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04-04 18:5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经济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优化产业结构,支撑关联产业发展
旅游业对一个区域社会经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按照旅游经济理论,发展旅游业能够增加国民收入、赚取外汇、回笼货币、扩大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等等。[l](代7--m)由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极强,其经营影响范围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给相关部门提供广阔的需求市场,直接或间接带动了关联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构成比例的调整和变化。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直接影响的行业有12个,间接影响的部门有47个,引致影响的部门有20个。1元钱的旅游直接收入,可带来4.5元相关产业的收入。阁(~)乡村旅游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十分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可形成“旅游兴百业,百业促旅业”产业格局,从而使得乡村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例如,福州市永泰县依托山水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了农副产品的销售。2005年,永泰县接待的游客达60多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仅土特产加工和销售一项,一年可为当地农民人均收益增加3000元一5000元,有力地拉动了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发展。①今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的“2006中国乡村游”主题年,乡村旅游成为越来越多游客出行的首选。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为内容的乡村游正在成为一种新时尚。据统计,2006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三明市泰宁县星级宾馆、饭店、家庭旅馆住宿全面爆满,泰宁、将乐两县连续数天星级宾馆住宿率均达100%。②而武夷山,尽管房价普遍上扬,旅馆、招待所、二星、三星、四星级饭店客房出租率普遍达到了95%以上,收获了很好的效益;餐饮业也十分火爆,大众餐厅、快餐店、餐饭馆、大排档一条街、农家宴、农家小吃等都吸引了众多的食客,用餐的客人成倍增加;不少精明的商家看准“黄金周”旅游聚人气兼聚财气的优势,把商业促销与旅游休闲紧密结合,纷纷举办各种促销活动,如九曲花街房地产在黄金周期间就推出了“五一购房就送港澳游”的活动,亚洲酿酒(厦门)公司打出了“品石泉佳酿,游武夷美景”的旗号,武夷大王鹅业发展有限公司举办了“武夷土特产推介会”等主题消费活动都受到热捧,吸引不少市民游客看楼、购物;同时茶叶、地方小吃、工艺品、商业零售网点等也都出现了热销的局面。真正出现了以旅游为核心,全社会关注、全社会参与、全社会受益的良性互动局面,旅游业对乡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二、增加经济总量,提高乡村财政收入
开展乡村旅游最直接也是最显著的效益就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乡村财政收入,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许多地区,乡村旅游己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第三产业的支柱。以武夷山2006年“五一”黄金周为例,“五一”期间,接待旅游人数增长13.59%,与同期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5.83%,旅游总收入增幅比旅游人数增幅高12个百分点,抽样调查显示:游客平均逗留天数达1,7天,较以往延长了0.2天,过夜旅游者人均天花费为605.40元/人天,一日游游客的人均天花费为215.25元从天,分别同比增长24.12%和34.70%。③同期,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各景区,共接待游客18.4万人次,同比增长71.91%,门票收入551.85万元,同比增长91%。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乡村经济总量,提高了乡村财政收入,有力地拉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从旅游年收入来看,近几年以来福建省乡村旅游总收入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以连城县为例,1999年到2004年,连城县接待旅游人数平均每年以26%增长,旅游总收入则以平均每年23%增长。2005年旅游总收入是2004年的1.2倍、2003年的1.76倍(见图1)。旅游收入增加的同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尤其是旅游税收收入。一个区域的旅游总收入指的是区域内外旅游者在旅途过程中,食、住、行、游、购、娱所花费的总和,是旅游者直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收入。旅游消费所带来的总的财政收入应是旅游直接影响行业、旅游间接影响行业和旅游引致影响行业因旅游而带来的财政收入之和,而旅游直接影响行业对财政的贡献是旅游对财政贡献最重要的方面。由此可见,旅游总收入对连城GDP的影响反映的是旅游业对连城GDP的直接贡献,也是旅游业对区域财政方面显性的贡献。除此之外,旅游业还可以通过由旅游业直接收入而产生的间接收入和诱导收入来影响连城的CDP,影响乡村财政收入。
三、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
福建武夷山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是一个有力的论据。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前身为崇安县,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山区农业县。1989确立并实施“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使武夷山从原来的一个比较落后的山区农业县,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兴旅游城市。从理论上讲,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须修建车站、道路,以解决行的问题;必须开辟旅游景点,建造博物馆、展览馆,以解决游的问题;必须兴建饭店、宾馆、商店、娱乐场,以解决吃、住、购、娱的问题;与之相适应的供水、供电、邮政电话等市政工程就应跟上去。可见发展乡村旅游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现代化进程。以泰宁县为例:至2003年,京福高速泰宁县全线开工建设(2006年1月通车);邮电通讯、移动通讯网络覆盖全县;已建宾馆饭店50多家(星级7家),家庭旅馆30余家,总床位达3000余个;娱乐健身场所20余家,各类旅游船60余艘,竹筏300多条。现今,随着泰宁旅游知名度的提高,福银高速公路全线开通,进入泰宁的游客日益增多,为满足游客“吃、住、游、购、娱、行”等需求,泰宁正全力推进各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县城中心兴建集商业购物、高档娱乐休闲和旅游服务为一体的灵秀商城,开辟泰宁风味小吃一条街,满足游客吃与购的需求;启动南会滨水休闲度假区和将溪山地度假区的建设,在金饶山、峨嵋峰、金湖等景区开辟登山野营和水上休闲运动,为游客营造娱乐休闲氛围;在城区、上清溪上码头、猫儿山等地扩建5个小区停车场,增设到各个景区的公交专车,开辟了泰宁到南昌、上海、温州、深圳等地的长途客运专线,逐步满足游客需求。泰宁县正在建设的宾馆饭店有金湖半岛俱乐部、泰宁大酒店、华大宾馆等,总投资额达2.1亿元。预计3年内全县的住宿床位将由目前的5000余个增加到至少1.2万个。甲乡村旅游业的开发使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分页标题#e#
四、扩大就业机会,化解就业矛盾
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旅游业直接就业者每增加1人,社会就业岗位就会增加3一5个。[2~与其它行业相比,旅游业可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根据旅游业的内容以及旅游业的特点,旅游业为社会就业所做的贡献第一部分是旅游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这些就业岗位应包括旅游直接影响的行业中为“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服务的直接从业人员;第二部分是旅游间接或引致行业提供的就业岗位。要把发展乡村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以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为载体,组织开发以生态休闲、果蔬采摘、乡村观光、耕作体验、农家乐等为主题的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到农村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房、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拓展乡村旅游市场。通过发展乡村游进一步繁荣了经济,增加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例如:2005年,泰宁县共接待游客88万人次,按国际通行的旅游接待人数与直接就业比(国际为15:l一25:l,国内为25:1一40:l),假定全部按40:1计算,2005年泰宁县旅游业可提供的直接就业机会为2.2万个,间接就业按1:5计算为n.5万个,合计旅游业可创造的就业机会为13.7万个。可见,旅游业具有巨大的就业效应。再如:永泰县目前“农家乐”从业人员有1300多人,直接在景区的旅游从业人员就有800多人,全县直接或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人员超过了1万,已有7000多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摆脱了贫困,促进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广大农民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了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生活水平,增强了保护环境的责任感。①
篇2
一、北沟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首先,外国人在此投资经营了多家旅馆、提供餐饮服务。第一个出现在北沟村的外国人经营的店铺是“小庐面”,她充分利用周边的优异自然资源,将一座原本闲置的老房子被改造成了一个休闲观景的绝佳场所,成为游客来北沟村不可不去的地方。
其次,当地居民在旅游业发展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当地村民给住宿的游客提供食物,都是农家新鲜的蔬菜,如果游客想自己做也可以提供厨具,这是城市里无法品尝到的美味。这里地处长城脚下条件优越,而且有直达的公交车,因此吸引了很多附近城市的游客。
最后,当地自主建立了“北旮旯乡情驿站”,这是由村子集体出资建设,由大学生村官经营管理的特色驿站。他们的宗旨是绿色、天然、农家、价位实惠。驿站采用现代企业化管理模式,标准化管理,使游客获得更好的体验。
二、北沟村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水平不够,村民与外国游客交流有障碍
村民的素质有限,导致在旅游服务方面水平不高。另外北沟村在外国人开发后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村民只有少数几个会说英语,这就造成了沟通的障碍,也导致外国游客倾向于住外国人开发的旅馆,当地流失一部分客源。
(二)村子现代化建设部分流失乡村特色
北沟村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村子路面已经大部分硬化,现代化设施也基本备齐,这是村子经济发展和共同治理的结果,然而村子现代化建设也同时会导致它失去部分乡村的特色,失去乡土气息与原汁原味,这无疑是一种损失,但却是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外国经营者与当地经营者是竞争关系,造成收入不均
