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战略范文

时间:2023-03-29 14:5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可持续发展战略

篇1

师语:大家听说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吗?故事中的主人公通过自己艰苦奋斗终于完成了心愿,然而有人将这个故事续写下去,却成了这样一个故事,请同学们阅读故事“愚公移山”阅读后请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阅读故事“移民下山”

师提问 A… B…

生答.

师总结:是的,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九年级政治第四课第三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板书)

首先我们看一下课后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和特点,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

2懂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分析具体事例 通过对数字和现象的分析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提高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体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 活动探究法 小组讨论法

学法指导

分析归纳法 自主探究法 总结反思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要求:首先请同学们阅读54页材料、了解一棵树的价值,然后思考材料下边的两个问题。

师问:生活中有哪些会换森林资源的行为?

生答:

师总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思考举例,让我们明白了,保护森林、珍爱自然的重要、也明白了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地球——我们共同的家。

板书: 我们共同的家园

过度:那么我国的资源现状如何呢?

活动二:

要求;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材料“我们的资源现状“和材料54页相关链接中的材料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并分组交流总结。

师问..

生答..

师总结: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另外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造成浪费损失十分严重——这就是我国的资源现状。

让学生齐读54页 我国资源现状这段话。

板书: 我国的资源现状

过度: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请同学们了解这样一个瀑布。

活动三

要求;“ 请同学们快读阅读故事”大瀑布的葬礼“然后谈下自己的感受。

师问 :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答..

师总结:是的 故事启示我们,人类不能对大自然随心所欲的发号施令,也不能只是一味的索取,我们应该做大自然的朋友,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板书 :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过度:我们怎样做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呢?

那就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板书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活动四:

要求: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世界部分地区缺水状况“

板书: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师总结: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知道;当前人口的剧增、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危机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直接威胁到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面对这些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谋求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那么可持续发展是什么呢?

活动五:

要求: 请同学们阅读书56页的材料然后两人一小组讨论。

师问: 假如你是一位牧民,你会做出怎样选择?为什么?

生答…

师总结: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 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另外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过度:我们怎样才能实施可持续发展呢?

活动六:

要求:请同学们阅读书57页材料“生态农业循环图”然后分小组讨论、分析。

师问: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答…

师总结:通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分析可以知道;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让循环经济之“圈”转起来,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板书: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小结:通过本课学习,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堂练习

选择:

下列观点中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符合的是(B D F)

A围湖造田,毁林开荒

B经济要上,人口要降

C我国地大物博,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但留方寸地,传与子孙耕

E先污染后治理

F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课外延伸

思考:我们还能为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将好点子记录下来,在学校、家庭、社会中进行广泛宣传。

板书设计: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 我们共同的家园

1 我国资源现状

2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人口、资源、环境 问题

2 坚持科学发展观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关资料

移民下山

长期的‘愚公移山’使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越坑越荒,越荒越垦,结果水土流失效益差,经济落后日子苦。山上的女孩嫁走了,山下的女孩又不愿加到山上,差不多成了‘光棍村’

老愚公哪里还有子子孙孙,又怎能挖山不止呢!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人们观念的更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人们搬到山下办起‘农家乐’。从城里的游客吃住在农民家,炖个土鸡、烧个蘑菇就有了收入。慢慢生活水平就提高了,家家有彩电、电冰箱、摩托车、手扶拖拉机。

我国资源状况

水资源状况: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大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六位。2002年,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目前有十六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其中有10个低于500立方米严重缺水线。

能源资源状况:我国石化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1。1999年,我国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天然气仅为4.5%;即使储量最丰富的煤炭,人均储量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9%。

主要矿产资源状况:我国矿产资源品种多、总量大、已出现171种矿产资源,查明资源储量的有158种;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53位。

耕地资源状况:我国人均耕地少。2003年底,耕地资源总量18.51亿亩,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耕地面积仅1.4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在2000多个县(市)中,目前有600多个县(市)人均耕地面积在世界公认的人均耕地警戒线0.8亩以下。

我国资源利用状况,一是资源利用效率低,消耗高,二是每单位资源产生的效益差,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资源的低效利用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

重要矿产资源利用状况。一方面,矿产资源总回采率仅为3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矿产资源采选治综合回收率及共伴生有用矿物的综合利用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我国单位资源产生效力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单位资源的产生水平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我国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只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每立方米水的产出效率,世界平均是37美元,我国只有2美元,而英国是93美元,日本是55美元,德国国是51美元。

大瀑布的葬礼

在拉丁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两国交界处,有一条巴拉那河,河上有一条世界著名的大瀑布——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的河水紧贴悬崖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尤其是每年汛期,大瀑布的气势更是雄伟壮观,每秒种有1万立方米的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流直下,落地撞开万朵莲花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镇耳欲聋。据说在30公里外,瀑布的巨响还清晰可闻。

篇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物流;绿色运输

中图分类号:F506文献标识码:A

Environmental Transportation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Wang Lijun Li Jianhong

(Baodi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Abstra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demands green logistics management. Transportation, as the central activity of logistics, also needs to be developed greenly. It is the only way of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 transportation in our country that we should develop multi-model transport and common delivery, and increase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ent of logistics.

Key Word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Green logistics; Environmental transportation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绿色物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偏重社会效益方面的问题。为保证未来社会实现良性循环,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即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在达到发展经济目的地同时,又要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持续发展。绿色革命也正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消费、生产、流通等环节提出的要求。这种绿色革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样适用于物流活动,于是绿色物流理念应运而生。

二、绿色物流的内涵

绿色物流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规划和实施的物流操作和管理全程的绿色化,既实现物流服务顾客满意,又减少物流活动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绿色物流倡导在物流的各个环节包括运输、包装、仓储和装卸、流通加工和废弃物处理等物流活动中,采用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绿色物流要求在企业供应链中时时处处考虑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采取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态度和全新理念去建立和管理物流系统。

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管理,要达到三个主要目标:一是实现共生型物流,即在提高现代物流效率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而是积极有效的采取技术和措施实现物流与环境的共同进步;二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物流,通过集约型的科学管理,合理配置企业资源, 使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最有效、最充分地得到利用,使单位资源的产出达到最大最优,减少、降低在运输、包装、仓储、流通加工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浪费;三是实现循环型物流,在通过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措施和全过程控制的环境管理,使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的同时,实现再生资源如原材料副产品、包装物、废品、垃圾的回收和利用,实现再资源化。以上三个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通过这3个目标的实现,最终使企业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环境改善协调同步,走上企业与社会都能可持续发展的双赢之路。真正实现绿色物流既追求经济高效又追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绿色运输

