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跨国经济交易大量增加。为了降低交易风险,保障预期利益,就需要为跨国交易设立能被交易各方普遍接受的规则。同时,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各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市场一体化必然要求市场规则的统一;市场规则的统一又使市场的统一成为可能。国际经济法原则统一主要通过四种方式进行:一是国际公约,二是国际惯例,三是各国法律,主要是各国经济法、商法方面的趋同化,四是通过各种跨国交流平台,如国际会议等开展学术交流,通过教学等方式来促进各国法学界观念的逐渐接近。
2.对各国国内法影响日益加深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各国在普遍选择实行经济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的同时,对内也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以市场经济作为国内经济运作的基础,从而推动作为国际经济法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各国国内经济法律制度,尤其是有关涉外经济法律之间的差异性进一步缩小。随着WTO、欧盟等国际公约或组织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加入或准备加入的国家或地区越来越多,各缔约方及申请加入方必然要依据有关公约或协定等对国内法做出相应的调整。国际经济法律规则也就越来越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权威性。
3.国际经济法的统一加快
国际经济法统一趋势的表现之一,就是处理各种国际经贸关系的国际公约不仅数量日益增多、作用日益增强,而且各国规制市场方面的经济立法出现趋同现象,在这方面,以WTO为代表的各类经贸国际公约和国际协定,是效果最为显著的实体法统一化的突出范例;表现之二,就是作为相关国际经济法主要法律渊源的现存条约或公约的参加国的数目大幅增加。国际经济法作为调整是世界间贸易关系的部门法,其作用及地位早已在许许多多的方面充分地展现,涉及国际间金融、投资、债券、货币、法律等方面的问题与纠纷都是需要国际经济法这一大杠杆的平衡的。
二、我国应对国际经济法变化的策略
1.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最终能够迫使一个国家执行裁决的还在于政治实力和经济实力。我国要获得国家主权利益最大化,最重要的途径是要依靠自身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尚不足以使我国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拥有绝对话语权,因此,要通过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推进世界经济贸易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中,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产业,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高效率和竞争力,有效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
2.运用国际经济法来保护贸易发展
加强对WTO争端解决机制规则的研究并构建处理WTO事务的法律体系。主要注重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程序规则和实体规则的研究,利用关于豁免成员国义务的规定,分析研究WTO关于义务豁免和例外情况的规定与实践,有效运用豁免条款或例外条款的规定,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切实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充分研究、利用WTO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等优惠条件,努力发展高新产业和知识产业,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观察了解和学习其他成员方运用解决机制维护自身权益的实际情况;在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充分、有效利用保障制度,为我国产业发展建立起“安全阀门”,确保经济安全,从而强化和维护国家主权。
3.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法规则制定
在国际法、国际条约及国际惯例的制定过程中,由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政治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异,在国际条约的谈判及规则制定过程中拥有不同的话语权,往往出现大国、强国利益优先的现象。当今世界南北冲突日趋激烈、贫富差距不断加剧,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重视国际规则的制定,增强各类国际经济组织的参与权和话语权,使国际法最大限度地反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更有效地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要更加重视对现行国际经济法规则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加强相关人力资源建设,培养一大批精通国际法和国际谈判的高素质人才。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要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合作,在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完善中发挥更具建设性的作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使国际规则能更好地为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小结
国际经济法的重要性在发展中国家体现得尤为明显。利用它,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和与世界的交流,还可以减轻来自世贸大国的压力,在国际市场争取一席之地。中国要想在国际经济发展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必须要加强对国际经济法的研究,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宁.经济的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新动向[J].法制与社会,2010(03).
[2]仲亚维,李雷,李宁.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新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5).
