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范文
时间:2023-03-13 17:5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养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其实不然。中医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的最高境界与儒家倡导的“致中和”思想完美契合。中医的很多道理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诸如在节制饮食的问题上,不是禁止吃这吃那。当你想吃的时候,大抵也是体内的需要。但是有一条,浅尝辄止。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这时候就要学会调理情志,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大脑一放松,智慧就来了。
近年来,中医受到许多老百姓的关注和热捧,可这份关注似乎总与“养生”二字相连,养生几乎成了老百姓对中医的主要诉求。当针灸、刮痧等传统疗法不再仅仅是一种理疗手段,慢活、食疗渐成一种生活理念,蕴藏在传统中医里的自然与平衡就和现代人所崇尚的生活品质不谋而合。
只是,中医所要求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环境似乎并不和谐。中医讲求恬淡虚无,而我们却生活在一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是选择过去田园风光里洁净的空气和水,还是选择遍布周身的电子产品、快餐塑料等带来的便捷及其必然的污染呢。大多数的人们在瞬时的两难之间无奈选择顺从后者。
海德格尔曾说过,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化社会的框架中,而且似乎这是一个无可选择的必然。当然,海德格尔可能过于悲观了,毕竟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改进自身的过程。这其实更加突显了中医所提倡的生活方式的价值。
五分钟养生操,源自办公室
久坐不动,这是上班族遭遇的头号健康大敌。一到办公室,就像黏在椅子上一样,想跟同事说个话,都懒到要坐在椅子上用滚轮滚过去。久坐不起让颈椎病找上门,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也会光顾。随着《老大的幸福》一剧热播,范伟饰演的足疗师傅吉祥,将“傅老大快乐养生操”,从农村带到了都市办公室!
廖晓义,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兼主任,是中国第一位获得有“诺贝尔环境奖”之称的“苏菲环境大奖”的民间环保人士。编导的办公室“易行养生操”也成为其生命环保计划系列之一。“易行”有“简单易学”之义,又取“易经运行”之理。
在古筝、古琴、箫等民族器乐带来的悠远音乐声中,随着一声“起!”廖晓义带着工作间里的同事开始了每天的“必修课”。首先是弯腰伸展运动,接着一会儿闭眼深呼吸,一会儿发功一般下蹲,一会儿模拟猩猩拍打全身,“砰砰砰”作响,最后还来上一串高难度的“武术”:先是金鸡独立,接着是神龙摆尾之类的武术动作。约莫五分钟后,工间操完毕。
“简单易学又快速!最适合坐在办公室忙得没时间锻炼的白领了。”其实除了工作间歇时间,廖晓义每天早上坚持6点起床,然后到办公室附近的“北土城公园”自己单独练习。就是为了在外方便练习易行养生操,她才特意将养生操的配乐制作成了铃声,而配乐也是廖晓义请民乐家专程为此作曲的。
这套“易行养生操”是廖晓义请中医师、气功师编创而来,别名“人体生态修复工程养身操”,由“一分钟伸展操”“一分钟呼吸法”“一分钟冥想术”“一分钟拍打功”和“一分钟五禽拳”组成。
其中,“伸展操”是根据古代导引术改编而来。如古人所说:“知屈伸之法者,谓之导引,可以难老矣。”只要掌握了如何进行身体屈和伸的正确方式就会有益健康。适合于易患颈椎病的伏案工作者。
深呼吸看起来简单,古语称之为“吐纳”。《黄帝内经》有云,“明吐纳之道者,则为行气,足以延寿矣。”通过呼吸吐纳,促进体内气血的运行,有助于减少浮躁,蓄积能量。深呼吸是最简单有效的运气之法。
像发功一样的下蹲实则为“冥想术”,是自我精神和意识思维的锻炼方法,在古代称为“存思”或“观想”。它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老的五行学说木火土金水作为冥想对象,下蹲屈身抱团的动作是把自己想象成了即将发芽的一粒种子,作为“木”的意想而来。
拍打也很有讲究。它是中医按摩中的常用手法,可以起到疏通经络和消散淤血的作用。最后的拳术略带耍酷,根据古代的五禽戏改编而成,模仿了虎、鹰、龙、鸡等的动作,可以对肝脏肺腑进行锻炼。
“最主要是想通过养生提醒大家的生命意识”。廖晓义认为,现代社会最大的问题是用资本崇拜代替了生命崇拜。不要命地挣钱是整个时代最大的症结。“愿这套养生操,使大家从单一物能到体能、心能、物能的新的生活。”
“易行养生操”是廖晓义生命环保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走到哪里,就宣传到哪里。现在数家大型公司将它用于员工工间操或保障员工健康的礼物,而且已经发散到了居民社区。据了解,豆瓣社区的“乐和族”们从2009年9月就开始练习易行养生操。现在每周五上午,他们都会在东四街道各社区手把手教居民们练习。
慢活,需要勇气与智慧
两千多年前,希腊医学家希波可拉底提出“生命在于运动”,大家只记住这第一句,其实后面还有好些句。按照中医的说法,生命在于平衡,有动有静,劳逸结合。
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快餐、速配、闪客等速度型名词和现象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甚至连文化都是快餐文化,来不及沉淀为经典就已经消失。作家米兰?昆德拉在《慢》一书中发出的感慨不禁让我们反思:“慢的乐趣怎么就失传了呢?”
