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战略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25 21:2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发展战略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杂志注册DOI
创新链视角下的用户主导创新研究——以神华集团高端液压支架自主创新为例
汽车排放物在绿化环境中的扩散研究
某型机炮模拟器的设计
航空维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初探
纺织企业综合自动化集成的可行性分析
地震多功能救援机器人设计
某系统非稳态连通器中液面高差的数值计算
工业机器人平衡缸参数的分析与优化
基于故障树的康明斯发动机故障诊断专家系统
基于高压水射流清洗技术的研究
履带式管道施工车辆与吊管机技术安全性综合分析
浅析桥式起重机电气故障
浅析冶金桥式起重机
主动伸缩式高温油管柱锚定工艺管柱的研制
管式泵固定阀密封问题的研究
矿用绞车钢丝绳超载保护装置研究
关于一起汽车起重机吊装事故的分析
浅析日本现代灯具的设计
坚持“开放式自主创新”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电气设备绿色度评价体系研究
独轮车机器人的发展和技术研究
一种简单的行走助力机器人的设计与仿真
浅谈直流大电流电力电子变流装置柜体的发展
快速裂解制生物燃油主机组钢结构的设计
来流马赫数对激光等离子体减阻性能影响
生物质旋转锥反应器的瞬态传热有限元模拟分析
分子机械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自适应小生境混合遗传算法在车间调度中的应用研究
混沌蚁群算法及其在连续域优化中的应用
立体视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基于摩擦的高层建筑缓降逃生装置的创新设计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某型号旋转防喷器故障分析与结构改进研究
688型秸秆燃气燃烧机的设计
轧钢机械设备轴瓦的检修与维护
擦窗机折臂局部稳定性分析
基于AT89S51单片机的树高测量仪的设计
真空吸附式穴盘精量播种机的研制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杂志投稿须知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杂志注册DOI
增强现实机械装配环境中装配过程的研究
机械行业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技术评价
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旋转式驱动器研究
6足步行机的控制系统设计及运动仿真
经济型多功能管道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研制
汽车车身设计目标分析与控制
共因故障数据的极大似然分析方法
某型吊舱模拟器的设计
6自由度解耦机器人运动学逆解优化的研究
舞蹈机器人的脊骨式颈椎建模及运动分析
家电创新设计系统的研究
可重构制造系统的发展研究
水电站钢岔管展开探讨
飞机快速充放电设备的设计与研究
心脏起搏器用无线充电系统设计
提高10kV架空绝缘线路耐雷水平综合措施分析
篇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战略;财务会计管理;管理现状;管理策略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大企业的竞争愈演愈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企业要重视财务会计工作,管理好每笔资金,合理分配好资金。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下财务会计管理中的不足
财务会计这项工作是由以下两个部分所组成的,第一部分,财务管理;第二部分,会计核算。其中会计核算在整项财务会计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为此,企业要格外重视会计核算。
(一)未有效处理好新旧核算方法的过渡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开始走向一体化。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会计准则也要发生变化。要想拉近我国会计准则与国外会计准则间的距离,企业要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转变会计核算方法。但是,有部分企业未处理好新旧核算方法的过渡,导致计量、确认等多项核算工作中存在着问题。企业要全面、客观的分析问题,这为完善会计准则提供了参考依据,推动我国会计准则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二)财务管理与企业发展模式不相符
当前,企业的发展速度飞快,但是财务管理的功能、水平与企业发展步伐并不一致,从而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财务管理在企业落实各项制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大部分企业开始转变经营模式,由之前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开始转向集约式的经营模式,在经营模式转变的同时,企业却没有转变财务管理方式,从而未将财务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缺乏对财务管理的重视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会计核算水平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成本、核算等问题时常会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这些问题会给企业带来危机。再加上,企业缺乏对财务管理的重视,没有从企业自身的情况出发,客观、认真的分析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导致问题始终存在,财务管理水平也未得到提高。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下财务会计管理的策略
(一)从个人上来讲,领导要重视财务会计管理
作为一名优秀的企业领导,其要转变自身的观念,将财务会计管理放在第一位,让企业的全体员工也深刻认识到财务会计管理的重要性。与普通员工相比较,企业领导享有决策权。然而在决策之前,领导要站在大局的立场上,全面分析企业的实际情况。同时,领导还要协调好部门与部门间的关系,协调好企业与国家、银行等的关系,便于企业更好的开展工作。然而,企业领导该如何管理好财务会计,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呢?首先,构建财务管理机构,聘请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的财会人员;其次,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利用制度来约束每位财务人员的行为;再次,将企业管理方针、企业发展路线与财务管理相结合起来;最后,定期培训全体员工,将财务意识深深的种植到企业的每位员工心中,促使企业员工的财务管理观念得到增强。
(二)从制度上来讲,企业要完善内部考核机制
在改革财务会计管理体系时,完善内部考核机制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完善内部考核机制这一做法为改革财务会计管理体系提供了可参考性的依据,便于财务会计管理体系不断更新,以此来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发展步伐。当然,内部考核机制的不断完善大大提高了企业内部资金的保值性,避免了财务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发生。考核机制本是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的有效途径,通过考核,督促每位员工能坚守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并且在工作岗位上能始终保持着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确保每位员工都能为企业的发展奉献微薄之力。另外,完善内部考核机制便于财务部门核算企业的净利润,也便于企业领导全面了解到企业的收入与支出的实际情况。为此,企业要完善内部考核机制,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从管理上来讲,企业要重视财务、成本管理
1.企业要重视财务管理。从本质上而言,财务与经济这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所以企业所构建的财务管理机制是要围绕着资金管理来进行。在开展财务管理时,企业要构建全面的、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预算机制,利于企业掌握资金投入的实际情况。与此同时,预算过程中,要结合当下的经济形式,分析人民币汇率以及在每个时期人民币的市场价值。预算工作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其需要企业专门聘请经验丰富的预算员,合理预算,防止由于部分领导的原因而引起的预算失误。只有保证了预算的真实性、合理性,那么企业才能合理的分配好资金,并集中进行财务管理。2.企业要重视成本管理。改革财务管理会计体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需要参照系统化模式,控制好每个环节,确保财务管理会计体系能在规定的范围内开展,推动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在构建经济体系时,要充分结合国际经济的发展步伐以及所总结出来的发展经验来进行,从而保证经济体系与财务管理体系相一致。成本本身决定着商品的价格,还影响到企业的最终收益。对于企业而言,其要管理好成本,将成本控制在的合理的范围内,并利用制度来管理好成本,防止出现由于缩减成本而引发的产品质量问题。物美价廉是每位消费者所追求的,企业要抓住消费者的心理,管理好产品的成本,尽最大可能用最低的成本生产出性能高的产品,这样一来,企业的产品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有了消费者的支持,那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然不是难事。由此可见,成本管理至关重要。企业要从眼前的情况出发,分析外部的经济形势,结合财务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做好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这两项工作。
三、总结
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战略;管理模式;企业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进步中,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各企业经营管理的长远目标。与此同时,各种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管理模式和经济战略也层出不穷,结合自身实际寻求创新的管理模式与经济战略有利于企业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的提高,有利于其企业形象和责任感的塑造与维护,为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一、创新管理模式
在企业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管理模式中,逐渐产生了“三条底线”管理模式。不同于传统管理模式,“三条底线”强调在进行战略决策制定时要综合考虑其绩效,即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环境和社会效益。其实施有利于企业治理能力价值和治理效率价值的提高,有利于企业声誉价值的提高,对于企业顾客忠诚价值的培养,对于其业务伙伴价值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三条底线”创新管理模式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有效实施:
(一)明确战略定位