我们知道运输是物流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但同时也是物流作业耗用资源、污染和破坏环境的重要方面。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尾气、噪声、可能出现的能源浪费等都对绿色物流管理提出了课题。近年来激烈的能源供求矛盾使运输的绿色化更加凸显出来。如何实现绿色运输,保证运输与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实现运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企业运输绿色化提供了借鉴。

1.发展多式联运

伴随着我国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将与日俱增。我国已实施了一些法律并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如对公路运输提价,鼓励铁路运输等鼓励企业绿色生产、绿色经营。而从美国运输企业实现绿色化的经验来看,大量采取多式联运是企业遵守国家法律和制度推行物流绿色化的有效途径。

多式联运可以减少包装支出,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货损、货差。多式联运的优势还表现在:它克服了单个运输方式固有的缺陷, 通过最优化运输线路的选择,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搭配,使各种运输方式扬长避短,实现了运输一体化,从而在整体上保证了运输过程的最优化和效率化,以此降低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从物流渠道看,它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地理、气候、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种市场环境差异造成的商品在产销空间、时间上的分离,促进了产销之间紧密结合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运转。

多式联运不是单纯的运输方式的转换,而是运输企业或运输承运人的自觉行动,以提高运输效率。联运的主要特点是:在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整个行程中,货物运输在公路和铁路(有时是水上)之间连续不断的,联运的核心是每一种运输形式都发挥出最适应其运输特点的应有的作用。

2.发展共同配送

配送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配送作为一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身,是具有独特运作模式的物流活动。在物流活动中,运输主要是指长距离两地间的商品和服务移动,而短距离、少批量、高频率的商品和物品的移动常常称之为配送。

共同配送指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它主要是针对某一地区的客户所需要物品数量较少而使用车辆不满载、配送车辆利用率不高等情况。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去除多余的交错运输,并取得缓解交通,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对企业界而言,向物流绿色化推进就必须实行共同配送,以节约能源,防止环境污染。

3.建立信息网络

当前经济形式对多品种小批量的物流要求成为趋势,就更要求企业信息系统的顺畅可靠。因此采用和建立库存管理信息系统、配送分销系统、用户信息系统、EDI/Internet数据交换、GPS系统以及决策支持系统、货物跟踪系统和车辆运行管理系统等,对提高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起着关键作用。同时要更好的建立和运用企业间的信息平台,将分属不同所有者的物流资源通过网络系统连接起来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使用,物流服务和货物集散空间被放大,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作者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夏春玉,李健生.绿色物流[F].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8 .

篇3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

小额贷款公司近年来在我国所取得的发展非常令人瞩目,它的发展仅对于一些小微企业、“三农”群体以及个体工商户带来了融资的曙光,同时对于一些地下钱庄发展来说也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一、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意义

小额贷款公司与传统的官方金融机构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其不仅办理借贷的手续十分简单快捷,同时放款时间也是相当迅速的,另外它与很多民间借贷公司相比利率方面也会显得较为合理,因此小额贷款公司可以称得上是对于官方金融的一种有效补充。

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经济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因此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如何提高农民生存环境成为了困拢我国政府的一个重大难题。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以中西部地区为例,其城乡差距就近几年的发展来看不断在扩大。而追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则是农村的可利用资金较少,并且能从商业银行获取的贷款资金相当有限。因此小额贷款公司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说提供了一个重要条件,同时它也给农村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以国际经验来看,农村小额贷款属于农村金融中一种非常有交换的金融模式,它对于缓解农村资金短缺问题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同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与建设方面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它对于提高农民群众收入以及减少城乡差异方面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

另外小额贷款公司对于我国很大一部分的民营中小型企业来说也是一种雪中送炭般的存在,虽然很多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已经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受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劳动力成本增加、原材料上涨等,这些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再次陷入了经营窘境,而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正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个空缺,给这些企业带来了福音。

二、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可以称得上是国家实施金融上的一种创新,其不仅有效的配置了农村金融资源,同时有针对性的将资金引向了农村与欠发达地区,对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以及促进“三农”家业、家村、农民的经济发展都是一个新举措。

关于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可以简单的从以下几点来说,首先小额贷款公司的创立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导向,同时它也是发展现代农村金融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其次是市场需求原因。由于不管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一些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对于融资都是有着非常强烈的愿望,而小额贷款的出现适时的满足了他们对于资金的需求。因为小额贷款对于一些低收入的家庭和个体生产者以及微小型企业来说,其更贴近于他们的实际金融需求,因此他们对于小额贷款公司都是持欢迎态度。另外由于小额贷款的发展,对于地下钱庄的一些不法活动也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还有就是由于小额贷款一般采用的都是担保或抵押等手段来进行风险控制,它的手续方便、灵活性强、周期短以及业务专一,同时贷款政策也相较贴近农户与微小企业。

三、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资金来源

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与官方金融不同,它受到“不吸收公众存款”的制约,因此其资金来源方面就会长期面临着运转方面的挑战。因此其公司在运营时,不仅在贷款前后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核与监督以及总结,同时还需要加强自身公司与借贷方的诚信建设,当公司拥有了诚实守信的客户以及准客户群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走得更远。

(二)贷款利率

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对于利率的管制还有着很大的区别,暂时还未达到利率市场化的程度,因此针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到底应该设在怎样一个区间,关于这个问题一直还没有具体的定论。但是经过实践证明,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既不能像官方金融机构一样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同时也不能像民间钱庄一般是高得贷,应该要在基于贷款客户能接受的条件下,并且保证公司的赢利问题设立一个合理的贷款利率。

(三)法律法规

由于我国目前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经营所进行约束的正规法律法规方面还存在欠缺,而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都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不仅能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所有的小额贷款企业,为人民在贷款时提供了最有利的保障。

四、结束语

小额贷款公司的兴起与发展均具有时展的必然性,它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为平衡城乡差异做贡献,同时也能为打击地下钱庄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要保证它的可持续发展仍然还需要多方努力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正平,梁毅菲,唐倩.小额贷款公司“偏向”中小企业:争议与辨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1(20).

[2]钱水土,夏良圣,蔡晶晶.小额贷款公司:现状、困境与出路――浙江案例研究[J].上海金融.2009(09).