北沟村的村民几乎不会接待外国游客,主要是语言障碍,而接待中国游客的村民只有在各个假期的时候才会有足够的客源,导致收入不均。外国经营者与当地村民在一定程度上是合作者,然而同时也是竞争者,对经济也有一定影响。
(四)村子老龄化严重,缺乏活力和创新
年龄结构导致村子缺少年轻的力量,缺少年轻人的活力,在一些方面也会缺少创新,老人们一般干一些农活、安度晚年,对村子经济的发展关心比较少,这也会一定程度阻碍村子经济的发展。
三、乡村旅游对北沟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与负面影响
(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提高经济收入,拓宽收入渠道
乡村旅游的发展让村民开始经营旅馆、餐饮、服务,村民的经济收入不再只局限于农耕,不再局限于贩卖栗子,而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参与旅游业增加经济收入,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北沟村若没有发展旅游业,便只是一个长城脚下的普通村子,乡村旅游为村子带了商机和经济的发展,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2.带动村子第三产业
村子本来是第一产业为主的农耕型村庄,在乡村旅游发展起来后,村民纷纷投入旅游业中,旅游业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北沟村在瓦厂等开发后转入服务业,小庐面也雇佣了当地村民服务。村子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同时第三产业还将服务于第一第二产业。
3.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在北沟村,外国人建立的瓦厂需要当地村民做清洁工作,北旮旯乡情驿站也需要人经营和服务,各家自己经营的农家乐也需要人管理,这样无形增加了许多就业岗位。
4.促进村子现代化建设
为了提供更好的环境来发展旅游业,村子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加快了进程,北沟村采用村子自己的规则,对环境问题做了严格的规定,村民也心照不宣的保护着村子的环境。同r还加强了硬件设施,村子里设有图书室、电脑室、数字影院等,还有LED电子显示屏立在村子中央,广大村民享受了现代化的设施,提高了生活质量。
(二)对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
旅游业发展对北沟村的经济也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第一,游客大量增加,北沟村作为一个旅游村子,商品物价必然涨价,然而这对本村也有影响;第二,旅游业发展会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游客对村子的环境没有本村人重视,而农家乐等产生的废水排放也会造成一些影响;第三,第三产业的比例很小,导致村子农业效率低下,村民分散精力经营旅游业,对农业是一种影响。
四、对北沟村问题的建议
(一)对村民加强外语及管理方法培训
对于村民来说,学习英语是比较困难的,而且村子里中老年人居多,学习速度较慢且兴趣不高,不过对于一些简单的外语应组织村民进行了解,解除基础的沟通障碍,或者多培养几个学习能力强的人学习英语,帮助当地村民与外国游客交流。
(二)对中国游客大力宣传北沟村
当地村民若想增加游客与外国经营者竞争,就要同样在中国做好北沟村的宣传,重点突出在北沟村游客可以体验到什么,在各大媒体大力宣传,也可以做成一个品牌,做成精品。
(三)尽量召回青年发展村子
村子青壮年比较少,大多外出打工,导致村子缺乏活力和创新,村干部应尽量召回村子里的年轻人,让他们看到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并主动愿意回来发展,同时可以给他们一些福利和支持,鼓励大家回村建设。
(四)合理规划,突出特色
篇3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2020年,国际游客中有3%左右是出于乡村旅游动机而旅游的约2.1亿乡村旅游者。乡村旅游的年增长率为6%高于世界旅游增长几个百分点。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性为依托的旅游活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因为外交需要而产生乡村旅游以来,也有60余年的历史。市乡村旅游发展至今,已经历3个发展阶段,世界旅游组织出版物《2020年旅游业远景:全球预测与市场解剖》中估计。即20世纪90年代初的农家乐”阶段,90年代后的农村娱乐”阶段,以及目前正在进入的乡村度假”阶段。当前,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
一)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农民增收。
贫富差距是三大差距的核心。发展乡村旅游,农民增收难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和难点。使得传统的农业资源转化为新的旅游资源,可带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拉动第三产业发展形成良性结构。乡村旅游的开展使一部分农业资源增值。蔬菜、水果、肉类、禽蛋等农副产品可就地消费,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市场价值。每到旅游旺季,本地生产的农副产品供不应求,还要到邻村或场镇购买。乡村出现了与旅游市场对接的专业户、专业村,由传统农业为主转为现代农业。为吸引游客观光游览和放心消费,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种植无公害蔬菜,建设绿色农业示范园。据笔者在县的几个农家乐调查得知,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户年收入是当地从事种养殖业农户年收入的48倍,最好的经营户年收入达到40余万元,全村人均收入增加10倍多,农民靠乡村旅游收入大大增加,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二)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农村经济增长。
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村经济发展慢。这是当前存在一个普遍问题。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岗位,能为社会创造5个以上的岗位。旅游部门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就能增加4.3元。与旅游行业相关的行业有24个,间接相关的行业有124个,从而产生极大的乘数效应。农业与旅游结合,导致农产品升值,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课题组的调查研究数据显示:1个公职就业岗位可以带动3个乡村旅游就业岗位,并带动10个农村家庭受益,农民获得了乡村旅游的大部分就业机会。一般一个农家乐少则雇佣了13个服务员,多则达到数十人。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就业,带动了与之相关的餐饮、娱乐、交通、住宿、商业以及旅游商品、土特产品加工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收入来源,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
三)缩小区域差距,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改善。
而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主要是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差距。乡村旅游的发展,主城与边远区县的区域差距主要是经济发展的差距。有力的促进了农村交通、通讯、供电、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改善了农村的生活条件,改变了农村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调动了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积极性,农民主动配合政府修路、改水、改厨、改厕,村容村貌大为改变,农村经济发展加快,边远区县与主城区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步缩小,短期看不太明显,从长远看会大大地缩小区域差距。
四)推动五个建设,有利于农村面貌改善。
不仅仅是主城区和各区县政府所在地的建设,五个建设。更是包括广袤的农村和广大的农民在内的五个建设。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给当地带来旅游收入,还带拉动当地一连串行业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商业的发展,激活了农产品消费市场,乡村旅游与其他行业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推动不同行业的交叉发展,达到相互促进的良好效益。与此同时,农村交通改善、农村森林绿化率提高,农民向城里人学习文明的生活方式身体更健康、农村社会治安越来越好,整个农村变得更加宜居。
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借助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近年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年,旅游接待人数1.68亿人次,其中乡村旅游人次占20%目前,乡村旅游业正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促进消费的新热点。九龙坡是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区,、、、是四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区县。由于乡村旅游得到国家和市的大力支持,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涌现出了不少深受市民欢迎的乡村旅游景点。例如被评为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垫江牡丹生态旅游区、黄瓜山百里果乡、金果园生态旅游区、古老城生态农业园区、皇田现代农业观光园、东升茶山农业观光园”6个景点,成为市民短期休闲的热门去处,今年5.1黄金周的旅游旺季甚至出现了人满为患的情况;南岸区的枇杷采摘节”合川区的古楼枇杷节”区歇马“樱桃采果节”区歌乐山森林公园“阳光踩岭”江津中山古镇“文化进中山”等乡村旅游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旅游人次节节攀升,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
二)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市因地域性、民族性、生态性的差异。大致有以下几种。
这种模式主要地处城市郊区,1客源型。依托客源市场发展“农家乐”及配套服务。利用客源稳定、交通便利等条件,周末吸引大批游客。这种投资小,经营灵活,见效快的形式,深受农民欢迎。据初步统计,市主城区范围内就有“农家乐”3000多家。
利用当地生态、果园、花卉基地、民俗、古建筑、人文等资源组织进行旅游经营服务,2资源型。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形成新的景点。如垫江太平镇的牡丹种植有上千年的历史,太平牡丹过去长期仅限于药用生产,当地并没有观花的习惯。2004年4月,当地将牡丹花作为旅游资源,举办了首届牡丹节”以来,每年吸引了大量成、渝两地的游客去观赏。
又有资源优势地区,3客源—资源型。有客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明显优势。主要包括车程不超过小时的乡村,特别是主城区城郊的缙云山、南山、歌乐山、铁山坪、玉峰山森林公园,因地处城郊,又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被称为主城区的肺叶”吸引了主城区城市居民经常前往。
这些景区周边的农民可直接参与景区的接待服务,4景区型。依托大型景区开展乡村旅游服务。市内有许多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也可加工旅游商品和农产品、土特产品。
三)乡村旅游发展问题
1从宏观管理看
因此需要一个权威的协调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但目前各地政府尚无一个健全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⑴管理机构不健全。乡村旅游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政府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导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宏观管理失控、办事效率不高的现象,造成许多乡村旅游出现在利益方面多头管理、各自为政,问题方面无人管理、互相推脱,最终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正常发展。
