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产业范文

时间:2023-03-28 04:0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工贸易产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加工贸易产业

篇1

一、湘南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一)加工贸易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从2011年10月湘南地区获批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三年来,湘南地区加工贸易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如表1所示,湘南地区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11年的5.37亿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32.1亿美元,其中湘南地区加工贸易的出口额从2011年的3.3亿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28.65亿美元,加工贸易呈现进出口总额逐年上升、模式更加优化、市场日益扩大的趋势。

(二)加工贸易增值率不高作为衡量加工贸易整体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加工贸易增值率就是将同一时期加工贸易的进出口差额与加工贸易的进口额加以比较,具体计算公式为:加工贸易增值率=(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该数值越大,说明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增值越大。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湘南地区的加工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加工贸易增值率不高,除了2011年为47.45%外,近三年均在30%以下,2014年为25.11%,与湖南省50.32%的比率相差一半。数据来源:根据湖南统计年鉴和各市统计公报整理。

(三)在全省占重要比重,但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从表1.1的数据可以看出,湘南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在全省占重要比重,2014年,湘南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59.16%,出口额占全省的54.74%,三市加工贸易在全省的份额超过一半。但是,湘南三市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郴州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遥遥领先衡阳和永州,2014年,郴州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36.81%,衡阳占比16.42%,永州仅为6.03%。(四)通关能力得到改善近年来,湘南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特别是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与此配套的通关和贸易便利化条件也得到了一定地改善。示范区建设之初,只有衡阳设有海关和检验检疫局,郴州尚未设立海关,只有长沙海关驻郴州办事处。永州的海关和检验检疫工作,由衡阳海关通过设立监管组的方式负责管理。2014年9月9日,衡阳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这是湖南第一个综合保税区,保税区的运行与全省第二家、湘南首家“无水港”、衡阳公路口岸、“五定班列”共同组成了衡阳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此外,铁路口岸建设的前期工作也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郴州海关是目前中国内陆海关政策配套最全的海关之一,具备深圳等沿海海关特有的“国际快件中心”功能。郴州出口加工区叠加保税物流功能,是我国对外开放区域中层次最高、功能最全、政策最优、区位优势最明显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郴州公路口岸、铁路口岸、铁路物流中心暨铁海联运、广州港郴州内陆港、“五定班列”开通运营,“一站式”、“一条龙”快速大通关平台已基本形成,具备了“无水港”城市功能,已成为湖南乃至中西部地区开放平台最全、功能最优的市州之一。2012年湖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永州办事处、长沙海关驻永州办事处获批设立,标志着永州海关、检验检疫机构今后不再由衡阳隶属管辖。有利于永州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整体形象,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来永州投资落户。

二、湘南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湘南三市缺乏沟通协调机制,区域合作意识不强湘南三市由于在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交通网络等方面的条件相当,从而导致各市的产业布局与产业发展相似度很高。目前湘南三市虽然在区域战略方面作为示范区是一个整体共同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近几年各市也都在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地方政府在政绩考核机制和实际利益面前有竞争和排名,在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中缺乏一个上级职能部门的统一指导和个性化的战略选择,没有建立详细的分工、合作协调机制和制度,短期内仍存在竞争大于合作的现象,从各市分别起草承接产业转移的规划报告这些现象可以看出,三市政府欠缺大局意识、合作意识与共赢意识,导致湘南三市在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时,出现了同质化竞争、产业雷同等问题,造成了区域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二)产品多以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附加值不高郴州市承接的主要产业有矿产品加工、能源化工、铸造、冶金、金银贵金属冶炼等,这些产业要求投入大量的初级矿产品,再加上生产设备相对简陋、缺乏节能减耗的新型生产工艺,这些产业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而且生产中伴随着大量污染环境的排放物质,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较高,存在着明显的“外部不经济”,影响到相关承接产业的社会经济效益。衡阳承接产业转移发展起来的加工贸易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层次较低。初加工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比较多,主要为进入门槛较低、技术要求较低、投资较少、资源依赖性较强的行业:如非金属矿物开采和制品业、洗选业、零部件加工制造业、农产品加工制造业等等。永州的加工贸易相比于其他两市相对落后,拥有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行业领域较少,发展规模也不大,加工链条短。目前永州加工贸易出口过千万美元的产品只有制鞋、毛织、食品加工、电子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在高新技术产品如机电产品、汽车及零部件、IT产业、矿产品加工、家俬、电信等领域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还是空白,决定了永州加工贸易的档次较低。

(三)缺乏龙头企业,产业配套能力不强目前,湘南三市虽然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但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匮乏,特别是热门的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更是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相互衔接的配套企业以及与关联企业紧密对接的完整产业链。虽然富士康、欧姆龙、长丰汽车等知名企业已经陆续落户湘南地区,但这些企业普遍反映难以找到合适的配套企业,一些当地的产品或原料往往达不到转移企业的要求,这些企业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配件仍需要到东部沿海地区或国外采购。据商务部门对一些重点外商投资企业的调查发现,沿海发达地区关联产业的本地配套率已达95%以上,而湘南三市本地的配套率不到30%。特别是在高端原材料、零部件和高端设备等方面的设计制造能力不强,加工贸易中间品本地采购率低,相关产业配套能力低,加工贸易企业处于“一进一出、单一工序”的发展阶段,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配套协作型企业较少,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产业链短,与其它企业的关联度不强,带动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的作用不明显。这些额外成本,会抵消湘南地区在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方面成本的优势,使得转移来的企业难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应。

(四)民营企业参与度不高在湘南三市有实绩的加工贸易企业中,外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湘南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80%以上,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所占比重甚微,外资企业长期占据湘南地区加工贸易的主体地位,并控制着关键技术和营销渠道,这在短期内可以促进加工贸易的增长,但在长远上却会延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湘南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的对策

湘南地区要更好地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要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强化政策驱动,制定三市整体发展规划,加强区域合作,发展高新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

(一)建立湘南三市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区域合作意识一是要成立专门负责湘南地区产业转移的职能机构,全面统筹示范区的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工作。政府划拨专项资金,在财政上保证该机构的运行,做好湘南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承接产业转移的统筹规划。政府在制定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战略时要突出三市的地方特色,从各市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郴州可以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产业承接重点,建设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新材料、电子信息产品研发生产基地;衡阳市要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为承接重点,建设湘南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先进城市、湖南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基地;永州应突出“产业承接、绿色引领、文化创新”三大特色,构建湘江千亿产业带、环阳明山绿色经济圈、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湘粤桂边界民族经济区。二是建立湘南三市合作交流平台,创建信息共享机制,互通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项目信息和招商引资产业需求信息,打破湘南三市及管辖县区之间的区域和投资贸易壁垒,以生产要素的流动促进企业跨区域横向协作,为企业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增强核心竞争力提供信息共享平台。三是以产业同步、交通同网、能源同供、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为目标,切实抓好湘南三市规划的实施。产业同步,要注重突出重点,错位发展,合理布局,避免恶性竞争、重复建设。建议每个市明确1-2个支柱产业,并高标准规划、建设。交通同网,要围绕打通与粤港澳、海西经济区、北部湾等区际及示范区内的往来通道,加快完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相结合的立体交通网络。能源同供,要注重调整电源结构,优化燃煤电源项目布局。加快建设天然气、成品油管道输送工程。重点推进太阳能光伏电站、生物质能热电厂、风力发电站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郴州、衡阳、永州等城市之间的大电网联网建设。信息同享,要注重合理布局互联网、通信、广播、电视等传输通道,积极推进“三网融合”,推进区域信息一体化。生态同建和环境同治,要注重整体推进湘江领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水环境综合治理、大气污染治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乡村清洁工程,加强产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

(二)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产业升级继续发挥湘南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加快纺织、服装、塑料、玩具、家具等产业发展,促进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要依托产业优势,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积极承接加工贸易配套产业转移,积极承接机械装备、钢铁、有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电力机车、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充分利用国际市场配置生产要素,重点进口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以加工贸易方式扩大出口,做好资源对接。要利用特色资源优势,承接精深加工产业转移,如有色金属、能源、旅游、农产品等,加大以资源换项目、以资源换资金、以资源换技术、以资源换管理、以资源换市场的力度,重点引进利用资源优势、提高资源转化附加值的项目,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促进优势资源产业转型升级。

(三)抓好产业规划和重点项目建设一是加大产业规划统一布局的力度。建议政府制定湘南地区总体产业规划,分居湘南三市各自比较优势,每个市确定1-2个主导产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在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湘南三市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以防相互恶性竞争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二是力争引进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要秉承“大招商、招大商”的理念,瞄准世界500强、国内100强等大型企业,重点围绕电子信息、商贸物流、装备制造业、矿产品精深加工、新材料新能源、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纺织制鞋等主导产业开展针对性强的招商引资活动。对产值100亿以上的重大项目,可以实行优惠政策,例如对税收新增部分分年度按比例返还等。三是制定总部企业支持政策。总部企业的引进,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应。目前还没有总部企业落户湘南,政府要制定促进总部企业落户湘南地区的相关政策,吸引总部企业落户湘南地区。

(四)提高民营企业的参与度目前,湘南地区的加工贸易80%以上以外资企业为主,而以外资企业为主导的加工贸易发展较难控制,存在一定风险,且外资企业受制于母公司的经营战略,还有随时撤回资本的风险。我们要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到加工贸易中来,力争以内资企业主导加工贸易,实现主体升级。然而,湘南地区的民营企业大都存在规模较小、技术力量不足、资金短缺的现象,融资难是中小加工贸易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扶持、信用保险、出口退税等政策,鼓励中小企业通过为外资企业配套的方式,逐步扩大规模,力争成为加工贸易新的出口增长点。另外,还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并适当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此外,政府还可以为中小企业建立加工贸易信息服务系统,为加工贸易企业提供专业咨询、教育培训、国际展览等服务体系,为中小型企业接单创造条件。

(五)优化湘南地区承接环境,增强承接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就是“气候”,企业就是“候鸟”,环境竞争力决定发展竞争力。湘南三市要下大力气改善投资环境,以效率优先促进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降低产业转移的成本,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让外来企业“无障碍进入、无障碍发展”。一方面,要努力改善硬环境。湘南三市要加大投资,加快交通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大力破解交通制约,发展现代物流。目前,湘南三市现有的交通条件已经比较好,但是西南通道仍是瓶颈,要着力打通西南通道。同时,要进一步改善通关条件,逐步改善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硬环境。另一方面,要打造良好的软环境。湘南三市政府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和法制环境,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持续性,建设诚信政府,简化办公程序、转变工作作风,为加工贸易承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