篇4

[关键词] 辽宁 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 战略分析

近年来,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国内旅游产品种类,延伸了旅游产业链,而且成为城里人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生活,休闲度假的重要方式,在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农村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作用显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其口号:“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开发乡村旅游既适应旅游消费多样化,更满足了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需求。而且,发展乡村旅游正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可见两者在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村面貌、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文明素质,以及提升村政的民主管理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等目标上完全一致。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推动。这种联合开发、综合利用、统筹协调、整体优化求发展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的开发。

辽宁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发展空间余地较大。根据辽宁省省旅游局制定的规划,“十一五”时期,辽宁省农业旅游总收入将达到1116亿元。在此期间,全省农业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带动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提高1.5个百分点,累计人均增加收入350元;每年新增农民旅游就业3万人,累计增加农民旅游就业15万人,间接从事农业旅游的农民达到60万人以上。面对新世纪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和机遇,辽宁乡村旅游如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一、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辽宁省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农村景观类型多样,农耕文化悠久,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迅速的发展,辽宁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乡村旅游地与乡村旅游区。到目前为止,辽宁对外开放的主要农业观光旅游景点类型多样,涵盖了“农业生态观光型”、“参与体验型”、“成郊观光型”和“农业科技型”等。据2007年五一黄金周不完全统计。沈阳、大连、鞍山等主要城市周边的生态旅游成为游人的首选。丹东的天桥沟、五龙山、凤凰山等旅游区(点)接待大批游人。尤以“吃农家饭、赏农家景、睡农家炕、做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农家乐”旅游备受城里人欢迎。抚顺各大休闲山庄、旅游农庄和渔塘垂钓场所,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大连长海县的“渔家风情游、环岛垂钓游”、甘井子区的“农家乐”吸引大量来自北京、河北的游客。鞍山农家旅游接待6.59万人次。本溪的“农家乐”旅游,黄金周期间接待游人8万多人次,收入800多万元。辽阳的瓦子沟“农家乐”旅游也吸引众多旅游者。

总体来看,辽宁乡村旅游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但整体发展处于探索的起步阶段,从规模、产品、服务、从业人员素质等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会议奖励等市场需求。

2.辽宁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自辽宁开发观光农业旅游以来,确实己经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发展,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1)发展乡村旅游缺乏前期规划,产业规模狭小

据国外研究表明:观光农业的半径为29.5公里,才能发挥最佳效益,但由于受短期利益的支配,辽宁观光农业规模狭小,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高科技含量小,产出效益模式不明显,整体观赏性不强。

(2)旅游基础设施滞后,综合服务能力不强

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是比较偏僻的农村或乡镇,这就要求在开发农业旅游项目时,必须考虑基础设施的问题,要适应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又追求环境质量的需求,加快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生态旅游产品。

(3)对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农业旅游产品单一

辽宁目前开发的农业旅游资源仅局限于观光型产品,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旅游行为的层次较低,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互动性和参与型的农业旅游产品,使得游客的滞留天数少,重游率低,对农业旅游市场的扩大构成极大威胁。

(4)对市场和品牌营销缺乏概念研究

对发展乡村旅游还缺乏足够认识,观念和理念还比较落后,因而指导和引导不力;乡村旅游市场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缺乏管理的市场;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往往造成盲目开发,特色不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品牌,吸引力不强,效益不高;经营管理水平低。没有充分考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辽宁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和机遇

1.发展优势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使农业经济成长迅速,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意识改变,辽宁省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为辽宁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环境。

(1)旅游资源优势显着

辽宁省位于环渤海经济区, 习惯上称为“辽西走廊”,是中国东北地区沟通华北地区的主要路上通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辽宁地势地貌复杂,东部和北部是山区,中部是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辽宁省主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南部和西部是沿海,独特的地形、地貌使自然风光丰富多彩,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种植业,养殖业,农、林、牧、副、渔品种齐全,果树资源丰富,水果总面积和总产量在全国落叶果树栽培区中分别居第3位和第2位。而且辽宁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共有44个民族,除汉族外,民族风情丰富多彩,是满族之乡,根据辽宁优越的农业旅游资源和人文文化资源特征,可以发展农业科技观光旅游、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等,辽宁乡村旅游的客源将会非常充足。

(2)四通八达的

交通优势

辽宁与其他省市相比,交通便捷。一是省内各城市之间通高速公路,而且村村通柏油路;二是省内铁路干支线稠密,居全国之首;三是全省的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众多;四是境内拥有大连港、营口港、丹东港、锦州港、葫芦岛港、大东港、鲅鱼圈港和金州港等良好的大口,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了方便的旅游服务,陆海空立体交通网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

(3)经济基础坚实,提供了发展的广阔空间

2006年,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达8009亿元,(吉林3620.1亿元、黑龙江55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983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8元,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90元,增长11.6%。辽宁经济发展处于东北地区之首。由于城市人口的比例在全国处于前列,容易形成城市周边旅游,加之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东北地区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使辽宁的乡村旅游市场优势显着。

2.发展机遇

(1)发展农村旅游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实践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旅游局关于实施农业旅游丰收计划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的通知 (辽政办发[2007]44号)提出主要任务:“创建旅游强县,实施农业旅游百千万工程,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据2006年初步统计,全省建成、在建和规划建设的乡村旅游景区已达181个,总规划建设面积245.21万亩,已经建设面积130.26万亩,占规划面积的53.12%;计划建设总投资225.39亿元,已经投资81.78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36.28%。计划年总产值187.64亿元,已经实现年总产值60.69亿元,占计划的32.44%;计划吸纳劳动力35.31万人,已经吸纳劳动力17.92万人,占计划的50.75%。乡村旅游业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项农业新兴产业。

(2)新农村建设促进辽宁乡村旅游的发展

2006年辽宁省首批推选出的32个特色乡镇,为辽宁省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精品奠定了基础。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实施,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可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国家旅游局提出,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让乡村旅游的成果惠及农民。必须遵照农村的实情和旅游经济规律来发展乡村旅游,确保乡村旅游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提出了新的相关政策,其中有些举措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新农村建设时期的乡村旅游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新农村建设下辽宁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1.科学规划 正确引导 有序发展

辽宁省必须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办事,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消费特点,针对需求编制可持续发展规划。使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反映本地区乡村特色,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适应乡村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使乡村旅游朝着有序的方向快速发展。

2.突出重点,合理布局

辽宁省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存在差异,因此在发展中,一定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突出重点、带动一般。区位条件好, 交通便利, 例如:大连、沈阳、鞍山等城市周边、易于吸引城市游客的地区,可以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优先予以支持;在资源丰富、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区,可以采取稳步发展的措施,集中精力,开发一个、建设一个、成功一个, 把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

3.建设生态新农村,追求和谐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任务就是培育新农民、拓宽新产业、发展新经济、展示新风貌与建设新文明。乡村生态旅游就是新农村的新产业与新经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能够促进心态和谐、农村人际和谐、城乡区域和谐、农村产业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战略选择。

(1)注重原生态新农村建设

辽宁乡村旅游应该重视本地区原生态形象,追求真实,提倡先生活后生产,从生活本身出发,以生态资源要素(如景观、环境、科技、文化、产业、产品、服务、消费等)为内涵,以生态文明为基础,施以生态经济和生态智慧的优化系统开发与管理,寓教于游憩,通过生态旅游的生态、经济、社会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旅游产业和事业。

