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3-04-09 03:2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人才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人才培养

篇1

[关键词]计算机人才的培养 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创新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242-01

现在社会上人们发现,进来中国的IT产业的发展前景不太乐观,高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人才大多数都不能找到本专业对口的岗位就业。对于这种现象,当前有一些专家学者给出了一些观点,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体制问题,认为中国对IT产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特别是对专利著作权保护的力度不够;有的认为这是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有的认为现在大学生不好就业是个普遍的社会问题。而本人认为上述观点都不是主要原因,而主要原因在于我们高校在培养计算机人才的观念上和方向上出现了偏差,从而导致了在应对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我们的反应僵化而缓慢。

一、对计算机专业地位的重新评定

计算机,我们大多数人把它称作电脑,它只是一种工具,但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却日益凸显。我们的工作、学习和娱乐都离不开它,也由此引申出了许多相关的行业,如软件制作、视频动画、信息通讯和电脑游戏等等,并且在社会上这几个相关的行业也曾火爆一时,计算机行业也曾被社会各界关注,同时广泛认同计算机行业前景一片美好,以至于学习计算机的人数也不断加大。但不要忘记,计算机无论再怎么变化,它也只是一个工具,一个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工作和娱乐的工具。然而“满则溢,极必反”,过热之后一定会出现过冷。现在IT业的火爆已经过去,我们应该好好的理性分析一下,我们不应该把计算机当做一个工学学科来对待,我们应该把它当成一个大众化的理论课来学习。这一观点曾经为许多学者指出来过,但因为,其中牵扯到太多的利益链条和太多的利益群体,没人支持是必然的结果。

二、高校计算机入教学体制需要改良

现在各个高校为学生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基本都是一个样子,本人在一些高校中专门这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上的专业课程做了一些调查,调查结果如下:第一年所开设的是一些基础课程MacroSoft office 2003、计算机组成原理,还有计算机程序语言的启蒙课程像C语言、passical语言等;第二学年开设了一些图形图片处理和动画制作的课程像photoshop和flash,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如C++,VB等,就是汇编和数据结构等;第三学年所开设的课程就是应对现在信息市场上流行的应用型软件,类似如.net、JSP、ASP、3DMAX、MAYA等;第四学年由于大多数学生要实习,所开设的课程并不主要,课程内容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这么多不同的课程,就这么累计起来,分派在高校学生4年或3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不禁要问一下,我们这么教学生最后掌握了什么?我不说学校这么安排课程不合理,它既然存在那就有其合理的价值。但是,从学生的口中得到的却是另外一种答案,其中有37%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或是工作没有任何意义;20%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处于不了解,不明白,静观其变的观察态度;10%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知识非常有用(这10%的学生是已经找到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还有27%分学生为了继续考学,而不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发表任何观点;还有极少数选择其他原因。这说明了我们的计算机教学体制需要做出一些调整。曾经有人认为,高校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应当满足当代的市场要求,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本人认为这种说法不正确,市场的需求是瞬息万变的,而高校的培养目标也能瞬息万变吗?本人的观点是,高校要培养的计算机人才应当是一个学习型的计算机人才,他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有着乐观积极的工作态度,以及带有极强的求知欲望的人,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培养目标。

篇2

近年来,很多高校围绕“协同创新”理念,以高校为核心,联合政府、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深入进行教学改革。以协同创新理念为基础,探讨高校和行业企业协作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初步的协同创新理论框架。

关键词:

协同创新;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应用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培养了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但是不难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在应对当今社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方面已经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这也折射出当前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的确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快、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若要从根本上改善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协同创新理念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1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创新这一概念是在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提出的,即“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1]这一概念突出团队协作的本质,强调协同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而在全球范围内,开放、合作、共享的创新模式也被实践证明是有效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2]。将协同创新这一理念引入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就是以高校为核心,围绕计算机专业教学这一目标,联合政府、企业、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协作、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地完成学生的培养。创新目标就在于重新建构人才培养过程中各办学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设计切实可行的协同创新模式,调动各方积极性,培养具备计算思维、创新实践能力的,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2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2011年,全国麦克斯报告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状况不好,教育部甚至对其亮了黄牌。现实情况是:社会需要大批的多样化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有需求但是招不到人。大学生的“就业难”和企业的“用工荒”之间的矛盾。反映出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确实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专业定位同社会发展相脱节

计算机知识发展迅速,瞬息万变。而高校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至少要执行四年,必然会存在滞后性。另外,高校的专业定位也存在一定的偏差,过于偏重计算机科学理论的探究和知识的推广,但在知识的应用以及实践方面显得过于薄弱。虽然本科教育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严密性,但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也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目前很多本科院校都致力于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其原因也在于此。

2.2人才需求的变化与传统教学大众性的矛盾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很多企业招聘人才的时候,倾向于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因为他们希望招聘的人才能够直接上岗。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的确存在很大的不足,迫切需要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并且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对于普通高校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有一些高校虽然允许部分比较优秀的学生跟老师做项目,但毕竟是较小的范围,没有办法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如果高校能够紧随市场需求变化风向标,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岗位实战训练,势必可以改善当前的窘境。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高校必须有专门的实训场地、丰富的实训项目和大量优秀的指导教师。可是对大多数高校而言,硬件条件和师资条件在短时间之内很难解决,因此,高校必须要另辟蹊径,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2.3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教学第一线的高校教师们大部分教学科研任务比较重,基本没有时间从事实践项目的研究活动,而且很多老师都是硕士博士毕业后直接步入校门任教,普遍缺乏实践经历,因此能够提供给学生实践操作方面的指导性建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较差,使得学生的知识面较窄,缺乏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很少鼓励学生去积极地、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和培养。

