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加工贸易范文
时间:2023-03-21 22:2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装加工贸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沈阳服装加工贸易的现状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3年沈阳市服装进口0.4亿美元,同比去年增长了23.3%,占全市货物贸易进口比重的1.5%;出口金额达到了2.7亿美元,同比去年增长了20.3%,占全市货物贸易比重的7.6%;2013年沈阳市的服装进出口总额达到了3.1亿美元,同比去年增长了23.6%,占全市货物贸易比重的9.3%。
表1 2013年沈阳市服装进出口同比2012年的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辽宁省统计局
表2 2013年沈阳每季度服装加工贸易出口的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辽宁省统计局
在2013年这一年中,服装出口呈稳步上升的趋势。在第一季度中,出口保持2012年年底上升趋势,当季增长3%,比2012年同期增长5%。第二季度,出口的增长速度有了一点点的提高,当季同比增长5%,比2012年同期增长9%。第三和第四季度出现大幅度的增长,尤其第四季度尤为显著,十月份累计出口额已经超越了2012年全年,至年中累计超出3千万美元。可以看出我国的服装加工贸易在出口方面一直稳步的提升,从自经济危机以来的恢复性增长转向了实质性的增长。
二、沈阳服装加工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知名品牌,多为外商做“嫁衣”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已经声名远播,在服装行业更是如此。但是纵观国际一流服装服饰,很难看到中国品牌的身影,在世界各国的众多名牌服装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国制造的,遗憾的是我们的制作被他们的品牌挡在身后。“我们的生产工人耗费了大量的劳动进行服装的生产,拿到的酬劳却是总利润的很少一部分。据已有的调查,一件服装总利润的三分之一要付给品牌设计商,品牌受专利保护;而生产商只有十分之一的利润收入囊中,这个差距显而易见。”而我国的服装制造商主要以价格战作为同行业竞争的手段,这种“自相残杀”式的价格竞争方式是不会改变我国服装业在国际竞争市场上的劣势地位,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不会有所上升。沈阳服装加工业缺乏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多为外商做“嫁衣”。
(二)劳动力比较优势渐失,行业生存受到威胁
“根据近期第一纺织网公布的数据结果显示,目前孟加拉国的劳动力成本是0.22美元/小时,柬埔寨是0.33美元/小时,越南是0.38美元/小时,印度是0.51美元/小时,而中国则是1.08美元/小时。”劳动力优势一直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在国际具备一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可间接解决近1亿人的就业问题。然而,中国的这一优势正在逐步下滑,对于企业而言已经导致一些国外大客户将部分订单转移至东南亚的柬埔寨、孟加拉国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间接导致了企业的客户流失、收益下降。
以辽宁的服装出口企业为例,因为多数生产厂家都是代工生产,所以劳动力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2010年,辽宁纺织工人工资水平平均在1500元左右。随着近几年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企业与政府不得不解决工人难以维持生计的收入问题。提高工资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由此,辽宁纺织工人的工资上涨至 2600~3000 元。而越南的服装生产工人的工资每月只有 600 元。生产成本的增加使得服装出口企业面临两难困境,不提高报价就只能降低利润,为了不至亏损提高报价,势必带来订单向低工资国家的转移。
(三)生产工艺落后
作为世界的“纺织机”,我们的设备与技术真是难以支撑这一称号了。我们的服装生产企业从事纺织生产近30年,而设备基本都是被动升级,没有高水平的设备,再怎么熟练的工人也无法创造出一流的生产工艺。而面对先进设备的引进,我想各企业主们也是左右为难,因为目前国产的设备制造精度差,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而购买国外高科技生产设备的投资成本又相对较高,这是导致众多国内企业不愿引进先进设备的重要原因之一。只要生产设备上不去,谈任何其他的管理问题都是白费。
(四)服装加工技术手段落后
缺乏高端设计技术和手段是国内服装企业的通病,特别是信息化的建设制约着企业发展。据了解,目前沈阳的服装生产企业中仍有许多企业停留在手工打板阶段,这与使用CAD电脑技术打板的生产相比,效率相差太多。许多中小企业认为信息化的投入不值得,不划算。企业想要向高层次发展,信息化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三、实现服装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企业技术水平
很长时间以来,服装产业也算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代名词。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的服装业成长为了技术密集型产业。比如,意大利的服装出口需要大量的高技能劳动力,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较多的使用电脑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的技术。然而沈阳的服装生产还在依靠简单的重复的劳动力工作,完全手工化。在美国市场上意大利服装的平均价格为16.09美元,而中国服装的平均价格为3.57美元,仅为意大利的四分之一。
(二)提高品牌意识,打造国际化的品牌
沈阳服装出口的结构八成是“贴牌生产”,专家学者一直强调要打造自己的品牌,走出“贴牌生产”的模式。可就目前形势,众多的中小型企业要想打造自己的品牌,竖起自己的旗帜,需要投入的资金是难以承受的。我们的企业,产品设计能力薄弱,在市场推广上更是无从下手,与国外企业相比,真是差的不是一个等级。政府应投入力量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开发自己的产品,创造自己的品牌。但不能忽视的是,我国的服装企业还是以中小型为主,他们的发展命运需要更多的关注。
(三)建立科学的用工管理体系,
我国的服装制造业一直依靠丰富的劳动力占据着“世界服装工厂”的地位。但是,近年来这种比较优势已经变得越来越弱。服装企业的经营者们应该从更远的角度考虑劳动力成本的问题,一个稳定高效的团队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稳定的生产,更主要的是它可以发展成为高品质的生产企业并产生企业凝聚力。这种效益的产生远比从员工的工资中挖取利润高明的多。企业主们应该从可接受的程度上为员工设置奖励性的工资待遇,签订符合标准的劳工合同,并为职工办理劳动保险等福利待遇。此外服装生产企业们还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动态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关注员工的业绩。在考核中会体现出员工的能力和业绩,依据业绩来提升工资。
(四)加强服装加工企业的内部文化建设
高流动性的职工会带来一段时间内生产率下降的问题,这同样是造成企业劳动成本居高不下的因素之一。稳定职工队伍是打造一个高品质团队的基础。而稳定职工队伍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建立符合自身状况的企业文化。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服装企业,就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机器,它不会成为人心向往的地方。相反,一个具有成熟企业文化的企业可以得到全体员工的悉心呵护与拥戴,对稳定员工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纺织品制造业中,女职工占有绝大比例,且服装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县城、乡镇等较偏僻的地方,建立本企业的文化,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让员工有家的感觉。
(五)跟随国际服装加工技术的潮流提高企业加工的技术水平
中国的纺织品服装产业使用的技术设备比较落后,甚至比不上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所以,努力促进纺织服装行业技术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所以企业主们应立即下手,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当前的生产, 不仅要紧紧依靠人类本身的智慧和技能, 还要借助于科学技术和设备尤其是高科技设备,如电脑辅助设计C A D , 电脑提花绣花设备, 电脑控制、服装特种整理、服装功能技术等。在高起点上, 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 同世界先进水平接轨。一流的技术一定要配备一流的从业人员,沈阳服装从业者中不乏优秀人才,企业与政府应该为他们的进一步提升提供通道,让他们出国深造后再回国为企业做贡献。创造条件鼓励各方人才对国内服装生产设备进行改良,争取开发出适合国内纺织服装产品生产的设备和工艺。总之,纺织服装产业技术升级的目标是通过先进设备的更新,实现生产的高速化和自动化,通过研发新技术、新材料生产出具有高产品附加值的产品。
参考文献:
[1]杨圣明,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2):298-308.
[2]郑荣郎,传统产业向上提升的转型策略[J].能力杂志,2008,(540):13-17.
[3]安春明,中国纺织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分析[J].纺织导报,2012,(02):18-19.
[4]赵文峰,浅谈我国纺织工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经济师,2013,(03):49-51.
[5]田林辉,徐生强,中国纺织业品牌建设现状[J].品牌视点,2010,(05):47-51.
[6]何振红,我国加工贸易快不转型升级[J].港口经济,2010,(04):41-42.
[7]黄永明,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升级路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12,(05):31-35.
[8]金龙布,加工贸易本土化策略[J].大众科技,2013,(1):198-200.
[9]李文博,论我国出口加工型企业的转型[J].东南学术,2013,(1):58-63.
[10]毛雷,纺织服装企业库存的成因及规避策略[J].上海纺织科技,2010,(9):49-51.
[11]傅钧文,加工贸易发展战略及中国的选择[J].世界经济研究,2010,(7):14-17.