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要对自身的社会责任进行整体上的把握,通过在社会、生态和利润这“三条底线”中寻求最佳的平衡,结合一根“底线”的规范伦理准则对另一“底线”进行衡量和对照,使企业明确自身应该重视的方面及当前暂无计划实施或暂不能实现的方面。一些企业将更高的经济责任最为其追求的目标,对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的履行满足于超越最低水平;一些企业重视自身的环境责任水平,对经济责任的追求则致力于向社会进行适度利润空间的提供,对社会责任的追求则满足于对员工参与社区活动的支持。因此,企业要正确有效实施“三条底线”创新管理模式,就要善于平衡“三条底线”关系,通过对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经营和发展环境进行分析,结合自身使命,确定正确的战略定位,实现“三条底线”间的科学有效平衡。
(二)设置职能机构
近年来,企业责任逐渐被视为其核心战略和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其组织内部对负面新闻应对的临时功能。长期以来,尽管我国“三条底线”的创新管理意识逐渐形成,但是在实际实施中,这一管理模式仍然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一些企业在工作中采取相关事务由不同部门进行分散负责和处理的方法,比如:营销部门负责受理客户投诉事务,人事部门负责协调劳资关系事务,公关部门负责处理危机事件或环保问题。新的经济环境下,为保证“三条底线”创新管理模式的科学有效实施,企业应该独立设置相关部门负责处理相关事务,同时还要对该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选拔和录用,通过高层人员继续努力相应的管理体系指标,在定期考核和评估内部管理绩效并对其考核结果进行报告的撰写和,促进相关事务的高效快速处理。
(三)建立报告制度
在企业建立起独立管理和处理“三条底线”的部门后,还要积极推进其管理报告制度的尽快建立,通过内部评估和考核其管理绩效,并将其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定期向社会进行公布,在便于社会各界对其监督的同时,有利于企业良好形象的塑造,在使企业品牌价值提升的同时,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增强。近年来,国际上主要形成了两种对企业“三条底线”创新管理模式信息进行披露的方法:一种是将企业的业绩和社会责任在其年报中进行载明;另一种为将企业业绩和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定期的独立。通过分析发现,定期独立的披露方法日益成为企业实施“三条底线”报告制度的主流趋势。
(四)纳入文化体系
“三条底线”创新管理模式关系着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管理者在制定经营和发展决策时应将狠抓落实“三条底线”模式的建立,将其指标体系的形成、内部绩效的评估、撰写、等环节。通过自上而下对员工进行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的培训与教育,使全体员工能够行动一致、认识统一,使企业“三条底线”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得以形成,并逐渐同企业文化相融合。
二、创新经济战略
为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还要对其经济战略进行创新和改进,近年来,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经济战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弥补战略
弥补战略是指企业在集中现有各种资源的基础上对现有供应商忽视的潜在需求或利基市场进行满足的战略,其在考虑自身资源有限性的基础上,重视对利基市场而非全部市场的瞄准和集中,运用这一战略能够有效降低开发市场的资源要求,同时在努力瞄准利基市场中尚未满足潜在需求的同时,有利于企业占据先入优势从而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在选择现有供应商没有重视的市场缝隙的同时,通过差异性产品的提供,有利于其竞争失败风险的有效降低。弥补战略的运用,企业在避免与实力强劲竞争对手进行高成本直接竞争并充分理解消费群体潜在需求的基础上,有利于其边际利润的顺利实现。此外,该策略的运用存在着强劲对手进入的潜在风险,在企业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均不占优势的条件下,很容易失败。因此,企业在运用这一策略时还要重视无形资产的开发和积累,比如:客户关系、消费者信誉、品牌效益、分销系统等,在创造和积累无形竞争产品和服务时,对其因自身资源和实力限制造成的劣势进行弥补,从而使自己在竞争中取胜。
(二)差异替代战略
差异替代战略通常是指将企业现存的共同供应市场作为其目标市场,通过可替代现有服务和产品的差异服务于产品的提供,增进企业的竞争力。弥补战略的采取是寻求适合的战略避免与强劲对手的直接竞争而占据竞争优势,差异替代战略的采取将目标市场上现有对手的容忍进入作为其进入市场的关键。因此,在实施差异替代战略时,企业要对竞争对手建立和全面开发的市场进行有意瞄准,通过向该市场提供非全然不同但是可以替代的服务或产品,即作为已建市场的后入者而非利基市场的开发者进入目标市场。运用这一战略的优势为:在明确市场需求时能够有效节省开发产品和市场的费用,能够对竞争对手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充分的借鉴,在规避较大风险的同时,有利于错误代价的弥补。
(三)“搭便车”战略
在经济学中,这一理论的设计内容为:能够将未付费而从供应的公共服务或产品中受益时面临的困难和耗费的成本最大限度降低。在实际运用中,这一战略有以下特征:现存市场先入者已经为产品和市场的开发与建立付出了较大成本;另一方后入者已经开始模仿先入者,他们已经获得了坐享其成的机会或付出较少费用就可获利的机会;在对抗“搭便车”者或抢占市场的过程中,先入者面临着较大的成本和困难。由此可以看出,“搭便车”战略的运用从本质上来看是模仿市场先入者进入市场战略,从其创造的机会或开发的市场中获取利润,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自身产品开发成本和费用,这一战略较适应于大多数中小企业。一方面,中小企业再将先入者已经开发和建立的市场作为自身的目标市场,能够有效降低其不确定需求造成的风险,促使其市场开发成本和费用的降低。另一方面,这一战略的运用能够使中小企业享受后发优势的利益。中小企业作为后入市场者,在学习吸取先入教训借鉴先入经验的过程中,能够对其研究和开发产品的成本与费用进行节省,有利于其市场进入成本的有效降低。同时,利用这一战略,企业还能对市场先入者现有的市场份额进行强度和蚕食,一些市场先入者,在对抗市场后入者时,从事面临着较多的成本费用和较大的困难,因此当对抗收益小于成本时,先入者只能容忍后入者的进入和模仿。
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中,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在这一形势下,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和经济战略势在必行。因此,企业要在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和实际的基础上,通过对经济原则的遵循,利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对自身的管理模式和经济战略进行创新和改革,促进其竞争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效益的获得。同时,作为动态发展的过程,企业管理模式和经济战略的选取和制定要以企业发展和环境变化为基准,在全面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及时实施战略转换,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胡雅娜,贠明猛.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探究[J].青春岁月,2012,(16).
[2]王少双.企业管理结构模式及体系制定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12).
[3]毛运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J].石油和化工节能,2008,(05).
[4]夏晓玲.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可持续发展[J].新重庆,2008,(03).
篇4
企业战略特征最大限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因此只有在保证企业战略稳定性的前提下,才能够推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五是规律性。任何一种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均在着自身的规律,只有准确把握住战略的内在规律,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以此充分发挥企业战略的高效性职能;六是竞争性。企业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制定和执行战略,因此企业的战略及其管理必须能够与其他企业的战略及其管理形成竞争关系;七是风险性。基于企业战略的制定是建立在未来行动计划的基础之上,因此其制定和执行存在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极易给企业带来一系列风险,因此企业战略管理必须以降低风险为目标予以实施。
二、企业战略管理的类型
(一)竞争战略管理
竞争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部分主要是指为充分发挥优势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而制定的相关战略。由于竞争战略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竞争战略管理问题不容忽视,总结而言,竞争战略管理包括三种类型:
(二)低成本战略管理
低成本战略是指企业在保证生产产品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上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低成本战略在价格竞争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积极影响,有助于企业获得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要求企业必须重视起低成本战略管理问题,切实将低成本战略管理落实到位。
(三)差异化战略管理
差异化战略又称为差别化战略,是指将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差异化战略背景下具有四种有效形式:产品差异化战略、服务差异化战略、形象差异化战略、人事差异化战略。同时为确保差异化战略的高效性职能充分发挥,需要企业以效益原则、适当原则及有效原则为指导,扩大经营范围,积极开展营销活动和技术开发活动。通过执行差异化战略不仅有助于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够培养消费者对自身的忠诚度。
(四)集中化战略管理
集中化战略又称为专一化战略,是指企业结合特定消费群体的特殊需要,将经营范围集中于行业内的某一细分市场,并集中满足的战略。现行企业集中化战略具有两种形式:企业在目标细分市场中寻求成本优势的成本集中;企业在目标细分市场中寻求差异化的差异集中。当企业满足下述条件时才能够更好的使用集中化战略,一是市场中具有特殊需求的消费者;二是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不高;三是产品在不同细分市场中的销售数量、获利能力及竞争强度具有显著差异。通过执行集中化战略既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竞争优势,又能够确立企业市场地位。
(五)职能战略管理
职能战略又称为职能支持战略,是依据总体战略或业务战略对企业内各方面职能活动开展的相关性策划。通常情况下,可将职能战略分为:
1.科技发展战略管理。企业依据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结合企业自身的现状,从长远的、全局的观点确定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方法和战略目标。总结而言,科技发展战略具有四大显著特征:全局性、长期性、最优性及可行性。
