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04-08 23:2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发展

篇1

对外经济联系对日本经济发展的作用显而易见。开放前的日本经济停滞了将近200年,而打开国门后才开始了真正的经济发展,虽然最初的通商带来了日本民族经济的危机,但是正是开放后引入的外界压力带给了日本奋发图强的动力,让日本痛下改革的决心,可以说,没有与外界的接触,日本不可能有发展的最初动力,更不可能出现由统治阶级主导的社会改革,对外经济联系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改革过程中,日本的对外经济联系发挥了积极的信道作用,联系了日本国内与西方先进的知识体系,使日本能够获取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知识。

“求知于世界”是日本改革的基本方针,西方国家繁荣的经济和强大的国家实力让日本对西方世界充满了向往。1871年12月,明治政府派出岩仓使节团出访欧美,包括大藏、工部、外务、文部等51名官员对欧美国家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岩仓一行参观了西方国家的工厂,体验了西方先进的社会生产模式。这次出访对日本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知识、实现社会知识增长具有深刻意义;首先,“使日本在政治体制上找到了所要追求的方向,那就是德国的立宪君主制。”第二,此次出访使日本政府官员发现了当时东西方在价值观和教育方面的差异,“东洋之学自政治道德出,唯据修身一科推究”,“耻于研究一草一木”这些认识促使岩仓使团代表回国后积极主张兴办现代教育,鼓励国人重视务实,发展生产;第三,岩仓代表团走遍了英国先进的工业城市,深入学习了欧洲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工厂制度,为日本引进和使用先进生产技术、兴建现代工厂学习到了经验。岩仓使团的欧美之行可以说是日本积极对外联系的开始,是日本主动与世界先进知识体系接触的第一步。

“贸易立国”是明治维新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贸易,日本不仅开辟了海外市场,为本国工业发展提供了拓展需求范围,更重要的是,日本实行了有选择的进口政策,工业生产的机器最初全部从英国进口最先进的设备,例如1883年,私人投资建立的大阪纺织厂内所使用的全部都是进口的精纺机,并直接效仿英国兰开夏公司的经验,获得成功。“二战前,日本的新技术几乎完全依靠进口,主要集中在进口一般设备、蒸汽机、纺织机等”。

人才交流也是日本对外经济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曾经向发达国家派出大批留学生,这些学生回国后带回了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直接促进了日本的知识增长。

2日本良好的国民素质基础保证了新知识的吸收

与美国不同,日本在发展初期并没有高素质的移民所奠定的良好的国民素质基础,长期处于封建统治的剥削和贫困落后的生活状态下,大多数日本国民并没有接受过现代科学教育,但是这并不等于日本缺乏高素质的国民,从德川(江户)时代起,日本国民就开始普遍接受私塾教育,在1868年,私塾多达12000~13000所,学生数达到837000人。私塾教育使日本国民具备了基本的读写能力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这让国民能够迅速接受明治时代的新的教育。

明治时代,统治者将建立现代教育制度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1872年,政府开始实行义务教育,1873年,日本社会人学率达到28%,并且通过1886年的新的学校条例、1889年的《帝国宪法》和1890年的《帝国教育公告》,依据国内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育制度,使之更加符合日本国情。1892年,开始兴办职业教育,为现代工厂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虽然对于明治时代的教育效果存在争议,甚至有些学者认为是较江户时代的退步,但是事实上,明治时代所建立的现代教育体系将西方科学正式引入到日本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国民能够熟悉并理解“西方技艺”,培养了一批在日本经济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现代企业家。

进入20世纪,日本教育加速发展。小学入学率达到90%以上,基本普及了中学教育,更多国民接受大学教育,从国民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来比较,日本的国民素质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平了。二战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国民经济。日本政府选择率先恢复教育,在当时社会居民基本温饱都难以实现的条件下,要求儿童就是光着脚也要上学,集中了社会大量资源支持教育。教育在日本作为最基本的要求,被政府和民众所重视,形成了良好的教育传统和风气,为日本培养了大批人才,提高了日本国民的基本素质,是日本经济从落后到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因素。

3日本的社会规范发挥了保证知识增长的作用

首先,日本社会正式制度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日本的社会法律、法规起到了保证知识传播体系建立以促进知识增长的作用。倒幕运动废除了封建割据,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维新的许多政策能够在全国贯彻执行,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另外,统一的中央政权能够集中全国资源为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提供财力保证。作为长期处于封建统治下的小国,日本不能象美国一样,依靠经济个体的自发力量发展经济,只能依靠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集中分散的资源,带领人民克服无处不在的封建残余影响,推动自上而下的改革。

1889年,明治宪法公布,这是日本传统政治思想与西方现代政治原则的融合,虽然明治宪法保证甚至加强了天皇高于政府的绝对权力,但是也对总理、内阁、议会等现代政体形式做出规定,奠定了近代以法统治的基础,并且在机构设置上给予了国民参政的发展机会。以宪法为代表的各种法律、法规都遵循明治维新“富国强民”的基本目的,以“殖产兴业”为导向,保证以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积极鼓励与西方世界的对外联系。

其次,日本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日本的社会道德、文化等非正式制度对人们经济行为起到了潜在的约束、引导和引导作用,进而使经济主体能够为实现社会目标而做出行动决策,对于日本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证和激励作用。

日本国民对国家状态的认识和对发达国家的向往保证了日本经济的对外经济联系。日本开国后,面对国外发达的西方世界。全社会形成了一种向往和学习的氛围,而不是盲目抵制外来文明。日本在领略到西方先进知识的巨大力量后,正确认识到自己落后国家的位置,明确将自身定义为落后国家,全体国民接受这种地位并渴望通过学习改变现状,形成了学习西方的社会风气。

篇2

(一)人文经济强调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人文经济的本质是既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通过价值规律配置资源和生产力、通过价格信号协调供求关系、通过竞争机制分配国民收入,又要建立保护人权、尊重人格、实行民主、保护生态环境、效率与公平协调、技术与人性兼顾的人文主义机制和环境。在当代社会,市场经济比较符合经济生活自身的规律,也比较符合人的实际的行为动机和行为制约,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建构。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民主,不是由哪个领导、部门或哪个个人、国家所圈定的经济发展形式,而是按市场需要和供求关系运行的。那种把市场经济当作人文精神失落的起因是不合乎事实的。

人文经济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并寻求对市场经济的超越。对待环境,人文经济不以牺牲环境、生态和人的生命健康为代价,而是追求经济建设及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提高和生态多样性的发展;人文经济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其维护市场经济基本制度,实现产权清晰化、财产共有化、管理科学化,促进自由竞争;对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其核心目标是建立现代人文企业,企业管理的中心既不是利润也不是资本,而是人,企业力图建立以人为核心的人文企业文化,倡导道德、关怀、仁爱、合作。但人文经济不是人治经济,它是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法治经济,强调竞争、效率和社会民主、法治、公平并重,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和共同发展。