政府一方面应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⑵政策手段不完善。乡村旅游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出路之一.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也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来管理和保护管理者、经营者和游客等,以避免造成项目建设随心所欲、从业人员无序竞争、乱收费等现象随时、随处发生,严重影响了乡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各地政府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保护和管理,经营者经营无法可依,游客的权利无法得到保护,政府行政部门管理无章可循,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这一方面应当很好地借鉴台湾地区的发展经验,中国台湾农政主管机关制定有《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休闲农场经营计划审查作业要点》非都市土地申请休闲农业设施所需用地变更编定审查作业要点》休闲农场项目辅导实施作业要点》等。
一般都是原有农业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⑶规划论证不合理。目前多数乡村旅游地区.同时,开发时仅仅看到本村、本乡的范围而看不到全区(县)甚至更大的区域,许多项目都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市场调查,但由于各区县缺乏协调,没有从整体上进行总体规划,造成各区县间的盲目竞争、一哄而上、修路造房、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这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也使乡村旅游产品品位不高、产品生命周期短,极大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从经营管理看
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训,1经营者素质不高。由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素质普遍不高.明显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经营者对于乡村旅游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地方特色、乡村环境、服务水平与质量往往重视不够;乐意在主体建筑、设施设备上花钱,而不愿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社区环境方面投入,多数项目的经营并没有去适应或满足游客们心理需求,难以长期吸引回头客。此外,多以经验经营,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的要求不强烈;单兵独战多,团结协作少,致力于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不强,从而影响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卫生状况不好。这是最突出的问题,2服务水平不高。这突出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景区普遍存在脏、乱、差”现象,有时甚至使游客望而却步或者“捂着鼻子匆匆过”,游览道路上也常有污物等,有碍观瞻。第二,服务质量不高。当地导游员和服务员接受系统培训的很少,绝大多数只能根据导游词照本宣科,除此之外,一知半解,经不起游人的追根求源,满足不了游人强烈的求知欲望。大多数服务员为当地农家子弟,对服务意识和服务技术的把握还不够熟练,服务技巧有待进一步提高。
垃圾、污水无法处理,林地逐年减少,污染加重,出现空气质量下降、垃圾污染严重和植被的破坏等现象,3环境保护不力。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地方官员和开发商的急功近利,普遍缺乏科学的规划与管理,不能充分认识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和民俗文化遗产的易损性,导致环境和民俗受到冲击。如主城区的歌乐山、南山、缙云山因农家乐、休闲山庄的过度开发。都严重的影响了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生活和健康。2006年市政府已下文严禁在四大森林公园内修建经营性房屋。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出现了乡村文化被城市文化所同化和乡村朴实的民风和生活秩序被破坏的现象,这一方面影响了乡村秩序的安定,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城乡差别,降低了农村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
而且与从事乡村旅游经营者的收入差距拉大)困境等等,4农民参与不够。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扶贫,即使当地居民增加收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绝大多数地区,由于指导思想或者管理上的原因,使得大多数当地居民在实际的旅游发展中并未得到应有的经济利益,反而,要承受旅游所带来的负面的社会文化影响,承受日益上涨的物价压力,无法摆脱收入差距拉大(不仅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这无疑会使居民产生对抗情绪。居民的态度和行为,关系到旅游地形象特征,当地居民与人文旅游资源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如果当地居民以这种心态来看待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一纸空谈。
3从产品开发看
而可供游人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很少,1旅游活动少。目前乡村旅游的主体方式是观光旅游.整个观光过程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当地的民俗、文化内涵开发不充分,使人感觉观光活动形式单一、内容相似。丰富的各种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虽然已经注意到产品开发的参与性,但对其深度的挖掘不够,使活动形式过于单调,落入了春季赏花,秋季摘果”模式。而乡村旅游属于专项旅游,能够进行综合性、多样化的项目设计,但目前仅仅局限在观光层次,使之与传统的观光产品相比,只是观赏的对象不同而已,产品的特性没有充分体现,这远远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导致相互之间产品趋同,而忽略了对乡土文化的挖掘、提炼与展现,2产品特色少。目前我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只是原有生产基础上稍加改动和表层开发,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区的形象。观光果园、垂钓园、观光林场开发比较多,设计的一些旅游活动大多雷同,集中于观光、采摘、垂钓等活动。旅游项目缺乏特色,没能就地取材、发掘出本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源,失去了吸引力。乡村旅游应该体现的乡村性,农村风光、农舍民情、农家饭菜、农事活动,这些才是吸引城里人的法宝。而不少经营者并没有真正认识其实质,一味追模仿城市和其他农家乐经营者。未脱离观光的特征。
平时游客极少。这就造成了旅游旺季短,3游客数量少。由于农业具有季节性的特点,乡村旅游也具有非常鲜明的季节性。一方面,一般夏、秋两季农业生产内容丰富,可吸引较多游客。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客源多是周边城市的城市居民,所以游客的旅游时间多集中在周末,游时有限。游客的数量总体也比较少,旅游收入也就相应减少。因此,对于乡村旅游来说,如何延长观光时间、随着季节的变换进行项目的变换是非常重要的
配备不完善。许多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4旅游投入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够.游客不能享受到货真价实”服务水平,从而影响游客体验质量。例如,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食宿设施条件差,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难以让人接受、难以留住游客。此外,还缺少必要的休息、娱乐、餐饮等设备,大多数游客只能玩牌、聊天。
三、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一)群众参与,政府主导.
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主要起主导作用,如希腊、爱尔兰、葡萄牙、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英国、德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经验是没有政府的主导,乡村旅游无法快速发展,没有群众的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不快。为促进乡村旅游更好更快地发展,国际上。尽快实现缩小三大差距,建好五个的目标,政府既要主导,又离不开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投入。
乡村旅游就发展得不好。乡村旅游地政府要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及各个职能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1明确职责。从管理学角度来说,职责的明确是政府搞好乡村旅游工作的前提。凡是职责不明确的地方。相互之间要强化协调、管理、服务职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坚决杜绝有问题互相推诿,有好处互相争利,形成一种在职责范围内各自履职到位,职责范围外相互通力合作,一心一意为乡村旅游的发展献计出力。
乡村旅游才能发展得好。乡村旅游地政府职能部门要做好整体规划。要立足产业发展,2做好规划。成功的规划是乡村旅游成功的一半。只有规划得好。把乡村旅游摆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权衡,切实做到布局合理、规划科学、体现整体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鼓励区域分工,防止过度重复建设,杜绝相互模仿,注重建筑风格与文化景观特色保护,具有独特的乡村旅游特色,让人过目不忘,这样才能为的乡村旅游创立品牌。
推行年审和淘汰制度。乡村性的丧失就是乡村本身的丧失。制定乡村旅游分类管理办法,对乡村旅馆、特色餐馆、观光农园、观光果园、休闲池塘等实行分类管理,防止标准化导致的产品雷同,防止商业化、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蚀。推进规模经营,推进土地、接待设施的适度集中与规模化,产生明显差异。成立乡村旅游协会,3规范管理。规范的管理促进规范的发展。乡村旅游地政府职能部门要制定出乡村旅游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实行市场进入和退出政策。建立公平的客源分配制度,防止干部利用职权垄断客源,强化行业自律,支持互荐客源,避免恶性价格竞争。
群众愿意跟着走的政府才是有公信力的政府。也只有群众的参与,才有乡村旅游生机勃勃的局面。因此积极帮助引导群众参与旅游。乡村旅游地政府职能部门,4引导群众。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会引导群众的政府是好政府。要对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发动,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旅游,使其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主体。同时,政府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如小额贷款、基础设施建设、直接补贴、减免税费、开展培训、扶持旅游协会、鼓励民间资金投入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经营等,保证乡村旅游发展的利益最大程度留在当地,让群众得到实惠,从而缩小贫富差距。
二)特色兴旅,科学开发.