篇2

关键词:加工贸易;现状;产业升级;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071-02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在利用外资、推动国内配套产业发展以及促进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16.7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3439.5亿美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加工贸易涉及了大部分产业,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我国成为贸易大国并开始向贸易强国转变,加工贸易的各种弊端日益凸显,其发展之初便给中国带来了高能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等系列问题,时至今日,我国加工贸易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尚未改变以贴牌为主的格局,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逐步加快,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优势削弱了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力,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所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和外部需求下降更是给我国加工贸易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保持加工贸易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符合当前经济要求,研究分析有效的产业升级对策也就有了重要意义。

2文献综述

国内许多学者对我国加工贸易现状和升级对策进行了研究。一些学者论述了加工贸易的地位作用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性。赵玉敏(2012)分析了加工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认为加工贸易能够产生创新经济的要素,合理的政策引导促使加工贸易升级转型。潘悦(2002)肯定了加工贸易对于高新技术在我国多个产业中的运用所起的重要作用。部分学者则从定性的角度详细分析加工贸易的升级现状,并讨论了多种对策建议。汤碧等(2012)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研究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采用了多个指标描述我国加工贸易的变化趋势。还有学者实证分析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于瀚等(2008)归纳分析了多个影响加工贸易升级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预测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方向。

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针对其转型升级的研究在国内已比较丰富,但论述方法和视角不尽相同,综合各方面研究的整合分析并不多。因此,本文从加工贸易升级现状出发,尝试整合多名学者的研究成果,论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对策。

3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现状与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加工贸易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国家政策支持,从20世纪90年代起获得了飞速发展,促进了高新技术在产品中的运用,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使我国形成了强大的制造业能力。当然,尽管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其整体发展现状是落后的,水平是低下的,结构也是不平衡的,尚存在许多问题。

(1)加工贸易途径不断优化,主要行业增值率逐步提升,但总体上仍然长期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企业严重缺乏核心技术与品牌。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外贸企业缺乏资金和技术,国家外汇储备也是极度匮乏,“三来一补”便成为了当时加工贸易的主要途径。通过多年发展壮大,加工贸易为我国赚取了巨额的外汇,解决了企业的资金问题,为我国经济增长找到了突破口。此后随着加工贸易范围规模不断优化扩大,进料加工与此后的外资加工贸易逐渐成为了加工贸易新的主要途径。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的资本和技术含量逐步提高,途径不断优化,行业增值率在缓慢提升。通过对比近几年相关数据可以发现,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增值率略高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大多数行业年增值率均缓慢增加,说明加工贸易的发展带动了行业生产率的提高进而增加了产业盈利能力,利用外资的质量与效益在改善,从事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营销能力在提高。

然而,我国当前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加工贸易比重的不断上升却没有实现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中间投资产品的国内生产替代。加工贸易整体竞争优势仍基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端技术、成熟技术工序上,加工制造多为低技术环节,产品附加值较低,在世界产业链条中仅仅赚取少量的加工费。尽管较改革开放之初已有了巨大进步,绝大多数企业仍然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90%以上严重缺乏核心技术与品牌,难以实现向价值链两端升级转型。同时近年来一些地区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在减弱,这也极大影响了我国加工贸易本土化的持续性发展,因此完全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底端加工贸易是无法实现加工贸易健康稳定发展的。

(2)加工贸易产品多样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使我国制造能力显著加强,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国内加工链条短。

起初劳动密集型产品几乎是加工贸易的全部内容,产品附加值极低,国内配套能力不高,相关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产品逐步进入大规模商业化生产阶段,大量信息技术产品成为我国加工贸易新的补充,EXPY指数增幅明显。至此,我国出口产品种类繁多,精细化程度增大,国内配套能力有所提升,相关产业发展壮大,整体制造能力显著加强,产品实现全方位发展。加工贸易的长足发展对于我国产业竞争力有正向作用,2003年以来相关产业关联度逐年增强,本土加工贸易企业正在走出仅仅收取廉价加工费的阶段。

当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有加工贸易企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依旧不足,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差,高附加值、高新技术、高创汇的加工贸易项目较少。加工增值环节也主要停留在技术设备的加工生产阶段,零部件和原材料仍是大量依赖进口,尤其是真正体现技术水平的设备和中间投入品更是严重依赖进口,因而料件本地采购率低,国内产业链条短,难以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体系。这种状态一直限制着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产业关联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的发挥,使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总体上仍处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技术工序。

(3)加工贸易主体调整明显,引进外资成效突出,但本土企业成长不足,缺乏行业控制和影响力,实际效益大量流失。

我国以改革开放政策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大量外资,这些外商投资企业从客观上促进了我国出口的高速增长。1990年以前我国出口增加额绝大部分来自非外资企业,此后外资企业对出口增加额的贡献大幅上升,成为了加工贸易的主体。目前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占据了加工贸易进出口份额的85%左右,替代本土企业成为我国出口的主导力量。

外资企业成为加工贸易主体有利也有弊。发达国家发展加工贸易都以本国企业为主,但在我国,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的发展都比较脆弱,本土企业在技术、品牌、国际营销渠道等重要方面均无控制权,因而原本发展加工贸易所可能带来的示范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技术管理溢出效应被大幅度抑制,当地经济通过加工贸易逐步发展壮大的进程不能显现。加工贸易的多数利益和加工贸易发展进程的主动权,包括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主动权主要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其战略和目标影响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方向,本土企业往往只是其在华的加工厂,致使实际效益大量流失。

(4)加工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巨幅增长,市场涵盖世界主要经济体,但对国外市场依赖严重,国内市场发展缓慢。

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只有206.4亿美元,而2012年便达到了38667.6亿美元,规模增长接近两百倍,其中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极大地增强了我国很多行业和产品国际竞争能力,促进我国成为了制造业大国。我国加工贸易主要是从亚洲地区进口加工贸易所需的初级产品或中间产品,对欧美等西方国家出口制成品,进出口市场涵盖了世界主要经济体,进口来源地主要集中在日本、我国台湾和韩国,出口则主要集中在美国、我国香港和欧洲。

尽管我国加工贸易近些年来进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但总体来说过度集中于我国香港和美日欧地区。加工贸易进出口市场过于集中,造成对相关市场过度依赖,虽然我国加工贸易不再是单纯的外生动力驱动型的发展方式,但是长期的贸易出口加上以外资为主的贸易主体,使我国加工贸易服务于国外市场,造成了加工贸易产业的内部需求缺口,严重忽视了国内市场的地位与消费能力。加工贸易产业与国内市场脱节,产品市场发展缓慢,这会威胁我国加工贸易稳定可持续发展。

(5)有关政策推动加工贸易健康稳定升级转型,但存在“出口退税”政策扭曲,部分规定已不适时宜,阻碍加工贸易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加工贸易的弊端日益受到关注,转型升级也提上了日程。2006年,我国开始了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外贸增长模式的大调整,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和对加工贸易实施保护与限制并举的新加工贸易政策,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近几年加工贸易比重逐年下降,从最高时期的53.4%下降到2012年的34.8%,与此同时贸易增幅依旧,除去金融危机下2009年的负增长,从2006年至今加工贸易平均每年进出口额增长幅度达到了17%,比重下降而增幅依旧,说明加工贸易的国内成分在逐步提升,行业盈利能力显著增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也有了初步成效。

不过,在加工贸易领域,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依然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现行税制下来料加工企业不能享受出口退税政策,企业生产成本较高,以致国内相关配套服务供应商没有积极性。同时一些出口企业为了回避国内采购成本的增加以及保税,便由一般贸易转向加工贸易,原来的国内采购部分随之变成了进口免税原料,这不仅缩短了国内产业增值链条,无法促进本土企业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与政策要求背道而驰,还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造成政策低效率。更有企业对外实施低价出口,利用出口退税额抹平产品差价,使税收补贴成为了企业的利润源泉。另外,在加工贸易领域普遍存在企业成本外部化,企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社会承担巨大的环境、资源损失,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实际收益。

4结论与政策建议

加工贸易升级的核心便是技术创新,实现技术创新的关键便在于自主品牌建设。现阶段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应围绕自主品牌建设,引导加工贸易战略转型,注重提升我国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因此,本文建议:

第一,加强加工贸易品牌建设,鼓励核心技术研发创新。企业要大力发展核心技术,设立研发中心,增加企业研发投入,为加工贸易科研开发成果商业化生产创造基础。对此,一方面需要国家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加工贸易产业,提高传统加工贸易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要努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设立具有标志性的国家级研发中心,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扶持政策,为本土企业研发投入必要的人才与资金补助。

第二,延长国内加工贸易产业链条,积极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企业既可以向产业链上游发展,提高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能力,也可以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积极发展国际物流和配送业务,还可以向产业链配套拓展,进入关键零部件和设备制造业。因此,政府应研究制定有关政策,鼓励国内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国内配套产业,鼓励通过国际合作以及产学研联合,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为已经开展加工贸易的企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替代部分加工贸易进口的中间投入品,从而有效延长国内加工贸易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增值率进一步提高。

第三,调整利用外资的方式,大力支持本土企业。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提高其适应市场的能力;积极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加工贸易,赋予本土企业平等的竞争机会;给予所有参与加工贸易的企业平等的国民待遇,营造有利于本土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为本土企业提供有关技术服务、市场开发、信息咨询、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支持,力争培育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在吸引外资方面,不应再像过去那样只注重资金,而是要尽可能吸引跨国企业把更高技术含量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环节转移至我国,实现相关高新技术的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

第四,稳步推进产业升级步伐,调整不合理政策。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短期时间内必然会造成部分利益受损,但从长远发展看来升级是必由之路,必须稳步推进。此外,针对以出口退税为主的政策不合理之处,应当及时取消部分产业的出口退税政策,适度降低出口退税税率总水平,遏制骗取出口退税的乱象,利用市场淘汰落后企业,减少加工贸易企业数量,从而通过少数企业垄断竞争形成规模经济,提高行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同时引入“绿色贸易”概念,严格规范企业污染治理,并将环境成本纳入产品出口成本,减少外部化。

参考文献

[1]赵玉敏.加工贸易是否导致中国陷入低端制造业陷阱研究[J].国际贸易,2012,(10):18-21.