篇2
三、报关单填制
本练习及答案以2004年10月1日开始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规范》为准,以2007年海关总署报关员资格考试教材为辅,以H2000通关系统申报为例,每项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即可。
杂费
1、厦门美德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1月21日申报海运进口化工原料一批。申报时向海关提供的发票上显示――货物及包装容器费总计:成交价格为CIFXXX港25万美元。且发票单独列明由卖方免费提供的包装容器费为10000 美元。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杂费”应填报为:―。
A. 免填 B. 502 /-10000 /3
2、北京劲松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1月11日申报海运进口大型数字控制冲床3台。申报时向海关提供的发票上显示――成交价格为CIF新港25万美元。且发票单独列明,安装及技术培训费为30000 美元。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杂费”应填报为:―。
A. 502/30000/3 B. 502 /-30000 /3
随附单据
1、北京伟达实业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2月11日申报一般贸易海运进口高压断路器零件一批。申报时向海关提供的《入境货物通关单》编号:110400106001197(监管证件名称代码 A)。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随附单据”应填报为:―。
A. A:110400106001197 B. A
2、北京绿色果蔬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1月28日申报一般贸易海运进口“中泰蔬菜水果协定”(优惠贸易协定代码:02)项下的水果一批,包括鲜菠萝、鲜番石榴、鲜柚子三种商品。申报时向海关提供的该批水果《原产地证明书》(监管证件名称代码 Y)编号为:2008019801。同时,该报关单上所列商品排列顺序为:1、鲜菠萝;2、鲜番石榴;3、鲜柚子。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对上述商品的进口尚未采用原产地证明书网络系统管理。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随附单据”应填报为:―。
A. Y :< 02> B. Y:
用途(进口)
1、北京希腊电子有限公司于2008年2月12日申报海运进口自用投资设备一批,总计CIF新港30万美元。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用途”应填报为:―。
A. 09(作价提供) B. 04 (企业自用)
生产厂家(出口)
1、北京机械设备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购买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北京精密轴承厂生产的“航空轴承”后出口。其出口货物报关单上的“生产厂家”应填报为:―。
A. 1109(北京市门头沟区 )
B. 北京精密轴承厂
标记唛码
1、北京DDD(西班牙)化妆品有限公司于2008年2月28日申报海运进口自用投资设备一批。包装箱外部刷有No:25/30 字样。申报时向海关提供的海运提单显示为:NO MARK。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标记唛码”应填报为:―。
A. 免填 B. No:25/30
备注
1、太原大洋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3月22日申报海运进口体育器材一批。申报时向海关提供的海运提单上显示―集装箱号为:1×20英尺、2×53英尺;集装箱号顺序为:FBZU0074701、FBZU0065214、CBHU1032114;集装箱自重顺序为:2400公斤、3800公斤、3800公斤。其中FBZU0074701集装箱号已填制在该报关单上的“集装箱号”栏目。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备注”应填报为:―。
A. 免填
B. FBZU0065214/53/3800
CBHU1032114/53/3800
贸易方式(监管方式)
1、北京乾坤服装加工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3月28日申报直接转关海运进口由外商免费提供的来料加工服装所需的拉链、纽扣、摁扣等服装辅料一批。申报时向海关提供的该批货物的发票显示――货物总价值:CIF新港3500美元。其转关运输进口货物报关单的“贸易方式”应填报为:―。
A. 低值辅料(代码0815)
B. 来料加工(代码0214)
2、北京自立(香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1月20日申报直接转关海运进口货物一批。其中包括价值12万美元的为加工内销产品而进口的生产用原材料,以及价值25万美元的投资设备一套。其转关运输进口货物报关单的“贸易方式”应填报为:―。
A. 合资合作设备(代码2025)
B. 应分别填写报关单及贸易方式为:
一般贸易(代码0110)
合资合作设备(代码2025)
结汇方式
1、天津白桦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3月2日申报,将原从某国进口的一台机械设备因质量问题退运出境。报关时向海关提供的退货合同上的“结汇方式”显示为:电汇(结汇方式代码为 2)。其出口货物报关单的“结汇方式”应填报为:―。
A. 免填 B. 电汇(2)
合同协议号
1、北京中荷国际合作有限公司于2008年1月12日申报海运进口超高压断路器部件一批。报关时向海关提供的货物发票上显示――货物发票编号:AKB06-0131-1S;货物合同编号:AKS-AC-34、AKS-AC-35。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合同协议号”应填报为:―。
A. AKB06-0131-1S
B. AKS-AC-34
AKS-AC-35
项号
1、北京大海服装加工贸易有限公司经海关批准,于2008年2月19日申报将来料加工《加工贸易手册》中已备案的第3、8项出口成品结转给上海某服装加工贸易企业继续加工出口。该批出口货物在报关单上的填报顺序为:第1、2项分别对应《加工贸易手册》中的第3、8项出口成品。上海某服装加工贸易企业来料加工《加工贸易手册》备案该项进口料件分别为第4、6项。该批进口货物在报关单上的填报顺序为:第1、2项分别对应《加工贸易手册》中的第4、6项备案商品。其出口报关单的“项号”应填报为:―。
A. 1 2 B. 1 2
3 84 6
商品名称、规格型号
1、北京华工医疗器械进出口贸易公司于2008年3月1日申报一般贸易海运进口医用X光机部件10台。报关时向海关提供的商业发票显示―货物品名:医用X光机控制台;货物型号:KZX―0079;生产厂家:日本岛津。该进口货物报关单的“商品名称、规格型号”应填报为:―。
A. 医用X光机部件、KZX―0079
B、医用X光机控制台、KZX―0079
C、医用X光机控制台部件、KZX―0079将生产厂家“日本岛津”填在“备注”栏
2、青岛前导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3月18日申报一般贸易海运进口钢材2080千克。报关时向海关提供的商业发票显示――货物品名:镀锌钢板;货物规格:长1650毫米,宽920毫米、厚2毫米。其进口货物报关单的“商品名称、规格型号”应填报为:―。
A. 钢板、1650×920×2毫米
B. 镀锌钢板、1650×920×2毫米
商品编号
1、北京轻工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3月18日申报一般贸易海运进口照相原纸一批。报关时向海关提供的商业发票显示――货物品名:照相原纸(商品编号:4805.9190);货物型号:3929;货物规格:每平方米重量≤150克,成卷。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显示该商品编号为:4805.9190 90。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商品编号”应填报为:―。
A、4805.9190 10B、4805.9190
数量及单位
1、北京田地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2月12日申报一般贸易海运进口钢铁制螺栓一批。报关时向海关提供的商业发票显示――货物品名:钢铁制螺母;货物型号:8481;货物规格:280×24毫米。该批货物的装箱清单显示――毛重:11000公斤,净重:10000公斤,数量:5000个。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数量及单位”应填报为:―。
A. 10000千克、5000个
B. 10000千克、5000个、280×24毫米、8481
2、大连机械进出口贸易公司于2008年3月22日申报一般贸易海运进流发电机100台。报关时向海关提供的商业发票显示――货物品名:交流发电机;货物型号:0405;货物规格:500千伏安。该批货物的装箱清单显示――毛重:1100公斤,净重:1000公斤,数量:100台。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数量及单位”应填报为:―。
A. 100台 B. 100台、500千伏安
单价
1、北京渡口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3月16日申报一般贸易海运进流发电机100台。报关时向海关提供的商业发票显示――货物品名:交流发电机;货物型号:AC-G-380;货物规格:500千伏安;货物单价:5000美元/台;货物总价:CIF新港500000美元。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单价”应填报为:―。
A. 5000 B. 5000美元
征免方式
1、北京奇异进出口贸易公司一般贸易海运进口原材料一批。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征免”应填报为:―。
篇3
1. 北京某进出口贸易公司,从美国海运进口设备一批,由天津新港海关(关区代码0202)转关至北京海关朝阳口岸办事处(关区代码0118)办理报关手续。该船入境后曾停靠上海港一次。该转关运输货物的进口报关单上的“进口口岸”应填报为:
(1)、上海海关(2200)(2)、新港海关(0202)
(3)、北京海关朝阳口岸办事处(0118)(4)、天津海关(0200)
2. 广州某进出口贸易公司,经铁路运输出口至德国一批服装。在深圳笋岗海关(关区代码5306)申报装车后,经北京(北京海关驻车站办事处,关区代码0111)、哈尔滨(哈尔滨海关驻车站办事处,关区代码1923)、满洲里(满洲里海关驻车站办事处,关区代码0609)出境。该转关运输出口货物的报关单上的“出口口岸”应填报为:
(1)、笋岗海关(5306) (2)、北京海关驻车站办事处(0111)
(3)、哈尔滨海关驻车站办事处(1923) (4)、满洲里海关驻车站办事处(0609)
3. 中国煤炭进出口总公司(经营单位编码1101910010),统一对外签约出口日本煤炭一批。该批煤炭的出口合同,具体由山西省煤炭进出口公司(经营单位编码1401910090)执行。其出口货物报关单上的“经营单位”应填报为:
(1)、中国煤炭进出口总公司(1101910010)
(2)、山西省煤炭进出口公司(1401910090)
4. 北京机械进出口公司(申报单位编码1102914832、),委托北京银盾报关行(申报单位编码1105981810)代为申报进口设备一批。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申报单位”应填报为:
(1)、北京机械进出口公司(1102914832,报关员:XXX、地址:XXXX、邮政编码:XXXXXX、电话号码:XXXX)
(2)、北京银盾报关行(1105981810,报关员:XXX、地址:XXXX、邮政编码:XXXXXX、电话号码:XXXX)
5. 北京黄河进出口公司(海关注册编码1105951000),自行进口日本产钢材一批。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收货单位”应填报为:
(1)、北京黄河进出口公司(1105951000)
(2)、北京黄河进出口公司
(3)、1105951000
6. 北京土畜产进出口公司(海关注册编码1106912131),采购北京怀柔后家峪乡出产的板栗出口。其出口货物报关单上的“发货单位”应填报为:
(1)、1106912131 (北京土畜产进出口公司)
(2)、北京怀柔后家峪乡
7. 日本(国别代码116)某公司,从美国(国别代码502)购买仪器30套后,又立即卖给中国。该仪器由美国装船运抵我国。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起运国(地区)”应填报为:
(1)、日本(116) (2)、美国(502)
8. 内蒙古某进出口贸易公司,铁路运输经俄罗斯联邦(国别代码344),向德国(国别代码304)出口工具一批。其出口货物报关单上的“运抵国(地区)”应填报为:
(1)、俄罗斯联邦(344) (2)、德国(304)
9. 我国某渔业捕捞公司,申报进口自备捕捞船在公海上采购的韩国(国别代码133)渔船捕捞的黄鱼一批。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原产国(地区)”应填报为:
(1)、中国(0142)(2)、韩国(133)
10. 北京某纺织厂,卖给某出口加工区内企业服装面料一批。该企业使用这批面料加工服装,出口韩国(国别代码133)。其出口货物报关单上的“最终目的国(地区)”应填报为:
(1)、中国(0142) (2)、韩国(133)