开发的效益越明显。科学合理的开发就必须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1科学合理开发。开发越科学合理。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揉进民风民俗的中国文化原本,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开发具有区域特色、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具有品牌效应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这需要构建一种符合自然的农业景观,使其真正充满生机、原汁原味,而所体现的乡村文化也应根植于本土,而不是凭空捏造。同时,开发过程中要控制人工化、城市化倾向,保持景区青山绿水、空气清新。
系列产品获得综合效益。因此,全方位开发各种乡村旅游项目,2开发系列产品。市场经济一条制胜法则是单一产品获得单一效益。将乡村的自然风光、农村生活体验、趣味劳动、文娱节目相结合,发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中把各种乡村民间娱乐艺术如舞狮、龙灯、民歌对唱及各种民俗表演纳入乡村旅游产品中,形成系列和规模,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同时也可针对不同的对象设计不同的内容,如对学生团体增加农村生活常识、农业科技知识等教育性节目,并且对活动内容坚持低收费策略。
笔者分别到茶山竹海农家乐、壁山荷香苑度假村、合川石林千口岩休闲山庄、双桥生态果园农家乐和刘家大院等乡村旅游景点进行现场发放问卷,年6-7月。问卷填好后直接回收的方法,共发放问卷500份,各发放100份,总共回收问卷476份,其中有效问卷472份,占回收问卷的99.1%。结果表明:乡村旅游者动机主要是休闲放松、增长见识、愉悦身心和社交动机四种。休闲放松类动机是消费者在乡村旅游中关注的重点,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压力的增大,休闲惬意、慢节奏的乡村生活离城市居民越来越远,因此这类消费需求应运而生,这应该是今后乡村旅游规划、产品设计重点关注的范围;乡村题材DC/DV以及美术创作、访亲探友、锻炼身体、增进感情等需求在本次调查中评分较低,但其标准差较大,数据变异较大,说明对这些方面的需求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有少量的消费者将其作为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动机,同时这一部分消费者虽然数量较少,但由于其出游动机性较强,其消费能力和意愿也较强,因此在下一步的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中可以考虑少量的这类主题产品,主推如攀岩、摄影主题乐园,私密性较好的乡间商务会所等,以满足这一部分的需求。
也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原则之一。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旅游乡村的历史发展过程,3开发特色产品。特色是旅游产品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之所在.从中探寻乡村发展的文脉、生活习惯的演变、民俗风情的沿革,挖掘其特色魅力及其表现形式,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产品,使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天趣、闲趣、野趣融合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更具有独特的魅力。乡村旅游不能流于浅层次的观光游览,不能局限于旅游资源的表面现象,而应注重观念和感情的沟通与体验,注重表象下文化底蕴的体验。
民风民俗不尽相同。如区、区的土家摆手舞、苗家的芦笙舞,市内各地乡村民间工艺。土家织锦和苗家的蜡染、扎染、刺绣;梁平年画、竹帘、梁山灯戏;綦江农民版画、巫山民歌、巴南区木洞的山歌、三峡的川江号子、夏布编织、铜梁龙舞等。应大力挖掘整理具有独特个性与内涵的传统文化,注意特色化发展。如可让游客参观、参与年画、版画的制作,解年画、版画的历史及制作手法、技巧,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使乡村旅游更具吸引力。
可以借鉴法国经验,凡是取得“法国住所合格证”和欢迎到农村来标志资格证的农户对房屋进行翻修,可以获得由法国政府或地方政府提供的翻修成本50%公共补助金。要解决好交通、通信、厕所等问题。应与交通、通讯等部门通力合作,4建好基础设施。交通、水电、餐饮、住宿、通讯等行业与乡村旅游业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规划设计时,要加大对设施方面的投入,要加强乡村旅游区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比如在住宿上。开辟旅游专线,打造信息平台,保证游客可以通过电话或因特网办理预约任何一个乡村旅游的服务,为城市游客出游提供方便。食宿设施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原则下,满足旅游者的多层次需求,设计专门的与当地环境协调的旅店、娱乐场、购物场所等,打造旅游者的第二个家”农民成旅游者的家人,农家是旅游者的第二个家,农田是旅游者的家园,农产品是旅游者带回去的家礼,让游客进得来、住得下、玩得愉快、走得高兴。第二个家”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趋势,欧洲人“第二个家”拥有率从最高的瑞典人达22%最低的英国人达2%大都市周围,大多数第二个家就是周末之家,作为城市住所的补充。目前也有不少城里人到农村购买农家院。政府应该鼓励和出台相应的土地和相关配套政策。
乡村旅游就没有效益,5提高重游率。没有回头客。乡村旅游必须有较高的重游率。只有最忠诚的回头客才能让乡村旅游健康的生存下去,因为重游游客为乡村旅游经营者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和有针对性的营销措施。同时,还可以通过他口传提高景点的知名度,扩展潜在市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笔者在长寿但渡镇碧园农家乐、南岸岚苑度假村农家乐、大足楼外楼农家乐、江北铁山坪铁坪山庄农家乐、巴南区知青山庄的游客调查问卷,年6-7月。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647份,剔除漏答关键信息及出现错误信息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27份,回收比例89.6%通过聚类分析结果,结合各类型旅游者的特点,基于不同影响因素的乡村旅游重游者被界定为偏好型41.8%冷淡型27.6%以及无所谓型30.6%这组数据充分说明乡村旅游有着广大的重游者队伍,乡村旅游要提高重游率,必须针对这三类人群进行产品设计。稳住偏好型,抓住无所谓型,争取冷淡型。
三)服务指导,加强管理.
有其特殊性,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现代的管理知识。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服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的成功与否是旅游服质量好坏的一个关键。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1抓好人才。新世纪旅游行业的竞争.都主要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否拥有高素质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保证人才的投入,招揽高级人才,加大现代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注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应具备独特的眼光、清醒的商业头脑、丰富的农业知识、管理经验和环保意识,只有这样的经营者才能发展好乡村旅游,才能使得其发展能赶超国际水平。
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搞好培训。培训是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最便捷的渠道也是最有效的手段。要大力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组织他外出学习、考察,学习旅游政策、市场动态、经营和操作程序、环境教育等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一方面扩大他视野,提高欣赏水平,另一方面培养服务人员的好客度、服务意识和水平,以加强软环境建设,使他能够真正承担开展乡村旅游的各项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对全体农民的旅游教育和环境意识,营造和谐亲善的旅游环境。
推广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定期集中处理。推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推广太阳能、生物质能、沼气等在农村的使用。服务人员应注意对旅游地和接待食宿的农户家的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用水及公共娱乐场所进行经常性和规范性杀菌消毒处理。3管好卫生。卫生的好坏决定了旅游者的多少。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卫生习惯上还存在一些差异,乡村的一些地方,其基础卫生条件还比较落后,因此要吸引游客加强卫生工作势在必行。积极整治农村环境卫生。
只有安全的地方才能留住游客。安全工作在安全方面,4建好安全。安全无小事。安全能留住游客的脚步和心。除了一般旅游共有的治安、食物等安全问题外,由于乡村旅游参与性强,所以还要在这方面加以督导,以保证游客参与活动项目的安全。
四)持续发展,保护环境.