黄珊是一位北京白领,1981年出生的她经过多年历练,现在每月拿着将近1万元的工资,但是需要经常加班,还有无休止的出差与应酬。“毕业八年来,一直觉得北京是个人才济济且不乏上升空间的城市,我只有每天满负荷工作才有机会不断往上爬。早上赶车,上班赶业绩,中午赶吃饭,晚上赶应酬,甚至都没有闲情慢悠悠品一杯咖啡。”
但是一次体检彻底改变了黄珊对快节奏生活的看法。“颈椎劳损、胆固醇偏高,失眠也越来越多,这些让我不得不思考之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是否存在问题。”黄珊说,“都说健康是‘1’,职位、财富都是‘1’后面的‘0’,没有了这个‘1’,再多‘0’都白搭。”现在的她已主动让自己的生活节奏慢下来,申请由市场部调往办公室,每天坚持早起慢走上班,还特意报了一个晚上上课的瑜伽班,周末则会约上几个朋友去郊区山里走走。
像黄珊这样由快转慢的人并不占少数。他们觉得在大城市工作以及生活的压力太大,虽然钱挣得多了,并没有开心起来。中医的健康标准是“身心健康”,身随心意,思维、精神、心理如果失衡,躯体必然出现问题。慢活首要就是养心、养神。一个人乐观、情绪愉悦,免疫系统就好,不易生病。
“恐伤肾,思胜恐”、“思伤脾,怒胜思”、“怒伤肝,悲胜怒”都是中医开出的管理情绪的良方。时下开始流行“慢活”。比如,每个月的月初做个计划,除去不必要的应酬和消费项目,争取到郊外走一走,常和老朋友联系,偶尔聚一次。做到将工作和生活划分开来,每周两天的休息时间全部用来休息、看书、和家人相处,哪怕是发呆都行。每天中午拿出20分钟时间睡午觉,即使睡不着,也要闭目养神;尽量按时下班,坚决不把工作带回家,要自己去菜市场买菜,回家慢慢做、慢慢吃;晚上尽量不上网,少看电视,和家人聊聊天,或者外出散步。
在桂林阳朔西街,有一家名为“慢饮慢递”的小店。顾客可在这里慢慢品饮料,慢慢写信。在这里,人们可以给10年后的自己或亲朋写信,由店老板于10年后从阳朔寄出,彼此享受迟到的浪漫与惊喜。
不过,慢活主义在当前中国都市白领中的风行还只是局部的。现实生活中他们一方面面临物质生活的诱惑,一方面也不排斥低碳理念,因而很难全面遵照慢活主义,只能在心理上享受慢活的乐趣。
最完美的生活应该是同时具备进取心和平常心。“慢”并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正确的积极的生活方式。一个真正会工作、会生活的人应该“努力出汗不出血,拼脑拼劲不拼命,宽容谦让不窝囊”。这或许才是慢活主义的真谛。
食疗,寓医于食
7月19日,头伏第一天,京城各大中医院人潮涌动,医院周围更是交通拥堵。各家中医院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即三伏贴)活动。
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养生尤其是“中医养生”的关注度持续升温。药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二十六专论食治,他主张“为医者,当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体现了“药治不如食治”的原则。
翁维健,1933年出生,中国中医药学会养生保健学会副会长。“中医认为,机体内部阴阳、气血、脏腑等方面平衡失调现象是经常的,皆需用食、用药、用术来进行调养或调治,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原则。”当然,真正的中医养生,绝不仅仅是几个“偏方”,它包括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多方面的内容。拿食疗来说,应当是根据不同人的体质,结合疾病的特点,给病人制定各种不同的饮食配方,以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
他认为,与西医将食物与药品完全分开不同,中医营养保健的目的,不是单纯地有病治病,无病预防,而是利用天然饮食,将人体保持在最佳平衡状态。吃要吃得杂,荤素搭配,不偏食,不挑食,不贪多;按照中国人的体质情况,每日膳食宜以粮食、蔬菜、水果为主,肉蛋奶和油类为少。
在杭州,有人别出心裁推出了“中医旅游”项目。早上,有中医师带着你打太极拳,白天游览杭州美景,晚餐增加了药膳,品养生补酒。晚上,接受全身经络调理,中医师根据个人的情况进行推拿、针灸、足疗。
现今的人们已经越来越不再满足于“吃得饱、吃得好”,开始追求“吃得健康、吃得气派”。在大大小小的星级酒店、豪华餐厅、高级会馆的菜谱上,时常会看到“药膳”的身影,从滋补粥到美容汤,从枸杞到鹿茸,品种繁多,价格之高也让普通人望而却步。
周文泉,1941年生,中国药膳研究会会长。“药膳不是食物与中药的简单相加,而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
广东的煲汤闻名全国,汤更是广州的食标。广东人非常注重不同季节、不同体质的人,选择不同中药材煲汤,这些生活常识,也是中医药膳在民间的具体应用。
篇2
护阳保暖
很多人都知道冬季要养生,但如何正确地养生呢?《黄帝内经》中说,到冬天,应该别把自个儿的阳气往外放,这是冬季的养藏之道。很多人冬天洗冷水澡或者喜欢冬泳,但是这种习惯是透支他的阳气,这叫扰阳。谁在这时候冬练三九,早起锻炼,谁就是在透支阳气。年轻人可以激发潜能,中老年人这么做,非长期锻炼者就难以承受。这时候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一定得等到日光显露再起床。冬季是和自己交流的时候,也是我们练功静坐最好的时候,这时候人是静的、不闹腾。