[2]汤碧,陈莉莉.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2,(10):44-55.

[3]李薇.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现状及对策研究[J].跨国经营,2008,(1):53-55.

[4]贺强,周罡.我国加工贸易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J].国际经贸,2010,(3):14-16.

篇3

关键词: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蛙跳”;升级

中图分类号:F74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0)02-0098-07

一、前言

时至今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得国际自由贸易体系处于一个艰难时刻,贸易壁垒与贸易摩擦潜流涌动。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而言,过去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加工贸易模式遭受多重危机,加工贸易产业面临着新一轮转型升级。东南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升级面临着怎样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企业该如何摆脱“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生产模式并成功实现产业升级?外贸依存度高的加工贸易企业如何在外部需求下降情况下在保持国际市场的同时扩大国内市场需求?这些问题引起了产业界、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FDI主导下的加工贸易产业是否有助于本土企业的发展和升级,国内外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一些观点认为,通过加工贸易的进口进行技术转移可促进本土企业发展。Grossman和Helpman(1991)分析了进口资本设备作为技术转移渠道的作用。世界银行(2007)的研究也表明,在东亚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经济体中,依靠进口资本设备作为技术创新来源的企业,比通过其他方法进行创新的企业多3~4倍。更多的观点认为,加工贸易能够通过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带来技术转移和外溢。一般认为,FDI能够给跨国公司收购的本土企业带来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和工资的提高。世界银行(2005)通过使用印度尼西亚制造业在公司层面上的统计数据,发现外资并购后,印度尼西亚工厂的全要素生产率获得了迅速而充分的提高。此外,以往的研究认为,本土企业能够通过模仿或者雇佣经过跨国公司培训的工人来复制出类似的产品、技术、方法甚至战略,以提高生产率,达到引进FDI实现技术外溢的目的。这可能也是中国当年提出“市场换技术”战略的由来之一。

但最近的研究越来越怀疑FDI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技术溢出。Greenaway(2004)在全面整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尽管存在明确的正的水平溢出的证据,但多数来自发达经济体的企业;在使用企业层次面板数据的分析中,发现了FDI对本土企业有负面影响的证据。对此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短期内,跨国公司的进入引发了更加激烈的竞争,这会减少本土企业可利用的国内市场规模,导致其在已有的成本曲线上向更高的位置移动,从而可能被逐出市场。对FDI存在技术溢出效应的另外一种质疑的观点认为,那些通过引进外资并出口产品的本土企业本身就是效率高的企业。这一行为是企业的自我选择。这些出口企业更能够承担较高的固定成本和国际市场上严峻的竞争压力。Tybout等(1998)对哥伦比亚、墨西哥和摩洛哥企业的出口数据进行研究,就没有找到通过出口进行学习的证据,他们的分析支持了自我选择假说理论。

Helpman(2006)对此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他认为,加工贸易方式下,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学习效应是存在的,但这并不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对于加工贸易是促进本土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FDI不存在技术外溢的争论不是特别重要,关键在于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寻找一条最优路径,以实现本土企业从早期的以技术引进与技术学习为主的生产效率提高方式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生产效率提高方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后,中国东部沿海区域通过加工贸易等方式融入了国际市场。国内外学者开始把研究的目光转向了中国。卓越、张珉(2008)通过对中国纺织业的分析,认为跨国采购商主导的分工格局和升级控制,把加工贸易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锁定在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从而陷入“悲惨增长”。

总体看来,FDI主导的加工贸易不会主动引致本土产业升级与转型,但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转型又是一个必然趋势。因此,对于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引入新的视角。

二、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必然性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虽然最初引进外资“以市场换技术”的初衷没有实现,但至少带来并积累了大量的资本。经过这些年来的发展,中国现在的问题是资本已经不再短缺,而出现了流动性过剩。更严重的是,经过30年的发展,加工贸易产业的成本竞争优势也面临多重危机,特别是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否可以持续?地区差距拉大的风险如何解决?加工贸易产业成本增加后如何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一)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持续

中国目前出口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40%左右,属于典型的出日导向型经济。这种外向型战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于大国来说本身就难以为继,全球经济危机更有可能对其雪上加霜。一方面,在经历接近30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的增速将趋缓,2003-2007年每年高于两位数的增长将告一段落;2008年的经济增速为9.0%,2009年第一季度增速为6.1%,2009年第二季度增速为7.9%。

在中国过去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外贸出口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目前,依赖外贸出口带动经济高速增长将面临新的考验。这种考验一方面是加工贸易产业在全球需求下行的背景下增速将趋缓甚至逆转为负增长;另一方面,加工贸易产业本身的发展也不可持续。

在出口方面,1981-1992年,一般贸易出口额大于加工贸易出口额。1993年加工贸易出口额首次超过一般贸易出口额。期间尽管1994年一般贸易出口额略微大于加工贸易出口额,但此后加工贸易出口额开始逐步超过一般贸易出口额,2005年达到最高的1014亿美元后开始缓慢回落,但仍然远远超过一般贸易出口额。在进口方面,刚开始是一般贸易进口大于加工贸易进口,然后在1994-1999年,加工贸易进口额大于一般贸易进口额;此后,一般贸易进口额又超过了加工贸易进口额。总体而言,呈现出一般贸易进出口额所占比重下降而加工贸易进出口额比重上升的趋势(详见图1、图2)。

另一方面,从分工的角度看,东部地区乃至全国以加工贸易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是高能源消耗、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代工制造模式。这种代工模式的边际回报率已经处于下降区间,外贸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力也在下降,跨国公司主导的FDI代工模式的技术扩散效应也不明显。更严重的是,这种模式不利于本土产业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和谐,也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

转换和可持续发展。

过去的外向型、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消耗扩大。据统计,中国工业部门每年多用能源约2.3亿吨标准煤。中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无论按照每千克石油当量产出的GDP,还是单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计算,目前中国的水平均比世界高收入国家低15%以上,比欧盟国家则低40%以上。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但没有出现能源消耗弹性系数的下降,而且出现了近几年能源消费的增速高于GDP增速的反常现象。此外,中国的战略资源石油和重要工业原材料对外依赖严重。

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的道路目前看来是缓慢曲折的,加上美国失业率的攀升与危机后消费习惯的改变导致的全球范围内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都使得我国面临的外贸形势难以在短期内大幅改观,这些因素都使得东南沿海地区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需拉动型的经济增长难以为继。

(二)地区差距拉大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东南沿海地区以加工贸易代工模式参与国际分工的另外一个影响是导致中国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本来在要素充分流动的情况下,东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吸纳中西部的劳动力和原材料,通过国际贸易能够实现要素价格均等化,从而缩减地区差距。但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参与了国际代工生产,其增长收益是偏向于资本、出口和政府的,这使得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差距进一步加大。图3表明:中国人均收入增速大多数年份都低于GDP增速,低于货物进出口增速,低于财政收入增速。这折射了过去的高速经济增长不是偏向于作为社会最终消费者的居民,特别是占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村居民的增长;而是偏向于财政收入(政府)的增长,是偏向于外贸出口的增长;或者说,是偏向于资本和政府的增长。这些表明,加工贸易模式下的收入主要流向了资本的所有者(跨国公司)、以税收获利的地方政府以及某些资源和能源的垄断部门。所以,加工贸易不但没有实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而带来的地区差距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了地区经济差距。

(三)加工贸易分工模式下成本竞争优势的转化

中国东南沿海的加工贸易企业,当年就是依赖廉价的劳动力优势,通过进口中间产品、加工组装后出口。时至今日,由于人民币升值、土地成本上升、劳动力工资增加、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一系列原因,导致加工贸易产业的成本竞争优势下降。

以纺织服装业为例,加工贸易模式的成本竞争优势的转化特别明显。近年来,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调整、原材料成本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一些低附加值、资源性工业品出口难度加大。据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行业的利润率将分别下降3.19%、2.27%和6.18%。在这些因素作用下,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明显感受到传统出口竞争优势的削弱。第104次广交会上,出现部分订单已经或准备转向更具成本优势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当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外部需求缩减后,出口进一步下降。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前8个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1189.4亿美元,同比增长9.1%,低于全国外贸出口增幅近13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出口439.2亿美元,增长22.4%,服装出口750.3亿美元,增长2.6%。多重因素使得纺织服装业遭遇“寒冬”,其竞争力处于下降通道。图4显示的这些年来中国纺织业盈利水平的变化情况能够较好地证明这一点。

此外,因美国“次贷”引发的危机与世界经济下行导致海外需求大幅萎缩,导致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这对全球化环境下不断推进的国际分工所带来的世界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进一步提出了挑战。多重压力下,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外贸依存度高的加工贸易企业开始出现倒闭、停工、外迁。

三、加工贸易产业升级转型的路径选择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东南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必须升级转型,以便寻找新的竞争优势,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东南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面临的困境,我们的对策是加工贸易产业需要进行升级转型。具体而言,东南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升级转型的路径选择包括以下三种:产业升级策略、产业转移策略、关闭退出策略。

(一)加工贸易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从宏观层面来说,不外乎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当资本相对于劳动或者技术相对于资本和劳动更加充裕时,就能够在资本或者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形成比较优势。从企业层面而言,按照Humphrey(2002)的观点,产业升级可以分成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演变,产品内分工代替了传统的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改革开放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以加工贸易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目前已经嵌入全球价值链最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由于整个价值链呈现“微笑曲线”的特征,底部的加工组装所包含的附加值最低。理论上来讲,加工贸易产业可以依次通过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条升级来不断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但这一升级模式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加工贸易企业容易遭受全球价值链体系中高端企业的俘获从而被迫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不能升级;另一方面,加工贸易企业属于成本导向型企业,从而有可能在还没有完成升级时就被具有更低成本优势的地区所取代。按照传统理论分析,可能导致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困境。因此,对于产品内分工下嵌入全球价值链中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升级而言,必须寻找新的思路。

