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03-26 17:4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经济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金融是货币与信用的融合,它是商品交换与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打破了直接的物物交换中买卖双方在时空上的限制。随后信用的发展又令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在时空上的限制进一步放开,以至即使在交换双方商品所有权转移后市场仍继续存在,货币也逐渐作为一种可有偿转让的特殊商品成为市场交易对象之一。于是,从商品流通中独立出了一种特殊商品——资本,金融也开始具有真正意义。此后,金融工具逐步由单一的货币形式发展为货币、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多种形式并存,出现了专门经营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以及从事金融活动的金融市场,金融开始由最初中介商品交换的辅助地位逐渐发展成为经济活动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通过其自身的货币发行、信用创造、资源配置等功能影响着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字串7
l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当金融得到健康有效的发展时,它积极促进着经济发展。
1.1货币的运用降低了交易成本、便利交换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即专业化是提高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专业化程度越高,工人越可能发明更先进的机器或生产方法。而金融的作用在于货币的产生大大降低了物物交换中因需求和时间的双重巧合的困难而存在的用于评估商品品质、掌握商品信息的单位交易成本,便利了交换,从而实现市场范围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单位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仍会下降。这一作用更为加强。
1.2金融能促进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推进。而储蓄是提供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在经济从不发达走向发达的过程,储蓄率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几乎所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储蓄率的上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日本在50:7O年代的高速发展时期,储蓄率曾达到40%的水平。在促进储蓄率上升的因素中,金融是最重要的一个。金融的特点在于资金融通,而利息率使当前消费转化为未来消费、实物储蓄转化为货币储蓄揩蓄增值并转化为投资成为可能,这就决定了它有条件吸收社会中的闲散资金转化为储蓄,从而为生产提供资金采源。此外,金融的特点又使它成为动员储蓄和投资的最佳途径:一方面,把分散的储蓄者用于投资或存储的资金集中起来需要大量信息和投资渠道,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而流动性金融市场能增强金融工具的多样性和流动性、满足持有多样化证券组合的需要;另一方面,动员储蓄牵涉大量筹资企业与拥有剩余资金的诸多投资者,金融中介能以最低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最大量地动员储蓄,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的弊端。
字串3
1.3金融发展实现了资金的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本效率首先,金融能降低长期投资的流动性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需要长期的资金占用,为此储蓄者必须承担因资金长期被占用而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以致不愿长期投资。而资本市场交易、各种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中介的往来存款业务以及针对外部冲击对流动性投资和非流动性投资进行的动态均衡组合部位金融具有降低和分散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向力图回避流动性风险的储蓄者提供最大眼度的保险。这使更多资金会流向周期较长的项目。正是基于这一作用,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才能拥有充足的资本支持它最终完成。其次。金融的存在能大大节约信息成本。金融中介具有较个体储蓄投资者更强的获取和处理众多企业、管理者和经济环境方面信息的能力和专业评估技术。这使它为其成员提供投资信息服务的成本比个体储蓄投资者通过个人努力获取信息的成本要低得多。
再者,金融体系能降低监督成本,改进对资金使用者销监督。资金所有者在投资时需要核实项目质量和项目回报,这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提高投资成本。同时资金使用者夸大投资收益、掩盖经营问题的内在倾向又会使这种监督成本加大。为此。金融能借助其专业技能和中介地位来资金所有者对资金使用者的监督。提高监督的有效性。字串4
此外,金融业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并促进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这些都不同程度地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2金融对经济发展的阻滞作用金融在经济运行中所处的重要地垃不仅体现在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整个经济体系正常运转的冲击也显示出它对经济的负面效应。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更使人们认识到金融的稳健发展对于全球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2
篇2
关键词:珠海市;金湾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
本文为珠海市金湾区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珠海市金湾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4日
珠海市位于广东省珠江口的西南部,区位优越,是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下设香洲区、金湾区和斗门区三个行政区。近几年,港珠澳大桥建设、横琴开发使珠海的经济竞争力将得到显著提升,经济运行总体呈“平稳、升温、提质”的良好态势。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珠海市金融业经过30年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健全的金融组织体系和不断发展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效益日益改善,金融资产质量显著提高。珠海市金湾区位于珠海市西南部,东邻香港、澳门,南连著名的大西国际水道,北靠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腹地,珠海高栏深水港、珠海机场,江珠高速公路、粤西沿海高速公路、广珠铁路、机场高速、高栏港高速等均在区内汇集,具有突出的海陆空交通优势。金湾区金融业发展比较平稳,但是存在着金融抑制的情况。本文基于珠海市和珠海市金湾区的经济统计数据,研究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并提出建议来促进珠海市金湾区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数据统计分析
目前,在国内研究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文献中,陈柳钦等(2003)经过分析得出金融变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较大程度上受到发展阶段的影响;罗庆凤(2011)以成都市为例,分析了金融相关比例指标和GDP之间的关系,得出金融相关比例与经济增长存在着不太显著的因果关系;梁琦等(2006)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由经济增长到金融发展的单向因果关系,而金融发展到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却不明显。本文中首先计量统计方法研究珠海市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然后从金融机构数量、金融资产和金融结构等方面分析金湾区金融业发展现状。
1、根据目前的文献资料和珠海市金融业发展实际,本文选取珠海市1979~2012年商业银行存贷款量、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量、财政收入五个变量,并对变量取对数变换来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问题。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运用SPSS软件计算得出珠海市GDP、存款、贷款、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的相关系数矩阵。
由显著性检验P值可知,珠海GDP与存款、贷款、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之间相关系数均接近于1,这表明珠海GDP与存款、贷款、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两两之间均高度正相关,可以构造线性相关性模型如下:
lngdp=?着+?琢×lnckl+?茁×lndkl+?啄×lngdzc+?兹×lnczsr
模型方程中,?着为截距项,?琢、?茁、?啄和?兹为回归系数。
通过SPSS软件,得到:模型拟合判断系数R2=0.995,接近于1,说明拟合效果较好。但存款量和贷款量的sig.值小于0.05,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通过共线性诊断,发现方差膨胀因子VIF>10,说明在模型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为解决此问题,我们对几个变量进行岭回归,经过计算检验发现,当领参数K=0.02时,岭迹曲线趋于稳定,方差膨胀因子小于10,因此,多重共线性不再明显。此时,未标准化的岭回归方程为:
lngdp=1.025+0.485×lnckl+0.049×lndkl+0.154×lngdzc+0.287×lnczsr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珠海市存款量每增长1%,GDP增长0.485%;贷款量每增长1%,GDP增长0.049%;固定资产每增长1%,GDP增长0.154%;财政收入每增长1%,GDP增长0.287%。这说明珠海市存款量、贷款量、固定资产和财政收入对本地GDP增长具有一定的贡献,对经济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2、近几年,珠海市金融业发展迅速。截至2013年末全市中外资银行业金融业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121.58亿元,同比增长19.5%。中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071.90亿元,同比增长7.9%。上市公司30家,市价总值2,081.08亿元,基金管理公司、证券期货经营营业部、各类保险营业机构(含网点)数量有所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但是,在珠海市金融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金融发展不平衡现象。以珠海市金湾区为例,目前金湾区金融业等第三产业增加值对本地GDP的贡献为24.58%,与全市39.2%的比重差距明显,而且从金融机构的数量、金融机构的结构、金融机构的资产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图1)
(一)从金融机构的数量来看,金融机构数量的多少与经济总量与地理环境及人口密度密切相关。近几年,金湾区GDP增速较快,但从总量上,在珠海市行政区域中排名较后,与香洲区(主城区)等仍有一定的差距。有学者研究发现,金融机构的数量与地理和人口密切相关,金湾区地理面积约占全市32.45%,人口只占12.65%,人口密度为454人/平方公里(2012年)。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特殊的地理、人口环境决定了金湾区金融机构的数量较少的现状。目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华润银行、珠海农信社等七家银行类金融机构在金湾区共设立分支机构25家左右(不包括高栏港经济区),只占全市银行网点总量的5.35%。