在冬季里应该保养我们的阳气。如有人要去“卧冰取鲤”,那就是消耗自己的阳气。保养也不能搞得太热,不要出汗,不要衣着暴露。在冬天,一定要把自己包裹的严实。现在流行露脐装,而肚脐是个穴位,叫做神阙,露得越多,门阙洞开,越易得病。建议大家冬天要护脖子,头颈结合部气血薄弱,最容易受寒受风。所以冬天可以不戴帽子,一定要戴个围脖。我们经常看到耳朵生冻疮,因为它暴露在外,所以可以戴一个护耳,不让身上的阳气散发掉,这就是养藏之道。有的女病人不是痛经、就是不孕,要不就是关节病,为什么?为了漂亮,她冬天穿裙子。成都的冬天很冷,因为它是湿冷。有的人一到春天就戴口罩、打喷嚏,说是花粉过敏。其实这跟花粉没有多少关系,是他的体内寒气太多。
冬天要藏阳气,如果冬天不收藏,你就会丧失精气,第二年到春天就会手脚冰凉,肝气淤滞。如肝气有寒的人,你跟他一握手,冰冷,他还自个儿不觉得,觉得很正常。这中医叫厥逆。好多人不把它当病,其实这是个挺大的毛病。手脚冰凉的人一般脾气都不太好,为什么?他这个郁气都在胸口憋着,到不了手上,就出现了容易急躁的情绪。
食宜温热
冬季饮食宜温热,应以“藏热量”为主。应多选含有优质蛋白质与有防寒保暖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鸡肉、蛋类、豆制品、核桃、栗子等都是很好的冬季应季养生食品。同时,生冷、黏硬的食物,如瓜果、冷饮、年糕、粽子等性质属阴,容易伤阳,损伤脾胃阳气,冬季也要少食或忌食。由于冬季肾脏当令,肾气偏亢,而肾属水、味咸,心属火、味苦,肾强则易于伤心,因此冬季饮食养生还要“多食苦、少食咸”。
另外,冬季人们若取暖无度,食用或使用温热的食物或药物补益太过,又易引起虚损而出现口干舌燥、心烦上火、大便干结等病况,对此可多食鹅肉、鸭肉、百合、银耳等平补养阴食物或梨子、苹果、香蕉等甘凉养阴、清热的食物,以调理阴阳失衡的状况。
冬季是进补强身的最佳时机。冬至阳气开始生发、生机萌发,乘此进补,补品有效成分容易积蓄而能发挥最佳效能。所以民间有“冬令进补、来年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养生谚语。进补的方法有食补与药补两种,食补用食品药膳、药补用药物药剂,有条件的可以选择膏滋。不论是食补还是药补,冬季进补要根据每个人体质强弱,胃肠功能好坏等个体差异而定,切忌胡乱进补、长期大补、偏食偏补等,应遵循辩证进补和不虚不补的原则。
室外活动
人在冬季参加室外活动,使身体受到适当的寒冷刺激,可使体内新陈代谢加强,身体热量增加,有益健康。但凌晨外出锻炼易遭受寒气、浊气的伤害,容易增加诱发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所以,冬季晨练、特别是老年人冬季晨练时间不宜过早,应于太阳出来之后再进行晨练。冬季不宜运动过度,特别不宜在大风、大雪、大寒、雾露中锻炼,应避免阳气、的损耗,以符合冬季养“藏”的养生要求。
护足健身
冬季气温偏低,寒邪极易通过足部侵袭人体,损伤人的阳气而得病,所以,老年人过冬要特别注意足部保健。
早晨健脚 隆冬清晨,老年人在家可做健脚操:仰面躺在床上抬起双脚,用力相互摩擦至脚掌发热,继而用搓热的双手搓揉每个脚趾头,整个过程5分钟~10分钟;或用双手紧抱一条大腿根部,稍用力向下按摩至脚踝,再往回按摩至大腿根部,并以同法按摩另一脚,重复10次~20次;或站在地板上,双脚并拢、踮起脚尖稍停,让身体重心慢慢移至脚后跟,连做数十次至脚底有热感。
白天护脚 冬季地面温度低,保暖应先暖脚。冬季穿鞋切忌过紧,应比其他季节略微大一些,使鞋袜保持宽松状态,脚部各关节没有挤压感。尽量别穿那种不透气的人造革鞋子和尼龙袜,而以透气、柔软、干燥、舒爽为宜,这样方能收到暖脚的良好效果。
晚上泡脚 俗话说:“睡前泡双脚,胜过吃补药。”这一简单易行的养生法很适合于老年人。洗脚的水温应为42摄氏度左右,水量浸过踝部,浸泡20分钟~30分钟。按摩涌泉穴,即以大拇指点按、点揉、点推脚心,并不时添热水以保持恒温,直至浸在热水中的双脚呈微红色,觉得身上微热,便可用柔软毛巾擦干双脚,然后上床入睡。实践证明,坚持冬季晚间睡前用热水泡脚,不仅能预防感冒、咳嗽、腹胀、胃痛等疾患发生,而且对贫血、偏头痛、关节炎、便秘等疾病均有一定效果,还可促进心脑血管健康,改善睡眠不佳的现象。
推荐冬季养生食谱:
篇3
陆智慧,安徽省立医院中医内科专家、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中医体质养生第一人。
二十一世纪,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健康,关注养生。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也就是说养生是以保养生命、调节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为目的,根据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指导实践的一种科学理论和方法。现阶段各种养生方法多如牛毛,怎样破解养生迷雾?怎样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之道呢?