3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构建

按照系统研究法理论,组织系统应该包含内在和外在的环境系统,两者相互依存并互相影响。作为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应围绕培养计算机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联合政府、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等要素,实现深度合作,走出校门,协同创新,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计算机人才。

3.1建设优质课程群

根据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划分专业课程群,根据教师研究方向和专长确定各个课程群的教师团队(人员可进行交叉),按照课程来分配知识点以及技能模块,制定学生的专业技能考核指标体系,在教师团队成员达成共识的前提下,课程群的主要负责教师完成教学资源的共建和教学互补,确定好引入的企业资源(包括人力、项目资源),实现多方协同建设课程群的内容。课程群的教师团队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多方需求为终极目标,教师间充分协同,以课程群为模块,确定每个能力模块的教学内容,调节模块的衔接顺序,制定每个模块的技能考核目标和考核方法,敦促教学过程中能力培养的落实。

3.2打造优质师资队伍

优质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往往偏重于理论教学和学术指导,而在前沿的实践技能这方面相对较为缺乏。因此,要想真正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师须先行。首先,选派教师参加专业进修和实践培训,甚至可以安排教师到优质企业去挂职锻炼一年,获取一手的实战经验,提高教学的创新能力;其次,可以通过“引进人才”的方式,将企业中的优秀人员引入高校,并且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鼓励他们在高校内设立研究室,把企业的案例和文化带入课堂,并与教师们进行深度的合作,结合课程学习进行相关的课程实训。最后,建议将同一地区内的各个高校的计算机教师进行资源共享,根据他们的专业、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将最好的教师共享给本地区的每一所高校的计算机专业,通过这个辐射作用,带动所有教师共同进步,促进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高。

3.3校企多元合作

高校要围绕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方向,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将企业的文化和资源引入到本科教学的各个阶段。我们建议可以采取“3+1”的方式,前三年在高校中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最后一年到企业实习,并且前三年的时间也并不全是在高校,比如可以将大一的始业教育、大二结束时的专业认知实习等放在实训基地完成。通过在企业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强化他们的实战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首先,根据社会发展所需以及企业自身的特点,校企合作制定在企业阶段学习的方案。其次,建立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工作场景。最后,校方和企业共同组建一支专业的教学团队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指导。

3.4致力于处理好的几对协同关系

(1)师生之间的协同。在协同创新理念的指导下,师生间的协同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遇到了问题,教师不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引导学生通过查找相关的资料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提示,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提高。

(2)学生与学生间的协同。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条件不同,学生进入大学时,他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水平参差不齐,这也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有很大差距。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能顾及大部分学生,而不可能照顾那些极少的“听不懂”、“已经掌握”的学生。因此,在协同创新思想指导下的教学,可以采取学生与学生间的协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组合成团队,围绕所学的知识点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学习。学生通过合作、共同学习来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同时,也还增强了学生们与人合作的能力。

(3)教师与教师间的协同。随着计算机课程综合性的增强,教师与教师间的协同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创建教学团队,让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师加入进来,合作互助。紧密围绕市场的需求为目标,以此来确定教学方案。另外,也要加强新老教师之间的协同,在“传、帮、带”的过程中,思想得到融合和升华。通过教师之间的协同,最终实现教学互助、互学、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

(4)高校与行业企业间的协同。高校计算机专业办学主要是为了培养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办学目的,高校与社会行业企业的互动和协调必不可少。一方面,是为了了解行业企业的需求,按需定教;另一方面,校企合作,让企业成为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训基地,同时让高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基地,高校与行业企业间的协同是将书本知识和社会行业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有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的战场,同时也能够对所学理论进行检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杨静.协同创新理念应用于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5(1):152.

篇3

摘要:2008年我院迎来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字媒体方向的首届毕业生,本文从毕业生的角度,通过三个方面介绍了我院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模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计算机;数字媒体;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近几年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也由学生挑拣工作单位转变为工作一时难求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之一是面试求职的学生普遍缺乏实际动手能力,用人单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培训才能够上岗。这就形成了一方面计算机企业对国内软件人才的欠缺大喊头疼, 另一方面毕业生又为工作难找而苦恼,而一些宣称几个月成就软件大师培训就业的机构又异常热闹的尴尬局面。

但这种社会需求也为独立学院带来了好的机遇。这就要求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定位和课程设置要适应社会需求,不断地调整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我院计算机系数字媒体专业方向今年有101名毕业生,其中三名同学分别考取了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娱乐与动画、南开大学多媒体技术、武汉大学软件工程的硕士研究生;其中有几名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决定自主创业等。本文是在对部分毕业生调研和座谈的基础上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总结和思考。

1明确人才培养的学科定位

我院的母体学校是南开大学,显然照搬母体学校的发展目标是不现实的,但独立学院的学科定位又取决于母体学校的学科资源条件。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有效地利用母体学校的师资,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独立学院;另外独立学院的学科建设还取决于社会的人才需求,市场的稀缺度越高、学科发展的潜力越大,学科建设的成功率也就越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数字媒体专业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于2004年创立的。