改造中,瞬间失去了千百年来关于生态环境与人文历史的积淀成果。乡村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既是有别于城市景观的最突出特征,也是乡村旅游得以兴旺发达的根基;既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前提,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农业基础和活动空间。但它既容易受到自然力的破坏,又容易受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破坏,具有很大的脆弱性。乡村的现代化与城市的现代化一样。
好的意识使人产生善的行为,坏的意识使人产生恶的行为。一种意识的形成离不开正确的宣传。无论生态环境还是文化环境的保护,都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宣传,1强化保护意识。意识决定了人的行为。提高乡村旅游开发者、管理者、旅游者的环保和文化意识,实现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篇4
韩国在60年代迅速推进了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工农业发展严重失去了均衡,农村问题十分突出。韩国政府和学者们基于国情和农情,经过科学论证,组织实施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运动,把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国家伦理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一个资本主义体制和发展中的国家成功地实现了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本文着重对韩国新乡村运动的发起、发展过程、发展趋势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客观的介绍和分析。
一、发起新乡村运动的社会背景和科学依据
韩国山多,耕地只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平均每户只有1公顷多。韩国的人口密度很大,每平方公里480人。由于人口对有限国土面积的压力日益增大,从而导致地价不断上涨,这种现象尤以城市近郊最为显著。此外,韩国资源匮乏,只有劳动力资源。基于这种国情,韩国的决策者们一致认为,依靠人力资源开发发展经济是韩国得以快速、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人才资本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两项至关重要:(1)国民的科技水平;(2)国民的生活伦理(workethic)水平。1945年韩国光复后,国家的科技水平日益提高,为60年代和70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韩国国民的生活伦理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科技的发展速度。毁灭性的朝鲜战争,加上长年的政治动乱,以及循环往复的通货膨胀严重地破坏了韩国国民勤俭节约、相互信任的良好社会风尚和民风民俗。自60年代以来,韩国工农业发展、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严重失衡,因贫富差距爆发户和贫困户之间的矛盾加剧,社会分配不公、官员腐败,加上频繁,社会不断动荡,民愤一触即发。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大批农村年轻人纷纷涌入大城市,一次又一次冲击着农村原有的传统文化、伦理和秩序。一到政界选举之际,政治家们为了增加选票,提出很多不能兑现的口号作为政治资本,腐蚀了农民健康、淳朴、自助、自立精神。
韩国的学者们认为,要想提高人力资本两个重要因素的水平,必须通过一种措施提高国民的生活伦理水平,使其与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相辅相成、比翼双飞,才能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进步(见图)。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间交流的扩大,从国外引进新科技并不难,但是国民的伦理水平,如勤勉、诚实、节俭、自助、协同等思想、精神、意识是永远无法用金钱和引进获取的。国民的生活伦理与本国国民的文化、宗教、道德、民族、民俗等内在的诸多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一个国家国民的生活伦理具有必须依靠本国国民树立与提高的本质特征。如果通过一种具有感召力的活动和国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而不是政治运动,使国民长期受抑制而潜在的良好的社会伦理再次迸发出来,就会释放出无穷无尽的效能。60年代末,韩国经济依靠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成功,政府已有财力支援农业,以缩小城乡、工农、区域之间的差距。这种社会背景,从客观上要求韩国的农民振奋精神,勤勉、自助和合作,官民一体,建设家乡,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图:新乡村运动与韩国国民科技水平和生活伦理的关系(缺)
二、新乡村运动的发起过程、主要内容和社会效益
(一)新乡村运动的发起过程
韩国政府自1962-1971年实施了第一、二个经济发展5年计划,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但在此期间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第一个5年计划中工业发展速度为7.8%,而农业发展速度仅为5.3%,第二个5年发展计划中工业发展速度为10.5%,而农业发展速度只有2.5%,前后工农业发展速度之差,从2.5个百分点扩大到8个百分点。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年平均收入也拉大了差距,1962年的农户年平均收入是城市居民的71%,而1970年降到61%。当时,在全国农村人口中,经营不足1公顷耕地的农户占67%,他们的年平均收入还不到城市居民的50%,而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导致农村人口的大批流动。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从1950年的70%降到1971年的46%。农村人口的大量无序迁移,带来了诸多的城市问题和社会难题。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农业后继无人,加上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导致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濒临崩溃的边缘。
为解决这一农村与社会问题,韩国政府在实施第三个5年计划时(1972-1976),把“工农业的均衡发展”、“农水产经济的开发”,放在经济发展三大目标之首位(其它两个目标是扩大出口和发展重化学工业)。在此期间,韩国政府投资20亿美元,启动农村地区的综合开发。但由于有效利用资金投入的体制和机制尚不健全,加上农民立足家乡,改变家乡面貌的信心不足,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意识匮乏,导致资金投入效益并不明显。根据这种实际情况,韩国政府自1970年开始发起了“新乡村运动”,并设计实施了一系列的开发项目,以政府支援、农民自主和项目开发为基本动力和纽带,带动农民自发的家乡建设活动。以勤勉、自助、协同为基本精神的新乡村运动先在农村开展以后,以振兴国家为动力,迅速波及工厂、学校及城市,向全国范围扩大。
1970年11月至1971年7月,韩国政府为全国的所有农村免费平均提供了300袋水泥,并限制农户不得自行处理水泥,而要用于村里的公共事业。当时韩国的农村平均每村有80多户农民,每户4袋水泥,按当时的市价计算相当于4000韩圆的政府支援。地方政府为了利用好这些物质,设计了近20种建设项目,如修建桥梁、公共浴池、洗衣场所,修筑河堤,改善饮水条件和房屋、村级公路等。
村民们得到这些援助物质后,纷纷组织动员起来,共同出力合作完成了村里的公共事业。发起新乡村运动的第一年,村民的反映比政府预期的还要好。第一年,全国35000个村庄中的16000多个村表现积极,成绩显著;第二年,政府对这些成绩显著的村庄继续提供援助物质,平均每村增加到500袋水泥和1吨钢筋。政府还将35000个村划分成自立、自助、基础三级,成绩最佳划为自立村,最差的划为基础村。政府的援助物质只分给自立村和自助村。1973年,全国农村中的约1/3被划成基础村,此后,基础村迅速减少,到1978年,基础村基本上消失,约有2/3的村升为自立村。
(二)新乡村运动的发展过程
韩国政府在组织实施新乡村运动的过程中,制定了阶段性目标,至今已开展30年,取得了超出预期目标的效果,实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模式。1,基础建设阶段(1971-1973年)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如改善厨房、屋顶、厕所,修筑围墙、公路、公用洗衣场,改良作物、蔬果、蓄禽品种等。自1970年冬季开始,政府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物质,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勤勉、自助、协同精神。由中央内务部直接领导和组织实施,建立了全国性组织新乡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同时建立新乡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培养大批新村指导员。新乡村运动经过基础建设阶段,初步改变了农村的生活居住条件,引起了广大农民的共鸣,调动了他们立足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妇女也开始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2,扩散阶段(1974-1976年)
在这一阶段,新乡村运动迅速向城镇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原来划分的自立村,根据村民的收入情况改划为福利村。新村建设的重点从基础阶段的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修建了村民会馆和自来水设施,以及生产公用设施,新建住房,发展多种经营。政府对新村指导员、国家各级公务员、社会各界负责人分批进行了新村教育;对卓有成就的农村提供贷款,并在各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动员理工科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教师、科技人员轮流到农村巡回讲授和推广科技文化知识和技术。在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业连年实现了丰收。3,充实和提高阶段(1977-1980年)
在这一期间,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社区经济的开发日趋红火,政府推进新乡村运动的工作重点放在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产农业,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的发展。同时,为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为广大农村提供各种建材,支援农村的文化住宅和农工开发区建设。在这一阶段,国内政治不断动荡,新乡村运动受到种种批评和责难。经过调整以后,新乡村运动从政府主导的“下乡式运动”转变为民间自发,更加注重活动内涵、发展规律和社会实效的群众活动。
4,转变为国民自发运动阶段(1981-1988年)
在这一阶段,政府大幅度调整了有关新乡村运动的政策与措施,建立和完善了全国性新乡村运动的民间组织,培训和信息、宣传工作改由民间组织来承担。政府只是通过制定规划、协调、服务,以及提供一些财政、物质、技术支持和服务等手段,着重调整农业结构,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流通业,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继续提高农民收入等。当时,农村居民普遍认为,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已接近了城市居民生活水准。5,自我发展阶段(1988年以后)
随着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派繁荣气象从城市开始逐步向四周农村地区扩散,新乡村运动也带有鲜明的社区文明建设与经济开发的特征。政府倡导全体公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并致力于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主与法制教育。同时,积极推动城乡流通业的健康发展。新乡村运动转变为国民自我发展阶段以后,为在运动初期启动农村经济、文化活动而建立的政府机构、活动内容和形式逐步弱化,而具有客观生存与发展规律,有助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机构、活动内容和形式,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组织,农村教育机构、农协、流通、农村综合开发、农村经济研究等组织机构应运而生,并在不断优化其结构中生机昂然地传承着新乡村运动的精神和理念,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三)新乡村运动的主要内容、形式和社会效益
新乡村运动初期,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生活环境上,其理由是:(1)农民当时最为迫切的要求是改善自己的居住生活条件;(2)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更容易启发农民并得到广大农民的积极响应。新乡村运动就是在这种农村社会背景下发起,又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发和建设工程,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称赞。
1,改善农村公路
当时的韩国农村,从地方公路到村级公路既狭窄又弯曲,没有桥梁,各种车辆和农机具无法通过,交通十分不便。新乡村运动初期,全国大部分农村都组织实施了修建桥梁、改善公路的工程。1971-1975年间,全国农村共新架设了65000多座桥梁,各村都修筑了宽3.5米、长2-4公里的进村公路。到70年代后期,除了个别极为偏僻的农村外,全国都实现了村村通车。村民们又自发起来,修筑了许多政府还没有顾及到的大小河堤。不少农民无偿让出了自己的土地,供村里修路。新乡村运动发起后,很多农村妇女积极参与,村里选出男女各1名担任新村指导员,妇女活动在新乡村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改善住房条件
1971年,在全国250多万农户中约有80%住在苫有稻草的茅草屋,但到1977年,全国所有的农民都住进了换成瓦片或铁片房顶的房屋,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由于改善了农村周围的公路,水泥和钢筋等物质的运费也大大降低,很多农民从外地运来水泥和沙子,改善屋顶工程逐渐转变成以建新房为开端、建设新农村的事业,政府也积极给予贷款支援农民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
3,农村电气化
60年代末,在韩国的农村只有20%的农户按上了电灯,其余的农户还在传统的煤油灯下生活。到1978年,全国98%的农户都装上了电灯,90年代全国已实现了电气化。新乡村运动初期,政府鼓励竞争,优先给积极参与的农村供电。随着新乡村运动的深入开展,农村电气化得到迅速发展,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在这期间,由政府补助一部分,农民借用低息贷款,加速实现了农村电气化。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家电得到了普及,农民为了购买彩电、冰箱、洗衣机就要储蓄,这又促进了农村储蓄业的迅速发展。