(二)从金融机构的结构来看,在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至少应包括银行、保险、基金、期货、金融租赁、小额贷款公司等。从珠海全市来看,商业银行机构34家,基金管理公司3家,注册设立的证券期货经营营业部有32家,各类保险营业机构(含网点)121个,初步形成了拥有国有大型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邮储银行、外资银行、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财务公司、代表处等10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但目前,金湾区金融业仍以商业银行主体,只有2家证券公司、9家保险公司、1个产业基金等。金融机构经营的仍是基础金融业务为主,缺乏能够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以及提供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的股权投资等法人机构。
(三)从金融机构的资产来看,近几年珠海市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量逐年增加,存贷款总量、保费收入以及证券交易额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全市社会融资结构仍然以银行中介主导为主,金融资产主要集中在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中,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金融工具是存款和贷款,而股票和企业债券等在社会融资结构中只占很小的比重,因此本文选择商业银行存贷款规模作为金融资产的衡量指标,利用金融相关率来分析金融业发展现状。所谓金融相关率 (FIR):是指某一日期一国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该国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其计算公式表述为存款额加贷款额之和除以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一般情况下,金融相关率越高,说明经济货币化程度越高,金融业聚集程度越高,金融资源越丰富,反之则越低。2006~2010年,珠海市和珠海市金湾区金融相关率变化情况如表1、表2所示。(表1、表2)可以看出,珠海市以及金湾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在2006~2010年期间都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2010年比2006年分别增长了146.4%和207.2%。从金融相关率来看,都在逐年提高。根据其他学者的统计,经济较为发达、金融资源丰富的地区金融相关率均在3.0以上,珠海市在2010年以后达到了3.0以上,说明金融资源已经比较丰富。但是金湾区FIR数值一直在2.5以下,反映出金湾区金融资源相对缺乏,金融业聚集程度不高,珠海市丰富的金融资源对金湾区经济发展缺乏一定的支持。
二、金融发展不平衡与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关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珠海市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总量差异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决定金融,经济环境决定金融资源配置。所谓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经济政策。在“十一五”(2006~2010年)末期,珠海全市GDP总量中,金湾区只占9.79%,而珠海市香洲区(主城区)占62.5%。金融机构趋利性和避险性特征,决定了金融资源主要投放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对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部分行政区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信贷支持广度。如金湾区农业基础薄弱,金湾区工业产值虽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比较高,但产业发展平台和园区配套不完善制约着第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在2009~2011年有不断下降的趋势,近两年有所增加如表3所示。但是体现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的比重近五年没有太大的变化,仅3.5%左右,如图2所示,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信贷支持的广度。(表3、图2)
(二)存贷款分布不平衡。银行资金在不同区域间的分配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总量。从存款总量来看,2010年末,珠海市存款总量为2,542.56亿元,金湾区存款总量为185.99亿元,约占全市7.32%。从贷款总量开看,2010年末,珠海市贷款总量为1,203.85亿元,金湾区贷款总量为83.16亿元,约占全市6.91%。从存贷差来看,从某种意义上讲,存款可以视作一个地区产出的价值反映。而贷款则是该地区投入的价值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新增存贷差为正的地区代表着银行资本流出区域,而银行新增存贷差为负的地区代表着银行资本流入区域。2006~2010年期间,珠海全市都存在正存贷差,说明银行资本有不断流入,但是流入金湾区的银行资本不足全市的10%,说明大量银行资本集中于市区,对金湾区经济支持力度不足。
(三)从金融机构的数量、结构和资产方面,金湾区金融机构数量较少,金融结构不完善,社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资产数量与主城区相比难以企及。产业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新型金融服务机构较少,缺乏针对高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这些企业在增资扩产和转型升级过程中“融资难”现象依然较为突出,制约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四)企业融资市场配套机制不健全,制约了银行信贷对经济的支持。以金湾区为例,2014年1月,区政府颁布了《金湾区促进“三高一特”产业发展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其中,对区内“三高一特”产业的金融扶持做了明确说明:对区内企业进行融资扶持,为企业融资开辟新途径。建立金湾区“三高一特”产业发展金融信用担保基金,专项资金分贷款担保补助金、贷款贴息资金、贷款风险补偿金和银行机构奖励金四部分等,建立了企业融资和风险补偿机制。但是,对具体申办流程没有进行说明,而且地方财政对区内“三高一特”企业的资金扶持与金融机构衔接不够,导致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的联系不够紧密,未形成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合力。政府的贷款担保资金只能解决企业暂时性的融资困难,并不是长久之计。另外,金湾区尚未形成集中的、大型的商业中心,城市综合配套能力不足,交通运输、法律服务、管理咨询、科技服务等专业服务业发展缓慢,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制约了金融机构对区内企业支持服务的力度。
三、进一步探索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途径
(一)加快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持续、均衡发展。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是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前提。如,在珠海市金湾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围绕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业,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航空、生物医药、新能源三大产业的发展基础,增强其发展的内在动力,发挥其集群与扩散效应,提升三大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集群效应,围绕重点产业链延伸,形成上下工序配套、分工明确、功能齐全、附加值高的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区内打造商业文化中心,提升商业服务水平;鼓励更多零售企业、酒店业进入园区提供商业服务;优化交通设计,完善交通布局;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发展现代旅游业;利用现有产业优势,发展航空培训、娱乐业、会展业、现代物流业等等。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有利于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的范围。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力度,扩大融资渠道。建议制定更加透明、具有可操作性的优惠奖励政策,建立方便快捷的地方中小企业融资平台,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加大信贷资金的投入,如通过运用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的“金融超市”,集中利用市区两级金融资源,保证“三高一特”等重点项目的资金支持,满足中小企业的短、频、急、小信贷资金需求。同时,要不断扩大融资渠道,如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等。产业投资基金是通过筹集社会资金,利用这些资金投资于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可以有效地实现储蓄、投资的转化,改善资产负债比例结构,提高企业资信水平,增强融资能力。
(三)加快发展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完善金融体系。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不仅要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增加服务网点,而且要吸引更多的证券、保险、信托以及信用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财务公司、风险投资公司以及产业投资基金进驻园区或者在园区提供金融服务。短期内,可以通过设立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和贷款贴息基金等方式,引导和方便金融机构为区内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长期中,通过发展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推动企业到国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如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通过证券公司的辅导,可以选择到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具备债券发行条件的企业,由信用担保公司的担保在债券市场融资;通过融资租赁业务,解决一些中小企业在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过程中的融资难问题;通过引入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改善未上市公司的产权制度与内部治理结构,培植具有上市前景的股份公司等。
(四)通过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保证金融支持经济的可持续性。金融生态是指影响金融市场运行的外部环境和基础条件,它包括法律制度环境、公众风险意识、中介服务体系、市场信用体系、行政管理体制等内容。首先,要尽快制定和完善统一的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的奖励办法,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财政部门在支持产业发展时要和金融部门进行衔接,形成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共同促进经济发展的合力;其次,在区内开展多层次的信用体系建设。继续深入开展信用工程建设包括企业信用工程、社区信用工程等,打造一体化的社会信用信息平台,除了发挥政府在信用担保体系中作用外,应努力发展覆盖面广的商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设,在全区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再次,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在区内开展业务,为金融活动提供便利。建立产权交易市场,拓展股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登记、评估、交易服务,为高科技企业开展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业务创造有利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1]丁志勇.欠发达民族地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实证研究――基于南疆三地州比较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