我院定位于以本科教学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数字媒体专业重点培养适应信息现代化建设需要,牢固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与知识,能够熟练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熟练进行数字媒体信息的采集、加工与制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同时也为计算机科学和数字媒体研究输送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新型研究人才。从04级毕业生的情况看,这一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2抓住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2.1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我系新生入学前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少,许多同学抽象思维能力薄弱,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我们面临的却是一个多元化的信息社会,要求我们掌握多方面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这样如何针对绝大多数同学制定一个合适的培养目标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根据以上实际情况,决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对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进行整体优化,努力形成多元的、以学生为本的、注重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过程。以此来适应现在市场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因此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在保证计算机主干课不变的同时,设立了数据库与网络、游戏程序开发、数字媒体制作三个子方向的选修课程组。让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个教学计划把“高级科学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改变为“多类型、多层次的初步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个培养目标制定新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较扎实地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理论,系统地学习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完整过程,实际地掌握数字媒体构件加工、软件编程、作品制作和网络建设的基本方法。通过课堂教学、上机实习、课程设计多个环节,培养出初步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2合理设计课程

(1) 开设计算机导论、数字媒体基础、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计算机图形学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强化C、C++、Java等基础编程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设置动画课程设计、网站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游戏课程设计等子方向的实践课程,供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选择,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个较大型的课程设计作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开设苹果机操作系统、脚本写作、影视编辑等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发展方向进行选择,以达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 在教学计划中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优点,按照教学次序和难易程度分开,将要开展的课程分别安排到各类必修课和选修课中,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课程,达到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目标。强化主干课程的同时,允许学生根据兴趣选修课程,这就需要学校在选修课中设置相应的序列课程,供学生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市场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自我设计,努力向选定的方向去发展,以便深入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同时保证所学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2.3重视实践教学

作为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包括上机实习、课程设计、专业社会实践、作品制作、开放实验、项目开发、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我们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例如,鼓励学生参加天津市乃至全国的各种竞赛;鼓励学生组成团队进行专业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大规模的练习性项目,在项目中实践软件开发和软件工程的知识等等。

为了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我系不仅聘用南开大学的师资,而且聘请了社会上一些知名企业的技术人员以及一些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承担教学任务,例如天津市东路软件公司的游戏软件开发工程师、鹤普公司的软件工程师。这种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教学的多样性,同时也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4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

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性质来划分,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3 类:从事研究型工作、从事工程型工作和从事应用型工作。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在本科阶段对前两类人才的培养已有一定基础,对于第三类人才的专门培养则几乎是空白。

根据市场的这些特点,我们不是只将就业指导停留在毕业生,而是贯穿整个大学4 年的教育,针对不同的年级,做不同的指导。一年级新生应该开展新生入学专业介绍,培养学生的专业认识能力,教育学生开始建立职业规划的意识,确立职业目标,培养学生愿意学习、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能力。二年级注重相关能力的培养,比如学生有意向数据库、网络、游戏软件研发方向发展,就应教育学生在强化程序设计课程的同时,加强专业社会实践活动,积累计算机相关项目的经验;如果学生有意向网页设计、数字媒体作品设计方向发展,应指导学生多参与各类设计创作大赛,并指导学生选修相关的艺术类课程,提高对艺术的关注度和感悟能力。三年级要加强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技能技术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四年级要着重就业的服务性工作,多渠道、多手段给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咨询指导。四个年级的不同阶段要相互贯通,与平时的日常事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3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模式

3.1鼓励课外开展兴趣小组,培养团队意识

丰富的课外活动,将有专业兴趣的同学集合起来,邀请老师和有专业特长的同学讲座,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结成兴趣小组,共同学习探讨,带动周围的同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现在我系有数字媒体、影视动画、游戏软件开发三个兴趣活动小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亲身体验到系、专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几个毕业后决定自主创业的同学就是通过兴趣小组启发了创业思路,在校期间他们的网站广受好评。

3.2组织参与各种专业技能竞赛

连续3年的“计算机多媒体作品大赛”中诞生了多个优秀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作品,正是这些作品冲击着每一个同学,在对作品惊叹之余每个人都亲身体验着“实践”带来的乐趣,而这种“乐趣”恰恰是培养应用型和创业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根基,也是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的动力。

参加全国和天津市举行的各类计算机能力竞赛,使学生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竞争,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更能了解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明确学习方向。

3.3引导自主学习

教育是一种引导,而引导的结果是学生对“自主学习”的加强,在这方面我系的工作是极具开拓性的。传统的学生自主活动是以“社团”的形式开展的,我系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04年成立的“计算机系兴趣小组”将自主学习的工作推到实际日程上,04下学期开展的“多媒体作品大赛”更是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而后在系里老师鼓励下学生自主成立的“媒体实验室”更是打造出一整套“学术交流平台”,并将平台网络化,为“基于网络的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做出了充分的实践。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需要社会来承认和鼓励他们,在这些方面我系教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鼓励并帮助学生参加市级乃至国家级比赛,并拿了许多大奖。

如图1所示,三个方面教育教学工作的整合为学生在校自主学习、自主创新搭建了实践的平台。如图2所示,自主学习与社会项目、各种竞赛的结合成为了将来学生创业的孵化器。

3.4校企结合,自主创业

创业培养是将“准人才”培养成“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方式,而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对于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创新是创业活动的核心,也是社会价值的核心。