中医养生,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其基本原则是讲究顺应自然,形神兼养,动静结合,调养五脏。而四季养生,是指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季节变化,通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养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同时,中医养生也注重节气养生,本文将介绍四季养生法则及与各节气相匹配的饮食调理。希望本文能帮助您在正确的时间采取正确的养生方法,将养生养到实处,养到精妙处。
一年之计在于春,因此从春季开始,我们就要做好养生方略,为保全年的身体健康打好坚实的基础。立春大致在每年公历的2月4日前后,春季主生、养阳,万物生发,是调养生命活力的最佳时机。在饮食上可适当地选择温补类食物,如:核桃仁、大枣、龙眼肉、猪肝、鸡肉、鳝鱼、海虾等。经过冬季长时期的进补,此时就不宜再吃油腻的食物,如少食狗肉、羊肉等温热之品,忌食花椒、茴香等辛热之品;要多吃谷类粗粮,如玉米、荞麦、燕麦、糙米等;另外蔬菜类多食用芥菜、生菜、芹菜、韭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以平抑肝火;北方食疗以粥为好,如:莲子粥、山药粥、红枣粥等;南方食疗多以汤为好,如:猴头菇煲鲜鸡汤、山药煲瘦猪肉汤、菠菜牛肉汤等。
夏季,草木郁郁葱葱,繁花似锦。立夏大致在每年公历的5月5日前后,夏季主长,养阳。对人体而言,夏季也是生长的最佳时期。夏季,天气炎热,人体的汗液分泌会相对较多些。这时在饮食方面,应选择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的清淡食物。夏季不少人胃口差,因此习惯以素食为主,但素食营养元素较为单一,所以要适当地搭配其他食物,以保持营养的均衡。在食物功效上多选用滋阴清火、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丝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菜、荸荠、黑木耳、藕、银耳、莲子、胡萝卜、番茄、西瓜、山药、梨子、蛇肉、鲫鱼、草鱼、鸭肉等。忌食味重油腻、生湿助湿的食物,如动物脂肪、海腥鱼类、酸涩辛辣食物、油煎熏烤食物以及温热助火之品,包括生葱、生蒜、芥末、胡椒、辣椒、茴香、桂皮、虾等各种海鲜发物以及牛肉、羊肉、狗肉、鹅肉等。粥是夏季的最佳饮食,可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同煮粥,冷凉后食用,具有健脾、驱暑功效。夏季补水极其重要,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每次饮水量在200ml左右,切记不要等口渴时再想到喝水,当您感到口渴时,您的身体已经处于缺水状态。夏季大家几乎每天都要吃西瓜,尤其女孩子夏季把西瓜当成一道主食。西瓜虽具有清暑解热、止渴、利小便之功效,但是西瓜的糖分很高,肥胖及血糖高的患者在夏季应少食用。女性月经期或产后,虽天气炎热,也忌食生冷性凉之品,以防由此引发其他疾病。
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时节,人体阴阳代谢也出现阳消阴长。立秋大致在每年公历的8月7日前后,秋季主收,养阴。秋季应增强身体素质和精神调养,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饮食调节方面,要多喝开水、淡茶、果汁、豆浆、牛奶等,做到量少而频饮;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尽快排除人体疲劳时积存的代谢物;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即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这些食物包括雪梨、香蕉、胡萝卜、山药、冬瓜、藕、银耳、豆类、菌类、海带、紫菜、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宜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量,多吃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和豆制品等。
冬天草木凋零,万物伏隐深藏,人类也应关闭开泻的气机,养精蓄锐,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整和调养。立冬大致在每年公历的11月7日前后,冬季主藏,养阴。小雪过后,天气会越来越冷,依靠食物来补充能量是一种让身体快速变暖的好方法。我们应多吃一些能够有效抵御寒冷的食物,如狗肉、鸡肉、羊肉、牛肉、桂圆、萝卜、山芋、辣椒、生姜等。冬季女性容易因缺铁性贫血引起的血液循环不畅而使机体产热能量减少,因此建议女性冬季多食用动物血、蛋黄、猪肝、牛骨、黄豆、黑木耳、香菇等富含铁质的食物,这对提高人体的抗寒能力大有帮助。所谓“三九严寒补一冬”,冬季是进补的最好季节,但进补也要因人而异,进补不合适往往会造成“虚不受补”。饮食调理应食补、药补相结合,以温补为宜。常用补药有人参、黄芪、阿胶、冬虫夏草、当归等,但这些补品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0四季调养五脏
四季与五行、人体五脏相互对应。按照中医理论,春属木,与肝相对应,肝在志为怒。春季养肝护肝是重点。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疏泄,恶抑郁而喜调达。春季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心境恬愉的好心态。宜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如枸杞子、郁金、丹参、元胡、芍药花等,宜遵医嘱)和辛温发散的食品(如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同时要减少肝脏的负担,要做到少饮酒,多饮水。多在室外做运动,多赏颜色鲜艳的花景。平常注意自己的情绪控制,中医认为“怒伤肝”,立春时节调神养生注意一定要戒怒。
夏属火,与心相对应,心在志为喜。夏季应心而养长,与人心气相应,应注意清心。中医认为,夏季,人体心脏机能处于旺盛时期,因此在整个夏季养生中要着重调养心脏。《黄帝内经》中的《五脏生存篇》中有:“赤当心,苦。”意思是指在心火旺盛的夏季多食用红色的食物养血,吃“苦”养心。夏季补血养心的红色食物有红豆、枸杞、西红柿、山楂、葡萄、苹果、西瓜、动物心脏等;针对夏季心火旺盛,可以多食用苦瓜、苦菜、荷叶、苦丁茶等。夏季,人们常常衣单被薄,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外感风寒。一旦患病,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夏季应保持情志舒畅、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