(二)人文经济的自然属性

人文经济追求人的本性和自然性的回归。人文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的一种现代形式。它的个体性表现在以“人”为经济生活的中心,提倡人性解放、个性自由、尊重人权,发挥人的灵性、本性和创造力;它的社会性表现在追求把国家建设成为民本人道、仁爱互助、公平共富的幸福的“大家”。它强调从天人合一、物我和谐的宇宙观出发,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以及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其追求社会的和谐、统一;人文经济坚决反对异化现象,反对物质、技术、权力对人的异化,反对人的大众化、功利化和标准化,反对专制主义、和教条主义对人的摧残,提倡人道经济、公平社会。对待市场经济,人文经济反思商品经济二律背反问题,针对所揭示的异化现象,即因为物质文明丰富了人也就开始物化的问题,一方面坚持商品经济促进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寻找解决负面效应的办法,提出通过人文经济的创建来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深刻地指出金钱不能代替价值,科学技术不产生伦理道德,工具理性不能取代价值理性。

对于人文经济思想,我国古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早有论述。孔子所说的“致中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董中舒宣扬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的“天人合一”等,以及老庄哲学,如:“物物而不物于物”、“法天贵真”、“不以物挫志”的主张,其反对“丧己于物”、“以物易其性”、“以身殉利”、“见利而轻亡其身”,反对“人为物役,心为形使”的卓越见解,都饱含朴素的人文经济的哲学思想和对人文经济所强调的自然性的憧憬。

(三)人文经济是对知识经济的发展

人文经济把人的发展作为经济的第一要素,其目标是建立效率与人性、技术与人格、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以人为中心的崭新的经济形式。所以,可以预测,在知识经济之后人类应当会进入人文经济的新时代,人文经济才是真正的“新经济”。知识经济强调的仍然是客体知识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的主体一人,虽然知识的载体是人,似乎尊重知识就是尊重人,但知识主要是客体化的网络、信息、软件等,人格、人性被客体化,这与人文价值往往是背道而驰的。人文经济从人的本体来探讨经济的发展,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自我完善来追求经济的成长。

人文经济是对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知识经济大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要摆脱贫穷,更要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从人类经济模式的发展趋势来看,知识经济只是一个过程,而尊重人性和人文价值的人文经济才是未来世界经济的主流。

(四)人文经济因势利导的现实意义

由于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其经济、社会、环境不平衡发展的情况严峻,比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致使环境污染严重、能耗居高不下造成经济结构不合理,同时,一些弱势群体的权利受到严重的损害。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改革前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16,而到了20世纪初,我国的基尼系数则上升到了0.452。时至今日,情况未见好转,这种利益结构令人担忧。贫富差距的加大,是造成各阶层间矛盾的主要原因,这种包含着不满和愤怒的“嫉妒”已经成为破坏社会稳定的催化剂,如不迅速加以扭转,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人文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央政府及时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而人文经济就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经济模式。它强调“全面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协调发展”、“以民生为中心”、“以人为目的”,改变物质文明畸形发展、社会不公日益加剧、环境生态濒于崩溃、道德信用陷入危机的现状。人文经济对创建尊重生命、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克服异化现象、纠正物质的畸形发展、深化人性化的改革、培养公民道德和政府责任感、打造“善治”政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如何创建人文经济发展模式

应该说人文经济是一个理想的经济模式,它不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现实的参照系,其为现实经济形式提供一个人文化的标准。笔者认为,从现在起,人文经济就应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主导增长模式,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应该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摒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战略思想

当前,我国一些部门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使现实发展中出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不协调问题,以及存在着分配不公、地区差异扩大、腐败、社会道德水准下降等严重问题。依据科学发展理论,我国在解决各项改革、发展任务时,既要讲发展的序列性,又要讲整体性和协调性。经济发展具有首要地位,但它又是社会整体发展的部分,它的发展也需要从社会其他系统中输入能量,必须进行人文调适。要特别注意因急于求成而造成的经济失误,吸取建国以来几次因冒进而造成的国民经济大挫折的教训,破除经济建设中浮躁心态和某些官员追求短期政绩效应而产生的危险行政行为。

(二)当前人文经济模式发展的指导思想

人文经济追求民本人道、人行解放、个性自由、物我和谐、公平正义的经济发展,它不是寻找世外桃源的理想国,而是强调以“人”为经济发展中心。这就要求我国发展人文经济必须从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根本,走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需要构成威胁,在发展中,实现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能量互补。要处理好人文经济发展中人文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既要确保经济建设在各项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心地位,只有如此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更要坚持以人为本,因为我们发展生产归根结底是服务于人,使其得到自由和全面发展。笔者认为,人的发展体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构成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对于未来的经济发展,创造经济奇迹的可能不再是资本和土地,也不是单纯的劳动力,而是知识和人素质的提高。

(三)充分发挥文化在人文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经济发展中文化要素(信仰、态度、知识、技术、文化理念等)的增多,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质的转变;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增加,意味着物质资源消耗的减少;人文价值取向渗透到经济发展之中,意味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进步;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相融合,意味着劳动者素质的全面发展;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意味着人类资源观的根本性转变。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上说,发展文化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就是把科学发展观真正地落到了实处。人文经济系统中充满了文化因素,其内容构成不仅有科学、技术等智力因素,还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文化艺术、娱乐休闲等精神因素,其不仅包含科学精神,还体现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尤其突出了人文精神、观念文化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价值。如今,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观逐渐渗透到经济发展领域,精神、智力因素与自然资源、经济资本一样都成为生产力中的组成要素,信用文化、经济伦理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效能越来越突出,文化附加值成为物质产品价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人力资本对经济竞争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人文经济的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因素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四)着重处理好当前经济和社会中制约人文经济发展的迫切问题

一是环境保护问题。花大力气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加强环保立法和执法力度,努力节约资源、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逐步推行EDP(绿色GDP)、MDP等指标考核体系,重新衡量和评价经济发展。二是防止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维护社会稳定。要进一步重视“三农”问题,做好失地农民的安置工作;有效开展扶贫工作,在“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做好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流动;做好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减少下岗失业,提高工资待遇,健全社会保险,保障劳工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体现“人文中国”。三是纠正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过程中过度的市场行为。这需要重新定位政府在公共福利领域的责任和作用,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事业,根本扭转“读书难、看病怕”的社会现象,体现政府的人文关怀精神。四是逐步夯实人文经济的法治和民主基础。积极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全民法律意识,不断推动社会的高度法制化,提倡遵守国际“游戏规则”;积极发展民主政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将人本、人道和民主、法制等现念结合起来,为人文经济建设打下坚实的民主和法治基础。

(五)关注人文产业的兴起

由于高技术生产力的加速度发展,知识经济已经开始向后知识经济过渡。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消费得到满足,并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和财力时,按照需要层次理论,精神生活消费即对于人文产品的消费就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当高技术产品生产过剩,知识经济的边际效益呈下降趋势,而人文产品和人文附加值的效益呈上升趋势时,人文经济将逐步取代知识经济成为主导经济模式。正如上文所说的,后知识经济是人文经济,人文经济趋势将对价值观及工作、生活方式,对投资方向和经营理念,对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政策,对综合国力和人类前途产生深刻和持久的影响。从现在起,中国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人才培养就应开始向人文化过渡。

人文经济在当代的具体形式包括人文产业以及(产品和服务中的)人文附加值两大领域。人文产业涉及艺术、旅游、娱乐、体育、心理咨询等以精神生活和身心健康为主要对象的产业(所涉及的物质手段居于从属地位或价值比重较小)。人文附加值涉及工艺美术设计、工业设计、饮食、服装、花卉、建筑、时尚潮流、民族文化,等等。用管理成本的方法来分析,人文附加值还涉及道德、法制、价值观念、企业文化、历史文化等等。由人文产业和人文附加值带动的经济,可以看作是目前社会中的具体的形式。可以看出人文经济是小风险和资源垄断经济,是文化密集型经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高技术产品的竞争力难以在近期内稳操胜券,但中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人文经济在中国具有比较优势,将大有可为。

