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3-03-21 19:5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流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国际上,物流业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可以这样讲,在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除生产过程以外的其它过程都可以包涵在物流过程中,物流业包括运输业、仓储业、装卸业、包装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业、邮政业等等,是服务业中的一个新兴产业。
对这个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如何定位,我认为:
宏观定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观定位:是流通业的基础。
微观定位:是企业第三利润源泉。
二、中国的物流业要不要有一个总体规划
我认为很有必要,理由如下:
1.鉴于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物流业一方面可以按市场经济规律自我发展,但物流业需要培育。2.如何让物流业成为一个重要产业,如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有目标、有措施、有分阶段实施步骤。要作为一个重大战役来打。
3.物流业既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更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国家的投入,也需要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加上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经济有其特色,要按物流的需求来发展物流业,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4.根据国外的经验,政府都介入物流业的发展,不同的是介入的程度不同而已。
三、政府对物流业的发展要承担什么责任
我认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政府、企业、中介组织要发挥各自的作用,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推动,企业的主要作用在于运作,中介组织的主要作用在于协调。在物流业起步阶段,政府的作用特别巨大。
政府干什么?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1.制定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总战略目标之中。
2.制定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如市场准入、土地使用、税收、技改贷款、项目审批、口岸设立、培育大物流企业与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等等。
3.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
4.强化与协调物流标准化建设。
5.推动物流教育与物流科技发展,用信息化带动物流现代化。
四、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
(一)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指导思想
1.总体上是一个指导性意见,但在项目建设上又是一个指令性意见。
2.市场化运作,向国内全部开放,向外国按加入WTO的承诺执行。
3.规划是粗线条的,要发挥各部门、各地方特别是企业的积极性,不是把大家搞死。
4.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要以城市为中心。
5.在注重工业品物流的同时,要特别关注农产品物流。
6.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开始就要提倡绿色物流,坚持可持续发展。
7.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各个城市,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提倡一切都要高起点,不提倡一切都要新建,要充分利用原有资源。
(二)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的框架
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五种运输方式总体规划。这一规划实际上已经制定,但要按物流需求变化及时加以调整。并服从于物流的总体设计。
2.城市物流中心规划。包括港口进出口物流,公、铁、水、航结点集散物流,城市社会物流等,形成点、线、面为一体的物流网络系统。
3.物流现代化规划。包括信息化推进、物流技术开发、物流标准化推进、物流管理现代化开发、物流信息统计体系建设等等。
4.物流人才规划。据预测,未来10年内,国内需高级物流管理与技术人才3-4万人。需要教育部、人事部、劳动部的配合。
5.物流企业发展规划。包括培育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引进国外物流企业,扶持国内中小物流企业发展,鼓励生产与流通企业把物流活动分离出来。
(三)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如何运作
1.要有一个运作的组织,建议成立“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协调小组”,由计委、经贸委、交通部、铁道部、信息产业部、民航总局、国家邮政局、科技部、教育部、统计局等部门参加。
吴邦国副总理曾指出:“现代物流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甚至跨越国界的系统工程,国家经贸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推动此项工作。”按邦国副总理意见,中国物流业由国家经贸委牵头,国家经贸委如何牵头要组织落实。我们不希望出现各自为政、互相牵扯的局面。
2.要出台一定的物流发展产业政策,有利于物流业的超越式发展。
篇2
商业物流的服务对象包括各种制造商、经销商、物流企业及最终消费者等,随现代流通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提供现代物流服务。
1、商业布局的变化对物流提出了新的需求。“九五”以前,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商场约有75%主要集中在三环路以内地区。随着旧城改造,人口外迁,大型超市主要集中在三环路至四环路之间的城市新开发地区,其数量占超市总数的47.4%;仓储式商场在城市边缘地区布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三环路以外占全市总数的80%。商业布局的变化,需要在五环路至六环路附近尽快建设现代化物流设施。
2、商业物流逐步社会化,需要第三方物流服务。随着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部分企业已经认识到物流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为加速商品流转、降低采购和分销物流成本,迫切需要提供现代化第三方物流服务。
3、新型网络商业的发展,对物流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十五”时期北京商业发展重点的新型网络商业,对物流有着高度依赖性。物流基础设施的水平、物流条件的完备程度,对加快和推进连锁商业网和电子商务网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4、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加入WTO将为现代化物流体系的构建提供机会。目前整个物流体系尚处于初级水平,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对其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促进其尽快提升水平;加入WTO国外企业资本的进入,不仅带来产品、技术,同时也带来高水平物流服务的需求。
发展目标
1、总目标。2005年,初步建立以大型物流基地为核心、以综合性及专业性物流配送区为节点的商业物流体系框架;2010年,形成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商业物流体系,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北京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
2、基本指标。2005年物流成本(仓储费用、库存成本、运输费用、管理费用)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27%左右降低到20%以下;2010年降低到12%左右。
――2005年第三方物流业务比重从1999年的5%左右提高到10%;2010年进一步提高到15%。
――2005年通过物流基地处理的物流业务量约为5000万吨;2010年约为7200万吨。
――2005年采用“货架+叉车+托盘”的商业仓库由1999年的40%左右提高到70%左右;2010年提高到90%。
――2005年50%的物流企业和100%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现代网络技术等手段处理用户的物流信息,60%的企业的内部物流信息经由计算机处理;2010年90%的企业用以上手段处理物流信息,100%的企业内部物流信息采用计算机处理。
规划布局
商业物流以大型现代化物流基地为核心,物流基地与综合性及专业性物流配送区共同构成高效的物流网络体系。到2010年计划建成3个大型物流基地、17个物流配送区。
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2002-2005年)
按照国际先进水平和现代化物流园区标准,重点进行“三地一港”即良乡-王佐、马驹桥、天竺物流基地和十八里店物流配送区(北京物流港)的开发建设和运营;加快完善其他物流配送区的功能调整和存量资源的整合。
组建物流开发公司,发展一批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配送公司;完成马驹桥、天竺物流基地和十八里店物流配送区的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完成良乡-王佐物流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50%的物流配送区的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初步形成商业物流网络体系框架。
(二)第二阶段(2006-2010年)