滨海学院每一个计算机系人都知道在第三教学楼2楼的计算机系办公室门前有着一幅完备的“计算机系课程体系”图表,这个图表是计算机系全体教职工在认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制定的教育教学体系。该体系从考研和就业的角度以及就业的不同方向,如数字媒体作品制作、影视动画、数据库、网络、游戏程序设计、软件开发等各种社会需求作为体系中培养人才的终

极目标。该体系将大一新生从入学到大四毕业的整体课程配置状况进行综合搭配,是对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最直观的综合培养计划。创业的培养是对个体能力与技能的基础培养之后的一个升华与提升,而“计算机系课程体系”就是对创业培养的基础、系统性工作。

相信在今后的创业培养中,孵化机制的建立以及风险教育的进一步加强一定会使计算机系的创业培养工作更上一个台阶,进而将这些大学生创业者推向我国的经济建设的浪潮中,为滨海新区乃至全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3.5开展相关的专业资格认证工作

独立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就业难,社会认可度不高的事实面前,也要不断发挥优势,突出特点,提高质量,最大限度的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提高社会的认可度,取得相关的专业资格认证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去过大大小小的招聘会的毕业生经常看到JAVA工程师、DSP工程师、网络设计师等等的招聘,我们应该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报相应的认证。在学校开设考点和相关的培训课程,方便学生通过考试。

不难看出,独立学院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有以下基本特征:(1)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2)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等特点;(3)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4)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较大比重;(5)毕业生实行双证制(毕业文凭和职业技术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6)学校和用人单位结合,学生与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1] 周西安,吴麟麟.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07,(1): 165-167.

篇4

【关键词】岗位需求;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

引言

计算机技术在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行业,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了应用最广泛的科学技术,对其应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当前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还远远不能达到岗位需求的满足水平,尤其在计算机应用细化分工的情况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难以与之相适应。培养与岗位需求的不对应,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而加强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1.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的当前状况

各个生产行业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IT行业在我国迅速崛起,这客观上增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计算机人才的供应不足,也造成了大量的岗位空缺,而且处理不好,这个缺口会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不断增大[1]。另一方面,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人员出现找不到工作的问题,两个方面的困难造成了供求的断层,供与求不能实现对接。此外,企业中既缺少高级技术人才,职业工程师也不足,而这些职位人才主要由高职进行培养。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原因是计算机人才培养缺乏较高的实践性,与市场需求出现较为严重的脱轨,企业与高职培养之间的协作效果不佳,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尽管有相应的技术知识,但是不能适应岗位的实际操作,对岗位的技能相对缺乏。从高职毕业出来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严重不足,没有足够的应用经验,职业观念不强,这在企业的具体岗位工作中,会影响到工作的效率,对岗位需求的具体要求标准不能有效的达到。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加强对企业设置相关计算机岗位的调查,分析当前市场对计算机岗位需求的方向,结合实际,相应调整培养模式,才能加以对局面的扭转[2]。

2.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的途径

计算机岗位需求与人才培养不能实现有效的对接,造成了大量的岗位空缺与人才的闲置,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通过改革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加强培养的实践能力,增加人才的工作经验等来加以解决[3]。同时,要深入掌握市场动向,了解对计算机人才的具体需求要求,预测计算机人才的岗位设置方向,与实际加以结合,以提高培养针对性。加强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实践具体有以下几个途径:

2.1摸清岗位需求情况,确立培养改革方向

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不能盲目的进行,而是要通过实际的调查和认真的分析研究,摸清当前企业对计算机岗位的需求状况,实行有针对性的改革[4]。要采取多种办法如市场调研、与当地相关企业交流联系等,具体了解对各项计算机岗位需求的信息,以及对招聘人才的要求等,实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其未来发展走向,进而确立正确的培养改革方向,避免多走弯路。例如,高职院校对当地区实行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了解与计算机相关行业的岗位需求情况、分析未来几年的需求状况,进而制定当前的培养方案,做出具体规划,并设计相应的课程,力求培训思路与岗位需求的接轨。在确立培养改革方向的过程中,结合当前及未来企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同时,还要根据高职本身的结构特点进行综合设计,因为计算机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对岗位的需求也多种多样,任何一个高职院校都不可能全面涵盖这些行业。所以有根据自身培养专长,以及相应的设备资源等进行侧重培养,以集中力量,达到改革培养的效果。