11. 天津某合资企业,海运进口德国设备一批。在德国汉堡港(港口航线代码2110)装船后,经新加坡港(港口航线代码1354)、香港港(港口航线代码1039)转船后运抵天津新港。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装货港”应填报为:
(1)、汉堡港(2110)(2)、新加坡港(1354)(3)、香港港(1039)
12. 北京某合资企业,经海关同意,将原从美国洛杉矶港(港口航线代码3154)海运免税进口的投资设备结转给另一个合资企业,作为该企业的投资设备。其出口货物报关单上的“指运港”应填报为:
(1)、中国(142) (2)、洛杉矶港(3154)(3)、中国境内(0142)
13.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内(国内地区代码11059)的北京轻工进出口公司,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国内地区代码11029)的北京西单商场,空运进口法国产化妆品一批。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境内目的地”应填报为:
(1)、朝阳区(11059) (2)、西城区(11029) (3)、北京西单商场
14. 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国内地区代码11049)的北京机械进出口公司,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国内地区代码11059)的燕京印刷机器厂,向印度海运出口高速五色胶印机一批。其出口货物报关单上的“境内货源地”应填报为:
(1)、宣武区(11049)(2)、朝阳区(11059)(3)、北京人民机器厂
15. 深圳某加工贸易企业,来料加工生产电子分色机2台,被北京某合资企业购买为投资设备,于2006年2月1日采用H2000通关系统向海关申报。两企业报关时,提供的来料加工《加工贸易手册》编号为:B53040503211,《征免税证明》编号为:Z01175A01038。北京某合资企业的进口报关单上的“备案号”应填报为:
(1)、Z01175A01038 (2)、B53040503211
16. 北京某服装加工贸易企业经海关批准,采用H2000通关系统于2007年1月28日向海关申报,将2006年12月11日从日本海运进口的来料加工剩余料件转为内销。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进口日期”应填报为:
(1)、2006.12.11 (2)、2007.01.28
17. 天津某合资企业采用H2000通关系统于2007年2月9日向天津保税区海关申报,将企业自产面料运入保税区,天津保税区海关于当日接受了该企业的申报。其“出口日期”应填报为:
(1)、免填(2)、2007.02.09
18. 北京某服装加工贸易企业采用H2000通关系统,于2007年2月27日通过电子申报方式向北京海关朝阳办事处申报海运转关进口客供辅料一批,价值3000美元。北京海关审单处于2007年2月28日接受其电子申报。其转关运输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申报日期”应填报为:
(1)、2007.02.27 (2)、2007.02.28
19. 保定某进出口贸易公司采用国际联运方式在新港海运进口设备一批后,铁路转至保定海关办理报关纳税手续。其转关运输进口货物报关单的“运输方式”应填报为:
(1)、江海运输(运输方式代码2)(2)、铁路运输(运输方式代码3)
习题答案及浅析(三十二)
一、单选题
11、【答案】 C
【浅析】 见《考试教材》第148页相关内容。
12、【答案】 B
【浅析】 见《考试教材》第153页相关内容。
13、【答案】 C
【浅析】 见《考试教材》第153页相关内容。
14、【答案】 C
【浅析】 见《考试教材》第152页相关内容。
15、【答案】 D
【浅析】 见《考试教材》第160页相关内容。
16、【答案】 C
【浅析】 见《考试教材》第163页相关内容。
17、【答案】 C
【浅析】 见《考试教材》第170页相关内容。
18、【答案】 A
【浅析】 见《考试教材》第171页相关内容。
19、【答案】 D
【浅析】 见《考试教材》第171页相关内容。
20、【答案】 D
【浅析】 见《考试教材》第172页相关内容。
二、判断题
11、【答案】 对
【浅析】 见《考试教材》第124页相关内容。
12、【答案】 对
【浅析】 见《考试教材》第95页相关内容。
13、【答案】 对
【浅析】 见《考试教材》第96页相关内容。
14、【答案】 对
【浅析】 见《考试教材》第93页相关内容。
15、【答案】 错
【浅析】 见《考试教材》第98页相关内容。不予保税。
16、【答案】 错
【浅析】 见《考试教材》第100页相关内容。不得开展加工贸易。
17、【答案】 对
【浅析】 见《考试教材》第100页相关内容。
18、【答案】 对
【浅析】 见《考试教材》第101页相关内容。
19、【答案】 对
【浅析】 见《考试教材》第101页相关内容。
20、【答案】 对
【浅析】 见《考试教材》第101页相关内容。
三、多选题
10、【答案】 A.B
【浅析】 见《考试教材》第146页相关内容。
11、【答案】 A.B.C.D
【浅析】 见《考试教材》第147页相关内容。
12、【答案】 A.B.C.D
【浅析】 见《考试教材》第149页相关内容。
13、【答案】 A.B.C
【浅析】 见《考试教材》第151页相关内容。
14、【答案】 A.C.D
【浅析】 见《考试教材》第149页相关内容。
15、【答案】 A.B.C
【浅析】 见《考试教材》第157页相关内容。
16、【答案】 A.B.C.D
【浅析】 见《考试教材》第163页相关内容。
17、【答案】 A.B.C.D
【浅析】 见《考试教材》第169页相关内容。
篇4
论文内容摘要:加工贸易作为最主要的贸易方式,其转型升级对于推动山东省外贸出口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稳步升级意义重大。在新一轮全球国际分工与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以及在山东省逐渐丧失劳动力成本优势、资源趋于短缺的情况下,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而系统研究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对策是实施转型升级的前提和理论基础。
山东省外贸增长存在粗放型特点,贸易量的提高与质的提升并没有同步而行,增长方式急需转变。加工贸易作为最主要贸易方式,2007年的出口达47.1%,其转型升级对于推动山东省外贸出口增长方式转变及产业稳步升级有着重要意义。在新一轮全球国际分工与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以及在山东省逐渐丧失劳动力成本优势、资源趋于短缺的情况下,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本文在借鉴国外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加工贸易发展的实际,系统地研究了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
规划加工贸易产业布局及结构调整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结合山东省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目标,对山东省加工贸易的空间布局做出规划引导,注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各地市根据资源与产业发展优势,明确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重点,促进形成各地市有序分工、相互协调的发展格局,克服功能交叉重叠和产业结构趋同。
东部地区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和外经贸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电子家电、通讯设备、船舶、集装箱、汽车等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成为拉动全省加工贸易升级的主力。中部地区则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化工产业、食品产业、机械、新兴材料。将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加工贸易项目向鲁西北或内陆地区逐渐转移。根据国家的加工贸易政策导向,引导“两高一资”加工项目企业调整方向,引导其向更高产业层次发展,摆脱被动。
(二)将加工贸易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
改进和提高招商引资的操作方式和层次,建立专门的引进外资机构,跟踪国际行业技术和领军企业的最新动向,瞄准有代表性的跨国公司,充分发挥山东地域的品牌效应与地域优势,多渠道主动招商。明确招商引资的指导方向。提高加工项目投资门槛,对于增值率低于目前平均增值率的新项目限制进入,分行业规定新进入项目增值率的最低限,确定国内采购的最低比率,推动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对于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资金、技术密集的加工贸易项目和“关联配套”型加工贸易项目,要通过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大力引进;不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两高一资”加工项目坚决禁入。
要重点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来山东省设立生产制造基地、配套基地、以及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要继续加强对日韩企业的招商工作。充分发挥区位、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抓住日韩企业海外加工布局结构调整的机遇,主动分析收集各类企业发展动向和信息,尽可能多地吸引日韩等地区企业来山东省开展加工贸易。扩大对欧美的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欧美的大型跨国公司来山东省投资建厂,扩大技术溢出效应,尤其是应该加强对欧盟各国的吸引,同时,借我国与非洲、东盟各国关系发展日益密切之机,多渠道地加强与其合作。
(三)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加工贸易
加快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使其具备应有的激励机制、竞争理念和市场行为,从而发挥现有工业基础和产业技术基础的作用,为加工贸易升级换代提供有利条件。
民营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积极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给予其资金、技术方面的倾斜和支持,降低进出口权的门槛,改变现行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规定,积极建立对民营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激励机制,创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和发展的新环境,从而促使内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
鼓励和支持科技型、自主知识产权型民营企业密切跟踪有关跨国公司的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争取跨国公司的订单,融人跨国公司的产业链,为其提供配套产品,彻底解决技术扩散效应差的问题。
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积极建立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出口信贷资金支持体系,促进外资经济与当地经济不断地融合,形成民营企业加工贸易群体,促进加工贸易本地化。
(四)发展加工贸易海外营销
品牌是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是竞争力的象征,仅仅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环节,不但导致企业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的利润极少,而且生产经营中始终不能掌握主动权。因此,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培育知名品牌企业,是新时期加快我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扩大增值率的重要环节。为保证加工贸易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政府和有条件的企业需要共同努力,开拓自己的销售渠道,培育自己的国际品牌。
企业需要转变思想,正确认识海外分销与品牌建设的重要性,积极融入到全球产业发展的大潮中;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及时了解国际市场供求信息,调整企业生产;多渠道获得融资,解决营销网络建设与品牌建设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成立海外业务部,吸引国际经贸人才进入,积极接触海外跨国公司,争取直接接单;实施正确的营销策略,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做好分销商的沟通与管理,加强合作,加强品牌宣传,逐步建立完善的海外分销渠道,提高国际市场的品牌知名度。