[摘要]文章从人文经济的定义和其自然属性入手,分析得出人文经济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是对知识经济的发展从而得出具有的一定的现实意义的观点,并提出了创建人文经济模式的新思路。即要摒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战略思想,从我国国情出发,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引领下,充分发挥文化在人文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着重处理好当前经济和社会中制约人文经济发展的迫切问题,关注人文产业的兴起,使中国逐步走上人文经济发展之路。

篇3

1.经济管理

经济管理是一门能够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综合性的管理学科。社会的发展是很多面的汇总,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社会总体状况的反应,人们依靠经济管理落实对社会经济的管控。经济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经济管理体系稳固的状态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保障。

2.经济管理现代化

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是指在管理的过程中加入现代的管理理念,用创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使经管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现价段,全球的经济都在不断地、快速地变化,与之同步的,经济管理体系也在不断地改善,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就在这样的氛围中产生的,因为生于经济大环境现状,因此也更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3.经济管理与现代化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经济管理不断向着民主化的、网络化的、人性化的、扁平化的现代化方向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相较以前已经实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也都开始关注并重视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相关问题。落实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现代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只有立足于现代化模式下的经济管理才能更适应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也才能更大程度的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经济管理与现代化不能分开,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体系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经济管理的现代化

1.科学分配“管”与“理”的比例

管理的核心内容不应该是领导阶层“管”了多少、“掌控”了多少,而应该在于“合理的理”、合理的规划。人无完人,企业和任何组织也不可能对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全面掌控,因此,必须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对管理涉及的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落实科学有效的管理,减少“管”的比例,增加“理”的比例,为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保障。

2.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管理的目标在于明确人力资源的目标,让管理全面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并使得所有的工作能达到最终希望的效果。呆板的管理或许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很好的效果,然而从长远的角度分析却并不能将管理的效果发挥到极致,有限的人、物资源并无法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优势也没有发挥到最大,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将人力以及物力资源最大化利用,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其主动地创造价值,才能够实现经济管理的最终目标。

3.推崇科学化与自动化

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科技,发展生产力不能违背科学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经济管理思想中一项重要的标志是科学化的管理,只有在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现阶段的科技成果,才能有效地提高管理的效率。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落实管理的自动化,不仅能够让管理工作进行的更加有序,也能从宏观的角度上落实管理的指挥,提高管理的综合效率。

三、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1.优化管理制度

管理需求决定了管理的制度和模式,科学的管理方式对经济管理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旧的管理制度在经济管理中逐渐暴露出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很多甚至已经影响了经济管理的发展。随着社会多元化的不断发展,创造性劳动是当今最为稀缺的,旧的管理制度也正因为缺乏创造性劳动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虽然现阶段的高科技发展非常迅猛,然而生产对人依赖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因此在落实经济管理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妥善的解决与“人”相关的各种问题,只有全面地调动了“人”的积极性,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也才能使“人”更好的工作,更好的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全人类。

2.落实民主管理

对成功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研究,不难发现他们在落实管理制度的时候从不吝惜时间,即便是一个基层人员的任命工作,也会通过很长时间的讨论,有些企业认为这样没有意义,然后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分析,却会发现人员的任命对企业的管理、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企业在后续的时间里必须承担任命所带来的一切后果,企业想要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必须落实民主管理,强化民主管理,只有决策被基层人员普遍接受,才能够在企业内部广泛地推行、落实。

3.延展组织结构使之向扁平化发展

在传统的组织结构中,领导者是企业管理的权威,是决策和命令的决定者,被管理者的根本任务主要包括服从上级、对企业忠诚、集体利益为先等。传统的组织结构难以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不利于企业落实管理,更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想要强化自身的管理水平,企业的决策者必须要了解来自不同渠道的各种信息,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对企业进行全面的分析,这对领导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落实的时候难度也比较大。因此,企业应该尽可能地延展自身的组织结构,使管理向着扁平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发挥全体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在积累经验、知识的同时提升所有人的自控能力,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应变能力,更能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帮助。

4.以客户为导向

传统的经济管理注重生产者和技术,顾客的因素被忽略,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经济的关注点必须发生改变。现阶段,消费者的根本需求已经成为主导市场格局的主要因素,消费者主导买方市场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基于此,卖方的市场也应该向着买方市场不断靠近,因此,我们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转变管理导向。企业通过创造价值来提升自身的经济利益,在落实的过程中,利益的相关者必然会出现利益冲突和竞争,而在科技,发展飞速的现在,所有的企业都不能保证自身一直稳健发展,因此只有充分的把握消费者的需求,才能为企业的稳健发展谋取一席之地,将顾客导向的买方市场定义为自身管理发展的方向,才是企业发展的长远之道。

5.扩大软件管理范围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发展迅猛的世纪,人们的思想不断的提高,对知识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管理者的相关理念也应与时俱进,在管理的过程中,增加科技的投入,扩大软件管理范围,充分发挥软件的优势实现企业组织发展相关资源的有效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合理的应用丰富的知识理论和经验,创新企业的经济管理,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保证企业长寿、稳健的发展。除了上述的五条之外,培养、发展团队协作精神,建立网络式的沟通方式也是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对于推动我国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四、结束语

篇4

关键词:旅游经济;主要形式;旅游精品;发展趋势

2006年04月24日,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会的最新报告预测,中国将在10年内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和旅行经济强国。报告预测,2006年中国在旅游和旅行上的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等将实际增长14%,达27703亿元,预计2007年至2016年,年均增长8.7%,旅游和旅行经济的直接、间接贡献加在一起为国内生产总值13.7%。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旅游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越来越重,旅游经济作用越来越明显。而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旅游经济的几种形式

(一)利用特色产品举办大型庆祝会、商贸会高层论坛来牵线搭桥,吸引游客。例如扬州每年都搞的“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台商投资洽谈会”“扬州经济发展高层论坛”等各项活动就吸引了大量投资商和游客同,时也很好地宣传了扬州。

(二)利用具有特色的风土人情、风景名胜等人文景观吸引游客,游览山水,瞻仰前贤,参观宗教建筑,了解民俗风情。扬州近来挖掘、整理、修建了朱自清故居、八怪纪念馆、宗教禅寺平山堂、观音山等。现在很热的红色旅游,也是这种形式,此外还有丽江的东巴文化、泸沽湖的女儿国等。

(三)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吸引游客,回归自然。例如九寨沟的水、张家界的山、青藏高原的冰雪、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等。此外,还有沙漠访古、海底探险等形式。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丰富多彩,为风光旅游提供了无尽的资源。

二、发展旅游经济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旅游经济与名城保护的关系。旅游经济与名城保护应该相得益彰,名城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正因为有了名城,旅游资源才更加丰富。名城又是旅游亮点,有很高的知名度,能吸引四方游客。名城保护得好,能延长旅游资源使用时间,吸引大量游客。旅游经济靠名城吸引资金、吸引游客;名城又靠旅游经济发展实力,来装饰、保护、发展。旅游经济在名城会得到更大助推力,名城实力增强后又会促进旅游经济更快发展。

