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范文
时间:2023-03-27 12:5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碳城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活动通知一经发出就收到了极其热烈的响应,特别是网络报名尤其踊跃。短短几日,组织方就收到了1.1万份申请。最终成行的十几位志愿者中,有网络报名幸运者,有低碳活动积极分子,还有优秀青年社团负责人。大家身份各异,却因为相同的理念,天南地北齐聚北京WWF中国总部,组成一个具有“职业多样性”的团队,开始了WWF组织的“低碳城市之旅”。
组织方希望志愿者们通过这次“低碳城市之旅”活动能对“低碳城市”的建设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低碳城市”其实是一个比较的概念,是指在其既有发展情景基础之上,通过各种途径,尽早实现碳排放总量下降的拐点。发展“低碳城市”,任重道远。
第二日
作为参观的首站,北京K11环保体验馆让来自各个地方的志愿者们大开眼界。K11环保体验馆完全是在原有建筑基础上改建的。体验馆以天然毛竹作为外墙面,不但改善了外观,还节约了能耗――夏季可阻隔阳光对建筑物的直晒,冬季又可吸收阳光热量,为建筑物保温。走进K11环保体验馆,整个场馆包含三个展示区以及两个环保人居体验空间,其展示的内容包括水循环利用、原有建筑物改善、人居与建筑的环保问题、环保建筑档案馆等几大板块。志愿者们流连在场馆各处,每个人都在亲身发掘和感受绿色建筑的点滴,体验科技与环保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
下午第二站是参观北京京能石景山热电厂。热电厂的工程师们给大伙儿详细介绍了企业在粉尘处理、脱硫技术、预热供暖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偌大的电厂每天在全速运转供应北京市的用电,但是从外面却只看到水蒸气的排放,据厂方介绍,目前热电厂重要污染物的过滤率可以达到95%以上,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欧美也不过如此。
结束完热电厂的参观,团队转战保定,夜宿保定电谷锦江国际酒店――中国惟一一家五星级的太阳能酒店。从远处看,锦江酒店和其他星级酒店没有什么不同,只有走近了才会发现,铺满酒店外墙的深蓝色玻璃幕墙里面隐藏着太阳能电池板。只要出太阳,这座20多层的大酒店就成了“不冒烟的发电厂”。酒店的年发电量为28万千瓦时,所发电量直接并入地方电网,全年可节约110吨标准煤。
作为环保大厦,酒店还有一个亮点:废水再利用――通过污水源热泵系统,酒店的供热和制冷全部依靠污水处理厂排放出的中水完成。夏季,污水源热泵系统将中水温度从25℃提高到30℃以提取水中的冷量;冬季,将中水温度从16℃降为10℃以提取水中的热量,通过不间断循环,为酒店提供巨大的制冷和供热支持。
第三日
保定的第一站,志愿者们前往保定市高新区小学,和那里的孩子们一起开了一堂生动的环保主题班会。高新区小学已经把环保理念加入到了所有课程教学当中,在那里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实验室,五花八门的环保创意作品。小朋友们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行动,告诉我们从小树立起低碳意识的必要性。
在随后参观的新世纪示范小区和风电设备厂中,志愿者们体会到了保定在可再生能源产业方面所获得的成绩。2006年初,保定借鉴美国“硅谷”的发展经验,依托高新技术企业,提出了打造以光电、风电为主导的“中国电谷”的发展目标。在获得WWF“低碳城市发展项目”试点之后,保定又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全面建设目标。发展“低碳城市”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其贡献是全球性的。“低碳”的贡献大致可分成“供应侧”与“需求侧”两个方面,也就是“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供应”和“减少对化石能源的需求”。保定的低碳起步是可再生能源设备产业,是“供应侧”的增强;而“太阳能城市”的发展的目标则是其“需求侧”的改变。保定更是中国第一个明确将“单位GDP碳减排目标”纳入发展计划的城市。“中国电谷”与“低碳城市”已成为如今保定最为响亮的两张名片。
离开保定,大伙儿踏上火车,连夜前往另一个低碳试点城市上海。
第四日
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2300万人口的大都市,应该如何低碳?从“需求侧”减少对化石能源的消耗是途径之一。对于上海这个外电依存度很高的城市,无论是老建筑的低碳重生、新建筑的低碳标准,还是消费选择的低碳改善、生活习惯的低碳变迁等,大多都是从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角度来推进的。
WWF上海办公室所在的“花园坊节能环保产业园”也是老厂房的创意重生。硬件方面,外墙保温、屋面雨水收集、太阳能热水、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楼宇智能化管理……几十种世界领先的节能技术,将这个近4万平方米的汽车配件厂老厂房转变成了“绿色”建筑聚集区。其中B1、B2两幢改造项目还通过了LEED(能源环境设计先锋奖)认证。与此同时,园区还着力打造一条低碳产业链,从软件方面强化低碳服务,从政府的服务平台如上海节能监察中心,到环保企业的孵化基地与活动中心,到金融机制平台如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再到像WWF这样的第三方组织。一些非常前瞻性的碳金融领域尝试如“碳中和”项目,在这里生根发芽。去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万科馆、联合国馆都通过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实现了其场馆运营的“碳中和”。
志愿者们还参观了国内第一个以节能为主题的博物馆“上海科学节能展示馆”,与K11面向未来的前卫设计不一样,“上海科学节能展示馆”所展示的内容都是大家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方案和案例,里面还设有专门的“青少年活动区”,展示孩子们的创意和希望。
上海的行程还包括了汇丰银行上海总部。办公室里有哪些低碳方案?普通上班族可以如何低碳?志愿者们在汇丰办公室里近距离感受了什么是LEED金牌建筑和负责任的企业文化。大楼楼顶的公司标识采用的是LED屏幕,比传统的霓虹灯提升80%能效;办公室里95%的座位可用自然光照明,减少了用电需求。而且座位上的灯加装了感光器,通过测量自然光的亮度,可相应增加和减少灯光亮度;节水型水龙头与洗手间韵设计可减少40%的用水量;刷卡打印等措施的推行,都体现了汇丰致力于打造健康的室内环境的承诺。
第五日
五日的低碳旅程已经接近尾声,在最后的一段时间,志愿者们前往莘庄生态办公楼、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等地,体验三星绿色建筑与上海的新能源研发和发展实践。
“莘庄生态楼”已经是上海绿色建筑领域的老明星了,难得的三星绿色建筑。在办公楼的中庭屋顶上,巨大的透明玻璃天窗开启角度可以随意调整。只要天气晴好,玻璃天窗可以“追逐”着太阳做出相应的角度调节,办公室不论朝南朝北,都非常明亮,白天几乎用不着开灯。在生态办公楼的屋顶,用支架撑起的是大面积的太阳能真空管,用来驱动办公室内的空调和地板采暖系统。整幢办公楼的综合能耗仅为普通建筑的1/4,节能高达75%。这幢楼也是世博期间城市最佳实践区里“沪上生态家”的原型建筑。在上海这样“夏热冬冷”的气候条件下,莘庄生态办公楼的多项技术都是本地化的最佳实践。
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场,是亚洲最大的滨海卫生填埋场。黑色和褐色是填埋场的主色调,上海和上海周边居民日常制造的垃圾以一天两万余吨的数量汇集到这里。如今,老港垃圾填埋场正在尝试全方位立体的新能源项目实践,我们有希望在未来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垃圾场。
经过五天的亲身体验,志愿者们在上海为此次活动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但倡导低碳理念、低碳生活的步伐仍在继续。
篇2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煤炭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急剧增加,导致全球变暖。除二氧化碳外,导致全球变暖的其他气体还包括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等。然而,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所占比例最大,是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温室气体。有统计自1750年以来,全球累计排放了1万多亿吨二氧化碳,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然而面对如此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面对全球变暖的现状,我国产生了一种应对方式:低碳。低碳则是一种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低碳能够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减少对我们所生活的环境的污染,减少一系列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低碳不只是一种保护环境的方式,更是我们保护自然的态度。
2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
2.1提高生活质量城市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标志。由于低碳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我国的发展,因此建设低碳城市成为了必然。对于低碳的城市,包括低碳的工业、低碳的农业、低碳的运输、低碳的消费等等,都能够大力发展低碳。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密度比较大,想要实行节能减排的措施还是比较难的,但是实现低碳必定是发展的趋势,也必定能够提高生活环境的质量,建设低碳城市能减少汽车尾气,减少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的具有污染性的废气,能够净化空气,能降低由于有毒气体导致的呼吸方面的疾病,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加舒服的生活环境。
2.2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大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做得不是很好。我认为我国也不例外的正在走向“先发展,后环保”的道路,因此为了阻止也是为了弥补由于我国的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出现了低碳导向的城市规划,它的存在有助于节能减排,能够更好的保护环境。由于其能够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就为子孙后代保留更多的能源,也有利于新能源的研发,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3促进城市发展在这个社会竞争异常的时代,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城市与城市的竞争都是非常激烈的。随着人们低碳意识的加强,低碳城市的出现也使自己倍受瞩目,因为低碳就是环保,就是顺应自然,就是保护自然,更是保护人们自己。如果某某城市不顾低碳意识,努力发展重工业,并且不加以制止,就必然会导致其生态系统的破坏,进而引发许许多多的问题,最终导致其落后。相反,树立低碳意识会在国内产生很大的影响,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会使城市更好的发展。
3怎样建设低碳城市