推动关联产业集群发展
引导配套产业向主体产业靠拢,推动关联产业集群发展,通过产业集群特有的技术外溢效应加快技术的扩散、传播和创新,释放科技创新能量。打破行政区划概念,各地在发展主要产业基础上,加强与其它地区的产品配套能力开发,形成中东部大产业群。
确立烟台、青岛、威海在加工贸易中的龙头地位,重点承接带动力强的大型机电、高新技术加工贸易项目,成为加工贸易对外的龙头,其中,青岛家电产业群,烟台汽车制造业群,威海轮胎产业群成为加工贸易发展的重点。潍坊、淄博等半岛城市群其他地区在重点发展海洋化工、石化、医药的同时,根据各自优势,重点发展与东部地区相配套的产业群,形成东部地区大量加工贸易企业相互配套、相互渗透且不断升级换代,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提升的局面。
产业集群发展应该以各类开发园区以及出口加工区为核心,根据各园区发展重点规划,推荐一批重点发展产业的企业名单,规划、引导与之配套的关联协作企业在其周边集聚,有效解决加工贸易产品配套难的问题。
鼓励外资的跟随性投资,引导外资向专业园区发展,促进配套产业群的形成,培育新技术产业的配套生产基地,为加工贸易的升级换代创造更加有利的产业空间。
支持国内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发展配套协作,不断提升包括加工配套、人力资源配套以及同行企业和相关企业聚集效应在内的加工贸易的整体工业配套水平。
改革和完善各项不利于配套产业发展的现行制度和政策。提高海关通关效率;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更多地使用国产料件;加强对配套企业的科技、资金和信息支持;发挥政府、科研单位和中介机构的作用,为有能力进行配套生产的内资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联合技术开发、人才培训。提高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积极支持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子公司设立研发机构,促进中外企业的联合开发和合作,鼓励企业转移先进技术,培训员工,同时,严把审批关,将加工贸易审批和管理工作与促进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外溢工作结合起来,扩大技术溢出效应。
围绕工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中心建设,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培育壮大核心技术,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推动加工贸易由OEM向ODM、OBM转变,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国际化发展。
鼓励加工贸易企业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鼓励模仿创新。借鉴台湾等地的经验,设立高新技术发展促进基金和产业科技进步基金,积极支持大中型企业更新设备、引进技术和进行新产品开发;发放优惠贷款和各种补贴,用于中小企业的产品设计、工程技术进步、质量改进、自动化发展和员工培训,以有效地缓解企业技术进步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合与合作,加快科技尤其是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同时,大力宣传并采取适当鼓励措施,促使加工贸易企业实施合理的人才开发战略,鼓励员工创新,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实施力度,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技术进步的合法权益。
加强园区建设
加强各类开发园区的建设与管理,明确产业定位,避免园区的趋同发展,使园区成为发展加工贸易的重要载体,力促配套企业群、产业群的形成与集中。加强半岛制造业基地与其他地区的分工协作,建设专业产业园区,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现代装备制造业园、总部经济集中区、精细化工产业园以及传统加工工业园。对现有的开发区按照产业集聚的要求加快调整开发区的总体规划,入园企业和项目标准,按照是否符合开发区的产业定位,在能源、财税、金融等方面实行差别化的产业政策。
完善政府配套服务
要充分认识加工贸易是山东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的一条现实路径,各级政府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加工贸易的发展环境。
对外做好山东整体形象宣传,为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环境。组织各地政府集体对外招商,将外资项目与产业规划相统一,有重点、有秩序的引入优质加工项目。
推行信息化管理,提高通关效率。尽快在全省推广“无纸通关”和“联网监管、取消手册”的监管模式,试行电子底帐管理,扩大适用便捷通关措施的企业范围,全面解决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征税问题。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山东省国际经济贸易联合会等各类外经贸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进一步完善“山东贸发网”等各种媒介的服务功能,为企业开展加工贸易提供更加快捷和有效的政策法规和信息服务。
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国际博览会、展销会,尤其是国际著名的专业博览会,将山东的产品推向世界,努力创造世界知名品牌,增强产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参考文献:
1.易雪玲.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2.黄晓玲.发展加工贸易与产业技术升级探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1)
篇5
关键词:河北省纺织业;出口;对策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一、河北省纺织业出口面临的问题
(一)出口增速放缓。纺织业是河北省竞争性和国际依存度较高的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和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此外,纺织业还是河北外贸出口的重要力量,全省纺织2/3的产能出口或供应全国各地加工出口产品,纺织服装出口创汇约占全省出口创汇总额的1/3。(表1)
但是,由于经济危机、原料价格上涨等原因影响,河北省纺织出口自2008年开始速度明显放缓,出现了纺织行业的“寒冬”。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纺织纱线、纺织及制品”的出口增速明显放缓,而“服装及衣着附件”方面更甚,速度一度出现负增长。
(二)加工贸易比重低。河北是纺织服装大省却不是强省。河北纺织业的出口主要是依靠附加值低的一般贸易,而相对利润丰厚的加工贸易等形式比重较小。根据图1可以看出,一般贸易大约占出口金额的70%,所以纺织产品利润空间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图1)
(三)出口企业亏损严重。在2009年1~4月份出口的贸易主体中,河北私营企业出口2亿美元,增长10.5%,占全部出口总值的44%;而国有企业出口1,295万美元,下降45.2%。其中,作为河北纺织龙头的河北省纺织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的出口总额为4,505万美元,同期下降19.6%。近两年河北纺织企业大量亏损甚至倒闭,伴随企业亏损,企业用工数量明显减少,就业压力增大,尤其是国有企业打击更大,详见表2。(表2)
(四)出口地区分布集中。从图2可见,美国和欧盟市场多年来一直是我省纺织业的主要出口方向。但自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河北纺织业对欧美的出口增幅急剧下滑。据石家庄海关统计,2009年1~4月份,对美国出口1.3亿美元,同比增长5.9%,占同期出口总值近30%的比例,高居榜首。(图2)
由于出口地点的过度集中,在欧美对我国纺织业实施反倾销限制后,大量国外订单向印巴和拉美等国家和地区转移,国内企业出口量下降,出口市场转移。
二、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危机。2008年下半年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无疑是导致河北省纺织业出现寒冬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随着危机的蔓延,中国纺织品服装外需市场转淡,出口下降难以避免。
通过表3和图3,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从2008年下半年起河北省纺织业出口额净值开始下滑,进入2009年后,1月份纺织行业出口额跌出了河北省出口商品前十位,而2月份降幅更大,出口1.53亿美元,环比下降23.5%。(表3、图3)
(二)自主品牌短缺。据了解,目前国内出口纺织品的自有品牌较少,研发、技术投入严重不足,出口产品以定牌、贴牌为主。国有纺织企业研发投入比例仅为销售收入的0.25%。产品附加值低,严重影响了国有纺织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随着其他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加工实力的增加,我国出口量大幅下降。
(三)发达国际的贸易保护手段。近年来,发达国家针对我国服装产业的贸易保护措施主要是技术壁垒方式。通过不断出台针对进口产品的技术规范、检测标准、产品标准等,从而不断提高进口产品技术、质量要求,并加强对进口产品的检验检测。例如,2007年的《关于输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部分纺织品管理规定的公告》,2008年生效的欧盟PFOS指令等。另外,欧美还从劳工保护方面,限制我国纺织出口企业。其中,最为代表的是SA8000标准。通过各种限制,大大增加了我国出口企业的加工制造难度,明显提高了出口制造成本,从而增加了出口风险。
三、行业发展策略
(一)建立多元化市场结构。河北纺织业未来应采取“增加内需”和“扩大出口”两手抓的策略,谋求“突围”。一方面纺织企业要调整产品营销略,继续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除了继续保持和发展我国传统市场,如美国市场、欧盟市场外,还应该建立和扩大在新兴市场的营销渠道,如俄罗斯市场、印度市场、越南市场等;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市场的纺织品销量一路攀升,纺织企业可以放弃国外一些规模较小、信誉不好的客户,压缩出口品种,做好国内大客户,扩大内销市场。同时,也可以和国内名牌服装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出口订单不足的缺口。如,宁纺集团依托自身强大的面料开发生产能力、雄厚的服装加工实力和“灵音”牌灯芯绒的中国名牌效应,推出了面向国内消费市场的自有服装品牌“灵音鸟”休闲服装。
(二)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是制约纺织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只有依靠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打造自主品牌,才能增强核心竞争力,最终化危为机。河北纺织要从低端走出来,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加强技术改造、开发自主品牌,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当下,我们最需要做的工作即是,在新增的投资中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纺纱织造、印染、化纤等行业技术进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装备自主化水平,为创新品牌培育名牌奠定良好的基础。河北宁纺集团有生产“中国名牌”产品“灵音”牌染色灯芯绒的良好基础,利用此次南方订单转移之机,积极拓展服装加工产业,吸引了“真维斯”、“美特斯邦威”等多个国内名牌合作,不仅促进了集团服装加工业大发展,也带动了当地一批协作厂家的共同繁荣。
(三)加速国际化布局和跨国生产配置。通过加速跨国投资和跨国经营可以规避贸易壁垒和降低生产成本。河北部分纺织企业可以向一些关税政策优惠的国家转移,享受与所在国企业同等市场待遇,还可以获得资源、劳动力的比较优势。珠三角地区已有不少纺织企业开始到越南或孟加拉国设厂。据了解,越南、柬埔寨和孟加拉国等国家拥有低廉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可以维持较长的时期。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年猛.中国纺织业的现状及其分析.商业经济,2009.