(2)走绿色新农村建设之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但是村民住房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新农村的环境要保持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在生产和生活废物的无害处理上要增加技术和资金投入。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重点民生工程的投入。包括完成新建农村饮水工程等,大力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洁净和可再生能源。目前辽宁省大连市农业已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现代化的新历史阶段。

(3)新农村、新文化、新农民

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举办一系列的农民素质和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素有“辽东第一村”的美誉的辽宁凤城市大梨树村,该村以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被批准为全国文明村后,该村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又注重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抓住了“三农”问题的关键,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大梨树村的经验具有典范作用和推广价值,辽宁省有条件的乡村应该在新农村建设中根据本地区域特点、经济特色和社会现实选择发展模式。

4.发展乡村旅游强势品牌,培育特色新农村

辽宁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必须走本土化、特色化道路, 深挖内涵、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打造精品, 培育有竞争力的富有本地特色的产品。要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高起点,大手笔,重点培育和建设一批辽宁省乡村旅游精品。深入挖掘和包装乡村中最本质、最亮丽、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元素,重点包装提升特色旅游资源和产品,突出本旅游地与其他旅游地的差异性,通过差异产生吸引力。辽宁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带动战略先期的做法是:

(1)以辽宁省大中城市为依托,形成差异型农业观光带

利用城市周边乡村的特殊区位,推广以休闲度假为主的农业旅游项目。辽宁省观光农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国道(丹大公路-201国道)及高速公路两侧(沈山高速公路、沈丹高速公路);大中城市(沈阳、大连、鞍山、抚顺)的周边郊区发展起来的观光农业具有明显的差异,应努力完善城郊旅游设施和功能,形成东北地区有特色的城郊旅游线。

(2)深入开发大梨树村等生态旅游

辽宁可以借助旅游景区的市场性,着力打造盘锦大洼县赵圈河乡的红海滩湿地、大连安波镇冰雪温泉、潮阳北票长皋乡的田园风光游、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青山沟镇的山水风光游、辽阳弓长岭区的冷热奇观游等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产品,深入调研分析,对其生态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的利用,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给游客。

(3)凝练清河农 庄度假区品牌

深入清河旅游度假区,总结影视剧《刘老根》带来轰动效应的原因,利用影视剧品牌扩大农庄的知名度,同时挖掘满族民俗文化精髓,提高文化品位,突出企业庄园依托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形成的度假、休闲、观光等功能。

(4)发挥绿色水果生产大省的独特优势,富裕区域新农村

“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是辽宁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针。辽宁省的绿色农业规模居全国之首,而绿色食品与旅游活动有着天然的缘分。辽宁省是我国水果生产大省,辽宁省水果栽培总面积已达1005.6万亩,水果总产量385万吨,水果总产值71亿元。可依托以上城市开发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果园等旅游产品,培育青少年科普教育实验基地。

(5)延伸产业链条

辽宁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必须从系统化、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考虑,乡村旅游可在更广泛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挖掘辽宁乡村旅游内涵,找到辽宁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延伸品牌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发展中,运用乡村旅游树立农村品牌,进行经济运作,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旅游局关于实施农业旅游丰收计划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07]44号)[EB/OL].heep://.2007~7~30

[2]辽宁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3~26

[3]张彩霞:关于发展辽宁省农业旅游的思考[J].区域经济,2006(9):126~128

[4]新农村新风貌建设[EB/OL].辽宁旅游信息网heep://2007~2~23

篇5

(一)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过程。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发展模式,其发展是可以持续和连续的。在实际生活中,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发展是注重质量和子孙后代人幸福的。

(二)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房地产经济中,沃特曼、柯林斯、波拉斯和彼得斯等着名学者研究了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种主要影响因素。柯林斯通过研究指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这一理念是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准则,房地产开发商所拥有的远大目标和激励制度是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内容。传统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目标是侧重于追求利润,而可持续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应在于追求从逆境中恢复的能力,以增强应对不利环境的弹性。

(三)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于对企业在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谋划,发展性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本质特征,用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企业其他战略,用企业其他战略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关理论基础

(一)核心竞争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一词于1989年被哈默尔教授和普拉哈拉德教授在其研究学术成果《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首次公开提出,并对核心竞争力理论进行了系统和权威的阐述。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包括3个方面特征:(1)核心竞争力是无法被模仿和代替的;(2)核心竞争力拥有着广泛的市场推广能力;(3)核心竞争力代表着企业客户长期的核心价值,对客户关键性利益有重要作用。

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求房地产企业努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自身的产品和服务质量。

(二)波特发展战略理论

20世纪80年代,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企业发展战略理论,该理论指出了行业结构“五力模型”:(1)供应商的议价能力;(2)客户的议价能力;(3)行业的竞争现状;(4)新进入者的挑战;(5)替代产品或服务威胁。他指出了企业应该在哪些点上谋求竞争力的提高,为产业经济学和管理学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了条件。波特发展战略理论从产业角度分析了企业发展的竞争策略,对企业经营的产业环境进行了研究。

(三)企业资源理论

企业资源理论从资源的视角来对企业竞争能力进行分析。企业资源理论认为,企业的资源必须拥有4个基本性质:(1)价值性(Valuable);(2)不可模仿性(Inimitable);(3)稀缺性(Rare);(4)非替代性(Non-substitutable)。资源是一个综合体,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应该包括上述4个性质。房地产企业的生产性和经营性活动需要资源组的良好协调与配合,资源组包括固定资产、人力资源、资本性投入和外形资产等投入。

三、促进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

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市场、资源、能力和政策方面达到均衡时,才能实现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图1所示。

根据图可以看出,当房地产企业在市场、资源、能力和政策四个方面达到均衡时,也就是说处于图中的阴影区——优势发展区,房地产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以下是关于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

(一)确立以“顾客价值至上”为导向的战略方向

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应该围绕着市场需求,以提升顾客价值为战略目标。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再是当前企业终极的发展目标,要想使企业永续经营,就不能单纯地追求某一个项目或者一段时间的利益,应该用发展的,战略的眼光去制定长远发展计划。“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在商业战场中的力量也是无穷的。项目是经营的手段,但是单个项目的利益不能代表永续经营的成果,只有一贯地坚持围绕市场需求和坚持顾客价值至上,才能够实现企业的永续经营。

(二)推行品牌战略

房地产品牌是产品品质、产品创新、服务质量、建筑科技、生态环境、居住文化、企业形象以及企业实力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房地产品牌是由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进行房地产产品开发经营的同时,有计划、有目地设计、塑造,并由社会公众通过房地产产品的品质和价值的认知而确定的商标和企业形象,是公众对房地产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总和。房地产品牌包涵了企业品牌、项目品牌和物业品牌三个部分,企业品牌是房地产品牌的载体,是房地产企业信誉、素质、服务和文化品位的一种标志,是企业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也是消费者对企业实旌有效监督的手段。项目品牌是房地产品牌的关键,是企业品牌的具体体现,是企