3.1制定规划想要建设低碳城市,必须要制定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规划与目标,为如何建设低碳城市提供理论依据。城市是能源的主要消耗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因此城市的低碳建设要以节能减排为目的,解决能源、环境等问题。可以从工业方面入手,出台政策措施促进高能耗的行业提高节能减排的意识,改善工业的一些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可以从交通方面入手,我们都知道小汽车的高排放是会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应该加大对公交车的投入,减少汽车的使用率;可以多造林,加宽绿化带、在城市中增加更多的植物,由于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就会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可以大力建设低碳的建筑,像带有太阳能、风能的建筑,既节约用电费用,又能发展新能源。
3.2提高低碳意识对于现在低碳社会的全面发展,低碳意识也渐渐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然而现在很多人的低碳意识依然还是不够,他们认为多开开车也不会对空气有什么影响,因为他们想的是别人低碳就低碳呗,反正少我一个也不算少。其实这就是现在许多人的通病,如果人人都这么想,那么什么时候才做到真正的低碳呢?从建国以来,国家一直在为人们的需求努力的发展,努力的进步。为人民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为他们建设一个小康社会。那么我们该为国家做什么呢?话说回来低碳不只是为了国家,是为了我们自己,而这也正是国家想要的,国家想要我们生活的舒适,生活得健康。其实提高低碳意识也不是什么难事,而且提高低碳意识是我们必须要做的,要紧随着我们所生活的城市的低碳脚步,把低碳当作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3.3实践低碳对于建设低碳城市,不能光说要怎么样去建设,重要的是要去实践。国内有许多的城市虽然提出了低碳城市的理念,但是大多数都停留在构想,根本没有去实践,这跟没有建设低碳城市是一样的。实践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不实践就不可能推行低碳,不实践就不可能让人民相信,不能让人民去共同努力。因此城市是个代表,只有城市去按照自己提出的低碳理念去实践,人们才能信服并且跟着共同努力。例如上海市东滩地区打造的东滩生态城,该生态城中对能源的利用方便很符合低碳理念,热能和电能能够通过风能、垃圾、城市建筑物上所吸收的太阳能直接获得。推荐多步行、多骑自行车出行,既锻炼身体又不产生多余的废物。并且发展燃料电池公交车作为人们代替小汽车的出行方式。为了发展节能电池的使用,还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氢能电网。为了大力发展低碳,也建设了许多具有环保意识的建筑物。再如保定市,通过新能源的利用,提出建设“中国电谷”的概念,大力发展城市建设。以上两个首先发展低碳理念的城市能够带动我国的低碳发展,就像是树立一个榜样,让其他城市多多借鉴,多多学习。
4结语
篇3
关键词:低碳公交都市城市发展公交优先限制小汽车
人们居住的一个个现代化大都市里,一座座摩天大楼比肩而立,白日里汽车和行人川流不息,夜晚中又被各色灯光照耀的光彩万分,但是在这些光鲜的外表下,同时隐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城市中现代化机器的大量的应用,空调、汽车等都使得城市热岛效应的不断加剧,世界城市的废气排放的叠加,也已经导致了世界环境的恶化。这些都使得居住在城市里的人的舒适感不断下降,人们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开始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的理念,世界各国也非常关注这一问题,专家学者们提出“低碳”的概念,既减少能源使用,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根据调查显示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和交通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占一个城市排放总量的绝大部分,所以倡导人们改变出行方式,减少碳排放,进行“低碳生活”是十分必要的。我们不仅要“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更要建设“低碳城市”。如何使城市建设得更低碳,已经成为人们共同研究的问题。
1.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更为低碳
1.1现代城市交通
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和区域的中心在向城市边缘分散式发展,小汽车所拥有的灵活、门到门、无需换乘等特点得到了更大的发挥,在这些条件下更使得私家车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汽车在城市中的大量应用,使得城市的机动化特征在不断加强。以美国为例,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人均汽车拥有辆在世界上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美国地广人稀,并且具有发达公路系统,具有世界上最长的公路里程,所以它能容纳下那么多的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如果把美国这样的小汽车拥有率挪到印度、俄罗斯或者中国的话,那将变为一场灾难。所以机动化的迅猛发展态势,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态势,应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1.2小汽车发展带来的问题
小汽车的大量入户,在方便了人们出行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首先就是交通拥堵问题,时下交通拥堵已经成为诸多城市的流行病,交通拥堵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能源,造成了更多的碳排放和污染物进入到空气中,这些都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心情和生活质量。虽然传统解决交通拥堵的方法是加宽道路和修建新道路,但这种做法只是治标不治本,提供短暂的缓解,长时间后我们又会发现这个怪显现,道路越宽越堵,立交桥越多越堵。
其次就是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小汽车的排放物已经成为了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头号污染源,机动车辆产生多种污染物,其中包括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硫氧化合物、二氧化碳和甲烷。这种大量的废气排放是导致烟雾频发、神人皮肤过敏患上皮肤病的罪魁祸首,他们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严重的是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也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
再次就是大量能源的消耗,机动化的迅猛发展增加了对能源的需求,但是有限的化石燃料供给,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甚至是世界安全都产生了严重威胁。还有一些例如噪音污染、修建道路征用农田导致耕地的减少、汽车增加导致的交通量上升等问题都成为了小汽车大量发展后带给我们的后遗症。
1.3公共交通相比私家车的优势
如果一个城市依靠公共交通来解决人们日益增加的交通需求,相比小汽车来说具有几个明显的优势。公共交通将会是交通拥堵的有效解决方法。美国公共交通协会曾做过相应的研究,研究表示一辆满载的14米长的公共汽车所承载的人数相当于以每小时40公里在公路上排满行驶的600米长的小汽车所载的人数,一列满载的6节车厢编组的地铁列车能够替代将近10公里长行驶的小汽车队伍。这些惊人的发现使我们看到,如果我们充分的引导和利用公共交通在一个城市中所应起到的作用,相信交通拥堵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
公共交通在降低空气污染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一辆满载乘客的公共汽车或是列车比只坐一到四个人的小汽车的人均废气排放量要少很多。曾有美国公共交通协会的研究称,以每名乘客公里为基础进行计算,再配合车辆承载率的全国平均值计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而不使用小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将会大幅度的减少污染排放物。但是这种统计也是有前题条件的,就是公共交通工具,没有空载的在道路上行驶,否则统计结果将不能实现。所以这就需要城市的管理者合理分配交通结构,引导原有选择小汽车出行者改为公共交通出行,这样才能产生巨大的改善空气质量的效益。
2.世界优秀公交都市案例
2.1适应性城市
2.1.1整体规划的新加坡
新加坡作为总面积只有710.3平方公里的东南亚岛国,有着在世界上引以为豪的发达的轨道交通系统。新加坡通过高度集权的策略规划,结合多种自由市场经济政策,将城市的扩展安排在市中心的的几个商住两用次中心。这些中心通过大运载量的公共交通系统,尤其是轨道交通系统,以及私营的传统巴士和双层巴士作为补充,将城市中心有效的连接起来。新加坡在城市建设规划时特意将高层住宅和写字楼安排在靠近公交车站的地方以方便和提高公共交通的可达性,相应的就可以达到减少小汽车的使用的目的。
在新加坡以公交优先,同时伴以严格控制机动车的发展的政策得到了很大成效,小汽车的保有量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处于一个非常理想的水平。在对小汽车管理的政策中,新加坡是第一个引入区域交通发证管制的国家,同时新加坡还倡导小汽车限量系统,要求每个想购买小汽车的人需要经过投标的方式竞拍获得注册和拥有车辆的权利,购买者在购车时被征收车辆进口附加税,平时使用时要按比例承担基本道路设施的相关费用,这些收费都使得一名驾驶者在享有一辆小汽车要承担相当大的一笔费用。
2.1.2新加坡带来的启示
新加坡的经验显示出,一个具有社会意识的、坚持公交优先的政府,通过对城市的发展和社区的规划设计进行看似极端点的、甚至接近完全集中的用地控制,同时对小汽车带有惩罚性质的定价所取得的成就。在看到新加坡取得的管理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样一个伟大的公交都市的过程不是在别的地方能够轻易复制的,新加坡的真正价值在于表明,一个繁荣的经济体中,有效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可以实现的。
2.2混合型公交都市
2.2.1公共汽车专用道和混合型公交的加拿大渥太华
加拿大渥太华地区是在具有远见的规划指导思想下建立起了一个功能性极强的公共汽车运输体系。其城市规划中最具有特色的就是其拥有一条环绕着市中心,在二战后建成的,在郊区的防护绿带,它是为了限制城市的无序蔓延和保护区域内的开放空间而修建的。随着发展,这条绿带被证明对引导城市形态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公共交通服务能很好的适应大渥太华地区高密度和低密度混合的土地使用状况。在1974年地区议会批准的,渥太华市的是中心将保持作为整个区域主要商业、就业和文化中心的地位,同时在其有层次的环绕一级和二级的城市中心,在这些市中心的,则广泛允许市场行为主导的大量低密度土地开发模式。这一法律依据对建设一个切实可行的公交服务都市起到了关键作用。因为要想实现这一用地结构,所采用的手段就是公共汽车专用道系统。
公共汽车专用道系统最为核心的部分就是一个完全与其他交通模式相隔离的、有专用路权的公交专用道路网络。公共汽车可以使用专用车道驶入城市中心区,同时公共汽车可以灵活的驶出和驶入专用道,这样它就能为低密度开发的郊区更好的服务,也大大降低了不必要的换乘。渥太华公共汽车专用路系统中还有重要的一环就是优秀的服务。在公交车的设置中采用直达快车和大站快车的运营模式,为乘客提供在居所和上班地之间直接的、无需换乘的乘坐服务。同时在公共汽车专用道车站减少建设停车场,阻碍从家到车站的小汽车接驳,将车站附近的土地用于商业和办公,这也就减少了小汽车废弃物的排放,增加了环境效益。
2.2.2渥太华带来的启示
渥太华成功的经验显示了通过周密的规划和设立法律建立起来的公交都市所带来的效益,这里的公共汽车专用道系统很好的适应并服务于低密度的土地发展,与此同时在正确的规划指导下,公共交通系统也成为一个调节杠杆,推动和引导了就业和商业增长。遵从大多数居民对低密度居住环境的偏好,而是建立起与其相适应公共交通网络,使公共汽车服务深入各个住宅区,为居民们提供快捷通达的服务,再配合优质的服务,这些做法都赢来了大量乘客,减少了小汽车的使用,也就是减少了废气物的排放。