秋属金,与肺相对应,肺在志为悲。秋应肺而养收,气候凉爽,与人体的肺气相应,应注意润肺;肺为水之上源,可升清降浊,蒸腾水液。而白色入肺,因此饮食中多选白色食物最佳。如白木耳、百合、莲子有温肺止嗽、益气滋阴的功效。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杏仁、川贝等,以缓解秋燥。秋季容易产生“悲秋”情绪。预防“悲秋”最有效的方法是调节心理,保持乐观情绪,切莫自寻烦恼。
冬属土,与肾相对应,肾在志为恐。冬应肾而养藏,与人体肾气相应,应注意暖肾,在五色配属中,冬亦归于黑。用黑色食品补养肾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除了众所周知的黑芝麻、黑米以外,紫菜、香菇、海带、黑木耳、甲鱼、乌鸡都有补内益气、固肾延年的作用。同时宜多吃的益肾食品有腰果、芡实、山药粥、栗子炖肉、白果炖鸡、大骨头汤、核桃等。在冬季除了食补以外还要注重“精神养生”,冬季容易使人焦虑紧张、心怀恐惧,而负面的情绪易导致肾气受损。在冬季要学会自我调节,放松心态,合理饮食,加强锻炼,预防“恐伤肾”。
0四季起居养生
立春以后,白天越来越长,晚上越来越短,我们的作息也应随着这种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理,此时作息应“晚睡早起”,最好的时间段是晚上十一点到早上六点。天气乍寒乍暖,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易感风邪而致病,因此应该继续“春捂”,不可迅速换下保暖衣服。春季容易犯春困,建议大家多伸伸懒腰,这个动作可以把更多的氧气运送到人体的各个器官,使大脑接受更多的氧气,同时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赶走困意。要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怠思眠状态,使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
夏季由于白昼越来越长,夜晚越来越短,在立夏以后,要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以有利于气血运行、振奋精神。中午小憩有益健康,以30分钟至1小时为宜。不可贪图凉快而迎风或露天睡卧,也不要大汗而光膀吹风。要常洗澡,衣衫要勤洗勤换,使皮肤疏松。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症等阳虚证,大暑是最佳的治疗时机。有上述慢性病的人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
篇4
“和”是人体健康的根本
《黄帝内经》由《灵枢》和《素问》两部分组成。在《灵枢·天年》中,便用“和”解释了人的成长。“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合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而《灵枢·本脏》更是以情志之和、卫气营血之和、寒温之和来表述正常人:“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
《灵枢·脉度》对五脏的调和也有专门的论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为痈。”由此可见,人体的健康要以“和”作为基础。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更是将“和”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他认为不管一个人生病之后是上吐下泻、损耗津液,还是气厥失血,只要他的阴阳自和,就一定可以自我痊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在日常的保健养生过程中,一定要努力让身体的各大系统和脏腑器官都处于“和”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收获真正的健康。
“和”能让人体自我修复
人类在20世纪初的时候发现了抗生素,抗生素在临床的应用大大降低了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很多西方医学专家因此认为传染病已被完全攻克,可是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时,卷土重来和新出现的传染病竟然多达30余种,尤其是艾滋病、SARS和禽流感等可怕的传染病,更是令人恐慌不已。这时,中医则用“和为贵”、“和为美”的理论谋求与万事万物的共存之道。它没有纠结于用精密仪器才能看到的病毒本身,而是宏观地从天地自然与生命的整体观、从人体生命的动态观去看待一切事物。
篇5
谨慎地对待药物。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因为现在的人失去自我了,也失去自信了。更多需要依靠医生和药物。很多人问我他该吃什么药,找什么大夫治病。其实告诉大家,我作为中医,有一个深刻的体会,人不完全靠指标活着,首先要凭感觉活着。对自己要有足够的信任。因为你是人,不是动物。当你觉得睡不好觉、不舒服、情绪异常变化的时候,口味发生变化的时候,不管大夫是否检查出来,你要找好中医帮你调理。
中医说不平衡就是病,阴阳平衡的时候是健康的人,阴阳决离的时候,生命就结束了。所以当阴阳不能自我调和的时候,这就是疾病。
有疾病要找医生,为什么叫“医生”,不叫二生,不叫三生,中国字同音就同源。我体会“医生”有两个含义,古代的“病”字是一个人靠在一个床上。就是说这个人已经不能自我维持了,得靠医生,所以医生的第一个含义是病人的“依靠”。所以当医生的别怕麻烦,你选择这个行业了,就是病人的椅子,“医”者“依”也。第二,中医整个治病的过程是什么?治来治去的结果,要制造“一”的状态,即阴阳和谐的状态。中国文化中没有零,中国文化中“一”是“点”的延伸,这个“点”就是我们说的太极。治病要达到阴阳和谐的状态,就是“一”的状态,如果治到二的状态,阴阳决离人就死了,医生的责任就没尽到。
勿滥用药物,胃不是锅炉
什么叫药?为什么不叫饭?药有极其深刻的含义,我们用的药和“钥”同音,同音就同源。门打不开了,找大夫配把钥匙。好的大夫配得特别好,捅进去门就开了。如果门开得好好的,天天拿钥匙捅什么?我们现在很多人把药当饭吃。中国的保健品、外国的保健品,只要人家能说出名来的,他有钱就买,其实门好好的,没事瞎捅,把一个很好的门就捅坏了。
现在滥用医药问题严重危害了我们的养生。过去困难时期,家里存点粮食。现在没人存粮食,但药柜里什么都有:维生素、鱼油、降压药等一大把。很多正常人早上一把药、中午一把药、晚上一把药,然后跟我说大夫我胃不舒服,我说您这是胃,不是锅炉。不是说不能吃药,比如春天吃点乌鸡白凤丸,夏天吃点生脉饮,但不要对药物有过分的依赖。现在依赖药物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药源性疾病的问题已严重摆在我们面前了。