4,农民用上自来水
自古以来,韩国农民饮用井水,而传统的井水既不卫生又不方便,需要花费很多劳动力和时间。当时,能喝上自来水,对农民来说是梦寐以求的夙愿。新乡村运动开始时,村民们自觉地动员起来,把山上的水引到村里的蓄水池后用水管接到每家每户。因地势高,不宜引水的村庄,深挖井,再用水管接到每家厨房,用抽水泵取水。80年代,普及使用汲取地下水的井管挖掘机,农村的饮水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也明显得到改善。
5,推广高产水稻品种
新乡村运动初期,政府开始推广“统一系”的水稻高产新品种,使韩国的水稻生产跨入划时代的发展阶段。1970-1977年,水稻的每公顷单产从3.5吨增加到4.9吨。农民们在水稻生产中,学到了共同合作的“集团栽培”方式。水土条件相近的10-30户农民,在掌握先进耕种技术的班组长的带领下,共同选种、育苗、插秧、施肥、灌水,直到收获。这种共同协作的“集团栽培”,使得水稻高产品种在极短时间内推广到各地农户,提高了全国农民的水稻栽培水平。
6,增加农民收入
在韩国,农户收入由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两部分组成。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逐步向农村地区扩散,农户收入中的非农收入所占比重逐步增大,预计到2004年,非农收入所占比重从1994年的35%增加到50%。韩国农民收入的明显提高是从70年代开始的。1970年,农户年平均收入为25.6万圆(当时可折合成824美元),按每户6口人算,人均收入137美元;1978年农户年平均收入为3893美元,人均649美元,即使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农户的实际收入也大大提高。韩国农民的收入急剧提高,得益于如下几个因素:(1)自1973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水稻新品种;(2)自70年代中期,政府为保护“统一系”水稻新品种的价格,给予财政补贴;(3)部分农户改种经济作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4)政府以新乡村运动的名义,大量投资,扶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7,农协组织的迅速发展
70年代的新乡村运动,对于韩国农协,尤其是基层农协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自古以来,韩国农民因贫困交加而没有多少储蓄的习惯,但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到农协金融机构储蓄,而且储蓄额也不断增大。1971年每户农民的储蓄额只有4300韩圆(时价12美元),而1978年增长到24.5万韩圆(500多美元)。随着农民储蓄额的不断增加,由农协提供的农业生产资金也不断增多。60年代中期,由农协提供的生产资金中,70%来自政府的财政资金或金融资金,而到70年代中期,这一比重下降到25%。农协的信用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民的储蓄,农协的金融组织在农村金融业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妇女组织在发展农村储蓄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新乡村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了金融业外,在流通方面,农协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农民在种植水稻高产新品种的过程中,施用了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农资、建材、家电等物质也都由农协来组织提供。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协的规模也迅速得到扩大。70年代,全国基层农协数为1500个,大致与邑为单位的行政区域数相近,一个基层农协对1000多户农民开展业务。一个基层农协的工作人员从1972年的6名增加到1980年的18名;一个基层农协受理的资金从1977年的4300万圆增加到1980年的23.4亿韩圆(330万美元),其中180万美元来自信用事业,100万美元来自经济活动,50万美元来自公共福利保险事业。由此可见,基层农协在当时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8,兴建村民会馆
新乡村运动一般在冬季农闲期间开展,但在当时很难找到村民能集中讨论活动的场所。所以,从开展新乡村运动的第二年开始,各地农村纷纷兴建村民会馆。农民有了自己的会馆以后,不仅用来召开各种会议,还用来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和交流会。为在农忙期间节省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在村民会馆中办起了公共食堂。妇女会在村民会馆中还举办了公共交易场,降低了产品的流通费用,节省了村民的购物时间。村民会馆收集了包括农业生产统计资料和农业收入统计资料在内的各种统计资料。村民会馆还经常向村民展示本村发展计划和蓝图。在村民会馆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农民不是只通过书本,而是在各种实况展示和社会实践中亲身体会到了民主决策和管理的真谛,也学会了与各级政府同心协力,共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进而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能力。
三、新乡村运动遇到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进入90年代以后,韩国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已达到城市居民的95.5%,其中,果农、菜农占较大比重的汉城市郊和济州岛的农民收入最高。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也显著提高,每100户农民所拥有彩电率达到123.6%,电冰箱105%,燃气灶100.4%,电话99.9%,汽车20.9%,计算机6.7%。
新乡村运动在国家发展和社区经济开发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出现了各种问题,遇到了种种难关,如新乡村运动的理论研究落后于社会实践;在城镇开展此项活动并不理想;因过分强调政府的统筹作用和依赖行政手段,助长了农民依赖政府号召和组织的思想;农村劳动力后继乏人日趋严重;对乌拉圭回合以后开放农产品市场缺乏研究;对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发展效益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都没有更为有效的对策等。在这一期间,韩国的新乡村运动组织也组织开展过一些有效的活动,如“一区一社一村一品运动”、“农产品直销”、“城乡姊妹联系”、“文明市民和家庭活动”,以及敬老、环保、交通安全等活动。这些都无非是城乡、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内容,尽管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资金投入、科技教育、民间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有直接关系,但是农民通过新乡村运动树立的勤勉、自助、协同精神和意识仍鼓舞着韩国农民积极向上和奋发进取的主人翁意识和勤劳致富的精神,值得学习和借鉴。
韩国开展新乡村运动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得到联合国有关组织的关注和肯定,得到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先后有130多个国家派出12000多人参观、学习和取经,有些国家的总统、各部部长亲自带领考察团组学习、考察。中国农业部、中国农学会在绿色证书培训、科教兴村活动、农村科教扶贫、农村综合开发等项活动中,与韩国新乡村运动组织机构、全国大学教授新乡村研究会有着广泛深入的联系、交流与合作,据2002年4月统计,在全国开展科教兴村活动的村庄已有3000个。韩国在推进和实现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诸多社会问题与我国目前遇到的社会问题极为相似,韩国的新乡村运动发起过程、主要内容、社会效益及经验教训,对我国调整农村政策和产业结构,研究农村与农民问题都会有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李水山、许泳峰著,《韩国的农业与新村运动》,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2
2,王广忠、李水山著,《中韩农业教育与区域开发国际研讨会论文选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9
3,韩国全国大学教授新乡村研究会,《新乡村运动论文集》,新乡村运动中央协议会,1982.6
篇5
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首先就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农村基础设施,即农村基础设施的概念。由于学术界已有很多人研究过相同和类似的问题,成果非常丰硕。但是,他们对什么是农村基础设施有不同的回答:世界银行狭义地将“基础设施”定义为“永久性的成套工程建筑、设备、设施和它们所提供的为所有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共同需要的服务”[1]。杨林等认为,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要素的总和[2]。李锐将农村基础设施划分为农业生产性与农村非生产性公共基础设施。罗恩斯坦•罗丹(1943)认为,它是与“私人资本”(Private Capi-tal—PC)相对应,属于一种“社会先行资本”(Social OverheadCapital—SOC)[3]。总之,我们认为农村基础设施可大致划分为两类:物质性基础设施,如乡村公路、水利灌溉、电话网络、电网、自来水和沼气等;服务性基础设施,包括部分公共服务,如: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福利事业等。为研究方便,本文将着重研究前者即物质性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中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状况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最近几年国家和政府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逐年加大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巨大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1.交通方面:从上页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中国农村交通设施非常缺乏,2006 年末,只有 95.5%的村和 82.6%的自然村通公路,25.0%的村地域内有车站或码头。进村公路路面以水泥路面居多,村内道路路面以沙石路面居多。
2.电力、通讯:据统计,2006年末,81.9%的乡镇已经 完 成 农 村 电 网 改 造 ,98 . 7 %的 村 通 电 ,98 . 3 %的 自然 村 通 电 ;97.6% 的 村 和 93.7% 的 自 然 村 通 电 话 ;81 . 1 %的乡镇有邮电所。但中西部和东部、东北部的差距仍然明显。
3.文化教育:从统计中的数据可以看出,2006 年末,10.8%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11.7%的乡镇有公园。71.3%的乡镇有广播、电视站。87.6%的村在 3 公里范围内有小学,69.4%的村在 5 公里范围内有中学。97.6%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57.4%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30.2%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10.7%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13.4%的村有图书室、文化站,15.1%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这样的状况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农村文化教育设施缺乏直接导致了农村文化的落后。
4.环境卫生:在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 19 391 个镇中,72.3%的镇实施集中供水,19.4%的镇生活污水经过集中处理,36.7%的镇有垃圾处理站。24.5%的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15.8%的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33.5%的村有沼气池,20.6%的村完成改厕。
5.医疗和社会福利机构:据统计,2006 年末 98.8%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66.6%的乡镇有敬老院。50.2%的村距离医院、卫生院在 3 公里以内,74.3%的村有卫生室。76.1%的村有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16.3%的村有有行医资格证书的接生员。随着新医疗农村社会保障改革的施行,国家加大对农村医疗和福利的投入,在未来的几年里,农村将会有更多的医院、医生、社会福利院,但仍然要注意管理方式,坚决避免类似“黑敬老院”事件的再次发生。
6.市场建设:据统计,2006 年末 68.4%的乡镇有综合市场,28.2%的乡镇有专业市场,23%的乡镇有农产品专业市场, 7.6%的乡镇有年交易额超过 1 000 万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市场。88.4%的乡镇有储蓄所。34.4%的村地域内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0.2%的村在村内可以买到化肥,5.2%的村在村内可以买到彩电。
7.农村基础设施现状总结:从以上六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农村基础设施现状,相比第一次农业普查,可以明显的看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快速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这个发展速度仍然满足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加大投资建设。那么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是怎样的呢,下面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三、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学术界众多研究表明,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中国农村的实例也证明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农业生产的作用:以农田水利、农村交通运输、仓储、农产品市场设施等为代表的农业基础设施,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包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储藏成本、销售成本、风险成本在内的农产品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市场交换能力,而且能够增强农业抵抗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的能力,保障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和一体化发展[4]。