(二)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关系。旅游经济是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杠杆,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为旅游经济增加了实力,又反过来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但经济快速增长必须是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工农业是服务业的基础,服务业快速增长才能实现工农业的产值,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三)发展旅游经济与规章制度和法制健全的关系。服务不规范、旅游接待单位规章制度不健全,法制不严密是发展旅游经济最大的障碍。游客们满怀热情而来,却遭遇住宿、餐饮、游览收费不合理,卫生未能达到标准,游览项目打折扣,在正规商店买的珠宝首饰也是假货等,导游吃回扣更是公开的秘密。要杜绝这些情况的发生,净化旅游环境,必须健全规章制度,严明法纪,为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在法制建设的同时,还应进行道德教育,大力宣传“八荣、八耻”,在旅游业树立讲道德、知荣辱,游客与导游间、游客与环境间和谐友好的新风气。

三、旅游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趋势也有了新的方向,突出表现为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民和大学生旅游、参与互动型旅游。

(一)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确保旅游事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共存、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同时也包括到森林、海滨、乡村这样一些生态环境好,让人可以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方式。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指导,我国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自然保护区遭破坏,有十分之一强的旅游景观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有些地方甚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青藏铁路开通带来的旅游热潮,向人们打开了我国最大的绿色净土,若不注意生态环保,这块净土终将消失。发展生态旅的关键在于节省资源,保护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平衡。

(二)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指以景点内涵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学、艺术、民俗风情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旅游方式。文化动机是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动机之一,旅游活动主要属于精神文化活动的范畴,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名胜古迹等更具精神人文和心灵感悟性,能使人得到更多的教益。一流品位的山水和自然景观,也都在不断加工中被注入、融合了文化因素,并因此而大大增强了其审美价值。如果没有了那些早已融入了它们肌体风骨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文章,楼台亭阁、殿堂庙宇、碑刻雕塑、民俗风情等等,那么它们的价值、品位和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形成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各级各类文化旅游产品。

(三)农民与大学生旅游。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会成为旅游市场的消费者或潜在的消费者。他们的旅游以城市风光和游乐项目为主,对吃、住、行的要求不高,只求开心、新奇。和一般旅游者不同的是,他们不但是旅游者,还是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如果能在旅游的同时,还为他们设计一些先进农业生产的观光,农产品信息的交流,会更受他们的欢迎。大力开发农民旅游市场,设计适合他们需要的线路、项目,为他们提供耐心热情的服务,我国这样一个人数最大的群体,会逐渐成为旅游市场最大的顾客群。这不但对发展旅游业,更主要的是对提高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都有极大的意义。

(四)参与互动型旅游。人们旅游动机重要的就是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改变和解脱,释放压力,放松身心。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满足于旅游中单纯地看和听,要求参与互动。同时,现代社会的人即使在休闲场合也不愿作被动者,愿意做各种活动的参与者。世界旅游景点中效益最好的依次是美国的迪斯尼乐园、东京的迪斯尼乐园、香港的海洋公园,三者共同的特点就是参与互动。不分年龄、性别、身份、种族、肤色的人完全被那种欢乐的气氛感染,毫无保留地投入其中,身心得到完全的释放。这种游乐项目也许是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释放自己最好、也是最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多参与这样的活动,不但有助于心理健康,甚至对一些封闭、刻板、孤僻的性格会起到很好的改变作用,这也许就是人们喜欢参与互动型游乐项目的原因。目前我国本土类似的旅游景点极少,且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很难满足国人这方面的需要,也是我国旅游业的一大损失。要开发此类项目,必须经严格的规划,根据我国的国情、民族性格特点,社会习俗进行设计,以求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双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篇5

打造廉洁高效政务环境。坚定不移推进“放管服”改革、“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一门、一网、一次”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打通政务服务全流程运行通道。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以政务外网的网络环境建设为基础,依托手机APP、电脑服务终端、网上办事大厅等数字化手段,推广“不见面审批”“容缺审批”“全程代办”等服务模式,实现“一网通办、就地能办、异地可办”,最大限度方便企业群众办事。

探索实施大部门制改革。推进长春国际汽车机构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大部门制、扁平化、聘任制”,探索形成“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新模式,科学设置管理机构,优化干部培养选拔机制。根据岗位设置需求,制定公开竞聘工作方案,全面实行岗位聘任(用)制,领导班子成员采用任期制。建立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管理运行机制。

建设同城化发展示范区。以大岭镇、范家屯镇为重点,加快建设同城化先导区,重点引进汽车城产业资本,合力打造同城化产业园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承接有关产业转移,强化三产融合和同城融合。

篇6

    (一)乡镇经济的特色不够突出

    农村地区有很多有特色的人文、特产以及环境方面的资源,可以用来发展乡镇经济,提升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目前乡镇经济特色不够突出的问题比较明显,很多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较为盲目,企业同质化状况较为严重,这使得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很难和相对成熟的城市企业竞争,依据乡镇实际状况,发展特色经济是目前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二)民营经济的发展还不够活跃

    民营经济发展的越好说明民间资本越多,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就越高,社会就业和群众生活水平也就越好。民营经济是乡镇经济发展的推动器,同时也是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温度计,民营经济发展的好坏可以用来衡量本地区县镇经济的发展状况。目前东部发达地区的乡镇经济发展速度明显的快于中西部地区,这中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东部地区的民营经济异常的活跃,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乡镇经济发展的策略探讨

    (一)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有针对性的发展乡镇经济

    首先分析本地是否存在有乡镇经济发展的资源,了解本地区和其他乡镇比较的主要优势,这主要包含了人力资源、矿产资源、地理优势、人文特色等等。在考虑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同时还要考虑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依据自身的优势抓住可能存在的一些发展机会。如果本地区乡镇资源没有任何的优势,则可以考虑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积极有效的发展集体经济,拓宽乡镇经济发展的思路,或者是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促进乡镇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创建乡镇经济发展的品牌

    发展乡镇经济要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积极引入竞争的机制。在乡镇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竞争能够有效的推动科技和管理方面的的进步与发展,强化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近乡镇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区域外的竞争与合作,则能够使得本地区的企业吸收经验,引入高效的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促进本地区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发展乡镇经济的过程中还注意要强化品牌意识,品牌是企业在营销过程需要特别强调的重点内容,创建乡镇特色品牌,扶植龙头企业的发展,可以提升本地区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辨识度,促进本地区乡镇经济影响力的扩大。

    (三)发展乡镇经济要注意保护环境

    发展乡镇经济需要吸取西方国家工业革命致使环境遭受到破坏的经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很好的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篇7

[关键词]小店经济;个体经济;个体工商户

1小店经济发展概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2017)》,小店通常指面向居民消费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家庭服务、洗染服务、美容美发、维修、摄影扩印、配送服务等行业的个体工商户,雇员10人以下或年营业额100万元以下的微型企业,以及年营业额1500万元以下的网店。由此而形成促进大众就业、服务改善民生、驱动多元化消费的经济形态,称为小店经济。黑龙江省小店经济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1改革开放以后,我省小店经济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调动了人们从事个体经济的积极性。1992年省政府颁布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若干规定》。党的十五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后,省委省政府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纳入全省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于2001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随着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的相继出台,黑龙江省小店经济从无到有、快速发展。2018年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市场主体活力再次迸发,小店经济再次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目前,我省小店经济中既有单体小店,又有连锁小店;不仅有满足市民生活的小卖铺,也有覆盖各行各业的专业小店,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别的体系。据了解,全省共有在营小店159万余户,小店经济主要集中在零售业和餐饮业,两者共计约占小店经济的70%,其中零售业占比53.86%,餐饮业占比16.52%,批发业占比15.79%,其他居民服务业占比4.46%,理发及美容服务业占比3.50%,住宿业占比2.28%,洗浴和保健养生服务业占比1.78%,洗染服务业占比0.91%,家庭服务业占比0.44%,摄影扩印服务业占比0.22%,互联网零售业占比0.20%,其他寄递服务业占比0.04%。