2.2结合就业方向,设立对应培养目标

计算机技术不仅仅应用与IT行业,它以强大的优势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对计算机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这在岗位的需求上加打了竞争的力度,为高职计算机人才的就业无形中增加的压力。为了使高职计算机人才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就业需求,加强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以符合企业的用人需要,在培养上要加强与计算机应用就业方向的结合。不同的方向要求也不同,所涉及的技术应用侧重点也不同,因而在培训中要加以区别,结合不同的就业意愿,实行有侧重的培训方案。例如,对于企事业单位相关的动画、影视等的制作需求,对其培养要求除了符合国家教育总目标的条件下,增加理论、多媒体操作、应用等目标要求,并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紧密地根据培养目标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以促进目标的达成。当实际培训效果与设置目标相差过大时,应当及时调整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方式,不能降低与岗位需求相关的目标标准来实行调整,这样能够保证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能够与实际岗位需求相适应,有助于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3.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普及,对其相关岗位的设置日益精细化,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供求不对口的情形使得就业不够理想,岗位缺口很大。基于岗位需求,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实行改革,增强其实践性,迫在眉睫。探索新方法、创新形式,综合多方面因素加以提高改革人才培养的效率,使计算机人才培养与市场岗位需求相适应,是一项长期的、也是艰巨的任务。通过学校、企业等加强联系、合作等,相信能够在今后有很好的突破性进展,为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找到合适的出路。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李江华(1976-),男,河南新野人,江西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兰红(1969-),女,辽宁鞍山人,江西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西?赣州?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西省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XJG-11-6-9)、2010年江西省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XJG-10-6-1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023-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快速膨胀发展。据2010年最新统计,该专业点已从1993年的137个增至2010年的904个,同时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的本科专业包括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电子商务、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字媒体、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专业。2009年统计全国高校共有1197个专业点,目前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在校生已构成一支百万大军,其中研究生约10万人(含工程硕士的教育),本科生约40万人,研究生约40万人。专业点分布中985院校占4.4%,211院校占9.38%,独立学院占30.51%,地方高校占55.71%。地方高校和独立学院是计算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

十年前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是理工类专业的排头兵,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高校招生中该专业受学生热捧,报考踊跃,学生就业选择的机会较多。然而近年来随着各高校该专业及相关专业点的迅速增多,其他学科专业信息化的不断普及,高校的计算机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竞争和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出满足社会各行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细微方面,社会出现了对计算机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随着计算机使用功能的不断开发和世界 IT 业泡沫经济的出现,计算机人才需求逐渐趋向实用性和多元化,这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地方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面临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的推广和普及,计算机应用技能已是一项基本技能,只要学过计算机的人都能掌握,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层次已在不断提升,仅仅局限于专业基础知识不能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专业人才必须体现出专业特长和专业优势。可是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计算机本科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仍停留在十年前。

(2)社会对于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专业素养需求虽然低于专业人才,但由于计算机应用跨行业的广泛性,要求应用型计算机人才掌握更多的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这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计算机专业学生本身专业学习能力不够。由于就业压力很多学生较早就开始找工作,大一、大二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真正给本科生全心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可能仅1~2年的时间。计算机本科学生没有大量的时间深入学习专业课程,再加之很多地方学校教学侧重点不一样,有的更重视理论的学习,导致计算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参差不齐。

(4)专业课程设置不能顺应技术发展。计算机技术一日千里,一些地方高校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有很多不尽合理的地方,比如,曾经流行的VB、VFP等语言工具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但很多学校却仍然以这些技术作为主导,或者社会需求主流知识开设课时不足,其结果当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5)部分教师虽然在理论课讲授上绰绰有余,但自身缺少实践锻炼的机会,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不足,因此不能给学生以更好的实践能力指导。

(6)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兴趣不是天生的,也是在一定环境下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一件极其抽象复杂的思维活动,既容易激发学习兴趣也容易打击学习热情。在计算机专业知识实践学习活动中,若教师不能正确引导,就会导致一些学生由于遭受挫折而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

二、对策研究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8-0147-01

1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的现状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进入全民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成为社会热门,这给高职院校针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国传统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而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专业性极强,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这颠覆了传统教育理论。导致高职院校在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方面出现很多问题,没有结合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这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培养计算机网络人才的质量。

2如何培养高职计算机网络人才

2.1高职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要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

教育部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环境下,计算机人才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特点,培养创新型计算机人才。高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时要及时掌握区域经济的发展,制定合理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应“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就业市场要求”。

2.2按照岗位需求,合理设置计算机教学重点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为企事业单位岗位需要服务的,所以在进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时,不能脱离岗位需要盲目培养。高职院校应和企业联系,深入了解企业讯息,掌握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到有的放矢。由于企事业性质的区别,不同的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肯定存在一定的差异化,所以各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要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明确教学重点,使学生不仅能学到计算机基础知识,同时能学习到适应岗位需求的重点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2.3紧跟社会发展,完善和更新教学内容

人类进入21世纪后,最大的变化就是变化,社会日新月异,一天一个样,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所以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紧跟社会发展,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带到课堂,完善教学内容。新知识、新技术代表当前社会网络技术的最前沿,及时引入可以让学生及时掌握社会发展变化对网络技术的需求和变化,促进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自己专业培训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2.4创新教育,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高职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以“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就业市场要求”思想为指导,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要符合企业需要。所以高职院校在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创新教育,深化实践,与企业联系将正在企业中工作的专家请到课堂上来,为学生介绍企业的一线知识和技术,因为正在企业工作的专家是最了解企业需要的,有丰富的经验。同时,高职院校可以考虑联合企业建立一个学生、教师、企业相互沟通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学生可以随时和老师、企业沟通,解决自己在学习中的难题,也可以向企业学习计算机的实际应用知识。企业专家也可以定期在这个平台上举行一些专业知识讲授,将自己在企业中的工作经验、工作技术贡献出来,提供给广大的学生借鉴学习。在这个平台之上也为老师提供了与企业专家交流的机会,对增强教师的教育水平有相当大的作用。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联合企业开展一些课堂之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边学习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5制定合理的计算机教学计划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日益严格。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科学合理才能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的专业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制定专业的教学计划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当重要,专业的教学计划要体现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制订教学计划之前,高职院校要做到心中有数,结合社会实际掌握本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从而制定出一个包括培养方向、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考核制度在内的教学计划。高职院校制定计算机教学计划要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实事求是、反复研究,要使制定出的教学计划能够真正实用,能够真正培养出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避免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跟不上企业需要的尴尬。

篇7

摘 要 当前各高校计算机专业都十分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在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不突出或者较薄弱。为了提高应用

>> 地方院校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 基于“四能力”创新型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探讨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体系 基于MCLA模式与协作学习理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初探 创新应用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与计算机教育教学实践 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计算机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独立学院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产学研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应用实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07-01-22.