2.3有强大中心的城市
2.3.1实施“公共交通第一”政策的瑞士苏黎世
在1973年的苏黎世居民公投中,通过的“公交第一”的发展政策,可以说是苏黎世公共交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苏黎世应对城市交通不断拥堵恶化的方式不是通过扩大道路的通行能力,而是重新分配道路空间,如今的苏黎世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分得的道路空间与小汽车所占有的道路空间一样多,自行车专用道和间隔较密的人行横道同时缩减了小汽车行驶空间。再配合禁止在一些街道上停车;在主要路口安装要求小汽车对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让行的标志;在某些区域完全禁止小汽车通行;甚至在公车站前,要求小汽车停车等待公共汽车靠站上下乘客这些政策,更加促进了公共交通的发展。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苏黎世引入动态交通信号灯系统,实现了“绿波交通”,既让公共交通车辆以“绿波”方式不停车的通过道路交叉口,以尽量减少在交叉口的延误,这种做法在其他城市很难见到。这种公共交通零等待的管理政策,并不是要求给公共交通很长时间的绿灯信号,而只是当公共交通车辆接近路口时才多给予几秒的绿灯信号。
出台各种票价优惠措施进一步加强公共交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其中一种票务创新就是联合票,使苏黎世的公交运营公司主办或协办到一些音乐会、运动会和节日庆典活动中去,把公共交通的车票包含到这些活动的入场券中,并可以全天多次使用入场券乘坐公交。再有对于年轻人的车票给予很大折扣,对于年轻人年龄的定位是25岁以下的青年都可以使用,而不是传统的16岁。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年轻人考虑购买小汽车前培养起他们购买公共交通月票或者年票的习惯。这一做法也被证明,对于乘客购票习惯产生很大影响,绝大部分的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使用的都是月票或者年票。
2.3.2苏黎世带来的启示
苏黎世的公共交通的成功之处不是因为建设了多少个宏伟的工程和实施了多个“短平快”的改善项目,而是落实了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正确的公共政策,这些政策的共同目标就是将公共交通放在第一位,来创造一个宜居的、令人向往的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城市。苏黎世展现了当提供给居民世界一流的公共交通服务时,公共交通系统能够在出行方式中起到主导作用。
3.未来公交都市的发展方向
现在成功的公交型都市不仅在整个区域范围内享有良好的出行机动性,而且还在促进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出行可达性、建设成为更宜居的城市、提升城市竞争力,改善城市环境更加符合绿色、低碳的社会要求。当然要想成功建立一个公共交通系统和城市发展形态相配合的公交都市,并不是那么容易,手段也是多样化的,所以总结经验在未来建立公交都市时,要注意几个重要的方面。
3.1具有长远明确的规划和有力的城市管理
为了实现长远的目标,就必须建立长远明确的规划,公交都市的长远的发展是离不开规划的,土地利用和交通是密不可分的,土地发展的长远规划指导了交通政策的制定。再有规划的目标的明确,才能引导下一步审核评估各种不同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制定投资项目、执行规划和土地发展项目。如果一个规划的制定很模糊,就会使人理解的出现偏差,从而导致城市的发展变得混乱,公交政策更是无法结合规划落实。同时有力的城市管理方式,将会大大推动公共交通和土地利用的密切协调。这种管理同时需要将大范围的区域内的城市发展和公交建设统一管理,只有这样规模的整合,才能使规划和公交建设的协调工作更为高效。在管理城市中的政策措施需要细致斟酌、以人为本的考虑,赢得大部分人的共识,这样才能有效地执行下去。
3.2具有充满活力的市中心
几乎所有的成功的公交都市中都会有着保持强劲发展、有活力的中央商业区。这个充满活力的市中心不仅是重要的公交枢纽和主要换乘中心,并且作为很多人出行的目的地,市中心内很容易产生高的公交出行比例。并且所有成功的公交都市还拥有着城市次中心,次中心区的发展是维持区域性综合公共交通网络完整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3.3赋予公交优先权利
许多公交都市采取了相应有效的措施,使得公共交通比私人小汽车在出行时间上具有竞争力。例如渥太华和苏黎世各自设定的“公交第一”计划,在本来已经稀缺的道路空间上,给予高承载量车辆以行使优先权。交通信号灯的优先让苏黎世的有轨电车和渥太华的公共汽车快速的通过路口,缩短等候时间。并且将市中心的街道大量重新划分用于安排有轨电车、公共汽车、自行车和行人,这样就吸引了大量的人出行放弃了驾驶小汽车,而选择更加低碳的出行方式。
3.4制约小汽车的发展措施
大部分的公交都市在对人、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使用者提供便捷、优惠的设施使用时,也对小汽车采取了限制性措施。例如在新加坡采取,设定昂贵的汽油附加费费和汽车购置税、设置很高的车辆进口税和昂贵的市中心停车费。再有一些地区城市出台一些对小汽车的限制规章和物理设计来实现对小汽车的管制。例如实行机动车数字号牌单双号区分,限制小汽车的上路;通过缩窄道路、设计减速坡和收缩道路交叉口的尺度来减慢汽车行驶速度,重新分布的道路空间甚至会阻碍小汽车的出行。这些政策方法的应用都可以称为“机动车非鼓励机制”。
篇4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设计
Abstract: low carbon cities shall be understood for through the 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sumption idea and change the way of life. "Low carbon concept" is actually "ecological c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related ideas. Based on many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and of low carbon update the design of city planning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low carbon cities;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低碳的概念
低碳,即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是基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发展策略,也是为了节约能源而提出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是“低碳”的基础
(1)合理的用地布局决定城市交通需求
城市建成区的空间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交通的需求,并受到交通基础设施位置、服务范围和性质的影响。不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会引发过多和过远距离的交通需求,增大碳排放的压力。如果过度强调功能分区的理念,居住、工业、公共设施等各类用地之间结构松散,类型规模相互不匹配,譬如在城市远郊建设的居住区远离公共服务中心和工业区,导致了市民每天在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间大量的交通阻塞;又如城市仓储物流设施的布局与城市工商业中心缺乏协调,导致货运车辆运距过长,都会在交通运输过程中浪费大量能源。
城市的空间利用不但要考虑平面的紧凑性,也应研究“地上地下一体化”,通过空间一体化可以更容易地实现“紧凑城市”,进而达到“低碳”的要求。单纯从建设的成本与能源消耗来看,地下空间的利用确实远远大于利用地面的成本,但如果从城市整体运行角度来分析,综合考虑各因素(建设成本、使用成本、环境成本等),地上地下空间的整体利用还是有较高的综合效益。因此,在“低碳”的城市用地布局规划中应统筹考虑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利用。
(2)协调的用地结构改善城市局部气候环境
有研究资料显示,在城市内,区域平均温度的分布由高到低为:旧型工业区—新型工业区—老城区—新城区—郊区。由此可以看出,城市中心区由于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各类行为在空间分布的密度大,工厂、车辆、居民生活用能的排放等会产生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同时加重了对人工环境的依赖,加大了能耗负担和碳排放。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尽量形成组团式用地结构,保护和利用现有的山体、水体,使它和非建设用地形成绿色生态廊道,不但增加城市内部有效碳汇面积和能力,也能形成城市风道,改善城市内部通风条件,提高空气质量。同时应注意在各类城市活动集中的区域,绿地的规模应适当增加,以使其能对改善局部区域的气候微循环产生作用。
三、科学的城市交通体系是“低碳”的重要环节
将低碳交通理念注入到城市交通规划之中,提升城市交通的能源利用水平,构建低碳城市交通体系。
(1) 努力构建公交优先的交通结构体系
在城市交通中,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方式是市民日常生活中最节能环保的出行方式。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方式出行的人均碳排放量与私人汽车出行有5到10倍的差距,公交的节能减排优势凸显。同时,公共交通系统一方面自身占地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会促进城市土地的高容量利用,可以控制城市的低密度扩展。
城市的交通规划包括城市交通系统的硬件设施规划和交通政策规划两部分。城市交通中的硬件设施是城市交通的载体,低碳交通需要硬件设施的支持。城市规划中不仅要因地制宜地规划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公交车专用道等节能高效的交通设施,同时还应对以电能、氢能为动力的低排放的新能源汽车的进展加以研究,以便与其发展同步安排城市空间,通过城市规划促进其普及。
城市公共交通体系除了硬件设施的规划安排,还应加强城市交通政策规划的研究与落实,如如何鼓励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是否限制私家车发展等。
(2)以智能交通提升城市交通的运行效能
智能交通是一个基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面向交通运输的服务系统。它为交通参与者提供多样性的服务,具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着眼于交通信息的广泛应用与服务,二是着眼于提高既有交通设施的运行效率。有研究表明,采用智能交通技术提高道路管理水平后,能提高交通工具的使用效率50%以上。
(3)鼓励和发展自行车交通
自行车交通具有无排放、占地少等优点,在低碳排放要求的今天,自行车作为城市内短距离交通工具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城市规划应该在维护自行车专用路权和完善自行车交通设施方面深入研究,并在城市道路规划中落实。不但要保障道路断面中有足够的自行车专用道的空间,更要在城市交通体系的设计中,注意自行车交通与公共交通的换乘衔接,在轨道站或公交站点周边安排非机动停车空间,以便于自行车出行与其他方式便捷衔接。
四、绿色住区规划是城市“低碳”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已从生存型向舒适型转变,导致建筑能耗持续上升,目前建筑的节能主要体现在单体的墙体等建筑材料的保温性、门窗的密封性、屋顶保温隔热等方面。然而,建筑节能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建筑设计和新材料应用问题,应将更大范围的一个区域内的建筑及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研究,综合运用城市规划、建筑、地理等各类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达到“低碳”目的。
(1)合理的建筑布局及朝向、间距有利于改善区域小环境