2.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职能战略的核心部分,该部分由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人才结构优化战略、人才使用战略及人力资源战略的选择四部分组成。同时,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具有四大显著特征:价值性、可引导性、不可模仿性及系统性。加强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使企业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缺失;销售;开发
一直以来,中小企业以其强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形成了一支潜在的竞争力量,占有了不小的市场份额。中小企业在产品经营中呈现出了新的发展形态,通过更新产品、增加经济效益、优化各项资源,能够实现中小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但是,中小企业在战略管理上存在发展误区,亟待相关工作者予以解决。
一、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价值意义
从根本上说,企业战略管理指的是企业在宏观角度上,通过分析、计划、整合、调节等各项措施,进一步实现企业的经济成效,突出战略管理的各项价值。从我国企业经济的发展背景上看,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战略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市场经济带给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压力。加强企业战略管理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还能进一步集中企业各项资源,将有限的资源价值发挥到最佳的状态。在企业内部形成完善的竞争优势,使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逐步增强。在中小企业的管理进程上,战略发展是企业的必经之路,目的在于树立企业在市场体制中的重要归属。很多企业管理者都认为,战略管理职能存在于大型企业的价值规模上,中小企业难以实现。这样的发展误区导致现代化企业管理竞争意识缺乏,难以实现企业战略的完善。
二、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具体分类
毫无疑问,企业已经进入一个战略竞争的发展时代。因此,中小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抵抗大型企业带来的冲击,必须要立足于产品自身情况,根据企业战略管理的类别选择不同的分类,加快以企业战略管理为契机的发展核心。
(一)企业产品战略
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产品的成本决定了企业自身和同对比企业产品的竞争优势。通过降低成本,能够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定的优势。这也使企业成本战略成为众多战略发展中的一个分支。除了在价格上有所变动,还包含着在低成本、高质量上的相互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对产品的个性化发展、品质化提升和全方位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在自身发展优势上,能够给企业的研发能力、占有能力提供更加高效的配合。通过多项发展措施,进一步打开了企业的销路,为企业的产品树立品牌形象。
(二)经营管理战略
“营销”是企业发展的主要脉络。中小企业在自身的资源能力上尚未充足,难以凭借自身的优势,使企业获得营销管理上的必要优势。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企业管理者的决策速度、管理能力、执行能力都需要进行强化和发展,促使企业针对市场情况的变化进行完善的调节。要避免和各大企业进行对抗,深入市场的精细化发展需求中,为企业选定发展定位、避开市场压力,使企业产业能够具有独特性和深刻性。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开创绿色的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企业的成长中,企业战略措施的开展离不开相应的发展和规划。在中小企业的发展途径上,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树立高度的思想意识和品牌意识,精心研究长远的发展目标,充分做大做强品牌的创新道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引下,进一步规划企业发展意识,为企业的壮大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服务,为企业发展注入更强的战略品牌意识。
三、中小企业战略发展中产生的管理缺失
在中小企业的发展步伐下,完善的战略管理能够形成企业安身立命的发展动力。正确的战略管理目标能够促使企业实现动态的价值体现,使企业成为现代管理中的重要组成。但是,在经济的浪潮中,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中小企业的发展弊端,企业内部成长缓慢、寿命短暂的现象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一)战略管理理念的缺乏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发展中对战略管理的意识不够深入,甚至有一些大中型企业在经济理论上都存在着偏差。战略管理的探究主要是针对大众企业的,但是,很多企业都认为战略管理的理论是针对大型企业的,所以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上存在着严重的缺失。同时,我国中小企业在市场发展上对战略意识的融入存在片面性,只顾及到了眼前的利润,却忽略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更没有针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思维进行全面的研讨。绝大多数的企业管理者都存在着对战略发展“口号显著、成效不佳”的发展现象。
(二)战略规划的定位不准
在中小企业的战略规划上,国内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战略定位,这些企业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在所指定的发展规划中,缺乏严谨的观察和考核。同时,很多企业的战略规划在思想和内容上都存在残酷性,没有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在管理模式上,主要依附于企业管理者对市场环境和企业能力的考察,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经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企业处于一个被动的发展局面,不利于企业规划的定位和发展。
(三)企业经营者的专业素养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在发展上普遍存在着白手起家的发展基础,因此管理人员不存在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文化修养,缺少现代技术管理的相应知识。而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经营者缺乏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导致企业在市场环境下不具备责任和能力,从而导致中小企业的发展、强化和开拓存在问题,自身的经营管理行为受到了一定的局限。
(四)现代管理机制亟待完善
目前,我国企业的发展普遍存在着“重战略、轻实践”的发展现状。部分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的构造上不够健全,难以实现公司的科学发展。一部分企业为了进行业绩审查、年度考核才进行具体的战略政策,用有限的时间制定企业的发展需求。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战略制度化不足的发展现象,使企业的发展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受到现代管理制度的影响,中小企业员工的执行能力缺乏,相应的激励制度、考核分红都不够完善。
四、应对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缺失的具体策略
(一)强化企业的战略发展意识
为了改善中小企业抗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不足的发展现象,中小企业要立足与自身的发展优势,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战略发展意识。坚定服务观念和管理立场,使企业能够在战略管理中保持良性的发展态势,促使战略管理在企业格局上演着积极的道路进行。一方面,企业管理者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综合分析企业自身面临的问题。同时大力协调政府、社会等相关部门,不断融入战略发展的科学意识,协调各项战略矛盾,使企业能够处于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中。例如,在日本,中小企业的发展除了拥有国民金融公库、商工组合中央金库等政策性经济机构的大力支持,还提供低息贷款、税收减免、政策优惠等方面的优惠,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帮扶技术,帮助企业制定科学的战略发展意识,使企业内部更加明确和具体。
(二)对企业各项经济结构进行规划
为了进一步引导企业的发展道路,中小企业要了解自身的发展,构建一个完善的战略绩效管理模式。首先,企业管理者要通过各项目标、任务对企业薪酬制度进行政策投入,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薪资报酬,在企业经济系统的设计和实施上,确定产品、项目、薪资的构成比例,以及产品的成本、经营、销售策略,进一步整合企业内部的经济发展结构。使企业目标和管理模式相互协调,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原则。中小企业要树立长远的企业战略经营计划,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充分留住企业内部的优秀人才。促使企业根据环境产生变化,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满足企业在人工成本、市场薪资、员工生活费用方面的经济支出,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企业的产业结构。
(三)树立全面的战略发展规划
企业战略规划是管理者进行规划的重要途径。在企业的发展道路上,管理者要始终树立全面的战略意识,针对企业的产品,对企业的产品进行全面的优化和升级,并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塑造产品的商标、品牌,要运用法律武器,打造一个诚信的企业品牌,使企业能够利用多项资源,扩大中小企业的发展经营渠道。并通过多项品牌、价值、型号、包装,实现企业中的发展机遇。例如,宝洁公司就是运用了战略发展模式,针对国内市场大型零售店面进行了渠道分销,使厂家和经销上进行直接对接,并制定出了“宝洁发展规划”,使企业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开发、仓储、运输等方面的一条龙服务。进一步减少企业产品成本,扩大企业在经济市场的占有率,开展大规模的企业战略服务。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增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战略管理,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战略优化,促使企业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为企业战略管理奠定扎实的基础。
作者:穆昕玮 单位:北京外展阳光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马丹.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问题和对策[J].China'sForeignTrade,2012.
[2]郭淑华.战略成本管理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03)
[3]李倩.中小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2012.