发展经济学的“蛙跳理论”表明,落后国家的产业升级可以通过“蛙跳”方式实现。“蛙跳”包含着这样一种情况:当出现一种新技术时,尽管新技术相比老技术而言具有更高的生产率,但是原来的技术领先国对老技术有大量的经验而没有新技术的经验,这可能导致在新技术出现的时期,技术领先国家不会采用新技术。但新技术对于后起国家而言有不同的意义――由于后起国家的低工资加上缺乏旧技术的生产经验,在满足一定条件情形下,后起国家引入新技术就有利可图。随着后起国家新技术的引入,将会对分工模式产生影响:后起国家开始进入需要更多技术的中间产品或者研发部门。持续下去,后起国家的生产率在某一点上超过原先的技术领先国,从而实现“蛙跳”。该理论说明,后起国家通过较早采用新技术,并在产业发展早期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从而摆脱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困境,实现产业链的攀升,完成产业升级。完成产业升级的“蛙跳”关键在于新技术的引入,而这又取决于两种途径,其一,引入;其二,内生,即自主研发或者说自主创新。国内外经验研究表明,“以市场换技术”为代表的引进模式有其局限性,内生的自主研发或者自主创新才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也必然依靠自主技术创新完成。

(二)加工贸易产业转移

对于一部分有能力有条件通过采用新技术摆脱过去的低成本价格竞争的加工贸易企业,通过“蛙

跳”实现产业升级当然是一种最优选择,但并非所有的企业都得放弃成本竞争的利器。由于加工贸易产业本身就是成本导向型的,总是在寻求成本洼地,从这个层面而言,加工贸易的产业转移是继续寻求成本竞争的一种现实选择。通过加工贸易产业的转移,把加工生产转移到成本相对低廉的地区,乃至中西部地区去。当前,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东部相关产业、人才、资金等要素纷纷向西部转移,寻找机会。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东部地区增长5.9%,中部地区增长6.8%,西部地区增长13.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东部地区增长26.7%,中部地区增长38.1%,西部地区增长42.1%。这些数据表明,中西部地区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反梯度隆起”,率先触底反弹。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正成为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的热土。加工贸易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国际需求的萎缩迫使加工贸易产业加速转移;第二,扩大内需的政策对中西部地区庞大的国内市场的需求拉动和刺激效果更加明显。在国家和地方扩大内需系列措施刺激下,西部大部分省份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都出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增长,这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来说,经济刺激作用显然高于东部地区。东南沿海的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为沿海的加工贸易产业提供了“腾笼换鸟”的升级空间。

东南沿海地区加工贸易通过“蛙跳”升级,开始迈向高附加价值的技术研发和服务开拓领域,理论上可以实现向价值链和产业链高端攀升。但这一从制造业向技术研发和服务业转变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各种各样的风险,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支撑。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部分加工贸易产业的转移还可以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实现海外转移,同时完成产业升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和大规模生产的经验,一部分企业完全具备了向境外投资的能力,东南沿海的加工贸易企业更是中国对外投资的首选。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东南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一方面可以绕开贸易壁垒进入欧美市场;另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本身就已经包含着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升级。

(三)加工贸易产业的关闭退出

东南沿海的加工贸易产业,也包含着一部分规模小、低效率和技术水平低的企业。对于这些因外部市场萎缩而丧失市场需求,而又不能进行产业转移和升级的企业,只能采取关闭策略退出市场。但这部分企业仍有可能在退出产品生产和出口市场的同时,利用积累的资金,进入国内外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或许,这也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升级。

四、通过国内价值链构建进一步促成加工贸易产业升级转型

正如前文所分析,东南沿海的加工贸易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容易遭受价值链高端企业的阻击从而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而很难突破。但是,如果基于国内价值链的视角,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转型则有全新的含义。国内价值链是指从产品的研发、金融服务、设计、关键零部件的制造、一般零部件的制造、加工组装、物流、分销渠道、品牌等整个价值链全部或者大部分由国内企业分工完成。对东南沿海的加工贸易产业而言,强调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就是要求尽可能增加国内价值增值的过程,包括原材料与零部件采购、加工生产、运输仓储及销售各个环节。加工贸易通过构建国内价值链,具有明显带动产业升级的作用。首先是拉动为其配套企业的产品升级。比如在下游企业推出新产品的同时,供应商就必须相应地生产出适合新产品要求的零部件才能保证其供应商地位。加工贸易产业通过国内价值链的构建,使得国内价值链延伸加长,意味着这种升级的拉动作用将传递给更多的供应商。

此外,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呈现梯度分布,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包含着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一方面,仍然能够利用成本优势继续保持出口份额;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成本的考虑,这些转移的企业会更多的就近采购,把价值链的更多环节放在国内。随着雇佣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增加和采购的增加,加上国内经济增长等导致的内需增加,国内销售增加。在这一过程中,采购一生产一销售等更多环节都在国内进行,国民收入增加,扩大了对最终产品的需求。产品需求的扩大,给企业带来了规模经济效应。同时,在国内价值链构建的过程中,通过企业前后向关联形成的产业集群,增加了中间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扩大了中间产品的需求。随着整个国内价值链的完善,国内劳动和资本获取的收入进一步增加。随着加工贸易产业的转移和国内价值链的构建,资本和劳动流动更加合理,区域差距缩小。

更关键的是,强调加工贸易产业国内价值链构建对于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也具有重要意义。国内价值链的构建把更多的增值环节留在国内,这能够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和丰富国内需求的多样性,能够为自主创新提供一片沃土。其他国家的经验也反复证明了这一点。以日本汽车产业为例,其最初发展就是基于国内市场需求,在最先满足巨大的国内汽车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市场的反应调整产品、改进技术后才开始出口。韩国汽车产业也是实行了二十多年的自主创新战略,在满足本土需求的同时,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后开始国际化战略。日韩产业的升级都是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不断攀升的,借鉴日韩的经验,对于中国东南沿海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困境,一种可行的路径是产业升级过程结合产业的梯度转移与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同时进行。我们完全有可能利用国内市场的梯度分布,为一些新兴产业在国内创造一个足够大的市场,形成国内的分工体系,扩展基于国内市场的价值链空间,在国内市场的适度竞争中完成产业升级。在这一进程中,在产业升级的同时完成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国内价值链构建又反过来促进产业的升级,最终形成动态循环。

五、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加速出现,产业升级和产业的梯度转移也在加速进行。在这一进程中,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嵌入了全球价值链分工网络。而加工贸易是围绕世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不断转移的,从最初的拉美国家到亚洲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到现在的中国内地,加工贸易的转移都与成本有关。我们的分析表明,中国目前以加工贸易方式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会制约本土企业的升级。理论分析也表明由于“蛙跳效应”的存在,能使后发国家借助技术的“蛙跳”通过逆转完成产业的升级。当然,在借助“蛙跳效应”实现产业升级时,我们强调自主创新,发展自有品牌;但这并不是说要排斥所有的加工贸易企业,在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下,许多加工贸易企业在保持加工贸易业态的同时本身还具有升级空间,特别是对于成本指向型的加工贸易企业,通过鼓励其转移至中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腾出产业升级空间,从而满足国内需求为主的国内价值链构建,实现自主创新、产业升级转型。

篇4

关键词:产业转移;加工贸易;制约因素;广西

加工贸易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加工贸易,可以带动当地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当地技术水平提高,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是加工贸易落后地区实现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协调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十分重视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工作,2016年1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号),明确提出要“建立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合作机制”,“加大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的支持力度”。为促进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总理特此作出批示,要求“研究新的应对举措,引导加工贸易向我中西部转移”

一、广西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1.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效果明显,加工贸易发展迅速

广西近年来高度重视加工贸易产业发展,2014年,广西提出“加工贸易倍增计划”,从政策支持、区域布局、招商推介、服务龙头企业、通关便利化五个方面支持广西加工贸易发展。2016年6月,广西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6〕26 号),决定采取税收减免、降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暂停征收水利建设基金、工业用地地价优惠、专项资金扶持五大措施,支持加工贸易发展,力争到2020年,广西加工贸易额以2016年为基数实现翻番,广西第二轮加工贸易倍增计划正式起航。

在V西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广西加工贸易发展十分迅速。2010年-2015年,广西加工贸易额从17.5亿美元增长到105.7亿美元,占广西对外贸易额的比重由9.86%增加到20.63%。广西加工贸易额占全国加工贸易额的比重也逐年增加,2010年,广西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仅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0.15%,2015年,这一比例已增长到0.85%。

为积极推动加工贸易发展,广西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已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广西已有南宁、钦州、北海、梧州四市被商务部确定为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加工贸易新兴产业在北海、钦州、南宁等地飞速发展。2015年,南宁、北海、钦州、梧州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96.9亿美元,占广西全区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91.7%,比2014年占比增加3.3个百分点,广西加工贸易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升。

2.加工贸易基础依旧薄弱,贸易额占比偏低

近年来,广西加工贸易虽然发展十分迅速,但由于广西加工贸易基础比较差,发展起点比较低,广西加工贸易的基础依旧比较薄弱,广西加工贸易额占全国加工贸易额的比重,至今还未突破1%。

随着广西第一轮加工贸易倍增计划的各项激励措施作用逐渐弱化,2016年,广西加工贸易额及占全国加工贸易额的比重,均出现了下降。

广西加工贸易额占广西对外贸易额的比重也相对偏低。过去的十年,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的黄金期,一些中西部省区纷纷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扶持本地加工贸易发展,从而实现了加工贸易的跨越式发展,加工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的比重也得以大幅提升。2013年,河南、重庆和四川加工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的比重均超过40%,同期,广西加工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的比重还不足20%。广西加工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的比重不仅远远落后于河南、重庆、四川等中西部省市,而且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有较大差距(详见下表)。

二、广西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存在的制约因素

河南、四川、陕西等中西部省区通过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实现了加工贸易的跨越式发展。广西也一直将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当做发展加工贸易的重要举措,但广西在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严重影响了广西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效果。

具体来说,广西在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1.广西物流不畅,物流成本偏高

当前,广西的物流专业水平比较低,配送能力也较弱,北海、钦州、防城港沿海三市的港口缺乏直航美欧的定期班轮,许多货物只能选择陆路经广东口岸出入境再转海运,这一方面增加了广西区内加工贸易企业的运费,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广西区内加工贸易企业的运输耗时,致使广西区内加工贸易企业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以广西加工贸易龙头企业南宁富桂精密工业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每年所支付的物流成本至少占生产成本的10%,而珠三角地区的同类加工贸易企业,物流成本仅占生产成本的3%左右。

2.广西加工贸易重点园区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北海出口加工区、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以及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国电子北海产业园4个重点园区是广西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但这些重点园区由于起步较晚,投入又普遍不足,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如凭祥综合保税区,由仓库改造的厂房仍然在使用,企业的生产条件还比较差。

3.广西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面临国内外的激烈竞争

鉴于加工贸易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很重视发展加工贸易,并将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作为发展本地加工贸易的重要举措。广西在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方面,不仅要面对中西部省区愈来愈激烈的竞争,还要面临东部部分欠发达地区的竞争,由于东部欠发达地区具有天然的区位、政治等优势,在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方面具有其他地区不具备的便利条件。例如广东省就专门制订政策鼓励省内发达地区加工贸易企业向省内欠发达地区转移。广西由于区位特点,在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方面,还面临越南、缅甸等东盟国家的激烈竞争,越南、缅甸等东盟国家不仅具备较低的生产成本,而且还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对广西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带来了较强的冲击。

参考文献:

[1]抓住机遇、把握重点 推动加工贸易产业跨越式发展--自治区副主席张晓钦在“加工贸易倍增计划”研讨.