住区规划中,区域内建筑物及其他各类设施的整体规划布局,对内部小环境与气候会有直接的影响,合理的居住区规划可以大大提高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的利用,减少对能源的消耗。
建筑物主朝向对建筑采光和通风具有重要影响。冬季应有适量的阳光直射入室内,而要避免冷风吹袭;夏季则应尽量减少阳光直射室内及外墙面,并有良好的通风。从节能角度看,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期较长,不同纬度的地区结合太阳方位角不同,所以选择适合的建筑朝向角度,可以增大建筑物有效采光时间。如某地区,建筑主朝向南向东偏南5-10度,冬季可以取得最佳的采光效果,延长自然采光时间,从而减少对人工照明的需求。南方炎热地区,建筑物主朝向顺应夏季主导风向布置,可以有效利用自然风增加建筑物内部和建筑间的通风,改善室内外环境。
住宅建筑之间的间距越大,采光和自然通风效果越好。适当加大楼房之间的间距,不但可以使后排房屋得到充分日照,增加自然通风能力,还有利于楼间绿地的布置和小环境营造。因此,在住区的总平面规划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建筑朝向、间距、形体、建筑群体组合等因素对节能的影响,改善区域热环境。
(2)完善的绿化系统对整个小区域内的生态调节至关重要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浓密的阔叶树木能遮挡50%-90%的太阳辐射热,在夏季能有效降低环境温度,同时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对人工环境的依赖;在冬季,高大的常绿乔木和灌木,可以降低周边区域的风向和风速,提高建筑物的保温能力。因此,在住区中应合理布局绿地,注意与道路及建筑物布局的协调,以利通风。住区内应尽量提高植物覆盖率,尽量减少地面直接暴露在阳光下,降低地表温度。同时,住区内的植物应合理配置草坪、灌木和高大乔木,住宅南侧宜植高大落叶乔木,夏季遮阴,冬季有较多阳光;而北侧宜以耐阴常绿乔木为主,以减弱冬季寒风侵袭。
(3)道路系统的合理布局能有效调节住区环境
合理的道路布局可以为建筑争取较好朝向创造调节。同时,住区内道路也是气流的通道,道路系统的结构应该有利于组织住区的通风,并与城市绿地和小区绿化空间相结合。小区道路走向一般宜平行夏季主导风向,而要与冬季主导风向保持一定角度,以利夏季自然通风和冬季抵御寒风。同时据试验资料表明,有植被覆盖的土地和沥青砼地面的表面温差可以达到14℃以上。因此,道路路面的铺装形式应采用对太阳辐射能吸收率较低的材料,地面停车场宜采用树阵及植草砖,以改善地表气候区的热环境。
五、结束语
篇5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信阳 464000)
摘要: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的变化,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经济的核心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其发展模式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的载体、更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实施路径。本文简单介绍了低碳城市的构建途径:新能源技术应用、清洁技术应用等。并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原城市群构建低碳城市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关于构建低碳城市群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 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中原城市群;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183-02
作者简介:杨若谦(1988-),男,河南洛阳人,助教,研究方向为投资项目管理。
1 低碳经济概述
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活动和制度交流建设也在不断推进。“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国际社会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发展方式和经济形态,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低碳含量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优环境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即通过低碳技术和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优化能源结构,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开发低碳产品,从根本上转变生产、消费和生存观念。
2 低碳城市与中原城市群的概念
2.1 低碳城市的含义 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
2.2 中原城市群的定义 中原城市群是北京、武汉、济南、西安之间,半径500公里区域内城市群体规模最大、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较强、工业化进程较快、城镇化水平较高、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的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与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以及其他城市群发展相呼应,并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
3 可供借鉴的国内低碳城市经验——以武汉“大光谷”为例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落幕之后,发展低碳经济模式,构建低碳生态城市,开创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国际潮流。依托武汉大光谷,结合江夏区五里界镇特有的区位优势、科技优势和自然资源,中国光谷·伊托邦将成为中国首个低碳智能城市的建设试点。
3.1 低碳城市的设施建设 中国光谷·伊托邦依遁卓越的自然资源优势,凭借国际领先的生态环保技术,将因地制宜利用太阳能、地热能源、光导管等绿色资源,设置路廊回避系统,回避环保敏感区与物质丰富区;打造公园绿地系统,使人与自然实现零距离接触;并设置绿色交通系统、透水地面系统、垃圾处理系统等,构筑低碳生态城市典范。
3.2 低碳城市的智能运营 中国光谷·伊托邦携手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国内一流网络运营商,IBM、思科、西门子等国际知名企业,依托安全、快捷的信息平台,全方位打造以城市为主体,集智能家庭、社区、交通、教育、医疗等运用管理为一体,连接世界的智慧新城。
3.3 低碳城市的文化氛围营造 中国光谷·伊托邦传承五里界百年历史文化精髓,融合荆楚文化、田园牧歌自然风貌、信息时代的“E”文化为一体,重塑一座适于现代人居的高品质文化新城。
通过分析,武汉市以新能源产业为支撑,结合了当地独特的自然人文优势来建设低碳城市,从这方面,给了中原城市群在建设低碳城市许多启示,一定要结合当地的产业发展现状和区位特色这两方面来综合考量建设低碳城市。
4 中原城市群构建低碳城市发展策略的PEST分析
①政策环境。在中部崛起的总体背景下,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法令,扶植中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中原城市群,这样有望成为区域经济隆起带的地区要把握好历史机遇,谋求跨越式发展。②经济环境。中原城市群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正在不断增加,在未来的消费中,有购买低碳产品的潜在需求和能力。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基础较好,有构建低碳城市的硬件基础。③社会环境。中原城市群地处历史文化悠久的河南省,各个城市都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如自然风光、人文名胜等。中原城市群可利用发展低碳城市的契机,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将旅游、文化这种典型的低碳产业做大做强。④技术环境。河南省企业在新能源产业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原城市群中如:洛阳这样的城市具有许多国家级的科研机构,在低碳技术的集成应用方面具有优势条件。
5 中原城市群构建低碳城市发展策略的建议
5.1 将低碳发展列入中原城市群“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 目前,中原城市群的经济正在稳步发展,但却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安全隐患。为此,有必要培育新的产业发展支柱,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相关部门应通过跨机构合作,加强研究,加大对节约能源产业、能源服务业等领域的补贴和政府采购力度,推动未来低碳产业的整体发展。
5.2 大力发展低碳建筑 调查结果曾显示:人类消耗的能源、排放的温室气体和产生的垃圾40%来自建筑物,然而利用当前的低碳建筑技术,能源消耗可以比传统设计减少80%。因此,发展低碳建筑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一环。
5.3 鼓励发展低碳交通 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大公交投入,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同时要加快推广节能车辆,积极为油电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提供相关税费优惠和配套服务设施,加快淘汰旧车辆,鼓励以旧换新。
5.4 打造若干低碳社区 目前世界已有几个成功的低碳社区,比如英国的贝丁顿等。规划建设若干低碳社区,促进低碳技术的集成应用,为中原城市群建设低碳城市的探索,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
5.5 建设低碳文化体系倡导绿色消费 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不仅需要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同时还需要建立与低碳城市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为此,低碳城市建设的同时,要大力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绿色的消费方式,把低碳文化纳入低碳城市建设的全过程,形成绿色的价值观,以此规范社会行为,提高企业和市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6 建立广泛的低碳城市合作机制 中原城市群构建低碳城市,尚处于探索阶段,要加强与省外那些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经验的城市进行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回收、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
6 结束语
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是一个在国际和国内都比较新的理念,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我国先发展起来的城市,有能力、有责任也有必要尽快采取行动转轨到“低碳经济”这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上去,率先建成低碳城市,给后进城市提供示范和方向。不久的将来,我国中西部大地上将矗立起一片宜居、自然、环保、节能、和谐的低碳城市群,引领中部地区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8(3):14-19.