篇3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为金融服务业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基本特征:
1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均衡。目前区域经济的发展依然依靠密集劳动力的加工型产业、低端制造业,在此基础上有部分高新技术制造业,但自主创新能力差、自由品牌竞争力薄弱,其竞争优势基本依赖国家政策、低成本土地及劳动力的价格优势。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互相沟通困难,呈现诸侯割据局面,整合步履艰难。长三角、东北、西北都曾经召开过城市经济协调会。区域协调貌似近在眼前。但已经浮现的区域规划草案中仅集中关注了生产力总体布局与配置,对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语焉不详。区域之间的互动性差,技术成果难以互相利用,资源无法共享,地方政府多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诸侯经济”思想,良性竞争、共赢局面难以出现,令人痛心。
3区域经济的差距扩大,且难以缩小。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格局正逐步细化,已由传统的沿海、内地两大板块,演化为改革开放后的东中西三大地带,再到目前的沿海、西部、东北、中部四大政策区域。但沿海和内地、东部与中西部、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在全国并不缺乏资金的情况下,西部依然难以融资,西部城镇化水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沿海发达地区的资源保障形势日益严峻,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将长期存在。
在这样的差异存在下,要平衡经济发展、推动弱势市场,我们需要合理利用金融业为工具。随着经营环境的开放和发展,金融业已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工具,逐渐变化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由于高科技的应用、金融竞争的加剧,金融服务已经逐渐实现业务上的全能化,为客户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全面的服务。现代化的金融体系可以通过减少信息与交易成本,影响投资决策和技术创新,促进长期经济增长。
在经济发展迅捷的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金融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在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都将重点发展金融业,以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金融中心之一。在这些地区。金融业已成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吸引外资、增加税收、提供就业岗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金融业自身发展也处于较先进水平。在其他区域金融中心,金融业的主要业务依然停留在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直接的金融支持。主要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同时积极引进知名的跨国金融机构。而在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薄弱的地区,金融业的服务内容更少、层次更低,主要是引导资金流入本地区、帮助改善本地区投资软环境。过度开放金融竞争,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反而不利。金融业本身也存在坏账率较高、长期盈利能力不足、职能定位模糊的威胁。
二、在区域经济调整转型过程中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业作用
金融业应充分分享区域金融发展的机遇,帮助发达地区的经济结构从“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进行调整、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升级,帮助建立集约型、开放型、创新型、生态型经济。同时节约利用资源能源、加强环境保护、扶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及新兴企业:帮助学习周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增加对外贸易、帮助解决贸易纠纷。吸引更多国内外资本,促进外汇资金在区域内合理流动,促进区域涉外经济的良性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资本有序流动提供良好的平台,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在区域金融中心,金融业的近期目标应是帮助国有企业重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对外开放,建立健全的贷款支持体制,解决企业的资金需求。加强区域金融生态建设,推动金融合作,组织、引导和协调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地方金融生态建设,加快社会信用建设,全面改善区域信用环境。积极维护好金融机构债权,建立良好互动的银企关系;建立有利于金融发展的规章制度。促进区域内外金融资源的合理流动,建立多层次的资金市场,进行资金聚集和资源优化配置。
在欠发达地区,要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调整区域经济布局,架构金融组织体系,处理历史包袱,引导金融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支农功能,成立地域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解决企业承贷难、甚至需要政府担保的问她。避免农村资金倒流城市而使农村资金进一步短缺。将目前“小而专”的服务模式转变为“大而全”,实施业务多元化和经营综合化战略,变单一的资金支持为多功能全方位的综合配套服务,因地制宜建立商业银行吸收农村资金不外流的机制,加强扶持服务,淡化商业盈利目的,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强金融机构竞争意识,进一步提高各类金融机构自身资产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和能力素质方面的提高。以创建金融安全区为契机,坚决制止恶意逃废债和赖债行为。
三、金融服务发展前景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区域经济将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为加快发展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帮助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金融业要解决的问题是:
1加强金融生态建设,包括经济环境、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和制度环境,加快地方金融机构建设。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善。加强金融区的系统性配套设施。
2帮助促进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企业的跨区域合作与协调,协助处置本地企业不良资产,提高甚至激活企业融资能力,帮助推进企业团队建设,提高企业团队的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
3将目前银行的“需求引导型”业务扩展增强为主动进行业务创新、催化内生金融。在欠发达地区合理复制发达地区的盈利模式,吸引人才,帮助普及财会知识、树立经营观念,搞好经济核算,加强经营管理,解决实际困难,提高盈利水平;增强规避投资风险的能力,增长理财知识,合理进行消费,以获得最佳的投资理财收益。
4努力提高金融资产增长的质量。允许不同形式的金融组织存在,适当增加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同时各主要银行之间应有能力在竞争同时共享部分资源。健全互助机制、合作机制和扶持机制,减少内耗浪费。
篇4
【关键词】金融 经济发展 对策
荣昌位于重庆西部,与四川省毗邻,是重庆的“西大门”。全区幅员面积1077平方公里,辖21个镇街,户籍总人口85万人。2015年6月18日,荣昌区正式挂牌成立,成就了荣昌置县千年的华丽蜕变,是目前重庆市最年轻的区。
在重庆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背景下,荣昌作为城市发展新区的一员,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产生大量资金需求,金融如何有效支持区县经济发展,实现区县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荣昌经济与金融的发展现状
第一,荣昌经济发展情况。201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9.87亿元,同比增长1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71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207.77亿元,增长13.0%;第三产业增加值78.39亿元,增长12.1%。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67.04亿元,增长1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9.59亿元,增长20.2%;全年公共财政收入24.91亿元,增长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7.41亿元,增长13.9%;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6.59亿美元,增长24.8%。
第二,金融发展情况。截至2015年底,全区共有金融机构32家,其中银行机构11家,保险机构16家,证券营业部1家,担保公司2家,小额贷款公司2家,金融机构网点数142个,比去年增加5个;职工总人数2886人,比去年增加71人。2015年全区实现金融业增加值6.65亿元,增长16.3%。
第三,金融对荣昌经济的支持情况。2015年,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推进“助保贷”、“经保银贷”、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创新推出“助农贷”等金融产品,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支持一中小企业成功在新三板上市,储备拟上市企业7家。12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71.70亿元,比年初增长16.7%,同比增长16.7%。贷款余额达到172.36亿元,比年初增长13.4%,同比增长13.4%,存贷比为63.44%。
二、金融支持荣昌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信贷资源配置失衡。一是金融与经济总量不匹配。2015年,荣昌经济总量在全市的占比为2.1%,而存款余额占比为0.97%,贷款余额占比为0.73%,均大大低于经济总量占比。二是信贷结构失衡。从信贷期限看,中长期贷款占比从2012年的85%降低到2015年的76%,金融机构逐渐减少了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将新增贷款主要集中在短期贷款上。从信贷资金投向看,各金融机构信贷大多投向房地产、交通、水利、环保等领域,而对工业、农业的贷款在减少。
第二,金融部门管理体制制约了信贷投入。一是金融服务功能弱化。近年,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并基层经营网点,机构向城市集中。同时,贷款管理权限上收,支行信贷项目需报分行审批,影响了国有商业银行在区县的资金投入。二是资金存在外流现象。区县金融机构由于实行高度统一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将大部分吸储资金上存上级银行,用于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或逐级以同业拆借及各种金融衍生品方式在资本市场谋取高利,使区县有限的资金流出。荣昌金融机构存贷比长期维持在63%左右,低于全市存贷比80%的平均水平。
第三,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一是融资难。一方面,因风险管理和审慎监管的要求,银行信贷发放更加谨慎,对效益好、规模大、有实力的企业千方百计进行信贷营销,但这些企业往往没有信贷需求。另一方面,众多有发展潜力、有资金需求的中小微企业因财务制度不健全或缺少有效抵押物,而不符合银行的放贷要求,很难得到信贷支持。二是融资贵。中小微企业办理担保贷款的担保费率在3%左右,再加上评审、登记、审计、保险等中介费用和正常的贷款利息,贷款成本达10%左右,已经接近正常工业企业的毛利润率,给企业盈利带来巨大压力。