是药三分毒
吃后让你不平衡,这就是毒。中医讲,是药三分毒。那么,什么叫毒?中医讲的毒和西医的毒不是一个概念。中医文化中药食同源,生姜、大枣、川椒、桂皮都是药物。平性的就叫食物,比如小麦、大米虽然也有区别,但总体都是平性;麻黄、附子、人参、大黄等都是偏性的,称为药。因为人生病就是发生了偏性,要用药性之偏来平衡。为什么鸭子要烤?因为鸭子偏寒,烤或用盐腌是为阻断其寒性。
任何食物都有自己不同的性质,都可以作为中药使用。比如黄豆芽、绿豆芽、黑豆等都是中药。性平的叫做食物,性偏的叫作药物。
是药都有三分毒,你吃的食物、药物本来是纠正你的不平衡,如果你吃的这些东西使得你不平衡的话,这就是毒。本来你身体挺好的,天天喝人参,喝得鼻子流血,你说是不是毒?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我们现在滥用医药的现象很普遍,不管你是病毒感染、风寒还是风热,一上来就给你用抗生素,认为这就可以解决问题。是这么回事吗?现代医学对抗生素的使用是非常严格的。一得病都去挂点滴,其实感冒两三元就可以解决问题了,非去打抗生素,结果抗生素打进去很快身体就不舒服,烧退下来了,出来三天不吃饭,烧又上去了。所以不要迷信医药,平时很好地调整自己的情志、饮食,顺应四时,真正有病的时候稍微用点药很快就可以调过来。
篇6
【食青养肝】
青色可调节体内平衡,消除紧张情绪,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有助于减轻头痛、发热、晕厥、焦虑和失眠情绪。
中医把肝比作木,象征着旺盛条达,也象征着刚毅果断,所以用冷峻、刚硬的“青色”象征肝的特点。肝喜欢条达舒畅,最受不了压抑,也不喜欢情绪的激烈变化,而青属于冷色调,沉稳内敛,刚好符合肝的特征。如药物中的青蒿、青皮都是入肝经的,食物中的青色菜也大多入肝胆,因此包括黄瓜、芹菜、韭菜、菠菜等大部分绿色蔬菜都有养肝作用,而水果里首选青苹果、大青枣等。另外,如果在喝酒时适当配一些青梅子,那么青色和酸味就会对喝酒者的肝起到双重保护作用,从而减少酒精对肝的损害。
【食红养心】
色彩心理学相关研究认为,红色是热情,活力的象征,如果一个人缺乏活力,可以多使用红色的物品和服饰等来提神,但是如果一个人经常情绪不稳或患有高血压心脏病,那么就应该避免接触红色的外环境,尤其是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更应该慎行。
而从祖国医学的角度来看,中医把心比作火,象征着温暖和煦,那是因为心主一身的血脉,生生不息,是生命的基础,因此养心就要多吃红色的食物。现代营养学研究也表明,红色食物一般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性,它们富含番茄红素、丹宁酸等,可以有效保护体细胞,且具有抗炎作用。此外,大多数的红色食物还能为人体提供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许多无机盐、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能大大增强人的心脏和气血功能。
临床上强烈推荐的是番茄和红辣椒。这两种红色食物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A,能增强人的体力并缓解因工作生活压力造成的疲劳。尤其是番茄红素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有独特的氧化能力、保护体内细胞、使脱氧核糖核酸及免疫基因免遭破坏、减少癌变危害、降低胆固醇、防止便秘。
【食黄养牌】
黄色比较柔和,属于中性色,适合的人比较多,适用的年龄范围比较广,一般很少引起人的焦躁情绪,此外,黄色还具有刺激神经和消化系统,加强逻辑思维的作用。
在中医里,脾被比作土,因为脾在位置上居于躯体的最中央,能化生万物。在作用功能上,脾是“后天之本”,是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气血营养运化的基地,所以能够代表脾的只有生长万物的土地,那么土地的黄色自然就是脾的代言了。黄色食物摄入后,其营养物质主要集中在中医所说的中土(脾胃)区域。以黄色为基础的食物可提供优质蛋白、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故常食对脾胃大有裨益。此外,如南瓜、黄豆、玉米等黄色食物中,维生素A、维生素D的含量也均比较丰富。
【食白养肺】
白色属于偏冷色调的颜色,心理学者认为,白色的物品也更适合身体壮实、平时情绪饱满的人,如果一个人身体偏虚弱,弱不禁风,或者性格偏于孤僻则不太适合多用白色的物品。而从医学的角度来说,白色对应的是肺,肺在五行中又属金行。这是因为,肺天生喜欢干净,对脏东西最敏感,稍有脏东西入侵就会立刻给身体发出不适的信号,而且肺很脆弱,容易受伤害,所以用纯净金贵并且易折的“金”来代表。
另外以白色为主的蔬菜则往往能给人以质洁、清凉、鲜嫩的感觉,对调节视觉平衡和安定情绪有一定作用,同时有助于防治高血压和安神。白色的麦冬、银耳、杏仁等都归肺经,有润肺止咳化痰的效果。专家尤为推荐肺气虚弱的患者可以饮用“百合银耳莲子羹”,其中,鲜百合有养心安神、润肺止咳的功效;鲜莲子则性味甘平,可以祛余暑、补脾止泻、益肾固精。
另据现代研究发现,白色食物不仅对肺有好处,对脾胃也颇有益处。这是因为,白色食物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消化酶,具有健脾、养胃和助消化的作用,并能保护胃壁,预防胃溃疡、胃炎的发生。这也恰巧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医所说“止咳平喘化痰不仅仅治肺,还要兼顾脾胃”的理论。如用于清肺化痰的白萝卜;用于润燥养肺的藕、梨和白肉,还有能够肺脾双补的白色山药。
【食黑养肾】
黑色属于永远的流行色,男女都适合,尤其是职场人,往往最喜欢用黑色打扮自己,用以体现自己果敢、沉稳和经验丰富的一面。但是黑色也属于冷色,比较容易压抑人的性格,不利于体现乐观的情绪。
篇7
这种养生热,让健康科普逐渐偏离正轨,谬种流传、谬论连篇,更有娱乐化和商业化的“戏说”倾向,养生讲坛也似乎成了鱼龙混杂的“名利场”。这种现象会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危害?又将给行业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在养生热后,我们应当进行怎样的冷思考?
本期我们邀请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美容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孙运文先生和深圳海晖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臧东科先生,共同来探讨这个话题。
媒体在宣传养生时是否走入了误区
刘雯琪:图书、电视争先恐后,合力掀起养生热潮,您如何看待当前社会上的这种养生宣传热7又是否存在误导?