篇6
关键词:过程哲学;低碳生态城市;有机体;生成过程;善治;大成智慧思想;发展方式;哲学
中图分类号:F291.1;B56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5)06-0077-05
在人类发展面临各种严重的生态问题和城市问题的背景下,生态城市与低碳城市相继被提出。虽然,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二者进行了大量研究,许多城市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对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概念和内涵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1] [2]。在这种状态下,仇保兴博士又于2009年提出“低碳生态城市”概念[3],学术界对此更不可能形成统一的定义和理解。对于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和低碳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依然处于初步阶段,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低碳生态城市已为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提供了明确的思路,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4-6]。尽管探索是积极的,但世界上还并未有一个生态城市、低碳城市或低碳生态城市建成。
“生成”显然需要一个过程。当前进行低碳生态城市研究和建设的各个城市正处在低碳生态城市的“生成过程”中,它们还不能算是低碳生态城市。称之为“低碳生态化城市”以反映它们正处在这个过程之中是科学合理的。低碳生态城市“如何生成”的问题将直接关系到低碳生态城市能否建成。因此,笔者基于过程研究或过程哲学研究低碳生态城市的“生成”问题,期望能够对有关城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起到积极的帮助和引导作用。
一、过程研究或过程哲学是研究复杂社会系统的新角度新方法
过程研究或过程哲学的代表人物为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其过程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过程与实在》一书中。他在一系列新范畴的基础上,构建了其过程哲学体系[7]。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基本思想可以表述为:整个宇宙是由各种实际存在物的相互连接、相互包涵、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有机系统。自然、社会和思维乃至整个宇宙都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机体,处于永恒的创造和进化过程之中。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是由性质和关系所形成的“有机体”。有机体的根本特征是活动,活动表现为过程,过程则是构成有机体的各元素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持续的创造过程,它表明一个机体可以转化为另一个机体,因而整个宇宙表现为一个生生不息的活动过程[8]。
随着人类对于过去发展方式的反思,过程哲学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正如王治河博士指出的,过程哲学是一座有待发掘的思想宝库,它具有综合性、强调过程、强调互依互动性、高度推崇创新、与中国文化有亲缘性这五点理论优势[9]。并且过程哲学与东方文化、哲学、科学发展观具有更高度的契合关系,成为当代研究复杂社会系统的一种新的角度和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管理决策者的高度重视。
二、基于过程哲学本体论的低碳生态城市系统的生成分析
过程哲学的本体论认为,过程就是实在,实在就是过程。过程哲学思想所具有的新意就在于它特别强调正在发生着的动态的共生活动[10]。过程有两个方面,即宏观过程和微观过程。宏观过程是从已获得的现实性向获得之中的现实性的转化;而微观过程是各种条件的变化;这些条件是纯粹的实在的,已经进入确定的现实之中。宏观过程造成了从“现实的”到“纯粹实在的”转化,微观过程造成了从实在的到现实的增长。宏观过程是直接生效的,微观过程是目的论的[7](P391)。宏观过程和微观过程即“转化过程”和“生成过程”。
“过程”与“机体”密不可分,过程哲学又称为“机体哲学”。各种实际存在物都是机体。“过程”是“机体”的过程,即“没有实际存在物,就没有任何原因”[7](P32),“现实世界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各种实际存在物的生成。因此,各种实际存在物都是创造物”[7](P38)。而且,“在机体哲学中,实际存在物被假定为是复合的”,“宇宙的每一项,包含所有其他实际存在物,都是任何一个实际存在物的构成之中的组成要素”[7](p269)。或者说,实际存在物是“共在”的,即“各种存在物都是通过这些方法而‘共在’于任何一种实际场合之中”,并且“共生”预设了“创造性”“多”“一”“同一性”和“多样性”等概念[7](P36)。
机体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它的生成过程,即微观过程。怀特海认为,实际存在物是如何生成的构成了这个实际存在物是什么,它的“存在”是由它的“生成”所构成的。这就是“过程原理”[7](P40)。生成过程,亦是合生过程。过程哲学家提出,每一种活的存在不仅是通过外在环境的影响和化学刺激而形成的,而且是通过内在感受到的、获得与当前状况相关的满足生存的目标――过程哲学家称之为主观目的――而形成的。这些主观目的并不完全趋向于生存,而且趋向于经验中的和谐与强度,趋向于美[11]。这就是说,生成过程中必然受到实际存在物的主观目标的影响,这涉及到过程哲学的认识论和发展观。
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低碳生态城市作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众多学者从系统的角度对城市系统及其复杂性进行了大量研究。马世骏、王如松(1984)指出城市是一类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12]。在此基础上,各学者对城市系统的研究不断深入,周干峙院士(2002)指出,城市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具有一切复杂巨系统的特点,符合系统科学基本规律[13]。宋刚、唐蔷(2007)指出,现代城市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应以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指导城市管理工作[14]。屠梅曾、赵旭(1997)、黄光宇、陈勇(1997)、文宗川、崔鑫(2009)各位学者对生态城市的复杂巨系统进行了研究[15-17]。而付允、刘怡君等(2010)、倪外、曾刚(2010)、毛超、李世蓉等(2011)各位学者对低碳城市的复杂巨系统进行了研究[18-20]。低碳生态城市作为一个涉及自然、经济、社会三个维度的更复杂的巨系统,可以理解为: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复合人居系统,是生态城市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全球温室效应危机下)的特定表现形式[21]。
从过程哲学的角度,作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城市,低碳生态城市就是一个实际存在物、机体,而其各个子系统亦是各种实际存在物、机体,共生于城市、低碳生态城市之中。并且城市、低碳生态城市的形态表现为多样性。城市这个机体又是过程。从转变过程来看,它是不断从一个低级的城市形态转变为一个高级的城市形态的转变过程。而从生成过程来看,每一个城市形态又是自身的生成过程。低碳生态城市本身亦是一个生成过程,它的生成亦是它的死亡,城市的发展不会停滞,又会向着更高级别的形态转变。低碳生态城市取决于它的生成,有什么样的生成就有什么样的存在。一个城市当前的状况就决定于当前状况的生成――过去怎么做的就决定它现在是怎么样的。我国现阶段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不合理状况和问题就是过去的低碳生态城市的生成过程所造成的。过去的生成决定了实际存在物的现在,而现在的生成决定了实际存在物的未来。低碳生态城市的生成取决当前的状况,也取决于主观目的。低碳生态城市的生成必须以城市当前的状况为基础,当前各个城市存在的生态恶化状况是低碳生态城市生成的客观基础,而我国正在推行的园林城市、山水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等城市发展形态所取的成就同样也是低碳生态城市生成的客观基础。
作为自然―经济―社会复合人工系统的低碳生态城市,它的生成必然是各个子系统的共在与合生。而且这个人工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生成就是低碳生态城市中的“人”(体现为低碳生态城市生成的参与者)这个实际存在物或机体不断对其他实际存在物或机体进行摄入、连结、整合、创造的合生过程。这正是城市建设和发展中一直强调的政府、企业、市民共同参与,共同协作,整合作为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的人工系统,生成低碳生态城市这个复杂巨系统。这需要在对低碳生态城市本质的认识和低碳生态城市现状的基础上,对应低碳生态城市的目标,对各个子系统进行整合、组织、协调、创新。这就是对城市发展的管理,而且是对生成过程的管理。问题的关键是这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共同参与、如何共同协作。更进一步,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参与者的相互作用,共同参与和协作,生成低碳生态城市的过程是什么,如何对这个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提高生成的效率,即如何对这个过程进行有效管理。这就需要把过程哲学思想转化为过程理性,自觉树立过程意识,形成过程化的行为方式,把握过程行动的细节和实现过程管理的操作化。正如郭强(2007)所指出的,把握过程从细节开始,必须把握过程的结构。而在行动中加强过程管理既要实现理性结构化,从而有助于行动过程管理;又要了解行动过程模式,把握过程的点、节、段、链、环及其相互间的关联,同时了解过程变化的若干程式[22]。当然,有效管理亦是低碳生态城市主观目的和追求目标。
低碳生态城市的生成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对低碳生态城市及其各个子系统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低碳生态城市现状、低碳生态城市生成的目标、低碳生态城市生成的过程管理等。正是认识到低碳生态城市生成的关键问题,郝文升、赵国杰、黄浩明(2012)将低碳生态城市生成的目标具体化为自然环境生态化、经济发展低碳化、社会生活幸福化。在此目标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也最终获得幸福,这正与“善治”理念追求的目标一致[23]。并且在上述目标下的低碳生态城市生成的参与者的相互作用,共同协作的过程正符合“善治”理论的过程要求。于是,郝文升、赵国杰、黄浩明(2012)将低碳生态城市的生成过程拓展为低碳生态城市的生成参与者通过“善治”过程来生成低碳生态城市的过程,并且进行了该过程的分析和设计,从而从管理的角度探讨了如何生成低碳生态城市[24]。
三、基于过程哲学认识论的低碳生态城市系统的生成分析
怀特海反对传统认识论中的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二元区分,认为认识主体自身也是认识活动的产物[7](译者序P15)。对于认识的客体,怀特海也不同意传统西方哲学认识论的观点,把认识客体视为外在于认识活动和认识者的自在对象。怀特海认为,任何东西只要在主体身上能够唤起某种特定的活动,他就构成认识的客体。也就是说,客体也是在认识的过程中生成的,是与主体现实地发生关系的客观对象,或者说是主体的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8]。就主客体的关系来说,怀特海认为,每一种实在的经验场合都是一个主体,场合的主体性随场合的存在而存在。实际存在物从主观性上永远消失,在客观性上却是不朽的。消失中的现实性得到了客观性,同时却失去了其主观的直接性。如此看来,认识过程现实地发生之前,根本无所谓主体和客体之分。主体和客体是在实际存在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生成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及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生成的过程[8]。