业品牌的基础。物业品牌是房地产品牌的重要内容,是项目品牌的必要延伸,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篇6

【关键词】土木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战略;应用意义

前 言

土木工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所居住的房屋,所行走的道路,连接河流两岸的桥梁都是土木工程项目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也变得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城市中,各种施工工地随处可见,不论是公路桥梁,还是建筑工程,还是隧道工程,还是路网建设都须依赖于土木工程,但是,土木工程的应用将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便利,可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是以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为代价的,土木工程在施工中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和使用的施工材料不加限制,使得大量的资源被浪费,加速了我国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因此,我国开始对土木工程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希望能够缓解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1、土木工程中存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1土木工程材料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自从我国建国以来,发展我国的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点,为了发展我国的经济,促进我国与世界的经济贸易交流,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的经济在数十年间迅速的发展,并逐渐赶超上了世界的平均水平,但是,经济的飞速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我国由于经历了上百年的闭关锁国,后又经历了数十年间的战乱,使得我国的经济、科技等水平严重的落后于世界,别的国家已经开始研究新型的节约材料时,我国只能够使用更多的材料进行土木工程建设,以至于在土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我国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而且在施工的过程中对施工工地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在土木工程建设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钢材、水泥、混凝土等施工材料,因此,我国的钢材、水泥、混凝土等生产和使用都名列世界前茅,正是由于这些建筑材料的大量生产和使用,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综合以上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土木工程中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在工程材料的使用上,以高强度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和绿色混凝土为主要方向,这都将为土木工程材料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目前我国的土木工程行业的施工材料的研发已经逐渐开始向绿色环保、无污染、可循环利用的高性能材料方向转变,而且已经初见成效,新型的施工材料在施工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而且可以循环利用,在生产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源也较小,所以,新型的节能环保的施工材料是未来土木工程的发展重点。

1.2土木工程设计阶段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之前都需要先进行施工设计,而对土木工程项目进行设计主要分为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初步设计主要是对工程项目的施工工地的选址以及规划,还有施工单位在进行土木工程项目施工中是否能够获得足够的利润,值不值得施工单位进行施工等等。而施工图设计主要是对土木工程项目的总体的施工方案进行设计,包括土木工程项目的各部分需要使用的施工材料、施工材料的大小、需要使用的施工设备等等,甚至还要对本次施工的施工预算进行设计,只有将各阶段的设计方案进行统一的规划,才能够更好的对土木工程项目进行施工。但是,每个阶段都可能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初步设计如何根据项目需要进行全名的调查和研究,在有限的预算范围做好规划,最终确定设计方案;技术设计协调各个工种之间的关系,协调编制项目所需个各类文件;施工图设计需要我们及时对现有的规范进行修订,并针对问题进行及时修改与补证。

1.3土木工程施工阶段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土木工程的施工阶段是土木工程项目的建设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土木工程项目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大部分都是在施工阶段造成的,因此,土木工程施工阶段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是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以及施工事故的发生。目前,我国对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的管理还不是很严格,对于其在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没有相应的解决措施,即使有严格的避免施工中出现事故的管理措施也有许多的施工单位不遵守。因此,在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就要制定严格的施工人员的操作规范,避免在施工中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才能够保证土木工程项目更好的施工。

1.4土木工程使用与拆除阶段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任何的建筑都有使用的年限,一旦建筑的使用时间超过使用年限就会容易出现建筑坍塌等严重的施工,因此,一般的建筑都是在使用年限还没有到时就开始拆除,并在拆除后再修建新的建筑,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因此,在土木工程建筑使用时都需要定期的对建筑进行养护和维修,保证建筑在使用年限内的建筑的完好,甚至延长建筑的使用年限。而在土木工程建筑拆除时,大部分都是使用炸药直接爆破,将建筑炸毁,再将残余物质清理干净,而在土木工程拆除的过程中会造成大量的能源的消耗和资源的损失,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噪音,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甚至会影响周围的居民的正常的生活,因此,在土木工程使用与拆除阶段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就是要减少粉尘和噪音污染,减少拆除过程中造成的损害,实现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1]。

2、土木工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现在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在我国建国初期,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为了能够让百姓填饱肚子,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我国将发展的重心全部都放在了发展经济方面,而对经济发展所付出的代价没有很好的解决措施。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经济的发展导致我国的资源的大量浪费,使得我国原本储量丰富的资源逐渐的变得枯竭,而且环境污染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我国各方面不平衡的发展的弊端已经逐渐的显现,为了促进我国的全面的发展,缓解资源短缺的问题,我国实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的需求量也在提高,土木工程项目的增多导致施工材料的需求量的增多,而我国当前的施工水平导致在施工中造成的资源浪费也在增大,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缓解当前我国的资源紧缺的问题,对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2]。

结 语

综上所述,目前在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中存在许多的问题,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的发展,而在土木工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够很好的解决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土木工程的发展,缓解我国当前资源紧缺的问题,促进我国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鲁明;王军;周震峰;周燕;武青艳;;新世纪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对策研究[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4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14年。

篇7

【关键词】环境审计 可持续发展战略 措施

一、环境审计与可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是现今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环境污染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并且各国也掀起了治理环境、保护环境的,而应运而生的环境审计也开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相关有益的探索。

(一)可持续发展观需要环境审计

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环境审计的意义凸显出来:其一,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经之路。其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建立一个综合考虑资源环境价值的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此可见,通过环境审计,可以监督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达到促进环境的持续改善,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目的。

(二)我国环境现状催生环境审计

事实上,我们国家的环境状况并不乐观,很多地区不合理的政策和生产活动加剧了生态环境一步一步地恶化。而利用环境审计,不仅可以度量环境价值,而且可以确认环境的功能价值、成本、效益等的变动情况,进而为有效治理环境提供可信赖的信息,并且可以及时发现环境保护资金的违法乱纪现象,提出相应措施予以制止。

(三)我国审计改革及发展需要环境审计

在我国开展审计改革的过程中,环境审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环境审计是全面系统反映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给外部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能够及时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运行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反过来,开展环境审计工作有助于审计内容、审计制度等整个审计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二、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

(一)环境审计的优点

当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政府和公众都加入了保护环境的活动当中,因此我国也逐渐具备了开展环境审计的基础条件。

1.良好的社会基础。虽然我国的环境状况不尽如人意,但近几年来,随着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建立,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有所增强,环境状况有一定的好转,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结构达到了一定的平衡,这对开展环境审计的社会基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健全的组织机构。我国审计包括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都履行着各自的职能,在整个审计框架内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此外,自上而下的审计组织机构也保证着我国审计业务的顺利开展,这些都为环境审计提供了可靠地组织保证。