完成规划确定的全部物流基地、物流配送区的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形成高效、成熟的商业物流网络体系,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政策措施
(一)发展措施
商业物流体系的建设,应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相关政府部门应按各自职责加强协调和管理,鼓励社会投资参与物流设施建设,引导物流资源按照规划合理布局和调整。
1、制定物流现代化推进的技术标准。参照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制定物流网络系统内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方面的技术标准,通过托盘化率、条形码、EDI、GPS、GIS等先进手段应用阶段目标的制定和推行,促进无缝化连接,有效整合物流网络节点,提高物流网络体系的运行效率。
2、公开物流建设指南。根据物流发展规划及阶段性目标,向社会物流建设项目指南,提出有关项目建设规模、数量、功能、现代化水平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以引导社会投资合理配置。
3、建立物流设施开发运营的招标制度。物流基地及部分重要物流配送区的开发建设和运营应由物流管理部门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鼓励国内不同所有制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以确保物流设施的开发和运营严格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水准操作。
4、实施市场化的重组调整。在存量物流资源整合过程中,要打破部门所有,倡导原隶属于不同部门的仓储、运输、货代、联运、集装箱运输企业,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办法进行资产重组,形成专业物流经营公司和专业冷链(食品)配送公司,促进物流业内部的整合。
5、组建物流开发(或运营)公司。组建物流开发公司,主要负责物流基地的一级开发和后续的招商引资,以专业化的运作,按照国际通行办法,建设、管理、运营物流基地;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提升全市物流的组织化程度;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通过与国际知名物流企业的嫁接,引进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与技术,提升总体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配套政策
1、制定物流园区政策。将物流基地与物流配送区明确为物流园区,参照科技园区与经济开发区的政策建设物流园区,将其列为城市经济高效率运行的重点设施和政策试验区。优先吸收国际知名的物流企业、流通企业入园。
2、参照执行工业外迁政策,鼓励物流业的区域调整。为避免物流设施分散布局而造成城市土地功能区划混乱,原仓储、运输及批发商业企业按照物流发展规划外迁,应参照《北京市调整经济结构若干配套政策实施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允许符合政府引导、积极迁入物流园区的企业(包括原物流企业、批发商业企业等)享受同工业企业一样的外迁优惠政策。
3、鼓励外资进入。在国家开放政策允许条件下,适时减少外商参与物流基础设施开发的限制,鼓励世界著名物流企业以多种方式在物流技术、管理模式、服务体系、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北京市展开合作,确保北京市现代物流网络体系按照国际水准建设开发和运营。
4、安排“物流发展资金”。物流基地、物流配送区作为城市功能性基础设施,具有一定公益性,所需的一次性投入较大。参照日本物流发展“助成金”制度,今后5年内,由商业结构调整资金中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物流发展资金”,专项用于符合规划的物流基地、物流配送区开发建设的贴息或担保。
篇3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F51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6-0098-02
当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第三方物流概念应运而生。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企业改革的深入,我国企业对物流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化,视其为“第三利润泉”。第三方物流作为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企业和用户间的接口,起着联系和协调的作用,更好更快地发展好第三方物流,必会为我国物流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
一、第三方物流概念及我国第三方物流现状
(1)第三方物流概念
第三方物流(the third―party logistics)的概念源自于管理学中的Out-souring。Out-souring意指企业动态地配置自身和其他企业的功能和服务,利用外部的资源为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服务。所谓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因此,又叫合同制物流(Contract logistics)。
(2)我国第三方物流现状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物流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多、小、少、弱、散、慢”。“多”:表面上看,中国的运力、仓储能力都过剩,供大于求,但这种供给能力是相对过剩,停滞在低端单纯供给的层面上。“小”:企业大多孤军作战,经营规模小,规模程度较低,营业额上亿的企业很少。“少”:物流企业占市场份额少、所能提供服务项目及功能少、企业缺少运作经验、具有高物流知识的人才相对较少、为企业提供增值性的物流服务少。“弱”:管理能力弱、获得信息能力弱、融资能力及竞争能力弱。“散”:货源不稳定且结构单一、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慢”:响应速度慢。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状况及供应方的要求
通过对我国第三方物流需求现状及趋势的分析,我国第三方物流需求状况及对第三方物流供应方的要求大致如下:
1.一方面,第三方物流市场潜力巨大,随着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物流需求量随之也将大大增加,企业的即时性及个性化服务化需求也会增多;另一方面,目前第三方物流的有效需求还不足,由于企业自身拥有物流设施,自营物流的比例很大,扩大市场,则需要物流企业去主动开发,进一步挖掘潜在的客户需求,帮助企业组织并为其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服务。
2.目前,第三方物流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和行业分布特点。现需求主要来自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来自市场发育较成熟的几大行业,而且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个性化需求。因此,物流企业要做好市场调查,做到定位准确,合理确定自身业务重点及积极配置资源,为进入新市场做好准备工作。
3.企业目前对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的层次还不高、局限性明显,物流的主要业务仍以外包为主、集中在销售物流业务,对企业的服务需求仍集中在传统仓储、运输等传统性基本服务上,还未真正参与组织物流及提供个。物流企业应做好顾客目前及潜在需求的调查,从最基本的服务入手,贴近顾客需求,塑造自身的核心能力。
4.企业正逐渐向按需生产和零库存过渡,对成本和服务越来越重视,国际化经营的增多,需要快速响应的物流系统和全球化的物流系统来支持,而物流企业真正要做到这两点,实现信息化是运作关键。
三、第三方物流发展规则
随着市场进一步国际化,这必将对我国物流企业及第三方物流业形成严峻的挑战,针对广阔的第三方物流市场,我国物流企业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为此应积极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1.政府及管理部门应努力提供有利于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
目前,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为第三方物流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第一,充分利用各相关部门的调控手段,建立一系列有利的金融、土地、税收、工商等法律和政策,以降低第三方物流成本;第二,国家应大力支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区域限制,建立全国统一的物流市场,创造一个公平、开放的竞争环境;第三,设立一个专门的第三方物流的管理机构,以便从整体上负责制定第三方物流的整体发展规划,并规范第三方物流市场,使之有序、健康的发展。
2.吸收资本,加速发展
资金短缺是企业规模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如何尽快解决国内企业“规模”发展与融资“瓶颈”的矛盾,是推动企业迅速发展的首要问题。物流企业可采取多种方式吸引资金,如直接贷款、协调贷款、担保贷款等形式以取得金融企业的大力支持,同时应积极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利用企业改制上市等方式,积极吸收和利用社会闲散资金,以达到克服资本金不足的缺陷,促使企业快速成长的目的。
3.强加联盟,资源共享
首先,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按照自身资源状况和运作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在明确的目标行业内,应通过与目标行业内的重要企业深入合作,不仅可获得稳定的业务来源,还可以不断将业务做精做细,形成精细化的服务能力,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客户联盟关系,确保行业地位和提升网络布局能力。