篇6
关键词:高校发展战略路径选择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广泛开展,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高等教育逐步由注重扩大规模向注重提升质量转变,由此我国高校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所带来的激烈竞争也使高校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按照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高校自身特点与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校发展战略,并规范实施,已成为高校发展过程中重大、关键而紧迫的任务。
一、新时期高校发展战略研究的问题凸现
1.重视程度不够,组织不力
由于我国高校多数实行非完全自主办学模式,高校的投入、生源保障等完全由国家确定,高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尚未完全调动起来,自主发展理念还未成熟培育。有的高校校长管理具体事务太多,没有太多的精力注重战略层面的思考和研究,在发展战略管理方面对发展战略研究、制定的认识不足,造成至今仍有很多高校尚未开展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有的高校战略管理实施能力不足,没有真正实现以规划促进管理、以战略引导发展的作用,制定的发展战略与实际工作没有太大关联;多数高校在发展战略制定的组织工作方面还未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2.缺少理论支撑,经验不足
我国高校发展战略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统一的观点,更未进行深入研究,造成各高校在制定发展战略过程中普遍存在困惑和尴尬。各高校在研究、制定和实践过程中,只能分别按照各自的理解、认识,借鉴国外高校发展战略规划和企业发展战略理论、编制方法和原则,开展本校的发展战略编制工作,造成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编制的发展战略规划无法得到确认和定稿,并最终影响学校上下的认可和坚定执行的信心。与此同时,由于战略研究和制定、战略管理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缺少经验的总结和正确的指导,不少高校在战略制定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3.缺乏战略分析
高校制定发展战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以及高等教育形势发展需要。高校只有从战略层面上认真分析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趋势、所处地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所处行业的发展需求、学校内部的资源情况等基础上,才可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考虑到不同地域和行业状况、不同高校的类型和资源都不一样,高校的发展战略也应是不一样的。而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发展战略模仿的多、创新的少,近期考虑的多,长远考虑的少,事实上模式几乎趋同,战略分析、战略选择不深入。
4.忽视特色和优势
好的高校并非都是综合性的、研究性的,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有不同的目标,不同层次的高校培养不同的人才,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要。综观当今国内高校,多数高校都在向着同一种模式转变,办成综合性大学,丧失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高校发展战略迷失在高、大、全的盲区中,特色发展战略总是被其它战略所取代,综合型总是为多数高校所推崇,给人的感觉是统一化、感性化,缺乏理性,缺少灵活性。
二、高校发展战略的制定
1.战略理念的制定
战略理念侧重于围绕如何实现阶段性的战略目标而应遵循的战略指导思想,是高校确定战略重点措施和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正确的战略理念能够反映未来高等教育规律并符合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能够实现既定战略目标,能够指引高校应该怎样发展的理论化、系统化、综合化的教育思想观念。
高校有别于一般的社会组织,关键在于它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存在。因此,高校战略理念的确定,要充分结合自身发展同区域发展实际,确立使命与愿景,建立积极向上的、追求真理的、崇尚科学和学术自由的大学文化基础,强调追求真理与探求知识的责任,强调培养人才的责任,强调高校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以此确定学校发展理念。高校发展战略理念的确立关键在于学校领导者及时洞察国家社会发展需求,把握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将外部环境变化与高校的发展使命、愿景,大学文化和精神进行很好地结合的基础上形成。
2.战略定位的制定
高等教育和众多著名高校的发展历史表明,高校发展的关键取决于学校的办学定位,它关系到高校的方向选择,关系到高校在高等教育整体结构布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关系到高校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是保证高校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
高校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由于类别不同,不同的高校又有不同的发展方向。确定高校的办学定位,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不能片面追求特色和个性,应将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特点、趋势与学校在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很好地统一。把握好长远与近期的衔接,保证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确定的发展目标。考虑现实与目标的结合,将现实与目标、发展与稳定结合起来。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做到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强调战略定位的延续性、协调性和创新性。切实理清高校办学层次定位是在培养研究生层次还是高水平本科生层次,理清办学类型定位是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还是应用型,理清学科发展定位是属于综合性、多科性还是单科性,理清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学术型、复合型、专业型还是职业型等。
战略定位是一项复杂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高校应在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形成高校所属的办学类型、所处的办学水平的清晰图景。如果高校的战略定位不准确或发生失误,战略理念再优秀,战略规划再具体、科学,都将徒劳无益。
3.战略目标的制定
高校的办学目标体现办学活动主体在对办学规律把握基础上的价值追求,是对高校未来发展趋势、发展方向的科学预见和创新性思考,它既带有全局性、方向性,更指导办学实践,指向未来发展。战略目标是高校制定发展战略时,从战略层面设计的发展目标,是联系战略理念和具体战略之间的关键纽带,是制定具体战略的主要依据。
高校战略目标是要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问题,即明确学校在世界、国家、地区或行业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高校发展战略目标应根据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需求、高校的发展定位,以及高校自身的竞争优势和不足等情况而制定,应是一个全面的、相互协调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它既包括学校总体发展目标,也包括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技发展等分项目标,他们以高校总体目标为核心构建成一个有机的目标体系。
总体发展目标决定着其它目标的方向和水平,必须表明高校的办学类型、办学水平等方向性因素,以及区域范围、时间期限等限定条件,也可以加上办学层次、国际化程度等。
办学规模目标包括高校在校生总规模、各层次学生规模、各分校学生规模、年度招生规模,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或接收留学生规模、毕业生就业率,应视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高校办学条件、师资规模和水平、毕业生就业率等情况确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包括专任教师队伍、实验教学队伍、管理干部队伍三个方面。专任教师建设目标应包括师生比例等规模指标,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员结构、年龄结构等结构指标,院士、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数量、高水平创新团队数量。最重要的是学历结构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总体教师的比例、院士数量、高水平创新团队数量等指标,他们是衡量教师队伍水平的关键因素。实验室教学队伍建设目标主要考虑在数量和水平方面能否满足实验教学需求。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目标在于与学校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规模以及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包括干部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应视学校现状分别确定。
学科发展目标包括学科总体应达到的水平学科特色和具有相对优势学科群的构建,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发展国家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数量,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教育部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数量及学科发展平台目标等。学科发展目标的设定应尊重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趋势和特点,不应按需求和意愿设定。
办学条件目标包括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生均计算机台数,以及各类教学实验基地数量、科研实验室规模、校内外实习基地等。这些指标的确定,一方面,可以参照国家办学水平评估标准;另一方面,也应根据高校的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选择较高标准确定。
三、高校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高校在完成内外部环境分析,明晰了自身的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发展目标之后,必须强化战略的路径选择,建立一套战略选择的方法,对实现目标的措施、方式、方法进行设计,对高校建设和全局发展做出谋划,选择并实施有利于高校发展的战略,确保高校发展目标的实现。
1.明晰定位,走特色发展之路
高校有很多种发展战略,可供选择的余地很大。必须选择一组容易管理的、最有吸引力的备选战略,并确定这些战略各自的优势、劣势、利弊。高校的层次、定位千差万别,发展战略的选择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重点突出的原则,以保证重点突出,便于学校发展战略的宣传、认识和理解和执行;必须建立科学的选择方法,充分考虑学校的校园文化和未来预期的校园文化,只有在相互包容和相互促进的情况下,所选择战略才能被成功地实施。因此,充分明晰高校自身的定位,走特色发展之路,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特色是一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而且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特征,它体现在学校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大学文化等诸多方面,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所在。
走特色发展之路就是要实现优势发展,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理念,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各种资源,用高校某些学科领域的领先地位,形成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并以优势学科的发展带动学科整体水平提升的一种追求。走特色发展之路就是要实现差异化发展,不仅表现在学科专业的差异上,还表现在治学方略、办学理念、办学思路、教育模式、人才特色,以及管理风格、校园文化的不同上,形成于有别于其它学校的一种特有的内涵、标志和品牌。
2.注重实效,强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高校发展战略的研究、制定是重要,而战略的实施则更为重要。一般认为,高校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一项行政性管理工作,是在高校最高管理层的监督和指导下,由学校的中低层管理人员实施具体操作的,高校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战略实施的组织。高校发展战略的实施,关键在于高校的组织结构,一个与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组织结构是高校发展战略实施的根本保证。
战略是通过组织来实施的,组织就是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同心协力工作的人员的集合。高校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决定了它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予以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对于高校来说,高校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是根据国家有关要求设置,一般较为稳定。但高校的执行机构及其职能可随着高校的发展一直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因此,为达到和适应高校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高校必须对其组织结构及其职能进行相应的创新和发展,设置专门的管理和实施机构,完成基于实施高校发展的一套战略、一套机构和一套制度,保证高校发展战略的高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刘则渊,李海波.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发展战略模式研究,科技与经济,2006,(3).
[2]周松.全球化时代我国高校发展战略研究.科技咨询导报,2007,(18).
[3]田建国.用科学发展观思考高校发展战略.中国教育报,2006-02-14.