② 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大学教育科学,2008(1):20-23.

③ 何丽,华斌,刘军.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计算机教育,2014(2):5-9.

④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6-20.

篇8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用型人才;教学改革;校企合作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尤其是网络应用的普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应用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但现状是大部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缺乏实际应用开发设计能力,不能很好地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计算机专业就业市场上一方面是企业急需大量的人才,却难以选择到满意的求职者;另一方面是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就业率持续走低。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信息化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人才,高校如何根据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及教学方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类人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是由社会发展大环境决定的,我国的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并将继续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深入,计算机专业的就业领域也逐渐扩大,毕业生可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等单位或部门从事计算机教学、软件开发与维护、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计算机相关技术咨询与监理等工作,可从事的职业岗位包括软硬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信息工程监理工程师、网络集成工程师、系统管理员等专业技术岗位。除此之外,许多非计算机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也需要大量熟悉计算机专业相关技术的计算机专业工程师。然而,就业选择面如此之广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的难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事业单位有很大的生存压力,一方面企业要努力提高自身在市场的竞争能力;而一方面企业要缩减开支,降低其运营成本。在现在的就业形势和企业竞争条件下,市场出现了某种“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中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对应聘者专业技能的要求不同。人力资源主管认为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分别是:编程实践能力、操作系统、数据库,而IT 项目主管认为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则分别是:编程实践能力、数据结构、算法知识,此外依次需要具备数据库、软件工程和操作系统。分别有87.9%的人力资源主管和81.7%的IT 项目主管在招聘员工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不少企业会参看毕业生是否参加过项目或实习,以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条件。57.7%的IT 项目主管表示,会先安排新员工直接进入工作,然后在实践当中根据需要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二、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性失衡。近年来,虽然国内外高校和学术团体都在积极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由于受美国“91 教学计划”和本专业理论体系的影响,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仍然不能脱离原课程体系的框架,既要兼顾学生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能力,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另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难以全面进入教学计划。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而言,更存在既不能让学生掌握扎实、完整的专业理论基础,又不能培养学生熟练的应用能力的问题,由此出现了顾此失彼、实际效果差的局面,从而导致了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的供需矛盾,反映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无论是按照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还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基本的实验方式、方法与应用技能,对专业学生应要求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技术开发、应用能力。

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

按照过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关于算法的学问,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开展算法研究与应用的能力。这是一种以专业学术发展和研究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在此模式下,学校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轻视应用技能的强化培养,培养的人才偏重于学科型、学术型,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计算机开发、管理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缺乏对现实事物的抽象能力。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是以职业化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企业要求招聘的毕业生经过短时间的岗前培训就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对于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有项目开发的经验、专业基础比较好,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或方法来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综合分析,造成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

1. 专业定位与社会发展脱节。

高等教育在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与知识推广方面有比较好的优势,但对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却有些单一。

2. 教学方法与内容陈旧。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沿照多年前的专业设置方案,未能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与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同步前进。

3. 实习实践环节缺乏。

大多数院校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为实习实践的环节,这些实践环节存在着学科片面性、与企业应用脱钩、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充分的实习实践环节。

4. 师资建设滞后。

教学一线的教师多属于理论型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从事应用项目的开发科研工作,缺少实践应用经验,无法在计算机应用上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建议。[ ]

三、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为促进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为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需要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结合笔者在软件公司工作数年,以及在高校从事一线教学的相关经验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1. 转变教学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目前,多数院校以培养理论型、研究型的计算机人才为目的,这种培养理念符合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发展初期的需要,在当时的条件下,计算机技术处于理论研究与推广阶段,发展趋势缓慢,理论研究有助于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需要的是大量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企业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的、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而院校培养的依然是大量理论型、研究型计算机人才,因在培养过程中缺乏过硬的实践实习环节,导致他们在实践动手能力上还很欠缺,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要,院校应抛弃以前的教育模式,跟近社会的发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密切结合社会的发展动态,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 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

教学体系设计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协调发展。

院校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应根据社会需求的应用方向设置不同的计算机应用教学方向,如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软件工程、嵌入式技术等;在课程设置上,应密切结合应用方向选择教学课程,要有所偏重,有所放弃;将教学课程划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对于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须有相应的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内容应与时俱进,紧跟企业应用的需要,结合课程的要点,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后立刻进入实践环节,使其在了解课程应用方向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程精髓。

3. 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

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其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该门专业课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应用能力。在企业应用中,需要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程的理论及其应用知识。实践出真知,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可以尝试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开展校企合作,既是把学生送入企业中实习,观摩、学习、参与企业的生产环节,这可以让学生更早地与企业接触,深入了解企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掌握业界内计算机最新的发展趋势;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有参与项目开发实践的机会,并力争使学生们参与一个或多个企业实际应用项目的开发过程,从项目需求定义、项目设计、项目开发、项目测试运行到项目维护。经过这个过程的学习与锻炼,同学们能将理论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能力应用结合起来,一方面加深了同学们对计算机专业应用的了解,增加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性,另一方面,企业应用项目有一定的复杂度、时间限制,对同学们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在有压力的驱动下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同学们与他人沟通协作的团队精神。