孙运文:养生热的出现,说明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的维护,越来越关注疾病的预防,媒体推动养生宣传,满足百姓需求,更是做了好事。但是,时下图书、电视合力掀起的这股养生热潮中存在几种误区首先,个别媒体宣传商业味过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某几种农副产品短期价格的上涨;其次,某些专家未必是权威的,有故意引起娱乐炒作之嫌:另外,老百姓处于不利位置,因为他们不具备相关鉴别知识真伪的能力,这就很可能导致一些悲剧。
大众不具备鉴别某些知识真伪的能力,这就需要电视台、出版社等大众媒体把好关。邀请的专家一定要是有水平、有资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权威中医专家,不能随便拿所谓的专家提出的某些不科学的观点来带动收视率。
臧东科:媒体大力宣传中医养生,老百姓爱看养生类节目,这都说明人们的养生观念加强了。但如今有些专家、养生书籍以及电视节目有把中医养生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倾向,我认为这种宣传热或多或少都存在管理的无序问题,理论无根、终端消费者的无知、某些为了名利者的无德行为,导致了只注重吸引眼球而忽视科学的养生热现象,这是对大众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
养生热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吗
刘雯琪:一方面是健康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另一方面却是各种养生怪论频频出现,各路养生专家自有“秘方”,观点“打架”,我们该怎样看待这些现象7是不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这种状况?
孙运文:我认为各种偏离正轨的养生现象,并不是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任何事物在没有管制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混乱,所谓“法无禁止,它就可行,一行就滥”正是这个道理。国家对中医养生还没有严格的法律法规界定,对专家的资质也没有权威的监管和认证,很容易导致管理的混乱,必然会给老百姓带来不利,甚至严重影响行业发展。
臧东科:这种现象是让人喜忧参半的。具有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医养生,是帮助人们治病、防患于未然的好东西,而今越来越多的人利用中医来养生,让我感到欣喜。但是社会上的某些人趁着这种热度来吸金,将中医养生当做获取个人利益的手段,甚至还有些人看了本《黄帝内经》,学了点中医知识,就自称为专家,大肆宣扬养生怪论,这些现象都是对老百姓的不负责任,也是我不愿看到的一种现象。养生宣传没有正确的引导,养生怪论频频出现,都将会导致老百姓乱投医、耽搁治疗时间、影响正常工作、扰乱社会健康,甚至还可能造成老百姓怀疑中医、不相信中医养生、不信任美容行业等不利影响。
对养生生热应进行哪些冷思考
刘雯琪:‘戏说’健康,就是亵渎生命,就是对老百姓的不负责任。在这股疯狂的养生热潮中,我们行业需要进行怎样的冷思考?
孙运文:人命关天,中医养生绝不能戏说,养生专家提出的任何一种观点与结论都不能想当然,一定得让大众看到医学论证。我们的确要对这股疯狂的养生热进行冷静的思考,我认为,首先,从事中医工作的人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要有良知,不能为了自己的名利而做对老百姓乃至对行业发展不利的事情:其次,媒体的宣传应尽量避免商业和炒作行为,不能将中医“幽默化”、“巫术化”,这不仅影响中医行业的正常发展,还将严重影响到老百姓的观念和健康:第三,我们要对提出颠覆传统健康观念的人提高警惕,要看看他这种观点能不能拿出科学证据:第四,行业需要整顿和改造,一定要进行大量的科普宣传,并且我也希望国家能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更好地规范行业发展。
臧东科:曾经有位教授说过“宁可架上药尘,但愿人间无病”,这种医德境界让我敬佩。我始终认为中医养生本身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业,其间也有很多有良知的人。近期出现的这股偏离正轨的养生热潮,我们必须要冷静看待,一定要去寻求根源,找到纠正的办法。除了媒体要引导好、养生专家要有良知,我认为中医还应该用西医的方式来检验,即也同西医一样,需要临床,建立系统的监管程序,把养生升级为药物管理。而不是读几本中医书籍就开始在社会上大卖自己的养生理论,这种低俗的中医风气一定要摒除。
行业应采取哪些行动打造公信力
刘雯琪:我们行业是否需要开展一些科普讲座专题研讨会,组织中医科普界专家就时下流行的一些养生观点进行探讨,进而形成一种相对有公信力的结论?
孙运文:行业需建立专家资质审查机制和讲座内容及出版内容的审查机制,从而为大众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科普知识。其实,科普工作是一项非常不容易的工作,要求要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把高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普通民众,尤其是中医药知识推广工作更不是随便哪一个人都能轻松做到的。所以,选派一些中医药权威专家来共同开展科普宣传工作,同时充分发挥正规中医药院校与医疗、科研机构的作用,传授给百姓正确的中医药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臧东科:我希望行业协会能首先站出来,组织中医科普界真正的权威专家,就时下流行的一些养生观点进行探讨,同时要多区域、分层次、大面积地进行科普讲座宣传。从事中医养生的企业、美容院也应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从业风气,在内部开展中医科普会议。媒体可以与企业联盟开展相关活动,共同考评,选出真正的中医养生权威的专家,提出实质的中医养生理论。只有大家一起努力,让管理有序、理论有根、消费者博学、有良知的人越来越多,中医养生行业才能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篇8
不过身体一直很差,三天两头感冒、拉肚子、没力气,就是在所谓的亚健康与生病间晃荡吧。
大一时开始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养生附在最后几节,零零散散的,有前面几章七情六病因学、五行制化这些理论的支撑,后面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谨避淋雨涉水这些养生理念也就顺理成章。初次接触这些莫名其妙的理论,觉得挺新鲜,平常也就注意起来,日子久了,发现好长好长一段时间没看过病了,回过头来觉得这东西真怪,真神了,回顾一下好像也没做什么,只是下意识地在迎风时,想到风虽长养万物,过之为风邪,于是小心点,避避风。下雨淋湿了赶紧换裤子,防止湿从表入,也就省了什么抗恶劣天气能力的必要。吃饭时每次都是七分饱,尤其是重大聚会、节庆,一吃到七分饱就警戒自己:多吃成痰,接下来的就不是什么高蛋白、高营养,都是痰湿瘀滞,于是也就流着口水坚守阵地。最晚到了十一点就去睡了,过子时伤身子,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本,熬不得夜。听起来,都是一些生活上很琐碎的东西.