篇6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得到认可,但目前没有统一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本文由收集整理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为此,可从三个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来局限于各个不同国家疆域内的诸多经济活动、制度正在冲破国界的局限而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全球化是自由市场、民族国家和信息科技前所未有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相互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这就要求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国际经济法必然受到其一定的影响,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经济全球化下推动国际经济法新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国家的动力。国家作为国际经济法的主要制定者,它仍然是国际经济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交易主体。经济全球化要求政府减少对商业交往的限制,并尽可能扩大市场交易规律的作用范围,进而对国家主权的行使产生了新的变化。曾经原本属于各国国内法管辖的事项被归纳入国际经济法规范的范围,并且在国际经济法制定时将越来越多的各国国内政策纳入其视野。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单个国家无法单独对某些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国际合作以及国际性组织的协调管理作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经济全球化下,也必须积极探索一种国家可以对市场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的机制,避免资本扩张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健康的影响,导致全球经济不能平衡发展。且全世界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经济实力和国际组织的发言权也不同,经济强国要求迅速、广泛、强烈地推进贸易自由化,很有可能将发展落后的国家排挤到边缘化的境地。
(二)商人的动力。经济全球化离不开商人的推动力量,在国际经济贸易中,跨国公司起到的影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商人的最大目标就是追求商业利益,他们会不惜一切地冲破交易的各种束缚,将交易价值冲破国内,进而推动国际经济法向更为有利于国际经济化的方向发展。首先,商人积极编制统一的经济交易规范,并广泛运用,得到各国的普遍承认,使其成为国际商事规则;其次,商人可以积极借助国家的力量,推动国家为其创设其经济贸易所需的法律制度。商人会给国家带来经济利益,他们会利用这一条件来推动国家制定优惠经济投资条件,放松经济往来中商品、资金和人员的流动限制,加大对商人在海外的投资风险保护,使本国商人在国外加大竞争势力。
(三)非政府组织的动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带动了非政府组织的飞速发展,但同时出现了需要在国际层面上协商和解决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的公共利益及不同群体的利益受到了影响,于是那些非政府组织,一些代表着国际社会中不同利益的群体,作为“压力集团”来解决这些全球化问题。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法新发展
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法律,尤其是与国际经济密切相关的国际经济法也必然会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而有新发展。
(一)加快统一国际经济规则进程。跨国经济交往的不断增多是导致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原因,经济交往中双方必然是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为了保证交易风险的降低,收获预期的收益,必然要建立跨国贸易规则,尤其建立适合世界统一的贸易规则。第一,作为国际经济法主体的商人在国际交易中逐渐创制和统一大量商法惯例。在国际商会的主持下,将商人们交易实践中形成的交易习惯法律化,主持修订了大量商事惯例,统一的商事惯例更加便于商人们从事经济贸易;第二,各个国家制定的国内商事立法大多相近一致,也推动了国际经济规则的统一。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经济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挑战,所以各国在实行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展国内市场改革,来提高各国的经济实力。在面对全球经济市场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内经济法律制度的制定,尤
其在涉及涉外经济法律制度之间的差异逐渐削弱;第三,国际间贸易关系的国际统一规则的发展也推动了国际经济规则的统本文由收集整理一。近几十年gatt总协定也从单一调整发展到多方面的领域,从当初只涉及国际货物贸易的关税问题,到随后的逐步完善中,gatt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大,到2010年,wto体系从国际货物贸易扩展到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其贸易管理方面,在两反一保及政府采购等领域作出了具体规定。wto也在进行新的谈判,国际贸易统一规则的完善逐渐推动着国际经济规则的统一。
(二)国家减弱了对国际经济交往管理。随着经济发展局势的改变,国际经济法律制度也在发生着变化,分析近几十年国际法律制度的演变发现,国家对国际经济交往的管理力度逐渐削弱了,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商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寻求广阔的贸易市场,要求市场规则突破国界,有效适用全球经济贸易;二是各国政府也都看到国际大市场,开展对外贸易,不仅能吸收外来资金,也可以带动本土经济的发展,使本土经济也能走向国际市场。
(三)加剧新旧国际经济秩序的矛盾。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不容忽视的,社会财富都突飞猛进地增加,但是财富集中程度明显集中在了发达国家,贫富差距更加凸显。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中,要特别解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失衡问题,其必然伴随新旧国际经济秩序矛盾不断激化,只有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才能为国际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国际经济法的变革
经济全球化带给中国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一方面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系也不完善,还不能全面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经济全球化带动了国际经济法律规则的统一,其调整范围的扩大削弱了国家主权,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为国际经济法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有利于我国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经验,有利于我国吸收外国资本发展本国经济。