其次,第三方物流企业对有代表性企业的精细化服务,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同行业客户,建立合作与联盟关系,为扩大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次,第三方面物流企业应实行集约化经营。只有第三方物流企业具备一定规模,才有可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才能实现低成本扩张,实现规模效益,只有兼并联合发挥集团优势,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和健全经营网络,加强自身发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4.创新服务,谋求个性
针对一些企业的特殊需要,物流企业应采用思想上要开拓创新,差异化战略,通过不断创新的服务,积极谋求个性化的发展道路。有前瞻性的物流企业通常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客户需求特点,将针对某个客户的优化解决方案进行提炼成针对行业的服务产品,在特定的市场上发挥特定的品牌效应提高营销效率。
5.继续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强网点建设
信息化程度是衡量现代物流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借助信息技术,企业能够整合业务流程,能够融入客户的生产经营过程,建立一种“效率式交易”的管理与生产模式。为此,物流企业应双管齐下抓网络建设: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形网络,若企业规模大、业务多,可自建经营网点;若仅有零星业务,可考虑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共建和共用网点;还可以与大客户合资或合作,共建网点,合理配置异地货源,取得可观效益。另一方面,要建立信息网络,实现物流企业和客户共享资源,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形成相互依赖的市场共生关系。
6.要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
篇4
关键词:物流园区;规划;发展
中图分类号:U65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物流园区概述
物流园区(logistics park)是指在物流作业集中的地区,在几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将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也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和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物流企业的集结点。 它具有规模化,整体性,集约型,高效率等特点,将物流产业在包装加工,货物存储,货物配送,运输设施,信息整合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规模化的整合处理,其主要具有物流组织管理和依托物流服务的经济开发两大功能,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运输枢纽设施、运输组织及管理中心、物流信息中心这几大模块,来开展满足城市居民消费,就近生产,区域生产组织所需的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
二、物流园区规划及其主要内容
对物流园区的的规划主要体现在对物流园区宏观布局与微观设计这两个方面。
首先,在宏观布局方面,主要侧重在某一区域内所需要的物流园区的数量,各个物流园区的规模程度以及物流园区的选址建设几个方面。从宏观方面就要考虑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背景(如地区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的现状、发展规划等)、所在地区的物流业发展现状(如资源分布、物流量及其分布、市场需求等)、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选址论证;定位分析、功能设计、布局规划、交通规划、信息系统规划、支持保障体系规划、建设发展实施方案。在一些经济、物流业相对活跃发达的地区,尤其一些沿海地区,物流作业量大而频繁,一个物流园区可能不足以满足整个地区的物流需求,从而需要多个物流园区的支撑来维持物流与经济的高效运转,而在一些经济相对贫乏、物流业务缺少甚至没有的地区,物流园区的建设在数量与规模方面则没有过大的需求,在投入方面则可相应减少。在物流园区的选址方面,由于物流园区占地规模较大,容易带来环境问题,因此在选址时应尽量选取离市中心较远的城市周边地区,而且为了满足运输要求,应选取至少拥有两种运输途径的干道,另外在物流园区选址方面,还应考虑到水电供应、消费市场、原材料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便捷性因素。
其次,在微观设计方面,主要是指物流园区的平面布置,当一个物流园区确定选址以后,要对其内部结构进行规划设计,主要是对物流园区的几大模块进行合理的分布和有效地配置,在这一规划方面要注意各个模块之间的整体性、衔接性。
三、物流园区规划的发展历程
(一)国外物流园区规划发展经验及其特点
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对物流园区进行了最早的探究,并进行了建设发展,在物流园区形成以前主要是各个物流企业离散地分布在城市之中,大多数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位于城市内部,其不合理的布局造成了城市严重的交通问题和环境污染。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欲的需求激增,物流产业快速发展,而这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纵横交错的物流点使整个物流行业的效率降低,城市功能紊乱,为了缓解城市道路交通的拥挤和一些产业基地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和破坏,迎合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实现货畅其流,政府从城市的整体利益出发,在城市周边或郊区的一些主要干道旁专辟物流用地,建立并完善相关物流基础设施,并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来吸引物流企业集中于此,一方面物流企业的物流成本得以降低,经济逐渐规模化,另一方面大型的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在市中心运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得以解决。由此看来,国外物流园区的发展最早是作为一种城市解决措施所提出的。
由于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不同,在物流园区规划发展方面的侧重点也不一,例如日本对物流园区的规划发展主要是为缓解城市道路交通与环境压力而服务的,这主要是由于日本的一些主要城市人口过于密集化,道路交通压力过大,这些外部环境促使了日本在物流园区规划方面更加侧重选取城市边缘化地区和有利于未来相关设施配套建设的地块作为物流园区基地,以围绕城市物流的合理化为主要特色,所以在选址时规定以都市的高速道路网和铁路网的交叉口为中心的十公里半径范围内为团地选址地点,确立了物流团地的交通优势以及与都市内配送的衔接优势,而且其在物流园区的建筑用地面积上做了相应的限制,一般不超过500亩,这样其物流园区只能以发展高层为主。如今日本已在其二十二个城市建立了二十多个物流园区,平均占地74公顷,其物流业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而德国在物流园区规划方面有其独特的特点,一般每个物流园区的占地规模都比较大,如德国不莱梅物流园区的占地达到了一百公顷以上。德国的物流园区在选址方面要求基地能拥有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而且最好是公路与铁路的结合;其次选择偏好于交通枢纽地带,这样便于运输枢纽网络与物流园区网络的紧密结合;另外物流园区的规划要具有经济的合理性,要充分考虑到环境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运输方式的选择与使用和运营者的利益实现等问题。
(二)我国物流园区规划的发展及特点
我国的物流园区是在近十几年内才开始发展形成的,起步晚、水平低端化。改革开放以前,物流业以传统的储运为主,而且在仓储、配送、装卸等主要方面没能形成统一的整体,而是被人为地分割成几个独立的部分,其各部分规模小,分布杂乱无序,成离散的点状模式,这阻碍了物流体系的形成。改革开放后,整个物流与配送逐渐形成规模化、整体化、集中化的统一,同时一些批发、储运的企业也逐渐开展货物的配送与加工,由此社会化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逐步开始形成。但是现阶段我国物流中心大多是由各商业企业自建形成的,而且布局相对分散,规模程度也较小,在设施设备等资源方面出现严重的闲置与浪费。
如何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对物流园区进行合理的配置,来使物流企业间的合作具有空间上的便利性,达到物流资源的充分整合与利用,提高物流效率;同时进一步考虑城市环境与交通问题。最后,我们在物流园区的规划方面还要具有超前性,要先于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物流业的发展,减少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对土地的大量占用与无序分散的状态。
四、我国物流园区规划的发展趋势
(一)从整体角度出发,合理规划物流园区建设
我国地域广阔,省市较多,目前我国物流园区的规划只围绕着各省市自身进行,忽略了全国各省市之间的物流衔接与协调发展,这样好多物流园区的建设处于盲目布点,功能重叠的混乱状态,在今后的物流园区规划中,国家应加强对物流园区建设的指导性,从全国的整体角度出发,使各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和功能更加明确化,形成各地特色的物流园区。
(二)加强物流园区的规划管理制度
针对物流园区必须建设,而规划、土地必须控制的现实,参照日本经验,制定相应的规模标准和用地规定,通过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的进驻,实施责任制,适当减少土地费用的收取,同时严格查出乱建设,重复建设,实现物流园区的信息共享,实现成本最小化,从源头上加以遏制,使物流园区成为名副其实的物流功能集结区、经济功能协调区。
(三)电子商务促进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变化
近些年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传统物流行业的变革,并对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电子商务的逐渐成熟,来自各个地方的各种各样的需求指令汇集,要求物流园区建设更加完善的功能体系,各个功能间的衔接更密切、更快捷,以适应电子商务的高速流转特点。
参考文献 :