4. 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教学模式对师资队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不仅具有理论教学的能力,而且还应具有项目设计开发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具备相关实际应用开发经验,在教授理论课程时,能够深入把握课程的要点,并结合具体应用实例进行讲解,在教授实践实习课程时,能将应用项目的问题分析得很透彻,条理清晰,便于同学们理解与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而且能够在学生专业技术上、就业上给予积极的支持与帮助,同时也树立了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榜样。学校在建设双师型队伍过程中,可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可鼓励与支持理论型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的应用开发,使教师得到应用能力实践与提高的机会,也可招聘在一线的开发应用人员到院校从事实践实习型课程的教学工作。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使培养的学生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就需要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院校需要改变原有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积极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 ]

参考文献

[1 ]王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J].计算机教育,2007.

[2]李晓明,陈平,张铭,朱敏悦。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计算机教育,2004.

篇9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综合评价 人才培养

引言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担负着培养信息化时代所需的计算机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的任务。由于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与相应的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相差无几,成为相应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缩写版,而在职业技能的培养上,又没有发挥其高于中专教育的明显优势。导致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实际要求差距较大,未能体现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与优势。因此,应当改革和创新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如课程设置、动手能力等),并制定一整套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综合评价体系。

1. 高等职业教育评价及其功能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判断,从而为自我完善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特殊阶段,具有两大社会职能,一是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建设者;二是培养受教育者具备现代科技条件下复杂劳动的技巧和为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断学习的能力。现代社会许多行业的劳动技能,不是能够通过简单的模仿或者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方式能够获取的,需要从业者从理论到实际动手能力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既要重视理论知识、文化知识的培养,更要重视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目标应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毕业生是否具有满足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从事某一专业工作所必须的理论文化知识;②毕业生是否具有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技巧和动手能力;③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知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这些能力是毕业生将来在行业内进行技术革新、不断改进和提高劳动技能的基础,也是社会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高职教育的评价就是要利用合适的评价手段,检验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能否达到上述目标,检验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是否满足上述目标要求。

2. 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评价的成效取决于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总体说来,其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办学指导思想、教学条件、教学状态、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等。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是对此体系的具体化和细则化,形成一个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可操作、易执行的评价规范和体系。

2.1 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性质来划分,大致上可将计算机人才分为以下三类:从事研究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和从事应用型(信息化类型)工作的专门人才。其中后两类人才正是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要达到的核心目标,特别是第三类人才,社会需求量极大。

2.2 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

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应当包含如下几个相互依存的方面:

(1)课程设置的评价。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仍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原理和基础知识为主,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专业运用能力均较欠缺。合理的课程设置应当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在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有独立开展专业工作的能力。现在计算机各专业的课程情况是大而全,但深度和强度不够。如依次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基于.NET的数据库程序设计等,虽然这些课程确有一定的连贯性和层次性,有利于学生逐次掌握编程技巧。但由于这些课程安排的教学课时数大多在60学时左右,学生深入实际解决具体问题均较少涉及,这正是我们课程设置急需改进的地方。课程设置的评价,既要评价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还要评价课程设置是否有利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2)师资水平及教学方法的评价。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和教师的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和教学方法分不开的。如果老师能够带着学生进行实际的综合布线工作,能够指导学生亲手组建局域网,教学效果定会大大提高。现在职业院校教师的学历层次都比较高,缺乏的是实际经验。学校应当有意识地组织教师接受这方面的培训,从而使教师具备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转变的能力。有必要制定一套能够激发教师更注重实践教学,更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师资水平评价方案。

(3)实验室建设的评价。实验室应是一个模拟现实的工作环境,其软硬件设施应能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技能培训。调查显示,在实际工作中,计算机专业人才最欠缺的是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因此,实验室应当成为学生从学校走向实际工作的桥梁,成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熟悉社会工作环境、锻炼动手能力和培养工作自信心的重要场所。实验室设备、实验课程的安排、实验课的实施等应当成为我们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评价的关键指标。

(4)教学管理的评价。高职计算机的教学管理评价内容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师资力量管理的评价,二是对教学质量和效果管理的评价。教学管理工作一方面要立足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及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要注重促进教学工作由理论教学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转变。教学管理除了严格落实教学计划,管好日常的教学工作外,要有意识地突出职教特色,促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实践教学、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

(5)学生学习效果和基本技能的评价。是否具备满足工作需要的技能,是否能较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是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效果、基本技能和教师教学的最基本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当减少闭卷考试的科目,多安排具体实践项目,结合平时的讨论、小论文、做项目、写方案报告等,更多地通过课程的实验和成果来考核。理论成绩所占比例可以缩小到总成绩的50%以下,考核的中心应由重点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转变为考核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强弱。

3. 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综合评价的实施

上述计算机人才评价的各个方面既是相互独立的,也是相互关联的。实施这些评价首先要有一个系统的规划、科学的调研,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论进行改进。对实验室建设的评价要基于学生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不断调整,即实验室的建设及其评价标准是一个动态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力争每学年都对实验室的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要求。

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可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学生所在单位对其专业技能及工作适应能力的反馈等方面制定评判标准。根据反馈信息和评判结论改进完善教学方法或教学内容。这样能使学校教学和社会实际需求产生最大程度的重合,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刘义,杨明义.高职高专教育评价的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报,2003(1).