篇7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提出“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增加”, 就其本质来说,是由于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使国际分工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人类经济活动开始大规模地突破国家、民族界限,各国经济逐渐融为一体的历史过程。它是各国经济走向开放,走向市场化,整个世界经济趋向于整合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贸易和市场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国际贸易随着国际生产和分工的发展,促成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国际化,使得商品、服务以及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超出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迅猛扩张。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全球贸易总额继2005年突破10万亿美元之后,2006年又登上11万亿美元台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贸易增长极为迅速,各国的经济生活愈来愈国际化,从而使各国经济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不断扩大、加深和加强。
(二)投资全球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因为国际直接投资从世界经济再生产的全过程,将各国经济有机地联系和融合起来,意味着生产要素和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流通、配置和使用。主要表现在:国际直接投资增长率高于国际贸易增长率和世界生产总值增长率。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显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持续多年大幅增长,到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超过1.3万亿美元。国际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使全球经济从“国际贸易时代”进入“国际投资时代”。
(三)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是指一国的金融活动跨越国界日益与国际间的金融活动融合在一起,即资金的筹集、分配和运用超过国家疆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主要表现:
1.金融已超越国界形成一定的国际市场。迅速扩展跨国银行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并购。如国际荷兰银行集团收购英国的巴林银行、瑞士银行收购英国的华宝银行等等 。
2.货币一体化已在全球一定范围内形成。众所周知,欧盟多数国家已放弃自己的货币接受欧元,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跨国家货币。
3.金融业务日益自由化。世界许多国家已放松金融管制,银行利率和汇率很大程度上实现市场化。全球化存储、国际支付、国际融资、股票和债券市场国际化以及保险业务国际化都说明金融业务相当自由化。
(四)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跨国公司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雄厚的资本、现代化的管理和全球性的营销网络,从而取得无可争辩的成功。1980年全球仅有跨国公司2.7万家,拥有子、分公司10.4万家,到2002年则膨胀到跨国公司6.5万家和子、分公司85万家。此外,国际特许经营下的连锁式生产经营也在不断壮大发展。国际知名品牌企业纷纷通过特许方式将生产经营播撒世界各地,形成全球化同一品牌的生产经营。可见,生产经营全球化已蔚然形成,并有相当大的规模。据有关资料统计,世界生产总值的40%,国际贸易的60%,国际技术交易的70%,国际直接投资的90%,都控制在当今6万多家跨国公司手中。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对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使企业成本达到最小化和利润达到最大化,它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充当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和先锋。
(五)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相临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地区),以获取区域内国家(地区)间的经济集聚效应和互补效应为宗旨,为促使产品和生产要素在一定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而建立的跨国性经济集团。表现为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经济和货币联盟以及完全的经济一体化。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首推欧洲联盟(拥有15国的巨大经济和货币联盟),其次是北美自由贸易区,还有东南亚国家联盟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等。
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1.带来了更多引进、利用外资的机遇
中国的发展为西方发达国家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资直接投资国之一。2006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不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利用外资数据)630亿美元,2002年为527亿美元,年平均增长4.6%。利用外资的持续不断增加,使得我国利用外资自2002年以来一直居于世界前3位。 2008年1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112亿美元,较2007年同期大幅增长109.78%。预计2008年中国利用外资额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
2003~2006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长29.8%。2002年进出口总额6208亿美元,2006年17607亿美元,出口额年平均增长31.3%,进口年平均增长28.0%,位次由第6位跃升到世界第3位。贸易顺差持续大幅增加。2006年贸易顺差1775亿美元, 2003年为255亿美元。随着进出口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利用外资的继续增加,2003~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增加。2003年外汇储备达403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2位,到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达10663亿美元,反超日本1914亿美元,位居世界第1位。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3.带来了更多引进世界先进技术、管理并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机遇