1.2小店经济是消化全省就业人口的重要渠道

据市场监管部门数据,截至6月底,全省市场主体总量已发展到254.97万户,同比增长9.1%。其中个体工商户194.24万户,占总量的76.2%,同比增长10.2%,尤其6月增长势头明显,新登记3.90万户,同比增长11.3%。哈尔滨作为省会城市,小店经济最为发达,属小店经济范畴的个体工商户接近45万户,齐齐哈尔24万户,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两大城市接近全省小店市场主体数量的一半。小店经济强大的消化就业人口的功能为企事业单位改革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就业平台。

1.3小店经济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的城镇化进程

据典调,黑龙江省每年从农村转入城镇的富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后,从事或服务于小店及上下游相关行业的人数占70%以上,小店经济成为大部分农民放心进城、由农民转为市民的有力支持。

1.4开展线上经营成为小店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从7月典调情况看,全省70%以上的实体小店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经营。其中,餐饮小店开展线上经营的比例达98%,主要合作平台是美团和饿了么;住宿小店主要平台是携程网。线上经营平台多样化,既有天猫、淘宝、京东等线上网络商城,也有利用微信平台做微商,利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短视频平台进行直播和介绍、宣传。大部分小店都在利用线上销售搭配快递物流扩大销售半径;同时结合视频介绍,方便直观地赢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尤其在疫情期间,这种免于接触的销售模式为商品流通、满足生活所需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1.5经营业态和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趋势

随着我国商事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小店经营由单一的个体组织形式向个体、合伙等多种组织形式转变,为小店经济的发展壮大打通了渠道。经营业态也由单一的门店经营转向集中经营、集中租赁,放大了聚集效应,形成了商品城和步行街。

2肺炎疫情期间的小店经济

2.1肺炎疫情对小店经济的影响

肺炎疫情对小店经济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在疫情最严重的2月,除经营百姓生活必需品和通过快递送货以外,小店几乎全部停摆。3月以后,小店陆续复工复产,但由于省内疫情反复,社区防控力度较大、防疫需要等因素,小店经济效益恢复较慢。一些小店在客流稀少、房屋租赁费用等压力之下退出市场,大部分小店通过互联网和快递开展线上经营、减少人员开支等办法维持渡过难关。5月以后,由于天气转暖、疫情逐渐稳定,经济回暖速度加快。随着电影院、洗浴等逐渐放开,目前全省小店经营基本恢复正常运转。

2.2在疫情期间各级政府积极落实各项政策帮助小店纾困

各部门各市(地)积极落实国家和我省出台的各项帮扶政策,从降低房租、减少税费等各方面入手,降低小店经营成本,为小店经济纾难解困。一是落实税费减免政策,主要是落实中小微企业社会保险费返还政策、中小微企业事业保险费返还政策,减免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公用事业单位积极落实国家和地方减免政策,为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减免水、电、气、热等费用,降低经营成本。据有关部门数据,上半年共为个体工商户减免水电费等费用505.73万元。二是落实贷款优惠政策,为创业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带动就业。上半年共为个体工商户解决资金2.93亿元。三是落实减免租金政策。各市(地)政府、事业单位积极落实国家、省政府政策,免收小店经济市场主体房屋租金。倡导各类商贸服务企业为业户减免租金。上半年共为个体工商户减免房屋租金3.2亿元。四是实施创业补贴。引导重点就业人群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扩大以工代训范围,提高职业技能。五是持续推进准入准营便利化改革,统筹做好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为重点的商事制度改革,为小店经济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六是实行包容性监管,允许临时外摆经营,在商场门前开展各类促销活动,适当延长营业时间,打造步行街、美食街等夜间经济。

2.3开展促进销费活动

各市(地)大力开展名人直播带货活动,分批次发放超市、旅游等多项政府消费券,刺激消费、引领消费、激活消费,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

3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从整体看,小店经济正在走向复苏的基本面已经确立,生活超市、农贸市场、餐饮等行业经营状况良好,但是仍然没有彻底摆脱疫情的影响,人员流动意愿不够强烈,需求端的隐性抑制仍然存在,消费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大多数行业的营业额没有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今冬明春疫情能否有所反复为小店经济的复苏增加了不确定性因素。同时,室内商品城等各类小店集聚区周边停车难;老旧商品城经营环境条件较差、新兴经营场所租赁关系不稳定;黄金周期间位于非旅游街区、商品城的小店客流稀少等制约小店经济发展的常态化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厘清和解决。

4小店经济发展路径探索

4.1总体思路

目前小店经营者遇到了较大的困难,部分小店面临着生存危机。小店经济的发展要本着立足眼前、谋划长远的思路,注重各部门各行业的协作推进,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着手,既要在相关部门的引导下,借助特别国债等专项资金和陆续出台的各项应急帮扶政策,切实降低小店经营成本,释放消费潜力,渡过难关;同时也要看到危中有机,此次疫情也是倒逼业态升级,提高小店抗风险能力的机遇。

4.2实现小店经济健康发展的长效路径

(1)落实相关政策,分类扎实推进小店经济稳步发展。要建立长效奖励、激励政策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按照商务部、财政部、人社部等7部委联合的《开展小店经济推进行动的通知》等相关政策对位于社区、批发市场、现代化商圈、特色街区等不同区域、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小店业态,以及不同行业的小店及其上下游行业发展提出的指引方向,稳步改进、逐步对标,推动全省小店经济向数字化和特色化转型升级。(2)各行业各部门协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要通过各行业各部门协同作用,整合相关资源,完善车辆停靠、交通运输、购物环境、网络通信等小店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日常监督管理,形成合力,共谋支持小店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优化小店经济发展环境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消费体验。(3)致力于集聚区小店经济,打造宜居龙江大名片。要结合我省特点,注重挖掘、宣传每处小店集聚区的特色文化内涵,结合旅游功能,精心打造各类商品城、特色街区,以众多精彩的小店集聚区为城市名片,以宜居龙江为切入点,借助互联网平台,有效提升冰城、鹤城等龙江各地生活对日常消费、旅游、高等教育求学、定居、投资等需求的吸引力。在推动全省小店经济向数字化、特色化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实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打造宜居龙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彦.保市场主体系列惠企政策助推我省经济发展[N].黑龙江日报,2020-7-8(3).