[2]段文平.中国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篇6
一、我国服装出口现状
(一)面临的国际形势
在国际市场上,全球服装市场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跨国产业链中制造国低端地位的竞争更加激烈。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正在以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挤占我国服装的海外市场。我国服装原来具有的劳动力国际比较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二)面临的国内形势
由于人民币汇率不确定,外贸企业出口业务风险加大,企业正面临利润空间微小、经营风险加大的严峻挑战。
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增强,我国服装产业结构与资源、能源、环境的矛盾日渐突出,对粗放型发展有更大约束。另外,原料及要素成本上升的趋势难以逆转。棉花、化纤原料缺口不断加大,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工资成本上升压力很大,给劳动密集型服装产业带来极大的成本压力。
二、我国服装出口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服装通常为低附加值产品,以低价取胜,赢取市场份额。由于长期依赖价格优势,我国服装出口为数量增长型,缺乏品牌竞争力,导致我国服装产品难以进入国际中高档市场,利润有限,缺乏国际竞争力。
(一)缺乏自主品牌
中国出口的服装在国际市场上鲜有知名品牌,自有品牌占有率不超过10%,服装的出口依然以“贴牌”生产为主,产品以中低档商品为主。服装企业若想长足发展,必须创建自己的品牌。如果继续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沿袭以前的仿制和低价竞销老路,只能始终受制于国外企业,使我们的优势和利益无法得到真正体现。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服装出口贸易中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服装高于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比重,而其中来料加工的贸易方式又多于进料加工。
我国传统加工贸易是典型的大进大出模式,原材料从国际市场上来,产成品到国际市场上去。在国内只进行简单的加工装配,产业链短,使得加工贸易对国内其它产业缺乏前向和后向的带动作用,与国内产业的产业关联度较低,产业结构没得到应有的优化和升级。
(三)质量问题
我国部分服装企业缺乏质量安全意识,产品不符合输入国的技术法规要求,造成产品质量问题。面对发达国家制定的服装绿色技术壁垒,部分服装企业生产的服装质量不过关,无法履行出口贸易合同,造成巨额损失。
三、对策分析
世界范围内服装生产过剩,行业利润空间变小,以及现阶段世界经济增长的乏力,使国际服装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我国服装业的发展思路应是立足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出口服装的国际竞争力。我们仍应充分利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优势,不放弃大批量、短时间供应的竞争优势,以保证国际市场份额。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升级。
(一)实施品牌化策略
我国服装制造商品牌意识相对薄弱,服装企业应切实从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和专利保护意识着手,大力开发自有品牌,集中资本和精力树立品牌,把成本优势与品牌完美结合起来,建立起新的比较优势。
(二)调整产业结构
我国服装进出口业务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趋同,实力和规模有限,对于服装产业的调整,政府在政策上应给予大力支持,形成一批经济规模合理,能改变行业效益的大企业。另外,服装企业自身应借助市场力量实现规模经济,通过进行跨行业、跨地区的资产重组与兼并,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
(三)开拓市场
目前,我国服装出口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反映出我国服装出口贸易较强的地区依赖性,我国服装大量集中向这些市场出口,容易招致该地区或国家对我国产品的抵触和报复。我国服装出口贸易应进一步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和加强对原有市场出口的同时,还应积极加大对其他国际市场开发力度,尤其要重视那些拥有巨大潜在利润的市场。
(四)加强绿色营销意识
绿色营销起源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与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强,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下,服装企业调整自身行为,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和进行生产、营销决策和管理时,都必须时时注意绿色意识的渗透,切实把环境保护贯穿于服装的设计、制造、包装、使用以及服务等各环节中。
四、我国服装产业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服装产业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中国服装产业格局、竞争力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我国服装行业目前已经呈现出整合和提升的趋势,进入更加复杂的经营竞争格局,已进入产业、品牌、商务以及资源价值、商业规则和社会责任的系统复合经营的深度竞争时代。
(一)产业转型加快,竞争加剧
服装行业作为传统产业,近年来淘汰率明显上升,大多数企业已经从产品营销转向商品营销,个别企业格外强调产品的形象、品牌口碑和附加值。众多品牌服装企业在一线城市、省会和重点城市开设专柜,占据稳定的市场,但仍需加大投资力度,进行渠道的纵深延伸。
(二)品牌细分时代到来
伴随着新一轮国内服装市场重新“洗牌”,品牌和市场细分已不仅仅局限于品种、档次、区域的细分,更表现在产品风格和消费群体的深度细分,深度细分的竞争焦点是文化、创新和研发,市场细分不仅仅为品牌生存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也为企业的多品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加工企业与经销商分工
近年来,中国服装企业纷纷实施了“耐克”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即借力于广阔的产业资源,将产品制造业务外包,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该模式既可使品牌在短期内实现销售收入的高增长,迅速扩张市场份额,同时又可降低企业的库存和负债率,使企业能将主要力量投入到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环节,该模式加速了专业加工企业与经销商的分化,促成了“职业经销商”的诞生和成长。
篇7
我们无需在原因分析上过多着墨,很显然,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能源等生产资源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减少等一系列成本问题极大地困扰着中国企业。而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和国际品牌正大幅度进行产能转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对于部分专攻服装加工、贸易业务的中国企业而言,在全球服装供应链整合的大背景下,中国过去的成本优势和产能优势都在逐渐消失,而且这种来自企业外部的环境挑战是不可逆的。
从2008年金融危机起,呼吁经营“中国制造”概念企业加快转型的声音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应该说在过去10年中,“中国制造”概念迅速崛起的主要优势仍然是成本,而一路走来,中国企业努力的方向也一直是通过效率提升来保障企业毛利。尽管,在运营层面的改善有很多成果,但是在人口红利消失和全球产业链整合的大背景下,这些成果显然不足以抵挡趋势的力量。
然而,我们观察到当前的中国企业转型却大多缺乏行之有效的路径:转型品牌商、转战线上、转外贸为内贸……这些都是最常见的手段,但由于几乎所有企业同时蜂拥而入,原本就竞争激烈的红海瞬间显得更加拥挤,很多企业也没有达成转型目标。
国际加工与贸易领域真的已经日暮西山了么?显然不是!成本优势绝对不是今天国际服装品牌
转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对企业而言,管理复杂的到店物流需要良好的物流规划系统和快速反应能力,
同时要求与品牌商实现更好的无缝信息连接,
这些显然都是非常困难的。
而产品开发则对企业的各类设计数据库(包括色彩、版型、面料等等)、
产品设计、版型开发、品类管理等一系列能力都是巨大的考验。
对供应链的全部要求。ZARA仍然在欧洲保留了相当的产能,以应对供应链快速反应的需求,而这些产能的转移并没有真正开始,如果能够有效承接这一部分产能,中同仍然有大量的附加值空间可以贡献,而这部分附加值带来的毛利空间显然大大优于通过压缩成本所带来的收获。
在过去所接触过的企业案例中,笔者也发现了不少通过战略转型提升竞争力的企业,如果可以给这些企业转型一个定义,笔者认为“创造成本优势之外的附加值”是这些企业今天仍然在不断增长的秘诀。通过总结这些案例,有两条转型路径是相对具备复制性的:
延伸自身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创造更多附加值
这类转型要求整合更多的供应链环节,由过去加工贸易的角色转型为供应链管理的角色,香港利丰是这一策略的典型代表。