[2]刘华新等.广西着力加快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N].人民日报,2016-05-26(17).

[3]谢娱,卢凌燕.“加工贸易倍增计划”助推广西高速发展[J].广西经济,2015(5):28-29.

[4]杨素琳.倍增计划背景下广西发展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市场论坛,2015(3):30-32.

篇5

关键词: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出口产品结构;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9-0001-02

1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

加工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工业中又以重化工业为主,轻工业被置于次要地位,产业结构失衡。在改革开放时,恰逢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日本和东亚新兴国家因为收入的持续增长,工资成本快速上升,劳动密集型生产部门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我国利用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发展加工贸易,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贸易迅速增长,带动了我国轻工业部门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直接投资所占比重逐步增加,其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高端制造业,很多跨国公司利用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将中国作为其生产基地,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90年代后,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明显提高,改变了过去初级产业占据统治地位的局面,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加工贸易开始迅速发展。加工贸易产业层次的提升直接带动了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2006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约90%都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完成的。

2 我国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作用的实证研究

2.1 研究思路

在我国出口产品中,传统产品增长缓慢,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对外贸易出口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相比之下,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相当活跃,由于这两类产品的出口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说明我国贸易总量的增长与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善主要得益于加工贸易的发展。

从图1中看到,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逐年下降,而科技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到2006年,两者的出口总和占总出口的85.74%,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出口产品。而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方式是加工贸易出口,越是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越高。(见表1)

从表1中看出,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加工贸易出口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到2006年分别为87.3%和71.2%,而且这个趋势在不断扩大,而纺织品服装加工贸易出口占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比重逐年下降。可以看出加工贸易对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作用不可忽视。

2.2 模型的建立与数据选取

通过研究上述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在各产品出口中的比重与各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TC)的相关性,来验证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

贸易竞争指数(TC)定义为:TCij=(Xij-Mij)/(Xij+Mij)

它表示i国j部门的产品的净出口与该部门进出口总额的比,其中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TCij的取值范围是区间[-1,1]。如果贸易竞争指数大于0,则表示i国j部门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净出口部门;反之,如果贸易竞争指数小于0,则表示该部门是净进口部门,具有比较劣势。

2.3 检验结果

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出口所占比重为解释变量,以贸易竞争力指数为被解释变量,验证加工贸易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推动作用。(见表2)

从上述得出的相关矩阵来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与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之间存在较大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随着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的不断上升,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竞争力不断的增强,可以说目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我国出口商品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加工贸易在其中的推动作用,按此思路我们在二者之间建立回归方程,进一步研究其量化的关系。

选取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X)为解释变量,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Y)为被解释变量,运用SPSS 软件计算,根据分析结果建立一元回归方程如下:

Y =-3.614+0.04 X

(-3.954) (3.806)

R[2]=0.617;F=14.483

方程式的拟合优度为R[2]=0.617,F检验值为14.483,解释变量t检验值为3.806。其检验结果都大于相应得临界值,说明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X)作为解释变量是显著的。其经济意义说明,从1996年到2006年期间,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每上升一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会上升0.04。加工贸易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加工贸易的发展为中国成为全球高新技术产品的制造基地提供了可以利用的便捷途径。

3 政策建议

3.1 加大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率,延长国内产业链

充分利用和不断提高当地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快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积极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为配套产业的快速增长提供微观主体。最终带动中国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出口,延伸加工贸易在中国的产业链条。

3.2 引导加工贸易向高技术产业发展

积极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改造传统加工贸易产业,提高传统加工贸易产业的技术含量,还要努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设立具有标志性的国家级研究开发中心,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扶植性政策。同时积极培养相关的知识型、技术型人才。

3.3 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发展

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丰富的相对优势,而且地域辽阔,中国的资源性加工产业也大多数集中在这些地区。引导沿海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而沿海地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从而使得东南沿海和中西部地区优势互补。

3.4 加强监管

加强海关、质检、港务等管理部门的协调,提高监管效率,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加工贸易管理体制,遏制加工贸易走私犯罪活动,适当简化加工贸易进出口的相关手续,为加工贸易的良性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廖涵.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郭建宏.中国加工贸易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黄菁,杨三根.中国加工贸易结构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1):41-47.

篇6

关键词:OEM方式;加工贸易;产业链升级

2008年美国爆发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由于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的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这场危机最终“多米诺骨牌”式的演变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出口加工企业的打击上,全球经济的萎缩,出口订单不断减少,沿海一些加工贸易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造成出口加工企业这种现状的一个主要原因跟它们处于全球产业链底端密不可分,大多数出口加工企业选择OEM方式为国外知名品牌采购商代工生产产品,依靠我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参与国际竞争,对外依存度高,风险较大,利润微薄。这次金融危机,对这些加工企业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在全球产业链大整合的时期,要不断尝试各种可行的方式,实现产业链的中国升级。

一、OEM的含义及其优势和缺陷

(一)OEM的含义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的中文含义是“原始设备制造”,是指一家厂商根据另一家厂商的要求为其生产产品,有时也称“贴牌生产”。实际上,OEM就是委托生产,即替拥有强势品牌的企业做加工。诸如来料加工、来样生产、来讲装配等所谓的“三来一补”的生产经营方式,本质上就是一种OEM方式,其含义是品牌生产商不直接生产产品,而利用自己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品牌)”负责设计和开发新产品,控制销售渠道,具体的加工任务交给别的企业去做。OEM最早起源于服装行业,后来风靡全球,受到大多数跨国公司的青睐。成功运用OEM的企业如耐克公司,自己却没有一家生产工厂,只专注于研究、设计及行销,而将全部产品都以生产许可的方式交由世界各地的专业制鞋厂完成,然后贴上耐克的标志,销往全球市场。

(二)OEM方式对供应商的优势与缺陷

OEM企业可以从OEM方式获得很多的好处,主要体现在:1.起步容易,投入小、见效快,企业进入和退出的壁垒低;2.可以规避一定的市场风险,有利于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生产技术;3.企业选择OEM能为企业未来的强大积累资金和市场经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积蓄力量,奠定基础;4.可以部分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关失衡的矛盾。

但OEM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主要是:1.缺少主动性。供应商基本上处于被动适应品牌商的地位;2.获利甚少。供应商的利润来自品牌商付给的加工费,因此其所获利润无法和品牌商相比;3.缺乏长效型。供应商在市场上没有“品牌效应”因而其很难获得长期有效的回报;4.在某些条件与情况下,OEM方式不仅不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反而会因严重的依赖性而在形势变化时失去独立的能力。

二、我国OEM企业当前面临新的问题

目前我国不少企业通过OEM方式从跨国采购商说中获得数量庞大的订单,使其能够“攀上他们的企业”,在短时间内完成资金的原始积累,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通过OEM能够快速为企业带来研发、设计和管理方面的优势,能够学习和获得上游企业的研发优势和资源优势。当然,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OEM最大的价值无疑是与国际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接轨。

然而,我国OEM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型产业,产品易于模仿,行业进入门槛低,因而不可避免地陷于过度竞争的境地,并随着生产要素价格逐步上扬和市场份额不断分割,整个制造业利润的急剧减少将成为一种必然。目前我国制造业只是屈居与国际垂直分工的末端,只能分得国际市场最单薄的利润份额。

产品层次低、技术含量低、进入门槛低和企业利润低这“四低”可以说是OEM企业的通病,不难看出OEM企业发展进程中的确存在着不利因素。

(一)持续的低成本优势将逐渐消失

我国制造业的产品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占据世界相当大的比重,低成本是最主要的原因,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低成本就是企业和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但是,我国人力资源成本已经到了很低的水平。入世后,我国进出口贸易量大幅上升,净出口也在增大,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但是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更高的工资水平,一些地方政府都在提高最低工资水平,这意味着加工企业的用工成本也在不断上升,“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在逐渐消失。

(二)对采购商的过度依赖加大了企业的风险

很多OEM企业对于跨国采购商和贸易商的过度依赖,增加了企业经营的风险,成为了OEM企业的另一个隐患。搞投资的朋友都知道投资的一大原则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一点,OEM企业同样应该借鉴。当年台湾巨大集团之所以面临破产,就是因为一个来自美国的自行车品牌的订单占了企业生产量的75%,而一旦这个销售渠道出了问题,企业家就要全盘崩溃。专家一般认为,OEM企业如果某个采购上的订单超过了企业生产水平的20%,企业就要引起足够的警惕。

(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全球国际化分工体系中,意大利和西班牙是欧洲高端品牌的工作车间,台湾成为跨国品牌的设计中心,印度凭借高素质、低价格的人才成为美国硅谷IT企业服务外包基地……而“中国制造”则成了廉价品和中间产品的代名词。反映产品深加工程度和技术含量的工业增加值率,中国的数字远远低于美国、日本的水平。

目前,我国众多OEM企业一般规模都不大,这些企业或者缺乏进行技术创新的理念和意识,或者没有足够的实力进行开发。我国OEM企业还没有走出模仿的阶段,仿制国外的产品,国内企业又相互模仿。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使得“中国制造”只是屈居国际垂直分工的末端,大量低层次的出口产品处于不利的国际贸易地位,只能分得国际市场最单薄的利润份额,并且不得不频频遭遇种种非关税壁垒限制、反倾销指控和知识产权纠纷。