第四,金融风险压力凸显。一是信贷风险敞口加大。去年以来,不断有区内企业出现信贷违约及较突出的潜在的风险敞口,信贷不良率持续上升,并有扩大的趋势。据银监局监测数据显示,荣昌区银行机构贷款不良率达到近三年的最高值0.55%左右,高于周边的大足区和永川区,低于全市0.7%的平均水平。二是民间借贷风险进一步显现。尽管不断加大打击非法集资活动的宣传力度,民间借贷及非法集资活动仍然很活跃,并已陆续因资金链断裂出现不稳定因素。
三、对策建议
第一,加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一是明确重点支持产业。围绕新型工业化发展,重点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高端装备、新材料、高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领域,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切实减少对房地产、建材等产能严重过剩领域的信贷支持,加大对商贸旅游、交通、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的投入。二是明确重点支持企业。就荣昌而言,大型企业较少,中小微企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产品有竞争力、有一定自主研发能力、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小微企业要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资信良好、确能偿还贷款本息,通过信用等级评定的中小企业应给予适量信用贷款。
第二,改进和完善信贷管理。一是强化国有商业银行对区县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适当增加区县一级支行的贷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手续,提高信贷效率。二是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授信政策,让更多中小微企业能得到信贷支持。三是加大正向激励力度,完善金融机构考核办法,及时兑现金融机构考核奖励,提高金融机构支持区县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第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一是拓宽融资渠道。建立荣昌区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支持区内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区中小企业挂牌(上市)孵化基地”的作用,积极帮助和引导区内企业加快公司治理和公司股份制改制,鼓励企业加快在OTC、新三板、主板等交易市场挂牌上市融资。区政府要加强与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强化企业项目对接、储备、培育、推荐、协调等服务,支持企业通过银行间市场开展永续票据、项目收益票据、资产支持票据等创新产品融资。建立中小企业转贷应急机制,发挥区内两家国有担保公司资本金和国有企业闲置资金作用,在符合风控要求的前提下,为暂时融资困难的企业提供冲贷业务。二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发挥好政府主导的金融产品作用,深入挖掘“助保贷”潜力,加快推进“银政通”、“经保银贷”等创新金融产品和贷款模式,继续发挥好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的作用。降低企业融资担保费用成本,采取鼓励担保公司主动降低费率及财政补贴担保费率等措施,将企业融资担保费率控制在2.5%以内。加强对金融机构收费项目和价格的清理检查,公示收费目录清单。规范企业融资过程中担保、评审、登记、审计、保险等中介收费行为,清理不必要的资金“通道”和“过桥”收费。
第四,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推动行业信用信息记录工作。加大打击非法集资活动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区内融资咨询服务机构经营活动的监测和预警,积极做好民间金融活动的疏导工作,密切关注企业民间借贷和银行信贷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罗淘,赵伟.重庆金融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2]张跃进.浅谈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2001(02).
[3]徐新.金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J].中国金融家,2011(04).
[4]倪百祥.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探索与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2(01):18-19.
篇5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金融支持制约因素较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门金融政策亟待出台,金融服务短期行为导致循环经济产业链启动难,未成立专职服务于循环经济的区域性法人地方金融机构,且绿色金融产品单一。
为弥补和改善循环经济现有融资体系的不足,需要着手如下方面,强化金融支持体系:
一是进行金融制度设计和金融政策制订。现有的金融制度盲区和信贷政策缺陷等问题,严重地制约着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因此,必须通过设计一种支持循环经济的金融制度框架,来协调和整合循环经济运行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将社会资源和财富进行比较合理的配置,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规定其交易和补偿机制。必须将金融投资决策与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政策结合起来,有效传导倾斜性金融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把金融决策与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整体规划、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结合起来,做到政策配套、措施协调。
二是有效动员社会资本。要以超前性思维,动员国内外资本,选择投资重点,优化资金投向。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科技,选择具有广阔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组织实施节电、节油、节水和综合利用等重大节约示范工程,推进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发展循环型农业,必须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尤其是研发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村信息高速公路建设,重视农业科技的普及与推广。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引导农民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篇6
金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起着优化县域经济资源配置的作用。实践充分证明,金融业对县域经济支持力度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增长的强劲、稳定与持久。
(一)加强融资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
加强融资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是破解中小企业资金紧张问题的可行方法,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问题,就会进一步规范县域经济社会资金投向,对促进中小企业的投资规模、结构与效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就政府而言,各级政府就应该明确职责,将融资信用担保纳入到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公共平台范畴之内,同时要不断加大扶持与监管力度,一方面通过诸如政府财政预算注入资本金的方式鼓励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共同出资组建的担保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另一方面则建立财政补偿机制,提高担保机构资信,增强抗风险能力;就银行与企业而言,积极推进担保机构与银行的联合与行业协会的组建,使其在风险分担与化解、客户信息共享、行业自律等方面其实发挥作用,以分散和化解风险,进一步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
(二)进一步提高金融系统的服务水平
金融对于县域经济支持力度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水平的高低,基于此,金融机构就应该立足于“面向客户、面向市场”,积极构建服务市场、服务客户体系。
1、深化内部人员激励机制建设。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使得责任约束与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得到有效融合,使之在提高贷款营销积极性的同时,不断创新服务的方式方法,提高服务水平;以“服务信贷客户、强化服务质量”为目标,通过拓展县支行的贷款自和审批权的范围、完善授权授信管理、优化信贷管理体制、增加流动资金存量推广小额信用贷款等措施来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使县域农村资金逐渐向农村流动,加大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减轻农村信用联社的压力和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2、金融机构应认识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性这一现实,采取“一般化与特色化”的信贷模式,对于不同的个人与企业执行灵活性的信贷政策。所谓的“一般化”就是指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继续贷款个人与企业的“急、多、少”的用款特点,通过“减少审批环节、、提升服务效率”的措施,创新服务理念;所谓的“特色化”即是对县域经济中具有完全产权、内部制度健全、经济效益良好、社会信用较好的企业与个人,金融机构就要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给予信贷支持。
二、结语
篇7
济发展的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金融业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县域经济是联系城市与乡村的纽带,其发展水平一方面集中反映出城市经济辐射能力的强弱和经济的繁荣程度,另一方面还是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快慢的主要原因。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关系到中国改革的顺利进行。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近几年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虽然有所增加,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增幅较大,对农村及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相悖。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商业银行逐步由分散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普遍推行“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客户”战略。这一行为取向无疑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其主流是好的,但是与当前县域经济的特点相背离,使县域金融的功能和作用趋向减弱。针对近几年中小的货币信贷政策难以落实到位的事实和县域金融功能弱化的趋势,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寻求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观念上的突破,加大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
一、县域经济发展中资金供求现状