3.具备初步的实践经验。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在开展审计理论和策略构建的同时,也在环境审计的实践方面有一定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果,与此同时,在全国开展的对林木业等部门的财务收支审计也为环境审计的实践积累了经验。

(二)环境审计的不足

从我国国情来看,我国的环境审计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综合性人才缺少。从环境审计的概念可知,环境审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审计人员除了掌握必要的审计知识外,还要对工程学、统计学、环境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有所了解,对环境法规比较熟悉,这就需要综合性人才。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从业人员都是来自于会计、审计专业,缺乏其他专业的人才,缺少综合性的知识结构。

2.环境审计理论不完善。在1995年在开罗举行的最高审计机关国际会议上,环境审计已经成为各国共同研讨的主题。深入研究环境审计,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而我国环境治理起步较晚,环境审计的开展也较迟,在环境审计理论方面还有待发展和完善,另外,整个社会对环境审计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刻,没有意识到环境审计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什么。因而,目前,环境审计发挥着有限的作用。

3.审计主体参与度低。现在,我国环境审计的主体仍然是以国家审计机关为主,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部门参与度较低,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会降低环境审计的质量和效率,不能很好地发挥环境审计的防范作用,对拓展环境审计项目的范围也有一定的阻碍,降低了环境审计的工作效果。

三、环境审计实施的措施

(一)培养综合性人才

因为环境审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除了要掌握除审计学外,还需要了解工程学、统计学、环境学等方面知识的综合性人才,所以综合性人才对于环境审计非常重要,而现在我国从事环境审计的人员主要还只是单纯的审计、财务方面的人才。因此,必须重视各专业人士的培养,另外,也要重视培训我国现有各层次审计人员的环境审计及相关知识,传授审计人员在开展环境审计时所掌握的经验,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完善审计相关理论

由于我国环境治理起步较晚,环境审计的开展也较迟,因此,环境审计的理论还不够完善,与国际上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我国一方面必须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环境审计的先进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技术,结合我国自身环境,不断完善我国的环境审计理论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促使我国环境法律法规与国际法律接轨,加强国际间环境审计的交流与协调,使环境审计理论与实务走上良性、高效的发展轨道。

(三)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积极协调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之间的合作,各自发挥自身的特点和职能,提高环境审计的效率和质量。另外,将审计部门、会计主管部门和环境部门相联系,使其各司其职,又紧密合作,将环保部门制定的有关环境政策和规划与审计部门和会计部门相联系,使审计、会计主管部门与之协调、协作,既可以促使其更好地履行职责,又能为自己不断更新和提高自身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环境审计在我国面临着蓬勃地发展,我们应该运用新的思路、新的视角解决环境审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不断完善环境审计的相关知识体系和制度,做好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审计。

参考文献

[1]张英.构建我国环境会计体系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顾全根.中西方国家环境审计的比较[J].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校报,2008,(103).

[3]刘佳.国家环境审计内容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1).

[4]环境审计意义探讨[J].时代经贸,2008,(6).

篇8

1994年,我国政府依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制定的世界统一行动蓝图《21世纪议程》,率先制定并通 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对我国在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相关领域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作出了总体部署 。

《中国21世纪议程》(以下简称“议程”)对我国经济、法治、教育、科技、人口、资源等众多领域提出 了新的发展模式。《议程》几乎每一章都要涉及地理学科各部门的知识信息。尤其在第九章中,《议程》把教 育的重要性上升到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高度,还特别强调了中学地理课程要在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 思想的灌输方面发挥作用。

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中学地理教育在参与《议程》,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这一跨世纪历史 重任中的地位以及自身改革的方向。下面谈一下我们对此问题的思考。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强化环境意识和公众参与意识,

使地理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居重要地位。

目前,从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严重的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被破坏等问题来看,人类对 自身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识仍很缺乏。长期以来,人类只顾为自身的生存和局部的、近期的利益而 向环境索取,而导致环境的恶化。这是人类的环境意识淡薄的表现。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一个生产和消费数量庞大的国家,要使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走向协调、 持久的发展道路,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首要的任务是对全体公民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让全体公民都能理解 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自觉变革或支持变革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参与环境保护。全体公 民环境意识的强化,将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走向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所在。

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体学生——这支未来持续发展参与者大军进行环境意识教 育。中学地理教育对促进公众有效参与可持续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中学地理学科相对于基础教育 其他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它使学生具有21世纪建设人才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意识、地理素 养和地理能力。1992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呼吁各 国重视地理教育,并对地理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策略等作出统一的、规范化要求,其意义就在于此。为 此我们建议,中学地理教育应受到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使其在本世纪末到21世纪这一历史转折时期有效 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未来人才的素质建设作出贡献。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要把握住发展机遇,明确教 学改革方向和任务,面向21世纪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需要,调整和改善地理教育的功能。

二、中学地理教育要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明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中学地理教育要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培养跨世纪的合格公民和建设人才,即培养《中国21世纪议程》的参与 者。这就需要我们从适应参与《议程》诸项任务的角度,重新审视和修定地理学科的德育和智育目标。同时, 还要依据《地理教育国际》对地理教育的统一要求,使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世界接轨。

1.德育目标

德育的任务在于发展与完善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目的是使人的个体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相适应,并最终 促进社会发展。地理学科的德育目标要面向21世纪,就要使学生树立新观念、新道德、新价值、新态度和新行 动,以此做为理解、支持、参与国家和地方可持续发展规划和行动的思想基础和自觉意识。这些新的德育内容 主要有:

(1)树立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要使学生对周围环境质量及人地关系引起兴趣和关注,正确判断和评价 人地关系现状和趋势,并能自觉调控自身行为使之适应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树立环境伦理道德观,学会识辨人 类生产和消费方式中的美或丑的行为并自觉给以正确导向。以身作则,倡导绿色文明行为。

(2)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使学生懂得环境作为资源是有价值的。其价值的含义:一是指环境对人类这一 主体在物质、精神、文化、情感、美学、经济诸方面的满足程度,另一方面是指为使环境价值得以保持和提高 ,必须对环境有一定的经济投入,使环境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另外,环境是具有所有权的。为此,应用法律 、政策、经济手段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予以管理和制裁。

(3)树立新的经济发展观。要让学生懂得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认识经济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毁 灭资源为代价。要在不降低环境质量、不破坏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不减少未来收入的基础上创造经济利益。 落后国家和地区要摆脱贫困,应走发展清洁生产、生态经济的致富之路。

(4)树立新的全球观。要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要加强全球合作,建立一系列新的、公正的国 际政治和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全球伙伴联系。要认识当代人对自身生产和消费的合理制约和正确导向是对后代 人的一种负责和公平,以实现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