三、基于OEM的产业升级模式探讨

(一)设计升级:由OEM方式向ODM转化

ODM是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的缩写,意为原始设计制造。某制造商设计一种产品后,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被另外一些品牌的制造商看重,要求配上后者的品牌名称来进行生产,或者稍微修改一些设计来生产,就叫ODM。ODM对商家的最大好处是减少了自己研制的时间。例如,一些日本的笔记本电脑实际上就是由台湾厂商代工生产的。以后,台湾笔记本电脑制造商只要修改某些设计细节或配件便可以以自己的品牌名称进行批量生产,原因在于他们为这些日本品牌做的是ODM而非OEM。

OEM和ODM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产品的冠名权上。OEM产品是为品牌厂商量身打造的,只能使用该品牌名称,绝对不能冠上制造商自己的名称。而ODM则要看品牌厂商有没有买断该产品的所有权。如果没有的话,制造商有权自己组织生产,冠以自己的品牌名称。从OEM到ODM。这是一个从“加工厂”到“设计室”的转换过程。ODM企业把自己设计制造的产品展示给国际品牌商,得到国际品牌商的认可后,就可以接单该产品的制造加工。在这条价值链上,ODM企业已经绝对不是被挑选者了,研发和设计的优势为它们带来了更多与品牌商、采购商博弈的资本。

0EM企业升级到ODM阶段后,技术、资金含量更高,同时装备水平也会上新档次,接单能力更强。当前,深圳、东莞、惠州等地的加工贸易企业已经具有明显的ODM企业特征,而且这些企业凭借ODM的特色,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如深圳的富士康就具有超强的技术创新和设计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上占领先位置,并支撑企业以年翻番的加速度前进。

(二)品牌升级:从OEM迈向OBM

OBM(Own Brand Manufacturing)即“自有品牌制造”,意指面向消费者经营从产品研发与设计、制造到营销与分配和售后服务四个完整环节的自主品牌制造。OBM企业建立在复杂知识系统基础上的核心能力决定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在产品价值链中创造更大价值,在价值分配中分割更多价值。因此OBM企业利润水平普遍高于OEM企业。OBM企业比纯粹的OEM所具有的优势在于能够亲自感受和回馈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市场信息,这将有助于针对市场需求变化做出灵活的产品研发与设计调整。

目前,中国商品的出口主要是靠加工贸易和贴牌出口,很难也极少拥有自己的品牌。缺少大批强大的品牌是我国国际竞争力落后的真正原因所在。因此,我国企业应不断学习跨国公司的技术、管理经验和营销能力,逐步增强自主开发能力,延伸国内产业链,培养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企业。同时,要加强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管理,增强组织创新和品牌经营能力。应该说,中国企业已经具有一定的技术和制造能力,但在产品设计、品牌营销和渠道推广能力上还没有达到满足国内外消费者复杂需求的目标,因此需要走多元化发展道路,积极提高核心能力,谋求向OBM模式升级。

(三)OEM向上游拓展:抓住稀缺资源

近年来随着制造业的迅猛发展,能源和原材料成了当然的稀缺资源。资源短缺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企业的很多原料必须依靠进口,

这使得上游利润始终掌握在国外企业的手中,国外企业给中国企业分开下单也就有了一个好机会。因此,对于很多OEM企业来说,掌握资源和原材料就意味着掌握了控制成本和扩张规模的能力。

(四)反向OEM模式

所谓“反向OEM”,就是收购一家国外采购商然后为它OEM,这是经济学家对浙江万向集团收购美国著名汽车零部件制造商UAI公司21%股权,然后成为其最主要的OEM供应商这一做法的理论总结。前文述及,如何在国内和世界市场建立自己稳定的销售渠道,一直是中国OEM企业最大的困扰。反向OEM模式,为OEM企业提供了成熟先进的技术和在主流市场稳定的客户关系和销售渠道,无疑为它们提供了将采购商从客户变成伙伴的一条蹊径。

(五)实现产品关联化和多元化的OEM横向拓展

目前,中国OEM企业还远不具备与跨国公司进行正面竞争的实力,但是必须以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到整个国际大产业的分工中,并且要竭力维护现有的优势。中国OEM企业可以效仿温州家具集团在相关产业企业之间进行强强联合,也可以学唐安丽袜业在原有核心业务基础上实现产品的多元化,向相关行业进行横向延伸。这样,不仅能够扩大市场份额,而且通过产品的关联化和多元化增加品牌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郎咸平.产业链阴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2]兰勇,杜红梅.论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内涵与路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7):132-134.

[3]乔志强.在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产业链的升级[J].生产力研究,2009(09):128―132.

[4]余向平.基于OEM的浙江制造业产业链升级模式初探[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04):29-31.

[5]朱晋川.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产业链升级[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23(12):34-37.

作者简介:

篇7

本刊讯(记者 毛绪强)7月29日,第十八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为:中国农加工洽谈会)新闻会在北京举行。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河南省副省长王铁以及农业部、河南省农业厅和驻马店市有关负责人出席。

据了解,第十八届中国农加工洽谈会将于9月6日至8日在驻马店市举行。会议以“开放合作、绿色科技、创新发展”为主题,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以投资、贸易和资金、技术合作为重点,进一步突出会议的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信息化,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区域经济合作,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主要内容有九项:一是农产品加工业重点项目、洽谈和签约;二是优质农产品展示和贸易;三是农产品加工业科研成果展示推介、项目和签约;四是农产品采购贸易和产销对接;五是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园区推介;六是国际农产品加工业项目交流;七是互联网+农产品加工业高峰论坛;八是参展产品评定及品牌培育;九是大会总结和参展活动表彰。围绕以上内容,将分别举行大会开幕式、重点投资项目签约仪式、农产品采购贸易与产销对接、农产品加工业科研成果展示推介、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园区推介、国际农产品加工业合作交流推介会、互联网+农产品加工业高峰论坛、新闻会等重要活动。

与往届相比,农业部今年进一步加大了支持力度,将第十八届中国农加工洽谈会列入农业部重点支持的展会之一。河南省委、省政府将中国农加工洽谈会作为今年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印发全省筹备工作方案,要求举全省之力全力办好这一盛会。会议内容更加丰富求实,增加了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园区交流活动。在产品贸易区,增设名特优精品展示区,展示近几年来农加工洽谈会推出的金奖产品。把电子商务正式列入会议活动内容,举办互联网+农产品加工业高峰论坛。大会增设国际合作部、产品评定部,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大产品评定和品牌培育工作力度。改进科研成果方式,在科研成果展示的同时,现场同步、洽谈,签约一批科研成果转化项目。自1998年以来,驻马店市已连续17年成功承办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已成为驻马店市对外开放的一张靓丽名片。

为开好第十八届中国农加工洽谈会,驻马店市按照农业部和省政府提出的“更新、更高、更实”的要求,全面开展各项筹备工作。目前已发出邀请函4600多份,已有北京、黑龙江、江西、陕西、江苏、山东等20多个省区市及部分企业参会参展。已落实参会企业近3000家,北京、武汉、上海、广州等地20多家河南商会组织企业参会。同时,美国、法国、德国、英国、韩国、马来西亚以及台湾、香港等24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家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参会参展。

篇8

【关键词】加工贸易,国际分工,比较优势,规模经济

当前,世界制造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战略重组,全球范围内正进行着新一轮的制造业生产的资源优化配置。面对国际上制造业结构调整和大规模产业转移加速的新趋势,在天津市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加工贸易企业将如何抓住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继续发挥其对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当前理论和实践中需要迫切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天津市加工贸易企业的现状

1、加工贸易额在连续负增长后开始回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津市的加工贸易曾一度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伴随着天津市对外贸易规模的整体下滑,加工贸易同步受挫且影响程度更为严重。2011年间,天津市加工贸易的出口额和进出口额出现持续负增长,成为对外贸易规模缩减的主要力量,而同期的一般贸易总体情况好于加工贸易。2012年全年,天津市加工贸易开始正增长,在全年贸易出口额483.14亿美元中,一般贸易出口186.04亿美元,增长了4.8%,而加工贸易出口256.38亿美元,增长了8.7%。

2.加工贸易企业主要集中于滨海新区。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不断深入,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大批加工贸易企业纷纷到此落户。2011年1月至11月,滨海新区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645.68亿美元,增长29.5%。其中,进口总值393.5亿元,增长35.6%,出口总值252.18亿元,增长21.1%。进口增速超过出口增速4.5个百分点。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700亿美元,增长26%。

3.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品主要集中于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当前,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品主要集中于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一直是天津市加工贸易的主要产品,2004年的天津市加工贸易出口中,机电产品出口占到88.2%。随着手机、液晶显示屏等高技术产品逐步在天津形成产业基地,高科技电子信息产品也已经成为天津市加工贸易的主要商品。当前,以天津三星通信技术有限公司、飞思卡尔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等电子通信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天津市加工贸易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成为天津市加工贸易出口高技术产品的主力军。

4.加工贸易企业主要是外资企业。天津市加工贸易企业的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约占75%,其出口额占到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96.3%。本土企业所占比重偏低,且多从事附加值较低的产业。

5.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缺乏自主性。由于加工贸易多采用按订单委托加工方式,其国外销售市场确定,因此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往往忽略了营销策略和手段,更不注重营销能力的培养。这意味着加工贸易企业自身缺乏对消费市场的调研和了解,更没有自己的营销网络。这也造就了企业的惰性和缺乏自主性,经营中按部就班,生产中更没有创新的积极性。甚至有些外贸企业即便拥有自有品牌,在外销时也宁愿贴牌出口。

二、天津市加工贸易企业当前面临的问题

加工贸易的初衷是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用加工贸易吸引国际投资,进而带动国内产业的发展。二十多年的实践表明,加工贸易对于天津市目前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加工贸易企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当国际金融危机和低碳报以等宏观国际经济背景下显得尤为明显。

1、加工贸易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包括产业的技术水平、技术工人素质、企业管理水平等多方面,而外资企业把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产业转移到我国,在我国仅仅进行简单的装配和加工,以获取较大的利润。天津市的加工贸易从来料加工开始,加工贸易企业主要注重低端产品的加工组装。忽略或者没有足够的资源进行技术吸引、研究开发、导致自身研发能力不足,进而加工制造中间投入产品的提升能力不足。