与外资同时引进的是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够在众多技术领域短期内缩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甚至在一些技术应用方面能够与世界同步,在很大程度上以经济全球化以及相关的科技全球化为背景。经济全球化将使科技人才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国家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不断深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人才流、资本流、信息流、知识流和物流的涌动过程,我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并根据我国国情进行管理创新。
4.带来了更多拓展海外市场的机遇
一方面,进入我国的跨国公司所生产的产品是全球性的,为世界范围的消费者所认同,有助于我国“借船出海”;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能够刺激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尽快走出国门并形成基于全球经营实绩的真正竞争力。
5.有利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跨国公司的进入、发展及对外贸易的增长,给我国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契机。截至2005年底,在外商投资企业中的从业人员已超过2950万人,约占全国劳动力的16%,对缓解我国社会就业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挑战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国家经济安全产生消极影响
作为经济全球化启动较晚的发展中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给我们很大的压力。特别是在科技、金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和强势,使我国可能面临经济依赖性和技术殖民地的风险,对我国经济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2.经济全球化会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产生消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迫使我国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接受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其中不乏部分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产业项目。但对产业结构的真正优化将产生负面效应,尤其是可能加剧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使资本紧缺更为严重,无助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及知识服务业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进程可能会加剧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同时表现出各地发展明显的不平衡,中国地区间经济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差距日渐凸现,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三、中国的对应之策
(一)确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国际贸易体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现行对外贸易体制相关的外汇、金融、投资等体制虽已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但还有很大局限性。突出的表现就是开放性不够。我国必须尽快建立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开放型国际贸易体制。首先,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其次,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国有民族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第三,规范进出口管理,完善进出口商品经营管理体制,建立竞争性的投资和贸易体制。第四,强化商会职能,维持良好的国际经济合作和贸易秩序。
(二)研究和实施与国际经济接轨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生产和生产力的分配也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更大的动态调整。我国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规划时,必须做出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其中要着重加大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提高工业和知识服务业比重。
(三)健全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保障机制
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根本转变、逐步实现法治的时期,应加紧修补和完善我国有关涉外经济法规,建立公平合理、有序竞争的法律体系,营造良好的投资和贸易的法制环境。
(四)加强我国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与资金投入
篇8
关键词:国际投资;国际投资法;关系与影响
国际投资法是国际经济法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国家对于跨越国界的私人直接投资关系进行管理和调控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和,主要涉及国际投资的内容、效力,对外投资的保护、鼓励与限制,关于解决投资争议的程序和规则,以及海外投资保险等,既包括国内法规范也包括国际法规范。
一、当代国际投资法发展概况
二战后,东道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待外资的态度大体经历了两次转变,即从开放到限制再到自由化。
二战后的最初十年,发展中国家几乎无限制地引进发达国家的资本投向本国自然资源及关键性产业的开发,以发展民族经济。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发展中国家转而采取了限制性、甚至歧视性的外资政策,他们既意识到外资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及可能带来的利益,同时又认为国家对外资的控制是必不可少的。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发达国家掀起了投资自由化浪潮,以欧洲为代表的全球繁荣使全球贸易投资额大幅上升。这也促使发展中国家推行了以国际化、自由化和私有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开放国内市场,实行自由化倾向的外国直接投资政策。近年来许多国家均修订了其外资法,扩大了对外国直接投资实行自由化的程度。
二、有关国际投资争议的处理途径
正确处理国际投资争议,是调整国际投资环境的一个重要措施。关于解决投资争议的途径,向来有两种手段,即政治的手段与法律的手段。投资争议的政治解决最常见的是斡旋和调停,两者的作用已逐渐融合起来。而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争议包括:
1.投资争议的司法解决
司法解决是指通过法院,运用司法程序予以救济。基于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国内救济原则,关于投资争议在当事人间没有协议采用仲裁解决时,可向当地法院提讼。但国内司法救济不限于此,投资者也可向本国法院或第三国法院申诉。
2.投资争议的仲裁解决
用仲裁方法解决国际争议,由来已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合理的法律手段。运用仲裁程序解决国际投资争议及其他商事争议,经长期实践,已逐步制度化、国际化。无论是临时仲裁的安排或常设仲裁的制度化,作为一种处理商事及投资争议的法律手段,是使双方得到公平而满意的解决的。
三、发展中的国际投资法律规制
国际法上对国际投资行为的规制具体体现为双边投资协定、在世界银行集团和WTO 框架下的多边投资法律规则体系和联合国及世界银行所作出的关于国际投资的指导性文件。
1.双边协定。由两个国家对投资问题进行系统的谈判,并将双方的权利义务以条约的方式确定下来,是解决国家间投资管制法律规则不一致的良好途径。
2.区域性投资规范。制定区域性国际投资规范的努力早在二战结束即已开始。最近三十年,区域经济一体化空前发展,区域国际投资法制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东南亚国家联盟、安第斯集团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亚太经合组织都制定了一些具有一定影响的区域投资法律文件。
3.全球性规范。投资的增长和投资争议的增加使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都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普通性的调整国际投资关系的国际法制度。资本输出国、代表资本输出国利益的国际民间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为此作出了制定国际投资法典,建立多国间投资保证制度,成立解决国际投资争议和国际公约及机构等建议;发展中国家也为此通过七十七国集团提出了《跨国公司行动守则》的方案。
4.世界贸易组织有关投资的协议。WTO是以多边国际贸易协议为主要内容,以世界贸易组织为组织保障,以WTO争端解决机制为后盾的全球性、综合性的国际贸易管理体制,可以成为是多边贸易体制或者是多边协定体制。WTO条约体系主要以调整全球贸易为主要目的,但是鉴于贸易与投资之间密切的联系,故WTO体系实际上又是一个与投资有关的多边协议群。以世界贸易组织作为协议的贯彻实施的保证,以司法性质的争端解决机制为后盾的一个全球性、综合性的国际贸易管理机制。其特点是正式的永久的国际贸易组织,包容各种贸易形式并开始调节与贸易有关的投资问题,广泛介入国家的传统管辖范围,力争实现最大限度的国际贸易各国共管体制和贸易纠纷的司法解决。WTO体系正影响国际投资法的发展。如:依据《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IMS协议),各国引导和管辖外资的权利开始受到多边纪律的约束。WTO法律规则体系中的一系列多边竞争规则,如反倾销规则,海关估价协议等都与国际投资有密切关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壮大,特别是WTO成立后,国际投资法已向多边法制化方向迈进了实质性的一步,国际投资问题己不再单纯地受各国外资法,双边投资条约和WTO体制外的多边投资公约的约束,还要在实体法和程序法上受现代多边贸易体制的制约。
四、世界贸易组织法律规则对中国外资立法的影响
WTO法律规则对中国外资法的影响,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对某些具体投资规则的更改和废除。WTO框架内的国际投资协议已经对中国外资法的立法方法,有关外国投资的市场准入、外资经营运作的待遇标准、政策法规的透明度、外资保护等许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履行国际义务,废除相关立法中与WTO法律规则冲突的具体条款和规定,只是中国外资法改革的一个方面,造就一个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确立一个统一适用于内外国投资者的投资法典,已经成为外资法改革的深层次要求。入世使得我国有机会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并完成我国法律与WTO法律规则的接轨。WTO规则被认为是国际经济贸易法律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强有力地规范了世界贸易行为,而且通过对《与贸易有关投资措施协议》的规定对国际投资法律体系产生极大促进作用。我国入世后及时修改、完善和调整与WTO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使我国的国内法与WTO协议相适应,成为发展民族经济、顺利实施WTO法律规则的关键。我国已积极参加与国际投资相关的法律、规则、体系的谈判及WTO协议的后续谈判,在最大限度内保护自己在国际贸易及国际投资领域的权利。
当今的世界是相互交往、融合的世界。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下求得生存和发展。各国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和联系日益加强,并且逐渐地、越来越广泛地被纳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轨道,从而最终形成了经济国际化的趋势。这使得国际投资也在加大,而国际投资领域一直欠缺一个南北国家共同认可的全球性实体法条约、没有一个共同遵从的法律体系加以约束,国际社会一直为建立国际投资法律体系而努力。WTO法律规则体系出现以前,两个已经达成的全球性多边投资公约只涉及到了投资争议解决和投资中非商业性风险防范的有限范围,没有就投资准入、投资待遇、投资保护等一系列实体问题做出规定。借鉴WTO法律体系的立法方法、组织体系,在发展与对话中建立统一国际投资实体法法律体系已成为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篇9
一、谁坐上了经济全球化列车
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美国通过制定规则受益。迄今美国在推动世贸组织、经合组织框架下投资自由化谈判的同时,已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超过40项双边或区域投资协议,广泛制定与投资相关的国际制度、法律、规则等,以求在深入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过程中维护和扩大其利益。2004年,美国GDP占全球的34%。根据美国财政部最新数字,上世纪90年代.美国出口占其经济增长的25%,支持了1200万人就业,20%的工厂就业直接依赖于贸易。农民1/3土地上的作物用于出口,占总销售额的25%。美国每年还大量出口技术、专利、商标和标准.获取的特许和许可费逐年增加.仅通过版权贸易每年就赚取5000多亿美元.占GDP的5%。美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2005年美国海外投资收入增至4656亿美元。美国还通过大量开发性投资,控制和利用海外自然资源.保障能源和原材料供应,促进其全球范围优化配置资源。