(5)增强自觉参与意识。要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社会的发展战略。它几乎涉及所有的学科领 域和产业部门,必须依靠全体公民、社会团体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公众、团体参与的方式和程度将决定持续发 展的进程。要使学生增加自觉参与的意识。

2.智育目标

按照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般观点,智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人的一般认识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 和想象力。新的智育观认为:智育是培养个体后天的习得能力。认为智力是由结构化的陈述性知识,经练习达 到熟练的技能和在遇到新问题时适当应用认知策略的能力三种成分构成的。在这里我们不去细究智育的概念, 只想明确中学地理教育的智育目标面对21世纪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尤其要明确为使学生成人后有效参与《中国 21世纪议程》,在智育方面有哪些重要任务。

智育的任务是由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能力三部分组成的。这三部分任务的完成过程不是彼此割裂的 ,而是有穿插、有依赖,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统一的认识过程。

在学习地理知识方面,依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不增加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则,中学地 理教育要求学生重点学习对德育和智育有价值的地理知识。如与人类活动联系密切的地球表层知识和《中国21 世纪议程》中的重要的地理信息。这些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解决人地关系矛盾问题的能力和参与可持续 发展的能力,并强化环境意识。

在地理技能训练方面,不仅要训练学生在课堂利用文字、数字、图表和地图等地理信息资料获得知识或表 达知识的技能,还要训练学生直接从社会、自然的实践大课堂中获得地理知识信息并准确表述它们的能力。如 测量、统计、调查、绘制等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地理技能。转贴于 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和把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解决 实际问题的地理应用能力。这两种能力都是21世纪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一是学会学习,成人后继续完成终身 教育;二是学会应用,就国家或地方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发表见解、提出方案,有效参与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

1.增加新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为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在地理教学内容中增加对 学生进行正确的地理观念以及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的教育内容。这些新的地理观念和信息 ,可参考《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地理教育国际》以及 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些内容的增补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

2.减轻知识学习的负担,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观认为,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第一位的任务。因为接受知识是一个终身过程。随着知识的高 速增长,使学生具备各种学习过程所需要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中学地理教育也应把地 理能力的培养视为中心任务。地理能力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即地理认识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总 和。培养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地理能力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地理自学能力,包括地理阅读、地理图解 、地理信息分析、处理及地理思维能力等;二是地理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地理调查、地理评价、地理判断和地 理预测等。能力培养与单纯传授知识不同,它必须在学习过程中经过有意识的训练,使地理技能和地理知识加 以综合利用才能完成。所以为加强能力培养,需要在教学内容中做如下调整:

(1)适当压缩一般描述性知识,对必要的地理感性知识可用录像教材的形式表现,或编入补充教材等作为选 学内容。必修内容要加强理性知识,表现形式要图文并茂,多运用数学、统计图表,使地理信息定量化、科学 化。这样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和智力开发。

(2)教学内容多引进国内外社会生产和区域发展建设的实例,供学生分析、评价和判断。同时扩大实用性强 的地理知识的比例。强化学生的地理应用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应用能力。

(3)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对重要的地理原理和知 识加强理解和运用。

3.系统地理要强化人地关系,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特色。

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改革必须走出为学知识而学知识的误区,同时也要避免在知识上面面俱到。在人地关 系的教育上应改变重说教、轻能力的现状。避免只是从消极方面对人类活动加以限制,而要从积极的角度指出 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方向。

为此,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两条原则:一是强化人地关系,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并预测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以正确地调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消费的活动方式,二是突出地理应用的特色,使 学生明确所学各类地理系统及要素性质,物能的流动和转化,演变和发展规律的意义,并掌握利用、改造和保 护各类地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例如,学习气温的水平分布,要使学 生理解气温水平分布与人类生产方式的关系和农业布局的联系,知道主要农作物适宜分布的温度范围。再如学 习地质构造,要使学生懂得不同的地质构造与矿产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工程建设的影响,明确在 工程建设选址时应如何考虑地质构造等因素。又如,水电站的建设,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利用和影响的重要 方式。应使学生懂得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对生态平衡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应如何认识和评价等。

4.区域地理要突出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策略两个方面

参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地域为依托。区域地理研究的意义就是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对环境与经济、社 会的发展综合考虑,协调解决。区域地理的教育目的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分布,了解区域 地理现状,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所以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能更深 刻地揭示人地关系,为地理应用提供广阔的领域。为此,区域地理要摆脱那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单摆浮搁的 结构,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建教学内容结构模式,培养学生成人后参加地 区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工作方法和能力。

(三)构建新的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体系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确定的情况下,教学模式、方法就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 保证。

要完成地理教学目标所提出的新任务,不是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方法所能承担的。而是需要多种教 学模式、方法所组成的结构体系共同完成。所以我们要探索多种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使它们在实现地理教学 新功能中各具优势,各尽其职。那么我们需要构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方法体系呢?

1.以培养学习能力为中心目标,探索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要培养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首先要从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做起 。完成地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往往需要某一种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的模式做主体并辅之以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目标不同,采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会不同。但不论哪种教学模式、方法,都要紧紧围绕一个共同 任务来构建,这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充分地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所 以,地理课堂教学能否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能否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参与的范围、质量如何, 学习能力训练的效果如何,都应成为评价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以引导地理课堂教学从知识型、应试型向 能力型、素质型方向转变,这是培养跨世纪人才任务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2.以培养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创造地理活动课程新模式

篇9

关键词:林业 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一、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想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二、 林业的定义及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所谓林业,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 森林经营包括森林的采伐与更新、森林保护(含病虫害防治与防火)、森林再造、森林抚育和城市森林的建立、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动。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发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很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的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否则,再像过去几十年只知道造林、采伐而不知道森林经营,最终将葬送林业的发展。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三、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1992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的,这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各个方面,我国也已把此定为国策之一。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判定林业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我国的林业工作者也参与了这一活动,有关方面也提出了标准和66项指标,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正在深化。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实质表现在三个方面:⑴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⑵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⑶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觉得主要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3)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3、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1)林业的生态效益

就我理解,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人们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 林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以下的这个表格可以看出这一结论:

1999年3月,广东省林业厅依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重植林生态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如下:

经济价值 万元

重植林 內部 林产品价值 417.72

外部 吸收CO2放出O 2价值 8162.00

涵养水资源价值 3.27

水土保持价值 10.89

保肥价值 10.79

旅游价值 13320.00

生物多样性价值 4.36

空气负离子效应 无法评估

滤菌功能 无法评估

吸尘功能 无法评估

篇10

热词:教育期刊 可持续发展 转型

教育期刊是我国媒体产业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别,读者群包括教育管理工作者、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等。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为教育服务的教育期刊也随之发展壮大,上个世纪末达到顶峰。其后,随着出版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期刊具有浓厚行业保护特征的发展模式日渐式微,被推进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近年来,随着传媒热及投资热潮的兴起,教育期刊被纳入整个传媒领域的背景中,其发展现状与趋势备受关注。