虽然当前机电产品在天津市加工贸易出口中居于主导地位,但绝大多数是低附加值的制成品,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缺乏核心技术,天津市加工贸易仍然是名符其实的“世界加工厂”。核心竞争力的缺乏导致天津市目前整体的竞争优势仍在集中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产品或工序上。

2、加工贸易企业的传统比较优势在逐渐减弱。虽然当前天津市加工贸易产品结构已经由以初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变为劳动密集型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并重,但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仍然是天津市乃至全国发展加工贸易最重要的优势所在。但是现在的情况很不乐观,2004年的全国的“民工荒”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表明现在的传统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劳动力成本上涨给天津市加工贸易企业带来了不容乐观的现状。

3、加工贸易企业融资困难。加工贸易企业大部分为中小企业,由于企业的规模较小、管理水平及经营水平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业利润很低、缺少流动资金等原因,导致加工贸易企业一直存在融资困难问题。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加工贸易型企业融资变得更加困难,进出口订单减少,进出口产品价格大幅下降,拖欠货款的情况增多,资金非常紧张。很多加工贸易企业因为融资困难问题,无法维持经营被迫停产。虽然目前全球经济回暖,贸易融资在逐渐恢复,但仍面临很多挑战。

4、加工贸易企业总体利润下滑。受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国内物价上涨等经济因素的影响,加工贸易企业利润下滑。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欧美等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口需求受限,天津市加工贸易企业对外进出口额出现整体下滑;人民币升级使得加工贸易出口品的国际定价上升,而原材料的进口定价上涨,从而压缩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利润;此外,国际和国内物价上涨使得加工贸易企业的部分原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从而企业的利润水平下降。

三、天津市加工贸易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前,加工贸易型企业必须根据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并结合天津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区位优势,以及企业自身的特点,确立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1、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产业升级就是产业结构优化,不断降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例,增加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比例。当前,天津市的加工贸易已经告别了通过简单组装收取廉价加工费的初级阶段,进入了重要的转型升级时期。但由于早期市场准入门槛低,加工贸易仍然存在层次不高、加工环节的技术含量较低的核心问题。所以,在继续推动天津市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中,天津市的加工贸易企业应结合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和天津市的区域优势,积极参与战略性新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项目和产品选择。

2、继续推进天津市加工贸易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在企业的生产规模达到最佳之前,企业单位产品的成本会随着绝对规模的增加而下降。规模经济表明企业可以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利润水平。当前,天津市加工贸易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企业生产规模和规模经济提升的空间很大,因此应积极寻求更为广泛的国际市场合作,提升企业的生产规模,以期获得规模效应。

3、积极推动加工贸易企业的国内采购,实现国内价值链延伸。国内采购的发展对天津市的加工贸易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不能及时培育和发展中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天津市的加工贸易只止步于加工企业自身,无法带动区域产业链的形成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4、提升加工贸易企业的产品品牌和营销网络。由于加工贸易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本土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参与程度不高,天津市加工贸易尚未形成具有规模和控制力的产业集群。

当前,应当鼓励有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延伸和完善加工贸易产业链,并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带动,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应积极促进OEM向ODM和OBM的转型,天津市加工贸易企业的加工环节不仅仅是代为加工制造,应该向代为研发设计延伸。这种转型不仅有利于天津市加工制造中心地位的增强,而且有利于实现天津市人才培养本土化,对于确立长久的区域竞争优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物流配送。当前国际的竞争不仅仅局限在生产领域、流通领域的竞争也越来越重要。物流配送不仅有利于提高加工贸易的增值率,而且加工贸易物流的速度、效率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到跨国公司全球采购。一方面,我们要建设保税加工结合保税物流,以解决企业在加工贸易过程中受到的政策限制和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税收政策的“瓶颈”制约问题;另一方面,我们抓住跨国公司将研发、采购、服务等全面开展全球外包的有利时机,大力推动天津市加工贸易企业的物流配送服务,并逐步建设发展天津市加工贸易的国际物流业。

6、提高内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目前外资企业在我国加工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在加工贸易中获得最大利润。一旦这些外资企业撤回在我国的投资,将对我国的加工贸易造成重大的损失。所以天津市的加工贸易企业应做好带头作用,多鼓励和扶持内资企业在天津市的发展,从资源、政策和人才等方面帮助国有和民营企业,给予他们平等竞争机会,使国有和民营企业享有同外资企业同等的待遇。

7、进一步通过政策支持拓展加工贸易企业的融资渠道。进一步贯彻《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促进贸易融资发展的通知》(银发[2010]354号)的精神和要求,通过政策指导鼓励天津市内各商业银行在坚持风险可控原则的基础上,增加对有竞争力的加工贸易企业的授信额度,开发符合加工贸易企业特点的贸易融资产品,简化审贷流程,并重点加强对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支柱产业上下游加工贸易企业的贸易融资服务。

此外,积极构建专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不断拓展渠道,利用各种形式和资源帮助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融资。

参考文献:

[1]陈淼.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政策[D].东北财经大学,2011.

篇9

1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

1.1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呈现的特征

1.1.1加工贸易的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一定的优化

我国的加工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主要是由我国当时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以及相对较少的资本的禀赋现状决定的,我国具有劳动密集型商品上的成本和价格的比较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机电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增加,已经取代纺织品,居于商品贸易额的第一位。近年来,机电加工贸易产品出口进一步增长,一些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比重也进一步加大,而传统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加工贸易出口在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则持续下降。

1.1.2加工贸易国内的配套值不断增加

配套产品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加工贸易具有重大的意义,如果国内相应的配套产业不能得到发展,我国的加工贸易业只能停滞在劳动密集型阶段。贸易发展初期,由于从业人员素质低下,产业的技术低下,造成了我国国内的配套能力不高。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配套产品的制造技术得到提高,到目前为止,来料加工的国内配套值逐步上升,增加了30多倍,并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总量在不断增加,二是来料加工的国内配套增长快于来料加工。但总体来说,我国的加工贸易配套值与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1.1.3加工贸易附加值连年提高

一个国家加工贸易的附加值是衡量其在国际分工中地位和给该国带来多少经济利益的重要指标。加工贸易增值水平一般使用加工贸易增值率来表示,可以用加工贸易的出口净额与加工贸易进口额的比值表示。我国的来料加工贸易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特征就决定了贸易的增值率不高。从目前来看,我国目前的加工贸易增值率有所提高,但是从横向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加工贸易增值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1.2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加工贸易成贸易摩擦的导火线

近年来,我国成了世界反倾销与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巨大贸易顺差造成双边贸易不平衡,但是,2010年,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产生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9709亿美元,占同期全国加工贸易总额的83.9%,相比之下,国有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992.8亿美元,仅占8.6%,企业贸易额为667.9亿美元,约占总额的5.8%。可见,大部分的顺差被外商企业获取了,我国仅从事较为低端的加工环节,仅取得了数量很少的加工费,相反一些其他国家利用我国的高额贸易顺差,挑起贸易摩擦。

1.2.2我国的加工贸易产业地区分布不平衡,关联度不高

我国的加工贸易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我国的加工贸易产业基本分布在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然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较差,交通不便利,通讯设施落后,因此而导致运输成本过高,造成了我国总体加工贸易发展不平衡格局。加工贸易产业与该企业下游产业之间以各种投入和产出为联系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称作产业的关联度。较高的关联度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向国内企业采购中间投入品,可以带动当地投入品生产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上的改进;第二,产业不直接输出而是转交给国内的其他相关企业进行深度加工导致国内企业的管理技术改进。加工贸易产业国内的原材料采购与零部件采购在采购总量中的比例较低,由于加工贸易的国内配置作用很低,关联产业的技术带动作用不大,技术外溢效果也受到抑制。

1.2.3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低,附加值不高

近年来,我国的加工贸易总额有了很大的提高,产业结构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以机电产业为主的加工贸易业务主要以外企为主体,通常关键零部件生产等技术、技术密集型的环节不在我国生产,只把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转到我国,致使我国获取的附加值低,整体技术不高,这已经成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的发展瓶颈。

2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因与机遇

2.1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因

2.1.1价格的贸易条件亟待改善

国际贸易条件被定义为一国出口与进口的交换比价,是衡量一定时期内出口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一方面加工贸易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国贸易的整体竞争优势仍然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然而传统的加工贸易品已经逐渐进入成熟期,供给大于需求,另一方面,从进口来看,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主要为外资企业,其不会为我国的产业升级打算,仅仅从自身利益考虑,主要采取进料加工为主的贸易方式,通过高价进口中间产品,原材料和一些必要的机器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进口价格。所以,总体来看,加工贸易的出口价格进一步下降,进口价格有所提高,长期发展下去,将使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导致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与消费能力进一步下降。

2.1.2劳动力比较优势减弱助推加工贸易转型升价

长江三角、珠江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集中了我国大部分的加工企业,长期以来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从事加工贸易方式一直是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国际竞争的源泉,虽然支撑了地方经济的短期繁荣,但是却严重扭曲了我国的加工贸易方式。近年来出现的民工荒,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如果要保持我国加工贸易大国的地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必须早日实施并完成。

2.1.3传统的加工贸易方式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我国以粗加工、低增值的加工方式,处于价值链的底端,获利空间有限,虽有巨大的贸易顺差,但是利润很小。在加工贸易中,我国仅能获得占出口总额的7%到9%的加工费,其余部分被外商获得。更有甚者,在进料加工中的材料采购与产品销售均由外商控制,利用转移价格和利润的方式,如引进低端而价格较高的设备,以次充好,使我方受损,还有可能产生贸易摩擦,造成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安全。可见,传统的加工贸易方式不利于企业的长久生存、发展,更不利于贸易结构的优化。

2.2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机遇

2.2.1良好的国际机遇

经济全球化下,国际分工体系主要以产品内部的工序细分为特征,跨国公司作为国际分工的主体,正在积极调整国际经营战略,从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开始把国内的研发中心、技术和资金输入我国,以在更大的范围和空间获得外部性规模效应。到目前为止,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已达到800家左右,使产业的生产以及综合物流运作与我国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相结合,以进一步加大利润。这种技术转移有利于我国加工贸易融入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另外,全球的高新技术蓬勃发展也为我国贸易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跨国公司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开始实行高新技术产品的全球化营销策略,可能把某些高新技术和大量中间技术转移到我国,成为贸易产业转型升级的又一动力。