篇8

从年月省政府实施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以来,伴随着我市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市区经济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边缘到核心,辐射带动作用日趋明显。但总体上看,近年来,市区经济的增长明显滞后于县域经济。本文试图通过对市区经济发展情况的研究和分析,探索加快市区经济的发展路径。

一、市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一)市区面积和人口数量双扩张。自年月份我市恢复市辖区建制以来,市中心城区的面积和人口数量得以迅速扩张。年市区拥有土地面积由原来的平方公里扩大到平方公里,市区面积占全市幅员面积的比重由原来的上升到目前的,提高了个百分点。行政区划的土地面积仅次于(平方公里)和市(平方公里),市区的幅员面积名列全省第三;建成区面积由原来的平方公里扩大到平方公里;市区户籍人口由原来的万人扩大到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比重由上年的扩大到,实现了城区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双扩张。按照统计上划分大中小城市的标准(如果市区的非农业人口总数在万人以上为特大城市;万人口为大城市;万人口为中等城市,万人以下为小城市),目前我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已达万人,可以说已具备了中等城市的规模;市区的城镇化率达,城镇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二)市区经济总量、比重双提高。从市区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及所占份额可以看出,随着市区规模的持续扩大,市区经济快速增长,商贸中心日益成形,市区经济已发展为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年,市区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提高到年的,提高了个百分点,表明市区在全市的经济地位正在不断地提升。年市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亿元,占全市零售总额的;完成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亿元,占全市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市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作为以林矿为主的资源型输出城市,无论是市管县前还是市管县之后,经济发展过程都同工业发展紧密相连,全市经济发展过程亦称为工业化过程,市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是近阶段市产业结构变动的核心和重点,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重化工业的特征明显。十五时期,市区重工业增加值占市区工业的比重一直保持在%左右。“十一五”时期我市市区工业更是进入了重化工业的加速期,截止到年末,在市区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重工业企业就有户,占市区企业总户数的,市区规模以上重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占市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市区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比例由年的:演进为年的:,重工业比重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个百分点,重化工业的特征非常明显,节能减排的压力相当艰巨。

在市区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中,以上来自于重工业。市区缴纳税金较大的重工业企业分别是公司、矿业集团、公司和东圣焦化公司。截止到年,市区火电发电量已达亿度;铁矿石产量达到万吨;原煤产量万吨;洗煤产量万吨;焦炭产量万吨。今后一段时间,随着华能煤矸石发电项目的陆续投产和八宝工业园产能的扩大,全市能源和矿产工业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市区的主导产业,重化工业的特征将会愈加明显。

2、矿产工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十一五”以来,市矿产工业在市区工业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尤其是煤炭和铁矿采选工业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截至到年,市区采矿业实现的增加值占各行业增加值总和的比重已达,比年提高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和铁矿采选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市区规模以上工业的和。资源型行业在经济发展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十一五”期间,全市资源型产业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年全市资源型产业增加值占市区的比重高达,比年提高个百分点,以林产品、矿产品为主导的工业格局至今未发生根本改变,结构调整的任务非常艰巨。

二、市区与周边城市的差距和原因分析

(一)全市经济弱,弱在市区

1、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年,市的GDP总量仅占全省的,但与相比并不逊色,还高于该市亿元。但市区实现的GDP占全市的比重为,我市市区实现的GDP占全市的比重为,低于 个百分点。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比市还低个百分点,在全省处于较低水平;市区户均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应交增值税分别为万元、万元和万元,是相邻市的、和。年市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其总量在全省仅高于和白城市。

2、产业结构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市区的产业结构不协调,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年,市区三次产业的比例为::。与全省各地区相比,市区第二产业的比重虽然较高,但投资的拉动特征明显,且工业结构的层次较低,资源型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偏高,原料输出特征明显,特别是采掘和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偏大,加工业薄弱,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少。第三产业发展迟缓,经济结构总体呈现“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市区的这种产业结构与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深刻表明我市城区的现代化社会信息不强,市区产业的现代水平并不是很高。

(二)市区经济弱,弱在市直

1、市直经济占全市的比重低。年,市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占全市的和,与周边城市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以市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为例,年,在全省部分市州中,()、(和()等城市都远远高于市。年市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高达,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也超过,市区的龙头和带动作用明显。

2、市直主要经济指标的发展速度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年,市直主要经济增速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更是大大低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其中,市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和个百分点;GDP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个百分点;市直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和个百分点。而、和市直经济指标增速绝大多数都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市直经济弱,弱在工业企业

1、市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偏少且呈萎缩状态。“十一五”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不断增加,从年的户增加到年的户。而市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一直呈萎缩状态,由年的户下降到年的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由下降到。年以来,市直企业户数一直维持在户左右。在周边城市中,市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在周边城市中最低。

2、市直工业经济“四企擎天”的特点明显。年,矿业公司、公司、公司和公司四户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占市直工业的以上,利税占到以上,呈现出“四企擎天”的状况。从近年来的工业经济运行轨迹看,除以上四户企业外,市直企业的总体支撑作用削弱,工业经济增幅逐年回落。年,市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个百分点。增幅比年下降个百分点,市区工业增加值在全市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由年下降到。市直规模以上工业中除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发展势头较好外,大多处于萎缩和不良状态。

三、中心城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1、发展空间的制约。“七山两水一分田”的市区地貌,“两山夹一沟”的狭长地带限制了全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大。年我市市区的幅员面积在全省虽然仅小于和两市,但建成区的面积在全省却居于后位,比少平方公里,比市还少5平方公里。另外,近年来,随着城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资源快速向城区集聚,城区扩展空间日益狭窄,城区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城市开发建设的成本不断提高,制约着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由于城区土地资源更加稀缺,在进一步缩小了外延扩张空间的同时,地价的不断攀升,也造成了建设成本的增加,给项目的引进造成困难,资本集聚的压力加大。

2、产业趋同的制约。目前我市区和区在经济发展方式基本上大同小异,普遍是“二三一”的经济发展格局,城区的发展特色不鲜明,产业结构单一,普遍存在着产业趋同现象,在工业中,两区的许多行业门类相同,缺乏特色的情况普遍存在,占全市比重较大的矿产工业,也普遍集中在对矿产品的简单开采和洗选上;在第三产业中,市区主要以传统的商贸流通业为主,并且多以追求量的扩张为主要目标,以密集的商业网点形成区与区之间的低层次竞争。产业趋同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城市生产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市区难以通过互补而取得发展,形成了小而全和重复建设的局面,影响了全市经济效益的总体提升。

3、科技创新的制约。制约我市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R&D经费投入不足。年,全市工业企业R&D经费仅有万元,其中市区R&D经费万元,与本省其他市相比差距很大。由于经济欠发达,社会力量和企业的科技投入也很少,与全市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二是科技人才缺乏,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科技队伍的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年,我市工业企业R&D人员只有人,其中市区工业企业R&D人员人。同时,全市人才的专业结构不合理,工业企业的技术人员和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十分缺乏,尤其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技术领域的人才紧缺现象特别明显。另外,现有人才的职业结构不合理,目前的专业技术人员大多数分布在学校及其它事业单位,分布在企业的很少,难以适应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内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科研机构较少,科研设施落后。全市有工业企业办科技活动的机构个,其中市区只有个。四是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区工业以传统产业和资源型企业为主,多数企业以低质低价竞争模式发展。市区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除属于高科技企业外,多数是煤炭、铁矿开采和木制品加工企业,可以说是处于产业分工格局的低端,与科技创新的联系十分松散。近年来,我市实施名牌创优工程以来,企业创新意识增强,专利申请量有了增加,但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的状况尚未改变。年,全市专利申请数只有件,发明专利项,其中市区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只有项。

4、节能降耗的压力。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为吨标准煤,虽然比年累计下降了,但要实现“十一五”时期下降%的目标任务仍非常艰巨。对我市GDP影响较大的工业增加值单耗,去年已达到吨标准煤/万元,在全省个市州中单耗水平最高。其中,市区万元工业增加值单耗水平高达吨标准煤,市直万元工业增加值单耗更是高达吨标准煤,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比上年增长了。随着今年金融危机影响的减弱,我市部分高耗能企业的全面恢复,要完成今年节能减排的任务压力仍然较大。