为了突破传统认识论的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这样的二元划分,怀特海使用了“摄入”的概念。“摄入”概念构成了过程哲学认识论的核心范畴。摄入,被定义为具体的关系性事实,又被翻译为领悟、把握、摄受[7](P37)。《过程与实在》中的第十、十一、十二和十三种说明性范畴分别对实际存在物是由各种摄入所组成的合生、摄入的三个成分、摄入的两个种类和主观形式进行了说明[7](P40)。需要强调的是,摄入并非人类所特有,而是以不同方式为原子及其他一切存在物所共有[7](译者序P20)。怀特海认为,实际存在物的本质在于它是摄入性的事物[7](P17)。并且认为,执行摄入功能者即主体是摄入活动的产物,即“感受者是从自己的感觉活动中出现的统一体”[7]。由此表明他的一个重要观点:认识的主体自身也是认识活动过程的产物。
既然认识的主体自身也是认识活动过程的产物,那么,对实际存在物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实际存在物。或者说,过去对实际存在物的认识决定了实际存在物的现在,而当前对实际存在物的认识就会决定实际存在物的未来。实际存在物是“机体”和“过程”。对实际存在物的认识必须进行整体性的综合认识。对实际存在物的认识除了正确把握实际存在物自身的发展规律,还涉及到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带来的主观目的的相应调整。当前世界所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和重大问题需要树立整体的认识观念,综合各学科知识进行综合性认识。专业化的认识方法及其带来的各学科的相对封闭性和与其他学科的缺乏共通性,并不适用于这些重大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树立整体的联系的观念,不能再采用传统意义上学科分门别类的专业方法来处理。这就必须要打破学科间的专业壁垒而强调它们的整体关联。可以预见21世纪有更多学科由于合作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实际问题而日益被整合在一起。这种学科之间的整合趋势需要有跨学科发展观念,并强化把各门学科综合起来的哲学思维[25]。
过程哲学的整体认识论思想正契合于钱学森院士的大成智慧思想。大成智慧思想是指导研究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科学方法论。其大成思想中的大成智慧学是指导人们如何尽快获得聪明才智与创新能力的学问。为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问题,钱学森又提出了大成智慧工程,即“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其实质是把各方面的有关专家的知识及才能、各种类型的信息及数据与计算机的软、硬件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系统。在大成智慧工程的基础上,钱学森针对如何完成思维科学的任务――“提高人的思维能力”这个问题,进一步提出“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26]。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思想与“善治”是相互契合的。他认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当前不但是研究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唯一可行的方法,而且还可以用来整理千千万万零散的群众意见,人民代表的建议、议案,政协委员的意见、提案和专家的见解,以至个别领导的判断,真正做到“集腋成裘”,科学地、完美地实现党提出的民主集中原则[27]。
城市在钱学森论及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文章中多次被提及,而钱学森的大成思想作为城市领域的相关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更被高度重视。比如,周干峙院士指出的“城市系统具有系统运行的非定常性规律”[13]。宋刚、唐蔷提出的“以综合集成法为指导推动信息技术引领的城市管理创新”[14],等等。低碳生态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机体或者说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目前的状况就是过去对它的认识的结果,而未来的状况则取决于当前对它的认识。因此,当前只有树立正确的认识论和采用正确的研究方法论,才能对其未来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对低碳生态城市的认识必须树立整体的观点,以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思想为指导,集成各学科专家和群众的智慧,才能发现规律,指导行动。虽然,对于低碳生态城市的认识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坚持运用大成智慧思想,勇于探索,不断地及时把新知识、新规律和原有城市系统整合,及时地根据新的研究成果调整城市发展目标和政策,就有可能有效地实现低碳生态城市的生成。
四、基于过程哲学发展观的低碳生态城市系统的生成分析
过程哲学的发展观强调创造性,鼓励创新。创造性是过程哲学的终极性范畴,是新颖性的本原[7](P36)。过程本身是一个创造性过程,整个宇宙是一种面向新颖的创造性进展的存在[7](P407)。过程哲学的价值观追求和谐,追求真善美,这是宇宙万物的本性。正如怀特海所说,“上帝”是这个世界的诗人,具有慈爱的耐心,并通过他对真、善、美的先见之明来引导世界[7](P629)。
创造性自身不存在好坏或者善恶,它具体化在每一件发生着的事情之中,创造性体现在我们宇宙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之中。事件是具有内在影响的创造性的一个综合体,它在宇宙的历史中增加了某种前所未有的东西,从而使宇宙创造性地前进到新奇的事物之中[28]。但是,创造性的进展则不同,怀特海认为创造性进展是文明的本质,包含着对更高层次的真理和美不断地渴望与获得[29],它具有目的性。所以,过程哲学强调“历险”,历险主要指的是观念的历险,是某些先进的观念在加速人类文明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对新的完美的追求”[30](P332);必须抛弃观念的停滞和保守,确立积极进取的创新观念,世界才有新的可能性和希望。“没有历险,文明就必然衰败”[30](P360)。
机体的连续性的生成过程就是不断地历险和创新,包含价值目标这个主观目的,它在机体的生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方向的作用。历险和创新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一切事物都包含了无数可能性的实现,机体向着完善的演化中不断地充斥着淘汰。机体演化中的每一步变异都是杂乱无章的、随机的、无目的的,但在总体上,机体正在趋向一个完善的“目的”,在向“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方向上前进,机体的演化最终将会显示出明显的目的性和规律性[31]。
低碳生态城市作为最复杂的开放的人工巨系统,它的生成必然依靠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管理等众多领域的创新,而且必须要正确树立“真、善、美”的方向目标。真,即把握各个城市的现状和低碳生态城市的本质;善,即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即低碳生态城市万物共生的幸福美景。在低碳生态城市的生成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不同的路径、遭遇各种挫折,但是,只要正确树立“真、善、美”的方向目标,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城市终将生成。
五、结论
基于过程哲学对低碳生态城市生成过程的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实际存在物是如何生成的就决定了这个实际存在物是什么;对实际存在物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实际存在物。所以,在实际存在物如何生成的问题上,实际存在物的过去,对于实际存在物本质的认知,实际存在物生成的主观目的和实际存在物的生成创新过程共同决定了实际存在物的生成,即实际存在物自身。因此,低碳生态城市的生成必须立足于各城市的现状,运用钱学森大成智慧思想探索低碳生态城市复杂巨系统的本质,树立追求幸福的整体目标下的自然生态化、经济低碳化、社会和谐化目标,依靠各个城市建设的参与主体群策群力,进行“善治”方式的创新生成过程。低碳生态城市的生成过程也必将是一个概念生成、目标生成、规划生成、政策生成、城市生成,再继续概念生成、目标生成、规划生成、政策生成、城市生成……的连续生成过程。
参考文献:
[1]谢鹏飞,等.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生态城市示范评价[J].城市发展研究,2010,(7).
[2]苏美蓉,等.中国低碳城市热思考:现状、问题及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3).
[3]仇保兴.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J].建设科技,2009,(15).
[4]李迅,刘琰.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城市规划学刊,2011,(4).
[5]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9,(8).
[6]刘颖,惠冰.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政策评估:误区与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11,(7).
[7]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杨富斌,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8]杨富斌.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3,(4).
[9]王治河.过程哲学:一个有待发掘的思想宝库[J].求是学刊,2007,(4).
[10]小约翰・科布,大卫・格里芬.过程神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11]杰伊・麦克丹尼尔.生态学和文化:一种过程的研究方法[J].求是学刊,2007,(4)
[12]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1).
[13]周干峙.城市及其区域――一个典型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J].城市规划,2002,(2).
[14]宋刚,唐蔷.现代城市及其管理――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J].城市发展研究,2007,(2).
[15]屠梅曾,赵旭.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1997,(1).
[16]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1997,(6).
[17]文宗川,崔鑫.基于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生态城市建设[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8]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
[19]倪外,曾刚.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城市发展新路径研究――以上海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0,(5).