2.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提高。早在 20世纪 40 年代,张培刚就把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在基本生产函数中,并明确提出它们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处于“先行官”地位。在促进居民收入增长方面,一系列实证研究证明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民收入存在显著正效应。樊胜根等利用1970—1997 年的省级数据,采用联立方程模型,得到的结果显示:道路密度对农户非农工资收入的产出弹性系数为 0.152[5]。李锐利用1980—2001 年的数据,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得到中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固定资本存量对农户收入的产出弹性系数为 0.465[6]。
3.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农村现代化首先是农村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项目建设,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道路交通和邮电通信项目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农村与外界社会的联系和交流,引入现代文明,促使农村传统观念的转变。而社会福利事业本身就是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范围,其投融资水平直接决定了农村福利事业的发展水平。
4.农村基础设施将成扩需“加速器”: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十项措施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受到重视。会议要求,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水、电、路、气这些项目,落实到每个村的确很小,但是如果把全国的农村加起来,就是很大的需求。”
四、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已经意识到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其投资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
1.基础薄弱,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就整体水平落后。从图 2 和 3 可以看出,虽然政府逐年增加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但其投资的比重却逐渐减少,这导致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跟不上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而且其规模和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时期的水平。首先,从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规模来看,1998—2006 年间,尽管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绝对数额在不断增加,但我们可以看到财政农业支出在财政支出的比重却相对下降。1998—2006 年,基本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98 年的 10 . 69%下降到 2006 年的 7 .12%,下降了近 4 个百分点。其次,从与农民生产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来看,近几年国家在农村基本建设上的支出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比例仍在下降,占全国人口2/3 的农民享受的基础设施不及全国的 1/5。建国前,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就相当落后,再加上建国后中国为了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战略目标,长期实施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政策,牺牲农业支持工业、牺牲农村支持城市的不均衡发展战略,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陷入投资不足、难以发展的困境。改革开放后,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逐步实施,不仅没有改变“重工轻农”,反而使得“取农补工”的国民收入分配倾向进一步得到强化。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贫富差距、东西差距、城乡差距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凸显,使得人们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农村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滞后的区域,基础设施落后是影响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九五”以来,国家开始认识到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的问题,并使农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落后的局面仍未能得到根本扭转。由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方面的“政府缺位”和“政府失灵”与体制外供给,导致财政投入的严重不足。
2.基础设施建设结构失衡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一个基本事实,农村改革以前由于内部和外部环境以及历史原因,迫使中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从而导致农村政策发生了择定扭曲。在当时的背景之下,从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出发,政策的择定扭曲并非是不利的,不利的是长期存在的扭曲,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工农关系上持续存在的失衡和偏差。可以说,20 世纪80 年代初期的改革是一种“帕累托改进”,而进入中期以后的改革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至多是技术上的“卡尔多改进”,而不再是利益关系上的“帕累托改革”,它是对改革以前经济社会二元差序发展格局的“巩固和强化”,而不是“改革”,这种变化的趋势正好与工业化阶段性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使得产生于过去的扭曲,在新的条件下仍被保留和放大,但这种扭曲的性质已与过去迥然不同。农村基础设施相对于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而言,原本就远为落后,本应该加大发展力度,现在却逆向运作,反差越来越大。
3.融资与资金管理上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增幅的减缓,集体经济的弱化,乡镇企业发展的停滞不前,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户、农村集体经济和企业多已没有能力进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在农民整体收入不高的状况下,有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具有投资实力,但由于国家缺乏明确的鼓励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或法律,造成农村基础设施的产权不明晰,进而影响了这部分农民投资的积极性。至于民间投资,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具有风险大、投资期长、回报率低等特点,再加之缺乏足够的政策、法律支持,导致利益导向的民间资本一般不愿意向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因此,政府事实上成为唯一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体。
五、加强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1.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制定一套有的放矢而又切实可行的政策,在更加平衡的宏观经济增长的范围内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给予更大的支持。现在,最为重要和急需的就是要调整宏观政策趋向,应当及时地把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重点调整到农业和农村经济上,加大政府对农民增收的支持。鉴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现状,应在政府主导下将社会可供资源最大限度地集中到这一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肩负着最为关键的职能,但必须明确的是,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如果仅仅靠县、乡、村投资,往往力不从心,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只能伸手向农民要钱,加重农民负担。因此,需要采取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的办法,将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投资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尽可能地扩大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让农村分享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使基础设施成为沟通城乡联系的重要渠道[7]。在金融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中央为扩大内需所投资的4 万亿中,其中就有 1 万亿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2.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从总体上来看,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投资应发挥主导性作用,但在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逐步形成政府投资引导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资体系则是必然要求。首先,应该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支持作用;其次,应该开办以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收益权或收费权为质押获取贷款的金融工具;最后,如很多学者提出的那样,施行PPP 融资方式。
篇6
乡村旅游具有吸纳劳动力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实现本土转移、满足乡土情结、有利于女性等弱势群体就业等转移劳动力的就业优势,然而在实际的转移劳动力就业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就业质量不高。由于乡村体育旅游景区离城市较远、社会文化环境较差、工资收人低、职业变动性小、工作劳动时间长、随意性大、就业相关保障低等多种原因,高素质劳动力选择就地就近就业的意愿不明显,大量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从事与乡村体育旅游相关工作的大部分是本土的大龄劳动力,特别是女性劳动力,这就出现了就业挤出效应和畸形就业的现象。因为游客对乡村体育旅游的体验来自于旅游项目的丰富性、特色性,基础设施的完善性以及相关服务的高水平性,因而要求乡村体育旅游的从业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而事实是一些乡村体育旅游景区所在区域的本土人员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思想观念滞后,难以适应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要求,导致就业质量不高。事实也是如此,一些乡村体育旅游景区所在地的本土居民,由于其不符合旅游公司的能力要求而只能通过招揽游客,销售纪念品、特产,或自主经营小型旅馆、餐馆等方式来进行就业。令人忧虑的是,一些居民为了经济利益做出了一些违背市场经济、做人诚信准则的行为,甚至出现坑骗游客的现象,导致游客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也降低了乡村体育旅游的体验效果。
(二)生态环境保护不力制约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急于追求经济效益、开发设计不合理、村民素质不高、旅游废弃资源处理不当等因素的影响,现实中一些地区的乡村体育旅游对生态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现象。W开发设计不合理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一些地方政府没有结合地方的乡村体育旅游特色,区域植被、土壤等实际,大规模高标准盲目建设修建体育场地、设施等乡村标志性建筑物,大量修建标准高尔夫球场、滑草场、骑马场、射箭场等永久性、标志'h}的高档运动场所,导致当地大量植被、自然环境和土壤破坏。(2)环保意识不强和管理不善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这主要体现为部分游客在参与乡村体育旅游的过程中,随意乱丢废弃物,没有放置在规定的废弃物装置,导致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3)交通工具高碳化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大部分游客采用私家车出行旅游进而排放大量尾气污染是造成乡村环境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而另一方面,一些乡村体育旅游景区为减少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巴士来运送游客往返不同景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污染。
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 农村旅游经济 区域发展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法