四、加快市区经济率先崛起的建议

(一)强化“市区”发展意识,用新理念和新思维推动市区经济加快发展。针对市区综合经济实力不强,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的特点。我们要以新的理念拓展思路,以新的理念推进城区发展,树立起优先发展中心城区的意识,切实增强加快市区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尽快制定和出台《关于加快市区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市、区两级及各部门都要切实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充分认识支持两区就是支持我们自己,发展两区就是发展我们自己的意识。市委、市政府要加强对区、区和市经济开发区的支持力度,突出抓好规划引导和政策推动,尽快形成促进市区工业、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激励办法。在行动上,市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自觉置身于大市区发展之中,自觉服从市区全局规划和总体布局,自觉担负起发展责任,以更加开阔的思路、更加主动的作为、更加有力的举措,全力推动市区经济加快发展。

篇9

1.1中国面临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对能源生产和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尽管《京都议定书》中没有规定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前的具体减排量,但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承担的国际义务,我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见表1),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很高,2002年为605t/百万GDP美元,为印度的1.86倍,日本的1.69倍,西欧发达国家的1.6倍。据美国能源署预测,我国碳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002至2025年期间年均下降2.1%,高于发达国家的下降速度,但是由于我国经济规模的逐年增加以及煤炭主导的能源结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长2.6%),2020年将达到81.45亿t,届时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1.2中国能源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我国能源总量较为丰富,但由于人口规模庞大,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开采储量只有2.6t,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只有1074m3,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t,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1]。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图1显示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持续增长,2004年对外依存度达到近十年的最大值47.5%,2005年有所下降,仍在40%以上。石油进口规模的不断增加势必使我国经济受制于石油出口国,也给我国经济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

1.3自然资源超常利用,生态环境恶化

近年来,我国经济呈高速增长态势,资源消耗增长迅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2006年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GDP总量大约占世界GDP总量的5.5%,但是,能源消耗达到了24.6亿t标准煤,大约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水泥消耗12.4亿t,占54%,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了9.61%和18.1%。2003年中国的单位GDP能耗为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5倍,单位GDP水耗是发达国家的5.1~35.8倍[2]。2006年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达50%,资源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淡水供应趋于紧张,水源危机来临,许多地区淡水供给不足,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粮食生产的重大障碍;耕地面积持续减少,逐渐逼近18亿亩的耕地面积警戒线;2007年太湖、巢湖和玄武湖等内湖出现大面积蓝藻聚集,严重威胁当地城市用水;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破坏加剧,海域和流域污染仍未好转。资源的超常利用,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威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低碳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

2.1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①的白皮书中提出。《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随后,Johnston等学者探讨了英国大量减少住房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可行性,认为利用现有技术到本世纪中叶实现1990年基础上减排80%是可能的[3]。Treffers等学者探讨了德国在2050年实现1990年基础上减少GHG排放80%的可能性,认为通过采用相关政策措施,经济的强劲增长和GHG排放的减少的共同实现是可能的[4]。Kawase等学者回顾和描绘了长期气候稳定的情景,将排放变化分解为三个因素:二氧化碳强度、能源效率和经济活动等,指出为实现60%~80%的减排目标,总的能源强度改进速度和二氧化碳强度减少速度必须比以前40年的历史变化速度快2~3倍[5]。Shimada等学者构建了一种描述城市尺度低碳经济长期发展情景的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到日本滋贺地区[6]。气候集团在的报告《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中介绍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回顾了市场的发展并分析了低碳经济道路带来的收益,表明低碳经济具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能够显著地增加产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可靠性、改善产品质量、改善工作环境并鼓舞员工士气,在新增就业方面具有出色的潜力,其增长速度也大于其它经济形态[7]。我国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8]。游雪晴等认为“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①。可以看出,自英国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后,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实现的可能性、市场价值等方面给予了自己的理解和探析。尽管他们研究的角度不同,所提出的概念也有所差异,但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内涵: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2.2英国低碳经济的实践现状

低碳经济自2003年由英国提出以后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同,一些国家也开始展开低碳经济建设的行动,诸如欧盟国家、日本等。尽管中国在2012年前没有温室气体减排量的规定,但随着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到来,中国面临着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近年来中国也在节能减排方面展开了行动。下面简要介绍一下低碳经济在英国的发展现状,可为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2003年2月24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了题为《英国政府未来的能源———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的白皮书。在该白皮书里,英国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宣布了到2050年英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着力于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同时在支持世界各国经济朝着有益环境、可持续的、可靠的和有竞争性的能源市场发展方面英国将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先导。2004年颁布能源法,核心内容为可持续能源、核能问题和竞争的能源市场。2006年7月能源回顾报告,陈述如何应对英国能源政策面临的两大长期挑战,并就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广泛的公众咨询。2006年10月30日,受英国政府委托,由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现任英国政府经济顾问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NicholasStem)领导编写的《斯特恩回顾:气候变化经济学》(简称斯特恩报告)[10],详述了气候变化造成影响的经济代价和相关温室气体减排的花费和收益。报告强调为了避免气候变化的最坏影响,各国政府必须立即采取有效的减排行动,否则气候变化将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其损失和风险将相当于每年全球GDP的5%~20%,而且损失将一直延续。如果立即行动,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500~550mL/m3CO2e(二氧化碳当量)的成本可以被控制在每年全球GDP的1%左右。斯特恩报告提出有效的全球减排政策的3个要素,即通过税收、贸易或法规进行碳定价;支持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以及消除提高能源效率和其他改变行为方面的障碍[11]。另外,2007年3月,英国通过《气候变化草案》,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气候变化的立法,主要内容包括:碳财政预算提供目标管理,建立气候变化委员会,为英国2050年达到温室气体减排量60%的法定目标出谋划策,给政府在排放交易方面提供更大的权力,从而建设英国的低碳经济。2007年5月23日,在英国第七届能源展览暨研讨会上,英国政府公布了堪称可再生能源开发政府纲领的《英国能源白皮书》[9]。

3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具体来说,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其中,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方法分别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论述了低碳经济模式(见图2)。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不同于具体的发展方法,它是指在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过程的基本操作手段以及行为、态度和认知取向,是区域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所采取手段的共同特征。在完成发展目标过程中,我们会采取一系列步骤或措施,每个步骤和措施称为发展方法。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方法不但具有尺度的不同,还具有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只有将不同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方法成功运用到发展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稳定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式,最终实现低碳发展的目标。

3.1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低碳发展

所谓低碳发展是指在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发展,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①,是一种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的发展。低碳约束将制约经济发展方向的选择,决定经济社会向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方向演化发展。在保持现有经济发展模式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碳排放的总量约束会限制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在保持现有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不变甚至更优的条件下,通过改善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增加碳汇等措施可以实现碳排放总量和单位排放量的减少。由此看来,为了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和经济规模持续增长的双重目标,我国需要重新审视现有发展模式,重新选择更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低碳经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首选,低碳发展是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当然,要实现低碳发展,技术创新是关键,因为能源效率的调高,低碳新能源的开发,化石能源的低碳化都要依赖于技术创新。