(一)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刚性增强。首先,县域经济必须要走“兴县”的战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重新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工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没有充足的资金保证,“工业兴县”只能是纸上谈兵。其次,改变扭转落后的农业、农村经济,就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行农业产业化,走特色农业、订单农业之路。这就要适度调整压缩农业种植业的比例,加大养殖、蔬菜、林果业的建设。而林果业、蔬菜种植及养殖业的发展所需资金,要远远大于种植业。第三,县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把民营经济做为培育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第四,加强城镇建设。一方面政府加大对城镇土地资源的利用,对土地进行有效储备,统一收购,做好营运土地的文章;另一方面,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引资力度,政府要加大对城镇工贸园区的建设,增强对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这些都要有大量的资金做保证。
(二)县域资金分流严重,加剧了县域经济资金供求矛盾。一是邮政储蓄增势迅猛,成为县域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吸收的存款全部外流,成为县域经济资金外流的“黑洞”。二是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县级行的贷款权限逐渐上收,致使县级行贷款功能逐渐萎缩,存贷款比例严重失衡,造成县域资金的外流。三是由于体制改革,高校扩招及学费价格的上涨,每年也需从县域抽走大量的资金。四是随着股票债券市场的发展和人们的投资理念的提高,加之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的持续下调,造成部分资金流向股票债券市场。
(三)金融信贷支持做为县域经济资金供应的主渠道作用呈弱化态势。金融部门的信贷投入和吸引外资成为县域经济资金供给的主渠道。金融部门的信贷投入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离开金融的信贷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便会因“缺血”而萎靡不振。但近几年来,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金融的资金供给的主渠道作用呈逐渐弱化态势,总体表现是金融信贷投入总量增长缓慢,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
(四)县域民间借贷相对活跃。民间借贷并非是现代经济的产物,其源远流长。民间借贷在支持县域农村经济方面有其积极的作用,但其负效应也不容忽视。二、业加大支持县域力度的对策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主导着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经济中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大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是建立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在当前新的形势下亟待解决的现实而又紧迫的重大课题。金融业必须顺应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需要,围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优势的发挥、进一步密切与地方政府和的合作,为加快市场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服务,并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实现金融安全,壮大自身实力。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树立为县域经济服务的意识。金融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金融业是服务行业,应始终坚持客户至上、客户第一的原则。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既是金融业的职责所在,也是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前提。金融业赚取的是存贷利差和各种服务的收费,在为县域经济服务的同时,实质也是为自己创造效益。必须彻底根除衙门作风,了解县域经济的资金需求,不断改进和提高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县域经济的各种金融需求。同时,应主动寻找县域经济优质中的客户,推销贷款、推销其他的业务品种。要保证信贷业务的长期性、连续性和有效性,坚决克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老毛病。要抓好贷后服务工作,贷款的发放只是这项业务的开始,不是终结,良好的贷后服务,对保证信贷资金安全,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国有商业银行应逐步改进和完善信贷管理体制。我国新兴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好的做法,减少对基层行的干预,使基层行能够放开手脚,自主经营。改进有关的考核办法和奖罚制度,使其更为合理,更能体现促使基层行“提高资产质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盈利能力”的原则,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强“抓大抓优扶小”的金融服务意识,在强化信贷管理责任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当前机构改革,布局调整的有利时机,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县级机构划分为不同级次,适应下放贷款审批权,确定合理的授权、授信额度;对县域企业制定切合实际的、科学的信用等级评定制度,特别是要针对企业发展的阶段性资金需求的特点,适时给予信贷支持,要像政府培植“税源”一样来培植“信贷效益”增长点。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对县域经济中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简化和完善个人消费信贷的发放程序,大力拓展消费信贷领域。
(三)、重新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职能作用,加强与地方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协调好政府及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关系,精心打造政府、银行、企业对接的“金融平台”,加强信息的收集、反馈和沟通,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强金融监管,提供金融服务,适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有效信贷投入。人民银行要有针对性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扩大注入县域经济的货币供应量;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实现市场退出后保留下来的县级机构,必须确立为县域经济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职责,确定适当的存贷比底限,地方财政应设立县域经济发展基金,国家从邮政储蓄中拿出一块资金作为配套,成立专门机构来经营运作;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县域设立分支机构;理顺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作用。
篇8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历程遵循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路径,这种强制性制度变迁路径内生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及以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战略。近年来,中国农村金融变革及发展并未将农村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城市和工业改革一直迫使政府试图通过金融发展来向低效率的国有企业注入改革所需要的资金,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典型的歧视性特征。然而,农村金融发展不论对农业发展还是农民增收,都意义重大。
1.1.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比工业及服务业发展,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更容易受自然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农业经济的高风险特征决定,农村经济起步及健康稳定发展需要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补偿,当前仅仅依靠农业直接补贴不足以解决问题。农村金融发展及改革是汇集农村闲散资金、优化农户手中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特别是传统农业改造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村金融发展更加不容忽视。农村金融发展是建立现代农业的核心,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存在以下主要矛盾:银行是以赚取利润为目的的盈利性机构,因此银行利润绩效考核与支持“三农”发展之间存在矛盾;国家给予的政策性银行资本金不足以完全解决“三农”发展需求间的矛盾;农村信用社存在的历史包袱及历史遗留问题与农村金融发展主力军间的矛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缓慢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农业保险发展缓慢与农业信贷风险分散之间的矛盾。就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而言,首先,农业可用资金薄弱,加上地方政府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有限。而市场经济力量的代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在支持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困境。近年来,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吸取农民的存款大幅度增加,这从涉农金融机构的存贷比可以得到相关证明,而农村金融机构吸收的农业贷款真正投放到农村经济发展中,支持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结构调整的资金却大幅度萎缩。农村金融机构从农村集聚的资金增量与投放到农村的资金数量缺口在加速拉大,金融机构将农村吸取大量的农村存款转投入非农生产,因为农村金融发展的不健全导致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的资金缺口在加速扩大。另一方面,当前农村小农经济仍占主要地位,农村仍然是以个人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以个体所有制为基础,生产规模小,生产条件简单,自给自足与商品交换并存,重视亲友关系,依恋土地。重农思想导致农民轻易不敢借贷,农村金融需求发展缓慢。农村金融的发展,一方面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业增收提供资金支持;一方面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农村的劳动生产率。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在未来15年内,全国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投资约为1700~4900元,如果按8亿人口计算,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将为13600~39200亿元,因此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以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提供服务,通过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增长。