以加工制造为例,如果只运营来料加工的生意,很显然其附加值不如包工包料。而如果沿着这个思路继续延伸,向前如果延伸到对品牌商的到店物流,向后延伸到产品甚至品牌的开发与管理,这种供应链服务的附加值显然就更加具有竞争力了。
在这种模式下,应该说除了渠道和零售的管理外,企业的经营能力已经与一个品牌企业十分接近了''应该说如果具备了这些能力,借助良好的成本优势,企业再转型为品牌商,不论在线上还是线下,成功的概率都会更高。
当然,这类转型同样是需要漫长的过程的,对企业而言,管理复杂的到店物流需要良好的物流规划系统和快速反应能力,同时要求与品牌商实现更好的无缝信息连接,这些显然都是非常困难的。而产品开发则对企业的各类设计数据库(包括色彩、版型、面料等等)、产品设计、版型开发、品类管理等一系列能力都是巨大的考验。
笔者曾服务过的某企业,其团队重点建设了三方面的能力:一是通过已经掌握生产资源和过往的经验,建立适用于其客户的产品数据库,包括色彩、版型、面料等等;二是通过组建设计团队,为那些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提品开发服务(对于那些更有经验和团队资源的企业,还可以提供当季全盘货品的开发服务);三是通过积极整合后向的面料供应商,无缝参与品牌商的垂直商品开发,包括最初的商品企划、面料开发等一系列活动。笔者认为,这些战略举措相对于直接跨越到品牌运营的中国企业而言过渡更加平滑,对资源和能力的需求也相对更加聚焦。不过,这一战略要求企业与下游客户(主要是品牌商),有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同时也要求企业更加了解品牌的定位和产品差异化内涵,并不断与品牌商实现双向融合,而这都需要企业的持续努力。
以加工贸易的高度精细化管理创造更多附加值
以ZARA为代表的快时尚正横扫全球服装市场,如何实现从产品概念到门店陈列的最快速度?如何实现小批量多批次的产品管理?如何挖尽畅销款的价值潜力?这些传统服装经销模式难以解决的问题正出现一些新答案,但是,这也对供应链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具备柔性、高效的特征,这就是高度精细化的管理要求。
以笔者曾接触的一个企业为例,其生产线上已经可以以一件而不是一个批次作为管理单元对产品进行管理,而在产线上的产品中每件的面辅料、版型、加工要求均不同。在过去的多年时间中,这家企业始终在流程和信息系统上坚持投入。而最关键的是几点:一是掌握不同设计要求和面辅料特性条件下,版型裁切的方案,并建立了一套非常庞大的数据库,以备随时调用;二是设计了以单件产品为管理单元的产线工艺标准;三是对产能、采购、库存设计相应的管理体系,防止过多备货影响资金周转效率;四是针对自有的工艺、版型标准对客户进行培训,使得客户的设计师能够针对自身的数据库提供准确完整的需求数据,以保证最终产品的无误供应。
篇8
十年之前,入世成功,纺织业充满了“自由化”的期望,也充满了淘金的欲望,就像中国本身;十年之后,当中国急切地喊着“中国创造”,将物流、汽车、文化等产业捧为“新宠”,风光不再的纺织业又该何去何从。
站在2011,回望,展望,我们到底站在终点还是起点?
十年激荡
2001年~2004年:激情的岁月
这段时间中国刚刚开始享受贸易一体化待遇带来的好处,对于纺织业,加入WTO的积极效应明显。自2002年起,欧盟和美国分别对纺织品服装的30个和55个类别全部或部分地取消了配额限制,我国纺织业的出口热情得到释放,2002年~2004年年均增速高达24.1%。
另一方面,纺织服装业出口在我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呈下滑趋势。这与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步伐一致,也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道路相符。曾在20世纪80~90年代长期位于我国工业增加值前列的纺织业,在新的世纪将首席之位让给了电子产业。
对于纺织服装业内大大小小的经营者来说,这是充满希望的年月。考虑到入世带来的国外市场空间的扩大和相对更高的入场门槛,许多纺织服装企业在当时选择了扩张道路,买地建厂,增加生产线,大量接国外订单。也有一些企业选择了另一条道路,针对内需,创品牌做内销。
2005年~2007年:看起来很美
2005年1月,实施了长达三十年之久的《全球纺织品服装配额制》被正式废止,设限国按协议全部取消剩余49%的配额,中国纺织业终于迎来了后配额时代。但我们很快发现,事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我国纺织业的规模经济优势一直被配额制所压抑,如今闸门一开,短期内产品出口立刻呈爆发式增长,对于美欧两大原主要设限市场更是如此。2005年,纺织品服装出口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分别达到186.3亿美元和183.2亿美元,比之配额时代末2004年分别激增70.6%和56.8%。这种“井喷”一方面加大了市场波动,被美欧抓住把柄,引发“特保”危机;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我国纺织业过分注重数量增长且主要依赖价格竞争的问题,在行业总产值高涨的背后留下了利润率下滑的阴影。
这一时期,国内政策也出现了转变。作为曾经的出口创汇“光荣大户”,纺织业所带来的巨额顺差如今变成了烫手山芋,同货币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一同成为国内热点问题,政府在2006年~2007年先后采取了降低出口税率、加大节能环保力度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加上2007年新的劳动法出台,纺织业在迎接“自由化”的同时也迎来了不可避免的成本上升。
2008年~2011年:新一轮洗牌
2008年的危机在很多企业的意料之外,国际市场的大幅缩水给了纺织业重重一击。但从企业反映来看,这并不是最难熬的年份,一方面国际订单具有延后性,另一方面我国为了救市运用宏观手段大力干预,仅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一项,就在2009 年大幅提高到 16%,同时我国相对广阔的内需市场也给企业提供了一个转身的机会。
更令纺织业担忧的是不断上升的成本预期,从最核心的劳动力资源,到棉花、石油等重要原材料成本,再到贷款的利息成本,各种成本价格的不断上扬与剧烈波动令企业心惊胆战,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更是使企业有外单也不敢接。很多企业被迫减产、停工甚至倒闭,也有主动跳到其他产业另起炉灶的。留下来的人则面临改变,一部分人选择将工厂迁至内地,但仍需面对额外的运输成本和间接管理的成本;一部分人选择专注内销,在国内市场与那些十年之前就抵御入世诱惑坚持做品牌的企业竞争。这一轮洗牌中,倒下的不仅是中小企业,受国家持续银根紧缩的影响,不少大型纺织服装企业资金周转压力骤增,甚至因资金链断裂导致死亡。
令人欣慰的变化
集聚效应开始显现
一直以来我国的纺织服装业由浙江、广东等东南沿海省市主导,过去十年中,这些纺织大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例如,浙江省柯桥的“中国轻纺城”是典型的水平集聚型,规模相似的企业相互竞争,培育出细分的专业化市场;浙江省嵊州的领带产业群则是典型的纵向集聚型,大量小企业围绕若干核心企业进行协作配套。
目前,大部分纺织企业集群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节省成本,依赖家族式的长期信任,以较低的价格赢得市场份额。但也有少数先驱者开始探索集群协同创新,通过企业之间,企业与研究机构、高校之间的学习与合作,进行组织模式、经营模式等创新,实现产业升级。
加工贸易比例下降
十年之前,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在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产品出口中平分秋色。入世后,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增速远高于加工贸易,呈现出明显的优势地位。相比于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完全依赖廉价劳动力,附加值极低。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零售商和进口商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注重品牌开发,逐渐转向全包采购(full- package sourcing),由外包生产商自己负责包括原料采购在内的全部生产组织,最终直接交付成品,这给发展中国家的纺织服装业留下了更广阔的空间。
路漫漫而修远兮
发挥产业链优势,应对发展中国家竞争
随着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转移的加快,发达国家越来越多采用全包采购模式,发展中国家纺织与服装业的竞争优势将越来越倚重产业链的完整性。
在纺织业,我国低价的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渐消失,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给了我们一次从规模优势转向质量优势的机会。相比纺织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我国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尤其是像化纤这样需要大规模资金投入和一定技术水平的行业,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
或许纺织业不应该将太多注意力放在劳动力价格上,反省过去十年,我们作为纺织出口大国傲视世界市场。但另一方面,我们的高级面料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而本土纺织产品的质量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服装产品的质量水平,如果没有强大的本土纺织产业作为支撑,出口产品根本无法满足不断升级的订单要求。
提升产业链整体质量,发挥产业链完整的优势,这才是我国纺织业下一个十年的比较优势。
移向微笑曲线两端,向发达国家看齐
在产业的微笑曲线中,附加值最高的两端,一是研发,一是管理与销售。过去十年,中国的纺织行业赢得了世界,掌声落下,却不得不面对还在微笑曲线下端徘徊的尴尬。
篇9