篇7
技术竞争情报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重视,并借鉴竞争情报理论与实践、企业战略管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以及情报学理论与方法等的研究成果,逐渐明确了其研究方向,深化了其研究内涵。但是,技术竞争情报的研究和应用还有赖于对技术竞争情报机制的分析,从实践总结中明确技术竞争情报的运作过程。因此,研究技术竞争情报过程是深化技术情报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作用的关键点,也是开展技术竞争情报系统建设的理论基础。
在美国、德国、法国、英国、荷兰、加拿大、瑞典、西班牙、日本等国家,不同研究机构都积极开展了技术竞争情报过程的研究,从企业技术活动和技术竞争情报活动的案例调查出发,研究技术竞争情报在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决策中的作用,总结企业技术竞争情报流程和模式,构建企业技术竞争情报系统的运行框架。Pas-cal Savioz以Institute Straumann AG公司为案例,分析了技术型中小企业的技术竞争情报过程,指出了技术把门人在企业技术竞争情报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Eckhard Lichtenthaler通过对25个跨国企业在技术关键时期的技术竞争情报过程管理的研究,分析了三种企业的技术情报过程以及技术竞争情报的扫描和监测过程。我国部分学者也开始了对技术竞争情报过程与模式的总结,但是大部分研究还只是针对一些技术竞争情报的相关概念和内涵进行框架设计,还没有开展有效的技术竞争情报过程研究,仔细分析技术竞争情报的关键过程和作用点。
为了加强技术竞争情报的过程研究,指导技术竞争情报的实践应用,本专题组织了5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对技术竞争情报的作用过程和关键要素等做了一定的探讨。其中,《企业竞争情报过程模型的关键机制分析》总结归纳了竞争情报过程中的三种机制,即:关键情报课题机制、信任机制和决策整合机制;《技术竞争情报在技术转移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以技术转移过程为纲,剖析了技术转移过程中技术竞争情报的作用机制和服务内容,从技术转移全过程中分析了技术竞争情报的作用类型,提出了利用技术竞争情报服务促进技术转移的措施;《一种关键情报课题管理模型》从竞争情报的管理过程出发,提出了新的关键情报课题管理模型,有效地表示有关情报需求、情报支持和情报要素,帮助竞争情报专业人员更好地搜集、分析和整合决策者的情报需求;《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技术搜索及其流程研究》研究了技术搜索的内涵和特征,从技术情报作用流程的角度构建了一个技术搜索的概念模型与工作流程,并对流程各阶段的工作内容进行了详细剖析,明确了技术搜索在技术竞争情报过程中如何有效发挥作用;《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竞争力实证研究》以北京市的企业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所得数据分析了北京市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发展现状,分析了影响企业技术竞争力的要素,提出了加强企业技术竞争力的建议与措施。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研究员 刘细文
篇8
[关键词] 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战略模式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5(a)-0158-04
[Abstract] The strategic mode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key disciplines in large general hospitals mainly includes sustainable investment, resource integration, combined internal and external, specialty subdividing, combin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receiving introduction and so on.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strategic mode selection can unify the key disciplines fulfill the purpose and meet the demand, combine of opportunities grasping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promote talent team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support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safety control, promote service improvement and brand casting, in order to promote hospit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Key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c mode
学科是医院构成的基本单位,是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的基础平台,是患者完成诊疗流程的最小单元,也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如何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培育优势的学科群体,打造鲜明的学科方向,探讨研究综合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战略模式尤为重要。近年来,某医院在巩固发展原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对重点学科建设积极进行战略模式管理,学科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现拥有1个全军研究所、2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全军医学专科中心,被评为全军先进医院,医院综合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1 医院战略管理与战略模式的概念
学科战略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从医院建设发展的全局视角对学科所做出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决策,主要包括战略目标的制订和战略模式的选择[1]。学科代表医院在专业发展的高度和宽度,即技术领先的层次和学术影响的范围,因此,学科建设战略目标的制订,必须深入分析国内外医学科技发展的技术前沿和整体趋势,全面掌握国家医药卫生深化改革的政策要求,充分了解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变化,结合区域医疗市场份额的划分,对自身技术力量、床位规模、设备设施、发展潜力进行研究论证,遵循愿景明确、定位清晰的原则,进行整体的战略决策[2]。战略模式则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方式选择,是战略管理的行动保障。学科建设发展具有长远性、系统性、动态性的特点,其中重点学科尤为突出。所谓重点学科,必须满足人才完备、技术领先、设备先进、规模可观、服务优质、感召力强、注重协作等条件,是医院整体实力的龙头和支柱。因此,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战略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3-4]。一是,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巩固医院主体优势,更好地满足患者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二是,有利于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培养,全面调动各级医护人员的工积极性,形成医院建设发展的凝聚力。三是,有利于医院内部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科学解决资源有限性和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提高资源利用率。四是,有利于优质高效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医院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 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主要战略模式
2.1 持续投入模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重点学科的形成,常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和时间的沉淀,也需要医院在人才配备、设备更新、技术创新上持续投入,推动学科建设呈放大式发展[5]。某医院神经内科1987年被评为全军专科中心,30年来该医院持续投入近亿元资金,学科建设始终运行在快车道。该院神经内科实验室设有脑电图、肌电图、经颅多普勒3个临床检验室,神经病理、基因诊断、神经免疫3个神经病学研究室,并有1个细胞培养室。该科自成立以来获国家和军队科技成果奖98项,在国内首报线粒体神经胃肠脑肌病、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等,有11项临床和实验室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同时,该医院医学影像科是国家重点专科,始终跟踪世界影像技术最前沿,640排CT、2.0TMR、PET-CT、ECT等设备均居国内领先行列,学科带头人被选为全军放射医学专业委员会和全军放射诊断设备质量安全控制专业委员会双主委,是军队医学科技领军人物,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等奖5项。
2.2 资源整合模式
综合医院学科门类多,发展快慢不同,规模大小有别。为促进学科快速发展,可以对医院现有专科人员、特色技术和医疗设备等资源实施优化组合,发挥其最佳综合效益[6]。资源整合不是单纯的“1+1”,而是构成新的数列与集合。对全院学科实行统筹规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就可打造出新的重点学科,实现效能的倍增。某医院全军肾移植与透析治疗中心暨肾脏病研究所包含泌尿外科、血液净化科、肾内科3个临床科室,对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实施“一条龙”流水作业式诊疗,肾移植总数近5000例,血液透析患者3万人次,肾活检技术覆盖4省32市63家医院,被推选为全国器官移植学会常委单位、山东省器官移植学会主委单位。某医院急救中心是驻地“120”联动单位,共8辆救护车3个出车点,急危重症患者多,监护床位少。为解决学科发展瓶颈,医院将急救中心与重症医学科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双方资源优势,推动了学科快速发展。
2.3 内外联合模式
基层医院或下级医院可以与国内外知名院所的重点学科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其先进理念、优势技术和资金资源发展自己的特色学科,在短时间内形成明显的地域优势[7]。某医院针对脊髓损伤多发的特点,成立了全军医院第一个脊髓修复科,是在国内外率先成立的以外科手段为主治疗脊髓损伤的专业科室,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合作开展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技术临床取得良好效果。同时,该医院创伤骨科、骨病科、脊髓修复科3科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集约发展,在人才、规模、技术、科研等方面形成明显优势,被评为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和国家重点学科。某医院以消化内科为主体的全军肝硬化诊治中心拥有各类消化内镜近100台套,所开展超声引导下食道曲张静脉交通支硬化治疗、神经节阻断术、内镜下消化道早癌与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等,技术辐射山东、河南等五省市,是中华医学会内镜培训基地,全军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单位,与军内外90家各级医院的消化科形成稳固的内外联合关系,定期实行现场演示、远程会诊、教学培训,共享学科发展成果。
2.4 专业细分模式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学科细分呈现明显优势。医院可以专注于单病种,追求技术的精益求精,以优势专业技术为基点,把学科进一步细化,分别做大做强,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是重点学科发展的又一战略模式。某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2009年成立,建科7年4次扩大病区,现展开床位80张,平均住院日低于8 d。科室成立后,迅速开展三大类10项特色手术,特别是应用达芬奇机器人实施甲状腺微创手术在国内形成良好影响力,综合效益成倍增长。全军优生优育中心在原来妇产科基础上,细分为妇科、产科和生殖医学中心,年收入由原来3000万元增加到过亿元,医疗工作各项数质量指标名列医院前茅。尤其是生殖医学中心作为高起点、高标准要求建立的不孕不育症诊治及辅助生殖医学重点学科,完善了门诊、实验室、治疗室、观察室等学科体系,能够开展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浆内单注射、胚胎冷冻、冻融胚胎移植、或附睾穿刺取精,以及优生优育领域胚胎移植前遗传病诊断、人工授精等技术,学科在军内外获得较高声誉。