市场经济正在以较高的速度发展,随着而来的就是人们生活离不开的“旅游”。现如今,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如今,旅游从原始的游览名胜古迹转变为回到农村,回归大自然。乡村旅游引领着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式。乡村旅游的逐渐发展不仅促进了旅游行业大方向的发展,同时对于乡村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一、乡村旅游的概述
我国在2006年确立了乡村旅游年,第二年,国家倡导了以和谐城乡为口号的旅游模式。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因此,农业的景观和资源都十分丰富,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自然有其优越的客观条件。乡村旅游就是以农村为活动场所,一般来说,乡村旅游的主要观赏对象就是农村的田园风光,农作物以及农家的风俗和习惯。乡村旅游的兴起主要是给城市人群创造缓解压力的空间而建立。因此,乡村旅游模式遵循市场供需的要求,市场效应比较明显。我国的农业经济结构正在面临着调整,无论是从发展方式还是劳动力方面都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城市人群的生活环境日益恶化,他们对于乡村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向往之情。这两点的有机结合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了契机。从现如今我国乡村旅游的例子上看,很多旅游点已经成功地得到了发展,农村经济水平也有所提升。农家乐越来越走入到人们的生活,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分析
1、促进新农村建设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加快新r村建设势在必行。新农村的建设是基础建设的一种,其建设成果和成效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从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新农村的建设。乡村旅游主要是利用农业、农村和农民三者资源。这些资源深深地吸引着大量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这样一来就给传统的农业增添了更多的价值。农村经济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农业增收以其为朝阳产业。可见,乡村旅游符合国家的重大部署,对新农村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促进农村经济的科学发展
我国的第一产业是农业,旅游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发展乡村旅游,就是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积极调整。从总体上看,旅游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其经济价值不可估量,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还能够实现旅游行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可见,这一旅游模式一举两得,实现了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3、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
从多年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情况可以看出,乡村旅游不仅可以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能够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给更多的年轻人提供工作岗位,实现人生的价值。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十分严峻,而旅游行业从某种程度上看属于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劳动力得到吸引,劳动力剩余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可见,乡村旅游的重要性比较突出,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产业化调整以及就业压力等方面都体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分析
要想找到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我们首先需要从乡村旅游所面临的问题方面谈及,只有找到相关的问题之所在,才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进而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
1、乡村旅游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首先,乡村文化流失较快。从乡村旅游的内涵上看,乡村的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在文化上也体现出不同的形式,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地方文化。但是,如果乡村旅游和乡村文化之间相脱节,就根本体现不出来地方文化的特点,就是缺乏个性和特点。因此,乡村旅游的价值也就受到了影响。但是,从现如今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已经不再保留着原有的淳朴风情和安宁的环境,农村的本土文化和城市的生活模式不断融合,甚至无法明确地区分。这样一来,乡村的旅游资源开发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对乡村旅游的影响也十分严重。
其次,缺乏多样性。就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来看还面临着严重的产品多样性不足的问题。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主要是以农家乐提供的基础餐饮的服务,而对民俗风情以及民间艺术的开发力度不足从而导致旅游产品过于单一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旅游吸引力的降低从而阻碍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中少数乡村也对景、娱、购三方面的产品进行了开发但是并没有形成一定规模。
再次,开发资金不足。乡村旅游的开发离不开乡村经济发展的大力支持但就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看才民本无法为乡村旅游的开发以及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资金支持。在一些自然风景优美的乡村地区,民风淳朴Iy观别致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却无法提供更多的后续力量造成乡村旅游资源的浪费始乡村旅游的开发造成一定困难,同时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具体措施
首先,旅游产品的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对旅游产品进行合理的开发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开发过程中切忌盲目,应在尊重当地文化的前提条件下尽量保护当地自然资源的本真性对于向游客提供低俗服务的经营者应予以严处。与此同时还应从产品质量以及产品内容等多方面进行把关。比如某些乡村可以将当地现存的一些古代遗址纳入产品开发的范围制作出一系列的专题旅游。
其次,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对于乡村旅游而言,资金问题一直是其发展的瓶颈。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政府虽然对农村建设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支持但是如果想要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改革的话,政府首先应采取的是政策上的措施加提高企业对乡村旅游投资的回报率拓宽乡村旅游的融资渠道。
再次,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旅游活动的开展应满足自然资源可再生的要求。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当地自然资源对旅游体验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念,以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虽然已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依然存在着不足。实现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肩关地方部门应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念,丰富产品的种类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通过政府和地方部门的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金丹.论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田.安徽农业科学,2011(15):9248-9250
[2]韦瑾.乡村旅游经济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田.江西农业学报,2010(4):150-152
篇9
关键词:乡村旅游 农村旅游经济 区域发展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想办法通过电视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3.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难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投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
篇10
按照《关于做好20xx年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工作成效考核的通知》要求,镇高度重视,庚即对我镇20xx年农村集体经济工作开展全面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20xx年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育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目的,切实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充分调动村“两委”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以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为契机,通过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培育发展村集体经济,通过一年的努力,3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明显增加。
二、工作开展情况
20xx年,我镇以“服务产业、土地流转、盘活‘三资’、能人带动、兴办实体、开源节支”为重点,积极探索实践“以资源转资本、以服务促创收”的多元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商则商,找准了符合发展实际、各具特色的强村富民增收之路。
1.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合长期外出创业人员的承包土地集中流转,鼓励村集体统一经营农户自愿转让的土地,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并结合村庄整治,开展土地整理和宅基地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对新增的有效耕地由村集体所有和经营,以增加集体资产收益。在紫云村可对村集体所有而接近荒废的200亩茶园及土地进行流转,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在xxx村对灾后重建回购的宅基地进行整合利用。
2.培植农业主导产业。村级组织结合各村实际,利用我镇突出的生态优势,领办和创办蔬菜、水果等高效农业和特色种养殖业作为示范项目,带动农民发展优势明显和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把农民增收和集体增利结合起来,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在xxx村整合有限的土地资源,发展山药、佛手瓜及本土蔬菜;在紫云村利用山场多、空气好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
3.兴办经济实体。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探索兴办经济实体,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在大沟村利用野生竹笋、鹿耳韭、蕨类植物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空石林景区开发带动的区位优势,争取扶贫专项资金兴办特色蔬菜加工企业,增加蔬菜附加值,壮大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带动群众增收;xxx村依场镇人口密集的特点,利用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在毓秀新区成立xxx村农特产品供销中心,解决“空壳村”的问题。
4.盘活“三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核实资金、资产、资源存量,充分挖掘潜力,实现集体“三资”保本增值。对村级集体所有的长期闲置的房屋、资金、土地等集体资产资源,以独立经营、联合经营、股份合作或租赁承包等形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
5.挖掘自然资源潜力。坚持开发利用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统一,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村域内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四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包括荒地、荒坡、荒沙、荒草、荒水等)资源潜力,充分利用辖区内的独特的气候和旅游资源创办集体经济实体,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三、工作成效
xxx村全村人口1345人,为解决村集体经济收入问题,于20xx年10月在xxx社区租房开设《xxx村农副产品供销中心》,截止20xx年9月30日,村集体经济销售中心纯收入3000元;另将xxx村产业扶持基金同xx县文旅集团签订投资合作协议,投资40万元,按合作协议已收入利息1万元整;20xx年xxx村集体经济收入共计1.3万元整,人均9.7元,稳定达标。
大沟村全村1032人,20xx年集体经济有两项:
一是店面出租,其中20xx年10月至12月收入27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