我国也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机遇。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超过1.4万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68倍,年均增长16.8%。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连续14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世界500强中已有400多家来华投资。加入世贸组织4年吸收外资2200多亿美元,占1978年以来外资总量的l/3强。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1500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400亿美元,已有49家企业进入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我国进出口税收占全部税收的18%,外商投资企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20%。国家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融入经济全球化不仅引进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极大地推动了市场取向的改革。目前,我国95%左右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形成:融入经济全球化,与大国共同利益不断提升: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水平迅速提高.经贸合作不断扩大:广泛参与了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亚欧会议、“10+3”等多边和区域经济活动。目前,我国正在商谈的自由贸易区9个,涉及27个国家和地区,涵盖了对外贸易的25%。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有效地缓解了经济发展瓶颈,明显提高了国际地位。
印度和墨西哥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也分别推行了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市场化改革,走上了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道路。印度积极发挥本国在语言和人力资本方面的优势,借助政府大力扶持,积极承揽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业务,成为世界主要软件出口国之一。墨西哥则于1994年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在发展中国家中率先实现与发达国家经济一体化,使经济发展获得了稳定的国际市场和资本、技术来源,由于国内政局动荡、资本市场开放过度等原因,墨西哥曾在1994年底出现过金融危机,但经过短暂调整,经济重新恢复平稳增长。
国际社会上的一些国家,尽管希望参与经济全球化,但由于其经济结构以农业和传统服务业为主,缺乏现代制造业,也缺乏有效的促进投资和积累的机制,而被排斥在经济全球化之外。也有少数国家对经济全球化仍持否定态度,主张回避经济全球化,甚至对抗经济全球化。
二、发达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采取了哪些措施
1.改造战略产业,培育优势产业和经济新增长点。欧美发达国家通过提高航空航天、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力,巩同全球化竞争中的先发优势。美国是世界上制定国家信息产业战略最早、颁布国家信息产业政策最多的国家.并把信息技术的扩散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也看准信息革命契机.加大科教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涌现出爱立信、诺基亚等通讯业巨头.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了主动。航空工业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产业,历来受到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美国、欧盟和以色列等国和地区加大对航空科研的支持力度,甚至以政府补贴方式投入巨额资金,极力推动航空工业的发展。
2.增强“政府”在经济全球化治理中的作用,保持各阶层的利益平衡与社会稳定。长期以来,经济全球化一直沿着两条主线来展开:一条是跨国公司主导的贸易投资全球化.另一条是国家层面推动的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使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相互依存程度日益加深,政府在维护产业利益、缓解社会矛盾、提升综合国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保持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发达国家经济社会也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特别是西欧各国政府面对经济困境,纷纷着手对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体制进行改革。北欧国家在享有高福利的同时,保持了较高经济增长,政府与雇主、工会等社会伙伴建立了通畅的对话机制,维系了相对灵活的劳动力市场。
4.在推进全球化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贸易与投资的保护。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泯灭“民族国家”的政治使命。美国虽以贸易自由主义的倡导者自居,但仍竭力对落后产业实行保护;欧盟长期以来都是全球实施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最为频繁的地区;日本的许多重要产业一直以来就是“保护重于开放”。当前,发达国家的“经济民族主义”上升,主要表现在:
(1)贸易保护主义。贸易摩擦不仅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展开,而且在主要发达国家之间日益加剧。欧盟在频频启动反倾销程序,对来自中国、越南的皮鞋以及中国的彩电征收反倾销税的同时,还与美国就农产品和客机补贴问题摩擦不断。
(2)投资保护主义。美欧等国家和地区通过修改相关投资法规,对可能影响其自身利益或国家安全的外国投资设限。2003年,美国出台《保护重要基础设施和资产的国家战略》.确定12个重要基础设施部门,其中,包括农业、水资源、公共卫生、应急服务、国防T业、申信飞能源飞运输、银行金融、化工、邮电、信息技术等。2005年法政府颁布法令,列出外国公司须得到部一级批准才可投资的战略性部门的清单,其中,包括赌博、证券、研发、窃听设备、与产品安全相关的审查服务、重要基础设施的信息体系、密码服务、武器装备生产、涉及国防部合同的设计和设备供应等。目前,加拿大议会也正酝酿修改《加拿大投资法》,将外国投资的审查范围从某些价值很大和敏感部门扩大到任何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部门。
(3)更加苛刻地限制劳动力流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发达国家允许甚至强制资本自由流动,但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人员特别是普通劳动力的流动。美国为保护国内就业市场,2005年底通过新移民法.严惩雇佣非法移民行为。
5.强化跨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疏缓政府的外部压力。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两个方面,在企业内要构造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和谐共赢的氛围,在企业外要主动承担对生态环境,对社会各利益相关者的义务。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在制订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如美国的SA8000、英国的AAl000、德国零售贸易外贸联合会的AVE等,对解决全球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
三、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亟待调整哪些利益失衡
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当务之急是要高度重视和调整日益突出的五大失衡利益:
1.上下游产业利益失衡。由于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成本不断降低.下游产业常常从国外购买质优价廉的资源,致使部分上游产业在国内的市场受到挤占,处境艰难。2002年以来.我国棉农至少损失183亿元。2005年,我国进口大豆2659万吨,拉低了国内市场价格。2006年硫酸进口是量增价跌,国内部分磷复肥企业的硫酸装置停产,新建大中型装置开工率仅维持在60%左右。
2.消费者和商品与服务提供商利益失衡。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度提高.进口快速增加,国内居民能够消费到种类更多、价格更廉的商品和服务.同时也加剧了很多行业的竞争压力。不少名优产品、老品牌或被国外品牌吞食.或被市场淘汰。零售业全面开放后.我国流通企业与国外零售业巨头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实力弱的企业将面临困境。
3.区域发展利益失衡。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对抑制地区差距扩大产生了重要作用.但目前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势头。中西部与东部人均GDP的差距.由1978年的1:1.6拉大至1990年的1:1.8.2005年又进一步拉大至l:2.9。人均GDP最高的上海与最低的贵州之比达13倍,远高于目前美、欧、日等发达国家1.5~3倍的水平(美国历史上最大差距是7倍)。
4.能源资源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与价格形成能力失衡。我国能源和资源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权与采购量不成正比。2005年,国际市场主要能源和资源价格上涨,我国多支付300亿美元。2006年前5个月,因油价上涨我国多支出86亿美元。国际价格波动传导,还引起国内产业利益失衡。交通运输行业是石油消耗量的大户,全行业受到较大冲击。
5.“走出去”和“引进来”失衡。从全球来看,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和吸收外资的平均比例为1:3左右.远高于中国1:l的水平。我国对外投资总额仅占世界投资的0.5%.对外工程总额仅占世界的2.1%,劳务输出仅占国际劳务市场的1.5%。“走出去”严重滞后,企业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资源,也加剧了国内产业竞争,特别是产能过剩行业,不仅开工不足、利润下降.而且还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焦点。
四、如何顺应来势凶猛的经济全球化潮流
经济全球化竞争本质上是一种能力之争。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获益程度取决于政府、企业以及相关群体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能力。进一步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要存提高三种能力上下工夫:
1.提高谋求高端分工利益的能力。目前.我国拥有自主品牌的出口企业不足20%,自主品牌出口的比重不到10%,名牌更是寥寥无几.真正掌握研发、营销等利润丰厚的核心环节的产品不多。以美国罗技公司在我国生产的旺达无线鼠标为例,该鼠标在美国的售价为4l美元,其中,罗技公司拿走8美元.批发商和零售商拿走15美元。摩托罗拉等原料供货商也拿走15美元,留在我国仅3美元,工资、能源、运输和其他管理费用等均包含其中。
2.提高保障我国全球利益的能力。截至2005年底,我国境外企业资产超过2000亿美元.境外中资机构和企业1.1万家.存外从业人员超过60万人.分布存近200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每天平均有近40亿美元货物进出国境,1.7亿美元的资金流入,8.5万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我国利益已遍布全球各个角落。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反全球化”运动有一定市场。近几年来,危及我国境外资产和人员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进一步深人参与经济全球化.我国海外利益将更加广泛.迫切要求加快构建海外安全保障体系。
3.提高与世界各国和谐发展的能力。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的经济、贸易分别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倍和4倍的速度增长,对国际供求格局带来巨大影响,贸易摩擦增多。因此,只有实现与世界各国和谐发展、互利共赢,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的持续发展,保障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深入研究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困境及缓解之策,借鉴和吸取其已有的经验教训。当前.尤其要跟踪研究重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改革动向,关注国际上有关经济全球化问题的理论和政策动向。
(1)立足于建立内需主导型的开放型经济。对大国经济而言,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内需.因此,必须抓紧建立以居民消费为主的内需主导开放型经济。在我国目前发展阶段,投资和资本积累仍是增长的重要动力,是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要加强对我国宏观经济失衡问题的研究,把重点放到如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挖掘巨大消费潜力等现实问题上来。
(2)优化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当前,我国对外贸易遇到了快速发展和质量不高的问题。客观来看,数量扩张成就了我国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但今后应选择优化外贸(包括出口)发展的道路。一方面,要优化外贸结构.在优化商品贸易的同时,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包括运输、设计、咨询、软件开发、旅游、广告、金融、保险、银行等。另一方面.要大力优化货物贸易结构,当前应适当提高三个成本:提高劳动力成本,强制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改善职工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制定最低工资等:提高国内资源成本,应调整资源税:提高环保成本.让制造污染的企业无利可图,失去出口竞争力。在不丧失基本竞争力的前提下,有步骤地提高这些成本,推动简单加工逐步升级。
(3)利用规则对关键产业加以保护和扶持。我国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之一,积极参与并推进全球化,符合我国的利益取向。但全球化不是简单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对外开放更不是放任自流。发达国家的贸易投资保护主义警示我们,经济高度发达的欧美各国尚不愿出让本国的重要产业和市场,发展中国家更不能过度出让战略产业控制权。我国在参与全球化过程中,要确保国家对真正关系经济安全和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重点企业的控制力。在国际贸易中,要熟悉和运用世贸争端解决机制的程序和规则,增强对国际经济政策的影响力和发言权,维护我国正当的贸易利益。