2.5 中西医结合模式
在学科建设发展中,特色是生命,方向是灵魂[8]。中医药学是伟大的宝库,坚持中西医结合在综合医院有独特优势,病源广,专业细,科研平台高。如何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关键在于医院的引导和学科战略模式的正确选择,尤其要注重特色形成和方向明确,以规避院内无序竞争。在中医药的临床应用上,某医院形成五大学科特色群,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诊治、肿瘤诊治、肾病诊治、消化系统疾病诊治和训练伤防治。益气活血通络治疗心脑血管病,活血化痰软坚散治疗恶性肿瘤,清热化湿凉血法治疗肾移植术后药物性肝损伤,清利化瘀健脾益肾治疗肾病综合征、尿毒症,清肠扶脾法治疗结肠炎等,在临床诊治、科研课题、成果转化、院内制剂、保健养生、对外宣传等方面,均发挥了品牌优势。该医院全军肝硬化诊治中心和军区肿瘤研究所开展的“羊藿甙抗放射损伤和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及相关疑难问题的研究”“复方汉己冲剂防治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疗效的研究”分别获得省部级高层次奖项,医院被评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军中医药先进学科。
2.6 接收引进模式
某医院利用军队医院调整整编的时机,直接接收或引进一个学科和一个技术团队,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本地域的优势学科。该医院接收全军小儿心脏外科中心后,在政策、经费、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小儿心脏外科技术水平获得迅猛发展,目前已在新生儿和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先心病介入治疗、心脏瓣膜置换、冠状动脉搭桥及心肺联合器官移植、婴儿心脏移植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部分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学科在国内首先开展了2.8 kg低体重婴儿法洛四联征根治术,对体重1500 g早产儿实施Switch手术,出生11 h新生儿成功实施大动脉转位调转手术。该科室获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及军队医疗成果二、三等奖10余项,被军区授予“科技创新模范科”荣誉称号。
3 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战略模式的作用
3.1 履行宗旨与满足需求相统一
医疗卫生行业是公益性事业,医院建设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同时,还承担抢险救灾等突发性宗旨任务[9-10]。因此,确立重点学科适宜的战略模式,可以紧紧把握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密切关注疾病谱的变化[11],瞄准国内外医学技术发展前沿,凝炼学科攻关方向,集中优势力量协同攻关,在重点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3.2 把握机遇与持续管理相结合
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医疗行业进入政策调整的关键时期,基本医保全覆盖,支付方式多样化,“以药养医”问题的逐步破解,对医院尤其是重点学科的建设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12]。某院作为全军新一轮医院等级评审的试点单位,圆满完成评审任务。并以此为契机,在医院迅速掀起学科建设精益化质量管理的新,建立健全816项规章制度,制订了1200项各专业科室技术操作规范,并在部分科室组织了标准化医疗试点。组织编印了《医院规章制度汇编》《卫生战备应知应会》《医务应知应会》等6本手册,使医院管理更加有章可循,科学规范。同时,医院坚持向管理要效益,实施精益化内涵质量管理,优化流程,共享资源,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实现人力、物力、财力在重点学科的最佳配置。研究制订了《医院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建立起门诊排队叫号、分诊和银医一卡通系统,新建了高清远程会诊系统,数字化医院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对全院各科室实行全成本核算,医院和科室综合效益率大幅度提升。
3.3 人才梯队与科研能力相促进
重点学科战略的选择,学科带头人是关键,人才梯队是根本,科研能力是标志[13-14]。医院坚持重点学科的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优先保障,充分激发内在动力,更加注重外在引力,努力提高科研层次,实现重点跨越[15-16]。某院建立300万元高层次人才培养基金,选拔24名人才培养对象,与7名院士、20名全国全军知名专家签订带教协议。每年择优遴选15名技术骨干出国学习深造,加快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充分利用军区唯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平台吸引人才,目前在站博士后近60名。近年来,医院有1人荣获“中国医师奖”,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医院院长”,1人荣获中国科协杰出青年“求是”奖。同时,医院建立健全了《科研创新奖励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完善各项科研管理规定,设立学科发展奖、科技成果奖、优秀论文奖等6个奖项,大力提倡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合作,盘活用好高层次科研资源,创办中华系列专业杂志,成功申报国家、军队重大课题50项,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研成果奖68项。
3.4 质量提升与安全管控相支撑
质量是学科建设的生命线,安全是学科发展的保底工程[17]。学科的质量安全管理,必须实施三级监控,加强全层督导。首先是科室质量管理的控制,负责年度计划制订,组织自测自评,督导履职尽责情况,分析质量数据,查找缺陷隐患。第二级是机关职能部门质量管理的控制,将各层面质控信息进行总结,实行进行反馈。第三级是院级质量管理的控制,对质量结果进行分析评议和综合评价,进行质量战略管理,进行管理决策。三级质控有利于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的全面管理,有利于对医疗安全缺陷隐患的层级监控、现场解决、持续改进,能够调动全体医务人员在质量安全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组成“我的安全我负责,科室安全我有责,全院质量安全人人尽责”的无缝网络,使院领导、职能部门和业务科室在质量安全管理实时互动,形成全院齐抓共管学科质量安全的良好格局[18]。
3.5 服务改进与品牌铸造相推动
重点学科的建设发展不仅体现在技术、规模、设备等硬件条件上,更体现在优质服务、文化品牌等软件表现上[19]。综合医院应充分发挥自身特有的技术、作风、纪律、信誉等特点,积极进行服务改进,铸造品牌优势[20]。某院本着“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汇集民智、宣传推介”的原则,在院内外广泛开展医院院风、院训、院徽和形象语征集活动;开展“我心目中的学科”“我与医院的故事”征文等系列活动,营造关注医院学科、热爱医院学科、展示医院学科的氛围;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打造“为军爱民医院”为切入点,走入贫困山区、走到偏远农村、走进城市社区,定期组织巡诊义诊、免费体检和送医赠药活动;开展“关爱弱势群体、承担社会责任”系列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同时,大力宣扬重点学科及科主任等一大批“名科”“名家”“名医”,使医院重点学科和专家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成为医院的“名片”“代言人”。这些活动开展,从不同视角多方位、多角度、全面立体地展示了医院重点学科,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铸造了医院的良好招牌。
4 讨论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占医疗卫生资源主导地位的大型综合医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明确要求,公平可及、群众受益是深化医改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实施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联动,在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价格机制、收入分配、人事编制、医疗监管等方面全面改革,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推进分级诊疗机制,加强层级人才培养,确保医改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型综合医院只有全面提升整体管理效能,才是推动自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根本途径。医院管理要素多元、相互关联,只有紧紧把握学科建设这一关键环节,把质量意识、资源统筹、技术创新、人才提升、效益优化等医院管理的内涵牢牢聚焦在重点学科发展上,才能保证医院建设整体推进、聚能增效。“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大型综合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战略模式的研究应用,目的就是遵循需求原则、效益原则和适用原则,在国家医疗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的前提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真正体现医院的公立公益性质,科学适度控制规模,不断缩短平均住院日,提倡精确医疗和个体化诊疗,严格管控药占比,合理降低平均费用,真正让患者放心满意。因此,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战略模式的选择,应坚持全面建设与重点建设、长远建设与当前建设、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以患者的健康需求为着眼点和出发点[21]。学科建设发展的规划来源于临床,归于临床,与国家和军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同步,按每5年确定3~5个重点学科建设来规划,有计划的在人员、资金、设备、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全力支持,重点扶持,提升学科层级。在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战略管理中,明确学科主攻发展方向,理清战略思路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前提;强化人才队伍,打造精尖技术是学科建设发展的根本;加强团队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助推力。同时,医院各学科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应学习借鉴其他学科先进的运行模式来提高自身的综合服务能力,激发每一名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医院所有学科全面发展,为医院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宏.中医医院战略管理与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2,32(8):70-71.
[2] 唐蔚蔚,柴建军,李岩,等.公立医院后勤改革战略模式选择[J].中国医院,2013,17(1):63-65.
[3] 史文川,丁政,赵宁,等.中医医院发展的战略转型模式与路径探讨[J].中国医院,2012,16(3):75-77.
[4] 王玲,吴雯,张翔.新医改下公立医院战略管理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0,23(6):48-50.
[5] 邹晓风,吴建元,黄建英.学科建设在高校附属医院品牌建设中的作用与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5,35(12):90-91.
[6] 马中立,邹志康.大型综合性军队医院学科建设循证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2):14-15.
[7] 汤欣,湛保民.以学科建设促建精品医院[J].医院与医学,2015,3(1):12-14.
[8] 李维国,张玉维,张侃.军队研究型医院建设关键要素探讨[J].医院管理杂志,2015,22(9):891-892.
[9] 张蓝飞.医院重点学科建设该如何打造[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14(24):19-21.
[10] 张怡冰,苏澎,王果,等.区域军队医院医学专病技术中心建设进展与问题[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4):305-306.