于是开始对中医刮目相看,这玩意有奥妙。找了些杂书,慢慢看起来,日子也就渐滋润。意外地发现,大学五年,竟一次也没感冒过。
后来书看多了,发现中医虽能把人调到平衡,不生病,但要强壮,光靠这些还是不够的。于是又断断续续看到了一些内家功夫的书。其实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也讲到五禽戏之类活动筋骨的内容。
这里有两个案例可以说明一下。有一位太极拳大家,在练太极以前素来体弱,几乎重病一命呜呼,幸逢医术高明的中医师力挽狂澜,倒也存活下来,不过身体仍不爽朗,后来开始练太极,终于身体越来越“强壮”。另一位是名中医,平常就内视守神,也没怎么刻意锻炼,一辈子身体好的很,无疾而终。内家功夫形意拳中有称:懂得这套理念,无论行走坐卧,都可以练武。
篇9
秋季为何要养生?
中医说,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和霜降6个季节,秋季的特点是由热转寒,阳消阴长。秋天气候干燥,空气中缺乏水分,温度降低,故燥邪为秋天的主气。初秋时节,夏天的余热尚未除尽,气候较热,与燥邪相结合成温燥;而深秋之际,气温转凉,与燥邪结合成凉燥。燥邪最容易侵犯肺呼吸道及肠道等多津的器官,还会令人出现如皮肤干燥、口干鼻燥、两目干涩、舌苔干燥等情况。
中医提示:
1.精神方面,秋季宜保持清净乐观之心,即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自然睡少;
2.起居调节方面,秋季宜早睡早起,不宜熬夜和懒睡,清晨应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室内保持一定的湿度;
3.秋季末是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秋末冬初时节,脑血栓、脑溢血发病率远远高于其他季节。深秋时节,由于天气变凉,气温降低,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增强,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心脏负荷增加,血压升高。此外,寒冷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血液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除了坚持服用原有药物外,还应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户外散步、慢跑、跳交谊舞、短程旅游等以增强抵抗能力。积极防治感冒,以避免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秋季饮食有讲究
秋季养生,饮食非常重要。市二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师杨映月说,秋季应多吃滋润的食物,如燕窝、梨、川贝、杏仁、冬瓜等等。中医有“宜食麻以润其燥”的说法,可以选择每天的饮食中加少量的芝麻油,用芝麻做菜、做粥等等,因芝麻里面有丰富的卵磷脂和亚油酸,且是滋补强剂,有补血、生津、润肠、通乳和养发等功效。便秘的病人食用也很有效。
秋季进食还应少食辛辣多吃酸味的食物,这里的辛辣,不全指海椒、花椒,还包括葱、姜、蒜、韭菜等。不仅如此,秋季体内还有部分余热,还应继续给予去火的食物,但是不能吃过于寒凉性质的食物,这就是为什么秋天不能大量进食西瓜的原因。可以多吃绿豆粥、金银花、龟苓膏等等。
适合在秋季食用的食谱:
篇10
每天喝杯山楂汤
刘教授每天习惯用19片山楂煮水,约煮一大杯水,当茶喝,最好是饭后喝。
“山楂可以降血压,可以软化血管,从几年前开始,我就坚持这个生活习惯。”刘炳权说。
每天吃一个番薯,其所含粗纤维可通便,最好是晚饭后吃,早上起床一定会大便通畅。
每周去爬一次山,做做深呼吸,随意舒展肢体,这个习惯他已坚持三年了。
每年写一本书。人老了,就是要勤用脑,脑子用得多,可以预防老年痴呆和脑萎缩。
注意适度减肥。每天半小时以上的步行或做柔软体操,可以消耗体内脂肪,吃饱饭3个小时后才睡觉,睡觉时,穿薄的内衣内裤,可加强身体热量消耗。
防中风锻炼手脚
从50岁后就要预防脑中风,中医认为,中风与年老体衰、肝肾亏损有关,又认为百岁之寿始于足下,俗话说,树要枯,根先枯,人要衰,脚先衰。
“要强身健体,临睡前用温水泡脚,胜过平时吃补药,”刘炳权说,平时可以按压足部,按压肾经涌泉、太溪、合谷、曲池等穴,每天按压一次,每次每穴一到两分钟,可以滋阴补肾,平肝熄火。
经常运动手指、脚趾,有助于加强末梢神经循环,增加心、脑、肾的血流量,具体方法是:用大拇指推捏5个脚趾,用右食指、中指夹着左手的手指捏,或用左食指、左中指夹着右指捏。
刘教授预防脑中风还有一招:洗手有讲究。先用一盆冷水洗手,再用一盆热水洗手。中医认为,手是三阳、三阴经走过的地方,一冷一热是个契机,对脑血管有一个反射作用,可以预防脑中风。
“养目经”就是扣眼球
73岁的老人,看起来眼睛特别明亮,没有一点混浊。
刘炳权的“养目经”是:每两个小时(特别是工作期间),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地扣(覆盖轻压)眼球,每次扣几秒钟;近距离看东西后,一定要望远,放松眼睛。平时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紫菜、菠菜、黑木耳;注意补锌,多吃含钙丰富的食物,补充维生素A、E,特别是维生素D含量丰富的食物,如鱼肝、蛋黄。“老人血压过高可使血管粥样硬化,进而累及耳蜗血管硬化,摄入维生素D能降低血压。”刘炳权说。
健身体巧扎“化脓灸”