1.2.农村金融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根据金融发展理论及人力资本理论,农村金融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就农民增收而言,农村金融主要借助教育投资、信贷投资及促进就业结构变化3个方面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首先,教育投资效应。基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水平是决定劳动力边际产出的重要因素。与早期劳动经济学家和发展经济学家的观点不同,人力资本理论主要强调人力资本水平的异质性,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收入的重要因素。农民受教育程度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从而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变量。教育提高了农民的人力资本,增强了农民获得财富的能力,进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农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能够为农村教育投资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有了充足的资金,农村教育就有可能大发展,农民受教育程度就会大大提高,因此其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其次,信贷投资收入效应。当前,与第二、第三产业相比,农业经济发展的落后导致农民获取收入的渠道狭窄,农村金融发展的缓慢也导致储蓄是农民理财的主要渠道。就健康的金融发展系统而言,农村信贷投资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且信贷投资的增加会带来农民收入的增长。此外,农村信贷投资的增加,会整体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人均资本量的增加,从而促进人均产出的增加和人均收入的增长。第三,就业结构效应。农户就业结构的变化是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基于库兹涅茨的发展事实,转型经济国家中,从事非农业的人口越多,人居收入增长的越快。当农民由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就业时,劳动力资源在社会各部门得到合理的配置,劳动生产率就会大大提高,社会整体创造的财富就会增加,从而收入也会增加。所以农民就业结构的变化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而农村就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农村金融系统的发展及金融资金的支持。有了健康完善的金融体系,才能解决农村中的中小企业、乡镇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才能促进农村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此外,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吸引外资的进入,从而促进农业整体就业结构的变化。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可以得出,农村金融发展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但也应该看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决定,金融成为国家动员经济资源和经济剩余的工具。为了最大限度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政府借助各种政策动员农业、农民和农村的经济资源和经济剩余,使金融抑制成为集聚资源的重要手段和政策。在此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缺少自主性,在经济发展的大目标下,农村金融成为国家向工业和城市输送农村经济资源与剩余的渠道,这种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在整个国民经济和金融发展过程中,主要扮演储蓄动员的作用。基于此,中国农村金融并非内生于农村经济,其发展不是沿着自身内在的逻辑展开和扩展的,这种由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不仅不能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反而阻碍了农民收入增长。当然,农村金融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的影响,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的实证检验。
2.实证模型设定及指标说明
2.1.模型设定
本研究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将农村金融发展作为投入变量引入农业生产及农民收入的生产方程,基本模型设定如下:Y=eA(t)KαLβFγ,其中,Y代表产出,A(t)代表技术进步水平,K代表总的资本投入,L代表劳动力投入,F代表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两边取对数,得到基本回归模型:lnY=α0+α1A(t)+αlnK+βlnL+γlnF+本研究在此考察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产出(Y)和农民收入(I)的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在此选取农村金融规模指标(FIR)和农村金融支农程度(FD)指标,基本模型设定如下:lnY=α0+α1A(t)+α2lnK+α3lnL+α4lnFIR+ε(1)lnY=α0+α1A(t)+α2lnK+α3lnL+α4lnFD+ε(2)lnI=β0+β1A(t)+β2lnK+β3lnL+β4lnFIR+ε(3)lnI=β0+β1A(t)+β2lnK+β3lnL+β4lnFD+ε(4)由于时间序列自身存在的非平稳性所致,简单的多元回归会导致回归结果的“伪回归问题”,基于此,分别借助ADF单位根检验和Johansen协整检验等方法,进一步确定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和回归方程的协整关系。如果变量自身或者其差分项平稳,则表明变量存在单整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存在单整关系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以确定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之间存在的长期关系。
2.1.1.平稳性检验
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1[检验形式(c,t,k)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包括截距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0是指不包括时间趋势项]经过检验,在5%显著水平,除了lnY项,其他各个序列都不是平稳序列,在经过一阶差分后,各序列都变为平稳序列,得出各序列在5%显著水平是一阶单整序列。
2.1.2.协整检验
各个同阶单整的序列很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在进行回归估计之前还要对其进行协整检验。根据协整原理,本研究采用Johansen特征根迹检验法,通过计算特征根来分别判断各回归方程中不平稳序列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见表2(表中数据为各协整检验中的特征根迹统计量,“r”表示协整关系的个数,“”表示在10%显著水平显著;“”表示在5%显著水平显著)。表2变量协整检验由表2可知,模型(1)、(2)、(3)、(4)中各一阶单整的变量之间都存在着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模型中各不平稳的变量通过某种线性组合是平稳的。因此,可以进一步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由表2可知,模型(1)、(2)、(3)、(4)中各一阶单整的变量之间都存在着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模型中各不平稳的变量通过某种线性组合是平稳的。因此,可以进一步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3.实证结果分析
3.1.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产出的影响
基于模型(1)和模型(2)实证检验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产出的影响,实证结果见表3(表中括号内数据为变量的t检验统计值,“”表示回归结果在10%显著水平显著,“”表示在5%显著水平显著,“”表示在1%显著水平显著)
3.1.1.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农业产出的影响
由表3可知,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农业产出的影响为正,且回归结果在5%显著水平为正,这说明,随着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其对农业产出的增加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村金融发展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所需资金,并有利于农村闲散资金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近年来农村金融的发展确实在农业产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1.2.农村金融支农规模对农业产出的影响
由表3可知,模型(2)的回归结果显示,以农村金融支农程度衡量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在农业产出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回归结果通过了5%显著水平检验。与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相比,农村金融支农规模对农业的作用更为直接,规模增大有利于农业产出的增加。国外研究普遍认为农村存在金融抑制,需要对农村金融实施改革,促进经济发展,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决定,中国农村金融对农业发展的作用较为滞后。本研究回归结果显示,农村金融对农业增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为农业发展寻找新的突破点。
3.2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基于模型(3)和模型(4)分析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实证结果见表3。
3.2.1.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与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农业产出的影响相比,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未通过10%显著水平检验,且回归结果为负。这表明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不仅没有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反而阻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吸收农村存款,大多时间充当资金吸收的渠道;内生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下的中国农村金融存在二元结构特征,与城市金融相比,中国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增加的作用并不显著[6]。
3.2.2.农村金融支农规模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表(3)的实证回归结果表明,农村金融的支农规模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也不显著,且回归结果为负。这表明农村金融支农规模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产出的增加,但其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这正如林毅夫[7]所言,中国的农村金融是内生于中国工业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农村金融的发展不仅与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不一致,而且农业经济发展的特征决定,农村金融的内生生存能力不足,不仅不利于农民增收,反而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金融与城市正规金融的差距也是导致中国城乡贫富差距的重要原因。基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农村金融的健康快速发展及农村资金的合理利用,是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只有加快现有金融机构结构和功能的改革,增强农村金融在金融发展中的地位,提高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农民才能真正地脱贫致富。