[20]毛超,李世蓉,刘杨.向“低碳城市”转型框架体系与途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1]沈清基,安超,刘昌受.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0,(5).
[22]郭强.过程理性是否可能的初步讨论[J].创新,2007,(2).
[23]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J].与现实,1999,(5).
[24]郝文升,赵国杰,黄浩明.“善治”理念下的低碳生态城市及其过程创新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2,(1).
[25]黄铭.怀特海哲学在当代跨学科的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7).
[26]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J].自然杂志,1990,(1).
[27]钱学敏.钱学森对“大成智慧学”的探索――纪念钱学森百年诞辰[J].科学学研究,2012,(1).
[28]杰伊・麦克丹尼尔.过程哲学及其对世界的适用性[J].李斌玉,译.哲学基础理论研究,2008.
[29]费劳德.马克思与怀特海: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J].求是学刊,2004,(6).
篇7
关键词:低碳;交通;路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027-01
1 前言
建设低碳交通实现节能减排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城市正处于高速发展期,能源需求不断增长,随之而来的碳排放量不断增长,实现碳排放控制目标压力巨大。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是城市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城市低碳交通体系对于实现我国绿色发展、生态和谐的现代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2 武汉城市交通低碳化的现状分析
2.1 武汉开展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初步成效
2011年,交通部首批选定武汉、天津、重庆等10个城市开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工作,期限为2011-2013年。目前,武汉试点工作已基本完成,取得了显著成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加强低碳交通的规划调控。加强顶层设计,编制完成了《湖北省低碳交通发展规划》。二是提高交通运输的能源效率。大力推行公交优先战略,武汉被列为全国“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第一批15个城市之一,绿色生态、环境友好、低碳排放的公交出行方式已成为武汉市民的首选。三是改善交通运输的用能结构。启动了“千家企业低碳交通专项行动”,与省、市发改委共同确定了3家低碳交通运输基地和10家低碳交通运输示范企业,充分发挥其在低碳交通中的龙头作用,在多个领域取得明显效果。
2.2 经济优势
过去五年,武汉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成倍增长。2010年,武汉以5566亿元的GDP排在全国第12位。数据显示,2011年度武汉城市财政收入达1796亿元,较2006年450亿的规模增长达3.6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2006年3.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2006年的2.3倍。工业总产值达到8500亿元,是2006年的2.7倍。
2.3 区位优势
武汉九省通衢,区位优势明显。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武汉对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有引领作用。此外,武汉巨大的区位交通优势极大推动了创新领域革新、产业集群辐射。作为联结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促进中国东、中、西部互动的桥梁纽带功能逐步显现。
3 武汉城市交通低碳化的路径探索
3.1 制定专业法律法规
在城市公共交通的基础上,降低小汽车的使用率,缓解交通压力。此外,武汉应实施公交优先策略,加快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证公共交通优先顺利实行。此外,还应发展短期、中期以及长期的公共交通系统,建立不同时期发展规划从而适应不同发展时期的交通发展要求。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产业基地,武汉不断推出新能源汽车推广实施方案和补贴细则,其中国家和武汉地区补贴比例达1∶1。
3.2 完善低碳交通管理体制
组织和建立综合的、高效交通管理部门,集城市交通建设、执法及运输管理于一身,便于管理和统一规划。2011年,武汉市完成《武汉市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突出基础数据的整合、业务系统建设和信息服务体系三方面的重点,推进“1381”工程的实施,即建立1个综合交通数据中心,构建3大信息平台,建设8大应用领域的信息系统,建立1套信息化支持保障体系。
4 展望
预计到2015年,武汉市能源强度指标与2005年相比,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10%、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下降8%。CO2排放强度指标与2005年相比,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CO2排放下降11%、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CO2排放下降15%、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CO2排放下降10%。到2015年,全市城市公共交通行业拥有公交车29000台,出租车46000台,其中新能源公交车比例达到37.9%,新能源出租车比例达到85%,初步达到城市交通低碳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中国城市低碳;规划方法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does not have a set of perfect low carbon urban planning system.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urban China, the city looking for low carbon target and low carbon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words: China city low carbon; Plann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中国城市低碳规划框架
中国当前尚缺乏成熟、系统的低碳城市规划方法体系。但低碳城市规划框架思路应该包括如下5方面内容,即: 城市温室气体清单城市低碳目标和低碳发展路线图低碳发展指标体系低碳发展重点方向低碳重要措施。
二、城市低碳目标和低碳发展路线图
在城市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低碳发展是以温室气体排放目标作为基本方向。实现这个目标,可以是绝对总量目标,也可以是强度目标。但是两者相比之下,绝对总量目标本身的分解性、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比较强,而整个城市可以逐渐转变为低碳城市,主要是在碳排放的硬约束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
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在确立低碳目标的过程中,逻辑性还是比较强的。欧洲各国大城市因为本国对于减排的目标已经有明确的规定,城市为了可以发挥应有的带头作用,对于低碳发展更加积极,针对一个国家而言,有越高的低碳目标,最终实现的低碳目标就必定会高出越多。
当对定量化的低碳目标有所明确以后,下一步就应该将城市发展的低碳路线图确定下来。在城市今后发展各种情景的基础上,对各主要部门和行业的可能CO2排放情况和减排潜力明确下来,将模型分解目标作为依据,寻找出主要部门和行业的减排目标和实现途径。反溯法在国际上对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有所确定的重要方法,它的核心是:首先将让人们的某种期望目标所建立的场合合情合理;其次,将未来可能出现的常见与现实系统相结合,最终找到可以适合最佳场景。
针对日本来讲,在2005年大概就有801万吨的CO2,按人均来算,大约排放CO25.4吨。而在此基础上,根据未来发展情景和低碳的发展状况,大概要在2030年,要达到下降排放量的40%,这是与1990年CO2排放量相比有大幅度地降低。为了可以将低碳发展目标得以实现,提出六大战略:
①发展成为步行城市,最好不适用车辆;②在城市中大力对森林和建筑进行保护;③在生活方式中逐步实现低碳;④工业去碳;⑤可再生能源要实现利用价值;⑥将基金机制建立起来。但是在这几种战略中,只有第六种方案对减排不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如果在细致地分析六大战略,首先使各个部门明确减排目标,然后在根据每个部门的实际情况,使各部门明确自身的职责。这对于今后城市实现低碳目标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从而决策者可以确定付出努力和成本是否有价值,同时也是对公众低碳宣传的重要内容。
三、城市低碳规划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低碳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合理完善的指标体系不仅可以有效地评价城市低碳发展现状,并且可以明确城市今后发展方向。低碳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应充分体现低碳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要考虑指标的可计算性和可考核性。指标体系的原则应该是协调发展和减排的关系; 反映不同城市发展阶段特征;突出低碳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核心原因。此外,国外许多城市的低碳发展规划都包括了对低碳行动方案的监督机制,也有城市根据排放清单提供的基准数据对其行动方案执行状况进行比较评估。因此,国内城市可以考虑将一些常规性指标例如燃料使用、汽车出行百分比、车辆行驶里程等纳入城市低碳指标中进行年度考核。
四、城市低碳发展重点方向
1.低碳交通
2008 年全球交通用油占全球石油总消耗的61. 4% ,总量达 21. 50 亿吨标油,交通部门已经成为全球石油消耗的最大和增长最快的部门。根据 IEA 计算,2008 年全球交通部门排放 66. 05 亿吨 CO2,占据能源活动 CO2排放的 22%。2008年全球道路运输排放 48. 48 亿吨 CO2,占交通部门排放的 73. 4%。因而道路运输是交通 CO2排放的核心主体,而城市是道路运输尤其是道路客运的主体。城市交通的低碳发展包括改变交通模式、提高机动车能效、替代能源和提高行驶效率等方面。
2.低碳废弃物处理
城市废弃物处置包括垃圾处理和废水处理,排放的主要温室气体是 CH4。城市废弃物所排放的CH4是城市 CH4关键排放源。全球约 3% ~ 4% 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是由垃圾填埋产生。垃圾填埋后,垃圾中的有机物进行好氧分解,时间可能持续数天或数月,当填埋区内氧被耗光,垃圾中的有机物生化反应进入厌氧阶段。有机物厌氧分解生成的气体为 CH4、CO2。由于城市垃圾往往经过人工收集和管理,因而很容易形成厌氧条件,创造产生 CH4的途径。所以城市废弃物处理的 CH4排放在西方城市清单中往往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绝大部分以填埋形式处理,占全部处理量的 70% 以上。因此,清洁、有效地利用垃圾填埋场产生的 CH4,是中国城市废弃物低碳发展的方向。
五、城市低碳规划重要措施
1.城市低碳措施的原则
城市低碳措施的设计原则可以借鉴 Stern 等人基于行为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①将高影响行动设定为优先级。②提供足够的财政激励。③有力地推广项目。④利用可靠的信息辅佐决策。⑤项目简单易行。⑥提供质量保证。
2.低碳措施需要侧重考虑的内容
城市低碳措施需要侧重考虑各类技术的发展阶段,针对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政策支持措施同时,对于各类低碳措施和技术,应该估算出其成本或者对 GDP 的影响,减排潜力大小以及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决策者明晰在多少投入的情况下,能获得多少环境、经济、社会收益,以便决策者的决策能得到各执行部门和广大公众的支持和理解。国际城市在低碳发展战略中比较注重经济成本效益和社会效益 (例如就业率等)。首尔的“低碳和绿色增长总体规划”中提出 2030年将会带来 100 万个就业岗位; 西雅图低碳发展规划中清洁技术提供工作岗位的比率比全美平均水平高 64%等。
六、结论
尽管中国许多城市已经确立低碳发展之路,也积极编制了城市低碳规划,但是作为一个学术方向,中国的低碳城市规划尚属起步阶段。当前已经完成的一些城市低碳规划的许多内容还是传统城市规划和城市专题规划的套用。城市低碳规划与中国城市以往各类规划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区别,即其有非常明确的碳排放约束作为核心目标,其他各类路线图、重点方向和措施都是围绕这一核心目标服务的。所以城市低碳规划逻辑性非常强,可考核性和可测量性强。这一点国内城市和国外城市完全一致。本文在研究中国城市低碳规划的逻辑框架时,提出了规划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国际城市低碳规划普遍面临的,有些是中国城市特有的,但理清中国城市低碳规划的逻辑思路和解决的重点问题,无疑是中国城市低碳规划发展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蔡博峰.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1(01).