[1] /view/153031.htm
[2] 何国华,城市总体规划中对物流园选址问题的思考[J],规划师,2007.5
[3] 潘文安,物流园区规划与设计[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篇5
一、产业现状与比较优势
生物医药群体发展。生物医药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企业已达50余家,总投资133亿元,占开发区投资总额的62%,产品主要有生物制药、化学制药、中成药及医药中间体、医疗设备和医药包装材料等。华北制药集团、制药集团的主要生产企业和四药有限公司等知名医药企业开发区安家落户,主导产品半合成抗生素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居全国领先地位,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抗生素原料药和粉针剂企业最集中、最密集的生产基地。华北制药华民药业有限公司是生产新头孢系列单体最大的厂家,四药有限公司的软包装大输液制剂全国市场占有量第一,华药集团华胜有限公司的硫酸链霉素、双氢链霉素占世界总量的65%,石药集团恩必普有限公司研发的丁苯酞软胶囊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治疗预防脑卒中的国家一类新药,中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糖尿病患者专用药品和专用食品效果明显,九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是国家指定生产企业,华北制药爱诺有限公司生产的绿色无公害、无污染的生物农药、兽药,市场占有率列同行业之首,开发区形成医药门类比较齐全、生物产业比较集中的医药产业群和生物产业链,为“中国药都”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装备制造异军突起。机械装备制造企业40余家,总投资额占开发区总量的26%。较大规模的有市动力机械厂、太行机械工业公司、宏昌天马改装车公司、冀凯集团、天同集团、精工化工设备公司、石特阀门公司、浩森不锈钢公司、河冶科技公司等企业。市动力机械厂是全国矿山、森林专用机车的定点企业,太行机械工业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纺织机械生产厂家,宏昌天马改装车公司改装的自卸车在市场、华北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石特阀门公司的生产规模位居全国同行三甲,河冶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粉末高速钢已具世界领先水平,省会周边乃至华北地区最具发展潜力、最具竞争活力、最具影响力的机械装备制造业中心已经形成。
轻工食品方兴未艾。现有食品类企业7家,占开发区总投资的8%。由省粮食产业集团与世界500强之一的美国ADM公司和新加坡丰益面粉有限公司合资建设的益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总投资8亿元,设计生产能力日加工小麦面粉2000吨、花生油600吨、棉籽油1000吨,是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澳合资投资1亿元的出口型企业—长城麦高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肉制品等农产品5000吨,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投资1.2亿元的同福食品有限公司,其同福碗粥生产规模和能力居全国第二,占市场分额的30%。此外,总投资12亿元的白沙烟草有限责任公司卷烟厂,年产“钻石牌”优质香烟50万标箱,可实现销售收入66.8亿元,利税25亿元,已成为我区经济结构中独特并且分量极重的重要一员。
目前,全区已累计完成投资240多亿元,进区规模企业已达60余家,吸纳了世界500强参股企业6家,上市公司5家,合资企业14家,投资超亿10亿元企业4家。一大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项目建成投产,依托这些“龙头”项目带动效应,逐步形成了生物医药、机械制造、轻工食品等特色产业群,特别是依托“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的品牌优势,生物(医药)主导产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华药工业园、石药工业园等超100亿元项目集中在开发区投资建设。
“十二五”是开发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向“销售收入超千亿、利税过百亿、争创国家级开发区”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是加快实现“三年大提升”任务的关键之时。做好“十二五”期间的各项重点工作,对于建设“省会东部产业新城”和“国家一流生物产业基地”,实现开发区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大和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统领全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项目攻坚”活动开展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发展“第一要务”,紧紧围绕“招商引资”这一中心,做大、做强、做优“生物医药、机械制造、轻工食品”三大主导产业,推动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承载能力、经济增长等重点工作实现新突破,实现开发区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总体思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竞争为目标,以参与国际竞争为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发挥优势品牌的带动作用,加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和完善产业发展平台,强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生物医药业要调高调优,机械制造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粮油食品加工业,加快电子通讯、优质烟草产业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生物医药产业为龙头,以机械制造业和轻工食品为主体,以信息产业和纺织服装业为两翼的产业格局。
(三)发展目标:按照“高起点、大规模、快速度、产业配套、人才集中、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建设方向,通过对开发区内生物技术及新制药等领域的产业、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与重组,实现五大目标:一是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基地;二是全力推进企业集团和企业群建设;三是大幅提高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施创新工程特别是科教兴企战略,配套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生产与服务技术平台,提高对区域生物医药等产业的技术支撑;四是全面提高区内主导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五是实现对地区经济的超强带动和辐射。通过相关产业的带动和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进一步促进我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结构升级,实现“销售收入超千亿,利税过百亿”目标。到“十二五”末,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速30%以上,其中医药业增加值达到210亿元以上,年平均增速保持在33%以上;完成工业产值1000亿元,年均增长32%;实现工业增加值280亿元,年均增长3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年均增长35%;实现利税100亿元,年均增长32%。
三、发展重点产业
1、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遵循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律与国家医药产业发展政策,以发展生物技术、推进新医药产业为重点,充分发挥区内现有企业、技术和产品三大优势,瞄准生物制药增能、化学制药升位、现代制药升级三大目标,组织实施药物设计筛选技术、基因重组技术、手性技术、药物分离提取技术、新型药物制剂技术、组织培养技术等六大关键技术攻关,实施生物制药产业化、化学制药规模化、成果转化高能化、投资环境最优化等重点工程。围绕原料药规模化,新药产业化,强化我区在高新医药产业化的优势地位,集中力量实施微生物发酵技术以及组合化学技术产业化技术攻关工程,重点主攻遗传育种器、细胞融合、基因工程菌构建、微生物和细胞发酵培养、生物反应器、发酵过程控制后处理及产品回收等发酵工艺技术。
2、装备制造产业。面向国内外市场,组织好机电一体化、敏捷制造、网络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的产业化,作好重大成套设备的消化吸收及创新。着眼于全面提高工业自动化和系统集成水平,组织模糊技术、等离子技术、精密成形技术等先进制造关键技术攻关,大力推进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推广应用,加快数控通用设备、激光设备、(光)机电一体化装备的产业化、规模化,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3、轻工食品产业。“”以来,开发区益海粮油、长城食品、同福食品、东康乳业等企业相继建成投产,且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经济效益。投资6亿元、年产40万千升的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已在开发区开工建设。“十二五”期间这些项目建成、扩建后,将对当地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4、能源产业。依托总投资70亿元的东方热电公司良村热电厂技改项目,规划装机总容量4×300MW,分两期建设。一期2×300MW两个机组已具备投产条件,将给当地经济建设、百姓生活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促进交通运输业和发展第三产业,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等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四、重点开发项目