[11] 刘本臣,张寄,刘建平,等.强化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临床研究,2014,28(6):130-131.
[12] 娄淮建,汪演,孟辉.某军队医院军民融合式发展现状与对策[J].医院管理杂志,2015,22(10):910-911.
[13] 孙杨.社会认知理论视角下医生职业行为研究的制约和突破[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12):100-102.
[14] 陈建明,邓华,杨听,等.驻边军队医院军民融合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J].医院管理杂志,2013,20(12):1158-1159.
[15] 冯常森,张志,吴钢.立足临床做好临床科研工作[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0,23(3):216-217.
[16] 黎爱军,吕芳,魏芹,等.论综合型医院临床科研建设与发展[J].医院管理杂志,2015,22(10):907-909.
[17] 王宾,李伟荣,刘力戈.我院临床科室全面质量管理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4,34(9):24-26.
[18] 郑锴,杨美娟,郝峰.全面质量管理在综合医院住院诊疗管理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5,35(11):41-42.
[19] 姚锦,柳丽爽.公立医院品牌保护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10):69-70.
[20] 刘承志,杨廉洁,陈四喜.医院集团的品牌建设与拓展[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7):610-611.
篇9
Abstract: Military-industrial park is an incalculable position in the national defense and national security and it also has a pivotal role in driving the develpoment of local economy. We analyze the military-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status of shaanxi by SWOT mode and make the main measures according to response status to make it develop more better and faster.
关键词:军工产业园;可持续发展;发展战略
Key words: military-industrial park;sustainnable development;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048-02
0引言
军工产业园区具有相当丰富的科技和人力资源优势,是高科技产业的聚集地,是军工产品的孵化基地,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产业园在国防科技的建设和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陕西军工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探索具有重大意义。
1陕西军工产业园区的地位和作用
陕西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基地,具有重大装备和军品的科研、制造、生产能力。在拉动陕西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促进陕西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近年来陕西通过整合,初步形成了西安阎良国家航空技术产业基地、西安韦曲航天科技产业开发区、西安航空动力基地等以军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基地。其中阎良拥有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大型企业集团,如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飞行试验研究院,是全国唯一的集飞机设计,生产制造、试飞鉴定为一体,产业体系最完整的航空产业基地。韦曲以研发和制造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中国航天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为依托,兼具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等32家航天科技产业,充分发挥业已形成的航天科技资源对科技的带动作用,促进了区域发展。军工产业园在陕西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带动陕西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陕西军工产业园可持续发展的SWOT模型分析
用SWOT模型来分析陕西军工产业园区的优势、劣势、机会和面临威胁,然后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措施。
2.1 优势分析
2.1.1 基础设施及规模优势陕西军工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较好,技术实力雄厚,是全国飞机总体计划,设计、实验、生产制造为一体的最大航空基地,具有完备的基础硬件设施。航天方面在运载火箭,卫星通讯、测控导航及地面接收研制方面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并有“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的美誉。
2.1.2 科技实力及人才优势陕军工园区规模在同行业中位居全国首位,科技实力排在全国前列,专业技术人才济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优势。企业科研调节和技术配备水平都较高,全国有各类科研院所108所,专业技术人员90万人,国家级重点学科65个,科研教学实力均居全国前列,发展高精尖技术产业的条件都较优越。
2.1.3 军民结合的园区优势园区军民融合顺应国际发展趋势,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要求。随着民用高科技的发展,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一些从事高科技开发的民用部门技术水平已领先传统国防部门,军民结合的技术优势已成为各国的共识。西安韦曲航天科技产业园区是军民结合的科技园区。园区内聚集着大量的国防科研院所,军工企业、高新企业、而且主要涉及航天航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具有军工性质的产业。
2.2 劣势分析
2.2.1 产业园区缺乏完整的产业链陕军工园区主要是通过政府提供廉价土地和优惠政策来激励企业入驻园区。进入的企业没有严格的挑选与分工,军品领域与开发区的发展方向是否一致也没有严格限制。园区企业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没有形成相互联系,优势互补、相互合作的产业链。
2.2.2 制度缺陷阻碍着园区的发展壮大陕军工园区周边地区有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密集。但由于体制不健全,传统观念与计划经济体制仍然起着很大作用,使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创新资源及科技成果没有与园区很好结合起来,合作较少,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成果也没能服务园区。
2.2.3 园区内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军民结合的部分园区由于“三线”时期建设的历史原因,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与西安市有一定的距离,园区内的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受计划体制的影响较大,加上西部改革滞后,风险投资等配套欠缺,相应的政策法规引导力度不够,尚未与地方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互动模式没有建立。
2.3 机会分析
2.3.1 政府政策的支持陕政府和西安市政府每年都会把掌握的财政资源,技术资源、往军工企业倾斜,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还通过适当的减免税收,加大财政转移力度,建立技术研发基金,提供适当宽松的政策条件。
2.3.2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战略实施09年6月,国家颁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西咸推进“西咸一体化”,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现在西安市政府已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建设,积极争取优惠政策,项目引进和招商引资取得了很大进展。围绕西安装备制造业生产配套产品的一批企业在我市形成聚集,军工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上马,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等项目前期工作顺利,一个有利经济跨越发展的环境和基础已经建成。
2.3.3 国际国内产业优势转移当前处于经济危机缓解时期,经济全球化浪潮正推动着大批国际游资向中国大陆转移,中国正成为世界加工厂和制造中心,工业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东部沿海由于资源要素供给减弱,产业资本正寻求新的投资点,西部应抓住机会做大做强自己的产业。
2.4 威胁分析
2.4.1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行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太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规模经济形成。陕西军民品发展差距较大比例不太协调,尽管在“十五”初期曾达到5:5,但近些年军民品发展差距又进一步拉大。军民品比例为6:4。全国范围来看军民品比例为4:6较合适,有的省份发展较好达到3:7。军民品发展比例失调,军工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从行业来看,陕航空航天和兵器产值也不平衡。
2.4.2 军工经济规模小,投资相对单一虽然园区国防科技工业呈现较快较好发展势头,但是有的军工企业只是追求数量投资而非质量投资从而导致其主要经济指标仍低于全省其他规模以上企业。军工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民用产品在军工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少之又少。军工企业在生产民品时不肯下功夫,没把技术转化为商品,导致失去很大一块市场。
2.4.3 缺乏品牌意识,品牌定位不准园区部分军企长期以来是一种“国家下订单,军工企业只负责生产”的运行模式,不去了解品牌管理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然而没有强势品牌支撑,企业产品很难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军工企业在民过程中,由于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导致军工企业不能清晰地进行自身定位,不能很好细分市场,难以找到合适的目标客户群体。
3陕西军工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
根据以上分析,陕军工产业园区目前应采取S-O战略,随着以后的发展应兼顾S-T战略。(表1)。
目前采取的主要战略为:
3.1 自主创新战略有些军工企业是花费大量资金引进技术,不去自主创新。导致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永远处于被动局面。要想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必须自主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当前要从企业做起,培养企业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组织,挖掘创新知识和培养创新的企业家。
3.2 特色发展战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国际竞争加剧,陕军工企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有其内生的本土优势,但只靠政府优惠政策吸引和扶持很难造就一个强大产业园区。目前企业要做到模块化集聚,专业化分工,特色创新,规范化管理和指导。由分散的初级工业结构向高加工高集成高技术化转变,以期实现跨越式发展,最终建成特色工业园区。园区可以组织和引进一些特色优势企业加入园区,形成园区特色优势企业为龙头带动周边一些中小企业发展,最终形成核心辐射周围,龙头拉动周边的点面结构布局。同时发展特色“民”和“民转军”优势互补,拉动陕西经济发展。
3.3 优化升级战略当前陕军工一些产业园没有结合自身一些特点一味复制东部和其他地区的产业链,没有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对于园区的一些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点制定配套措施和政策,以自有的龙头特色企业为核心点鼓励拉动中小企业形成一个“核、特、专、精”的产供链。再有许多链条形成一个局域网络结构,优化网络结构,达到最优组合。
3.4 将来兼顾的战略为:品牌塑造战略军工企业必须克服计划体制影响较深的管理习惯,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和品牌管理观念,并将品牌观念渗透到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中去,将品牌管理和产品生产共同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一个知名品牌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企业核心能力形成也需要很长周期。要将提升企业核心能力和塑造强势品牌结合起来,通过基于核心能力的品牌战略管理形成对手难以免费和超越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周勇,徐丹.西安市航空航天产业园区发展模式选择研究[J].企业经济,2009,06.