2.2.2国内的优惠政策与战略调整

我国商务部、环保总局明确公告取消部分出口退税的商品,并将一些加工层次低、污染高、资源能源消耗较大的商品列入贸易禁止类目录,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我国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有利于向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而能源消耗低的结构发展。我国东部出现“民工荒”的现象,为我国敲响了产业转型的警钟,但是同时,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贸易加工产业发展相对较为缓慢,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政府颁发的一系列增加资金投入、改善环境的政策,为东部贸易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创造了有利于生存发展的环境,有利于东西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加工贸易产业的转型升级。

3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途径选择

3.1把握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随着我国国民教育的普及,员工素质的提高,跨国公司可能把更好水平、更大附加值的产品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境内,从而有利于我国加工贸易转型的升级,所以,应该抓住国际和国内的机遇,沿着产业价值链的方向,从下游的采购环节、中游的生产加工环节,再到下游的物流配送环节向高附加值的阶段转型。我国的加工贸易产业应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制造业,使出口商品结构得到改善,促进劳动密集型贸易方式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所以,应该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利用国内外资源与市场发展我国的加工贸易产业,沿着从“一般供应商”到“主要供应”,再到“合同制造商”,最后成为“品牌领导者”,从而实现产业链的变革,使国内加工贸易企业成为贸易的主导。

3.2推进加工贸易国内采购,延伸国内价值链

如果能够及时培育和发展我国的中间产品国际竞争力,我国的加工贸易将脱离劳动密集型阶段,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阶段迈进。转型升级实现后,即使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也不会影响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所以,我国当前应该鼓励发展中间投入品市场,贸易企业使用国产料件,这样就可以提高国内采购率,从而改变目前的不利模式,推动加工贸易产业与相关配套企业的良性互动,使国内的产业价值链得到有效延长。

篇10

1江苏省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

近年江苏省加工贸易行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江苏省的加工贸易虽起始于80年代初期,起步较珠三角地区晚,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良好的人文环境等,江苏省正不断赶超其他省份,已然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流力量。同时加工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整个江苏省经济的迅速成长。加工贸易顺差的稳定增长与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增加,不仅提高了江苏省加工企业的产品制造能力和竞争力,而且将国内产品更好地带入到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据江苏统计局2010年统计年报表明,2000~2009年江苏省加工贸易发展速度保持稳定,呈逐年上涨的趋势。尽管受到金融危机和加工贸易出口量缩减的影响,2009年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仍占整个江苏对外贸易总额的57%,高达1923.4亿美元。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自2009年江苏加工贸易出口量骤减,为减缓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稳定加工贸易严峻形势。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金额达到756亿美元,同比增长51.0%;出口金额达到465.7亿美元,同比增长41.7%;进口291.2亿美元,增长68.6%。加工贸易进口比江苏省平均增幅还要高五点七个百分点,比一般贸易高十九点四个百分点。2010年以来,江苏省的加工贸易发展平稳增长,进出口加工贸易也保持着较为平衡的状态,技术型产业和资本型产业也不断壮大,持续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江苏省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外资企业一直是江苏省外贸进出口的主流力量,2003~2009年进出口总额由860亿美元增长到2597亿美元,7年增长了1737亿美元,所占比重由原先的75.6%上升至2009年的76.7%。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比重偏低,外资企业仍对加工贸易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江苏省加工贸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威胁着江苏加工企业的发展。目前,在世界生产电子信息产品的众多制造基地中,江苏省的生产加工地位已经是首屈一指,在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它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提高了产品技术含量,越来越突出加工贸易产业的规模效益。在江苏省加工贸易的贸易结构比重中,机电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正在逐年增加,但是比重仍然偏低,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还略显不足。

2加工贸易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经济贡献度作为一项指标来衡量一种贸易方式对经济增长拉动度的大小。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首先要通过计算加工贸易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这两个方面来分别进行研究。

2.1加工贸易增值系数的分析

增值系数作为质量指标来衡量加工贸易创汇水平的高低,同时它也间接反映了加工贸易行业的升级状况。增值系数等于加工贸易出口额与加工贸易进口额的比值,其数值的提高不仅反映了生产加工环节的附加值程度和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小,也表现了其在质量上的扩张程度。1995~2009年间,江苏加工贸易增值系数都大于1,并且图表还显示增值系数已从原先的1点1提高到现在近2点的水平,这表明江苏加工贸易出口额总量均多于进口额总量,即加工贸易一直处在顺差的状态。1995~1999年的加工贸易增值系数呈逐步上升的态势,1999~2003年的加工贸易增值系数略有下降,2003~2009年(2005年除外),增值系数又呈逐步上升的态势。这表明江苏加工贸易的技术引进能力和产品质量在不断提高,出口创汇的质量正逐步改善,产业结构也在逐步优化,体现加工贸易独一无二的地位。

2.2加工贸易对江苏GDP拉动度的分析

加工贸易对GDP的拉动度主要是指加工贸易在GDP增长率中贡献了多少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对GDP增长的拉动度D=P*(GDP/GDP)即拉动度=(X-M)/GDP*GDP增长率其中X为加工贸易出口增量,M为加工贸易进口增量,X-M为加工贸易净出口增量。虽然加工贸易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呈逐步上升的态势,但是上升速度较为缓慢,1995~2009年间(2002年除外)的加工贸易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均是正数,这表明加工贸易对江苏省的经济增长是正向拉动的。在2006年的GDP增长率中有5.329个百分点是加工贸易贡献的,是近十五年来最高值,主要得益于政府政策支持与外资大力引进。通过计算平均值发现,江苏省的加工贸易总的来说是正向促进经济增长的,而且加工贸易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度和拉动度都比一般贸易要有优势。虽然江苏省的加工贸易是在90年代才开始才起步的,初期的发展速度也不是很快,但是自21世纪后,江苏省的加工贸易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加工贸易体制也相对成熟,各项基于垂直FDI和垂直约束的管理等方面的措施也相应完善,所以这段时期的加工贸易所计算出来的贡献度、增值系数和拉动度不断增大。这一情况在遭遇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发生了逆转,加工贸易原本的增长趋势呈现波动趋势,沿着之前的波动曲线转而下滑。

2.3加工贸易对江苏经济增长贡献度的线性回归分析

为了更加透彻的阐释江苏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我们对江苏省的加工贸易总额、进口总额及出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作用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与线性系数相关性检验。为了更好地说明每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减少数据的波动,提高拟合的效果,对上述变量取对数,也就是用LnJG表示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LnIM表示加工贸易进口总额,LnEX表示加工贸易出口总额,Ln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来建立二元回归模型,并用Eviews计算。把LnGDP看作因变量,把LnJG,LnEX,LnIM分别作为自变量,进行OLS回归,分别得到回归方程如下:LnGDP=c+bLnGDP(-1)+aLnJGLnGDP=5.770+0.437LnJG(41.369)(25.257)R2=0.981508

F=637.9384

DW=0.831158注:括号内的数据为检验值以上数据表明,通过对方程进行检验,拟合优度良好,参数的经济意义合理,但是发现估计方程存在序列相关性。进一步用LM检验后发现方程确实存在二阶序列相关,因此在上述回归模型中加入AR(1)、AR(2),进行修正来消除自相关,得到以下检验结果:LnGDP=5.814+0.427LnJG+[AR(1)=1.047]+[AR(2)=-0.838](25.817)(14.993)R2=0.983536 F=200.1328 DW=2.277327注:括号内的数据为检验值由DW值检验结果来看,修正后的模型已基本消除了残差的序列自相关现象。对方程进行分析发现:江苏省加工贸易总额与GDP两者间存在着正相关性的联系,也就表明江苏加工贸易对其经济增长产生了正向拉动的作用。模型修正后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对加工贸易的回归系数为0.427,也就是说加工贸易总额每增加1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就平均增加0.427个单位,这表明江苏省生产总值很大一部分是由加工贸易拉动的,并且作用比较显著。

3江苏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建议

经数据及实证分析表明,加工贸易已然成为江苏省重要的对外贸易形式,对江苏省的经济持续健康增长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加工贸易对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我国国际地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要想推动工业化战略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是其有效途径,在面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时,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便可以削弱其受到的影响。

3.1推动内资企业发展,促进江苏省加工贸易主体的转变

据江苏省统计局公布数据结果显示,2003~2009年外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由860亿美元增长到2597亿美元,所占比重由2003年的75.6%上升至2009年的76.7%,而内资企业所占比重不超过20个百分点。由数据表明要推动江苏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变以外资企业为主体的加工贸易格局,拉动内资企业的发展,加快内资企业改革,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快技术进步。

3.2提高加工贸易的配套值,促进江苏省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

江苏省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水平仍相差较大它为外资加工贸易企业提供的料件等配套不足,在技术、管理和产品质量上均不能达到国际产品的要求,而且产品加工仍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加工产业进驻江苏,外商投资力度加大,高等劳动力的不断短缺,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越来越严峻,本土高端加工企业竞争力大,发展更为艰难。对内资企业来说,要充分合理利用和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与科技水平,积极为已经进行加工贸易的企业提供配套设备、原料及产品零部件,善于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国内料件的配套值,充分利用比较优势,使其达到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的技术要求。

3.3立足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

低层次的组装型加工和简单加工占据着江苏加工贸易的主导地位,如服装加工、汽车零部件加工、电子装配等,高新技术产品加工比重较小,销往国外的商品由于技术的落后而导致其附加值低,多数的加工贸易是以资源和能源消耗为代价以换取贸易的增长,而且国内营销渠道单一化,与国外产品相比缺少竞争力度。从长远利益来看,江苏省的加工贸易应向其他方向转移,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合理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出口商品结构,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提升产品加工深度,将不同附加值的环节进行优化调整和分配整合,同时实现贸易结构的升级,提升加工贸易产品的整体水平。

3.4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实现加工贸易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江苏省处于沿海沿江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科学技术、人文环境等要素的差异,使得江苏省加工贸易的地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严重,这些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苏南的苏、锡、常、宁等地,而苏中及苏北所占比重很小。苏、锡、常、宁等地区交通便利,贸易加工区分布广,各大高校人才不断涌入,加上诸多优惠政策,使其发展尤为迅速。苏中及苏北,各方面条件都较弱,人才短缺,加工产品形式较单一。目前加工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已制约到其转型升级,因此各区域应充分认识到不同产业链中的加工贸易在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将苏南一些附加值比较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向苏中和苏北转移,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