1、投资110亿元的华北制药工业园项目。
2、投资100亿元的石药工业园项目。
3、投资35亿元的东方热电二期项目。
4、投资6亿元的四药股份有限公司现代制剂及物流中心项目。
5、投资3.6亿元的河冶科技研发中心及生产项目。
6、投资6亿元的益海粮油棉籽、大豆油项目。
7、投资2.3亿元的长城食品公司冷冻食品加工项目。
8、投资9亿元的可口可乐公司的饮料生产项目。
五、保障措施
为保证上述任务目标的顺利实施,要以加快三大主导产业发展为重点,全力优化“招商、资金、服务、配套、人才”五大平台,打造“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经济增长、环境提升”四大亮点,实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配套提升、服务优化、经济增长、统筹发展、平安建设、干部队伍八项重点工作的新突破。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壮大开发区经济实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事关全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战略全局,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坚定地在“加快”上下功夫,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要注重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确实增强发展的前瞻性;注重速度与效益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持续性;注重技术创新、机制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加大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注重投入与产出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向依靠提高要素使用效率转变。
2、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区域、企业循环发展,积极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深入谋划和实施一批节能减排工程,严控新建高能耗、高排放项目,综合运用法律、市场、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建立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健全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全面推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
3、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步实现“生物医药产业调高调优,机械制造做大做强,电子通讯由小到大、医药化工由粗到细”的转变。
4、加大投入,构建良好的投融资体系。为实现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预计到2015年需新增产业投入约300亿元,基础设施投入15亿元,为此必须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市场导向的原则,构建以企业投资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金和外资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
5、搭建人才支撑体系。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定引进和培养人才的优惠政策,构建支撑产业发展的人才体系。建立包括人才工作条件、激励措施、社会保障、分配机制、用人制度等在内的一套人才引进政策,完善各种配套服务设施,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6、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培养一批骨干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合并、兼并、收购、联合、租赁和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发展联盟或企业集团,大力培养“强、优、快、新”(实力强、效益优、成长快、创新能力突出)的优势企业,逐步形成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中、小企业为龙身、相关产业为龙尾的企业联合体。
7、培育和发展产业群,提高产业聚集水平。提高产业聚集水平,是发展主导产业的最重要的举措,主要是指围绕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主要企业和主要产品在区内最大限度地完备配套能力,延长产业链,形成相互关联和支撑的群体聚集优势。
8、加强产学研合作,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业化。依托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技术中心,培养相关产业的重要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建立人才竞争机制,激活现有人才资源,调动发挥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9、优化环境,提升产业发展承载能力。一是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二是完善政策措施。三是创新管理体制。率先建立服务型政府,以“制度高于技术”来指导开发区的体制创新,以营造创新氛围的“小气候”来再造开发区的先行优势。四是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大力倡导“为创新服务,为企业铺路”的精神,遵循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律,强化政府对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的指导性,弱化对竞争性项目的指导性,创新“超市型、平台式”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方式,使企业在开发区内享受到全程、便捷、优质的星级服务。
六、统筹城乡发展
开发区辖8个自然村,农村总户数6986户,总人口25124人,耕地面积15000亩。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强化城乡统筹,加快农村的发展和融合。
1、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按照“层次清晰、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发展联动、设施共享”的发展思路,打破村域界限,围绕建设“西部新城”发展目标,聘请高资质设计单位,科学编制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努力做到“四结合”,即与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相结合,与新农村规划相结合,与产业规划相结合,与区域总体规划相结合,同时着手制定和完善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专项规划,努力构建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通过规划的有机衔接、无缝对接、全区覆盖,实现“规划一张图,城乡全覆盖”。
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坚持突出项目强区这个工作重心,项目建设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纽带和支撑。做强工业经济,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区支持农村的能力。以工业化带动乡村城市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从根本上夯实城乡一体化发展基础。
3、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共建共享、适度超前、完善功能的要求,围绕加快我区城市化进程,以工促农、以区带村,积极谋划和推进基础设施区村的科学对接、共建共享,建设覆盖开发区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为开发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同时通过公共设施与服务向农村的延伸覆盖,为区内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供应。
4、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中,坚持把改善保障民生作为此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社会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大力发展文教、卫生、教育事业,统筹推进城乡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促进各项公益事业全面健康快速发展。
(1)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初中生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保持在70%以上;保持教育强劲发展势头,捍卫全市领先地位五年不动摇。同时立足提高全民素质,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成人教育,区中心校结合进区企业招工特点,每年举办三期以上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对区辖村有关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扩大就业渠道。
(2)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强化基层工作,抓好流动人群的计划生育工作,努力稳定低生育水平,开展计划生育合格村、自治村创建活动,全面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计划生育率达到95%以上,一孩巩固率逐年提高,计划生育主要人口指标三年内达全市先进标准。