[3]李晓明,陈平等.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计算机教育,2004(8).

[4]刘建伟,王盟.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众科技,2006(2).

[5]陈博.高职教育社会评价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3).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措施;方法

当前,计算机专业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市场,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如何培养适合社会实际需要的专业人才,已成为整个计算机教育界都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经过认真的调研、分析、对比,提出了一个战略建议【1】:分类培养,一个专业,三种类型,多个方向。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个专业,分为科学型、工程型、应用型三种类型,包括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等多个方向。同时,也建立了一个基本理念:人才培养要面向就业市场。面向就业市场培养计算机人才,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计算机院系生存的需要。鼓励(要求)多数计算机专业加快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的步伐。结合教指委的改革意见,长江大学与北京侏罗纪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学校的行业特色和公司的行业优势,开办实验班,联合培养既具有计算机基本知识又具有石油专业知识的毕业生,满足公司需求和石油信息化建设需要,为计算机这样的通用性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拓宽渠道。

一、明确培养目标

如果将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视为一种特殊的“产品”,这个“产品”必须按照企业和用人市场这个需求方的基本要求去考虑和设计。要达到培养规格要求,首先必须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要明确培养目标定位。通过对企业用人需求的分析,尤其是结合具体公司的需要,学校要做到为企业量体裁衣。我们把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专业(计算机、石油)基础知识扎实、综合能力强、实践能力强、责任心和事业心强的复合型人才。

二、合理设置课程

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应该适合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普遍沿用传统的课程体系,随着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不断升高,以及学科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对有关的课程进行完善和改进。本次合作按照石油计算机复合人才以及用人单位基本素质要求的整体目标,对现有的课程进行调整,并由学校和公司分别承担。课程设置内容如下。

(一)专业知识课程。

从学校为学生开设的课程体系中挑选与学生将来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计算机和石油课程,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由学校负责实施。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具备较好的计算机和石油专业理论背景,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较好的理论基础。这些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的主体。每个与实践有关的课程,都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职业理念与企业文化课程。

此部分课程委托公司开设。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理解程度、对企业的认知程度,缩短对公司的文化认同时间,有利于其在企业稳定、持续地成长。包括职业理念与企业文化、沟通与交流、公文写作(开发文档、项目汇报、工作计划与总结)、常用办公软件等课程。

(三)公司特色课程。

这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公司实际工作开设,主要是一些石油信息服务方面的特色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将来工作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知识。这部分课程采用课外讲座的方式,以定期和不定期形式开设,包括石油数据库管理技术、石油图形技术、石油知识管理技术等。

(四)实践技能课程。

此课程分为模拟开发和实际开发两部分。由公司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实施方案,由学校和公司合作完成。在实践技能课程中,我们分专业方向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如数据库方向、软件开发方向、软件测试方向等。

三、丰富教学手段

为保证校企合作培养方式的成功,就需要根据企业具体需求采用积极的、创造性的丰富的教学手段。可采取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专题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授课方式如下:1、正常授课。按照教学大纲对计算机专业的要求,由学校负责正常教学的组织与实施。2、专题培训。由学校与公司在每学期前商讨确定培训内容后,利用周末或者假期进行系列专题培训。3、专题讲座。由公司在每学期开学前提出方案,经与学校沟通确定后,利用周末或假期进行系列专题培训,讲座老师可以聘请各个方面的社会人士。4、校内实训。在每学期开学前,公司根据实际工作内容给出实训方案,经与学校沟通确定后,结合正常教学进度进行实训。5、参与企业的实践工作。在每学期结束前,根据正常教学进度,结合实际工作内容提出实践方案,经与学校沟通确认后,利用假期进行实践工作。在四年级将根据课程情况安排毕业设计,学生主要参与公司的实际项目课题。

四、加大实践比重

公司需要的是用得上、适应快的毕业生,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实训、实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校企合作中,通过“引企入校”,使企业生产现场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反映,便于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能在具体的技能训练中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此外,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必将增加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产现场的机会,能帮助学生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脱离实践的不良影响,使他们形成先进的理念,养成精耕细作的职业习惯,并乐意从事具体工作,养成不怕累不怕苦的工作作风。这就促使学生提高了职业素质,为其今后形成正确的就业定位打下基础。具体到教学环节上,除加强课内实验、上机和课程设计外,我们还强调校内、外实训,实习,特别重视学生参与公司实际项目的研发,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实施校企合作是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这一方面使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实用性、针对性,符合社会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校与社会的广泛联系,通过市场信息渠道的反馈促进学校主动、及时、准确地调整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灵活地设置专业,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学校教学改革创造条件。我校这次通过校企合作创办侏罗纪实验班,是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在学生培养方面的一次创新。要想使这种模式更具普遍性,还需要更多企业的参与,特别是有代表性企业的参与,以促使计算机专业面向就业市场改革的全面进行。

参考文献

1.赵致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与教学改革研究进展通报[J].中国教育,2004.

2.杨喜权,刘学军等.计算机科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之研究[J].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4.

3.,孙利.新世纪信息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的几点构想[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4).

4.陈天洲.计算机人才培养的层次划分[J].计算机教育,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