4结论
篇9
摘 要:随着武陵山区区域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政策的出台,武陵山区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的作用也不断凸显,金融支持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企业活力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本文针对武陵山区金融支持弱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金融支持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武陵山区 经济发展 金融支持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校级科研项目《武陵山片区农村金融排斥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武陵山区,位于中国华南地区中部,南临广西、东临湖南,西临川渝,北临湖北。其中包括:贵州铜仁地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称武陵山区) 、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和怀化市等6个地、州、市, 属于 “老、少、边、穷”区。随着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政策的出台,武陵山片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尽管有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但武陵山区的经济发展成果不甚明显。究其原因,除了历史地域发展不平衡外,最重要的就是该区资金严重匮乏,经济发展缺乏相应的金融支持,资源利用率低,这些严重制约着武陵山区的经济发展。因此,不断加强武陵山区的金融支持力度是促进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金融支持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1.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通过金融总量的适度扩张和金融产业的结构优化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金融总量的适度扩张具体包括央行降低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稳定的金融环境。金融产业的结构优化具体体现在融资模式上,针对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减少信贷支持,引导企业向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产业转型,通过对战略新兴产业实施信贷支持、执行优惠利率等,进而全面优化产业结构。
2.金融支持增强企业活力。一个地区的企业经营水平和竞争实力决定着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如果企业经营体制僵化,缺乏活力,即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企业也会因为经营机制不健全影响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从而加剧该地区经济构失衡矛盾。而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直接融资和以银行信贷为主体的间接融资可以为武陵山区企业拓宽资金募集渠道,从资金上保障其扩大生产规模和技术升级。并且资本市场特有的价格发现功能通过证券资源合理优化配置,促使武陵山区企业在产业上合理布局,不断增强武陵山区企业发展活力,提高其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促进武陵山区经济发展。
3.金融支持农村发展方式转变。武陵山区是我国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因此,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支持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武陵山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积极发展县域农村金融,增加支农贷款额度,加快现代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优化农业信贷投向结构,根据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增加对开发性农业、现代农业和绿色农业、高附加值的农业的信贷投放。探索多渠道多方式筹资,壮大信贷资金实力,解决农业发展资金供求矛盾。
二、武陵山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武陵山区金融机构积极调整信贷结构,支持全区经济发展,金融发展态势日益向好,金融对经济发展支持力度逐步加大。银行业保持良好运行,存贷总量稳步增加,质量效益不断提高。保险证券期货业稳步发展,投融资平台及担保、小贷公司初步成长,探索“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农户”金融扶贫新模式,推进诚信武陵山区建设,金融生态环境有所优化。但武陵山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仍存在以下问题:
1.信贷投入严重不足。虽然近年来武陵山区金融机构存贷款有了较快增长,但从图1可以看出,信贷量仍然远远不能满足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特别是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太小,存贷比过低,和周边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2.金融组织结构不合理。第一,银行业服务地方发展作用发挥不够。武陵山区银行机构数量偏少,网点密度偏低。银行机构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为主,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缺乏。金融创新的空间和能力不足,不能根据客户需求自主创新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产品,致使大量资金难以投放本地市场。第二,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相对滞后。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少、规模小,业务能力不强,发展动力弱,难以满足多元化实体经济的服务需求。第三,融资中介机构总体水平不高。担保公司、资产评估、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数量少、资质低、资本弱,加之收费偏高且不规范,增加了融资成本和处置抵债资产的难度。
3.资金集聚能力较弱。由于资金的逐利天性,资金将会从高风险地区流向低风险地区。武陵山区资金集聚力较低,大量资金从武陵山区流向其他地区。武陵山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需要大量的增量资金投入支持技术改造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但是由于武陵山区金融服务水平低,金融创新能力不强,导致大量资金滞留于银行间市场,形成存贷差,大量的货币资金并未相应地转化为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的拉动资本,这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金融支持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快发展多元金融市场,健全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进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到湘西州设立区域总部、分支机构。对新引进金融机构工商、税务、消防、城管等相关部门要开辟“绿色通道”,搞好服务。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规模,实现各县市全覆盖;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增资扩股,壮大资金实力;发展融资担保公司。坚持以“收益共享,风险同担”为原则,推动建立政府、银行、担保公司、中小企业合作机制,大力发展组合担保等业务创新模式,进一步通畅银企借贷渠道,提升融资担保能力;鼓励企业出资设立或参股融资担保公司,完善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引导并鼓励微型金融和合作金融的发展。在孟加拉国和一些非洲国家的微型金融和合作金融为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的保障,微型金融和合作金融可以降低武陵山区资金融通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逆向选择问题。因此,充分发挥基层智慧,成立民间组织的民营金融机构,促进武陵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加大资金投放力度,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武陵山区经济区域广阔,资金需求量非常大,要在充分利用传统金融机构的基础上,积极拓展融资渠道。第一,支持企业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加大拟上市企业培育支持力度,支持拟上市企业做好项目申报和上市引导资金申请工作,鼓励符合上市条件的拟上市企业进入到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上市。落实《武陵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资本市场的意见》(州政发〔2011〕9号)等相关扶持政策,在财政投入、土地供应、上市奖励等方面给予上市企业支持。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及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等多种债务融资工具,扩大直接融资的规模和比重。合理引导民间投融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采取BT、BOT、TOT、PPP、股权融资、特许经营、基金投入等多种模式进入基础设施、新兴战略行业、金融服务、社会事业等领域。第二,大力引入外资,推动跨国并购,跨国并购不仅可以扩大企业融资渠道,还可以促使企业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倒逼企业技术升级,引进现代管理、发展和培育新市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进一步规范民间融资,严厉打击和防范民间非法集资,合理规范融资利率,推动民间融资阳光化、规范化。
3.实施差异化的金融政策。第一,实施货币政策工具的差别化。我国已经实行存款准备金率的机构差别,目前,可以通过赋予武陵山区人民银行一定的存款准备金率浮动权,这样可以扩大货币乘数,扩大货币供应;同时,实行有差别的再贴现政策,通过放宽再贴现条件,降低再贷款利率,可以增加再贴现额度和增强资金的导向调节功能。第二,实施有差别的区域监管政策。适当降低武陵山区设立区域性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资本金、营运规模上的要求;组建武陵山区区域性商业银行,将其经营范围限定在武陵山区,为武陵山区经济发展服务。
4.加快金融安全区创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环境是指金融市场运行的外部环境和基础条件,具体包括法律环境、制度环境、信用体系、中介服务体系等。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管理考核,深入推进信用县(市)、乡镇、村组、社区和企业创建,加快工业园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各县市创建省级金融安全区;加快建立“多网合一,资源共享”的征信体系,打造一体化的社会信用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信用中介服务体系,继续发挥政府在信用担保体系中的作用,努力发展覆盖面广的商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信用激励约束机制;支持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等尽快接入征信系统;同时,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及资产评估机构为金融活动及征信体系的构建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周 勇. 浅析我国西部产业结构调整[J]. 湖南大学学报,2011 (8).
[2]温 军.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选择[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 (4).
[3]王利强.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2011 (6).