(4)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妥善处理我国转型期的各种社会矛盾。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经济转型、体制转轨与融入全球化这三个过程相互“叠加”。借鉴美欧的经验教训,妥善处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转型期的各种社会矛盾,有助于我们不断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要特别注意兼顾效率和公平、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妥善解决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5)在提高社会福利与保持产业竞争力、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之间寻找平衡。当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较为活跃,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得到了发挥。但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保持劳动力市场竞争力和健全社会保障体制成为“两难”。对中国这个“未富先老”的人口大国,要不断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财政预算应继续向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事业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
(6)坚持发展中大国的战略定位。通过务实合作,努力扩大与发达国家的共同利益。加强与新兴大国协调与合作,妥善处理与发展中国家利益诉求差异。在竞争与合作中善谋长远,强调以互利促进合作,以共赢实现发展。
(7)更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及其相关制度建设。积极支持重新启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谈判进程.争取更多国家承认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充分利用多边机制,参与全球重要经济政策的讨论和制定,提升我国对市场经济规则制订和修改的影响力。引导和推动全球化向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持续快速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篇10
关于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科学技术、国家管理体制以及企业伦理等方面,这些限制性因素主要以企业的组织结构、技术水平以及国际整体上的产业结构等为表现。而面临的机遇也存在很多方面,如国外的技术、管理体制、企业文化品牌优势等,都是国内企业可资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中国企业要想在世界企业之林中发展壮大,必须认清自身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一、中国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企业伦理
中国企业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发展壮大的,它的发展带有一定的被迫性。虽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但是与国外高端企业相比,还是存在着自身的劣势。
中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人们日常交往相处的模式多来自伦理习俗的约定俗成,这一点也自然而然地被带进工作之中。人们在工作中建立的关系也很难摆脱人情世故的束缚,这对企业的发展的规模化、制度化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阻碍。再加上,企业制度本身的不健全也给人本身的惰性带来可乘之机,使得企业运作效率大打折扣。这种民族习性加上制度漏洞使得企业文化在实际作用之中,缺乏信任基础、敬业精神和信誉意识。这对于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来说,无非是一种慢性毒药,需要从制度层面上加以制约。
(二)产业结构水平低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的产品科技水平较低,产品结构等级较低,这与市场大需求不相适应。产业升级迟缓,设备陈旧、技术含量低,科技研发能力不足,这些不足之处严重制约着中国企业的整体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因此,必须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以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三)战略缺位
中国企业的发展是在全球市场化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得以进入,使得中国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存着急功近利的思想。中国企业不仅缺乏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组织的管理上和企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上,都与国际高端企业存在这巨大的差距。此外,企业领导者缺乏企业家精神,诸如社会责任、危机意识、公民意识等在企业家身上很难真正体现出来。尤其是近年来,曝光的产品质量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工程技术问题等等都再次印证了这个观点。这是制约中国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的重大阻碍因素。
二、思考与对策
(一)塑造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套约定俗成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准则和职业准则,是一个企业发展的软实力。
中国企业要克服企业固有的不良伦理模式,必须要向现代企业管理理念靠齐,“以人为本”强调注重员工个人的发展,企业的特有的文化强调要将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塑造企业文化必须与中国实际接轨,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文化、道德文化等都是必须要进行考量的影响因素。
(二)发展核心竞争力
发展核心竞争力是中国企业突破重围的必经之路。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包括技术水平、组织结构、营销渠道、企业文化、客户资源等影响企业运作的多个方面。
中国企业必须专注于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要掌握独特的技术水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凝聚品牌效应。一方面,要大力引进人才,人才的竞争才是新时代企业竞争的关键所在。企业要在抓住人才竞争的重要环节,加大人力资本上的投入,用人力资本来为企业获得长远发展凝聚硬实力。不论是技术研发人员还是企业的管理人员,都要照着“高”、“精”、“尖”的标准进行引进和投入;其二,“三位一体”的发展策略。要权力打造政府、企业、中介机构的合作模式,推进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
(三)实施战略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全球进程的而不断推进,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仍在进行之中。中国企业应该从高度多元化发展回归相对集中于主业的发展战略。中国企业要加强战略整合速度和质量,企业的发展不能被动地进行,需要对企业的各项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有计划、有目标进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