(3)努力做好卫生防疫和社会保障工作。积极探索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机制,促进医疗资源与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实现城乡居民均等享受卫生资源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加强村卫生室标准化创建工作,切实提高村级卫生保健服务水平,农村居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同时围绕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加快完善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年参保率达到90%以上,2012年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4)扎实做好民政工作。加强低保、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助残等工作,建立完善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农村贫困群众住房及医疗救助、特困学生救助等救助制度,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让困难群众共享开发建设成果。
七、新民居建设
1、高起点规划、设计和建设。区辖各村要本着节约土地资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原则,确定由农村向城镇的发展定位。年完成新民居建设规划,—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要按照现代化生活小区标准,着眼未来,做到高起点规划,高规格设计,高标准建设。
篇6
(中国外运金陵公司货运部,上海200081)
[摘要] 21世纪将是国际物流大发展的时代,政府应从宏观调控的方面加强对物流业的支持和管理,完善相关法规建设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段。现代物流业增加了配送等新的功能,国际物流较之国内物流又复杂重要得多。新的情况下,物流业者的法律地位有本质变化,风险责任也在扩大,应尽快建立法规严格物流市场的准入和行业标准。国内各相关专业部门不仅应改善各自传统的条块分割的法规,还应根据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特点,在立法上做到一定的超前性。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但应吸收他国经验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
[关键词] 物流业;国际化;宏观调控;法律;电子商务;环境立法
[中图分类号] F252
[文献标识号] A
[文章编号] 1004 3489(2003)01 0040 03
进入21世纪的中国,一个新兴的名词———物流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随着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商品交易时间已等于或趋近于零,未来物流时间将占到流通时间的90%。物流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未来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大的制约作用,可以说,现代经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物流水平。迈向21世纪的物流技术,不仅是企业战略的“商务物流”,而且是向整个社会实现物资供给的“社会物流”,进而在全球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形成多元化网络所必须的“全球物流”。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业迎来巨大商机,跨国公司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可以预见,21世纪将是国际物流大发展的时代。这一时代的物流业,将呈现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标准化和社会化的特征。
近来,物流已成为一个社会热门话题。笔者认为,随着这个名词的过份炒作,暂时形成了一个误区,那就是物流似乎被认为是一个特殊产业,需要什么特殊的政策来支持。2002年4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接受了有关部门委托的一个加入WTO后的产业对策的研究课题。这是我国第一次启动针对物流产业的可操作性政策的研制。经过调研后,协会拿出了一份初稿,要求有关部门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如降低税率、统一纳税、降低土地开发费用等,作为对物流业的发展支持。这份初稿确实反映了当前行业的普遍观点,但是最后为有关部门否定。为什么呢?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面对国际化的市场所做的产业政策的调整将直接涉及到管理观念的转变问题,如政府放弃对市场供求关系的控制等。政府管理部门不能单从市场开放角度看待加入WTO和产业国际化,而应考虑到如何在管理观念上适应加入WTO所带来的变化。在制定产业政策方面必须更注重于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创造发展经济的环境和条件,而不是直接插手经济。物流业的国际化发展在当前是迫切的,但它也不是什么特殊产业。面对国际化的竞争环境,政府并不需要给予什么特殊支持。政府更应从宏观调控的方面加强物流业的管理,打破地域间的阻隔和部门的垄断,创造良好的与国际接轨的环境来扶持这个行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便是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的建设。
现代物流泛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它是一种观念上的革命。它不仅仅是物资的简单运输,而是涵盖了商品流通的全过程,包括制造前的原材料运输和商品出售前的储藏,并且增加了一项传统运输业从未有过的、对商品制造者和销售商产生积极影响的功能———配送。产品制造者可以要求运输者按照指定的时间和数量将原材料直接配送至制造车间,从而不必建造仓库进行材料储存;产品制造商可以根据销售商的销售量将商品直接配送至商场,使商场实现了无仓库经营。制造商和销售商省去的不仅仅是仓储的麻烦,而且做到了“以销定产”、“以销定货”,从而避免了大量的资金被占用,减少了商品的积压和滞销,最终使消费者得益。这一行业跨越几乎所有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内贸、外贸等,受到多个部门的牵制,需要完善的法律和政策的支持。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市场将与世界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物流也将面临着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国际化物流与国内物流是不可分割的,而且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点,但按其重要性和复杂性来说,国际化物流远远超过单纯的国内物流。全球物流运作的环境远比国内物流复杂,可以用4个D来概括:距离(Distance)、单证(Documentation)、文化差异(DiversityinCulture)和顾客需求(DemandsofCustomer),即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物流活动距离更长、单证更复杂、在产品和服务上顾客需求变化莫测,并要满足各种文化差异的需要。国际物流的复杂环境形成了它的自有特点:完成周期长、作业方式复杂多样、物流系统一体化、重视联盟作用。
物流业面临的复杂的国际环境,需要得到多方面法规的引导和支持。1990年,日本颁布了《物流法》,对日本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保障作用,在实践中,取代了国内运输法的地位。我国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认为立法条件尚不充分,但需尽快积累,要根据物流业与国际接轨的惯例,以符合WTO有关规则为支撑,尽快研究制订各种法规制度。
从行业内部来看,关于物流市场的准入条件、从业资格,我国目前尚无法律可循。中国加入世贸,国外物流业者也纷纷入驻国内市场。由于这些从业者素质良莠不齐,国际物流业者法律地位和风险责任的变化,为确保市场有序发展,便于管理,应尽快建立这方面的法规,加强管理。从我国国内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现有的民法和工商注册法仅对运输企业开业作了若干规定和详细要求。我国现有的物流从业者多为第三方物流者,其原有身份多为运输、货运。而这些企业在转型为国际化物流从业者的过程中,其法律地位已有本质变化。例如,现有的《合同法》中,对运输合同、仓储合同都有确切规定。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合同当事人中,承运或仓储一方需为实际经营运输、仓储的人,运输或仓储只能作为托运人的人代订合同。人需有委托单证明,据授权范围,以委托单名义签订,对委托单位直接产生权利、义务。托运人与方的纠纷适用我国《民法通则》中有关的规定,承运人与委托方的纠纷适用于《合同法》、《海商法》等。在现代物流中,这些原有的方转为合同的当事人,以自己的名义参与合同。现代国际物流是生产企业与运输仓储企业利润融合的最佳渠道,是生产企业与运输仓储企业商业活动相互有机衔接所必须的系统综合和对总成本的控制。提供物流的服务方不再象以往的只以佣金为自己的利润,它有了自己的新的利润源,也有了新的权利和义务。与之相对应的,物流方的投资风险、责任风险在增大,责任范围在扩大。它不再是对行为负责,它以当事人的地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其责任限制也有可能丧失。国际物流相对国内物流难度大,牵涉资金大,责任风险也大。因此,对物流从业者的资格限制对规范市场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美国,对物流业的审批制度相当严格,物流公司的注册资金有相应规定,公司的财税制度有专用摸式,公司管理者也需有一定年限的从业经验。规范物流业从业资格条件将为今后我国物流业面对激烈国际竞争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关于物流业行业标准,我国尚无适当的法律,也无国家级别的行政管理。国际物流业务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尽快明确物流从业者的法律地位、责任范围和责任限制等。国际作业复杂性的另一点体现在国际作业所要求的单证数量多而复杂,作业形式多而难度高,需尽快建立国家级的物流协会标准交易条件及运营标准,制定统一的各种合法、有效、规范的单证。这方面,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成熟法规值得借鉴,但需结合我国实情。