篇10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新世纪图书馆在知识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人本管理、集成管理、项目管理、柔性化管理、虚拟化管理、战略管理等管理理论,对这些管理理论如何运用于现代图书馆的管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作了简要的评价。
进入21世纪后,图书馆管理研究一直是我国图书情报研究的热点问题,发表了大量的论著,文章在继目标管理理论、激励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研究之后,对我国图书馆管理理论如何运用和借鉴其他管理理论,创建了现代图书馆在知识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人本管理,集成管理,项目管理,柔性化管理,虚拟化管理,战略管理等管理理论。
一、人本管理理论
人本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它是相对于物本管理的,是一种现代管理理念。所谓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和"以人为根本",其核心思想是尊重人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并创造出最佳的工作绩效。
进入21世纪,人本管理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发展到各行各业。图书情报工作作为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的行业。人本管理的理念更加重要。图书馆人本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两面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图书馆读者的人本管理。图书馆唯一的职能是为读者服务,读者是上帝,图书馆管理以人为本就是以读者为本,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观念,把为读者服务,满足读者需要作为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缩。二是对图书馆员工的人本管理。对图书馆员工的人本管理就是要充分尊重员工的劳动,图书馆员工的工作既枯燥无味,又要求细致入微,平凡而重复的劳动多。因此,要尊重馆员、关心馆员、理解馆员、激励馆员,充分调动和发挥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图书馆员工普遍存在待遇偏低、激励不足的问题,对图书馆员工的人本管理也要注重提高他们的待遇,努力改善其工作条件,以便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过去我们只强调图书馆工作为读者服务。读者第一的观念,严重忽略了对图书馆员工作的尊重和理解,没有充分发挥馆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图书馆管理以人为本,不仅要以读者为本,也要以馆员为本。
二、知识管理理论
知识管理要求某个组织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各种机制、方式和途径,运用集体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并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资源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变化,使本组织能够对外部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并要求创造性的挖掘和利用存在于组织内部员工头脑中的知识及外部知识网络的智慧来服务于用户和市场,知识管理不仅注重对信息的收集、存储、管理与传递,更注重各种知识间的关联、交互与转换。
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利用既是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又是图书情报工作的基本任务;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工作的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知识管理理论体现在图书情报管理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现在管理理念上,以知识为中心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已成图书馆管理的主要对象;二是体现在管理内容上,图书馆知识管理将更加突出知识创管理、知识应用管理、知识传播管理、知识服务管理、人力资本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三是体现在管理职能上,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职能体现为外化、内化、中介、共享、学习、认知;四是体现在管理原则上,图书馆知识管理将突破图书馆传统管理的一些条条框框,重视开放性原则、共享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协作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因此,把知识管理理论应用于图书馆管理实践能够促进图书馆管理走向更深层次的应用领域和促进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战略管理理论
近年来,对图书馆战略管理的研究是图书情报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多数学者认为图书馆的战略管理是从图书馆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宗旨出发,为了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在充分研究现代图书馆外部环境的内部条件的基础上,选择和确定图书馆的战略目标的规划、实施与控制的一个动态过程。其具体内容包括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建设战略、人才战略、服务战略、品牌战略等方面。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怎样才能稳定持续发展。现代图书馆包括两大系统,即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图书馆属于非赢利性事业单位,如果没有政府的投入,图书馆自身发展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要根据两大系统的不同特点,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作到两大系统的互补,同时增加政府的投入,才能使图书馆可持续发展。资源建设战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两大系统的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和互补。高校图书馆之间也要实行资源整和和提高利用率(如大学城建设),二是充分利用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人才战略就是要是适应现代化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高层次图书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服务战略就是要树立同现代图书馆相适应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手段,不管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品牌战略就是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打造现代图书馆品牌,树立精品意识。通过近年的研究和探索,初步形成了图书馆战略管理理论。
四、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制造业,它反映了企业对产品质量生产每个环节的管理和控制,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根本保证。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20世纪末推广和应用到非生产部门,图书馆管理也引进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因为图书馆管理同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是相一致的,改善图书馆的管理的目的是努力改进服务和更好地满足读者的要求,而这两个目标同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完全相通的。全面质量管理最早反映在对企业生产产品流程的管理,图书馆的工作的业务流程同生产产品的业务流程也是一致的。图书馆工作业务流程包括采编、检索、流通、阅览、归还图书杂志等环节,这些流程同企业产品生产的流程要通过前后相继的不同车间,经过若干工序,才能最终生产出产品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对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或流程的管理,用于图书馆的质量管理是完全适用的。要提高对图书馆管理的质量,必须加强对图书馆工作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和控制。因此,将企业产品生产的质量管理应用于图书馆的管理,对于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完善图书馆管理系统有借鉴意义。
五、项目管理理论
项目管理理论是为了实现项目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动,项目管理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理解。从项目管理的阶段和过程来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如项目的选定、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价等四个阶段,而且每个阶段又可分为若干个管理过程,如计划编制过程、计划执行过程、控制过程,这些阶段和过程存在着有机联系,从而构成了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从项目管理涉及到的具体内容来看:它包括项目综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等方面。虽然不是每个项目都包含上述管理内容,不同项目所采取的管理方法、技术手段有所不同,但就项目管理的一般而言,项目管理基本上包括上述管理基本要素。项目管理理论上之所以能运用于图书馆管理,是因为图书馆的管理也包含了上述管理的内容。如图书资料的借阅和归还系统、数据库的建设、信息咨询服务等都可以应用项目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六、柔性化管理理论
"柔性化"管理同人本管理有一定的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区别,"柔性化"管理是相对于高度集权的强制性管理即"刚性"管理而言的,"刚性"管理是指组织内部等级森严,层次分明、缺乏沟通的管理理念,它不适应于环境多变,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现代管理理念应采用柔性化管理,所谓柔性化管理就是把组织结构看成是柔性的、有适应性、有学习能力的有机体。
图书馆管理采取刚性管理理念,难以克服图书馆低效率的问题,即实际产生的服务和工作效率小于理论上所希望达到的效率。图书馆员工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馆员工作绩效难以观察和准确评价,馆员努力程度、懒惰、馆员之间的矛盾和磨擦,容易导致低效率。解决低效率的方法在于图书馆内部的文化建设、提高馆员的文化层次和知识结构,提高馆员的道德休养,加强精业精神的教育,处理好馆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发扬团结进取、奋发向上、自我奉献的精神,从而增强馆员对图书馆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属感。很显然,柔性化组织强化部门间、人际间的交流和合作,注重适应性,这种管理同倡导人本管理也是一致的。柔性化管理已经成为图书馆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
七、"虚拟化"管理模式
虚拟化是通过借用外部共同的信息网络及通道,提高信息数据库存储的一种方法。虚拟化管理是"没有管理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并非管理者不管,而是被管理者按照管理者制定的目标和规定的任务,在执行任务和实行目标的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纠正自己的行为,以便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将上级监督和指挥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这种管理模式同人本管理和柔性化管理相一致的,在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信息化时代,管理依托人对人的直接指挥和监督将愈来愈少,而是依靠规则和程序,利用现代信息管理系统来进行,在管理中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组织、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最大限度调动人们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图书馆的管理中,其管理的特性,所运用的管理手段,如数据库、文献信息网络等最适合采用"柔性化管理",因此,虚拟化管理模式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成为图书馆管理的重要管理模式和方法。
八、集成管理理论
集成管理是借助计算机将企业中各种与制造有关的资源集成起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技术。集成管理理论应用于图书馆,就是要求将图书馆拥有的各种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进行整合与集成,以实现图书馆各要素的联锁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推进和图书馆整体功能的优化与放大以及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图书馆集成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1)什么样的资源组合和技术系统才能使服务最优?(2)什么样的机构设置才能保证服务最优?而数字图书馆的集成管理,实质上就是将集成管理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数字图书馆管理实践的过程,其核心就是强调运用集成的思想和观念指导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实践,实现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规范、人力资源等各种资源要素的全方位优化,促进各要素、功能和优势之间的互补与匹配,从而最终促进整个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效率的提高具体对于信息资源集成管理这个问题来说,它可以分成资源集成、技术集成、信息处理过程集成、信息与用户集成四个层次,而这四个层次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都包含着共同集成管理理论。总之,集成管理的思想及其管理模式已成为当代图书馆管理新趋势。
参考文献
[1]邱约平,段宇峰.论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学的变革[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2)5-9.
[2]盛小平.新世纪国内图书馆管理研究进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