3.2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节能减排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减少能源消费和增加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使用是减轻能源生产和消费负面影响的主要手段[12,13],前者属于节约能源的范畴,而后者属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范畴。概括起来,要实现经济的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手段。节能就是在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量的前提下,获得与原来等效的经济产出;或者是以原来同样数量的能源消耗量,获得比原来更有效的经济产出。换言之,节能就是应用技术上现实可靠、经济上可行合理、环境和社会都可以接受的方法,有效地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14]。本文中减排的涵义不仅是指污染物排放的减少,还指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偏重于温室气体减排这一内容。节能减排是应对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压力、能源供需矛盾和生态日益恶化问题的主要手段,是实现节约发展、低碳发展、清洁发展、低成本发展、低代价发展的方式,是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发展目标的着力点。

3.3低碳经济的发展方法:碳中和技术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认为低碳或无碳技术的研发规模和速度决定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的规模[15]。低碳或无碳技术也称为碳中和技术。“碳中和”(Carbon-neutral)这术语是由伦敦的未来森林公司于1997年提出的②,意思指通过计算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碳汇)、二氧化碳捕捉和埋存等方法把排放量吸收掉,以达到环保的目的③。碳中和技术主要包括三类:①温室气体的捕集技术,主要有三条技术路线,即燃烧前脱碳、燃烧后脱碳及富氧燃烧,燃烧前脱碳的关键技术是转化制氢,涉及高温下氢的膜分离技术,包括膜式转化装置、膜材料等方面的技术开发;燃烧后脱碳的技术核心是胺吸收脱除CO2,难点在于分子水平吸附剂的开发,此外,低能量CO2吸附、溶剂、小型高效压缩机、过程标准化等均待进一步研究;富氧燃烧技术属于提高能源效率的范畴,技术的关键是氧气供应及高技术涡轮机的开发。②温室气体的埋存技术,即将捕集起来的二氧化碳气体深埋于海底或地下,以达到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目的,目前的研发工作主要集中在探索地下盐水储层、采空的油气藏储层、不可开采的煤层以及深海下的地层作为CO2储库的可能性[16]。③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目前,碳中和技术仍处于研发阶段,从技术经济角度来看离全面推广应用还有很大距离。

4我国实施低碳经济模式的政策措施

4.1节能优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高是以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的巨大破坏为代价的。研究表明[17],我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为33.4%,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这说明我国能源利用比较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是巨大的。因此,提高经济活动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是控制碳排放量的重要战略措施。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更有效地利用每一度电、每一桶石油和每一方天然气比开采更多的煤、石油和天然气更具经济价值和生态意义。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必须坚持节能优先的发展战略。一方面,淘汰高耗能的产业和生产工艺,另一方面,在照明设备、家用电器、工业电动机和工业锅炉等领域进行技术改进,提高热的有效利用和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只有不断提高节能水平,才能有利于能源供应安全、环境保护和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等多重目标的实现。

4.2化石能源低碳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我国化石能源的“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结构特征决定了煤炭是能源消费的主体。当前,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接近70%,比国际平均水平高41个百分点。虽然石油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只能以满足国内基本需求为目标,不可能用来替代煤炭。因此,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近10年得到根本改变。这就需要碳中和技术,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在此格局下,加速发展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向。

4.3设立碳基金,激励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碳基金主要有政府基金和民间基金两种形式,前者主要依靠政府出资,后者主要依靠社会捐赠形式筹集资金。目前中国设立了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政府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民间基金),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但是,现有的这两个基金主要资助碳汇的项目,还未将基金用于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和激励上。碳基金的目标应该除了关注碳汇的增加外,还需要更加关注通过帮助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从中寻求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从而帮助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社会。碳基金的资金用于投资方面主要有三个目标,一是促进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加快技术商业化,三是投资孵化器[18]。我国碳基金模式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按企业模式运作。碳基金公司通过多种方式找出碳中和技术,评估其减排潜力和技术成熟度,鼓励技术创新,开拓和培育低碳技术市场,以促进长期减排。

篇10

关键词:国际贸易;物流经济;发展研究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的商品出口国,每年有着大量的商品通过物流进行商品贸易.但是,在国际贸易视角下我国的物流经济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贸易物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有待推高.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商品国际运输,大多委托国际物流企业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自主的国际贸易进步和发展.

1国家贸易视角下我国物流经济发展的现状

1.1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分析

我国的对外贸易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2001年加入WTO,我国对外贸易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据相关的贸易数据信息显示,我国2002年至2008年外贸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6%,高于世界同期的年增长率,随着外贸水平的不断上升,我国成为了世界上重要的贸易大国.在外贸区域的划分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我国不仅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着频繁的经济贸易往来,与社会主义阵营之外的国家也有着紧密的经济贸易交流,与我国有经济贸易交流的国家已经达到230多个.我国的对外贸易企业组织结构也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企业组织结构都在国际市场上有着经济贸易的往来.

1.2我国国际贸易物流企业发展的分析

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企业存在发展起步晚的特点,在国际的贸易物流市场中没有占据着有利的地位.国际贸易物流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有着诸多贸易物流企业巨头的竞争.在我国,中远洋、中外运、中国邮政等大型国有物流企业,在国际贸易物流市场中有着一定的市场地位,满足了国际物流贸易运输的需要.在国际贸易物流市场中,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企业还需要较大的进步和努力.

2国际贸易视角下我国物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我国国际贸易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

国际贸易物流市场竞争较为激烈,这给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企业在国际航运巨头的冲击下,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在国际贸易物流市场中,我国只有一些大型的国有物流企业占据着一定的市场,我国其余的国际贸易物流企业则大多因为规模较小,整体实力较为有限,导致难以在市场上立足.另外,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企业存在物流观念较为陈旧的缺点,缺乏相关的专业性管理人才,物流行业在我国存在起步较晚的特点,国内相应的教育体制较为滞后,物流相关专业性人才没有得到及时的培养,这都造成了我国物流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技术性人才,缺乏高素质的相关策划管理人员.我国部分国际贸易物流企业也存在观念较为守旧的特点,没有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服务的配套功能不完善,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具备足够的竞争力.

2.2我国物流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物流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流的相关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交通网络基础需要得到发展.二是配套的法律体系滞后,我国相关的物流法律法规无法适应发展需要.三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组织架构复杂,难以协调,不利于我国国际物流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3国际贸易视角下促进我国物流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

3.1注重物流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优化物流网络

在国家贸易的视角下,我国国际贸易物流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快物流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建立全局意识,对物流网络进行改进和优化,针对商品制造企业的分布情况进行相应的地理布局.我国的物流企业也需要对加大资金投入,对物流的基础配套设施进行完善,提高服务质量,注重客户体验,满足客户的物流运输需要.

3.2注重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物流经济的发展,需要依赖物流相关的专业性人才.应加强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应对物流专业引起重视,注重教学质量,培养相关性人才.物流企业也需要注重对员工的定期培训,注重人才的培养.

3.3构建完善的行业法规体系

我国物流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善的行业法规体系作为支撑,使我国的物流经济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应加快构建完善的行业法规体系,规范物流相关业务的进行.另外,对于物流企业在国际商品贸易业务的承揽方面,也需要注重相关操作的规范,建立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监督管理,保证我国物流企业的合法权益.

4结语

在国际贸易视角下,我国国际贸易物流竞争更为激烈,对我国的物流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国物流经济的发展需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相关法规体系,注重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物流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丽.我国国际物流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1):7G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