从行业纵向来看,现代物流业向国际市场发展会推动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海洋运输等各项运输业的发展,对国际贸易及跨国公司经济活动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相应地,它的发展也受到其他许多专业部门的牵制。我国传统管理法规中,条块分割严重,令我国的物流业者在国际化进程中的规模经营受到阻碍,也使国外物流从业者对我国内地市场望而却步。例如,我国仅公路法就各省自有一个,令跨省经营者无所适从。铁路、海运集装箱标准不一,增加了相应成本。各部门应根据WTO国际惯例改善各自的专门法规,除去弊端,为国际物流发展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各专业部门还应根据国际信息社会的瞬息万变,在立法上有一定的超前性。电子商务是推动国际物流发展的最有效手段,而我国的网络法律相对滞后。例如,我国还没有一个对于电子认证的统一规范和标准,电子签名法的出台显得过于滞后,这不利于网络经济的有效管理,也会影响到物流的发展效率。另外,建立各种程度的自由港、保税仓库制度及相应法规,将为国际贸易创造有利环境,吸引货源,增加港口航班密度,同时又吸引国际物流到港口中转,有利于将港口建成国际物流网络的枢纽点,推动国际物流业的发展。
篇7
进入WTO之后,随着货运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的相当一部分的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巨大的经济潜力。在国际化贸易的前提下国际化的物流成为现实。但是在物流领域中国无疑仍无法完全实现物流的规范化发展,就物流规范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
物流;规范化;国际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079-02
1 前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表现在:(1)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0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2)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
2 物流规范化的发展现状
从总体来看,中国进入WTO已经10年有余,这些年中国物流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中国对外贸易的增加使中国在世界上出口的国家中名列前茅,并且一直处于上升发展中。尤其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和配送中心已渐渐接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且已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物流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企业,它涉及很多方面如:运输、包装、存储、搬运装卸、流通加工、分类配送等多个方面。物流的问题体现在传统的物流业被分成好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在很多情况下造成问题的产生。这就是一直以来物流滞后效率不高的问题所在。但是相比初期的物流,如今的物流企业已有了跨越性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2.1 物流的基础设施能力提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信息行业、储存设施、货物的包装与搬运都有了很好的成绩。另外,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量逐年递增,这为中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世界制造业中心快速转移到了中国。
2.2 物流的效率并不理想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日益全球化,现代企业竞争也日益加剧,客观上要求企业产品的流通速度要快。但很多中小企业在流通过程中储存、包装、运输要求不高,不像高科技企业的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有特殊要求,如生物,医药,食品在物流过程中要求保温,保鲜,IT产品多为空运。与此相比,中国的中小企业物流的速度比较慢,成本也比较高。从仓储方面看,企业仓库空间浪费大、保管不合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仓库仅具有传统的存储功能,还未向流转型转变。由于小的企业产品数量难成规模,物流手段不足,营销渠道不畅,在组织物流活动中很难受益或受益不大。
2.3 当今物流的发展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我国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物流统计核算和标准化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4 物流发展环境需要改善
物流属于复合性产业,由于其特有的性质,导致物流分属于不同的部门,他们没有一个统一的政策体系和执行规范。针对这个问题虽然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促进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的文件,但是具体的落实仍需要严格执行和企业的自觉遵守。
3 国家化背景下中国物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物流业与国家化的物流公司相比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 物流系统的不完善
物流的现代化信息管理仍然没有实现,很多物流公司还是会出现“批条式”和“跑腿式”的办事方式。物流信息不用电脑分享、记录和备份,使各个环节严重的脱节,这样大大降低了物流效率。
3.2 物流的费用太高
(1)装卸搬运费用。
装卸搬运是物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物流的每个环节上都需要人工或者设备的搬运。管理装卸搬运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管理物品的存储、如何减少搬运装卸过程中商品的损耗率、如何减少装运时间等方面。但是目前的很多企业公认的的作业方式仍处于原始状态,有很多装运漏洞,比如搬运混乱、仓库空间设置不合理、重复搬运和无效搬运时有发生,这些问题都造成了搬运效率的下降,并且还会损坏物品。
(2)存储费用高。
仓库平面布局安排的不合理导致了物流公司内部的存储费用过高,形成了资源浪费。物流企业没有考虑到前后商品衔接和商品的安放,杂乱堆放、混合码乱放、出入库过于复杂很多物品长期其存放不去管理。这样的轻卡U难怪很多企业都存在,需要系统的管理。
(3)运输费没得到有效的控制。
一般来说物流过程中运输费用占据最大的比重,但由于企业缺乏专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力度,没有独立的核算运输成本,企业只是单纯地追求货多量大,不懂的批量的分配和派送,在人力和物理上都赞成了不小的浪费。
3.3 人力资源浪费严重
公司的管理制度松散并且用人制度不合理,很多员工处于拿着工资不干活的状态,工作不负责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4 国家化物流背景下规范化发展的建议
4.1 物流标准化管理
物流的货物量多品目杂乱,必须实行标准化管理。所谓标准化管理有流程、操作、服务的标准化等等。首先要缕清企业、客户、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将流程一一分解,制定出一套统一的执行标准。最好是企业内部实行条码管理,条码为线索存入电脑,根据企业的流程和企业目标进行跟踪管理。
4.2 运输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合理的运输不但能节约运输成本还能避免资源浪费,这是提高运输效率的办法。中国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是货物装载量完全没有达到最大装载量。应该注重货物运输的经济性、迅速性、安全性和便利性,提高包装技术和装运技术都可以减少运输成本,使运输更加合理。
4.3 仓储方面的规范化
第一仓储方面要进行改造,是指符合现在化物流的仓储要求,仓储技术的改造是实现装卸搬运效率提高的有效手段。第二建立完善的仓库管理系统,世界上成功的企业经验表明,只有采用最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来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与控制能力,建立一个高效的数据共享平台,给相关的工作人员和决策者提供极大的便利。可既是对企业进行高效的管理和数据的远程传输。对于决策者好的管理系统可以为企业提供有效的预测、控制和分析的基础数据。这样的管理系统给企业带来的利益远远大于他的成本,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客户服务,还赢得了客户端和社会大众的好评。第三实现信息处理的规范化,信息管理的不全面对企业的发展也有影响,在国际化的物流背景下企业对I型逆袭的管理也应该有一定的技术改进。实现物流运输过程中的管理、作业、控制中的一体化。这样更好的提高作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例如:条形码,这是普遍的一种信息管理技术;数据库,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高级阶段,数据库可以存储大量的数据;企业资源管理即ERP管理,这是兼顾信息技术和管理系统的高级信息处理技术。
4.4 物流人才的规范
企业的核心是人,认识企业发展与进步的推动力,因此是否拥有合格的企业管理人才、技术过硬的信息管理技术,是企业是否能走得长远的关键因素。
5 总结
进入WTO之后,随着货运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的相当一部分的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巨大的经济潜力。在国际化贸易的前提下国际化的物流成为现实。但是在物流领域中国无疑仍无法完全实现物流的规范化发展。在国际化背景下物流公司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想要获得市场占有率,就要努力提高自身发的服务质量。具体表现在拥有最快的,速度、最合理人性化的价格、规范的的企业发展这样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规范化的物流管理手段,是当今物流企业发展的必要道路。
参考文献
[1]宋柏.跨国公司全球物流运作与管理[M].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1.