越美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7月,原是诸暨一家从事纺织、服装加工的民营小企业,自从2000年10月尝试“走出去”,设立境外营销窗口,继而创办境外生产企业,再发展到在尼日利亚开发占地600余亩的“非洲第一纺织园区”,8年内实现了“三级跳”,形成了集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跨国经营体系,并以一年16亿元的销售额跻身绍兴市民营企业50强。目前越美集团下属12家子公司,6家境外销售公司,2家境外生产型企业和1个境外纺织工业园,总资产20多亿元,其中境外总投资7246万美元,产品主要销往西非、南非、中东、俄罗斯等国家和香港地区。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8亿元,利税1?郾5亿多元。越美集团通过“走出去”拓展带动境内母体企业做大做强的做法,引起了商务部及省、市领导的高度关注,被誉为“越美模式”。
越美集团“走出去”发展历程
越美集团“走出去”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
(一)市场倒逼,艰难走出第一步。上世纪90年代,越美集团主要通过香港人承接外贸订单,产品大多销往尼日利亚。后来随着国内市场恶性竞争加剧,再加上贸易中间商层层盘剥,企业出口利润急剧下降。2000年10月,越美集团带着试试看的心理“走出去”,在尼日利亚拉各斯中国城设立了一家销售公司,直接销售自己的产品。集团负责人徐志明亲自到各个批发店、门市部广发样品和名片,产品一下子供不应求,每天都排队抢购。当年尼日利亚这家公司的销售额就是越美集团在国内企业的5倍,而且平均利润率超过40%,部分产品利润率高达100%。首家境外销售公司的成功创办,让越美集团尝到了甜头。随后,他们又陆续在俄罗斯、刚果、喀麦隆、迪拜、马里、安哥拉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6家销售公司,通过厂方直销,出口产品获得了比较高的利润。
(二)规避风险,着手创办生产型企业。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商人到尼日利亚经营纺织面料,冲击了当地市场。2004年,尼日利亚开始严格限制纺织品进口。一时间,中国出口的许多纺织品被海关没收,境外工作人员也时常要被海关以走私关押。越美集团20余个集装箱价值5000万元人民币的产品也被扣押,直接出口这条路变得艰难。越美集团意识到,必须办生产型企业,融入当地生产,才能规避尼日利亚禁止纺织品进口的障碍。2004年底,经过国家商务部和尼日利亚政府批准,越美集团在尼日利亚卡拉巴保税区投资100万美元,设立了第一家境外加工贸易生产企业――“金美(尼日利亚)纺织品有限公司”。这家企业的开设使越美集团在尼日利亚的纺织品销售再次抢占了先机。之后几年,越美集团不断追加投资,目前已累计投资1088万美元。2006年8月,越美集团又在西非塞内加尔投资500万美元,创建了第二家境外加工贸易企业。与其他企业开始纷纷关注欧美市场不同,近年来越美集团一直以关注非洲市场为主,并在非洲市场开拓取得了先机。
(三)抢抓机遇,率先设立纺织工业园区。2007年上半年,越美集团筹划设立越美(尼日利亚)纺织工业园,总投资4980万美元,占地面积600亩,共建设标准厂房以及办公、宿舍楼计28万平方米,预计2009年上半年可全部竣工开园。目前,园区的招商工作已全面展开。越美集团与原先和尼日利亚有贸易往来的20多家企业达成意向,选择其中的棉纺、织造、服装、针织、印染、绣花等15家左右企业进园发展,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纺织工业园的设立有着良好的前景,一方面,尼日利亚人口1?郾4亿,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当地的纺织制造业相当薄弱,80%纺织产品依靠进口;另一方面,园区既享受我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对非投资的优惠政策,又享受尼日利亚自由贸易区政策。同时,尼日利亚还加入了不少重要的贸易协定,对国内纺织品通过尼日利亚进入欧盟、美国和非洲大陆其他市场非常有利。
越美集团“走出去”的主要成效
(一)借助营销平台,有效扩大出口。越美集团最初是依靠中间商出口的,在“走出去”以前,越美每年自营出口不足300万美元,2000年10月“走出去”以后,出口额成倍上涨,当年自营出口额同比翻了两番,2008年,自营出口7000万美元,年均增长33?郾3%。企业销售收入不断创新高,2000年集团年销售收入不足4000万元,2008年达22亿元,平均每年增长65%以上。在国内许多外贸企业抱怨人民币升值太快而遭受损失时,越美集团不仅规避了资金风险,甚至还依靠远期结汇等金融工具,合理调节汇率,每年为企业创收2000多万元的额外赢利。
(二)壮大本土企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实施“走出去”,越美集团顺利实现了产业的梯度转移,延伸了产业链,加快了转型升级步伐。2004年,国内纺织产能过剩,越美集团通过在境外设立加工企业,把国内过时但在非洲却适用的设备逐步转移到境外,实现了过剩产业转移。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越美集团坚持国内国外两手抓的经营思路,国内母体企业重点抓好原材料,不断拓展上下游的产业链延伸,实现了面纱收购――纺纱――印染――面料收购的一条龙产业链;国外则抓好市场开拓,强大的母体企业给予境外投资稳定的支持,而境外企业的不断拓展也增强了母体企业的实力。通过两手抓,抓住生产和销售的两端,不仅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而且抗风险能力也得到增强。
(三)实行“三外”互动,促进以贸引资和对外合作。越美集团与一般企业单纯“走出去”不同,除有效扩大出口外,还积极吸引外资到国内母体企业投资。2000年,由于越美集团在非洲市场巨大的市场占有率,一位香港客商就提出和他合作在诸暨办企业,以分享越美集团在非洲获得的订单。近年来,越美集团通过在尼日利亚、中国香港、迪拜等地设立贸易公司,结识终端客商,开展合作洽谈,实现无缝对接,共设立4家合资合作企业,累计引进外资3200万美元,较好地解决了企业原始积累时期资金短缺问题。
(四)突破贸易壁垒,构建跨国营销体系。“走出去”创办贸易型企业和加工企业,最直接作用是有效突破贸易壁垒。2004年起,尼日利亚严禁中国纺织品进口,这道贸易壁垒阻住了很多中国纺织企业。但是,越美集团通过设立加工贸易企业,顺利越过了这道壁垒。同样,2006年越美集团在塞内加尔设立加工贸易生产企业,不仅有效地规避了塞内加尔对纺织品的贸易壁垒,还构建了跨国生产体系。
“越美模式”的几点启示
(一)“走出去”是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在当前贸易磨擦频繁、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风险加大的背景下,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到境外设立贸易公司、建立加工贸易企业和工业园区等,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仅有利于企业调整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缓解国内资源及环境压力,也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性布局,突破贸易壁垒,开拓更大的国际市场空间。
篇10
在威投资保持稳定、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本文以实际调研数据和资料为基础,从数量、规模、类型、分布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对威海引进韩资状况做出概貌性描述。在此基础上,笔者指出,目前的引资状况尚有需要完善之处,并且在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威海的地理优势将逐步减弱。因此,威海应该立足既有成绩,强化地区优势,加大对韩招商引资力度,避免总量增势迅猛的韩资被其他地区分流。
【关键词】威海 韩资 发展
一、前言
威海与韩国毗邻而居,是中国大陆距韩国最近的沿海城市。强烈的地缘优势、经济发展的共同愿望再加上两地源远流长的友谊,使得威海与韩国经济互补性很强,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
早在1990年中韩两国尚未建交的情况下,威海市首先开通了与韩国仁川的海上客货运输航线,架起了今天两地来往合作的“金桥”。1992年8月,中韩两国建交后,威海与韩国的合作与交流得到进一步加强。1993年至2000年,连续8届中韩经贸洽谈会在威海成功举办,2001年7月又在汉城举办威海投资贸易洽谈会,规模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介绍,“十五”期间,对韩贸易额达到106亿美元,占总额的47.1%。仅2005年,威海就新增韩资企业755个,合同利用韩资31.9亿美元,占新增总额的80%;实际利用韩资9.9亿美元,占新增总额的77.2%;对韩贸易额达到33亿美元,占总额的43.7%。
二、威海地区韩资发展现状描述
1、总体项目规模。韩国投资在威保持稳定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截止到2005年底,共有3529个韩资项目落户威海,合同利用韩资91.3亿美元,占全市合同利用外资总额的68%;实际利用韩资38亿美元,占总额的66%。在到威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中,韩国投资企业的个数、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均列其它国家和地区之前,居首位。一水之隔的韩国已成为威海最大的投资国。
2、单个项目规模。动态来看,韩资项目平均规模近年有所上升,但幅度不明显;静态来看,中小型企业居多(约90%)且平均规模较小。虽然调查数据显示有80.9%的企业规模在逐渐扩大,但总体来讲威海地区韩资企业规模还是偏小。近年来大型企业也开始陆续来威投资。2005年7月12日,总投资2.5亿美元的韩国成东造船项目和总投资1650万美元的韩国京和J&P包装项目等两大对韩合作重点项目落户威海。自去年至今,乳山市的威海纺织染整工业园引进包括韩国吾星纤维有限公司在内的投资千万美元以上的韩资项目9个,已投产运营5个。