[4]丁志勇.欠发达民族地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实证研究基于南疆三地州比较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海洋经济;金融支持;海峡蓝色经济
一、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意义
发展海洋经济不仅是破除资源瓶颈、加快动能转换的迫切需要,也是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2016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该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7050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9.5%,海洋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中,海洋产业生产值43283亿元,海洋相关产业生产值27224亿元,2016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达3624万人。此外,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公布的2016年福建省海洋经济主要数据显示,2016年福建实现海洋生产总值7500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渔业经济总产值2660亿元,同比增长8%。以上数据充分证明福建海洋经济正在稳步发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出台,是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实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发展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前提和基础。要以大海洋的视野,树立海洋经济全球观,紧密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打造国际国内的海洋经济支点,加强海洋产业投资贸易和海洋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核心区,充分抓住契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对发挥福建区位优势,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推动福建由海洋资源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转变具有重要意义。福建海洋经济的五大传统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修造业、滨海旅游业,其增加值占福建海洋生产总值70%以上。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有力支持。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的《金融支持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加大金融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以海洋渔业、临海工业、船舶修造业、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新兴产业等为主体的海洋产业体系的发展,对于我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有着重大意义,同时有利于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因此,研究海洋产业与金融产业深度融合,探索金融业如何有效支持福建蓝色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
海洋经济是未来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之一,其行业自身存在的地域聚集性高、投融资需求阶段性明显、融资期限长、风险水平高等特点,决定了金融支持的特殊性和专业性,需要与行业需求紧密匹配。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海洋产业资金需求存在较高的地域集中度
我国海洋产业在空间地域上差异较大,且空间集中度较高,因此海洋产业资金投向和资金需求在空间区域上相应聚集。目前国内11个海洋经济区的设立以及5个海洋经济战略规划区的提出,使得基于区位、行政、产业等因素的海洋经济更加向区域内海洋中心城市集中,并基于规模优势和产业聚群的发展在区域内表现出更多的同质性。例如,山东海洋经济发展重在海洋科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重在港口经济,广东重在南海开发和海岸带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的综合发展上。福建重在打造与台湾双边互惠经济合作发展的桥梁纽带。由此,不同海洋产业产生了区域空间上的集聚和差异,对资金的需求也存在较高的地域聚集度。
(二)海洋产业资金需求密集度高
海洋产业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海洋产业细分行业看,海洋渔业养殖业,不管是鱼虾养殖、海参鲍鱼养殖、螃蟹贝类养殖等,前期幼苗投入资金巨大,后期需要养殖维护成本,均体现了海洋养殖业的资本投入量大特点;同时,细分行业中的船舶重工、远洋运输等领域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购买船只、日常维护、人工成本等支出;码头港口建设、海洋石油化工等行业技术门槛高、建设生产资金需求巨大,更是离不开金融机构对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融通资金是金融的重要功能,要不断创新优化金融体系,引导各类社会资本集聚,形成巨大的资金规模,以满足海洋经济建设的高密集度的资金需求。
(三)海洋产业融资期限长
长期以来,海洋产业金融支持面临的一个关键瓶颈是缺乏持续有效的中长期资金供应。以海洋渔业养殖、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建筑工程等为代表的海洋经济产业,均存在着生产周期长、资本占用高、资金回收期长等特点。例如,海洋新型药物从研发到获批上市需要较长的时间,行业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特征显著;海洋渔业养殖业周期较长,从育苗、育成、海上暂养到投入放养、收获上市,生产周期少则几个月,多则3~5年,行业成本投入大,收益不稳定,资金回收期长;此外,海上工程建筑业的投资周期相对也较长,例如福州新建的长平铁路、长平高速等海上大桥项目,建设施工难度大、工期长,资金占用量极大。当前各商业银行更倾向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投放形式存在固有缺陷,国家政策性银行对海域开发类贷款的支持力度有限,国内资本市场对于海洋产业高风险企业存在融资短板,使得海洋产业的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四)海洋产业存在高风险规避需求
由于海洋经济自身特有的属性以及海洋经济结构的复杂多样性,海洋产业通常面临比较高的风险。例如,传统的海洋渔业包括捕捞、养殖行业等,很容易受到海洋环境气候多变的影响,海啸、风浪、台风、恶劣的海洋天气和无法预知的深海环境等,都会对各类海洋渔业作业部门造成直接的影响;海洋开发尤其是海洋资源勘采业的勘采成功率相对较低,相关企业面临较高的风险。此外,海洋经济产业多数有涉外特征,如船舶制造、远洋运输等行业,均面临不同程度的汇率波动风险。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汇率波动要求投资者拥有较高的应对能力,其风险会减弱民间资金投向海洋经济产业的意愿。
三、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发展海洋经济是福建省建立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方针,从福建区域经济特点着手,建立与海洋经济发展适度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支撑体系,加大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对推动福建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海洋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的有效对接
强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的相互协同,建立多方参与的长效沟通协调机制,促进银企对接。鼓励银行机构优化信贷结构,针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来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海洋产业投资。加强涉海金融资产抵押创新,探索海域使用权等可抵押资产的操作可行性,积极创新船舶融资、航运物流货押融资、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融资。鼓励涉海企业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来筹措资金,积极探索涉海企业的离岸金融业务,利用海外资金低成本优势,吸引境外资金投向福建滨海旅游产业以及船舶重工、码头港口等产业,吸引国际资本支持福建海洋经济发展。
(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抓住福建“六区叠加”机遇,贯彻福州“东拓南进”城市发展战略方针,利用各类金融工具积极支持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大力培育海洋新兴产业,推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前福建正处在“海丝”核心区、自贸试验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生态文明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新区等多区叠加的战略机遇期,其中福建自贸试验区定位之一是开展两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试。加强海峡两岸金融合作,推动福建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发展,加大对海上养殖、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石油化工等行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通过信贷资源投入,推动船舶重工行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发展。在海洋工程建设方面,加大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物资储备基地等重点项目的资金支持,重点支持宁德港、罗源湾码头、长乐松下港、厦门港、漳州港等港口建设,做大闽北、闽中、闽南三大港口群,突出对台特色。加大对福州滨海新城旅游度假产业、海洋能源利用产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海洋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三)加大对海洋人才培养的金融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
福建是海洋经济大省,海洋科技人才缺乏成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面临的重要约束。蓝色经济更加强调科技自主创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引导及支撑作用,而金融在推动海洋重大科技创新、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积极推进金融产业与海洋科技产业融合发展。创新海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设立海洋科技人才教育基金、鼓励各银行结构针对高科技海洋研发人才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海洋人才培养链与海洋产业链有机结合,促进海洋科技发展及高端海洋科技人才培养。
(四)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功能,加大海洋产业保险产品创新力度
鼓励保险公司创新海洋产业保险产品,积极拓展各类配套保险服务,大力发展航运保险、渔业保险、海洋生态环境险等险种,为远洋捕捞业、渔业养殖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工业和海洋石油化工业发展提供保障。加强进出口企业与保险机构对接,确保海洋物流安全。完善渔业政策性保险制度,提高渔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以此保障远洋捕捞业的健康发展。完善海上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将渔业养殖保险和类似涉海主要险种纳入政策性保险,以降低养殖户的海上养殖业遇灾损失,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加大海洋生态环保类保险产品研发力度,扩大环境污染责任险在海洋经济领域中的覆盖范围,确保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占海.2016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N].中国海洋报,2017-03-17.
[2]王文等.海洋金融的发展[J].中国金融,2016,(19).
[3]温信祥等.蓝色金融创新实验区设想[J].中国金融,2016,(7).
[4]徐蔚冰.应壮大海洋产业推进海洋金融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16-10-13.
[5]闫旭.2016年福建海洋经济稳步发展[N].国际商报,2017-02-09.
[6]张健.金融支持海洋经济面临的问题和路径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