《黑龙江教育》杂志是由黑龙江省教育厅委办,黑龙江大学主办的教育类刊物。刊物利用黑龙江省教育厅的优越资源,及时准确地报道省内关于基础教育方面的重要讲话及有关重要文件、信息,密切配合省教育厅工作重点和部署,并依托主管主办单位黑龙江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及时做好教育方针政策的宣传、解读工作,推出各地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举措,全面报道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向、新态势、新的工作部署和思路,为广大教育战线的管理者、校长、老师提供最权威、最及时、最准确的政策指导、工作指导、学习指导和信息服务。

同大部分刊物一样,《黑龙江教育》在70的年办刊历程中,不断克服内部如编辑专业化程度不高、编辑力量不足等问题,及时应对外部变化,如教育改革形势复杂多变及网络传播对纸质刊物的影响,日趋成熟,彰显了教育类期刊的特点及持续发展的决心。

区别与共性并存,刊物在发展中呈现优势又独具特色

《黑龙江教育》与大多数教育动态类期刊一样,选择的动态信息是教育的某一领域,阅读人群是省内教育工作者,体现了阅读对象的特定性。此外办刊的目的、作用是通过动态性资料来实现。教育的动态性资料非常多,目的都是帮助教育工作者认识形势、掌握信息、推进工作或学习。因此,刊物内容主要选择时效性强的动态资料,促进读者提高认识、理清观点、更新思路、不断发展。

《黑龙江教育》办刊多年在征求读者意见的基础上,几经调整、改进,形成了独有的风格,获得读者认可、欢迎。有读者认为《黑龙江教育》是教育管理者、教师不可缺少的必备读物,对学习、工作有其他阅读物不可替代的作用。刊物独有的特点使其获得较强的生命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第一,紧扣以动态资料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办刊宗旨。本刊组稿坚持选择与教育改革发展息息相关的最新资料,把这些资料分类编辑在“政策解读”“重点报道”“一线关注”等栏目,促进读者从动态性资料中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了解形势、交流实践,提高教育改革发展能力,进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第二,根不同阶段教育改革发展任务的主题,推动教育战线阶段性工作。在教育发展的不同领域,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不时出现,刊物密切关注这些新的情况,及时组织相关资料,引导读者注意并交流认识与实践经验,达到推动基础教育阶段性工作的作用。与一些教育动态刊物选取资料的随机性、忽略主题组稿相比,本刊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可读性。

第三,积极发挥省教育厅和大学的资源优势。既获得各层级教育的第一手权威性资料,又获得来自教育一线的管理者最鲜活的资料,使刊物的动态性资料既有极强的权威性、针对性的高端资料,又有生动反映改革发展一线的资料,给读者带来不同于一般的指导作用和交流的便利。

有为有位,坚持中心、主线、原则不能动摇

在办刊工作中要紧密配合教育厅工作进展,及时调整每期主题,准确选择重点,以期把每一期刊物办活、对读者有益,充分发挥刊物推动基教改革发展的作用。这是杂志成果发展的关键所在。

1.提高办刊人员专业素质

通过组织参加相关培训,不断提高编辑能力,加深对相关政策的理解,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提高编辑自身科研能力,能对相关教育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积极提供到基层采访的机会。

2.尽量缩短印刷,邮发的时间

对作者而言,发表快慢意味着作者的研究成果的首发权能够及时得到确认。对读者而言,及时获取新知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是否具备在国际国内同行的竞争能力。对期刊而言,作者和读者的信赖是期刊的生命线,发表速度的快慢决定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需要缩短印刷、邮发时间,加快出版速度。在各方面条件充分的情况下,可尝试数字出版。

第一,在策划组稿上,重点关注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各地各校改革发展动态。遵循办刊宗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配合教育厅工作,对教育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重点报道,组织专题文章。关注教育发展的最新形势、省内各地发展最新情况,及时报道他们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举措、经验,积极推出各地各校改革发展新典型,搭建教育经验交流互动的平台。重视、突出一线学校改革发展的实践报道,对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内涵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各学校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建议都应关注。

第二,打造特色栏目,提升刊物品质。期刊要树立品牌形象就是要打造自己的精品栏目,并从专门内容编辑走向品牌化经营。名牌栏目是期刊的骨骼,是最能折射出期刊的整体风貌,是期刊的特色和品牌。将栏目进行全面梳理,开设固定栏目和非固定栏目。如固定栏目可开设:本刊特别报道、校长视点、黑土师魂等;非固定栏目开设:教育研究、专家视点、教学一线等。为更好发挥刊物交流的作用,可着力打造本刊重点报道、热点关注、创新探索栏目,及时报道热点问题,及时宣传各地各校改革发展中的创新点,及时反映基层校长的声音,真正搭建学习、交流、互动的平台。

第三,加强主题报道和专题报道的组织。加强报道,更好地发挥刊物对重点工作的推动与热点问题解决的作用。每期按专题组稿,内容上力求针对性、时效性强。每期按专题组织文章,通过每期组织专题和设置特色栏目,刊物内容的针对性得到加强,做到全方位反映问题。同时尽量增加访谈文章比例,增强刊物影响力,使刊物成为管理者们案头必备的工作参考。为保证刊物内容的时效性,刊物重点刊载教育改革发展最新动态、热点问题,如省内近期召开的重要会议、举办的相关活动,报道各地最新改革举措。

第四,加大约稿力度,改进约稿方式。维护并壮大作者、读者队伍,加强与读者联系,重视读者反馈意见,及时改进,把《黑龙江教育》办成读者满意的刊物。与他们主动沟通,对其反映的问题、提出的建议及时回应,满足读者、作者需求。针对刊物自然来稿寥寥无几的现状,编辑主动出击,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研讨,获取各地管理者的政策建议,并根据刊物每期主题向专家、管理者、校长约稿,力求从不同角度反映教育热点问题,提供解决办法,增加约稿的成功率。

第五,形成独特的办刊风格与鲜明的期刊个性。严格按照国家期刊工作要求改进编辑工作,为了使版面发挥引导阅读、提高阅读效果的作用,注重版面规范化与精细化。注重权威性、指导性、可读性的特点。权威性是指刊物充分以省教育厅为依托,及时刊发教育领域的教育行政部门、知名学者和名校长的高端声音;指导性是指所刊登的文章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可读性是刊物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编辑是刊物的设计师,刊物的风格与特点靠编辑一手缔造;同时,刊物的美学设计也是体现刊物风格特征的重要途径,这要求将刊物的文字、图像、材料、色彩等都当做美学要素,认真安排设计,使刊物给人以视觉艺术的冲击,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