3、项目类型。韩资在威海多是成本导向型投资,主要集中在机械、电子、服装加工、工艺品、水产和餐饮服务业等行业,约占总额的80%以上。这些项目以韩国独资企业为多,占到71.4%,多数为加工贸易,有“短平快”的特点。调查结果表明韩国制造企业做转口贸易的较多,即“两头在外”,在加工生产完之后,直接发到其目标市场国。70%以上的韩资企业产品主要销往韩国、日本和西欧,只有不到30%的企业主要目标市场是中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市场格局使得技术工人成为在威韩资企业争相追求的人才,甚至一度造成招工缓慢、用工价格偏高的现象。调查数据显示,服装、电子、工艺品等劳动力需求大的企业普遍存在招工慢的问题。有66.6%的韩资企业认为威海劳动力报酬中等或较高。
4、项目分布。韩资“扎堆儿”分布,而且存在“上山下乡”的特点。所谓“扎堆儿”是指韩商善于根据产业链将一批能为自己工厂配套的企业集中在一起投资创业。威海市引进的三星工业园区和张村镇工业园区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三星电子和大华木业有限公司(韩国独资)扎根后,陆续引来了多个为其配套的韩资公司,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仅三星电子吸引来的配套加工企业就有22家之多。而“上山下乡”意思是说,在威海的韩国企业往往都集聚到了乡镇甚至村里,典型的像崮山镇,仅仅一个镇就聚集了上百家韩资企业。
5、发展前景。大多数在威韩资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对威海投资环境和公司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其中,2004年三星电子公司销售收入和盈利水平在韩国三星电子海外投资的57家企业中名列前茅。多数像三星电子一样的韩资企业均已进入投资回报期。调查显示,有76.2%的企业对投资前景普遍看好,38.1%的企业明确表示近期将有增资打算。
三、现状分析
1、近年韩国投资猛增得益于威海的地缘优势及政策引导。尤其是自2004年始一年一度的“威海国际人居节”成功举办以来,人居环境也成为威海吸引韩资的另一块金招牌。近年来,威海市积极改善行政和法制环境,建立起了“一条龙”优质高效服务体系,亲商、安商、富商已成为威海政府和人民的自觉行动。目前,“居住在威海、创业在威海、成功在威海”已经成为一种理念。为把威海建设成韩国的加工贸易基地,威海市提出招商引资重点面向韩国的中小城市和中小企业,试图将威海打造成开放性、国际化的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和装配基地。从而使得中小型韩资企业在威海占据绝对优势。
2、廉价劳动力吸引韩国投资者的目光。调研中,据威海新兴盛亚电子有限公司有关人员介绍,威海劳动力与韩国劳动力报酬比大约为1:10。由此看来韩国成本导向型投资大规模落户威海也就不足为奇了。而随着威海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基地的膨胀,劳动力特别是技术工人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劳动力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威海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这样以来必然导致招工缓慢、工人工资上浮。
3、威海韩资“扎堆儿”和“上山下乡”的分布特点。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韩国企业往往讲究“群聚”效应,因为当今的工业体系分工协作程度相当高,生产一个产品会涉及到很多专业的配套厂家。如果一个行业的领导企业进入某一地区,那么就会吸引其产业链下游的企业随后跟进,产生所谓的“扎堆儿”现象。而“上山下乡”则是威海“产业化布局、专业化配套、特色化招商”的思路直接导致的。根据这一思路,威海对韩投资“准确定位,量体裁衣”,建成了三星工业园区、张村镇工业园区、草庙子镇工业园区和羊亭镇等工业园区,使韩资成功扎根与山上乡下。
四、引资工作建议
虽然威海投资大环境是好的,但不能不引起注意的是:从全国范围看韩国企业对华投资正在进入一个高峰期,韩国正把中国作为“第二个产业前沿基地”。同时,韩国企业对华投资逐渐出现从山东、东北等地区向东南沿海延伸的现象。而且对现资者来说,在中国已经全面对外开放的现状下,地理和人文因素已经退居次要位置。随着各地交通的进一步发展,威海的地理优势将逐步减弱。因此,威海决不能掉以轻心。而是应该立足既有成绩,进一步加强软硬环境的建设,加大对韩招商引资力度,避免总量增势迅猛的韩资被其他地区分流,从而失去在吸引韩资方面的优势。
1、抓住韩国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主动搞好基地建设、产业对接和政府服务,全面加强招商引资力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法制环境,加大对韩资企业的服务力度,并进一步提高两地的文化融合力,吸引韩商主动增资;另一方面要继续以招商团组的形式深入韩国各大中城市主动招商,并通过“中韩贸易洽谈会”和“东北亚经济合作论坛”扩大威海对韩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深化引资模式,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倾斜,引进领导企业,以商招商。中小韩资企业为威海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大批外资的涌入弥补了经济建设资金的不足,引进了一定的技术和设备,相应地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增强了威海的出口创汇能力,提高了经济的外向化程度。但现在威海招商引资已经发展到了新阶段,成本导向型且以合资为主的韩资现状明确告诉我们威海缺乏自主产业。如果单纯重视数量、继续重点引进中小型企业将不利于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升级,更不能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对地区产业结构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所以,政府今后的引资工作不应再局限于中小企业,而应积极推动从广义型的招商引资向节约型的招商引资发展,从原来的加工贸易向制造业转变,引进技术密集的、规模较大的、科技含量教高的、产业链较长的终端产品企业,引进韩国相应行业的领导企业,深化“以商招商”的模式,优化威海产业结构。我们希望看到的是韩资能在技术、专利、管理经验等关键性生产要素方面发挥作用,弥补我们企业发展的相对劣势,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重走前几年福建痛失台资的覆辙,为威海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有力的发展打好基、铺好路。
3、抓住契机,打造世界物流枢纽。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迅速发展也在考验着威海的物流环境,但现实并不容乐观。威海现在只有通往北京、济南和汉口的列车,而且速度偏慢。同时,随着济南、青岛等城市与韩国的国际航线正式开通,威海周边城市大大分流了威海市的客流量和物流量;另一方面,青岛港在转口贸易方面的绝对优势和“烟大铁路轮渡”的正式运行也给了威海很大的压力。因此,威海应努力争取,抓住“烟威青一小时经济圈”建设和“中韩铁路轮渡”的契机。目前,烟威青城际轻轨列车概念已初步形成,而“中韩铁路轮渡”尚处在设想阶段。对于后者,烟台和威海都在争取。由于韩国釜山至日本下关的轮渡早已营运,如果“中韩铁路轮渡”一旦在威海实现,就意味着日本的火车可以不用卸货,通过日本本土、韩国、中国穿越欧亚大陆直达欧洲的鹿特丹。而作为东西往来货物停顿点的威海必将成为亚欧大陆桥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延伸的世界级航运枢纽。届时威海将成为一个国际枢纽港口,东连韩国和日本,西部通过欧亚大陆桥与中亚和欧洲相连。中国的煤炭和中东的石油将通过这一海上轮渡项目运往韩国和日本;韩国、日本的出口产品也将通过这一通道进入中国、中亚和欧洲。其对威海韩资、外资的引进乃至经济长远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
4、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威海作为一个先后两次获得联合国“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城市”称号的城市,一个荣膺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一个被誉为“最适合人居住的地方”的城市,对污染重、高能耗的项目一定要坚决抵制,不能因为短期的工业发展、单纯的GDP增长而把环境破坏了。环境才是威海的真正品牌,是威海的根本,在引资工作中绝对不可以轻视。单纯就增长论增长没有前途,以牺牲环境换来的经济增长只是一时的“繁荣”,留下的却是长远的损害。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对生产要素产生更大的集聚效应,营造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相对来讲,威海适合发展电子、通讯、新材料、高新技术等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
五、结束语
2006年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城市排行榜”中威海排名第12位,威海开发区在跨国公司眼中的“开发区综合吸引力排行榜”中位列15。这充分展示了“人居威海,魅力威海”的巨大发展潜力。“自强不息,创新创业,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在所有威海人的共同努力下,相信建设美丽富饶的新威海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张小蒂、王焕祥: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 陶文达、黄卫平、彭刚:发展经济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3] 马春文、张东辉:发展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服装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