[2]戴洁.碳减排项目设计原则[J].中国环境科学. 2010(12).
[3]蔡博峰,曹东.中国低碳城市发展与规划[J].环境经济. 2010(12).
篇9
世界范围内灾害频频,海啸、地震、山洪、飓风、林火……有人说,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近百年,人类对自然的戕害已到了让人不得不反思的地步。如果我们再不做些什么,我们的后代将再无可以健康快乐生活的空间。2010年上海世博会就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作了大量的思考和创新实践。带着好奇和探索之心,本刊记者深入世博,进行了一番低碳、环保的绿色之旅。
漫步世博园区,会发现“环保”无处不在。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灯一车,一伞一座都生动地演绎着环保主题,这里集合了国际上最新、最先进、最神奇的环保技术,不仅成为上海世博会最大的亮点,也为人类应对生态环境恶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随处可见的“环保”
环保理念渗透着世博园区的每一个角落。这里有牛奶包装盒压制而成的长椅;这里有木屑、花生壳、椰子壳、亚麻、秸秆等植物纤维为原料制成的新型环保材料“塑木”铺设的高架人行道、世博轴景观大道;这里有运用新能源动力、零排碳的氢能燃料电池车,奔走在园区的每一个片区之间;这里有黄浦江冷却空调系统,用黄浦江水为部分场馆降温,省却了大量的空调耗能……
先进环保“武器”各展拳脚
像朵喇叭花,开放在“世界轴”上的“阳光谷”造型别致,它可以上采阳光、下蓄雨水,预计能为世博园区提供5万立方米生活用水,相当于世博园区规划用水量的一半。
园区内80%以上的夜景照明灯采用LED(发光二极管)灯,城市最佳实践区、“一轴四馆”等景观全部采用LED照明,预计在不减少亮度的基础上可以节省90%的能源,将成为全球最大的LED集中示范区。
主题馆屋顶远看似蓝色海洋,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单体建筑太阳能屋面。中国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等主要场馆设施及部分国家的自建馆,在屋顶和玻璃幕墙上也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园区总装机容量超过4.68兆瓦,有望成为国内乃至亚洲最大规模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园区。
在“一轴四馆”等核心地带,有一种形状颇像两片绿苗伸展开来的垃圾箱,这是全球先进的生活垃圾气力输送系统。这个系统就像一个大的吸尘器,收集的垃圾达到了一定的重量,便被定时“吸”到垃圾收集站。这个先进“武器”可是全电脑操控的哦,始终在全封闭状态下完成,您再也看不到工人在尘土飞扬、臭味四溢的垃圾桶前收垃圾,路人掩鼻躲闪的一幕了。
环保世博,数字说话
在世博会期间,园区内1 080辆车都启用了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等新能源汽车,实现世博园区内客运交通工具二氧化碳“零排放”。
远大馆采用了新的建筑工艺,将建筑垃圾减少到1%。
世博轴的空调系统用江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取代了传统技术,用江水取代了空气进行换热。世博轴运行费用比常规空调系统将降低20%以上,空调冷却水节约率100%,春秋季自然通风节能率50%以上。
中国馆首次增加的人工湿地可实现循环自洁,整个场馆将比国家规定的节能指标低近10%。
……
篇10
中图分类号: P461 文献标识码: A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及提出
1.概念
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了《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白皮书,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理念。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 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就业机会。
2.低碳经济的特征
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三大特征。首先是经济性: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既反对奢侈或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次是技术性: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 也降低CO2 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最后是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平台
低碳城市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以低碳理念为指导,以低碳技术为基础,以低碳规划为抓手,从生产、消费、交通、建筑等方面推行低碳发展模式,实现碳排放与碳处理动态平衡的城市。它以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为要素;以碳中和、碳捕捉、碳储存、碳转化、碳利用、碳减排为手段,通过组织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创新、治理机制创新、制约机制创新、评价机制创新可以实现低碳城市的平台作用。
二、低碳城市的概念
1.低碳城市的概念
低碳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 排放处于较低水平。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2.中国的低碳城市
2.1 我国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发展
同济大学潘海啸教授在文章《中国“低碳城市”的规划策略》,第一次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了“低碳城市”概念,在《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新模式》和《低碳城市的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中提到低碳城市和低碳城市规划,基于交通或城市结构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在低碳城市方面有较好的借鉴意义;2009年7月12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城市与发展规划国际论坛上的演讲《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一文,提出了低碳城市和低碳规划的想法和建设低碳城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2 我国低碳城市规划实践
2010年3月19日,中国社科院公布了评估低碳城市的新标准体系,这是迄今首个最为完善的低碳经济评估标准。在低碳城市实践方面,2008年1月,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保定与上海共同入选首批试点城市;同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会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的研究报告,充分肯定了保定市在助力中国乃至世界低碳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我国发展低碳生态城的必然性
1. 我国发展低碳生态城的必然性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之后,短短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历程和少数几个西方国家的发展就消耗了地球资源的60 %以上,长期研究气候变化的英国王储查尔斯发出呼吁:人类仅有96个月的时间表来应对这场前所未有的浩劫。在我国,近几年低碳生态城已成为各地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天津、唐山、株洲、合肥、深圳、保定、日照等城市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建设低碳生态城的目标,其中有的城市已经启动生态城的规划建设,有的开始着手编制向低碳生态城转型的工作方案。这意味着低碳生态城市都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努力方向。
2. 低碳城市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2.1城市脆弱性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凸现并加强
当前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的人均能耗是农村地区的3.5倍,而超过75%的温室气体从城市产生。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在中国尤为突出,也是考虑所有发展问题的时候不能规避的重要因子。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城市总数从193个增加到661个,其大、大城市分别从13和27个增加到54和85个。
中国城镇既有建筑约150亿m2,并且以每年10亿m2的速度增加着。中国城市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住宅能耗高3.5倍,每平方米建筑用钢55kg ,比发达国家平均高出20 %。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截至2008年9月已有1.68亿辆,到2007年5月,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突破了300万辆,上海也早已突破了200万辆大关,汽油消耗和尾气排放直线上升,而汽车使用的主动权直接掌控在城市居民手中。因此,政府必须设计有利于低碳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居民生活消费模式,从制度上进行保障。
2.2建设低碳城市为中国的发展带来的机遇
城市越来越暴露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带来的威胁中,传统的发展模式并不能提高城市的抗灾害性。当前的城市发展呼唤新的城市发展和治理模式,低碳城市为城市发展的瓶颈提供解决方案,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四、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构想
1.通过规划手段降低能源消耗
我国规划建设领域的高能耗现象也相当严重,与国外建筑相比,保温能力差距较大。研究表明,目前建筑能耗已占到我国总能耗的27.5%。因此,城市总体规划要从决策源头上保证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则,城市详细规划和小区规划设计要从具体操作层面上切实降低能源消耗。
2.通过规划手段优化能源结构
在新一轮的能源基础设施规划中,要把眼光重点瞄准绿色能源和清洁技术。绿色能源可概述为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水电的新技术、新工艺。
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清洁生产是从资源的开采、产品的生产、产品的使用和废弃物的处置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两者共同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碳能源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
3.通过规划手段增强碳汇能力
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质的转变,需要增强城市的碳汇能力,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中,多建生态景观,少建体现“形象工程”的大面积硬地广场和草坪广场,限建高耗电能的人工瀑布、喷泉,多营造有利于户外健身、增氧、减少热岛效应的树林绿阴地,保留自然山体和河湖水景在城区的位置,提高城市绿地单位面积的绿化功能和吸碳功能。
五、结语
世界气候组织2009年在北京报告称,未来3~5年内,该组织将在中国发展15~20个“低碳城市”,在这些城市探索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推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在以“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为特征的“低碳城市”中,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变,低碳经济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我国城市应抓住有利战略时机,积极向世界气候组织及世界自然基金会申请成为“低碳城市”试点,积极推进“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推动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庄贵阳. 中国:以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环境经济,2007
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
任力. 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 发展研究, 2009
李俊峰,马玲娟. 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世界环境,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