[2]孟于群.国际货运法律及案例评析[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3]付伟.物流公司规范化管理工具箱[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97-127
篇8
关键词:物流规划系统 传统企业 信息化
引言
传统企业就是指“砖头加水泥”的传统的实体企业。传统的实体企业一度都是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和支柱。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物流系统在传统企业中重要性日益显现。物流体系作为企业成本产生和实现顾客服务的必要环节,对企业价值的实现越来越重。
一、背景分析
连锁超市是传统企业的代表。这种零售业模式于20世纪末在中国起源,连锁超市以其便民、价廉、品种齐全等特色逐步占据终端消费市场,而M超市便是那个时代的产物。M超市凭借其优秀的销售模式和国有企业的特殊优势,逐步在终端消费市场站稳了脚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M超市已经出现了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今后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M超市面临的竞争已经全面扩大,传统的有家乐福、麦德龙、欧尚、易初莲花等国际国内大型仓储式连锁超市的竞争,新型的有淘宝、我买网等电子商务网店的竞争。与传统或者新型的竞争对手相比,M超市都逐步处在劣势。目前,M超市的物流仓储配备如下:拥有3个仓库,面积均为500平方米;在5个区共有65个实体连锁超市,32辆物流运输车辆,实行的是傍晚配送制度。M超市一直按照传统连锁零售业方式运营,主营为日用消费品。采购方面实行向分销商采购方式,库存方面实行按预测安全库存方式进行补货,配送方面实行统一调度32辆车负责全面运输的方式。
由此可见,由于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变化,虽然居民的收入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竞争对手增多,人们消费方式的转变导致了越来越少的顾客光顾M超市,公司的销售收入也徘徊不前。在这个背景下,M超市要想继续发展,必须调整其发展战略。M超市的管理者经过向专家咨询决定也实行电子商务,且其模式为物流规划系统模式。
二、物流规划系统的目标
由于M超市物流规划流程逐层规划需要的数据量非常大,且实行起来非常复杂。因此本文在理论研究上将选择一个融合三个层次的物流系统规划,即考虑的是M超市的存在性、是否转化为信息化商店以及是否在潜在的地方营业、车辆装载如何优化和递送路线如何优化。如下图所示,M超市的物流规划方案将由三个主要领域决定。
三、物流网络规划方案
M超市的物流网络规划同样遵循前文所说的规划方法,因此在这里不再做赘述。
四、物流绩效评价
结合M超市的特点,建立指标如下:
五、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供应链一体化以及网上店铺的发展,很多传统的实体企业都在进行电子商务的尝试。而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前提就是物流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在该模式中,物流系统规划是重要一环。面对物流信息化这一特殊经营模式,传统的实体企业必须改变固有的观念,以信息化为基础,建设物流系统。
参考文献:
[1]叶津凌,基于Web服务的供应链管理及其整合,大众科技,2011(8):12
篇9
《江苏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至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6800亿元(2010年价),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以上。提高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的比重提高至20%以上。
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55%,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60%。
近岸海域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升至80%,陆源直排口废水排放达标率升至100%,船舶污水收集处理率达60%,海洋特别保护区面积比例达10%。
《江苏省“十二五”安全生产规划》
《江苏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江苏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江苏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江苏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
《江苏省“十二五”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专项规划》
《江苏省体育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农业发展
《江苏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
粮食单产力争全国主产省第一。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80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50亿斤左右。蔬菜供应充足,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425万吨、221万吨、66万吨。“十二五”期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增长3.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0%左右,2015年分别达到2800亿元左右和1.5万元左右,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6:1,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100万亩,高效设施园艺比重提高到15%,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60%以上。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85%以上,森林覆盖率超过22%。
《江苏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5年累计改造中低产田80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750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达85%以上,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达72%以上,节水灌溉工程控制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例达40%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80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50亿斤左右,保障口粮省内自给。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增长3.5%以上,2015年,达2800亿元左右。
2015年,设施农业比重提高到15%,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60%以上,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85%;农业科技贡献率和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65%和78%,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1.6:1;全省参加农民合作组织的农户比例达60%以上。
在“十一五”基础上,再解决4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2.5万公里、桥梁6000座。2015年,50%以上乡镇通镇(村)公交。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95%以上;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3项基础医疗保障制度参加率达95%以上。
实施农村居民收入7年倍增计划,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0%以上,2015年,达1.5万元左右,农村基尼系数控制在0.35以内;5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5万人以上。
耕地保有量保持在47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8。 “十二五”期间,80%的农村完成环境综合整治,村镇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达80%。
服务业
《江苏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达到54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3.5%左右,比2010年降低2个百分点。重点打造20个省级综合物流园区和40个省级专业物流园区,培育一批重点物流企业和一批有影响力的物流服务品牌,第三方物流比例明显提高。到“十二五”末,力争把江苏打造成现代物流强省、长三角地区现代物流业的核心区以及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先导区。
体育产业
《江苏省体育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到2015年,初步建立符合现代体育发展规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运作规范,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体育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规模优势的体育产业集聚区,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业品牌,形成一批体育产业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基本建成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体育市场,促进体育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城乡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为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江苏省“十二五”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专项规划》
力争到2015年,全省宽带用户达2000万;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5000万户左右;城市家庭普遍具备100Mbps带宽提供能力,乡镇地区普遍具备20Mbps带宽提供能力,农村地区普遍具备12Mbps带宽提供能力;城镇楼宇光纤通达率90%以上;建成速率达上行50Mbps、下行100Mbps的移动高速宽带网;有线电视用户数超过2000万,高清互动电视用户普及率达有线电视用户数的40%以上。
到2015年,3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的设施共建率 均应不低于以下水平:铁塔65%、杆路45%、基站60%、传输线路40%、管道40%、室内分布系统30%;共享率均应不低于以下水平:铁塔60%、杆路70%、基站55%、传输线路65%、管道40%、室内分布系统40%。
篇10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
到2015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到“十二五”末,完成1万个以上行政村新民居建设改造任务;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5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00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5%;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覆盖50%以上农户。
《河北省现代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河北省煤炭物流“十二五”发展规划》
《河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十二五”发展规划》
《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河北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河北省能源科技与装备“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
《河北省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河北省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
社会民生
《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城镇新增就业335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80%左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80万人,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参保率达到90%以上。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75%、70%;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达到185万人。引进国外专家3万人次,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出国培训5000人,高技能人才数量达到115万人;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年均增长10%以上。
《河北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残疾人医疗康复保障和服务网络基本建立,残疾人医疗康复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城乡残疾人三项基本医保参保全覆盖,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各项社会保障政策措施优先覆盖残疾人,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政策性扶持措施进一步完善,社会性帮扶力度加大,50万贫困残疾人稳定脱贫;各设区市全部建成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各县(市、区)加快新建、改建、扩建。残联所属残疾人服务设施无障碍改造率实现100%;为15万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实施危房改造,1万个行政村新民居建设优先照顾残疾人。推进残疾人生活、生产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其中60强县(市、区)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全省残疾人事业再上新台阶。
服务业
《河北省现代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5年突破1万亿元大关,人均服务业增加值15万元左右;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8%左右,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0%以上。
“十二五”期间,全省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到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和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均达到4%左右,旅游收入达到2000亿元。
《河北省煤炭物流“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现代煤炭物流产业体系,建设一个国家级煤炭交易中心,畅通三大煤炭物流通道,打造九个煤炭储备基地,壮大一批大型煤炭物流企业,转运下水煤炭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全国“北煤南运”和“西煤东运”枢纽地位进一步增强,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其 他
《河北省能源科技与装备“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
到2015年,大型煤矿回采工作面机械化采掘程度达到100%,高效安全煤矿产量所占比重达到60%以上;发电煤耗降低4%以上,高效清洁火力发电技术全面推广;风力发电5兆瓦大容量机组投入运行,并网技术实现突破;光伏电池转换效率提高3-4个百分点;全省能源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4000亿元(年均增长25%),占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达到40%左右(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打造保定新能源装备、邢台光伏产业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光伏电池和风力发电整机生产规模均达到600万千瓦以上。
《河北省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加强城乡体育健身设施网络建设、体育健身组织网络建设和体育健身指导网络建设,加快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真正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化运作、全民参与的群众体育新格局,着力提升群众体育活力,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着力增强竞技体育实力; 打造“环京津体育健身休闲圈”,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扩大体育产业规模,着力打造体育产业竞争力。
《河北省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铁路,通车里程达到800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万公里,路网密度达到85公里/百平方公里。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达到169个,年吞吐能力达到8亿吨;民航机场,建成通航运输机场数量达到7个(含军民合用机场),到2015年,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2000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达到26万吨;城市交通,各设区市建成相对完善的城市地面快速公交系统。“十二五”期间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643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